一、交易清淡平仓为主(论文文献综述)
查尔斯·F.沃克,科林·D.福布斯,胡睿超,滕玉琳,宋澜[1](2020)在《针对“做空攻击”的SEC执法及发行人诉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做空攻击"是指传播有关发行人的负面传言同时卖空发行人股票。当发行人受到做空攻击时,除了公共关系维护,还会通过提起诉讼、请求监管机构介入等方式来进行应对。然而,上述策略的成效难以预测:SEC常将调查中心转向发行人,而发行人提起的诉讼也常因证据不足而最终和解。本文首先讨论了近期美国为解决做空攻击和裸卖空所进行的监管及立法沿革。同时,通过分析SEC针对做空攻击的执法案例及发行人诉讼案例,发现SEC只有在明显欺诈的情况下才会进行执法,并依靠《证券卖空条例》的技术标准来厘清执法边界。
马竺萱[2](2020)在《“期权垂直价差组合”套期保值策略研究 ——以良运集团玉米采购与库存业务为例》文中认为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农业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农产品贸易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多。很多中小型农产品贸易企业由于无法对农产品价格的变化风险做好对冲和管理,其企业经营稳定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套期保值,为企业进行农产品价格变化风险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方法。农产品贸易企业中最常用的套期保值策略就是期货套期保值策略,这固然对于解决企业面临的农产品价格变动风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仍然存在操作手段过于单一等弊端。良运集团设计的新型“期权垂直价差组合”价格风险管理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期权垂直价差组合”套期保值策略通过期权组合,将农产品价格变动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控制到一个区间当中,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套期保值效果,提升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同时这种策略又能保留企业应有的收益,具有更灵活、更精细化的特点。“期权垂直价差组合”套期保值策略能够为企业锁定经营利润、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从而达到稳定经营的目的,帮助企业提高风险管理效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本文将良运集团“期权垂直价差组合”套期保值策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传统的“期货套期保值”策略与新型“期权垂直价差组合”策略进行分析,将二者进行对比,总结“期权垂直价差组合”模式的相对优势,及其应用于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的特点和有效性。接着,对良运集团利用“期权垂直价差组合”策略管理玉米价格变动风险的方案设计进行阐述,通过企业内部储运部门和期货公司的合作,针对玉米价格不同方向变化时设计出应对玉米采购价格上涨风险和库存管理风险的具体策略。最后,基于良运集团的试运行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建议企业优化组织结构,为保障策略的运行构建项目小组;建议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风险意识;并建议企业进行金融人才储备,可以与专业的金融公司进行合作,提高管理专业化水平。本文通过上述建议,为其他农产品贸易企业在不同行情预期及库存规模下的套期保值策略提供借鉴。
周威皓[3](2019)在《中国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全球化程度的加剧以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度开展,加速了中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对中国金融体系意义重大。中国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的重要主体,利率衍生品的利用及其风险管理一定会对其是否能有力地参与同业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的利率衍生品市场基本都是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发展相对成熟并形成比较严谨完备的管理体系。在中国,银行业一直享受着因利率管制而带来的红利,创新利率衍生品的动力不足,交易的数量不仅小,而且交易很不活跃。就目前而言,中国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的发展离商业银行强烈的避险需求差距甚远,与利率市场化水平也没有达到完美契合,利率衍生品风险管理的意识与手段还远不能适应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更缺乏对利率衍生品风险管理的完善体系。商业银行在利率衍生品种类的开发、交易的基础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健全完善等方面都是非常有限的,其利率衍生品风险的管理,无论是策略,还是技术或方法,都还不及发达国家来得成熟和自如,尤其是对于VaR和CVaR模型的运用凸显着差强人意。所以如何不断创新发展利率衍生品市场并科学有效地管理其风险,建立成熟完备的利率衍生品风险管理体系就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必须深入研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篇论文立足于一个宏观和多层次的视角,对比、参考并借鉴国际经验,以利率衍生品及其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为基础,结合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利率衍生品的特点与功能优势、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的形成机理和一般传导路径,利用金融理论、数学统计、计量分析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市场上利率衍生品的VaR和CVaR风险,以及CVaR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旨在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强调中国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剖析中国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据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具体研究内容分七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内容是绪论,主要是从理论借鉴的角度出发,对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目的,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对象界定、创新与不足等进行阐述和说明。第二部分内容是介绍利率衍生品风险管理的相关模型和方法,如VaR和CVaR风险度量模型及估计方法,矢量自回归模型,利率衍生品定价模型,奠定论文研究的模型、方法与基础。第三部分内容是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包括利率衍生品概念界定、分类、特点及功能;国外利率衍生品发展及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管理经验启示;国内利率衍生品发展历程及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管理现状,并剖析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内容是在剖析问题的基础上对中国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作理论分析,包括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的成因及一般传导路径等问题的分析,并针对中国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使用的实际情况提出利率衍生品市场性风险、操作性风险和信用性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和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五部分内容是基于理论分析,进一步对市场上的以利率互换为代表的利率衍生品的市场性风险进行实证分析。主要是基于收集的相关公开数据,利用Matlab软件,通过VaR和CVaR理论模型及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利率衍生品应用过程中产生的市场性VaR和CVaR风险进行估测,计算出市场上的以利率互换为代表的利率衍生品产生的VaR和CVaR风险数值,并进行返回测试,对比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旨在研究得出Copula-GARCH-EVT-CVaR方法模型最适于中国商业银行建立利率衍生品市场性风险度量、压力测试和最优资产配置体系,同时给出了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市场性风险管理的最优资产配置的相应计算过程,实现利率衍生品CVaR风险管理和收益最大化。第六部分内容是将第五部分Copula-GARCH-EVT-CVaR方法模型计算出的四种利率互换为代表的利率衍生品的CVaR风险数值导入到Eviews软件中,通过矢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利率衍生品的CVaR风险对中国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的溢出效应,并得出利率衍生品的CVaR风险与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呈现负相关关系的结论,即降低利率衍生品的CVaR风险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股票收益率,旨在从侧面印证中国商业银行对于利率衍生品风险进行管理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第七部分内容是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主要是结合前文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对比参考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和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并提出研究展望。
荀永兴[4](2019)在《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证券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诞生以来,伴随市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在融资方面也走出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道路。进入21世纪,上市公司股东融资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其中股票质押融资已成为股东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此类融资方式主要以证券公司主体,截至2015年,以其为主体进行融资交易所占比重已高达80%,且占比继续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公司普遍存在对该项业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该业务深入发展。本文以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管理等理论,采用数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对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全文以S证券公司三级风险管理体制为出发点,首先分析S证券公司当前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的经营现状,然后从整体风险指标、客户结构及集中度、已进入预警阶段的项目数量及涉及金额和面临的监管风险等几方面来分析当前S证券公司在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上面临的风险现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当前S证券公司在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上面临盲目扩张规模、运营资本成本偏高、融出资金第三方托管引发客户流失、风险监控系统时效性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进一步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制定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发展规模、优化公司融资渠道、多渠道监管融入方所融资金、完善公司信用管理体系、优化事前事中事后业务控制流程等对策建议,为S证券公司在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规模市场排名前列的背景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管理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案,这些方案不仅能够提高S证券公司的抗风险性能力,还能增强S证券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为证券行业内其他证券公司进行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风险管理提供借鉴意义。
黄文杰[5](2019)在《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中知情交易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以来,金融衍生品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市场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投资者,也伴随着多种多样的信息。凭借着灵活的交易方式、突出的交易活跃度以及较高的杠杆性,期货和期权吸引多方投资者的注意,其中就包括许多知情交易者。这意味着期货和期权市场对现货市场的反映程度可能远超众人预期,其交易活动中很可能隐含着关于现货市场的私有信息。基于上述逻辑推理,本文以我国期货和期权市场为例,检测其中的知情交易活动,并作对比研究。出于市场活跃程度、数据处理难度等考虑,本文以上证50股指期货与上证50ETF期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二者的逐笔交易数据,我们构建了期权交易不平衡和期货交易不平衡这两个信息指标。该项指标可以反映出期货与期权市场中的净购买力压力,展示市场中多空双方的博弈关系和力量差距,短时间的交易不平衡很可能会发现交易活动中的隐含信息,捕捉到知情交易的有关轨迹。本文运用期货和期权的交易不平衡对上证50指数的收益率和波动率分别进行预测,考察期货和期权市场中的知情交易。实证结果表明,期货和期权市场中均存在方向信息交易,且期权交易中的方向信息更加丰富。此外,期权市场中同时存在波动信息交易,而期货市场中则不存在波动率信息。本文还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细化研究,建立多个分组进行比较分析。首先,本文分别截取价格上涨区间和价格下跌区间,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在价格上涨区间,期权市场中同时存在方向信息交易和波动信息交易,期货交易活动中也存在方向信息,且对波动率也有一定预测能力。但是,在价格下跌区间,期权交易活动中仅存在波动信息交易,期货交易活动中则无明显的隐含信息。其次,本文构建不同加总间隔的交易不平衡,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方向信息交易的持续时间较为短暂,隐含信息在10分钟以内便被噪声交易者的交易活动覆盖;波动信息交易的持续时间较长,60分钟加总间隔下的交易不平衡仍可以检测到波动率信息。最后,本文根据在值程度、到期日时间对期权进行分类,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一方面,实值期权交易活动中的方向信息和波动信息都最为丰富。另一方面,短期期权交易活动中的方向信息最为丰富,中期期权交易活动中的波动信息最为丰富。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进一步提出相关建议。
吴坡特[6](2018)在《便利收益分析与期现套利 ——基于热轧卷板的实证检验》文中认为大宗商品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涉及众多行业和领域。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大宗商品保持着旺盛的需求,大宗商品剧烈的价格波动对企业经营和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商品期货是以大宗商品为标的物的期货品种,研究和发展商品期货定价理论有有助于认识和规避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便利收益作为商品期货定价中的一个特殊变量,衡量了持有现货相对于期货的额外价值,有助于认识和解释现实世界中观察到的期货和现货价格之间的无套利关系,根据便利收益值的变动我们可以采取恰当的对冲策略或调整采购策略,合理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基于此,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商品期货定价文献的基础上,以便利收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热轧卷板这一品种进行实证检验,充分探究其数值特征和影响因素,并据此给出相关结论及实务建议。在无套利分析的框架下,可以从持有成本模型推导出风险溢价模型和便利收益模型。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文献基础上,总结了目前期权理论对便利收益定价的两种主流方法,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便利收益的期权属性仅能描述便利收益的部分性质,解释能力偏弱。本文选取热轧卷板作为实证分析的对象,通过便利收益模型计算其日便利收益值,统计结果表明便利收益具有平稳的性质,波动性分析表明ARMA(1,1)-GARCH(1,1)可以较好的拟合便利收益的波动特征,说明便利收益在短期内的波动具有持续性,但大幅的偏差在长期会得到回归。不同期限下的便利收益也表现出了序列平稳的性质,同时发现短周期的便利收益波动显着大于长周期。回归分析结果验证了便利收益与库存水平负相关、与边际成本正相关、与现货价格波动率正相关的关系,符合理论上的观点。进一步的分析发现,2016年2月中国推行的钢铁去产能政策导致热轧卷板便利收益值与变量间的关系在政策后发生了暂时的失效。综合实证的相关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对每日便利收益值进行计算和跟踪,分析行为特征来判断当前热轧卷板市场上现货和期货价格的动态关系。本文提出了基于持有成本模型和便利收益模型的期货-现货套利策略,首先根据样本内的数据归纳得到策略的交易规则,利用样本外的数据进行回测分析。回测的结果显示两种模型下的策略都能取得正的收益,但是持有成本模型的盈利效果较佳。套利策略的有效性也间接的说明模型定价的相对有效,我们可以通过对价差的监控来实时的把握套利机会和降低现货的库存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徐丹丹[7](2018)在《新三板挂牌公司股权质押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国务院从制度上明确了全国股转系统的定位是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能够提供股票交易、股票发行、定增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服务。挂牌公司必须纳入证监会、股转公司的监管。鉴于新三板公司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团队等方面比未挂牌企业更加健全、规范、真实,信用增进效应明显!所以越来越多的银行愿意接受新三板公司的股权质押并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基于新三板股权质押还属于初成长阶段,新三板企业与上市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价值有存在较大的不同,所以笔者想试着从公司法出发,以新三板股权质押为主线,结合股权质押的基本理论,对新三板股权质押的制度进行一个系统的论证。除引言和结论外,全文共由四个内容构成:一、新三板股权质押的理论基础。本部分论述了质押的概念、标的物、新三板股权质押的特征等。二、新三板股权质押的设立和效力。本部分主要对新三板股权质权的设立、合同生效两部分内容进行阐述。三、新三板股权质押的风险和防范。包括新三板市场风险、企业经营风险,并提出相应地防范措施。四、新三板股权质押的实现。从实现的条件、方式二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新三板股权质权如何实现。
张彤宇[8](2017)在《商品期货跨期套利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期货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强期货市场研究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期货交易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在诸多期货投资方法当中,跨期套利相对单边投机而言风险较小,虽然不追求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巨额收益,也不承担与之相伴的巨大风险,但是做好跨期套利并不容易。本文以豆粕期货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图表分析、比较研究、建立模型等方法,对商品期货跨期套利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简要概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重点介绍了跨期套利理论,包括无套利均衡理论和持有成本理论;第三,介绍了跨期套利的概念、性质、分类、风险、主要影响因素及相关控制措施,提出了建立跨期套利模型的具体方法;第四对豆粕期货跨期套利进行了实证。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基础上,对豆粕期货合约价差变化和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实证研究,认为豆粕期货存在跨期套利机会而且可以获利,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闫琦[9](2017)在《中国国债期货高频跨期套利分析 ——基于协整方法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债期货从2013年9月上市以来,交易日趋频繁。随后,中金所于2015年3月20日推出了 10年期国债期货合约,进一步丰富了国债期货的品种,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套期保值的工具。可以预见的,未来国债期货合约将会进一步丰富,市场也会进一步活跃,国债期货已经逐步发展为主流的金融投资工具之一。其中,运用国债期货合约进行跨期套利是国债期货投资中最重要的策略。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跨期套利的研究现状;其次介绍了国债期货相关的定义、合约和国内外发展状况;接着介绍了传统套利理论和统计套利理论的相关知识;然后给出了基于协整理论的套利模型的计量检验和交易策略;最后运用高频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所使用的协整方法,是统计套利理论的一种应用,其旨在运用历史数据发掘规律,寻找套利机会。具体的来说,它通过寻找价格波动趋势基本相同的两个资产,并以此建立价差序列模型,在出现不合理定价时,发现套利机会。之后,根据一定的交易策略和交易指令进行套利,获得收益。在本文中,将国债期货的当季合约和下季合约以10:7的比例构造套利组合,其价差的波动性用GARCH(1,1)模型刻画。在此基础上,通过单位步长的变化设定开平仓信号点和止损点,进行收益率的计算,并选取样本数据的累计年化收益率取得最大值时候的开平仓信号点和止损点作为模型参数,进行套利研究,在样本数据中所得的累计年化收益率为18.46%,在样本外推数据中所得的累计年化收益率为17.02%。本文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提出了国债期货跨期套利的一种策略,获得了良好的投资收益水平,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刘俊豪[10](2017)在《木材期货开发路径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材市场是我国商品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木材产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至关重要。木材期货作为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重要品种之一,其研究、运行和推广,不仅对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完善我国木材市场体系、整合木材产业链、为木材企业提供风险转移机制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木材期货在我国已有尝试,上世纪90年代的原木期货和胶合板期货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功和影响,但后来由于全国期货市场的关停整顿而被迫退市;2013年重新推出了胶合板和纤维板期货,但目前处于交易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无法充分发挥期货基本功能。因此,木材期货的品种选择、期货合约设计以及期货市场的培育路径,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促进木材期货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木材产业建立的重要任务,也是“新经济”的历史背景下,追求绿色环保材料,统筹木材产业长远发展和绿色金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先是在梳理木材产业链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木材市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论证了我国建立木材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总结了国内外木材期货发展的经验教训,为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木材期货合约,探索中国木材产业发展,促进林业金融化的木材期货交易提供经验借鉴;最后,针对木材产业链运行实际,结合不同环节木材产品的价格关系,提出发展木材期货的路径,初步设计了木材期货合约,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当前木材产业发展迅速,但木材市场组织现状仍存在诸如产业集中度低,细分市场产业规模小,物流系统不完善,现货交易中标准化没有得到落实,交易方式效率低,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的问题;现实中木材产业企业客观存在套期保值需求,但木材期货上市品种少,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效率低;木材类产品产量、市场参与者规模、产品的存储特性、价格波动性等具备发展木材期货的条件,但市场细分规模小,产品质量差异大,物流成本高,交割地点分散等也制约了木材期货品种的发展,国内外木材期货品种的发展都遇到一些障碍;发展木材期货市场需要在完善木材现货市场的基础上,根据木材品种特性和木材产业链的运行状况,合理设计和创新木材期货品种,促进木材期货市场发展。本文认为发展木材期货的路径与策略首先应支持木材交易专业市场的龙头企业整合国内木材现货市场,建立统一的全国性木材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扩大网上木材交易规模,引进网上公开竞价交易机制,形成权威的木材现货价格信号;最后期货交易所在改进现有两板期货合约基础上,逐步推出锯材期货、纸浆期货等系列木材期货品种,促进木材期货市场发展。
二、交易清淡平仓为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易清淡平仓为主(论文提纲范文)
(2)“期权垂直价差组合”套期保值策略研究 ——以良运集团玉米采购与库存业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1.2.1 农产品期货期权套期保值有效性研究 |
1.2.2 农产品价格风险的研究 |
1.2.3 企业利用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 |
1.3 案例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案例选择 |
1.3.3 资料来源与收集过程 |
1.3.4 关键概念与描述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案例描述 |
2.1 企业介绍 |
2.1.1 良运集团 |
2.1.2 良运集团储运部门 |
2.1.3 良运期货 |
2.1.4 参与主体关系图 |
2.2 中国玉米市场价格变化及套期保值策略设计背景 |
2.2.1 中国玉米市场价格变化 |
2.2.2 套期保值策略设计背景 |
2.3 大连良运集团玉米价格套期保值的需求 |
2.3.1 玉米采购价格风险管理的需求 |
2.3.2 玉米库存成本风险管理的需求 |
3 案例分析 |
3.1 企业传统期货套期保值策略 |
3.1.1 玉米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的功能原理 |
3.1.2 玉米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
3.1.3 良运集团原有套期保值策略的不足 |
3.2 新型“期权垂直价差组合”套期保值策略 |
3.2.1 “期权垂直价差组合”套期保值策略介绍 |
3.2.2 “期权垂直价差组合”特点 |
3.2.3 “期权垂直价差组合”潜在风险 |
3.2.4 二者区别与新策略的比较优势 |
3.3 良运集团玉米“期权垂直价差组合”套期保值策略应用 |
3.3.1 基本运行机制 |
3.3.2 玉米价格下跌预期下的库存保值策略 |
3.3.3 玉米价格上涨预期下的收粮成本保值策略 |
3.3.4 良运集团对“期权垂直价差组合”策略的保障机制 |
4 “期权垂直价差组合”套期保值策略的启示 |
4.1 储运业务方面 |
4.1.1 拓宽农产品采购渠道 |
4.1.2 完善农产品库存制度 |
4.2 期货公司方面 |
4.2.1 加强衍生品应用能力 |
4.2.2 加强套期保值应用创新力度 |
4.3 集团整体方面 |
4.3.1 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 |
4.3.2 提高公司整体风险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评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管理模型及方法 |
2.1 VaR和CVaR风险度量模型及估计方法 |
2.1.1 VaR和CVaR风险度量模型 |
2.1.2 VaR和CVaR模型的估计方法 |
2.2 矢量自回归模型 |
2.3 利率衍生品定价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的发展与管理问题分析 |
3.1 利率衍生品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功能 |
3.1.1 利率衍生品概念 |
3.1.2 利率衍生品分类及特点 |
3.1.3 利率衍生品的功能 |
3.2 国外利率衍生品的发展与管理经验启示 |
3.2.1 国外利率衍生品的发展 |
3.2.2 管理经验启示 |
3.3 国内利率衍生品的发展与问题分析 |
3.3.1 利率衍生品的发展 |
3.3.2 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管理现状 |
3.3.3 问题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
4.1 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
4.1.1 利率衍生品风险种类及特点 |
4.1.2 利率衍生品风险成因分析 |
4.2 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的一般传导路径 |
4.3 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
4.3.1 风险识别 |
4.3.2 风险估测 |
4.3.3 风险评价和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利率衍生品市场性VaR和CVaR风险实证分析 |
5.1 模型及风险估计方法选取 |
5.2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
5.3 VaR和CVaR风险计量模型构建 |
5.4 实证结果呈现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CVaR风险对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模型及拟合方法选取 |
6.2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
6.3 矢量自回归模型构建 |
6.4 实证结果呈现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对策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 |
7.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及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 |
2.1.2 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与融资融券业务的区别 |
2.1.3 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的影响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2.2 系统管理理论 |
2.2.3 IOSCO关于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理论 |
3 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
3.1 S证券公司概况 |
3.2 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的经营现状 |
3.3 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风险的现状 |
3.3.1 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整体风险状况 |
3.3.2 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客户结构与集中度 |
3.3.3 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预警项目数量趋势 |
3.3.4 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监管状况 |
3.4 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
3.4.1 成立了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 |
3.4.2 设定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风险标准线 |
3.4.3 制定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风险控制策略 |
4 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盲目扩张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规模 |
4.1.2 运营资金成本偏高 |
4.1.3. 融出资金第三方托管引发客户流失 |
4.1.4. 风险监控系统效率时效性不足 |
4.2 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S证券公司管理层过渡的追求规模及收入 |
4.2.2 S证券公司的融资渠道分布不合理 |
4.2.3 S证券公司对第三方资金托管监管约束不够 |
4.2.4 S证券公司动态风险评估措施不完善 |
5 完善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
5.1 合理制定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发展方案 |
5.2 优化公司融资渠道 |
5.3 对融入方所融资金多渠道监管 |
5.4 完善公司的信用管理体系 |
5.5 优化事前、事中业务控制流程 |
6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中知情交易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框架 |
1.5 贡献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期货和期权的基本概念 |
2.1.1 期货和期权的定义 |
2.1.2 期货和期权的联系与区别 |
2.2 交易不平衡的相关研究 |
2.2.1 交易不平衡与收益率 |
2.2.2 交易不平衡与波动率 |
2.3 股票市场中的知情交易 |
2.3.1 知情交易与买卖价差 |
2.3.2 知情交易与PIN |
2.4 期货和期权市场中的知情交易 |
2.4.1 单独市场中的知情交易 |
2.4.2 联合市场中的知情交易 |
2.5 文献评述 |
3 实证设计 |
3.1 理论基础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2 知情交易的市场偏好 |
3.1.3 知情交易的信息偏好 |
3.1.4 假设提出 |
3.2 信息指标的建立 |
3.2.1 期权交易不平衡 |
3.2.2 期货交易不平衡 |
3.2.3 收益率和波动率 |
3.3 实证模型的建立 |
3.3.1 期货和期权的对比 |
3.3.2 期权的分类对比 |
4 研究对象介绍与数据处理 |
4.1 研究对象介绍 |
4.1.1 合约解读 |
4.1.2 交易情况 |
4.2 数据预处理 |
4.2.1 样本区间选取 |
4.2.2 样本数据清洗 |
4.2.3 交易方向标记 |
4.3 数据描述 |
4.3.1 交易量的描述性统计 |
4.3.2 信息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
4.4 统计检验 |
4.4.1 自相关检验 |
4.4.2 平稳性检验 |
5 方向信息交易的检验 |
5.1 期货和期权的对比 |
5.1.1 总体情况的检验 |
5.1.2 交易时机的检验 |
5.1.3 持续时长的检验 |
5.2 期权的分类对比 |
5.2.1 在值程度的检验 |
5.2.2 到期日时间的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6 波动信息交易的检验 |
6.1 期货和期权的对比 |
6.1.1 总体情况的检验 |
6.1.2 交易时机的检验 |
6.1.3 持续时长的检验 |
6.2 期权的分类对比 |
6.2.1 在值程度的检验 |
6.2.2 到期日时间的检验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完善交易制度建设 |
7.2.2 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7.2.3 加强投资者教育 |
7.2.4 优化投资者结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6)便利收益分析与期现套利 ——基于热轧卷板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的相关文献 |
2.2 国内的相关文献 |
2.3 文献综述总结 |
第3章 理论模型 |
3.1 风险溢价模型 |
3.2 便利收益模型 |
3.3 便利收益的期权属性 |
3.4 商品期货期限结构 |
第4章 热轧卷板简介 |
4.1 热轧卷板分类及用途 |
4.2 影响热轧卷板价格的因素 |
4.3 热轧卷板的期货交易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数据描述 |
5.2 便利收益计算和分析 |
5.3 波动性分析 |
5.4 便利收益期限结构 |
5.5 实证检验 |
5.6 去产能政策效应分析 |
第6章 期现套利 |
6.1 套利定义及类型 |
6.2 期现套利策略 |
6.3 套利结果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三板挂牌公司股权质押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新三板股权质押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权利质押相关概念 |
第二节 权利质押的标的物 |
第三节 新三板股权质押的特征 |
第四节 新三板股权质押的标的 |
第二章 新三板股权质押的设立和效力 |
第一节 新三板股权质押的设立 |
第二节 新三板股权质押效力的范围 |
第三节 新三板股权质押对质权人和出质人的效力 |
第三章 新三板股权质押的风险和防范 |
第一节 新三板市场风险 |
第二节 企业经营风险 |
第三节 新三板股权质押融资风险防范 |
第四章 新三板股权质押的实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8)商品期货跨期套利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3 不足之处 |
第3章 跨期套利理论 |
3.1 无套利均衡理论 |
3.2 持有成本理论 |
第4章 跨期套利概述 |
4.1 跨期套利概念 |
4.2 跨期套利性质 |
4.3 跨期套利分类 |
4.4 跨期套利风险 |
4.5 跨期套利影响因素 |
4.6 跨期套利控制措施 |
4.7 跨期套利建模步骤 |
第5章 跨期套利模型 |
5.1 跨期套利原理 |
5.2 跨期套利策略 |
第6章 跨期套利实证 |
6.1 豆粕概况 |
6.2 合约选择 |
6.3 合约样本 |
6.3.1 单位根检验 |
6.3.2 协整检验 |
6.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6.4 价差分析 |
6.4.1 统计价差变化 |
6.4.2 统计价差分布 |
6.5 计算持有成本 |
6.6 跨期套利实证 |
6.6.1 一般跨期套利 |
6.6.2 牛市正向套利 |
6.6.3 牛市反向套利 |
6.6.4 熊市反向套利 |
6.6.5 熊市正向套利 |
6.7 跨期套利评价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中国国债期货高频跨期套利分析 ——基于协整方法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4 本文框架 |
2. 国债期货及国债期货合约 |
2.1 国债期货的定义 |
2.2 国债期货的产生和发展 |
2.3 国债期货在中国的发展 |
2.4 国债期货合约 |
3. 统计套利的相关概念 |
3.1 传统套利理论介绍 |
3.1.1 传统套利理论的概念和分类 |
3.1.2 套利的功能 |
3.2 统计套利理论 |
3.2.1 统计套利的简介 |
3.2.2 统计套利的定义 |
3.3 统计套利的策略思想 |
3.3.1 资产选择策略 |
3.3.2 进出场策略 |
4. 国债期货跨期套利模型 |
4.1 协整检验 |
4.1.1 协整的定义 |
4.1.2 EG检验 |
4.2 GARCH模型 |
4.2.1 ARCH效应 |
4.2.2 GARCH(1,1)模型 |
4.3 开平仓信号点的确立 |
4.4 累计收益率计算 |
5. 国债期货跨期套利实证研究 |
5.1 数据选取 |
5.2 国债期货合约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
5.2.1 单位根检验 |
5.2.2 回归模型 |
5.2.3 残差分析 |
5.2.4 套利组合构建 |
5.3 国债期货合约间的价差分析 |
5.3.1 价差sp序列基本特征分析 |
5.3.2 价差sp序列的平稳性分析 |
5.3.3 残差序列的自偏相关检验 |
5.3.4 GARCH(1,1)模型 |
5.3.5 条件标准差stv序列 |
5.4 开平仓阈值的确定 |
5.5 样本外数据套利结果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及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木材期货开发路径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发展木材产业的意义 |
1.2.2 发展木材期货市场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期货市场功能的理论与研究 |
1.3.2 影响期货品种创新的因素 |
1.3.3 木材期货的研究状况 |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文章结构安排 |
2 木材产业链与木材市场运行现状与问题 |
2.1 木材产业链发展现状 |
2.1.1 木材产业的概述 |
2.1.2 中国木材产业发展现状 |
2.2 木材市场组织现状 |
2.2.1 木材市场组织体系 |
2.2.2 木材的运输体系 |
2.2.3 木材流通形式 |
2.2.4 木材交易的标准化状况 |
2.2.5 木材交易方式 |
2.3 木材产业链和木材市场存在的问题 |
2.3.1 木材产业呈低集中度与低附加值特征 |
2.3.2 细分市场的产业规模小 |
2.3.3 木材物流系统建设不完善 |
2.3.4 木材产业缺乏标准化与品牌化经营基础 |
2.3.5 现货交易方式不完善 |
2.3.6 全国统一的木材市场体系没有形成 |
3 发展木材期货交易的必要性 |
3.1 商品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 |
3.1.1 价格发现功能 |
3.1.2 套期保值功能 |
3.1.3 资源配置功能 |
3.2 木材期货市场的作用 |
3.2.1 有助于木材现货市场的完善与发展 |
3.2.2 为企业提供木材价格信号和避险途径 |
3.2.3 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
3.2.4 有助于完善林业产业投融资体制 |
3.2.5 为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
3.2.6 有助于争取国际市场的定价权 |
4 发展木材期货交易的可行性分析 |
4.1 木材期货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
4.1.1 木材期货的含义与特点 |
4.1.2 木材期货的基本功能 |
4.2 木材期货可行性的横向分析 |
4.2.1 期货品种开发的理论分析 |
4.2.2 木材与其他林化产品期货的可行性比较 |
4.3 我国建立木材期货市场的障碍 |
4.3.1 全国统一的木材现货市场体系未形成 |
4.3.2 单一木材品种规模小 |
4.3.3 交割地点升贴水大 |
4.3.4 木材品质检验的标准化 |
4.3.5 木材市场参与主体规模有限 |
4.3.6 林业投融资体制不完善 |
4.3.7 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不完善 |
5 国内外木材期货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5.1 国外木材期货的发展状况 |
5.1.1 美国林产品期货的发展 |
5.1.2 欧洲木材期货的发展 |
5.1.3 亚洲木材期货的发展 |
5.2 国内木材期货的发展状况 |
5.2.1 早期木材期货的发展 |
5.2.2 新世纪木材期货的发展 |
5.3 木材期货发展的经验教训 |
5.3.1 期货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 |
5.3.2 期货发展脱离现货市场基础 |
5.3.3 合约设计机制弹性不足 |
5.4 国内外木材期货发展的启示 |
5.4.1 期货市场紧密联系现货市场的发展 |
5.4.2 基于产业链设计系列期货品种 |
5.4.3 合约设计与履行契合市场需求 |
6 我国木材期货开发路径分析 |
6.1 现有两板期货运行状况的实证分析 |
6.1.1 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 |
6.1.2 两板期货与CME木材期货的价格联动性分析 |
6.2 木材期货创新要点 |
6.2.1 基于产业链价格传导的期货标的选择 |
6.2.2 基于产业集群的交割地点选择 |
6.3 木材期货合约指标设计 |
6.3.1 交割质量标准的确定 |
6.3.2 交易参数的确定 |
6.3.3 交割月份的设计 |
6.3.4 涨跌停板与保证金比例的确定 |
6.3.5 交割方式选择 |
6.3.6 其他相关指标 |
6.3.7 锯木期货合约格式 |
6.4 木材期货创新的路径选择 |
7 我国木材期货开发策略 |
7.1 整合木材现货市场体系 |
7.1.1 完善木材现货市场体系 |
7.1.2 完善木材市场物流运输体系 |
7.1.3 建立统一的木材质量标准与检验抽样体系 |
7.2 引进木材网上竞价交易机制 |
7.3 培育完善系列木材期货市场 |
7.3.1 基于现货市场改革合约设计机制 |
7.3.2 培育系列木材期货市场 |
7.3.3 加强木材期货的市场宣传 |
8 总结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交易清淡平仓为主(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对“做空攻击”的SEC执法及发行人诉讼[J]. 查尔斯·F.沃克,科林·D.福布斯,胡睿超,滕玉琳,宋澜. 证券法苑, 2020(02)
- [2]“期权垂直价差组合”套期保值策略研究 ——以良运集团玉米采购与库存业务为例[D]. 马竺萱.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3]中国商业银行利率衍生品风险管理研究[D]. 周威皓. 辽宁大学, 2019(12)
- [4]S证券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荀永兴. 扬州大学, 2019(01)
- [5]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中知情交易的对比研究[D]. 黄文杰.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便利收益分析与期现套利 ——基于热轧卷板的实证检验[D]. 吴坡特. 厦门大学, 2018(02)
- [7]新三板挂牌公司股权质押法律问题研究[D]. 徐丹丹. 苏州大学, 2018(04)
- [8]商品期货跨期套利的实证研究[D]. 张彤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05)
- [9]中国国债期货高频跨期套利分析 ——基于协整方法的实证研究[D]. 闫琦. 山东大学, 2017(09)
- [10]木材期货开发路径与策略研究[D]. 刘俊豪.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