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洲的轻轨铁路和新交通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卢庆旼(Lho Kyungmin)[1](2014)在《中国东北和韩国近代铁路沿线主要城市及建筑之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东铁路南支线和京釜铁路分别是中国东北和韩国的干线铁路,铁路网络分别以这两条铁路为中心扩张。铁路沿线城市中,终始点城市、枢纽城市等主要城市的发展,快于铁路沿线的一般城市,引发人力、物质等资源的流入,促进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铁路成为这些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使得国家的行政、经济体系以铁路为中心重构。本文以近代中东铁路南支线沿线主要城市——哈尔滨(始点)、长春(枢纽)、沈阳(枢纽)、大连(终点)与近代韩国京釜铁路沿线主要城市——首尔(始点)、大田(枢纽)、大邱(枢纽)、釜山(终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近代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城市的铁路形成过程及铁路对城市结构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关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理论;分析中东铁路南支线与京釜铁路的形成及扩张过程,并对两条铁路进行比较,以及铁路建设对中国东北和韩国城市的影响;进而涉及中东铁路南支线和京釜铁路各个主要城市及其空间比较,对两条铁路主要城市的类型从城市性质、城市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分析铁路建设对铁路沿线主要城市的铁路建筑的影响。本论文将“铁路交通”作为近代城市及其建筑进行比较的参照点,对同一条铁路以及类似的两条铁路沿线主要城市及其建筑进行比较,是新的尝试。从铁路建设及其扩展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南支线和京釜铁路在时间、空间上如何影响各自铁路沿线的主要城市;进而从两条铁路的类似性质和相关城市结构出发,对三种类型的铁路沿线城市进行比较,分析铁路对各种类型城市结构及面貌的影响,以及其所具有表现出的近代性和殖民性双重性质,是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主要成果在于明确提出:因铁路建设而诞生的近代铁路设施进一步促进了铁路设施的标准化,从而导致铁路中心城市的主要建筑设施考虑与铁路车站的位置布局,以功能为主要考量进行选址,反映出其建筑设计的近代性;由于这两条铁路同样在日本的经营下运行,其铁路沿线城市的建筑受到日本本土的重大影响,在其建筑风格、建筑技术方面均有明显表现,反映出其建筑设计的殖民性。
刘贵,王秋华[2](2013)在《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国际标准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分析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领域国际标准化现状和欧洲轨道交通标准化情况,介绍国际标准化制定程序,总结我国在国际电工委员会轨道交通电气设备与系统领域开展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出今后国际标准化工作重点。
幸晓辉[3](2013)在《轨道交通旅客到达规律与候车方式研究》文中指出轨道交通旅客到达规律是关于旅客到达车站时间的概率分布,其直接影响着轨道交通车站候车室及站台的最高聚集人数。旅客最高聚集人数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旅客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出行方式以及城市的气候条件、交通状况、列车运行时刻等。同时,轨道交通旅客到达规律不仅直接影响着候车室及站台是否能合理运用,还应该是制定列车开行方案和新建、改建轨道交通车站时应考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对轨道交通旅客的到达规律进行研究,兼有理论意与实用价值。首先,本文对国内外轨道交通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和分析了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其次,通过在成都地铁1号线和成都客运站的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并将获得的这些基础数据汇总导入到Access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分析,分别确定出了地铁和铁路旅客到达规律的概率分布,进而在此基础上推断出了不同种类列车旅客到达规律的相关参数。最终对旅客到达规律的实际图形进行拟合与检验。再次,通过比较分析铁路与地铁旅客的到达规律,研究得出了铁路旅客采用站台候车方式的可能性及相关条件。最后,利用Anylogic软件提供的行人库对成都地铁1号线天府广场站的行人交通流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及旅客高峰时的瓶颈进行了分析。
官卫华,林小虎[4](2012)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中小运量新交通系统的规划思路及策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交通系统是19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基本建成大运量、快速化轨道交通骨干线网的背景下兴起的一种中小运量轨道交通形式,具有低成本、低外部负效应、准时安全等特点。通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新交通系统的发展特征和建设条件,归纳总结出骨干地铁线网优化、非骨干地铁线路替代、新城或居住片区内部交通组织、城市公共设施等其他专用线路等4种新交通应用模式。然后,结合南京既行规划和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发展新交通系统的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应的规划思路和实施策略。
杨兵[5](2011)在《轨道交通法立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轨道交通是指车辆在导轨上运行的交通方式,包括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区域轨道交通。轨道交通是交通的重要运输方式,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我国轨道交通立法一直延续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分别立法的模式。但随着综合交通的发展以及区域轨道交通的出现,使得现行立法极不适应,修改迫在眉睫。目前,总共制定了轨道交通法律1部、行政规章,地方法规部门规章若干,轨道交通法律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其中最重要的《铁路法》制定于1991年,已经不适应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需要了,亟待修改。对于轨道交通法如何构建,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分别有按铁路法城市轨道交通法分别立法、和统一立法的不同意见。这种讨论实际上是对如何建构我国轨道交通体系的一种全面反思,也就是说我国的轨道交通法律体系应该采用何种立法模式的问题。我国对于轨道交通法的统一立法的研究还很不够,因此笔者以统一立法为研究对象,以期对我国轨道交通立法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动因,有关轨道交通立法模式问题的研究状况,指出在我国目前研究轨道交通立法模式的必要性,同时对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作了说明。其次,轨道交通法立法模式的理论分析。法律存在着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法律具有稳定性和变动性两种特征。本章首先对文章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进而考察了轨道交通立法模式的一般理论,进而分析出决定轨道交通立法模式的因素。包括轨道交通法的经济法属性、轨道交通发展状况、轨道交通体制改革和轨道交通本身属性。再次,轨道交通法立法模式的域外法考察。轨道交通首先在域外兴起,域外轨道交通技术和法律的成熟程度有优先于我国。对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可以作为我国轨道交通立法模式选择的借鉴。文章通过对德、法,加拿大、日本以及我国台湾等地区的轨道交通立法进行分类整理。引出法制化是轨道叫他发展的保证,以及各国立法模式的优劣,以及对我国轨道交通立法模式构建的意义。第四,我国轨道交通立法考察。我国自清末开始轨道交通立法工作,其中许多对外国立法经验的引进,以及本土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文章主要对清末至今的主要轨道交通法律进行检视,看到立法成就的同时分析存分别立法问题及成因。第五,轨道交通法立法模式的选择。通过对前文理论以及横向比较法纵向立法史的分析,对我国轨道交通法统一立法的必要性,轨道交通立法都是经济法、其发展一体化趋势明显,轨道交通体制改革的需要以及两者的本身属性使得有统一立法的必要性,并统一立法的优势,缺陷分析,得出统一立法模式在我国是可行的结论。最后,轨道交通法的构想——代结语。这是文章的总结,提出轨道交通立法的主要体例安排和趋势。
吴玉琴[6](2010)在《探究无锡轨道交通》文中指出重点对无锡轨道交通的建设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
官卫华,叶斌,林小虎[7](2010)在《中小运量城市轨道新交通系统及其在南京的规划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新交通系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大都市在基本建成大运量、快速化轨道交通骨干系统的背景下兴起的一种中、小运量轨道交通形式,具有低成本、低外部负效应、准时、安全等特点。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当前南京面对地铁干线服务范围有限、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不健全、新区交通需求旺盛、低碳城市发展等新形势,应加强对中小运量新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本文针对南京实际,在分析发展中小运量新交通系统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总结出新交通系统建设的四种模式或路径,即骨干地铁线网优化、非骨干地铁线路替代、城市组团内部交通组织、特色旅游线路串联等,以实现机动灵活地组织和设计新交通线路,促进TOD发展。最后,结合近期重点开发地区,提出具体的规划方案设想及政策配套措施。
马庆双[8](2008)在《浅议关于发展城市轨道和城郊铁路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交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很多大中城市已开始或即将开始大力开发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缓解城市交通运输运能紧张的状况。笔者认为,
张学进[9](2008)在《重庆轨道交通适应性及施工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的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建设,改善日益紧张的城市交通拥塞状况,改善居民出行条件,改善城市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要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在轨道交通形式的选择上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的发展方向选取合适的轨道交通形式。本文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研究,对各种轨道交通形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分析,并结合重庆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地形、城市交通现状和城市发展几个方面的研究,通过定性分析比较跨座式单轨交通与传统钢轮地铁轨道形式的适用范围、技术经济特点、工程造价、对地形的适应性、对周边环境和景观的影响、能耗等方面的研究,并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比较,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适应性的定量分析,综合论证了跨座式单轨交通在重庆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适应性。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是一项涉及多专业、多工种协同施工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因此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安全风险。本文通过研究单轨交通基础设施的构成,对单轨交通的土建工程生产流动性强、生产周期长、地下和露天作业多、地理位置特殊、与地质环境关系密切的施工特点及可能存在自然和人为的安全风险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运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对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并以重庆的较新线为依托,选取一个典型工程案例证明了该方法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方吉祥[10](2007)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及运输组织方案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国内许多大城市正在积极地兴建或筹建快速轨道交通设施,快速轨道交通线的建设规模依据客流预测结论确定。客流预测结果是项目立项和可行性分析的重要依据,客流预测的可靠程度是各级政府部门、投资者、建设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作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特别是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对保证轨道交通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的现状,接着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了分类,介绍了轨道交通的优点,并对客流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针对原有四阶段预测法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四阶段预侧模型,发展了四阶段轨道交通预测模型。对按出行目的进行交通生成,区内出行和区间出行建立不同的模型,较好的拟合的实际OD出行表,说明了轨道交通在整个城市交通客运系统中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关系,分析了传统的Logit模型的不足,提出了引入门槛分析的Logit模型,并且对轨道交通客流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轨道交通客流时间、空间分布特性的分析,提出了不均衡客流条件下的运输组织方案。
二、欧洲的轻轨铁路和新交通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洲的轻轨铁路和新交通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北和韩国近代铁路沿线主要城市及建筑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3.1 铁路建设相关研究 |
1.3.2 铁路沿线城市相关研究 |
1.3.3 铁路沿线城市之建筑相关研究 |
1.3.4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章 近代发达国家及殖民性城市的铁路建设与城市规划 |
2.1 近代发达国家的铁路与城市 |
2.1.1 英国伦敦 |
2.1.2 法国巴黎 |
2.1.3 美国纽约 |
2.1.4 俄国莫斯科 |
2.1.5 日本东京 |
2.2 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铁路建设及城市形成 |
2.2.1 青岛 |
2.2.2 台北 |
2.3 启示:交通体系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
2.3.1 对近代发达国家分析得出的理论 |
2.3.2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分析得出的理论 |
第3章 中东铁路南支线与京釜铁路的形成及其对沿线城市的影响 |
3.1 中国中东铁路南支线的形成 |
3.1.1 中国铁路缘起及早期铁路 |
3.1.2 中东铁路南支线的形成及其运营主体的变化 |
3.2 韩国京釜铁路的形成 |
3.2.1 韩国铁路缘起及早期铁路 |
3.2.2 京釜铁路的形成及其运营主体的变化 |
3.3 中东铁路南支线与京釜铁路比较 |
3.4 铁路建设对中国东北城市和韩国城市的影响 |
3.4.1 以铁路沿线城市为中心发展 |
3.4.2 未通铁路之城市的衰落 |
3.4.3 铁路线交叉的城市——铁路沿线主要城市 |
第4章 中东铁路南支线沿线主要城市及其空间比较 |
4.1 中东铁路南支线沿线主要城市 |
4.1.1 铁路形成前( 1898年前) |
4.1.2 铁路修建期( 1898-1904年) |
4.1.3 铁路扩展期( 1905-1931年) |
4.1.4 铁路军备化期( 1932-1945年) |
4.1.5 小结 |
4.2 中东铁路南支线沿线主要城市空间比较 |
4.2.1 铁路与城市结构 |
4.2.2 铁路与水系 |
4.2.3 铁路与道路体系及广场 |
4.2.4 铁路与城内公共交通 |
4.2.5 铁路与近代城市规划 |
4.3 小结 |
第5章 京釜铁路沿线主要城市及其空间比较 |
5.1 京釜铁路沿线主要城市 |
5.1.1 铁路形成前( 1901年前) |
5.1.2 铁路修建期( 1901-1904年) |
5.1.3 铁路扩展期( 1905-1925年) |
5.1.4 铁路铁路产业及军备化期( 1925-1945年) |
5.1.5 小结 |
5.2 京釜铁路沿线主要城市空间比较 |
5.2.1 铁路与城市结构 |
5.2.2 铁路与水系 |
5.2.3 铁路与道路体系及中心街 |
5.2.4 铁路与城内公共交通 |
5.2.5 铁路与近代城市规划 |
5.3 小结 |
第6章 中东铁路南支线和京釜铁路沿线主要城市比较 |
6.1 传统城市重构的行政中心城市——长春、沈阳、首尔、大邱 |
6.1.1 传统体系下旧城的重构 |
6.1.2 以铁路为中心的新城区 |
6.1.3 商埠地和“开市场” |
6.1.4 殖民地首都规划 |
6.1.5 转型为工业城市 |
6.2 经济中心港.城市——大连、釜山 |
6.2.1 地理条件:港.建设 |
6.2.2 近代城市原型:大连俄国租地和釜山草梁倭馆 |
6.2.3 殖民经济掠夺中心 |
6.2.4 工业化:临海工业区 |
6.3 新兴交通城市——哈尔滨、大田 |
6.3.1 以铁路为中心的城市规划 |
6.3.2 铁路相关施设 |
6.3.3 沿铁路设置工业设施 |
6.3.4 重构为军事交通中心 |
6.4 小结 |
第7章 铁路建设对中国东北和韩国铁路沿线主要城市之建筑的影响 |
7.1 铁路相关建筑 |
7.1.1 铁路车站 |
7.1.2 铁路基础设施 |
7.1.3 铁路附属建筑 |
7.2 铁路建设对铁路沿线主要城市之建筑的影响 |
7.2.1 以铁路功能为布局参考 |
7.2.2 铁路设施的标准化 |
7.2.3 铁路建筑之风格与建筑师 |
7.2.4 铁路建筑之材料及结构变化 |
7.3 小结 |
第8章 结语 |
8.1 研究的创新性与主要成果 |
8.1.1 探明铁路建设对城市的影响 |
8.1.2 厘清铁路建设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
8.1.3 分析铁路建设对铁路沿线主要城市之建筑的影响 |
8.1.4 比较三种类型的铁路沿线主要城市 |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东铁路南支线和韩国铁路沿革表 |
附录B 中东铁路南支线和韩国铁路沿线主要城市建设沿革表 |
附录C 中东铁路南支线和京釜铁路沿线旅游景点一览 |
附录D 中东铁路南支线和京釜铁路沿线主要城市中铁路车站一览 |
附录E 中东铁路南支线和京釜铁路沿线主要城市中相关铁路建筑一览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国际标准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领域国际标准化现状 |
1.1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 |
1.2 欧洲铁路电工电子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1.3 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
2 国际标准制定程序 |
3 我国制定IEC/TC 9国际标准概况 |
3.1 主持制定国际标准 |
3.2 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 |
4 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国际标准化工作设想 |
4.1 稳步推进主持制修订国际标准工作 |
4.2 积极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工作 |
4.3 健全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 |
4.4 建立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 |
4.5 加大国际标准化工作宣传力度 |
5 结语 |
(3)轨道交通旅客到达规律与候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轨道交通旅客到达的理论分析 |
2.1 轨道交通概况 |
2.1.1 轨道交通的定义及特点 |
2.1.2 轨道交通的体系构成 |
2.1.3 轨道交通的类型 |
2.2 轨道交通基础设施 |
2.2.1 轨道交通车站 |
2.2.2 轨道交通站台 |
2.3 轨道交通乘客基本特性分析 |
2.3.1 乘客个体基本特性参数描述 |
2.3.2 通道内乘客个体特性分析 |
2.3.3 楼梯上客流特性分析 |
2.3.4 轨道交通站台旅客分布特性分析 |
2.4 轨道交通最高聚集人数的概况 |
2.4.1 影响轨道交通最高聚集人数的因素 |
2.4.2 轨道交通最高聚集人数的计算公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铁旅客到达规律基础数据分析 |
3.1 成都城市轨道交通概况 |
3.2 基础数据调查方法及数据库处理方法 |
3.3 基础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3.3.1 地铁各站概况及数据处理 |
3.3.2 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路客运站旅客到达规律分析 |
4.1 基础数据的调查与处理方法 |
4.1.1 基础数据的调查方法 |
4.1.2 基础数据的处理方法 |
4.2 基础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4.2.1 动车旅客到达基础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4.2.2 普速铁路旅客到达基础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4.3 基础数据的分布拟合 |
4.3.1 分布拟合检验方法 |
4.3.2 动车旅客到达规律基础数据的分布拟合 |
4.3.3 普速铁路旅客到达规律基础数据的分布拟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铁路客运站旅客站台候车研究 |
5.1 铁路客运站与地铁客流特征比较分析 |
5.1.1 铁路客运站旅客集散特征 |
5.1.2 地铁大客流特征分析 |
5.1.3 地铁与铁路客运站客流特征相同点 |
5.1.4 地铁与铁路客运站客流特征不同点 |
5.2 铁路客运站与地铁旅客到达规律曲线图的比较分析 |
5.3 铁路旅客到达量及站台候车方式分析 |
5.3.1 站台只发送动车的情况分析 |
5.3.2 站台发送动车和普速列车的情况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铁车站行人交通仿真 |
6.1 微观仿真软件 |
6.1.1 仿真软件介绍 |
6.1.2 主要行人仿真模块 |
6.1.3 仿真思路 |
6.2 天府广场站站内行人交通流仿真 |
6.2.1 天府广场站概况 |
6.2.2 行人对站内设施的选择分析 |
6.2.3 行人参数设定 |
6.2.4 站厅层仿真结果分析 |
6.2.5 站厅层内高峰时瓶颈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成都地铁1号线旅客到达基础数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轨道交通法立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动因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轨道交通法立法模式的理论分析 |
2.1 轨道交通法相关概念 |
2.1.1 轨道交通与轨道交通法 |
2.1.2 轨道交通立法模式 |
2.2 轨道交通法立法模式理论分析 |
2.2.1 立法模式的一般理论 |
2.2.2 决定轨道交通立法模式的因素 |
第3章 轨道交通法立法模式的域外法考察 |
3.1 域外轨道交通立法模式类型 |
3.1.1 轨道交通平行立法模式 |
3.1.2 轨道交通分别立法模式 |
3.1.3 轨道交通统一立法模式 |
3.2 域外轨道交通立法模式的启示 |
3.2.1 法制化是轨道交通发展的保证 |
3.2.2 三种立法模式优劣评析 |
第4章 我国轨道交通立法考察 |
4.1 我国轨道交通立法的历史及评析 |
4.1.1 旧中国轨道交通立法 |
4.1.2 轨道交通立法的孕育和起步阶段 |
4.1.3 轨道交通立法的发展和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
4.2 轨道交通立法的评价——存在整体性缺陷 |
4.2.1 轨道交通立法中立法模式的主要问题 |
4.2.2 轨道交通法立法模式缺陷原因 |
第5章 轨道交通法立法模式的选择 |
5.1 轨道交通法立法模式选择分析 |
5.2 轨道交通法统一立法分析 |
5.2.1 轨道交通法统一立法的必要性 |
5.2.2 轨道交通法统一立法的优势 |
5.2.3 轨道交通法统一立法的条件 |
5.3 轨道交通法一立法的阻碍因素 |
5.3.1 轨道交通法的变动性 |
5.3.2 轨道交通法领域尚存在不少空白 |
5.3.3 统一化立法的任务艰巨、耗时长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探究无锡轨道交通(论文提纲范文)
1 无锡轨道交通发展的时代背景 |
1.1 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简介 |
1.2 无锡自身发展对轨道交通的迫切需求 |
1.2.1 公共交通能力相对退化 |
1.2.2 公交体系结构单一 |
1.2.3 公交体系自身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
1.2.4 市中心与边缘地区交通薄弱 |
2 无锡轨道交通———轻轨、地铁谁优先 |
2.1 从性质上来看, 轻轨更适合无锡 |
2.2 从总投资上来看, 轻轨远低于地铁 |
2.3 轻轨的灵活性远强于地铁 |
2.4 安全、舒适, 且可在小弯道或大坡度的线路上正常行驶。 |
2.5 运营成本少, 票价低, 能够吸引乘客。 |
2.6 轻轨相对于地铁污染小、噪音低, “绿色交通”符合无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
3 无锡轻轨交通的噪音预防 |
3.1 铁路噪声的产生和分类 |
3.2 轻轨噪声的预防与控制 |
4 轻轨交通对无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作用 |
(9)重庆轨道交通适应性及施工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小结 |
第二章 轨道交通发展概述 |
2.1 轨道交通的产生 |
2.2 轨道交通的发展概况 |
2.2.1 国外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
2.2.2 国内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
2.3 轨道交通的分类 |
2.3.1 轨道交通的分类 |
2.3.2 轨道交通各种类型的特点 |
第三章 重庆市轨道交通结构形式适应性分析 |
3.1 单轨交通概述 |
3.1.1 概述 |
3.1.2 单轨交通发展简况 |
3.1.3 单轨交通的适用范围 |
3.2 重庆市单轨交通适应性分析 |
3.2.1 重庆市城市发展概况 |
3.2.2 重庆市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3.2.3 跨座式单轨交通适应性定性分析 |
第四章 跨座式单轨交通基础设施施工安全性分析与评价 |
4.1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组成 |
4.1.1 轨道梁 |
4.1.2 支柱 |
4.1.3 道岔 |
4.1.4 车站 |
4.2 单轨交通土建工程的特点与风险 |
4.2.1 单轨交通土建工程的特点 |
4.2.2 单轨交通土建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与风险源 |
4.3 单轨交通土建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4.3.1 风险评估的定义、原则及评估方法概述 |
4.3.2 事故树分析法概述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及运输组织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综述 |
2.1 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 |
2.1.1 起步阶段 |
2.1.2 开始建设阶段 |
2.1.3 建设高潮开始阶段 |
2.1.4 调整阶段 |
2.1.5 建设高潮阶段 |
2.2 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 |
2.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分类 |
2.3.1 城市轨道交通分类的意义 |
2.3.2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 |
2.3.3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 |
2.4 城市轨道交通的优点 |
2.4.1 城市交通系统的结构图 |
2.4.2 城市轨道交通较其他客运交通方式的优点 |
3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特性 |
3.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形成机理分析 |
3.2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时间、空间的分布特性 |
3.2.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时间分布特性 |
3.2.2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空间分布特性 |
3.3 几个主要轨道交通客流指标 |
4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概述 |
4.1 轨道交通的预测模式 |
4.2 国内外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预测研究现状 |
5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方法的改进 |
5.1 传统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四阶段法 |
5.2 经过改进后的四阶段预测方法的技术路线 |
5.2.1 出行生成模型 |
5.2.2 出行分布 |
5.2.3 方式划分 |
5.2.4 交通分配 |
5.3 改进后的四阶段法的数据验证 |
5.4 轨道交通客流的敏感性分析 |
6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组织 |
6.1 客流在时间上的分布特性 |
6.1.1 客流随时间的变化形态 |
6.1.2 客流在时间上的不均衡性 |
6.1.3 解决轨道交通客流时间不均衡性的运输组织方案 |
6.2 客流在空间上的分布特性 |
6.2.1 客流在方向上的分布特性 |
6.2.2 客流在断面上的分布特性 |
6.2.3 解决客流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性的运输组织方案 |
6.3 实例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欧洲的轻轨铁路和新交通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北和韩国近代铁路沿线主要城市及建筑之比较研究[D]. 卢庆旼(Lho Kyungmin). 清华大学, 2014(05)
- [2]牵引电气设备与系统国际标准化发展研究[J]. 刘贵,王秋华. 铁道技术监督, 2013(07)
- [3]轨道交通旅客到达规律与候车方式研究[D]. 幸晓辉.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2)
- [4]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中小运量新交通系统的规划思路及策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官卫华,林小虎. 城市规划学刊, 2012(06)
- [5]轨道交通法立法模式研究[D]. 杨兵.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5)
- [6]探究无锡轨道交通[J]. 吴玉琴. 科技信息, 2010(29)
- [7]中小运量城市轨道新交通系统及其在南京的规划实践[A]. 官卫华,叶斌,林小虎. 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论文集, 2010
- [8]浅议关于发展城市轨道和城郊铁路的思考[J]. 马庆双. 河北企业, 2008(04)
- [9]重庆轨道交通适应性及施工安全性评价研究[D]. 张学进. 重庆交通大学, 2008(10)
- [10]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及运输组织方案的研究[D]. 方吉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3)
标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论文; 交通论文; 轻轨论文; 轨道列车论文; 立法原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