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肃省主要领导人员变动——宋照肃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陆浩任甘肃省副省长代理省长职务(论文文献综述)
汪宁宁[1](2021)在《从“山上运河”到“圆梦工程”:引洮工程的传播话语空间及其社会记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非凡[2](2017)在《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政治锦标赛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为人称奇的“跃进式”增长,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实现了大多数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实现的增长成果,但是,中国的增长却伴随着市场的不健全、法制建设的不完善、基础设施的滞后等问题,这显然不符合经济增长理论对增长的设定,于是,学者们好奇,究竟是什么在推动中国的增长?从财政激励的视角出发,部分学者提出了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但由于中国缺乏用脚投票的选举环境,使得该理论在现实解释能力上大打折扣。从政治激励的角度出发,周黎安等学者提出了政治锦标赛的概念,该理论认为在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背后必然对应着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励机制,也正是因为这些机制的存在使得中央政府可以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同时,保持各方的步调一致以及地方政府积极建设的积极性。本文将基于政治锦标赛,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1)政治锦标赛在中国是否存在;(2)政治锦标赛与财政支出偏向之间的关联。而研究第二个问题的重要性就在于,有学者指出:虽然政治锦标赛对中国现实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该理论却隐含了一个重要假设条件:身处政治锦标赛的地方官员在激励下会产生偏好,并且有能力通过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方式体现出这种偏好,造成财政支出偏向。倘若无法满足这一假定,政治锦标赛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本文在文章结构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讨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与创新之处以及对现有文献的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主要介绍了当前学界对财政联邦主义、政治锦标赛理论的认识、对造成财政支出偏向现象的解释,以及对政治锦标赛存在条件、可能后果的研究。第三与第四部分,分别为现状分析与实证研究,通过构建构建二元响应Probit模型、包含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回答了在我国是否存在政治锦标赛、政治锦标赛能否造成财政支出偏向两个问题。并发现:我国满足政治锦标赛存在的五个条件,政治锦标赛在我国确实存在着,同时,我国的地方政府官员有能力影响财政支出,并有意识的加大对经济性财政支出的投入力度,造成财政支出的结构偏向。第五部分为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给出了本文的政策建议:(1)改变既有以GDP为核心的考核办法,将环境保护、社会治安、人民幸福、社会保障与贫富分化改善等问题纳入进来,综合考虑,使得我们的增长更加均衡、更加可持续。(2)实现官员管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通,对地方官员权力做适度约束。(3)严格预算管理与强化预算监督,整改地方政府盲目举债、跟风建设、无序收支的乱象。(4)中央政府也要有意识引导市场力量介入,以政府的有限投入撬动社会资金,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其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
李槿[3](2013)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精英演变研究 ——以正部级以上党政精英为例》文中认为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哲学王的学说,抑或中国儒家推崇“内圣外王”的境界,均表明精英主义在中外社会的深远影响。即使在1949年后,中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深受政治精英的支配。而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中国奇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高层政治精英所进行及推进的顶层制度设计的结果。在当下,推动政治改革已然成为中国官方和民间的强烈共识。但如何推动政治改革,有赖于政治精英的作为。从学理上来看,精英演变是精英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对我国政治精英进行深入解析,揭示中国政治精英更替的背后逻辑,可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寻求社会善治提供政策借鉴,同时,也将进一步丰富政治转型理论。本研究则将聚焦于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政治精英。首先,本研究系统梳理了精英政治的一般理论及大陆、台湾与国外学界对我国政治精英的具体研究。其次,关于我国精英流动和更替,针对领导干部选拔中“红”与“专”的关系问题,现在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强调技术官僚将取代革命干部成为未来掌权者的精英取代论,二是主张中共精英为政治精英与专业精英的分立结合,即呈现“政治—技术官僚”二元形态的精英分立论,三是认为官员兼具政治忠诚及专业技能双重特征的精英融合论。但这三种理论均未能较为合理地解释中共政治精英转型演变的逻辑、动力和机制。本研究则认为,组织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组织在面临环境、自身生存等压力之下,在调整、适应和放弃之间的选择势必影响组织成员的构成特征。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选拔政治精英时主要考量制度遗续、组织目标和权力维持这三重因素。具体来说,本研究从改革开放后,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时代背景出发,从上述三个维度分别系统阐述了邓小平时代、江泽民时代和胡锦涛时代领导干部选拔制度建设,并认为,领导干部制度建设是我国政治精英演变的制度基础和动力,它左右着我国政治精英演变的方向和进程。进而,本文进行了量化分析。首先,以入党年龄与职务出身作为政治性指标,以学历、专业与留学经历作为专业性指标,以年龄、性别作为个体基本特征指标,籍贯与民族作为精英的来源指标构建起完整的测量指标体系。其次,对改革开放至2008年我国正部级以上政治精英进行随机抽样,详细梳理个案的履历,形成数据库。最终,进行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一是在整体演变趋势上,自邓小平时期将国家目标从“阶级斗争”调整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及四个现代化建设上后,80年代开始即启动了一系列的干部制度建设,包括年龄、学历、任期、任职经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以及“红”与“专”都有全面的规范。江泽民、胡锦涛接班后,在继承前任制度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逐级晋升、领导班子年龄配置、党政干部交流、任期时间限制等制度进行了完善。二是在个体特征上,纵向来看,年轻化趋势明显;来自华东、华北等经济发展地区的精英比重大;虽然精英的平均入党年龄较1978年有所推迟,但精英的党职出身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维持在六成以上;本科以上学历精英比例增加,学科及留学背景多元化趋势明显;女性、少数民族精英比例仍然较低。可见,从精英的整体构成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并有政治性有限弱化的趋势。三是横向对比来看,即对党务部门和政府部门的精英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政府部门精英更较之党务部门表现出年轻化、多民族背景及政治性相对弱化的现象。本研究得出三项重要结论: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精英的选拔制度继承的趋势明显;从1978年后,我国建立“梯队接班”机制,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同时推动干部“四化”政策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推动着我国政治精英演变的制度化进程,可以预见,此种制度化将会持续下去;在党务和政府部门之间,我国将政府部门作为应对外部环境改变的窗口,并通过政府部门这个窗口一方面吸纳更多性质的成员,另一方面提高民族政治水平,确保执政党地位合法性以及治理有效性。
罗昌财[4](2010)在《中国政府预算民主化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预算不仅涉及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和效率,更涉及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平衡。预算民主,是依据主权在民的思想,人民依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行使对国家重大财政事项决定权的过程。预算民主化改革是唯一能够保证政府财政收支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政治渠道。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预算民主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建立一个有能力而且负责任的国家,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目标。国家能力包括征集财政收入能力和使用财政资源能力两个方面,国家能力提高,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职能目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预算关系到纳税人切身的经济利益,纳税人关注预算的分配和效率问题,在客观上促进了对政府预算民主化的要求。1999年我国开始了预算制度改革,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现行的预算制度仍然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一是预算透明度低;二是预算规模超速膨胀,导致预算支出的“合规性”差和纳税人沉重的税收负担;三是预算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在预算支出不公平的同时又生产了巨大的浪费;四是部门预算的不规范。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中国的预算体制。预算透明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受政府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既得利益群体的影响。预算膨胀的根源在于我国预算的软约束: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政府主导”和“人大缺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政绩驱动,和我国税收收入长期超常增长的“软收入约束”一道构成了我国政府预算的软预算约束环境。我国的预算支出结构深受“公共利益部门化”和“部门利益法定化”的影响。要解决政府预算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必须要进行预算民主化改革。预算改革涉及技术层面,也涉及政治层面。国内传统的财政学者都倾向于将预算改革看成一个纯粹的技术性改革,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对预算程序的完善方面。与此不同的是,瓦尔达沃夫斯基(Wildavasky)提出预算改革的政治涵义与预算改革的政治学的命题。一方面,预算改革是有政治涵义的;另一方面,如果预算改革不能相应地影响政治过程,预算改革难以实现其目标。预算改革影响政治的过程有三个方面:一是预算改革引起权力结构方面的变化;二是预算改革引起决策方式的变化;三是预算改革引起预算结果的变化。如果预算改革后,预算过程中的权力结构依旧,预算参与者的决策行为依旧,那么,预算改革实际就不可能真正地改变预算过程,预算的结果也就不会发生变化。中国的预算民主化改革必须是渐进式的。改革步骤应该以宪政为目标,以人大制度为依托,改革和完善人大制度,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并相应地改革政府的行政体制。(1)确立人大的预算主导权。在目前政府垄断预算权力的格局下,调整人大与政府的预算权利关系,形成一定的分权与制衡机制,是一种现实而有效的选择。(2)扩大公众参与预算和完善预算决策的机制。在中国选举制度还没有涉及到政治核心的前提下,公众通过选举参与和影响预算的机会很少,目前现实的选择是,逐步扩大公民参与式预算的范围,让尽可能多的公众的偏好能够进入政府的预算决策。(3)确立财政部门的核心预算机构地位。相对于数目众多的一般支出部门,作为唯一的核心的预算机构,财政部门能更客观独立地把握政府政策和战略的优先性,并有效地分配预算资源。(4)进一步增强预算的透明度。预算收支过程必须是公开、透明的,以便让社会公众了解并监督政府的行为,以确保政府按照社会公众的意愿来安排收支。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探讨了预算国家与预算民主化改革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体制存在问题的一个描述,分别讨论了我国的预算透明度问题、预算膨胀和预算结构问题,尤其是第六章走进中国“真实的预算世界”,考察了我国几个地方和部门的部门预算案例;第七章通过研究美国民主预算的发展历史,提出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八章是关于我国预算民主化改革的建议。总体来看,全文是一个总——分——总式的结构,按照现状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路来谋篇布局的。
黎明,李荣珍,左漫莹[5](2009)在《新中国成立60年甘肃省大事记(1949年8月26日至2009年8月28日)》文中指出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10月4日甘肃全省已有9个专区、1个市、66个县、320个区摧毁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11月1日兰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幕,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张宗逊作题为《组织人民力量,建设新兰州》的报告。会议还选举产生了兰州市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11月5日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人民币为惟一的合法货币,银
华晴[6](2008)在《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以近两次换届为分析样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以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为目标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在21世纪初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从制度本身来看,党政领导干部制度中包含的考核、交流、监督、更新等各项机制经过几个阶段的酝酿与试行,已逐步成型,并日趋完善。但观察制度的实际实行情况,却发现选拔制度本身并非是影响省级党政领导干部任命的最重要的因素。长久以来,省级党政领导干部的任命权都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中央手中,成为中央对省级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这一权力关系是决定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在实践中如何运作的关键。本文以近两次省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换届情况为实证研究对象,对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运作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为此,本文提出两个假设: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关系问题。权力关系没有发生改变,制度改革的程度也会受到限制。政治制度的有效运转,必须以具体的机制、程序、规则的完善为前提。围绕这两个基本假设,本文论证和分析了以下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事任命权的归属,它决定了制度在现实中究竟是如何被执行的。目前的制度实践表明改革仍然没有触及到中央任命制这一根本问题。第二,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实践结果虽然显示出一些进步,但是这些进步不完全归功于制度改革本身的原因,还要看到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变革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第三,选举制度迟迟不能发挥实质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执政党仍没有正确认识自身在民主政治中的定位。作为一个以实现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党,必须充分意识到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才是保障主权在民的根本途径。第四,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选举制度仍存在许多具体规则和程序设计上的空白,在实际运作中,这些空白往往就被任命制的一些惯性做法所填补。这也是导致选举制度形式虽然存在,但却不能发挥实质作用的原因之一。因此,要使选举制度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就要完善制度的相关机制、程序和规则,切实保证选举人能够自主行使选举权。
IUD中国政务景气监测中心[7](2007)在《十六大以来成立的中央议事协调机构》文中指出
Design Department of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Corpration[8](2005)在《铁路工程地质大事记》文中提出本文简要回顾了1950-2005年间,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系统在铁路基本建设的各个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设计部[9](2005)在《铁路工程地质大事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要回顾了1950-2005年间,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系统在铁路基本建设的各个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李慧玲[10](2004)在《回眸:2003·甘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2003年,是甘肃历史上重要又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遭遇了“非典”的恐慌与不安,经历了接二连三、房毁人亡的地震灾害。但我们没有放弃努力和奋斗,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二、甘肃省主要领导人员变动——宋照肃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陆浩任甘肃省副省长代理省长职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省主要领导人员变动——宋照肃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陆浩任甘肃省副省长代理省长职务(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政治锦标赛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财政分权与财政联邦主义 |
二、政治锦标赛 |
三、政治锦标赛与财政支出偏向的关联 |
四、文献评述 |
第五节 本文创新之处 |
第六节 主要内容 |
一、研究思路图解 |
二、研究结构与内容 |
第二章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地方政府的角色与责任 |
三、财政支出配置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政治锦标赛与财政支出偏向 |
一、政治锦标赛理论 |
二、政治锦标赛得以存在的现实条件 |
第三节 财政支出偏向 |
第四节 政治锦标赛对财政支出偏向的影响机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官员考核制度变迁与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干部考核制度的变迁 |
第二节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
一、我国中央财政支出结构的具体描述与典型特征 |
二、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具体描述与典型特征 |
第四章 政治锦标赛对地方财政支出偏向影响能力——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政治锦标赛存在的现实证明 |
一、数据、变量与模型 |
二、模型构建与实证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地方官员与财政支出偏向 |
一、数据 |
二、变量 |
三、模型设定与实证结果输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文所用数据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目录 |
(3)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精英演变研究 ——以正部级以上党政精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评价 |
1.5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探讨 |
2.1 西方研究现状 |
2.2 台湾研究现状 |
2.3 大陆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相关理论与分析框架 |
3.1 政治精英演变的相关理论 |
3.2 我国政治精英演变的组织逻辑思路 |
第四章 我国政治精英演变的宏观分析 |
4.1 邓小平时期我国政治精英选拔制度:1978-1993年 |
4.2 江泽民时期我国政治精英选拔制度:1993-2003年 |
4.3 胡锦涛时期我国政治精英选拔制度:2003-2012年 |
第五章 我国政治精英演变的量化分析 |
5.1 测量指标与数据建构 |
5.2 我国政治精英演变描述分析 |
5.3 我国党政部门精英演变比较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中的数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4)中国政府预算民主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西方民主预算理论的发展 |
1.2.2 中国政府预算民主化改革的研究 |
1.3 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工具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
1.4.1 主要思路和结构 |
1.4.2 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2. 预算民主化: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的必由之路 |
2.1 税收国家和预算国家 |
2.2 西方国家的两次财政制度转型 |
2.2.1 从领地国家到税收国家 |
2.2.2 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 |
2.3 中国的预算国家之路 |
2.3.1 演进中的"税收国家" |
2.3.2 改革中的"预算国家" |
2.4 中国的预算民主化改革 |
2.4.1 预算民主化改革的必要性 |
2.4.2 预算民主化改革的可行路径 |
3. 预算透明度:现状、问题及成因 |
3.1 预算透明度 |
3.1.1 预算透明度的定义及其原则 |
3.1.2 预算透明的效应 |
3.1.3 影响预算透明度的因素 |
3.2 中国的预算透明度问题 |
3.2.1 中国预算透明的进程 |
3.2.2 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
3.2.3 制约中国预算透明的因素 |
4. 预算膨胀:现状、问题及成因 |
4.1 中国的预算膨胀 |
4.1.1 中国预算支出的整体膨胀趋势 |
4.1.2 地方预算的编制膨胀与执行不足 |
4.2 预算编制环节的软约束——基于预算最大化模型的分析 |
4.2.1 预算最大化模型 |
4.2.2 中国预算编制环境的软约束 |
4.3 预算执行环节的软约束——基于效用最大化模型的分析 |
4.3.1 效用最大化模型 |
4.3.2 预算执行环节的"逆向软预算约束" |
4.4 收入预算软约束——间接税制的影响 |
4.4.1 两种税制对公共决策的不同影响 |
4.4.2 我国间接税制的影响 |
5. 预算支出结构:现状、问题及成因 |
5.1 预算支出结构分析 |
5.1.1 国家预算支出的结构性特点 |
5.1.2 地方预算支出膨胀的结构性特点 |
5.2 中国预算过程中的部门利益 |
5.2.1 预算支出背后的部门利益 |
5.2.2 影响政府预算分配的其它因素 |
5.3 两个案例研究 |
5.3.1 预算支出结构中的城乡差别 |
5.3.2 中国行政支出膨胀的趋势 |
6. 部门预算现状——个案研究与香港的借鉴 |
6.1 深圳市2008年部门预算情况 |
6.1.1 基本情况 |
6.1.2 主要存在的问题 |
6.2 厦门市2007年部门预算(草案) |
6.2.1 概况 |
6.2.2 各单位的预算组成 |
6.2.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6.3 广州市2009年部门预算 |
6.3.1 基本概况 |
6.3.2 存在的问题 |
6.4 中央各部委2010年部门预算 |
6.5 白庙乡的"全裸"账本 |
6.6 香港政府预算基本概况和借鉴 |
6.6.1 香港2010-11年政府预算概况 |
6.6.2 香港审计署部门预算 |
6.6.3 香港部门预算对我国的启示 |
7. 美国民主预算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
7.1 美国的前预算时代 |
7.2 美国进步时代的预算改革 |
7.2.1 美国进步时代预算改革的背景 |
7.2.2 进步时代预算改革的内容 |
7.2.3 美国进步时代预算改革的意义 |
7.3 行政主导预算时代 |
7.4 共治预算时代 |
7.5 多元预算时代 |
7.6 美国民主预算对我国的启示 |
7.6.1 美国民主预算改革的经验 |
7.6.2 美国民主预算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
8. 中国政府预算民主化改革 |
8.1 预算透明和预算公开 |
8.2 扩大公众参与预算的范围 |
8.2.1 公众参与的合法性是预算民主化的基础 |
8.2.2 预算参与的模式 |
8.2.3 预算参与的中国地方试验 |
8.3 调整人大与党委政府的关系 |
8.3.1 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8.3.2 正确处理党委、政府与人大的关系 |
8.4 增强财政部门的核心预算机构地位 |
8.4.1 影响财政部门核心预算机构的因素 |
8.4.2 建立核心预算机构的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6)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以近两次换届为分析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问题的提出与选题之意义 |
2.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
3.本文的基本假设与主要观点 |
4.核心概念之界说 |
5.本文的研究方法 |
6.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一章 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基础 |
第一节 党的长期执政基础:合法性与有效性 |
1.执政的合法性要求 |
2.执政的有效性要求 |
3.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与党的长期执政 |
第二节 党的自身建设要求:组织力量与执政能力 |
第三节 国际化的要求:政治民主与制度建设 |
第二章 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换届的制度背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第二节 2001年至2003年省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换届概况 |
1.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的年龄分布情况 |
2.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的知识与专业结构情况 |
3.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的交流程度 |
第三节 2006年至2008年省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换届概况 |
1.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的年龄分布情况 |
2.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的知识与专业结构情况 |
3.省级党政正职领导的交流程度 |
第四节 近两次省级党政正职领导干部换届情况比较分析 |
1.两届省级党政正职领导概况的数据比较 |
2.比较结果分析:政治、社会、经济因素的合力作用 |
第三章 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现实与制度比较 |
第一节 省级党委正职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 |
1.省级党委正职领导选任类型之一:"未选举先上任" |
2.省级党委正职领导选任类型之二:"调任后即当选" |
3.省级党委正职领导选任类型之三:"提拔后即当选" |
4.省级党委正职领导选举制度的困境 |
第二节 省级行政正职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 |
1.省级行政正职领导的异地调任路径:副书记-代省长-省长 |
2.省级行政正职领导选举制度的困境 |
第三节 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问题和出路 |
1.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
2.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思路的探索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甘肃省主要领导人员变动——宋照肃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陆浩任甘肃省副省长代理省长职务(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山上运河”到“圆梦工程”:引洮工程的传播话语空间及其社会记忆研究[D]. 汪宁宁. 兰州大学, 2021
- [2]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政治锦标赛视角[D]. 刘非凡. 云南财经大学, 2017(01)
- [3]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精英演变研究 ——以正部级以上党政精英为例[D]. 李槿. 安徽大学, 2013(11)
- [4]中国政府预算民主化改革研究[D]. 罗昌财.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8)
- [5]新中国成立60年甘肃省大事记(1949年8月26日至2009年8月28日)[J]. 黎明,李荣珍,左漫莹. 党的建设, 2009(09)
- [6]省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以近两次换届为分析样本[D]. 华晴. 复旦大学, 2008(04)
- [7]十六大以来成立的中央议事协调机构[J]. IUD中国政务景气监测中心. 领导决策信息, 2007(41)
- [8]铁路工程地质大事记[J]. Design Department of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Corpration. 铁道工程学报, 2005(S1)
- [9]铁路工程地质大事记[A].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设计部. 中国铁道工程地质世纪成就论文集, 2005
- [10]回眸:2003·甘肃[J]. 李慧玲. 党的建设,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