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智力因素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论文文献综述)
杨昌红[1](2021)在《高中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建模能力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018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的“数学建模”成为了研究热点。数学建模既具有科学价值又具有教育价值,对提升高中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表明,数学建模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有动机、态度、自我监控水平、创造力水平、数学建模情感、数学建模信念、元认知、知识经验等。其中不乏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态度、情感及信念等。而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可起到启动、调节、维持等作用,本研究将探究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建模能力的相关性,为从非智力因素的视角来培养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供有力的数据参考。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铜仁市376名高中生进行测试调查。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非参数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得到如下结果:1.高中生整体数学建模能力处于水平二与水平三之间,具体表现为能够识别现实情境和一定变量,提出部分数学问题,但难以将现实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且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2.高中生非智力因素处于中等水平,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非智力因素的动机、情感情绪、意志、性格维度上也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3.高中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建模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796,二者具有显着的相关性;非智力因素诸维度与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均具有显着相关性,其大小依次为动机(0.625)、情感情绪(0.606)、态度(0.570)、意志(0.479)、性格(0.400)。4.高中生非智力因素及其诸维度对数学建模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高中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建模能力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及非智力因素诸维度与数学建模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如下:y1=0.03x-5.56y2=0.370x1+0.341x2+0.207x3+0.215x4+0.183x5+0.219
杨惠玲[2](2021)在《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性研究 ——以方程问题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非智力因素影响着数学问题解决,方程是数与代数部分的核心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学习结果直接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本文旨在对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方程问题解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在研究结果基础上,基于非智力因素视角,为提高学生方程问题解决能力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期帮助学生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以某市城区第三初级中学初二年级七个班的387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以及方程问题解决测试卷调查被试非智力因素及方程问题解决的表现情况,进一步探究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方程问题解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如下:(1)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总体水平较高,在非智力因素的3个维度中,态度得分均值最高,动机得分均值次之,最后为情绪情感得分均值。关于非智力因素总体,其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且男生均值得分显着高于女生。就非智力因素的3个维度而言,动机与情绪情感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而态度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初二学生方程问题解决总体水平较高,其中数学题3均值得分最高,数学题2均值得分次之,数学题5均值得分最低。关于方程问题解决总体均值得分,其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就各题而言,除数学题1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外,其余各题在性别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3)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方程问题解决之间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07,较女生而言,男生非智力因素与方程问题解决之间的相关程度更高。在非智力因素3个维度中,各维度与方程问题解决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其中动机与方程问题解决的相关系数为0.394,情绪情感与方程问题解决的相关系数为0.327,态度与方程问题解决的相关系数为0.378。(4)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总体和方程问题解决之间的线性方程为:方程问题解决=0.114×非智力因素总体+2.322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各维度和方程问题解决之间的线性方程为:方程问题解决=0.184×动机+0.026×情绪情感+0.160×态度+0.31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非智力因素动机、情绪情感以及态度维度出发,为提高学生方程问题解决能力提出几点教学建议,进而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如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合理运用由远及近的启发式提示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等。
尹哲[3](2021)在《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发展乡村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步,而乡村教师在发展乡村教育、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大责任.同时,教学评价理念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在新的教学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评价实践也应紧跟发展步伐.因此,对乡村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进行调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对乡村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对乡村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提炼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三维结构,包括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的评价能力、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的评价能力以及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水平的评价能力.第二,对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乡村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整体上刚刚处于良好水平线之上,但具体到二级指标上,其评价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的能力、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水平的能力均不理想.且存在教学评价内容不全面、参与数学教学评价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外出学习数学教学评价先进经验的机会普遍不充分等问题.第三,从教师自身和外部支持两方面出发,针对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提出策略.首先,从教师自身出发,分别从教学评价整体内容、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水平、教学评价方法、参与学校(区域)的数学教学评价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五方面提出建议.其次,从外部支持出发,分别从学校、教育部门、政府三方面提出建议.
王友楠[4](2021)在《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般认为,在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分别发挥认知与制约作用。笔者选取两所学校的初中生与部分数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的现状,并研究如何各要素、多角度地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最后实施培养实验进行实践佐证。论文的行文结构安排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对本次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背景以及研究创新点等进行详细的介绍。第二章,概述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理论。该章节又分为三个具体方面进行介绍,其一,对非智力因素的概念进行界定;其二,分析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的关联;其三,在初中生数学学习中,对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组成要素进行划分,并对各要素进行论述。第三章,对初中的数学教师与学生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了解教师教学时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及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现状。并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得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给予高度重视,学生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普遍不高。第四章,论述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有效培养的实施策略及案例。针对非智力因素培养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具体论述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有效培养的实施策略,并用具体案例进行阐述。第五章,实施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培养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一步反思。第六章,结束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对于整个学科的学习来说是极为关键的,教师一方面需要利用教学内容对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各类有效的办法,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最大化发挥该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仍需深入探讨。
侯晓莉[5](2020)在《基于非智力因素下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研究》文中认为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是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新课程理念强调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初中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智力因素是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是一个包含心理过程的行为,除了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个人特质,所处的外部环境等。本文从非智力因素的视角,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对117名初中学生进行数学测验,通过测验对其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进行了调查,并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部分初中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高,具体表现为阅读理解的能力不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少进行反思和评价。其次,通过调查问卷得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意志力、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有显着的相关性。然后,文章提出了基于非智力因素下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具体做法是丰富教学形式、磨炼初中生学习意志、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最后,对本文进行了反思和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张娜[6](2020)在《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满足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的方式和主要手段。民族院校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独特形式和主阵地,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民族院校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衡量教师教学水平,更有利于准确掌握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对科学稳定推行双语教育和民族院校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调研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藏汉双语教学及评价现状,对现行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现有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为主,忽略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存在着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设计没有针对性,课堂教学评价价值取向不明确,指标权重的设置和评价结果的计算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框架和现行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出发,确定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级指标,将一级指标进行细化,完成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其次,进行专家意见咨询。制定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专家意见调查表,运用Delphi法对部分民族院校及师范院校相关专家和教师进行调研和访谈,整理专家提出的有效咨询意见,借助SPSS 21.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专家反馈的调查数据,对该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和完善,最终确定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心理环境、学生行为和教学效果6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借助MatlabR2014b软件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完成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将构建的评价体系应用到三所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得出课堂教学质量等级,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余根钬[7](2020)在《小学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文中提出运算能力是小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它既占据着学生数学学习的枢纽地位,也对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起着基础学力作用。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理念,运算能力是由“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所构成的综合能力,教学过程既要注重对学生运算技能的强化,也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小学阶段无疑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并开展针对性思维训练,促进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本研究将测验法、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212名六年级学生及6名小学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小学生运算能力进行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在理清现状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前提下,利用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架起课堂教学与小学生运算能力发展之间的桥梁关系;其次,依据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建构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意在通过有效的思维训练来化解小学生运算能力存在的现状问题,优化课堂教学对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最后,设计并实施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同课异构”课作为分析材料,利用“教师评课情况、学生情况调查、教师教学反思”的评价机制对教学效果进行差异性评价,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一定经验帮助。林崇德、胡卫平所引领与践行的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意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此理论指导下设计并实施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上包含四个基本环节,第一,创设矛盾激趣,拟用“认知冲突”的课堂导入;第二,结合问题驱动,开展“自主建构”的教学过程;第三,构建双向反思,实施“自我监控”的教学总结;第四,开展思维训练,选取并采用“应用迁移”的巩固练习。此外,为后续教师能够顺利地开展教学实践呈现出最佳教学效果,要注意如下教学要求:首先,要按照学生学情设计教学,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要灵活把握课堂教学进度,适当留出教学机动时间;最后,要紧扣教学要点进行变式训练,突破已有思维认知。
肖雪飞[8](2020)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兰州市某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大核心词之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视几何直观能力为直观想象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何直观能力对我国学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其现状与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如何?”、“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因素有哪些?”两个问题展开研究。参考TIMSS2015及相关研究构建了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试的测评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标2011版》、《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标准(实验稿)》等确定了水平划分依据。选取兰州市某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包含测试、问卷调查、访谈及课堂观察)研究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得到如下研究结论:几何直观能力现状方面有五个结论:小学高年级学生(以下简称学生)整体的几何直观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几何直观能力与数学成绩有显着的正相关性,不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85.17%的学生能达到水平一和水平二(利用几何直观感知、表述问题),只有67.23%的学生勉强达到水平三(利用几何直观分析问题);学生几何直观要素表现有差异,几何图形直观综合得分率和满分率最好,图片直观次之,符号直观最差;学生几何直观内容表现差异较大,统计与概率部分满分率高达95.64%,数与代数满分率30.35%次之,图形与几何满分率为25.29%,综合运用部分满分率仅不到1%。影响因素方面有两个结论:非智力因素和学习策略因素是影响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主要因素;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法、学校环境等因素是影响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次要因素。结合调查与分析,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提出三点建议: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几何直观落地生根;注重激活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拓宽思路,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多动手操作。
王海玉[9](2020)在《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甘肃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加快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为研究主题,了解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提升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策略与建议。本研究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深入了解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经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甘肃省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师在合作交流能力、对课程内容的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对生物学知识的分析能力、选择研究方法的能力等方面表现较优。同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对教学的研究能力、搜集资料能力、理论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能力、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实验创新能力、成果表达能力、确定问题能力较弱;三是高职称、高学历和高教龄的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表现出一定优势;四是城区学校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优于乡镇学校教师;五是男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优于女教师。通过研究,提出如下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方面,一要高度重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二要加强对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正向引导,三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四要制定激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制度。学校方面,一要积极传递教学研究的价值,二要建立科学的教师培训制度,三要完善教研管理和评价机制,四要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充分保障。教师方面,一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二要确立专业发展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三要拓展学习方式,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四要培养良好的教学研究习惯。
高冬冬[10](2020)在《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义务教育是国家教育之根基,教育质量是教育的核心与生命线,义务教育质量则是国家教育之根本。近年来,世界各国均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视作本国教育发展的主旨,积极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提高和保障义务教育质量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与现实诉求,推行素质教育也急切需要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质量测评实践,以对本国义务教育质量状况进行全面把握,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参考。目前,国内外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教育质量测评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借鉴国际及各发达国家先进的测评理念和测评方法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实践,为保障和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论文尝试对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做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探讨,对我国现阶段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基础教育质量测评理念、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想,并对构想的体系框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对义务教育质量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以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以及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为本研究测评框架及内容的构建、测评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北京市东城区、海淀区、西城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全国首个“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试点单位”的杭州市下城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武汉市武昌区、江岸区以及江夏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孝感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等现状来对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的内容主要为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在内的德、智、体、美及影响因素的测评,测评工具一般由学科能力测评试卷和相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两部分构成,通过学科测试卷了解学生达到各个学科教育教学目标的程度,通过相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测查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水平的相关因素,针对性地向教育相关部门、学校反馈测评结果,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通过分析与整理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发现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仍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导致测评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就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覆盖范围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学生测评项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发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发起的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TIMSS)及由IEA主持的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IRLS)进行分析。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主要从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对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测评,关注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分析、推理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解释和解决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境中的问题,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它将学生的素养作为测评的核心。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TIMSS)和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IRLS)将课程作为测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数学、科学、阅读方面的相关能力进行测评。分析并探寻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测评对构建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启示。基于以上对国、内外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提出了由专业教育测评机构负责实施,教育相关职能部门、大学及科研机构、区县中小学协同并监督的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想。并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辖的3个街道、9个镇、1个乡88所小学(包括农村完小和初小)的四年级学生和20所的八年级学生展开语文阅读、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体育学科测评,并测查学业性非智力因素及其影响因素,以对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想加以实际的考证。
二、非智力因素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智力因素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建模能力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现实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3.3 理论价值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非智力因素 |
2.1.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1.2 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
2.1.3 非智力因素的测量量表研究 |
2.2 数学建模 |
2.2.1 数学建模过程 |
2.2.2 数学建模的发展 |
2.2.3 数学建模能力的内涵 |
2.2.4 数学建模能力水平划分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测试卷 |
3.3.2 高中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
3.4 评价标准 |
第4章 高中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建模能力总体分析及差异性分析 |
4.1 高中生非智力因素总体分析 |
4.2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总体分析 |
4.2.1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整体分析 |
4.2.2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测试各题项具体分析 |
4.3 差异性分析 |
4.3.1 非智力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 |
4.3.2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性别差异及学校差异分析 |
第5章 高中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建模能力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 |
5.1 相关性分析 |
5.1.1 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建模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5.1.2 动机与数学建模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5.1.3 情感情绪与数学建模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5.1.4 态度与数学建模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5.1.5 意志与数学建模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5.1.6 性格与数学建模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5.2 回归分析 |
5.2.1 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建模能力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5.2.2 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建模能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6章 高中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建模能力的讨论及结论 |
6.1 结果讨论 |
6.1.1 高中生非智力因素表现 |
6.1.2 高中生数学建模能力表现 |
6.1.3 高中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建模能力的相关性 |
6.1.4 高中生非智力因素诸因素对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 |
6.2 研究结论 |
第7章 教学建议与反思 |
7.1 教学建议 |
7.1.1 基于非智力因素视角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建议 |
7.1.2 基于非智力因素的视角的数学建模教学设计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2)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性研究 ——以方程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综述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有关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综述 |
2.2 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有关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综述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2.1 问卷的编制 |
3.2.2 问卷的评分标准 |
3.2.3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3.3 研究过程 |
3.3.1 正式调查 |
3.3.2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结果分析 |
4.1.1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总体分析 |
4.1.2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各维度分析 |
4.1.3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性别差异分析 |
4.1.4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班级差异分析 |
4.2 初二学生方程问题解决结果分析 |
4.2.1 初二学生方程问题解决总体分析 |
4.2.2 初二学生方程问题解决各题分析 |
4.2.3 初二学生方程问题解决性别差异分析 |
4.2.4 初二学生方程问题解决班级差异分析 |
4.3 相关性分析 |
4.3.1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总体与方程问题解决的相关性分析 |
4.3.2 初二学生动机与方程问题解决的相关性分析 |
4.3.3 初二学生情绪情感与方程问题解决的相关性分析 |
4.3.4 初二学生态度与方程问题解决的相关性分析 |
4.4 差异性分析 |
4.4.1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总体与方程问题解决的差异性分析 |
4.4.2 初二学生动机与方程问题解决的差异性分析 |
4.4.3 初二学生情绪情感与方程问题解决的差异性分析 |
4.4.4 初二学生态度与方程问题解决的差异性分析 |
5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方程问题解决的回归分析 |
5.1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总体与方程问题解决的一元回归分析 |
5.1.1 回归探索 |
5.1.2 回归检验 |
5.2 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各维度与方程问题解决的多元回归分析 |
5.2.1 回归探索 |
5.2.2 回归检验 |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7 研究分析与教学建议 |
7.1 动机维度性别、班级差异性分析与教学建议 |
7.1.1 动机维度性别、班级差异性分析 |
7.1.2 动机维度的教学建议 |
7.2 情绪情感维度性别、班级差异性分析与教学建议 |
7.2.1 情绪情感维度性别、班级差异性分析 |
7.2.2 情绪情感维度的教学建议 |
7.3 态度维度性别、班级差异性分析与教学建议 |
7.3.1 态度维度性别、班级差异性分析 |
7.3.2 态度维度的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生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2 数学学习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结构的研究 |
2.2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结构的研究 |
2.3 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 对已有研究的简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3.1 理论基础 |
3.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四章 研究的设计 |
4.1 调查对象的确定 |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4 问卷调查的分析 |
第五章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现状 |
5.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5.2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整体现状分析 |
5.3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各维度现状分析 |
5.4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差异性分析 |
第六章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的问题、归因分析与提升策略 |
6.1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归因分析 |
6.2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提升策略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4)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1 当前课程改革的需求 |
1.2.2 现实初中教学的需要 |
1.2.3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非智力因素的理论概述 |
2.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2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 |
2.2.1 非智力因素能正向推动智力因素 |
2.2.2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
2.2.3 具有相对一致性,互相促进发展 |
2.3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组成要素 |
2.3.1 动机 |
2.3.2 兴趣 |
2.3.3 情感 |
2.3.4 意志 |
2.3.5 性格 |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
3.1 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教师调查 |
3.1.1 教师调查 |
3.1.2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3.2 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学生调查 |
3.2.1 学生调查 |
3.2.2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有效培养的实施策略 |
4.1 强化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 |
4.1.1 设置数学课堂悬念 |
4.1.2 设立课堂竞赛单元 |
4.1.3 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
4.2 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 |
4.2.1 结合教学融入数学史 |
4.2.2 生活中注重应用数学 |
4.2.3 指导学生体会数学美 |
4.3 培植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 |
4.3.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
4.3.2 教师热情感染学生 |
4.3.3 角色扮演培植情感 |
4.4 锤炼初中生数学学习意志 |
4.4.1 讲述数学名家轶事 |
4.4.2 分步制定学习目标 |
4.4.3 激励向上树立信心 |
4.5 塑造初中生数学学习性格 |
4.5.1 养成勤于思考习惯 |
4.5.2 培育自主学习习惯 |
4.5.3 提倡大胆质疑精神 |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培养实验 |
5.1 培养实验 |
5.2 实验结果分析与反思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观点 |
6.2 创新之处 |
6.3 课题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斯坦福-比奈Stanford-Binet——国际标准智商60题测试及评分分析 |
附录2 数学学习动机调查问卷 |
附录3 数学学习兴趣水平量化表 |
附录4 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非智力因素下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四) 研究创新 |
二、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主要概念界定 |
1. 数学问题 |
2. 数学问题解决 |
3.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
4. 非智力因素 |
(三) 影响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非智力因素 |
1. 影响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自身非智力因素 |
2. 影响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外部环境因素 |
三、 非智力因素对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影响的调查分析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1. 文献分析法 |
2. 问卷调查法 |
3. 数理统计法 |
(三) 研究工具 |
(1) 文献整理,制定调查问卷 |
(2) 调查问卷预测与修订 |
(四) 研究结果及分析 |
1.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2. 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试 |
3. 非智力因素对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影响的调查 |
四、 非智力因素对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影响的调查结论 |
(一) 学习兴趣影响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
(二) 学习习惯影响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
(三) 学习意志力影响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
(四) 学校环境影响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
1. 教师教学方法影响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
2. 师生关系影响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
(五) 家庭环境影响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
五、 基于非智力因素下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建议 |
(一) 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
(二) 磨炼初中生学习意志,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
1. 明确学习目标 |
2. 树立榜样 |
(三)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
(四) 创建良好家庭环境,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
六、 结论与展望 |
(一) 研究结论 |
(二)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6)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学质量评价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式 |
1.1.2 教学质量评价是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的必要需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依据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评价 |
1.4.2 教学质量评价 |
1.4.3 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
1.5 研究问题表述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
2.1.2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
2.1.3 双语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
2.2.2 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
2.2.3 藏汉双语理科教育的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第4章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
4.1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同行评价体系的文本分析 |
4.1.1 X民族大学同行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1.2 G民族师范学院同行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1.3 Q师范大学同行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1.4 同行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
4.2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体系的文本分析 |
4.2.1 X民族大学学生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2.2 G民族师范学院学生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2.3 Q师范大学学生评价体系文本分析 |
4.2.4 学生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
4.3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
4.4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建议 |
第5章 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评价指标的构建的依据 |
5.2 评价指标的构建的原则 |
5.3 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 |
5.3.1 访谈目的 |
5.3.2 访谈对象 |
5.3.3 访谈结果 |
5.4 评价体系的构建 |
5.5 评价指标的筛选 |
5.5.1 调查表信度分析 |
5.5.2 Delphi法调查表数据分析 |
5.6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6.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6.2 构造判断矩阵 |
5.6.3 计算判断矩阵的权向量 |
5.6.4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 |
6.1 X民族大学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
6.1.1 调查对象 |
6.1.2 调查方法 |
6.1.3 调查结果 |
6.1.4 调查结果分析 |
6.1.5 建议 |
6.2 G民族师范学院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
6.2.1 调查对象 |
6.2.2 调查方法 |
6.2.3 调查结果 |
6.2.4 调查结果分析 |
6.2.5 建议 |
6.3 Q师范大学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过程 |
6.3.1 调查对象 |
6.3.2 调查方法 |
6.3.3 调查结果 |
6.3.4 调查结果分析 |
6.3.5 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小学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
(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应然诉求 |
(三)满足课堂教学实践的现实需求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的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小学生运算能力及其教学要求 |
第一节 运算能力概述 |
一、运算能力界说 |
二、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内涵 |
三、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特征 |
第二节 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运算能力的要求 |
一、重视理清算理的教学意义 |
二、重视估算能力的协同作用 |
三、重视具体情境的外延功能 |
四、重视数感、符号意识的抽象内涵 |
第三节 小学数学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脉络 |
一、学段目标:表现“形象感知—抽象演算”的逐步演化 |
二、能力要求:突显“口算—笔算—估算”的内在关联 |
三、教学思路:呈现“整数—小数—分数”的逻辑顺序 |
四、内容体系:体现“加减法—乘除法”的密切联系 |
第二章 小学生运算能力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运算技能方面 |
一、口算能力不佳,造成运算迟缓 |
二、基本算理不清,致使算法紊乱 |
三、简算意识不强,引起思维定势 |
第二节 思维品质方面 |
一、抽象理解不佳,思维深刻性薄弱 |
二、有序思考不足,思维灵活性受限 |
三、多维分析不够,思维创造性单一 |
第三节 非智力因素方面 |
一、运算知识枯燥,缺乏学习兴趣 |
二、学习态度不端,缺失探究意识 |
三、运算习惯不良,欠缺规范训练 |
第三章 思维型课堂教学与小学生运算能力的适切性 |
第一节 思维型课堂教学概述 |
一、追溯: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溯源 |
二、探索: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内涵机理 |
三、践行: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实施原理 |
第二节 思维型课堂教学之于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积极效果 |
一、有利于激发小学生自主探究的投入热情 |
二、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深度学习的内化表现 |
三、有利于推动小学生运算能力的优化进程 |
四、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思维素质的水平跨越 |
第三节 思维型课堂教学之于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指导意义 |
一、利用认知冲突,优化运算过程的多元评价 |
二、通过自主建构,推进运算知识的深度学习 |
三、采取自我监控,深化运算程序的自我反思 |
四、巧设应用迁移,提升运算思维的灵活变式 |
第四章 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路径建构 |
第一节 明确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实施要求 |
一、教学准备:做好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 |
二、教学实施:注重探究能力的引导与发展 |
三、教学过程:关注课堂互动的落实与强化 |
四、教学总结:重视自我反思的开展与深化 |
第二节 确定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
一、矛盾激趣:基于“认知冲突”的课堂导入 |
二、问题驱动:基于“自主建构”的教学过程 |
三、双向反思:基于“自我监控”的教学总结 |
四、思维训练:基于“应用迁移”的巩固练习 |
第三节 理清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的设计步骤 |
一、学情调查与分析 |
二、课堂导入的创设 |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
四、教学总结的设置 |
五、巩固练习的选取 |
第五章 实践与效果:基于一节小学数学课的同课异构 |
第一节 教学前期准备 |
一、选取教学内容 |
二、设置教学形式 |
三、设计评价方式 |
第二节 教学过程实施 |
一、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创设与施行 |
二、对照组课堂教学的设置与执行 |
第三节 教学效果评价 |
一、教师评课情况 |
二、学生情况调查 |
三、教师教学反思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兰州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1.几何直观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
2.几何直观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
3.具备几何直观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的需求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小学高年级 |
2.几何直观能力 |
二、相关文献述评 |
(一)几何直观相关概念辨析 |
1.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 |
2.几何直观与数形结合 |
(二)几何直观能力的教育价值 |
(三)几何直观能力测评研究 |
1.几何直观评价研究 |
2.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研究 |
(四)几何直观能力教学策略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过程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测试法 |
3.问卷调查法 |
4.访谈法 |
5.课堂观察法 |
(四)研究工具 |
1.测试卷 |
2.调查问卷 |
3.教师访谈提纲 |
4.课堂观察量表 |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现状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
(一)总体现状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
1.总体现状的性别差异 |
2.总体现状与数学成绩的相关性 |
(二)分维度现状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
1.水平维度 |
2.要素维度 |
3.内容维度 |
(三)五、六年级间的差异性分析 |
1.水平维度 |
2.要素维度 |
3.内容维度 |
五、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影响因素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
(一)学生因素 |
1.学习策略因素 |
2.非智力因素 |
(二)教师因素 |
1.师生关系 |
2.对几何直观的认知程度 |
3.教学方法因素 |
(三)家庭因素 |
(四)学校因素 |
1.学校环境、同伴影响 |
2.对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重视程度 |
(五)其他因素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 |
2.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影响因素 |
(二)教学建议 |
1.回归本真,让几何直观落地生根 |
2.智趣相生,注重激活非智力因素 |
3.拓宽思路,尊重主体以调动感官 |
(三)研究启示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 |
(四)其他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测试卷 |
附录B 测试卷评分标准 |
附录C 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影响因素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D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E 教师访谈节选截屏 |
附录F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G 课堂观察量表记录样本图片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
2.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要求 |
3.高中生的发展需要教师提高素质 |
4.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备教学研究能力 |
5.基于生物学教学实践问题的思考 |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论文研究的目的 |
2.论文研究的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核心概念界定 |
2.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框架的建构 |
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理论基础 |
1.舒尔曼强调学科教学知识的教师知识观 |
2.费斯勒与格拉特霍恩的教师发展因素论 |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现状分析 |
(一)一般教学研究能力现状 |
1.确定研究问题能力 |
2.查阅资料能力 |
3.制定研究计划能力 |
4.实施方案能力 |
5.撰写研究成果的能力 |
6.取得研究成果的能力 |
(二)生物学教学研究能力现状 |
1.对生物学知识的分析能力 |
2.对生物学教学的研究能力 |
3.对生物学课程的研究能力 |
4.对生物学学习者的研究能力 |
(三)甘肃省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变量分析 |
1.对教育论文的变量分析 |
2.参与课题的变量分析 |
3.职称与论文、课题的变量分析 |
(四)甘肃省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整体分析 |
1.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整体现状 |
2.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呈现的问题 |
三、影响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因素分析 |
(一)教育行政部门 |
1.对生物学教学研究的引导不足 |
2.缺乏知识与信息的有效输出 |
3.对生物学教师教学研究不够重视 |
4.缺乏激励机制 |
(二)学校方面 |
1.缺乏教学研究的价值传递 |
2.教研管理不够合理完善 |
3.对教学研究的支持情况一般 |
4.提供的外出培训机会很少 |
(三)教师自身 |
1.对教学研究的不正确认识 |
2.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扎实 |
3.多途径获得理论信息的教师还不够多 |
4.教研习惯的养成不足 |
四、对策与建议 |
(一)教育行政部门 |
1.加强对生物学教学研究的正向引导 |
2.加强教师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培训 |
3.提高对生物学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视 |
4.制定激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制度 |
(二)学校方面 |
1.积极传递教学研究的价值 |
2.改善教研管理机制 |
3.全力支持教学研究 |
4.多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机会 |
(三)教师自身 |
1.深入了解教学研究,建立专业发展目标 |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3.找到适合自己的获得知识信息的途径 |
4.端正教学研究的态度,养成良好的教研习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访谈提纲 |
附录二 :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调查问卷 |
致谢 |
(10)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旨 |
1.1.2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是全面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政策要求 |
1.1.3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构建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义务教育质量 |
1.4.2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 |
1.4.3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 |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的思路 |
1.5.2 研究的方法 |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的重点 |
1.6.2 研究的难点 |
1.6.3 研究的创新点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经典测量理论 |
2.2 项目反应理论(IRT) |
2.3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 |
2.4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3 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及分析 |
3.1 北京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1.1 东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1.2 海淀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1.3 西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2 杭州市下城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2.1 组织模式 |
3.2.2 测评内容及工具 |
3.2.3 测评结果反馈与应用 |
3.3 武汉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3.1 武昌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3.2 江岸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3.3 江夏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4 孝感市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 |
3.4.1 组织模式 |
3.4.2 测评内容及工具 |
3.4.3 测评结果反馈与应用 |
3.5 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分析 |
3.5.1 组织模式单一,缺乏社会参与 |
3.5.2 测评内容不全,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
3.5.3 数据分析缺乏科学性,结果应用存在局限性 |
4 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测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4.1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现状 |
4.1.1 组织模式 |
4.1.2 阅读素养 |
4.1.3 数学素养 |
4.1.4 科学素养 |
4.2 国际数学和科学成就趋势研究测评现状 |
4.2.1 组织模式 |
4.2.2 测评内容及工具 |
4.2.3 测评结果描述 |
4.3 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测评现状 |
4.3.1 组织模式 |
4.3.2 测评内容及工具 |
4.3.3 测评结果描述 |
4.4 国际基础教育质量测评项目对我国的启示 |
4.4.1 测评内容重情境与应用 |
4.4.2 测评工具多样化 |
4.4.3 测评结果重能力描述 |
5 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构想 |
5.1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组织框架 |
5.2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内容及指标 |
5.2.1 学业性非智力因素及其影响因素测评 |
5.2.2 学业成就水平测评 |
5.3 测评结果反馈与应用 |
5.4 测评的元评价 |
6 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实施 |
6.1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义务教育质量测评组织框架 |
6.2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中小学生学业性非智力因素状况及影响因素测评及分析 |
6.2.1 测评对象 |
6.2.2 测评内容 |
6.2.3 测评工具 |
6.2.4 测评结果分析 |
6.3 语文阅读测评 |
6.3.1 测评基本情况 |
6.3.2 测评结果分析 |
6.3.3 建议 |
6.4 数学学科测评 |
6.4.1 测评基本情况 |
6.4.2 测评结果分析 |
6.4.3 建议 |
6.5 英语学科测评 |
6.5.1 测评基本情况 |
6.5.2 测评结果分析 |
6.5.3 建议 |
6.6 科学学科测评 |
6.6.1 测评基本情况 |
6.6.2 测评结果分析 |
6.6.3 建议 |
6.7 品德与社会学科测评 |
6.7.1 测评基本情况 |
6.7.2 测评结果分析 |
6.7.3 建议 |
6.8 体育学科测评 |
6.8.1 测评结果分析 |
6.8.2 建议 |
6.9 测评体系修正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四、非智力因素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建模能力相关性研究[D]. 杨昌红. 吉首大学, 2021
- [2]初二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性研究 ——以方程问题为例[D]. 杨惠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乡村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调查研究[D]. 尹哲.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初中生数学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践研究[D]. 王友楠.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5]基于非智力因素下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研究[D]. 侯晓莉.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6]基于FCE的高校藏汉双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研究[D]. 张娜.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7]小学六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D]. 余根钬.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小学高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以兰州市某小学为例[D]. 肖雪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以甘肃省为例[D]. 王海玉.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我国区县义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研究[D]. 高冬冬. 武汉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