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1998年百色地区百日咳流行病学分析

1991—1998年百色地区百日咳流行病学分析

一、1991~1998年百色地区百日咳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董哲[1](2020)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流行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流行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掌握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流行趋势及三间分布、探讨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省少数民族乙肝的有效控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8年来源于国家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乙肝报告病例发病数据进行描述分析;采用SOM聚类方法,通过R软件的som、tidyverse和rm等函数包,对云南省主要少数民族的乙肝发病数据进行自组织特征的相似性时间轨迹聚类,分析研究具有相似性发病规律的民族。2.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图表制作,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3.采用实验室检测技术,包括ELISA检测、核酸提取、HBV DNA S区巢式PCR扩增、电泳和基因测序等方法,对2018-2019年云南省少数民族HBVDNA阳性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用Sequencher软件将获得的序列进行整理;从Genbank中下载参考株序列;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进化发生树,从而确定每个样本的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结果]1云南省少数民族2009-2018年乙肝病例流行病学特征1.1流行概况2009-2018年间,白族、傣族、佤族等18种主要少数民族共报告95132例乙肝病例,年均发病率为41.27/10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发病水平。各民族均有病例发生,发病率位于前三位的民族为:佤族(95.26/10万),回族(59.04/10万),独龙族和怒族(54.17/10万),发病率最低的是景颇族(22.51/10万),瑶族(28.59/10万),拉祜族(30.32/10 万)。1.2聚类分析结果按发病率时间轨迹,通过SOM聚类方法,将少数民族乙肝发病率时间轨迹聚为4类,第一类包括:云南省、哈尼族、少数民族合计、彝族、拉祜族、瑶族和藏族;第二类类中心序列总体上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包括中国、佤族、壮族和苗族;第三类包含的民族有:傈僳族、傣族、布朗族、普米族、景颇族和白族;第四类包含的民族有:回族、怒族、独龙族和纳西族,同为一类的民族具有相似的发病率时间轨迹。1.3流行特征1.3.1时间分布2009-2018年,云南省18个主要少数民族每年均有乙肝病例报告,发病率从2009年上升,到2012年最高(51.21/10万),随后逐年下降,2016年最低(30.44/10万),近年有上升趋势。少数民族总体发病率与云南省总体情况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与全国情况差异较大。1.3.2地区分布乙肝病例的分布与各民族聚居地基本一致,佤族发病率最高(95.26/10万),主要分布在西盟县、沧源县;其次为回族(59.04/10万),主要分布在寻甸县、巍山县;第三位的是独龙族和怒族(54.17/10万),主要聚集在贡山县。发病率最低的三个民族分别为:景颇族(22.51/10万),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瑶族(28.59/10万),主要分布在河口县、金平县;拉祜族(30.32/10万),主要分布在镇沅县、双江县和澜沧县。1.3.3人群分布2009-2018年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发病率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男性63404例,发病率为51.77/10万;女性31 728例,发病率为29.00/10万,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78:1(P<0.001)。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病例数所占比重最高的是40-49岁组(23%),其次为30-39岁组(20%);最低的是0-9岁组和80岁及以上组(1%)。2云南省少数民族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2.1基本情况云南省2017-2018年765例少数民族的HBV阳性标本中,HBV DNA扩增成功的标本672份,成功率为87.84%;649例完成S基因测序,测序成功率为97%。649株HBV可被分为四种基因型,其中138(21.3%)株属于B基因型,C基因型497株(76.6%),D基因型12株(1.8%),Ⅰ基因型2株(0.3%)。B基因型可分为不同亚基因型,有1株B1,1 18株B2,9株B3,7株B4,2株B7,1株B8;C基因型中有394株C1,60株C2,17株C5,24株C8,1株CI10,1株C17;D基因型中有1株D3,11株C/D重组基因型;Ⅰ基因型中2株均为I1。2.2云南省少数民族HBV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云南省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都存在民族差异,优势基因均为C型,除独龙族以C2亚型为主,其他主要为C1亚型;其次是B型,主要为B2亚型;D型中主要为C/D重组基因型。四种基因型的性别和年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男女比例均约为1:1,均以C型为主;649例S基因测序成功的标本中,最大年龄为87岁,最小年龄为1岁,所有年龄组均以C基因型为主。地区分布有差异,C基因型在各州市均有分布,B基因型主要分布在文山,两例Ⅰ基因型病例均在文山发现;D基因型病例主要分布在迪庆。四种基因型在两年间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2.3不同基因型临床特征分析165例急性乙肝病例中,不同基因型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纳差症状和黄疸体征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肝肿大、脾肿大、肝掌和蜘蛛痣等体征;有158例(95.8%)出现ALT值异常,不同基因型的ALT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云南省少数民族2009-2018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1.1 2009-2018年云南少数民族乙肝年均发病率为41.27/10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发病水平。各民族均有病例发生,佤族最高(95.26/10万),主要分布在西盟县、沧源县;景颇族最低(22.51/10万),主要分布在德宏州。不同民族的年平均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青壮年男性为少数民族乙肝发病的重点人群。1.2通过SOM聚类分析得到的同一类包含的民族发病率时间轨迹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其中第二类包含的:全国、佤族、壮族和苗族总体上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应给予足够的乙肝防治重视和卫生资源配置。2云南省少数民族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2.1本次研究发现了B、C、D和I四种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又分为不同的基因亚型。阿昌族、白族、布朗族等18个少数民族均以C型为主,主要为C1亚型;B基因型主要分布在彝族中;D基因型主要分布在藏族病例中,且为C/D重组基因型,两例Ⅰ型病例均为壮族,HBV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都存在民族差异,不同民族的生物易感性可能在HBV流行的差异中起作用。性别和年龄分布均无差异。2.2少数民族急性乙肝病例,不同基因型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纳差、黄疸及ALT值等主要症状及体征均无统计学差异。3防控建议3.1青壮年男性是少数民族乙肝发病的重点人群,在防控工作中,针对青壮年男性的特点,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对传染病危害的认知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减少危险行为,降低乙肝感染风险。3.2对发病率较高的佤族、回族、独龙族、怒族开展高发因素调查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策略。3.3继续巩固和落实乙肝疫苗基础免疫,提高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3.4云南省少数民族HBV感染以C型为主,提示我们大多数病例存在向肝硬化和肝癌进展的高风险,应加强三级预防的宣传和政策推广。

刘丹丹,潘跃娜,焦安夏,姚开虎[2](2020)在《疫苗使用前后百日咳的流行病学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疾病,明确记载的第1次百日咳暴发疫情发生于1578年的巴黎,主要患者是婴幼儿,造成了大量死亡。1906年,明确了百日咳的病原是百日咳鲍特菌[1]。20世纪40年代末,全细胞百日咳疫苗开始在一些国家广泛使用,20世纪70年代推广至全球,极大地降低了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由于全细胞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20世纪70年代一些国家减少了使用,随后出现百日咳暴发[1],促使了无细胞疫苗的研制。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率先使用无细胞百

李玉峰[3](2018)在《聊城市儿童百日咳疫苗保护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了解百日咳高发地区儿童百日咳疫苗的保护效果,为我国6岁儿童是否加强免疫百日咳疫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1)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发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按发病日期统计2007-2017年山东省聊城市百日咳的病例个案数据,描述聊城市百日咳病例流行病学特征。(2)采用1:1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百日咳疫苗接种情况以及暴露情况等信息,描述百日咳病例的分布特征并分析百日咳疫苗在不同年龄、不同剂次的保护效果。结果(1)2007-2017年,山东省聊城市累计报告百日咳病例1358例,无死亡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在0.12/10万~9.48/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12/10万。2007-2012年累计报告百日咳病例100例,年发病率变化幅度不大,发病率均在1/10万以下;2013-2017年累计报告百日咳病例1258例,2013年开始百日咳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4年达到4.35/10万,2016年报告发病率回落降到2.71/10万,2017年报告发病率再次上升,达到近十年最高9.48/10万。全年均有百日咳报告病例,各年度百日咳发病月分布趋势不同。2007-2017年百日咳报告病例中,散居儿童病例数最高,报告1201例,占总发病数的88.44%;发病年龄集中在小年龄组,小于6岁年龄组1279例,占总发病数的94.18%,报告发病率为32.31/10万。(2)此次调查共收集到病例组104人及1:1配对对照组104人。病例组和对照组性别相同,年龄均在2~6岁,居住在同一村庄或社区;两组在免疫史、父母文化程度、人均居住面积、家庭年收入、儿童分类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通过1:1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百日咳疫苗的总体保护效果为86.70%(CI:95%53.5%~96.2%)。将所有接种≥1剂次百日咳疫苗的研究对象按年龄组分析,2岁组、3岁组、4岁组、5岁组、6岁组的保护效果分别89.40%、88.20%、87.60%、87.50%和86.60%。百日咳疫苗部分免疫和全程免疫的保护效果分别为82.20%(95%CI:-9.00%-97.70%)和88.70%(95%CI:49.30%-97.50%)。排除未完成全程免疫的调查对象,按照完成第4剂次百日咳的接种时间至发病时间的间隔不同进行分组,结果显示间隔时间在<1年、1-年、2-年、3年以上百日咳疫苗的保护效果分别为90.20%、86.70%、83.60%、83.30%。结论聊城市百日咳疫苗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接种4剂次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可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保护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百日咳疫苗全程免疫的保护效果高于部分免疫。

许美[4](2018)在《儿童百日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百日咳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501例百日咳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百日咳并发症的不同类型分别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1)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百日咳患儿共有501例,年龄≤3月的有352例。(2)病程中行胸片或肺部CT确诊为肺炎的309例(62.05%),年龄中位数3月;252例(81.55%)有典型痉挛性咳嗽,97例(31.39%)有喘息,69例(22.33%)有气促,105例(33.98%)发绀。影像学提示肺炎是在咳嗽开始的第(166)天。共感染病原检出的首位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306例百日咳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平均(8.21±3.58)天。309例患儿均有明显好转。肺炎组中男性患儿多见;年龄小于无肺炎组;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多于无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男)、年龄、合并基础疾病为百日咳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百日咳脑病有8例,发病年龄平均(45.50±23.23)d,百日咳脑病病例占所有百日咳病例的0.92%,占同年龄段百日咳病例的2.27%。8例患儿均有阵发性咳嗽/痉挛性咳嗽;7例伴有阵发性青紫;2例有频繁呼吸暂停。脑病发生在咳嗽开始的第(629)d。8例均有惊厥发作。脑病发生时有伴发热的有5例,热峰为38.9℃。6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3例压力升高,4例蛋白轻度增加。6例行头颅CT检查,2例可见脑水肿,3例同时行头颅磁共振(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8例住院后均予红霉素静滴或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平均(9.88±2.70)d,均有明显好转。(4)肺动脉高压2例,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超声多普勒提示肺动脉压最高值分别为72mmHg、67mmHg。白细胞计数最大值分别为23.79×109/L、18.12×109/L,治疗上均静滴红霉素7天,均治愈出院。(5)白细胞计数≥20×109/L的有195例(占38.92%),均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未使用换血治疗等降低白细胞治疗,均治愈/好转出院。结论:百日咳的并发症如肺炎、高白细胞血症,在住院的百日咳患儿中时常见到;脑病、肺动脉高压,虽少见,但病情易进展。对于男性、年龄较小、合并基础疾病的患儿尤其要注意并发肺炎可能,特别是病程的前两周;对于未接种百白破疫苗的男性患儿,尤其是在病程的第24周,需高度警惕百日咳脑病的可能。及时的识别百日咳的并发症,及时的治疗有助于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

刘雪娜[5](2017)在《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影响的归因疾病负担及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过去大量监测数据显示,伴随全球气候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多种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及强度均与之增大/强,这其中就包括暴雨洪涝。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暴雨洪涝事件的发生数量已约占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总数的50%,出现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已成为其显着特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曾指出,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结果提示我们未来极端降雨事件的出现会更加频繁,同时伴随未来海平面的上升,我们有理由认为全球暴雨洪涝事件的出现频率及强度均有可能呈现增大/强趋势。全世界每年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居高不下,故对暴雨洪涝灾害的评估已成为目前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因特定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类型等,使其成为世界范围内暴雨洪涝灾害的高发国家,且暴雨洪涝事件的发生具有影响范围广、出现频次高等特征。近几十年来,在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多项研究显示我国暴雨洪涝事件出现的频次会更高,强度会更强,从而可能会给灾区带来更大的疾病负担。在暴雨洪涝效应期,灾区居住环境质量下降且往往洁净水源及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匮乏,由此为多种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世界范围内针对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尤其是传染病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研究我们重点进行暴雨洪涝灾害对细菌性痢疾的影响展开研究。作为世界范围内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细菌性痢疾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仍没有强有力的流行学证据来证实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影响及相关因素的作用,且往往由于分析方法和所获数据的限制,更多的只是进行一次或几次典型暴雨洪涝事件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的回顾性调查,缺乏长时间尺度和大空间范围的深入探讨。随着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灾前灾后疫情预防控制工作将更加严峻,进行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发病风险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另外,伴随新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的不断出现以及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应用更加合理科学的统计学模型和大数据展开研究成为趋势。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拟从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影响的定量评价、疾病负担评估及未来超额疾病负担预估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为相关机构建立及健全暴雨洪涝防御、预警及管理机制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目的1.基于时间序列资料,定量评估各等级暴雨洪涝事件对细菌性痢疾的影响程度。2.评估暴雨洪涝事件造成的细菌性痢疾的疾病负担并进行滞后效应分析。3.预估未来时间段归因于暴雨洪涝事件的细菌性痢疾的超额疾病负担。研究方法从流行病学角度来讲,若类似的研究能在不同的研究区域开展,且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有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即论证强度会更强。故本研究第一部分选择广西省百色市,第二部分选择湖南省怀化市和吉首市,第三部分选择广西省全境作为研究现场。其中,每一部分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定量评估不同等级的暴雨洪涝事件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利用Spearman相关和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评估不同等级的暴雨洪涝事件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程度并进行滞后效应分析,同时讨论暴雨洪涝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否会对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2.估算暴雨洪涝事件导致的细菌性痢疾的疾病负担:首先,采用1:3单向病例交叉设计来确定暴露期和对照期,应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发病风险的定量评价,由此计算暴雨洪涝造成的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ORs值及95%可信区间;其次,采用WHO(WorldHealthOrganization)推荐应用的疾病负担计算方法,分析在暴雨洪涝效应期细菌性痢疾造成的灾区人民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最后,基于WHO研发的比较风险评估环境框架,计算暴雨洪涝事件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的潜在归因分值,在此基础上估算暴雨洪涝造成的细菌性痢疾的归因疾病负担。3.对未来暴雨洪涝事件导致的细菌性痢疾的超额疾病负担进行预估:首先基于时间序列资料,利用广义可加混合模型定量评价暴雨洪涝与细菌性痢疾的关联;然后根据MIROC气候模式和RCP 4.5及RCP 8.5排放情景对未来气象数据的模拟预估结果判断研究地区未来暴雨洪涝事件的发生频率,从而结合暴雨洪涝与细菌性痢疾的定量关系、未来人口总数及气温的变化,对未来归因于暴雨洪涝事件的细菌性痢疾的超额疾病负担进行预估。研究结果1.定量分析评估结果:暴雨洪涝及气象变量在不同滞后月对细菌性痢疾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暴雨洪涝、月累积降雨量、月平均温度、月平均相对湿度与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67、0.49、0.25,最佳滞后期均为0月;月累积日照时数与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6,最佳滞后期为1月;而暴雨洪涝持续时间与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4,最佳滞后期为1月。广义可加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中等强度的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影响的RR值为1.40(95%CI:1.16-1.69),重度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影响的RR值为1.78(95%CI:1.61-1.97);暴雨洪涝持续天数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影响的 RR 值为 0.57(95%CI:0.40-0.86)。2.疾病负担分析结果:怀化市滞后0~7天暴雨洪涝事件均能增加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ORs>1),而吉首市在滞后0~4天暴雨洪涝事件会增加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ORs>1)。根据最佳效应期原则(即OR值最大原则),怀化市最大滞后效应期为4 天(OR=2.217,95%CI:1.480-3.321);吉首市最大滞后效应期为 1 天(OR=3.537,95%CI:1.793-6.974)。调整了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怀化市暴雨洪涝能够明显增加细菌性痢疾的感染风险(OR=2.212,95%CI:1.052-4.650);暴雨洪涝导致的吉首市细菌性痢疾的感染风险为3.270(95%CI:1.299-8.228)。YLDs和归因YLDs分析结果显示:吉首总YLDs强度显着高于怀化(0.0369 vs.0.0194)。性别之间,吉首和怀化的男性YLDs强度均高于女性(吉首0.0226 vs.0.0143;怀化0.0114 vs.0.0080)。在年龄方面,在怀化市YLDs强度最高的是60-69岁组(0.0310),其次是70-79岁组(0.0306);而在吉首市YLDs强度最高的是小于4岁的儿童组(0.0645),其次是70-79岁年龄组(0.0522)。归因于暴雨洪涝事件的YLDs及YLDs强度的分析结果显示:吉首市归因YLDs及YLDs强度分别为22.6438和0.0296,而怀化市分别为11.8790和0.0157,可见吉首市因为暴雨洪涝导致的归因疾病负担要明显高于怀化市。3.预估分析结果:暴雨洪涝及温度对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结果显示,暴雨洪涝和温度均明显与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有关,模型系数分别为0.19和0.08。在控制了气象因素、长期趋势和季节趋势后,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影响的RR值为1.21(95%CI:1.06-1.37);温度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影响的RR值为1.08(95%CI:1.03-1.14)。超额疾病负担(YLDs)的预估结果为若仅以暴雨洪涝作为预估场景,在RCP 4.5排放情境下,2020年、2030年及2050年细菌性痢疾的YLDs均增加4.0%,2100年增加8.0%;在RCP 8.5排放情境下,2020年及2050年细菌性痢疾的YLDs均增加4.0%,2030年及2100年均增加8.0%;若同时考虑暴雨洪涝、气温和人口的变化,在RCP 4.5排放情境下,2020年、2030年、2050年和2100年细菌性痢疾的YLDs分别增加 16.0%、24.0%和 20.0%和 8.0%;在 RCP8.5 排放情境下,2020 年、2030 年、2050 年和2100年细菌性痢疾的YLDs分别增加20.0%、24.0%和28.0%和36.0%。研究结论1.暴雨洪涝会造成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增加,且重涝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要大于一般涝。2.暴雨洪涝的持续时间可能与细菌性痢疾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关系。与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一般涝相比,历时较短的重涝可能会加重细菌性痢疾的疾病负担。3.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且暴雨洪涝效应期细菌性痢疾的脆弱人群为老年人和儿童。4.因为气候条件和人口数量的改变,未来时间段归因于暴雨洪涝的细菌性痢疾的疾病负担可能会显着增加。相关部门应重视并及早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以避免或减少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影响。创新点1.基于长时间尺度和大空间范围时间序列资料,将发生在研究地区的数次暴雨洪涝事件全部纳入进行分析。2.运用综合性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等级的暴雨洪涝事件对不同亚人群的影响。3.以一定的气候模式和排放情景为基础,基于未来气候变化和人口数量变化,对未来暴雨洪涝造成的相关疾病的归因疾病负担进行了预估。局限性1.许多其他因素,比如病原体的变异、人群的迁移、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群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可能会对传染病的传播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些因素本研究并没有加以考虑。2.在现有的气候模式和排放情景下,在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及不确定性。3.本研究只选取了广西省和湖南省两个研究区域。基于传染病的传播机制非常复杂等原因,在不同气候类型、不同地理位置以及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同区域展开研究将有助于更加深入的了解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

宋全伟[6](2016)在《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的主要针对传染病发病与死亡变化情况,评价免疫规划实施对所针对传染病的防控效果。方法根据疫苗出现时间及国家免疫规划发展历程,将1950-2014年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疫苗前阶段、计划免疫前阶段、计划免疫阶段和免疫规划阶段,以麻疹、脊灰、百日咳、白喉、流脑和乙脑(以下简称“六种传染病”)这六种免疫规划主要针对传染病为代表,.采用以下方法分析发病与死亡变化情况。1.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六种传染病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幅度,采用集中度法分析六种传染病的季节分布特征。2.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空间聚集性分析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六种传染病的空间分布特征。3.中断时间序列分析运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6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变化趋势。4.数学模型使用考虑人群异质性的具有周期系数传染率的麻疹SIR模型估算麻疹真实发病率,比较不同阶段麻疹发病率的差异。结果1.通过汇总描述疾病报告发病率可见,六种传染病在疫苗出现及免疫规划不同阶段的发病死亡较疫苗前均下降明显,计划免疫前阶段较疫苗前阶段脊灰的发病率下降40.6%,麻疹下降34.9%;计划免疫阶段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麻疹(94.7%),幅度最小的是乙脑(44.8%),其余4种传染病为87.5%~96.9%;免疫规划阶段6种传染病发病率较疫苗出现前阶段降幅均>98%,其中脊灰和白喉在该阶段无病例报告。2.通过中断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计划免疫前与疫苗前阶段相比较,脊灰(p<0.01)、流脑(p<0.01)、乙脑(p<0.01)和麻疹(p=0.02)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这4种疾病在疫苗上市后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计划免疫前与计划免疫阶段比较,白喉(p<0.01)和百日咳(p<0.01)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显着性差异,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下降速率明显加快。脊灰(p=0.27)和麻疹(p=0.41)的趋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3.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六种传染病在疫苗前、计划免疫前和计划免疫这3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空间聚集类型,但以高发病率聚集为主;六种传染病在4个阶段的高发病率聚集区覆盖的省份个数为21、18、13和6个,免疫规划阶段高发病率聚集区规模及涉及的省份个数较其他阶段均明显减少,表明在免疫规划实施阶段各省发病率水平差异缩小,经空间统计学检验,已无高发病率聚集区。4.运用麻疹传播动力学(SIR)模型模拟我国1950~2014年的麻疹发生情况,模型估计<5岁组的传染率参数分别为al=1.74,b1=3.28,c1=-1.12,≥5岁组.的参数分别为a2=1.67,b2=5.64,c2=-1.01。报告数据与估算数据在不同阶段相差分别为81.3%、68.0%、66.4%和56.2%。与疫苗出现前阶段麻疹发病率相比,计划免疫前阶段下降了34.9%,计划免疫阶段下降了94.7%,免疫规划阶段下降了99.4%。结论六种传染病报告发病与死亡水平较疫苗出现前均有明显下降,至免疫规划阶段,发病率下降幅度均超过98%,死亡率下降均超过99%。疫苗的出现和实施计划免疫均加快了六种病发病率的下降速度在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各省报告发病水平差异缩小、在免疫规划实施阶段已少有高发病率聚集区。与基于被动监测数据所得结果相比,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估算麻疹发病水平较疫苗使用前降幅更大。疫苗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水平,全国实施计划免疫政策加速了其下降速率,计划免疫措施对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效果显着。扩大免疫规划措施将疾病发病率维持在低发水平,削弱了疾病流行周期,防止了大规模暴发,是维持传染病低发和消灭疾病必不可少的环节。

丁国永[7](2015)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洪涝致人群敏感性传染病发病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当前,人类活动的影响使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异常越来越明显,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胁。在2014年APEC会议和G20峰会上,气候变化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各国政要达成共识,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改变。20世纪的观测事实说明,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明显上升,其中暴雨洪涝灾害是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也是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全球洪涝灾害大约占总自然灾害的40-50%。暴雨洪涝是指长时间降水过多或区域性持续的大雨、暴雨以及局地性短时强降水引起江河洪水泛滥,冲毁堤坝、房屋、道路、桥梁,淹没农田、城镇等,引发地质灾害,造成意外死亡、疾病、财产损失和农作物减产等的一种灾害。我国是一个暴雨洪涝频发的国家,根据1950-2006年全国洪灾资料初步统计,全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967.02万hm2,成灾面积542.55万hm2,平均成灾率为56.1%。目前,防洪减灾已成为全世界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对暴雨洪涝进行有效科学的评估和预测是科学防灾减灾的基础,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暴雨洪涝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针对脆弱人群提出各有侧重的卫生干预措施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国内外暴雨洪涝对人类健康危害的研究显示:直接死亡、外伤、伤口感染、皮炎、传染病、中毒、低温症、呼吸系统疾病和精神障碍等是暴雨洪涝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疾病。但目前暴雨洪涝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仍缺乏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且由于所能收集到的数据限制,往往只着眼于一两次洪水过程所造成的人群健康影响,没能全面反映暴雨洪涝引起的人群传染病敏感疾病谱,也未深入了解暴雨洪涝对相关敏感疾病的影响程度。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虽然与暴雨洪涝相关的传染病大多已降到较低水平,但传染病的传染源以及传播条件依然存在,灾后疫情预防控制工作依然严峻,开展暴雨洪涝对人群传染病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仍然具有重大公共卫生意义。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的应用,使用长时间尺度和大空间尺度的研究成为可能。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海量的气象灾害信息和人群疾病信息,重点开展三方面研究:一是识别暴雨洪涝事件相关的敏感性传染病,确定暴雨洪涝对传染病的敏感疾病谱;二是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和病例交叉设计定量评价暴雨洪涝与重点敏感性传染病的关系,确定暴雨洪涝对重点敏感性传染病的发病影响;三是基于WHO推荐的可比较风险评估框架(Framework of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CRA),估算出重点敏感性疾病归因于暴雨洪涝事件的疾病负担。研究目的(1)识别研究区域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谱。(2)建立适合研究现场的暴雨洪涝与人群重点敏感性传染病关系的定量模型。(3)确定暴雨洪涝对重点敏感性传染病影响的滞后效应,评价暴雨洪涝对敏感性传染病的发病影响。(4)估算暴雨洪涝对重点敏感性传染病的归因疾病负担。研究方法基于暴雨洪涝发生的频率和流域分布特点,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识别敏感性传染病谱和长时间尺度评估暴雨洪涝对传染病影响程度的研究区域,选择安徽省北部作为典型一次暴雨洪涝事件研究的研究区域。本研究的传染病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法定报告传染病数据库,暴雨洪涝数据来自相关年鉴和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采用生态趋势研究识别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首先,根据传染病的传播机制和生物学合理性,排除与暴雨洪涝无关的传染病种类。然后描述传染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剔除发病较少的病种(因在后续评价中造成结果不稳定)。根据研究现场暴雨洪涝状况选取暴露期和具有可比性的对照期,通过比较暴露期与对照期传染病的发病频率来粗筛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最后,在控制了潜在混杂因素基础上进行多因素分析,将多因素回归模型认为有关联的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原理分析,判断筛选结果的可靠性,最终确定出暴雨洪涝对传染病的敏感疾病谱。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病例交叉设计定量评价暴雨洪涝与重点敏感性传染病的关系。首先从长时间尺度定量评价暴雨洪涝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及肺结核的关系。暴雨洪涝对AHC发病影响的评估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暴雨洪涝与肺结核发病的定量分析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然后开展典型暴雨洪涝事件(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作为典型代表)对感染性腹泻和疟疾的发病影响。分别采用时间分层和双向对称的病例交叉设计定量评价了2007年淮河大洪水对感染性腹泻和疟疾的发病影响。采用CRA框架估算重点敏感性传染病归因于暴雨洪涝事件的疾病负担。经修饰滞后效应后,首先收集暴雨洪涝暴露效应期AHC、感染性腹泻和疟疾的病例。采用WHO推荐的直接法计算暴雨洪涝暴露效应期三种传染病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基于CRA框架,计算暴雨洪涝对AHC、感染性腹泻和疟疾的潜在影响分值(Potential impact fraction,PIF)。进而估算暴雨洪涝致AHC、感染性腹泻和疟疾的归因疾病负担,即归因YLDs。研究结果(1)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AHC、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百日咳、流行性感冒、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 EEB)、炭疽、钩端螺旋体病和恶性疟可能是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其最强滞后效应分别出现在1旬、2旬、6旬、0旬、7旬、9旬、0月或8旬、0旬、0月或0旬、8旬、9旬、0月或0旬、12旬、5旬和1月。(2)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肠道传染病为痢疾和AHC,其ORs分别为1.268(95% CI:1.072-1.500)和3.230(95% CI:1.976-5.280);相关敏感性呼吸道传染病为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和流行性感冒,其ORs分别为1.808(95% CI:1.721-1.901)、1.200(95% CI:1.036-1.391)和2.614(95% CI:1.476-4.629);相关敏感性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为HFRS.EEB.钩端螺旋体病和恶性疟,其ORs分别为1.284(95% CI:1.104-1.493)、2.232 (95% CI:1.302-3.827)或2.334 (95% CI:1.119-4.865)、 1.138 (95% CI:1.075-1.204)和3.476 (95% CI:1.497-8.075)。(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月洪水历时天数在滞后3个月时与肺结核发病呈最强相关性(rs=0.165,p<0.05)。其他滞后效应分析显示暴雨洪涝对AHC的最强滞后效应出现在0旬(RR=1.026,p=0.014);阜阳市洪水事件对感染性腹泻的最佳滞后期为2天,而毫州市洪水事件对感染性腹泻的最佳滞后期为5天;洪水对疟疾的最强滞后效应出现在第25天,而渍害最强的滞后效应出现在第7天。(4)GAM显示暴雨洪涝致AHC发病风险的RR值为2.048(95%CI:1.075-3.903)和2.358(95% CI:1.229-4.625);面板数据模型显示月洪水历时天数与肺结核月罹患率成显着正相关关系,其发生比率比为1.395(95% CI:1.244-1.565)和1.401(95% CI:1.249-1.571);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表明阜阳市洪水事件与感染性腹泻发病有较强的关联(OR=3.175,95% CI:1.126-8.954),而毫州洪水事件对感染性腹泻的OR=6.754(95% CI:1.954-23.344)。1:3双向对称的病例交叉研究显示洪水单独作用对疟疾的发病风险比值为1.467(95%CI:1.257-1.713),渍害单独作用对疟疾的风险比值为1.879(95% CI:1.696-2.121),而洪水与渍害联合作用的风险比值为2.631(95% CI:2.341-2.956)。(5)研究现场暴雨洪涝对AHC和感染性腹泻的PIF分别为0.2033/0.2485和0.807;洪水单独作用对疟疾的PIF为31.8%,渍害单独作用对疟疾的PIF为47.3%,而洪水与渍害联合作用对疟疾的PIF为62.0%。(6)研究现场受灾人群AHC归因暴雨洪涝的YLD强度为0.0407(95% CI:0.0004-0.0827)或0.0497(95% CI:0.0106-0.0938);感染性腹泻归因于暴雨洪涝的YLD强度在阜阳为0.0081,毫州为0.0209;可归因于洪水作用、渍害作用和洪水与渍害联合作用的疟疾YLD强度分别为每天0.009、0.019和0.022。研究结论(1)广西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谱为细菌性痢疾、AHC、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流行性感冒、HFRS、EEB、钩端螺旋体病和疟疾(主要为恶性疟)。(2)暴雨洪涝可以导致AHC的发病增加,暴雨洪涝期间AHC的脆弱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3)暴雨洪涝对肺结核在人群中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滞后3个月的洪水历时对肺结核发病影响最大。随着洪涝历时天数增加,肺结核的发病风险随之增加。(4)暴雨洪涝可以显着增加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另外,相比短时间的骤发洪水,历时较长一般洪水会加重感染性腹泻的疾病负担。暴雨洪涝期间感染性腹泻的脆弱人群为老年人和儿童。(5)洪水和渍害有利于疟疾发病的异常增高,首次阐明了农业气象灾害渍害对疟疾的发病风险。另外,渍害引起疟疾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洪水,且洪水与渍害对疟疾的联合作用呈协同趋势。暴雨洪涝期间疟疾的脆弱人群为男性、老年人和儿童。创新性(1)提出了与我国暴雨洪涝相关的敏感性传染病疾病谱。现有的研究虽然对暴雨洪涝与个别传染病进行了探讨,但是仍不清楚与我国暴雨洪涝相关的敏感性传染病疾病谱。本研究系统地开展了暴雨洪涝对传染病敏感性的筛选工作,明确了与我国广西地区暴雨洪涝相关的敏感性传染病疾病谱。(2)针对暴雨洪涝-健康特点,本研究从多区域长时间序列探讨了暴雨洪涝与传染病的关联强度。利用时间序列GAM评估了暴雨洪涝对AHC的发病影响,证实了暴雨洪涝能显着增加AHC的发病风险。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暴雨洪涝与肺结核病发病的关系,结果证实暴雨洪涝对肺结核在人群中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3)确定了评价暴雨洪涝对人群疾病负担影响的指标及其计算。本研究对我国安徽省西北部地区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进行了定量分析,首次采用了一种综合性评估方法,即利用归因YLDs评价暴雨洪涝造成的流行病学负担。从长时间尺度评估了暴雨洪涝对AHC的归因疾病负担。本研究发现虫媒传染病的流行与农业气象灾害渍害有密切关系,首次阐明了渍害对人群疟疾的归因YLDs,且洪水与渍害对疟疾的联合作用呈协同趋势。

李傅冬[8](2013)在《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可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信息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别。帮助公共卫生现场处置人员在暴发现场快速科学地识别疫情类别,为疫情处置争取先机,以便于及时有效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为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通过对近些年浙江省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得出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病种作为本研究的疾病范围。通过查询历史疫情文献、法定传染病报告网络等方法收集这些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率等数据。应用贝叶斯分类算法建立分类模型,采用SAS软件完成程序编写。并用3起历史疫情的个案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25种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手足口病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93.55%,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1秒;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60.61%,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0秒;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88.73%,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3秒。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输入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指标,可计算各类可能发生的疾病的概率,并按概率进行排序、输出判别列表,完成疾病分类判别。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较快的分类速度,且在可解释性、伸缩性和稳健性等方面表现较好,符合实际应用要求。

王晓娟,廖雪雁,李河民[9](2009)在《百日咳疫苗加强免疫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只有人类可感染该病原菌而发病,传染性较强,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但好发于婴幼儿。其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病程较长,可达数周甚至3个月左右,故有百日咳之称。婴幼儿患本病时易有窒息、肺炎、脑病等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欧金玲,姚开虎,杨永弘[10](2007)在《中国学者对百日咳的研究历史及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百日咳是主要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见于发展中国家未接种相应疫苗的儿童。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免疫、普及儿童白百破疫苗接种以后,百日咳发病率明显下降,由使用疫苗前的100/10万~200/10万降低到20世纪90年代后的1/10万以下;近十年来,虽然百日咳发病率仍然保持在低水平,但一些地区出现反弹,局部地区还有暴发流行,发病率超过1/10万。该文就中国学者在百日咳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治疗及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历史及现状予以综述,强调卫生工作者对百日咳不能放松警惕,并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二、1991~1998年百色地区百日咳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1~1998年百色地区百日咳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流行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云南省少数民族2009-2018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研究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云南省少数民族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建议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不同种族/民族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疫苗使用前后百日咳的流行病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强度
2 时间分布特点
    2.1 季节分布
    2.2 流行周期
3 人群分布特点
    3.1 患者年龄构成
    3.2 死亡年龄分布
    3.3 传播模式
    3.4 临床表现
4 百日咳致病菌株基因变异
5 致病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敏感性改变

(3)聊城市儿童百日咳疫苗保护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近年国内外百日咳疫情情况
    2 百日咳疫苗的使用情况
    3 国外百日咳疫苗预防接种程序差异
    4 不同百日咳疫苗保护效果研究的现状
    5 疫苗保护效果的评价方法
    6 本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 聊城市2007-2017年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儿童百日咳疫苗保护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4)儿童百日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儿童百日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影响的归因疾病负担及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暴雨洪涝与细菌性痢疾关系的定量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现场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三、结果
        3.1 疾病和气象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3.2 相关分析
        3.3 定量分析
    四、讨论
第二部分: 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影响的疾病负担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现场及暴雨洪涝事件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三、结果
        3.1 疾病和气象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3.2 滞后效应分析
        3.3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4 YLDs和归因YLDs分析
    四、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情景预估暴雨洪涝致细菌性痢疾的归因疾病负担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现场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三、结果
        3.1 描述性分析
        3.2 定量分析
        3.3 暴雨洪涝事件的预估
        3.4 超额发病数的预估
        3.5 疾病负担(YLDs)的预估
    四、讨论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 暴雨洪涝与传染性疾病的关系综述
    一、相关概念
        1.1 暴雨洪涝
        1.2 细菌性痢疾
        1.3 气候模式
        1.4 IPCC未来排放情景
    二、暴雨洪涝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
        2.1 暴雨洪涝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原因
        2.2 暴雨洪涝导致的传染病发病特点
        2.3 暴雨洪涝与各类传染病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及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设计与统计学分析
        3.3 目标人群
        3.4 评价指标
        3.5 数据来源及可靠性
        3.6 研究的不确定性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我国免疫规划的发展简史
    2.六种传染病控制阶段划分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统计方法
    2.3 软件使用
    2.4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疫情概述
    3.2 脊灰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3 白喉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4 百日咳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5 流脑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
    3.6 乙脑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7 麻疹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3.8 基于具有周期系数传染率的麻疹模型估算历年麻疹发病情况
    3.9 总结
讨论
创新与局限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综述 断点回归分析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参考文献

(7)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洪涝致人群敏感性传染病发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识别暴雨洪涝相关敏感性传染病疾病谱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区域
        2. 数据来源
        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4. 质量控制
    三、结果
        1. 传染病描述性分析
        2. 暴雨洪涝描述性分析
        3. 传染病粗筛结果
        4. 主成分分析
        5. 多因素分析
    四、讨论
第二部分:定量评价暴雨洪涝对敏感性传染病的发病影响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研究现场
        2. 资料来源
        3.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4. 质量控制
    三、结果
        1. 长时间尺度定量评估结果
        2. 典型暴雨洪涝事件定量评估结果
    四、讨论
        1. 暴雨洪涝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2. 暴雨洪涝与肺结核
        3. 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
        4. 暴雨洪涝与疟疾
第三部分:估算暴雨洪涝对敏感性传染病的归因疾病负担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研究现场
        2.资料收藏
        3. 研究设计
        4. 质量控制
    三、结果
        1. 暴雨洪涝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研究结果
        2. 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的研究结果
        3. 暴雨洪涝与疟疾的研究结果
    四、讨论
        1. 暴雨洪涝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2. 暴雨洪涝与感染性腹泻
        3. 暴雨洪涝与疟疾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英文论文两篇

(8)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次
1 引言
    1.1 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
    1.2 浙江省各类传染病防制现状
    1.3 浙江省传染病辅助分类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确定疾病范围
    2.2 分类模型设计
    2.3 数据收集、存储、整理
    2.4 模型程序编写
    2.5 模型验证
    2.6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总结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疾病类别
    3.2 文献数据收集结果
    3.3 模型验证结果
4 讨论
    4.1 模型性能
    4.2 贝叶斯分类算法在本研究中应用的优点
    4.3 相关问题的说明
    4.4 本研究创新点
    4.5 今后研究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变量名表
    附录二 SAS程序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百日咳疫苗加强免疫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在免疫覆盖率较高的发达国家, 出现学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百日咳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2 WHO关于Per V的立场文件和全球百日咳计划中均有加强免疫的建议
4 虽然中国百日咳发病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 但

四、1991~1998年百色地区百日咳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少数民族乙肝流行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董哲.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2]疫苗使用前后百日咳的流行病学变化[J]. 刘丹丹,潘跃娜,焦安夏,姚开虎.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20(02)
  • [3]聊城市儿童百日咳疫苗保护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D]. 李玉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10)
  • [4]儿童百日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D]. 许美.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5]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影响的归因疾病负担及预估研究[D]. 刘雪娜. 山东大学, 2017(08)
  • [6]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D]. 宋全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02)
  • [7]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洪涝致人群敏感性传染病发病影响的研究[D]. 丁国永. 山东大学, 2015(01)
  • [8]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D]. 李傅冬. 浙江大学, 2013(03)
  • [9]百日咳疫苗加强免疫的探讨[J]. 王晓娟,廖雪雁,李河民.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9(05)
  • [10]中国学者对百日咳的研究历史及现状[J]. 欧金玲,姚开虎,杨永弘. 临床儿科杂志, 2007(07)

标签:;  ;  ;  ;  ;  

1991—1998年百色地区百日咳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