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教学,应让孩子们终身受益——《加法交换律》的研究与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红[1](2021)在《基于问题提出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前教育的快速改革与发展,强调把课程改革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而“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就是其重要的实践途径。深度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和学习理念。与以前的教学理念不同,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本文是在当前“深度学习”的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在小学数学学科提出问题这一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课堂实验两个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基于问题提出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读懂教材是前提,读懂学生是关键,确定目标是方向。做到三懂后的再进行数学单元整体构建设计可以帮助实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让真问题引领学习,并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让课堂成为人人参与数学学习的课堂,让人人都得到不同的数学发展。基于问题提出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课堂实验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在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身心放松,在挑战性任务深度思考,在资源生成和评价反馈中不断对话,解决问题,达到思维的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俊[2](2021)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 ——以昆明市S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学前阶段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其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国内外学者对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充分证明了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价值及其重要性。但是关于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在幼儿园数学领域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从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及反思中,探索、归纳出具体的通过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指导策略,提升幼儿教师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意识,使得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能力得到提高,在为幼儿教师提供相关借鉴策略的同时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本研究以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为载体,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法、参与式观察、访谈法等,以S幼儿园某大班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并对国内外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进行梳理总结,探讨了幼儿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通过对该园大班幼儿情况进行分析,选取相应的教学内容,制定与幼儿年龄相适的教育目标,设计满足幼儿参与兴趣的活动内容、灵活地组织实施,引导幼儿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并在活动后及时进行反思与方案调整,在实践、反思、调整的过程中提炼出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具体指导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能较突出地培养幼儿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的学习习惯及实践创新能力;教师对数学领域教学知识的准确把握是有效开展数学教学的基础,整合教师的学科知识、有关幼儿的知识和教学法的知识,有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注重数学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前后联系、有发展性目标且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数学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核心素养。
刘媛[3](2020)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时代要求,课堂改革的趋势,教师专业发展的呼唤,都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能力和理性的思维方式。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具深度和广度。“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解决“核心问题”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模式,是实现上述数学新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潮流和趋势。本文阐述了“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涵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构建了“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给出了模式的操作流程,并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给出了“核心问题”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课例。研究表明该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于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和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具有指导意义。但是核心问题的提炼和实施并非易事,这其中蕴含着对经验的反思、对教材的解读、对知识的挖掘、对学情的捕捉、对价值的追求,同时这也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整合资源、灵活组织、智慧点拨等能力。所以,这种探索中的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研究和完善。本研究使用文献法、调查问卷、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总结出“核心问题”引领的小学数学课堂有四大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引发话题,具有对话性;深度对话卷入深度学习;真实问题驱动有效学习。本文希望通过尝试聚焦数与代数领域,提供一些教学实录和研究分析,探索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及实施策略,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张数学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思维的提升,实现师生的生命对话和成长。
刘晓宇[4](2019)在《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四年级的渗透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对数学思想做出明确要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目标中也指出要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这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数形结合思想不仅是重要数学思想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根据,更与利用空间形式特别是图形理解去解决数学问题的“直观想象”核心素养不谋而合,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是体现课程标准与教材内涵的必然要求。但数学结合思想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却存在着渗透力度不够甚至教师对其不重视、不渗透等现象。所以,笔者对现任职的锡林浩特市小学进行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现状的调查研究,希望为推动锡林浩特市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本研究分为五部分,现分别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如下介绍: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意义、思路、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创新之处。从梳理的国内外文献来看,现存研究主要是从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上的重要作用出发进行案例分析等,且研究以初高中居多,小学的研究甚少。而且缺少具有地域性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基于某个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现状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更没有学者对锡林浩特市小学的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所以笔者针对锡林浩特市小学展开调查研究。第二部分是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概念界定以及教育价值分析。数形结合是把数或数量关系与图形等对应起来,借助图形来研究数量关系或者利用数量关系来研究图形的性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认知表征理论,说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除了落实课标要求以外,还可以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思维的发展。第三部分阐述了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体现。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为例,将教材中呈现在明处和隐藏在暗处的与数形结合思想有关的内容进行整理,并结合四年级教材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分别以“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互助”这三种形式进行呈现,希望给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第四部分呈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在锡林浩特市小学的渗透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主要是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将数形结合思想分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互助”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发现教师对数形结合思想认识不足、在渗透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偏差、在学生评价中对其忽视等问题。第五部分根据调查与访谈中发现的问题给出了六条教学策略并附案例说明。第一,发挥案例作用,体验“以形助数”功能;第二,分析图形数字特征,认识图形本质;第三,根据教学内容,把握渗透时机;第四,加强适当训练;第五,列入课堂教学目标;第六,进行多种评价。
袁凤婷[5](2019)在《小学生推理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市RC小学五年级为例》文中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因此,在发展学生推理能力上,数学学科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持久的影响力,而且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小学数学开始就必须予以重视。这项研究通过设计适合五年级水平的数学推理能力测试题以及数学教师问卷,并辅以访谈法与课堂观察法等,主要研究:昆明市RC小学五年级学生推理水平现状和推理学习状况;RC小学数学教师对“推理”相关理论内涵的理解,以及对学生推理的教学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在教师方面,关于“推理”等内涵的理解与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认识,还有待加强和深入,缺乏培养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意识,教学中未能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在学生方面,RC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数学推理水平整体还有待提高;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良好推理习惯未养成。这一研究在分析了以上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培养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学校的重视与行动;第二,数学教师教学的优化;做到准确深入理解内涵,重视学生推理的培养;遵循学生发展特点,多方面完善培养方法;第三,学生自身端正数学学习态度、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第四,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行为一致,与学校、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朱逢博[6](2019)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情境教学运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造合理情境,并结合认知和情感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为了帮助小学教师更好地将情境教学运用到数学教学,笔者研究了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定义,归纳特征、类型、以及运用原则,理论基础,并且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简要分析。随后,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借助小学实践机会,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查由两部分组成:学生和教师。学生的调查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小学生数学学习基础状况、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小学生对于情境教学运用于数学教学课堂的分析。针对教师的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基本情况分析、小学数学教师情境教学认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对情境教学应用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境教学的运用,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之后,结合访谈及课堂观察,对问卷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其中存在的主要六个问题。针对问题,试图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情境教学本身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自身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原因,其中,教师自身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从学校与教师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学校方面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强对情境教学的支持。教师方面:提升理论素养,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认知结构,增强情境意识;提高专业技能,合理运用情境教学。
肖琳[7](2019)在《数学故事的教育价值及其教学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故事从人类诞生就已经产生,将故事运用于教育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为了更好地传播他们的理论,都充分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以便人们更能理解他们的思想。数学故事即以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数学课本内容为基础,以普及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文化为目的,根据所有与数学史、数学家、实际生活相关的事件所创编的故事。故事要比较通俗易懂,不但有数学趣味,还有人文关怀,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又能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来源于数学史、数学家和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故事与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故事以数学知识为根基,数学故事是数学知识得以传播的载体;数学故事含有特定的数学思想,是数学思想表达的媒介,数学思想是对数学故事的精炼与提高;数学故事,它又是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资源,是数学文化表现与传承的重要工具。根据数学故事的来源,可以将数学故事分为数学家故事、数学历史故事和数学生活故事三大类。数学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能够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情感体验,基于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故事的运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数学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故事还具有锻炼学生思维和传递数学文化的重要教育价值。数学故事具有人物性、思想性、真实性、历史性、生活性、趣味性等特点。数学故事背后有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向学生传递多样的情感和意志;在数学故事中,有着数学家或相关历史人物,这些数学人物的形象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传递,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思想。数学故事以数学史为依据,并非凭空捏造,具有相对的真实性,反映了数学学科的发展脉络;同时,数学故事的发生都有着一定的情景,是数学知识与数学生活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将数学故事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需要遵循学习兴趣的诱导性原则、数学文本的基础性原则、故事内容的科学性原则、学生视野的开阔性原则、锻炼思维的情境性原则以及教学运用的适切性原则。数学故事类型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存在着差异,数学故事的教育价值要得到最大限度地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故事的选取、课堂运用上掌握一定的原则和策略。在数学故事运用于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如下策略:故事导入、激趣引知,故事拓展、提升素养,故事练习、合理转化,故事总结、促进理解,课外运用,强化学习等。实现数学故事的教育价值,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的同时,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感受数学家身上求实创新的精神,获得多样化的知识体验,提升数学素养。
陈金凤[8](2019)在《培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小学数学前置学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外掀起的“核心素养”浪潮,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培育自主学习能力就不可忽视,课堂的理念、内容和形式就需要深入改革。基于以上背景与问题,本研究通过学生与知识以及学生与事物(问题解决)之间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这两对基本关系,对前置学习的存在问题、价值诉求与目标定位、基本特征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归纳性的推理,再结合具体的课堂学习观察从而找到突破口,总结出了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前置学习样态和前置学习分类引导策略。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第二部分前置学习问题分析,分别从学生、教师两方面来找出问题及其进行原因分析。第三部分从前置学习的缘起与发展、前置学习价值诉求和前置学习核心目标三个方面构建前置学习价值诉求与目标定位。第四部分从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前置学习样态。第五部分根据前置学习操作框架,包括基本目标的确定与细化、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呈现、自主学习的设计与评价,再结合大量的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找到培育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置学习分类引导策略。
潘婉茹[9](2018)在《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研究》文中指出教师评价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落实、成效的检测及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自上世纪末开始,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蒂金斯等人开始关注教师评价素养,强调教师在学生评价中应持有的知识、能力、意向或态度及伦理原则等。2012年我国颁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教师专业能力层面将“激励与评价”纳入其中,将“评价”作为教学环节提出了四点要求,但并未揭示评价的本质及内涵。研究针对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采取内容分析法、专家咨询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从教师评价能力的内容、现状及实践样态、影响因素、发展路径四方面开展研究。首先,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六个国家教师专业标准,通过专家咨询确立了教师评价能力研究的主要维度,结合斯克里文关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论述,确立了教师评价能力的主要内容。其次,基于教师评价能力的主要内容自编问卷并修订,对J省444位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进行调查,并采用SPSS21.0分析数据,从整体上呈现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的现状。从形成性评价的目标、主体、对象、内容、语言五方面,分析30节课堂教学视频,刻画小学数学教师形成性评价能力的实践样态;基于12位小学数学教师在34名学生作业、试卷评价中的角色和作用,从试题来源、教师评价方式、家长参与、学生完成和修改方式层面,分析小学数学教师终结性评价能力的实践样态。再次,在调查结果分析前、后访谈样本教师,对部分师生进行聚焦式访谈,从教师个体和外部环境两方面解读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的影响因素。最后,从教师自我改进、学校行动、外部支持三个层面设计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的发展路径。研究获得四方面结论:1.确立了教师评价能力应包含的主要内容从评价活动程序讲,教师评价能力包含确定评价目标的能力、设计评价方案的能力、运用评价方法与工具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的能力、处理和运用评价结果的能力五方面。这就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四方面”细化为五个一级维度、30个二级指标。从评价形式看,教师应具备形成性评价能力和终结性评价能力。特别地,要对教师评价能力发展过程中的评价伦理(公平、正义、合法)予以考虑,虽评价伦理并不属于评价能力。2.样本教师评价能力水平较高,终结性评价能力相对强于形成性评价能力(1)问卷数据表明,样本小学数学教师认为自身评价能力总体水平较高,确定评价目标的能力最高,运用评价方法与工具的能力最低。样本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水平在地域、教龄、职称上存在显着差异。从地域说,农村与城市小学数学教师间评价能力水平差异较大。从教龄看,专业发展初级阶段(0-10年)的教师与其他教龄段教师评价能力水平间存在显着差异;教龄到11年后,样本教师群体在评价能力水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0年教龄后,其评价能力水平均值最高。(2)在形成性评价中,半数左右样本教师忽视评价目标而仅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更多关注“师评生”,较少关注学生自我评价,这与问卷调查结果相悖;关注“知识与技能”评价居多,“过程与方法”评价较少,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最少。公开课与常规课中,形成性评价语言的使用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相对固定化、程式化,主要采用纸笔方式,样本教师独立自主命题的整体能力亟待提高。就样本教师而言,相较于聚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素养的形成性评价能力,教师针对知识技能测试所需的终结性评价能力较强,且主要表现为使用已有试题、试卷实测的能力(即使用评价工具的能力),而自主研发评价工具的能力相对薄弱。3.教师的学生观等因素,对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产生影响;数学学科专业属性对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的影响并不明显。从教师个体内部因素讲,教师的学生评价观是影响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的根本因素;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程度是核心因素;教师的评价知识水平是关键因素。从外部环境因素讲,教师、学生评价方式是考试文化因素;小学数学教科书中蕴含的关于三维目标内容比例是课程因素;“评价主题”的研究与培训经历是支持因素;重要利益相关者的行动方式作为非教育类因素发挥作用。数学学科属性对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学科知识与专业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师高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但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是否具有数学学科属性,本研究尚未发现充足证据。4.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的提升,应聚焦教师自我改进、学校行动及外部支持。典型案例的呈现为教师个体提供了借鉴,N校小学数学教研组发展教师评价能力实践举措的分析,为学校层面教师评价能力发展提供范例,各主体可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参考。改进小学教师评价能力可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用)》关于评价的内容,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细化各维度内容及指标。第二,一线教师应协同发展评价能力与教学能力。第三,就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可借鉴大型国际教育评价项目(PISA、TIMMS)中相关做法,尝试在日常评价中采用口试等非纸笔测试方法评价学生素养,发展自身评价能力。
王爱玲[10](2018)在《数学师范生专门的学科知识(SCK)及教师效能感之研究 ——以小学数学数与运算内容为例》文中提出教师素质日益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关注,特别令人担忧的是数学教师“没有得到充分的关于数学的教学准备”,研究证实了一个重要比例,职前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感念认识仍有不足。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MKT)(Thames,Sleep,Bass,&Ball,2008)被认为由两个维度组成,每个维度又是多维结构。第一个维度,学科知识(CK),代表教师需要的数学知识,它又由三个维度构成,包括常见的学科知识(CCK)、专门的学科知识(SCK)、横向数学知识(KMH)。MKT的第二个维度是学科教学知识(PCK),由学科和学生知识(KCS)、学科和教学知识(KCT)、课程知识(KC)组成。研究表明,数学教师效能感(MTE)是由两个维度组成。第一个维度,个人数学教师效能(PMTE),代表个人有效教数学的信念。数学教学结果期望(MTOE)是教师效能感的第二个维度,代表个人有效教学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变化的信念。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和教师效能感分别属于教学知识和教师信念两大领域,二者对教师专业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探讨教学知识和教学信念两大领域的关系国外已有学者率先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数学师范生,也附带了解初等教育系的师范生(理科方向)。探讨数学师范生的MKT中的一个维度——SCK增长和他们教师效能感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者设计了平行调查问卷,并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利用SPSS20.0处理数据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合跟踪访谈,得出了如下的结论:(1)数学师范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教学论和教育实习的过程中,他们的CCK、SCK都得到了稳步增长,数学课程教学论的学习和教育实习能有效促进他们的CCK、SCK增长。(2)数学师范生的教师效能感在学习数学课程教学论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而在教育实习中他们的教师效能感有了明显的下降。(3)数学师范生的教师效能感不能有效预测他们的SCK的增长。但从单个维度来说,数学师范生的PMTE能有效预测他们的SCK的增长,而他们的MTOE不能有效预测他们的SCK的增长。(4)参与研究的数学师范生的CCK与PMTE交互作用不能对他们的SCK变化产生影响,他们的CCK和MTOE交互作用也不能对他们的SCK增加产生影响,同样他们的CCK与MTE交互作用也不能显着预测他们的SCK增长。(5)从SCK和MTE的视角分析: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系和初等教育系的四个专业的师范生没有太明显的差异。研究者对本项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总结、讨论和反思,说明了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1)探讨两大领域之间的关系教师效能感和教师的SCK分别属于教师信念和教学知识两大领域,对这两个领域关系的探讨在国内还不多见,特别是研究职前数学教师的教师效能感和SCK的关系在国内也没更多先例。(2)平行调查问卷的设计问卷中对师范生的CCK和SCK的测量分别设计了四套平行问卷,并对平行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分别用于数学师范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四次测试,算是一个创新点,问卷设计主要是利用了变式教学理论。
二、数学教学,应让孩子们终身受益——《加法交换律》的研究与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教学,应让孩子们终身受益——《加法交换律》的研究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问题提出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6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教学实践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2.1 研究方案设计 |
2.1.1 调查目的 |
2.1.2 调查对对象及内容 |
2.2 实践现状分析 |
2.3 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基于问题提出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 |
3.1 基于问题提出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
3.1.1 读懂教材 |
3.1.2 读懂学生 |
3.1.3 .制定目标明方向 |
3.1.4 案例下的单元整体建构 |
3.2 基于问题提出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
3.2.1 设置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 |
3.2.2 组织挑战性任务,质疑深化 |
3.2.3 “问题”教学策略 |
3.2.4 适时评价,提供动力,促进反思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 ——以昆明市S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培养幼儿核心素养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对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价值不容忽视 |
三、S幼儿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核心素养方面有待改善 |
四、个人的研究兴趣及工作需要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幼儿核心素养 |
二、幼儿数学教育 |
三、幼儿数学教学活动 |
四、核心经验 |
第五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关于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幼儿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幼儿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相关研究 |
四、关于幼儿数学核心经验分类的研究 |
五、对已有文献综述的评价 |
第二章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实践背景 |
一、研究场所 |
二、研究对象及参与者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流程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流程 |
第三节 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
一、设计意图 |
二、活动目标 |
三、活动内容 |
四、基本过程 |
五、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三章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实施 |
第一节 有关“集合与模式”的实践 |
一、“集合与分类”的教学实践 |
二、“模式”的教学实践 |
三、本阶段的思考 |
第二节 有关“数概念与运算”的实践 |
一、“计数”的教学实践 |
二、“数符号”的教学实践 |
三、“数运算”的教学实践 |
四、本阶段的思考 |
第三节 有关“比较与测量”的实践 |
一、“量的比较”的教学实践 |
二、“测量”的教学实践 |
三、本阶段的思考 |
第四节 有关“几何与空间”的实践 |
一、“图形”的教学实践 |
二、“空间方位”的教学实践 |
三、本阶段的思考 |
第四章 S幼儿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特色、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在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特色 |
一、巧用启发探索激发幼儿勇于探究的学习兴趣 |
二、引导幼儿独立探索以培养幼儿批判质疑的精神 |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幼儿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
四、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确立发展性教学目标 |
第二节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数学教学策略单一 |
二、教师数学教学语言质量有待提高 |
三、教师缺乏对幼儿探究过程的启发式引导 |
四、教师在活动中的有效提问较少 |
第三节 在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幼儿核心素养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教师对幼儿核心素养的内涵的理解不深入 |
二、教师自身的数学领域知识储备不足 |
三、教师对幼儿的数学学习路径了解不够深入 |
第五章 S幼儿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思考 |
第一节 行动研究的结论 |
一、数学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 |
二、教师对数学领域教学知识的准确把握是有效开展数学教学的基础 |
第二节 教学实践的反思 |
一、设计准备阶段反思 |
二、组织实施阶段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硕博学位论文 |
三、期刊论文 |
四、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 |
附录A 表清单 |
附录B 图清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核心问题教学的研究背景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时代要求 |
(三)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趋势 |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呼唤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 |
(二)有关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三)有关问题教学的研究 |
(四)有关核心问题教学的研究 |
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一)有利于革新教学方式 |
(二)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实践参考 |
四、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一)文献考察法 |
(二)课堂观察与案例研究法 |
(三)行动研究法 |
(四)实验研究法 |
(五)归纳总结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核心问题”的概念界定 |
二、“核心问题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大观点理论 |
二、深度学习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二章 “核心问题”引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目的与假设 |
第二节 实验设计 |
一、被试 |
二、变量的控制 |
三、实验前后测 |
四、实验过程 |
五、两个实验组实验前后的数学学习成绩的对比和分析 |
六、实验前后两个实验组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比较分析 |
七、实验前后两个实验组对学习态度与方式的比较分析 |
八、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三章 核心问题引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与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实录与分析 |
一、认识百分数 |
二、生活中的负数 |
三、认识方程 |
四、用字母表示数 |
第二节 探索课堂特点和教学设计 |
一、探索“核心问题”引领的小学数学课堂的特点 |
(一)形散而神不散 |
(二)引发话题,具有对话性 |
(三)深度对话卷入深度学习 |
(四)真实问题驱动有效学习 |
二、探索如何设计“核心问题” |
(一)抓住与生活概念的不同点,设计核心问题 |
(二)抓住与原有认识的冲突或基于原有知识的局限,设计核心问题 |
(三)根据学生的真问题,设计核心问题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 |
第四章 “核心问题”引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启示 |
第一节 探索“核心问题”引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精心解读教材 |
二、实施六个阶段 |
三、提炼核心问题 |
四、设计辅助问题 |
五、梳理问题序列 |
第二节 教材实施的注意点 |
一、要树立核心问题教学意识 |
二、要启发学生提问题 |
三、要灵活利用设计的问题 |
四、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四年级的渗透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
1.1.2 教学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1.5.4 案例分析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数形结合思想及其教育价值分析 |
2.1 数形结合思想的概念界定 |
2.1.1 数学思想 |
2.1.2 数形结合思想 |
2.2 数形结合思想的教育价值 |
2.2.1 课标的要求 |
2.2.2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
2.3 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
2.3.1 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 |
2.3.2 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
第3章 教材中蕴含的数形结合思想 |
3.1 教材中“以形助数”内容的呈现及特点 |
3.1.1 教材中“以形助数”内容的呈现 |
3.1.2 教材中“以形助数”内容的特点 |
3.2 教材中“以数解形”内容的呈现及特点 |
3.2.1 教材中“以数解形”内容的呈现 |
3.2.2 教材中“以数解形”内容的特点 |
3.3 教材中“数形互助”内容的呈现及特点 |
3.3.1 教材中“数形互助”内容的呈现 |
3.3.2 教材中“数形互助”内容的特点 |
3.4 小结 |
第4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现状 |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调查方法 |
4.2 调查结果 |
4.2.1 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总体情况 |
4.2.2 “以形助数”思想的渗透现状 |
4.2.3 “以数解形”思想的渗透现状 |
4.2.4 “数形互助”思想的渗透现状 |
4.3 访谈结果 |
4.3.1 访谈1 |
4.3.2 访谈2 |
4.3.3 访谈3 |
4.3.4 访谈4 |
4.4 存在问题 |
4.4.1 教师对数形结合思想认识不足 |
4.4.2 教师在选择渗透内容上存在偏差 |
4.4.3 教师在学生评价中忽视数形结合思想 |
第5章 促进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教学策略 |
5.1 发挥案例作用,体验“以形助数”功能 |
5.2 分析图形数字特征,认识图形本质 |
5.3 根据教学内容,把握渗透时机 |
5.4 加强适当训练 |
5.5 列入课堂教学目标 |
5.6 进行多种评价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小学生推理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市RC小学五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数学对培养推理能力的重要性 |
1.1.2 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推理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成分之一 |
1.1.4 数学教学的现实依据 |
1.1.5 相关研究的失衡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的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的来源 |
2.2 文献综述 |
2.2.1 推理的基本形式与分类 |
2.2.2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推理”的历史演变 |
2.2.3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推理” |
2.2.4 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 |
2.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文献评述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3.2 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 |
3.3 波利亚数学教育理论 |
3.4 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的方法 |
4.2.1 文献法 |
4.2.2 测试法 |
4.2.3 痕迹分析法 |
4.2.4 问卷法 |
4.2.5 访谈法 |
4.2.6 观察法 |
4.2.7 案例分析法 |
4.3 研究工具说明 |
4.3.1 学生水平测试卷 |
4.3.2 教师调查问卷 |
4.3.3 教师访谈提纲 |
4.3.4 课堂观察表 |
4.3.5 教学案例选取 |
4.4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5 数据编码与分析 |
4.6 研究的伦理 |
4.7 小结 |
第5章 调查研究 |
5.1 关于学生推理现状的分析 |
5.1.1 对学生推理水平测试的调查分析 |
5.1.2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
5.1.3 对课堂观察中学生“学”的调查分析 |
5.2 关于教师推理教学现状的分析 |
5.2.1 对教师问卷的调查分析 |
5.2.2 对教师访谈的调查分析 |
5.2.3 对课堂观察中教师“教”的调查分析 |
5.3 对调查结论的分析 |
5.3.1 学生推理水平和学习情况的结论分析 |
5.3.2 教师问卷与教师访谈的结论分析 |
5.3.3 师生课堂观察的结论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讨论 |
6.1 教学案例分析 |
6.1.1 RC小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6.1.2 名师课堂教学片断分析 |
6.1.3 典型例题讨论分析 |
6.2 培养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策略探究 |
6.2.1 学校的重视与行动 |
6.2.2 数学教师教学的优化 |
6.2.3 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养成 |
6.2.4 家长观念行为的一致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7.3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小学五年级数学测试卷 |
附录B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C 小学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课堂观察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1. 新课程对数学情境教学提出要求 |
2. 小学数学学科特点适于情境教学 |
3. 小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特点适合情境教学 |
4. 关于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现状的思考 |
(二) 研究内容 |
1.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2.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问题的原因及策略分析 |
(三) 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3. 研究简评 |
(四) 研究意义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分析法 |
2. 问卷调查法 |
3. 访谈调查法 |
4. 课堂观察法 |
一、研究概述 |
(一)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概念 |
1. 情境的概念 |
2. 数学情境的概念 |
3. 情境教学的概念 |
4.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概念 |
5. 数学情境的类型 |
(二) 情境教学的特点和原则 |
1. 情境教学的特点 |
2. 数学情境运用的原则 |
(三) 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
1. 建构主义理论 |
2.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4. 最近发展区 |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
(一) 调查设计 |
1. 调查目的 |
2. 调查对象 |
3. 调查工具 |
4. 调查实施 |
(二)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
1.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状况分析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分析 |
3. 小学生对情境教学运用于数学课堂的认知分析 |
(三) 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 |
1.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2. 小学数学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知分析 |
3. 小学数学教师对情境教学运用情况分析 |
(四) 访谈调查分析 |
1. 小学数学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不全面 |
2. 小学数学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运用不重视 |
3. 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恰当 |
4. 小学数学教师学生的了解情况不充分 |
(五)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
1. 情境教学运用单调 |
2. 情境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脱离 |
3. 情境教学素材来源单一 |
4. 情境教学形式化 |
5. 情境教学缺乏趣味性 |
6. 多媒体的运用不当 |
三、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情境教学本身存在一定难度 |
(二) 教师方面的原因 |
1.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不足 |
2. 教师对情境教学认知存在偏差 |
3. 教师运用情境教学能力不足 |
(三) 学校方面的原因 |
1. 学校教学理念有偏差 |
2. 学校未对情境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
四、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
(一) 教师提升理论素养,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
1. 教师要提升理论素养 |
2.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
(二) 教师完善认知结构,提升教师情境意识 |
1. 教师树立正确的情境教学观念 |
2. 教师消除对情境教学内涵错误认知 |
3. 教师改变对情境教学目标的认知 |
(三) 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合理运用情境教学 |
1. 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现实生活 |
2. 深入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
3. 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创造和谐教学情境 |
4. 完善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
5. 加强教学反思,促进专业发展 |
(四) 学校更新办学理念,全力支持情境教学 |
1. 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
2. 加强对情境教学的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2: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3: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7)数学故事的教育价值及其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1.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设计要求 |
2. 数学故事对于数学教学的独特意义 |
3. 数学故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未引起重视 |
(二) 文献综述 |
1. 国外相关研究 |
2. 国内相关研究 |
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数学故事概述 |
(一) 数学故事的界定 |
1. 故事 |
2. 数学故事 |
(二) 数学故事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1. 数学故事与数学知识 |
2. 数学故事与数学思想 |
3. 数学故事与数学思维 |
4. 数学故事与数学文化 |
二、数学故事的分类及价值 |
(一) 数学故事的分类 |
1. 数学家故事 |
2. 数学历史故事 |
3. 数学生活故事 |
(二) 数学故事的教育价值 |
1. 激发数学学习热情,提升学习动机 |
2. 促进数学理解,培养积极数学态度 |
3. 渗透数学思想,发展思维能力 |
4. 营造课堂文化意境,感受数学文化魅力 |
三、数学故事的基本特征与应用原则 |
(一) 数学故事的基本特征 |
1. 人物性 |
2. 思想性 |
3. 真实性 |
4. 历史性 |
5. 生活性 |
6. 趣味性 |
(二) 数学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1. 学习兴趣的诱导性原则 |
2. 数学文本的基础性原则 |
3. 故事内容的科学性原则 |
4. 学生视野的开阔性原则 |
5. 锻炼思维的情境性原则 |
6. 教学运用的适切性原则 |
四、数学故事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案例分析 |
(一) 故事导入,激趣求新 |
1. “故事导入,激趣求新”策略阐释 |
2. “故事导入,激趣求新”策略案例呈现 |
3. “故事导入,激趣求新”策略案例分析 |
(二) 故事拓展,提升素养 |
1. “故事拓展,提升素养”策略阐释 |
2. “故事拓展,提升素养”策略案例呈现 |
3. “故事拓展,提升素养”策略案例分析 |
(三) 故事练习,合理转化 |
1. “故事练习,合理转化”策略阐释 |
2. “故事练习,合理转化”策略案例呈现 |
3. “故事练习,合理转化”策略案例分析 |
(四) 故事总结,促进理解 |
1. “故事总结,促进理解”策略阐释 |
2. “故事总结,促进理解”策略案例呈现 |
3. “故事总结,促进理解”策略案例分析 |
(五) 课外运用,强化学习热情 |
1. “课外运用,强化学习热情”策略阐释 |
2. “课外运用,强化学习热情”策略案例呈现 |
3. “课外运用,强化学习热情”策略案例分析 |
五、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培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小学数学前置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2 小学数学前置学习实施现状 |
2.1 培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小学数学前置学习现状调查 |
2.2 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3 前置学习价值诉求与目标定位 |
3.1 前置学习价值诉求 |
3.2 前置学习核心目标 |
4 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前置学习样态 |
4.1 触发自主学习动力的前置学习 |
4.2 提供自主学习机会的前置学习 |
4.3 引导自主学习方法的前置学习 |
4.4 培育自主学习品质的前置学习 |
5 教师对小学生前置学习的支持体系 |
5.1 培育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置学习操作框架 |
5.2 培育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置学习分类引导策略 |
6 结语 |
6.1 总结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9)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育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教育评价政策细化的应然结果 |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
(四)学生评价活动的现实需要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一)问卷的收集与整理 |
(二)课堂教学视频的收集与整理 |
(三)学生作业及试卷的收集与整理 |
(四)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能力 |
(二)评价 |
(三)评价能力 |
(四)教师评价能力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评价能力的研究 |
(三)关于课堂评价的研究 |
(四)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第二章 教师评价能力的理论表征 |
一、教师评价能力的内容:基于六个国家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
(一)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教师评价能力的内容 |
(二)教师专业标准视域下教师评价能力的维度分析 |
二、教师评价能力的内容:基于专家咨询结果的分析 |
(一)专家咨询问卷编制 |
(二)专家样本选择 |
(三)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三、教师评价能力的内容:基于评价形式的分析 |
(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
(二)形成性评价能力与终结性评价能力 |
四、教师评价能力的理论表征 |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的现状 |
一、问卷编制 |
(一)问卷初步编制 |
(二)问卷试测 |
(三)正式问卷确立 |
二、调查对象总体情况 |
三、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的现状 |
(一)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总体水平较高 |
(二)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在各维度上不均衡 |
(三)不同群体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水平差异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的实践样态 |
一、小学数学教师形成性评价能力的实践样态 |
(一)部分教师忽视评价目标,而仅关注教学目标 |
(二)更多关注师评生,较少关注学生自我评价 |
(三)学生个体评价缺乏针对性,忽视学生集体评价 |
(四)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评价,缺少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
(五)教师的评价语言呈两极化趋势 |
二、小学数学教师终结性评价能力的实践样态 |
(一)各类试题均非教师独立自主命制 |
(二)对练习采取等级制评价,对试卷采取分数制评价 |
(三)在书面评价中,J 校数学教师更多使用学生评语 |
(四)在试卷分析及家庭作业评价中,D 校数学教师较多借助家长力量 |
三、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教师个体因素 |
(一)根本因素:教师的学生评价观 |
(二)核心因素: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程度 |
(三)关键因素:教师的评价知识水平 |
二、外部环境因素 |
(一)考试文化因素:教师、学生评价方式 |
(二)课程因素: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中三维目标的比例 |
(三)支持因素:“评价主题”研究与培训经历 |
(四)非教育类因素:利益相关者的行动方式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的发展路径探析 |
一、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发展的自我改进 |
(一)遵循评价伦理:教师评价能力发展的基本前提 |
(二)提升评价自主:教师评价能力发展的源动力 |
(三)锻造评价机智:教师评价能力发展的关键手段 |
(四)学习反思性评价知识:教师评价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石 |
(五)革新学生评价方法:教师评价能力发展的实践策略 |
二、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发展的学校行动 |
(一)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师评价能力发展机制 |
(二)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发展的学校行动—基于N校小学数学评价实践的反思 |
三、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发展的外部支持 |
(一)考试文化走向评价文化 |
(二)合理调动家长的辅助作用 |
(三)各级教师培训中适当增加“评价”主题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一)确立了教师评价能力的主要内容 |
(二)样本教师评价能力水平较高,终结性评价能力相对强于形成性评价能力 |
(三)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受教师个体和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
(四)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的提升应聚焦教师自我改进、学校行动及外部支持 |
二、改进建议 |
(一)需进一步完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关于评价的内容 |
(二)一线教师应协同发展评价能力与教学能力 |
(三)小学数学教师可尝试非纸笔测试等评价方法 |
三、讨论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局限 |
(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10)数学师范生专门的学科知识(SCK)及教师效能感之研究 ——以小学数学数与运算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职前数学教师教育的意义和现实问题 |
1.1.2 国内高等师范数学教育现状 |
1.1.3 发达国家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 |
1.2 研究问题 |
1.2.1 访谈数学教育专家 |
1.2.2 拟定研究的问题 |
1.2.3 研究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概念框架及术语释义 |
1.5 研究的界定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1.6 论文内容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思想框架的形成 |
2.1 数学教师教育项目与职前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
2.2 国内数学教学法研究的历史和发展 |
2.3 小学数学数与运算教学 |
2.3.1 中美《课标》对小学数与运算的教学要求 |
2.3.2 国内小学数学数与运算呈现方式 |
2.3.3 变式教学理论和小学数与运算教学 |
2.4 MKT和PMTE理论透视及相关研究 |
2.4.1 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 |
2.4.2 教师效能感 |
2.4.3 HPM与教师专业成长 |
2.5 职前数学教师教育现状 |
2.5.1 国内研究动态 |
2.5.2 国外研究情况 |
2.6 研究的思想框架 |
2.6.1 对本研究的定位 |
2.6.2 形成思想框架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参与人员 |
3.2 研究过程 |
3.3 测量和收集数据 |
3.3.1 工具 |
3.3.2 数据分析计划 |
3.4 访谈 |
3.5 研究的整体思路 |
第4章 数学课程教学论课程教学背景说明 |
4.1 数学内容方法课程授课安排简介 |
4.2 数学课程教学论课程学生作业摘录 |
4.2.1 学生观课心得 |
4.2.2 教学设计 |
4.2.3 练习编制试卷 |
4.2.4 习题作业讲解片断展示 |
4.3 总结 |
第5章 数据分析及结果(一) |
5.1 情况简介 |
5.2 描述性分析 |
5.3 假设检验 |
5.3.1 分析问题1 |
5.3.2 分析问题2 |
5.3.3 分析问题3 |
5.3.4 分析问题4 |
5.4 分析拓展 |
5.5 总结 |
第6章 数据分析及结果(二) |
6.1 情况简介 |
6.2 分析数据 |
6.2.1 数学师范生的教师效能感变化之比较 |
6.2.2 数学师范生的CCK变化之比较 |
6.2.3 数学师范生的SCK变化之比较 |
6.3 本章总结 |
第7章 跟踪调查访谈 |
7.1 情况简介 |
7.2 深入了解参与访谈的同学 |
7.2.1 对ST1的问卷测试与访谈 |
7.2.2 对ST2的问卷测试与访谈 |
7.2.3 对ST3的问卷测试与访谈 |
7.2.4 对ST4的问卷测试与访谈 |
7.2.5 对ST5的问卷测试与访谈 |
7.2.6 对ST6的问卷测试与访谈 |
7.2.7 对ST7的问卷测试与访谈 |
7.2.8 对ST8的问卷测试与访谈 |
7.3 本章总结 |
7.3.1 对参与访谈者的印象 |
7.3.2 影响参与访谈者认识发生变化的可能因素 |
7.3.3 参与研究的数学师范生的思考和建议 |
7.3.4 信息回顾和思考 |
第8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
8.1 研究结论和讨论 |
8.1.1 研究结论 |
8.1.2 讨论 |
8.2 研究的反思 |
8.2.1 几个典型的问题 |
8.2.2 东西方数学学与教思维差异 |
8.2.3 因果和相关性辨析 |
8.2.4 研究的局限性 |
8.3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
8.4 建议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8.4.1 建议 |
8.4.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师生对话口述文字资料 |
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主持的课题及获奖情况 |
后记 |
四、数学教学,应让孩子们终身受益——《加法交换律》的研究与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问题提出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D]. 杨晓红. 山西大学, 2021(12)
- [2]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 ——以昆明市S幼儿园为例[D]. 高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 刘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四年级的渗透调查研究[D]. 刘晓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3)
- [5]小学生推理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昆明市RC小学五年级为例[D]. 袁凤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运用研究[D]. 朱逢博.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数学故事的教育价值及其教学应用研究[D]. 肖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培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小学数学前置学习研究[D]. 陈金凤.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9]小学数学教师评价能力研究[D]. 潘婉茹.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 [10]数学师范生专门的学科知识(SCK)及教师效能感之研究 ——以小学数学数与运算内容为例[D]. 王爱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