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二连油田老井压裂施工工艺及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康剑钊[1](2019)在《W区直井重复体积压裂参数优化与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疆低渗油藏的持续开采,很多老区块的产量下降明显,在现有注水开发模式下,常规压裂难以进一步提升开发水平,亟需探索此类油藏提高开发效率的新途径。W区X组油藏目前地层压力下降明显,提产难度大;初期产量高,递减快,含水持续上升;以往主要采用常规压裂工艺措施,施工排量低、施工规模小。针对目标区块开发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直井重复体积压裂研究:分析了储层地质特征和生产动态,进行了重复体积压裂选井选层、优化了重复体积压裂裂缝参数、评价并优选了压裂材料,达到体积压裂改造预期效果。使用设计的重复体积压裂优化方案进行了现场试验,取得初步效果,为老井难动用储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模式,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的经济有效开发有重要借鉴意义。
何涛[2](2019)在《新场气田沙溪庙组暂堵转向重复压裂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新场气田沙溪庙组的压裂工程地质特征,首先通过实验对重复压裂使用的暂堵剂进行了性能评价,其次计算了重复压裂前地应力分布情况,最后结合扩展有限元理论模拟了重复压裂裂缝的扩展轨迹,形成了新场气田沙溪庙组气藏重复压裂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收集整理了新场气田沙溪庙储层气藏特征、物性参数、岩石学特征与敏感性评价等压裂工程技术特征参数,按照国家标准GB/T50266-2013《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开展了岩心样品的三轴岩石力学性能参数实验测试和Kaiser效应测试地应力的实验研究,确定了目标工区岩石力学参数和地应力参数。(2)分析了暂堵剂作用原理和性能要求。对纤维暂堵剂的暂堵性能、颗粒型暂堵剂ZDJA和ZDJB的溶解性、暂堵性、配伍性等性能进行了综合实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纤维暂堵剂的效果有限。但不管是单一粒径还是组合粒径的颗粒暂堵剂,暂堵效果随粒径越小而更好;组合粒径可以达到单一粒径封堵效果且能够减少暂堵剂用量;厚度越大,暂堵效果越好。(3)基于有效应力原理结合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目标气藏的生产诱导应力的机理模型,基于新场气田沙溪庙储层的特征参数对生产过程的生产动态、地层压力和地应力变化进行大量的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在不同渗透率下地应力的变化情况,给出了以生产两年和五年时目标储层的地层压力和地应力变化模拟结果,由此确定了重复压裂生产诱导应力场。(4)将模拟得到的重复压裂前地应力数据,通过ABAQUS中自带的Python接口将数据导入ABAQUS有限元软件中,根据多孔介质固体骨架的平衡方程和多孔介质中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建立了储层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并考虑了生产过后地层地应力以及孔隙压力等变化对重复压裂的影响,最后通过ABAQUS进行有限元求解,模拟了暂堵剂暂堵老裂缝后的转向轨迹,并研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裂缝转向延伸的情况。(5)以新场气田X井为例,通过理论模拟暂堵转向轨迹、选择暂堵材料等进行重复压裂优化设计。采用微地震监测对比,证明了理论模拟与矿场实践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证明了本文理论的正确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非常规气田暂堵重复压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为重复压裂技术提供了一种正确的思路。
孙贝贝[3](2019)在《致密油藏重复压裂合理时机确定及效果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致密油增产的关键技术,重复压裂在致密油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致密油井生产过程中,储层或压裂工艺等原因可能导致水力压裂缝逐渐失效,产量不断降低,为了恢复单井产能,需要对油井实施重复压裂,重新压开已经失效的裂缝或压开新缝。合理的重复压裂时机与重复压裂裂缝参数优选则是确保致密油井重复压裂效益的重要保障,对其开展相关研究可为现场施工设计提供理论技术指导。针对致密油重复压裂待选井,本文从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致密油井重复压裂效果的因素,在决策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致密油井重复压裂的选井决策方法,优选出了具有重复压裂增产前景的候选井。在此基础上,基于建立的考虑启动压力梯度以及压裂裂缝导流能力失效的致密油井产能动态预测模型,开展了致密油井生产过程中的流动阶段划分与产能影响因素分析,并基于压力及产能动态特征曲线分析认为:当重复压裂前的生产特征曲线达到系统径向流阶段时,此时致密油井的压裂裂缝失去高导流能力,油井产能恢复到压前水平,以此系统径向流出现时间确定为重复压裂合理时机。进而基于致密油井产能动态预测模型的反问题,提出了基于贝叶斯反演算法的重复压裂前地层及裂缝参数反演方法,并与基于遗传算法的反演方法法进行了反演结果对比,证明上述贝叶斯反演算法的参数反演方法具有较大优势。最后基于Z油田的已压裂井的地质与开发资料,开展了重复压裂选井、重复压裂合理时机确定以及重复压裂效果预测的矿场应用,将重复压裂的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数据进行了对比,表明研究结果可为现场高效增产施工提供理论指导。
韩玲[4](2018)在《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治理工艺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蒙古林油田的不断开发,出灰浆井日趋增多,不仅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直接影响油井的产能和油田的产量,而且由于出灰浆导致的停产停注井造成了地下注采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最终采收率。本文以蒙古林油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地质构造、储层特征、流体特征和出砂(灰浆)机理,依次介绍了该油田采用过的三种机械防砂技术和准备引进试用的三种化学防砂技术。一方面,实地选取井号现场施工,取得第一手的录取资料;一方面,在实验室,分别进行了固化剂的有效性相关实验、固化剂配方的优化实验、充填介质的优选实验、纤维各参数对砂体稳定性影响的系列实验、纤维砂体性能的研究等实验项目。根据现场和实验结果,制定合理的防砂方案,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类型:双效胶结砂工艺和高弹胶工艺治理,以已经关停的单井为主要治理对象,进行施工。通过治理和一年的采出量观察,对关停井恢复生产,并保持合理油气生产,起到了良好作用,达到了减缓油水井出灰浆,延长生产时间的目的,但是对于正常生产的出灰浆井效果并不明显,这些为最终形成适合蒙古林油田的治理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张羽[5](2016)在《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沁水盆地东南部赵庄矿区块煤层气井产气量差、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体系不成熟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系统地对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赵庄矿区块煤储层特征及岩石力学特性,并进行了煤样敏感性分析,为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优选以及压裂液的优化奠定了基础;对该区块不同分段压裂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优选出连续油管拖动水力喷射分段压裂技术作为适合该区块的分段压裂技术,并进行了相应的配套工具的设计及井下压裂管柱的设计和校核;在赵庄矿煤样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常规活性水压裂液施工摩阻较高、携砂能力差等缺点,通过防膨剂、降阻剂、助排剂等添加剂的优选,进行了活性水压裂液配方的优化,并从流变性、携砂性、伤害性、配伍性等方面评价了压裂液的性能;利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压裂裂缝的长度、裂缝的导流能力、裂缝的条数进行优化,并通过正交设计试验,得出了最优的压裂裂缝参数;在裂缝参数分析的基础上,使用FracproPT压裂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分段压裂施工参数优化及正交多因素分析,得出最优的压裂施工参数,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相应泵注程序的设计。
刘江浩[6](2015)在《二连探区压裂措施改造工艺研究与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压裂措施改造工艺技术在非常规油气藏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二连探区作为华北油田的典型低渗透区块之一,80%探井需进行压裂改造,才能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但探区储层岩性复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造成了措施改造更加困难,对措施液体系、工艺等因素的针对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二连探区进行了一系列压裂措施改造技术的矿场实践,在完善成型压裂改造技术、探索体积压裂等创新技术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果。本文综合分析二连探区前期压裂措施工艺适应性,进行现阶段成型压裂改造措施及针对性压裂改造新工艺技术及实施效果研究,对提高探区低渗透储层的开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理论研究、试验研究与现场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统计了探区前期不同地区的改造措施井相关数据,研究了措施规模、施工参数特点,分析了压裂效果及工艺适应性;其次,对探区成型压裂措施改造工艺技术进行研究,包括低浓度瓜胶压裂、清洁酸复合酸压工艺及复合桥塞等工艺,分析了工艺特点、储层特征及典型措施油井的增油效果;同时,进行体积压裂、泵送桥塞分段改造、极限加砂等新工艺的特点及实施效果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储层针对性压裂改造新工艺典型措施井增油效果。本文从二连探区矿场实践出发,明确了不同压裂工艺的实施特点及适应性,形成了适用于二连探区不同类型储层压裂措施改造工艺技术的研究体系,为今后有效解决二连探区内致密非均质层和“薄”、“差”层的开发难题以及压裂改造工艺技术的完善及推广提供了重要指导。
王书旺[7](2015)在《老井重复压裂技术在吉林油田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新增的原油储量中,近年来,低渗透和特低渗透储量所占比例已经超过62%,吉林油田总体上属于低孔、低渗油田,几乎90%以上的油井都要依靠压裂投产,压裂做为储层改造技术,在各采油厂开发历程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后形成了系列成熟的工艺技术。随着各油藏开发阶段的变化,新区块陆续投入开发,原有的压裂技术增产效果逐年变差,吨油费用明显上升,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优化提高老井重复压裂技术,寻求和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压裂增产技术措施,提高我油田的老井压裂效果,使油公司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增强我公司的技术实力,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竞争需要,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压裂服务市场奠定基础。重复压裂技术的应用前景被许多石油专家所看好,国外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重复压裂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国内的采油技术人员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本文从重复压裂机理出发,介绍国内国外重复压裂技术新进展,讲述了重复压裂各项技术;在分析压裂井的失效原因基础上,介绍选井选层的一些原则,阐述了老井重复压裂选井选层的基本方法;从地应力场角度出发,研究了裂缝转向机理,阐述了地应力大小、方向,及地应力场对重复压裂效果的影响;介绍了重复压裂的设计方法、施工材料优选方法及经济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对压裂方案优化详细论述以及现场施工效果来分析总结,为吉林油田复杂、非均质油藏的压裂提供科学的压裂技术与模式。
付艳双[8](2012)在《吉林油田老井复查评价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老区老井复查技术始终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准确地评价老井剩余油对油田开发中后期调整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石油工作者们经过多年的摸索探讨,研究多种老井复查评价技术。老井复查评价技术已由单一学科分析向多门学科综合运用研究方向发展。目前,国内老井复查评价技术多种多样,发展速度也很快。针对大情字油田青二段的地质的特点,本文在研究前人老井复查评价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综合利用录井、测井、试油等综合资料的复查,寻找可疑油气层位。首先根据油田钻井、测井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岩性数据库,对本区的测井曲线标准化之后重新做了“四性”关系,重新确定研究区油层岩性、含油性下限标准,对部分潜力层解释结论重新认识,进一步增加新的潜在地质储量。其次,综合录井、测井、试油及压裂研究成果,综合试油井位及层位,确定重复压裂的层位。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又对符合本区的低阻油层高阻水层进行了复查,并且发现了部分低阻油层。本文研究成果对研究大情字油田青二段的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剩余油富集区有一定的使用意义和很好的应用前景。
吕锦省[9](2011)在《自主存储式压裂作业井下电子压力计研究》文中指出水力压裂过程的井下参数测试系将电子压力计随压裂管柱放入井下,检测并记录井下的压力、温度等参数,这些数据是评价压裂效果、改进压裂工艺的重要依据,但压力计的存储容量有限难以满足“采全、录准”的参数测试要求。本文基于对60多口油气井的实际施工数据的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了不同作业阶段的压力、压力梯度的特征描述。以压力、压力梯度和时间作为特征变量,依据压裂作业工艺和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确定了他们的论域,建立了隶属度描述函数,进而采用模糊辨识方法建立了压裂作业过程的模糊辨识模型,并给出了模糊辨识模型的程序实现。基于对压裂作业过程的模糊辨识,提出了压裂作业过程不同阶段的自主采样、变周期存储策略,使电子压力计能自主识别出压裂作业过程的不同阶段,当地面作业处于压裂施工作业阶段时,仪器能自动密集采样、存储数州,而其他阶段则较长周期存储数据,从而为解决压力计的“采全、录准”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实验室条件下的温度性能试验和压力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李荆[10](2010)在《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低渗透油气资源在我国油气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发好低渗透油气田对我国石油工业今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优质油气藏越来越少,已开发油气田地层压力越来越低,水力压裂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滤失、地层伤害、施工摩阻、返排等。由于泡沫压裂液具有对地层伤害低、返排率高、携砂性能好、低滤失等优点,所以特别适合低压、低渗、水敏地层的压裂改造,并成为近年来许多作业服务公司研究发展的重点。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阐述了泡沫压裂液技术的概况,研究了一种清洁的氮气泡沫压裂液。该压裂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流变性,携带能力强,抗细菌侵蚀,破胶液无残渣,对支撑裂缝的导流能力伤害率小,施工摩阻低。在文23气田枯竭气层成功地进行了4井次的试验施工,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
二、2001年二连油田老井压裂施工工艺及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二连油田老井压裂施工工艺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W区直井重复体积压裂参数优化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重复压裂研究现状 |
1.2.2 体积压裂技术研究 |
1.2.3 重复体积压裂技术设计原则及优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W区地质特征及生产动态分析 |
2.1 地质特征 |
2.1.1 构造与沉积特征 |
2.1.2 地层划分 |
2.1.3 测录井解释 |
2.1.4 储层特征 |
2.1.5 流体性质 |
2.2 生产动态分析 |
2.2.1 区块开发情况分析 |
2.2.2 区块开发问题 |
2.2.3 区块压裂改造分析 |
2.3 改造方向及选井选层 |
2.3.1 重复体积压裂井优选 |
2.3.2 重复体积压裂施工层段及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W区重复体积压裂参数优化 |
3.1 地质模型与历史拟合 |
3.1.1 地质模型参数 |
3.1.2 油藏生产动态历史拟合 |
3.2 重复体积压裂裂缝与施工参数优化 |
3.2.1 裂缝有效长度优化 |
3.2.2 裂缝导流能力优化 |
3.2.3 压裂液量与加砂量优化 |
3.3 重复体积压裂材料优化 |
3.3.1 压裂液体系优选 |
3.3.2 支撑剂抗压优选 |
3.3.3 暂堵材料优选及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场应用及效果评价 |
4.1 现场应用情况 |
4.1.1 T87583井测井解释成果 |
4.1.2 T87583井前期压裂及生产情况 |
4.1.3 T87583井目前地应力及剩余油情况 |
4.1.4 T87583井重复体积压裂优化 |
4.1.5 T87583井重复体积压裂施工情况 |
4.2 应用效果评价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新场气田沙溪庙组暂堵转向重复压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重复压裂研究现状 |
1.2.2 暂堵剂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新场气田沙溪庙组工程地质特征 |
2.1 气藏地质特征 |
2.1.1 储层地质特征 |
2.1.2 储层物性特征 |
2.1.3 储集岩分类及评价 |
2.1.4 储层敏感性特征 |
2.1.5 储层流体特征 |
2.1.6 气藏温度、压力系统 |
2.2 岩石力学实验 |
2.2.1 实验原理 |
2.2.2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3 原地应力测试 |
2.3.1 Kaiser效应声发射实验测试地应力 |
2.3.2 实验原理 |
2.3.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3.4 实验结果 |
2.3.5 原地应力剖面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暂堵剂实验研究与评价 |
3.1 暂堵剂分类及基本性能要求 |
3.2 暂堵剂的实验评价 |
3.2.1 暂堵剂纤维实验评价 |
3.2.2 暂堵剂ZDJA实验评价 |
3.2.3 暂堵剂ZDJB实验评价 |
3.3 本章总结 |
第4章 重复压裂前地应力模拟分析 |
4.1 ECLIPSE建立模型 |
4.1.1 定义气藏网络 |
4.1.2 气藏描述 |
4.1.3 模型结果分析 |
4.2 压降漏斗分析 |
4.3 地应力变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暂堵裂缝转向模型建立 |
5.1 岩石多孔介质的基本理论 |
5.1.1 基本概念 |
5.1.2 有效应力原理 |
5.2 岩石应力平衡方程和有限元方程 |
5.3 流体渗流的连续性方程 |
5.4 岩体流固耦合离散模型 |
5.5 沙溪庙气藏暂堵转向重复压裂裂缝轨迹模拟 |
5.5.1 XFEM模拟方法 |
5.5.2 未暂堵的重复压裂裂缝轨迹模拟 |
5.5.3 暂堵转向重压裂缝轨迹及影响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现场应用 |
6.1 井的基本情况 |
6.2 压裂裂缝参数拟合分析 |
6.3 转向重复压裂模拟分析 |
6.4 转向重复压裂实施效果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致密油藏重复压裂合理时机确定及效果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重复压裂选井研究现状 |
1.2.2 重复压裂合理时机确定研究现状 |
1.2.3 产能预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致密油井重复压裂选井方法研究 |
2.1 重复压裂选井指标体系的建立 |
2.1.1 静态指标 |
2.1.2 动态指标 |
2.1.3 重复压裂候选井筛选的指标体系构建 |
2.2 重复压裂选井决策数学模型的建立 |
2.2.1 重复压裂选井决策指标隶属度计算 |
2.2.2 重复压裂选井决策指标权重确定 |
2.2.3 重复压裂候选井筛选的多因素模糊评判方法 |
2.3 实例应用 |
2.3.1 隶属度的计算 |
2.3.2 权重向量的确定 |
2.3.3 综合评判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致密油井产能预测及重复压裂合理时机研究 |
3.1 垂直裂缝井产能预测物理模型的建立 |
3.2 垂直裂缝井产能预测数学模型的建立 |
3.3 垂直裂缝井产能预测数学模型的求解 |
3.3.1 求解过程 |
3.3.2 敏感性分析 |
3.4 重复压裂合理时机确定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致密油井重复压裂前参数反演方法研究 |
4.1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反演方法 |
4.1.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4.1.2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反演方法的建立 |
4.2 基于贝叶斯反演算法的参数反演方法 |
4.2.1 贝叶斯反演算法基本原理 |
4.2.2 基于贝叶斯反演算法的参数反演方法的建立 |
4.3 算例应用 |
4.3.1 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反演 |
4.3.2 基于贝叶斯反演算法的参数反演 |
4.3.3 两种反演算法参数反演结果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应用 |
5.1 重复压裂时机的确定 |
5.2 重复压裂前的参数反演 |
5.3 重复压裂裂缝参数优化 |
5.3.1 正交设计中因素及其水平的确定 |
5.3.2 试验方案的确定及结果分析 |
5.4 重复压裂效果预测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治理工艺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出砂对油田生产的影响和防砂工作的现实意义 |
1.1.2 出灰浆对蒙古林油田的影响 |
1.2 国内外出砂机理研究 |
1.2.1 根据地层特点分析出砂机理 |
1.2.2 由砂粒从骨架脱附情况分析地层出砂机理 |
1.2.3 根据出水后岩石性能的变化分析地层出砂机理 |
1.2.4 外在人为因素分析地层出砂机理 |
1.3 国内外防砂工艺技术研究 |
1.3.1 机械防砂 |
1.3.2 化学防砂 |
1.3.3 其它防砂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蒙古林油田地质特征和出灰浆机制分析 |
2.1 地理及区域构造位置 |
2.2 蒙古林油田基本储层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沉积 |
2.2.3 储层 |
2.3 蒙古林油田流体特征 |
2.3.1 流体性质 |
2.3.2 渗流规律 |
2.4 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机制分析 |
2.4.1 蒙古林油田灰浆物性概述 |
2.4.2 地质因素 |
2.4.3 工程因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治理工艺研究与应用 |
3.1 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情况统计和分析 |
3.1.1 类型统计和分析 |
3.1.2 特征统计和分析 |
3.2 机械治理出灰浆工艺 |
3.2.1 筛管悬挂式治理工艺 |
3.2.2 治理泵治理工艺 |
3.2.3 简易治理工艺管柱 |
3.2.4 现场应用情况 |
3.3 化学治理的研究与应用 |
3.3.1 双效胶结砂防砂 |
3.3.2 高弹胶治理 |
3.3.3 纤维复合治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治理效果评价 |
4.1 油气井防砂效果评价方法体系研究思路 |
4.1.1 挡砂效果评价方法 |
4.1.2 增产效果评价方法 |
4.1.3 改善井底流动条件效果评价方法 |
4.2 蒙古林油田防砂效果综合评价指标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 |
1.2.2 水平井分段压裂压裂液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煤储层特征及岩石力学特性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1 位置及交通 |
2.1.2 地质构造 |
2.2 煤储层特征 |
2.2.1 煤层 |
2.2.2 煤质及煤体结构 |
2.3 岩石力学特性研究 |
2.3.1 抗拉强度测试 |
2.3.2 抗压强度测试 |
2.3.3 坚固性系数测定 |
2.4 煤储层特征及岩石力学特性对水力压裂工艺的影响 |
第3章 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研究 |
3.1 研究区试验井钻完井参数 |
3.1.1 试验井井型 |
3.1.2 井眼轨迹及完井设计 |
3.2 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优选 |
3.2.1 煤层气井水力压裂增产技术难点 |
3.2.2 煤层气井水力压裂增产技术应用现状 |
3.2.3 研究区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优选 |
3.3 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配套工具优化 |
3.3.1 喷嘴结构设计 |
3.3.2 喷射器设计 |
3.3.3 底部封隔器优选 |
3.4 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井下管柱设计 |
3.4.1 井下管柱设计原则 |
3.4.2 水力喷射分段压裂井下管柱结构 |
第4章 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压裂液研究 |
4.1 煤层敏感性评价 |
4.1.1 敏感性评价方法 |
4.1.2 速敏性评价 |
4.1.3 水敏性评价 |
4.1.4 酸敏性评价 |
4.1.5 碱敏性评价 |
4.2 活性水压裂液优化 |
4.2.1 防膨剂优选 |
4.2.2 降阻剂优选 |
4.2.3 助排剂优选 |
4.3 活性水压裂液性能评价 |
4.3.1 流变性评价 |
4.3.2 携砂性评价 |
4.3.3 伤害性评价 |
4.3.4 配伍性评价 |
4.3.5 裂缝参数模拟 |
第5章 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设计优化 |
5.1 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参数优化 |
5.1.1 数值模型建立 |
5.1.2 裂缝参数优化 |
5.1.3 裂缝参数组合优化 |
5.2 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施工参数优化 |
5.2.1 施工液量优化 |
5.2.2 施工加砂量优化 |
5.2.3 前置液百分比优化 |
5.2.4 施工排量优化 |
5.2.5 施工参数组合优化 |
5.3 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施工泵注程序 |
5.3.1 泵注程序设计 |
5.3.2 施工工序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二连探区压裂措施改造工艺研究与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水力压裂技术现状 |
1.2.2 国内外压裂工艺发展趋势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二连探区概况 |
2.1 探区概况 |
2.2 地层划分 |
2.3 储层物性 |
2.4 开发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前期压裂工艺技术及效果分析 |
3.1 压裂规模资料统计分析 |
3.2 压裂施工参数统计分析 |
3.3 压裂效果及工艺适应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连探区成型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
4.1 低浓度瓜胶压裂工艺 |
4.1.1 压裂液特点 |
4.1.2 矿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
4.2 清洁酸复合酸压工艺 |
4.2.1 工艺原理及特点 |
4.2.2 矿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
4.3 钻水平井复合桥塞工艺 |
4.3.1 工艺原理及特点 |
4.3.2 矿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连探区针对性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
5.1 非均质致密储层直井体积压裂技术 |
5.1.1 储层性质及特点 |
5.1.2 矿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
5.2 致密储层泵送桥塞分段改造技术 |
5.2.1 工艺特点及流程 |
5.2.2 矿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
5.3 薄差储层“极限加砂”压裂工艺 |
5.3.1 储层性质及特点 |
5.3.2 矿场应用与效果分析 |
5.4 高泥质强塑性凝灰质储层改造技术 |
5.4.1 储层性质及特点 |
5.4.2 矿场应用与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老井重复压裂技术在吉林油田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重复压裂选井选层方法的研究 |
1.1 重复压裂选井选层的原则 |
1.2 重复压裂的工艺特点和相应措施 |
1.3 重复压裂的设计优化 |
1.4 重复压裂压裂材料的选择 |
第二章 全程携砂技术在老井重复压裂中的应用 |
2.1 基本原理 |
2.2 全程携砂压裂工艺技术特点 |
2.3 全程携砂压裂工艺技术理论研究 |
2.4 吉林油田老井全程携砂压裂设计的敏感性分析 |
第三章 分层地应力剖面分析技术在老井重复压裂设计中的研究 |
3.1 老井地应力理论基础 |
3.2 石力学特性 |
第四章 现场应用 |
4.1 2014年扶余地区压裂设计理念 |
4.2 扶余地区设计方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8)吉林油田老井复查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1.1 松辽盆地地质概况 |
1.1.1 盆地地理位置 |
1.1.2 盆地基底性质 |
1.1.3 盆地地层分布及沉积盖层特征 |
1.1.4 研究区的沉积及演化特征 |
1.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1.2.1 大情字井油田基本地质特征 |
1.2.2 勘探开发历程 |
第二章 基础地质研究 |
2.1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 |
2.2 沉积时间单元对比 |
2.2.1 对比标准层的确定 |
2.2.2 骨架井及曲线的选取 |
2.3 对比方法 |
2.4 所取得划分层位的结果 |
2.5 单井、多井联井剖面对比分析 |
2.6 黑 51 区块油藏描述 |
2.7 小结 |
第三章 储层的四性关系研究 |
3.1 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
3.2 测井资料预处理 |
3.2.1 测井曲线环境校正 |
3.2.2 测井资料的标准化 |
3.2.3 岩心深度归位 |
3.3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3.3.1 储层的岩性研究 |
3.3.2 储层的含油性研究 |
3.3.3 储层的物性研究 |
3.3.4 储层的电性特征 |
3.4 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
3.4.1 泥质含量模型 |
3.4.2 孔隙度模型 |
3.4.3 渗透率模型 |
3.4.4 储层物性下限确定 |
3.4.5 测井二次解释 |
3.5 小结 |
第四章 低阻油层 |
4.1 低阻油层成因 |
4.2 大情字油田储层油水关系 |
4.3 大情字油田含油储层中对电阻率测试影响较大的物质 |
4.4 小结 |
第五章 老井资料的复查及重复压裂层的选定 |
5.1 基础资料的复查 |
5.2 复查方法 |
5.3 重复压裂方法和井层的优选方法 |
5.4 重新压裂层的选定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自主存储式压裂作业井下电子压力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电子压力计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内电子压力计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外电子压力计的发展现状 |
1.3 井下电子压力计的改进技术 |
1.3.1 “采全、录准”要求与存储容量限制的矛盾 |
1.3.2 扩大井下电子压力计存储容量 |
1.3.3 预先设置井下电子压力计的存储模式 |
1.3.4 模式识别与自主存储模式 |
1.4 基于模糊辨识算法的自主存储式电子压力计的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安排 |
第二章 压裂作业过程的压力曲线特征分析 |
2.1 压裂工艺原理 |
2.1.1 水力压裂 |
2.1.2 水力压裂的目的 |
2.1.3 水力压裂工艺过程 |
2.2 压裂作业过程的常规工艺 |
2.2.1 压裂管柱组合与压力计的安装位置 |
2.2.2 电子压力计的安装 |
2.2.3 地面工具设备与压裂车组 |
2.2.4 地面测量与井下压力记录 |
2.3 压裂作业过程 |
2.4 下压裂管柱阶段的压力曲线特征分析 |
2.4.1 下压裂管柱作业工艺 |
2.4.2 下压裂竹柱阶段的压力曲线分析 |
2.4.3 下压裂管柱阶段的压力特征分析 |
2.4.4 下压裂竹柱阶段的判断规则 |
2.5 等待阶段的压力曲线特征分析 |
2.5.1 等待阶段工艺 |
2.5.2 等待阶段的压力曲线分析 |
3.5.3 等待阶段的压力特征分析 |
2.6 压裂施工作业阶段的压力曲线特征分析 |
2.6.1 压裂施工作业工艺 |
2.6.2 压裂施工作业阶段的压力曲线分析 |
2.6.3 压裂施工作业阶段的压力特征分析 |
2.6.4 压裂施工作业阶段的判断规则 |
2.7 压力保持阶段的压力曲线特征分析 |
2.7.1 压力保持阶段工艺 |
2.7.2 压力保持阶段的压力曲线分析 |
2.7.3 压力保持阶段的压力特征分析 |
2.8 提起压裂管柱阶段的压力曲线特征分析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压裂作业过程的模糊辨识 |
3.1 模糊数学基础 |
3.2 模糊辨识 |
3.3 压裂作业过程特征变量及其模糊论域划分 |
3.3.1 压裂作业过程的特征变量与模糊辨识结构 |
3.3.2 压裂作业过程压力变量论域及其模糊化划分 |
3.3.3 压裂作业过程压力梯度变量论域及其模糊化划分 |
3.3.4 压裂作业过程时间变量论域及其模糊化划分 |
3.4 压裂作业过程的隶属度分析 |
3.4.1 隶属函数的建立方法 |
3.4.2 压裂作业阶段与压力变量的隶属度函数 |
3.4.3 压裂作业阶段与压力梯度变量的隶属度函数 |
3.4.4 压裂作业阶段与时间变量的隶属度函数 |
3.5 压裂作业过程的模糊辨识规则 |
3.6 压裂作业过程的模糊辨识算法的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主存储式电子压力计的实现 |
4.1 电子压力计的电路设计 |
4.2 电子严力计的工作模式 |
4.3 井下电子压力计的存储器阵列设计 |
4.4 井下电子压力计软件总体设计 |
4.5 基于模糊辨识的电子压力计自主存储策略的编程实现 |
4.6 井下电子压力计的温度性能测试试验 |
4.7 实验室条件下的压力测试实验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10)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泡沫压裂工艺技术综述 |
1.2.1 水基压裂液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1.2.2 国内外泡沫压裂技术现状 |
1.3 研究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的必要性 |
1.4 泡沫的概念、分类及用途 |
1.5 影响泡沫稳定性的因素 |
1.6 技术思路与工艺原理 |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8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研究 |
2.1 实验条件 |
2.1.1 实验仪器 |
2.1.2 试剂和材料 |
2.2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配方研究 |
2.2.1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稳泡剂的作用机理 |
2.2.2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稳泡剂的稳定性评价 |
2.2.3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稳泡剂的抗盐性评价 |
2.2.4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稳泡剂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 |
2.2.5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的配方 |
2.3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的性能评价 |
2.3.1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的流变性评价 |
2.3.2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的稳定性评价 |
2.3.3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的破胶性能评价 |
2.3.4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的防膨性能评价 |
2.3.5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与地层流体的配伍性评价 |
2.3.6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的残渣含量 |
2.3.7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的伤害评价 |
2.3.8 经济成本分析 |
2.4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配制工艺研究 |
2.4.1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配制方法 |
2.4.2 室内模拟现场添加清洁压裂液稠化剂 |
第3章 施工试验 |
3.1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施工工艺简介 |
3.1.1 氮气泡沫压裂设备及工艺流程 |
3.1.2 压裂施工各方具体分工 |
3.1.3 压裂施工步骤及质量、技术要求 |
3.1.4 压裂液的配制及其性能质量监测要求 |
3.1.5 安全环保注意事项及施工质量资料录取要求 |
3.1.6 井控措施及要求 |
3.1.7 施工异常情况应对措施 |
3.2 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施工概况 |
3.2.1 文23-侧33井施工情况 |
3.2.2 文23-18井施工情况 |
3.2.3 文23-16井施工情况 |
3.3 经济性分析 |
3.4 应用小结 |
结论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索引 |
四、2001年二连油田老井压裂施工工艺及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W区直井重复体积压裂参数优化与效果评价[D]. 康剑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2]新场气田沙溪庙组暂堵转向重复压裂技术研究[D]. 何涛.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3]致密油藏重复压裂合理时机确定及效果预测研究[D]. 孙贝贝.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蒙古林油田出灰浆治理工艺研究与应用[D]. 韩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煤层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研究[D]. 张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6]二连探区压裂措施改造工艺研究与效果分析[D]. 刘江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5)
- [7]老井重复压裂技术在吉林油田的应用研究[D]. 王书旺.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5)
- [8]吉林油田老井复查评价技术研究[D]. 付艳双.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9]自主存储式压裂作业井下电子压力计研究[D]. 吕锦省. 西安石油大学, 2011(03)
- [10]清洁氮气泡沫压裂液研究与应用[D]. 李荆. 西南石油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