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陕西省墙体材料革新与节能建筑管理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宇[1](2021)在《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以蒲城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文中指出乡村公共建筑是乡村公共生活的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等政策的重要实施内容。目前乡村公共建筑在经济、适用与文化传承方面多存在难以平衡的问题,使得乡村公共建筑难以发挥其实际使用与乡村振兴示范的作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其根源在于,在改革开放后城乡二元制发展的经济模式下,受制于经济因素,乡村营建方式与理念对于建造体系工业化仍处于适应阶段。因此,在乡村经济短时间内不可改变的情况下,寻找适宜当代乡村公共建筑的营建技术显得至关重要。乡村公共建筑的建造活动多具有政府主导、专业参与的特征,且与乡村公共生活连接紧密,具有研究乡村营建方法的基础。本文依托的案例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是此类典型项目,具有代表性。论文首先阐述了关中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结合对蒲城县苏坊镇各村公共建筑的调研走访,从营建主体、建材选用、构造处理于空间形式四个方面梳理了当前乡村公共建筑的营建现状,提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体现出基于传统建筑美学形式、实用理性与盲从心理的营建特征,发现当代乡村公共建筑存在围护结构缺乏基本构造处理、营建技术经济性差、建筑形式呆板等问题,提出结合传统经验与当代乡村营建体系的观点。其此,从营建材料的选型出发,对比传统营建材料的使用特征与当代不适宜因素,基于案例分析其当代的适用性。其次通过传统构造处理方式的回顾与梳理,分析关中乡村地区材料使用的基本特征,明晰其营建理念下的营建技术选用依据,为后文营建技术选型与探索做基础依托。最后,从营建技术的选用依据出发,从空间形式、构造技术两方面,提出适宜当代营建体系的营建技术选型。结合党定村设计实践,分析其营建技术的适宜特征,结合具体方案给出优化设计,完成研究闭环。本文全文约74000字,图、表150余幅。
赵睿祺[2](2021)在《关中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为乡村民居建设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现有多数传统聚落更新改造盲目追求现代化空间模式与营建体系,忽视了传统民居自身的地域文化与空间特色,带来了村落原有风貌消逝、空间形制破坏和生态性能缺失等问题。为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居住体验、促进乡村发展,亟待建筑师加强对乡村传统民居更新设计策略的研究。关中乡村民居存量巨大,在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更新改造等一系列问题,而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王曲南堡寨村虽已荒废,但其基本格局和多数建筑尚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本文以关中南堡寨村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调查问卷、归纳分析等方法,梳理南堡寨村传统民居聚落和建筑空间模式的形态特征,分析其更新发展的现状与功能转换的可行性,为该村更新设计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其次,从“建筑空间、建筑结构、性能提升”三个层面,全面分析各自影响因素下南堡寨村更新设计策略的作用肌理,分项凝练关中民居的更新设计策略。其中,在建筑空间的更新策略中,剖析了主要功能空间的可变性与辅助功能的模块化;在建筑结构的更新策略中,探析了承重结构的置换、适配与围护结构不同界面的优化组合形式;在性能提升策略中,解析了对光、热、雨的应答策略。最后,以南堡寨村南寨门片区为实践对象,吸取关中地区袁家村的成功经验,以提出的更新设计策略为指导进行设计实践和运用,构建了一套“传统与现代、空间与结构、文化与绿色、性能与品质”有机融合的民居更新设计模式。在中国唐村旅游开发项目全面启动的大背景下,南堡寨村荒废传统民居的更新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通过对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策略的研究,可实现乡村的重生与可持续发展,使传统民居的价值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为关中地区类似需要转型的乡村民居更新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李贵强[3](2021)在《2020年全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产品质量分析总结报告》文中指出1产品质量检查结果及分析根据中国砖瓦工业协会中砖协字[2020]6号、墙材质检中心发[2020]1号文件以及各地方墙改办等有关部门的委托,2020年质检中心对全国693家生产企业的1121组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产品进行了重点企业检查和地方委托检验,受检企业约占全国墙材生产企业的1.7%。抽查产品的种类有:砌墙砖和砌块、墙体板材、屋面瓦、道路用制品等四类产品,抽查区域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强国凤[4](2020)在《绿色建筑政策供需匹配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能源消耗快速增长,由此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建筑领域逐渐发展成为节能减排重点领域,而绿色建筑示范推广是建筑节能的一大重要举措。绿色建筑经济外部性强,市场发展动力不足,主要通过政府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来激活市场,推动其快速发展,如今政策保障度低成为造成现有绿色建筑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政策演化过程、政策自身特点揭示了绿色建筑政策的供给特征和规律;从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政策实施或推广影响因素及政策提升路径等方面对绿色建筑政策需求情况进行了探讨,但缺乏对绿色建筑政策供需匹配现状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对绿色建筑政策供需匹配问题加以探究,以期为完善我国绿色建筑政策体系,提高政策保障度,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量质齐升做出贡献。文章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所述:(1)陕西省绿色建筑政策供给现状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步骤,通过搭建绿色建筑政策工具维度-全寿命周期维度-绿色建筑政策作用主体维度的三维政策分析框架,以政策文本选择与梳理、内容分析单元编码、政策供给量化结果分析为研究思路,归纳出陕西省绿色建筑政策供给在单个维度与多个维度上的特征和不足。(2)陕西省绿色建筑政策需求调查研究。基于绿色建筑政策工具维度设计了陕西省绿色建筑政策需求调查问卷,确定了问卷调查对象以及调查方式,并对检验结果良好的陕西省绿色建筑政策需求问卷数据加以描述性统计,基于统计结果分析了企业对陕西省绿色建筑政策的实际需求情况。(3)陕西省绿色建筑政策供需匹配研究。在构建绿色建筑政策供需匹配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了通过内容分析法量化结果获取供给序值,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结果获取需求序值的研究方法,最终据此结果进行供需匹配度计算,同时设定了陕西省绿色建筑政策供需匹配度评价标准,以得出各项政策工具供需匹配类型,据此进行政策供需匹配现状分析。通过对陕西省绿色建筑政策供需匹配情况的研究,得出目前陕西省绿色建筑政策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经济激励型政策供给结构不均衡,部分政策工具供需匹配度低。(2)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中运营阶段以及拆除回收阶段政策供给缺乏。(3)配套服务型政策中部分政策工具供给缺失且供需匹配失衡。基于以上结论,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陕西省绿色建筑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贺丽[5](2020)在《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的协同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业作为第一大高耗能领域,持续推广绿色建筑对促进建筑业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而政府政策对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影响重大。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但2017年我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仅2亿平方米,且建设绿色建筑项目比例超过60%的建筑企业仅有9%,因此政策的引导力度和准确性还需进一步加强,找出我国绿色建筑政策的不足进行完善,才能提升政策作用效果。目前对于绿色建筑政策的研究偏向于对政策进行定性分析,鲜有文章探讨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协同关系,即针对各项政策目标,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协同使用。本文筛选出1980年-2018年我国颁布的303条绿色建筑政策作为研究基础,选取1980年-2003年、2004年-2008年、2009年-2018年三个时间段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阶段。首先,基于绿色建筑政策的政策措施、政策目标两个维度建立绿色建筑内容分析框架,通过内容分析法梳理了三个阶段绿色建筑政策措施、政策目标的使用情况;其次,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分别呈现了三个阶段绿色建筑政策措施-措施、政策措施-目标的协同网络及演变规律;最后,构建绿色建筑政策量化手册,逐条对绿色建筑政策的政策措施和政策目标进行量化处理,分别建立单一、双项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协同对绿色建筑发展影响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其协同的有效性深入讨论。研究表明:(1)绿色建筑政策措施-措施协同网络中,鼓励引导措施扮演主导角色,协同频次最高的政策措施-措施组合为组织人事-鼓励引导;绿色建筑政策措施-目标协同网络中,与政策措施协同程度最高的政策目标为绿色运营,与政策目标协同程度最高的政策措施为行政强制,协同频次最高的政策措施-目标组合为行政强制-绿色运营。(2)单项政策措施与各政策目标协同时,财政税收-绿色开发、行政强制-绿色开发、行政强制-绿色设计、行政强制-绿色采购、组织人事-绿色运营、其他经济-绿色运营六项政策措施-政策目标协同组合对绿色建筑发展具有显着促进作用。(3)双项政策措施与各政策目标协同时,组织人事-财政税收-绿色开发、财政税收-行政强制-绿色开发、组织人事-行政强制-绿色设计、组织人事-财政税收-绿色设计、组织人事-行政强制-绿色设计、财政税收-行政强制-绿色设计、组织人事-财政税收-绿色采购、组织人事-鼓励引导-绿色采购、财政税收-鼓励引导-绿色采购、财政税收-其他经济-绿色采购、组织人事-财政税收-绿色施工、组织人事-鼓励引导-绿色施工、财政税收-鼓励引导-绿色施工十三项双项政策措施-政策目标协同组合对绿色建筑发展具有显着促进作用。针对研究结果,本文就提升绿色建筑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之间的有效协同、提高绿色建筑政策的效果提出对策建议。
杨伟同[6](2020)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洛南乡村住宅低碳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与要求逐步提高,生活需求更加多样化。村民不再满足于传统住宅的空间与居住模式,迫切需要功能齐全、空间舒适、环境优美、造型美观的现代新住宅,因此新建住宅的数量随之增加。但由于乡村地区住宅普遍由村民自行规划与设计,自主性较强,缺乏专业的指导,常常存在设计规划不合理、建材消耗量大、使用空间浪费和高能耗、高碳排等一系列问题。基于现阶段我国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对广大乡村地区的住宅进行低碳设计研究将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减碳工作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实地调研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着重研究针对建筑物化阶段、使用阶段和拆除阶段的低碳设计策略,在此指导下进行低碳方案设计。具体研究内容为:1.梳理洛南乡村住宅的时代发展特征、空间形态、建造技术等方面的演变特征,选取近些年(2010年以来)村民自建且具有典型性的住宅作为对标建筑,实地调研其在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并做详细分析。2.以调研数据为基础,计算对标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并做分析。3.收集针对洛南乡村住宅建设的既有设计方案,分析各个方案的设计策略,再次调研依据既有设计方案建成的新农村,计算新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4.将对标建筑建立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模拟计算其在不同设计策略下的碳排放量,从而得到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物化阶段、使用阶段和拆除阶段的优选低碳设计策略。5.最终在低碳设计策略的指导下,提出适合洛南地区住宅建设的低碳设计方案,对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并与对标建筑对比,分析其低碳效力。以期为该地区新建住宅提供参考。
任梅梅[7](2020)在《基于空间途径的安康市汉滨区乡村贫困特征识别及优化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的综合性问题,乡村长期陷入贫困会造成生态破坏、土地资源浪费,致使乡村社会结构畸形、经济衰竭,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国土空间承载了城乡格局优化和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使命,如何优化以空间途径编制的实用性乡村规划,对减少贫困及返贫防控意义重大。安康市汉滨区地处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由生态脆弱、耕地紧缺、设施落后、居民点分散等引发的乡村贫困问题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掣肘。以此为背景,本研究立足国家扶贫攻坚战略,探索性的构建安康市汉滨区乡村益贫调控体系,以促进贫困地区活力再生,助力乡村脱贫攻坚及丰富乡村规划内容尽绵薄之力。本研究融合了地理学、经济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及方法,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基于城乡规划学关于乡村空间规划体系及地理学界关于乡村聚落空间系统机制的视角,探索基于空间途径的“问题识别—体系设计—规划落实”的减贫技术路线。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于贫困问题的成因、类型划分、空间性相关研究以及国内相关扶贫调控措施,揭示当前我国乡村扶贫的不足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基于汉滨区实地调研基础资料的整合与分析,关注多尺度、多维度的研究视角转换,从人、地、产内生关系入手,架构“源头—节点—边界—格局”的分析路径,结合GIS空间数据可视化分析和实地调研,从不同维度展现汉滨区乡村贫困空间特征,初步剖析汉滨区乡村贫困成因,并将Matlab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起来,对汉滨区致贫因子进行地理探测,深化研究汉滨区贫困问题的发生机制,为后续规划调控策略研究做铺垫;最后,充分考虑城乡地域在空间和功能上的有效衔接,基于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视角,以区域扶贫开发为指引,从建设开发、资源配置、生态修复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对县域、镇域以及村域层面进行逐级分析,根据各层级差异化特征及诉求,提出不同的规划调控策略及实施保障机制,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分析引导,使研究更具可行性。本研究注重从宏观分析到具体落实,从理论叙述到实践探究等多种方法,全面论述了安康市汉滨区益贫式空间规划的现实意义与长远策略,致力于为乡村脱贫减贫及乡村振兴研究提供基础应用支撑。
白雪[8](2019)在《关中地区居住建筑墙体保温性能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近年来能源消耗日益增加的过程中,能耗分析报告显示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是其他能耗之和,因此降低能耗逐渐成为目前建筑节能这一课题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建筑外围护建构热工性能直接影响到建筑能耗,建筑墙体热工性能是外围护结构的重中之重,而居住建筑在既有建筑类型中已超过50%。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关中地区居住建筑墙体保温性能开展研究。为发掘每种保温系统的性能特点及可行性,特别是针对关中地区气候特点,本文通过在实验室实地砌筑同比例不同墙体类型,对比加气混凝土砌块与传统的粘土多孔砖这两种不同墙体,与多种关中地区常用的保温材料和新的保温技术型材料二氧化硅气凝胶等外墙保温材料,进行保温墙体与材料的多种组合式实验,开展符合当地环境湿度下的保温材料性能测试,利用多通道测试仪与标定热箱法对比不同类型的保温材料与墙体之间的组合变换关系,结合试验数据算出不同组合的保温系数与保温性能的各项数据,运用DeST-h软件进行全年的能耗分析模拟,计算出能耗的降低值,得出能够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得分为5分的墙体组合类型。在用全寿命周期法得出优化后的经济保温层厚度。因此,传热系数的减小量与“节能65%”标准墙体建筑物负荷量,是绿色建筑墙体热工性能研究的重点。指出在确定不同类型保温层在不同厚度时,应该结合关中地区实际的温湿度参数通过测量计算求得其保温系数,量化材料的保温能力。并基于经济性、耐久型、施工技术难度等方面,计算出关中地区几种典型的围护墙体结构在保证满足绿标5分的前提下,最经济实用的保温材料厚度,为关中地区选取保温材料的种类、材料的厚度大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的技术型支撑。
陈福广[9](2019)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开拓创新的墙材革新三十年》文中指出"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开展至今已整整30年了,它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开展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震撼中国建筑业和建材业,乃至世界影响的伟大事业。之所以称为"伟大事业"是因为它除了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外,还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又是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做出艰辛努力才能完
李书宁[10](2019)在《可持续视角下渭南师范学院体育馆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概念最早来源于生态建筑,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其过往探讨一般多集中在设备、技术方面,在不同的建筑类型中,其有不同的意涵。在体育建筑领域,其理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笔者认为还处于广泛探讨当中。我国的体育建筑事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如选址不当,功能单一,缺乏灵活性,使用效率低下,场馆能耗高,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等。如何探寻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国家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确立,使可持续理论得到有效传播,其在体育建筑领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更高的视角。笔者通过渭南师范学院体育馆这个实例的总体布局、功能设计、节能措施设计等方面的设计研究,从可持续设计的角度,从高校体育馆设计中要重视的三个原则“整体协调”、“灵活适应”、“集约适宜”入手,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其具体设计做法,以动态的发展的设计观进行高校体育馆建筑的创作。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全文一共七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框架进行相应的论述。提出以可持续的视角面对高校体育馆设计的问题。第二部分为第二、三两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通过对国内典型高校体育馆建筑实例的调研,分析高校体育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方法和策略。对高校可持续策略的具体阐述,为后续实践案例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准备。第三部分为第四至第七章,为本文的主体研究和结论部分。四、五、六三章分别对可持续高校体育建筑设计阶段的三个原则——整体协调、灵活适应、集约适宜结合渭南师范学院体育馆项目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分析其设计的合理性及其在具体设计实践中的具体设计措施,进行详细地案例分析。第七章为总结,为全文作出总结,概括中心思想。
二、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陕西省墙体材料革新与节能建筑管理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陕西省墙体材料革新与节能建筑管理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以蒲城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传统乡村营建体系的消失 |
1.1.2 当代乡村营建体系存在困境 |
1.1.3 当代乡村营建体系仍有较强生命力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关中地区乡村社区服务中心营建现状 |
2.1 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条件 |
2.1.1 地理区位概述 |
2.1.2 自然环境特征 |
2.1.3 社会文化基础 |
2.1.4 经济基础条件 |
2.2 关中地区社区服务中心的营建现状 |
2.2.1营建主体梳理 |
2.2.2 空间布局形式 |
2.2.3 材料选用梳理 |
2.2.4 构造处理现状 |
2.3 关中地区社区服务中心现状特征归纳 |
2.3.1 现状特征归纳 |
2.3.2 现状问题的具体体现 |
3.关中地区乡村营建技术的挖掘 |
3.1 关中地区乡村营建材料的挖掘 |
3.1.1 传统营建材料的挖掘 |
3.1.2 现代营建材料的挖掘 |
3.1.3 新型营建材料的挖掘 |
3.2 关中地区乡村构造技术的挖掘 |
3.2.1 传统构造技术的挖掘 |
3.2.2 当代构造技术的探索 |
3.3 关中地区乡村公共建筑空间形式挖掘 |
3.3.1 传统公共建筑布局形式特征 |
3.3.2 传统建筑单体空间形式特征 |
3.4 关中地区乡村适宜营建技术汇总 |
3.4.1 结构体系的选型因素 |
3.4.2 结构体系的选用趋势 |
3.4.3 营建理念的适宜性原理浅析 |
4.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选型 |
4.1 当代公共建筑营建技术选型依据 |
4.1.1 复合功能下的空间形式需求 |
4.1.2 经济技术限制下的构造处理需求 |
4.1.3 乡村地域文化的回应需求 |
4.2 空间形式选型 |
4.2.1 院落布局形式选型 |
4.2.2 建筑形态选型 |
4.3 营建技术选型 |
4.3.1 屋顶营建技术研究 |
4.3.2 墙体营建技术研究 |
5.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设计实践探索 |
5.1 项目概述 |
5.1.1 项目背景 |
5.1.2 党定村基本信息 |
5.1.3 原党定村公共建筑现状及问题 |
5.2 设计实践概况 |
5.2.1 地域文化的回应 |
5.2.2 营建技术 |
5.2.3 方案的不足与优化 |
5.3 总结与反思 |
6.总结与结语 |
6.1 论文创新点及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及成果 |
致谢 |
(2)关中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地域特色的逐渐消逝 |
1.1.2 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
1.1.3 南堡寨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小结 |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相关概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南堡寨村传统民居的实态调研 |
2.1 南堡寨村的基本概况 |
2.1.1 区位优势 |
2.1.2 历史沿革 |
2.1.3 文化资源 |
2.2 南堡寨村聚落的形态特征 |
2.2.1 村落选址 |
2.2.2 形态特征 |
2.2.3 空间要素 |
2.3 南堡寨村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 |
2.3.1 民居现状 |
2.3.2 院落布局 |
2.3.3 功能构成 |
2.4 南堡寨村传统民居的营建特征 |
2.4.1 结构特征 |
2.4.2 材料特征 |
2.4.3 细部装饰 |
2.5 本章小结 |
3 南堡寨村传统民居空间模式提取与更新现状分析 |
3.1 传统聚落的空间模式 |
3.1.1 边界空间 |
3.1.2 街巷空间 |
3.1.3 宅基地空间 |
3.2 传统民居的空间模式 |
3.2.1 民居单体空间 |
3.2.2 院落单元空间 |
3.2.3 院落单元组合模式 |
3.3 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分析 |
3.3.1 风环境的适应性 |
3.3.2 热环境的适应性 |
3.4 更新现状与功能转换的可行性分析 |
3.4.1 更新定位与总体架构 |
3.4.2 聚落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
3.4.3 民居功能转换类型与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功能转换下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
4.1 建筑空间更新策略 |
4.1.1 主要功能空间的可变性 |
4.1.2 辅助功能空间的模块化 |
4.1.3 空间的优化组合形式 |
4.2 建筑结构更新策略 |
4.2.1 承重结构的置换与适配 |
4.2.2 围护结构的改善与革新 |
4.2.3 结构的优化组合模式 |
4.3 建筑性能提升策略 |
4.3.1 自然采光与遮阳策略 |
4.3.2 保温设计与自然通风 |
4.3.3 集水与排水 |
4.4 建筑风貌传承策略 |
4.4.1 形式语言 |
4.4.2 材料表现 |
4.4.3 细部装饰 |
4.5 小结 |
5 乡村民居更新案例评析与南寨门片区更新设计 |
5.1 相关实践案例评析 |
5.1.1 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 |
5.1.2 西安市蓝田县玉山石柴 |
5.1.3 对南堡寨村民居更新的建议 |
5.2 南寨门东侧片区总体规划设计 |
5.2.1 现状分析 |
5.2.2 总体设计 |
5.3 民宿型民居的更新设计 |
5.3.1 空间优化 |
5.3.2 结构选型 |
5.3.3 性能提升 |
5.3.4 风貌传承 |
5.4 商业型民居更新设计 |
5.4.1 空间优化 |
5.4.2 结构选型 |
5.4.3 性能提升 |
5.4.4 风貌传承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1.1 南堡寨村更新改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
6.1.2 各影响因素下的关中民居更新策略 |
6.1.3 风貌传承与实践案例佐证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工作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 |
图录 |
表录 |
附录一 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竞赛 |
附录二 南堡寨村更新改造现状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南堡寨村更新改造现状原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南堡寨村原居民房屋调查问卷 |
致谢 |
(3)2020年全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产品质量分析总结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产品质量检查结果及分析 |
1.1 国家监督抽查 |
1.1.1 近5年国家监督抽查基本情况分析 |
1.1.2 抽查结果分析 |
1.1.3 不合格项目统计分析 |
1.2 重点企业产品质量检查 |
1.2.1 抽查企业及产品情况统计 |
1.2.3 不合格原因分析 |
2 绿色建材产品评价 |
3 行业质量状况分析 |
3.1 生产企业规模小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原因 |
3.2 生产企业执行国家标准严重滞后 |
3.3 建筑工程应用监管不严 |
3.4 新的增长点不足,去产能依旧是主要矛盾 |
3.5 行业质量管理和约束机制乏力 |
4 解决行业目前质量问题的建议 |
4.1 树立行业宏观管理概念,强化质量监督 |
4.2 切实加强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质量的监管力度 |
4.3 加强建筑市场工程原材料的产品质量管理 |
4.4 企业建立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
4.5 促进行业创新发展,推动墙体材料转型升级 |
4.6 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加强行业形象及行业产品质量的宣传力度,推动网络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
4.7 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和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
5 墙材行业面临的政策新形势 |
5.1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全面升级 |
5.2 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工作成为重点 |
5.3 建筑节能政策趋向终端管理 |
5.4 政策支持导向,装配式建筑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
6 行业目前概况及先进企业介绍 |
7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墙体屋面材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21年工作重心 |
(4)绿色建筑政策供需匹配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陕西省绿色建筑政策供给统计分析 |
2.1 政策文本分析框架构建 |
2.1.1 政策工具维度:X |
2.1.2 全寿命周期阶段维度:Y |
2.1.3 政策作用主体维度:Z |
2.2 政策文本选择与梳理 |
2.3 内容分析单元编码 |
2.4 政策供给量化结果分析 |
2.4.1 单维度统计分析 |
2.4.2 双维度统计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绿色建筑政策需求调查分析 |
3.1 问卷设计 |
3.2 问卷数据收集 |
3.3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3.3.1 信度检验 |
3.3.2 效度检验 |
3.4 政策需求结果分析 |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2 政策需求程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陕西省绿色建筑政策供需匹配分析 |
4.1 政策供需匹配模型构建 |
4.2 政策供需匹配度计算 |
4.3 政策供需匹配情况评价 |
4.3.1 供需匹配评价标准 |
4.3.2 供需匹配情况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5)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的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绿色建筑市场研究 |
1.2.2 绿色建筑政策研究 |
1.2.3 政策协同相关研究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点 |
2.绿色建筑政策内容分析 |
2.1 绿色建筑政策来源及统计分析 |
2.2 绿色建筑政策内容分析框架 |
2.3 基于政策措施的政策内容分析 |
2.3.1 各阶段政策措施使用情况分析 |
2.3.2 政策措施演变规律 |
2.4 基于政策目标的政策内容分析 |
2.4.1 各阶段政策目标使用情况分析 |
2.4.2 政策目标演变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3.绿色建筑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协同网络分析 |
3.1 政策措施与措施协同网络分析 |
3.1.1 各阶段政策措施与措施协同网络图 |
3.1.2 政策措施与措施协同指标统计及变化规律 |
3.2 政策措施与目标协同网络分析 |
3.2.1 各阶段政策措施与目标协同网络图 |
3.2.2 政策措施与目标协同指标统计及变化规律 |
3.3 本章小结 |
4.绿色建筑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的协同有效性分析 |
4.1 政策量化 |
4.2 变量选取 |
4.2.1 自变量 |
4.2.2 因变量 |
4.3 模型构建 |
4.4 数据分析 |
4.4.1 数据平稳性检验 |
4.4.2 单项措施与政策目标协同效果 |
4.4.3 双项措施与政策目标协同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5.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Ⅰ 政策文献统计表 |
附录Ⅱ 政策量化数据表 |
附录Ⅲ 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协同度平均值数据表 |
致谢 |
(6)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洛南乡村住宅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
1.1.2 我国建筑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
1.1.3 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重视 |
1.1.4 乡村住宅节能减排潜力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诠释 |
1.4.1 建筑全生命周期 |
1.4.2 碳排放及相关概念 |
1.4.3 低碳建筑及相关概念 |
1.5 国内外低碳建筑相关研究 |
1.5.1 国外低碳建筑相关研究 |
1.5.2 国内低碳建筑相关研究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洛南乡村新建住宅概况及碳排放调研分析 |
2.1 洛南乡村环境及人文特征 |
2.1.1 自然地理特征 |
2.1.2 水文气候特征 |
2.1.3 经济发展特征 |
2.1.4 村民行为模式 |
2.1.5 住宅建造特征 |
2.2 洛南乡村住宅建设发展特征 |
2.2.1 洛南乡村空间规划 |
2.2.2 洛南乡村住宅时代发展特征 |
2.2.3 洛南乡村新建住宅平面形制特征 |
2.2.4 洛南乡村新建住宅结构特征 |
2.3 洛南乡村新建典型住宅碳排放调研对象的选取 |
2.3.1 调研区域 |
2.3.2 调研对象 |
2.3.3 调研内容 |
2.3.4 调研目的 |
2.4 洛南乡村新建典型住宅碳排放相关因素调研与分析 |
2.4.1 洛南乡村新建典型住宅现状 |
2.4.2 物化阶段分析 |
2.4.3 使用维护阶段分析 |
2.4.4 拆除清理阶段分析 |
2.4.5 洛南乡村新建住宅低碳营建经验与本土化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洛南乡村新建典型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与分析 |
3.1 村民新建典型住宅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与分析 |
3.1.1 计算方法及计算模型 |
3.1.2 村民新建典型住宅概况 |
3.1.3 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与分析 |
3.1.4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计算与分析 |
3.1.5 拆除清理阶段碳排放计算与分析 |
3.1.6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总计及分析 |
3.2 针对洛南乡村住宅的既有设计方案研究分析 |
3.2.1 既有方案设计背景 |
3.2.2 既有方案设计策略 |
3.3 既有设计方案建成后实地调研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3.3.1 建成方案设计概况与建成现状 |
3.3.2 建成方案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3.4 村民新建典型住宅与赵南沟村政府统建住宅碳排放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洛南乡村住宅低碳设计策略 |
4.1 低碳设计指导思想与设计策略初评 |
4.1.1 低碳设计指导思想 |
4.1.2 低碳设计策略初评 |
4.2 针对物化阶段的低碳设计策略 |
4.2.1 优化住宅结构体系 |
4.2.2 选择低碳建筑材料 |
4.2.3 选择高效施工建造方式 |
4.3 针对使用维护阶段的低碳设计策略 |
4.3.1 选择合理建筑朝向 |
4.3.2 优化建筑体形系数 |
4.3.3 优化建筑空间布局 |
4.3.4 维护结构优化设计 |
4.3.5 自然方式调节室内气候 |
4.3.6 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
4.3.7 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
4.4 针对建筑拆除清理阶段 |
4.4.1 优化建筑拆除方式 |
4.4.2 废旧建材回收利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洛南乡村住宅低碳设计方案 |
5.1 设计原则及目标 |
5.1.1 设计原则 |
5.1.2 设计目标 |
5.2 设计背景 |
5.2.1 拟选基地 |
5.2.2 居民需求 |
5.3 低碳设计方案 |
5.3.1 方案一——砌体结构“L”型布局 |
5.3.2 方案二——砌体结构“一”字型布局 |
5.3.3 方案三——木结构“一”字型布局 |
5.4 低碳设计方案与洛南乡村新建典型住宅碳排放对比分析 |
5.4.1 物化阶段对比分析 |
5.4.2 使用维护阶段对比分析 |
5.4.3 拆除清理阶段对比分析 |
5.4.4 全生命周期对比分析 |
5.5 优选低碳设计策略汇总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1.1 洛南乡村新建住宅现存低碳问题 |
6.1.2 针对洛南乡村新建住宅的低碳设计策略 |
6.1.3 针对洛南乡村地区的低碳住宅设计方案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图录 |
表录 |
致谢 |
(7)基于空间途径的安康市汉滨区乡村贫困特征识别及优化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新时期下乡村脱贫攻坚机遇与挑战并存 |
1.1.2 秦巴山区生态保护与脱贫减贫双重压力 |
1.1.3 扶贫治理亟需城乡规划学科的深入参与 |
1.1.4 问题提出:“规划式”扶贫减贫路径思考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贫困、贫困发生率 |
1.2.2 空间、贫困空间、乡村贫困空间 |
1.2.3 优化调控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及尺度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尺度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数据来源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数据来源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2.1.1 地理学视角下相关理论 |
2.1.2 经济学视角下相关理论 |
2.1.3 城乡规划学视角下的相关理论 |
2.1.4 对乡村益贫规划发展的指导 |
2.2 国内相关研究梳理 |
2.2.1 贫困成因研究动态 |
2.2.2 贫困类型研究动态 |
2.2.3 贫困空间性研究动态 |
2.3 国外相关研究梳理 |
2.3.1 贫困成因研究动态 |
2.3.2 贫困类型研究动态 |
2.3.3 贫困空间性研究动态 |
2.4 国内扶贫开发动态研究 |
2.4.1 我国扶贫开发动态及实践 |
2.4.2 陕西省扶贫相关政策与规划 |
2.4.3 市县层面扶贫相关政策与规划 |
2.5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安康市汉滨区乡村贫困空间现状多维审视 |
3.1 地域条件解读 |
3.1.1 区位分析 |
3.1.2 自然环境 |
3.1.3 社会经济 |
3.2 贫困空间分布 |
3.2.1 区域层面 |
3.2.2 乡镇层面 |
3.2.3 村庄层面 |
3.3 现状调查研究 |
3.3.1 调研对象选取 |
3.3.2 村庄现状调查 |
3.3.3 贫困成因总结 |
3.4 贫困特征总结 |
3.4.1 区域尺度 |
3.4.2 乡镇尺度 |
3.4.3 村庄尺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地理探测的安康市汉滨区乡村贫困影响机制分析 |
4.1 驱动因素分析 |
4.1.1 影响力:自然环境 |
4.1.2 推动力:经济环境 |
4.1.3 催化力:社会环境 |
4.2 致贫因子选取 |
4.2.1 因子选取原则 |
4.2.2 影响因子选取 |
4.2.3 致贫因子释义 |
4.3 致贫因子地理探测 |
4.3.1 研究模型设定 |
4.3.2 影响因素探测 |
4.3.3 探测结果总结 |
4.4 乡村贫困产生机制探讨 |
4.4.1 自然维度:山区人地矛盾突出 |
4.4.2 经济维度:经济整合能力薄弱 |
4.4.3 社会维度:空间支撑保障落后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空间途径的安康市汉滨区优化调控路径建构 |
5.1 城乡融合与乡村减贫的内在逻辑 |
5.1.1 贫困属性:基于体系与个体视角的二重性 |
5.1.2 迈向集中:新逻辑下乡村空间的适度整合 |
5.1.3 规划支撑:多视角下的城乡空间融合研究 |
5.1.4 走出贫困:城乡融合与乡村扶贫规划衔接 |
5.2 基于空间途径乡村贫困优化思路 |
5.2.1 区域统筹带动 |
5.2.2 人地合理管控 |
5.2.3 生态优先发展 |
5.2.4 产业带动脱贫 |
5.2.5 基础设施保障 |
5.3 安康市汉滨区优化调控路径构建 |
5.3.1 基于全域统筹的县域综合管控 |
5.3.2 基于集约导向的镇域空间整合 |
5.3.3 基于活力再生的村庄宜居建设 |
5.4 规划实施保障 |
5.4.1 健全规划调控机制 |
5.4.2 构建多元管理机制 |
5.4.3 创新土地管理体制 |
5.4.4 完善扶贫瞄准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活力再生的贫困村整治规划实证 |
6.1 活力再生解析:从劣势到优势 |
6.1.1 活力再生认知 |
6.1.2 活力乡村要素 |
6.1.3 活力乡村功能 |
6.2 村庄现状分析:由认知到塑造 |
6.2.1 村庄基本概况 |
6.2.2 贫困精准甄别 |
6.2.3 村庄贫困原因 |
6.3 活力村庄规划:由扶贫到再生 |
6.3.1 经济活力:以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 |
6.3.2 设施活力:以设施完善提高生活质量 |
6.3.3 生态活力:以生态修复改善居住环境 |
6.3.4 文化活力:以多元共治保障减贫成效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研究的创新点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汉滨区乡村贫困”村委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汉滨区乡村贫困”村民问卷调查表 |
附录三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关中地区居住建筑墙体保温性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建筑节能研究现状 |
1.3.2 居住建筑保温材料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相关影响因素 |
1.4.1 设计因素 |
1.4.2 材料因素 |
1.4.3 工程因素 |
1.4.4 经济因素 |
2 关中地区建筑外保温现状及问题 |
2.1 关中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特征 |
2.2 关中居住建筑的特点及现状 |
2.2.1 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特点及现状 |
2.2.2 关中住宅建筑的特点 |
2.3 关中地区居住建筑典型案例分析 |
2.4 关中地区居住建筑墙体保温现存问题 |
2.4.1 理论研究问题 |
2.4.2 施工难度问题 |
2.4.3 材料选择问题 |
3 关中地区建筑墙体保温材料的性能比选 |
3.1 保温材料性能分析 |
3.1.1 保温材料物理性质 |
3.1.2 保温材料的热工性能 |
3.2 保温材料工程分析 |
3.3 保温材料经济分析 |
3.4 各类外墙保温材料的性能比较与选用 |
4 外墙保温性能测试 |
4.1 标定热箱法测试平台的原理及装置构成 |
4.1.1 测试平台的原理 |
4.1.2 测试平台的构成 |
4.2 关中地区平台导热系数的标定 |
4.2.1 热工性能测试的标定过程 |
4.2.2 标定系数结果与对比验证数据 |
4.3 关中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体系平台测试 |
4.3.1 墙体热工性能参数分析 |
4.3.2 保温墙体热传递系数测试分析 |
5、保温层厚度优化分析 |
5.1 关中保温墙体能耗分析 |
5.1.1 DeST软件模拟能耗影响 |
5.1.2 墙体能耗模拟结果及节能率分析 |
5.2 关中经济保温层厚度计算分析 |
5.2.1 建筑外墙外保温增量成本分析 |
5.2.2 保温材料全生命周期内的总投资费用 |
5.2.3 基于全生命周期保温材料的厚度优化及经济性分析 |
5.2.4 投资回收期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开拓创新的墙材革新三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实心黏土砖毁地耗能十分惊人,工业废渣却堆积如山 |
2“以政策为先导”的思路由来 |
3“系统工程”来之不易 |
4 征收专项基金更是难上加难 |
5 全力以赴,争取“国务院66号文件”出台 |
6 获得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赠款)项目 |
7 结束语 |
(10)可持续视角下渭南师范学院体育馆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A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我国高校体育建设事业快速发展 |
1.1.3 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体育建筑产业的新要求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高校体育馆 |
1.2.2 可持续 |
1.2.3 可持续建筑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
1.3.2 有关可持续建筑的相关研究 |
1.3.3 有关可持续体育建筑设计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范围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和论文框架 |
2 国内高校体育馆案例调研及可持续设计方法分析 |
2.1 国内高校体育馆实例调研分析 |
2.1.1 调研对象选择 |
2.1.2 调研范围 |
2.1.3 总体布局分析 |
2.1.4 功能的适应性分析 |
2.1.5 节能降耗技术措施分析 |
2.1.6 调查问卷分析 |
2.2 案例可持续设计方法总结 |
2.2.1 整体协调是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设计策略 |
2.2.2 功能的灵活适应是目前高校体育馆的中心内容 |
2.2.3 可持续节能降耗技术在高校体育馆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 |
2.3 本章小结 |
3 渭南师范学院体育馆的项目背景及可持续设计策略 |
3.1 渭南师范学院体育馆项目背景 |
3.1.1 渭南师范学院的校区总体规划 |
3.1.2 渭南师范学院目前校区体育设施调研 |
3.1.3 渭南师范学院体育馆项目背景 |
3.1.4 十四运体育要求与学院的建设相契合 |
3.2 渭南师范学院体育馆可持续建筑设计策略 |
3.2.1 整体协调 |
3.2.2 灵活适应 |
3.2.3 集约适宜 |
3.3 本章小结 |
4 渭南师范学院体育馆的整体协调设计研究 |
4.1 协调和社区的关系 |
4.1.1 项目规模分析 |
4.1.2 项目外部环境分析 |
4.2 协调和校园的关系 |
4.2.1 校园内部环境和总体布局分析 |
4.2.2 室外广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 |
4.3 项目内外相结合的协调 |
4.3.1 基地布局的形式 |
4.3.2 外部流线与整体布局 |
4.4 建筑形体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
4.4.1 建筑形体的协调 |
4.4.2 计算机辅助的形体生态设计 |
4.4.3 建筑风格的协调 |
4.5 本章小结 |
5 渭南师范学院体育馆功能和设备的灵活适应设计研究 |
5.1 体育场地的模数化设计 |
5.1.1 比赛场地比赛期场地布置 |
5.1.2 比赛场地训练期场地布置 |
5.1.3 基于篮球场地的模数化初探 |
5.2 平赛结合的设计研究 |
5.2.1 看台下空间设计 |
5.2.2 训练区多功能化设计 |
5.2.3 附属用房灵活转换 |
5.2.4 “平时”、“赛时”总体功能转换 |
5.3 竞赛期、锻炼期、教学期体育需求的契合 |
5.4 场地设备措施的灵活性运用 |
5.4.1 比赛场地地面措施的灵活应用 |
5.4.2 空调系统的灵活分区运营 |
5.5 小结 |
6 渭南师范学院体育馆的适宜性技术应用研究 |
6.1 结构优化选型方面的适宜性技术 |
6.1.1 场馆结构的合理选型 |
6.1.2 场馆容积的有效控制 |
6.2 节能降耗措施的应用 |
6.2.1 被动式措施—自然采光的有效运用 |
6.2.2 天窗采光方式比选 |
6.2.3 被动式措施—自然通风措施的有效运用 |
6.2.4 外围护结构—建筑墙体材料的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一:渭南师范学院体育馆部分设计资料 |
附录二:高校体育场馆调查问卷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四、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陕西省墙体材料革新与节能建筑管理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中地区当代乡村公共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以蒲城党定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D]. 李泽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关中南堡寨村民居更新设计研究[D]. 赵睿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2020年全国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产品质量分析总结报告[J]. 李贵强. 砖瓦, 2021(05)
- [4]绿色建筑政策供需匹配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D]. 强国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5]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的协同研究[D]. 贺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6]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洛南乡村住宅低碳设计研究[D]. 杨伟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7]基于空间途径的安康市汉滨区乡村贫困特征识别及优化调控研究[D]. 任梅梅. 长安大学, 2020(06)
- [8]关中地区居住建筑墙体保温性能设计研究[D]. 白雪.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7)
- [9]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开拓创新的墙材革新三十年[J]. 陈福广. 砖瓦, 2019(10)
- [10]可持续视角下渭南师范学院体育馆设计研究[D]. 李书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建筑论文; 绿色建筑论文; 洛南论文;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论文; 陕西省人民政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