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热”的表现与判断

“毒热”的表现与判断

一、“药物热”的表现及判断(论文文献综述)

刘娟,张晶,杨艳玲,王银辉[1](2021)在《32例万古霉素致药物热文献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致药物热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及时判断和治疗药物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使用万古霉素致药物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VIP)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1980年1月~2021年3月期间关于万古霉素致药物热的个例报道。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用药情况、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等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经筛选后共纳入32例,包括本院2例临床患者和30例文献个案报道。22例药物热发生于用药后6~13天,出现发热的平均时间为8.75天,中位数为10天。14例次仅发热未伴有其他临床症状; 12例次伴发白细胞减少,停药后可缓解; 26例次停药3天内体温下降。结论:万古霉素所致药物热不易诊断,临床应用该药时应提高警惕,做好用药监护,及时停用致热药物。

吴迎峰,叶继锋[2](2021)在《1例万古霉素导致儿童药物热的药学监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万古霉素导致药物热的药学监护要点。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儿童使用万古霉素所致药物热的会诊及用药干预,并对万古霉素所致药物热文献进行检索分析。结果:万古霉素致药物热可能与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相关,其发热出现时间为用药开始后1~15 d,停药后体温3 d内恢复正常。结论:万古霉素所致药物热时有发生,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中对此要有警觉性,尤其应及时区分药物热和感染热,正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冯杰莉,王贵松[3](2020)在《感染性心内膜炎反复发热1例》文中研究说明患者:男性,24岁,主因反复发热半个月余于2018年5月收治入院。患者半个月前开始反复发热,午后起热,夜间达高峰,体温波动于37.538.0℃,可自行退热,无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系统症状,无乏力、盗汗。入院1周前查血常规正常,胸片及胸部CT无异常。入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二尖瓣前、后叶赘生物形成,二尖瓣前叶脱垂伴中度反流。1个月前患智齿冠周炎,口服甲硝唑、克林霉素3 d。

何大方,陈倩梅,普琳芸[4](2020)在《临床药师参与1例喘息性肺炎患儿使用抗菌药物引起药物热的药学监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参与1例喘息性肺炎患儿使用抗菌药物引起药物热的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识别药物热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临床药师参与1例儿童喘息性肺炎患者的诊治过程,介绍了药物热的特点、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结果:临床药师根据药物热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排他性诊断,建议停用相关抗菌药物后,患儿发热消失。结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确保了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了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郑甲[5](2020)在《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囊袋感染导线经静脉移除术后发热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发热是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囊袋感染导线经静脉移除术后的常见现象,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比术后发热患者与未发热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患者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连续入选自2011年10月至2019年3月因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囊袋感染至南京鼓楼医院心血管内科行经静脉导线移除术的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基础资料、伴随疾病、植入性电子器械相关资料、经静脉移除手术特征资料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效率评价、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对于术后体温≥38℃的患者收集发热的热峰、持续天数、发热时的实验室检查及病因,分析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囊袋感染导线经静脉移除术后发热危险因素及各种不同病因引起发热的发生率及相关特征。结果:共269例患者入选,其中44(16.3%)名患者术后发热,移除导线根数(P=0.014,OR=2.549,95%CI:1.209-5.375),移除工具种类数(P=0.049,OR=1.799,95%C I:1.004-3.225),并发症(P=0.018,OR=4.551,95%CI:1.301-15.912)是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发热患者中,24例感染性发热,占发热患者55%,抗生素相关药物热的患者20例,均为糖肽类抗生素,占术后发热患者的45%。抗生素相关药物热与感染性发热相比,距手术时间较远(7.5天VS 2.0天,P=0.001)、热峰更高(39℃VS 38.2℃;P<0.001)、发热持续天数更长(4天VS 1天;P<0.001)。抗生素相关药物热与感染性发热在发热时与术前的白细胞计数差值[(-1.44±1.11)x10^9/L VS(3.96±2.43)x10^9/L;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值[(-1.16±1.11)x10^9/L VS(3.72±2.25)x10^9/L;P<0.001]、单核细胞计数差值[(0.01±0.17)x10^9/L VS(0.51±0.19)x10^9/L;P<0.001]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差值[(0.09±0.12)x10^9/L VS(-0.07±0.13)x10^9/L;P=0.001]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发热患者住院天数比未发热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89±7.75天VS 17.95±6.59天;P<0.001);住院费用方面,发热患者较未发热患者住院费用高更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2.49±5.71万元VS 9.81±5.22万元;P=0.007)。结论:1.囊袋感染导线经静脉移除术后发热是常见现象,术后发热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移除导线根数、移除工具种类数及并发症是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2.囊袋感染导线经静脉移除术后的感染性发热多发生在术后0至4天,热峰较低,持续时间较短,多考虑为术中一过性菌血症所致,提示术前抗生素负荷量使用尤为重要。3.囊袋感染导线经静脉移除术后糖肽类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值得关注,多发生在抗生素使用10至13天左右出现,停用抗生素后体温恢复正常。

王从容[6](2019)在《29例由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引起药物热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为临床及时、准确地判断是否由药物引起的发热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5年1月-2018年12月由临床上报的41例由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进行筛选,挑选出发热病例共29例,其中23例发热在38.5℃以上。对这29份病例从临床表现、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处理方式、转归时间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9份病例有20份是男性、9份是女性,年龄在30~70岁之间,连续用药时间超过5 d以上容易引起大于38.5℃的高热,大多数伴有寒战或恶寒的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嗜酸性粒细胞、BCR、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正常或不变或下降,一般都会给予退热药对症处理,停药后1~2 h体温逐渐下降,2~24 h降至正常,寒战或恶寒症状会随着体温好转而消失,换用其他药物不会再出现发热。结论:性别有一定的影响;年龄无明显规律,但青少年较少;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但与用药时间、累积天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结合临床症状、用药时间、参考实验室指标判断是药物热还是继发性感染。临床医师应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根据治疗情况及时停药或更换药物。

张骁[7](2019)在《1例卡铂所致卵巢癌术后化疗患者药物热的干预和用药监护》文中研究指明1例22岁女性患者卵巢癌术后第2次接受卡铂化疗,化疗当日即出现高热现象,最高体温达40.5℃。医师立即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却并未在当日后续检验中发现粒细胞异常。药师利用专业知识,结合检验结果、药物不良反应知识和发热机制,查阅相关资料后分析是卡铂所致药物热,并制订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案,在卡铂引发药物热的分析方法、给药方案、监测时长上给出具体的建议和干预,协助医师在患者下周期化疗中补液降温,对症治疗。药师完善了卡铂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学监护路径,同时减少病区内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并通过合理宣教和床边问诊降低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宋小玲,刘小英,江媛璎,钟海利[8](2018)在《1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引发药物热的诊断》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药物热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疗要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对药物热的早期识别,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院费用。方法对1例肾结石激光碎石术后持续发热的病例诊疗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感染性休克,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0. 5 g q6h抗感染8 d,体温好转,3 d后体温再次升高,加强抗感染治疗无效,停用所有抗菌药后体温正常,证实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所致药物热。结论药物热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医生及临床药师加强对药物热的早期识别,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成本。

李天晓,蓝结,黄开明,刘习强[9](2018)在《抗菌药物相关药物热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药物热是指用药后出现的发热反应,撤药后体温可恢复正常,是临床诊疗中容易误诊的一种药物不良反应,对药物热的早期诊断有助于避免过度治疗,并可防止进一步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抗菌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也是药物热发生率较高的一类药物,而在抗感染治疗中发生的药物热极易与原有疾病相混淆,因此对抗菌药物相关药物热的鉴别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综述抗菌药物引起药物热的相关机制,加强对药物热的理解和判断,帮助临床对抗菌药物相关药物热的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张文宏,李太生[10](2018)在《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文中指出1前言"发热待查"是感染科疑难疾病诊治中的难点。合理的临床诊治流程可以提高发热待查的诊断水平。为规范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治流程,《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发热待查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于2016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发热待查的诊治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发热待查的诊断与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本共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

二、“药物热”的表现及判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热”的表现及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1)32例万古霉素致药物热文献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2.2 原患疾病
    2.3 用药情况
    2.4 患者发热程度及临床表现
    2.5 发热出现时间分布
    2.6 发热至停药时间
    2.7 停药后药物热的缓解时间
    2.8 转归及严重程度
3 讨论
    3.1 药物热的临床诊断
    3.2 药物热发生时间与临床表现
    3.3 药物热治疗
4 小结

(2)1例万古霉素导致儿童药物热的药学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治疗经过
3 药师分析
4 讨论
    4.1 药物热的诊断
    4.2 药物热发病机制
    4.3 药物热治疗

(4)临床药师参与1例喘息性肺炎患儿使用抗菌药物引起药物热的药学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治疗经过
3 分析及讨论
    3.1 药物热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
    3.2 药物热依据
    3.3 药物热的处理

(5)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囊袋感染导线经静脉移除术后发热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一、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起搏系统移除过程
    1.3 术后发热的原因分类
    1.4 资料收集
    1.5 统计分析方法
二、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导线经静脉移除术后发热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发热患者原因及不同原因距导线移除术时间分布特点
    2.4 抗生素相关药物热与感染性发热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2.5 抗生素相关药物热临床特点
三、讨论
    3.1 囊袋感染导线经静脉移除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
    3.2 术后抗生素引起药物热的临床表现
    3.3 术后感染性发热与抗生素相关药物热的比较
四、结论
五、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感染保守治疗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29例由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引起药物热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依据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和性别构成
    2.2 患者发热程度及临床表现
    2.3 患者累积用药天数
    2.4 患者发热后实验室检查结果
        2.4.1 白细胞计数比较
        2.4.2 其他指标情况
    2.5 合并用药情况
    2.6 临床处理方式及结果
3 讨论

(7)1例卡铂所致卵巢癌术后化疗患者药物热的干预和用药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药学监护
    2.1 发热原因分析及药物排查
    2.2 铂类导致药物热的特异性分析和处理
    2.3 药物热的临床宣教和合理用药的干预
    2.4 不良反应监测和判断
3 讨论

(8)1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引发药物热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摘要
2 讨论
    2.1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致药物热的相关性分析
    2.2 药物热的发生机制
    2.3 药物热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3 结论

(9)抗菌药物相关药物热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变态反应
2 用药过程相关反应
3 药物药理学作用
4 特异质反应
5 药物相互作用

(10)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发热待查的定义
    2.1 经典型发热待查
    2.2 住院患者的发热待查
    2.3 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发热待查
    2.4 HIV感染者的发热待查
3 经典型发热待查的病因归类
    3.1 感染性疾病
    3.2 NIID
    3.3 肿瘤性疾病
    3.4 其他疾病
4 经典型发热待查的诊疗流程建议
    4.1 判断是否属于经典型发热待查
        4.1.1 发热病程
        4.1.2 体温
        4.1.3既往疾病史
        4.1.4 检查
    4.2 病因初筛 (第一阶段)
        4.2.1 病史采集
        4.2.1. 1 判断是否为持续发热
        4.2.1. 2 记录热程
        4.2.1. 3 判断热型
        4.2.1.4按系统顺序询问伴随症状
        4.2.1. 5 获取所有外院相关检查结果
        4.2.1. 6 了解相关病史
        4.2.2 全面的体格检查
        4.2.2. 1 测量体温
        4.2.2. 2 细致有重点的入院体格检查
        4.2.2. 3 每日常规观察
        4.2.3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结果完善辅助检查
        4.2.4 特殊临床表现可提供的PDC
        4.2.4. 1 伴皮疹
        4.2.4. 2 伴淋巴结、脾肿大
        4.2.4. 3 伴肝功能异常
        4.2.4. 3. 1
        4.2.4. 3. 2
        4.2.4. 3. 2. 1 肝前性黄疸
        4.2.4. 3. 2. 2 肝细胞性黄疸
        4.2.4. 3. 2. 3 肝后性黄疸
        4.2.4. 4 伴血小板减少
        4.2.4. 5 伴关节肌肉病变
    4.3 针对性检查阶段 (第二阶段)
        4.3.1 PDC引导下的特异性有创检查
        4.3.2 PET-CT在发热待查诊断中的应用
    4.4 发热待查的治疗原则
        4.4.1 体温控制
        4.4.1. 1 体温≤39℃的发热
39℃的过高热或高热持续时间过长'>4.4.1.2>39℃的过高热或高热持续时间过长
        4.4.2 诊断性治疗
        4.4.3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4.4.4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4.4.5 长期随访

四、“药物热”的表现及判断(论文参考文献)

  • [1]32例万古霉素致药物热文献病例分析[J]. 刘娟,张晶,杨艳玲,王银辉.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1(09)
  • [2]1例万古霉素导致儿童药物热的药学监护[J]. 吴迎峰,叶继锋. 儿科药学杂志, 2021(02)
  • [3]感染性心内膜炎反复发热1例[J]. 冯杰莉,王贵松.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0(05)
  • [4]临床药师参与1例喘息性肺炎患儿使用抗菌药物引起药物热的药学监护[J]. 何大方,陈倩梅,普琳芸. 抗感染药学, 2020(07)
  • [5]心脏植入性电子设备囊袋感染导线经静脉移除术后发热的回顾性分析[D]. 郑甲. 南京大学, 2020(09)
  • [6]29例由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引起药物热的回顾性分析[J]. 王从容.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9(22)
  • [7]1例卡铂所致卵巢癌术后化疗患者药物热的干预和用药监护[J]. 张骁. 中南药学, 2019(08)
  • [8]1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引发药物热的诊断[J]. 宋小玲,刘小英,江媛璎,钟海利. 现代医院, 2018(12)
  • [9]抗菌药物相关药物热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A]. 李天晓,蓝结,黄开明,刘习强. 第七次全国口腔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8
  • [10]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J]. 张文宏,李太生. 上海医学, 2018(07)

标签:;  ;  ;  ;  ;  

“毒热”的表现与判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