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通大桥超长现浇桩基础承载层分析

苏通大桥超长现浇桩基础承载层分析

一、苏通大桥超长灌注桩基持力层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铮[1](2020)在《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参数研究》文中提出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可有效提高桩基承载性能、降低桩基沉降,在满足设计承载力的同时,可适当削减桩长、节约造价,进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自1958年首次应用以来,桩基后压浆技术在国内外大型工程中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各国学者对后压浆技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分析也使得其理论体系日益充实完善。然而,不同地区的土壤形成因素、条件不尽相同,导致各地区地质条件及土层性质大相径庭。由于不同土层的压浆机理不同,其相关后压浆参数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目前,国内对不同地区的桩基后压浆参数仍然缺少充分的理论研究、大量的工程实践和细致的分类标准。本文以山东滞洪区兼京杭运河特大桥工程为研究背景,开展了6根试桩及2根特殊工程桩的静载试验。其中,5根试桩削减桩长后采取桩端桩侧后压浆工艺,1根试桩不改变原桩长,不进行压浆作业。试桩压浆结束后,采用自平衡法测量各试桩的极限承载力并对2根特殊工程桩进行了压浆后的传统静载试验。基于试桩及工程桩的静载试验结果,研究后压浆桩基的荷载传递性状,揭示了后压浆桩基的承载性能增强机理及作用机制,在施工工艺、桩长削减、压浆管路布置及压浆参数设计等方面为后期工程桩的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压浆量和压浆压力作为后压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后压浆桩基的承载性能。本文从各土层的压浆机理出发,收集整理了6根试桩试验资料及1715根工程桩施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后压浆关键参数的估算公式进行地域性调整优化,给出了适用于山东地区多种饱和土体的大直径灌注桩桩侧桩端压浆量及压浆压力估算公式;对现行的《公路桥梁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规程》中估算压浆压力的压浆阻力经验系数取值范围进行地域性优化;基于实际工程施工情况,从自然因素、地质情况和工程施工三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工程压浆参数的不确定性。针对压浆压力估算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本文对压浆压力及多种土层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提出了基于不同土层参数的压浆压力估算方法;基于莫尔-库伦强度理论及土体的极限平衡条件,对已有压浆终止压力估算公式进行多因素优化,给出了适用于山东地区各类饱和土体的压浆阻力经验系数取值范围;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各类压浆压力估算公式的适用性,为山东地区后续压浆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崔壮壮[2](2020)在《长三角近前缘地区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与竖向承载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实际工程中,钻孔灌注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关系到上部结构的安全性。因土体材料性质、地下水位条件不同,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性能也会发生较大变化。为研究土体本身性质和地下水条件的改变对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单桩室内竖向承载模型试验研究,针对桩体孔壁的稳定和缺陷桩体的竖向承载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考虑了三种土质及三种含水率条件,研制了桩体与土层界面滑移试验装置,进行了单桩与土层之间的界面滑移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土体材料、含水率状态等因素对桩侧摩阻力发挥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质下桩侧摩阻力—滑移曲线趋势相近。滑移值较小时,侧摩阻力随着滑移值增大而增大;滑移值较大时,侧摩阻力趋于稳定,且土层位于最优含水率时,侧摩阻力发挥性能较好。(2)研制了能够考虑土体内部水位高度变化的试验装置,并针对三种土质下单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分别进行了自然状态和浸润地下水状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使得土体的有效应力减小,会减弱桩体与土层之间的摩擦滑移特性,从而使得单桩竖向承载性能降低幅度较大;同时压实系数相同时,细砂土层下单桩竖向承载性能发挥最大。(3)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多种尺寸工况下桩孔的横向变形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近前缘地区土层横向变形较大位置多出现在13m20m之间;孔径一定时,桩孔越深,底部土层横向变形也大;孔深一定时,孔径越大,土层的横向变形越大,可为该地区施工时预防孔壁坍塌和选择合理的桩体尺寸提供参考。(4)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了多种泥浆比重工况下桩孔的横向变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泥浆比重越大,孔壁的横向变形也越小,但泥浆比重继续增大时,孔壁的横向变形较为接近。(5)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了多种缺陷工况下单桩的竖向承载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桩侧泥皮和桩端沉渣厚度越大,单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将会减小,及竖向极限承载性能损失率增大;桩体缩径程度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影响较小,但缩径程度越大,缩径位置处桩体轴力变化也越大。该论文有68个图,表29个,参考文献108篇。

万志辉[3](2019)在《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后压浆技术是指在钻孔灌注桩中预设压浆管路,成桩后采用压浆泵压入水泥浆液来增强桩侧土和桩端土的强度,从而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量的一项技术。后压浆技术因其工艺简练、成本低廉与加固效果可靠,已被广泛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大跨径桥梁和高速铁路等基础工程中。当前后压浆的适用对象由中小直径、中短桩发展到大直径、超长桩。然而,大直径桩因研究手段受限,完整的现场实测数据偏少,造成对大直径后压浆桩的加固机理、承载特性及设计方法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使其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原位试验及数理统计等多种手段对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增强机理和变形控制设计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后压浆桩增强效应作用机理。综合考虑压浆对桩端土体的加固与桩端扩大头效应这两方面因素对桩端阻力的增强作用,采用双曲线函数模拟桩端阻力发挥特性,引入了桩端土初始刚度、桩端阻力的增强系数,并在球孔扩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浆泡半径的解析解,为扩大头加固机理提供了理论计算依据;考虑浆液上返对后压浆桩侧摩阻力的增强作用,基于浆液黏度时变性特征建立了浆液上返高度计算模型,给出了参数取值的确定方法及成层土中浆液上返高度的迭代算法,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其合理性;基于现场对比试验研究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发挥的相互强化作用机理。此外,通过工程实例对后压浆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的发挥特性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验证了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增强作用,并分析了预压作用对后压浆桩基阻力的重要影响,进而全面揭示了后压浆桩增强效应作用机制。(2)后压浆钢管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在硅质砂与钙质砂两种不同的模型地基中开展了静压沉桩方式下钢管桩的竖向受荷和水平受荷试验,研究了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桩侧后压浆对两种不同砂土中单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未压浆单桩在钙质砂中的竖向和水平承载特性要弱于硅质砂,原因在于沉桩过程中钙质砂易造成侧向挤压作用引起的侧摩阻力变化小于颗粒破碎效应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压浆后,单桩竖向和水平承载力在两种不同的砂土地基中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且表现出大致相同的承载特性。通过开挖分析压浆单桩浆液加固体的分布情况,揭示了砂土中桩-土-浆液相互作用机理。(3)大直径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原位试验。利用大直径组合压浆与桩侧压浆桩的现场对比试验,揭示了不同压浆类型对大直径桩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且表明组合压浆桩承载性能明显优于桩侧压浆桩;在使用荷载下大直径超长桩的桩顶沉降约90%来自桩身压缩,在极限荷载下大直径超长桩仍表现为摩擦桩性状,在超长桩设计时应考虑桩身压缩引起的沉降。同时,对珊瑚礁灰岩地层中的3根大直径后压浆桩开展了现场静载试验,并对桩基承载力性状、桩身轴力传递特性及桩基阻力发挥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后压浆技术可应用于珊瑚礁灰岩地层,并能有效地提高桩基承载力和减小沉降量。最后,结合现场长期静载试验,研究了后压浆桩的长期承载性状以及桩基阻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后压浆桩承载力存在时间效应,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会随时间增长。(4)组合后压浆加固效果的综合检测方法。通过钻孔取芯试验、标准贯入试验以及电磁波CT试验综合评价了组合后压浆的加固效果。结果显示水泥浆液下渗、上返及横向渗透至地层中形成水泥土加固体,增强了桩侧、桩端土层的强度和刚度;压浆后桩侧土的标贯击数要明显高于压浆前,同时给出了基于压浆前标贯击数预测压浆前、后侧摩阻力的经验方法;电磁波CT技术检测压浆效果是可行的,绘制出各剖面视吸收系数反演图像可以观测到桩体、浆液及土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且能确定水泥浆液在桩端、桩侧土体中的扩散范围。(5)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及压浆参数设计。通过收集的139个工程中716根试桩静载试验资料,对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的有关参数作了统计分析,利用极限承载力总提高系数法提出了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经验预估方法;采用以土层为分类的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增强系数法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压浆类型的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方法;给出了以土层为分类的桩侧、桩端压浆量经验系数的取值范围,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压浆类型的大直径桩压浆量估算方法。通过大量的实测数据验证了后压浆桩承载力与压浆量计算公式的适用性,研究成果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2017修订版)及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公路桥梁灌注桩后压浆技术规程》(T/CECS G:D67-01-2018)。(6)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后压浆单桩沉降计算方法:第一种,在未经压浆的大直径桩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基于统计分析给出了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的建议取值范围,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同土层的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经验预估方法;第二种,在荷载传递法的基础上,采用双曲线函数的荷载传递模型,在考虑浆泡半径和桩身水泥结石体厚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后压浆桩荷载沉降关系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两种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梅文楷[4](2018)在《珠海横琴地区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超高层建筑以及超大跨桥梁工程的大量兴建,超长大直径灌注桩在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超长大直径灌注桩受力机理尚不明确、施工难度大且质量控制要求高,当前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技术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际应用。本文以珠海横琴信德桩基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及破坏形式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静载试验从宏观上进行了验证;比较了国内各行业规范关于嵌岩桩基的设计方法的异同。接着,结合实际工程对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成孔工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对各成孔工艺的适应性及成孔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了不同清孔工艺的原理以及不同工艺在工程中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可靠性。然后,通过现场施工情况分析了不同施工工艺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根据对现场界面抽芯检测结果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提高超长大直径灌注桩质量可靠度的方法。最后,通过分析比较给出了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缺陷桩加固方案。全文通过理论和实际工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当桩身强度及刚度满足设计要求时,超长大直径灌注桩应考虑其荷载沉降QS曲线为缓变形、桩身弹性压缩特性明显,桩基破坏形式为刺入破坏。(2)当前不同规范关于桩基竖向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考虑因素侧重各不相同,计算结果差异巨大。横琴地区超长大直径灌注桩可采用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但应考虑桩身自重影响。(3)在具有深厚砂层且局部夹杂高岭土层以及入岩深度较深的复杂地质条件下,选用正循环回转钻+冲击成孔的组合工艺虽然效率有待提高,但能顺利完成成孔;采用正循环+气举反循环的二次清孔工艺能基本保障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清孔质量。(4)不同成孔工艺以及不同的泥浆循环工艺对超长大直径灌注桩基的竖向承载力有直接影响,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通过设置沉渣管检测到超长大直径灌注桩桩底沉渣以及桩端混凝土离析现象比较普遍,采用桩端后注浆技术能显着改善承载力和沉降特性。(5)利用H钢桩的穿透性和质量可靠性来进行缺陷桩的加固处理具有可行性;超长H钢桩的竖向承载力一般由桩顶变形控制。

苟富刚,龚绪龙,梅芹芹[5](2018)在《长江三角洲北岸土体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鉴于研究区工程地质层划分标准尚不统一,不利于工程地质资料的交流和资料的社会化利用。为提高研究区工程地质资料的通用性,结合研究区11个1∶50000标准图幅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以100m以浅的土体为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对象,考虑沉积时代、沉积环境、土体结构特征和物理力学参数,建立研究区基本地层结构层序和编码,将研究区土体划分为7个工程地质层组和21个工程地质层。通过工程地质层组的建立,找出了大区域工程钻孔土层的对应关系,使区域地层资料对比分析成为可能,有助于地质模型的概化和抓住工程地质问题。采用物理力学参数离散性、绘制的地质剖面和三维型分析了工程地质层组划分的合理性,证实了层组划分结果合理正确。通过工程地质层组划分,找出了2个软弱敏感层和4个优势持力层。本文的成果对长江北岸三角洲地区的工程勘察、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选址论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蒋建平,蔡赛男[6](2017)在《大直径超长桩总侧阻力与端阻力承载特性的比较》文中指出通过对16个场地中共36根桩的现场试验资料的分析,对比研究大直径超长桩桩身总侧阻力与端阻力的承载性状,研究发现:桩身总侧阻力、端阻力在初始阶段是异步发挥的,侧阻力先发挥,然后两者就开始同步发挥,同步发挥是主要过程,两者发挥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增幅、绝对值大小等方面。与端阻力一样,桩身总侧阻力达到极限状态时的桩顶沉降值没有确定值,与Vesic认为的以桩顶沉降10 mm来确定有区别,说明桩身总侧阻力达到极限状态时的桩顶沉降值受土的类型、桩的几何尺寸、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影响;侧阻力达到极限状态的12根桩中有4根桩的侧阻力存在软化现象,而端阻力一般没有软化现象;桩端岩土强度的提高,不仅可大幅度提高端阻力,同时也可大幅度提高桩身总侧阻力。

应亦凡,熊良宵[7](2014)在《大直径桩承载特性的研究进展评述》文中指出从大直径桩的荷载传递特性、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承载特性的试验和理论、在水平向荷载作用下承载特性的试验和理论方面评述大直径桩承载特性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各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张乾青[8](2012)在《软土地基桩基受力性状和沉降特性试验与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桩基础是一种常见的基础型式,已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桥梁、港口码头、大型构筑物等工程中。已有研究表明,钻孔灌注桩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桩端沉渣、桩端持力层扰动、桩身质量、桩侧泥皮及钻孔应力松弛等而导致同一场地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离散的问题。钻孔灌注桩的受力性状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现场试验和理论分析对软土地基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和群桩的受力性状展开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成果如下:1.对温州鹿城广场钻孔施工时穿越约40m巨厚卵石层的超长嵌岩桩的施工方法和软土地基大吨位静载试验方案的设计展开了研究,并对超长桩的荷载-沉降性状、桩身压缩规律、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挥特性、桩端沉渣对端阻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在最大加载条件下,超长桩表现为端承摩擦桩性状。在使用荷载下,桩顶沉降的90%以上来自桩身压缩,在进行超长桩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桩身质量对试桩沉降的影响。同时,桩底沉渣清除的干净与否,也直接影响超长桩的沉降。超长桩桩侧上部土层摩阻力具有不同程度的软化现象,而中下部土层侧摩阻力具有微弱的强化效应。2.利用破坏和非破坏试桩的现场对比试验揭示了试桩未加载至破坏和试桩破坏时受力性状的异同。研究发现,最大试验荷载下非破坏性试桩浅层土侧阻完全发挥并出现侧阻软化趋势,而破坏性试桩全桩长范围侧阻均表现为软化性状。非破坏性试桩实测得到的桩端位移-桩端力曲线表现为硬化特性,而试桩破坏性试验中实测得到的桩端位移-桩端力曲线表现为软化特性。3.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桩端下沉渣厚度不同以及桩端持力层不同时超长桩实测侧阻,阐述了桩端强度提高对侧阻的强化作用。研究发现,端阻和侧阻不是相互独立的,桩端土强度的提高对侧阻有强化作用,尤其是桩端附近的侧阻。桩端土成拱作用和桩端附近桩身压缩的侧胀作用引起的桩侧附近法向应力和桩端附近桩侧土黏聚力及桩-土界面摩擦角的增加是造成桩端土强度提高对侧阻强化作用的主要原因。4.通过采用桩土共同作用设计方法的某工程实测数据,分析了基础底板下不同位置处桩顶反力、基础底板中钢筋内力及桩、土荷载分担比等。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大楼竣工时桩顶反力超过单桩极限承载力的50%,这和传统设计方法是不同的。随建筑层数的增加,土分担荷载的比例逐渐减少,装修完成时土承担了上部荷载的20%。大楼结顶时基础底板内钢筋实测应力很小,远低于钢筋所能承受的最大抗压值或抗拉值。5.提出了三种单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单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一中单桩桩顶沉降由桩端力引起的沉降,桩身压缩和桩侧阻力引起的沉降组成。单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二中采用双曲线模型模拟桩侧阻力与桩土相对位移间的关系,采用双折线模型模拟桩端位移与桩端阻力间的关系,运用迭代的方法得到了单桩受力性状。单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三采用侧阻软化荷载传递模型,同时假定桩端位移-荷载关系曲线符合双折线模型,运用二分法得到了单桩沉降。本文提出的单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可考虑地基土的成层性和非线性特性。6.在单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3种群桩沉降计算方法。第一种群桩沉降计算等代墩法的关键是获得合理的单桩沉降值,并选择恰当的群桩与单桩沉降关系系数值ω。笔者根据粉土和软土中单桩和群桩模型桩的试验结果反算得到单桩与群桩沉降关系系数ω值约为0.25~0.45。第二种群桩沉降计算方法在桩-桩之间的相互作用假定为弹性的基础上,考虑群桩中的“加筋和遮帘效应”对两桩相互作用系数的影响,并区分桩身位移和桩端位移的相互影响,得到了一种两桩相互作用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到群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中。第三种群桩沉降计算方法中利用双曲线模型模拟桩侧阻力和桩土相对位移间的关系以及桩端位移-荷载关系。考虑群桩中各基桩的相互作用,得到了群桩中基桩侧阻和端阻双曲线荷载传递函数中各参数的确定方法,并将荷载传递法扩展到群桩受力性状的分析中,提出了一种可快速估算群桩中任一基桩受力性状的简化算法。7.利用荷载传递法并结合剪切位移法分析了成层土中锚桩法静载试验时锚桩对试桩桩顶刚度的影响,并考虑了“加筋和遮帘效应”对试桩桩顶刚度的影响。算例分析表明,实际工程中需对锚桩法静载试验数据进行修正,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高估试桩的安全度,从而使得锚桩法静载试验中的试桩极限承载力偏于危险。8.假定桩与桩相互作用为弹性,利用荷载传递法并结合剪切位移法分析了层状土中不同桩间的相互作用,并考虑了“加筋和遮帘效应”对群桩受力性状的影响。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两桩相互作用系数随桩间距和非受荷桩与受荷桩桩长的比值以及短桩直径的增大而减小,随桩土弹性模量比的增大而增加。

王琦[9](2010)在《超长桩承载机理研究及沉降计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度桥梁的建设,长桩和超长桩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超长桩的理论研究却相对薄弱。根据桩基现场试验实测资料反演有限元计算参数,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到不同桩长单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在工作荷载以及极限荷载下的发挥性状。总结出不同桩长单桩荷载—沉降曲线、桩侧摩阻力分布形式、端阻比随桩长变化的发挥情况。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通过对固定桩径条件下超长桩变化桩长情况下承载力进行分析,得出了超长桩确实存在有效桩长问题。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土质条件对超长桩有效桩长的影响。实测资料表明,工作荷载作用下超长桩桩身上部侧摩阻力首先发挥出来,桩身侧摩阻力分布更接近于两段或三段线性分布。现行规范仍然采用基于Mindlin的Geddes应力解的传统形式侧摩阻力分布模式,即假定超长桩桩侧摩阻力沿深度呈矩形分布和三角形分布的组合,计算桩侧摩阻力在土中产生的附加应力。本文通过对Geddes应力解的叠加,推导出两段和三段线性组合的侧摩阻力分布模式下地基附加应力解析解。本文建议的侧摩阻力分布模式与Geddes侧摩阻力分布模式的对比分析表明,对于桩数较少的超长桩桩群,Geddes侧摩阻力分布模式得到的桩端以下桩间的竖向附加应力明显大于本文建议侧摩阻力分布模式的结果,导致Geddes侧摩阻力分布模式得到的群桩沉降比大于本文建议的侧摩阻力分布模式计算的沉降比,Geddes侧摩阻力分布模式夸大了群桩内部各桩的相互作用。对于大面积分布的密集群桩,两种侧摩阻力分布模式得到的群桩桩端以下竖向附加应力差别较小。实例计算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本文建议的侧摩阻力分布模式计算得到的沉降值与实测值更为接近。

蒋建平,章杨松,高广运[10](2010)在《基于现场试验的超长桩端阻力承载性状研究》文中指出为弄清大直径超长桩端阻力承载特性,基于15个场地中共32根桩的现场试验资料,采用作图法、归一化处理法、数学模型拟合法研究了大直径超长桩端阻力随桩端沉降的发挥性状。发现,桩端阻力随桩端沉降的变化主要有3种类型,即类型一(近似直线增加型)、类型二(转折点后增幅大为变缓的双折线增加型)、类型三(转折点后增幅几乎为0的双折线增加型),3种类型代表着大直径超长桩的破坏型式大致分为类型三代表的桩端刺入破坏和类型一、类型二代表的桩端整体剪切或局部剪切破坏;玻耳兹曼数学模型拟合桩端阻力-桩端沉降归一化曲线的效果好,相关系数R2达0.95以上;桩端阻力达到极限状态时的桩端沉降值至少在0.444d―123.433d之间,显示超长桩端阻力极限状态时的桩端沉降基本上无定值,但大部分在1.00mm―40.00mm之间;注浆后的端阻力为注浆前的2.5倍以上。结果表明,超长桩的端阻力不能被忽略,应加强研究,应充分利用它。

二、苏通大桥超长灌注桩基持力层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通大桥超长灌注桩基持力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工艺
        1.2.2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现场试验
        1.2.3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相关参数
    1.3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加固机理及相关参数
        1.3.1 传统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缺陷
        1.3.2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作用机理
        1.3.3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加固机理分析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现场试验研究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简介
        2.1.2 工程地质概况
        2.1.3 试桩概况
    2.2 组合压浆施工工艺
        2.2.1 智能压浆系统
        2.2.2 压浆管路及设备布置
        2.2.3 组合压浆施工要点
        2.2.4 试桩压浆情况
    2.3 试桩结果分析
        2.3.1 试桩测试结果
        2.3.2 荷载传递性状
        2.3.3 现场堆载试验
    2.4 试桩结果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参数统计分析
    3.1 工程压浆参数统计
        3.1.1 桩基参数统计分布
        3.1.2 压浆土层统计分布
        3.1.3 统计分析方法
    3.2 压浆关键参数分析
        3.2.1 压浆量分析
        3.2.2 压浆压力分析
    3.3 压浆阻力经验系数优化
    3.4 不确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浆压力与土层参数关系研究
    4.1 压浆压力与单一土层参数关系研究
        4.1.1 压浆压力与桩基承载力关系研究
        4.1.2 压浆压力与土工参数关系研究
    4.2 基于土体极限平衡条件的压浆压力多因素优化分析
    4.3 工程实例验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工程桩后压浆实测数据资料
作者简介

(2)长三角近前缘地区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与竖向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长三角近前缘地区工程背景介绍
    2.1 引言
    2.2 长三角近前缘地区工程地质背景条件
    2.3 工程背景下钻孔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
    2.4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与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土体材料性能与桩—土界面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土体的材料性能研究
    3.3 桩—土界面的力学摩擦特性研究
    3.4 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模型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概况
    4.3 试验加载与终止条件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5.1 引言
    5.2 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机理分析
    5.3 ABAQUS软件概述
    5.4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过程
    5.5 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钻孔灌注桩存在缺陷后竖向承载性能有限元模拟
    6.1 引言
    6.2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其常见桩身质量缺陷
    6.3 实际工程数值模拟分析
    6.4 钻孔灌注桩存在缺陷后竖向承载性能有限元模拟
    6.5 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基后压浆工艺的研究现状
        1.2.2 后压浆提高桩基承载力机理的研究现状
        1.2.3 后压浆桩承载性状的研究现状
        1.2.4 沉降控制的桩基设计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后压浆桩承载力增强作用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后压浆对桩端阻力的增强作用研究
        2.2.1 桩端压浆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2.2.2 压浆对桩端阻力的提高
        2.2.3 压浆形成的桩端扩大头
    2.3 后压浆对桩侧摩阻力的增强作用研究
        2.3.1 桩侧压浆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2.3.2 浆液上返高度理论推导
        2.3.3 模型参数的确定及成层土中浆液上返的迭代计算
        2.3.4 计算实例
    2.4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相互作用影响研究
        2.4.1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影响的试验分析
        2.4.2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
    2.5 工程实例验证与分析
        2.5.1 后压浆对桩基阻力的增强作用
        2.5.2 后压浆的预压作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后压浆单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单桩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3.2.1 模型试验设计原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验模型制备
        3.2.4 沉桩试验及压浆装置
        3.2.5 加载方法和数据采集
    3.3 试验过程及现象分析
        3.3.1 反压荷载下土压力变化情况
        3.3.2 沉桩试验结果分析
        3.3.3 压浆试验分析
    3.4 单桩竖向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4.1 荷载-沉降关系
        3.4.2 桩身轴力传递特性
        3.4.3 桩侧摩阻力发挥特性
        3.4.4 桩端阻力发挥特性
    3.5 单桩水平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5.1 水平力与位移及梯度关系分析
        3.5.2 桩周土体m值曲线
        3.5.3 桩身弯矩分布特征
        3.5.4 桩身侧向位移曲线
        3.5.5 桩侧土压力变化情况
    3.6 后压浆单桩浆液分布及强度分析
        3.6.1 单桩开挖后浆液渗扩变化情况
        3.6.2 浆液加固体与桩体间的结合强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直径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现场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超厚细砂地层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4.2.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4.2.2 组合后压浆施工工艺
        4.2.3 试桩静载试验
        4.2.4 试桩静载结果分析
        4.2.5 后压浆加固效果的检测
    4.3 珊瑚礁灰岩地层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4.3.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4.3.2 珊瑚礁灰岩地层后压浆施工工艺
        4.3.3 试桩静载试验
        4.3.4 试桩静载结果分析
    4.4 后压浆灌注桩长期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4.4.1 场地地质与试桩概况
        4.4.2 试桩长期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4.4.3 桩基阻力的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及压浆参数统计分析
    5.1 引言
    5.2 大直径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对比统计分析
        5.2.1 总体分析
        5.2.2 后压浆桩与未压浆桩沉降对比分析
    5.3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分析
        5.3.1 统计分析方法
        5.3.2 后压浆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的评价
        5.3.3 后压浆单桩极限承载力总提高系数取值分析
        5.3.4 后压浆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增强系数取值分析
    5.4 大直径后压浆桩压浆设计参数分析
        5.4.1 压浆量设计
        5.4.2 压浆压力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大直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经验预估方法
        6.2.1 已有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6.2.2 后压浆沉降影响系数取值分析
        6.2.3 计算实例
    6.3 基于荷载传递法的后压浆桩沉降计算方法
        6.3.1 荷载传递模型的建立
        6.3.2 后压浆桩荷载传递分析的迭代方法
        6.3.3 模型参数取值
        6.3.4 工程实例分析
        6.3.5 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性状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139 个工程716 根压浆对比桩静载试验资料
附录B 后压浆桩工程的压浆实测数据资料
附录C 乐清湾1号桥部分墩位压浆过程压力情况
作者简介

(4)珠海横琴地区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灌注桩的分类
        1.2.1 按桩的使用功能分类
        1.2.2 按桩的几何尺寸分类
        1.2.3 按施工机械与工艺进行分类
    1.3 国内外关于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研究现状
        1.3.1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竖向承载性状的研究
        1.3.2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施工技术研究
    1.4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技术优势以及制约发展的因素
        1.4.1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技术优势
        1.4.2 制约超长大直径灌注桩发展的因素
    1.5 本文研究概要
        1.5.1 研究的对象、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的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设计技术研究
    2.1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竖向承载性状
        2.1.1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荷载传递机理
        2.1.2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破坏形式
    2.2 相关规范关于灌注桩的承载力计算方法
        2.2.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的计算方法
        2.2.2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中的计算方法
        2.2.3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中的计算方法
        2.2.4 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计算方法
    2.3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工程实践
        2.3.1 工程及地质概括
        2.3.2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竖向承载力取值
    2.4 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
        2.4.1 堆载法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
        2.4.2 载荷试验结果分析
        2.4.3 静载试验结果对比
        2.4.4 直径2.6米、2.9米桩基入岩深度取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施工技术研究
    3.1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成孔工艺研究
    3.2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清孔工艺研究
        3.2.1 清孔的目的和要求
        3.2.2 正、反循环清孔工艺
    3.3 水下混凝土浇筑
    3.4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工程实践
        3.4.1 桩基工程概括
        3.4.2 成孔及清孔工艺选择
        3.4.3 施工工艺流程图
        3.4.4 终孔标准
    3.5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施工过程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3.5.1 工程问题汇总
        3.5.2 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的关系
    4.1 成孔工艺对超长大直径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
    4.2 泥浆循环系统对超长大直径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
    4.3 桩端后注浆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带缺陷的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处理方法
    5.1 常见缺陷桩及其产生原因
    5.2 带缺陷的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处理方法
    5.3 工程实践
        5.3.1 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缺陷问题汇总
        5.3.2 桩底沉渣处理
        5.3.3 工程断桩处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6.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长江三角洲北岸土体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土体工程地质层组划分的方法
    1.1 划分依据
    1.2 划分方法
2 研究区第四纪沉积环境的演化分析
3 研究区土体工程地质层组划分
    3.1 工程地质层组划分
    3.2 层组划分合理性分析
        3.2.1 各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结果的合理性分析
        3.2.2 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的合理性
4 持力优势层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4.1 浅部天然地基持力层
    4.2 浅部桩基持力层
    4.3 深部桩基持力层
5 软弱敏感层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6 结论

(6)大直径超长桩总侧阻力与端阻力承载特性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现场试验资料的挖掘
2 侧阻力和端阻力发挥的同步性和异步性
3 侧阻力、端阻力达到极限状态时桩顶沉降的比较
4 侧阻力、端阻力的强化和软化效应
    4.1 侧阻力存在软化效应而端阻力一般没有软化效应
    4.2 桩端岩土强度提高可同时使侧阻力、端阻力得到强化
5 结束语

(7)大直径桩承载特性的研究进展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荷载传递机理
3 竖向荷载作用下桩承载性状的试验研究
    3.1 现场载荷试验
    3.2 模型试验
4 竖向荷载作用下桩承载性状的理论研究
5 水平荷载下桩承载特性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6 结论

(8)软土地基桩基受力性状和沉降特性试验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桩静载试验研究现状
        1.2.2 单桩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群桩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竖向荷载下单桩和群桩受力性状的现场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软土地基大吨位超长桩试验设计与受力性状试验分析
        2.2.1 场地地质情况与试桩基本情况
        2.2.2 试桩静载试验方案设计
        2.2.3 超长试桩施工工艺
        2.2.4 超长嵌岩桩钻孔施工难点及处理措施
        2.2.5 超长钻孔桩试桩孔径曲线分析
        2.2.6 试桩桩身砼完整性检测结果分析
        2.2.7 试桩静载试验分析
    2.3 软土地基破坏性和非破坏性后注浆抗压桩受力性状的现场试验分析
        2.3.1 试验场地地质情况和试桩情况
        2.3.2 试桩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2.4 桩端土强度对桩侧阻力影响的研究
        2.4.1 前言
        2.4.2 桩端土强度对桩侧阻力的影响分析
        2.4.3 桩端土强度提高对桩侧阻力增强效应作用机制分析
    2.5 软土地基采用桩土共同作用的浙江某高层建筑的现场试验分析
        2.5.1 工程概况和场地地质情况
        2.5.2 观测内容及仪器
        2.5.3 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分析
        2.5.4 施工过程中实测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单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一
        3.2.1 均质土中单桩沉降计算方法
        3.2.2 成层土中单桩沉降计算方法
        3.2.3 单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一的算例验证
        3.2.4 桩侧阻力引起沉降的非线性特性探讨
    3.3 单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二
        3.3.1 桩侧荷载传递函数
        3.3.2 桩端荷载传递函数
        3.3.3 成层土中单桩受力性状分析方法
        3.3.4 单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二的算例验证
    3.4 单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三
        3.4.1 考虑侧阻软化的桩侧荷载传递函数
        3.4.2 桩端荷载传递函数
        3.4.3 成层土中考虑侧阻软化的单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
        3.4.4 考虑侧阻软化的单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三的算例验证
        3.4.5 影响考虑侧阻软化的单桩桩顶荷载-沉降曲线的参数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
    4.1 引言
    4.2 群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一(群桩沉降等代墩法)
        4.2.1 群桩沉降等代墩法
        4.2.2 群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一算例验证
    4.3 群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二
        4.3.1 两桩相互作用系数
        4.3.2 群桩沉降计算
        4.3.3 群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二算例验证
    4.4 群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三
        4.4.1 桩侧荷载传递函数
        4.4.2 桩端荷载传递函数
        4.4.3 群桩中基桩侧阻双曲线模型各参数确定
        4.4.4 群桩中基桩端阻双曲线模型各参数确定
        4.4.5 群桩沉降简化计算方法三算例验证
        4.4.6 刚性承台群桩受力性状参数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锚桩法静载试验中考虑锚桩影响的试桩沉降分析
    5.1 引言
    5.2 成层土中独立单桩刚度分析
    5.3 成层土中受锚桩影响的单桩刚度计算
    5.4 算例分析
    5.5 参数分析
        5.5.1 泊松比对F_c值的影响
        5.5.2 长径比对F_c值的影响
        5.5.3 刚性层以上的土层厚度与桩长的比值对F_c值的影响
    5.6 成层土中独立单桩非线性分析
    5.7 成层土中受锚桩影响的单桩非线性分析
    5.8 考虑侧阻和端阻非线性特性的受锚桩影响试桩性状的对比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层状地基土中考虑不同桩相互作用的群桩沉降分析
    6.1 引言
    6.2 层状土中不同桩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6.2.1 层状土中单桩弹性分析
        6.2.2 层状土中单桩非线性性分析
        6.2.3 层状土中桩-桩相互作用系数的建立
        6.2.4 层状土中不同种类桩的相互作用系数
    6.3 群桩分析
    6.4 算例分析
        6.4.1 不同计算方法中的不同两桩相互作用系数比较
        6.4.2 不同两桩相互作用系数与桩土刚度比的关系
        6.4.3 不同两桩相互作用系数与短桩长度的关系
        6.4.4 不同两桩相互作用系数与短桩直径的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创新成果与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历届博士学位论文

(9)超长桩承载机理研究及沉降计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桩基础的应用历史
        1.1.2 超长桩的应用现状
    1.2 桩基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1 单桩沉降计算方法
        1.2.2 群桩沉降计算方法
    1.3 超长桩研究现状
        1.3.1 超长桩的定义
        1.3.2 超长桩计算方法研究
        1.3.3 超长桩室内外试验研究现状
        1.3.4 不同桩长的单桩荷载—沉降曲线的差异分析
        1.3.5 超长桩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性状及影响因素
        1.3.6 不同桩长的单桩侧摩阻力发挥的差异分析
        1.3.7 超长桩有效桩长的研究现状
    1.4 对超长桩沉降计算方法及有效桩长的讨论
        1.4.1 超长桩沉降计算方法的讨论
        1.4.2 超长桩有效桩长的讨论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不同长度桩基础承载机理的有限元分析
    2.1 有限单元法理论及大型通用有限单元法软件ABAQUS
        2.1.1 有限单元法的产生和发展现状
        2.1.2 有限单元法的特性
        2.1.3 有限单元法解题的基本步骤
        2.1.4 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的介绍
    2.2 不同长度桩基础承载机理的有限元分析
        2.2.1 天化环氧氯丙烷工程试桩有限元分析
        2.2.2 汽车发展大厦工程试桩有限元分析
        2.2.3 滨江商厦二期工程试桩有限元分析
        2.2.4 华联商厦二期工程试桩有限元分析
        2.2.5 澳东大厦工程试桩有限元分析
        2.2.6 天津碱厂改造工程试桩有限元分析
        2.2.7 不同长度桩基础承载机理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长桩有效桩长的有限元分析
    3.1 依据现场试验反演有限元模型参数
    3.2 大直径超长单桩有效桩长的有限元分析
        3.2.1 有限元参数选取及模型描述
        3.2.2 单桩荷载—沉降曲线
        3.2.3 固定桩顶沉降下单桩承载力
        3.2.4 单桩有效桩长分析
        3.2.5 有效桩长机理分析
        3.2.6 总结
    3.3 土层参数对超长单桩有效桩长的影响
        3.3.1 有限元参数选取及模型描述
        3.3.2 单桩有效桩长受土的压缩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侧摩阻力分布形式下的地基附加应力研究
    4.1 超长桩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的实测分析
        4.1.1 超长桩桩侧摩阻力的实测分析
        4.1.2 超长桩桩端阻力的实测分析
    4.2 Mindlin应力解及Geddes应力解
        4.2.1 竖向集中荷载下Mindlin应力解
        4.2.2 Geddes应力解
    4.3 不同侧摩阻力分布形式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4.3.1 三种基本形式
        4.3.2 两段式分布
        4.3.3 三段式分布
    4.4 不同侧摩阻力分布形式下地基中附加应力与Geddes应力解对比
        4.4.1 侧摩阻力为上部三角形下部梯形分布
        4.4.2 侧摩阻力为上部梯形下部倒三角形分布
        4.4.3 三段式应力解与Geddes应力解对比
        4.4.4 桩身范围内土中附加应力
        4.4.5 端阻比对附加应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侧摩阻力分布模式和端阻比对桩基沉降计算的影响及工程实例分析
    5.1 不同侧摩阻力分布模式对桩基沉降计算的影响
    5.2 不同端阻比对桩基沉降计算的影响
    5.3 算例分析
        5.3.1 算例一
        5.3.2 算例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现场试验的超长桩端阻力承载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桩端阻力-桩端沉降曲线型式及桩的破坏模式
    1.1 现场试验资料的获取
    1.2 桩端阻力-桩端沉降曲线型式
    1.3 基于端阻力-沉降曲线型式的桩破坏模式分析
2 端阻力-桩端沉降曲线的归一化处理及其数学描述
3 端阻力达到极限时的桩端沉降值分析
4 端阻力发挥的桩端岩土强度效应
5 结论

四、苏通大桥超长灌注桩基持力层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参数研究[D]. 朱铮. 东南大学, 2020(01)
  • [2]长三角近前缘地区钻孔灌注桩孔壁稳定与竖向承载性能研究[D]. 崔壮壮.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大直径后压浆桩承载力提高机理及基于沉降控制的设计方法研究[D]. 万志辉. 东南大学, 2019(05)
  • [4]珠海横琴地区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D]. 梅文楷.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5]长江三角洲北岸土体工程地质层组划分及其应用[J]. 苟富刚,龚绪龙,梅芹芹. 地质论评, 2018(01)
  • [6]大直径超长桩总侧阻力与端阻力承载特性的比较[J]. 蒋建平,蔡赛男. 工业建筑, 2017(06)
  • [7]大直径桩承载特性的研究进展评述[J]. 应亦凡,熊良宵.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4(02)
  • [8]软土地基桩基受力性状和沉降特性试验与理论研究[D]. 张乾青. 浙江大学, 2012(06)
  • [9]超长桩承载机理研究及沉降计算分析[D]. 王琦. 天津大学, 2010(08)
  • [10]基于现场试验的超长桩端阻力承载性状研究[J]. 蒋建平,章杨松,高广运. 工程力学, 2010(02)

标签:;  ;  ;  ;  ;  

苏通大桥超长现浇桩基础承载层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