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不容忽视(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葛佳鑫[1](2021)在《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文中指出跨国并购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推向了高潮。然而跨国并购过程复杂、风险丛生,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文章以汤臣倍健跨国并购LSG为例,追溯了汤臣倍健从2018年高溢价收购LSG到2019年受到电商法冲击,公司业绩因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惨遭"滑铁卢"的全过程。分析汤臣倍健首次海外并购所遭遇的行业政策风险以及控制措施,旨在为其他有意跨国并购的企业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建议。
管淑慧[2](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指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王佳[3](2020)在《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内工程建设市场逐渐饱和,行业间竞争激烈,而此时的海外建筑市场则显得分外诱人,吸引了很多有实力的国有施工企业响应祖国号召“走出去”。伴随而来的海外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相关问题也日渐突出,尽管已有部分专家学者将目光投向海外建筑市场财务风险控制板块开展研究,但很多可能性等待尝试和探索。本文以洪都拉斯港口项目为例,采用德尔菲法、财务报表分析法评估财务风险,综合分析可知主要财务风险涉及资金、税务、外汇、成本控制方面,再借由核查表法、概率分析法对财务风险排序。以项目的财务报表及相关数据为依据,指出当前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财务风险预警力度不足、缺少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应对资金风险、反馈机制不健全导致税务及外汇风险、管理人员被动应对成本控制风险。而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缺失、资产流动性差致资金风险控制不到位、沟通不及时致税务及外汇风险控制效率低、管理人员海外工作经验欠缺。本文以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预警和控制系统,采用技术控制法和制度控制法对当前项目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对应处理,设计出洪都拉斯港口项目的风险控制方案,以供Z集团等我国大型施工企业参考。尽管财务风险无法做到绝对地消除,但是任何财务风险的发生一定会有预警信号,而在风险爆发也有一段过程,因此,本文提出的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预警及控制方案,让财务风险出现时被识别和评估,第一时间判断如何应对,最大程度地减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以此来确保项目的财务稳定和工程的顺利推进,这既是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不可忽视的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重点。
董郭菲[4](2020)在《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问题探究》文中指出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内部特殊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为适应企业集团的发展需要所产生的。经过三十几年的持续奋进与稳定发展,财务公司早已成长为推动金融改革创新的攻坚力量,并在企业集团的金融服务、战略发展、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金融经济市场中也占有尤为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金融体系发展的不断加速,企业集团的规模逐渐增大,企业集团及各成员单位对财务公司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财务公司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各种相关风险。如果财务公司不能有效地处理各项风险问题,无论是企业集团还是财务公司自身都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高速公路行业具有资金分散导致风险管理范围广、存贷双高导致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大、投资回收期长导致风险管理链条延伸等其他行业不具备的特殊性,因此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对集团的经营发展至关重要。本人有幸亲身参与了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的前期筹建、开业运行工作,并对行业内其他财务公司的战略定位、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筹建经验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由于财务公司行业发展较晚,金融监管经验不足,除具有金融机构的风险特点外,还具备特有的行业风险,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良资产率较高、资本充足率降低、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等问题,而经过调研发现,处于成立初期的财务公司也面临着与整个行业相同的问题,使得一些初建期的财务公司存在运行不佳的情况。经过分析后发现,导致这些初建期财务公司运行不佳的原因是对于风险管理不够重视,风险管理相关制度不完善,相关风险机构和人员设置存在欠缺等。因此,为了促进财务公司行业发展,确保初建期财务公司的顺利运行,本文重点对我国初建期的财务公司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主要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查找研究,以及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具体案例,阐述其风险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应对措施,从而为我国其他财务公司初建期风险管理提供案例借鉴,并对未来的初建期财务公司和行业整体发展有一定的研究意义。通过对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案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存在着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有待细化,市场风险识别能力有待提高,信息系统数据处理问题导致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监测情况不容忽视等问题。与此同时对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财务公司处于初创期、专业金融风险管理人才配备不足、风险管理软件与其他管理软件存在信息孤岛、财务公司缺乏管理经验等原因。并且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首先是完善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制度,不仅要细化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更要提高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其次是合理优化人才管理制度,在招聘有金融背景人才的同时,也要着重培养内部员工的风险管理技能;再次是提高数据信息化处理能力,加强风险管理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有效信息对接,实现风险管理信息在各职能部门的集成共享;最后是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监测机制,设置流动性风险预警及应急机制,加强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实时动态监测。通过以上建议帮助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并为行业内类似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提供参考借鉴,以便能更好地创造社会效益,服务大众。
向鑫[5](2019)在《脱贫攻坚视阈下党的利益协调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利益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因,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利益协调作为现代政党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能,既是巩固执政党执政基础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贫富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和社会风险加剧,如何正确处理好不同阶层成员的利益关系,使人民群众都有满意的获得感,成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党遇到的现实挑战。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问题,从深层次分析来看,可理解为利益问题。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促进利益共享和利益均衡,促使2020年我国现行贫困线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让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民心基础和执政道义。利益协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中心”、利益共享和公平正义的原则,通过把握主体要素(谁来协调)、客体要素(协调谁)、价值要素(为何协调)、环境要素(在哪协调)和过程要素(如何协调)之间的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必须坚持利益协调内在的对立统一性,从分析、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利益协调观和中国共产党的利益协调观中为新时代的利益协调提供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是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扶危济困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理论以及积极吸收、辩证借鉴国际减贫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时代实践。以利益协调为切入点认识和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战略,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中国经验,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结构转型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利益协调先后经历了(1978年——1985年)以体制改革推动的大规模扶贫救济阶段、(1986年——1993年)以区域瞄准为主导的开发式扶贫阶段、(1994年——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下专项推进的扶贫攻坚阶段、(2000年——2011年)以整村推进为主的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2012年——2020年)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阶段,取得了世界性成就,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脱贫攻坚与利益协调的全球贫困治理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采取了多种协调手段,正确处理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积累了利益协调相关经验。当前,我们还面临主体因素(党作为利益协调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足、多元利益协调主体融合难、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存在利益矛盾)、客体因素(贫困群体制衡主义、贫困户对扶贫的心理依赖)、价值因素(“零和博弈”思维、权益共谋心理、利益扩张心理、传统私德观、乡村公共精神削弱)、环境因素(利益协调与农村社会、政治格局融合难)、过程因素(贫困群体利益诉求表达低效、党员干部利益协调方式不当、利益协调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利益保障机制较滞后)等现实挑战,制约着脱贫攻坚下中国共产党利益协调的有序推进。如何改进脱贫攻坚下中国共产党利益协调,成为新时代我们党必须面临和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我们必须坚持党对扶贫攻坚战略实施过程中实现利益协调的全面领导,着力形成“政党—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利益协调的合力效应;建立中国共产党利益协调的问责机制、容错纠错机制、监督机制,促进利益协调方式的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党组织对基层协商治理的领导,促进党的利益协调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增强利益协调的实效性;竭力构建“表达—分配—评估—保障”的系统化运行机制,促进利益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吴杏[6](2019)在《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集中探讨了湖北省农业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文章的主体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西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和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规范的方式及其评价;其次,通过对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的实地调研,考察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就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作者认为,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1)财务管理整体水平不强,主要表现在财务基础管理水平能力不强;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低。(2)企业财务管理机构建立不科学。财务机构设置不完整;岗位职责范围模糊,缺乏合理性;存在常见的家族式经营管理。(3)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4)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备。(5)大多数企业存在财务风险。鉴于这些现状问题,本文围绕湖北农业中小企业财务基础工作管理规范的强化、财务部门的构建、财会人员设置、财务内部控制规范、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建议。
唐尚锋[7](2018)在《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旨在梳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迁移路径,构建乡村基本公共卫生协作系统绩效评估模型并对分别由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的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进行绩效循证比较,明确项目绩效的内生规律和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提出以系统绩效改善为导向的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管理策略,为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文献研究法。基于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中文数据库CNKI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变迁,分析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分别通过词频分析法和Citespace引文可视化图谱分析法界定公私伙伴关系内涵和探索公私合作研究前沿。(2)现场调查法。第一阶段于广东、湖北、河南和重庆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过程和项目绩效的基线调查;第二阶段于湖北、河南和贵州的12个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收集最新的绩效数据;第三阶段于对河南某案例乡镇分别由民营医院和公立卫生院主导的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进行监测,为绩效循证提供数据支撑。(3)德尔菲法与熵值法。通过德尔菲法评价协作系统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筛选绩效评价指标和确定权重,并运用熵值法优化部分客观绩效指标权重系数。(4)数理统计方法。在公私协作要素与项目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中运用相关性分析。运用加权TOPSIS法综合比较主流和特殊公私协作模式绩效,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慢性病患者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5)定性比较分析法。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验证培训、分工协作、督导考核、激励约束、沟通反馈等五大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假设。(6)系统基模分析与流位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彼德·圣吉系统基模诊断公共卫生绩效增长问题,并借助流位流率入树建模法规范构建公共卫生绩效系统动力结构流图。(1)农村地区存在分别由乡级公立卫生院和民营医院主导,私立村医参与,政府部门监管的主流和特殊类型的两种公私协作模式。为达到多方共赢目标,乡村主体间探索形成了包含业务培训、监督考核、沟通交流、激励约束等在内的公私协作机制。(2)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结构、过程、结果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公共卫生项目绩效内生主线是通过扩大重点人群覆盖面、个体项目的服务内容以及群体项目绝对数量,增加服务相对数量和规范性等来获得服务对象的满意度、重点人群健康、群体项目效果等。源于外生变量对中间变量的作用以及中间变量、过程变量以及结果变量内外部相互影响,公私协作机制直接对中间变量和过程结果变量产生影响。(3)在排除干扰因素后,典型案例的公私协作系统综合绩效随着时间向后推移而呈现逐渐递增关系,主流模式绩效整体优于特殊协作模式,主要源于结构绩效上的绝对优势。然而,尽管特殊模式在结果绩效呈现下滑趋势,但仍然优于主流模式。两者在协作制度要素直接产生的绩效上差异不明显。(4)公私协作紧密程度、激励机制和督导考核影响项目绩效的根本因素,高绩效结果受监督考核机制的影响。在协作不紧密或监督考核强度较弱的情况下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导致低项目绩效,而高绩效结果与激励约束机制无关。服务能力影响绩效的前提是开展紧密协作,与经费激励挂钩的高强度督导考核和高强度技能培训是提高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式。【结论】过程和结果绩效源于有效的公私协作机制,协作紧密度与督导考核机制影响较大。案例表明中卫生院主导的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社会资本主导的特殊模式,但其所在特殊地理位置、积极性不容忽视。时间是决策者采用社会资本主导提供公益性服务不得不面临的风险,同时决策者需要关注由于潜在重点人群基数的不确定可能导致出现牺牲重点人群筛查绩效来维持较高的管理水平,进而将新晋重点人群拒绝在免费项目之外的现象。为了提高协作绩效水平,本研究建议合理设定绩效目标,加强关系治理,提高乡级协作管理水平,奖励和约束机制并重,加【主要结果】强人才内涵建设,准确把握重点人群对项目的合理需求。【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基于定量比较为主流公私协作模式绩效优于特殊型协作模式以及发现时间是社会办医疗机构公益行为的关键风险因素提供了证据支撑。(2)基于定性比较分析论证了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的循证关系,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结构流图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本研究的不足之处:(1)熵值法仅对部分客观指标权重进行了优化,部分主观性指标赋分值得进一步推敲。(2)受样本量限制而设计的公私协作机制解释变量有限,公私协作机制对绩效的作用难以完全避免受研究者主观影响。
万海玲[8](2017)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在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对政治主体的意识和感情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政治认同的标准有区别,而且不同成员对政治主体的认同度也是不同的。当代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不断累积,社会成员的利益与价值观趋向多样化,随之而来的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我国,农民是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的政治认同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政治的稳定,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根基。本文以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政治认同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厘清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其次,在阐述政治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对农民政治认同进行了界定,接着对“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与政治认同理论的统一性进行了学理分析,指出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间的渗透、影响,而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的变量不仅是引发与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政治认同考察的核心议题,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为本文研究农民政治认同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论述了社会转型必然对农民政治认同产生影响:即一方面社会转型使得农民政治认同主体从“臣民”向“公民”身份转化,另一方面推动了政治认同客体的政治现代化步伐。接着在大量实证材料的基础上,不仅从农民政治认同的表现维度即农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以及政治参与方面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政治认同的积极方面,同时探讨了农民政治认同弱化的表现。再次,运用“国家-社会”分析框架,阐述了社会转型时期影响农民政治认同的结构性要素即“利益-制度-价值”,探讨了影响农民政治认同各结构性要素的内在关系,指出不仅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不能有效地保障农民利益,而且农村社会组织也不能更好地为农民实现和维护自身权益提供组织保障;不仅农村现行制度的缺陷是农民受到不公正对待的重要原因,而且农民参政权的缺位也影响农村制度与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不仅基层政府和党组织在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没有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较少也使得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困难重重。最后,从如何提高农民政治认知、培养政治情感,端正政治态度以及规范政治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增强农民政治认同的对策,以强化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归属感,使中国共产党赢得坚实的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根基,实现农村社会政治的稳定。论文可能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第一,以政治认同理论和“国家-社会”研究框架的统一作为理论基础,运用“政治-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对农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进行了新的尝试。本文在运用政治认同理论的基础上,把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政治认同研究放在国家与社会彼此互动的场域中加以考察,这样的“政治-社会学”研究视角和方法,将农民政治认同问题放在因社会转型引起的农村社会变迁转型的大背景下审视,不仅有助于拓展农民政治认同研究的内容和视野,而且有助于在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之间寻求合理的张力,凸显农民政治认同研究的理论理性和价值理性特质,避免单纯政治学研究和经验社会学研究的片面性和抽象性,遵循事实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合理平衡,以更好地探索增强农民政治认同的路径。第二,拓展了农民政治认同的研究内容,初步建构了一个增强农民政治认同的一般机理模型。即政府治理现代化、农民政治有序参与制度化、国家意识形态主导化、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等“四化协同,义利并举、体用统一”的对策体系。笔者把政治认同理论与“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统一于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上,指出社会转型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实质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辩证关系的调整与处理,而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的变量不仅是引发与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政治认同考察的核心议题,二者的统一为研究农民政治认同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这一理论框架,笔者在分析影响农民政治认同各结构性要素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利益因素与农民政治认同的提升不是绝对的正向关系,强调了社会公正在增强农民政治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就如何提高农民的政治认知,培养农民的政治情感、端正农民的政治态度以及规范农民的政治参与,构建了一个增强农民政治认同的对策体系。这样的研究内容不仅是对农民政治认同研究的拓展,同时也是对农民政治认同进一步深入、系统化研究的尝试。
刘洋[9](2009)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中小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服务,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重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的核心问题是生存问题,而维持中小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缺陷,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特别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能发挥财务管理对企业资金的计划、运用和分配的功能,使得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企业寿命周期短、生存力不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片面追求提高企业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对提高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真正作用,财务部门仅仅体现了会计核算和监督最基本的职能。本文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认为中小企业面临内部和外部两方面问题,内部问题包括资金严重不足,筹资困难,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筹资能力差而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财务控制薄弱,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组织结构设置中对财务部门的设置不当和人才短缺;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等方面的问题。外部问题包括关于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而且也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我国中小企业的作用。最后通过对天津某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文章最末对中小企业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启发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包括中小企业外部政策制定者和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能切实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齐抓,各司其职,努力改善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从而使中小企业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陈娆[10](2009)在《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乡镇企业经历了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第一次创业和20世纪90年代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第二次创业,不仅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乡镇企业的历史使命远没有完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这是对乡镇企业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同时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还任重道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外市场的融合以及跨国公司的纷至沓来,我国乡镇企业同样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如何能在变化了的市场化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并持续发挥其竞争优势,已成为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正是本论文研究的动因。本论文以产业集群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经济管理理论为指导,在分析产业集群与企业竞争优势内联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分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源泉所在,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乡镇企业产业集群演化的路径依赖;由此构建乡镇企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评价体系,并深入讨论其影响因素,以探讨在产业集群下提升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的思路对策。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产业集群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内联关系论文在回顾和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组织、竞争优势等理论,从产业集群的分工专业化、交易费用、规模经济等方面,对产业集群与企业竞争优势的相互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结果显示,产业集群是建立在分工专业化基础上的、处于产业分工链条不同环节上的、并聚集在一定区域的众多企业所组成的生产网络,是一种比企业和市场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产业集群本质上是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既可以实现集群内部规模经济,又能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丰富的外部范围经济。(2)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博弈分析论文运用产业集群和博弈理论,从价格、信用和供应链等方面,对乡镇企业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分析结论表明:由于产业集群使产品具有一定的相对集中性,产品聚集凸显规模效应,使产品价格有可能低于一般市场价格,形成集群的价格竞争优势;信用是形成产业集群内部制约机制的重要基础,有助于交易各方对他人行为形成稳定预期,遏制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使产业集群中信用机制具有持久的激励效应,进而实现产业集群长期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具有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基本属性,使其企业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地理集聚,而是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的资源整合,促使其内部乡镇企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形成。(3)乡镇企业产业集群演化模式分析论文在深入河北省产业集群实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角度,分析和总结出乡镇企业产业集群演化的四种模式类型:即传统技艺开发型、市场导向驱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政府主导促进型等。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类型的乡镇企业产业集群演化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乡镇企业产业集群演化的路径变迁,说明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扩散效应、资源优化配置效应等优势,正是推动乡镇企业实现产业集群的内在动力。这可以为我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乡镇企业选择集群模式,提供发展导向和决策参考。(4)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论文在以上理论阐述和逻辑演绎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评价模型,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模型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的发挥正是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成分影响因素可以表述为:企业合作影响因素、企业运作影响因素、集群环境影响因素和市场响应影响因素,这四个因素与评价体系相映衬,分别涉及乡镇企业生存的集群环境、集群产生的企业合作行为、企业微观运作及企业运作结果——市场响应等几个层面,分析所得出的影响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间互补性、信息共享、专业化分工、合作理念、政策扶持等。(5)提升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的政策建议依据上述研究,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核心,打造乡镇企业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乡镇企业产业集群不断改造和升级;以集群品牌建设为重点,提升乡镇企业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以集群供应链管理为纽带,搭建乡镇企业跨链竞争的合作平台等。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研究视角有新意本文从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角度,研究如何影响和提升集群内乡镇企业竞争优势问题。产业集群由于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所实现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能够提升乡镇企业竞争优势。这一研究视角,可为同类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2)研究方法运用的创新一是运用博弈理论方法,如从供应链的角度探讨乡镇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在。即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一方面表现为集群横向整体扩张,获得规模优势;另一方面表现为纵向一体化集成,获得成本优势,从而形成以市场为核心,以降低交易费用而构建的合作、共赢、互信、互利的立体网络。这一方法的运用,能更好地阐明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力。二是运用案例研究法,对河北省207个乡镇企业产业集群通过走访政府有关部门、收集相关统计资料、专家咨询及部分实地考察等,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角度,总结提炼出四种产业集群模式,即传统技艺开发型、市场导向驱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政府引导促进型,并分析其竞争优势的差异性和不同发展路径。此方法的导用,可以为不同区域乡镇企业产业集群模式的选择和研究,提供案例运用参考。(3)研究结论有所创新本文研究发现,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外延要大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其内涵也丰富许多。对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乡镇企业来讲,其效率不仅取决于各环节(子集群)、各厂商的自身效率,还取决于其个环节或厂商之间合作的密切程度;供应链上企业往往愿意采取合作方式,即为了长期利益而接受较低的眼前利益,达到合作均衡,双方得益的纳什均衡就成为帕累托最优。因此,以集群供应链管理为纽带,搭建乡镇企业跨链竞争的合作平台,这一结论对现有的研究成果是一个补充和完善。
二、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不容忽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不容忽视(论文提纲范文)
(1)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案例介绍 |
1.1 并购双方简介 |
1.2 并购动因 |
1.3 并购过程 |
1.4 并购后业绩变脸 |
2 政策风险控制分析 |
2.1 电商法的颁布对汤臣倍健跨国并购所带来的行业政策风险 |
2.2 汤臣倍健未能成功防范行业政策风险的原因 |
2.3 汤臣倍健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
3 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应如何应对行业政策风险 |
3.1 跨国并购前密切关注与标的企业相关行业政策 |
3.2 签订对赌协议 |
3.3 加强并购整合 |
4 结束语 |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3)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研究 |
1.2.2 关于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 |
1.2.3 关于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财务风险控制基本理论 |
2.1 财务风险识别与评估 |
2.1.1 财务风险内涵 |
2.1.2 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
2.1.3 财务风险评估方法 |
2.2 财务风险预警 |
2.2.1 财务风险预警内涵 |
2.2.2 财务风险预警方法 |
2.3 财务风险控制 |
2.3.1 财务风险控制内涵 |
2.3.2 财务风险控制目标 |
2.3.3 财务风险控制办法 |
第三章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识别及控制现状分析 |
3.1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基本情况 |
3.1.1 项目概况 |
3.1.2 项目特征 |
3.1.3 财务部门人员配备情况 |
3.2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识别 |
3.2.1 专家调查法识别财务风险 |
3.2.2 核查表法分级确认主要财务风险 |
3.3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主要财务风险 |
3.3.1 资金风险 |
3.3.2 税务风险 |
3.3.3 外汇风险 |
3.3.4 成本控制风险 |
3.4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主要财务风险控制现状 |
3.4.1 前期筹备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 |
3.4.2 资金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
3.4.3 税务及外汇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
3.4.4 成本控制风险现状分析 |
第四章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 |
4.1.1 财务风险预警力度不足 |
4.1.2 缺少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应对资金风险 |
4.1.3 反馈机制不健全导致税务及外汇风险 |
4.1.4 管理人员被动应对成本控制风险 |
4.2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缺失 |
4.2.2 资产流动性差致资金风险控制不到位 |
4.2.3 沟通不及时致税务及外汇风险控制效率低 |
4.2.4 管理人员海外工作经验欠缺 |
第五章 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方案 |
5.1 明晰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目标 |
5.2 构建财务风险预控系统 |
5.2.1 财务风险预警子系统 |
5.2.2 财务风险预控应对子系统 |
5.3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应对资金风险 |
5.3.1 筹资方式多样化 |
5.3.2 严控应收账款规模 |
5.3.3 优化财务管理模式 |
5.4 提高成本控制风险监控效率 |
5.4.1 材料采购及成本控制 |
5.4.2 材料安全管理 |
5.5 动态组合措施应对外汇风险 |
5.5.1 用组合规避外汇风险 |
5.5.2 关注人民币国际形势 |
第六章 财务风险控制方案实施保障机制 |
6.1 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评估系统 |
6.2 畅通财务风险预警信息传递通道 |
6.3 持续完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及时更新数据 |
6.4 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增强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 |
1.2.2 关于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的研究 |
1.2.3 关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2 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2.1 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目标 |
2.1.1 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
2.1.2 合理保证风险、成本与收益相匹配 |
2.1.3 合理保证企业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 |
2.1.4 提高财务公司危机处理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
2.2 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内容 |
2.2.1 信用风险管理 |
2.2.2 市场风险管理 |
2.2.3 操作风险管理 |
2.2.4 流动性风险管理 |
2.3 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策略 |
2.3.1 风险对冲策略 |
2.3.2 风险转移策略 |
2.3.3 风险规避策略 |
2.3.4 风险补偿策略 |
2.4 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特殊性 |
2.4.1 资金分散导致风险管理范围广 |
2.4.2 存贷双高导致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大 |
2.4.3 投资回收期长导致风险管理链条延伸 |
2.5 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5.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5.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1 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概况 |
3.1.1 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的成立 |
3.1.2 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的业务范围 |
3.2 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
3.2.1 财务公司组织结构 |
3.2.2 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三道防线 |
3.2.3 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配置情况 |
3.3 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现状 |
3.3.1 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3.3.2 市场风险管理现状 |
3.3.3 操作风险管理现状 |
3.3.4 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
4 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有待细化 |
4.1.2 市场风险识别能力有待提高 |
4.1.3 信息系统数据处理问题导致操作风险 |
4.1.4 流动性风险监测情况不容忽视 |
4.2 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产生问题的成因 |
4.2.1 财务公司处于初创期 |
4.2.2 专业金融风险管理人才配备不足 |
4.2.3 风险管理软件与其他管理软件存在信息孤岛 |
4.2.4 财务公司缺乏风险管理经验 |
5 完善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建议 |
5.1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
5.1.1 细化信用风险制度 |
5.1.2 提高信用风险政策执行力度 |
5.2 合理优化人才管理制度 |
5.2.1 招聘具有金融背景的专业人才 |
5.2.2 培养内部员工风险管理技能 |
5.3 提高数据信息化处理能力 |
5.3.1 加强风险管理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有效信息对接 |
5.3.2 实现风险管理信息在各职能部门的集成共享 |
5.4 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监测机制 |
5.4.1 设置流动性风险预警及应急机制 |
5.4.2 加强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实时动态监测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脱贫攻坚视阈下党的利益协调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理论分析及必要性 |
第一节 利益协调理论分析 |
一、利益协调的概念 |
二、利益协调的原理 |
三、利益协调:政党的内在职能 |
四、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协调理论 |
第二节 脱贫攻坚理论分析 |
一、贫困理论 |
二、传统扶危济困文化 |
三、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 |
第三节 脱贫攻坚视阈下党利益协调的必要性 |
一、全球贫困治理的时代趋势 |
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
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内在要求 |
四、促进社会结构转型的客观要求 |
第二章 利益协调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扶贫救济阶段党的利益协调(1978 年——1985 年) |
一、以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 |
二、制定农村经济政策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
三、以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四、以工代赈扶贫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 |
第二节 扶贫开发阶段党的利益协调(1986 年——1993 年) |
一、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 |
二、建立专项区域帮扶计划 |
三、确立贫困县为扶贫瞄准单位 |
第三节 扶贫攻坚阶段党的利益协调(1994 年——2000 年) |
一、以政府为主导推动综合扶贫攻坚 |
二、以多元互促模式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
三、重新确定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
第四节 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党的利益协调(2001 年——2010 年) |
一、在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中形成大扶贫格局 |
二、在“一体两翼”战略中建立农户参与式扶贫 |
三、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
四、在“两轮驱动”中提高贫困人口生活保障 |
第五节 新时代精准扶贫阶段党的利益协调(2011 年——2020 年) |
一、主要措施 |
二、主要特征 |
三、主要成绩 |
四、主要经验 |
第三章 利益协调的现实挑战 |
第一节 主体因素:利益协调主体单一化 |
一、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足 |
二、多元利益协调主体融合难 |
三、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存在利益矛盾 |
第二节 价值因素:共享式利益协调难度增大 |
一、“工具理性”思维 |
二、传统私德观 |
第三节 客体因素:贫困群体对利益的争夺 |
一、贫困群体制衡主义 |
二、贫困户虚荣心理 |
第四节 环境因素:与农村格局的融合较难 |
一、与农村社会格局的结合较难 |
二、与农村政治格局的融合较难 |
第五节 过程因素:利益协调过程运转不畅 |
一、利益表达低效 |
三、利益协调方式不当 |
四、利益评估机制不健全 |
五、利益保障机制较滞后 |
第四章 利益协调的路径指向 |
第一节 着力形成“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的利益协调合力 |
一、充分加强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
二、强化政府责任,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 |
第二节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
一、形塑党员干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 |
二、增强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观 |
三、树立贫困群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公德观 |
第三节 加强利益协调制度建设 |
一、问责机制 |
二、容错纠错机制 |
三、监督机制 |
第四节 促进利益协调与农村基层社会的良性互动 |
一、加强党组织对新乡贤的领导 |
二、增强党组织对基层协商治理的领导 |
三、切实践行群众路线 |
第五节 竭力构建“表达—分配—评估—保障”的系统运行机制 |
一、健全多元、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 |
二、完善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
三、塑造多元、动态的考核评估机制 |
四、建构人人共享的社会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2. 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分析 |
2.1 农业中小企业界定 |
2.1.1 国内中小企业定义的划分标准 |
2.1.2 农业中小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
2.2 财务管理相关概念 |
2.2.1 财务管理体系与内容 |
2.2.2 财务分析 |
2.3 财务管理的规范原则 |
2.3.1 财务基础工作管理规范 |
2.3.2 财务部门与财务人员岗位设置规范 |
2.3.3 财务组织架构管理设置 |
2.3.4 财务人员专业性规范 |
2.3.5 财务管理风险规范 |
2.3.6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
3. 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调查 |
3.1 研究对象的典型意义 |
3.2 对被调查企业的重点探究 |
3.2.1 湖北TH米业有限公司 |
3.2.2 湖北JY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3.2.3 湖北KK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4. 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4.1 财务管理整体水平不强 |
4.1.1 财务管理水平能力低下 |
4.1.2 会计电算化水平普及程度低 |
4.2 财务管理机构的建立不科学 |
4.2.1 企业财务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 |
4.2.2 农业中小企业存在家族模式 |
4.3 财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 |
4.4 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备 |
4.4.1 会计管理制度及会计档案管理不健全 |
4.4.2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
4.5 企业存在财务风险 |
5. 完善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
5.1 强化财务基础工作管理规范 |
5.1.1 会计基础核算与监督规范化 |
5.1.2 普及会计电算化管理 |
5.1.3 重视和增强财务管理意识 |
5.2 完善财务部门构建和岗位设置 |
5.2.1 设立科学且合理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 |
5.2.2 明确财务管理岗位职责 |
5.3 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 |
5.4 健全财务内部控制规范 |
5.4.1 完善财务基础制度规范 |
5.4.2 促进财务会计基础资料和会计档案的保管规范 |
5.4.3 加强应收款项管理 |
5.4.4 加强资金管理 |
5.5 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
5.3.1 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
5.3.2 及时进行财务状况分析 |
5.3.3 实现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监管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7)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热点研究 |
1.2.1 国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
1.2.2 国内卫生领域公私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
1.2.3 国内外卫生领域公私合作研究的述评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建设路径演变 |
2.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引入阶段 |
2.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探索阶段 |
2.1.3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制度建设阶段 |
2.1.4 农村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分析 |
2.2 基本公共服务公私协作内涵界定 |
2.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内涵 |
2.2.2 农村公共卫生供给的公私主体界定 |
2.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供给系统 |
2.3.1 系统动力学中的系统观点 |
2.3.2 绩效理论中的卫生系统 |
2.3.3 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 |
2.3.4 协作行为与博弈论思想 |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2.4.2 系统基模分析工具 |
2.4.3 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建模 |
2.4.4 入树基模集的生成 |
2.5 本章小结 |
3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模型研究 |
3.1 农村地区公私协作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理论框架 |
3.1.1 宏观系统绩效评估框架 |
3.1.2 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框架 |
3.1.3 农村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绩效框架 |
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2.1 项目绩效备选指标 |
3.2.2 专家的基本情况 |
3.2.3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权重 |
3.3 基于熵值法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
3.3.1 指标优化方法的选择 |
3.3.2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权重优化 |
3.3.3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公私协作机制与绩效相关关系研究 |
4.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现状 |
4.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的组织管理模式 |
4.1.2 农村基层卫生系统公私协作机制 |
4.1.3 农村公私协作机制运行的问题 |
4.2 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系统要素 |
4.2.1 公私协作的结构要素分析 |
4.2.2 农村公私协作系统服务能力 |
4.2.3 乡村两级公私协作主体协作的主观意愿调查及因素分析 |
4.3 公私协作系统要素与绩效间的相关性分析 |
4.3.1 社会条件与项目过程绩效之间的关系 |
4.3.2 管理制度与项目绩效相关性 |
4.3.3 项目数量、质量和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
4.3.4 乡村公私协作系统项目绩效内生机理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5 公私协作模式与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 |
5.1 典型公私协作模式 |
5.1.1 概述 |
5.1.2 样本乡镇乡村两级公共卫生协作模式 |
5.2 公私协作机制与基本公共卫生绩效的循证分析 |
5.2.1 结构绩效分析 |
5.2.2 过程绩效分析 |
5.2.3 结果绩效分析 |
5.3 公共卫生绩效综合比较 |
5.3.1 基于加权TOPSIS法的绩效评估 |
5.3.2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综合绩效的比较 |
5.3.3 公共卫生服务绩效增长类系统基模分析 |
5.3.4 问题类系统分析基模 |
5.4 公私协作模式的形成、发展与组织管理挑战 |
5.4.1 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的形成契机 |
5.4.2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的SWOT比较 |
5.4.3 两种公私协作模式组织管理的问题、风险和挑战 |
5.5 本章小结 |
6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与改进策略研究 |
6.1 公私协作系统公共卫生绩效机理 |
6.1.1 项目工作绩效的表现形式 |
6.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的共生关系 |
6.1.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内生规律 |
6.2 公私协作机制对项目绩效影响的验证 |
6.2.1 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 |
6.2.2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结果 |
6.2.3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分析 |
6.3 基于系统动力学反馈结构的绩效改进策略 |
6.3.1 基于项目绩效机理的因果关系 |
6.3.2 公共卫生系统绩效的反馈基模生成集 |
6.3.3 公共卫生项目绩效系统动力流图 |
6.3.4 改善项目绩效的策略建议 |
7 研究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公共卫生公私协作系统与项目制度变迁 |
7.1.2 公共卫生绩效概念框架与项目绩效机理 |
7.1.3 公私协作主流模式与特殊模式绩效循证 |
7.1.4 公私协作机制对公共卫生绩效影响路径 |
7.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7.2.1 研究的创新 |
7.2.2 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与调查问卷 |
(8)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农民政治认同研究的基本理论 |
2.1 政治认同的基本理论 |
2.1.1 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 |
2.1.2 政治认同的特点 |
2.1.3 政治认同的结构性要素 |
2.1.4 政治认同的作用 |
2.2 农民政治认同的概念及其表现维度 |
2.2.1 农民政治认同的概念 |
2.2.2 农民政治认同的表现维度 |
2.3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
2.3.1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演变 |
2.3.2 “国家-社会”研究框架的可行性 |
2.4 国家-社会关系与农民政治认同的关系 |
2.4.1 国家-社会关系与政治认同的统一: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
2.4.2 国家-社会关系的变迁带来政治认同的变化 |
2.4.3 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与农民政治认同的互动 |
第3章 转型时期农民政治认同的现状分析 |
3.1 社会转型给中国农村社会带来的变化及其对农民政治认同的影响 |
3.1.1 社会转型给中国农村社会带来的变化 |
3.1.2 社会转型对农民政治认同的影响 |
3.2 社会转型期农民政治认同的积极变化 |
3.2.1 农民政治认知水平逐步提升 |
3.2.2 农民的政治情感倾向相对稳定 |
3.2.3 农民的政治态度相对积极 |
3.2.4 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 |
3.3 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政治认同弱化的表现 |
3.3.1 农民政治认知水平与农民权利意识增长不相适应 |
3.3.2 农民政治态度上的冷漠与疏离并存 |
3.3.3 农民政治文化心理层面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
3.3.4 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增多 |
第4章 转型时期影响农民政治认同的结构性要素分析 |
4.1 转型时期影响农民政治认同的结构性要素 |
4.1.1 利益认同—绩效的显着性 |
4.1.2 制度认同—制度的公正性 |
4.1.3 价值认同—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
4.2 转型时期影响农民政治认同的结构性要素的基本特征 |
4.2.1 强调利益的满足是提升农民政治认同的核心要素 |
4.2.2 强调社会公正在增强农民政治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
4.2.3 国家宏观制度输出与农民政治认同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 |
4.2.4 影响农民政治认同的结构性要素涉及多个层面 |
第5章 增强农民政治认同的对策 |
5.1 提高农民政治认知,奠定农民政治认同的认识基础 |
5.1.1 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
5.1.2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搭建有利于政治文化传播的平台 |
5.2 培养农民政治情感,端正农民政治态度,强化农民政治认同的心理倾向 |
5.2.1 保障农民经济利益,满足农民对民生福利的需求 |
5.2.2 规范基层政权的权力运作,提升基层政权运作的制度化水平 |
5.2.3 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
5.3 规范农民政治参与,强化农民政治认同的实践环节 |
5.3.1 保障农民参政权,以强化农民制度性的政治参与 |
5.3.2 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构建农民政治参与的组织基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中小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 |
1.1.2 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的作用 |
1.2 研究动机和思路 |
第二章 我国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2.1 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
2.2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
2.3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
第三章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财务管理概述 |
3.1.1 财务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
3.1.2 财务管理的概念 |
3.1.3 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
3.2 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经营特点 |
3.3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1 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
3.3.2 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分析天津 kfjd 公司财务管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
4.1 天津kfjd 公司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 |
第五章 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
5.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机构 |
5.2 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
5.3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吸纳高素质人才 |
5.4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执行能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目的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研究的基础理论 |
2.1 基于分工专业化的产业集群理论 |
2.2 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集群理论 |
2.3 基于集聚经济的产业集群理论 |
2.4 基于创新系统的产业集群理论 |
2.5 基于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理论 |
第3章 产业集群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内联关系 |
3.1 产业集群分工专业化的效率优势 |
3.2 产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优势 |
3.3 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优势 |
3.4 产业集群模块化的整合优势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博弈分析 |
4.1 基于价格的企业竞争优势博弈分析 |
4.1.1 价格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杀手锏” |
4.1.2 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价格优势 |
4.2 基于信用的企业竞争优势博弈分析 |
4.2.1 信用机制是产业集群运作的重要支撑 |
4.2.2 产业集群信用机制产生机理 |
4.2.3 基于博弈论的信用机制分析 |
4.3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竞争优势博弈分析 |
4.3.1 供应链管理新思维 |
4.3.2 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乡镇企业产业集群演化的路径变迁 |
5.1 我国乡镇企业改革历程与特点 |
5.2 乡镇企业产业集群演化的案例分析 |
5.2.1 河北省乡镇企业产业集群概况 |
5.2.2 河北省乡镇企业产业集群类型 |
5.3 乡镇企业产业集群演化的理论阐释 |
5.3.1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评述 |
5.3.2 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评价 |
6.1 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的诠释 |
6.2 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模型分析 |
6.2.1 模型构建 |
6.2.2 参数分析 |
6.2.3 分析结论 |
6.3 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评价体系 |
6.3.1 评价原则 |
6.3.2 评价方法 |
6.3.3 评价指标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影响因素分析 |
7.1 问卷设计及发放 |
7.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7.2.1 企业规模分布 |
7.2.2 企业集聚意愿 |
7.2.3 企业合作意愿 |
7.2.4 企业参与竞争方式 |
7.2.5 企业产品优势 |
7.2.6 企业技术与研发 |
7.2.7 中介机构作用 |
7.2.8 政府职能作用 |
7.3 主因素分析 |
7.3.1 基本原理 |
7.3.2 主因素确立 |
7.4 主因素计量分析及检验 |
7.4.1 计量模型 |
7.4.2 企业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
7.4.3 企业运营影响因素分析 |
7.4.4 集群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7.4.5 市场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主要结论与讨论 |
8.1.1 主要结论 |
8.1.2 讨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企业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乡镇企业财务管理不容忽视(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J]. 张强,葛佳鑫. 当代会计, 2021
-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3]洪都拉斯港口项目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 王佳.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4]JX高速公路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问题探究[D]. 董郭菲.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5]脱贫攻坚视阈下党的利益协调路径研究[D]. 向鑫.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湖北省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吴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公共卫生服务公私协作机制与系统绩效的循证研究[D]. 唐尚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8]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 万海玲. 西北工业大学, 2017(02)
- [9]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 刘洋. 天津大学, 2009(S2)
- [10]基于产业集群的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 陈娆.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