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园免费开放的条件研究——以昆明市翠湖公园免费开放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朝虎[1](2021)在《乐清市城市公园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千熙庭[2](2020)在《新乡市人民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使用后评价是风景园林领域的研究热点。论文以河南省新乡市人民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访谈、行为观察、动线分析、调查问卷等方法,调研公园建设情况、园林要素、游客分布、行为特征等内容,进一步运用语义差异量表、层次分析和四分图模型获取游客满意度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游客活动受不同时段、日期类型、区域景点、行为类型、温度天气、空气质量等多种影响,其中,游客人数峰值在8:00-10:00和14:00-16:00两个时段;全年游客行为主要是休闲娱乐,春秋多为观赏和娱乐活动;老幼人群多在西门大道、大型玩具区、大本营岛和东门大草坪活动;节假日公园内青少年类人群增加明显;夏季高温和冬季雾霾游客数量显着减少。(2)动线分析显示公园主要游览路线为西门-觅香桥-大型玩具区-北门-东门大草坪-荷花湖-海洋馆-动物园-美术馆,涵括公园大部分精华区域,说明公园道路交通合理、景点可达性较高。(3)问卷数据表明游客性别比例基本相等;从红旗区到访公园的游客(41.98%)最多;15-34岁游客(40.33%)最多,且学生类型占比达36.21%;游客收入集中在3000-5000元(34.57%),以本、专科学历(50.21%)居多;游人来园距离多大于2000米(38.68%);来园方式以公交为主(24.28%),耗时15-30min(37.04%)为主,停留时间多为3-6小时(29.22%);节假日到访游客(31.69%),以陪伴家人(59.67%)同游为主;因景色优美(24.28%)前来的游客居多,常被园区环境宜人、设施齐全(各31.69%)所吸引;游客最喜欢的景点是动物园(34.16%)、快乐大本营(35.80%)和荷花湖(36.63%),认为还需增加座椅(43.62%)、活动广场(29.22%)等。(4)SD分析得出游客对公园整体满意度较好,以公园可达性(1.35)最为满意;对停车场布置(-0.18)最不满意;其他满意度较高的因子依次为园内景色>园内环境>游园感受>空间布局;满意度较差因子依次照明设施>设施维护>游乐设施收费>园林建筑。(5)层次分析法可知,准则层权重排序为整体品质(0.3765)>交通状况(0.2376)>服务设施(0.1339)>功能布局(0.1143)>公园管理(0.0764)>景观要素(0.0613)。指标层权重排名前5依次为园内安全性(0.2004)>出入口设置(0.1901)>游园感受(0.0961)>空间布局(0.0915)>园内环境(0.0548);最不重要5项指标依次为园林建筑(0.0057)>园内气候(0.0055)>娱乐设施(0.0037)>水体规模(0.0025)>雕塑小品(0.0024)。(6)四分图模型对29项因子分析显示6个因子位于A优势区,9个因子位于B维持区,6个因子位于C机会区,1个因子位于D修补区,现阶段需要注意加强对落于C、D区因子的完善提升。(7)最后提出了注重地域特色,打造豫北文化,完善功能布局,创新景点设计,做好设施维护,满足行为需求,提升照明管理,抓牢消防安保等公园优化策略。
肖先柳[3](2019)在《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久以来,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不能满足市民的使用需求,为应对供需关系的转变,政府在政策法规和机构设置中有所调整,但管理改革方向和思路仍不清晰。论文以昆明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以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和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围绕主城公共空间系统“管什么”和公共空间管理体制“怎么管”两条研究逻辑线,通过文献综述、田野调查、问卷访谈、对规划管理部门行政工作观察研究(一年)、规划设计管理会议旁听以及对一手政策法规文件分析比较的综合研究方法,得出昆明市公共空间系统管理的主要矛盾和未来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管理应朝向“公共空间系统化完善”和“消极空间积极化”的努力方向。“管什么”是理现象的逻辑,主要通过三方面展开:构建“管理者视角”的公共空间质量评价体系;对昆明主城区量和质进行分析评价;梳理出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矛盾。“怎么管”是梳机制的逻辑,主要通过两方面展开:对昆明市公共空间“量”的法规、规划编制及管理和建设管理进行分析建议;对昆明市公共空间“质”的法规、设计管理和后期管理进行分析建议。
谢云峰[4](2019)在《明清时期翠湖的历史文化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翠湖景色优美、人文荟萃,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历史文化名城昆明的重要文化标志。它不仅在昆明的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对现代昆明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翠湖的形成与发展,不但见证了昆明城市的发展,明清时期围绕翠湖所发生的历史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昆明、云南,乃至明清的社会变迁。本文以明清时期的翠湖为研究中心,主要分为四个章节探讨翠湖的历史文化变迁情况。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元及元以前滇池与昆明城的发展情况以及滇池治理活动与翠湖雏形的出现。元代为了防范滇池水患与开拓城市发展空间,开始大规模治理滇池的活动,促使滇池水位迅速下降,翠湖开始从湖湾向独立湖泊转变。第二章研究了明代昆明城的发展与翠湖区域的初步发展。明代以昆明砖城的建设为契机,翠湖从湖湾转变为城中内湖,随着昆明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繁荣,翠湖区域得到初步发展。第三章主要梳理了清代昆明城的城市建设与翠湖区域经济、文化与园林景观的发展情况。清代昆明城在明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街巷密集,人口众多,百姓生活富足安乐。翠湖区域的社会经济也得到迅速发展,商业兴盛,有不少繁华的街道如小西门正街、城隍庙街、土主庙街等。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翠湖的园林景观建设也迎来大发展时期,清朝末期,以陈荣昌的《九龙池八景》诗的出现为标志,翠湖的园林景观基本进入成熟阶段。清代众多文人雅士在翠湖的活动和留下的诗文、笔墨进一步丰富了翠湖的文化。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明清时期翠湖的文化特质。本文将翠湖的发展变迁与昆明城的历史发展有机结合,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自元至明清翠湖的历史发展情况,重点分析了对翠湖发展带来重大契机和转折的事件,并探究了翠湖历史变迁背后的成因。还讨论了翠湖区域的形成及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并对翠湖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清代,翠湖从封闭走向开放,成为大众的休闲娱乐胜地,上到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下到市井民众同乐于翠湖。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翠湖形成了景观、历史与文化三位一体的独特风貌。历史上不同人群在翠湖的活动在促进翠湖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塑造了翠湖独特的历史文化形象,“人”与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马珂[5](2019)在《昆明近代园林特征与演变研究(1840-1949年)》文中研究说明昆明地处中国西南,自古有着不同与中原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到了近代昆明自开埠以后,昆明园林发生着很大变化:东西方思想的冲突与交融,在“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形成昆明近代公园系统,而具体不同艺术风格的碰撞造就昆明园林独特的特征,为昆明园林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论文针对昆明城市发展过程中,古城格局、文化古迹的消失,近代园林消解等问题,以昆明近代历史园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史料研究、实地调研以及分类归纳——特征总结——演绎分析的逻辑方法,对以下内容作出深入研究:(1)近代昆明园林分类及各类型园林的个案研究;(2)昆明近代园林的特征研究;(3)昆明近代园林的演变脉络研究。意图挖掘整理属于近代昆明独有的园林艺术特征与演变脉络,为后续园林遗产保护工作作出贡献。最终,在史料梳理与个案研究基础上,得出:(1)昆明近代园林形成了“两轴、三环、多片区”的整体结构分布特征,中西合璧的风格特征,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各方面综合了西方风格艺术与传统江南园林技法,形成本土特色,同时园林承载了社会、市井、教育、商业等活动。而这些特征受到近代自然人文、政治权力、以及中西方园林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昆明近代园林经历了萌芽期(1840-1910年)、发展期(1911-1921年)、繁盛期(1922-1937年)、平稳期(1938-1945年)、衰退期(1946-1949年)五个历史阶段。演变脉络表明:昆明近代公共园林为主流园林,形成整体公园系统;私家园林大量兴起;寺观园林逐年减少,园林空间逐渐转化为其他性质空间或消失,但仍有部分经典的园林保留至今;校园园林既有本土成长起来的中西合璧式园林,又有抗日战争时期呈现出的战时朴素校园景观。
刘瑞[6](2017)在《昆明市城镇化进程中开放式公园居民体育休闲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的发展对世界以及各个国家的兴盛起到重要的作用,它是国家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客观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家发展的趋势,云南省昆明市相关领导在政策的鼓励下,不断促进与发展城镇化,其城镇化水平已大大提高。另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为了供广大市民休闲娱乐、享受都市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开放式公园的政策也在不断完善,从而引起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开放式公园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居民体育休闲行为的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与深度访谈等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城镇化发展做出分析,对城镇化进程中开放式公园居民体育休闲行为的现实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呈贡新区城镇化进程中开放式公园居民的一般情况、体育休闲活动的行为与认知观等,并与昆明市市区公园进行对比之后,对其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以便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开放式公园如何在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下更好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体育休闲行为提出参考。以期待更多的人群参与到此体育休闲活动中,增强群众的全民健身意识,提高本地区整体素质、普及大众健身的意识。通过分析研究与探讨,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城镇化进程方面:云南省呈贡区城镇化水平处于中期阶段,正朝着基本实现阶段的目标前进。2.布局建设方面:城镇化进程中的洛龙公园与市区翠湖公园相比,虽然面积较大,但是公园体育器材较少,分布地点单一,布局方面不全面,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居民自身的需要。3.影响因素方面:居民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与每月收入都会影响居民参加体育休闲活动的种类、活动频率以及锻炼方式。城镇化进程中的洛龙公园与市区翠湖公园相比,居民文化程度较低,每月收入较少。4.体育行为方面:城镇化进程中的洛龙公园与市区翠湖公园相比,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少,居民进行体育休闲活动的频率比较低,体育休闲自主性锻炼方式不积极,并且居民从事的体育休闲项目较少,种类不丰富,需要进一步改善。5.体育认知方面:城镇化进程中的洛龙公园与市区翠湖公园相比,居民对体育锻炼功能的主观认知不够全面,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和动机不强烈,体育休闲活动意识较弱,需要更多的专业指导和帮助。6.公共服务方面:城镇化进程中的洛龙公园与市区翠湖公园相比,洛龙公园体育休闲活动组织管理机构不全面,公共服务不完善,体育组织管理不到位,管理工作有待提高。
李金和[7](2014)在《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公园绿地数量急剧增加,大量的公园绿地在规划建设中,昆明市公园绿地面积近年也大幅增长。开放式公园绿地作为与市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户外公共空间,是市民休闲游憩、娱乐健身和社会交往的场所,空间质量的优劣影响着市民户外活动的水平。开放式公园绿地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普遍的共识,近年来国内外对开放式公园绿地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研究对象主要偏向于城市综合性公园,而与市民日常生活最为紧密的社区公园及街旁绿地研究较少,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通过引入使用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对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进行使用后评价研究。将开放式公园绿地根据不同的空间形态分类为面状开放式公园绿地、线状开放式公园绿地及点状开放式公园绿地三个类别,每个类别分别选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研究。面状开放式公园绿地选取翠湖公园、线状开放式公园绿地选取盘龙江桃源街段绿地、点状开放式选取席子营小游园、金碧公园、西坝怡园及西站立交桥小游园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等方法对选择的对象进行使用状况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比了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影响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优化开发建设、优化规划设计、优化经营与优化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为未来开放式公园绿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邢权兴,孙虎,管滨,郑金风[8](2014)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西安市免费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免费公园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旅游资源的角色,是城市旅游功能的有益补充,但目前游客满意度的研究还没有兼顾到免费公园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免费公园的游客满意度进行测评研究。以西安市免费公园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游客满意度评价,发现影响免费公园游客满意度的显着因子,探讨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免费公园发展策略。结果表明:游客对西安市免费公园的满意度达到基本满意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公园的总体环境卫生、花草树木景观、遮阳避雨设施等是影响满意度的显着因子;通过对14项评价因子的重要度—满意度分析,得出免费公园在发展中的优势与弱势,针对不同象限提出3种发展策略:重点发展,保持发展和后续持续发展。Ⅲ象限内的因子是西安市免费公园的弱势,是今后公园管理与发展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免费公园的满意度,从而促进西安市旅游业的健康,完善,快速发展。
董彦[9](2014)在《上海市闸北区公园免费开放后的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摘要:城市公园作为一个开放的活动空间,应当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应当以较低的入园门槛,让市民拥有享受公共产品的权利。从2005年起,上海免费开放了除几个专类园、古典园以外的综合性大公园,免费开放的公园数达到130个,免费开放率达到89%。然而,随着公园的免费开放,问题也接踵而至,游客量的迅猛上升使许多城市公园的绿地受损,夷为泥地;公园人、财、物的投入不足,又使城市公园环境、治安等成为难题。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后该如何管理,继而由管理变成治理,如何营运?这一问题亟需解决。本文以上海市闸北区公园所免费开放后遇到的各种问题作为切入点,运用公共管理中效益管理理论,通过社会调查、样本比对等方法工具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剖析,并从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变,公园经营模式的转变,公园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及公园正常运行的保护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加强免费公园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作者希望通过对闸北区公园免费开放的管理研究为上海市内免费开放公园的管理提供借鉴,使城市公园不仅是供游客锻炼、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可以成为科普、教育、品牌的代表。
黄婷[10](2014)在《昆明市免费开放城市公园的满意度研究 ——以昆明翠湖公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人员、楼房、产业不断的增多,对城市造成严重的生态影响,因此公园应运而生。作为城市中的绿地空间,公园不仅有美化环境的功能,现代的城市公园已然是集娱乐、休闲、科学、文艺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体。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下,休闲时代已逐步到来时,城市公园的形式也在方式悄然改变,由收费制逐渐改为免费制。城市公园的免费开放使得游客更方便快捷的进入到公园,获得真实的实惠时,却也面临着问题。一方面是公园收入没有了主要的来源,而公园的费用支出不减,免费开放后公园应如何自己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公园在免费开放后,是否能与收费时一样,将公园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游客,游客对免费开放后的城市公园的满意度的情况又如何。这就需要我们对城市公园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免费开放后的城市公园的满意度,进而对城市公园的健康发展提供策略。本文研究从满意度的相关理论入手,借鉴以往城市公园研究的基础,在城市公园免费开放的背景下,以昆明市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将翠湖公园的满意度研究作为个案,立足于游客的角度,分析了昆明市免费开放的游客满意度。通过对游客基本信息与满意度两方面的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分析法,对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期望差异分析、IPA分析等,全方位的了解游客对免费开放城市公园的满意度。首先,通过描述分析,了解了游客的背景与基本特征;再次通过因子分析找出游客认为影响游览城市公园满意度的5个因子,以及因子包含的指标;再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游客的个人信息是否会对5个因子的满意度形成影响;最后,通过期望-差异分析、IPA分析,详细的研究游客对各个指标的满意度情况。同时,根据前文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昆明市免费开放城市公园的发展现状,提出提升游客对昆明免费城市公园满意度的建议。
二、公园免费开放的条件研究——以昆明市翠湖公园免费开放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园免费开放的条件研究——以昆明市翠湖公园免费开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2)新乡市人民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综合性公园 |
2.1.1.1 综合性公园的概念 |
2.1.1.2 综合性公园的分类 |
2.1.1.3 综合性公园的功能 |
2.1.2 使用后评价 |
2.1.2.1 使用后评价的概念 |
2.1.2.2 使用后评价的程序 |
2.2 文献研究综述 |
2.2.1 综合公园研究综述 |
2.2.1.1 综合公园发展历程 |
2.2.1.2 综合公园研究方向 |
2.2.2 使用后评价研究综述 |
2.2.2.1 国外POE研究综述 |
2.2.2.2 国内POE研究综述 |
2.2.3 新乡市人民公园研究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乡市人民公园调查方法与内容 |
3.1 公园概况 |
3.1.1 自然环境 |
3.1.2 区位布局 |
3.1.3 周边环境 |
3.2 调查方法 |
3.2.1 公园前期勘察方法 |
3.2.2 使用后评价研究调查方法 |
3.2.3 调查数据分析方法 |
3.2.4 综合评价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乡市人民公园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构成要素分析 |
4.1.1 地形水体分析 |
4.1.2 道路交通分析 |
4.1.3 功能分区分析 |
4.1.4 建筑及设施分析 |
4.1.5 植物景观分析 |
4.1.6 人文景观分析 |
4.1.7 标识系统分析 |
4.1.8 照明系统分析 |
4.2 时空特征分析 |
4.2.1 行为特征分析 |
4.2.2 区域景点分析 |
4.2.3 时段特征分析 |
4.2.4 四季对比分析 |
4.2.5 使用群体分析 |
4.2.6 游客动线分析 |
4.2.7 温度对行为活动影响分析 |
4.2.8 PM2.5对行为活动影响分析 |
4.3 访谈与行为痕迹分析 |
4.3.1 现场访谈分析 |
4.3.2 行为痕迹分析 |
4.4 调查问卷分析 |
4.4.1 游园者基本情况 |
4.4.2 公园使用情况 |
4.5 综合评价分析 |
4.5.1 SD量表满意度分析 |
4.5.2 评价指标重要性分析 |
4.5.3 四分图综合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乡市人民公园提升策略 |
5.1 构成要素 |
5.1.1 功能布局 |
5.1.2 道路交通 |
5.1.3 区域景点 |
5.1.4 建筑设施 |
5.1.5 人文绿化 |
5.1.6 照明消防 |
5.2 时空特征 |
5.2.1 空间维度 |
5.2.2 时间维度 |
5.3 使用者诉求 |
5.4 公园管理 |
5.4.1 安保管理 |
5.4.2 维修养护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构成要素结论 |
6.1.2 时空特征结论 |
6.1.3 问卷调查结论 |
6.1.4 综合评价结论 |
6.1.5 总结论 |
6.2 讨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1.1.1 研究政策背景 |
1.1.2 研究课题来源 |
1.1.3 研究必要性 |
1.2 研究对象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对象 |
1.2.3 研究层次的确定 |
1.3 重要概念界定 |
1.3.1 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
1.3.2 公共空间管理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1.3.3 系统与体系概念辨析 |
1.4 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的划分 |
1.4.1 传统研究划分方式 |
1.4.2 按照用地的独立-非独立角度划分 |
1.4.3 按照用地配建-非配建划分 |
1.4.4 按照服务等级性质划分 |
1.4.5 采用综合的公共空间分类 |
1.5 研究综述 |
1.5.1 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完善”的综述 |
1.5.2 对“消极空间积极化”的综述 |
1.5.3 对“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机制”的综述 |
1.6 调查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调查方法的准备 |
1.6.2 研究方法的准备 |
1.7 研究框架(图1.15) |
第二章 “管理者视角”的公共空间质量评价研究 |
2.1 管理者在公共空间评价中应有之视角 |
2.1.1 视角梳理 |
2.1.2 属性梳理 |
2.1.3 评价方法梳理 |
2.2 对“规划管理者视角”的公共空间指标梳理分析 |
2.2.1 环境属性相关指标 |
2.2.2 社会属性相关指标 |
2.2.3 经济属性相关指标 |
2.2.4 法律属性相关指标 |
2.2.5 小结 |
2.3 建立评价体系 |
第三章 对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现状的调查分析 |
3.1 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建设发展概况 |
3.1.1 主城区城市形态圈层蔓延特征 |
3.1.2 主城区城市形态扩张与公共空间系统建设关系 |
3.2 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特征分析 |
3.2.1 G类用地公共空间规划的基本概况 |
3.2.2 G类用地公共空间的系统特征 |
3.3 对公共空间“量”的分析评价 |
3.3.1 对公共空间总量相关指标分析评价 |
3.3.2 对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分析评价 |
3.4 对公共空间“质”的分析评价 |
3.4.1 对主要类型公共空间的“质”分析评价 |
3.4.2 对系统完善类型公共空间的“质”分析评价 |
3.4.3 对公共空间整体性的分析和评价 |
3.5 小结 |
3.5.1 对主城公共空间系统“量”的特征和问题 |
3.5.2 对主城公共空间系统“质”的特征和问题 |
3.5.3 策略建议 |
第四章 对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量”的管理机制的研究分析 |
4.1 相关法规的分析建议 |
4.1.1 分析 |
4.1.2 评价建议 |
4.2 对于相关规划编制及管理分析建议 |
4.2.1 分析 |
4.2.2 评价和建议 |
4.3 对于建设管理的分析建议 |
4.3.1 分析 |
4.3.2 评价和建议 |
4.4 小结 |
第五章 对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质”管理机制的研究分析 |
5.1 相关法规分析建议 |
5.1.1 分析 |
5.1.2 评价和建议 |
5.2 对设计管理分析建议 |
5.2.1 分析 |
5.2.2 评价和建议 |
5.3 对后期管理分析建议 |
5.3.1 分析 |
5.3.2 评价和建议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1.1 “管理者视角”的公共空间质量评价体系 |
6.1.2 主城区公共空间系统的主要矛盾 |
6.1.3 主城区公共空间“量”管理工作上的机制矛盾 |
6.1.4 主城区公共空间“质”管理工作上的机制矛盾 |
6.1.5 基于现实矛盾和改革层面试提出主城区公共空间管理的完善方向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调查记录表(部分) |
附录C:《昆明市绿地系统规划》带状空间梳理 |
附录D:论文调查问卷及民意反馈总结 |
附录E 访谈及会议记录 |
附录F 图片索引 |
(4)明清时期翠湖的历史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价值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关于翠湖历史沿革的研究 |
(二) 关于翠湖历史建筑的研究 |
(三) 关于名人与翠湖历史文化的研究 |
四、翠湖的时空 |
五、重难点 |
六、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明代以前的滇池与昆明城 |
一、元代以前的滇池与昆明城 |
二、元代滇池治理与翠湖雏形的出现 |
第二章 明代昆明的城市建设与翠湖的形成 |
第一节 明代昆明城的建设 |
第二节 从湖湾变为内湖——明代翠湖形态转折的动因 |
一、风水因素 |
二、城市空间拓展的需要 |
三、水运资源与城市用水需求 |
四、军事因素 |
第三节 明代昆明社会的繁荣与翠湖区域的发展 |
一、明代昆明社会经济的繁荣 |
二、昆明文教的兴盛与翠湖区域文化教育的发展 |
三、崇佛尊道的社会风气与翠湖区域宗教设施的发展 |
第四节 沐氏家族与柳营别业——翠湖园林建设的初步发展 |
第五节 明末翠湖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
一、大西军入滇与翠湖区域的建设 |
二、永历帝与翠湖 |
第三章 清代昆明城市的建设与翠湖的迅速发展 |
第一节 清代昆明城的城市建设 |
第二节 清代翠湖区域社会经济的勃兴 |
第三节 清代翠湖区域的迅速发展 |
一、吴三桂平西王府的建设与翠湖水域的变迁 |
二、翠湖的内部建设 |
三、翠湖周边区域景观的恢复与重建 |
第四节 清代文人与翠湖 |
一、师范与翠湖 |
二、王毓麟与《翠海春日杂诗七首》 |
三、李于阳与翠湖柳 |
四、家住九龙池畔的戴淳 |
五、陈荣昌与翠湖八景 |
六、莲湖吟社社员与翠湖 |
七、袁嘉谷与翠湖 |
第五节 世俗民众在翠湖区域的休闲与娱乐活动 |
一、日常休闲娱乐活动 |
二、翠湖庙会 |
三、翠湖及周边的饮食 |
第四章 明清时期翠湖的文化特质 |
一、深厚的历史底蕴 |
二、内涵丰富的文化 |
(一) 人与景相得益彰 |
(二) 雅俗共赏的大众休闲娱乐胜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昆明近代园林特征与演变研究(1840-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园林史研究概述 |
1.1.2 当下中国园林史所面临不足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与选题的界定 |
1.3.1 时间界定 |
1.3.2 空间界定 |
1.3.3 园林概念界定 |
1.3.4 园林类别界定 |
1.4 研究动态 |
1.4.1 近代园林的研究 |
1.4.2 昆明园林的研究 |
1.4.3 研究动态小结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与重点 |
1.5.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昆明自然人文概况及历史沿革 |
2.1 昆明概述 |
2.1.1 地理位置 |
2.1.2 自然气候 |
2.1.3 人文关联 |
2.2 早期的昆明 |
2.3 自开埠时期(1904—1910) |
2.3.1 自开埠概况 |
2.3.2 滇越铁路修建及影响 |
2.3.3 开埠后的城市转型 |
2.4 民国初期(1911—1936) |
2.4.1 城市规划 |
2.4.2 建筑风格 |
2.4.3 公共娱乐与文教事业 |
2.5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
2.5.1 城市建设 |
2.5.2 金融事业 |
2.5.3 文化教育事业 |
2.6 内战停滞时期(1946—1949) |
2.6.1 经济衰退 |
2.6.2 城市规划停滞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昆明近代园林概述 |
3.1 昆明传统园林历史沿革 |
3.2 昆明近代园林分类 |
3.2.1 昆明近代公共园林 |
3.2.2 昆明近代私家园林 |
3.2.3 昆明近代寺观园林 |
3.2.4 昆明近代宗教园林 |
3.2.5 昆明近代校园园林 |
3.2.6 昆明近代纪念性景观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昆明近代园林个案研究 |
4.1 公共园林 |
4.1.1 金碧公园 |
4.1.2 翠湖公园 |
4.1.3 大观公园 |
4.1.4 古幢公园 |
4.1.5 近日公园 |
4.2 私家园林 |
4.2.1 城区内的私家花园 |
4.2.2 郊野别墅园 |
4.3 寺观园林 |
4.3.1 水院型寺观园林 |
4.3.2 山地型寺观园林 |
4.3.3 综合型寺观园林 |
4.4 校园园林 |
4.4.1 东陆大学 |
4.4.2 西南联合大学 |
4.5 本章小结 |
4.5.1 公共园林 |
4.5.2 私家园林 |
4.5.3 寺观园林 |
4.5.4 校园园林 |
第五章 昆明近代园林的特征 |
5.1 分布特征 |
5.1.1 整体分布特征 |
5.1.2 各类型园林分布特征 |
5.2 园林风格特征 |
5.2.1 中式 |
5.2.2 西式 |
5.2.3 中西合璧式 |
5.3 园林要素特征 |
5.3.1 叠山 |
5.3.2 理水 |
5.3.3 建筑 |
5.3.4 雕像与纪念性构筑 |
5.3.5 植物营造 |
5.3.6 楹联匾额 |
5.4 园林活动 |
5.4.1 社会公共活动 |
5.4.2 学术教育活动 |
5.4.3 运动康健活动 |
5.4.4 市井庙会及宗教活动 |
5.4.5 园林周边业态的发展 |
5.5 影响因素 |
5.5.1 山水城市环境影响 |
5.5.2 多元文化影响 |
5.5.3 政治权力影响 |
5.5.4 西方园林规划理念影响 |
5.5.5 江南园林影响 |
5.5.6 传统宗教思想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昆明近代园林的演变 |
6.1 萌芽期(1840-1910) |
6.1.1 清晰的古城池整体景观格局 |
6.1.2 寺观园林由盛转衰 |
6.1.3 公共园林与学校园林的兴起 |
6.2 发展期(1911-1921) |
6.2.1 公共园林发展 |
6.2.2 私家园林崛起 |
6.2.3 寺观园林短暂复兴 |
6.3 繁盛期(1922-1937) |
6.3.1 私家园林繁盛 |
6.3.2 公共园林繁盛 |
6.3.3 多条风景名胜公路创建 |
6.3.4 寺观园林的空间功能转化 |
6.4 平稳期(1938-1945) |
6.4.1 小型公共园林建设兴起 |
6.4.2 私家园林数量攀升 |
6.4.3 战时整体园林空间功能变化 |
6.5 衰退期(1946-1949)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1.1 昆明近代园林个案研究 |
7.1.2 昆明近代园林的特征 |
7.1.3 昆明近代园林的演变 |
7.2 后续遗产保护的思考 |
7.2.1 现存昆明近代园林状况及原因 |
7.2.2 后续遗产保护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图片索引 |
(6)昆明市城镇化进程中开放式公园居民体育休闲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休闲体育的概念 |
1.4.2 城镇化的概念 |
1.4.3 国内外城镇化研究现状 |
1.4.4 国内外开放式公园体育休闲行为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地调查法 |
2.2.4 深度访谈法 |
2.2.5 数据分析法 |
2.2.6 逻辑思维法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呈贡区城镇化水平进程状况 |
3.2 呈贡区与市区开放式公园居民一般情况调查分析 |
3.2.1 居民居住地与性别调查分析 |
3.2.2 居民居住地与年龄调查分析 |
3.2.3 居民居住地与职业调查分析 |
3.2.4 居民居住地与文化程度调查分析 |
3.2.5 居民每月收入调查分析 |
3.3 呈贡区与市区开放式公园居民体育休闲行为调查分析 |
3.3.1 不同年龄组居民参加体育活动频度的调查分析 |
3.3.2 居民参加体育休闲活动种类的调查分析 |
3.3.3 居民学习体育休闲活动锻炼方式的调查分析 |
3.4 呈贡区与市区开放式公园居民对体育休闲认知调查分析 |
3.4.1 居民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目的调查分析 |
3.4.2 居民参与体育休闲活动的作用调查分析 |
3.5 呈贡区与市区开放式公园居民进行体育休闲感受调查分析 |
3.5.1 居民对公园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
3.5.2 居民对公园人群密度感受的调查分析 |
3.5.3 体育休闲活动对居民其他方面影响的调查分析 |
4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附录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 致谢 |
(7)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动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课题研究 |
1.4.1 国外使用状况评价(POE)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2 国内使用状况评价(POE)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3 国外城市公园绿地发展概况 |
1.4.4 国内城市公园绿地发展概况 |
1.4.5 昆明市公园绿地发展概况 |
1.5 使用后评价的相关理论梳理 |
1.5.1 人在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
1.5.2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
1.5.3 户外环境与活动类型 |
1.5.4 环境心理与行为 |
1.5.5 关于人—行为—环境关系的几种论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状况评价方法探究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城市中心区概念与范围界定 |
2.1.2 公园与公园绿地 |
2.1.3 开放式公园绿地 |
2.1.4 使用状况评价(POE) |
2.2 开放式公园绿地与封闭式公园绿地的比较 |
2.2.1 空间准入的条件要求 |
2.2.2 空间渗透的差异性 |
2.2.3 管理水平的差异性 |
2.2.4 服务质量的差异性 |
2.2.5 信息反馈的不对等性 |
2.3 研究方法与评价原则 |
2.3.1 研究方法 |
2.3.2 评价原则 |
2.4 评价类型与评价层次 |
2.4.1 评价类型 |
2.4.2 评价层次 |
2.5 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后评价方法与方法选择 |
2.5.1 量化评价方法 |
2.5.2 质化评价方法 |
2.5.3 量化评价方法与质化评价方法的比较 |
2.5.4 评价方法选择——量化与质化的结合 |
2.6 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评价因素集的建构 |
2.6.1 评价因素集建构过程 |
2.6.2 评价因素权重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状开放式公园绿地——翠湖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研究 |
3.1 翠湖公园概况 |
3.1.1 历史沿革 |
3.1.2 地理区位 |
3.1.3 园林特色 |
3.1.4 功能布局 |
3.2 翠湖公园邻里环境概况 |
3.2.1 土地利用概况 |
3.2.2 交通条件概况 |
3.2.3 文化特征概况 |
3.3 翠湖公园各分区使用状况评价 |
3.3.1 九龙池使用状况评价 |
3.3.2 竹林岛使用状况评价 |
3.3.3 金鱼岛使用状况评价 |
3.3.4 水月轩使用状况评价 |
3.3.5 莲花禅院使用状况评价 |
3.3.6 观鱼楼庭院使用状况评价 |
3.3.7 海心亭使用状况评价 |
3.3.8 西南岛使用状况评价 |
3.3.9 翠湖公园问卷调查、SD量表结果与分析 |
3.4 翠湖公园评价小结 |
第四章 带状开放式公园绿地——盘龙江桃源街段绿地使用状况评价研究 |
4.1 带状开放式公园绿地的概念与特征 |
4.1.1 概念 |
4.1.2 特征 |
4.2 案例研究——盘龙江桃源街段绿地 |
4.2.1 盘龙江概况 |
4.2.2 盘龙江的历史沿革 |
4.2.3 盘龙江历史文化特征 |
4.2.4 盘龙江桃源街段使用状况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点状开放式公园绿地(街旁绿地)使用状况评价研究 |
5.1 定义与类型 |
5.1.1 定义 |
5.1.2 类型 |
5.2 点状开放式公园绿地的特征 |
5.2.1 分散性 |
5.2.2 密接性 |
5.2.3 开放性 |
5.2.4 袖珍性 |
5.2.5 复合性 |
5.3 案例研究 |
5.3.1 席子营小游园 |
5.3.3 金碧公园 |
5.3.4 西坝怡园 |
5.3.5 西站立交桥小游园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状况评价结果与优化建议 |
6.1 案例间的对比分析 |
6.1.1 共同性 |
6.1.2 差异性 |
6.2 影响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的因素 |
6.2.1 使用者 |
6.2.2 空间因素 |
6.2.3 环境因素 |
6.2.4 设施因素 |
6.2.5 管理因素 |
6.3 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存在的问题 |
6.3.1 资源分配均好性差 |
6.3.2 资源利用率低 |
6.3.3 缺乏历史文化内涵 |
6.3.4 空间多样性与空间层次单一 |
6.3.5 公共设施设置不合理 |
6.3.6 人性化设计欠缺 |
6.3.7 公众参与性差 |
6.3.8 经营方式单一 |
6.3.9 维护管理滞后 |
6.4 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优化建议 |
6.4.1 优化开发建设 |
6.4.2 优化规划设计 |
6.4.3 优化经营 |
6.4.4 优化管理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二:调查问卷样表 |
附录三:游客使用情况及游客社会学特征统计 |
致谢 |
后记 |
(8)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西安市免费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2.1 研究设计 |
2.1.1 免费公园游客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 |
2.1.2问卷设计 |
2.1.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2 数据来源 |
3 评价过程 |
3.1 数据可信度分析 |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 满意度的模糊评价计算 |
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4.1 满意度评价 |
4.2 影响满意度的显着因子 |
4.3 各指标因子的满意度与重要度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9)上海市闸北区公园免费开放后的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公园免费开放的相关理论依据 |
2.1 城市公园免费开放的定义与目的 |
2.2 公共产品理论及其运用 |
2.2.1 公共产品理念的基本原理 |
2.2.2 公共产品理论在公园管理上的运用 |
2.3 公地悲剧理论 |
2.3.1 公地悲剧理论的基本原理 |
2.3.2 公地悲剧理论和公园的联系 |
2.4 效益管理理论 |
2.4.1 效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 |
2.4.2 效益管理在公园免费开放中的应用 |
3 上海市闸北区公园免费开放的实证研究 |
3.1 上海公园的历史及其管理模式 |
3.1.1 上海公园的历史 |
3.1.2 上海公园的管理模式 |
3.2 闸北区内七大公园现状 |
3.2.1 七大公园简介 |
3.2.2 各公园游客量免费开放前后分析 |
3.2.3 闸北区公园免费开放的管理模式 |
3.3 闸北区公园样本的选择与调查问卷内容 |
3.3.1 闸北区公园样本的选择 |
3.3.2 闸北区公园问卷内容 |
3.3.3 调查结果分析 |
3.4 闸北区公园免费开放后所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4.1 闸北区公园免费开放后所面临的问题 |
3.4.2 问题的成因分析 |
4 国外公园管理的经验借鉴 |
4.1 美国黄石公园的管理 |
4.1.1 黄石公园的概况 |
4.1.2 公园的主人们 |
4.1.3 社会功能平台的搭建 |
4.1.4 旅游和休闲平台的构筑 |
4.1.5 管理经费来源 |
4.2 法国免费公园的管理 |
4.2.1 法国免费公园的概况 |
4.2.2 经费来源和管理模式 |
4.3 美国、法国公园管理模式对上海公园管理的启示 |
4.3.1 国外公园管理体系的经验借鉴 |
4.3.2 国外公园管理模式对管理上海公园的启示 |
5 闸北区公园免费开放中问题的对策与管理策略 |
5.1 解决闸北区公园免费开放中突出问题的对策 |
5.1.1 转变管理思路,加大扶持力度 |
5.1.2 政府购买服务,实现灵活经营 |
5.1.3 吸引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公园管理 |
5.1.4 扩宽经费来源渠道,打造个性公园 |
5.1.5 合理分配资源,管理游客 |
5.1.6 加强园中园管理,避免乱收费和高消费 |
5.2 闸北区公园免费开放的治理创新 |
5.2.1 创新治理思维 |
5.2.2 改变经营体制 |
5.2.3 打造公园品牌 |
5.3 闸北区公园免费开放的保护机制 |
5.3.1 建立约束机制,限制创收 |
5.3.2 运用行政手段,立法保护 |
5.3.3 财政保护措施,减免税收 |
5.3.4 督促保护机制,科技兴园 |
5.4 闸北区公园免费开放对全市的借鉴意义 |
5.4.1 上海公园的规划目标 |
5.4.2 上海公园日常维护 |
5.4.3 上海公园的服务质量管理 |
5.4.4 上海公园的公共危机预防 |
5.5 全上海市公园免费开放的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昆明市免费开放城市公园的满意度研究 ——以昆明翠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发展的休闲时代 |
二、 城市旅游的蓬勃发展 |
三、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园迅速发展 |
四、 全国掀起了城市公园免费开放热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的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 研究的方法 |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城市公园相关概念 |
一、 城市公园的定义 |
二、 城市公园的分类 |
三、 城市公园免费开放的实质 |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
一、 国内外关于城市公园的研究综述 |
二、 国内外关于游客满意度研究综述 |
三、 国内外关于游客满意度理论模型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统计分析方法 |
一、 描述性分析法 |
二、 因子分析法 |
三、 期望差异法 |
四、 IPA分析法 |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 |
第三节 研究的模型与问题 |
一、 研究的理论模型 |
二、 研究的问题 |
第四节 研究对象 - 翠湖公园的介绍 |
第四章 昆明免费开放城市公园的满意度分析 |
第一节 问卷整体信度检验 |
第二节 描述性分析 |
一、 游客基本信息的描述性分析 |
二、 整体满意度描述分析 |
第三节 因子分析 |
一、 因子的可行性检验 |
二、 因子分析结果 |
第四节 个人背景对城市公园满意度因子影响的分析 |
第五节 游客期望与游后满意度差异分析 |
第六节 IPA分析 |
第七节 实证研究结论 |
第五章 提高免费开放城市公园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宏观层面的建议 |
一、 建设模式 |
二、 产品开发模式 |
三、 经营管理机制 |
四、 大众文化传播 |
第二节 微观层面的建议 |
一、 景观质量的改造 |
二、 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 |
三、 旅游服务的提升 |
四、 娱乐项目的创新 |
五、 休闲环境的改善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成果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四、公园免费开放的条件研究——以昆明市翠湖公园免费开放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乐清市城市公园管理研究[D]. 周朝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新乡市人民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D]. 千熙庭. 广西大学, 2020(02)
- [3]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研究[D]. 肖先柳.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7)
- [4]明清时期翠湖的历史文化变迁研究[D]. 谢云峰. 云南大学, 2019(03)
- [5]昆明近代园林特征与演变研究(1840-1949年)[D]. 马珂.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6]昆明市城镇化进程中开放式公园居民体育休闲行为研究[D]. 刘瑞. 云南大学, 2017(05)
- [7]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状况研究[D]. 李金和.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5)
- [8]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西安市免费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J]. 邢权兴,孙虎,管滨,郑金风. 资源科学, 2014(08)
- [9]上海市闸北区公园免费开放后的管理研究[D]. 董彦. 中南大学, 2014(03)
- [10]昆明市免费开放城市公园的满意度研究 ——以昆明翠湖公园为例[D]. 黄婷. 云南财经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