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化人本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付云华[1](2021)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内涵式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取向。在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逐步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面广路阜,其发展的关键在"人",而提升亲和力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步骤和重要进路。那么如何提升亲和力,关键在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手段的关系。
徐欢,邓留坤[2](202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初探》文中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凝结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国梦的纽带,是新时代大学生必修的课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依据时代的发展、内容的丰富和学生的多样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并提出围绕问题意识、实践意识、人本意识三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不断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前瞻性。
余茜[3](2021)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可欣[4](2021)在《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雷锋精神代代传承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其思想道德和人生价值观的状况影响着未来社会道德风尚和价值观的走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如何引导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雷锋式”时代新人,已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育人任务。全文共由引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构成。引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正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概述雷锋精神的相关内容。首先,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对雷锋精神的形成背景进行梳理。其次,阐述雷锋精神的概念和时代内涵。厘清雷锋精神不等同于雷锋的精神。最后,从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实践、精神传承四方面提炼出雷锋精神的特征。第二部分主要从大学生和高校两方面阐述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而言,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对高校而言,是推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要。第三部分通过对大连市部分高校师生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分析,从中挖掘出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高校缺少对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部分教师未能在雷锋精神培育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尚未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育人合力以及部分大学生缺乏对雷锋精神的价值认同四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针对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展开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对策。首先,要推进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工作的常态开展。其次,发挥教师对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再次,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育人合力。最后,从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内化为价值追求和实践养成四方面激发大学生雷锋精神的自我教育。结论主要对全文的整体思路和主要意旨做了简要概述,并对高校长效推进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做了展望。
刘福琴[5](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色基因是革命历史的积淀,是我们党在革命历史中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流淌在血液里、刻在骨子里的,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因子,囊括着丰富的精神教育内容。青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后备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和时代责任。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水平如何,直接关系着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是否传承、能否传承好红色基因直接关系未来发展的精神动力,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因此,围绕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对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历程产生深远影响,深入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红色精神的重要内容,尤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红色基因传承,积极领会、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传承重要论述,清醒认识红色基因是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滋养和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优良传统的精神营养。深入理解它们三者在我国特有精神品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为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研究提供理论来源。新时代大学生在红色基因传承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在整体上是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如红色基因传承的意识和情感不断增强,传承行为趋于自觉理性,手段和形式逐渐多样化等,这对实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红色基因本身存在失语现象、新时代大学生主体特点和需求多样、推进红色基因教育普遍化的合力不足、红色基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密、信息化社会网络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新时代大学生在红色基因传承认知上存在局限、实践上存有短板、范围上比较狭窄、传承体系上相对欠缺、传承实效性上相较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从多角度出发,坚持问题意识和可行性理念相结合,正确运用分类指导、与时俱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同时,积极处理好红色基因理论和红色实践、红色基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全国普遍性和地域特色性、大学生自身接受与自觉传播四对关系。从大学生自身提高对红色基因传承的认知和重视,打造符合主体特点与需求的红色研学活动,增强国家、社会和学校协同力量做好红色基因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红色基因教育一体化格局,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扩展红色基因教育新阵地五方面入手,精准解决红色基因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的“传承率”,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精神特质,为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输送立场坚定、胸怀祖国的高质量人才。
刘盈楠[6](2021)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演进研究(1978-2020)》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根本上取决于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则有赖于人才的培养。培养人才,就要依靠教育;培养大批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要依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庞杂的高等教育育人布局。本研究以197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采用教育史学、教育政策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历程和演进脉络,进行宏观上的概览和微观上的剖析。本研究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从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入手,阐述研究问题,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进行文献综述,探讨本研究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演进历程的梳理。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对197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进行阶段划分,共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恢复建设时期(1978-1991年):由“单一”转向“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发展时期:面向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1992-2009年);守正出新时期(2010-2020年):围绕创新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每一阶段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方面和内容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和概括总结。第三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从外部因素、高等教育自身、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三个方面入手,对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要素进行归纳。第四部分为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显着特点的概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40多年变迁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显着特点主要体现在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及教学模式上,具体包括培养理念的不断调试与多样化;以德育为先并不断扩充德育内涵;逐步构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第五部分是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反思。首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存在和暴露了一定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更新的不及时,高校专业布局应用性的缺乏,高校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相对固化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的缺位。其后,基于问题进行分析,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包括及时更新培养理念与目标,培养符合新时代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有机调整高校专业布局,增强专业设置的实用性;立足学生需求,搭建灵活的课程教学体系;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刘志强[7](2021)在《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研究》文中认为公安院校校史馆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历程、展示着学校的办学成果,承担着参观接待、新生教育、警官培训等任务。其馆内的藏品生动形象,展览也具有警察行业的特点,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校史,还能带给学生文化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可见,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能够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刻板、枯燥的不足,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但目前公安院校校史馆的文化育人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利用。本文以公安院校校史馆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方法,探讨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综合分析并提出优化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效果的对策和建议。首先介绍了论文中涉及到的主要理论,包括文化洋葱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通过回答“以什么样的文化育人”“以怎样的形式育人”和“育人的核心目标指向是什么”三个问题分析了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的内涵,即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以公安院校文化培育警校生,实现价值观的引导、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文化自信的树立。然后梳理了当前公安院校校史馆的建设现状和目前所采用的文化育人举措,并从藏品、育人形式和管理三方面剖析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最后参考借鉴国内外博物馆学的研究成果,从立足藏品、优化展览、建立公安院校校史馆联盟和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的路径。
徐翔[8](2021)在《中医药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以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为例》文中提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好德向善的生命伦理观以及相爱互助的人生价值观等理念,能够从知和行等多维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要善于与时俱进融合时代精神,创新性地将医德精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知行合一的中医药文化思想。紧紧围绕山西中医药大学的实践探索,提出要促进教育主客体的育人与育我相结合、独特活动仪式中的陶冶与实践相结合和有效激励机制的鞭策与辐射相结合,从而实现中医药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罗萍[9](2020)在《人文关怀嵌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高度体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具备融入人文关怀元素的条件。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人文关怀,不仅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大有裨益,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塑造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教学中可融入凸显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引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素材,树立引领价值导向的历史观。
路冰[10](2020)在《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就是严重威胁高校或高校师生的自身利益和正常发展状态,并可能带来破坏性后果的不确定性情境或事件。高校辅导员作为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重要力量,积极应对校园危机事件,既是提高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工作效能的应有之义,也是维护高校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包括思想上高度重视危机事件的应对;态度上十分认同危机预案的积极作用;行动上快速反应能力显着提高;意识上危机反思有所加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基本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尚有许多不足;参与危机预案编制与危机演练的程度不够;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危机事件善后环节的应对尚不到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辅导员工作职能被严重泛化,职责边界不清;辅导员对应对工作的偏差性理解,专业水平不高;辅导员工作队伍整体年轻化,普遍缺乏相关经验;校园危机事件的复杂性和突发性,加大了应对难度。针对这些问题及原因,改进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措施建议包括:牢固树立管理服务意识,科学定位危机事件应对职责;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危机预防意识;积极参与危机预案编制与演练,做实危机信息收集与上报工作;增强危机事件处置的本领,锻炼和提高心理素质;重视危机善后环节,做好恢复与总结工作;积极参加危机应对知识培训学习,主动开展危机应对理论研究。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化人本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化人本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和学熔铸一体,提升亲和力 |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二)扎实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
(三)开辟立德树人多元格局 |
二、积极关照和有效回应学生现实需要来提升亲和力 |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建设 |
(二)打造可靠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
(三)把准重大事件和重要关切育人时机 |
三、将传统手段同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亲和力 |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养成大数据思维 |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建设 |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和谐共融 |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原因 |
(一)时代的发展 |
(二)内容的丰富 |
(三)学生的多样性 |
二、强化问题意识 |
(一)在发现问题中寻找创新的方向 |
(二)在分析问题中理清理创新的思路 |
(三)在解决问题中积累创新的经验 |
三、强化实践意识 |
四、强化人本意识 |
(一)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价值取向 |
(二)对“人”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基点 |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价值归宿 |
(四)实践着的人和人的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重要依据 |
五、结论 |
(4)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一、雷锋精神相关概述 |
(一)雷锋精神形成背景 |
1.雷锋精神形成的社会背景 |
2.雷锋的个人成长历程 |
(二)雷锋精神的概念和时代内涵 |
1.雷锋精神的概念 |
2.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
(三)雷锋精神的特征 |
1.理想信念的坚定性 |
2.道德品质的崇高性 |
3.行为实践的平凡性 |
4.精神传承的时代性 |
二、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
1.坚定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 |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
3.培养大学生崇德向善的道德品质 |
(二)推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需要 |
1.有利于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2.有助于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3.有利于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
三、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
1.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氛围不够浓厚 |
2.部分高校雷锋精神培育过程存在形式化 |
3.部分教师对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缺乏影响力 |
4.部分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动机问题有待于教育引导 |
(二)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问题的原因 |
1.高校缺少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 |
2.部分教师未能在雷锋精神培育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
3.学校、社会、家庭尚未形成育人合力 |
4.部分大学生缺乏对雷锋精神的价值认同 |
四、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对策 |
(一)推进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工作的常态开展 |
1.建立健全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 |
2.发挥雷锋精神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 |
3.营造雷锋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
4.开展多种形式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
(二)发挥教师对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引领作用 |
1.教师提升自身对雷锋精神的认识水平 |
2.教师转变对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的理念 |
3.教师注重言传身教在培育中的示范作用 |
(三)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培育大学生雷锋精神的育人合力 |
1.强化学校与社会相互联动的雷锋精神育人环境 |
2.发挥家庭与学校互相配合的雷锋精神育人合力 |
(四)激发大学生雷锋精神的自我教育 |
1.提高对雷锋精神的思想认知 |
2.增强对雷锋精神的情感认同 |
3.内化雷锋精神为自我价值追求 |
4.自觉参与雷锋精神的实践养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 C 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情况访谈记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相关概述 |
一、红色基因概念 |
(一)红色基因内涵 |
(二)红色基因特征 |
二、红色基因传承概念 |
(一)红色基因传承内涵 |
(二)红色基因传承内容 |
三、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概念 |
(一)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依据 |
(二)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新表征 |
(三)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价值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
(二)列宁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红色精神的重要内容 |
(一)毛泽东关于红色精神的重要内容 |
(二)邓小平关于红色精神的重要内容 |
(三)江泽民关于红色精神的重要内容 |
(四)胡锦涛关于精神弘扬的重要内容 |
(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滋养沃土 |
(一)家国同构的独特情怀 |
(二)民为邦本的人本意识 |
(三)修身律己的道德要求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有益探索 |
(一)红色基因传承意识和情感认同逐步增强 |
(二)红色基因传承行为逐步理性自觉 |
(三)红色基因传承活动手段和形式逐步多样化 |
二、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
(一)红色基因特质认识存在局限 |
(二)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存有短缺 |
(三)红色基因传承范围比较狭窄 |
(四)红色基因传承体系相对欠缺 |
(五)红色基因传承效果相较不足 |
三、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红色基因存在部分失声和失语现象 |
(二)学生主体新特点对红色基因传承形成挑战 |
(三)推动红色基因教育普遍化的合力有待提升 |
(四)红色基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紧密 |
(五)信息化社会对红色基因传承提出更高要求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实现路径 |
一、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基本原则 |
(一)分类指导原则 |
(二)与时俱进原则 |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二、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处理好几对关系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基因教育的关系 |
(二)红色基因理论与红色具体实践的关系 |
(三)全国普遍性与地域特殊性的关系 |
(四)大学生自身接受与自觉传播的关系 |
三、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选择 |
(一)提高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思想认知和重视 |
(二)打造符合主体特点与需求的红色研学活动 |
(三)国家、社会和学校协同打好红色基因教育组合拳 |
(四)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红色基因教育一体化格局 |
(五)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拓展红色基因教育阵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演进研究(1978-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问题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高等教育 |
2.人才培养 |
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1.关于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 |
2.关于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3.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 |
4.研究评述 |
(四)研究价值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历史研究法 |
3.比较研究法 |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1978-2020 年) |
(一)恢复建设时期:“单一”转向“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978-1991 年) |
1.培养四有人才,对单一型培养目标进行扬弃 |
2.重视高校德育,提升认识水平与思想素质 |
3.调整科类结构,补充和完善高校专业目录 |
4.恢复教学运转秩序,保障高校教学中心地位 |
5.探索本科教育评估工作,统一规划毕业生分配 |
(二)内涵发展时期:面向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1992-2009 年) |
1.重视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呈多样化趋态 |
2.改进高校德育,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3.修订专业目录,持续助推高校专业结构升级 |
4.以“三个面向”为矢,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
5.普及本科教学评价工作,并轨毕业生就业制度 |
(三)守正出新时期:围绕创新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2010-2020 年) |
1.把握时代需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
2.创新高校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3.调控专业布局,助推专业设置规范化发展 |
4.以教育信息化为基,全面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
5.优化本科教学评价工作,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
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外部因素的影响 |
1.政府权力主导高等教育发展 |
2.经济发展水平助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
3.科学技术发展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挑战 |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诉求 |
1.培养社会所需之才: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
2.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
3.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 |
(三)个体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需求 |
1.个体的全面发展需求 |
2.个体的个性发展需求 |
三、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显着特点 |
(一)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调试与多样化 |
1.倡导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平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 |
2.倡导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
(二)始终推重“德育为先”,以多种形式扩宽德育内涵 |
1.重视思政教育,全面恢复德育建设 |
2.以“两课”为基,浇筑高校德育以新内容 |
(三)逐步融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一体的教学模式 |
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反思 |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
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更新不及时 |
2.高校专业布局偏离市场需求,欠缺应用性 |
3.课程结构有所失衡,课程内容相对固化 |
4.就业服务体系缺位,制约高校人力资源流动 |
(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未来展望 |
1.更新培养理念与目标,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
2.有机调整高校专业布局,增强专业设置实际效用 |
3.立足学生需求,搭建科学灵活的教学与课程体系 |
4.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创业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创新点及主要研究方法 |
1.3.1 论文创新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理论基础 |
1.4.1 文化洋葱理论 |
1.4.2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 |
1.4.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 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的内涵 |
2.1 以公安院校文化育人 |
2.1.1 公安院校文化的符号 |
2.1.2 公安院校文化的英雄模范 |
2.1.3 公安院校文化的礼仪 |
2.1.4 公安院校文化的价值观 |
2.2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育人 |
2.2.1 认知环节 |
2.2.2 寓隐环节 |
2.2.3 实践环节 |
2.2.4 内化环节 |
2.3 以培养公安专业人才为育人目标 |
2.3.1 价值观的引导 |
2.3.2 人文素养的培育 |
2.3.3 文化自信的树立 |
3 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现状调查 |
3.1 公安院校校史馆建设现状 |
3.2 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举措 |
3.2.1 新生教育 |
3.2.2 专题展览 |
3.2.3 仪式教育 |
3.2.4 专题讲座 |
3.3 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 |
3.3.1 藏品质量欠佳 |
3.3.2 育人形式单一 |
3.3.3 管理水平较低 |
4 提升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效果的路径 |
4.1 立足藏品,为文化育人提供支撑 |
4.1.1 加大征集力度,实现藏品保护 |
4.1.2 加强校史研究,挖掘藏品内涵 |
4.2 优化展览,增强学生互动体验 |
4.2.1 线下:运用展陈技术 |
4.2.2 线上:建设数字校史馆 |
4.3 建立公安院校校史馆联盟,提升专业水平 |
4.3.1 划分组织机构 |
4.3.2 明确工作内容 |
4.4 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促进宣传和增收 |
4.4.1 设计突出产品特色 |
4.4.2 营销注重社会效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本科公安院校校园文化一览表 |
附录 B 调查问卷 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情况问卷调查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中医药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以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医药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
(一)中医药文化伦理思想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 |
(二)中医药文化思维模式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支撑 |
(三)中医药文化行为方式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推动 |
二、树立中医药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理念 |
(一)萃取思想精华,传承富有时代价值的人生规约 |
(二)遵循教育规律,树立德育为先、教育有方的融合标杆 |
(三)坚持知行统一,在实践中磨炼品行陶冶情操 |
三、中医药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
(一)教育主客体的育人与育我相结合 |
(二)独特活动仪式中的陶冶与实践相结合 |
(三)有效激励机制的鞭策与辐射相结合 |
(9)人文关怀嵌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文关怀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条件 |
(一)具有科学性 |
(二)具有可行性 |
(三)具有现实性 |
二人文关怀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路径 |
(一)融入凸显人文关怀的教学观念 |
(二)精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素材 |
(三)引导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
(10)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2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问题的提出 |
2.1 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的概念与类型 |
2.2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必要性和作用 |
2.3 分析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理论基础 |
2.4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职责界定 |
3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现状分析 |
3.1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现状调查 |
3.2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的基本成就 |
3.3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存在的问题 |
3.4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问题的成因 |
4 改进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对策建议 |
4.1 牢固树立管理服务意识科学定位危机事件应对职责 |
4.2 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危机预防意识 |
4.3 积极参与危机预案编制与演练做实危机信息收集与上报工作 |
4.4 增强危机事件处置的本领锻炼和提高心理素质 |
4.5 重视危机善后环节 做好恢复与总结工作 |
4.6 积极参加危机应对知识培训学习主动开展危机应对理论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现状调查问卷(辅导员卷) |
附录2 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3 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工作访谈提纲 |
附录4 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工作访谈记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强化人本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对策研究[J]. 付云华.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09)
-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初探[J]. 徐欢,邓留坤. 才智, 2021(20)
- [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研究[D]. 余茜.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4]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研究[D]. 李可欣.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路径研究[D]. 刘福琴. 兰州大学, 2021(12)
- [6]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演进研究(1978-2020)[D]. 刘盈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7]公安院校校史馆文化育人研究[D]. 刘志强.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12)
- [8]中医药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以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为例[J]. 徐翔.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02)
- [9]人文关怀嵌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J]. 罗萍.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27)
- [10]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D]. 路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