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与控制》2003年总目录

《电力与控制》2003年总目录

一、《电光与控制》2003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陈页[1](2021)在《考虑需求响应的微电网云储能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认为微电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云储能的合理建设是微电网削峰填谷与需求管理的重要支撑。随着电网用户侧需求响应规模的增大,微电网运营商在建设云储能时有必要考虑需求响应对储能功率和容量配置的影响。为此,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考虑需求响应的微电网云储能优化配置方法,主要工作如下:1)构建了微电网环境下云储能的基本框架与通用模型针对当前微电网环境下云储能优化配置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概念多元的情况,本文给出了云储能的基本框架,将其定义为整合区域内的储能资源,通过云平台统一为用户提供储能充放电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同时,结合本文研究重点,基于用户、云储能提供商和储能设备,说明了微电网云储能的基本框架,并以该框架为基础,分别对使用云储能的用户和云储能提供商的储能行为进行分析,构建云储能优化配置的通用模型。2)构建了面向云储能优化配置的微电网用户负荷聚类模型为了降低微电网环境下大量用户带来的冗杂数据对云储能优化配置算法开销的直接影响,本文构建了面向云储能优化配置的微电网用户负荷聚类模型,通过融合考虑密度思想的改进K-means聚类模型与KPCA等数据降维方法,实现对用户负荷的快速、有效聚类,刻画用户用电行为,为提升后续云储能优化配置计算效率奠定良好数据基础。选用美国某地208个用户的年负荷数据作为实验算例,通过设计实验对比验证了融合KPCA和DK-means聚类方法对本文数据的适用性和稳定性。3)提出了考虑需求响应的微电网云储能优化配置模型针对当前云储能优化配置较少顾及需求响应,未能发挥需求响应在储能配置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等情况,基于上述通用模型和用户负荷聚类方式,提出了考虑需求响应的云储能优化配置模型,分析了云储能配置中考虑需求响应的可行性和运营机制,建立了含需求响应的云储能用户和微电网运营商两主体用能与管理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基于价格型和激励型两类需求响应模型,分别分析用户和微电网运营商储能行为所受到的影响。同样选用美国某地208个用户的年负荷数据作为实验算例,算例结果表明考虑需求响应可以减小云储能的配置和总成本,其中,价格型需求响应在云储能配置时具有投资回收期较短的优势,激励型需求响应在云储能配置时具有节约储能资源、降低微电网总成本的优势。4)开发了园区需求响应和共享储能应用子系统综合上述理论研究成果,以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工业技术研究院及其园区实际能源管理需求为牵引,设计开发了园区需求响应和共享储能应用子系统,并在文中对其功能模块、系统架构和系统界面设计及应用场景分别进行简要介绍。通过该系统,实现了本文所述方法从理论到工程的初步转化,侧面印证了本文所述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孟莹[2](2019)在《基于频率梳的太赫兹空间辐射强度测量及成像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太赫兹辐射处于宏观电子学向微观光子学过渡的频段,是连接电子学和光子学的桥梁,在生物医学、安全检查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太赫兹频率梳的概念最早由日本研究人员提出,随后在太赫兹频率测量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而通过频率梳对太赫兹空间辐射强度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分别采用电光晶体和光电导天线两种方式产生太赫兹频率梳,对太赫兹空间辐射强度的分布开展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光学频率梳与太赫兹频率梳的基础知识进行理论研究,分析了拍频信号的产生方法,并推导了太赫兹频率梳与太赫兹源相互作用时产生拍频信号的过程。(2)搭建了基于电光采样的太赫兹空间辐射强度测量系统,飞秒激光器输出中心波长为800nm的激光,激发电光晶体ZnTe产生太赫兹频率梳。搭建了基于光电导天线的太赫兹空间辐射强度测量系统,飞秒激光器输出中心波长为1550nm的激光,激发光电导天线产生太赫兹频率梳。(3)实验采用了五只不同的光电导天线作为太赫兹源,产生太赫兹辐射。其中四只为100GHz一只为300GHz。用两个系统分别对这五个太赫兹源进行空间辐射强度测量。并且对同一只太赫兹源设计了不同探测距离的实验,其中探测距离指太赫兹源与电光晶体ZnTe或光电导天之间的距离。以上实验可以揭示五只天线产生的太赫兹辐射在空间传输的演化特性。(4)基于太赫兹频率梳测量技术,进一步开展了对太赫兹成像的研究,搭建了基于电光采样和光电导天线的太赫兹成像系统。将电光晶体ZnTe和光电导天线作为探测器,用两只不同的光电导天线产生太赫兹辐射作为成像光源,对两个结构简单的金属样品进行成像实验。

王赟馨[3](2012)在《唐代游艺与诗歌》文中研究指明诗歌发展至唐代,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在这个中国历史上大繁荣、大发展、大融合的强盛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空前发达,多民族的融合为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添加了一抹异彩,坚实的经济基础,开放的政治环境,浑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社会生活,也使唐代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有唐一代,诗歌成为诗人抒情、言志的最常用和最直接的文学形式,卷帙浩繁,气势磅礴,绚烂多姿,作品风格多样,作者身份多元,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展现了时代精神。唐代诗歌题材丰富,诸如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咏史诗、咏物诗、应制诗、讽喻诗、悼亡诗、送别诗、闺怨诗等,不胜枚举,古今中外研究者不计其数,涉及内容广泛,研究深入透彻。游艺活动在古代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人们通过游艺活动强健体魄,愉悦心情,陶冶情操,而唐代政治强大,经济繁盛,文化先进,物质生活丰富,这就促使唐人产生追求更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欲望,游艺活动恰恰满足了他们这一需要。在游艺活动的过程中,人们用诗歌记录场面和过程,或摹景状物,或抒情言志,自成一类,虽然不若其他题材诗歌数量众多,却也相当可观,有待于深入的整理和研究。而唐代游艺诗不仅能展现唐代游艺活动的风貌,更为我国古代游艺活动状态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本文以《全唐诗》为研究文本,整理并研究涉及游艺活动描写的篇章,对唐人游艺活动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呈现。其中包括专门描写游艺活动和诗句中提及游艺活动的诗歌,整理为运动竞技、休闲娱乐、岁时节令游艺活动与诗歌三个部分进行梳理研究,分析其艺术特色,力图通过对游艺活动及其诗歌的整理与研究,展现唐代的一些社会生活风貌和民族习性,以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绪论之外,分为五章对研究主题进行论述:唐代经济繁荣,国势强盛,民族大融合使其政治空前开明,思想也较之其他朝代更加自由,受少数民族开放的风气和勇武之风的影响,唐代人们的竞争意识较之其他各代更加强烈。自唐代统治者就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使唐人更加充满了热情豪放、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唐人将这种竞争精神带入了娱乐意味较浓的游艺活动中,不仅成为消遣娱乐方式,更是成为了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手段。第一章整理分析运动竞技游艺诗:分射猎、球戏、角抵三大类,内含五小项,共计百八十余首。人们茶余饭后,闲暇休憩时,常通过各种游艺活动聊以自娱,活动形式多样,如棋之安静闲雅,充满智慧,如博之投机取巧,一赌输赢,如绳技戴竿之惊险刺激,夺人心魄,又有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儿之戏,驯化以表演的动物之戏,宴飨集会之投壶、藏钩、射覆,家禽牲畜斗戏如斗鸡走狗。文人雅士或参与,或观赏,间或评价数语,或用笔墨描绘渲染一番,也因此,在诗歌大行其道的唐代产生了许多诸如此类游艺活动的诗作,从中也可窥见活动的盛况。第二章整理分析休闲娱乐游艺诗:分弈棋、博戏、乐舞、筵席宴飨、斗鸡、技巧、小儿戏七大类,内含二十二小项,共计近七百首。我国节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蕴含厚重的文化积累,逐渐形成独特的岁时节令文化,顺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游艺活动正是诸多民俗形式的一种。岁时节令的游艺活动形式多样,如上元观灯,寒食清明蹴鞠、秋千、斗鸡,端午龙舟竞渡,重阳登高等,表示庆祝、纪念、祭祀、祈福等美好的心愿和寄托,同时亲人相聚,朋友相约,增进情感,放松身体,调整心情。第三章整理分析岁时节令游艺诗:分上元观灯拔河、寒食秋千、端午竞渡、重阳登高四种,共计二百余首。唐代游艺活动的蓬勃发展,游艺诗虽不比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等自成一类,却也融入各种题材的诗歌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审美意识。第四章分析唐代游艺诗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意识:唐诗中专题描写游艺的诗较少,其描述大多依附与穿插于其他内容;以典故入诗;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场面表现生动鲜活,写人状物形神兼备。其游艺形式以身体活动为主,则诗歌描写多呈现刚健雄浑和柔和绮丽之美;以脑力活动为主,则往往表现出闲雅宁静,淡泊超脱之美;当诗人通过游艺活动抒写送别、思念、不遇等心情郁结时,其作品则呈现出沉郁悲凉之美。唐代盛世繁华带给人们安逸的生活,唐人好玩乐,享受游艺活动带来的身体的快感和心灵的愉悦,创作于期间的游艺诗表情达意,言志抒怀,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唐人休闲游艺画面,多角度呈现了唐代游艺文化属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状态和民族习性。第五章分析唐代游艺诗所见游艺文化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关照:从游艺诗创作中可以看出,唐代游艺文化具备娱乐性、竞争性、民俗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内涵意蕴,从中也可看出唐代社会上行下效、文人尚武、女性参与、僧道交往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社会特点。

肖司淼[4](2010)在《基于狭缝波导的光器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大容量、高速的光通信网络的发展离不开集成光子器件的应用。同时,光子器件的应用还渗透到如片上系统光互连、光伏、显示、传感等诸多领域。并向小型化、集成化、与节能化方向发展。硅材料以其高折射率差、低成本、有成熟的微电子制作平台等优势,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突破。然而其在有源器件的制作方面仍受限于本身的物理性质。为了利用硅材料卓越的无源特性和与微电子器件的兼容性,并弥补其物理性质的不足,近年来人们尝试通过其他材料与硅的混合集成实现优势互补。如将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激光器、探测器与硅器件混合集成,或通过狭缝波导这一特殊结构直接在硅波导上实现良好的有源特性。特别是后者,成本更低,实现更为简单。基于此,本论文概括了狭缝波导的基本原理和各项应用。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分析和实验尝试,主要创新和贡献在于:1.基于马赫-曾德干涉仪原理,通过在狭缝波导中填充电光聚合物的方法,提出了一种高速电光硅基光开关,长度几百微米,集总型电极下调制频率可达83GHz,功耗仅为37fJ/bit,均优于目前普遍研究的载流子色散型同类器件。2.针对长期以来硅基Y分叉型数字光开关性能不理想、尺寸过大的问题,同样通过聚合物的填充,提出了一种高速的紧凑型狭缝波导数字光开关。并探讨了多狭缝引入带来的性能改进。3.针对目前垂直型狭缝波导在刻蚀时工艺要求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反偏p-n结构成的改进电极结构。它能够在刻蚀深度不理想,甚至是脊型狭缝波导的情况下,保证两侧硅电极之间的电绝缘。具有工艺容差大,制作简单的特点。4.提出了基于垂直狭缝波导的对称和非对称的马赫-曾德型微流传感器,并采用折叠型波导设计,大大缩短了干涉型传感器的长度,理论上具有较高的传感灵敏度。分别采用欧洲纳电子研究机构IMEC的0.18μm工艺线和上海中芯国际的0.18μm工艺线代工制作,工艺水平居国内前列。5.尝试在实验室制作填充聚合物的水平狭缝波导,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结果,探讨了经验与不足。

张帆[5](2016)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文中指出《<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为近人武作成独力完成之作,对《清史稿·艺文志》进行了大量增补,共增补四部书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其中子部小说类包括笔记、章回演义、弹词三属,共二百五十七部,而笔记小说之属包括《梦园丛说》、《奁史》、《瓮牖馀谈》、《遁窟谰言》等五十二部,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传奇、志怪及佚事杂俎等。据目前资料看来,这五十二部小说除《聊斋志异》得到充分研究之外,馀皆鲜有提及。《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影响极为深远,大批作者争相追随仿作,事实上,这五十二部小说中,即有不少是《聊斋志异》的仿作。这些书中亦不乏诸如《瓮牖馀谈》《重订西青散记》《谐铎》《京尘杂录》《耳食录》《梦厂杂着》《兰苕馆外史》等优秀之作,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五十二部文言小说尚有不少存疑之处,比如《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的关系尚未明确等。因此,对于这52部小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述五十二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次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按语,对所收材料进行校勘比误,并对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等作简要述评,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郭学卫[6](2013)在《星间高精度测距系统的精度验证及精度优化》文中提出伪码测距和载波测距系统已经成为星间测距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及的伪码测距和载波测距系统的精度分别可以达到cm和μm级。围绕伪码测距和载波测距系统的精度验证及提高,本文设计了高精度测距系统精度验证系统,并利用Kalman滤波器对测距结果进行优化。目前,我国航天领域中对星间高精度测距系统的精度验证措施主要包括地面验证和在轨验证。其中地面验证需要选取一片开阔的空间,通过无线方式实现测距系统精度的验证,这种方法操作复杂、人工成本高、选址困难,而且易受空间信号干扰;在轨验证成本更高,不易实现。以上因素均使得星间高精度测距系统的精度验证极为不便。本文基于光纤通信原理,采用光纤替代空间远距离。利用光纤体积小、衰减低、抗干扰性强等优点,在室内就可以方便地完成对测距系统的精度验证。该精度验证系统主要由激光器、电光调制器、光强放大器、光电探测器及色散位移光纤组成。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光纤系统的衰减、色散、非线性效应、光纤传输时延的温度特性及典型的噪声影响。最后,通过对测试该系统的特性及其在伪码和载波测距系统中的精度验证效果,说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另外,本文针对测距系统精度的提高设计了相应的Kalman滤波器,Kalman滤波实质上是一种最优估计,使得被处理数据的估计方差最小。估计的实质就是从测量数据中尽可能地噪声滤除,分离出需要的信息。通过在matlab上对测距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影响Kalman滤波精度的因素,并选取Kalman滤波器的最优参数。最后将Kalman滤波器移植到测距系统的DSP上,经测试,伪码测距和载波测距系统精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陈锡爱[7](2012)在《太赫兹时域光谱及其成像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常见的β兴奋剂、面粉添加剂和茶叶为研究对象,从THz光谱光学参数的计算方法、THz光谱信噪比分析、THz光谱吸收峰的来源解析、基于THz光谱的物质量化分析、基于THz光谱的物质分类识别、THz成像检测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基于压缩感知的THz成像技术等七个方面,系统的研究了THz时域光谱检测技术和THz时域光谱成像检测技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获取了四种常用β兴奋剂(瘦肉精)的THz时域谱,计算获取了其在THz波段的吸收特性和折射率谱,为畜牧业瘦肉精和运动员非法β兴奋剂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采用小波变换深入研究了THz时域光谱的信噪比。将离散小波多层分解和重构技术、小波变换的软阈值滤波和硬阈值滤波技术应用于THz时域光谱的噪声去除,提高了THz时域光谱的信噪比。采用固体密度泛函仿真的方法对物质的吸收峰来源进行了研究,并与分子密度泛函仿真方法相比较,结合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对其振动来源进行了分析指认。(2)深入研究了基于THz光谱的混合物量化回归分析,在计算获取过氧化苯甲酰和聚乙烯混合物、过氧化苯甲酰和面粉混合物THz吸收谱和折射率谱的基础上,使用小波滤波、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进行预处理,而后分别采用PLS和KPLS对原始吸收谱、一阶导数谱和二阶导数谱回归分析建模,并给出了详细性能评价。(3)深入研究了基于THz光谱的物质分类和识别检测。在检测获取四种常见绿茶太赫兹光谱的基础上,分别采用LS-SVM, Naive-Bayes和BP-ANN建模,实现不同品种绿茶的分类识别。同时,采用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优化了LS-SVM参数的求解,并对其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采用VC软件开发了一套基于THz光谱的在线检测识别系统,在建立物质THz吸收谱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实现了物质的在线识别检测。(4)详细研究了THz时域光谱成像的原理和成像方法,研究不同物质的THz成像鉴别和基于THz时域光谱的物体三维成像检测技术。针对THz时域光谱成像技术高分辨率成像时会产生海量数据的问题,引入和研究了基于压缩感知的THz时域光谱技术和基于压缩感知的THz时域光谱成像技术。研究和测试了各类不同稀疏基和各类不同压缩感知重建算法在THz时域光谱和THz时域光谱成像中的应用和评价标准,分析了压缩感知前后信号的峰值信噪比、相对误差、匹配度和运行时间等性能。最后,研究了压缩感知在THz成像复原中的应用,实现了基于GPSR压缩感知方法的THz成像复原和噪声去除,并与维纳滤波和盲反卷积相比较,详细分析了其性能指标。

施茜[8](2012)在《与万簌鸣同时代的海上时尚设计圈》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第一部分对民国设计师所处时代进行研究。满清王朝覆灭与中华民国诞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知识分子从追逐科举中第,转而争相出国深造,从而造就了一批制造时尚的新型知识分子阶层;《南京条约》签订,开放包括上海在内的五口通商,英、法、美、日租界为上海带来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元素,现代城市的产生同时带来了现代市民阶层;由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受教育群体扩大,为时尚的现代文化制造了受众,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时代背景,才会产生一批时尚设计师。万籁鸣及他周围的设计师大多数出生、成长于这个变化的时代,探究他们的时代背景,有助于追索他们设计风格形成的原因。本章同时探讨了中国现代设计萌芽于土山湾,传教士在这个过程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第二部分对万籁鸣早期在商务印书馆的文化圈进行研究。商务印书馆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出版机构,在当时拥有中国最先进的印刷及彩色印刷设备,他的影戏部是中国最早的中资电影机构,万籁鸣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带领他的兄弟拍出了中国最早的动画广告片。商务广告部在当时中国的设计界也是赫赫有名,中国早期月份牌广告画家,绝大多数都有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经历,也就是说,商务印书馆为中国早期艺术设计领域培训了第一批人才。同时,商务印书馆也是一个文学大师云集的地方,他们对万籁鸣以及其他设计师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第三部分对《良友》画报的时尚设计圈进行研究。《良友》是中国第一份睁眼看世界、睁眼看中国的时尚生活杂志。它在推动中国时代进步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良友》,它绝对不仅仅是一份休闲娱乐杂志。万籁鸣在《良友》的成熟期入主美术编辑工作,将他的设计思想带入《良友》,同时也深受围绕在《良友》周围的文化名人的影响。本文第四部分以《大闹天宫》为线索,对影视动漫圈的人和事进行研究。万籁鸣三兄弟创造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直至中国动漫高峰《大闹天宫》的拍摄,这中间的艰苦历程中,一直闪现着万氏兄弟、张氏兄弟、以及中国早期若干设计师的艰苦奋斗的身影。他们为中国影视动漫做出了贡献。

张海新[9](2011)在《张岱及其诗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诗人、散文家、学者张岱及其诗文为研究对象。张岱(1597——1689?),一名维城,字宗子,号陶庵、蝶庵、会稽外史①、六休居士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诗人、散文家、学者。“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经由周作人为主的一批学者的发掘与绍介,张岱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价值,被认为可以作为“五四”新文学的源头活水的代表,在新文学界获得了普遍的认可。近一百年间,对于张岱的研究虽然随政治风气、学术风潮的炎热冷暖而升沉,但其作为明代杰出文学家的地位,未尝动摇。应当承认,周作人等新文学研究者和创作者对于人们认识张岱的文学成绩是有功的,但是笔者不认为新文学运动出于自己的立场与动机所塑造的张岱就是其真实面目,也不能同意全然以追溯张岱和新文学的血脉关联主导对于他的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张岱文本的研读,厘清今人基于自身文学诉求而加予张岱的增益雌黄,以返归于他所处时代的真实历史场域为基础,来正确认识张岱其人其文,从而发现张岱似乎已经熟悉了的面孔的陌生一面。本文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新的开拓。一、跨越现有史学、文学的学科界限,清理、校核张岱存世的文本,在比较其版本、弄清其文字差别的基础上,追溯张岱自晚清以来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重新被发现的过程,重新审视张岱在晚明清初的文学地位,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所起到的作用。二、对张岱家世进行再考察,以认识其家族四代人所给予张岱的价值观和影响力,职是之故,使之在史学方面与文学方面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并且在内心保持了其对明王朝的忠诚。三、对张岱的诗文作品从体裁、内容、源流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探讨,试图对张岱及其诗文进行重新解读,并结合其所处的时代,探讨易代沧桑与其文学风格的内在互动,使世人了解其曲折复杂的人生轨迹与其文学作品的多元丰富性。绪论部分论述张岱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主要考察张岱自入清后逐渐湮没,以及在晚清是如何重新回到文化界人士视野的过程,这其中重点考察的是周作人在“新文学源流学说”提出前后基于自己目的出发而彰显张岱及其散文的事实。第一章《着述及文本问题》考察了张岱所有存世着作,并各有侧重地加以介绍。第二章《张岱家世再检讨》对张岱家族谱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并着重考察张天复以来山阴张家五代人在明代政治、思想、史学、文学领域崛起的过程,对明代中期以来党争环境所予张家五代人的种种影响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三章《人生变奏:从晚明到清初》将其一生分阶段进行论述,从其人生经历的主要节点来全面认识这位晚明清初的饱学之士。第四章《交游与文化生态》考察人际关系与文化环境是如何塑造张岱的为人与为文之道。第五章《文化性格和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透视张岱的文化性格与思想脉络,着重强调了张岱对于晋宋风度的亲近感,并尝试探讨张岱在中西文化已有碰撞、交流的情势下所具有的“世界”之空间观念。第六章、第七章则分别考察了张岱的诗歌、散文及骈文作品,以使读者对张岱的文学创作能有全面切近的了解。其中,结合笔者新发现的《和陶集》中43首诗作,对张岱与陶渊明的诗歌承继关系进行了探考。结语部分是对张岱形象的简要透视,认为明代的“性灵”风潮并不是张岱的心灵及文学旨归,而“晋宋风度”于张岱才是其心灵原乡与文学楷模。

高明珠[10](2021)在《刘喜海及其金石学研究》文中认为

二、《电光与控制》2003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光与控制》2003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需求响应的微电网云储能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需求响应发展和研究现状
        1.2.2 云储能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微电网云储能基本框架与通用模型
    2.1 引言
    2.2 云储能基本框架
        2.2.1 云储能基本概念
        2.2.2 云储能基本结构
    2.3 云储能模式下的储能行为分析
        2.3.1 用户储能行为分析
        2.3.2 云储能提供商储能行为分析
    2.4 云储能优化配置通用模型
        2.4.1 云储能优化配置问题描述
        2.4.2 目标函数
        2.4.3 约束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云储能优化配置的微电网用户负荷聚类模型
    3.1 引言
    3.2 用户负荷数据预处理
        3.2.1 异常数据识别与修正
        3.2.2 用户负荷数据归一化
        3.2.3 负荷特性分析与指标选取
    3.3 用户负荷直接聚类模型
        3.3.1 基于K-means的用户负荷聚类
        3.3.2 考虑密度思想的DK-means用户负荷聚类
    3.4 基于组合算法的用户负荷聚类模型
        3.4.1 融合AE-LSTM与DK-means的用户负荷聚类改进模型
        3.4.2 融合KPCA与DK-means的用户负荷聚类改进模型
        3.4.3 聚类有效性评价指标
    3.5 算例研究
        3.5.1 算例参数与场景
        3.5.2 算例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需求响应的微电网云储能优化配置模型
    4.1 引言
    4.2 需求响应数学模型
        4.2.1 需求响应基本概念
        4.2.2 价格型需求响应
        4.2.3 激励型需求响应
    4.3 考虑需求响应的云储能模式
        4.3.1 考虑需求响应的云储能结构
        4.3.2 云储能模式下的两决策主体储能行为分析
    4.4 云储能优化配置问题建模
        4.4.1 目标函数
        4.4.2 约束条件
        4.4.3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线性化
        4.4.4 求解流程
    4.5 算例研究
        4.5.1 算例参数与场景
        4.5.2 算例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园区需求响应和共享储能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5.1 引言
    5.2 系统模块功能
        5.2.1 共享储能模块
        5.2.2 需求响应模块
        5.2.3 其他功能模块
    5.3 系统架构
        5.3.1 系统功能架构
        5.3.2 系统软件架构
        5.3.3 系统开发工具
    5.4 系统界面设计及应用场景
        5.4.1 用户信息验证
        5.4.2 系统整体界面
        5.4.3 需求响应与共享储能模块界面及应用场景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基于频率梳的太赫兹空间辐射强度测量及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太赫兹简介
    1.2 太赫兹的产生
        1.2.1 连续太赫兹的产生
        1.2.2 脉冲太赫兹的产生
    1.3 太赫兹的探测
    1.4 太赫兹技术的应用
        1.4.1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1.4.2 太赫兹成像技术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太赫兹频率梳与太赫兹计量技术
    2.1 光学频率梳与太赫兹频率梳
    2.2 太赫兹功率计量
    2.3 太赫兹频率计量
    2.4 太赫兹空间辐射强度计量
    2.5 本章小结
3太赫兹空间辐射强度测量实验
    3.1 基于频率梳的太赫兹空间辐射强度测量原理
        3.1.1 拍频信号的产生与探测
        3.1.2 基于电光采样的测量原理
        3.1.3 基于光电导天线的测量原理
    3.2 太赫兹空间辐射强度测量系统介绍
        3.2.1 基于电光采样的测量系统
        3.2.2 基于光电导天线的测量系统
    3.3 数据处理及测量结果分析
        3.3.1 实验数据的处理
        3.3.2 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太赫兹频率梳的成像技术研究
    4.1 基于频率梳的太赫兹成像系统设计
        4.1.1 基于电光采样的太赫兹成像系统
        4.1.2 基于光电导天线的太赫兹成像系统
    4.2 成像实验与扫描结果对比分析
        4.2.1 拱形金属成像
        4.2.2 圆环形金属成像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唐代游艺与诗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 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 “游艺”与“游艺诗”
        二、 研究范围
    第三节 唐代游艺活动盛行的背景简述
        一、 社会安定是游艺活动广泛开展的前提
        二、 经济繁荣是游艺活动盛行的物质保障
        三、 府兵制和武举制推动了游艺活动的发展
        四、 文化的开放拓宽了游艺活动形式
第一章 运动竞技游艺诗
    第一节 射猎
        一、 统治者的射猎活动
        二、 文人的射猎诗
    第二节 球戏
        一、 蹴鞠
        二、 马球
        三、 其他
    第三节 角抵
第二章 休闲娱乐游艺诗
    第一节 弈棋
        一、 围棋
        二、 弹棋
        三、 象戏
    第二节 博戏
        一、 六博
        二、 樗蒲
        三、 双陆握槊与长行
    第三节 乐舞
        一、 剑器舞
        二、 胡旋舞
        三、 胡腾舞
        四、 柘枝
        五、 霓裳羽衣舞
        六、 字舞
        七、 马舞
        八、 犀象舞
    第四节 筵席宴飨之戏
        一、 投壶
        二、 藏钩
        三、 射覆
    第五节 斗鸡
    第六节 技巧
        一、 长竿戏(寻橦)
        二、 绳技
    第七节 小儿戏
        一、 竹马戏
        二、 纸鸢
        三、 斗草
第三章 岁时节令游艺诗
    第一节 上元观灯拔河
        一、 观灯
        二、 拔河
    第二节 寒食清明荡秋千
    第三节 端午竞渡
    第四节 重阳登高
第四章 唐代游艺诗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意识
    第一节 唐代游艺诗的艺术特色
        一、 依附其他内容,点明主题
        二、 巧用典故
        三、 善用修辞方法
        四、 生动鲜活的场面描写,形神兼备的写人状物
    第二节 唐代游艺诗的审美意识
        一、 刚健雄浑
        二、 柔和绮丽
        三、 闲雅宁静
        四、 淡泊超脱
        五、 沉郁悲凉
第五章 唐代游艺诗所见游艺文化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关照
    第一节 唐代游艺诗所见游艺文化
        一、 娱乐性
        二、 竞争性
        三、 民俗性
        四、 开放性
        五、 创新性
    第二节 唐代游艺诗对社会生活的关照
        一、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二、 文人尚武,进士击鞠
        三、 浓妆淡抹,动静皆宜
        四、 僧道趣俗,方外交通
        五、 中外交流,互通有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后记

(4)基于狭缝波导的光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引言
    1.2 集成光学的发展动向
    1.3 硅基光子学和混合集成的研究现状
        1.3.1 硅基光子学
        1.3.2 混合集成
    1.4 狭缝波导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1.4.1 狭缝波导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1.4.2 狭缝波导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2 基于马赫-曾德结构的干涉型狭缝波导光开关
    2.1 马赫-曾德干涉型2×2光波导开关的基本原理
    2.2 多模干涉自映像效应
    2.3 聚合物材料的电光效应
    2.4 马赫-曾德干涉型狭缝波导光开关的设计
        2.4.1 器件结构参数设计
        2.4.2 工作机理及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3 数字型狭缝波导光开关
    3.1 数字型光开关的工作原理
    3.2 单狭缝数字型狭缝波导光开关的设计
    3.3 多狭缝数字型狭缝波导光开关的设计
    参考文献
4 狭缝波导电极的改进研究
    4.1 狭缝波导的电极
    4.2 半导体pn结原理
    4.3 反偏pn结型狭缝波导改进电极
        4.3.1 理想的狭缝波导电极
        4.3.2 刻蚀深度不理想的狭缝波导电极
        4.3.3 改进的反偏p-n结型狭缝波导电极
    参考文献
5 狭缝波导微流传感器的设计与制作
    5.1 集成光学微流传感器
    5.2 狭缝波导微流传感器的设计
        5.2.1 狭缝波导微流传感器
        5.2.2 波导结构设计
        5.2.3 非对称马赫-曾德型微流传感器的设计
    5.3 器件制作与测试
        5.3.1 代工制作方案
        5.3.2 端面耦合测试系统
        5.3.3 光栅耦合测试系统
        5.3.4 测试结果及分析
    参考文献
6 聚合物-硅混合集成水平狭缝波导的制作
    6.1 水平狭缝波导的制作
    6.2 聚合物-硅混合集成方案
    6.3 聚合物-硅混合集成水平狭缝波导的制作
        6.3.1 粘合实验
        6.3.2 腐蚀和压力验证
        6.3.3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01 方濬颐《梦园丛说内篇》《外篇》
02 王初桐《奁史》《拾遗》
03 王韬《瓮牖馀谈》
04 王韬《遁窟谰言》
05 王韬《淞滨琐话》
06 毛祥麟《对山书屋墨馀录》
07 孔毓埏《拾箨馀闲》
08 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
09 竹勿山石道人《(?)蛣杂记》
10 沈起凤《谐铎》
11 沈瓒《近事丛残》
12 李元复《常谈丛录》
13 李庆辰《醉茶志怪》
14 宋咸熙《耐冷谈》
15 金捧阊《客窗偶笔》
16 俞蛟《梦厂杂着》
17 俞梦蕉《蕉轩摭录》
18 俞樾《隐书》
19 杜纲《娱目醒心编》
20 陆寿名《续太平广记》
21 孙橒《馀墨偶谈》
22 徐一麟《牧庵杂记》
23 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24 徐昆《柳崖外编》
25 徐崑《遁斋偶笔》
26 徐震《女才子集》
27 许叔平《兰苕馆外史》
28 许桂林《春梦十三痕》
29 黄承增《广虞初新志》
30 黄凯钧《遣睡杂言》
31 黄鸿藻《逸农笔记》
32 张培仁《静娱亭笔记》
33 张贞《渠邱耳梦录》
34 张纯照《遗珠贯索》
35 张贵胜《遣愁集》
36 屠绅《六合内外琐言》
37 彭孙贻《客舍偶闻》
38 彭昌祚《恐自逸轩琐录》
39 雷琳《渔矶漫钞》
40 杨望秦《巽绎编》
41 杨懋建《京尘杂录》
42 叶承宗《耳谈》
43 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
44 蒲松龄《聊斋志异》
45 蒲松龄撰,刘瀛珍编《聊斋志异遗稿》《附录》
46 刘世馨《粤屑》
47 刘寿眉《春泉闻见录》
48 乐钧《耳食录》《二编》
49 谢香开《瓜架夕谈》
50 缪艮《涂说》
51 缪荃孙《秦淮广记》
52 双保《铁若笔谈》
馀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星间高精度测距系统的精度验证及精度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星间高精度测距系统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测距精度验证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测距精度验证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卡尔曼滤波器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5 本论文的工作
2 星间高精度测距系统精度验证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2.1 精度验证系统方案设计
    2.2 系统设计原理
    2.3 电光调制器直流偏置特性分析
    2.4 系统中光的衰减、色散、非线性效应及相关噪声分析
        2.4.1 光的衰减
        2.4.2 光的色散
        2.4.3 非线性效应
        2.4.4 噪声分析
    2.5 光纤传输时延温度特性
    2.6 机械部分的实现
    2.7 本章小结
3 高精度测距系统中Kalman滤波器的设计
    3.1 Kalman滤波理论
        3.1.1 Kalman滤波原理
        3.1.2 随机线性离散系统Kalman滤波基本方程
    3.2 Kalman滤波器在星间高精度测距系统中的应用
        3.2.1 Kalman滤波器模型的建立
        3.2.2 抗野值算法
        3.2.3 基于GRACE系统建立的Kalman滤波模型
    3.3 基于matlab的Kalman滤波器仿真
        3.3.1 Kalman滤波参数对估计结果的影响
        3.3.2 抗野值算法仿真
        3.3.3 基于GRACE系统的Kalman滤波仿真
    3.4 基于DSP的Kalman滤波器实现
        3.4.1 Kalman滤波器实现的硬件平台
        3.4.2 基于TMS320C6747的Kalman滤波器软件设计
        3.4.3 基于TMS320C6747的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精度验证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4.1 光学部分工作性能的测试
    4.2 再生伪码测距系统中的测试及分析
        4.2.1 光纤系统对伪码测距精度的影响
        4.2.2 不同光纤长度对伪码测距系统的影响
        4.2.3 长期稳定度测试
        4.2.4 光纤工作温度变化对伪码测距系统的影响
        4.2.5 星间距离动态变化情况下的测量结果
    4.3 双程转发载波测距系统中的测试及分析
        4.3.1 远距离光纤对载波测距系统的影响
        4.3.2 色散位移光纤和普通单模光纤的测距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太赫兹时域光谱及其成像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1.3 THz-TDS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3.1 THz-TDS吸收谱技术
        1.3.2 THz-TDS成像技术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小结
第2章 实验装置及技术路线
    2.1 太赫兹波的产生
    2.2 太赫兹波的探测
    2.3 太赫兹时域光谱装置
    2.4 THz-TDS技术的研究技术路线
        2.4.1 时域光谱物质检测研究技术路线
        2.4.2 时域光谱成像检测研究技术路线
    2.5 小结
第3章 太赫兹时域光谱参数检测与分析
    3.1 太赫兹时域光谱参数的获取方法
        3.1.1 光学参数计算模型
        3.1.2 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3.2 基于小波变换的太赫兹时域光谱分析
        3.2.1 小波变换原理
        3.2.2 信号处理与分析
    3.3 物质太赫兹吸收谱的来源分析与指认
        3.3.1 分子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
        3.3.2 基于分子DFT仿真的吸收谱解析
        3.3.3 基于固体DFT仿真的吸收谱解析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的物质量化回归分析
    4.1 量化回归分析的原理
        4.1.1 光谱量化分析技术路线
        4.1.2 量化回归建模方法
        4.1.3 评价标准与模型验证
        4.1.4 光谱预处理方法
    4.2 量化回归分析实例研究
        4.2.1 BPO与聚乙烯混合物的量化回归分析
        4.2.2 BPO与面粉混合物的量化回归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的物质分类识别研究
    5.1 基于太赫兹光谱的混合物多类分类研究
        5.1.1 分类方法的基本原理
        5.1.2 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
    5.2 基于太赫兹光谱的物质在线检测研究与实现
        5.2.1 TDS-THz系统的二次开发
        5.2.2 在线物质检测识别的实现
    5.3 小结
第6章 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技术研究
    6.1 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原理
    6.2 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方法
    6.3 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实例研究
        6.3.1 危险物体成像检测研究
        6.3.2 不同材料物体的成像检测研究
        6.3.3 同种材料的三维成像模型研究
    6.4 小结
第7章 基于感知压缩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技术
    7.1 压缩感知理论
    7.2 压缩感知时域光谱技术研究
        7.2.1 实验对象和研究方法
        7.2.2 基于傅里叶基的压缩感知和重建研究
        7.2.3 基于正交小波基的压缩感知和重建研究
    7.3 压缩感知时域光谱成像技术研究
        7.3.1 压缩感知在成像实例应用中的研究
        7.3.2 压缩感知在高分辨率成像应用中的研究
    7.4 压缩感知时域光谱成像复原技术研究
        7.4.1 复原算法的基本原理
        7.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8)与万簌鸣同时代的海上时尚设计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导论
    1. 研究的缘起
    2. 研究的视角
    3. 研究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概念的界定
    6.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7.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二、 王朝的覆灭与中国现代设计的发端
    (一) 科举之路的终结——新哲学观出现与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
        1. 科举制度废除与新型知识分子诞生
        2.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
    (二) 新旧体制的更迭——民族资产阶级涌现与市民阶层的变化
        1. 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市民阶层的变化
        2. 新经济体制与新型资产阶级
    (三) 上海开埠——新印刷技术与新设计技艺的传播
        1. 土山湾孤儿工艺场的西洋技艺
        2. 传教士带来的先进印刷工艺与中国近代刊物
    (四) 本章结论
三、 万籁鸣与商务印书馆的时尚文化圈
    (一) 对设计艺术的慷慨解囊——商务印书馆的经营理念
        1. 商务印书馆的精神支柱和经营视野
        2. 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成立机缘
    (二) 中国首批设计师的聚集——万籁鸣和商务印书馆的同事们
        1. 幼年万籁鸣的生活
        2. 考入商务印书馆的 1919 年
        3. 商务印书馆培养了中国最早的现代设计师
    (三) 面向市民阶层与精英阶层——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发端
        1. 鲁迅与未名社、北新书局的装帧设计师
        2. 着名书店与书局里的装帧设计师们
        3. 比亚兹莱与中国装帧设计风格
        4. 逐渐发展的产品包装设计
        5. 印染工艺与展示设计
        6. 形式多样的广告设计
    (四) 竞争与互助的业务关系——与商务印书馆同时代的设计机构
        1. 广告公司风起云涌
        2. 英美烟草公司广告部的精英们
        3. 商务的人才流失促成“穉英画室”的成就
    (五) 本章结论
四、 万籁鸣与《良友》画报的时尚设计圈
    (一) 丰富庞杂,与时代并行——《良友》的办刊宗旨与理念
        1. 从《少年良友》到《良友》——伍联德的创刊历程
        2. 睿智的目光——《良友》的编辑视野与经营方式
        3. 剧增的影响力——倍受名人青睐的《良友》
    (二) 商务印书馆设计师的再集结——万籁鸣主编《良友》前后的设计师们
        1. 与万籁鸣同时代的时尚生活设计圈
        2. 着名的设计师兄弟们
        3. 鼎盛时期担任《良友》美术主编的万籁鸣
        4. 追求时尚的社会名流与《良友》的文化名人
    (三) 变化微妙的出版风格——伍联德之后四任主编
        1. 充满朝气的上升时期——从周瘦鹃到梁得所
        2. 有惊无险的主编更换——从梁得所到马国亮
        3. 一波三折的人事变动——从马国亮到张沅恒
    (四) 摩登的风向标——与《良友》同时期的艺术刊物与设计
        1. 利润丰厚的出版事业和层出不穷的画报
        2. 投资艺术杂志的慈善家邵洵美
    (五) 本章结论
五、 万籁鸣与影视动漫设计圈的艺术家
    (一) 风靡中国的美国动画——中国动画电影的艰难起步
        1. 国际动画电影业风生水起
        2. 中国本土动画电影业的艰难起步
    (二) 青涩的处女作——万氏兄弟与中国本土动画的诞生
        1. 万氏四兄弟齐聚上海
        2. 多方筹措——从无到有的设备、原料和技术
        3. 保密核心技术——万氏兄弟与民国其他动画制作者
        4. 前赴后继——早期其他形式的动画片
    (三) 《白雪公主》与《铁扇公主》——万氏兄弟动画设计风格
        1. 从模仿到创造——中国动画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
        2. 对传统文化的融汇——剪纸动画片的诞生
        3. 难以调和的人际关系——万超尘与木偶片的诞生经过
    (四) 《大闹天宫》的辉煌——实现创作中国风格动画的人生梦想
        1. 艰难的历程——《大闹天宫》的多舛命运
        2. 时尚兄弟连——万氏兄弟和张氏兄弟再次合作
        3. “孙悟空”与“阿童木”——《大闹天宫》的艺术成就
    (五) 本章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9)张岱及其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有关张岱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清人的评述
    二、"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919-1949)
    三、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9)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
第一章 着述及文本问题
    第一节 现存张岱着述叙录
        一、尽可能阅读其在世所有文本
        二、《史阙》
        三、《石匮书》《石匮书后集》
        四、《嫏嬛文集》
        五、《陶庵梦忆》
        六、《西湖梦寻》
        七、《快园道古》
        八、《夜航船》
        九、《于越有明一代三不朽图赞总目》
        十、《琯朗乞巧录》
    第二节 《琅嬛文集》的版本及其比较
第二章 家世的再检讨
    第一节 籍贯的变迁
    第二节 山阴张氏的崛起
    第三节 党争背景下的家族兴衰史
第三章 人生变奏:从晚明到清初
    第一节 少年时期
    第二节 从立功到立言的转变
    第三节 涉入南明政治
    第四节 入清后的生活与心态
第四章 交游及其文化生态
    第一节 交游
        一、前期
        二、后期
    第二节 文化生态
        一、心学影响
        二、史学传统
        三、文艺氛围
        四、文学师承
第五章 文化性格与思想
    第一节 高蹈行乐:晋宋风度寻踪
    第二节 以儒为主的人生观
    第三节 佛道思想与张岱的文学创作
    第四节 其他介于宗教与民间信仰之间一些观念的探讨
        一、因果报应
        二、堪舆风水
        三、灵异事件、心灵感应
        四、民间崇拜
        五、天命、天数
    第五节 张岱的"世界"观
第六章 诗歌之创作
    第一节 张岱诗歌的总体面貌
        一、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二、复古、模仿与创新
    第二节 《和陶集》与中年张岱的图像重构
        一、中年诗人的图像重构
        二、张岱《和命子》一诗中的家系自述
        三、晚明的宗陶诗风
    第三节 遗民心事的宿命:由激越归于平淡
第七章 文章之写作
    第一节 被"小品"盛名掩蔽的文章大家
    第二节 "二梦":国家史底色上的个人史
        一、《陶庵梦忆》
        二、《西湖梦寻》
    第三节 真我的抒写:《张子文秕》中的散文与骈文
        一、散文
        二、骈文
    第四节 《石匮书》《石匮书后集》与纪传体历史散文
        一、"史"不远"文"
        二、继承"史统"的自觉意识
        三、叙事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四、《石匮书》《石匮书后集》中的史评
结语:还原真实的张岱
附录
    一、《张子诗秕张子文秕》与今人整理本的异文对校
    二、《张子诗秕》目录
    三、"夏本"未录的张岱残诗
    四、《和陶集》中的43首张岱诗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电光与控制》2003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需求响应的微电网云储能优化配置研究[D]. 陈页. 浙江大学, 2021(08)
  • [2]基于频率梳的太赫兹空间辐射强度测量及成像技术研究[D]. 孟莹.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3]唐代游艺与诗歌[D]. 王赟馨. 吉林大学, 2012(03)
  • [4]基于狭缝波导的光器件研究[D]. 肖司淼. 浙江大学, 2010(12)
  • [5]《<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6]星间高精度测距系统的精度验证及精度优化[D]. 郭学卫. 浙江大学, 2013(06)
  • [7]太赫兹时域光谱及其成像检测技术研究[D]. 陈锡爱. 浙江大学, 2012(12)
  • [8]与万簌鸣同时代的海上时尚设计圈[D]. 施茜. 苏州大学, 2012(09)
  • [9]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 张海新. 复旦大学, 2011(12)
  • [10]刘喜海及其金石学研究[D]. 高明珠.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电力与控制》2003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