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筋通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85例报告

强筋通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85例报告

一、强脊通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85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1](2020)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以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口服通痹灵片为对照组,观察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生存质量影响,为中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提供临床证据,有利于中医药疗法在中泰两国乃至国际的推广与传播。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采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对照2组采用督脉排针法,对照3组采用口服通痹灵片,疗程均为4周,共28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脊柱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PGA)、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等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正态性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泰国那空拉差是玛府直辖县呵叻大学附属荫达宁中医诊所符合标准的AS患者共132例,其中共脱落9例,有效病例为123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2例,对照3组30例。2.基线4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脊柱痛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BASFI评分、BASDAI评分、BASMI评分、ASQo L、等指标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4组均未出现临床痊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3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1)红细胞沉降率(ESR)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ESR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C反应蛋白(CRP)方面,组内比较,4组CRP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之间,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对比,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TNF-α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2组、对照3组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1)在脊柱痛VAS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AS相关量表评分方面(1)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测量学指数(BASMI)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关节肿胀、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对比,在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中,督脉排针能有效改善炎症指标ESR、CRP、TNF-α,其中对降低ESR水平疗效更为显着;可缓解脊柱及关节等躯体疼痛;能改善活动功能障碍。2.通痹灵片口服能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且能有效缓解脊柱疼痛,但单纯口服通痹灵片对缓解躯体疼痛效果不明显。3.常规针刺在治疗AS中,针刺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但与督脉排针相比,督脉排针法对降低ESR更明显,常规针刺对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障碍疗效不显着。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S患者活动功能;较单一疗法疗效更显着,能整体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该疗法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性广,患者经济负担小,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A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李冬[2](2020)在《中西医不同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索中药、针刺、艾灸、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与网状meta分析,比较四种疗法的疗效与安全性,筛选出最佳干预措施,为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制定检索策略,对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与维普数据库(VIP)进行全面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评价员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GRADE及CINe MA进行质量评估。利用STATA 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图形绘制,并针对疗效进行概率排序。结果:总计纳入126篇文献,共涉及9384人,纳入文献中各研究的样本量分布为36-351人。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降低疼痛评分方面,针刺(MD=-1.43,95%CI[-1.97,-0.88])、中药(MD=-1.08,95%CI[-1.33,-0.82])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艾灸(MD=-0.64,95%CI[-1.40,0.12])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疗效排序:针刺(SUCRA=94.4)>中药(SUCRA=66.0)>艾灸(SUCRA=38.0)>西药(SUCRA=1.7)。2.在改善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针刺(MD=-2.90,95%CI[-5.10,-0.70])、中药(MD=-1.95,95%CI[-2.79,-1.10])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艾灸(MD=-0.36,95%CI[-3.08,2.36])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排序:针刺(SUCRA=90.3)>中药(SUCRA=69.1)>艾灸(SUCRA=27.0)>西药(SUCRA=13.5)。3.在改善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方面,针刺(MD=-2.39,95%CI[-3.5,-1.27])、中药(MD=-1.17,95%CI[-1.60,-0.74])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针刺疗效优于中药(MD=-1.22,95%CI[-2.38,-0.06])、艾灸(MD=-2.44,95%CI[-4.58,-0.30]);艾灸(MD=0.05,95%CI[-1.79,1.89])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排序:针刺(SUCRA=98.9)>中药(SUCRA=64.0)>艾灸(SUCRA=19.7)>西药(SUCRA=17.4)。4.在控制血沉方面,四种干预措施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排序:艾灸(SUCRA=86.2)>中药(SUCRA=57.8)>针刺(SUCRA=48.1)>西药(SUCRA=7.8)。5.在降低C-反应蛋白炎症指标方面,四种干预措施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疗效排序:中药(SUCRA=66.8)>针刺(SUCRA=57.5)>艾灸(SUCRA=52.9)>西药(SUCRA=22.8)。6.在降低肿瘤坏死因子(TNF-α)指标方面,针刺(MD=-7.22,95%CI[-13.15,-1.29])、中药(MD=-4.70,95%CI[-8.99,-0.41])均优于西药,艾灸(MD=-4.55,95%CI[-10.18,1.08])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疗效排序:针刺(SUCRA=84.5)>中药(SUCRA=58.1)>艾灸(SUCRA=54.6)>西药(SUCRA=2.8)。7.在改善Schober试验方面,中药(MD=0.52,95%CI[0.33,0.71])、艾灸(MD=0.51,95%CI[0.01,1.02])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针刺(MD=0.33,95%CI[-0.20,0.86])与西药相比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疗效排序:中药(SUCRA=74.9)>艾灸(SUCRA=74.0)>针刺(SUCRA=46.9)>西药(SUCRA=4.2)。8.在扩大胸廓活动度方面,艾灸(MD=0.40,95%CI[0.06,0.75])、中药(MD=0.31,95%CI[0.16,0.45])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针刺(MD=0.24,95%CI[-0.12,0.60])与西药相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干预措施疗效排序为:艾灸(SUCRA=82.9)>中药(SUCRA=64.4)>针刺(SUCRA=49.5)>西药(SUCRA=3.2)。9.在改善指地距方面,艾灸(MD=-5.92,95%CI[-8.76,-3.08])、针刺(MD=-4.58,95%CI[-7.94,-1.22])、中药(MD=-3.75,95%CI[-4.92,-2.59])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干预措施疗效排序:艾灸(SUCRA=90.2)>针刺(SUCRA=63.0)>中药(SUCRA=46.7)>西药(SUCRA=0.1)。结论:根据国际强直性脊柱炎评价(ASAS)工作组对强直性脊柱炎工作疗效评估指标,利用疼痛评分指标(VAS)及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的SUCRA值作为效应量,进行聚类分析提示针刺为最优干预措施,且针刺在降低VAS评分、BASDAI、BASFI方面有显着优势,对于缓解强直性脊柱炎的整体症状、改善疼痛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鉴于中药口服可能带来一定不良反应,而艾灸在改善Schober试验、胸廓活动度、指地距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表明其在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活动范围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因而针刺联合艾灸治疗可能进一步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但由于纳入文献的质量普遍较低,降低了本研究的证据强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论的可靠性。因而,今后有待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期得出更加客观可靠的证据,为临床医疗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

刘芳[3](2020)在《强脊止痛汤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强脊止痛汤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夜间背痛VAS评分、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IL-17、IL-23)、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强脊止痛汤联合西药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强脊止痛汤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将52例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门诊并诊断为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试验组予强脊止痛汤+柳氮磺吡啶,对照组予双氯芬酸钠+柳氮磺吡啶。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分别观察并记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夜间背痛VAS评分、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IL-17、IL-23)及安全性指标,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研究过程中,试验组有1例因治疗中断而脱落,故总计51例(试验组25例,对照组26例)完成临床研究。(1)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夜间背痛VAS评分、实验室指标、安全性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疾病疗效比较:治疗后强脊止痛汤联合西药组疾病有效率(92%)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69.23%)(P<0.05)。(3)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后强脊止痛汤联合西药组有效率(88.0%)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61.54%)(P<0.05)。(4)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均较前明显改善(P<0.01),且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5)夜间背痛VA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均较前明显改善(P<0.01),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6)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IL-17、IL-23)比较: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较前均降低(P<0.05,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指标比较:强脊止痛汤联合西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低于对照组(23.08%)(P<0.05)。结论:1.强脊止痛汤联合柳氮磺吡啶能明显减轻湿热痹阻型AS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和夜间背痛VAS评分。2.强脊止痛汤联合柳氮磺吡啶能降低湿热痹阻型AS患者血清IL-17、IL-23的表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IL-23/IL-17炎症轴有关。3.强脊止痛汤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湿热痹阻型AS疗效显着,优于单纯西药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钟静雯[4](2019)在《补肾强脊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肝肾不足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统计受试者治疗前后症状及相关治疗指标的改变,探讨补肾强脊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肝肾不足型患者的疗效,以评价该方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纳入条件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各33例,观察组给予补肾强脊汤治疗,对照组给塞来昔布胶囊基础治疗,于治疗12周后进行随访、临床评价、安全性评估及记录。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BASDAI、BASFI、疼痛VAS和总体VAS的评分)、改善中医症候、改善脊柱活动度、降低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方面与治疗前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P<0.05);并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效果ASAS 20评价示:治疗组达标27人,对照组达标19人,表明治疗组治疗方案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评价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总有效率80.6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疗效佳。结论:补肾强脊汤治疗肝肾不足证AS的疗效肯定,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脊柱活动度,降低炎症指标。

陈伯胜,王海东,金芳梅[5](2015)在《强直性脊柱炎中药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医证候分型,对近年来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应用文献进行整理,阐述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应用现状。

汪四海,刘健[6](2011)在《中药内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周身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表现为肌腱、韧带附着点炎,常见症状为腰背部的的僵硬或疼痛,休息无改善,活动后可以缓解;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以至严重的功能受损。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有人报道,AS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26%,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西药在治疗该病方面不外乎非甾体

张建英[7](2010)在《强直性脊柱炎证治规律研究与补肾中药治疗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病机特点与用药规律,探索其证治规律,并初步形成治疗AS方药;针对AS基本病机,系统评价补肾中药治疗该病的疗效与安全性,从而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20年中药治疗AS的随机、半随机文献,筛选文献并建立证治规律数据库与系统评价数据库;通过频率分析及因子分析研究其病机特点;通过频率分析研究其临床用药规律;通过Meta-分析评价补肾中药治疗该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证治规律纳入文献115篇;病机研究显示肾虚占纳入文献的82.61%,湿邪占79.13%,瘀血占75.65%,其余渐次为风邪、寒邪、气虚、热邪、肝虚、痰浊、血虚;病机形成5个因子,F1包括寒邪、热邪,F2包括风邪、湿邪、经络不通,F3包括肾虚、肝虚、血虚,F4包括瘀血、痰浊、经络不通,F5包括气虚、血虚;用药特点以补肾、祛风湿、活血化瘀和止痛药为主;补肾药主要为狗脊、杜仲、续断等,祛风湿药主要为独活、威灵仙、川乌等,活血化瘀药主要为当归、赤芍、川牛膝等,止痛药主要为细辛、全蝎、地龙等,清热药主要为黄柏、知母、银花等,利湿药主要为薏苡仁、茯苓、土茯苓,健脾益气药主要为黄芪、白术、党参,化痰药主要有白芥子、南星、陈皮。系统评价共纳入研究33项;以总有效率为判效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肾中药治疗AS疗效显着;以不良反应为判效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肾中药治疗AS安全性高。结论:AS病机以肾精不足、肾阳亏虚为本,以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瘀血、痰浊阻滞督脉为标;治疗宜补肾益精、温肾壮阳以治其本,祛风散寒(清热)除湿、疏通经络以治其标,活血止痛以缓其急;补肾中药治疗AS疗效可靠,副作用小。本研究为中医药辨治AS提供了参考,进一步证实了补肾中药治疗该病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的优势,为进一步采用补肾中药治疗本病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彭德桂[8](2010)在《补肾强督治尫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临床对照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应用独活寄生汤为对照,观察补肾强督治尫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符合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的患者,随机分配到补肾强督治尫汤或独活寄生汤组。观察、记录并比较其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包括腰骶脊背疼痛、脊背疼痛、关节肿胀、发热、腰脊活动受限、晨僵、关节发热、乏力、腰膝酸软、刺痛、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肢体困重、肌肤干燥、遗精、畏寒喜暖在内的17个中医症状)、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总体背痛评分、夜间背痛评分以及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价VAS评分。统计方法:分类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统计计算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一般调查资料显示,患者平均年龄为34.1±3.8岁,平均病程4.8±2.5月。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显示,试验组临床痊愈率为40%,显效率为27.5%,有效率为25%,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临床痊愈率为7.5%,显效率为17.5%,有效率为35%,总有效率为60%。两组中医症状的总改善率均在50%以上。对两组次要疗效指标——Bath病情活动指数、Bath脊柱功能指数、总体背痛、夜间背痛和的患者对病情总体评价治疗前后比较显示,两组均能有效的降低各观察指标的积分。试验组7.5%患者出现消化道不适,2.5%的患者白细胞减少,无肝酶异常变化;对照组有12.5%的患者出现消化道不适,15%的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5%的患者发现肝酶异常。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且停药后症状就会消失。结论在中医症候总疗效的比较上,补肾强督治尫汤组优于独活寄生汤组(P<0.05)。试验组在腰骶脊背疼痛、关节胀痛、腰脊活动受限、晨僵、关节作冷、刺痛、口干不欲饮、肢体困重的改善上要优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次要疗效指标——Bath病情活动指数、Bath脊柱功能指数、总体背痛、夜间背痛和的患者对病情总体评价治疗前后比较显示,两组均能有效的降低积分,但补肾强督治尫汤组要优于独活寄生汤组。安全性分析显示,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未见异常改变,表明该药临床应用安全。

张华津[9](2010)在《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余振达[10](2009)在《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二、强脊通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85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脊通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8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定义
        1.1.2 流行病学
        1.1.3 自然病程
        1.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5 病理变化
        1.1.6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1.1.7 诊断标准
        1.1.8 活动性评价
        1.1.9 西医治疗
    1.2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现代中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3 辨证论治
        1.2.4 中医药疗法
    1.3 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研究依据
        1.3.1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1.3.2 督脉排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1.3.3 通痹灵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1.3.4 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1.4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脱落标准
    2.3 分组方法
        2.3.1 样本量
        2.3.2 随机化
        2.3.3 对照
        2.3.4 盲法
    2.4 治疗方案
        2.4.1 治疗耗材
        2.4.2 治疗组(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组)
        2.4.3 对照1 组(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组)
        2.4.4 对照2 组(督脉排针法组)
        2.4.5 对照3 组(通痹灵片组)
        2.4.6 疗程
    2.5 异常情况预防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观察时间
    2.8 不良事件及处理
        2.8.1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2.8.2 药物不良事件及处理
    2.9 疗效评价标准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2.11 临床研究的流程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3.3.1 治疗前检查指标基线比较
        3.3.2 血沉
        3.3.3 C反应蛋白
        3.3.4 肿瘤坏死因子-α
    3.4 中医证候积分
    3.5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
        3.5.1 治疗前评分基线比较
        3.5.2 脊柱痛VAS评分
        3.5.3 病人总体评价
    3.6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功能指数、测量学指数
        3.6.1 治疗前评分指数基线比较
        3.6.2 疾病活动性指数
        3.6.3 功能指数
        3.6.4 测量学指数
    3.7 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3.8 临床疗效评价
    3.9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强直性脊柱炎旳病因病机
    4.2 督脉排针法的规律及治疗作用
        4.2.1 督脉排针法学术背景简介
        4.2.2 学术内涵
    4.3 通痹灵片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作用
        4.3.1 通痹灵片的方义
        4.3.2 药对配伍
    4.4 结局指标选择
        4.4.1 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
        4.4.2 量表选择
    4.5 结果分析
        4.5.1 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
        4.5.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4.5.3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方面
        4.5.4 AS相关量表指标方面
    4.6 结果讨论
    4.7 研究的创新性
    4.8 不足与展望
    4.9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2)中西医不同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祖国医学文献研究
    1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肾督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
        1.2 风寒湿诸邪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
        1.3 痰湿瘀血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
    2 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分型
    3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
        3.1 中药内服
        3.2 针刺疗法
        3.3 艾灸疗法
        3.4 推拿疗法
        3.5 拔罐疗法
        3.6 敷贴疗法
        3.7 中药熏蒸
        3.8 穴位埋线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西医不同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网状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文献数据提取
        1.5 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检索文献情况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质量评价
        2.4 证据质量分级
        2.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2.6 安全性分析
    3 讨论
        3.1 网状meta结果分析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
        3.3 研究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纳入数据的基本特征表
    表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表
    表3 GRADE质量评价证据等级表
    表4 CINe MA证据等级表
    表5 环状不一致性总表
    表6 网状meta SUCRA值汇总表
    表7 不良反应汇总表
致谢

(3)强脊止痛汤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用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均衡性比较
    3.2 疾病疗效比较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5 夜间背痛VAS评分比较
    3.6 ESR、CRP比较
    3.7 IL-17、IL-23 比较
    3.8 安全性比较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AS的认识
        4.1.1 AS西医病因病理
        4.1.2 IL-17/IL-23 炎症轴与AS
        4.1.3 对照组用药依据
    4.2 中医学对AS的认识
        4.2.1 AS中医病因病机
        4.2.2 湿热痹阻证
    4.3 强脊止痛汤治疗AS的研究
        4.3.1 强脊止痛汤组方
        4.3.2 强脊止痛汤组方依据
        4.3.3 组方单味药功效及药理作用分析
5 疗效分析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补肾强脊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肝肾不足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研究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西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与治疗研究进展状况
    第二节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中医药内服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进展
        三、刘晓玲教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与分型论治
第二章 补肾强脊汤的临床研究分析
    第一节 研究数据材料与研究方法
        一、纳入研究对象
        二、西医诊断标准
        三、中医辨证标准法
        四、研究纳入标准
        五、研究排除标准
        六、脱落及终止实验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随机分组
        二、研究治疗方法
        三、疗效标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研究基线资料比较
        二、临床疗效分析
        三、药物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研究的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补肾强脊汤组成、功效及相关药理研究
        一、补肾强脊汤方药文献研究
        二、组方理法方药解析
        三、补肾强脊汤组方药理研究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及展望
        一、研究结果分析
        二、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强直性脊柱炎中药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寒湿痹阻证
2 湿热痹阻证
3 肾阳亏虚证
4 肝肾不足证
5 瘀血痹阻证
6 兼夹证型
    6.1 肾虚寒湿证
    6.2肾虚湿热证
    6.3 肾虚血瘀证
7 结语

(7)强直性脊柱炎证治规律研究与补肾中药治疗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强直性脊柱炎研究概况
    一、西医研究概况
        (一) 病名
        (二)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 病理
        (四) 诊断
        (五) 治疗
    二、中医研究概况
        (一) 病名
        (二) 病机与证候
        (三) 中医外治
        (四) 中药内治
第二部分 证治规律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检索
        (二) 文献选择标准及方法
        (三) 信息采集及药物分类
        (四) 统计及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文献检索及选择结果
        (二) 统计结果
    四、讨论
        (一) 病机特点分析
        (二) 用药规律分析
        (三) 常用药物分析
        (四) AS三期辨治
    六、小结
第三部分 系统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检索:文献检索范围及策略同证治规律部分
        (二) 文献选择标准及方法
        (三) 信息采集及文献编号登记
        (四)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五) 统计方法及主要统计过程
    三、研究结果
        (一) 文献检索、选择结果
        (二) 纳入研究概述
        (三)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
        (四) 统计结果
    四、讨论
        (一) 疗效分析
        (二) 安全性分析
        (三) 异质性分析
        (四) 纳入研究质量分析
        (五) "倒漏斗"图形分析
    五、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成果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任务书
详细摘要

(8)补肾强督治尫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祖国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
        (二) 辨证分型
        (三) 分期研究
        (四) 分期与证候相结合研究
        (五) 治疗
    二、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评述
        (一) 病因病理方面
        (二) 组织病理学研究进展
        (三) 治疗进展
    三、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意义
        (一)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必要性
        (二) 国内外有关诊断标准的研究
        (三) 临床中对诊断标准的认识
        (四) 骶髂关节炎早期诊断与影像学检查
第二章 补肾强督治尫汤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一、合格受试对象确定
        二、临床研究实施方案
        三、疗效判定标准
        四、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五、临床研究记录
        六、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方法
        七、临床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八、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九、技术路线图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一、一般资料
        二、两组可比性检查
        三、疗效比较
        四、安全性检测
        五、不良事件观察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一、统计结果分析
        (一) 一般情况分析
        (二) 总疗效分析
        (三) 临床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四) 临床次要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二、补肾强督治尫汤疗效分析
        (一) 组方与方解
        (二) 现代药理研究
        (三) 治法探讨
        (四) 作用机制
    三、不良反应及分析
    四、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分期论治
4 验方治疗
5 中成药治疗

四、强脊通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85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中西医不同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网状Meta分析[D]. 李冬. 暨南大学, 2020(03)
  • [3]强脊止痛汤治疗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刘芳.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4]补肾强脊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肝肾不足型的临床研究[D]. 钟静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强直性脊柱炎中药治疗现状[J]. 陈伯胜,王海东,金芳梅.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5(06)
  • [6]中药内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研究进展[J]. 汪四海,刘健.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04)
  • [7]强直性脊柱炎证治规律研究与补肾中药治疗系统评价[D]. 张建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补肾强督治尫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D]. 彭德桂.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9]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进展[J]. 张华津. 河北中医, 2010(03)
  • [10]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进展[J]. 余振达.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12)

标签:;  ;  ;  ;  

强筋通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85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