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密封互感器中绝缘油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范家龙[1](2021)在《一体化智能配电变压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设计了一种集真空断路器与变压器本体于一体的智能配电变压器,来代替现有的油田与炼油厂的配电变压器,以确保油田电网与炼油厂供电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变压器的绝缘、结构、温度等因素都决定着变压器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可靠性,因此本文基于真空断路器与变压器本体的一体化结构,对变压器进行电场与温度场的计算分析,从而获得合理的绝缘与散热的结构设计;同时设计了一套变压器的智能监测系统,对变压器实时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以预防故障的发生;并对制作的变压器样机进行试验测试。首先对一体化配电变压器内部的电场分布进行了仿真计算,针对变压器油和绝缘纸的组合绝缘,通过改变绝缘纸的厚度,在满足变压器长期安全运行的条件下,优化变压器内的电场分布。根据绕组与灭弧室之间电场的相互影响关系,确定了变压器内部的结构分布。其次利用ANSYS仿真软件的Maxwell模块计算了变压器的运行损耗,然后导入Thermal Transient模块,对变压器进行温度场仿真,采用自然油流循环散热的方式,在散热片加速散热的基础上,计算变压器的稳态温升,保障变压器的安全可靠运行。接着设计了一套变压器的智能监测系统,以AVR单片机ATmega16芯片为核心处理芯片,针对变压器的电压、电流、温度和开关位置等参量进行采集,有效监测变压器的运行状态,避免故障的发生。最后对制作的一体化配电变压器样机进行了试验测试,包括绝缘电阻测量、绕组直流电阻测量、电压比测量、工频耐压试验、感应耐压试验和变压器性能试验等试验项目,测试结果证明,该变压器各项指标皆符合挂网运行的各项要求,并已经在现场稳定运行。
武洁良,宫学艳,苑雪梅,杨晓悦,李晓晨[2](2019)在《电流互感器顶珠式取样阀取样转接装置设计及试用》文中认为针对乌海电业局电流互感器绝缘油现场取样时步骤繁琐、耗时长,且无法实现全密封取样,导致绝缘油色谱试验分析误差大的问题,通过优选制造材料,应用螺纹力学,在原电流互感器顶珠式取样阀基础上,研制了取样阀转接装置与其配合取样。采用该转接装置后可降低取样难度,缩短取样工作时间,将取样时间由35 min缩短至14 min,大幅提高了现场绝缘油的取样工作效率。同时采用取样阀转接装置取得的油样进行绝缘油色谱分析,所得的数据准确性更高,更能准确地反映电流互感器的运行状态。
何清,王伟,陈元,王瑞珍,罗维,刘铁,李佳[3](2018)在《一起220 kV油浸式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一起由零屏引出线绝缘损坏所导致的220 k V油浸式电流互感器内部故障进行分析。此故障表现为绝缘油中溶解气体严重超标,总烃3 668μL/L、乙炔2 227μL/L,三比值编码为102,判断认为设备内部存在电弧放电故障。设备返厂解体前,对其进行了介质损耗因数、电容量、局部放电检测,除电容量略有超标外,其他检测结果无异常。解体检查发现该台设备零屏引出线根部断裂,与之对应的一次绕组导电杆存在明显电蚀痕迹、并有炭黑沉积。经综合分析认为,此故障由零屏引出线根部绝缘损坏所致,由初始低能火花放电逐步发展为电弧放电,并在零屏断裂处形成多点接触导致环流过热,使得油中溶解气体严重超标。
李继承[4](2018)在《互感器故障分析与综合诊断分析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感器常见的故障现象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互感器的例行试验、诊断试验、带电检测及在线监测项目及相关规定。综合诊断分析技术是结合常规试验方法和各种诊断试验方法以及带电检测及在线监测方法产生的新的检测技术。本文提出综合试验和综合诊断相结合的技术:以综合试验技术为基础,建立设备诊断模型,降低设备诊断工作的杂乱和无目的性,提升了故障查找效率;综合诊断分析技术,用多种试验方法和诊断方法对故障状态下的互感器进行诊断分析,利用试验结果支持缺陷判断方法的实施,完成整个设备故障的综合诊断。通过各种实例表明这种综合诊断分析技术的有效性。
高思航[5](2017)在《绝缘油中DBDS对变压器绕组的腐蚀作用及绝缘性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纸复合绝缘是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内绝缘的主要组成形式,其性能的好坏决定了设备的安全及运行可靠性,由油纸内绝缘性能劣化导致的失效是引发变压器设备故障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陆续出现因绝缘油中腐蚀性硫化物引发的变压器油纸绝缘性能下降并导致绕组烧毁的事故。绝缘油中的腐蚀性硫与铜导线发生化学反应,在其表面形成导电性硫化亚铜,逐渐渗透和污染绝缘纸,减弱绕组绝缘强度并最终导致匝间绝缘击穿。随着对该现象认识的深入,此类问题设备的暴露也呈增长趋势,油纸绝缘的硫腐蚀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工程及技术人员的关注。炼制变压器油所用的石油中含有大量的具有腐蚀性的活性硫,但大部分在精炼过程中会被去除,仅保留少部分非活性硫。其中,二苄基二硫(DBDS)是一种非活性硫化物,可提高油品的氧化安定性,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普遍存在于多种品牌的绝缘油中。但研究证明,DBDS正是导致绝缘油呈现腐蚀性的主要硫化物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DBDS对铜绕组的腐蚀机制及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电力部门制订了相关的新油检测国际、国内标准,以在绝缘油投运前对其腐蚀性进行评判。然而,由于油硫腐蚀过程较为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导致检测标准的准确性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常出现不同检测标准结果不一致,通过标准检测的新绝缘油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导致腐蚀发生的问题;另外,受到油硫腐蚀污染的绕组绝缘,其发生故障的原因和过程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重点针对绝缘油腐蚀性检测的标准,围绕影响标准检测有效性的几个因素展开研究,并通过不同污染程度绕组的电气特性变化,对其失效机制进行了探索。现有研究仅关注了DBDS作为腐蚀性物质对绝缘油的影响,忽略了其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对绝缘油性能的改善。因此,本文首先针对DBDS的腐蚀与抗氧化作用,研究了DBDS浓度对绝缘油腐蚀性与抗氧化性的影响,探索了DBDS的腐蚀与抗氧化作用对油纸绝缘特性的综合影响规律。其次,目前几种绝缘油腐蚀性测试标准在试品上是否包覆绝缘纸存在差异,并且这些标准均是在单一热作用下开展的,并没有将电场因素考虑进去。因此,针对以上两个影响标准检测有效性的因素,分别重点探索了绝缘纸与电场在DBDS腐蚀绕组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最后,研究了硫腐蚀产物对绕组油纸绝缘的击穿特性影响,深入分析了硫腐蚀作用下绕组的击穿特性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了硫腐蚀引发绝缘失效的故障机制。论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提出了绝缘油中DBDS自身具有的腐蚀与抗氧化作用是影响绝缘油性能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本文实验条件下,当油中DBDS含量低于25mg/kg时,其抗氧化作用占据主导,绝缘油的抗氧化性得到提升;之后,随着DBDS含量的增加,其腐蚀作用逐渐超过了抗氧化作用,绝缘油的腐蚀性加剧。(2)提出了绕组的铜-纸界面间酸与铜离子的局部聚集是导致DBDS加速绕组硫腐蚀的重要原因。金属表面状态与硫腐蚀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未包覆绝缘纸的铜导体即使在绝缘油中DBDS浓度非常高的条件下,仍然不会发生硫腐蚀现象。因此,针对现有的绝缘油腐蚀性检测标准,为了提高其检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建议统一采用包覆绝缘纸的铜绕组来开展油的腐蚀性检测。(3)提出了交/直流电场作用下的电解池效应加速绕组的硫腐蚀进程。在电场作用下,铜绕组表面会形成大量的微小电解池,产生的电解池效应能够加速金属铜表面产生更多的铜离子,不仅能够加速硫腐蚀,也会导致油品下降。因此,考虑到电场作用对DBDS腐蚀绕组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现有的绝缘油腐蚀性检测标准,建议将电场因素纳入硫腐蚀实验条件中。(4)提出硫腐蚀污染虽然对绕组的短期耐压强度影响并不大,但却明显降低其长期电寿命。硫腐蚀产物主要附着在绕组的最内层绝缘纸上,而其余层纸的腐蚀程度较轻,因此将多层绝缘纸作为一个绝缘层整体,其绝缘性能不会出现明显下降,绕组不容易直接发生击穿,但由于最内层纸的腐蚀最为严重,导致其绝缘性能明显下降,电导损耗发热增大,传热能力下降,容易形成局部过热,进一步加速硫腐蚀,导致击穿发生的概率增大。
张明举[6](2017)在《油浸式电流互感器绝缘缺陷带电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浸式CT是电力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容易产生绝缘缺陷,造成局部放电和电弧放电,甚至引发爆炸。研究适用于油浸式CT带电检测的可靠方法,及时发现油浸式CT的事故隐患,从而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并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油浸式CT的耐热性能比较差,这就导致了易老化和易燃的缺点,此外油浸式CT还有密封性低的弊端,增加了CT渗漏油的隐患。虽然油浸式CT的技术有了长足发展,解决了渗漏问题等,但由于CT运行的实际情况,其绝缘性能仍不可靠,容易产生绝缘缺陷,产生局部放电和电弧放电,进而引发爆炸。油浸式CT以往的检测手段都比较传统,绝缘缺陷的发现都是在设备出现故障后才能检测出来,不能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及时预判。本文以脉冲电流法的检测原理为基础对油浸式CT的带电检测技术进行研究。油浸式CT的绝缘缺陷主要是以局部放电脉冲电流形式表现出来的。局部放电的发生都伴随着正负电荷的中和,产生一个陡的脉冲电流,因此可以通过Rogowisk线圈从电力设备的接地点或中性点测取局放脉冲电流或采用测量阻抗在耦合电容侧获得放电信息。应用脉冲电流法检测末屏处脉冲电流的方法称为“末屏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检测方法。在脉冲电流法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一次差分法”,“一次差分法”在用于油浸式CT的带电检测的应用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油浸式CT带电检测中数据的精确性。本文首先总结了油浸式CT的四种典型绝缘缺陷:一次导杆金属突出物放电、电容屏断裂、绝缘纸松散故障和末屏接地不良。着重说明了基于“一次差分法”的带电检测系统的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针对搭建的实验平台先后进行了高电压下的安全性研究、大电流下的响应研究、抗电磁干扰的研究。最后与传统的“末屏法”做对比试验,分别采用两种检测方法针对油浸式CT的四种典型绝缘缺陷进行检测,得出了相应的N-φ-Q图,放电椭圆图和脉冲V-φ图。试验结果表明一次差分法能较为准确地检测一次导杆金属突出物放电、电容屏断裂和末屏接地不良缺陷故障。针对气隙放电一次差分法比末屏法检测效果更好、准确性更高。
马卫华[7](2014)在《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特高压电网中的核心设备之一,特高压交流变压器的工程应用技术随着特高压电网建设步伐的加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论文是在综合分析目前国内外技术资料和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特高压交流变压器的设计选型以及现场安装、试验、调试环节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通过对变压器整体结构型式、调压方式、冷却方式、变电容量、第三侧电压、阻抗电压等内容的分析与研究,选择了采用单相、自耦、本体变与调压补偿变分体布置的变压器作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同时确定了采用中性点变磁通调压方式和强迫油循环非导向冷却方式以及变压器容量、第三侧电压值、阻抗电压值及内绝缘水平。通过对全密封绝缘油净化处理系统的整体设计以及对滤油设备、绝缘油净化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全密封绝缘油净化处理系统的配置要求、完善了其使用功能,优化了滤油方法,并对颗粒度指标控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解决了工程现场对绝缘油指标控制严以及净化工作量大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变压器高压出线装置与高压套管吊装、抽真空与真空注油、热油循环等安装作业流程的分析,明确了高压出线装置与高压套管的吊装方法以及抽真空时间与真空度控制、注油速度与油温控制、热油循环时间控制等技术要求。通过对本体变、调压补偿变绕组连同套管的感应耐压带局放测量试验的加压程序、试验判据的分析与试验设备参数选择的计算,提出了工程现场试验工作步骤以及主要的抗干扰措施。通过对调压补偿变压器差动保护电流互感器的极性分析,明确了差动保护配置要求,并对指定档位下的平衡系数与差动电流进行了计算,同时完成了电流互感器极性变化准确性的现场校验。通过对变压器设计选型与现场安装、试验、调试各应用环节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分析,对后续更进一步提升工程现场应用技术水平与变压器长期安全运行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檀英辉[8](2013)在《500kV变压器储油柜研究及改造》文中提出变压器油温随负荷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变压器油具有一定的膨胀系数,因此变压器油的体积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变压器油是变压器本体的主绝缘,同时也是变压器散热的重要媒介。而在有载分接开关中,变压器油不仅起到了绝缘作用,还起到重要的灭弧作用。变压器油量不足,绝缘油氧化及受潮都会影响变压器油的性能,对变压器的寿命及可靠性影响巨大。储油柜在保证绝缘油数量充足、保持绝缘油性能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储油柜内充有一定量的变压器油与变压器本体相连。当变压器油的体积随着温度膨胀或缩小时,储油柜起储油或补油的作用,保证油箱内充满油,同时也是变压器缩小了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减少油的劣化速度。储油柜还装有油位指示装置,监视油位变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敞开式储油柜、胶囊式储油柜、隔膜式储油柜及金属波纹式储油柜等多种结构。为了进一步便于安装、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等,又在储油柜底部增加了集气盒。集气盒既能防止气体进入储油柜本体,又能防止杂质进入变压器本体,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特殊结构,部分带有集气盒的储油柜与瓦斯继电器保护配合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严重时可造成变压器重瓦斯保护动作。本文主要对储油柜结构及瓦斯继电器原理进行分析。对集气盒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计算,得出了该类型储油柜与双浮子瓦斯继电器配合时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储油柜集气盒的改造提出了合理方案,并针对现运行设备存在的隐患提出了应急处理措施。为了验证本研究的正确性,对变压器备用相的储油柜集气盒进行了改造。并对改造前后的备用相开展模拟实验,试验证明集气盒的改造措施是正确的。
唐崇年[9](2012)在《电力互感器故障综合测试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电力互感器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变电设备,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系统的安全性,测试和诊断互感器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测试诊断技术是结合常规测试技术和单一诊断技术后产生的新的检测技术。本文提出综合测试和综合诊断相结合的技术:以综合测试技术为基础,构造故障综合诊断模型,降低了诊断工作的无序性,提高了故障查找能力;综合测试诊断技术,用多种测试和故障诊断方法对故障状态下的互感器进行分析,利用测试结果支持故障诊断方法的实施,利用各个单一故障诊断方法间的联系完成综合诊断。经过大量实例分析,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
徐欢建[10](2011)在《500kV三相一体主变安装调试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设备,其安装调试工艺对保障变压器安全运行及电网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00kV三相一体主变具有占地面积小、安装工期短、一次接线简单、二次保护简单、运行费用低、一次投资低、易维护等明显优势,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其大规模在电网系统中的应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除了运输,在安装过程中受潮、露空时间控制、变压器油质量以及高压试验都是影响三相一体变压器安装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工程实例,通过500kV三相一体主变安装过程进行剖析,讲述三相一体主变安装过程中潮气和绝缘油质量的影响,变压器油处理工艺改进以提高绝缘油质量和施工效率,三相一体主变吊装工艺改进减少露空时间以防止受潮等等。论文共由四章组成,第一、二章为引言和相关理论基础,介绍潮气和绝缘油质量对主变安装质量的危害以及如何处理,上述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第三章主要论述三相一体变压器吊装工艺、绝缘油处理工艺研究改进。第四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课题的未来做出展望。
二、全密封互感器中绝缘油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密封互感器中绝缘油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一体化智能配电变压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和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结构仿真的研究现状 |
1.2.2 变压器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3 一体化配电变压器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一体化配电变压器的电场仿真分析 |
2.1 电场的仿真模型 |
2.1.1 三维模型的建立 |
2.1.2 网格剖分及材料和激励的添加 |
2.2 电场仿真结果 |
2.3 一体化结构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一体化配电变压器的温度场仿真分析 |
3.1 温度场仿真理论基础 |
3.1.1 变压器的热源 |
3.1.2 变压器内部的散热机理 |
3.2 温度场仿真 |
3.2.1 变压器部件换热系数 |
3.2.2 温度场模型建立 |
3.2.3 材料、负载和散热的设置 |
3.2.4 温度场仿真结果分析 |
3.3 散热结构与环境温度的影响 |
3.3.1 散热结构对变压器温度的影响 |
3.3.2 环境温度对变压器温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智能监测系统设计 |
4.1 智能监测系统设计方案 |
4.2 硬件电路设计 |
4.2.1 互感器的选择 |
4.2.2 信号处理电路 |
4.2.3 A/D扩展电路 |
4.2.4 串行通信电路 |
4.3 软件设计 |
4.3.1 芯片程序设计 |
4.3.2 上位机监测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变压器样机的试验测试 |
5.1 绝缘试验 |
5.1.1 绝缘电阻测量 |
5.1.2 绕组直流电阻测量 |
5.1.3 电压比测量 |
5.1.4 耐压试验 |
5.2 性能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电流互感器顶珠式取样阀取样转接装置设计及试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在用取样阀的不足 |
1.1 取样阀工作原理 |
1.2 存在的不足 |
2 新型取样阀转接装置的设计 |
2.1 设计方案及工作原理 |
2.2 结构设计 |
2.2.1 装置主体尺寸确定 |
2.2.2 推进体和旋转端 |
2.2.3 导油口及管路 |
2.3 材质选择及制作 |
3 试用效果 |
(3)一起220 kV油浸式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油浸正立式电流互感器 |
2 故障情况 |
3 解体前的电气试验 |
3.1 介电损耗因数及电容量检测 |
3.2 局部放电试验 |
3.3 电气试验前后绝缘油检测分析 |
3.4 试验数据分析 |
3.4.1 介电损耗因数及电容量检测 |
3.4.2 局部放电量检测 |
3.4.3 绝缘油检测 |
4 解体检查情况 |
5 故障原因分析 |
5.1 设备故障分析 |
5.2 电容量初差值超标分析 |
6 结论及建议 |
(4)互感器故障分析与综合诊断分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互感器的发展及应用 |
1.2.1 互感器发展过程 |
1.2.2 互感器应用 |
1.3 互感器常见缺陷及特征 |
1.3.1 互感器常见缺陷 |
1.3.2 故障特征 |
1.4 互感器缺陷判断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1 油色谱气体分析技术 |
1.4.2 红外测温技术 |
1.4.3 局部放电测量 |
1.4.4 人工智能在设备缺陷判断用的应用 |
1.5 互感器缺陷判断技术的应用现状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互感器缺陷 |
2.1 电流互感器缺陷 |
2.1.1 电流互感器运行时的常见缺陷 |
2.1.2 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及处理 |
2.1.3 设备缺陷的原因 |
2.1.4 电流互感器判断方法 |
2.2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缺陷 |
2.2.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诊断方法 |
2.3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缺陷 |
2.3.1 故障原因 |
2.3.2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判断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感器故障测试技术 |
3.1 停电试验 |
3.1.1 停电例行试验 |
3.1.2 停电诊断性试验 |
3.2 带电检测及在线监测 |
3.2.1 相对介质损耗因数及相对电容量比值测试 |
3.2.2 红外热像检测 |
3.2.3 绝缘油例行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感器缺陷判断技术 |
4.1 互感器缺陷诊断技术 |
4.1.1 试验分析判断 |
4.1.2 例行试验、诊断试验与带电检测及在线监测综合判断 |
4.1.3 设备解体诊断 |
4.1.4 综合诊断分析技术 |
4.1.5 综合诊断分析技术的应用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绝缘油中DBDS对变压器绕组的腐蚀作用及绝缘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中腐蚀性硫的来源 |
1.2.2 油腐蚀性的检测方法 |
1.2.3 油中腐蚀性硫对绕组的腐蚀机理 |
1.2.4 油中腐蚀性硫对绕组的腐蚀过程的影响因素 |
1.2.5 硫腐蚀沉积对绕组油纸绝缘特性的影响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DBDS的腐蚀与抗氧化作用对油纸绝缘特性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DBDS浓度对绝缘油腐蚀性与抗氧化性的影响实验 |
2.2.1 实验样品制备 |
2.2.2 实验参数测试 |
2.2.3 实验参数测试结果 |
2.3 DBDS浓度对绝缘油腐蚀性的影响分析 |
2.4 DBDS浓度对绝缘油抗氧化性的影响分析 |
2.5 DBDS的腐蚀与抗氧化作用对油纸绝缘特性的综合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绝缘纸包覆对绕组硫腐蚀生成的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绕组的硫腐蚀实验 |
3.2.1 绝缘纸对绕组硫腐蚀生成的影响实验 |
3.2.2 酸对绕组硫腐蚀生成的影响实验 |
3.2.3 实验参数测试 |
3.3 绝缘纸对绕组硫腐蚀生成的影响规律 |
3.3.1 绕组的宏微观形貌 |
3.3.2 绕组表面铜硫元素含量变化规律 |
3.3.3 油中铜离子含量及酸值变化规律 |
3.4 酸对绕组硫腐蚀生成的影响规律 |
3.4.1 绕组的宏微观形貌 |
3.4.2 绕组硫腐蚀的生成规律 |
3.5 绝缘纸及酸类产物加速绕组的硫腐蚀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4 交/直流电场对绕组硫腐蚀生成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电场作用下绕组的硫腐蚀实验 |
4.2.1 实验样品制备 |
4.2.2 样品电热联合硫腐蚀实验平台 |
4.2.3 实验参数测试 |
4.3 交直流电场作用下DBDS对绕组的硫腐蚀 |
4.3.1 交流电场下DBDS对绕组的硫腐蚀 |
4.3.2 直流电场下DBDS对绕组的硫腐蚀 |
4.3.3 交直流电场作用下的对比 |
4.4 交/直流电场作用下油特性参量的变化规律 |
4.4.1 含DBDS油特性参量的变化情况 |
4.4.2 不含DBDS油特性参量的变化情况 |
4.5 交/直流电场加速绕组的硫腐蚀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5 硫腐蚀对绕组油纸绝缘的击穿特性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硫腐蚀对绕组绝缘的击穿特性影响实验 |
5.2.1 实验样品制备 |
5.2.2 样品击穿特性参量测试平台 |
5.2.3 实验参数测试 |
5.3 硫腐蚀对绕组绝缘的击穿特性影响 |
5.3.1 绕组的短期击穿电压 |
5.3.2 绕组各层绝缘纸的短期击穿电压 |
5.4 硫腐蚀对绕组绝缘的电寿命影响 |
5.4.1 绕组的电寿命V-T特性 |
5.4.2 绕组的电寿命反幂函数模型 |
5.5 硫腐蚀对绕组电寿命影响的原因分析 |
5.5.1 各层纸的工频介损与电阻率 |
5.5.2 各层纸的导热率及温升 |
5.5.3 硫腐蚀沉积引发绕组绝缘失效的故障机制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6)油浸式电流互感器绝缘缺陷带电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油浸式电流互感器典型绝缘缺陷的研究 |
2.1 一次导杆金属突出物放电 |
2.2 电容屏断裂 |
2.3 绝缘纸松散故障 |
2.4 末屏接地不良 |
2.5 小结 |
3 带电检测系统的设计 |
3.1 总体设计思想 |
3.2 采集系统的设计 |
3.2.1 电流传感器的设计 |
3.2.2 采样系统的设计 |
3.2.3 安全挂接式带电检测装置的设计 |
3.3 检测系统的设计 |
3.3.1 检测软件 |
3.3.2 光电转换与通信 |
3.3.3 数据分析软件 |
3.4 小结 |
4 带电检测系统的应用 |
4.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4.2 高电压下的安全性研究 |
4.2.1 光纤的耐压研究 |
4.2.2 绝缘杆的使用 |
4.3 大电流下的响应研究 |
4.4 抗电磁干扰的研究 |
4.5 检测系统的现场应用 |
4.6 一次差分法与末屏法的对比实验 |
4.7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变压器设计选型研究 |
2.1 总体结构选择 |
2.1.1 相数选择 |
2.1.2 芯柱结构选择 |
2.1.3 自耦式选择 |
2.1.4 调压方式选择 |
2.1.5 结构型式选择 |
2.2 变压器容量选择 |
2.3 变压器第三侧电压选择 |
2.4 变压器绝缘水平选择 |
2.5 变压器冷却方式和温升限值选择 |
2.6 变压器阻抗电压选择 |
2.7 变压器主要参数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压器安装关键技术研究 |
3.1 绝缘油净化处理 |
3.1.1 绝缘油质量要求 |
3.1.2 集中式全密封滤油系统 |
3.1.3 采用单向滤油方法 |
3.1.4 采用技术先进的真空滤油机 |
3.1.5 颗粒度指标控制的重要措施 |
3.2 高压出线装置及高压套管吊装 |
3.3 抽真空与真空注油 |
3.4 热油循环脱气与静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压器交接试验关键技术研究 |
4.1 本体变绕组连同套管长时感应耐压带局放测量试验 |
4.1.1 试验准备 |
4.1.2 加压程序 |
4.1.3 试验接线 |
4.1.4 试验设备选择 |
4.1.5 工作步骤 |
4.1.6 合格判据 |
4.1.7 抗干扰措施 |
4.2 调压变绕组连同套管的感应耐压试验带局放测量试验 |
4.2.1 加压程序 |
4.2.2 合格判据 |
4.2.3 试验接线 |
4.2.4 试验参数估算 |
4.2.5 工作步骤 |
4.2.6 抗干扰措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压器保护调试关键技术研究 |
5.1 调压补偿变差动保护TA极性分析 |
5.2 调压补偿变差动保护配置要求 |
5.3 平衡系数与差动电流计算 |
5.3.1 调压变(3档)各侧平衡系数与差动电流计算 |
5.3.2 补偿变(3档)各侧平衡系数与差动电流计算 |
5.4 差动保护极性校验 |
5.4.1 调压变差动保护极性校验 |
5.4.2 补偿变差动保护极性校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500kV变压器储油柜研究及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储油柜研究 |
2.1 储油柜概述 |
2.2 储油柜的结构 |
2.2.1 敞开式储油柜 |
2.2.2 耐油橡胶密封式储油柜 |
2.2.3 金属波纹密封式储油柜 |
2.3 储油柜的比较及其在500kV电网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瓦斯继电器研究 |
3.1 瓦斯继电器概述 |
3.2 瓦斯继电器的保护原理 |
3.3 瓦斯继电器结构 |
3.4 瓦斯继电器误动分析 |
3.4.1 轻瓦斯保护误动 |
3.4.2 重瓦斯保护误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瓦斯误动分析及储油柜整改 |
4.1 事故描述 |
4.2 设备检查情况 |
4.2.1 二次设备检查情况 |
4.2.2 一次设备检查情况 |
4.3 原因分析 |
4.3.1 负压形成的原因 |
4.3.2 储油柜补油异常的原因 |
4.4 整改措施 |
4.4.1 集气盒结构的改进 |
4.4.2 运行中的处理措施 |
4.5 实验验证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电力互感器故障综合测试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互感器的发展及应用 |
1.2.1 互感器发展过程 |
1.2.2 互感器应用 |
1.2.3 互感器新技术 |
1.3 电力互感器故障综合测试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互感器故障 |
2.1 互感器常见故障及特征 |
2.1.1 互感器常见故障 |
2.1.2 故障特征 |
2.1.2.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故障特征 |
2.1.2.2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故障特征 |
2.1.2.3 电流互感器故障特征 |
2.2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故障 |
2.3 电流互感器故障 |
2.3.1 故障原因 |
2.3.1.1 制造工艺不良 |
2.3.1.2 密封不严导致进水受潮 |
2.3.1.3 安装、检修工艺控制及过程管理不严 |
2.3.2 诊断方法 |
2.3.2.1 预防性试验诊断 |
2.3.2.2 绝缘油试验诊断 |
2.3.2.3 局部放电测量诊断 |
2.4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故障 |
2.4.1 故障原因 |
2.4.1.1 制造工艺不良 |
2.4.1.2 施工过程中安装错误 |
2.4.1.3 电磁单元受潮 |
2.4.1.4 匝间短路 |
2.4.2 诊断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感器故障测试技术 |
3.1 停电试验检测 |
3.1.1 交接试验检测 |
3.1.2 预防性试验检测 |
3.1.3 异常状态下的试验检测 |
3.2 带电试验检测 |
3.2.1 红外热成像检测 |
3.2.2 绝缘油试验检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感器故障诊断技术 |
4.1 互感器故障诊断技术 |
4.1.1 试验数据诊断 |
4.1.2 停电检测与带电检测综合诊断 |
4.1.3 解体诊断 |
4.1.4 综合诊断技术 |
4.2 综合诊断技术应用实例 |
4.2.1 110kV电流互感器故障诊断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10)500kV三相一体主变安装调试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主变安装工艺现状 |
1.3 本课题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电力变压器的分类及基本结构 |
2.2 潮气对主变安装质量的影响 |
2.2.1 变压器受潮的分类 |
2.2.2 变压器受潮的原因 |
2.2.3 变压器受潮的判断和处理 |
2.3 绝缘油对主变安装质量的影响 |
2.3.1 绝缘油的作用和性能要求 |
2.3.2 影响绝缘油性能的原因分析 |
2.3.3 绝缘油检测和性能指标 |
2.3.4 绝缘油质量判断和处理 |
2.4 小结 |
第3章 三相一体主变安装工艺剖析 |
3.1 工程实例 |
3.2 主变本体安装调试工作 |
3.2.1 主变安装工序分析 |
3.2.2 安装工序流程 |
3.2.3 小结 |
3.3 变压器油处理工艺 |
3.3.1 变压器油处理分析 |
3.3.2 变压器油处理工序 |
3.3.3 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全密封互感器中绝缘油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体化智能配电变压器设计[D]. 范家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电流互感器顶珠式取样阀取样转接装置设计及试用[J]. 武洁良,宫学艳,苑雪梅,杨晓悦,李晓晨.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9(03)
- [3]一起220 kV油浸式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J]. 何清,王伟,陈元,王瑞珍,罗维,刘铁,李佳.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18(03)
- [4]互感器故障分析与综合诊断分析技术的研究[D]. 李继承.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5]绝缘油中DBDS对变压器绕组的腐蚀作用及绝缘性能影响研究[D]. 高思航. 重庆大学, 2017(12)
- [6]油浸式电流互感器绝缘缺陷带电检测研究[D]. 张明举. 沈阳工程学院, 2017(06)
- [7]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 马卫华.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1)
- [8]500kV变压器储油柜研究及改造[D]. 檀英辉. 华北电力大学, 2013(02)
- [9]电力互感器故障综合测试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D]. 唐崇年.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7)
- [10]500kV三相一体主变安装调试工艺研究[D]. 徐欢建. 浙江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