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小万用表直流电压量程测量误差的方法

一种减小万用表直流电压量程测量误差的方法

一、减小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误差的一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袁宇[1](2021)在《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与总辐射传感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常规无线探空仪通常搭载高精度温度、湿度传感器、气压计等传感器,对大气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进行测量。为了克服探空仪出云、入云后,水分子以冰晶或水滴的形式覆盖在湿度传感器表面从而影响湿度测量的精度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双加热湿度传感器;同时,为了研制高精度、低成本的总辐射传感器,本文提出了一种带有铝制防辐射罩的热电型的总辐射传感器设计。通过两种传感器对高空温度、湿度、辐射强度的测量,旨在对常规探空仪上的传感器进行改良的同时,也为日后探空仪出云、入云的判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了提高高空湿度测量的精度以及响应速度,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Y”型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使用流体动力学方法(CFD)对传感器进行仿真分析。其次利用L-M算法对加热时间进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0.9970,拟合精度较高。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总辐射传感器设计。首先,构建传感器的三维模型,通过流体动力学方法对传感器进行传热分析,初步验证了传感器设计的可行性。接着使用L-M算法对仿真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0.9989,拟合精度较高,并使用Kalman算法对热电偶测量的温度数据进行滤波处理,结果表明,使用Kalman算法后能有效降低温度测量误差。最后,利用低气压风洞和太阳模拟器搭建了模拟实验平台,对两种传感器分别在地面和模拟高空恶劣环境进行性能测试,将实验值与参考值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湿度的测量,在地面标准大气压环境下,湿度测量误差平均值为2.40%RH,均方根误差为2.43%RH,测量结果较为准确,相对于地面标准湿度值而言偏干,而在低气压风洞中模拟的高空低压恶劣环境下,测量误差逐渐增大,湿度测量误差平均值为7.94%RH,均方根误差为8.05%RH;对于辐射强度的测量,总体来说,在地面或是模拟高空环境下,辐射强度测量误差相差不大,测量误差的平均值为5.66W/m2,均方根误差为9.89W/m2。经分析,设计的两种传感器均达到预期效果。

王张予扬[2](2021)在《对多孔材料含水率测量的单根加热管法》文中研究表明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保温降噪处理是提高建筑环境舒适度的常用手段之一。在潮湿环境中,建筑墙体内的多孔保温隔音材料因孔隙率高的特点容易积聚液态水,导致其性能下降,引发霉变和腐蚀、墙体脱落等后果,严重时会危害人的生命健康。若能对墙体间保温隔音层的含水率进行实时监测,则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保养维护措施。目前,热脉冲法发展较为成熟并且被广泛应用于测量多孔材料的含水率,但仍存在改进的空间:一方面,双探针热脉冲法在应用时需保证加热针与测温针间距固定,若两针发生偏转,修正偏转距离的方法较为复杂。同时为保证测温针监测到有效温升,加热针所需提供较大的发热量,导致在低异质含量时汽化潜热的产生,影响测试精度。另一方面,由于导热系数与含水率之间难以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则通过单针热脉冲法求解导热系数后使用其估算出的含水率结果与真实值相差过大。为更加准确地反映多孔材料含水率的真实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单探针热脉冲法的水分含量测量新方法。测试时,将一根发热管置于多孔材料内部,通电后产生恒定热流密度,记录固定在发热管表面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升数据,利用有效对数加热时间段内温升曲线的斜率与截距求解被测材料的导热系数与热扩散系数。根据体积热容量(即材料导热系数与热扩散系数的比值)的叠加原理,多孔材料的含水率与材料干湿状态下体积热容量的差值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由此推算出材料的水分含量。将上述方法用于测量常温环境中海绵与聚酯纤维棉中的含水率,含水率测试范围在0~20 kg/m3,每隔约5 kg/m3为一个含水工况,实验时将发热管与温度传感器通过导热胶固定,利用500~1200s内的温升数据求得材料的含水率,将测试结果与内校型电子天平的称重结果进行比较,以评价该方法的准确度。此外,为评价该方法的精度,参照《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GUM),对实验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加热管法在精度上基本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在所测含水率范围内,加热管法测量结果与称重法测量结果相近,单次测量结果误差均小于7%,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结果误差均小于0.3 kg/m3 H2O,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水分分布不均导致材料整体平均含水率与局部含水率间的差异。在测量过程中还发现,由于接触热阻的存在,导热系数与热扩散系数和含水率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而体积热容量受影响较小,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不确定度评价结果表明,影响含水率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为发热管的热流密度和线性回归直线的斜率A与截距B。若能够提高测试仪器精度及模型准确度,可将其相对不确定度控制在5%以内。

程勇钢[3](2021)在《多功能校准源总体设计及精度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多功能校准源是电学计量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广泛地应用在全国各个计量站和科研院所中。多功能校准源能实现交直流电压、电流以及阻抗等常见基本电学量标准信号的输出,量程宽且操作简单,对使用人员十分友好,在校准数字万用表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目前国内多功能校准源产品与国外先进产品之间的差距,推动实现精密仪器国产化,本课题将对多功能校准源的总体结构和直流基准部分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并绘制多功能校准源的系统底板,为搭建多功能校准源系统提供硬件基础;还将设计并实现高分辨率高稳定性可调直流基准源,能实现1u V分辨率和6.5u Vpp噪声电压的指标。具体内容包括:首先,从系统总体的角度深入分入分析多功能校准源的结构,从多功能校准源系统中各个子板的位置分布和数模信号的排布与传输等方面,阐述多功能校准源底板的总体结构。同时,明确多功能校准源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通过误差分配与综合找出决定多功能校准源输出精度与稳定性的关键电路部分。其次,针对多功能校准源中关键部分电路高分辨率高稳定性可调直流基准,提出一种基于双路PWM调制的实现方案,对可调直流基准中各级电路的噪声电压传递和计算进行分析,并阐述实现高分辨率和高稳定性的可行方案,根据指标要求对基准源芯片和精密运算放大器进行选型。再次,进行高分辨率高稳定性可调直流基准硬件电路和软件的设计与实现。硬件电路包括基于LTZ1000的基准源电路、电荷泵倒相电路、无漂移滤波器等部分,并在仿真软件LTspice和Multisim中对各级电路进行仿真分析。软件部分包括上位机的编写和串口通信的命令协议格式,以及校正补偿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最后,利用八位半数字万用表和上位机软件搭建可调直流基准源测试平台,对可调基准各级电路的输出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比较校正补偿前后的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本课题设计可调直流基准满足分辨率和稳定性的指标要求。

晁思嘉[4](2020)在《铝离子量子逻辑光频标的实现及系统误差评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光频标的稳定度和不确定度均已超越作为时间频率基准的铯喷泉钟,有望成为下一代的时间频率基准。27Al+离子的1S0-3P0钟跃迁的品质因子高达2×1017,自然线宽仅有8mHz,对于电场和磁场的抖动不敏感,具有极低的电四极频移,较小的Zeeman频移和黑体辐射频移等特点,是高精度光频标的候选体系之一。本论文选择40Ca+离子作为辅助离子对27Al+离子进行协同冷却和量子逻辑谱读出,实现了铝离子量子逻辑光频标的钟跃迁的闭环锁定和系统误差评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全新的满足40Ca+-27Al+离子对进行协同冷却的光频标物理系统。通过离子阱的设计提高了射频驱动频率,改善了离子囚禁的稳定性,同时利用伺服反馈进行射频功率稳定来减小离子的宏运动频移的测量误差。除此之外,设计真空系统提高真空度,使囚禁27Al+离子的寿命达到1小时以上。2、首次采用低磁敏感度的40Ca+离子S1/2(mf=-1/2)→D5/2(mf=-1/2)跃迁谱线进行量子逻辑传态,结合精密磁场补偿方案,系统相干时间达到至1ms,满足实验需求。3、采用量子逻辑谱技术将27Al+离子1S0-3P0钟跃迁信息传递至40Ca+离子S1/2-D5/2跃迁上,通过优化量子非破坏性测量时序,提高了读出保真度,将27Al+离子钟跃迁谱线线宽压窄到30Hz。4、利用“四点锁定”方案实现了 27Al+离子钟跃迁谱线的闭环锁定。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测量的相关参数对所建立的光频标系统进行了系统误差评估,不确定度达到8.5×10-18。

孔龙[5](2020)在《直接通电法测量碳纤维本征导热系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侧面热损的存在,通常很难用直接通电法测量纤维的本征导热系数。在本研究中,证明了在同一根纤维上进行多次测量可以同时获得纤维的本征导热系数和侧面换热系数。在实验中,用一根直径为5.6μm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制备三个不同长度的样品,然后用直接通电法测量。对于每个样品,可以得到其导热系数-侧面换热系数曲线。从这些曲线的交点可以得到样品的本征导热系数和侧面换热系数。实验结果也表明,忽略侧面热损,碳纤维的导热系数会产生3倍以上的高估。若样品的侧面热损在热量传递中占比相对很大,得到的样品温升分布曲线会非常平坦,那么这种直接通电法在此情况下并不适用。在直接通电法实验中,可以向实验线路通入额定电压或额定电流对碳纤维进行加热,不同的加热方式带来不同的碳纤维本征导热系数不确定度。本研究对碳纤维分别施加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进行加热,分析实验中各个直接被测量的不确定度,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这两种方式得到的侧面换热系数和本征导热系数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对电路施加额定电压与额定电流这两种方式带来的本征导热系数和侧面换热系数不确定度相近。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测量,结果会更加精确。本文的直接通电法测量碳纤维本征导热系数的前提是不同长度的样品真实侧面换热系数和本征导热系数相同。本研究中讨论了若两个不同长度碳纤维的真实侧面换热系数或本征导热系数不同,依旧使用本文的方法,得到的碳纤维导热系数会有多大的误差。分别比较两个碳纤维样品真实本征导热系数或侧面换热系数的比值、环境温度和长度比值对导热系数和侧面换热系数误差的影响。

常飞,刘东卓[6](2020)在《借助PyQt应用程序探究减小万用表测量误差的方法——以MF47D指针式万用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认识测量仪器误差并探究减小误差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MF47D指针式万用表为例,探究减小万用表测量直流电压、电流误差的方法。同时,笔者借助Python编程语言与Qt库结合的PyQt工具包,编程开发GUI应用程序,用于电压、电流测量结果显示,直观得到实验结果。该实验设计思路清晰,程序实用性强且无需二次开发,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单冬梅[7](2020)在《高精度应变信号测量与发生模块设计》文中指出自古以来,度量衡就与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现代社会电子衡器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贸易计算、自动称重系统和自动包装等各个领域。电子衡器通常采用应变传感器将质量(压力)信号转换为微弱电信号来进行测量。目前采用手动的称重模拟器模拟输出微弱信号来标定高精度的称重指示器,其成本贵、体积大,效率低,无法实现程控标定,已成为衡器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不利于称重仪表的工业化生产。本文提出一种高精度应变信号测量与发生设计方法,利用较低分辨率的DAC实现高分辨率信号输出。采用双路16bit电流输出型DAC,一路用于粗调,一路用于细调,两路输出加权组合后差动衰减输出,运用ADC对输出信号监测来修正DAC设置值,实现了应变信号的高准确度、高分辨率、低温漂的模拟输出;采用主动式应变电桥激励驱动方法,有效降低信号噪声和外界干扰,以实现应变信号的高精度测量;被测量的应变信号激励电压可以程控设置,以适合不同种类的应变传感器。本设计充分运用误差理论相关知识,对模拟硬件电路进行了成本优化。信号放大和衰减的比例变换电阻均采用低成本、低温漂的普通贴片电阻,经串、并联组合方式,实现信号比例变换过程中的低温漂,不仅保持了信号测量与发生的温度稳定性还大大降低了模块的硬件成本。本设计实现了仪器的整体功能,硬件电路没有机械开关或继电器开关等调节元件,可支持RS485接口、USB接口、LAN接口、触摸屏等实现信号测量和信号输出设置以及程控校准等过程的所有操作,具有高精度、供电方便、硬件成本低,尺寸小等优点。经过三个轮次完善,硬件电路与应用程序已经达到了预期指标。

刘春晖,张学忠[8](2019)在《汽车电子电气基础知识详解(一)》文中指出现在汽车使用的电子系统越来越多。其原因在于其可靠性高,附加工作流程更快,并能减小组件的尺寸。在车辆中安装电子系统的最终目的在于使车辆更安全、更可靠、更舒适,从而确保现在和将来的销售业绩。为了了解电气、机电系统内的复杂关系,电子电气系统的基础知识对于"非电工"出身的汽修技师来说也非常重要。一、万用表的使用和测量准确测量数据和正确分析电路故障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所

胡全辉[9](2019)在《基于超声波的风速风向仪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海洋成为了我国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我国海洋监控能力成为了目前我国海洋研究的重点内容。海上风速、风向是海洋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洋环境伴随着高湿度、高盐份、高腐蚀性等特点,传统的机械式测风装置会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易磨损、精度低、迟滞性增强、维护成本高等方面。为避免传统测风仪的缺点,本文设计并研发了一款基于超声波的风速风向仪,利用超声波信号在风环境中传播速度的矢量叠加原理,选择时间差的方法测量出风速风向。本课题中硬件部分遵循模块设计原则,选择STM32F103处理器作为本设备的主控芯片,设计搭接了电源电路、超声波换能器驱动电路、信号放大电路、滤波比较电路、通讯电路、加热电路、陀螺仪校准电路等各类电路模块,捕捉不同环境下的超声波信号,采用时差法原理进行风速、风向的确定。软件开发环境为Keil uVision5,开发语言为C语言,融合了风速风向获取软件、加热控制软件、通讯软件、陀螺仪校准软件等在内的主要软件模块,完成对仪器整机的开发,实现海上风速风向的测量功能。考虑到海上环境的复杂性,舰船晃动和海水腐蚀会对风速风向仪造成一定的影响,对系统部件采取防护和抗干扰措施,提高设备寿命和数据准确度。最后对系统进行电路板外观测试、信号测试、以及风洞试验和EMC检测,通过各项测试可知、本款产品能适用于海上环境的风速风向数据的测量。

秦越[10](2019)在《示波器校准仪自动校准软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示波器校准仪用于示波器的校准,由于受环境、使用不恰当等因素影响,仪器性能下降,为了保证仪器的准确性,仪器校准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为了提高校准效率,自动校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本课题基于仪器控制技术、自动测试系统、数据库管理技术、数据处理方法以及仪器校准技术研究,实现了示波器校准仪自动校准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示波器校准仪自动校准方法进行研究;二是基于MLP模型的基本原理,研究如何进行数据建模,来解决示波器校准仪测量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结合自动校准系统与神经网络,实现智能化自动校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示波器校准仪校准方法。对稳幅正弦波幅度、稳幅正弦波频率、直流电压、直流偏置电压、方波幅度、负载电阻、负载电容、快沿脉冲幅度、线性三角波幅度和线性三角波线性度的校准方法进行研究。(2)设计并实现示波器校准仪自动校准测试的软件系统。首先,实现示波器校准仪、功率计、数字化仪、数字万用表、数字存储示波器、频率计等远程控制,建立自动测试系统,完成各参数项自动测量;然后,基于MLP模型、多项式回归模型和最小二乘法建立数据模型;最后,计算得出校准系数,完成误差修正补偿。(3)自动校准系统数据管理。由于自动校准系统数据量庞大,无法直接采用数组、链表等方式存取。本文使用了数据库采用信息分类模式实现数据存取。该系统可以准确、快速地自动测量各参数,根据测量值准确建模,并修正误差,以完成示波器校准仪自动校准,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试项目中。

二、减小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误差的一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减小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误差的一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与总辐射传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探空仪简介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总辐射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感器物理模型的建立与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
    2.1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选型与工作原理
    2.2 CFD与FLUENT介绍
    2.3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模型建立与传热分析
        2.3.1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2.3.2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模型建立
        2.3.3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网格划分
        2.3.4 双加热湿度传感器的传热分析
    2.4 总辐射传感器的器件选型与工作原理
    2.5 总辐射传感器模型建立与传热分析
        2.5.1 总辐射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2.5.2 总辐射传感器的模型建立
        2.5.3 总辐射传感器的网格划分
        2.5.4 总辐射传感器的传热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系统电源的设计
        3.1.1 模拟电源的设计
        3.1.2 数字电源的设计
    3.2 主控制器的选型及最小系统的设计
        3.2.1 主控制器的选型
        3.2.2 主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
    3.3 温度采集与加热电路设计
        3.3.1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3.3.2 加热电路的设计
    3.4 通信电路的设计
        3.4.1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3.4.2 LoRa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3.5 PCB布局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的介绍
    4.2 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4.3 湿度采集程序设计
    4.4 太阳辐射测量程序设计
    4.5 AD7794与LoRa模块的配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感器误差修正算法
    5.1 L-M误差修正算法
        5.1.1 L-M算法的原理
        5.1.2 L-M算法修正辐射误差
        5.1.3 L-M算法对加热时间的拟合
    5.2 Kalman滤波算法修正测温误差
        5.2.1 Kalman算法原理
        5.2.2 Kalman算法对测温误差的修正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与数据分析
    6.1 铂电阻标定实验
    6.2 模拟实验平台的搭建
    6.3 实验数据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对多孔材料含水率测量的单根加热管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孔材料含水率常用的测定方法
        1.2.2 多孔材料热物性参数测试方法分析
        1.2.3 热脉冲法的研究进展
    1.3 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加热管法测含水率的基本原理
    2.1 多孔材料含水率与体积热容之间的对应关系
    2.2 加热管法测量水分含量的基本原理
    2.3 加热管法测量水分含量所需假设
    2.4 实验结果的回归分析
    2.5 加热管法测量多孔材料水分含量流程
    2.6 小结
3 测试探针及试样尺寸设计与加热管法加热时间确定原则
    3.1 测试探针与试样的设计尺寸校核及相关参数
    3.2 加热管法加热时间的确定原则
        3.2.1 加热时间下限确定原则
        3.2.2 加热时间上限确定原则
    3.3 小结
4 加热管法测含水率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1 实验设计及加热时间确定
        4.1.1 实验测试仪器
        4.1.2 实验布置
        4.1.3 实验加热时间确定
    4.2 多孔保温材料含水率测量结果
    4.3 多孔隔音材料含水率测量结果
    4.4 小结
5 加热管法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5.1 不确定度
        5.1.1 不确定度的概念与来源
        5.1.2 标准不确定度
    5.2 加热管法水分含量测量的不确定度
        5.2.1 实验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5.2.2 实验不确定度来源计算理论依据
        5.2.3 实验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
    5.3 各输入参数对体积热容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贡献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符号表
附录B 测量多孔材料含水率有效加热时间段内温度变化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多功能校准源总体设计及精度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多功能校准源研究现状
        1.2.1 电学计量体系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功能校准源总体设计与系统误差分配
    2.1 多功能校准源的需求分析
        2.1.1 功能需求分析
        2.1.2 性能指标需求分析
    2.2 多功能校准源总体设计研究
    2.3 多功能校准源系统误差分配
        2.3.1 函数误差合成
        2.3.2 系统误差的分配
        2.3.3 电压源档误差分配
        2.3.4 电流源档误差分配
    2.4 多功能校准源总体结构硬件设计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分辨率高稳定性可调直流基准方案设计
    3.1 基于双路PWM合成DAC方案设计
        3.1.1 高分辨率直流电压方案设计
        3.1.2 双通道PWM合成32位DAC实现方法
    3.2 可调直流基准噪声分析与分配
        3.2.1 可调直流基准系统中噪声传递与计算
        3.2.2 可调直流基准源系统中噪声指标分配
    3.3 关键器件指标分析与选型
        3.3.1 高精度高稳定基准芯片分析与选型
        3.3.2 运算放大器指标分析与选型
    3.4 噪声抑制及抗干扰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分辨率高稳定度可调基准硬件与软件设计
    4.1 高分辨率高稳定性可调直流基准硬件电路设计
        4.1.1 基于LTZ1000 的直流基准电路设计
        4.1.2 基于电荷泵的精密反相电路
        4.1.3 无漂移滤波器电路设计
    4.2 软件设计
        4.2.1 上位机软件设计
        4.2.2 命令的接收与发送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4.3 校正补偿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分辨率高稳定性可调直流基准平台搭建及测试结果
    5.1 高分辨率高稳定性可调直流基准实验平台搭建
    5.2 高分辨率高稳定性可调直流基准性能指标测试
        5.2.1 基于LTZ1000 的直流基准测试
        5.2.2 反相器测试
        5.2.3 无漂移滤波器测试
        5.2.4 缓冲跟随器测试
        5.2.5 反相放大电路测试
        5.2.6 校正补偿试验验证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铝离子量子逻辑光频标的实现及系统误差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频标的原理
    1.3 光频标的应用及发展
    1.4 ~(40)Ca~+-~(27)Al~+离子对量子逻辑光频标的研究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囚禁离子光频标的基本原理
    2.1 离子囚禁原理
    2.2 离子与激光的相互作用
        2.2.1 两能级原子模型与激光的相互作用
        2.2.2 耗散与退相干作用
        2.2.3 激光冷却
    2.3 离子相关能级结构
        2.3.1 钙离子相关能级结构
        2.3.2 铝离子相关能级结构
    2.4 量子逻辑谱技术
    2.5 光频标的锁定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装置
    3.1 离子阱系统
        3.1.1 离子阱
        3.1.2 真空腔
        3.1.3 荧光成像系统
        3.1.4 离子阱驱动系统
    3.2 激光系统
        3.2.1 离子载入系统
        3.2.2 ~(40)Ca~+离子相关激光系统
        3.2.3 ~(27)Al~+离子相关激光系统
    3.3 光纤相关技术
        3.3.1 光纤耦合的偏振匹配
        3.3.2 光纤噪声消除
        3.3.3 紫外光纤的研制及应用
    3.4 控制系统
    本章小结
第4章 ~(40)Ca~+-~(27)Al~+离子对的量子逻辑实验
    4.1 实验基本时序
        4.1.1 离子对的载入及状态检测(Ⅰ)
        4.1.2 ~(27)Al~+离子光泵浦(Ⅱ)
        4.1.3 Doppler冷却(Ⅲ)
        4.1.4 ~(40)Ca~+离子光泵浦(Ⅳ)
        4.1.5 边带冷却(Ⅴ)
        4.1.6 光抽运及回泵(Ⅵ)&(Ⅶ)
        4.1.7 目标时序(钟跃迁探询)(Ⅷ)
        4.1.8 量子逻辑传态(Ⅸ)&(Ⅹ)
        4.1.9 荧光收集(Ⅺ)
    4.2 磁场的测量及市电噪声补偿
        4.2.1 磁场的控制及测量
        4.2.2 市电噪声评估及补偿
    4.3 微运动的测量及补偿
    4.4 量子逻辑谱读出
        4.4.1 量子逻辑谱技术
        4.4.2 量子非破坏性测量
    4.5 钟跃迁的锁定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误差评估
    5.1 运动频移
        5.1.1 宏运动引起的频移
        5.1.2 微运动引起的频移
    5.2 黑体辐射频移
    5.3 Zeeman频移
    5.4 其他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5)直接通电法测量碳纤维本征导热系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碳纤维概述
    1.3 微纳尺度纤维材料导热系数测量方法
        1.3.1 3ω法
        1.3.2 T型法
        1.3.3 3ω-T型法
        1.3.4 拉曼光谱法
        1.3.5 直接通电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碳纤维导热系数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直接通电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1.5.1 直接通电法存在的问题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碳纤维本征导热系数的直接通电法测量
    2.1 热能传递三种基本方式
        2.1.1 热传导
        2.1.2 热对流
        2.1.3 热辐射
    2.2 直接通电法理论推导
        2.2.1 热学模型
        2.2.2 电学模型
    2.3 实验设计
        2.3.1 实验设备
        2.3.2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4 结果及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确定度分析
    3.1 蒙特卡罗法
    3.2 电路施加额定电压求得的导热系数不确定度分析
        3.2.1 额定直流加热电压和额定交流检测电压不确定度分析
        3.2.2 大电阻不确定度分析
        3.2.3 样品被测段交流电压不确定度分析
        3.2.4 样品被测段长度与直径不确定度分析
    3.3 电路施加额定电流求得的导热系数不确定度分析
        3.3.1 额定直流加热电流不确定度分析
        3.3.2 额定交流检测电流不确定度分析
        3.3.3 样品被测段交流电压不确定度分析
    3.4 不确定度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误差分析
    4.1 真实本征导热系数不同带来的误差
        4.1.1 真实本征导热系数比值对误差的影响
        4.1.2 环境温度对误差的影响
        4.1.3 长度比值对误差的影响
    4.2 真实侧面换热系数不同带来的误差
        4.2.1 真实侧面换热系数比值对误差的影响
        4.2.2 环境温度对误差的影响
        4.2.3 长度比值对误差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6)借助PyQt应用程序探究减小万用表测量误差的方法——以MF47D指针式万用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基本原理及方法
    2.1 万用表的测量原理
    2.2 MF47D指针式万用表内阻测量方法
    2.3 单量限两次测量法减小万用表电压、电流测量误差
    2.4 开发PyQt的GUI应用程序
3 实验过程
    3.1 测量MF47D万用表内阻
    3.2 同一量限电压表两次测量法的多次实验
    3.3 同一量限电流表两次测量法的多次实验
4 实验结果
    4.1 PyQt程序显示实验结果
    4.2 实验结论

(7)高精度应变信号测量与发生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模块整体方案设计
    2.1 应变信号测量方法
    2.2 应变信号发生方法
    2.3 温漂及成本优化方法
    2.4 微处理器系统确定
    2.5 整体方案确定
        2.5.1 性能指标
        2.5.2 技术关键
        2.5.3 硬件电路结构
        2.5.4 方案优势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电路设计
    3.1 应变信号测量电路
        3.1.1 测量电路构成
        3.1.2 基准变换与桥路驱动电路
        3.1.3 测量信号调理电路
        3.1.4 模数转换电路
        3.1.5 测量误差估计
    3.2 微处理器系统电路
    3.3 应变信号发生电路
        3.3.1 应变信号发生电路构成
        3.3.2 激励负载电阻选配
        3.3.3 差动大信号设置
        3.3.4 差动小信号设置
        3.3.5 发生信号准确度估计
        3.3.6 发生信号标定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块软件设计
    4.1 MCU监控程序设计
        4.1.1 软件整体架构
        4.1.2 软件工作流程
        4.1.3 ADC控制模块
        4.1.4 DAC控制模块
        4.1.5 校准程序流程
    4.2 触摸屏软件设计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性能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调试
        5.1.1 设计完善过程
        5.1.2 调试过程
        5.1.3 调试用仪器设备
    5.2 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
        5.2.1 测量指标分析
        5.2.2 输出性能分析
        5.2.3 系统准确度估计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与成果
致谢

(8)汽车电子电气基础知识详解(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万用表的使用和测量
    1. 电压测量
    2. 电流测量
        (1)安培表测量电流
        (2)万用表作为电流表使用注意:
    3. 电阻测量
    4. 二极管测量
    5. 导通性的检查(蜂鸣档)
    6. 数字万用表的使用注意事项
        (1)插孔和转换开关的使用
        (2)测试表笔的使用

(9)基于超声波的风速风向仪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标
    1.4 本文写作组织与架构
第二章 系统基本原理介绍
    2.1 超声波换能器介绍
        2.1.1 超声波介绍
        2.1.2 超声波换能器的选择
    2.2 常见超声波测风方法介绍
        2.2.1 互相关法
        2.2.2 频率差法
        2.2.3 相位差法
    2.3 时差法分析
        2.3.1 时差法测量原理
        2.3.2 信号传播路径的选取
    2.4 技术路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3.2 主控电路的设计
    3.3 电源电路设计
        3.3.1 24 V转12V稳压电路设计
        3.3.2 24 V转±5V电源电路设计
        3.3.3 5 V转3.3V电源电路设计
    3.4 超声波信号发射电路的设计
        3.4.1 发射信号选通电路设计
        3.4.2 超声波换能器驱动电路设计
    3.5 超声波信号接收电路的设计
        3.5.1 接收信号选通电路设计
        3.5.2 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3.5.3 带通滤波电路设计
        3.5.4 信号整流及反相电路设计
        3.5.5 信号比较电路设计
    3.6 姿态校准电路设计
    3.7 系统加热电路设计
    3.8 系统通讯电路设计
        3.8.1 RS-232 通讯电路设计
        3.8.2 RS-485 通讯电路设计
    3.9 系统可靠性设计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4.2 系统软件整体架构设计
    4.3 风速风向测量软件设计
        4.3.1 换能器收发控制过程实现
        4.3.2 信号传播时间的获取
        4.3.3 风速风向数据的计算
    4.4 姿态校准的实现
    4.5 加热电路控制软件的设计
    4.6 通讯模块软件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以及测试分析
    5.1 电路板调试
        5.1.1 电路板初始测试
        5.1.2 电路板信号测试
    5.2 风洞试验测试
    5.3 电磁兼容性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附录

(10)示波器校准仪自动校准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功能指标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示波器校准仪自动校准系统总体设计
    2.1 示波器校准仪自动校准技术
        2.1.1 示波器校准仪
        2.1.2 校准方法分析
    2.2 示波器校准仪误差来源
    2.3 自动校准软件需求分析
        2.3.1 功能需求分析
        2.3.2 难点分析
    2.4 自动校准系统总体结构
        2.4.1 系统总体设计
        2.4.2 系统软件整体架构
        2.4.3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示波器校准仪自动校准系统数据处理
    3.1 基于UML建立用例模型
    3.2 多层感知器MLP模型算法研究
    3.3 基于MLP模型校准技术研究
        3.3.1 稳幅正弦波数据建模
        3.3.2 直流信号数据建模
        3.3.3 方波信号数据建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示波器校准仪自动校准系统软件设计
    4.1 自动校准系统操作界面设计
    4.2 仪器控制管理软件设计
        4.2.1 示波器校准仪通信驱动程序设计
        4.2.2 标准仪器控制功能软件设计
    4.3 自动测试系统的实现
    4.4 示波器校准仪自动校准软件设计与实现
        4.4.1 稳幅正弦波自动校准
        4.4.2 直流和方波自动校准
        4.4.3 负载电阻和负载电容校准
        4.4.4 快沿自动校准
        4.4.5 线性三角波自动校准
    4.5 自动校准系统数据管理的实现
        4.5.1 标准仪器测量参数数据的管理
        4.5.2 仪器设备参数数据的管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校准系统软件测试
    5.1 仪器控制管理软件功能测试
    5.2 系统软件功能测试
        5.2.1 自动测试系统功能测试
        5.2.2 自动校准系统功能测试
    5.3 校准方法验证
    5.4 校准准确性和效率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减小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误差的一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加热湿度传感器与总辐射传感器设计[D]. 袁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对多孔材料含水率测量的单根加热管法[D]. 王张予扬.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多功能校准源总体设计及精度提升策略研究[D]. 程勇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铝离子量子逻辑光频标的实现及系统误差评估[D]. 晁思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20(02)
  • [5]直接通电法测量碳纤维本征导热系数[D]. 孔龙. 东南大学, 2020(01)
  • [6]借助PyQt应用程序探究减小万用表测量误差的方法——以MF47D指针式万用表为例[J]. 常飞,刘东卓. 物理教学探讨, 2020(04)
  • [7]高精度应变信号测量与发生模块设计[D]. 单冬梅.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8]汽车电子电气基础知识详解(一)[J]. 刘春晖,张学忠.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19(12)
  • [9]基于超声波的风速风向仪研究与设计[D]. 胡全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10]示波器校准仪自动校准软件设计[D]. 秦越.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一种减小万用表直流电压量程测量误差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