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飞算事——论苏轼《乡愁和子游面池》

鸿飞算事——论苏轼《乡愁和子游面池》

一、鸿飞那复计东西——说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论文文献综述)

王彤伟[1](2020)在《高丽李齐贤汉文词对唐宋诗词的接受》文中认为李齐贤曾在中国元朝生活过一段时间,结识了赵孟頫、张养浩、虞集等名士,也曾到过中国的西南和江南,所到之地皆有吟咏,是高丽文学史上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词人。李齐贤与崔致远、李奎报并列为朝鲜古典文学史上的三大诗人,其诗工妙清俊,万象具备,成就极高。更为突出的是,李齐贤突破"东人不解音律"的囿见,有意识地创作了大量长短句,"成就突出,翘企苏轼,应推巨擘"(夏承焘《域外词选》),在朝鲜古典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李齐贤传世词作53首中,有大量对中国唐宋作品的借鉴。在对这些材料爬梳钩沉、分类总结、探源溯流后,我们发现对李齐贤词影响最大者当属苏轼,次为李白,而前辈所言"遗山之风""受到元好问的影响更加明显"等实无所据,乃主观之辞。至于其借鉴方式,可归纳为直接引用、修改字句、模拟化用三种。

席号[2](2020)在《宋诗话中的苏诗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宋代主要的诗歌批评样式,诗话之作不仅反映了宋代诗歌的发展状况,同时亦保留了大量诗话家对时人的论述。苏轼作为宋代诗坛十分重要的诗人,其豪放豁达、诙谐幽默的人格魅力,不拘一体的诗歌风格成为了宋代诗话中的重点讨论对象。本文以宋诗话为论述视角,力图对宋人诗话中所涉及的苏诗诗法、苏诗风格、苏诗渊源做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本文具体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宋诗话对苏诗诗法的认识。宋人诗话全面论述并高度肯定了苏诗在立意、用事、用字、属对、用韵、句法、脱化等方面的锤炼之功,这反映了苏轼对创作之法的重视。第二章主要分析宋诗话中的苏诗风格。宋人诗话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尚谐趣”“以俗为雅”“妙在法度外”与“多怨刺”四个方面,这体现了苏诗风格上的多样性。第三章主要论述宋诗话对苏诗渊源的认识。宋诗话认为苏诗主要受到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影响,甚至还汲取了小说之言的营养。第四章探讨宋诗话对苏诗批评的意义与不足。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宋人诗话对苏诗的评论肯定了苏诗在宋诗中的地位,也影响了后世对苏诗的评价;二是宋诗话中的苏诗批评间接地反映了宋代诗学的纵向发展。其不足主要反映为系统性的缺乏与张戒、严羽、朱弁等人认识的片面性。要之,宋人诗话对苏诗的批评虽存在一些不足,但作为宋代诗学批评的载体,它基本完整保留了宋人对苏诗的认识,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宋代诗学的发展状况,这无论是对苏诗还是宋代诗学的研究都大有裨益。

封闪[3](2019)在《李宗瀚《静娱室偶存稿》点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宗瀚,祖籍江西临川,其祖父迁居广西,遂为事实上的广西桂林人,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清中期着名书法家、文学家。晚年自定其所作为《静娱室偶存稿》,其子李联珂于道光十六年将之付梓刻印。《静娱室偶存稿》内容包括题咏诗、唱和诗、酬赠诗、咏物诗、行旅诗、记游诗和其他,其中题咏诗和酬唱赠答两类占据大半篇幅。艺术风格显着,有以下特点:第一,多五言、七言和杂言古体长篇;第二,多作自注;第三,多用瘴气、榕树、苍梧、湘江等粤西和湖南地域特色意象;第四,喜欢用典、余味悠长;第五,语言清远、结构谨严。时人邓显鹤赞之曰:“其为诗寄托遥深,酝酿古厚,浏然以清,悠然以远,沉思孤往,余味曲包。”诗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本文分为上、下编,上编为前言,主要介绍李宗瀚的生平及诗歌内容、艺术特色等,下编是对《静娱室偶存稿》作断句标点注释。《静娱室偶存稿》一书,仅有清道光十六年刊本孤本传世,现今诸丛书所收者,均为此版本,故无法采用不同版本校勘的研究方式。本研究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所编纂的《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四九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版)所收《静娱室偶存稿》为工作底本,对原文作断句标点,并借助工具书和其他相关文献,对诗中的词语、典故、人名、地名等作注。

路璐[4](2019)在《苏轼易学与其文学境界之形成》文中研究说明苏轼研习《周易》,贯穿其一生。他早年即已对《易》理有所自见;谪黄期间,更是“覃思于《易》”,着成以“致用”为务的《东坡易传》;晚年贬至岭南时仍在修缮;最终凝结而成自己独特的易学思想。苏轼易学深深影响到其文学的创作;其影响是建立在创作主体的实践精神与心路历程之上的。苏轼一生所遵循的是《易》所张扬的“自用”“济民”之道,只是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乌台诗案”之前,以参与政治的方式成务民泽、贡献社会,完善自我道德、实现自我价值,将“自用”“济民”之道全然统一于政治实践中;“乌台诗案”以后,谪居黄州,身处忧患与困顿,则侧重于“自用”,在反省“济民”之务中,从“正心”出发,解决身处“命与志不相谋”的困境中如何安顿人生的问题,在“自行其志”“自正自达”“以柔用刚”的“自新”的历程中,呈现出自足自在的精神和刚中柔外的人格,完成了他在黄州时期的人生蜕变。直至晚年的岭南之贬,苏轼仍充分发挥黄州时期“内足略外”的精神机制,于变易之际持守着一份“身安德崇”。苏轼这种精神与人格不仅作为易学层面的思想形态而出现,更重要的是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形态而存在,并转化成为其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以及抒情言志的基本元素。综观苏轼之文学,不仅文学的价值取向与其“易道”思想的建构是同步演进的;而且文学中所呈示出的独立意志、理性自觉及其人格特质亦与其易学思想中“情性命”的展衍、“命志行”的结合以及“以志一气”“感以神交”的独特见解息息相关。前者为文学境界的形成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源泉;后者则为文学境界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灵性内质和巧妙的艺术构思方式;两者共同促成了苏轼作品中融情绪、理性、灵性于一体的文学境界。

呼国平[5](2019)在《苏轼禅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苏轼的文章浩瀚如海,其禅学文章更是具有独特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苏轼禅学思想离不开其对于他自身跌宕起伏人生经历的感悟和他自身旷达洒脱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苏轼有着深厚的佛学基础背景。在禅教合一的社会背景下,苏轼进行了很多佛事活动,但究其思想根本苏轼受禅宗影响最大,他的思想深处是以禅为主的。本文将通过三个章节的内容来阐发苏轼的禅学思想。第一章分析苏轼的禅学思想,主要介绍苏轼的般若空性思想和无念无住的思想。第一节介绍宋代禅宗的发展情况。首先分析影响宋代禅宗发展的时代背景和促进宋代禅宗发展的关键因素即帝王们的崇佛政策;之后介绍宋代禅宗发展的概况,文字禅是宋代禅宗发展的一个重要独特的形式,且和苏轼的禅学文章有密切关联,因此特别介绍北宋文字禅的概况。第二节主要介绍苏轼的般若性空思想,首先介绍禅宗的空性思想,之后挖掘苏轼文章中的空性思想。第三节分析苏轼的无念无住思想和对“静而达”、“随缘放旷,任性逍遥”境界的追求。第二章总结分析苏轼的禅学修养观和禅学特征。第一节内容介绍苏轼对当时禅学流弊问题的批判以及总结苏轼的禅学修养观,体现了苏轼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对禅学精神的崇高敬仰。第二节总结苏轼禅学思想中禅教一致、注重实际和辩证理性的特征,对于后人的生活和参禅都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第三章介绍《东坡禅喜集》一书,此书对苏轼禅学散文进行了专题性的收录和整理。苏轼禅学思想的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文章上,因此,此书对于研究苏轼的禅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历来学界对此书的重视程度不够,故在此对此书情况做一详细的介绍以引起学界的关注。文章最后的内容是结语,点明苏轼究其根本是一个取禅学思想精华来指导人生实践和提高人生境界的践行者,并分析苏轼思想中儒释道三家贯通相融的张力和其生命中的矛盾之处。

黄如嘉[6](2019)在《苏轼次韵诗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次韵诗发展源流入手,梳理次韵诗在唐宋两朝的基本演变特点及代表诗人、作品,通过整理文献厘清苏轼次韵诗的创作情况,并归纳其在次韵内容和次韵对象双方面的创新之处,从文学、史学文化多方面探讨其价值所在。在初步论述苏轼次韵诗的文献收集与整理情况后,对苏轼次韵诗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双维度考察。首先,将苏轼次韵诗按照年份进行分类研究。从历史的纵向发展角度,通过文本分析、绘制图表等方式,将苏轼的次韵诗创作与他的仕途经历相关联,根据他的两段“入仕——入京——外任——贬谪”的经历,将次韵诗的创作大致分为发轫期——歉收期——发展期——丰富期四个历史时期,探究苏轼次韵诗各个阶段与亲人师长、同僚门生的唱和分布,以及在每个阶段次韵诗创作的动机与创作思维的变化。其次,从横向的次韵对象角度,重点分析与苏辙、黄庭坚这两位同代诗人的往来次韵诗、以及苏轼开创的“和陶诗”、由苏轼拓展的次韵自作诗这四类具有苏轼鲜明的个人特色的次韵诗,从内容选题、思想情怀,格律用韵等几个方面对次韵诗进行深入研究。由此,得出苏轼次韵诗不仅在用韵上不落下风,在次韵题材和次韵主题上均进行了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次韵诗的表现对象和表现内容。而且苏轼次韵诗记录了苏轼屡次变迁的宦海沉浮,表现的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人格魅力,具有永世传承的典范意义。

冯圆圆[7](2019)在《试论苏轼的怀旧诗》文中研究表明北宋诗人苏轼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与其济世理想的矛盾,促使其常借回忆美好的过去用以抚慰当下的不平。其怀旧诗却鲜少以怀旧为题,而多以寄赠、次韵等方式回忆往事,这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苏轼怀旧诗的内涵是丰富而深邃的。苏轼怀旧诗的创作共分三个阶段,主要有三种主题,一是"乌台诗案"前以思念苏辙为主,二是"乌台诗案"后对往事的回顾和反思,三是元佑年间对思归隐居的向往。尽管这些怀旧诗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一些反复出现的怀旧主题,却象征了苏轼在饱经沧桑后仍念念不忘的赤子之心。他在怀旧诗中寄寓的人情观念,在感性的怀旧主题中注入的理性反思,为宋及以后文人的个性塑造和诗歌创作,都树立了不可磨灭的典型。

张艳[8](2018)在《融汇诗文情境 创写童年趣事——《童年趣事》创意教学及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加强小学古诗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尤其是将古诗文与小学写作相结合,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围绕童年难忘的事,写一篇习作,尝试在其中进行以写作为前提的古诗文的教学。

李常生[9](2017)在《苏轼行踪考》文中研究指明林语堂说:「苏东坡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亲民的官,大文豪,创新的画家,大书法家,造酒实验家,工程师,憎恶假道学的人,静坐冥想者,诗人,和谐谑的人。然而这些恐怕还不是苏东坡的全貌。我可以这麽说来作个最好的终结----在中国,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露出真挚而称许的笑容。」九百多年来,有许多学者研究苏轼的文学、思想、艺术,但是没有一个人曾经完整的走过苏轼一生所走过的行程。要追踪与研究苏轼的行踪,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体力。由於缺乏苏轼行走各地的考证,因此,历代有关研究苏轼的论文、书籍当中,总会因此而造成一些误刊和缺憾。特别是方向、位置、时间上的错误。在正式研究苏轼的学问以前,首先必须要研究苏轼曾经去过的地方,并且必须循路线跟随苏轼走一遍,才能深入了解苏轼的一生。有了《苏轼行踪考》这个研究以後,也比较容易继续研究苏轼的文学;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等。这本书,就是作者在全程走过一遍苏轼一生所曾经到过的所有地方,并且经过考证与研究其确实的位置,然後,写出这本《苏轼行踪考》,除了作为继续研究苏轼的文学、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等,作为准备,也希望给其他研究苏轼的学者作为进一步研究苏轼的参考用途。

李林圃[10](2017)在《无住的雪泥飞鸿——再读《和子由渑池怀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刚踏仕途,人生初展的苏轼,在给弟弟的答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中以"雪泥鸿爪"的精妙比喻诠释了自己对人生的体悟,暗合了作者内心潜藏的一种宗教情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无需常驻不流,固守一隅,何必痴心凝结,执着一物,这就为他日后沉沉浮浮的旷达人生打下了精神的底色!

二、鸿飞那复计东西——说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鸿飞那复计东西——说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论文提纲范文)

(2)宋诗话中的苏诗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宋诗话之苏诗诗法论
    第一节 立意
    第二节 用事
    第三节 用字
    第四节 属对
    第五节 用韵
    第六节 句法
    第七节 脱化
第二章 宋诗话之苏诗风格论
    第一节 尚谐趣
    第二节 以俗为雅
    第三节 妙在法度外
    第四节 诗多怨刺
        一、对苏诗怨刺之语的批评
        二、对苏诗怨刺之语的认同
第三章 宋诗话对苏诗渊源的探索
    第一节 对陶渊明的推崇
    第二节 对杜甫的接受
    第三节 其他诗家对苏诗的影响
第四章 宋诗话苏诗批评之意义与不足
    第一节 宋诗话苏诗批评的意义
        一、肯定了苏诗在宋诗中的地位
        二、反映了宋代诗学的纵向变化
    第二节 宋诗话苏诗批评之不足
        一、缺乏系统性
        二、有片面之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3)李宗瀚《静娱室偶存稿》点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
    引言
    第一章 李宗瀚的生平与成就
        第一节 由临川迁桂的李氏家族
        一、祖父迁桂,家道始兴
        二、父亲重教,斯文日隆
        三、三代四代,更有名家
        第二节 李宗瀚的生平及思想
        一、李宗瀚生卒年
        二、李宗瀚履历
        三、儒道释的融合——李宗瀚其人思想
        (一)学而优则仕
        (二)事亲纯笃,骨肉情深
        (三)行道以自隐
        (四)学禅以自怡
        第三节 李宗瀚的文学、书法和收藏
        一、文学得与失
        二、书法名重一时
        三、收藏家
        第四节 《静娱室偶存稿》版本及李宗瀚研究现状
        一、《静娱室偶存稿》版本
        二、李宗瀚相关研究现状
    第二章 《静娱室偶存稿》题材内容
        第一节 题咏之作
        第二节 行旅之作
        第三节 咏物之作
        第四节 记游之作
        第五节 酬赠之作
        第六节 唱和之作
        第七节 其他
    第三章 《静娱室偶存稿》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多古体长篇
        一、多古体的原因分析
        (一)古体长篇平仄相对自由
        (二)古体长篇对仗要求不高
        (三)古体长篇用韵比较宽松
        二、《静娱室偶存稿》各类古体长篇分析
        (一)五言古诗
        (二)七言古诗
        (三)杂言古诗
        第二节 多作自注
        一、自注的位置
        (一)标题自注
        (二)诗中自注
        二、自注的作用
        (一)解释相关时间节点
        (二)解释写作对象
        (三)解释写作地点
        (四)解释相关写作背景
        (五)解释所用典故、史实
        (六)解释所涉古诗文
        第三节 多用粤西、湖南地域特色意象
        一、苍梧
        二、榕树
        三、瘴
        四、湘江
        第四节 喜用典,富余韵
        第五节 语言清远,结构谨严
下编
    《静娱室偶存稿》点注
        凡例
    静娱室偶存稿
        卷首行状
    《静娱室偶存稿》卷上 (古今体诗一百四十四首)
        次韵胡雒君征士《正月十八日晨起登南薰亭看雪》
        送沈秋渠之广州
        哭徐临谷同年五十韵
        汤平庄招游铁佛寺小集华景洞
        吴兰雪有“鹤意似听诗”句,项道存为画图,同人赋诗
        乙丑七夕
        秋海棠[10]
        题孔云谷刺史《松壑流泉图》
        望衡岳
        衡山吟
        仲冬登岳阳楼,时岳州试罢将赴澧州
        晚泊洞庭
        次韵景忆山中丞游岳麓
        过桃源
        辰阳船溪驿行馆对紫荆感怀
        二鸟吟
        黔阳道中雨行
        偶展《家园娱稚图》及旧题句,长儿联璧忽亡三岁矣,感书四十字寄痛
        永顺试院夜作
        澧州吊宋玉墓
        楚江怀古
        楚中吊古三首
        屈平
        宋玉
        贾谊
        游岳麓寺敬和家大人作
        湘江夜泊迟友人舟不至
        君山僧赠斑竹
        雪后过重湖时将按试澧阳
        夜宿湖心忆同行诸君子
        舟居
        常德试竣赠别应孺华孝廉,时其弟未堂太守留主讲朗江
        江夜怀陶丈季寿
        久不得黄立之消息因寄
        念妹
        人日送别朱让泉内弟
        过耒阳感赋即赠常誉堂明府并序
        永州途次遇钱氏妹归宁
        重过浯溪
        邵阳黑田驿趁凉夜行即事
        秦小岘侍郎得告归里,同人饮饯于陶然亭,赋诗为别
        题朱勋楣编修《鹭塘耦耕图》
        英煦斋司农同年得独孤兰亭及赵十三跋烬余残字,属余为编次付装,并见示自摹赵迹响拓本,即题其后
        书斋小桃忽得一花,诗以赏之
        唐镜海编修为其外姑杨孝妇金淑人征诗
        题法梧门祭酒《诗龛五家图卷》
        题梧门先生《西涯图》
        近见刘文清公所藏褚黄庭,品为褚书第一,并题绝句,敬和其后
        题陈钟溪侍郎同年《书贽图》
        次韵王春城明府《招游叠彩岩》
        叠前韵
        树根虎歌
        再作
        子鹿
        我园晚菊
        濡滞洞庭道中作
        酬翁覃溪先生见赠《会稽内史银印歌》
        奉和覃溪先生《恩加二品衔重宴琼林诗》
        六月十日雨中携家集尺五庄观荷,并约吴兰雪、家子佩及蓝又航、杨飞泉、张鲤堂三生同游,是日为内子初度
        《新城陈氏南昌旧园图诗》为石士侍御作
        题董小槎编修《秋镫对读图》
        七月七日朱虹舫学使、叶琴柯方伯、祝与亭廉访、宋梅生观察、梁接山太守小集桂隐山斋,因泛舟杉湖
        题宋梅生观察《借园八景图册》
        杉湖烟雨
        榕寺霜钟
        竹渚垂纶
        松亭坐月
        尧山积雪
        独秀晴岚
        渔市春声
        莲舟晓渡
        中秋前二日梅生观察招同人泛月杉湖,分韵得星字
        九月望日庆蕉园中丞招饮因而园,即席分韵得菊字
        次韵答梅生观察除日泛舟过湖西庄访余不值见赠
        程任斋廉访出示《太夫人教子图》,奉题册后
        倦飞亭看菊
        正初我园新楼赏雪
        人日集湖西庄次王老圃韵
        再次前韵题湖西庄
        慈乌啼
        铜鼓歌
        五十初度书怀
        题家黼之《乞食图》黼之为恭毅公孙
        蒋小榭《小红雪楼图》小榭为心余先生曾孙
        汤雨生骑尉《秋江罢钓图》
        咄咄
        敬次家大人《感事》原韵
        次韵中秋湖西庄待月
        登越王台次曾宾谷先生题壁韵
        雨后壶山看桃花已过半矣
        饯送叶琴柯同年入都即次留别原韵
        送宋梅生观察罢职归南昌
        余北上入中州界,日在秋霖泥潦中,时兰阳河决,南北岸冲漫多处,匪徒行路之忧矣,感喟成篇
        由武陟绕小道至获嘉
        九日宿邯郸县驿
        过黄鹤楼遣怀
        浯溪作
        岁除前三日零陵令曾生石友出湘口远迎兼载酒食相饷即赠
        新正入粤界作
        喜陈文恭公元孙哲臣以解元掇会状因寄
        园居秋咏
        重阳前一日朱楚亭龙山书屋看桂同邓湘皋孝廉作
        湘皋次余看桂诗韵赋芙蓉且邀同赋
        哭凰台令陶丈季寿
        同湘皋对菊作
        展九日湖西庄赏菊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分韵得篱字
        独秀山
        前诗意未尽次日复得一首
        题湘皋《松荫堂图》堂为其祖松堂先生读书处
        庚辰秋杪同邓湘皋、孙冶山、家弟小松步出城北至虞山,小憩南薰亭
        游中隐山
        仲冬十九日邀同邓湘皋、家东涵游七星山,寻龙隐月牙弹子省春诸岩至栖霞洞,薄暮而还
        屏风山寻范石湖所题空明洞壶天观慨然有作
        寒食日过栖霞寺次壁间陈文简公诗原韵
        湘皋见示再叠文简韵诗复叠韵奉答
        次韵答湘皋《湘江月夜》见寄
        题湖东楼壁
        题五弟《小松山房图》后
        素心兰
        与诸子游隐山六洞
    《静娱室偶存稿》卷下 (古今体诗一百三十八首)
        春日同人过壶山看桃花即踰七星山背出补陀岩至栖霞寺小集
        蚕豆花和陈莘园
        次韵答莘园三月七日过饮湖西庄见赠
        韶音洞后看菜花
        再作
        又咏菜花二首
        题桂隐山斋牡丹
        静娱室八咏
        汉淳于长夏承碑
        隋丁道获书启法寺碑
        唐虞世南书夫子庙堂碑
        唐魏栖梧书文荡律师碑
        文与可《晚霭横看》
        李迪《牧牛图》
        晏元献所藏铜雀瓦砚
        陆放翁砚
        过云林山馆赠湘皋
        次韵湘皋《索旧所赠龙鬒席》
        夏日偕湘皋易无咎家东涵游白龙洞刘仙岩
        答湘皋见示近什
        题徐春粼《放鹇图》
        蝇
        白燕
        白雁
        四月十一日唐藿君、邓湘皋、晏筠塘诸君过拓园泛舟至湖西庄小集,答筠塘见赠
        敬和家大人《移韦石作》
        姑妇双节行
        烈女冯秀琼吟
        题费新桥廉访《泛海图》
        长句谢煦齐参政寄赠自用端石砚并所制墨
        偶述
        西城上看李花感怀
        同唐藿君、杨环溪、晏筠塘隐山看桂,因集湖西庄
        南山鸱
        泊梧州
        哭殇儿敏生
        题王石谷《载竹图》
        张蒙山《守梅图》
        送思恩太守家兰卿二兄
        题郭兰石编修所藏唐颜升《瘗琴铭》并其妻庄清卿《阴心经》后
        悯忠寺后新立谢文节公祠
        书陈石士学士《八贤剩墨图》
        又题《寒闺访梦图》
        雪后过斌少仆笠耕即赠
        舒铁珊舍人《章林惜别图》
        又题《吟香山馆图》
        侯叶唐编修堂上三世苦节诗
        题史忠正公遗札后
        送廖春泉南归
        题杨鉴泉明府《抱经草堂图》
        题徐晴圃方伯《拈花图》
        晴圃又以《从军陕右图》索题
        陆忠宣公从祀孔庙诗
        邓湘皋孝廉属题其仲兄云渠先生《松园听雨图》
        松园旧有连床约,要听萧萧夜雨声。
        湘皋又见示《南村耦耕图》,并题其后
        大兴朱笥河学士典学闽中,士相见者令各贡一石勒名充贽,凡得石三百三十有三,因作亭以名之,韩树屏中丞继使是邦,倩幕客黄君绘《三百三十有三士亭图》,写真并及其少子焉
        送韩树屏少空致仕归里
        《密县超化砦景贤祠图》为邑侯杨蕉雨炳室题
        题黄树斋太史《思树芳兰图》
        陈石士学士倩朱野云橅余所得十洲《东坡笠屐图》,为题长歌
        题朱兰嵎临李伯时《坡公笠屐像》
        潘绂庭《秋林琴趣图》
        《孤舟泛海图》为周少帆太守题
        《拯鸡行》为朱野云山人作
        书潘芝轩同年所藏《仙瀛雅集图卷》后
        又题芝轩《枌社奎光吟卷》
        题潘星斋(曾莹)《莲塘消夏图》
        家海帆太守《海上钓鳌图》
        顾晴芬司农《木竹柴门图》
        滇南黑龙潭有唐梅二株,陈望坡尚书抚滇时,顾南雅学士适视学其地,花时每同游赏,学士为尚书图作巨幅,因题其后
        题谢佩禾《青山别墅图》
        质邸画娑罗木花奉题二绝
        顾南雅学士属题其弟苹洲《三兄竹趣图》
        顾南雅为潘绂庭临杨补之《梅横卷》
        题李曦古所画《黄文节公庐山观瀑图》
        腊月十九日兰雪邀为坡公作生日,适值大雪,因写《东坡雪堂图》,使各赋之
        消寒集分赋近畿名胜,拈得黍谷
        宾谷先生消寒席上观黄尊古《长江万里图》歌
        书朱芝圃同年《瀛馆集仙图》后
        题沈饴原学士《郊居图》
        钱深庐广文属题其曾祖文端公《直庐问寝图》
        题常润斋观察《秋圃观弈图》
        曹玉水舍人藏其祖济寰给谏遗瓮,其父剑亭先生继入台垣,
        两世谏草焚其中,因绘图征诗以记其事
        杨飞泉《焚香小照》
        题成兰生太守《西湖镜影图》
        谭菊农将之官四川,画《且泊图》寄意属题
        殳积堂《桐阴觅句图》
        奉题王珠潭夫子《松桂读书图遗照》
        题杨北樵明府《黄叶村人图》
        丹徒杨子坚(铸)《载酒前缘册子》
        《雁宕探奇图》为张芥航河帅题
        有持归安章翁《昆季四皓图》乞题者,漫书一律
        题潘功甫舍人《宣南诗会图》
        陈芝楣太守《棠芝图》
        梁茝林方伯见示《小山丛桂图》,感而有作
        茝林重修沧浪亭绘图纪事为赋一诗
        齐秋颿观察有《桐阴观奕图》并《青灯有味似儿时》卷子,各赋一绝
        题天台张明府(如梧)《三谷种梅图》
        《春波洗砚图》为杭州徐协镇(庆超)题
        九日台州校士馆得丹桂一枝供几上
        感衰
        仙居王节母诗
        雨中过天台不果游
        再过天台阻雨不得登,作长句遣兴
        过石门洞观瀑
        游雁荡吟
        重阳后十日游雁荡诸胜,中途杨紫卿独往大龙湫[10],予与同人遂至灵岩寺[11],紫卿以诗见投因答
    卷末跋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苏轼易学与其文学境界之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关于苏轼易学与文学境界若干概念的阐述
    第一节 苏轼“易学”
    第二节 苏轼“文学”及其文学“境界”
第二章 苏轼易学之建构与其文学价值取向的同步演进
    第一节 早期用《易》与文学中的“奋厉有当世志”
    第二节 苏轼黄州成熟期的易学思想与其文学中的“内足略外”主题
    第三节 苏轼岭南完善期的易学思想与其文学中的“自安”主题
第三章 苏轼易学中的性命之理与其文学审美逻辑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 《东坡易传》中“情性命”的展衍与苏轼文学的审美对象
    第二节 《东坡易传》中“命志行”的结合与苏轼文学的审美内涵
    第三节 《东坡易传》中“以志一气”之理与苏轼文学的审美追求
    第四节 《东坡易传》中“感以神交”之理与苏轼文学的审美表达
第四章 苏轼文学境界的形成
    第一节 苏轼诗歌中“道艺俱化”的自然境界
    第二节 苏轼词作中“情理互足”的生命境界
    第三节 苏轼散文中贴近生活的“超然”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5)苏轼禅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及方法
第一章 苏轼禅学思想
    第一节 宋代禅宗的发展
        一、宋代禅宗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宋代帝王们的崇佛政策推动佛教发展
        三、宋代禅宗的发展概况
        四、北宋文字禅的发展
    第二节 苏轼的般若性空思想
        一、禅宗的空性思想
        二、苏轼的般若空观思想
    第三节 苏轼的无念无住思想
        一、一念清净,染污自落
        二、潇洒无住
        三、“静而达”、“随缘放旷,任性逍遥”的追求
第二章 苏轼的禅学修养观和禅法特征
    第一节 苏轼的禅学修养观
        一、北宋禅学流弊
        二、苏轼的禅学修养观
    第二节 :苏轼的禅法特征
        一、禅教一致
        二、注重实际,富有生活趣味性
        三、辩证理性思维方式
第三章 《东坡禅喜集》的产生背景和概况
    第一节 《东坡禅喜集》出现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文学背景
    第二节 《东坡禅喜集》版本介绍及内容体例
        一、徐长孺版本
        二、明天启元年凌蒙初刻朱墨套印本
        三、其他版本
        四、凌版内容体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苏轼次韵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次韵诗及其理论在历代的发展
    1.1 唐代次韵诗与理论的发展
        1.1.1 文化背景
        1.1.2 次韵诗主要诗人及作品情况
        1.1.3 唐代对次韵诗的理论批评
    1.2 宋代次韵诗与理论的发展
        1.2.1 文化背景
        1.2.2 代表诗人
        1.2.3 宋代次韵诗理论批评
第二章 苏轼次韵诗的创作分期
    2.1 发轫期:初入仕途阶段
    2.2 发展期:两次外任阶段
    2.3 低潮期:两次京中任职阶段
    2.4 丰富期:两次贬谪阶段
第三章 苏轼次韵诗的主要次韵对象
    3.1 次韵苏辙诗
    3.2 次韵黄庭坚诗
    3.3 次韵陶渊明诗(和陶诗)
    3.4 次韵本人诗
第四章 苏轼次韵诗的创新与价值
    4.1 苏轼次韵诗的创新
        4.1.1 拓展次韵对象
        4.1.2 拓宽次韵主题
    4.2 苏轼次韵诗的价值
        4.2.1 记载了苏轼的交游
        4.2.2 记录了苏轼的累迁
        4.2.3 反映了苏轼的品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试论苏轼的怀旧诗(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轼怀旧诗的形式
二、苏轼怀旧诗的主题
    (一) “乌台诗案”前的思亲念旧
    (二) “乌台诗案”后的回顾反思
    (三) 元佑年间对思归隐居的向往
三、苏轼怀旧诗的成就

(8)融汇诗文情境 创写童年趣事——《童年趣事》创意教学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现场
二、教学反思

(9)苏轼行踪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册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撰写“苏轼行踪考”之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三章 研究目标、内容和表达的方式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
        第五章 完成“苏轼行踪考”後的後续研究
    第二篇 苏轼源乡及先祖
        第一章 苏轼源乡
        第二章 眉山
        第三章 苏轼族系
    第三篇 眉山苏轼
        第一章 苏轼出生时与出生地考
        第二章 苏轼十岁前纪事
        第三章 苏轼十一至二十岁纪事
        第四章 嘉佑元年(1056)丙申
    第四篇 第一次进京
        第一章 嘉佑元年(1056)丙申,苏轼赴京
        第二章 嘉佑二年(1057) 丁酉
    第五篇 母丧回乡
        第一章 嘉佑二年(1057)丁酉,母丧回乡
        第二章 嘉佑三年(1058)戊戍
        第三章 嘉佑四年(1059)己亥
    第六篇 三苏南行行踪考
        第一章 南行前集行踪考
        第二章 南行後集行踪考
        第三章 总结
    第七篇 第二次进京
        第一章 嘉佑五年(1060)庚子
        第二章 嘉佑六年(1061)辛丑
    第八篇 陕西凤翔倅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嘉佑六年(1061)辛丑,苏轼赴凤
        第三章 嘉佑七年(1062)壬寅
        第四章 仁宗嘉佑八年(1063)癸卯
        第五章 治平元年(1064)甲辰
        第六章 结论
    第九篇 第三次入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治平二年(1065)乙已
        第三章 治平三年(1066)丙午
    第十篇 父丧回乡守丧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治平四年(1067) 丁未
        第三章 熙宁元年(1068)戊申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十一篇 第四次入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熙宁二年(1069)己酉
        第三章 熙宁三年(1070)庚戍
        第四章 熙宁四年(1071)辛亥
        第五章 本篇小结
    第十二篇 任杭州倅
        第一章 宋代杭州
        第二章 熙宁四年(1071)辛亥
        第三章 熙宁五年(1072)壬子
        第四章 熙宁六年(1073)癸丑
        第五章 熙宁七年(1074)甲寅
        第六章 本篇结论
    第十三篇 山东知密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熙宁七年(1074)曱寅
        第三章 熙宁八年(1075)乙卯
        第四章 熙宁九年(1076)丙辰
        第五章 本篇结论
    第十四篇 江苏知徐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熙宁九年(1076)丙辰
        第三章 熙宁十年(1077) 丁已
        第四章 元丰元年(1078)戊午
        第五章 元丰二年(1079)戊午
        第六章 本篇结论
下册
    第十五篇 江苏知湖与乌台诗案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行踪考
        第三章 乌台诗案纪事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十六篇 贬谪黄州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三年(1080)庚申
        第三章 元丰四年(1081)辛酉
        第四章 元丰五年(1082)壬戊
        第五章 元丰六年(1083)癸亥
        第六章 元丰七年(1084)甲子
        第七章 本篇结论
    第十七篇 万里来去,登州五日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七年(1084)曱子
        第三章 元丰八年(1085)乙丑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十八篇 第六次入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丰八年(1085)乙丑,离登赴京
        第三章 元佑元年(1086)丙寅
        第四章 元佑二年(1087) 丁卯
        第五章 元佑三年(1088)戊辰
        第六章 元佑四年(1089)己已
        第七章 本篇结论
    第十九篇 浙江知杭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四年(1089)己已,苏轼离京赴杭
        第三章 元佑五年(1090)庚午
        第四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
        第五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篇 第七次进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
        第三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入京城後纪事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一篇 安徽知颍与江苏知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苏轼离京赴颍
        第三章 元佑七年(1092)壬申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二篇 第八次进京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七年(1092)壬申,离扬後
        第三章 元佑八年(1093)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三篇 河北知定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佑八年(1093)苏轼出京赴定
        第三章 绍圣元年(1094)甲戍
        第四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四篇 贬谪惠州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绍圣元年(1094)曱戍,苏轼贬惠
        第三章 绍圣二年(1095)乙亥
        第四章 绍圣三年(1096)丙子
        第五章 绍圣四年(1097) 丁丑
        第六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五篇 贬谪儋州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绍圣四年(1097)丁丑,苏轼贬儋
        第三章 元符元年(1098)戊寅
        第四章 元符二年(1099)己卯
        第五章 元符三年(1100)庚辰
        第六章 本篇结论
    第二十六篇 北归常州,埋骨郏县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元符三年(1100)庚辰,苏轼北归
        第三章 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已
        第四章 本章 结论
    第二十七篇 结论
        第一章 新发现与新理解的阐述
        第二章 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难题
        第三章 继续解决难题的方法
附件
主要参考文献
後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鸿飞那复计东西——说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丽李齐贤汉文词对唐宋诗词的接受[J]. 王彤伟.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02)
  • [2]宋诗话中的苏诗批评研究[D]. 席号.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3]李宗瀚《静娱室偶存稿》点注与研究[D]. 封闪.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4]苏轼易学与其文学境界之形成[D]. 路璐.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5]苏轼禅学思想研究[D]. 呼国平. 武汉大学, 2019(06)
  • [6]苏轼次韵诗研究[D]. 黄如嘉. 河北大学, 2019(08)
  • [7]试论苏轼的怀旧诗[J]. 冯圆圆.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02)
  • [8]融汇诗文情境 创写童年趣事——《童年趣事》创意教学及思考[J]. 张艳. 小学教学参考, 2018(22)
  • [9]苏轼行踪考[D]. 李常生.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10]无住的雪泥飞鸿——再读《和子由渑池怀旧》[J]. 李林圃. 名作欣赏, 2017(08)

标签:;  ;  ;  ;  ;  

鸿飞算事——论苏轼《乡愁和子游面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