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建成现代化种猪扩繁场(论文文献综述)
刘会想,孙国兴[1](2018)在《天津生猪养殖业现状评价、制约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面板数据和106户生猪养殖场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生猪养殖业是天津畜牧业的支柱产业,推进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对农民就业增收、保障城乡居民营养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研究首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天津生猪养殖业发展现状评价,总结发展成效,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机械化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建设任务艰巨、产加销链接不顺及利益失衡问题突出以及高端高效化发展任重道远等;然后从产业技术水平、社会化服务体系、人才缺乏和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分析其制约因素;最后从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构建产加销一体化链接合作体系等方面提出天津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唐尧[2](2018)在《“畜禽种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研究 ——以天津奥群牧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良种是现代肉羊产业发展的基础,畜禽种业企业是肉羊产业发展的主体。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作为天津市种业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种羊知名企业,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畜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背景下的发展模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天津畜牧兽医局、重点畜禽种业龙头企业等方式,了解分析目前天津市畜禽种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其次,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天津市肉羊养殖户的基本状况和对服务、政策等方面的诉求,为促进天津肉羊产业组织化水平提供依据,促进奥群牧业公司能够更好地组织带动天津养羊户发展,发挥龙头作用。第三,对天津奥群牧业“种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案例分析。这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梳理奥群牧业发展基本情况基础上,分析奥群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并将奥群牧业的模式与国内同行的重点企业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虽然奥群牧业与其他同行业企业存在运作上的具体差异,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是最普遍的推广模式,该模式有利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平衡,地位的对等,能保障农户的利益,充分利用农户手中的资源,提高农户收入。同时分析了奥群在带动合作社和农户发展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包括利益机制联结不紧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针对奥群牧业的发展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季柯辛[3](2017)在《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提升生产率是保障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生猪品种是决定生猪生产率的首要因素。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水平直接决定种猪性能及其利用效率,但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水平较低。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从管理学角度讲,组织模式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促进建立既能保障体系各环节功能发挥,又能保证主体的经营利润,还适合于我国发展现状的组织模式,成为提升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运行水平的一个关键问题。本研究以为优化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提供依据为研究目标,基于国家创新系统、战略联盟、协同论、交易成本和农户行为等理论,构建出逻辑框架,在查阅文献、走访专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厘清了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概念、类型、特征分析标准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分析了4种核心组织模式的模式类型、运行方式、模式效应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复杂运行系统。根据环节不同,可确定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生猪联合育种模式、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和生猪良种扩散模式等4类为体系的核心组织模式;生猪育种环节的产学研模式是不同主体之间目标与利益互补长期协作的结果,促进发展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弥补我国生猪育种企业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生猪联合育种是企业长期竞争与合作的结果,发展和优化不同的联合育种模式是提升育种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是产业链纵向主体之间协作逐渐紧密与利益逐步共享的结果,优化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有助于保证和提升生猪良种质量,促进发展纵向战略联盟模式是一个可考虑的重要路径;生猪良种扩散模式是相关主体组织化水平与交易成本比较的结果,优化生猪良种扩散模式有助于提高商品场户的生猪良种采纳程度。为优化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提升体系发展水平,应进一步鼓励发展多样化的生猪良种生产产学研合作模式;改进政府主导型联合育种,促进大企业联合育种模式形成;促进建立紧密的育繁环节纵向协作关系,优先发展纵向战略联盟模式;进一步完善生猪良种推广政策,发展"公司+农户"模式。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在于:尝试从经济管理的角度探讨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问题,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引入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中,梳理出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中的核心模式及其具体类型,从生猪良种创新、扩散和采纳3个环节的技术特征入手分析相关组织模式的运行方式和模式效应等问题,并利用一手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优化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对策建议。结论和数据可为政府决策和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依据。
靳延平,白音,王建龙,巴特尔,红海,尚瑞平,杜哲[4](2017)在《“十三五”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发展新举措——基于“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思路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思路,对自治区肉羊、肉牛、生猪、禽产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期间发展规划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指出了现阶段自治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推动自治区畜牧业"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思路的建议和落实"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思路的工作重点,以期为优化自治区畜牧业结构,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发展进程,把自治区打造成我国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提供参考。
余海波[5](2015)在《我国标准化规模猪场的现代示范技术》文中认为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集"三农",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面临的重大考验是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应对的巨大挑战是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我国养猪业如何在成本/价格的"双重挤压"及资源/环境的"硬性约束"下保障猪
张盛南,张乐,蔡青,郑桂亮,王洪宇,张立新,刘同海,张立建,冯四清[6](2014)在《天津市猪育种发展历程、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文中认为1天津市养猪生产现状养猪业是天津市畜牧业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已走出传统、粗放的经营方式,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近年来,天津市定位于发展现代都市型畜牧业,生猪存、出栏量持续增长,生产水平逐步提高,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据《天津统计年鉴2013》数据
孟祥海[7](2014)在《中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显着的发展成就,畜产品总产量和人均产量均大幅增加,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提高。2010年我国生猪、蛋鸡和奶牛规模化养殖所占比例分别为64.5%、78.8%和46.5%,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饲养模式的转变直接导致了我国畜禽粪便排放密度增加、农牧脱节严重,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畜禽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中COD、NH3-N排放量分别是当年工业源排放量的3.23倍、2.3倍,分别占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5%、25%,畜牧业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同时,畜牧业还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畜牧业长长的阴影—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指出,若将畜牧业饲料生产用地及养殖场土地占用引起的土地用途变化考虑在内,按CO2当量计算,全球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8%,畜牧业已成为造成气候变化的重要威胁。本文从宏观上把握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科学量化我国畜牧业氮磷排放对水体、土壤造成的污染和畜牧业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状况,进一步把握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分析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从微观上分析畜禽养殖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意愿的影响因素,并选择典型案例剖析养殖场开展污染防治的措施及效益。在此基础上,梳理和评述我国中央和地方现行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并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防治经验,提出适于我国畜牧业发展实际的环境污染防治策略,具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述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2章),我国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时空特征(第3章),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第4章),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意愿分析:以武汉市为例(第5章),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个案分析(第6章)和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策略(第7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畜牧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显现。基于环境承载力和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畜牧业氮磷排放造成水体和土壤环境的承载压力超标的同时,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新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增强,人均畜禽产品占有量大幅提高,畜禽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了区域化的畜禽生产布局,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提高,畜禽良种建设成效显着,已建立起完善的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畜禽养殖上下游产业链间进一步融合,涌现出广东温氏、中粮肉食、新希望、罗牛山、雏鹰农牧等一系列大型畜禽养殖企业集团,加速了我国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基于环境承载力理论的实证分析表明:考虑化肥使用和农作物需肥量等因素,1990-2011年22年间我国畜牧业对水体、土壤环境的污染压力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平稳回落”的两阶段特征。水环境超载已成为各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环境约束,土壤环境超载次之。2011年,除西藏外我国大陆地区其它省份畜牧业氮磷排放均呈现环境承载超标;经济区划间对比表明: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指数从大到小依此为中部、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水体环境承载压力指数从大到小依此为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畜牧业区划间对比表明: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指数从大到小依此为农区、牧区和农牧交错区,水体环境承载压力指数从大到小依此为农牧交错区、农区和牧区。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实证分析表明:1990-2011年22年间我国畜牧业全生命周期及各个环节的CO2当量排放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畜禽饲养耗能、饲料粮种植、饲料粮运输加工和畜禽屠宰加工环节的增长更为显着,但历年饲料粮运输加工和畜禽屠宰加工环节占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02当量排放总量的比重均低于1%和0.05%;家畜胃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环节占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02当量排放总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2年间,反刍家畜的C02当量排放量占55.25%,非反刍畜禽占44.75%。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内蒙古、辽宁和云南的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O2排放当量和排放强度均位居全国前10位;西部地区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所占比重最大,并且西部地区的排放强度最高;农区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占63.88%,牧区占14.07%,但牧区的排放强度最高,农区最低。(2)运用EKC理论验证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畜牧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的环境污染与人均GDP之间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且已跨过曲线“拐点”呈良性发展趋势;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线性下降趋势,与人均GDP之间不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本文在系统阐述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理论关系的基础上,采用1990-2011年22年间反映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程度的3项指标:畜禽粪便排放引起的土壤氮素超载量、水环境承载压力指数和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在时间序列平稳的前提下,分别对历年人均GDP进行回归分析,验证是否符合EKC曲线。研究表明:畜牧业氮磷排放对土壤和水体造成的环境污染与人均GDP之间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且已跨过曲线“拐点”呈良性发展趋势;畜牧业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线性下降趋势,与人均GDP之间不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总体而言,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已呈现出缓和的趋势。(3)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养殖场养殖规模、土地经营规模、畜禽污染防治经济成本和来自环保部门的监管压力对养殖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的概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武汉市畜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选择武汉市作为样本区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00年后,针对畜牧业发展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武汉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政策。本文在梳理武汉市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防治政策的基础上,选取武汉市年出栏500头以上的103家猪场为样本,运用二元Logistisc回归模型对养殖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的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养殖场养殖规模、土地经营规模、畜禽污染治理经济成本和来自环保部门的监管压力对规模化养殖场开展畜禽污染治理的概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养殖场决策者年龄、文化程度、养殖年限、近3年效益情况、融资渠道是否畅通、对畜禽污染程度的认知、是否认为畜禽养殖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是否因养殖场环保问题影响到与周边村民、村委会或政府的关系对养殖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不具有显着影响。(4)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研究武汉银河猪场开展环境污染防治的效益,研究表明:武汉银河猪场通过建设大型沼气治污工程、实施土地流转与整理开发、严格规范生猪饲养管理、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牧一体化经营,较好地解决了猪场环境污染问题,并构建起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系统,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单纯的生猪养殖相比,该循环农业系统在资源减量化程度、环境承载压力状况、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均占优势。(5)提出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策略。结合前文研究结果,梳理和评述我国现行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污染防治经验,充分考虑我国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行业特点,统筹兼顾畜牧业发展和环境污染防治两大目标,提出强化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污染防治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推动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和大力推动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等污染防治策略。本文可能以下有3点创新:(1)研究选题具有新颖性。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畜牧业氮磷污染领域的分析,本文将畜牧业氮磷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一并纳入畜牧业环境污染的分析框架,运用环境承载理论和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定量测度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时空特征,并进一步把握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拓展了既定的研究内容,丰富了现有的研究体系,研究选题具有一定新颖性。(2)研究方法的应用有所创新。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集中于畜牧业氮磷污染所形成的对土壤或水体单个领域污染的风险分析,本文则基于环境承载理论,综合考虑化肥使用、农作物吸收、牧区粪便燃烧等因素,科学测算了我国畜牧业对土壤、水体环境的污染程度及时空特征;与此同时,在对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畜禽饲养和粪便管理系统等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分析,而本文则运用生命周期理论,依据家畜胃肠道发酵、粪便管理系统、畜禽饲养环节耗能、饲料粮种植、饲料粮运输加工和畜禽产品屠宰加工6大环节的调查数据,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测算了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3)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创新,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在宏观研究层面,基于环境承载力和生命周期理论方法测算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时空特征,并运用EKC理论验证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在微观研究层面,选择典型区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意愿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典型案例剖析养殖场开展污染防治的措施及效益;在污染防治策略的提出层面,梳理我国现行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借鉴国际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经验,统筹兼顾畜牧业发展和环境污染防治两大目标,提出适于我国国情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策略,具有一定创新性。
邹建[8](2014)在《重庆市生猪产业现状尧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庆市正处在创建以生猪养殖为主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关键时期,发展生猪健康养殖和利用科技支撑提升养殖效益,成为重庆市促进生猪产业转型、保证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本文介绍了重庆市生猪产业的基础、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为该市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贠红梅[9](2013)在《山西省生猪产业转型发展对策与措施之探析》文中认为本文从山西省生猪业的历史着手,从全省生猪生产情况、生猪产区分布情况、生猪养殖大县情况、生猪体系建设情况以及生猪品种引进、培育、保护情况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山西生猪产业现状,简要地叙述了当前全省生猪产业四大特点,指出制约全省生猪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因素是“种弱”的问题,在分析了山西省生猪产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后,提出了山西省生猪产业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科学观为统领,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条路径,依托三大基础,开拓四大市场,发挥五项优势,采取六条措施,全面推动全省生猪产业大跨越大转型大发展。山西省生猪产业转型发展的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生猪产业实现三个明显提高。即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明显提高,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生猪加工转化能力明显提高,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生猪市场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年出栏生猪达到2200万头以上。并从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推进养殖方式转变、加速产业化进程、提高服务水平和政策资金扶持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山西省生猪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措施。
王振华[10](2013)在《中国从养猪大国走向养猪强国的探索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未来10年,随着中国人口复合增长率与城镇化率的双重增长,养猪业将进入黄金10年,猪肉需求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在2%3%。"猪粮安天下",养猪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猪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对于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全球农产品和肉类生产、加工、经营及食品安全等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必须从行业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养猪业在国民经济与居民生活中的作用,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从养猪大国走向养猪强国。
二、天津建成现代化种猪扩繁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建成现代化种猪扩繁场(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生猪养殖业现状评价、制约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面板数据和106户生猪养殖场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津生猪养殖业发展成效分析 |
1.1 综合发展水平较高 |
1.2 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 |
1.3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
1.4 多元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
2 天津生猪养殖业存在问题分析 |
2.1 机械化水平参差不齐 |
2.2 管理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
2.3 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建设任务艰巨 |
2.4产加销链接不顺和利益失衡问题突出 |
2.5 高端高效化发展任重道远 |
3 天津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3.1 生猪养殖产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
3.2 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提升完善 |
3.3 人才缺乏严重制约产业升级 |
3.4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 |
4 推进天津生猪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
4.1 提升生猪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
4.2 完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
4.3 加强生猪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
4.4 建设产业一体化链接合作体系 |
(2)“畜禽种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研究 ——以天津奥群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关于畜禽种业现状研究 |
1.3.2 关于畜禽种业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
1.3.3 关于天津市畜禽种业现状 |
1.3.4 国内对合作社理论的研究 |
1.3.5 关于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 |
1.4 国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关于合作社发展方向的研究 |
1.4.2 国外畜禽发展模式研究 |
1.5 文献评述 |
1.6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针对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1.7.1 研究方法 |
1.7.2 技术路线图 |
1.7.3 可行性分析 |
1.8 本课题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交易费用理论 |
2.1.2 博弈论 |
2.1.3 利益共同体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龙头企业 |
2.2.2 合作社 |
第三章 天津市畜禽种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总体情况 |
3.1.1 良繁体系形成 |
3.1.2 良种化水平提高 |
3.1.3 科技管理水平提升 |
3.2 畜禽种业企业现状 |
3.2.1 企业数量 |
3.2.2 行业分布 |
3.2.3 职工与技术人员 |
3.3 重点种业发展现状 |
3.3.1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立 |
3.3.2 种羊产业迅速发展 |
3.3.3 肉羊产业具有较大潜力 |
3.4 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模式 |
第四章 天津市肉羊养殖大户问卷调查分析 |
4.1 养殖户基本状况分析 |
4.1.1 养殖人员年龄分布及养殖年限 |
4.1.2 养殖人员受教育程度 |
4.1.3 羊舍用地以及棚舍建造资金类型 |
4.2 养殖方式及其所需社会化服务 |
4.2.1 基本饲养方式 |
4.2.2 疫病防治方式 |
4.2.3 饲料来源途径 |
4.3 未来预期与政策诉求 |
4.3.1 养殖预期及态度 |
4.3.2 政策诉求 |
第五章 奥群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分析 |
5.1 奥群牧业基本情况 |
5.1.1 种羊的选择 |
5.1.2 遗传资源优势 |
5.1.3 制种能力 |
5.1.4 科技成果 |
5.1.5 物联网系统的应用 |
5.1.6 在天津市的推广情况 |
5.2 奥群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特点和问题 |
5.2.1 模式的基本运作特点 |
5.2.2 模式运行存在问题 |
5.3 奥群牧业产业化模式与国内先进企业比较 |
5.3.1 内蒙古小尾羊牧业集团 |
5.3.2 江苏乾宝牧业 |
5.3.3 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 |
5.4 几种模式对比分析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案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逻辑框架 |
2.1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
2.2 协同学理论 |
2.3 战略联盟理论 |
2.4 交易成本理论 |
2.5 农户行为理论 |
2.6 本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三章 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理论分析 |
3.1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概念 |
3.2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机理 |
3.3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的概念、类型和特征分析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主要问题 |
4.1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发展历程 |
4.2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现状 |
4.3 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猪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
5.1 生猪良种生产活动的技术特征 |
5.2 生猪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类型 |
5.3 生猪育种环节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效应 |
5.4 种猪企业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猪联合育种模式分析 |
6.1 生猪联合育种的概念和技术路径 |
6.2 生猪联合育种模式的类型 |
6.3 生猪联合育种模式的效应 |
6.4 政府主导型生猪联合育种的演进机制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生猪良种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分析 |
7.1 生猪良种质量形成过程和技术特征 |
7.2 生猪良种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对比分析 |
7.3 优化生猪良种育繁环节纵向协作模式的路径探讨 |
7.4 纵向战略联盟模式中的利益分配 |
7.5 纵向战略联盟模式中的合作伙伴选择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生猪良种扩散模式分析 |
8.1 生猪良种使用的技术特征 |
8.2 我国商品场户采纳生猪良种的障碍 |
8.3 一个基于交易成本的分析框架 |
8.4 生猪良种扩散模式对比分析 |
8.5 生猪良种扩散模式效应的实证检验 |
8.6 商品场户参与生产合同模式的意愿分析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主要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协调度的计算过程 |
附录2: 政府主导型生猪联合育种演化博弈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 |
附录3: 商品场户用种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4: 种猪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5: 相关部门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十三五”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发展新举措——基于“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思路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肉羊产业具备“稳”的基础和条件 |
1.1 总体发展现状 |
1.2 主推品种 |
1.3 生产形式 |
1.4 技术推广 |
1.5 品牌建设 |
1.6 市场形势 |
1.7 发展措施与目标 |
2 肉牛产业具备“增”的潜力和空间 |
2.1 总体发展现状 |
2.2 优势产区发展现状及规划 |
2.2.1 通辽市重点打造科尔沁肉牛产业: |
2.2.2 赤峰市重点发展昭乌达肉牛产业: |
2.2.3 呼伦贝市抓龙头企业带动肉牛养殖发展: |
2.2.4 锡林郭勒盟积极调整牛羊结构发展肉牛养殖: |
2.3 其他地区发展现状及规划 |
2.4 全区肉牛发展规划 |
3 猪禽产业具备“扩”的机遇和能力 |
3.1 总体发展现状 |
3.2 生猪产业发展及规划 |
3.2.1 优势产区发展现状及规划 |
3.2.1. 1 赤峰市: |
3.2.1. 2 通辽市: |
3.2.1. 3 乌兰察布市: |
3.2.1. 4 兴安盟: |
3.2.2 其他地区发展现状及规划: |
3.3 禽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
3.3.1 呼伦贝尔市: |
3.3.2兴安盟: |
3.3.3 赤峰市: |
3.3.4 鄂尔多斯市: |
3.4 猪禽产业发展前景 |
4“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思路的内在需求 |
4.1 满足畜产品市场供给的需要 |
4.2 推动落实国家农牧业产业政策的需要 |
4.3 发展绿色循环农牧业的需要 |
4.4 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的需要 |
4.5 加快推进自治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
5 自治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
6 推动畜牧业“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思路的建议 |
6.1 加大金融扶持,化解养殖户贷款压力 |
6.2 大力支持肉牛养殖, |
6.3 开展牧区活羊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确保牧民稳定增收 |
6.4 支持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草原肉羊品牌的市场价值 |
6.5 实施政策倾斜,维护好养殖者切身利益 |
7 落实“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思路的工作重点 |
(5)我国标准化规模猪场的现代示范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种猪繁育 |
2 选址布局 |
3 饲料组方 |
4 疫病防控 |
5 粪污处理 |
6 设施设备 |
7 养殖模式 |
8 其他 |
(6)天津市猪育种发展历程、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津市养猪生产现状 |
2天津市猪育种发展历程 |
3 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
3.1 存在问题 |
3.1.1 育种观念落后 |
3.1.2 育种手段落后 |
3.1.3 遗传评估系统不完善 |
3.1.4 育种结构不合理 |
3.2 对策建议 |
3.2.1 制定科学的选育目标 |
3.2.2 创新应用育种新技术 |
3.2.3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
(7)中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述评 |
1.2.1 畜牧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
1.2.2 关于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的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数据来源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畜牧业 |
2.1.2 畜禽规模化养殖 |
2.1.3 环境与环境污染 |
2.1.4 畜牧业环境污染 |
2.1.5 畜禽粪污及无害化处理、资源化综合利用 |
2.2 相关理论 |
2.2.1 环境承载力理论 |
2.2.2 经济增长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环境污染时空特征 |
3.1 引言 |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
3.2.1 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人均畜禽产品占有量提高 |
3.2.2 畜禽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
3.2.3 畜禽生产区域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提高 |
3.2.4 畜牧推广技术体系完善,畜禽良种建设成效显着 |
3.2.5 畜禽养殖企业集团涌现,畜牧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
3.3 我国畜牧业氮磷污染时空特征分析 |
3.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3.2 研究结果与特征分析 |
3.4 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时空特征分析 |
3.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4.2 研究结果与特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4.1 引言 |
4.2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分析 |
4.3 畜牧业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
4.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4.3.3 实证研究过程 |
4.3.4 实证研究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意愿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
5.1 引言 |
5.2 武汉市畜牧业发展状况 |
5.2.1 武汉市畜牧业发展历程 |
5.2.2 武汉市畜牧业发展特征 |
5.3 武汉市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状况 |
5.4 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意愿实证分析 |
5.4.1 研究方法 |
5.4.2 数据来源 |
5.4.3 自变量选取及预期作用方向 |
5.4.4 实证分析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畜禽养殖场环境污染防治个案分析 |
6.1 引言 |
6.2 案例猪场概况与污染防治措施 |
6.2.1 案例猪场概况 |
6.2.2 案例猪场污染防治措施 |
6.3 案例猪场污染物处理效果分析 |
6.3.1 水体污染治理效果 |
6.3.2 土壤污染治理效果 |
6.3.3 空气污染治理与温室气体减排效果 |
6.4 案例猪场污染防治经济效益分析 |
6.5 案例猪场污染防治生态效益分析 |
6.5.1 能值分析方法 |
6.5.2 数据来源与计算公式 |
6.5.3 能值分析步骤 |
6.5.4 系统能值分析结果 |
6.5.5 系统能值指标对比及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策略 |
7.1 引言 |
7.2 我国现行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 |
7.2.1 中央层面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 |
7.2.2 地方层面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 |
7.2.3 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评述 |
7.3 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国际经验借鉴 |
7.3.1 美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 |
7.3.2 欧盟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 |
7.3.3 加拿大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 |
7.3.4 日本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 |
7.3.5 国外畜牧业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7.4 我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策略 |
7.4.1 强化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建设 |
7.4.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经济激励机制 |
7.4.3 完善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标准和规范 |
7.4.4 加强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 |
7.4.5 推动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宣传教育 |
7.4.6 大力推动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件Ⅱ 案例猪场污染物处理效果环境监测数据 |
致谢 |
(8)重庆市生猪产业现状尧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与现状 |
2 存在问题 |
2.1 生猪养殖规划滞后, 影响布局的科学性 |
2.2 良种繁育体系不全, 难以参与市场竞争 |
2.3 规模养殖比例低, 难以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
2.4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
2.5 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产业规模效益拉动不足 |
2.6 信息化建设滞后, 生猪产业缺乏统筹协调 |
2.7 疾病防控形势严峻和养殖污染问题严重 |
3 发展趋势 |
3.1 安全肉产品需求增长明显 |
3.2 生猪生产扶持政策不断出台 |
3.3 调整生猪产业结构, 力推规模化养殖企业 |
3.4 适应市场变化, 开展生猪全产业链经营 |
3.5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 满足消费者需求 |
4 发展对策研究 |
(9)山西省生猪产业转型发展对策与措施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引言 |
一、山西省生猪生产历史沿革 |
1.1 1949年~1977年 |
1.2 1978年~1985年 |
1.3 1986年~2007年 |
1.4 2008年~2013年 |
二、山西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
2.1 全省生猪生产情况 |
2.2 产区分布情况 |
2.2.1 晋南优质生猪生产示范区 |
2.2.2 晋中优质生猪生产发展区 |
2.2.3 雁门关生猪生产区 |
2.3 生猪生产大县情况 |
2.3.1 高平市生猪产业 |
2.3.2 太谷县生猪产业 |
2.4 全省生猪体系建设情况 |
2.4.1 生猪良繁体系建设情况 |
2.4.2 生猪生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
2.5 品种引进、培育、保护情况 |
2.5.1 地方猪品种 |
2.5.2 猪的品种改良 |
2.5.3 引进猪的品种 |
三、制约全省生猪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
3.1 全省生猪产业特点 |
3.1.1 规模养殖比重大幅提高 |
3.1.2 生猪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
3.1.3 经营组织程度更加紧密 |
3.1.4 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 |
3.2 全省生猪产业存在问题 |
3.2.1 生猪生产能力低 |
3.2.2 大型加工企业少 |
3.2.3 良种繁育体系弱 |
四、山西省生猪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 |
4.1 生猪产业转型发展的内涵 |
4.2 生猪产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4.2.1 生猪产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
4.2.2 生猪产业转型发展的可行性 |
4.3 全省生猪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路及目标 |
4.3.1 总体思路 |
4.3.2 发展目标 |
4.3.3 发展路径 |
4.3.4 产业研判 |
4.4 山西省生猪产业转型发展重点工作 |
4.4.1 大力实施生猪产业化建设工程 |
4.4.2 大力加强生猪良繁体系建设 |
4.4.3 大力发展饲料工业 |
4.4.4 大力发展生态养猪 |
4.4.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五、山西省生猪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措施 |
5.1 加大对养猪业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制订出台优惠政策 |
5.2 逐步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5.3 建全生猪疫病防控、生物安全等体系,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
5.4 大力发展养猪小区建设,积极推进养殖方式转变 |
5.5 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加速产业化进程 |
5.6 稳定基层队伍,提高服务水平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10)中国从养猪大国走向养猪强国的探索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已经成为养猪大国 |
2 中国养猪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分析 |
2.1 生猪养殖生产存在诸多问题 |
2.2 生猪屠宰加工业问题较多 |
2.3 产业链一体化严重不足 |
2.4 养猪行业研发与技术水平不高 |
2.5 生猪期货发展滞后 |
2.6 行业协会或合作社的职责发挥不强 |
2.7 国外资本给养猪业带来潜在风险 |
2.8 环境污染与资源占用的问题严重 |
2.9 政府服务与监督体系不健全 |
2.1 0 饲料资源匮乏及价格上涨带来发展压力 |
2.1 1 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 |
2.1 2 养猪企业对消费习惯的影响不足 |
2.1 3 动物福利基本没有得到重视 |
2.1 4 进口猪肉的冲击使国内养猪业显得脆弱不堪 |
3 国外经验的借鉴 |
3.1 丹麦经验 |
3.2 美国经验 |
4 走向养猪强国的探索之路 |
4.1 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 |
4.2 加快构建属于中国自有的良种繁育体系 |
4.3 大力培育各种形式的养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
4.4 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畜牧业经济 |
4.5 完善畜产品质量标准与质量追溯机制 |
4.6 加速产业链一体化与大型企业的培养 |
4.7 实现自动化、标准化 |
4.8 优化资源配置 |
4.9 注重动物福利 |
4.1 0 建立长期稳定的生猪生产财政支持政策 |
4.1 1 解决规模化养殖户的资金和土地难题 |
4.1 2 做好重大疫病的防控工作 |
4.1 3 加大生猪产业前期的基础建设力度 |
4.1 4 加强养猪业行业预警体系建设 |
4.1 5 减少养猪业的环境污染 |
4.16强化消费端口产业发展 |
4.17加大对生产、育种、管理等技术的支持力度 |
4.18加快生猪期货的建成 |
四、天津建成现代化种猪扩繁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生猪养殖业现状评价、制约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面板数据和106户生猪养殖场的调查[J]. 刘会想,孙国兴. 中国畜牧杂志, 2018(12)
- [2]“畜禽种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研究 ——以天津奥群牧业为例[D]. 唐尧. 天津农学院, 2018(01)
- [3]中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组织模式研究[D]. 季柯辛.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4]“十三五”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发展新举措——基于“稳羊增牛扩猪禽”发展思路的调查研究[J]. 靳延平,白音,王建龙,巴特尔,红海,尚瑞平,杜哲.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7(01)
- [5]我国标准化规模猪场的现代示范技术[J]. 余海波. 今日畜牧兽医, 2015(07)
- [6]天津市猪育种发展历程、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 张盛南,张乐,蔡青,郑桂亮,王洪宇,张立新,刘同海,张立建,冯四清. 猪业科学, 2014(09)
- [7]中国畜牧业环境污染防治问题研究[D]. 孟祥海. 华中农业大学, 2014(10)
- [8]重庆市生猪产业现状尧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 邹建. 中国猪业, 2014(05)
- [9]山西省生猪产业转型发展对策与措施之探析[D]. 贠红梅.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3)
- [10]中国从养猪大国走向养猪强国的探索之路[J]. 王振华. 养殖与饲料,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