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党务人才感言

高薪党务人才感言

一、高薪聘党务人才感言(论文文献综述)

郑杰洁[1](2021)在《一抹红点燃“一片红”》文中研究说明在东海之滨,有一抹红在燃烧、跃动——早上6点,“红领”已经出门,到医院为病人导医、挂号;中午时分,“红领”带着热乎乎的饭菜,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营养午餐、洗头理发;华灯初上,“红领”穿梭在街边捡拾垃圾、维持秩序……这抹红来自于宁波市北仑区红领之家社

陈婷[2](2020)在《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人论政”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而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参政热情高度迸发的一段时期,面对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知识分子通过创办报刊的方式作为他们的救国与报国之道,积极参与,勇于担当,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展示了舆论的锋芒,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由萧一山等知识分子群体创办的《经世》系列刊物于1937年1月15日在南京创刊。该刊在动荡的时局中受战火影响六易报馆,因人员迁播数易主编,勉励支撑八年,到1945年5月15日停刊,共计出版6卷74期,发表文章600余篇。《经世》的作者群体集中了河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知识分子与社会名流,他们积极向政府与社会建言献策,对抗战时期中国的内政外交等发表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言论,是抗战时期一份富有代表性却长期被忽视的知识分子政论刊物。《经世》系列刊物从创办到停刊八年间虽然经历了报馆地址、主编和发刊形式数次变更,每个阶段刊物的内容侧重都有所不同,但始终秉持“提倡经世学说,发扬民族文化,提倡科学运动,建设近代国家”的宗旨,经世济民的情怀一以贯之。这反映在《经世》面向中国民众驳斥日本侵华的谬论,宣传持久与彻底抗战,树立国民抗战必胜信心的抗战宣传;面向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包括经济上对诸如统制经济、战费筹集和后方建设等问题的讨论,政治上对抗战时期宪政问题的评论与推动;在外交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日本及美英等国政策和动向的观察。本文主要以国家图书馆藏的《经世》系列报刊缩微文献为主体材料,结合《大公报》、《独立评论》、《益世报》等数种同时代报刊,围绕全面抗战高潮到来前的时代背景,详细论述了日本持续侵华的深入和中国蓄力与抗战中各种力量的救国方略,包括知识分子群体创办报刊舆论救国的传统,同时梳理出《经世》的创办和沿革过程,立足《经世》作者群体的抗战宣传、《经世》对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宪政运动的建言献策,《经世》与抗战时期的外交政策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挖掘以萧一山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中国战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揭示其在抗日战争历史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历史贡献。

张家豪[3](2019)在《“地方性”国立大学的困境 ——国立山东大学研究(1930-1949)》文中认为随着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深入,近代大学作为重要的学术共同体,也是晚清民国生产知识、思想的重要载体,日益受到学界关注。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的提出,也促使大学史研究不断升温。中国近代大学有国立、省立、私立、教会等多种形式,其中国立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体。然而各个国立大学的规模建制及教研水平差距甚大,位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学拥有各种资源优势,但也有一些校史较短、与中央关系疏远的国立大学历经坎坷,教学成就有限。若欲全面了解民国高等教育的多般面相,应对此类带有地方性、边缘性的国立大学抉隐索微,探讨其困境成因,借此透视不同地区政府、社会与大学的互动以及民国高等教育的不平衡性。在这方面,国立山东大学便是一个恰当的样本。作为传统文化大省,近代山东在文教事业方面的成就并不突出。虽然当地政府曾借清末新政之机第一时间成立了新式大学堂,但教学成绩有限。而且在其后近30年时间里,山东陷于内乱、灾荒和政争,省内社会环境混乱,亦无法得到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教育资源稀缺,因而高等教育发展缓慢。除教会大学外,1927年前山东各类高校从未培养出合格的本科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内环境暂时趋于和平稳定。在蔡元培、何思源、傅斯年等官员学者的提议下,行政院批准在山东创设国立大学。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成立。作为中央平衡全国教育布局的计划之一,国立山东大学是近代山东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国立大学,却带有浓厚的“地方性”:该校虽然位于经济大市,但其自身基础不固,与中枢较为疏远,在当时13所国立大学中相对边缘化。山大自中央所得拨款极其有限,多数时间依赖省府“协款”及其他零碎款项勉力维持,师资设备得以不断添置,但由此也造成学校自身发展计划时常受到省府干预;学校周边环境安谧、商业发达,是教学研究的福地,也使学校在发展海洋生物等学科方面具有先天地理优势;山大员生数量稀少而关系融洽,大部分师生很少介入政治或社会运动,学风朴实而不流于浮躁。经多年勠力经营,至1937年前山大已成为具有3院8系,文、理、工科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并顺利培养出200余名合格的本科生,对省内文教事业贡献颇着。不过在此期间,部分学生受国难的刺激而发起数次学潮,虽然规模有限,亦表现出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感,但也使得杨振声、赵太侔两任校长及部分教员离职,造成了师资流失。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态势因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而中断。卢沟桥事变后,沿海战区大学大多在日寇侵逼下陆续迁徙至西南、西北地区办学,民族文化命脉在战时得以赓续,而山大则没有这么幸运。因韩复榘应战不力,日军很快沿津浦线侵入山东,山大本来历史浅短,设备未周,校方对战事应变迟缓、准备仓促,且与教育部联络不畅,师生西迁数千里后,校产已丢弃大半,人员流失严重。由于学校仅成立数年,规模有限,经此一役实已耗尽办学资本,不得不接受教育部停办的指令,并入中央大学,成为唯一一所因战争解散的国立大学。剩余校产也被其他教育机构“借用”。重庆政府时期,山大校友多次向中央政府呼吁恢复母校,但学校在战时复员并不易实施,直至1945年秋日本投降后不久,该建议方得到教育部批准。经过近一年的接洽校舍、添购设备、招徕师资、招收新生等繁杂工作,山大于1946年底成功在青岛复员开学。此时全校为5院14系建制,师生人数较之前倍增。而且学校真正实现“国立”的名义,校款全由教育部提供;但另一方面,战争对山大以及山东本省环境的摧残却一时不易恢复,学校解散时“借用”给各机关的校产也难以索回或损毁,原校区亦被强占。1946年的复校工作无异于“新创”:适龄学生人数大增,学校科系相应增加,但校舍需重新争取;图书仪器多为现购,教员须多方接洽;以周边环境而言,山东自战后便不断爆发国共两党的武装冲突,交通路线时常瘫痪,内战阴影笼罩青岛,导致市内难民云集,物价高过平沪,山大师生教学、生活大受影响,离职退学者亦所在多有。直到1949年6月青岛解放前,山大有不少课程仍无法顺利开出,日常教学工作也不时因罢课罢教和课外活动而中断,复校之初即筹划的两个研究所亦徒具空壳,未培养出研究生。在1927-1937年间的13所国立大学中,多数学校能借助自身政治背景、文化环境、办学基础方面的优势或特殊情形下的机遇取得较为出色的教学成绩,除个别特例外,各校在战争中尚能延续办学,并循序扩大规模。相比之下,山大的发展轨迹却相当曲折,洵属罕见,其根本原因在于该校在地域环境、文化积淀、教育基础和政治背景方面的劣势。山东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资源配置不佳,省内政局混乱,缺乏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民间社团来扶助教育事业,高等教育发展缓慢,造成山大建校基础薄弱;国民党政权自两广起家,政府内鲁籍乃至北方人士较少,缺乏话语权,加之山东地方政府与中央不睦,导致山大不受南京政府重视;国立大学的经济实力一般与其政治地位相关,因此山大在战前难以获得教育部的拨款以及其他基金会等团体的支持,大多数时间依赖省政府“协款”维持办学,学校规模有限,在和平环境中尚有发展之机,而一旦遭遇战争则不堪侵毁;在1946年复员后,山大得以获教育部供款,且成功聘到一些知名学者,不过由于山东政治经济形势恶劣,这种变化成效一时未能彰显,直至青岛解放前学校一直处于恢复整顿的状态。总之,虽然山大在全校师生的筹划运作下,教学成绩尚属中规中矩,且还能在战后重整旗鼓,扩大规模,但由于办学根基不固、缺乏优势资源,导致山大在民国时期教学成就有限。梳理国立山东大学在民国年间的办学历程,了解地方性、边缘化的国立大学的运作经验,有助于还原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曲折性和不平衡性,为今日大学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杨惠然[4](2018)在《20世纪30年代天津《益世报》社论中的自由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民国四大报刊”之一的天津《益世报》,虽然从未标榜自由主义报刊的身份,但从为“五四运动”伸张正义到鼓吹宪政再到宣扬“第三条道路”,天津《益世报》一直带着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尤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罗隆基、梁实秋和钱端升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不约而同的聚集在天津《益世报》,让该报成为一份不折不扣的自由主义报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天津《益世报》社论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庞杂广泛,主要包括:宣扬法治、民主、宪政的政治自由主义思想,提倡发展社会主义式经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坚信社会历史观上以天演论为基础的社会进化论,以及在报纸运营和新闻实践中坚守的自由主义传播理念和原则。其中,因为内外交困的国情,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的议论和宣扬在众多思想中占据半壁江山。围绕在天津《益世报》周围的自由主义者,大都思想启蒙自清末严复和梁启超等人关于自由主义思想的早期理论;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和上世纪二十年代,或是留学海外,或是积极参加国内自由主义运动,自由主义思想日趋成熟;在三十年代吸收国家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等思想,形成具有当时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思想,表现出其夹在自由主义理想和民族危亡中的矛盾和失措,以及为调和这一矛盾所尽的努力。

谢舒晔[5](2018)在《民国时期司法官制度变革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司法官制度的近代化肇始于清末新政。在西方“三权分立”和“司法独立”思想和制度的影响下,清末开设法政专业,举行司法官考试,选用职业司法官,这些改革为民国政府留下了宝贵遗产。民国政府十分重视司法改革,其中尤以司法官制度为重,诚如时人所述:“当以一国之政治,其与人民日常关系最切者,莫如司法。政府之得人民信仰与否,亦多系乎法治之隆替。征诸举世而皆然,其于我国尤甚。由是可见法官登庸之制度,实为国家所最不可忽视者”。1因此,司法官在司法变革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司法改革成果的落实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司法官职业素养的高低。据此,民国各届政府相继颁行大量的法律法规以及行政令来指导司法官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以及保障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民国时期司法官的选拔以考试为主要途径。北京民国政府时期延续南京临时政府对清末修律的继承,定期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司法官考试,经过繁复的考试程序,选拔出优秀的法律人才进入新式的司法机构上任。鉴于司法官职业的特殊性,政府在司法官上任前,对其进行相关的实务训练,以期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倡导司法党化,并为国民党党员放宽应试条件,在法官训练所中极力倡导以三民主义指导司法审判,为司法界输送了大量的国民党党员。为廓清司法官队伍,各届政府通过考绩、惩戒以及奖励对其进行行政监督。北京民国政府时期的考绩分为季考和年考,考绩内容全面,涉及司法官的道德品行、业务知识、专业能力、工作态度、勤奋程度、身体状况及日常交往等各个方面。同时,该时期的司法官禁党、禁商,杜绝一切可能会影响其公正审判的因素。若是违反上述内容,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惩戒。此外,若是司法官在工作中表现优良,根据相关法律亦有奖赏,以此调动司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并树立良好模范,为司法官队伍起到正面的引导示范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考绩方式更加成熟,考绩分为初核以及复核,只是考绩内容不如北京政府具体,且评判标准主观色彩浓重。但是,南京国民政府将司法官的惩戒以及奖励笼统包括在公务员中,很难体现司法官职业的独特性。司法官的保障制度是通过满足司法官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使其安心工作,不受外部打扰,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集中工作,有利于司法官公正、公平地审理案件。北京民国政府时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都将官等与官俸相关联,官等越高,官俸越高,除了官俸以外,还有各种福利津贴。就法律规定而言,各时期对司法官的物质保障是非常优厚的,但实际上,由于战事连绵,财政拮据,这些物质待遇很难如实、按期地发放给司法官,有些司法官只能无奈转业,以求温饱。职业保障主要是保证司法官“不经法定程序,不能随意解职”以及能够独立审判。这些被宪法承认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保护了司法官的基本权益,但由于民国中后期的党权、军权与行政权横行,这些权益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冲击。民国时期的司法官制度变革,为中国由传统司法官制度向近现代司法官制度转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经由考试选拔出的新式司法官,给司法界输入了大量专业化人才。同时,司法官的职业化、权威性和独立审判意识也得到极大提高,司法官群体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并且对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总体而言,民国时期在司法官职业化和专业化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和进步。然而,在司法官的独立化方面,北京民国政府时期曾有十分可贵的变革举措,但不很彻底,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更是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司法受到政军党的干扰和控制,司法官的非独立化又严重影响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改革。同时,由于司法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导致司法腐败盛行。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根本原因是非民主的政治体制和不独立的司法制度。

万昊群[6](2018)在《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急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大形势下,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不能仅用自身可利用的资源夺得竞争中的胜利。商业价值观和发展策略必须使市场认可和接受。知识型行业将逐步取代劳动型行业,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创造的主要渠道。通过建立适合企业的文化,将文化价值观和科学管理深入人心,努力调动大家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让企业职工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江西恒基公司是一家具有着十年发展历程的公司,在她身上有诸多弊端,如企业缺乏竞争力与创新精神;没有企业发展的驱动力;缺失了重要的激励机制,付出多少无从考量,质量高低也没有办法考核;任人唯亲,企业利益与自身利益混合等等,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均源于对企业文化作用的忽视。所以,找到一条适合江西恒基公司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非常紧迫,我就此开展对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策略的探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企业员工问卷法、访谈法等基本方法,从各专家学者关于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总结,明确了企业文化的理念、特点及功能,到介绍江西恒基公司,并分析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现状。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了解江西恒基公司的员工对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满意度,并通过汇总调查的结果,得出该公司目前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追本溯源地有针对性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对江西恒基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优化,并提出建设企业文化的措施对策;并结合江西恒基公司的实际情况,落实好企业文化优化的具体工作细节,努力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入、进步和推进作用。

李海波[7](2017)在《我国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系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部署、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责任,是国家经济的命脉。金融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着金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着党和国家金融政策方针的落实贯彻,关系着经济发展、金融规范和金融系统从业人员精神风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传家宝”和真正优势,党历来重视国企的思政工作。《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有力保证,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鲜明特征。”改进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保持金融系统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做好新形势下的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要求的重要体现,是促进金融系统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时代命题。论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首先分析和阐述了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指出了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政教育的内涵,论述了从业人员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主体间性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其次分析和论述了强化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重要性;再次运用“解剖麻雀”式的典型调查的方法,以银行为调研样本,对我国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我国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对策,认为需要通过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以解决我国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促进金融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李莎[8](2017)在《中国移动YB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企业文化理论在我国的不断传播和实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并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打造。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还停留在表象阶段,如何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是具有普遍研究意义的重要课题。中国移动YB分公司是中国移动集团的一个地市级分公司,近年来,随着ICT领域变革的加快,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如何构建特色鲜明、富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YB分公司战略转型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中国移动集团企业文化体系和YB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出发,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知识,对YB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进行分析,探讨了YB分公司实施企业文化再造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论述了YB分公司将集团顶层文化设计与基层运营管理有效结合的企业文化建设具体途径和保障措施。同时,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国内其他类似大型企业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袁鹏[9](2017)在《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培育研究 ——以青年员工为主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工企业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安全保障力量,而青年是军工企业的未来,其价值观认同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进而关系到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和部队战斗力水平的提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育青年的军工价值观认同,是一项极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只有价值观认同了,才能实现对企业理念愿景的认同、事业情感的认同、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发展环境的认同,才能全身心地投身岗位、奉献事业,实现军工事业和青年的共同发展。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揭示出当代青年员工军工价值观认同现状,针对现状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力图探索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军工企业价值观新内涵,建构当代军工价值观认同培育新体系,实现青年军工价值观认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本文共分八章内容:第一章,从军工企业的发展谈起,综合论述了选题缘起和研究的意义,提出了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发、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青年军工企业价值观培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提炼了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构建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评估体系的设想,提出了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保障机制的建立,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指出了当代军工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研究基础。必须坚持马克思的价值观理论,坚持毛泽东认识与实践的理论,坚持十八大以来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方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方法论和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相统一。第三章,分析了当代军工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历史沿革与社会背景,对革命战争年代、改革开放前后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进行了探究,同时对新的社会发展、军工企业发展环境中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章,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结合具体的调研结果,分析了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比较全面地展示出了当今社会环境下,青年尤其是军工企业青年的思想特点、行为方式,较为深入地分析了“问题背后的问题,原因背后的原因”。第五章,论述了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基本意义。提出了做好这一工作,可以为军工企业培育合格的员工,为军工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军工企业的发展确立文化基础,为军工企业价值观的传承积累经验。第六章,揭示了当代青年军工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主要内容,即培育青年员工“报国”、“奉献”、“担当”和“创新”的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军工企业找到了“落地点”,这也是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的主要内涵。第七章,围绕主要培育内容,提出了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特点和途径,即以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员工头脑,以事业发展凝聚青年员工意志,以科学管理规范青年员工行为,以组织吸纳促进青年员工进步。同时,提出了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方法,即坚持理论学习的方法、组织教育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典型激励的方法、生活陶冶的方法,这些培育途径和方法,既互有区别、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全方位塑造青年的价值观念。第八章,针对价值观培育的途径与方法提出了培育的保障机制,在加强党组织的领导,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和载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从逻辑上看,全文厘清了对军工企业价值观从宏观描述到微观分析、从理论概念到实际操作、从上级倡导到基层落实的关系,通过层层递进和深入,勾画了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这一工作“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如何抵达”的清晰路径,直观地介绍了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好”的工作内容。本文所涉及的工作理念、工作载体,不少已经在军工企业有关单位得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全国党、工、团组织交流推广,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理论的指导性、思路的正确性、方法的创新性、实践的有效性。本文的形成,基于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基本方针的深入研究和贯彻,基于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思考,基于对军工企业青年的深入了解和新形势下军工企业改革发展以及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深刻关注。因此,文中所述及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工作思路、载体、方法、手段等对军工企业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其它企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于全社会的思想宣传工作和公民价值观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任晓利[10](2017)在《报人史量才的公共交往研究 ——以其主持《申报》时期的报刊活动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民初,报人是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新式职业。从内在表现上来看,报人是一份报纸的旗帜,以自身思想与理念影响着这份报纸的风格与走向;而从内在形式上来看,报人作为新式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之下积极投入到舆论救国实践的大潮。史量才怀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致力于新闻事业的建设,与《申报》的光芒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在中国新闻史的发展进程中无法被忽视。他游走于不同的公共空间,依靠学堂、报馆等公共空间编织广泛的交往网络,使众多紧密的组织形态被调动起来保证交往圈子的不断运作。在融合与分化中,交往秩序凭借共同的理念与旨趣得以强化。文章从公共交往的视角入手,按照时间的发展与专题的开展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借此研究史量才公共交往的脉络,呈现其政治思想与新闻理念的转变。从办学教育到办报救国,史量才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多样的变化。本文试图从中梳理出史量才的公共交往活动,凭借交往轨迹的延展勾勒出史量才的复杂多样公共交往图景,旨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第一章从教学与报业方面的教育活动展开,呈现史量才的公共交往。凭借教育活动版图的开始与拓展,他由教育救国走向舆论救国。通过比较其思想观念的前后变化,有助于探究其交往活动与思想观念之间的互动机制。第二章以史量才主持《申报》初期的公共交往活动为中心,着重介绍其投身报业的缘起,考察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动机。围绕申报馆这样一个庞大的公共场所,史量才与编者、同人、政治群体展开交往。通过梳理公共交往网络,有助于探究其报业思想的成型与发展。第三章聚焦于《申报》业务改革时期史量才的公共交往,根据交往轨迹的变动,可以"九·一八事变"为分界线分为两个方面。在"九·一八"前期,受限于时事的发展以及史量才作为《申报》主持者思想的影响,因为惯习、理念的不同,《申报》内部人事出现了动荡与分歧。而在"九·一八"后期,在时局动荡的冲击与进步人士的双重影响下,史量才的思想观念趋向进步,追求言论自由、民主独立,领导《申报》进行革新。第四章以专题的形式围绕史量才创办《申报》纪念刊物时期的公共交往进行考察,从中选取《申报》创办五十周年与六十周年出版的纪念刊物作为研究中心。重大庆典活动下创办的纪念刊物,决定了它们作为研究对象的典型性;这些纪念刊物的文献价值与史料价值,则决定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合理性。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统计分析,侧重于呈现史量才的人际交往脉络以及其公共交往的建设性与包容性。在结语部分,着重对整篇文章进行分析。总之,在办报活动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的互动语境之下,史量才的公共交往离不开其建构起来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聚合与分化揭示出公共交往活动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赋予公共交往固有的演变形式,它表现出对于公共利益的侧重,为史量才的公共交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二、高薪聘党务人才感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薪聘党务人才感言(论文提纲范文)

(1)一抹红点燃“一片红”(论文提纲范文)

红领红
“有了被需要的幸福,我感到一切都值得”
党员领
“入党是选择信仰,值得用一生去坚守”
群众赞
“就像一条河,澎湃了自己,滋润了别人”

(2)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经世》创办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日本侵华与持续深化
        一、日军进侵华北与二十九军长城抗战
        二、特殊化的地方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华北危局
    第二节 中国的蓄力与抗战
        一、中国军民局部的自发抗战
        二、一二九爱国运动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三、共产党对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
        四、西安事变与国共和解
    第三节 经世思想与近代文人论政
        一、经世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二、近代中国文人论政的传统
第二章 《经世》概览
    第一节 《经世》的创办和沿革
        一、萧一山其人
        二、《经世》的创办
        三、《经世》的沿革
    第二节 《经世》的选题与稿件情况
        一、《经世》的选题
        二、稿件与栏目
    第三节 《经世》作者群
        一、从“文化重镇”河南大学说起
        二、《经世》的主要编者和作者
第三章 《经世》对中国民众的抗战宣传
    第一节 驳斥日本侵华谬论
        一、日本侵华谬论
        二、用事实揭穿日本侵略战争本质
        三、从国际法角度揭露日军暴行
    第二节 树立抗战必胜信心
        一、由民族精神谈抗战必胜
        二、树立蒋介石权威,强化抗战领导
        三、颂扬前线战果与抗日英雄
    第三节 宣传抗战到底与持久抗战
        一、呼吁全民团结抗战到底
        二、宣传持久抗战
第四章 《经世》对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
    第一节 《经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讨论
        一、力主实施统制经济政策
        二、战费筹集需增税和举债
        三、后方开发与经济建设
    第二节 《经世》对中国宪政问题的讨论
        一、对宪政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围绕国民参政会的讨论
第五章 《经世》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应对
    第一节 争取中立国支持抗战
        一、日本是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共同的敌人
        二、呼吁美英等国由中立转向援华作战
    第二节 激起日本民众的反战情绪
        一、日本经济难以支撑旷日战争
        二、侵华战争给日本民众带来无穷灾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长城抗战喜峰口战役
    附录Ⅱ.《经世》系列报刊目录
        《经世》半月刊
        《经世》战时特刊
        《经世》季刊
        《经世》月刊
    附录 Ⅲ.《经世》系列报刊影印件
后记

(3)“地方性”国立大学的困境 ——国立山东大学研究(1930-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学术前史
        (一) 关于中国近代大学的通论性研究
        (二) 大学个案及专题研究
        (三) 关于国立山东大学的研究
        (四) 对已有成果的检讨及本选题努力的方向
    三、写作视角和方法
        (一) 选题的概念界定
        (二)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山东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及国立山东大学的源起
    一、近代山东高等教育的起步阶段
        (一) 近代山东高等教育的变迁—以济南、青岛两地为例
        (二) 近代山东高等教育发展现象之成因
    二、国立青岛大学的建立及更名国立山东大学
        (一) 筹备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二) 具体建校工作
        (三) 国立山东大学的定名
    三、山东大学起源考辩
        (一) 山大校史的阐释史
        (二) 编写校史的争议与山东大学校史起点的考订
    小结
第二章 战前的国立山东大学(1930-1937)
    一、山大与中央及地方政府关于经费及科系设置问题的博弈
        (一) 杨振声掌校时期的山大与地方政府的互动
        (二) 1932年后政府与校方的合作与分歧
        (三) 学校经费的争取
    二、办学方针与学校建设
        (一) 办学方针
        (二) 营建方面
        (三) 设备方面
        (四) 院系建制
        (五) 师资延聘
        (六) 校务行政
    三、战前山大的教学与日常生活
        (一) 战前山大招生与教研工作
        (二) 青岛环境与山大学生日常生活
        (三) 对于“新月派”和“大同盟派”几个问题的澄清兼谈山大教员群体之交往
    四、战前山大的学生运动
        (一) 反甄别运动的波澜
        (二) “九·一八”后的赴京请愿
        (三) 1932年的“六月风波”与杨振声的黯然下台
        (四) 学运低潮期的活动(1932-1936)
        (五) 山大学生响应北平“反对华北自治化”学运及其解决
        (六) 山大的风潮之特殊性与得失
    小结
第三章 全面抗战与国立山东大学的停办及复校
    一、鲁青地区的沦陷
    二、国立山东大学的西迁与停办
    三、鲁殿重光——艰难复校的历程
        (一) 山大解散后争取复校的工作与复员政策的确立
        (二) 复校工作的具体开展
    小结
第四章 战后山大的恢复与重整(1946-1949)
    一、“祸乱边缘的都市”——内战中的鲁青地区
        (一) 国民党接收青岛后的内外局势
        (二) 美国势力在青岛
        (三) “难民城”和“乞丐市”
        (四) 经济问题
        (五) 青岛市政府甄审政策的失误
    二、经费与学校的恢复建设
        (一) 校舍与设备的扩充
        (二) 教员的招聘与薪资
        (三) 行政组织的完善
        (四) 院系建制的扩充
    三、战后山大的教学与师生的日常生活
        (一) 学生的招收与救济
        (二) 日常教学与测验
        (三) 校内的社团及课余活动
        (四) 社会服务工作
    四、战后山大的学生运动
        (一) 复员初期的预备工作及“六·二”运动
        (二) “六·二”运动后的蓄势待发(1947年6月-1948年秋)
        (三) 特刑庭事件及教师第二次罢教
        (四) 护校运动
    小结
第五章 国立山东大学发展的困境
    一、“中心”地区国立大学的发展优势
        (一) 政治中心及次中心里的国立大学
        (二) 经济中心里的国立大学
        (三) 文化中心里的国立大学
    二、另一所地方性国立大学——国立四川大学的机遇
    三、国立山东大学的发展困境及其成因
        (一) 演变态势与发展困境
        (二) 成因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致谢

(4)20世纪30年代天津《益世报》社论中的自由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写作内容
    (三)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综述
一、推行政治自由主义思想
    (一)构建法治国家
        1.宣扬自由主义法律原则
        2.扞卫司法独立和程序正义
    (二)实施民主政治
        1.反对人治实行法治
        2.结束国民党独裁专政
    (三)实行宪政
    (四)奉行精英主义与专家政治的自由主义执政观
        1.向往精英主义和“天才政治”
        2.提倡次精英主义式的专家政治
    (五)“温和抵抗”和“忠诚的反对”的自由主义斗争方式
        1.呼吁组织各类团体
        2.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二、提出中国式的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
    (一)明确经济发展模式
        1.倡导“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
        2.反对自由主义放任经济
        3.保护私有财产
    (二)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措施
        1.坚持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国家扶植对外贸易外争经济主权
        3.减轻中下层民众赋税
三、信奉自由主义历史观上的社会进化论
    (一)开民智
    (二)发展自由而独立的教育事业
        1.确保教育权的易得性
        2.倡导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三)移风易俗革新陈旧社会观念
        1.反对大家庭制建议小家庭制
        2.驳斥地方观念
    (四)坚信智识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中流砥柱
四、宣扬和实践自由主义传播理念
    (一)明确新闻工作者的定位和职责
    (二)反对新闻检查制度
    (三)力行专业化新闻活动
        1.维护公平性原则
        2.坚守真实性原则
五、尝试另类政治自由主义——“新式独裁”
    (一)以“新式独裁”为过渡政体
    (二)否定宪法的必要性
    (三)急切寻求社会稳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民国时期司法官制度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若干概念的界定
        (一)近代与民国
        (二)法官与司法官
        (三)司法官制度与司法官制度变革
    三、既有研究状况
    四、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主要创新
第一章 民国时期司法官制度变革的曲折发展
    一、清末司法改革:民国时期司法官制度变革的前奏
        (一)内部因素:自我觉醒
        (二)外在诱因:收回司法主权
        (三)变革内容:仓促粗糙
        (四)变革实效:差强人意
    二、北京民国政府时期:“司法独立”渐呈二元状态
        (一)中上层审判:“司法官独立”得以贯彻执行
        (二)基层审判:“兼理司法制度”应运而生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党化”的明确提出
        (一)司法困境:“中国法律看不见中国”
        (二)应对措施:司法党化
        (三)产生效果:矫枉过正
第二章 司法官选任制度变革
    一、专业化考试
        (一)北京民国政府之选任考试
        (二)南京国民政府考试之发展变化
    二、实践性培训
        (一)北京民国政府之司法培训
        (二)南京国民政府之法官训练所
    三、法定化任用
        (一)北京民国政府之规范任用
        (二)南京国民政府任用之完善
第三章 司法官考核制度变革
    一、规范化考绩
        (一)北京民国政府考绩之初建
        (二)南京国民政府考绩之完善
    二、严苛性惩戒
        (一)北京民国政府惩戒制度之创设
        (二)南京国民政府惩戒制度之变迁
    三、多样性奖励
        (一)北京民国政府之奖励制度
        (二)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制度之发展
第四章 司法官保障制度变革
    一、物质保障
        (一)北京民国政府之司法官高薪制
        (二)南京国民政府司法官高薪制的变化
    二、职业保障
        (一)北京民国政府之司法官职业保障制度
        (二)南京国民政府司法官职业保障之发展
第五章 民国时期司法官制度变革之评价
    一、司法官制度变革的可喜成就
        (一)司法官的专业化比例大幅提升
        (二)司法官的断案判词愈发职业化
        (三)司法官的独立审判意识渐趋加强
        (四)司法官的权威性愈加明显
    二、司法官制度变革的矛盾与遗憾
        (一)司法独立与政军党干涉的矛盾
        (二)司法经费的短缺导致司法官腐败盛行
        (三)司法官制度倒退的缘由
结语:进退交替的司法官制度变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2 企业文化概念
    2.3 企业文化特征
    2.4 企业文化功能
第3章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调查和存在的问题
    3.1 江西恒基公司介绍
        3.1.1 江西恒基公司起步与发展
        3.1.2 江西恒基公司的组织架构
        3.1.3 江西恒基公司的内部管理
    3.2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体系介绍
        3.2.1 企业文化结构
        3.2.2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情况
    3.3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的调查
        3.3.1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设计
        3.3.2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实施
        3.3.3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调查结果的分析
    3.4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4.1 精神层面:员工对企业文化认识欠缺
        3.4.2 制度层面:公司制度建设滞后
        3.4.3 行为层面:等级现象严重,缺乏沟通
        3.4.4 物质层面:投入不足,活动不系统
    3.5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领导层对文化建设的忽视
        3.5.2 基层员工不理解企业文化的作用
第4章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方案、实施和保障措施
    4.1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优化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4.1.1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理念
        4.1.2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目标
        4.1.3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原则
    4.2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的实施计划
    4.3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的实施措施
        4.3.1 精神层面:让员工都发表对公司目标和企业文化内涵的建议并参与到制定中
        4.3.2 制度层面:系统性重构公司各项管理制度
        4.3.3 行为层面:倡导平等、沟通、和谐、敬业的新行为准则
        4.3.4 物质层面:增大物质上的建设,打好长期文化建设战
    4.4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的推进方法和实施步骤
        4.4.1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的推进方法
        4.4.2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的实施步骤
    4.5 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的保障措施
        4.5.1 引导高层管理者树立“文化意识”
        4.5.2 加强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导入和落地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阐述
    2.1 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
        2.1.1 思想政治教育
        2.1.2 金融与金融系统
        2.1.3 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
    2.2 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2.1 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
        2.2.2 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必然要求
        2.2.3 促进金融系统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主体间性理论
        2.3.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3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学说
        2.3.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理论
3 我国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3.1.1 调研方法与样本概况
        3.1.2 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与举措
        3.1.3 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素质的不足之处
    3.2 我国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弱化
        3.2.2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空洞和脱离实际
        3.2.3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载体较为单一
        3.2.4 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思想文化建设滞后
        3.2.5 工作人才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不足
4 我国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4.1 基本原则
        4.1.1 坚持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的原则
        4.1.2 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结合的原则
        4.1.3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原则
    4.2 对策分析
        4.2.1 整合金融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
        4.2.2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2.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4.2.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企业文化
        4.2.5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工作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中国移动YB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2 企业文化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
        2.1.1 企业文化的定义
        2.1.2 企业文化的结构
        2.1.3 企业文化的特征
        2.1.4 企业文化的功能
    2.2 企业文化的建设原则
3 中国移动YB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状况
    3.1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体系
        3.1.1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发展历程
        3.1.2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核心内涵
        3.1.3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管理的系统模型
    3.2 中国移动YB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状况
        3.2.1 中国移动YB分公司概况
        3.2.2 中国移动YB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3.2.3 中国移动YB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难点
4 中国移动YB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中国移动YB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4.1.1 调查对象分析
        4.1.2 企业文化管理分析
        4.1.3 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4.1.4 企业文化建设状况分析
    4.2 中国移动YB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中国移动YB分公司企业文化再造路径设计
    5.1 中国移动YB分公司企业文化再造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5.1.1 指导思想
        5.1.2 总体目标
    5.2 中国移动YB分公司企业文化再造的基本原则
        5.2.1 服务战略原则
        5.2.2 以点带面原则
        5.2.3 循序渐进原则
        5.2.4 全员参与原则
        5.2.5 传承创新原则
    5.3 中国移动YB分公司企业文化再造的具体途径
        5.3.1 发挥典型作用,营造浓厚氛围
        5.3.2 强化全员参与,激发企业文化建设活力
        5.3.3 营建专项文化,推进企业文化大发展
    5.4 中国移动YB分公司企业文化再造的保障措施
        5.4.1 组织保障
        5.4.2 制度保障
        5.4.3 资源保障
        5.4.4 知识平台保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企业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9)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培育研究 ——以青年员工为主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
        1.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4.3 军工企业核心价值观
        1.4.4 军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第2章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的价值观理论
        2.1.1 马克思关于价值概念的论述
        2.1.2 马克思关于价值观的理论
    2.2 毛泽东认识与实践的理论
        2.2.1 毛泽东关于认识的理论
        2.2.2 毛泽东关于实践的理论
        2.2.3 毛泽东关于知与行辩证关系的理论
    2.3 十八大以来党的企业思想文化建设指导方针
        2.3.1 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定位
        2.3.2 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目标
        2.3.3 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路径
第3章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历史沿革与社会背景
    3.1 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历史沿革
        3.1.1 革命战争年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培育
        3.1.2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培育
        3.1.3 改革开放以后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培育
    3.2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社会背景
        3.2.1 社会发展变化面临着新问题
        3.2.2 军工企业发展进入新时期和新阶段
        3.2.3 军工企业青年价值观认同面临新挑战
第4章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及原因
    4.1 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和评估
        4.1.1 调查设计
        4.1.2 评估体系建立
    4.2 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4.2.1 关于优秀传统军工文化的认同
        4.2.2 关于军工企业改革的认同
        4.2.3 关于军工企业新的发展理念的认同
    4.3 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
        4.3.1 理想信念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4.3.2 继承优秀传统军工文化的主动性不强
        4.3.3 参与军工企业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4.3.4 对军工企业新的发展理念理解有偏差
    4.4 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1 开放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渗透
        4.4.2 社会变革中多种因素的影响
        4.4.3 成长环境中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4.4.4 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欠缺
        4.4.5 工作生活中新旧思想观念的冲击
第5章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基本意义
    5.1 为军工企业发展培育合格的青年员工
        5.1.1 培育员工正确的价值取向
        5.1.2 培育员工优秀的人文素养
    5.2 为军工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5.2.1 企业价值观认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5.2.2 企业价值观认同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5.3 为军工企业发展确立文化基础
        5.3.1 凝聚军工报国的思想共识
        5.3.2 增强军工企业文化软实力
    5.4 为军工企业价值观传承积累经验
        5.4.1 进一步丰富军工企业价值观内涵
        5.4.2 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价值观认同培育方法
第6章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主要内容
    6.1 培育青年员工“报国”的价值观
        6.1.1 深植爱国主义精神
        6.1.2 树立精品报国意识
        6.1.3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理念
    6.2 培育青年员工“奉献”的价值观
        6.2.1 倡导“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6.2.2 树立“不图名利、不计得失”的风范
        6.2.3 养成“甘于寂寞、甘受清苦”的品格
    6.3 培育青年员工“担当”的价值观
        6.3.1 强化舍我其谁的意识
        6.3.2 提高能打善赢的能力
        6.3.3 树立爱岗敬业的品质
    6.4 培育青年员工“创新”的价值观
        6.4.1 增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6.4.2 树立崇尚规律的科学精神
        6.4.3 激发直面竞争的进取意志
第7章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特点、途径与方法
    7.1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特点
        7.1.1 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渗透性
        7.1.2 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交互性
        7.1.3 价值观认同培育的长期性
    7.2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途径
        7.2.1 用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员工头脑
        7.2.2 用事业发展凝聚青年员工思想
        7.2.3 用科学管理规范青年员工行为
        7.2.4 用组织吸纳促进青年员工进步
    7.3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方法
        7.3.1 理论学习的方法
        7.3.2 组织教育的方法
        7.3.3 自我教育的方法
        7.3.4 典型激励的方法
        7.3.5 生活陶冶的方法
第8章 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保障机制
    8.1 加强党组织的领导
        8.1.1 建设坚强有力的党组织
        8.1.2 优化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
        8.1.3 全面活跃党的群团工作
    8.2 丰富价值观认同培育的阵地和载体
        8.2.1 建设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宣教阵地
        8.2.2 丰富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实践载体
        8.2.3 充分发挥青年自组织的培育作用
    8.3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8.3.1 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针
        8.3.2 完善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工作方式
        8.3.3 探索与企业特点相符合的工作模式
        8.3.4 做细做实青年的服务保障工作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中国航空工业青年军工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统计表
附录二 中国航空工业青年军工价值观认同状况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报人史量才的公共交往研究 ——以其主持《申报》时期的报刊活动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研究概况
    四、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教学与报业:史量才教育活动下的公共交往
    第一节 清政府"新政"时期史量才的教学活动
        一、史量才创立教育事业的背景
        二、史量才与教育家的公共交往
    第二节 《申报》鼎盛时期史量才教育事业的拓展
        一、史量才支持创办的教育团体
        二、史量才教育活动编织的交往网络
    第三节 教育生涯对史量才办报活动的影响
        一、求新求变的办报理念
        二、贴近群众,了解民众需求
第二章 媒介与舞台:史量才接办《申报》初期的公共交往
    第一节 史量才投身报业的缘起
        一、思想根源:内在因素的推动
        二、社会背景:报纸对于国家功能的显现
    第二节 史量才以申报馆为场所的公共交往
        一、博弈与平衡:以《申报》编者为中心的交往空间
        二、交流与认同:史量才围绕《申报》同人进行的交往活动
        三、抗争与独立:史量才与政治群体的公共交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化与革新:史量才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公共交往
    第一节 《申报》的内部变动
        一、交往团体的分化:分歧与离去
        二、交往网络的扩大:建构与扩大
    第二节 "九·一八"后《申报》的革新景象
        一、公共交往的舆论呈现:呼吁与争取
        二、公共交往的空间转变:包容与改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史量才公共交往的呈现——以《申报》纪念刊物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回顾与呈现:《申报》五十周年纪念刊物
        一、《最近之五十季》的出版背景
        二、纪念册勾勒出的人际交往脉络
    第二节 经纬之间:《申报》六十周年主要纪念刊物
        一、广见闻与开风气:《申报年鉴》的发行
        二、重启迪与促进步:《申报月刊》的创办
    本章小结
结语 史量才公共交往的特点与呈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高薪聘党务人才感言(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抹红点燃“一片红”[N]. 郑杰洁. 中国组织人事报, 2021
  • [2]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D]. 陈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地方性”国立大学的困境 ——国立山东大学研究(1930-1949)[D]. 张家豪.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4]20世纪30年代天津《益世报》社论中的自由主义思想研究[D]. 杨惠然.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5]民国时期司法官制度变革研究[D]. 谢舒晔. 苏州大学, 2018(01)
  • [6]江西恒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策略研究[D]. 万昊群.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7]我国金融系统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李海波.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8]中国移动YB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李莎. 西南科技大学, 2017(01)
  • [9]当代军工企业价值观认同的培育研究 ——以青年员工为主体[D]. 袁鹏. 西北工业大学, 2017(01)
  • [10]报人史量才的公共交往研究 ——以其主持《申报》时期的报刊活动为中心[D]. 任晓利. 安徽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高薪党务人才感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