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精症因子及其遗传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马秀兰[1](2017)在《我国特发性男性不育X染色体CNV64、CNV67、CNV69缺失和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我国特发性男性不育X染色体CNV64、CNV67、CNV69缺失研究背景及目的:拷贝数变异(CNVs)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一种,指DNA片段长度从一千碱基对到数百兆碱基对的结构变化,其代表着一个物种的两个基因组之间不平衡。CNVs被发现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如神经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其它发育异常等。最近一项研究发现,X染色体连锁拷贝数变异CNV64、CNV67和CNV69缺失与西班牙裔和意大利裔男性特发性不育相关;特别是类似于无精症因子(AZF)缺失的CNV67,仅发生在患者中。这三个CNVs缺失值得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调查,它们与中国汉族男性特发性不育是否相关?本部分工作旨在研究我国汉族男性这三种CNVs缺失的频率,以及其与我国汉族男性特发性不育的相关性。方法:我们的研究包括2014年至2016年期间募集的1550名汉族男性,714例诊断为特发性不育症的患者(288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210例少精子症和216例弱精子症)和836例正常已生育的男性(输精管结扎)。输精管结扎男性分别从我国北方(河北省,山西省),中部(湖北省,江苏省),南方(广东省)等代表性地区募集,所有的患者均为湖北籍贯。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用多重PCR进行筛查,再用普通PCR进行验证。结果:在输精管结扎男性中,南方CNV64和CNV67缺失率与其它地区有显着差异。CNV64总体缺失率为3.71(31/836),北方缺失率为5.31%(北京5/94,陕西8/151),中部为4.96%(湖北12/241,江苏5/102),南方为0.40%(广东1/248);广东省CNV64缺失率显着低于其它地区(P=0.004),其它地区的缺失率相似。广东省的CNV67缺失率为3.23%,显着高于其它地区,除广东省之外,仅在陕西省发现一例CNV67缺失。在836例输精管结扎男性中仅发现一例CNV69缺失(湖北1/241)。在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中,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少精子症、弱精子症CNV64缺失率分别为4.86%、5.24%、5.56%,这与中部输精管结扎男性CNV64缺失率接近(4.96%)。考虑到所有的患者都来自湖北,我们将湖北省特发性不育男性和输精管结扎男性比较,发现CNV64缺失率在这两组中并没有统计学差别。总体上,CNV69缺失很罕见(非梗阻性无精子症中发现1例,输精管结扎男性中发现1例)。CNV67缺失率也很罕见,仅在714例患者中发现2例CNV67缺失(少精子症中发现1例,弱精子症中发现一例)。结论:CNV64、CNV67、CNV69缺失在我国汉族正常生育男性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在我国中部汉族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症之间没有关联。CNV67缺失在中国中部很罕见,其与中部男性特发性不育是否相关需要大样本量的研究验证。我们结果提示这些CNVs缺失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症之间的关联与地区种族有关。第二部分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X染色体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背景及目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是男性不育症最为严重的一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遗传因素是导致NOA的重要原因,但目前已知遗传原因仅有染色体异常和Y染色体微缺失,仅能解释约25%NOA病因。NOA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精子发生失败,影响精子发生的基因众多。为鉴别出能够应用于临床NOA遗传病因诊断的基因以及为NOA患者提供遗传咨询,本研究利用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对X染色体潜在与哺乳动物精子发生相关的22个基因外显子的单核苷酸突变进行了筛查。方法:病例组纳入2007-2011年间就诊于武汉同济生殖专科医院的汉族男性776例,确诊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年龄在24-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6岁。诊断标准为:(1)精液常规检查3次无精子子;(2)排除导致不育的已知因素如梗阻因素、生殖系统炎症外伤等;(3)无Y染色体微缺失,无核型异常。对照组纳入709例自然生育过的汉族男性,年龄在29–5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6岁。本研究参考Pubmed、OMIM、MGI等数据库,挑选X染色体上潜在与精子发生相关的22个基因(大部分基因经小鼠基因敲除模型证明与精子发生相关)。提取1485例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建立基因组文库、目标区域捕获、对外显子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所分析的基因中,776例NOA患者中一共发现92个功能性突变,709例对照中一共发现了86个功能性突变。在患者中发现了5个基因的突变频率相对较高,即KAL1、NR0B1、AKAP4、TEX11、USP26,且NR0B1功能性突变仅发生于NO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L1功能性突变也仅仅见于NOA患者,但两组比较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X染色体上存在潜在与NOA发生相关的基因,KAL1、NR0B1、AKAP4、TEX11、USP26可能成为NOA病因研究的靶点。
张烨敏[2](2015)在《辐射致小鼠不育症模型的建立及睾丸间质细胞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核能和放射线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军事及各个生活生产领域。在现有条件下,辐射对一线战士、放射线环境下的工作人员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无法避免的损害效应。性腺对放射线损伤敏感,由此产生的男性不育症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研究辐射致男性不育症的相关机制,需要经济、遗传信息丰富的不育症动物模型。啮齿类动物模型成本低廉、近交系多、遗传信息丰富,更适用于实验室研究。然而,目前还缺乏理想的辐射致不育症的小鼠模型。辐射导致持久或不可逆的无精症的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建立了辐射致雄性小鼠不育症的模型、辐射致不育症小鼠生殖系统损伤的检测和分析,提出假设:辐射在导致生精细胞产生损伤的同时,可能也对睾丸间质细胞的细胞功能造成了影响,使血清睾酮水平下降,影响了精子发生的微环境,使精子发生受到阻滞,造成辐射后持久的无精症及不育症。最后,我们对体外培养的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细胞系的辐射后损伤进行了转录层面、蛋白质层面、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分析。第一部分60Co-γ射线致雄性小鼠不育症模型的建立方法:65只7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A组,n=5);12 Gy照射组(B组,n=10);6+6 Gy照射组(C组,n=10);10 Gy照射组(D组,n=10);6+4 Gy照射组(E组,n=10);8 Gy照射组(F组,n=10);4+4 Gy照射组(G组,n=10)。观察分析各组小鼠试验后一般情况及死亡情况(观察时间最长为24周);观察并分析试验后30天、50天、70天,各组小鼠体重、受孕率。结果:A、E、F、G组生存时间较长,D组生存时间次之,B、C两组生存时间最短。照射后30天、50天、70天,D组和E组受孕率均为0%,而F、G组受孕试验均阳性。各组小鼠各时间点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结论:用60Co-γ射线照射7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双次照射6+4 Gy可以构建雄性小鼠的不育症模型;6+4 Gy组小鼠生存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照射总量为10 Gy的情况下,单次照射组比双次照射的生存时间短;12 Gy的照射剂量可以导致小鼠在照射后5周内全部死亡;总量≤8Gy的照射剂量,不足以构建雄性小鼠不育症模型;辐射对小鼠的体重有影响。第二部分60Co-γ射线致雄性小鼠不育症模型的损伤分析方法:216只7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完全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n=54);6+4 Gy照射组(B组,n=54);4+4 Gy照射组(C组,n=54);6 Gy照射组(D组,n=54)。第30天、50天、70天,对睾丸指数进行分析;对睾丸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观察和精子发生评估;对PLZF阳性标记的精原干细胞(免疫组化法)进行计数;对血清inhibin B、睾酮、FSH水平进行测定(ELISA法);对睾丸间质细胞标志物3β-HSD蛋白水平进行检测(Western Blot法)。结果:照射组小鼠的睾丸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各照射组睾丸组织Johnsen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下降,呈照射剂量-效应关系。B组在第30天、50天、70天,PLZF阳性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余组在部分时间点差异不明显。第30天、50、70天,B组血清inhibin B水平低于与对照组,其余照射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第30天、50天,C组与D组血清FSH水平比对照组高,B组无显着差异;第70天,C组的血清FSH水平比对照组高,余组无显着差异。第30天、50天、70天,各照射组血清睾酮水平比对照组明显下降。第30天,各照射组3β-HSD表达下降,呈照射剂量-效应关系。第50天、70天,各照射组的3β-HSD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辐射导致小鼠睾丸指数下降、精子发生功能损伤,呈剂量-效应关系。其中,6+4 Gy照射后,小鼠睾丸中精原干细胞仍存在并维持增殖,但精子发生出现阻滞,表现为无精症、不育症。因此,6+4 Gy的γ射线的照射可以成功构建雄性小鼠不育症模型。各照射组的睾酮水平均下降,提示睾酮可能是导致精子发生阻滞的微环境因素之一。血清inhibin B水平可以提示不育症模型组小鼠的生殖功能的损伤。睾丸组织3β-HSD蛋白水平可以提示照射较早期睾丸损伤的程度。第三部分60Co-γ射线致睾丸间质细胞TM3损伤的研究方法:hCG刺激试验:TM3细胞铺12孔板,加药组hCG浓度为1 IU/ml、10 IU/ml,对照组不加hCG。在细胞培养24、48、72小时取细胞培养基上清液检测睾酮值。TM3细胞辐射损伤试验:TM3细胞铺板后分组进行60Co-γ射线照射,剂量分别为:3 Gy、6 Gy、9 Gy,对照组不辐照。于试验第24h、48h、72h观察各组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法)、氧化损伤(ELISA)、睾酮分泌(ELISA)、睾酮合成关键因子(St AR、P450scc、P450c17和3β-HSD)的转录水平(q PCR法)。试验第24、48、72、96、120、144小时,观察细胞增殖情况(MTS法)。结果:hCG刺激试验中,细胞培养48h,添加hCG细胞组的睾酮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72小时,添加1 IU/ml hCG细胞组的睾酮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凋亡实验表明,第24小时,3 Gy和6 Gy组的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比上升;第48小时后,在6 Gy和9 Gy组的上升;第72小时,各照射组的均上升。第24小时,仅9 Gy组晚期凋亡细胞百分比上升;第48小时后,仅6 Gy组的上升;第72小时,6 Gy及9 Gy组的上升。细胞增殖实验中,72小时开始,6 Gy及9 Gy组OD490值低于对照组,144120小时,各照射组OD490值均低于对照组。氧化损伤实验中,3 Gy组8-OHd G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6 Gy组8-OHd G浓度在第72小时高于对照组;9 Gy组8-OHd G浓度在第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在重复3次的睾酮水平检测中,对照组均可测出睾酮浓度;而照射组中,仅9 Gy组在第24小时可测得睾酮浓度,高于对照组,9 Gy组余时间点及余照射组中测得的值因低于ELISA试剂盒可测范围,无法测出3次睾酮浓度。各组相对St AR、P450scc、3β-HSD转录水平在第72小时均低于对照组;第72小时,3 Gy组的P450c17转录水平与对照组相比,6 Gy组转录水平高于对照组,而9 Gy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3Gy的60Co-γ射线就能诱导TM3细胞的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6Gy的辐照还能引起明显的氧化损伤;9Gy的辐射对4种睾酮关键合成因子(St AR、P450scc、P450c17及3β-HSD)的转录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创新点与小结首先,我们成功地制备了不育症持续时间长、死亡率低的辐射致雄性小鼠不育症模型,为辐射导致男性不育症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实验工具。其次,通过Johnsen评分、PLZF阳性精原干细胞计数的分析,我们发现不育症小鼠维持较长时间症状的原因是精子发生的阻滞,而不是精原干细胞的缺失;导致精子发生恢复阻滞的原因不是精原干细胞功能异常,而是精子发生的微环境受到了损伤。第三,通过体外实验,我们发现在较低照射剂量(3Gy)的辐照下,睾丸间质细胞增殖和生物功能均受到影响,提示精子发生阻滞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睾丸间质细胞受损后使睾酮合成和分泌下降,从而改变了精子发生的微环境,精原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发生了障碍,导致了无精症的发生。以往研究者们对小鼠辐射后精子发生恢复是否存在阻滞现象;精子发生阻滞的原因是精原干细胞缺失,还是精子发生的微环境改变;睾丸间质细胞是否能耐受低-中剂量的辐射等一系列问题,均存在争议。我们的研究从新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观察分析,为研究辐射导致男性不育症的机制研究打下基础,提供了实验数据。
乐祥鹏[3](2014)在《Y染色体遗传变异及其与公牛繁殖性能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繁殖力是评价种畜生产性能的重要经济指标,早期选育高繁殖力的种公畜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Y染色体由于其雄性特异性以及在种公畜繁殖中扮演的重要作用为寻找与公畜繁殖力相关的分子标记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本研究以荷斯坦牛和其它14个家牛品种的公牛为研究对象,进行了3方面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北美荷斯坦牛的父系系谱,以期在宏观水平了解该群体Y染色体的多样性,以及对荷斯坦公牛繁殖能力的影响;其次,利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分析了15个家牛品种Y染色体3个多拷贝基因的拷贝数变异;第三,利用VeraCode384OPA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了家牛43个Y染色体单拷贝基因的SNPs和98个Y染色体多拷贝基因的变异。主要的发现如下:(1)分析了北美地区出生于1950到2013年间共计62,897头荷斯坦种公牛的父系系谱,结果显示这些公牛均为4头祖先公牛886HHB(Hulleman,3/27/1881)、711HHB(Neptune H,3/23/1880)、716HHB(Netherland Prince,4/1/1880)和608HHB(Jacob,2/25/1880)的后代。其中,56.00%(35220)和43.75%(27516)的公牛分别为886HHB和711HHB的后代,而只有0.04%(27)和0.21%(134)为716HHB和608HHB的后代,而且716HHB和608HHB祖先公牛已没有存活的后代。本研究将每个年代的公牛的父系系谱追溯到1960年,将这个时期的公牛称为基础公牛。分析发现基础公牛家系在过去的50年也是急剧减少的。北美地区在1960年代有近1800个基础公牛家系,而到2010年代只存在3个基础公牛家系。在2010年代的3个基础公牛家系中,其中一个家系(HOUSA1441440)后代的产奶量显着低于其他两个家系的后代,但是后代的雄性繁殖能力差异不显着。这种变化是近几十年对荷斯坦牛高强度的人工选择和大范围的使用人工授精造成的。本研究的结果对荷斯坦公牛的选育及Y染色体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2)利用qPCR的方法检测了15个牛品种460头公牛Y染色体PRAMEY基因的拷贝数变异,结果表明,该基因的拷贝数在15个牛品种中的变异范围为2-31个拷贝,拷贝中值数为13,在15个牛品种间拷贝数差异显着。荷斯坦牛的拷贝中值数最低,为12个拷贝,而利木赞牛的中值拷贝数最高,为26个拷贝。具有普通牛血统的公牛的PRAMEY基因拷贝数(13个拷贝)显着低于瘤牛血统公牛的拷贝数(20个拷贝);对PRAMEY基因拷贝数变异与公牛繁殖性能的相关性研究发现,PRAMEY基因的拷贝数与公牛的睾丸大小、正常精子数以及不返情率呈负相关,而与精液溶后活力、精液孵化活力、精子头部正常率,公牛授精后与配母牛怀孕率,相对育种效率等没有显着性相关。这些结果表明PRAMEY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可以用于公牛的早期选育。(3)分析了15个牛品种460头公牛Y染色体多拷贝基因HSFY和ZNF280BY的拷贝数变异。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在15个牛品种中均表现拷贝数变异。HSFY基因的拷贝中值数为197,变化范围为21-308个拷贝;ZNF280BY基因的拷贝中值数为236,变化范围为28-380个拷贝。具有普通牛血统公牛的HSFY基因拷贝中值数(202)显着高于瘤牛血统公牛(178);而ZNF280BY基因的拷贝数变异与HSFY基因恰恰相反,即普通牛血统公牛的拷贝中值数(231)显着低于瘤牛血统公牛(284)。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在普通牛公牛的Y染色体上,这两个基因的拷贝数为正相关关系;拷贝数变异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表明,这两个基因的拷贝数与公牛睾丸大小呈负相关,而与公牛授精后与配母牛受孕率呈正相关。这些结果也表明这两个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同样可以用于公牛的早期选育。(4)利用VeraCode384OPA基因芯片技术对840头公牛Y染色体单拷贝基因的SNPs和多拷贝基因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818头荷斯坦牛群体中检测到21个Y-SNPs,其中17个SNPs与荷斯坦种公牛授精后与配母牛的受孕率、精子活力和精子畸形显着相关。这些SNPs可用于荷斯坦种公牛的早期选育。另外对22头来自牛HapMap项目和秦川牛群体公牛Y染色体多拷贝基因遗传变异位点的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位点可以区分瘤牛和普通牛,证明瘤牛和普通牛Y染色体存在很大的差异。
郑雷,郝胜菊,梁济慈,石坚[4](2013)在《无精子症患者染色体核型47,XXY,inv(9)临床报道》文中研究表明1资料与方法患者,男,28岁,因结婚4年不育来诊。一般检查:智力正常,声音尖细。身高178cm,体重58 kg。皮肤细腻,无胡须,无喉结。腋毛、阴毛稀疏,乳房发育。外生殖器呈男性,睾丸容积约4 ml,阴茎牵长为5cm。实验室检查:血基础睾酮(T)为91 ng/dl(正常值260-1320 ng/dl),黄体生成素(LH)11.74 mIU/ml(正常值4.368.48mIU/ml);卵泡刺激素(FSH)22.7 mIU/ml(正常值1.741.84 mIU/ml);雌二醇(E2)35.8pg/ml(正常值1.418.1 pg/ml)。精液检查:示无活动精子。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SRY、AZF相关基因检测。
肖红梅[5](2013)在《绒山羊Y染色体的BAC筛选、鉴定与序列分析》文中提出绒山羊是经过若干世纪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育,逐步分化出的、分布于特定生态环境中的山羊品种,具有多种用途及极高的经济价值,是重要的家畜资源,其所产羊绒稀有而珍贵。但目前,由于绒山羊生存环境逐步恶化,其生长发育受到生态条件制约,良种化程度较低、优质种羊匮乏,而且羊绒品质下降。因此,加强绒山羊优良基因的保护、提高繁殖力、增加羊绒产量、提高羊绒品质成为迫切的任务。雄性绒山羊在繁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繁殖能力,而且产绒量也较高。所以,大力培育良种种公羊势在必行。而种公羊的培育和繁殖主要取决于Y染色体上分布的许多与繁殖性状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由于至今还没有完成山羊Y染色体测序工作,因此,繁殖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无法清楚地了解。为此,本研究通过PCR技术对绒山羊基因组BAC文库进行了Y染色体序列的筛选、FISH鉴定和测序组装及序列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PCR技术从绒山羊基因组BAC文库中筛选出10个BAC,经克隆测序和BAC末端测序比对初步确定为绒山羊Y染色体BAC。2.利用FISH技术对614B22、516O16、405D22及570A194个BAC进行了Y染色体的进一步鉴定,从而确定其为Y染色体BAC。3.应用软件对4个BAC进行测序拼接,得到contig335个,其中614B22103个,516O16135个,405D2267个,570A1930个;scaffold314个,其中614B2298个,516O16126个,405D2262个,570A1928个。4个BAC中516O16最长,405D22最短。4.对570A19和516O16两个BAC部分序列的转录因子起始位点和结合位点进行预测,分别得到了4个和1个起始位点、多个结合位点及转录结合因子。5.预测到570A19和516O16两个BAC具有多个ORF,而且通过蛋白质编码序列比对,确定其分别为TSPY和USP9Y蛋白编码框。6.对所有编码框进行蛋白质结构域预测,570A19只预测到一个保守的跨膜螺旋区域;516O16预测到一个保守的跨膜螺旋区域和一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域-UCH,表明TSPY和USP9Y基因在物种间的保守性较低。7. TSPY和USP9Y蛋白质的三级结构预测显示,两种蛋白三级结构均由多个α螺旋和β-折叠组成。8. USP9Y基因的进化树表明,绒山羊、牛、人、恒河猴、狐猴等9个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同其在分类学中的位置基本一致,其中绒山羊与牛的亲缘关系最近,聚为一类。此研究为后续深入研究绒山羊Y染色体基因功能、时空调控及基因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促进绒山羊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实施性别控制、缩短公羊选育时间和提高其生产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江莉[6](2013)在《吸烟对男性精液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与吸烟男性精子基因组甲基化变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吸烟对男性精液参数及精子DNA损伤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吸烟对男性精子密度、活率、活力,精子形态、精浆锌浓度和精子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的影响,分析吸烟与临床精液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将1036例广西地区男性分为吸烟与不吸烟组,对吸烟者按日吸烟支数和吸烟年限分组,分析了吸烟对男性精子密度、活率、活力参数的影响,其中375例同时运用Diff-Quick精子形态分析法进行严格精子形态学分析;150例精浆锌定量检测试剂盒(5-Br-PAPS法)行精浆锌含量检测;80例精子染色质扩散(SCD)法进行精子DNA完整性检测,将不吸烟组与吸烟组分别与各精液参数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吸烟对男性精液质量的影响。结果:1、吸烟组精子密度与不吸烟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组精子活率、a级、a+b级活力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按日吸烟支数分组:轻度吸烟组活率、a级、a+b级精子率无明显改变(P>0.05);中度吸烟组活率无明显改变,而a级、a+b级精子率下降(P<0.05);重度吸烟组的精液活率、a级、a+b级精子率均降低(P<0.05)。按吸烟年限分组:短烟龄组、中烟龄组与不吸烟组各指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长烟龄组男性精液的密度、活率、a级、a+b级精子百分率均下降(P<0.05)。吸烟组中精液密度、a级、a+b级活力正常的男性所占比例均低于不吸烟组(P<0.01),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2、吸烟组的正常精子率、头部、体部、尾部异常率和不吸烟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中度吸烟组正常精子率、头部、体部、尾部异常率和不吸烟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短烟龄组、中烟龄组正常精子率、头部、体部、尾部异常率和不吸烟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重度吸烟组和长烟龄组头部精子异常率均明显高于不吸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精浆锌浓度显着降低(P<0.05);不吸烟组精浆锌含量正常率(68.6%)高于吸烟组中锌的正常率(51.3%)(P<0.05);吸烟组精浆锌含量异常对比该组正常含量:精子密度下降,a级、a+b级活力均降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吸烟组精子DNA断裂指数(DFI)高于不吸烟组,精子DNA碎片增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将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吸入后导致精子活率、活力降低、精子头部畸形率增加;随着吸烟年限的增加,精子密度也随之下降;吸烟使精液中的精浆锌水平下降,抗氧化能力降低,精浆锌含量低下影响精子密度、活力;吸烟增加精子DNA碎片的产生。精子质量随着每天吸烟支数和吸烟年限增加的影响而呈下降趋势,从而影响男性生育力。第二部分基于高密度芯片的吸烟男性精子基因组甲基化变异分析目的:探讨吸烟对男性精子基因组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影响,了解吸烟和部分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程度的相关性,从甲基化变异分析角度探讨吸烟对男性精子基因组的表观遗传影响。方法:收集12例吸烟者与12例对照组非吸烟者(精子活力正常的正常生育男性)男性精液标本,提取精子基因组DNA,进行重亚硫酸盐转化,应用高密度基因芯片技术(Illumina HD450K Infinium Methylation BeadChip)分析吸烟组和非吸烟组男性精液DNA的甲基化差异水平,并对甲基化差异基因进行功能聚类和代谢通路等生物信息学分析。从甲基化水平差异显着的候选基因库中选取与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相关的CASP3(胱氨酸蛋白酶-3)和ODF1(精子尾部外层致密纤维1)基因,采用焦磷酸测序法(Pyrosequencing)验证分析60例轻、中和重度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相关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态。结果:通过对甲基化芯片杂交数据统计显示男性吸烟人群和与非吸烟人群精子共有189个基因存在甲基化水平差异(Diff Score值50,P<0.0000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显着上调的基因共121个,包括细胞凋亡相关的CASP3基因、睾丸组织特异性基因:如PLAC1L基因(胎盘特异样基因-1,placenta-specific1-like)等。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显着下调的基因共68个,包括与精子发生调节因子GPC1(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1,glypican1)。随后,进一步对甲基化显着差异的基因进行了G0聚类分析,结果发现:甲基化显着差异的基因多集中在转录调节、RNA/DNA聚合酶活性、分子蛋白伴侣、细胞骨架、细胞凋亡相关和细胞周期蛋白类相关基因簇。经过对基因的功能的进一步注释,选择了与精子发生直接相关的CASP3和ODF1基因,进行系统的验证。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基因的5’上游序列启动子区均含有1个CpG岛,以CpG岛区序列为模板设计特异性焦磷酸测序引物进行甲基化差异验证。结果显示,CASP3基因启动子呈较低的甲基化状态,ODF1基因启动子呈较高的甲基化状态。CASP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平均甲基化频率在非吸烟组、轻、中和重度吸烟组分别为4.29%、4.56%、5.71%和7.18%,吸烟造成CASP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上调,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ODF1基因启动子启动子区CpG岛的平均甲基化频率在非吸烟组、轻、中和重度吸烟组分别为86.02%、87.06%、91.77%和97.4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ODF1基因各组间甲基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588,P<0.05),其中,重度吸烟组甲基化水平最高,与其它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同样造成了ODF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上调。结论:通过高密度全基因组甲基化芯片对吸烟与非吸烟男性精子DNA甲基化状态分析,发现吸烟引起了部分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上调或下调。对甲基化水平显着上调的精子发生直接相关CASP3和ODF1基因进行了扩大群体样本分析,同样显示吸烟造成了CASP3和ODF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显着上调,推测可能会造成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进而造成了吸烟男性精子发生障碍,可能是造成不同类型男性不育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对今后深入探讨吸烟与男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袁慧珍[7](2009)在《原发性少精、无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检测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原发性少精症和无精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检测方法,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对原发性少精症和无精症患者及正常生育男性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检测,确定少精症和无精症患者的缺失率,探讨Y染色体上部分生精基因的缺失与原发性少精症和无精症的关系及其分布规律,为评价这部分患者是否可行ICSI及ICSI成功后是否需要行产前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2004年EAA(欧洲男科协会)和EMQN(欧洲分子遗传实验质控网)颁布的第2版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诊断指南及参考文献,本实验选取Y染色体上AZFa, AZFb, AZFc, AZFd区共8个STS位点,其中选取6个位点进行多重PCR分子检测,2个位点进行单重PCR检测。对51例原发性少精、无精症患者及10例正常生育男性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检测。结果:1.待测的51份标本、经PCR检测均能检出性别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Y, SRY)特异性片段,表明所检测的DNA模板符合要求,整个扩增系统有效。2.SRY基因片段扩增长度为472bp,与待测(AZFa,AZFb,AZFc)相差72-346bp,四者能够区别并以此作为内参照。3. 10名正常生育男性标本均可见SRY,AZFa,AZFb,AZFc扩增带,表明无AZF因子微缺失。4. 51例原发性少精、无精症患者中共发现2例有缺失,缺失率为3.92% (2/51);患者(编号08)检测出sY134缺失,患者(编号为34)检测出sY127缺失,均为AZFb缺失。AZF总缺失率为3.92%(2/51) ,其中无精子症中缺失率为8%(2/25),少精子症中缺失率为0 (0/26)。5.为排除假阳性反应,对这2例标本进行3次PCR单重PCR检测,上述缺失仍无扩增信号,则证实sY127,sY134微缺失的存在。6.51例原发性少精、无精子症患者中AZFd区域无缺失。结论:1.Y染色体微缺失与原发性少精症和无精症有关。在原发性少精﹑无精症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为3.92%。而无精子症中缺失率为8%(2/25),少精子症中缺失率为0(0/26)。2.Y染色体微缺失的缺失位点分布与原发性少精症和无精症有关。本研究中发现的2例AZFb区域缺失患者均为无精子症患者。3.由于Y染色体微缺失有可能通过垂直遗传给男性后代,因此对原发性少精症和无精症患者,在进行人工授精或胞浆内精子注射前,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对防止基因缺失传给下一代,提高优生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4.AZFd区域缺失的类型﹑频率及与少精﹑无精子症的关系应进一步地研究证明。
张冰[8](2009)在《小鼠单侧睾丸动脉结扎构建自身免疫性睾丸炎模型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通过结扎小鼠一侧睾丸动脉并于不同时间后再通以诱导自身免疫性睾丸炎,观察睾丸生精上皮、血液中抗精子抗体(AsAb)IgG、IgM以及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变化。实验探讨了一侧睾丸动脉结扎再通后,小鼠发生自身免疫性睾丸炎的机制,并试图将此作为一种新型的构建小鼠自身免疫性睾丸炎模型的方法。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麻醉后仅进行阴囊切开后缝合),实验1组(S1)(单侧睾丸动脉结扎,2小时后再开通血管),实验2组(S2)(单侧睾丸动脉结扎,4小时后开通血管),实验3组(S3)(单侧睾丸动脉结扎,6小时后再开通血管)。分别于术后12h,2周,4周应用光镜观察石蜡包埋HE染色后的小鼠睾丸组织结构,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术后12小时小鼠睾丸组织的超微结构。采用ELISA法检测2周、4周时各组小鼠血液中的抗精子抗体(AsAb)IgG、IgM浓度水平;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单侧动脉结扎再通后对睾丸自身抗原的足垫反应。结果:1.HE染色观察:①术后12h的,A组小鼠睾丸生精小管内无生精细胞脱落,各级生精细胞排列整齐、层次清楚,结构正常,显示活跃的精子发生。间质中可见间质细胞正常,核大而圆,偏位。S1组小鼠术侧睾丸生精小管较为完整,小管内可见轻微的生精细胞脱落,偶见生精小管内空泡变。S3组小鼠术侧睾丸生精小管之间间隙增宽,生精小管内生精细胞层数减少。间质中血管充血明显,管腔中充满了红细胞,血管壁增厚呈玻璃样变,同时血管内近壁侧可以看见较多的炎性细胞(主要是白细胞)的浸润。S4组小鼠术侧睾丸间质中可以看到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睾丸生精小管内生精细胞层数减少,看不到精子,细胞肿胀明显,胞质透亮。可以看到多核巨细胞散落分布在睾丸生精小管管腔中。各组非术侧睾丸生精上皮规则,生精细胞排列有序,可见大量精子。间质中可见间质细胞,核大而圆,偏位。②术后2周的光镜结果:A组小鼠睾丸组织结构正常,与术后12h无显着差异。S1组睾丸生精小管内生精细胞层数减少,可见空泡状结构。S2、S3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生精细胞脱落、排列紊乱,生精上皮变薄、空泡样变。间质中血管增多、血管壁变厚,在血管周围和生精小管界膜附近,可见炎性细胞浸润。③术后4周时各组光镜结果与2周时相比较,无明显结构上的差异。2.透射电镜观察:A组小鼠睾丸生精上皮结构完整,细胞无肿胀变性;其余各手术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睾丸生精细胞肿胀变性坏死。3.血清抗精子抗体IgG与IgM检测结果:各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中抗精子抗体IgG及IgM的浓度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足趾肿胀实验:各手术组均出现迟发型过敏反应。结论:单侧睾丸动脉结扎/再通后:1.术侧睾丸组织首先表现为一种缺血性的炎症表现,有大量的炎性细胞的浸润(主要是白细胞);2.术后虽然恢复了血液供应,但仍可见小鼠睾丸生精上皮脱落明显,生精细胞层数减少,可见炎细胞浸润(主要为单个核细胞)。3.血清中有抗精子抗体IgG、IgM出现。4.可以刺激机体形成迟发型超敏反应。5.此种手术方法可以成功建立自身免疫性睾丸炎模型。
邱毅,张伟,樊云井,王磊光,王苏梅[9](2008)在《成年多囊肾病与男性不育(附5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多囊肾病(PKD)患者泌尿生殖系统改变及其对男性生育力的影响。方法对3318例男性不育患者进行B超探查精囊腺、前列腺、睾丸、附睾、精索、肾脏和肝脏等,精液常规分析,232例正常生育成年男性作为对照组。多重PCR检测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微缺失。结果3318例男性不育患者中PKD5例(0.1 5%,5/3318)。发现PKD患者一家系7例。5例PKD患者(附睾囊肿5例,精囊囊肿3例),其中1例为无精子症,2例严重少精子症(精子密度<5×106/m1),2例少精子、死精子症(精子密度<20×106/ml而>5×106/ml,100%死精子),检测到Y染色体AZF缺失1例。结论PKD合并生殖系统的囊性化阻塞可能是造成精子运输障碍引起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
李立[10](2008)在《Mtsarg1-β的分子克隆和特征分析多囊肾PKD1基因的突变检测》文中提出人类大多数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基因变异有关,而发现这些基因变异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遗传病分为基因病和染色体病两大类,临床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病的诊断和预防的科学。本论文从临床遗传学的研究方向出发,从分子遗传学的水平探讨男性不育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和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遗传基础。男性不育有相当部分与睾丸的精子发生相关,而精子发生受到许多基因的调控,本研究在第一部分,克隆了Mtsarg1-β—Mtsarg1(又称为Spata3,Spermatogenesis associated 3,精子发生相关3)基因的一个新的转录本,并对Mtsarg1-β和Mtsarg1进行了特征分析。在第二部分,根据我室遗传咨询门诊常有多囊肾患者就诊,需进行生育前的遗传学诊断,首次在本室应用PCR-DHPLC或SSCP、DNA测序方法进行了多囊肾患者多囊肾病Ⅰ型基因(PKD1基因)的突变检测,在多囊肾患者中发现了一个新的无义突变、一个错义突变及一个多态,在正常人对照中发现了两种新的多态。第一部分:Mtsarg1-β的分子克隆和特征分析遗传因素在男性生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据估计,由于遗传缺陷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所引起的精子发生障碍约占男性不育的30%以上,有相当部分的男性不育有不能确认的遗传变异存在。睾丸生精细胞的增殖、分化受多种因素调控,而生精细胞内基因水平的调节,在精子发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精子产生与睾丸的生殖细胞凋亡相伴随,后者同样受到许多基因的调节。发现新的与睾丸精子产生或生殖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对于深入理解睾丸精子产生的生理和病理机制,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男性不育和睾丸肿瘤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室姜宏等通过建立小鼠睾丸凋亡模型,运用抑制消减杂交法克隆出24个小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ESTs(expressedsequence tags,ESTs,表达序列标签)。傅俊江等从上述的EST(BE644538)出发,运用生物信息学和实验技术,克隆了全长1103bp的Mtsarg1基因(Mus musculus testis and spermatogenesis cellapoptosis-related gene 1,GenBank接受号:AF399971,2002年;再命名为Spata3,Mus musculus spermatogenesis associated 3,2004)。目前,我们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T—A克隆以及测序克隆了一个长887bp的Mtsarg 1的新的转录本,命名为Mtsarg1-β(GenBank接受号为EU259321和EF546784,2007年,命名为Spata3,variant 4),并分析了Mtsarg1-β和Mtsarg1的特征。Mtsarg1-β与Mtsarg1具有高度相似性,Mtsarg1-β包含一个417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13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Mtsarg1-β蛋白是一个理论分子量14.79kD、等电点9.74的非分泌性蛋白,其N-端的100个氨基酸与Mtsarg1一致,其后的38个氨基酸不同于Mtsarg1。成年的DBA/2小鼠的多组织RT-PCR和Northern blot分析显示Mtsarg1-β和Mtsarg1的mRNA在睾丸中特异性的高表达;RT-PCR结果也表明Mtsarg1-β和Mtsarg1在小鼠GC-1精原细胞中无表达;原位杂交显示Mtsarg1和可能Mtsarg1-β主要表达在小鼠睾丸的精母细胞中;亚细胞定位分析揭示Mtsarg1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而Mtsarg1-β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浆中。利用原核表达系统pET21-a(+)对Mtsarg1编码的产物进行了原核表达。上述这些结果表明Mtsarg1和Mtsarg1-β在小鼠睾丸的功能和精母细胞的发育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由于时间的限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今后将对Mtsarg1和Mtsarg1-β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第二部分:多囊肾PKD1基因的突变检测目的对多囊肾患者进行基因诊断,检测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常见的致病基因-多囊肾病Ⅰ型基因(PKD1)的基因突变,以发现多囊肾患者的致病原因。方法对12例多囊肾患者及相关亲属进行了PKD1基因的突变检测。针对PKD1的3’端单拷贝区的12个外显子(35-46号外显子)序列采用相应的引物,以患者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扩增。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或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对PKD1基因外显子PCR产物进行突变检测。随后,对有异常峰形的PCR产物进行了测序。结果经PCR-DHPLC、DNA测序分析,在7例患者中,发现3例患者存在PKD1基因的突变,其中在患者1发现一个新的无义突变,为PKD1的42外显子的C11901A,导致原丝氨酸3897变为终止密码子。在患者2发现一个错义突变,为35外显子的C10737T,导致原苏氨酸3509变为甲硫氨酸,此错义突变以前在PKD患者中曾有报道,为致病突变。在患者3发现一个同义突变为39外显子的G11470C。在正常人对照中发现两种同义突变分别为42外显子的G11824A及C11860T。其它5例用PCR-SSCP、DNA测序方法检测的患者均未发现异常。结论成功地用PCR-DHPLC或SSCP、DNA测序方法进行了PKD1的突变检测,在多囊肾患者中发现一个新的无义突变、一个错义突变、一个多态,在正常人对照中发现两种新的多态。新的无义突变可导致患者PKD1基因编码的多囊蛋白1成为一个截短的蛋白,其氨基酸构成比正常少406个氨基酸;检测了60个正常人,均未发现上述同样类型的突变,该突变仅在患者中发现,说明是一与多囊肾相关的突变。由于没有对PKD1基因其它区域进行检测,尚不能排除还有其它致病突变的存在。
二、无精症因子及其遗传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精症因子及其遗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特发性男性不育X染色体CNV64、CNV67、CNV69缺失和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我国特发性男性不育的X染色体CNV64、CNV67、CNV69缺失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实验试剂 |
三、实验仪器和设备 |
四、配制试剂 |
五、实验方法 |
六、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一、多重PCR体系的可靠性 |
二、CNV64、CNV67、CNV69缺失在输精管结扎男性中的地区分布 |
三、湖北地区的病例对照研究 |
分析与讨论 |
一、CNV产生的机理与致病机制 |
二、CNVs的特性 |
三、X染色体拷贝数变异与与男性不育 |
第一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特发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X染色体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主要试剂 |
三、主要仪器 |
四、试剂的配制 |
五、候选基因的筛选 |
六、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一、整体结果 |
二、患者中相对高频突变基因的分析 |
分析与讨论 |
第二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论文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2)辐射致小鼠不育症模型的建立及睾丸间质细胞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60)Co-γ 射线致雄性小鼠不育症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课题设计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60)Co-γ 射线致雄性小鼠不育症模型的损伤分析 |
前言 |
课题设计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60)Co-γ 射线致睾丸间质细胞TM3损伤的研究 |
前言 |
课题设计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3)Y染色体遗传变异及其与公牛繁殖性能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Y 染色体进化和退化 |
1.2 Y 染色体的功能 |
1.3 灵长类 Y 染色体测序给予的启示 |
1.3.1 人 Y 染色体的序列特征 |
1.3.2 人 Y 染色体基因的功能 |
1.4 Y 染色体具有物种特异性 |
1.4.1 灵长类动物 Y 染色体的差异 |
1.4.2 人和小鼠 Y 染色体的差异 |
1.5 Y 染色体多态的研究 |
1.5.1 Y 染色体上的不同多态类型 |
1.5.2 Y 染色体变异对雄性精子生成和繁殖力的影响 |
1.5.3 Y 染色体多态单倍型与表型的关系 |
1.5.4 Y 染色体基因多态标记在动物繁殖育种中的应用 |
1.5.5 Y 染色体分子标记在动物起源进化研究中的进展 |
1.6 Y 染色体基因拷贝数变异的研究 |
1.6.1 常染色体基因拷贝数变异研究的启示 |
1.6.2 Y 染色体的拷贝数变异研究 |
1.7 牛 Y 染色体研究进展 |
1.7.1 牛 Y 染色体的基因组结构 |
1.7.2 牛 MSY 区的基因 |
1.7.3 牛 Y 染色体非编码 RNA |
1.7.4 牛 Y 染色体基因的表达研究 |
1.7.5 牛 Y 染色体基因反义 RNA 的表达研究 |
1.7.6 牛 Y 染色体基因的蛋白表达定位和功能 |
1.7.7 牛 Y 染色体多态与繁殖性能的关联 |
1.8 研究 DNA 序列多态性的技术 |
1.8.1 检测拷贝数变异的技术 |
1.8.2 检测 SNPs 的技术 |
1.9 美国荷斯坦奶牛简介 |
1.10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北美地区荷斯坦公牛父系系谱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北美地区荷斯坦公牛父系系谱信息的获取 |
2.2.2 基础公牛和祖先公牛的定义 |
2.2.3 不同父系血统来源对公牛繁殖性状和后代母牛产奶性状的影响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目前北美地区荷斯坦公牛全部来自于 2 个独立的 Y 染色体 |
2.3.2 北美地区和全世界的荷斯坦基础公牛数的变化 |
2.3.3 不同基础公牛家系雄性后代繁殖能力和雌性后代产奶能力的比较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PRAMEY 基因拷贝数变异及其与荷斯坦公牛繁殖性状的关联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及其繁殖性状数据 |
3.2.2 精液样本的 DNA 提取与质量检测 |
3.2.3 荷斯坦公牛繁殖性状和父系系谱的收集 |
3.2.4 引物设计 |
3.2.5 实时定量 PCR |
3.2.6 PRAMEY 基因多拷贝数的计算 |
3.2.7 数据处理方法 |
3.3 结果 |
3.3.1 牛 PRAMEY 基因的拷贝数变异 |
3.3.2 PRAMEY 基因拷贝数变异与荷斯坦公牛繁殖性能相关性分析 |
3.3.3 荷斯坦公牛父系系谱与 PRAMEY 基因的拷贝数变异以及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HSFY 和 ZNF280BY 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及其与荷斯坦公牛繁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样本及其相关资料的收集 |
4.2.2 引物设计与拷贝数变异的检测 |
4.2.3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HSFY 和 ZNF280BY 在牛群体中存在拷贝数变异 |
4.3.2 HSFY 和 ZNF280BY 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关系 |
4.3.3 HSFY 和 ZNF280BY 基因的拷贝数变异与荷斯坦公牛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
4.3.4 荷斯坦公牛的父系起源对 HSFY 和 ZNF280BY 基因拷贝数和繁殖力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HSFY 和 ZNF280BY 基因在牛群体中存在拷贝数变异 |
4.4.2 HSFY 和 ZNF280BY 基因在瘤牛和普通牛的 Y 染色体上表现出不同的扩增现象 |
4.4.3 Y 染色体基因的拷贝数是潜在的可用于公牛繁殖力早期选育的分子标记 |
4.5 结论 |
第五章 牛 Y-SNP 基因芯片的建立及与种公牛繁殖能力的关联分析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DNA 的准备和繁殖性状的收集 |
5.2.2 VeraCode 384 OPA 基因芯片的制备 |
5.2.3 基因芯片的 SNP 分型 |
5.2.4 数据分析 |
5.3 结果 |
5.3.1 单拷贝基因 SNPs 的分析 |
5.3.2 多拷贝基因遗传变异位点的分析 |
5.4 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章 创新点与下一步研究计划 |
6.1 创新点 |
6.2 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件 |
略缩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无精子症患者染色体核型47,XXY,inv(9)临床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
2.2 SRY、AZF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
3 讨论 |
(5)绒山羊Y染色体的BAC筛选、鉴定与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Y 染色体 |
1.1.1 Y 染色体的起源与进化 |
1.1.2 Y 染色体结构及与繁殖相关的基因 |
1.1.3 Y 染色体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1.1.4 Y 染色体研究进展 |
1.2 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及其应用 |
1.2.1 BAC 文库的组成 |
1.2.2 BAC 文库的筛选 |
1.2.3 BAC 文库的应用 |
1.3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及应用 |
1.3.1 FISH 基本原理 |
1.3.2 FISH 探针类型 |
1.3.3 FISH 探针标记 |
1.3.4 FISH 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绒山羊 Y 染色体的 BAC 文库筛选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绒山羊成纤维细胞培养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染色体标本制备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4 BAC 质粒的提取与纯化 |
2.4.1 实验材料 |
2.4.2 实验方法 |
2.5 绒山羊 Y 染色体 BAC 鉴定 |
2.5.1 实验材料 |
2.5.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绒山羊 Y 染色体 BAC 筛选 |
3.1.1 超级池筛选 |
3.1.2 二级池筛选 |
3.1.3 菌体 PCR 鉴定 |
3.1.4 PCR 产物回收 |
3.1.5 克隆鉴定 |
3.1.6 克隆测序 |
3.1.7 BAC 末端测序 |
3.2 绒山羊成纤维细胞培养 |
3.3 染色体标本制备 |
3.4 BAC 质粒的提取与纯化 |
3.5 绒山羊 Y 染色体 BAC 的 FISH 鉴定 |
3.6 绒山羊 Y 染色体 BAC 序列组装 |
3.6.1 原始测序数据 |
3.6.2 质量修剪切后数据 |
3.6.3 BAC 序列拼接 |
3.7 绒山羊 Y 染色体 BAC 序列分析 |
3.7.1 570A19BAC 的序列分析 |
3.7.2 516O16BAC 的序列分析 |
4 讨论 |
4.1 绒山羊 Y 染色体 BAC 的筛选 |
4.2 绒山羊 Y 染色体 BAC 的 FISH 鉴定 |
4.3 绒山羊 Y 染色体 BAC 序列组装 |
4.4 绒山羊 Y 染色体 BAC 序列分析 |
5 结论 |
6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吸烟对男性精液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与吸烟男性精子基因组甲基化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索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吸烟对男性精液参数及精子DNA损伤影响的临床研究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基于高密度芯片的吸烟男性精子基因组甲基化变异分析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原发性少精、无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检测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 言 |
第2章 材料、方法与结果 |
2.1 第一部分 Y 染色体微缺失多重 PCR 分子检测的应用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2 第二部分 Y 染色体微缺失单重 PCR 分子检测的应用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小鼠单侧睾丸动脉结扎构建自身免疫性睾丸炎模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观察指标 |
4. 实验质量控制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勘误表 |
导师评阅表 |
(9)成年多囊肾病与男性不育(附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B超检查 |
三、Y染色体微缺失(无精症因子,AZF)分析 |
四、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查体、精液常规及B超(彩超)检查结果 |
二、PKD家系调查 |
三、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检测结果 |
讨论 |
(10)Mtsarg1-β的分子克隆和特征分析多囊肾PKD1基因的突变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Mtsarg1-β的分子克隆和特征分析 |
前言 |
一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细胞系 |
1.3 细菌和质粒 |
1.4 试剂 |
1.5 主要仪器 |
1.6 引物及原位杂交探针 |
2 研究方法 |
2.1 总RNA的纯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2.2 克隆Mtsarg1和Mtsarg1-β的完整编码区 |
2.3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2.4 质粒DNA的中量抽提 |
2.5 克隆Mtsarg1和Mtsarg1-β的全长cDNAs |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7 Mtsarg1和Mtsarg1-β在小鼠多组织和GC-1精原细胞中的表达 |
2.8 Northern Blot |
2.9 Mtsarg1和Mtsarg1-β的亚细胞定位及对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 |
2.10 原位杂交 |
2.11 pET21/Mtsarg1融合质粒的原核表达研究 |
二 结果 |
1 分子克隆Mtsarg1和Mtsarg1-β的完整编码区 |
2 分子克隆Mtsarg1和Mtsarg1-β全长cDNA |
3 Mtsarg1和Mtsarg1-β基因序列分析 |
4 Mtsarg1-β和Mtsarg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 Mtsarg1和Mtsarg1-β在小鼠多组织和精原细胞中的表达 |
6 Northern blot分析 |
7 Mtsarg1和Mtsarg1-β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8 原位杂交 |
9 pET21/Mtsarg1融合质粒的原核表达研究 |
9.1 pET21/Mtsarg1融合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9.2 pET21/Mtsarg1融合蛋白的表达 |
三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多囊肾患者PKD1基因的突变检测 |
前言 |
一 材料和方法 |
1 对象与材料 |
1.1 对象 |
1.2 材料 |
2 方法 |
2.1 提取基因组DNA |
2.2 引物合成 |
2.3 PCR扩增 |
2.4 PCR产物检测 |
2.5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 |
2.6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 |
2.7 测序 |
2.8 测序结果分析 |
二 结果 |
1 PCR扩增 |
2 SSCP |
3 DHPLC分析和测序分析 |
3.1 无义突变 |
3.2 错义突变 |
3.3 同义突变 |
三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 |
四、无精症因子及其遗传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特发性男性不育X染色体CNV64、CNV67、CNV69缺失和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D]. 马秀兰.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2]辐射致小鼠不育症模型的建立及睾丸间质细胞损伤的研究[D]. 张烨敏. 第二军医大学, 2015(11)
- [3]Y染色体遗传变异及其与公牛繁殖性能的关系研究[D]. 乐祥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4]无精子症患者染色体核型47,XXY,inv(9)临床报道[J]. 郑雷,郝胜菊,梁济慈,石坚.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3(11)
- [5]绒山羊Y染色体的BAC筛选、鉴定与序列分析[D]. 肖红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6]吸烟对男性精液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与吸烟男性精子基因组甲基化变异分析[D]. 江莉. 广西医科大学, 2013(10)
- [7]原发性少精、无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分子检测的应用研究[D]. 袁慧珍. 南昌大学, 2009(03)
- [8]小鼠单侧睾丸动脉结扎构建自身免疫性睾丸炎模型的探讨[D]. 张冰. 新疆医科大学, 2009(S2)
- [9]成年多囊肾病与男性不育(附5例分析)[J]. 邱毅,张伟,樊云井,王磊光,王苏梅. 中国男科学杂志, 2008(10)
- [10]Mtsarg1-β的分子克隆和特征分析多囊肾PKD1基因的突变检测[D]. 李立. 中南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