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惠普企业文化对邮政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徐艳敏[1](2021)在《Y公司的战略转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支付方式的广泛普及,现金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银行智能自助现金设备的空置率越来越高,致使金融自助设备行业市场空间不断萎缩。Y公司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金类金融设备制造企业,面对残酷的市场冲击,亟需进行战略转型,这样才能使Y公司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Y公司为例,采用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结合企业战略转型的相关理论,运用PEST、EFE等战略分析工具,首先,对Y公司进行了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分析,并对当前内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SWOT分析确定了Y公司战略转型的目标、原则、思路;其次,归纳出Y公司战略转型体系构成,包括:产品业务、营销模式、组织管理;从而确定了Y公司由金融自助设备研发生产型企业转向金融研发服务型企业的战略转型规划;再次,制定了Y公司战略转型的实施规划,即:制定普惠金融业务规划目标、精准配置客户资源、组织架构改革、拓展业务范围;最后,提出了Y公司战略转型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运用所学战略管理和战略转型的理论知识,分析了Y公司所处的国家政策、行业发展状况、进行战略转型的背景,结合公司的资源能力和经营管理状况,研究了Y公司进行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及转型成功的可能性。希望通过构建Y公司战略转型体系及实施规划,帮助Y公司尽快走出发展困境。同时研究Y公司战略转型,可以给类似的中小企业带来一些启示,引导中小企业管理层树立战略意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吉杨[2](2019)在《C村镇银行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放宽了村镇银行的设立门槛,鼓励符合一定标准的商业银行组建村镇银行并扶持发展。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健全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2018年末我国村镇银行已开业逾1600家1。本文以C村镇银行为研究案例,首先,通过运用PEST模型,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方面,探讨其设立背景及发展机遇:在政治环境方面,国家在监管、财税、融资及担保等多方面予以其优惠政策及激励措施;在经济环境方面,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带动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在社会环境方面,城镇化步伐加快,金融扶贫深化,居民储蓄稳步增长;在技术环境方面,互联网助推农村金融多元化格局,发起行成熟技术助力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其次,通过收集整理C村镇银行各类财务数据、制度文件、对外公告、访谈资料等,分析其经营发展现状及特点,肯定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再次,通过归纳总结C村镇银行在公司治理、业务经营、风险管理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原因,探讨因受自身发展不足与宏观经济回落双重影响,导致其经营发展出现的新瓶颈。最后,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从优化公司治理、推动业务创新、强化风险控制三方面提出优化及改善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为C村镇银行的经营发展策略提供建议,也为探索我国村镇银行完成国家支农支小、精准扶贫的社会责任并保证盈利可持续性提供参考意义。
王隽隽[3](2017)在《国际知名企业大学的运营体系研究 ——以惠普商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价值提升被一再强调,终身学习事企业树立的目标。员工已经离开学园许久,如何有效地学习是企业和员工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从20世纪起,美国部分金融和制造企业,首次出现了“企业大学”这一新生事物。美国如今是世界超级经济大国之一,而企业大学的发展也逐渐成熟,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大学运营的成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本研究认为企业大学是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载体,企业自身在市场中地位的重大举措。同时,企业大学是一个组织化学习系统,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它可以让企业员工共享、转移和创新企业知识资源,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有效载体,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从理论层面总结分析了美国企业大学运营体系的三大要素,即以目标定位为导向要素、以教学体系为核心要素、以管理体系为支撑要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惠普商学院和GE克劳顿维尔管理学院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对象,并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三大要素进一步深入剖析以上企业大学运营体系并进行一对一的比较。本研究认为,对于美国企业大学在运营体系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大学可从三大方面加以借鉴:在目标定位方面,发展目标要与母体企业战略性需求紧密联结、办学定位要求准确而清晰、服务对象定位要从内部员工发展到整个价值链。在教学体系方面,要规划核心课程,构建岗位-能力-课程体系三者完善的师资体系建设,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在管理体系方面,则要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学院式的组织架构,创建学习型组织,发挥知识管理职能,倡导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管理。当然,我国企业在借鉴美国企业大学运营模式过程中要重视中美文化差异性、美国经验本土化、公益性与营利性等问题。
姜珂[4](2017)在《当代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有近5000万家,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达到了60%,我国外贸出口进项中有68%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税收贡献有近53%,并为我国80%的就业人口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这些转变显示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并且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人才短缺、人才流失、人力资本不足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大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存在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忽视了管理中伦理问题,从而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并陷入伦理困境。因此,要想从根本解决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带来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不能单纯地依靠僵化的管理手段,应当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之上融入伦理理念,进而实现员工发展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双轨合一。之所以要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伦理困境,是因为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和重量不可小觑,由人力资源管理失当所引起的问题已经不单单一个管理上的或企业的问题,而是可能会造成动荡的社会问题。再则,我国想要实现“2025中国制造”的强国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贯彻,需要社会之中每个成员的配合和付出,而中小企业就是这其中十分庞大且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能够良性运转是各项举措顺利实施的基础。具体到本文的研究意义。从理论层面来说,本文所研究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方向是管理伦理的一个分支,属于更具针对性的应用伦理范畴,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伦理这两个领域理论的延伸和丰富。从现实层面来看,构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不仅仅解决了中小企业当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更有助于实现中小企业的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意在说明治理国家,方法和能力固然重要,但如若没有仁义之心的引导也不可能使天下太平安定。其言下之意正好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伦理的关系,那就是二者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理论依据,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即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是一门深含伦理理念的学科。其次,笔者对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其所遇到的伦理困境进行了梳理,从观念、制度以及个体层面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所遇到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具体来说:在观念上表现为义利、公私、个人与集体层面的差异化;在制度上表现为人本关怀缺失、诚信危机、员工发展被忽视、责权利不均衡的现实状况;在个体层面表现为中小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伦理人格的不完善。之后,进一步探讨了造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频频出现伦理失范现象的外因,从经济环境、制约机制以及中小企业自身三个方面对外因进行了全方位地解读。再次,结合发达国家即德国和日本中小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整合梳理出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构建准则。最后,依据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准则并结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最终,笔者对中小企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进行了展望,即对内实现员工幸福、培养员工的工匠精神以及塑造企业家的伦理精神,对外树立当代中小企业的新标签以及作为“企业公民”肩负相应的社会责任。
刘重霄[5](2015)在《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关系资本建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必然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给跨国公司在华经营造成了巨大障碍和阻力。消除或降低这种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跨国公司需要在中国文化环境下进行跨文化整合。跨文化整合首先需要辨别和认识差异,明晰异文化的特殊性和不可模仿性,进而利用差异中的有利因素,更好地进行异文化适应,为跨国公司创造价值。自Nahavandi&Malekzadeh将Berry的“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中融合、同化、隔离和消亡四种整合模式引入到管理学领域以来,中外学者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不同的跨文化整合的模式,研究这些模式选择和应用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但针对中国的文化环境,哪种模式更具有适宜性,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权威或有价值的结论。本研究以Berry的“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为基础,结合跨国公司的自身特征和中国的特殊文化环境,提出了融合、同化、隔离和移植四种跨文化整合模式,作为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基本范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环境,“关系”和以此形成的“关系资本”是中外学者公认的中国特有文化元素,这一特有元素不但牵制着在华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还决定着在华跨国公司的经营和发展状况。“关系”的价值在于能够形成“关系资本”,为企业创造或增加价值。通过对中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异质性关系资本的价值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目前,异质性关系资本的建构要素散见于中外研究成果中,包括诸如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等,在华跨国公司在上述维度建构的关系资本利于其在华的经营和发展。在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除了跨国公司自身的战略目标、文化势力、文化匹配及文化认同度外,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与消费者(顾客)的关系、与合作企业(竞争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员工间的关系、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与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关系也是影响企业跨文化整合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同时又是形成在华跨国公司异质性关系资本的重要维度。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与关系资本建构的异质性维度在这几个因素上形成了交集,是否有利于上述维度关系资本的建构,便成了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标准和依据。跨文化整合模式的核心内容源于“移民文化适应”理论,跨文化整合的目的之一便是关系资本的建构,因此,本研究以“移民文化适应”理论和“关系资本”理论两个理论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针对四种整合模式(融合、同化、隔离和移植)在三大层次(外部、内部和系统)的六个关键影响因素(东道国(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中的关系资本建构状况,提出了24个研究命题假设,并通过美国四家在相关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但在中国又采用了不同整合模式的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中国惠普有限公司(IT基础设施和计算机硬件)、谷歌中国(互联网)、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手机和无线通讯设备)、微软(中国)公司(计算机软件)作为案例分析的样本,检验不同的跨文化整合模式在三个层次的六个维度的关系资本状况。为了确保案例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本研究又对五家在华跨国公司进行了补充性访谈研究,以便对命题假设、特别是在案例研究中没有得到检验或检验不成立的命题假设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基于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访谈研究的成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存在四种模式,融合、同化、隔离和移植;(2)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受到包括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跨国公司母公司等因素影响;(3)“关系”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元素,“关系资本”能够帮助在华跨国公司创造价值。“关系资本”的价值在于异质性,在华跨国公司异质性关系资本的维度体现为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等方面。是否能在以上六个维度建构关系资本便成为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标准和依据;(4)融合模式、同化模式有利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之间建立关系资本,隔离模式不利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与员工、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建立关系资本,移植模式有利于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消费者(顾客)、合作者(竞争者)、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建立关系资本,但在企业与员工、母、子公司之间两个方面的关系资本建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验证;(5)在华跨国公司在跨文化整合中,可以选择多种模式进行不同维度的关系资本建构;(6)跨国公司应该在“关系资本”的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形成结构上寻求平衡,以保证通过“关系资本”所形成的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两点管理启示:(1)在华跨国公司以建构延续性关系资本为目标,进行动态的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2)在华跨国公司以构建基于信任的异质性关系资本为内容,进行差异化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此外,本研究认为在跨文化整合模式及关系建构研究主体的地域因素和主体扩展两个方面还存在细化和深入研究的空间。本研究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在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中嵌入了关系资本因素,形成了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的全新视角;借鉴了“移民文化适应”理论和“关系资本”理论两个理论,以此为基础搭建了本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创立了四种整合模式、24个命题假设的理论研究模型;通过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研究,得到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
张晓玲[6](2013)在《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我国企业外宣英译》文中认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中国企业要争取国际市场,吸引潜在客户,扩大对外交流,第一步就要求企业向国外顾客介绍自己。目前,各大企业纷纷通过中英文网站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有的还为客户提供在线服务,其英文网页更是成为中国企业向国外顾客展示企业形象的世界名片。随着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各大企业英文网页出现的错误逐渐降低了。但是,错误的减少是否就意味着我国企业外宣英译能够适应外国读者的需求呢?企业的英文网站如何才能真正帮助企业实现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目的呢?本文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角度出发,在Werlich文本语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适用于中美企业概况英译文本的平行文本比较模式,基于英译平行文本的特点,对比分析了中美企业网站的企业概况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中美企业概况平行文本的比较模式对我国企业外宣英译的若干启示。本文选取的研究语料是2012年《财富》500强中的20家企业(中美各10家)。涉及金融,通讯,邮政等多个行业,具有很好的代表性。除了对比研究,本文还采取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作者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文本内容,文本结构以及文化规范和语言风格四个方面对中美企业网站的企业概况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通过研究,作者发现:1)在文本内容方面,中文文本冗长复杂主题相关度低,英文文本内容短小精悍,与主题高度相关。2)在句子结构方面,中文文本多用“竹形结构”,这种结构使句子之间缺少从属连接;而英文文本则多用“树形结构”,句子间结构严谨,过度流畅。语篇结构方面,中文文本采用承转启合的语篇结构;英文文本多用总分式。3)文化规范方面,中文文本习惯列举一些荣誉奖项来树立企业形象,而英文文本多用一些企业在权威杂志上的排名来展示企业形象。4)语言风格方面,中文文本多用第三人称,突出企业至上,辞藻华丽;英文文本习惯用第一人称,突出顾客至上,语言通俗简洁。
韩慧芳[7](2013)在《“家”文化管理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学者对企业文化管理的深入研究,“家”文化管理模式以其对国人心理及行为垄断性的影响而备受学者青睐。中国人的“家”情结、“家”文化泛化至社会及国家的治理情况、现代家族企业管理、全球华人治理等等研究,凸显出“家”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大作用,但是学企各界一直没有对“家”文化管理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及内容的系统分析。首先,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界定了“家”文化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家”文化的理论基础,提出“家”文化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文化人”假设基础上的,它强调人是有价值的资源,是有感情、有文化、有自觉意识的主体;企业通过创建家庭氛围、崇尚“孝、忠、仁、义、信”等传统家文化来获得企业内部员工、外在客户及社会其他群体的认可。其次,通过比较“家”文化管理与其他文化管理的区别,提出“家”文化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即“家”文化的基本结构与“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家”文化在继承传统家文化的内容的前提下,延续企业文化的三层次学说,将“家”文化划分为家训、家规和家庭氛围三个层次。家训是“家”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体现在“孝、忠、仁、义、信”几方面,家规是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保障企业“家训”得以实践和存在的途径,家庭氛围是“家”文化的物质与行为层面,是实施“家”文化管理的基础。相对应“家”文化的基本结构,“家”文化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家训建设、家规制定及家庭氛围创建。再次,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家”文化管理模式实施的基本原则,并简单介绍了导入“家”文化管理模式的时机、步骤及方法,希望通过对“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实施要求进一步明确“家”文化管理的内涵及实现的途径。最后,通过鼎庆集团“家”文化内涵、“家”文化实施步骤及实现方式进行综合性分析,作为“家”文化管理模式的现实基础。同时,分析鼎庆实施“家”文化管理成功的因素,以便能够给更多的企业带来参考和借鉴。
杨寅[8](2011)在《快乐购的营销战略与企业文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传媒经济和虚拟通路时代的到来,电视购物这一新兴产业在社会活动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甚至被称为“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凭借湖南广电的媒体优势,快乐购物有限公司(简称快乐购)迅速崛起,已呈燎原之势。在媒体与零售的产业融合中,快乐购不断寻求新的价值增长点,为我国电视业盈利模式的变革和电视购物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快乐购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不但在于其营销模式所形成的发展动力,更重要的是在营销模式实践中,企业内部形成了适应市场环境、配合企业战略的文化软实力。本文对快乐购的营销战略、企业文化以及两者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探究。文章的绪论部分对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对我国电视购物业的概况进行了阐述,分别介绍了电视购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竞争格局,简要介绍了作为其中佼佼者的快乐购的成立背景和发展过程。第三部分对快乐购的营销战略进行了分析,从规模效应、虚实结合、跨界经营以及感情营销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释。第四部分对快乐购的企业文化内涵进行了总结,提炼为“快乐文化”“跨界营销”“辩证思维”和“制度标尺”四个文化内涵,并由此延伸出重视创新、包容个性、注重理论等具体文化特色。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结合前面的研究,深入剖析了营销战略和企业文化品牌的辩证关系,继而对两者的良性互动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的电视购物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所裨益。
许利华[9](2011)在《世界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研究》文中提出在那些经济效益取得巨大成就的企业经验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公认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途径。企业文化核心在于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的长久发展,根本在于建设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核心价值观。但在企业文化理论中,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来之后的新兴理论仍研究颇少,作为企业文化核心和基石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各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深入。本论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结合理论知识,以358家国内外着名企业为研究对象,在深入探讨了中外企业在核心价值观存在差异及原因的基础上,尝试着给出了一些我国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建议和对策。通过实证调查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以人为本”、“团队精神”、“正直诚信”、“客户导向”、“创新”、“追求卓越”、“社会负责”七个价值观成为国内外大多数着名企业共同坚持的核心价值观。2.我国企业在“员工贡献”、“顾客导向”和“创新”三个价值观方面与国外企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3.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4.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对于“承担社会责任”比较重视。5.我国企业的全球化和国际化水平与世界着名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
黄书亭[10](2008)在《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南北战争以降的背景下,依托管理学基本原理,在多学科的视域中,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哲学、类型学、案例研究为框架,综合集成各种思想方法,以20世纪美国杰出CEO安德鲁·卡内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约翰·D·洛克菲勒、亨利·福特、艾尔弗雷德·P·斯隆、托马斯·J·沃森、小托马斯·J·沃森、李·艾柯卡、杰克·韦尔奇为线索,用比较的视角,实证的方法,述评的文体,对重大危机事件进行描述、对比、统计、总结、研究,基于案例进行推理,剖析决策过程,认识危机的发生机制与显着特征,分析危机管理策略,上升为方法论原则,回归到危机管理实践。危机的分类多种多样。危机的酝酿、发生和变化,关联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危机是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是科学管理理论逻辑展开的结果,是人格缺陷、制度缺陷、美国难题的体现,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技术失灵”的后果,是领导与管理失衡的结果,是若干周期理论的折射,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伴生现象。较为科学的危机管理策略是:诚信,务实,盈利,专注,清醒,依法经营,肩负使命,洞悉人性,妥当归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承担社会责任。真诚面对公众,善待伙伴,擅长沟通,善于管理上司,防范环境污染,提防政治风险。热爱生活,忠于家庭,积极休闲,交往慎重。面对现实,反应适度,持续改进,创新商业模式,形成核心能力,摆脱行为惯性,不苛求完美。讲究方法,规避不确定性,创新品牌,警惕多元化陷阱。重视隐性知识,注重教育训练。保持历史感,避免简单化,建立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柔性的组织结构、规范的法律机制,建立“高瞻远瞩公司”。本文提供观察美国近现代史的新颖视角:多角度勾连企业、人物、社会与历史,构成研究美国经济制度史乃至美国历史的参照系,为理解企业管理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为观察新闻史、战争史及休闲史,为评价美国文化、美国内战、工人运动、城市化、新政、美国改革、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提供新视角;本文是案例研究的积极尝试: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核心概念,选择事例,分析数据,提炼观点,审视、验证和创新传统理论,弥补理论分析的空洞、乏味,避免随机、失控现象,兼顾量的研究与质的分析,在研究和运用上开辟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提供有益的建议,研究过程规范、标准;本文是学科交叉的有益探讨:涉及宽泛的时空范畴,涉猎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等领域,在管理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中,剖析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阐释杰出CEO的历史地位、得失成败与现实价值,体现扎实的人文功底,有助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其研究策略、文体与叙述方式,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二、惠普企业文化对邮政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惠普企业文化对邮政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Y公司的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企业战略 |
2.1.2 企业战略转型 |
2.2 企业战略转型的相关理论 |
2.2.1 企业战略转型类型及层次的相关理论 |
2.2.2 企业战略转型驱动因素的相关理论 |
2.2.3 企业战略转型基本模式的相关理论 |
2.2.4 企业战略转型实现方式的相关理论 |
2.2.5 企业战略转型实施保障的相关理论 |
2.3 企业战略转型的相关理论评述 |
第3章 Y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3 竞争对手分析 |
3.2.4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5 替代品的威胁 |
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4章 Y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Y公司简介 |
4.2 Y公司发展历程 |
4.2.1 Y公司第一次转型 |
4.2.2 Y公司第二次转型 |
4.3 Y公司转型前的产品业务 |
4.3.1 纸硬币兑换机业务 |
4.3.2 高速柜员一体机业务 |
4.4 Y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 |
4.4.1 Y公司的偿债能力分析 |
4.4.2 Y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 |
4.4.3 转型前Y公司的经营状况 |
4.5 Y公司的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5章 Y公司战略转型的规划 |
5.1 Y公司的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会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2 Y公司战略转型的实施目标 |
5.3 Y公司转型的原则和整体思路 |
5.3.1 战略转型的原则 |
5.3.2 战略转型的整体思路 |
5.4 Y公司战略转型体系构成与实施规划 |
5.4.1 Y公司战略转型体系构成 |
5.4.2 Y公司战略转型的实施规划 |
第6章 Y公司战略转型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结构因素保障 |
6.2 运作因素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C村镇银行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五、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村镇银行 |
二、金融精准扶贫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农村金融理论 |
二、普惠金融体系理论 |
第二章 C村镇银行的发展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政治环境 |
一、监管机制 |
二、财税机制 |
三、担保机制 |
四、保险机制 |
第二节 经济环境 |
一、县域经济概况 |
二、农村经济发展潜力 |
第三节 社会环境 |
一、人口及消费习惯 |
二、金融机构分布 |
三、金融扶贫情况 |
第四节 技术环境 |
一、信息化体系建设 |
二、互联网助力“三农” |
第三章 C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一节 C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
一、基本概况 |
二、公司治理方面 |
三、业务经营方面 |
四、风险管理方面 |
第二节 C村镇银行的发展特点 |
一、定位县域农村市场 |
二、发起行多方位支持 |
三、扁平架构优势较强 |
四、人才培养可塑性强 |
第四章 C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公司治理方面 |
一、“三会一层”职能不完善 |
二、绝对控股制约经营活力 |
三、激励约束机制缺乏长效性 |
第二节 业务经营方面 |
一、竞争优势日趋弱化 |
二、产品结构单一 |
三、本土化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
第三节 风险管理方面 |
一、风险防御能力较弱 |
二、风险管理机制缺乏本土化 |
三、第三防线审计监督力量较弱 |
第五章 C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优化公司治理 |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二、优化股权结构 |
三、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 |
第二节 推动业务创新 |
一、构建差异化产品服务体系 |
二、以科技创新推动业务发展 |
三、以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
第三节 强化风险控制 |
一、完善村镇银行风险防范机制 |
二、加强发起行并表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国际知名企业大学的运营体系研究 ——以惠普商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框架 |
1.3 研究的方法 |
2 国内外企业大学的研究综述 |
2.1 大学的角度 |
2.2 企业的角度 |
2.3 建立企业大学的意义 |
2.4 国内外企业大学的发展状况 |
2.4.1 国外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 |
2.4.2 国内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 |
2.5 企业大学内涵的演进 |
3 企业大学运营体系框架分析 |
3.1 企业大学运营体系的发展理念 |
3.2 目标定位—为导向 |
3.2.1 全员型企业大学 |
3.2.2 对外培训型企业大学 |
3.3 教学体系—为核心 |
3.3.1 课程管理 |
3.3.2 教学方式 |
3.3.3 师资力量 |
3.3.4 评价方式 |
3.4 管理体系—为支撑 |
3.4.1 组织架构 |
3.4.2 财务制度 |
3.4.3 硬件建设 |
3.5 评述 |
4 国际知名企业大学运营体系的典型案例研究 |
4.1 惠普大学发展历程 |
4.2 惠普商学院的目标定位 |
4.3 惠普商学院的教学体系 |
4.4 惠普商学院的管理体系 |
4.5 惠普商学院整体解决方案列举 |
4.6 GE克劳顿维尔管理学院发展历程 |
4.6.1 目标定位 |
4.6.2 教学体系 |
4.6.3 管理体系 |
4.7 克劳顿维尔管理学院和惠普商学院的对比总结 |
5 外国企业大学的借鉴 |
5.1 国内企业大学的问题 |
5.2 国内民营企业的发展特点与借鉴意义 |
5.3 国外企业大学的借鉴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当代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意蕴 |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内涵是伦理理念的一种特殊体现 |
二、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伦理价值观为内在驱动力 |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构建以伦理原则为基本标准 |
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归宿 |
五、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是一种特殊管理伦理 |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二重属性 |
一、功利性与道义性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逻辑起点与终点 |
二、他律性与自律性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实践前提与保障 |
三、利己性与利他性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发展的现实归宿 |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外在作用 |
一、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实践根本:调节作用 |
二、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现实升华:优化作用 |
三、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个体效应:激励作用 |
四、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内在追求:凝聚作用 |
第二章 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困境 |
第一节 当代中国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 |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与特征 |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观念层面: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伦理困境 |
一、义与利的兼顾失当 |
二、公与私的差异化理解 |
三、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难以并行 |
第三节 制度层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伦理困境 |
一、相关制度缺乏对人本关怀的现实实践 |
二、管理权威陷入诚信危机 |
三、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受到阻隔 |
四、权力与权利的不平衡分配 |
第四节 个体层面:人力资源管理主客体之间的伦理困境 |
一、管理伦理人格是对人内在品质的特殊诠释 |
二、管理伦理人格不完善的现实表现 |
第三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经济环境的原因 |
一、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伦理失调 |
二、市场经济行为陷入信仰危机 |
第二节 制约机制的原因 |
一、相关立法存在漏洞 |
二、公共监督能力缺乏强制性 |
第三节 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
一、自我约束观念的淡薄引发对法律的漠视 |
二、“企业公民”意识缺失导致对内外部责任的推卸 |
三、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对其发展的阻隔 |
第四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准则 |
第一节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探求与分析 |
一、德国——选人、育人、留人三位一体的管理之道 |
二、日本——“家族主义”理念之下的共同发展 |
三、德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分析及启示 |
第二节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理论基石 |
一、人性论:人员关怀的伦理构建 |
二、需求理论:激励引导的伦理构建 |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战略制定的伦理构建 |
第三节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基本原则 |
一、以人为本,本理则固——人本原则 |
二、公平正义,责权利一统——公正原则 |
三、公私兼顾,协同发展——集体原则 |
四、和而不同,刚柔并济——和谐原则 |
第五章 构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路径 |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观 |
一、以义利共生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价值前提 |
二、以员工利益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发展支点 |
三、以共同发展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终极追溯 |
第二节 建设合伦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一、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人性化考量 |
二、树立以诚信为基础的高层管理权威 |
三、为员工提供可持续的、公平的职业发展空间 |
四、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高质量人才管理模式 |
第三节 完善相关的补充机制 |
一、优化伦理监督机制实现对管理行为的监管 |
二、推行全员参与的伦理教育完善管理伦理人格 |
第六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愿景 |
第一节 对内:育修兼备,实现有温度的长期经营 |
一、提升员工在工作之中的幸福感 |
二、推进当代工匠精神的重塑与回归 |
三、继承与发扬企业家的伦理精神 |
第二节 对外:德义并行,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
一、中小企业标签化的破与立 |
二、做优秀“企业公民”肩承社会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关系资本建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跨国公司 |
1.3.2 跨文化整合模式 |
1.3.3 关系资本 |
1.4 研究范围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篇章结构 |
1.7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
2.1 跨文化冲突和管理研究 |
2.1.1 跨文化维度研究 |
2.1.2 跨文化商业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
2.1.3 跨文化冲突管理理论 |
2.1.4 跨文化冲突与管理研究小结 |
2.2 跨文化整合模式研究 |
2.2.1 跨文化整合的内涵 |
2.2.2 跨文化整合理论与模式 |
2.2.3 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
2.2.4 跨文化整合模式研究小结 |
2.3 “移民文化适应”理论 |
2.3.1 移民文化适应的概念界定 |
2.3.2 移民文化适应研究的阶段 |
2.3.3 移民文化适应理论与模型 |
2.3.4 Berry的移民文化适应理论 |
2.3.5 移民文化适应的归因与影响因素 |
2.3.6 移民文化适应理论研究小结 |
2.4 “关系资本”理论 |
2.4.1 关系研究 |
2.4.2 社会资本 |
2.4.3 社会资本与关系及关系资本的关联 |
2.4.4 关系资本研究 |
2.4.5“关系资本”理论研究小结 |
2.5 本章总结 3 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机理 |
3.1 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 |
3.1.1 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特征 |
3.1.2 跨国公司文化冲突表现 |
3.2 基于关系资本建构的跨文化整合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外部性因素:政府关系、消费者(顾客)关系、合作者(竞争者)关系 |
3.2.2 内部性因素:内部员工关系、企业与员工关系 |
3.2.3 系统性因素:母、子公司关系 |
3.3 跨文化整合模式对关系资本建构的影响分析 |
3.3.1 融合模式 |
3.3.2 隔离模式 |
3.3.3 同化模式 |
3.3.4 移植模式 |
3.4 本章总结 4 研究过程分析 |
4.1 理论抽样 |
4.1.1 抽样原则 |
4.1.2 抽样企业 |
4.2 数据收集 |
4.2.1 案例问题与访谈提纲设计 |
4.2.2 数据收集程序 |
4.2.3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4.3 本章总结 5 案例研究:命题假设检验 |
5.1 中美文化差异分析 |
5.2 IT行业分析 |
5.3 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及关系资本状况案例研究 |
5.3.1 融合模式——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
5.3.2 隔离模式——谷歌中国案例分析 |
5.3.3 同化模式——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
5.3.4 移植模式——微软(中国)公司案例分析 |
5.4 案例检验及分析 |
5.5 本章总结 6 访谈研究:命题假设的进一步检验 |
6.1 访谈检验与分析 |
6.1.1 访谈的基本状况 |
6.1.2 得到检验支持的命题假设 |
6.1.3 没有得到检验支持的命题假设 |
6.2 访谈对研究结果的修正与分析 |
6.2.1 研究结果的修正 |
6.2.2 修正原因分析 |
6.3 命题假设不成立原因分析 |
6.4 本章总结 7 研究结论、管理启示和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管理启示 |
7.2.1 在华跨国公司以建构延续性关系资本为目标,进行动态的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 |
7.2.2 在华跨国公司以建构基于信任的异质性关系资本为内容,进行差异化的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 |
7.3 研究展望 |
7.3.1 跨文化整合的地域因素 |
7.3.2 研究主体的扩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
(6)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我国企业外宣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问题及方法 |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我国企业外宣英译研究现状 |
2.1 我国企业外宣英译研究现状 |
2.1.1 企业外宣的定义 |
2.1.2 企业外宣的目的 |
2.1.3 企业外宣的特点 |
2.2 国内对企业外宣的研究 |
2.2.1 企业外宣英译存在的失误 |
2.2.2 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下的企业外宣英译 |
3.1 功能主义理论 |
3.1.1 莱思的文本类型学 |
3.1.2 弗米尔的目的论 |
3.2 相关理论 |
3.2.1 平行文本理论 |
3.2.2 文本语法理论 |
3.3 功能主义理论下的企业概况 第四章 中美网站企业概况的文本对比与分析 |
4.1 语料的选取 |
4.2 Werlish 文本语法与平行文本比较模式 |
4.3 文本内部构成的对比与分析 |
4.3.1 文本内容——抽象描述 VS 具体事实 |
4.3.2 文本结构 |
4.3.3 文化规范——荣誉奖项 VS 权威排名 |
4.3.4 语言风格——第三人称 VS 第一人称 第五章 平行文本对企业外宣英译的启示 |
5.1 文本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方面 |
5.2 文本结构方面 |
5.3 文化规范方面 |
5.4 语言风格和网页设计方面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成果 |
6.2 研究局限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
(7)“家”文化管理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写作目的及意义 |
1.2 “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企业文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及“家”文化的产生 |
1.2.2 “家”文化的研究综述 |
1.2.3 “家”文化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
1.2.4 本节小结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2 “家”文化管理模式概念界定及其特点 |
2.1 “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假设 |
2.1.1 “家”文化管理模式的管理中心 |
2.1.2 “家”文化管理模式的人性假设 |
2.2 “家”文化管理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家”文化的概念界定 |
2.2.2 “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内容界定 |
2.3 “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 |
2.3.1 与规范的企业文化管理相比较人情 |
2.3.2 与家长制企业文化管理相比较民主 |
2.3.3 与家族企业文化管理相比非血缘关系胜似血缘关系 |
2.3.4 “家”文化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
2.3.5 “家”文化管理是科学与艺术并存的管理模式 |
3 “家”文化管理模式的核心构成 |
3.1 “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结构 |
3.1.1 “忠、孝、仁、义、信”——“家”文化管理企业的家训 |
3.1.2 公平、尊重、平等——“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基本守则 |
3.1.3 “家庭”氛围——“家”文化管理企业的存在基础 |
3.2 家训建设 |
3.2.1 建立“员工即是家人”的员工管理理念——仁 |
3.2.2 建立社会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感——孝、忠 |
3.2.3 坚持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信 |
3.2.4 兼顾利义并重的道义——义 |
3.3 家规制定 |
3.3.1 家规的内容 |
3.3.2 制定家规的原则 |
3.4 家庭氛围创建 |
3.4.1 客观环境支持 |
3.4.2 人的言行举止规范 |
4 “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实施 |
4.1 “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原则 |
4.1.1 情感激励原则 |
4.1.2 整体优化性原则 |
4.1.3 价值观群体化原则 |
4.1.4 家长标杆原则 |
4.1.5 循序渐进原则 |
4.2 企业导入“家”文化管理模式的时机 |
4.2.1 企业内部出现矛盾时导入 |
4.2.2 企业连续很长时间业绩平平或则下滑时导入 |
4.2.3 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导入 |
4.2.4 企业发展稳定追求卓越时循序导入 |
4.3 企业实施“家”文化管理模式的步骤 |
4.3.1 “家”文化建设准备阶段 |
4.3.2 确定“家”文化管理的目标 |
4.3.3 “家”文化管理模式实施 |
4.3.4 “家”文化管理模式实施结果反馈与调整 |
4.4 企业实施“家”文化管理模式的方法 |
4.4.1 举办会议 |
4.4.2 张贴标语 |
4.4.3 树立典范 |
4.4.4 文体活动 |
4.4.5 制度规范 |
5 鼎庆“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典型实践 |
5.1 鼎庆简介 |
5.2 鼎庆实施“家”文化管理的内容 |
5.2.1 家有所训 |
5.2.2 家有所规 |
5.2.3 家有所为 |
5.3 鼎庆导入“家”文化管理的步骤与方法 |
5.3.1 鼎庆导入“家”文化管理的步骤 |
5.3.2 鼎庆“家”文化管理模式实现的方法 |
5.4 鼎庆“家”文化管理模式带来的启示 |
5.4.1 “家”文化管理要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 |
5.4.2 企业“家”文化建设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
5.4.3 建设文化制度,将员工约束变成员工自觉例行 |
5.4.4 “家”文化管理重在全员参与、整体互动 |
5.4.5 重视企业领导的带动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快乐购的营销战略与企业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二章 电视购物和快乐购 |
2.1 我国电视购物业的发展历程与竞争格局 |
2.1.1 我国电视购物业的发展历程 |
2.1.2 我国电视购物行业竞争格局 |
2.2 异军突起的快乐购 |
2.2.1 争议中诞生 |
2.2.2 借鉴中成长 |
2.2.3 多点出击的扩张之路 |
第三章 快乐购的营销战略 |
3.1 流通业态,规模至上 |
3.1.1 媒体与零售双管齐下 |
3.1.2 全国连锁与区域深耕 |
3.1.3 突出主渠道,培育新通路 |
3.2 创新业态,虚实结合 |
3.2.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 |
3.2.2 虚拟销售与实体产品的结合 |
3.2.3 虚拟渠道与实体服务的结合 |
3.3 媒体零售,跨界经营 |
3.3.1 开辟网络电子商务 |
3.3.2 发展型录购物项目 |
3.3.3 开通电话呼出业务 |
3.3.4 开创全通路立体销售 |
3.4 感情营销,服务至上 |
3.4.1 打造全方位服务体系——"六心"无忧 |
3.4.2 推出看得见的服务——地面实体店 |
3.4.3 快乐会 |
第四章 快乐购的企业文化 |
4.1 快乐营销的文化内涵 |
4.1.1 快乐文化:提升购物的幸福指数 |
4.1.2 跨界营销:以文化理念开拓市场 |
4.1.3 辩证思维:用创新设置竞争门槛 |
4.1.4 制度标尺:成就方圆的文化硬件 |
4.2 快乐购的企业文化特色 |
4.2.1 变革与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 |
4.2.2 和谐包容个性的矛盾共同体 |
4.2.3 注重实践与理论的有效循环 |
第五章 快乐购营销战略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 |
5.1 快乐购营销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内在关系 |
5.1.1 营销战略孕育快乐文化 |
5.1.2 快乐文化引领营销战略 |
5.2 用营销战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
5.2.1 建立突出市场主导地位的文化理念 |
5.2.2 规范品牌文化的营销管理制度 |
5.2.3 加强对品牌战略的文化监督与审计 |
5.2.4 策划与品牌战略协调一致的企业文化营销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快乐购发展大事记(2004.10—2011.4) |
附录2:快乐购的品牌形象标识 |
附录3:快乐购物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廉洁自律条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世界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 |
1.1.1 企业文化体系 |
1.1.2 企业价值观与企业核心价值观 |
1.1.3 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企业理念 |
1.1.4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及概念界定 |
1.2 企业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有关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有关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定位研究现状 |
1.2.3 有关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测量与评价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路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二章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探讨 |
2.1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
2.1.1 企业核心价值观决定企业的基本特征 |
2.1.2 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
2.1.3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保证 |
2.1.4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员工凝聚力的核心来源 |
2.2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
2.2.1 外层体现——简洁的词条 |
2.2.2 中部体现——制度建设 |
2.2.3 内层体现——企业形象 |
2.3 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因素 |
2.3.1 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观 |
2.3.2 企业外部环境和行业需求 |
2.3.3 企业自身特性的集中体现 |
第三章 世界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实证分析 |
3.1 实证分析的数据收集 |
3.1.1 世界着名企业名单的确立 |
3.1.2 资料收集方法 |
3.1.3 SPSS 统计工具简介 |
3.2 企业价值观的维度 |
3.2.1 VOCS 量表及其修正 |
3.2.2 内部整合价值 |
3.2.3 外部适应价值 |
3.2.4 样本分析结果 |
3.3 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分析 |
3.3.1 国外着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
3.3.2 国内着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
3.3.3 主要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案例分析 |
第四章 中外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比较分析 |
4.1 我国与国外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共性 |
4.1.1 以人为本 |
4.1.2 团队精神 |
4.1.3 正直诚信 |
4.1.4 客户导向 |
4.1.5 创新 |
4.1.6 追求卓越 |
4.1.7 社会责任 |
4.2 我国与国外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
4.2.1 中国企业重视员工的奉献精神 |
4.2.2 在“创新”落实上的差别 |
4.2.3 对“质量”与“服务”的注重程度不同 |
4.2.4 中国企业在“诚信”上的要求更为严格 |
4.3 我国与国外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存在差异原因 |
4.3.1 企业入选的评价标准和具体内容表述影响 |
4.3.2 我国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性 |
4.3.3 企业全球化程度存在差异 |
4.3.4 中国企业传统文化对企业影响颇深 |
第五章 对我国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 |
5.1 我国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现状 |
5.1.1 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就 |
5.1.2 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缺失 |
5.2 世界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启示 |
5.2.1 目标远大原则 |
5.2.2 特色创新原则 |
5.2.3 继承借鉴原则 |
5.2.4 群策群力原则 |
5.3 世界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启示 |
5.3.1 全面调研、提炼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 |
5.3.2 规范管理,实践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 |
5.3.3 实效宣传,弘扬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 |
5.3.4 坚定执着,保守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国内着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
附录二 国外着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
(10)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问题的意义与背景 |
1.3 案例研究论考 |
1.4 理论框架与篇章结构 |
1.5 成果及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2 美国杰出CEO的综合背景 |
2.1 美国近现代史概观 |
2.2 CEO与"美国的世纪" |
2.3 企业环境的综合透视 |
2.4 哲学视域中的管理与危机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危机管理的基本理论 |
3.1 基本概念的进一步考察 |
3.2 危机管理的理论渊源 |
3.3 危机管理的类型学分析 |
3.4 危机管理的多重研究向度 |
3.5 危机成因剖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泰罗、法约尔、韦伯时代(1890-1929) |
4.1 卡内基:蓝海战略与危机管理 |
4.2 卡内基&弗里克:罢工事件与连锁反应 |
4.3 摩根:危机管理中的传媒攻略 |
4.4.本章小结 |
5 西奥多、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1901-1972) |
5.1 福特家族:家族企业与危机管理 |
5.2 托马斯·沃森:企业文化、大型活动与危机管理 |
5.3 斯隆:组织变革与危机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德鲁克时代(1945-2005) |
6.1 小托马斯·沃森:向上管理与危机管理 |
6.2 艾柯卡:企业家社会的危机管理 |
6.3 企业危机管理策略探析——以韦尔奇为例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案例的危机管理拓展研究 |
7.1 休闲与创新 |
7.2 军旅生活对CEO危机管理策略的影响 |
7.3 杰出CEO人际关系策略考论 |
7.4 "事业部制"理论应用研究 |
7.5 危机管理策略的文化哲学批判 |
7.6 危机管理策略述要 |
7.7 本章小结 |
8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3 若干建议 |
8.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四、惠普企业文化对邮政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Y公司的战略转型研究[D]. 徐艳敏. 山东大学, 2021(02)
- [2]C村镇银行发展策略研究[D]. 吉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3]国际知名企业大学的运营体系研究 ——以惠普商学院为例[D]. 王隽隽. 浙江工业大学, 2017(12)
- [4]当代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研究[D]. 姜珂.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5]在华跨国公司跨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研究 ——关系资本建构视角[D]. 刘重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6]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我国企业外宣英译[D]. 张晓玲.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7]“家”文化管理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D]. 韩慧芳. 郑州大学, 2013(S2)
- [8]快乐购的营销战略与企业文化研究[D]. 杨寅. 中南大学, 2011(04)
- [9]世界着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研究[D]. 许利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10]20世纪美国杰出CEO的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 黄书亭.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1)
标签: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论文; 创新原则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