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云南花卉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梦莹[1](2021)在《云南花卉出口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
马立辉[2](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把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民族要着力发挥本民族文化特色,推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产业兴旺是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不断加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通过田野调查与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大理州银桥镇产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发展的制约因素,目的是从银桥镇产业发展透视民族地区乡村有哪些产业、如何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典型经验以及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群规模不突出、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不足,产业融合程度不明显、产业发展的合作化组织不健全、从业人员结构有待调整等。并通过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来加以改进,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在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环境下,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在新形势下实现突破性发展;二是通过田野调查方法,对大理州银桥镇从事不同产业的从业者进行深度访谈,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支撑研究结论;三是银桥镇作为“民族团结示范镇”、“生态文明示范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有着丰富的产业发展的实际案例和操作空间,研究其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叶惠玲[3](2020)在《漳州市花卉产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花卉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它更是走进千家万户,花卉业也因此成为当下火热的“朝阳产业”。在我国,花卉产业最负盛名的地方当属漳州,其冠有花卉之乡的美名,花卉产业也是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然而漳州花卉产业存在规模化程度低、科研投入少、人才流失、物流落后等问题,导致花卉企业利润薄,零售业绩差,严重制约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化营销时代的到来,给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本文以漳州市花卉产业电商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和梳理了漳州花卉产业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漳州花卉电商的重要意义,分析并论述了漳州花卉产业生产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本文分别从平台、物流、政府、人才等几个方面总结漳州花卉电商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搭建漳州花卉产业电商APP;完善符合花卉电商平台线上的标准化产品;利用网络营销方法拓宽漳州花卉推广渠道;构建完善的花卉冷链和仓储物流体系;政府积极引导、强化服务;培养花卉专业人才,加大对农户的电子商务技术辅导。文章最后提出开发推广漳州市花卉产业电商APP的必要性和作用,初步完成设计与实现了漳州市花卉产业电商APP系统。该研究内容对漳州花卉电商建设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为当地政府部门在发展经济的规划和决策中给予借鉴和参考。
李颖[4](2019)在《凌源市农民花卉新品种种植意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凌源花卉因“南有云南,北有凌源”和“北方花都”等称号而被人熟知。随着花卉产业的繁荣,凌源市农业经济得到发展,花农收入也不断增加。但目前凌源市花农还是主要种植百合、郁金香和唐营蒲三种花卉,花农之间产品同质化严重,新品种花卉产量不佳,难以满足花卉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花卉产业品种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凌源花卉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引进花卉新品种并加大种植力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是优化花卉产业结构,促进花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预期收益不确定和风险规避也会阻碍花农选择花卉新品种。目前,花农在花卉新品种种植上表现出的意愿依然不强烈。如何提高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整理了凌源市120户花农的新品种种植信息,参考现有的种植业尤其是花卉新品种种植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成果,结合农户行为的自身特征,考虑数据获得的可能性,拟从花农基本特征因素、投入产出因素、新品种认知因素、农业科技因素四个方面,共计17项因素来实证分析影响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的因素。先对各因素与新品种种植意愿的关系进行描述性分析,接着选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的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对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主要有6项,即农户学历、加入农业合作社情况、新品种认知情况、花卉种植品种、花卉种植面积及花卉销售收入。上述因素均对新品种种植意愿有正向影响。结合上述显着影响因素,本文给出了提高花卉新品种种植意愿的对策:加强继续教育,弥补学历不足;鼓励花农加入合作社,提高新品种产业化水平;改善新品种种植条件,实现规模化生产;普及政策培训,减少花农担忧;建立多方联动的新品种销售新模式,提高花农的收入;建立完善保障机制,提高新品种认同度。论文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凌源花卉新品种种植前景做出展望。
钟婕[5](2019)在《云南花卉产业竞争力空间差异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产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产业的出口也是云南省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特色经济行业,已成为省内经济社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作为“植物王国”的云南省花卉品种众多,其中鲜切花发展势头尤为突出,其销售量占到全国鲜花市场的50%。鲜花种植在地区分布上各具特色,尤其以云南省西北部的球根类花卉为主。与此同时,其他花卉生产布局和花卉产品结构也日趋合理。本研究从生产力、市场力、技术力三个方面分析云南省各地市花卉产业竞争力的特点及差异性,研究发现云南省花卉产业综合竞争力整体上呈现以昆明曲靖为一级核心,以大理、红河为次级核心的圈层状空间,东强西弱的区域特征较为明显,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云南省各地市花卉产业竞争力发展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总的来看花卉的生产力指数、花卉产业市场力指数、花卉产业技术力指数以及综合竞争力指数呈现显着的一致性特征,表现为昆明一支独大,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次之。具体来看,生产力方面,呈现昆明一枝独大,玉溪稍强,曲靖、楚雄、汶山紧随其后,怒江、迪庆、德宏最弱,反映出花卉产量、规模、产值都呈现昆明集聚的特征,也反映出云南省其他地区花卉生产能力与昆明差距普遍较大。市场力方面,昆明一枝独大,其次是玉溪和曲靖,随后是红河、大理,怒江、迪庆、丽江花卉市场力较弱,主要原因是花卉市场力与城市等级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技术力方面,昆明位居第一,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技术竞争指数较高,怒江、迪庆、丽江技术力较弱。综合竞争力方面,总的走势与技术力具有很大的一直性。昆明位居第一位,曲靖位列第二,其次是红河、大理、玉溪、楚雄等,迪庆、怒江仍然位列最后,综合反映了云南省花卉产业的规模、市场和技术水平特征。(2)云南省花卉市场力亦呈现以昆明为中心向周边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和核心边缘特征,东强西弱的特征显着。与市场竞争力空间分布相比,市场力空间圈层相对差异较小,第二圈层此核心区域面积扩大,由玉溪扩展为玉溪、曲靖、红河三个区域。第三圈层从3个地市扩展为6个地市,表明云南省花卉市场与云南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耦合度。(3)云南省花卉技术力呈现与生产力、市场力较大的差异。在空间上第一层为曲靖,第二层次为昆明、红河、大理,第三层次为楚雄、玉溪、文山、普洱、临沧、保山、昭通,第四层次为西双版纳、德宏,第五层次为怒江、丽江和迪庆。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以曲靖为核心,以大理为次级核心区。花卉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本文通过对云南花卉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争取下一步要在花卉产业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效率方面加强研究。
张莞[6](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张晋嘉[7](2019)在《基于“互联网+”模式云南省农产品零售配送业务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已经将足迹延伸到了各行各业。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加上互联网元素,其效果远远超过两者的叠加,互联网促进了传统行业的发展,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就是当今人们口中频繁出现的“互联网+”。电商和互联网金融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互联网农业会极大地推动传统农业的发展。因为交通、地形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很多省份的农产品在到达零售环节之前就出现了不同的问题,比如加工环节的达标问题、蔬菜水果的新鲜程度、供应模式单一等等,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能够大大改善农产品供应不及时、供需不均衡、供应困难等问题,可以逐步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便利,给销售商和物流公司带来新的收益,同时还能积极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作为以绿色农产品着称的云南省来讲,在全国市场中保持有较强的竞争力,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推广,产生新的农产品供应途径可以给其他省份起到示范作用。本文由八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阐述,然后对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阐述零售配送业务的具体概念,关于“互联网+”模式农产品零售配送的研究内容;第三部分为云南省农产品零售配送业务PEST和SWOT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部分对云南省“互联网+”农产品零售配送业务基础因素和现状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则是查找分析云南省“互联网+”农产品零售配送业务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为提高“互联网+”模式下农产品零售配送业务效率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七部分以云南斗南花卉市场产业现状、配送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斗南花卉产业对“互联网+”模式农产品零售配送业务的启示;第八部分对本篇文章进行总结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通过以上几部分的详细研究,说明我国推广优质农产品需要与新兴的互联网模式相结合,利用其方便快捷的特点,逐步实现从农产品的培养到收获,从下单到配送的全程绿色健康供应,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本文将云南省的农产品零售配送作为研究对象,从问题出发,寻找应对措施,并且对未来进行展望。在互联网如此普及的大背景下,传统行业的进步无法避开也不需要避开这种高科技的加入,新的模式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为企业提供较强地竞争力,在市场站稳脚跟。
董宝中[8](2018)在《基于信息技术的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是我国鲜切花的主要的生产和流通地,花卉已发展成为云南省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在取得诸多喜人成绩的背后,也面临了诸多问题,其中鲜切花物流问题难以突破,已成为阻碍云南省鲜切花发展的“瓶颈”。随着鲜切花产业的迅速发展,销售市场的逐步扩大,面对与日俱增的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对完善、高效的鲜切花物流的服务体系要求更加迫切。本文通过对国内、国外(美国、日本、荷兰)及云南省内的鲜切花物流体系进行分析,国内鲜切花物流体系存在花卉市场功能不够完善,花卉物流公司缺乏专业化与规模化,花卉物流基础设施薄弱,花卉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国外的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则呈现出发达的物流基础设施,较高的专业化、组织化、信息化程度,重视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与应用等特点;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也存在以下问题:物流环节多、组织协调性差、流通效率低;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信息不畅;物流服务体系不完整,冷链物流设施薄弱;鲜切花物流标准化建设滞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借鉴国外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和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的具体实际,通过对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本文提出构建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方案,该体系以具有供求信息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销售管理、支付结算、大数据分析等功能的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云平台为基础,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鲜切花流通环节中的“万物互联”,利用相关信息技术构建供求、仓储、运输、销售、支付结算、大数据等管理系统,整合成为云平台,然后引入相关的的参与主体(物流需求方、物流供给方、监督管理方、技术支持方等)入驻平台开展业务和信息交互,以实现优化和重构传统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的目的。本文构建了全新的物流模式,将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模式从传统的分散花农、花卉企业、花农+花农合作组织等形式转化为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智慧物流”形式,并以第三方物流、自建物流、拍卖中心为例进行分析,各参与主体通过该体系实现信息联通、智能处理、数据驱动、资源共享。同时本文还对该体系的运行支撑条件、新特征等进行了阐述。通过该体系的应用,有效衔接鲜切花物流的各个环节,提高物流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效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进鲜切花物流标准化体系和政策体系的完善。
李卫辉[9](2018)在《顺德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顺德区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详细分析了顺德区的花卉产业整体发展的区位优势、花卉产业发展历程以及花卉产业发展状况,包括种植现状、生产与销售现状、产业政策以及协会支持情况,并通过对其发展现状与实地调研结果的分析,从中发现顺德花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实地调研方法,对顺德区陈村镇的花卉企业进行走访调查,了解顺德区花卉企业、种植规模户、花农等的发展经营情况与问题。同时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将顺德花卉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花卉产业进行比对分析,以发现顺德花卉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顺德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花卉产业的发展能够给顺德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顺德是广东省重要的花卉产业活动中心,集花卉生产、花卉加工包装、花卉交易于一体,有着深远浓厚的花卉人文环境和优越的自然资源环境,同时占据着交通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保证了花卉产业的发展。而花卉产业作为一种集聚科学技术的特色农业,其发展会带来生产技术的提高,推动当地的基建,优化顺德的各方面环境,使得顺德的优势行业得以稳定发展。2、花卉产业的发展能够更好促进顺德社会文化的进步。顺德区的花卉民俗文化浓厚,不仅是因为该地区花卉种植的面积广,更因为顺德人民爱花的心理。花卉是广东人文化生活中代表吉祥的重要符号。逢年过节,广东人都会购置象征好意头的花卉放置于家中,期盼花卉能给新的一年带来好运,而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人在平时也会购买花材以装饰环境。花卉已慢慢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情趣所在,将花卉、旅游与美食相结合的陈村花卉美食文化节,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带动经济的发展,这一盛事也丰富了顺德人民的社会生活,增加其精神生活的满足感。3、科技投入不足和人才缺乏制约顺德花卉产业的发展。花卉产业作为一种特色农业,其对生产培育技术的要求高,科技投入大。但是,顺德区花卉企业的技术配套不完备,缺乏自主生产与研发的能力和基础设施,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质量效益与经济效益不高。因此,顺德的花卉企业必须具有长远的目光,充分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去宣传顺德花卉这个品牌,并针对研发技术方面的不足主动吸纳人才、学习科研知识,从而加强企业自身内部建设,促进规模化生产,推行品牌的产业化经营。
熊健淞[10](2018)在《成都市M花卉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花卉行业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得到了快速成长,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花卉公司也面临众多挑战。在这一形势下,实现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成为花卉公司的重要经营方向。对于行业内排名中等的成都市M花卉公司而言,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也成为其当前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发展内容。本文从整体上挖掘了成都市M花卉公司发展情况,为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本文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等进行了概述。并从基本概念、战略规划的基本流程和发展战略分析和制定工具等三个方面对有关发展战略的理论进行了阐述,为全文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利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公司调研等方法对成都市M花卉公司的发展外部环境、行业环境、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层级理论,为成都市M花卉公司制定了相应的总体发展战略、职能层发展战略和业务层战略。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1)成都市M花卉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优势为: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完善的营销网络、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劣势为:品种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管理体系较为僵化,激励机制不足;机遇为:国家政策的支持、消费观念的改变、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花卉行业的发展、购买商议价能力弱化;威胁为: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增加、潜在进入者较多、其他行业的威胁。(2)基于成都市M花卉公司的优劣势、机遇与威胁,本文提出成都市M花卉公司应采取SO进取型战略。具体包括:大力发展相关业务、开发大宗采购的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3)本文分别从健全建立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建立强大的科技支持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战略实施措施。
二、试论云南花卉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云南花卉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田野调查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四、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
五、相关概念的要义 |
(一)乡村振兴战略 |
(二)产业发展 |
(三)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必要逻辑 |
第一章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政策 |
一、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政策提出的背景与依据 |
(一)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重要论述 |
(二)乡村振兴的政策依据 |
二、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 |
(一)国家层面推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 |
(二)云南省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 |
(三)大理白族自治州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 |
第二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
一、银桥镇基本概况 |
(一)地理状况 |
(二)民族成分 |
(三)民族经济 |
(四)民族文化 |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银桥镇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
(一)农业发展状况 |
(二)大理石产业发展状况 |
(三)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
第三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
(二)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不足 |
(三)产业发展的合作化组织不健全 |
(四)从业人员结构有待优化提升 |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产业发展内驱力不足 |
(二)产业发展保障力度不够 |
第四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
一、推动产业融合,以调结构促产业振兴 |
(一)整合银桥镇农业资源,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
(二)发掘银桥镇民族文化,发展具有白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业 |
二、发展大理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以品牌促产业振兴 |
(一)打造大理石画文化名片,注重发展特色产业 |
(二)发展白族文化创意产业,凸显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
三、完善合作化组织体系,以政策保障促产业振兴 |
(一)充分利用政府财政扶持的利好 |
(二)坚持招商选商,继续引进和培育有代表性企业 |
四、培育专业人才,以人才振兴促产业振兴 |
(一)重视民族教育对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
(二)落实能人返乡政策,吸引技术人才扎根乡村 |
五、依托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一)以“产业+环境提升”促生态宜居 |
(二)以“产业+乡土文化”促乡风文明 |
(三)以“产业+基层党建”促治理有效 |
(四)以“产业+共建共享”促生活富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漳州市花卉产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
1.1.1 国内花卉产业概况 |
1.1.2 福建省花卉产业概况 |
1.1.3 漳州市花卉产业概况 |
1.2 国内外电子商务在花卉产业的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电子商务在花卉产业的应用总结 |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漳州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漳州花卉苗木产业状况 |
2.1.1 产业规模 |
2.1.2 产业结构 |
2.2 漳州花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2.2.1 市场销售渠道局限性 |
2.2.2 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 |
2.2.3 科技研发相对落后 |
2.2.4 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
2.2.5 花卉专业人才流失 |
第3章 发展漳州市花卉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对策 |
3.1 搭建漳州花卉产业电商APP |
3.2 完善符合花卉电商平台线上的标准化产品 |
3.3 利用网络营销方法拓宽漳州花卉推广渠道 |
3.4 构建完善的花卉冷链和仓储物流体系 |
3.4.1 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
3.4.2 发展专业性的仓储配送中心及其衍生服务 |
3.5 政府积极引导、强化服务 |
3.5.1 扶持和保护 |
3.5.2 加强管理和宏观调控 |
3.6 培养花卉专业人才,加大对农户的电子商务技术辅导 |
3.6.1 鼓励农户对花卉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
3.6.2 培养花卉专业人才,加大对农户的技术辅导,增强竞争力 |
第4章 对策之开发推广漳州市花卉产业电商APP |
4.1 专业花卉交易平台的概念 |
4.1.1 漳州市花卉产业电商APP的必要性 |
4.1.2 漳州市花卉产业电商APP的作用 |
4.1.3 漳州市花卉产业电商APP |
4.2 山东LT花卉电子商务平台成功经验借鉴 |
4.2.1 山东LT花卉电子商务平台现状简介 |
4.2.2 电子商务构建方案借鉴 |
4.3 漳州市花卉产业电商APP的开发方法 |
4.3.1 开发方法 |
4.3.2 结构模式 |
4.3.3 开发技术 |
4.3.4 应用安全 |
4.4 系统分析 |
4.4.1 需求分析 |
4.4.2 实现内容 |
4.4.3 业务流程图 |
4.4.4 数据安全 |
4.5 网站总体设计 |
4.5.1 主要数据实体E-R图分析 |
4.5.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6 系统实现 |
4.6.1 后台管理系统 |
4.6.2 系统界面实现 |
4.7 小结 |
第5章 对策之利用“互联网+”扩大销售渠道 |
5.1 依托优秀电商平台 |
5.1.1 借助淘宝“壹报壹店”平台推广 |
5.1.2 借助淘宝吸引更多年轻人 |
5.2 用好微营销 |
5.3 依托当地花卉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式种植 |
5.4 线上线下打造体验平台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4)凌源市农民花卉新品种种植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1.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6.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花卉与花卉产业 |
2.1.2 花卉新品种的含义 |
2.1.3 农户生产行为特征及目标 |
2.1.4 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风险规避理论 |
2.2.4 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理论 |
2.2.5 农业技术选择和采用理论 |
第3章 凌源市花卉新品种种植现状 |
3.1 新品种种植面积现状 |
3.2 花卉生产设施条件现状 |
3.3 新品种花卉市场需求现状 |
3.4 花卉种植技术现状 |
第4章 凌源市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择与基本情况 |
4.2 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描述性分析 |
4.2.1 花农基本特征与新品种种植意愿分析 |
4.2.2 投入产出变量与新品种种植意愿分析 |
4.2.3 新品种认知因素与新品种种植意愿分析 |
4.2.4 农业科技因素与新品种种植意愿分析 |
4.3 模型与变量选择 |
4.4 模型计算结果 |
4.5 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 |
4.5.1 花农学历与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正相关 |
4.5.2 加入合作社情况与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正相关 |
4.5.3 花卉种植品种与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正相关 |
4.5.4 种植面积与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正相关 |
4.5.5 销售收入与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正相关 |
4.5.6 新品种认知情况与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正相关 |
4.6 小结 |
第5章 提升花农种植花卉新品种意愿的对策 |
5.1 加强继续教育,弥补学历不足 |
5.1.1 引进农业科技人才 |
5.1.2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
5.2 鼓励花农加入合作社,提高新品种产业化水平 |
5.2.1 引导鼓励更多花农加入花卉合作社 |
5.2.2 联社及示范社带领花农种植花卉新品种 |
5.3 改善新品种种植条件,实现规模化生产 |
5.4 普及政策培训,减少花农担忧 |
5.5 建立多方联动的新品种销售新模式,提高花农的收入 |
5.5.1 培育消费群体,拉长产业链条 |
5.5.2 要建立现代化交易市场和花卉产业园区 |
5.5.3 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外资合资或合作,开拓国际销售市场 |
5.5.4 建设现代化花卉电子商务平台 |
5.5.5 提高花卉物流中心的工作效率 |
5.6 建立完善保障机制,提高新品种认同度 |
5.6.1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新品种种植风险 |
5.6.2 完善花卉交易机制,保障花农利益 |
5.6.3 政府协助花农树立花卉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凌源市农民花卉新品种种植意愿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云南花卉产业竞争力空间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云南省花卉业蓬勃发展 |
1.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区域经济 |
2.2.3 产业经济 |
2.2.4 农业地理理论 |
3 云南省花卉产业现状分析 |
3.1 云南花卉产业的形成阶段 |
3.2 云南花卉产业的成长阶段 |
3.3 云南花卉产业的成熟阶段 |
4 云南省花卉产业竞争力空间评价 |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 评价方法 |
4.2.1 指标选取 |
4.2.2 花卉指标解释 |
4.2.3 计算方法 |
4.3 评价结果 |
4.4 空间差异特征 |
4.4.1 生产力空间特征 |
4.4.2 市场力空间特征 |
4.4.3 技术力空间特征 |
4.4.4 综合竞争力空间特征 |
4.5 空间热点特征 |
5 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SWOT分析 |
5.1 优势(S) |
5.1.1 政策优势 |
5.1.2 产业优势 |
5.1.3 气候优势 |
5.2 劣势(W) |
5.2.1 缺乏品牌建设 |
5.2.2 物流成本较高 |
5.2.3 物流公司缺乏整合 |
5.3 机遇(O) |
5.3.1 新政策的到来 |
5.3.2 东盟经济区战略 |
5.3.3 乡村振兴战略 |
5.4 威胁(T) |
5.4.1 国际贸易壁垒依然存在 |
5.4.2 产业竞争激烈 |
6 云南省花卉产业问题及对策分析 |
6.1 存在的问题 |
6.1.1 花卉物流系统设滞后 |
6.1.2 花卉种植结构不合理 |
6.1.3 花卉产业空间差异过大 |
6.1.4 国际竞争力不强 |
6.1.5 缺乏大型龙头企业 |
6.2 花卉可持续发展思路分析 |
6.2.1 总体策略 |
6.2.2 事业策略 |
6.2.3 功能政策 |
6.3 花卉可持续发展对策 |
6.3.1 突出特色优势 |
6.3.2 加强市场建设 |
6.3.3 深入国际交流 |
6.3.4 行业中观对策 |
6.3.5 企业微观对策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 研究视角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线 |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
(一) 羌区四县 |
(二) 羌族村寨 |
(三) 旅游景区 |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重点 |
(三) 研究难点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产业融合理论 |
二、产业链理论 |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
二、自然地理状况 |
三、历史文化状况 |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一、旅游资源 |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
一、产业发展水平 |
二、市场发育程度 |
三、灾后重建 |
四、资源条件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
一、整体评价 |
二、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方面 |
二、企业方面 |
三、村委会方面 |
四、居民方面 |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主要结论 |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
(7)基于“互联网+”模式云南省农产品零售配送业务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2.1 PEST分析理论 |
2.2 SWOT概念 |
2.3 零售配送业务 |
2.4 关于“互联网+”模式的研究 |
2.5 关于“互联网+”模式农产品零售配送的研究 |
第三章 云南省农产品零售配送业务市场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P) |
3.1.2 经济环境(E) |
3.1.3 社会环境(S) |
3.1.4 技术环境(T) |
3.2 微观环境分析 |
3.2.1 优势分析(S) |
3.2.2 劣势分析(W) |
3.2.3 机遇分析(O) |
3.2.4 威胁分析(T) |
3.2.5 SWOT分析矩阵 |
第四章 云南省农产品“互联网+”模式零售配送业务现状 |
4.1 发展“互联网+”模式农产品零售配送业务基础因素 |
4.1.1 农产品生产因素 |
4.1.2 互联网基础设施因素 |
4.1.3 交通基础设施因素 |
4.2 “互联网+”模式农产品零售配送业务现状 |
4.3 客户满意度调查分析 |
第五章 云南省“互联网+”模式农产品零售配送业务存在问题 |
5.1 网络基础建设薄弱 |
5.2 种植销售配送独立 |
5.3 物流配送体系落后 |
5.4 “互联网+”人才缺乏 |
5.5 质量安全监督困难 |
5.6 “互联网+”模式零售配送业务问题的诱导因素 |
5.6.1 经营理念因素 |
5.6.2 消费习惯因素 |
5.6.3 技术水平因素 |
5.6.4 质量监督因素 |
第六章 “互联网+”模式下农产品零售配送业务发展对策 |
6.1 构建全方位的配送体系 |
6.1.1 搭建良好的渠道体系和市场枢纽 |
6.1.2 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
6.2 推进落实农产品种植与销售融合理念 |
6.2.1 加大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引导和支持 |
6.2.2 农产品销售企业和农户的积极配合 |
6.3 完善“互联网+”人才队伍培养 |
6.4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
6.5 构建信息化销售服务体系 |
6.6 加大网络基础环境建设 |
第七章 云南斗南花卉市场配送模型案例分析 |
7.1 斗南花卉产业现状 |
7.1.1 产业规模逐渐扩大 |
7.1.2 产业特色日益显着 |
7.2 斗南花卉产业配送特点 |
7.2.1 物流配送专业技术水平高 |
7.2.2 适应“互联网+”模式的发展战略 |
7.2.3 “下单—配送”的一体化流程 |
7.3 斗南花卉市场案例启示 |
7.3.1 注重配送体系的建设 |
7.3.2 注重专业技术的运用 |
7.3.3 注重管理体制的建设 |
第八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8)基于信息技术的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方面的研究 |
1.2.2 信息技术在物流方面的应用研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现状 |
2.1 我国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现状 |
2.1.1 我国鲜切花产业概况 |
2.1.2 我国鲜切花物流的主要模式 |
2.1.3 我国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 国外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现状 |
2.2.1 美国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 |
2.2.2 日本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 |
2.2.3 荷兰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 |
2.2.4 国外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呈现出的特征 |
第3章 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现状 |
3.1 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概况 |
3.1.1 鲜切花产业概况 |
3.1.2 物流主体和交易市场 |
3.1.3 交通运输设施 |
3.1.4 物流装备 |
3.1.5 信息化建设 |
3.2 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的主要流通环节 |
3.2.1 前端物流 |
3.2.2 中间物流 |
3.2.3 后端物流 |
3.3 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的主要组织形式 |
3.3.1 分散花农形式 |
3.3.2 花卉企业形式 |
3.3.3 花农+花农合作组织形式 |
第4章 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探索 |
4.1 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1.1 物流环节多、组织协调性差、流通效率低 |
4.1.2 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信息不畅 |
4.1.3 物流服务体系不完整,冷链物流设施薄弱 |
4.1.4 鲜切花物流标准化建设滞后 |
4.2 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主要问题的解决思路 |
4.2.1 鲜切花物流的特征 |
4.2.2 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 |
4.2.3 基于信息技术的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 |
4.3 基于信息技术的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
4.3.1 有效衔接鲜切花物流的各个环节,提高物流效率 |
4.3.2 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收益 |
4.3.3 有效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
4.3.4 促进标准化体系和政策体系的完善 |
4.4 基于信息技术的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的可行性 |
4.4.1 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条件良好 |
4.4.2 鲜切花物流需求的不断增加 |
4.4.3 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快速发展 |
4.4.4 云南省花卉产业重点企业的崛起 |
4.4.5 国家对物流行业的政策支持 |
第5章 基于信息技术的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构建 |
5.1 基于信息技术的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构建目标和构建原则 |
5.1.1 构建目标 |
5.1.2 构建原则 |
5.2 基于信息技术的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 |
5.3 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云平台的构建 |
5.3.1 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云平台的技术架构和构建要求 |
5.3.2 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云平台的系统组成 |
5.3.3 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云平台的用户终端 |
5.4 基于信息技术的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式构建 |
5.4.1 以会员的形式入驻云平台 |
5.4.2 按需配置模块化管理系统 |
5.4.3 提供标准化和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 |
5.4.4 一站式的物流信息管理 |
5.4.5 “智慧物流”模式的运行案例 |
5.5 基于信息技术的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信息体系的运行支撑 |
5.5.1 参与主体的互相协调 |
5.5.2 基础设施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
5.5.3 云平台的运营维护 |
5.5.4 人才与技术支撑 |
5.6 基于信息技术的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信息体系的新特征 |
5.6.1 信息传递高效化 |
5.6.2 业务流程可视化 |
5.6.3 物流管理现代化 |
5.6.4 物流服务多样化 |
5.6.5 经济效益最大化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英文缩写简表 |
附录 B 昆明国际花卉中心及缤纷园艺公司访谈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顺德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花卉 |
2.1.2 花卉产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花卉产业化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产业关联理论 |
2.2.4 交易费用理论 |
3 顺德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3.1 顺德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
3.1.1 顺德区的基本情况 |
3.1.2 顺德花卉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 |
3.2 顺德花卉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
3.2.1 区位优势明显 |
3.2.2 交通度高发达 |
3.2.3 自然条件优越 |
3.3 顺德花卉产业发展状况 |
3.3.1 顺德花卉产业种植现状 |
3.3.2 顺德花卉产业生产与销售现状 |
3.3.3 顺德花卉产业的政策以及协会支持情况 |
3.4 实地调查数据分析 |
3.4.1 顺德花卉发展环境分析 |
3.4.2 顺德花卉对外开放情况分析 |
3.4.3 顺德花卉生产技术应用分析 |
3.4.4 顺德花卉信息化系统分析 |
3.4.5 顺德花卉管理系统与服务系统分析 |
4 顺德花卉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
4.1 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品牌效应较弱 |
4.2 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市场竞争不强 |
4.3 流通体系不够完善,费用成本偏高 |
4.3.1 流通渠道不够顺畅,交易信息水平落后 |
4.3.2 供应链结构不完善,使各相关环节失调 |
4.3.3 物流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备投入不足 |
4.4 信息系统落后低效,保障机制不全 |
4.4.1 种植信息管理系统低效 |
4.4.2 订购信息管理系统低效 |
4.4.3 库存信息管理系统低效 |
4.4.4 售后服务系统管理低效 |
4.5 对外贸易开拓乏力,市场占比偏低 |
4.5.1 外推力度不够 |
4.5.2 出口成本偏高 |
4.5.3 出口品种单调 |
4.5.4 出口市场集中 |
5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5.1 国外相关成功经验 |
5.1.1 荷兰花卉产业发展经验 |
5.1.2 日本花卉产业发展经验 |
5.2 国内相关成功经验 |
5.2.1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经验 |
5.2.2 成都花卉产业发展经验 |
5.3 国内外成功经验对顺德花卉产业发展的启示 |
5.3.1 发挥区位优势,完善交通体系 |
5.3.2 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环境 |
5.3.3 加强技术创新,打造花卉品牌 |
5.3.4 完善信息系统,加大宣传力度 |
6 顺德花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提高科创能力,增强品牌效应 |
6.1.1 加强科研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6.1.2 培育优质品类,增强企业品牌效应 |
6.2 完善物流体系,开拓市场空间 |
6.3 加强行业规划,构建良好融资环境 |
6.4 健全信息系统,高效把控市场动态 |
6.5 完善服务体系,确保产业高效提质 |
6.5.1 建立企业内部运作服务体系 |
6.5.2 完善花卉市场营销服务体系 |
6.5.3 完善市场网络信息服务体系 |
6.5.4 建立健全花卉科研服务体系 |
6.5.5 建立配套花卉防治服务体系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花卉产业的发展能够给顺德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
7.1.2 花卉产业的发展能够更好促进顺德社会文化的进步 |
7.1.3 科技投入不足和人才缺乏制约顺德花卉产业的发展 |
7.2 创新与不足 |
7.2.1 创新 |
7.2.2 不足 |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件 |
(10)成都市M花卉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战略的涵义 |
2.1.2 战略管理的内涵 |
2.2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层级及其特征 |
2.2.1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层级 |
2.2.2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机制的特点 |
2.3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流程及其特征 |
2.3.1 界定企业任务与使命 |
2.3.2 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
2.3.3 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
2.3.4 选择企业发展战略 |
2.3.5 企业发展战略的执行与反馈 |
2.4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和制定工具 |
2.4.1 PEST法 |
2.4.2 波特五力模型法 |
2.4.3 SWOT分析矩阵 |
第3章 成都市M花卉公司发展任务及使命 |
3.1 成都市M花卉公司简介 |
3.1.1 公司经营概况 |
3.1.2 公司经营理念 |
3.1.3 公司经营模式 |
3.1.4 公司员工培训情况 |
3.2 成都市M花卉公司发展愿景及使命 |
3.2.1 公司发展愿景 |
3.2.2 公司发展使命 |
第4章 成都市M花卉公司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
4.1 成都市M花卉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4.1.1 有形资源 |
4.1.2 无形资源 |
4.1.3 人力资源 |
4.2 成都市M花卉公司内部能力分析 |
4.2.1 技术能力 |
4.2.2 管理能力 |
4.2.3 营销能力 |
4.3 成都市M花卉公司发展优势与劣势 |
4.3.1 发展优势 |
4.3.2 发展劣势 |
第5章 成都市M花卉公司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5.1 基于PEST的宏观环境分析 |
5.1.1 政治环境分析 |
5.1.2 经济环境分析 |
5.1.3 社会环境分析 |
5.1.4 花卉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
5.2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行业环境分析 |
5.2.1 购买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5.2.2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5.2.3 替代品 |
5.2.4 潜在进入者 |
5.2.5 行业竞争者分析 |
5.3 成都M花卉公司发展机遇与挑战 |
5.3.1 发展机遇 |
5.3.2 发展挑战 |
第6章 成都市M花卉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
6.1 成都市M花卉公司战略思想及目标制定 |
6.1.1 战略思想 |
6.1.2 战略目标 |
6.2 基于SWOT的战略制定与选择 |
6.2.1 发展战略拟定 |
6.2.2 发展战略选择 |
第7章 成都市M花卉公司发展战略实施对策及保障措施 |
7.1 成都市M花卉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7.1.1 人力资源战略 |
7.1.2 经营管理战略 |
7.1.3 品牌营销战略 |
7.1.4 财务管理战略 |
7.2 成都市M花卉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7.2.1 加大科研投入,开发产业链上游产品 |
7.2.2 建立与科研机构良性互动机制 |
7.2.3 加大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
7.2.4 构建学习型组织 |
7.2.5 加强公司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试论云南花卉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花卉出口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梦莹. 天津商业大学, 2021
- [2]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D]. 马立辉. 大理大学, 2021(09)
- [3]漳州市花卉产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D]. 叶惠玲. 集美大学, 2020(06)
- [4]凌源市农民花卉新品种种植意愿研究[D]. 李颖.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5]云南花卉产业竞争力空间差异性研究[D]. 钟婕.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7]基于“互联网+”模式云南省农产品零售配送业务发展对策研究[D]. 张晋嘉.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基于信息技术的云南省鲜切花物流服务体系分析[D]. 董宝中. 云南师范大学, 2018
- [9]顺德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D]. 李卫辉.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6)
- [10]成都市M花卉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熊健淞.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