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治疗男女精神分裂症转氨酶升高的比较分析

利培酮治疗男女精神分裂症转氨酶升高的比较分析

一、利培酮治疗男女精神分裂症所致转氨酶升高的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学冕[1](2021)在《精神分裂患者外周血代谢组和转录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精神分裂患者血浆生物标志物筛选背景及目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体内的代谢紊乱是该疾病重要的致病因素,本研究旨在利用靶向代谢组学鉴定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脂质和氨基酸生物标志物。方法:基于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m-Mass spectrum,LC-MS)的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22种氨基酸和160种脂质及其相关代谢物进行了定量检测。将未用药患者作为训练集发现生物标志物,用药患者作为独立数据集对生物标志物组进行验证。在差异表达代谢物基础上,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组,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标志物组的有效性和敏感性。结果:我们基于训练集发现有19种代谢物显示出异常表达(False discovery rate,FDR<0.05),包括1种氨基酸和18种脂质及其相关代谢物。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筛选出包含4种代谢物(磷脂酰胆碱32:1、磷脂酰乙醇胺34:2、磷脂酰乙醇胺(O-34:3)和天冬氨酸)的生物标志物组,进一步使用该生物标志物组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显示该诊断标志物组能够有效区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AUC=0.948,95%CI:0.912~0.985),并且在鉴别精神分裂用药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时具有更为突出的诊断性能(AUC=0.963,95%CI:0.926~1.000)。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中存在脂质和氨基酸代谢紊乱,其中磷脂酰胆碱32:1、磷脂酰乙醇胺34:2、磷脂酰乙醇胺(O-34:3)和天冬氨酸可有效区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我们基于LC-MS/MS的靶向代谢组学数据为精神分裂症的客观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第二部分转录组学揭示精神分裂患者外周血磷脂代谢通路异常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协同所致。我们在第一部分研究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显着的脂质代谢异常,然而其上游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结合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组织公共数据与外周血转录组学数据,寻找精神分裂患者外周血脂代谢异常的上游调控机制。方法:1.通过二代转录测序技术对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m RNA表达量进行检测,联合GSE80655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组织转录组公共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2.拟合似然比的广义线性模型来对基因的负二项分布离散度进行统计检验,从而鉴定差异表达基因;3.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留存度和通路富集分析,探索中枢和外周血相似的基因表达模式,并寻找精神分裂患者外周血脂代谢异常的上游调控基因;4.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对精神分裂症脂代谢等信号通路中的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1.在精神分裂患者外周血PBMC中鉴定出542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Fold change>1.3);2.结合差异基因,WGCNA和留存度分析发现5个差异基因群在中枢和外周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3.通过功能富集分析,上述5个差异基因群主要富集到磷脂酰乙醇胺生物合成、磷脂酰胆碱生物合成、磷脂酶信号通路、线粒体功能紊乱、氧化磷酸化等通路;4.qPCR验证发现多个通路的差异基因,包括磷脂酶A酰基转移酶3(PLAAT3)、磷脂酶A酰基转移酶4(PLAAT4)、磷脂酶D2(PLD2)、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7C(COX7C)、ATP合酶膜亚基E(ATP5ME)和NADH脱氢酶1α亚复合物组装因子2(NDUFAF2)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外周血多个信号通路的表达模式与中枢相似,其中磷脂酶D2(PLD2)和胆碱激酶A(CHKA)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胆碱代谢异常的关键调控基因。

杜雪萍[2](2020)在《奥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及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各组数据比较分析,探讨奥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的影响,并进行量化比较,从而为临床调整抗精神病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广济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22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实验需求分为6组,分别为奥氮平10mg组(30例)、奥氮平15mg组(36例)、奥氮平20mg组(40例)、利培酮3mg组(35例)、利培酮4mg组(45例)、空白组(35例)。总疗程为3个月。通过各组数据分析,比较观察血清学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电图(心律失常、ST-T异常,QT间期延长);心脏彩色多普勒(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等检查结果。结果:1.血清学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比较:奥氮平10mg组、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高于利培酮3mg组、利培酮4mg组、空白组;奥氮平20mg组高于奥氮平1O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比较:奥氮平10mg组、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10mg组、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高于利培酮3mg组、利培酮4mg组、空白组;奥氮平20mg组亦高于奥氮平10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学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磷酸肌酸激酶(CK)比值、血清学肌钙蛋白I(cTnI)比较:6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心电图比较:奥氮平10mg组、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利培酮3mg组、利培酮4mg组、空白组;奥氮平20mg组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奥氮平10mg组;利培酮3mg组、利培酮4mg组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比较:奥氮平1Omg组、奥氮平15mg组、奥氮平20mg组、利培酮3mg组、利培酮4mg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奥氮平20mg组与奥氮平1Omg组、利培酮3mg、利培酮4mg组、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和利培酮这两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上都能获得较理想的疗效,能改善临床症状。奥氮平对患者血清学中AST、LDH、NT-proBNP、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均有影响,且随着奥氮平的剂量增加对心血管安全性的影响增大。利培酮对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亦有影响。相比之下,奥氮平比利培酮对心血管的影响较大。故临床应准确把握给药剂量与疗程,坚持合理用药,保证患者治疗安全。对于心血管风险较大的患者,不建议大剂量使用奥氮平。

朱锁[3](2020)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判断、风险评估和疾病干预提供新依据,也为政府的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及制定精神病人救助帮扶政策提供参考,以及为未来大数据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以湖南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于2010年1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关数据资料为基础,清理数据后筛选出144159例登记在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数据分布特点;采用χ2检验及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服药规律性、有无自知力、既往住院次数、家族史与经济状况各因素与病情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年龄、性别、职业、服药规律性、自知力、家族史、经济状况与病情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无自知力,未规律服药,年龄在15~24岁,职业为农民,有家族史,男性,经济状况为贫困,年龄在25-40岁是病情不稳定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3.42、2.21、1.42、1.30、1.25、1.15、1.13、1.1。其中,自知力及服药规律性在所研究因素中,对精神分裂症的病情稳定性影响最显着。结论: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和服药依从性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稳定性的保护因素。中青年男性、农民、经济状况贫穷和家族史阳性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不稳定的危险因素。今后将进一步改善患者自知力,提高服药依从性,针对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这些举措可更好地稳定精神分裂症的病情,减少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的发生。

邱佳琦[4](2019)在《氨磺必利和阿立哌唑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重性精神疾病。在各种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的病程漫长,病情迁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人际交往能力。精神分裂症的特点: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期早期起病,原发性的幻听及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并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同时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认知及社会功能等,整体表现为患者的知、情、意不协调。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一直都是一个历史性难题,至今精神分裂症患者仍面临着终身服药的严酷现实,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逐渐由典型抗精神病药转向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而且这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很多研究结果的证实。但是这一重大转变虽然非常显着地避免了锥体外系反应等典型抗精神病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但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也导致的高泌乳素血症及对内分泌系统的多方面的影响,如月经不调、闭经、不孕不育等。高泌乳素血症和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是显着的。氨磺必利是精神科医生常用一种新型并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其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相比,由于其独特的药理机制,氨磺必利似乎对泌乳素的影响更显着。然而,同样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阿立哌唑,从临床应用的大量用药经验及各种研究报告可以看出,使用阿立哌唑几乎不会造成泌乳素水平提高,甚至阿立哌唑有时会降低PRL水平。但就女性复杂的内分泌系统而言,要想更深一步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女性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就必须需要扩展研究的范围,必须纳入更多的观察指标,所以本研究将纳入对孕酮(P)、泌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与黄体生成素之间的比值(FSH/LH)的研究。考虑到女性内分泌系统性腺轴功能的复杂性,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探讨阿立哌唑及氨磺必利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患者P、PRL、FSH、LH、FSH/LH及月经情况的影响来评估两种药物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影响,并对两种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进行评估,进一步为育龄期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本研究纳入了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首次发作的绝经前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9例。所有受试者均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本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阿立哌唑组及氨磺必利组;其中阿立哌唑组为30名受试者,氨磺必利组为29名受试者。两组患者均缓慢加药,直至有效剂量,达有效剂量时维持药量观察患者病情,出现不良反应时给与对症处置。两组患者在入院第一天及用药后第4、8、12周分别由经过一致性培训的主治医师及以上级别的精神科医生评定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并抽血化验PRL、P、FSH及LH水平。使用SPSS 23.0版本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所收集数据,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各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4、8、12周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α=0.050为检验标准,p<0.050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月经情况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0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结果显示阿立哌唑组及氨磺必利组各组内分别将治疗前与治疗后第4、8、12周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阿立哌唑组和氨磺必利组两组间分别将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周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见表1。2.本研究结果显示阿立哌唑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4、8、12周的PR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见表2。阿立哌唑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4、8、12周的P、FSH、LH、FSH/L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见表3、4、5、6。3.本研究结果显示氨磺必利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4、8、12周的PR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见表2。氨磺必利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4、8、12周的P、FSH、LH、FSH/L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见表3、4、5、6。4.本研究结果显示阿立哌唑组和氨磺必利组两组间将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2周的PRL、P、FSH、LH、FSH/LH水平分别比较:两组间PRL水平在治疗后4、8、12周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两组间FSH水平在治疗后第4周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两组间LH水平在治疗后第12周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见表2、4、5。5.本研究结果显示阿立哌唑组和氨磺必利组两组间月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见表7。结论1.阿立哌唑与氨磺必利对改善育龄期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方面没有差异;2.阿立哌唑与泌乳素水平减低有显着相关性;而氨磺必利与泌乳素水平升高有显着相关性,同时与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改变及闭经有关,并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3.建议使用阿立哌唑治疗育龄期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

张蕾[5](2019)在《四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临床效应的模型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病性障碍,病程迁延,进行长期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目前精神分裂症干预的难点,真实世界中不同药物的临床效应以及药物维持治疗下患者的长期结局值得关注,因此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访观察比较不同非典型药物治疗方案下患者长期的临床效应。目的分析真实世界中四种常见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及阿立哌唑的临床效应;建立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疗效—时间的群体药效学模型,通过比较模型参数在四类药物中估算值的异同,比较该四种药物的作用特点,为临床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以指导临床优化治疗。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开放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纳入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及阿立哌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06例,共随访三年。随访时间为评估患者入组后13周,26周,52周,78周,104周,130周以及156周,收集患者非典型抗精神病用药情况、生理、人口学资料、合并用药等临床数据,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合法测定相应血药浓度。(1)分析单用药及联合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情况。主要结局指标为患者停药率及停药前用药时间;次要结局指标为临床症状、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以及患者服药主观感受。(2)以PSP评分增加率作为建模指标,选用基础模型对四种药物的效应-时间数据进行拟合,非线性混合效应法(NONMEN)建立群体药效学模型,同时计算各参数的个体间变异及个体内变异,个体间变异及个体内残差均采用加法模型。结果1.临床效应比较(1)随访3年,706例中有90.2%(637例)的患者中断治疗,单用药停药率比较各组间有差异(p=0.0057),喹硫平与利培酮间有差异(p=0.033),奥氮平与利培酮间有差异(p=0.003),利培酮停药率最高,停药前用药时间最短。(2)单用药与合并用药比较,奥氮平单用药的停药率低于联合用药(P<0.05),停药前用药时间长于联合用药。喹硫平、利培酮及阿立哌唑的停药率停药前用药时间在两者之间无差别。(3)奥氮平和利培酮血药浓度与剂量之间存在相关(p<0.05),在随访24月左右明显下降。未发现血药浓度与停药率之间的相关。(4)停药率与生活质量,社会功能以及主观舒适度之间均存在相关性(P<0.05)。2.模型化研究(1)PSP与基线相比的变化值四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奥氮平、阿立哌唑的改善程度较大。(2)奥氮平:理论药效值Emax为80.3%,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时间为56.7周;利培酮:理论药效值Emax为68.2%,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时间为29.2周;阿立哌唑:理论药效值Emax为44.2%,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时间为49.7周;喹硫平:理论药效值Emax为28.4%,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时间为19.8周。未矫正基线时四者比较分析可得奥氮平的最大药效值最高,喹硫平的最大药效最低;矫正基线评分后,阿立哌唑的药效典型值明显升高。(3)影响奥氮平药效的因素包括基线期功能,一般症状和发病次数;影响利培酮药效的因素包括基线期功能、症状、首发/复发以及本次病程;影响阿立哌唑药效的因素包括基线期功能;影响喹硫平药效因素包括阳性症状及基线期功能。结论1.四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三年总停药率达90.2%。利培酮单药治疗时停药率最高,停药前用药时间最短;奥氮平单药治疗优于联合治疗。4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单用药与合并用药临床疗效相当。停药前经历时间越长,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恢复越好。2.长期服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有所改善。基线期功能,阳性症状,一般症状,发病次数,症状,首发/复发以及本次病程与四种常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社会功能的群体药效学相关,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胡军锋[6](2017)在《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80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齐拉西酮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1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治疗药物的选择情况分成齐拉西酮组和利培酮组,各80例。齐拉西酮组采用齐拉西酮治疗,利培酮组采用利培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评价量表(PANSS)评分、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I)评分变化,同时详细记录用药治疗时发生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用药1、2、4、8周后两组PANSS评分均较用药前显着改善(P均<0.05),齐拉西酮组用药后各个时间PANSS评分均显着低于利培酮组(P均<0.05)。用药1、2、4、8周后两组CGI-SI评分均较用药前显着改善(P均<0.05),齐拉西酮组用药后不同时间点CGI-SI评分均显着低于利培酮组(P均<0.05)。齐拉西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75%)显着低于利培酮组(2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作为首发精神分裂症安全性较高的治疗药物,能够有效促进疗效的提升。

王丽华[7](2016)在《氨磺必利致高泌乳素血症的影响因素及代谢相关不良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氨磺必利属于潜在易升高泌乳素的抗精神病药物。泌乳素水平越高,越易发生相关的不良反应。而且,高泌乳素血症的严重程度与其临床特征相关。显着的泌乳素升高会导致绝经前妇女性腺机能减退、闭经等严重不良反应。服用氨磺必利后泌乳素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预测显着的泌乳素升高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有研究表明高泌乳素血症可能与摄食和体重的增加、与代谢异常有关。服用氨磺必利后泌乳素水平升高对糖脂代谢产生怎样的影响还不确定,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目的探讨氨磺必利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泌乳素升高的影响因素、显着泌乳素升高的预测因子。探讨氨磺必利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泌乳素水平、氨磺必利剂量和浓度与糖脂代谢异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使用氨磺必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8周的随访研究,在基线、用药后4周、8周时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既往史,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等)、体格检查(身高、体重等)、实验室检查资料(泌乳素、性激素、血脂、血糖、脂蛋白等),记录用药后不良反应(椎体外系副反应、女性的月经情况);同时进行量表评估: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总分、阳性因子分、阴性因子分、一般精神病理分,临床总体印象严重程度量表(CGI-S)进行疗效评价,以Simpson-Angus量表(SAS)、Barnes静坐不能量表(BARS)、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进行椎体外系副反应评估。对氨磺必利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学进行验证,测定4周、8周时氨磺必利血药浓度。结果氨磺必利致高泌乳素血症的发生率为100%。控制年龄的影响,男性患者泌乳素水平与氨磺必利的剂量、浓度有相关性(r分别为0.464,0.589;P分别为0.013,0.001)。服用氨磺必利后,基线高泌乳素血症组较泌乳素正常组患者的泌乳素水平偏高且有显着差异(P<0.001)。女性比男性、18-29岁年龄组比45-59岁年龄组患者泌乳素水平偏高有显着性差异(P分别为<0.001,0.008);氨磺必利合并升高泌乳素风险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与单用氨磺必利的患者泌乳素升高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logistics回归显示性别、基线泌乳素水平是否正常是显着泌乳素水平升高的预测因子(P分别为0.007,0.023)。服用氨磺必利后8周内有9例患者出现体重增加,体重平均增加2.3(1-5.5)Kg;有8例患者出现血脂异常;未出现血糖异常的患者。血脂异常患者与血脂正常患者相比合并使用的其它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时间在4-6周内的比例显着较高(P=0.021);体重增加组和未增加组、血脂异常组和正常组分别在性别、年龄、泌乳素水平、氨磺必利剂量、浓度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8周时泌乳素水平、氨磺必利剂量、浓度与各代谢指标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1.影响氨磺必利致泌乳素水平升高的相关因素有性别、基线泌乳素水平是否正常、年龄。低剂量的氨磺必利同样升高泌乳素水平。致泌乳素升高风险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加用氨磺必利或单用氨磺必利升高泌乳素水平的程度相似。2.女性、基线泌乳素水平高于正常是服用氨磺必利8周后出现显着泌乳素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3.泌乳素水平、氨磺必利的剂量和浓度与服用氨磺必利后出现的体重增加、血脂异常无相关性。

孙文文[8](2014)在《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剂量、临床疗效、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评价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2.探讨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剂量、临床疗效、副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于治疗后1、2、4周末检测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帕利哌酮血药浓度;于治疗后1、2、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帕利哌酮疗效,TESS量表评价副反应;于治疗后1、4周末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泌乳素水平检查。结果:1.35例入组病人中23例完成试验;帕利哌酮治疗前后PANSS评分、SAPS评分、SANS评分、精神病理学症状评分、CGI-S评分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首发与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对比无显着性差异性(P>0.05);帕利哌酮治疗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头昏、口干、鼻塞、视力模糊、嗜睡、心动过速、乏力、失眠、锥体外系反应;男性和女性患者的血清泌乳素较治疗前均有显着升高(P<0.05),二者之间的升高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8周末的体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体重增加平均值(2.46±2.45)Kg;对比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值较治疗前有显着升高(P<0.05);帕利哌酮的剂量与疗效、副反应之间无相关性(P>0.05)。2.治疗后1、2周末间血药浓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后2、4周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患者的血药浓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ITT分析提示治疗后1、2、4周末的服药剂量与相应时间的血药浓度呈正相关(P<0.05),而PP分析则提示治疗后4周末二者有相关性(P<0.05);帕利哌酮血药浓度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减分率、CGI-S评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早期起效组与早期无效组血药浓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帕利哌酮血药浓度与TESS量表、体重增加值无相关性(P>0.05);帕利哌酮血药浓度与女性患者的血清泌乳素有相关性(P<0.05);出现EPS组患者与未出现EPS组血药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帕利哌缓释片可在治疗后1周内起效,迅速改善患者阳性、阴性以及精神病理症状。2.帕利哌酮缓释片对首发和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3.帕利哌酮的不良反应少,主要出现的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血清泌乳素升高,患者体重轻度增加,血脂轻度增高。4.帕利哌酮的血药浓度可能与服药剂量呈非线性正相关。5,帕利哌酮的血药浓度与女性患者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呈正相关。

吴小立[9](2013)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脂代谢异常与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不良反应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存在糖脂代谢异常。(2)研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可能的不良反应。(3)研究停用抗精神病药物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变化。方法:(1)共入组符合DSM-W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31例,其中首发未接受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70例(未服药组);持续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年的患者33例(服药组),曾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年且已停用抗精神病药物(?)3月的患者28例(停药组);以及年龄、性别、民族、受教育程度与患者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44例。(2)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禁食10小时后于次晨空腹状态下采集肘静脉血样10ml,检测血糖相关指标(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血脂相关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100)。采用公式HOMA-IR=空腹血糖水平(FPG, mmol/L)×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 mIU/L)/22.5评估每个研究对象糖代谢的内稳态。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测量体质量相关指标(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计算体重指数和腰臀比。(3)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 PANSS)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的严重度。结果:(1)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空腹血糖水平无差异(P=0.909)。患者组的空腹胰岛素和C肽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总胆固醇浓度、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载脂蛋白Al浓度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2)持续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年的服药组患者与首发未服药患者组相比,服药组的BMI、腰围和腰臀比显着高于未服药组(P<0.01),服药组的空腹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着增加(P<0.01),脂蛋白a和甘油三脂的水平显着升高(分别为P<0.05和P<0.01),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3)停药组与服药组比较:停药组与服药组间的体重指数、腰臀比、腰围及糖脂代谢指标无显着性差异,但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有显着降低(P=0.040)趋势。(4)停药组与首发未服药组比较:停药组患者不仅BMI仍显着大于未服药组(P<0.05),而且其腰围及空腹血清胰岛素、C肽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仍显着高于未服药组(P<0.05),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也仍显着低于未服药组(P<0.05)。结论:(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前已经存在糖、脂代谢的紊乱,主要表现为血清胰岛素及其抵抗指数和C肽水平的显着增加,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的显着下降。(2)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显着加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主要表现在BMI的显着增加,腰围和腰臀比的显着扩增、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着增加、以及血清甘油三酯和脂蛋白a的显着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下降。(3)平均停止使用抗精神病药物0.67年后可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已升高的甘油三酯水平,但并不能显着改善患者已出现的其它糖脂代谢异常。

郭影[10](2012)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利培酮治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使用利培酮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资料、效果和安全性。资料和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以2006年1月到2010年12月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入院的使用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的患者共有3001例。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采用自编调查表、药物副作用量表(TES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收集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病史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量表评分;药物副反应。结果:使用利培酮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男性占50.6%,女性占49.4%,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为主97.3%。已婚为主,占90.4%,文化程度以初中24.1%和高中/中专58.7%为主,居住地:城市81.3%,乡镇和农村18.3%。利培酮的使用剂量为2-8毫克/天,平均为4.66±3.84毫克/天。第2周开始,PANSS及BPRS减分率明显下降,在治疗第8周时,下降最明显。最常出现的副反应依次为视物模糊、震颤、静坐不能、口干、失眠、心动过速、体重增加等。出现5例急性肌张力障碍,221例出现泌乳素升高,其中有25例出现溢乳和闭经,4例出现排尿困难。结论:调查发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男女比例相近,已婚患者多,绝大部分为城镇居民,文化程度以初中至高中程度为主,以复发患者为主,高血压和糖尿病为常见的躯体疾病。绝大部分患者在8周时病情明显进步,利培酮对患者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药物,不良反应少,程度轻微,安全性高,可以耐受,但因升高血清泌乳素,在女性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二、利培酮治疗男女精神分裂症所致转氨酶升高的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培酮治疗男女精神分裂症所致转氨酶升高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分裂患者外周血代谢组和转录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精神分裂患者血浆生物标志物筛选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第二部分 转录组学揭示精神分裂患者外周血磷脂代谢通路异常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文献综述:精神分裂症的代谢紊乱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奥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背景
    参考文献
一.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二. 结果
    2.1 血清学指标结果
    2.2 各组心电图检查结果
    2.3 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
三. 讨论
四. 缺点与不足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精神病药物心血管安全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湖南省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性数据整理
    1 项目背景及数据来源
        1.1 调查目的
        1.2 调查对象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2 伦理
    3 纳入指标筛选
    4 各指标评判标准
        4.1 一般人口学资料
        4.2 家族史
        4.3 服药规律性
        4.4 自知力水平
        4.5 经济状况水平及既往住院次数
        4.6 病情稳定性评估方法
    5 数据清理
    6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病情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数据分析结果
        1.1 湖南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数据分布情况
        1.2 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性数据分布情况
        1.3 病情稳定性与各研究因素的χ2检验
        1.4 病情稳定性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2 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讨论
        2.1 精神分裂症各因素的分布特点
        2.2 自知力和规律服药是影响病情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2.3 影响病情稳定性的其他因素需重点关注
    3 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卡
附录 B: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院信息单
附录 C:居民个人健康档案
附录 D: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
附录 E: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和随访信息补充表
附录 F: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附录 G:随访服务有关说明
附录 H:社会功能评估
综述 影响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性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4)氨磺必利和阿立哌唑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四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临床效应的模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四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停药率、停药前用药时间以及临床效应的研究
    一、绪论
        1.精神分裂症概述
        1.1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
        1.2 精神分裂症诊断
        1.3 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
        1.3.1 药物选择问题
        1.3.2 单一用药与联合用药问题
        1.3.3 疗程及依从性问题
        1.4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药效学评价
        1.4.1 停药率及停药前用药时间
        1.4.2 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
        1.4.3 个人与社会功能
        1.4.4 生活质量
        1.4.5 主观舒适度
        1.4.6 服药依从性
        1.5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药代动力学评价
        2.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d study,RWS)
        2.1 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区别
        2.2 真实世界研究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的现状
        3.研究内容和意义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技术路线
        2.研究设计
        3.研究对象
        3.1 入组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退出标准
        4.治疗方案
        5.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
        5.1 社会人口学及病史等资料
        5.2 停药率(TDR)与停药前用药时间(TTD)
        5.3 临床症状量表
        5.4 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
        5.5 生活质量量表
        5.6 主观舒适度量表
        5.7 服药依从性量表
        5.8 血药浓度测定
        5.8.1 样本采集和保存
        5.8.2 样本前处理
        5.8.3 流动相配制及标准曲线
        5.8.4 仪器设置
        5.8.5 质谱条件
        5.8.6 实验试剂
        5.8.7 实验设备
        6.结局指标
        7.随访周期及流程表
        8.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9.数据处理
        9.1 数据管理
        9.2 分析数据集
        9.3 统计方法
    三、结果
        1.研究样本的基线资料
        1.1 研究样本人口学特征
        1.2 研究样本的临床特征
        1.3 药物剂量及其心理治疗
        1.4 躯体情况以及其他合并用药
        2.停药率(TDR)及停药前用药时间(TTD)
        2.1 四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单用药停药率、停药情况及停药前用药时间比较
        2.2 单用药及联合用药停药率、停药情况及停药前所经历时间比较
        2.3 COX回归分析
        3.临床结局比较
        4.血药浓度分析
第二章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社会功能的模型化研究
    一、绪论
        1.社会功能
        2.定量药理学概论
        2.1 药效学模型
        2.2 定量药理学在精神科的应用
        3.研究内容和意义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技术路线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分析方法
        3.1 数据特征分布
        3.2 分析指标选择
        4.数学建模
        4.1 结构模型选择
        4.2 统计学模型选择
        4.3 协变量的引入形式
        4.4 筛选协变量,建立最终模型
        4.5 模型评价
        4.6 模拟仿真
        5.软件
    三、结果
        1.社会功能
        2.影响因素筛选
        3.建模
        3.1 奥氮平单用药模型化分析
        3.2 利培酮单用药模型化分析
        3.3 阿立哌唑单用药模型化分析
        3.4 喹硫平单用药模型化分析
        3.5 模拟仿真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8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
    2.2两组患者CGI-SI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7)氨磺必利致高泌乳素血症的影响因素及代谢相关不良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绪论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氨磺必利致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特症和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剂量、临床疗效、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附表四
附表五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脂代谢异常与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不良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代谢综合症与精神分裂症
        1.1.1 代谢综合征
        1.1.2 精神分裂征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1.1.3 精神分裂征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1.2 精神分裂症疾病本身与糖脂代谢异常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抗精神病药物与糖脂代谢异常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本章小结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精神分裂症疾病对糖脂代谢影响的研究
    2.1 概述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人口学和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2.3.2 两组间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的比较
        2.3.3 血脂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分析
    2.4 讨论
    2.5 研究的局限性
    2.6 研究结论
第三章 抗精神病药物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3.1 概述
        3.1.1 抗精神病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
        3.1.2 抗精神病药物对脂代谢的影响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统计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人口学和基本临床资料的比较分析
        3.3.2 未服药组与服药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指标的比较
        3.3.3 停药组与服药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指标的比较
        3.3.4 停药组与未服药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指标的比较
        3.3.5 精神分裂症患者BMI、腰围及糖脂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
    3.4 讨论
        3.4.1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3.4.2 停止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3.4.3 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及糖脂代谢异常
    3.5 研究的局限性
    3.6 研究结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10)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利培酮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精神分裂症
        1.1.1 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1.1.2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
        1.1.3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现状
        1.1.4 精神分裂症的预后
    1.2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应用及效果
    1.3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性
    1.4 立题依据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方法
        2.2.2 调查内容
        2.2.3 调查的问卷
    2.3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人口学资料分析
        3.1.1 性别构成
        3.1.2 年龄构成
        3.1.3 民族构成
        3.1.4 婚姻状况构成
        3.1.5 文化程度构成
        3.1.6 居住地城乡构成
    3.2 疾病情况统计
        3.2.1 是否首发和病程构成的分布
        3.2.2 出院情况构成
        3.2.3 既往病史情况
        3.2.4 利培酮用量水平
    3.3 精神症状检查分析
        3.3.1 总体样本四个时点的 BPRS 评分水平
        3.3.2 四个时点不同性别在 BPRS 评分水平比较分析
        3.3.3 四个时点的不同年龄段的 BPRS 评分水平比较分析
        3.3.4 四个时点的首发与非首发患者在 BPRS 评分水平分析
        3.3.5 总体样本四个时点的 PANSS 评分水平
        3.3.6 四个时点的不同性别的 PANSS 评分水平比较分析
        3.3.7 四个时点的不同年龄段的 PANSS 评分水平比较分析
        3.3.8 四个时点的首发与非首发患者的 PANSS 评分水平比较分析
    3.4 药物不良反应
第4章 讨论
    4.1 使用利培酮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4.2 住院精神分裂症使用利培酮治疗的效果
    4.3 住院精神分裂症使用利培酮治疗的安全性
    4.4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利培酮治疗男女精神分裂症所致转氨酶升高的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分裂患者外周血代谢组和转录组研究[D]. 宋学冕.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奥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及比较[D]. 杜雪萍. 苏州大学, 2020(02)
  • [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D]. 朱锁.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氨磺必利和阿立哌唑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研究[D]. 邱佳琦.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5]四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临床效应的模型化研究[D]. 张蕾.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80例临床观察[J]. 胡军锋.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04)
  • [7]氨磺必利致高泌乳素血症的影响因素及代谢相关不良反应研究[D]. 王丽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8]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剂量、临床疗效、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 孙文文.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9]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脂代谢异常与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不良反应的研究[D]. 吴小立. 中南大学, 2013(02)
  • [10]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利培酮治疗的回顾性研究[D]. 郭影. 吉林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利培酮治疗男女精神分裂症转氨酶升高的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