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膜支架治疗上段癌性食管气管瘘疗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武,邹珩,李闻,王子恺[1](2021)在《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介入诊治专家共识(第二版)》文中提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呼吸道管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管壁上出现瘘口时称为呼吸道壁瘘。若瘘口造成下呼吸道与消化道相通,进而导致消化道内容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发热、咳痰等一系列呼吸道症状,被称为消化道-呼吸道瘘,是呼吸科、消化科、胸外科、介入科、放射科和肿瘤科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一种危重疾病。根据病因可将消化道-呼吸道瘘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种,
陈再利[2](2019)在《19例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研究19例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病例分析临床资料:回顾2011年1月-2018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19例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19例中,男10例,女9例,年龄5170岁,平均61.7岁。18例为鳞状细胞癌,1例为腺鳞癌。其中食管胸上段癌3例,食管胸中段癌13例,食管胸下段癌3例。食管胃颈部吻合8例,胸内吻合11例。食管气管瘘发生时间最早术后第7d,最迟术后第93d,中位时间术后第19d。19例病例均行禁食水、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通畅引流等保守治疗。其中11例采取单纯保守治疗,愈合6例,因感染死亡3例,因营养状况差死亡1例,1例带瘘生存至今已16个月;4例行气管支架置入治疗,2例愈合,余2例分别死于咯血和感染;2例行食管支架置入治疗,1例愈合,1例死于咯血;1例应用钛夹夹闭食管瘘口,未成功后保守治疗愈合;余1例行气管支架联合手术治疗。19例患者经治疗后其中10例瘘口愈合,分别在15d224d愈合,中位愈合时间为58d。结论:1.气管瘘可能主要发生在胸内,食管瘘主要位于吻合口及残胃。2.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以营养支持为基础,充分引流是关键,控制感染是重中之重,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选择支架治疗及不同方式的手术。3.食管气管瘘死亡患者可死于感染、出血、营养状况差。4.对于胸内吻合及颈部两种吻合方式,食管气管瘘占食管瘘的比例可能没有统计学差异。
王子恺,李淑玲,李闻[3](2019)在《食管气管瘘消化内镜治疗新进展》文中提出食管气管瘘是食管与气管和(或)支气管之间破溃形成的病理性交通, 多由食管癌和肺癌等恶性肿瘤进展侵犯, 以及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导致, 良性因素较少见。食管气管瘘一经确诊, 需立即治疗, 以尽快封堵瘘口, 缓解症状, 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以食管支架置入为代表的消化内镜微创介入技术是治疗食管气管瘘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就食管气管瘘治疗中食管支架类型选择、置入方法和疗效, 以及其他消化内镜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
李世清,杜宗汉,周晓晴,陈福敏[4](2016)在《内镜下带膜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癌食管狭窄和食管气管瘘64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带膜金属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癌食管狭窄及食管气管瘘,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在电子内镜下对64例中晚期食管癌食管狭窄和食管气管瘘患者进行带膜金属支架置入术。结果 64例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吞咽困难、呛咳症状明显改善,食管气管瘘患者瘘口全部闭合。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是胸痛,其余依次是反流性食管炎、出血、支架移位,大部分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可获得缓解或消失。结论经内镜带膜金属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中晚期食管癌食管狭窄及食管气管瘘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发症经治疗后可得到明显缓解。
陈智,蔡文,陈丽云[5](2013)在《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上段食管癌性狭窄43例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X线下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上段食管癌性狭窄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技术环节。方法采用钡剂口服造影及胃镜检查了解病变上段与咽缩肌的距离,X线下定位置入食管支架治疗43例上段食管癌性狭窄。结果 43例患者支架置入术1次成功,成功率100%,无一例穿孔,置入后吞咽困难症状迅速缓解。显效率96.7%(32/33),有效率3.3%(1/33),总有效率100%。结论虽然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上段食管癌性狭窄难度很高,但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确保咽缩肌功能不受影响,食管支架置入术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并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刘良浩,张军,朱云凯,杨书定,胡海军[6](2012)在《自膨式带膜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与食管气管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自膨式带膜支架治疗晚期食管癌并发食管恶性狭窄或食管气管瘘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在X线电视监视下置入自膨式带膜支架,其中食管恶性狭窄24例,食管气管(支气管)瘘5例。结果:均一次置放成功,全部病例术后吞咽功能立即得到改善,并发食管气管瘘呛咳消失。患者术后能进软食或普食,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自膨式带膜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有效提高生存期。
杨营军[7](2011)在《内镜下置带膜支架治疗食管上段癌性食管气管瘘31例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及进口带膜支架对食管上段癌性食管气管瘘治疗的新途径。方法内镜直视下应用国产及进口带膜记忆合金支架治疗上段癌性食管气管瘘(进口支架需X线配合,其中7例术中配合应用异丙酚)。结果 31例中距门齿18cm者12例、距门齿19cm者14例、距门齿20cm者5例,全部置放成功,总成功率为100%。结论证明了带膜支架同样可用于上段食管气管瘘的治疗,改变了以
孙杰,刘文天,王邦茂,张庆瑜,吕宗舜[8](2011)在《内镜下支架置入术治疗消化道狭窄273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内镜下支架置入术治疗消化道狭窄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方法:273例消化道狭窄患者,食管贲门狭窄242例,胃十二指肠狭窄24例,结肠直肠狭窄7例;恶性狭窄256例,良性狭窄17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梗阻症状,其中15例合并食管气管瘘,均行内镜直视下支架置入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治疗满意度调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266例(97.4%)消化道梗阻症状缓解,15例(100%)食管气管瘘者瘘口得到有效封堵.156例(57.1%)于架置入术后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为胸(腹)痛87例(31.9%),出血39例(14.3%),其中1仅例食管恶性狭窄者术后当天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43例(15.8%)出现再狭窄.256例(93.8%)对治疗表示满意.结论:内镜下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消化道狭窄、解除梗阻、封堵瘘口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安全性较高,使患者获得较高的治疗满意度.
李牧,郑民,王玮[9](2011)在《带膜支架材料治疗晚期食管癌30例》文中认为背景:大量的临床报道证实覆膜支架材料治疗食管癌性梗阻改善率达95%以上,支架置入技术操作容易,治疗痛苦较小,比较安全。目的:回顾性分析带膜支架材料置入治疗晚期食管癌引起的管腔狭窄及食管气管瘘患者临床效果。方法:30例食管恶性狭窄患者,术前均行食道钡餐检查及胃镜病理确诊,并经食管覆膜镍钛合金支架材料置入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价支架材料治疗效果并探讨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与对策。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共置入37枚覆膜食管支架材料,均1次性置入成功。术后患者吞咽困难、呛咳症状迅速缓解消失,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说明食管内带膜支架材料置入治疗晚期食管癌狭窄,能迅速缓解吞咽困难,使食管气管瘘呛咳现象消失,改善摄食状况。
杨位轩,刘成,刘同丰[10](2009)在《覆膜镍钛合金支架治疗恶性食管-气管瘘21例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应用镍钛记忆合金带膜网状支架治疗癌性食管-气管瘘的疗效。方法2002~2009年病理、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证实食管-气管瘘患者21例,根据食管狭窄的程度、长度、瘘口部位及狭窄上缘距门齿距离,确定支架长度和支架位置,随后行食管内带膜支架置入术。结果20例病人均1次成功放置镍钛记忆合金带膜网状支架,患者呛咳及吞咽困难症状消失,术后均能进普通流食。1例重度肺部感染合并心衰,患者不能耐受,放弃支架治疗。结论内镜下置入带膜支架是治疗晚期食管癌合并食管-气管瘘病人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带膜支架治疗上段癌性食管气管瘘疗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膜支架治疗上段癌性食管气管瘘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介入诊治专家共识(第二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的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一)食道-呼吸道瘘(ERF): |
(二)胸腔胃-呼吸道瘘: |
(三)食管吻合口-呼吸道瘘: |
(四)食管-肺泡瘘: |
二、诊断 |
(一)临床症状 |
(二)影像学检查 |
1.食管X线造影: |
2. CT或MRI: |
(三)内镜检查 |
1.支气管镜检查: |
2.胃镜: |
三、治疗 |
(一)手术治疗 |
(二)介入治疗[13] |
1.呼吸道内支架 |
2.食管支架 |
3.呼吸道和食管支架置入方式的选择 |
4.疗效评价 |
5.并发症 |
6.术后管理及随访 |
7.其他内镜干预措施 |
(三)内科保守治疗 |
(4)中医药治疗 |
(五)预后 |
四、总结 |
(2)19例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病例资料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的预防与诊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内镜下带膜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癌食管狭窄和食管气管瘘64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方法 |
1.3.1 术前准备: |
1.3.3 术后处理:术后2 h嘱患者吞稀钡进行X线造影,以做对照并观察瘘口封闭情况。术后禁食12 h,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有无呛咳、胸痛、胃食管返流、呕血、黑便等症状,常规应用抑酸、止血、抗感染、补液等处理。12~24 h后开始进温热流质饮食,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或普食,忌食大块状固体、多纤维食物及冰水。定期门诊随访,如有异常症状即来院复查。详细记录患者资料,术后跟踪随访,主要观察疗效及并发症,随访观察直至失访或死亡。 |
2 结果 |
2.1 支架置入情况 |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 |
2.3 术后随访 |
3 讨论 |
(5)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上段食管癌性狭窄43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吞咽困难疗效判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6)自膨式带膜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与食管气管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器械 |
1.3 方法 |
2 结 果 |
2.1 吞咽困难改善及瘘口封闭情况 |
2.2 支架膨胀情况 |
2.3 随访 |
3 讨 论 |
3.1 自膨式带膜支架置入的价值 |
3.2 并发症及处理 |
(8)内镜下支架置入术治疗消化道狭窄273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食管贲门狭窄支架置入: |
1.2.2 胃十二指肠狭窄支架置入: |
1.2.3 结肠直肠狭窄支架置入: |
1.2.4 支架选择: |
1.2.5 疗效判断: |
1.2.6 术后随访: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不良反应 |
2.3 术后再狭窄 |
2.4 术后生存时间 |
2.5 治疗满意度调查 |
3 讨论 |
(10)覆膜镍钛合金支架治疗恶性食管-气管瘘21例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带膜支架治疗上段癌性食管气管瘘疗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继发性消化道-呼吸道瘘介入诊治专家共识(第二版)[J]. 王洪武,邹珩,李闻,王子恺. 临床内科杂志, 2021(08)
- [2]19例食管癌术后食管气管瘘病例分析[D]. 陈再利.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3]食管气管瘘消化内镜治疗新进展[J]. 王子恺,李淑玲,李闻. 中华消化杂志, 2019(01)
- [4]内镜下带膜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癌食管狭窄和食管气管瘘64例临床观察[J]. 李世清,杜宗汉,周晓晴,陈福敏. 黑龙江医学, 2016(08)
- [5]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上段食管癌性狭窄43例疗效观察[J]. 陈智,蔡文,陈丽云. 广东医学, 2013(15)
- [6]自膨式带膜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与食管气管瘘的临床观察[J]. 刘良浩,张军,朱云凯,杨书定,胡海军.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 [7]内镜下置带膜支架治疗食管上段癌性食管气管瘘31例疗效评价[A]. 杨营军. 2011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2011
- [8]内镜下支架置入术治疗消化道狭窄273例[J]. 孙杰,刘文天,王邦茂,张庆瑜,吕宗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1(06)
- [9]带膜支架材料治疗晚期食管癌30例[J]. 李牧,郑民,王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08)
- [10]覆膜镍钛合金支架治疗恶性食管-气管瘘21例临床疗效分析[J]. 杨位轩,刘成,刘同丰. 中国消化内镜,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