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苏爱科[1](2020)在《河百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风险管理”、“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后评价”论题研究基本方法、程序、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从实践层面看,要将已有研究成果加以运用,需要强化地区、特种高速公路的建设风险管理研究,关注“黑天鹅”风险因素管理。本文以“河百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为背景,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后评价”开展具体研究,以总结和推广河百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经验,为桂西等地区同类项目风险管理提供可借鉴经验。总体而言,河百高速公路建设安全管理比较顺利,其管理经验可圈可点,其失误教训值得借鉴。针对河百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做后评价为提高对山区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能。本论文结合河百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形成了山区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九点经验,包括三个基本原则和六个核心措施。其中三个基本原则包括:数据化要素处理原则、主次实践操作原则、重视主观作用原则;六个关键举措包括明确周期管理任务、建立应对技术保障、设置岗位职能系统、完善责任监督体系、打造安全生产文化、发挥项目平台效应等。
黄凤玲[2](2019)在《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道改建工程项目,是城镇化发展对原有交通规划存在实际影响下必然存在的项目。这种实际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原来的道路路面宽度不够,随着车辆不断增多造成交通不顺畅;二是原来的线路走向很多都横穿城镇,对城镇建设和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三是原来的道路路面陈旧,坑坑洼洼,缺乏美观大气。新丰X线国道改建项目,是众多国道改建项目的一个缩影。国道X线新丰县城段改建工程项目于2010年形成可研报告,2011年动工改建,设计工期至2012年底,但实际施工至2017年7月份才正式通车。至目前为止,仍有部分工程因拆迁矛盾无法全面完工。总投资也由原预算的1.4亿元,新增为目前的2.2亿元。不论是工期增加时间,还是投资增加幅度,都大比率增加。类似国道X线新丰县城段改建工程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有很多,这些项目存在的问题应该也有普遍相似性。选择对国道X线新丰县城段改建工程项目分析,是因为该项目从立项到竣工中间过程存在着较多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政府项目的投资及管理过程中,项目后评估有助于政府提升决策和管理水平,强化其对建设项目的监管和管控。政府投资项目的后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我国有必要对政府投资的公路及改建项目开展研究,从而促进公路投资建设项目的规划化、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律化。本研究以X线为例,运用后评估方法分析出造成X这些矛盾问题在可行性研究不够全面、规划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和项目施工管理不严谨等方面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可行性研究应结合现状做好科学规划、资金筹集支付应充分考虑政策因素调整、涉农问题的处理处置应依法依规等几个方面合理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对类似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可行性报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加强项目施工管理的严谨性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工程项目从可研报告的形成到建成通车全过程的研究分析,发现该工程项目从资金投入,施工工期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对政府、施工方、群众等多方利益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类似工程项目必须在规划设计及项目管理上做到更加的科学合理。
崔胜男[3](2019)在《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技术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现有的基于公路建设期及竣工验收期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尚无法全面诠释公路运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目前,国内外对于公路建成运营后如何跟踪其生态环境影响,特别是对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影响的跟踪与评估尚未开展系统研究,对于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内容、范围、技术方法等方面均没有明确的界定,尚未形成科学的、可靠的技术方法和标准。随着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开展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方法研究,对于实现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全过程的科学评估和做好公路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及公路行业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于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本论文通过对比研究,在分析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基本特征和时空尺度的基础上,针对全国不同生态系统,建立了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长期演变的量化评估技术和时空尺度识别方法,形成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异同以及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与其他环境要素影响的区别,确定了其复杂性、反馈性、跟踪性和现实性的特征。(2)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机理的研究,将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分解为野生动植物影响度、土地利用变化率、景观格局干扰度和生态功能影响度4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3)运用遥感解译软件EasyInterpretation、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景观格局指数软件Fragstats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景观格局分析,结合现场调查研究,建立了基于3S技术的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技术方法,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体系。(4)依托环长白山旅游公路,通过探究公路建成运行前后的动物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时空尺度为4-7年和路侧200-300m范围内,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蒋常嘉[4](2019)在《我国物流园区后评价及再规划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我国的物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而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业集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已被提到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全国上下掀起了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的热潮。然而,由于我国物流园区发展较晚且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许多园区在实际建设运营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多问题,如规划不合理、定位不明确、运营水平低等,导致园区无法充分发挥集聚物流资源、提升服务水平的作用。与此同时,“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使园区的发展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物流园区亟待转型升级以实现与大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物流园区后评价指标体系对园区进行后评价,并基于后评价的结果为园区制定再规划方案,已成为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首先,本文对物流园区、项目后评价以及存量规划的内涵及相关理论进行概括,并总结分析了物流园区后评价与再规划的特性,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其次,本文通过对我国和江苏省物流园区发展概况的总结剖析了物流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然后以园区发展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为依据,在充分借鉴已有园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建设水平、集聚水平、集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四个方面构建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园区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改进的指数化连续打分法+线性加权的指标合成法”构建了物流园区后评价模型。再次,本文基于园区后评价的结论对园区再规划的原因进行判断,进而确定园区战略定位或运营模式的调整方案并梳理出园区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模块化的思想建立园区的功能区优化模型,实现功能区的调整优化,最终确定园区的再规划方案。最后,本文以无锡XZ物流园区为实例,对前文设计的物流园区后评价及再规划模型进行实际的应用,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
钱明[5](2018)在《基于项目法人视角的高速公路PPP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公路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完善地方交通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务院的未来规划目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高速公路的建设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以往的高速公路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由于政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日益增多,而其掌握的资源相对有限,故单纯的政府投资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高速公路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此政府开始积极探索在项目投资中引入社会资本的力量,并寻求适合于我国国情的高速公路PPP模式。本文针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高速公路项目,选取了采用BOT模式建设并且已经通车运营的YY高速公路和采用PPP模式正在建设的YB高速公路为实证案例,建立了一套适用于高速公路PPP项目后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理论分析法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回顾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高速公路PPP项目进行后评价。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结合PPP模式的特征,本文高速公路PPP项目后评价以项目法人视角从过程评价、投资与效益评价、影响评价、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评价及目标持续性评价五个方面展开,对项目的项目执行过程、经济与财务效益、社会与环境影响、目标实现情况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总结。从而得出PPP模式较BOT模式在很多方面有更好的适应性,同时也应认识到PPP模式尚存一定的局限性;PPP模式的高速公路项目后评价,在过程评价、影响评价等方面与一般项目无异。从项目法人角度,效益评价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而政企合作评价需予以高度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已建BOT项目和在建PPP项目的实例分析,总结出高速公路PPP项目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对在建的高速公路PPP项目提出完善建议,并指导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改进;同时也可为其他已建高速公路PPP项目后评价提供参考,并对未来高速公路PPP项目形成有益借鉴。
王涛,熊新竹,杨艳刚,张晓峰[6](2018)在《重要生态敏感区高等级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前重要生态区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中存在的后评价工作程序、技术方法等无规范可循、后评价实施的保障措施亟待完善等问题,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公路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发展历程,分析了高等级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实施中的问题,从制度、资金、技术、人才保障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高等级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保障体系,并提出建设保障体系建设建议。
蔺琳[7](2018)在《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公路作为可以有效带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我国交通运输框架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一环。但是由于高速公路建设前期投资巨大、建设周期较长等特点,政府投资建设高速公路的债务压力也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引入和发展了公私合营,即PPP模式,有效的缓解了政府出资建设高速公路面临的资金紧张问题。然而,不同的项目参与方对与项目投资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公共部门希望项目满足公益性的要求,私营部门追求资金利益最大化。判断这两个大相径庭的项目目标是否完成,就需要从项目的前期准备到建设实施再到运营管理,对项目的完成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即开展项目过程后评价。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高速公路和PPP项目的特点,分析整理一套适用于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定性评价指标,主要借鉴我国财政部PPP中心2015年提出的6项物有所值(VFM)定性评价基本指标,结合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实际,将这6项指标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并推广应用于项目过程后评价的各个评价环节,得到55项既符合高速公路PPP项目特点又满足过程后评价要求的定性评价指标。在过程后评价中,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合适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既可以在项目的不同节点进行动态的过程评价,也可以对项目全过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本文的实证案例选取了采用PPP模式建设并且已经通车运营的YH高速公路,利用分析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前期工作情况、项目实施情况、投资执行情况、运营评价情况和管理、配套及服务设施情况等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过程评价。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YH高速公路PPP项目在项目的各个阶段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项目整体实现了预期目标,项目积累的经验值得同类型项目参考借鉴。
周宇[8](2017)在《创建体现质量要求的RQC挣值法以提升公路项目后评价效果》文中提出项目后评价不仅可以用来对项目进行科学的总结,还可以为之后类似项目提供借鉴参考,是一种有效的项目管理手段。在后评价工作中,针对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后评价是非常关键的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针对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现行后评价方法主要有前后对比法、有无对比法、成功度法和综合评价法。然而这些方法由于自身存在缺陷,单纯用其对公路项目施工阶段进行后评价已经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得出的后评价结论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和高度,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公路项目后评价工作在中国的推广。作为一个能够综合考虑项目内多个因素的评价方法,挣值法的特点比较符合项目后评价的要求。若将其应用到针对公路项目施工阶段的后评价中,可望能够提升后评价结论的效用。针对这种情况,作者想到借鉴传统挣值法的思路,试图去寻找一种能够将质量与成本、进度因素集成量化的方法,来改进传统挣值法,以弥补现行后评价方法的缺陷。该文基于对现行几种针对公路项目施工阶段的后评价方法和挣值法基本原理的综述,发现可以将挣值法引入公路项目施工阶段的后评价。针对传统挣值法无法直接用于事后评价的缺陷,利用曲线拟合法将质量因素量化后对传统挣值法进行了改进。最后将改进后得到的RQC挣值法引入公路项目后评价案例,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验证这一做法的效果,并展望了 RQC挣值法引入针对公路项目施工阶段的后评价时还需要注意的问题。该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三点:第一,单纯使用现行方法对公路项目施工阶段进行后评价,达不到后评价应有的要求。第二,将引入质量因素改进后的挣值法用于公路项目施工阶段的后评价,既有必要,又切实可行。第三,初步创建了基于质量要求达成度的RQC挣值法,这一方法可以提升公路项目后评价的效果。该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尝试用曲线拟合法来对质量进行量化,按照质量要求的内涵,首次提出了可以从质量的明示要求和隐含要求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的系数RQC。第二,将质量因素引入挣值法后,弥补了传统挣值法的缺陷,得到了升级后的RQC挣值法。第三,该研究针对公路项目后评价创建RQC挣值法的思路,同样可以适用于其他类型的项目后评价。
于华宾[9](2016)在《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意义,针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完善对策,包括提高对后评价的重视程度、注重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健全完善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后评价工作制度、注重后评价与可行性研究指标的对比分析,推动后评价工作顺利进行,全面掌握项目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黄起[10](2016)在《基于属性理论的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肃省地处我国西部内陆,位于黄河上游,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西北五省的交通运输枢纽,也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承担过境和中转交通的关键区域,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和重要的国际战略地位。自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省公路交通工程发展迅速,其高等级公路项目的发展,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深化改革政策中保证甘肃省战略地位优势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着甘肃省整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展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有利于认识和总结甘肃省已投产运营的高等级公路项目在投资决策、项目建设及运营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因此,对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围绕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课题,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对比分析和逻辑推理等理论研究手段,从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基础理论出发,对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和属性评价模型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公路项目后评价发展概况及属性理论研究概况,总结了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发展沿革、现状及趋势,确定了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其次,研究了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内容、程序及原则等基础理论,对比分析了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常用方法,在总结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思路的基础上,结合甘肃省高等级公路的特点及作用,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难度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影响要素,构建了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结合属性理论应用思路,建立了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应用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计算机编程技术,采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制了属性识别计算模块,并对甘肃省某省际高速公路辅道项目进行了过程评价和目标可持续性评价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证实属性识别模块具有实用性,属性评价模型具有现实可行性。
二、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河百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一般山区高速公路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2.1 风险概念 |
2.2 风险识别 |
2.2.1 单元定性原则 |
2.2.2 模型定量原则 |
2.3 山区高速公路环境特征及建设期风险特征 |
2.3.1 山区高速公路自然环境特征 |
2.3.2 山区高速公路社会环境特征 |
2.3.3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期风险特征 |
2.4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期风险识别步骤 |
2.4.1 确认风险因素 |
2.4.2 评估风险权重 |
2.4.3 确定风险事件 |
2.5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期风险管理方法 |
2.5.1 常见风险管理方法 |
2.5.2 风险管理后评价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百高速公路建设风险识别与评价 |
3.1 河百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
3.1.1 建设项目概况 |
3.1.2 从业单位情况 |
3.1.3 建设项目资金 |
3.1.4 项目建造规模 |
3.2 河百高速公路环境 |
3.2.1 自然环境 |
3.2.2 社会经济环境 |
3.3 建设风险识别 |
3.3.1 风险测量指标确定 |
3.3.2 风险因素权重确定 |
3.4 关键风险因素及其风险事件 |
3.4.1 拆迁安置 |
3.4.2 自然灾害 |
3.4.3 技术挑战 |
3.4.4 配套工程衔接 |
3.4.5 地质条件与水文条件 |
3.5 严重风险因素及其风险事件 |
3.5.1 项目生态环境影响 |
3.5.2 作业选址 |
3.5.3 通货膨胀 |
3.5.4 同质企业竞争 |
3.5.5 承发包形式 |
3.5.6 勘察设计 |
3.6 中度风险因素及其风险事件 |
3.7 微小风险因素及其风险事件 |
3.8 可忽略风险因素及其风险事件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百高速公路建设期风险管理程序认定 |
4.1 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程序认定 |
4.1.1 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程序认定 |
4.1.2 管理程序认定层次或有重大错报风险层次认定 |
4.2 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程序主要内容 |
4.2.1 法律监管环境 |
4.2.2 监管单位性质 |
4.2.3 政策选择运用 |
4.2.4 单位管理业绩 |
4.2.5 单位内部控制 |
4.3 风险管理程序实施 |
4.3.1 技术类风险应对措施 |
4.3.2 组织管理应对措施 |
4.3.3 资金安全应对措施 |
4.3.4 市场风险应对措施 |
4.3.5 政策法规及社会问题应对措施 |
4.3.6 自然与生态环境应对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百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后评价 |
5.1 河百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后评价 |
5.1.1 项目管理后评价提出 |
5.1.2 项目管理后评价内容 |
5.1.3 项目管理后评价方法 |
5.2 项目管理成功度评价 |
5.2.1 建设风险管理前期工作成功度 |
5.2.2 建设风险管理实施阶段成功度 |
5.2.3 风险管理整体效果成功度 |
5.3 项目管理前后偏差评价 |
5.3.1 针对可避免“中度风险”实施的管理程序 |
5.3.2 针对非可避免“关键风险”实施的管理程序 |
5.3.3 风险管理程序实施前后风险层次认定 |
5.4 河百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经验推广 |
5.4.1 数据化要素处理 |
5.4.2 主次实践操作 |
5.4.3 重视主观作用 |
5.5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关键举措 |
5.5.1 明确周期管理任务 |
5.5.2 建立应对技术保障 |
5.5.3 设置岗位职能系统 |
5.5.4 完善责任监督体系 |
5.5.5 打造安全生产文化 |
5.5.6 发挥项目平台效应 |
5.6 本章小结 |
基本结论与展望 |
1.1 基本结论 |
1.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与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道路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相关理论研究 |
2.1 研究文献综述 |
2.1.1 项目后评估研究综述 |
2.1.2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估研究综述 |
2.1.3 研究综述总结 |
2.2 项目后评估 |
2.2.1 项目后评估的定义 |
2.2.2 项目后评估的基本内容 |
2.2.3 项目后评估的流程 |
2.2.4 项目后评估的特色 |
2.3 项目后评估的理论基础 |
2.3.1 全生命周期理论 |
2.3.2 成本效益理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国道改建项目后评估的基本方法 |
2.4.1 逻辑框架法 |
2.4.2 对比法 |
2.4.3 层次分析法 |
2.4.4 统计预测法 |
2.4.5 成功度评价法 |
2.4.6 各评估方法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 |
3.1 国道X线项目概况 |
3.2 国道X线改建项目后评估的内涵与内容 |
3.2.1 国道X线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估的内涵 |
3.2.2 国道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估的内容 |
3.3 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3.1 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3.2 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3.3.3 国道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
3.3.4 国道项目建设后评估体系权重设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研究 |
4.1 项目目标后评估 |
4.1.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4.1.2 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
4.1.3 预期效果达成情况 |
4.2 项目效益后评估 |
4.2.1 国民经济后评估 |
4.2.2 财务经济后评估 |
4.3 项目影响后评估 |
4.3.1 经济影响后评估 |
4.3.2 环境影响后评估 |
4.3.3 社会影响后评估 |
4.4 项目持续性后评估 |
4.4.1 外部条件对项目目标持续性的影响 |
4.4.2 内部条件对项目目标持续性的影响 |
4.5 项目过程管理后评估 |
4.5.1 组织机构管理 |
4.5.2 施工设计和可行性研究 |
4.5.3 质量评价 |
4.5.4 进度评价 |
4.5.5 费用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技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2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特征及时空尺度研究 |
2.1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特征剖析 |
2.1.1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基本概念 |
2.1.2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与其它评价的异同 |
2.1.3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与其他环境要素的不同 |
2.1.4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特征 |
2.2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时空尺度 |
2.2.1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时间尺度 |
2.2.2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空间尺度 |
2.3 本章小结 |
3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 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机理分析 |
3.1.1 不同生态系统区域环境分析 |
3.1.2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3.1.3 公路建设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 |
3.2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的定量研究 |
3.2.1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的筛选 |
3.2.2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 |
3.3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方法研究 |
4.1 基本评价方法 |
4.1.1 统计分析法 |
4.1.2 列表清单法 |
4.1.3 质量指标法 |
4.1.4 生态机理分析法 |
4.1.5 对比法 |
4.2 野生动物调查方法研究 |
4.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
4.4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研究 |
4.5 时空尺度计算方法研究 |
4.6 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体系研究 |
4.6.1 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 |
4.6.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体系 |
4.7 本章小结 |
5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案例研究 |
5.1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工程概况 |
5.2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现场调查 |
5.2.1 调查目标及原则 |
5.2.2 调查范围及时间 |
5.2.3 调查对象及内容 |
5.2.4 调研结果及分析 |
5.3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4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单指标评价 |
5.4.1 野生动物影响度 |
5.4.2 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率分析 |
5.4.3 区域景观格局变化 |
5.4.4 区域生态功能影响度 |
5.5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时空尺度分析 |
5.5.1 时间尺度 |
5.5.2 空间尺度 |
5.6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体系研究 |
5.6.1 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模型构建 |
5.6.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5.6.3 综合后评价体系计算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我国物流园区后评价及再规划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流园区的相关研究 |
1.2.2 项目后评价的相关研究 |
1.2.3 评价方法及模型的相关研究 |
1.2.4 再规划的相关研究 |
1.2.5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概念解析 |
2.1 相关概述 |
2.1.1 物流园区概述 |
2.1.2 项目后评价概述 |
2.1.3 存量规划概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项目后评价相关理论 |
2.2.2 项目再规划相关理论 |
2.3 特性分析 |
2.3.1 物流园区后评价特性分析 |
2.3.2 物流园区再规划特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物流园区发展情况的实证研究 |
3.1 物流园区发展情况概述 |
3.1.1 我国物流园区发展概况 |
3.1.2 江苏省物流园区发展概况 |
3.1.3 物流园区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
3.2 实证研究物流园区的建设情况以及运营情况 |
3.2.1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 |
3.2.2 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 |
3.2.3 玖隆钢铁物流园 |
3.2.4 案例总结 |
3.3 物流园区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外部因素 |
3.3.2 内部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流园区后评价体系设计 |
4.1 物流园区后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
4.2 物流园区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步骤 |
4.2.3 指标说明 |
4.3 物流园区后评价方法的选择 |
4.3.1 指标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
4.3.2 评价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
4.3.3 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
4.3.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5 物流园区后评价模型及评价标准的设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物流园区再规划体系设计 |
5.1 物流园区再规划体系设计思路 |
5.2 物流园区再规划原因分析 |
5.3 物流园区再规划模型的构建 |
5.3.1 模块化设计方法借鉴 |
5.3.2 基于模块化设计方法的物流园区功能区优化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物流园区后评价与再规划实例应用 |
6.1 无锡XZ物流园区项目概况 |
6.1.1 区位交通条件 |
6.1.2 建设运营情况 |
6.2 无锡XZ物流园区后评价分析 |
6.2.1 无锡XZ物流园区后评价指标值的获取与处理 |
6.2.2 无锡XZ物流园区后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
6.2.3 无锡XZ物流园区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4 无锡XZ物流园区后评价计算及结果分析 |
6.3 无锡XZ物流园区再规划 |
6.3.1 无锡XZ物流园区存在问题剖析 |
6.3.2 无锡XZ物流园区再规划动因分析 |
6.3.3 无锡XZ物流园区再规划方案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江苏省物流园区建设运营情况”调研问卷 |
附录B:物流园区后评价指标打分表 |
附录C:物流园区后评价指标专家打分结果 |
作者简介 |
(5)基于项目法人视角的高速公路PPP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对象、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5 创新点 |
2 高速公路PPP项目后评价理论基础 |
2.1 PPP模式 |
2.1.1 PPP的概念 |
2.1.2 PPP的优势 |
2.1.3 PPP的劣势 |
2.2 高速公路PPP项目 |
2.3 项目后评价 |
2.3.1 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
2.3.2 项目后评价的意义 |
2.3.3 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
2.4 高速公路项目后评价 |
2.4.1 高速公路项目后评价的意义 |
2.4.2 高速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
2.5 小结 |
3 高速公路PPP项目后评价体系建立 |
3.1 评价主体的界定 |
3.2 评价思路的明确 |
3.3 评价时点的选择 |
3.4 评价指标的分析 |
3.4.1 过程评价指标 |
3.4.2 投资与效益评价指标 |
3.4.3 影响评价指标 |
3.4.4 政企合作评价指标 |
3.4.5 目标持续性评价指标 |
3.5 评价方法的应用 |
3.6 小结 |
4 高速公路PPP项目后评价应用探讨 |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4.1.1 YY高速公路BOT项目概况 |
4.1.2 BW高速公路PPP项目概况 |
4.2 过程评价 |
4.2.1 决策阶段的回顾与评价 |
4.2.2 实施准备阶段的回顾与评价 |
4.2.3 实施阶段的回顾与评价 |
4.2.4 运营阶段的回顾与评价 |
4.3 投资与效益评价 |
4.3.1 投资执行评价 |
4.3.2 资金筹措评价 |
4.3.3 运营指标评价 |
4.3.4 财务评价 |
4.4 影响评价 |
4.4.1 环境影响评价 |
4.4.2 社会影响评价 |
4.5 政企合作评价 |
4.5.1 组织管理评价 |
4.5.2 各方的职责评价 |
4.5.3 特许经营协议评价 |
4.6 目标持续性评价 |
4.6.1 内部因素持续性评价 |
4.6.2 外部条件持续性评价 |
4.7 小结 |
5 结论 |
5.1 研究结果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重要生态敏感区高等级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外环境影响后评价发展历程 |
2 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实施中的问题 |
(1) 对环境影响后评价重要性观念转变不到位 |
(2) 涉及公路行业环境影响后评价相关技术体系还未建立[30] |
(3) 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相关要求还不明确 |
3 重要生态敏感区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保障机制建设 |
3.1 实施制度保障 |
3.1.1 现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文件 |
3.1.2 高等级公路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建设建议 |
(1) 完善环境影响后评价规章制度 |
(2) 实行赔偿制度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
(3) 建立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环境保护机构 |
3.2 实施技术保障 |
3.2.1 重要生态敏感区高等级公路环境调查 |
3.2.2 生态环境监测 |
3.2.3 测绘信息技术 |
3.2.4 高等级公路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建设建议 |
(1) 完善环境影响后评价能力分类管理 |
(2) 加强环境影响后评价标准规范建设 |
3.3 资金保障 |
3.3.1 提高环保投资投入和收益 |
3.3.2 环境影响后评价资金保障建议 |
(1) 利用排污权交易, 拓展环保投资融资渠道 |
(2) 提前谋划, 做好项目环保投资预算 |
3.4 人才保障 |
3.4.1 做好后评价培训工作 |
3.4.2 环境影响后评价人才保障建议 |
(1) 开展后评价人才培养智库建设 |
(2) 建立后评价人才激励机制 |
(3) 做好后评价人才规划工作 |
4 结语 |
(7)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PPP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国内PPP项目后评价研究现状 |
1.2.3 国内PPP项目后评价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综述 |
2.1 PPP项目过程后评价理论基础 |
2.1.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1.2 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4 绩效管理理论 |
2.1.5 物有所值理论 |
2.2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特点 |
2.2.1 高速公路PPP项目特点 |
2.2.2 项目过程后评价含义及特点 |
2.2.3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意义 |
2.2.4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内容 |
2.2.5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方法 |
3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方法 |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3.2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变化的影响因素 |
3.2.1 内部影响因素 |
3.2.2 外部影响因素 |
3.3 指标体系的初步确立 |
3.3.1 定性评价指标 |
3.3.2 前期工作定量评价指标 |
3.3.3 项目实施定量评价指标 |
3.3.4 投资执行定量评价指标 |
3.3.5 运营情况定量评价指标 |
3.3.6 管理、配套及服务设施运行定量评价指标 |
3.4 指标体系的确定 |
3.4.1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3.4.2 指标体系的说明 |
4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
4.1.2 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基本要素 |
4.2.2 模糊综合评价的计算 |
5 案例分析——YH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 |
5.1 项目基本情况 |
5.1.1 项目概述 |
5.1.2 前期工作情况 |
5.1.3 项目实施情况 |
5.1.4 投资执行情况 |
5.1.5 项目运营情况 |
5.1.6 管理、配套及服务设施情况 |
5.2 过程后评价分析 |
5.2.1 专家评分及隶属度计算 |
5.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过程后评价 |
5.3 过程后评价结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创建体现质量要求的RQC挣值法以提升公路项目后评价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问题 |
1.3.1 针对公路项目施工阶段的现行后评价方法效果如何 |
1.3.2 挣值法是否可以用于公路项目施工阶段的后评价 |
1.3.3 如何用质量要求达成度来创建新的RQC挣值法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价值 |
1.6 核心概念释义 |
1.6.1 挣值法 |
1.6.2 质量要求 |
1.6.3 工程项目后评价 |
1.7 研究范围界定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针对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后评价要求和现行方法 |
2.1.1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后评价工作涉及的内容 |
2.1.2 针对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后评价要求 |
2.1.3 后评价工作在其他国家的发展现状 |
2.1.4 后评价工作在中国国内的发展现状 |
2.1.5 现行针对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后评价方法 |
2.1.6 本节文献评述 |
2.2 传统挣值法的理论与方法特点 |
2.2.1 挣值法原理 |
2.2.2 挣值法在其他国家的发展现状 |
2.2.3 挣值法在中国国内的发展现状 |
2.2.4 传统挣值法的优点 |
2.2.5 传统挣值法的缺点 |
2.2.6 本节文献评述 |
2.3 质量要求的内涵及其与成本、进度之间的关系 |
2.3.1 质量要求在ISO9001-2015中的描述 |
2.3.2 质量与成本、进度之间的关系 |
2.3.3 本节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2.1 文献综述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案例分析法 |
3.3 RQC挣值法的改进理论框架 |
3.3.1 现行后评价方法对质量评价的不足 |
3.3.2 挣值法应当引入质量因素 |
3.3.3 质量要求达成度RQC概念的提出 |
3.3.4 改进RQC挣值法的步骤 |
3.3.5 改进RQC挣值法的研究假设 |
3.4 建立对公路项目RQC打分的调查问卷 |
3.4.1 调查问卷的组成与设计 |
3.4.2 调查问卷题项说明 |
3.4.3 数据选取与问卷发放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发现和结果分析 |
4.1 单纯使用现行的方法对公路项目进行后评价效果不佳 |
4.2 可以引入挣值法对公路项目施工阶段进行后评价 |
4.2.1 挣值法的特性决定其适用于公路项目后评价 |
4.2.2 针对公路项目施工阶段的后评价需要引入更有效的方法 |
4.2.3 传统挣值法需要针对公路项目施工阶段后评价进行改进 |
4.2.4 传统挣值法的缺陷可以通过改进来弥补 |
4.3 改进得出RQC挣值法 |
4.3.1 质量要求达成度与成本、进度之间的关系 |
4.3.2 质量要求达成度RQC与单位成本c的离散数据建立 |
4.3.3 质量要求达成度RQC与单位成本c之间的曲线拟合函数 |
4.3.4 RQC挣值法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QC挣值法引入公路项目后评价案例的效果验证 |
5.1 使用现行后评价方法的公路项目后评价案例介绍 |
5.1.1 案例项目背景及后评价经过 |
5.1.2 该公路项目施工阶段后评价报告结论 |
5.1.3 该公路项目施工阶段后评价报告公布后的反响 |
5.1.4 对该公路项目施工阶段后评价报告进行反思分析 |
5.2 将RQC挣值法引入该公路项目后评价的新增内容 |
5.2.1 利用RQC挣值法分析项目数据 |
5.2.2 引入RQC挣值法后得出的后评价结论 |
5.3 RQC挣值法引入该份报告后的效果分析 |
5.3.1 引入RQC挣值法后该份报告的效果得到了提升 |
5.3.2 引入RQC挣值法后发现的新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研究成果的应用建议 |
6.3 研究贡献 |
6.4 研究的不足 |
6.5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质量要求达成度(RQC)的评分标准依据表 |
(9)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意义 |
1.1提高高速公路项目管理水平 |
1.2推动项目投资管理良性循环 |
1.3确保项目建设的经济、社会效益 |
2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存在的问题 |
2.1对后评价重视程度不够 |
2.2基础数据的收集不合理 |
2.3后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
3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对策 |
3.1提高对后评价的重视程度 |
3.2注重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 |
3.3健全完善后评价指标体系 |
(10)基于属性理论的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等级公路的发展情况 |
1.1.2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投资建设及运营情况 |
1.1.3. 国家政策对甘肃省高等级公路的影响 |
1.1.4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公路项目后评价发展概况 |
1.3.1 国外公路项目后评价发展概况 |
1.3.2 国内公路项目后评价发展概况 |
1.3.3 属性理论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第2章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 |
2.1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概念及程序 |
2.1.1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
2.1.2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程序 |
2.2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
2.2.1 过程评价 |
2.2.2 投资与效益评价 |
2.2.3 影响评价 |
2.2.4 目标可持续性评价 |
2.3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原则 |
2.3.1 客观性 |
2.3.2 科学性 |
2.3.3 反馈性 |
2.3.4 实用性 |
2.4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方法的对比研究 |
2.4.1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的方法 |
2.4.2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
3.1.1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3.1.2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3.1.3 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3.2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要素分析 |
3.2.1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的特点和作用 |
3.2.2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后评价的影响要素分析 |
3.3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1 构建甘肃省高等级公路后评价影响因素结构图 |
3.3.2 确定甘肃省高等级公路后评价初选指标 |
3.3.3 筛选及优化后评价指标 |
3.4 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的含义分析 |
3.4.1 过程评价指标 |
3.4.2 投资与效益评价指标 |
3.4.3 影响评价指标 |
3.4.4 目标可持续性评价指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立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模型-基于属性理论 |
4.1 属性理论的应用情况与特点 |
4.1.1 属性理论的应用情况 |
4.1.2 属性理论的应用特点 |
4.1.3 属性理论应用于后评价的适用性分析 |
4.2 属性理论建立后评价模型的思路研究 |
4.2.1 属性理论建立评价模型的理论基础 |
4.2.2 属性理论后评价模型的应用流程 |
4.3 构建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属性理论模型 |
4.3.1 确定研究对象 |
4.3.2 确定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 |
4.3.3 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4 属性识别 |
4.4 属性识别计算模块设计 |
4.4.1 功能介绍 |
4.4.2 属性识别模块应用说明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实例应用研究 |
5.1 甘肃省某省际高速公路辅道项目概况 |
5.1.1 项目简介 |
5.1.2 项目沿线情况 |
5.1.3 项目主要技术指标及工程数量 |
5.2 案例公路项目后评价 |
5.2.1 确定后评价指标体系 |
5.2.2 确定指标权重 |
5.2.3 属性识别 |
5.2.4 后评价结论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河百高速公路建设风险管理后评价[D]. 苏爱科. 长安大学, 2020(06)
- [2]国道X线改建工程项目后评估研究[D]. 黄凤玲.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3]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技术方法研究[D]. 崔胜男.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我国物流园区后评价及再规划问题研究[D]. 蒋常嘉. 东南大学, 2019(06)
- [5]基于项目法人视角的高速公路PPP项目后评价研究[D]. 钱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6]重要生态敏感区高等级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保障体系研究[J]. 王涛,熊新竹,杨艳刚,张晓峰.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18(04)
- [7]高速公路PPP项目过程后评价研究[D]. 蔺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8]创建体现质量要求的RQC挣值法以提升公路项目后评价效果[D]. 周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9]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问题及对策[J]. 于华宾. 交通世界, 2016(13)
- [10]基于属性理论的甘肃省高等级公路项目后评价研究[D]. 黄起.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