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应变下焊接接头冲击韧度及韧—脆转变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叶兵[1](2019)在《钢桥厚板冲击韧性与断裂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钢材产能保持长期快速增长态势,钢材已经成为一种常用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到大跨度桥梁中,导致对厚板钢材需求日益增加。随着厚度的增加,钢桥厚板中裂纹或类裂纹缺陷尖端的应力应变状态由平面应力向平面应变转变,约束增加而使脆性断裂倾向增大。加上我国北部地区气候严寒,最低气温在-40℃以下,低温环境下厚钢板(厚度超过50mm)韧性会表现得更差,从而更容易发生脆性断裂。基于上述情况,为了保证低温下钢结构桥梁厚板不发生脆性断裂事故,因此对钢桥厚板冲击韧性与断裂机理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几种经典断裂力学理论(应力场强度因子理论、J积分临界值理论、裂纹尖端张开位移)进行分析探讨,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冲击韧性指标和断裂韧性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当钢板厚度不超过一定数值时,可以用通过夏比V型冲击韧性实验,对钢材断裂韧性进行评价,超过一定数值时,钢材需要进行CTOD实验进行校正(2)在+20,0,-20,-40℃四个温度点下,对结构钢Q345B厚板(60,90,120mm三种厚度)进行冲击试验,得出相应冲击功值AK。并对实验结果值进行线性分析,并与规范值进行比较,最终提出利用分权平均值法对厚板冲击功进行修正。(3)为了了解理想裂纹尖端的应力场分布规律,利用有限元软件LS-DYNA,考虑材料本构关系、侧向约束条件、网格划分密度、初始裂纹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三点弯曲试样有限元模型。通过模型加载P-V曲线,定性判断Q345B钢材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断裂韧性好坏,并确定其CTOD临界值大小。(4)结合以上研究,对Q345B钢材冲击韧性试验实验结果和CTOD断裂韧性数值分析结果,与相关文献、规范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提出了钢结构桥梁厚板冲击韧性简化计算方法和CTOD临界值确定办法,为工程相关试验以及钢桥相关设计参数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陆春振,刘晓光,李永强,鞠晓臣,赵欣欣[2](2019)在《桥梁用高强钢防断评价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桥梁用高强钢的低温断裂问题一直是桥梁钢结构设计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为了深化对高强度桥梁钢断裂问题的认识,从高强钢的断裂韧性及其评估方法、现行高强钢断裂韧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系统总结并讨论了高强桥梁钢防断评价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高强钢断裂韧性是由多个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弹塑性断裂力学问题,其破坏形式、服役工作温度、使用板厚、材料材质组织均匀性等问题较为复杂。高强钢的断裂韧性试验、防断评价方法及其适用性是钢结构构件防断设计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防断问题持续深化研究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林爽[3](2018)在《卷管式铺管对X65管线钢焊缝金属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消耗,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不断向深海推进。卷管式铺管法是深海管线铺设法中最为高效和经济的铺管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卷管式铺管法中管道经历的反复大塑性变形,对管线钢尤其是环形焊缝的力学性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开发具有良好塑性变形能力的、卷管式铺设专用焊接材料对卷管式铺设法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卷管式铺设过程引入的反复塑性变形对焊缝金属性能产生的影响,是开发卷管式铺设法专用焊材的基础,可为焊材的开发提供指导。本文采用小尺寸试样循环塑性变形和人工时效的方法,模拟X65管线钢焊缝金属在卷管式铺设过程中经历的反复应变过程以及管线长期服役于海底的自然时效过程。主要研究结果为:焊缝金属中均匀分布的位错线和轻微位错缠结,经2%和5%拉-压循环塑性变形后分别转变为以位错墙和位错胞为主的位错组态。由于变形过程中发生包申格效应,焊缝金属的屈服强度由491MPa分别降低至398MPa和423MPa,抗拉强度无明显变化,保持在570580MPa之间。随循环塑性变形量的增加,焊缝金属的加工硬化能力降低,均匀延伸率也随之降低,由11.7%降低至9.1%和8.7%。-30℃时的平均冲击吸收功由159.7J分别降低至141.2J和144.1J。循环塑性变形后的焊缝金属经时效处理后,屈服强度较时效前增加120MPa以上,而抗拉强度不显着受时效过程的影响。时效处理使焊缝金属的塑性和韧性明显降低,均匀延伸率进一步降低至5.9%和4.8%;冲击断裂模式由韧脆性混合断裂转变为完全脆性断裂。时效过程中产生的柯氏气团钉扎位错,使焊缝金属发生硬化,是焊缝金属时效后屈服强度升高、塑韧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韦洋[4](2018)在《应变强化奥氏体不锈钢容器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奥氏体不锈钢容器应变强化技术是通过对容器进行加压处理,使容器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可在安全范围内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从而达到减薄容器壁厚、节约制造成本、实现容器轻量化的目的。焊接接头是压力容器的薄弱部位,以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容器的焊接接头为研究主体,展开以下研究工作,为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容器的工程应用提供一定依据。采用S30408奥氏体不锈钢板制造了应变强化奥氏体不锈钢容器,并完成了塑性变形量为9%的应变强化试验。分别对应变强化前后的母材和焊接试板进行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9%应变强化后,母材和焊接接头屈服强度分别提高了59%和43%左右,断面收缩率降低了29%左右,冲击韧性变化较小。分别在应变强化后容器的环焊缝和纵焊缝处割取焊接接头试样,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和微观组织分析。与未强化的焊接试板相比,9%应变强化对微观组织影响较小;强化后的焊接接头屈服强度升高,断面收缩率降低,但其力学性能仍满足相关标准规定。为了研究应变强化对焊接接头残余应力的影响,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应变强化奥氏体不锈钢容器焊接及应变强化数值模型。结果表明应变强化能够改善焊缝处的残余应力分布,应变强化后焊缝中心处的横向应力和纵向应力大幅度降低,分布更加均匀。环焊缝中心处纵向拉应力由270 MPa降低至70 MPa,横向压应力由100 MPa降低至0 MPa左右;纵焊缝中心处纵向应力由400 MPa的拉应力变为200 MPa的压应力,横向应力变化较小。通过X射线衍射法测试了应变强化后容器筒体焊缝处的残余应力,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度较好。建立了不同强度匹配形式及不同焊缝余高的筒体环焊缝焊接模型。研究表明,强度匹配系数愈高,焊缝处的焊接残余应力愈大;综合考虑残余应力和应变强化的内压作用,不同强度匹配下,焊缝的应变量均小于母材的应变量;强度匹配系数M越大,焊缝处的应变量越小,即超强匹配时,会牺牲母材处的韧塑性储备,以起到保护韧塑性储备较差的焊缝的作用;焊缝余高在应变强化过程中为总体应变量做出一定贡献,焊缝余高愈大,焊缝处的应变量愈小,即焊缝余高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焊缝的作用。
禅志善[5](2018)在《承压设备用钢焊接接头粗晶热影响区冲击韧性表征》文中研究指明结构件大多需要进行焊接连接,因此要求材料具有优异的焊接性。焊接接头和母材的冲击韧性都是承压设备设计与使用的基础性能。热影响区中粗晶热影响区(Coarse Grained Heated-affected Zone,CGHAZ)的冲击韧性通常为焊接接头中最薄弱的区域。国内目前没有任何标准与规范规定CGHAZ的冲击韧性指标,虽然《GB 150—2011压力容器》中明确规定了焊接接头冲击功最低值,但是试验条件下的“热影响区”的冲击韧性结果并不能准确代表最薄弱的CGHAZ的冲击韧性。本实验采用工业生产常使用的埋弧焊,焊接热输入25KJ/cm,对板厚40mm的压力容器用钢Q345R和12Cr2Mo1R进行施焊,在焊接接头的不同位置开缺口,制取大量的冲击试样,确定了CGHAZ为焊接接头的最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CGHAZ冲击韧性的影响因素;CGHAZ对整体接头性能的影响规律;CGHAZ冲击韧性的评价方法及对粗晶热影响区冲击韧性的表征。实际施焊时,为确定粗晶热影响区(CGHAZ)、细晶热影响区(Fine Grained Heatedaffected Zone,FGHAZ)、临界热影响区(Intercritical Heated-affected Zone,ICHAZ)和亚临界热影响区(Subcritical Heated-affected Zone,SCHAZ)的韧性,分别在距离熔合线分别0、1、2、3mm处开夏比V型缺口。选择在《GB 713—2014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中与标准相对应的温度下或者应钢材的服役环境而定的温度下做冲击实验。实际焊接接头中,很难测定CGHAZ的冲击韧性,因此统计了含有不同比例的CGHAZ的试样的冲击韧性,通过多项式拟合得出完全的CGHAZ的冲击韧性。研究表明:(1)Q345R的组织为BF+P,CGHAZ组织为大量GB+少量BF+极少量LB。在-20℃、0℃、20℃时,母材的冲击韧性分别为39.2J、91J、219J;FGHAZ、ICHAZ和SCHAZ的冲击韧性均高于母材,而CGHAZ的冲击韧性分别为32J、41J、76J,其相对于母材分别降低了18.4%、55.4%和65%,CGHAZ表现出明显的脆化,成为整个焊接接头的最薄弱环节。(2)12Cr2Mo1R的组织为AF+BF+GB+大量LB,CGHAZ的组织为大量GB+少量BF+极少量LB。在-30℃时,母材的冲击韧性为223J,FGHAZ、ICHAZ和SCHAZ的韧性和母材相近,而CGHAZ的冲击韧性为65J,相对于母材降低了70%,CGAHZ表现出明显的脆化,成为了整个焊接接头的最薄弱环节。(3)影响CGHAZ冲击韧性的主要因素为原始奥氏体及亚晶粒尺寸和CGHAZ的组织组成。粗大的原始奥氏体及大量粗大GB致使CGHAZ的冲击韧性严重恶化,所以CGHAZ在缺口尖端前沿的分布越宽,试样的冲击韧性越低。(4)依据ASEM第Ⅲ卷中NX4335.2对热影响区冲击韧性做出的补偿方法及韧性补偿标准,Q345R和12Cr2M1VR的CGHAZ均需进行韧性补偿,用CGHAZ的冲击韧性替代热影响区的冲击韧性,对CGAHZ带来的冲击韧性的损失做出补偿。但是在实际的补偿中并不能直接补偿相应的ΔAEN,到底补偿多少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此补偿方法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焊接接头的最薄弱环节的冲击韧性的补偿方法,在提高母材的焊接性,保证最薄弱环节的安全性中起到重要作用。
高晓哲[6](2017)在《预拉伸奥氏体不锈钢(S30408)组合焊焊接接头低温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天然气消费迅猛发展,LNG是天然气储运的主要方式之一,而深冷容器作为其储运的主要装备,需求迅速增长。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具有良好的室温及低温韧性、塑性以及抗腐蚀性能、焊接性等,被广泛应用于深冷容器的制造。降低重容比,实现容器的轻量化,已成为深冷容器发展的重要趋势。奥氏体不锈钢深冷容器而言,采用应变强化技术、在设计中考虑材料低温下强度的提升等是其实现轻量化的有效方式,受到广泛关注,已被欧盟、美国等纳入相关标准。奥氏体不锈钢随着温度的降低,其力学特性变化显着,充足的材料低温力学性能数据是容器在低温下安全使用以及利用低温下强度提高进行设计的必要条件。焊接接头作为容器结构中的相对薄弱环节,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容器的使用安全,而且对于采用了应变强化技术的深冷容器,焊接接头在强化过程中承受显着变形,其力学性能值得重点关注。因此,研究奥氏体不锈钢母材及焊接接头在深冷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YFC080190)的支持下,对应变强化及低温对奥氏体不锈钢母材及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开展研究,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针对国产S30408奥氏体不锈钢,开展了从室温至低温(77K)下拉伸试验,研究了未预拉伸和9%室温预拉伸对于S30408低温拉伸力学性能,并探究了低温屈服平台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材料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显着提高,屈强比和伸长率下降,ReL显着高于Rp1.0;预拉伸后,材料屈服强度及屈强比提高,抗拉强度基本不变,断后伸长率下降,ReL介于Rp1.o和Rp2.0之间且对塑形变形限制能力较好;屈服平台的出现与马氏体相变量呈现高度相关性。(2)进行了不同热输入的PAW+GTAW组合焊接试验,研究了焊接热输入对组合焊接头的组织特征、显微硬度以及拉伸、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输入提高,焊缝奥氏体枝晶方向性增强,显微硬度先升高后降低,抗拉强度小幅提高而冲击功有所下降。(3)研究了奥氏体不锈钢S30408组合焊焊接接头在9%预拉伸过程的变形不均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焊接接头组织、显微硬度分布以及拉伸、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拉伸后焊缝处变形显着小于热影响区及母材变形;焊缝显微硬度有所下降,热影响区及母材显微硬度则有所升高;低温下焊接接头屈服强度略有提高,抗拉强度则显着提升;焊缝及热影响区冲击功均有所降低,其中热影响区冲击功下降更大。
蔡淑娟[7](2016)在《双孔微剪切法评定焊接接头局部力学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焊接接头普遍存在力学性能的不均匀性。具体体现在焊缝金属与母材金属的高匹配和低匹配,以及细晶粒钢热影响区的局部软化等。这种力学性能的差异与不均匀性,对接头的强度及断裂韧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研究的焦点都集中在接头力学性能不均匀性对焊接构件的断裂韧度参数(CVN、CTOD和J)、力学断裂行为、延-脆性转变行为、结构、缺陷评定及使用性能等方面的影响。有关用于工程上的力学性能不均匀焊接接头的整体强度设计及韧性评定的方法的研究较少。因此,开展焊接接头局部力学性能评定方法的研究,对于焊接接头的强韧性设计和结构可靠性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焊接接头热影响区是整个接头最薄弱的环节,其宽度仅有零点几个毫米,在这狭小区域内的韧性又可分为粗晶区韧性和细晶区韧性。建立焊接接头微区性能评定方法,需要获得0.3 mm位置精度下的力学性能,而常规的微区力学性能评价方法,如小冲杆法、微剪切法、压痕法等,很难准确对其进行评价。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一种新型的检测焊接接头局部力学性能的方法—双孔微剪切法,该方法无须制备试样,直接在待测区钻两孔,两孔之间的区域形成小梁,对其进行剪切试验,实现对接头的局部强度和韧性进行评价。研制了试验装置,可对在线服役设备的局部力学性能进行现场测量,对这种测试方法进行相关的理论分析。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一些结果:(1)根据双孔微剪切试验评价焊接接头局部力学性能的要求,通过三种试验执行机构的改进,研制了可实现自动化和现场测量的试验装置。基本由驱动加载剪切单元、位移-载荷检测单元、装置固定单元、电路控制单元四部分组成。可实现对焊接接头各微区力学性能的检测。(2)研究剪切间隙、剪切厚度和加载速率三个参数对测量重复性的影响。一定范围内,加载速率对剪应力的影响作用较小,当剪切间隙在0.30.8 mm之间,剪切厚度在0.10.52 mm之间时,最大剪应力和屈服剪应力值比较稳定。(3)建立了双孔微剪切试验的有限元模型,结合有限元模拟计算,得到与实验相吻合的载荷-位移曲线。分析了双孔微剪切从塑性变形直到断裂的力学行为。得到了剪切变形过程的Mises、最大主应力及断裂阶段的应力三轴度值分布规律。根据最大主应力、应力三轴度分布特点,可以预测初始裂纹的发生点。并利用有限元模拟,将不同剪切间隙和剪切厚度对小梁区域的测量精度的影响进行分析。(4)结合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进行研究,给出了利用双孔微剪切试验直接获得接头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的关系式。对关系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双孔微剪切实验获得屈服强度误差小于1.6%,加工硬化指数误差小于6.6%。(5)借助不同热输入的热模拟试验技术,获得以X70管线钢不同强度和韧性的试样,并结合U71钢轨母材进行系列温度下的韧性测量。利用设计的低温双孔微剪切试验装置获得温度—剪切功曲线,该曲线有上下平台和明显的韧脆转变区。将试样剪切功与冲击功进行对比分析,与温度-冲击功曲线有相似性。双孔微剪切试验的韧脆转变温度TDHM较冲击试验的韧脆转变温度TCVN(50%FATT)低。(6)对X70管线钢、U71Mn钢轨的剪切断口形貌进行分析,随着温度的降低,圆角带区域在减小,剪切带面积下降,撕断带面积增加,韧脆转变温度TDHM对应的撕断带面积约为60%,剪切带面积约为40%。(7)应用有限元法,对剪切断裂过程的微观机理进行研究,预测了材料在剪应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材料在断裂前三向应力度-0.41.2之间,较缺口尖端的三向应力度值大。解释了利用双孔微剪切断裂带的面积来判断韧脆转变温度区间的微观机理。论证了双孔微剪切试验方法评价焊接接头微区韧性的可行性,为双孔微剪切试验方法今后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8)选择超窄间隙焊接方法对X70管线钢、430铁素体不锈钢进行焊接,对U71Mn钢轨进行闪光对焊法焊接。对不同焊接方法下的焊接接头进行双孔微剪切试验,得到接头局部区域的强度及剪切功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分布。可知,X70管线钢窄间隙焊接接头属于低匹配接头,焊缝中心的韧脆转变温度TDHM最低(-80℃),430不锈钢母材与焊缝属于高匹配,高温热影响区韧性相对较低,TDHM最高(-50℃),钢轨闪光对焊焊缝强度低于母材(接近等匹配),且经感应正火处理的接头中热影响区的TDHM(-12℃)最高。
杨利辉[8](2014)在《预应变下建筑用高强钢焊接接头断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预应变下的建筑用高强刚Q420母材和焊缝进行拉伸、冲击和断裂韧度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在预应变下,建筑用高强刚Q420焊缝与母材的冲击韧度都明显降低,韧—脆转变温度都明显提高;当材料的预应变加大时,其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都明显提高,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变大;当预应变为10%时,焊缝的韧—脆转变温度仍低于室温(20℃),可在室温条件下安全使用。该研究表明,预应变应作为材料使用安全分析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郭金[9](2012)在《高强度钢低温力学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40CrNi2Mo和42CrMo等高强度钢力学性能及物理本构关系的研究,探索热处理工艺、环境温度和应变速率对钢金属流变特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和物理机制,并对解决挖掘机环轨早期失效问题开展了应用研究。作者研究了原始组织形态和热处理工艺对40CrNi2Mo钢低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调质处理及亚温淬火+高温回火处理后,常温及低温力学性能比较接近。随温度的降低,钢的强度提高,而塑性降低;强度与环境温度之间呈现指数函数关系,但是当回火温度达到680C时,强度和塑性与温度之间呈线性关系。冲击韧度随温度降低呈现典型的“S”型曲线,亚温淬火后的冲击功略高于调质工艺。当采用高温回火时,亚温淬火较完全淬火更具有优势。利用SHPB方法,对40CrNi2Mo钢在低温及不同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形变特征进行实验研究。常温状态下的屈服强度随应变速率变化不大;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屈服强度呈下降趋势。对调质态的42CrMo钢在-150700℃温度区间内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在低应变速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弹塑性形变阶段出现应力突变的现象;“台阶”高度在0100℃区间内出现最低值。流变应力和强度随着温度的提高而降低,但是,在0200℃区间内出现了应力平台,这个现象是动态应变时效作用的结果。以位错动力学为基础建立了金属流变的本构关系模型,并对42CrMo和HSLA-65钢的塑性流动进行了模拟计算。流变应力主要受非热应力与热激活应力的影响,且只有当温度低于临界温度值时,热激活应力才起作用;粘滞阻力需在很高的应变速率条件下才会产生明显的效应。40CrNi2Mo钢原始态组织对中频感应加热热处理后的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均有较大影响。调质处理作为预先处理手段,可获得更好的强韧性配合及耐磨性。将40CrNi2Mo钢应用于制造挖掘机环轨,并采用调质处理+中频表面淬火的热处理工艺,可以使得环轨使用性能提高,避免发生的早期失效。
肖光春[10](2011)在《基于局部法的预应变下高强钢断裂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材因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经济性能和使用性能等优点,在船舶、桥梁、压力容器、电力铁塔、高层建筑、油气管道等民用和工业设施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材料。但无论是在安装还是在实际服役过程中都会受到温度和塑性变形的影响。针对这两种影响因素,本文选取Q420高强结构钢和X80管线钢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温度和塑性预应变对钢材力学性能及其断裂韧度的影响,并基于局部法对其断裂行为进行了预测。首先根据冲击试验结果得出Q420高强结构钢和X80管线钢的韧-脆转变温度区间。然后对这两类钢材的原材料和预应变材料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拉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钢材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塑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拉预应变因工作硬化提高了钢材的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而压预应变因包申格效应降低了钢材的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但两者都降低了钢材的塑性。此外,无论是拉预应变还是压预应变对屈服强度的影响程度更大。利用标准三点弯曲试样分别测试了Q420高强结构钢和X80管线钢原材料和预应变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断裂韧度。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钢材的断裂韧度具有显着影响,其随着温度的降低显着减小,断裂形式也由延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无论是拉预应变还是压预应变都降低了钢材的断裂韧度,进一步引起钢材断裂形式的转变。此外,本文并对不同断裂方式下的试样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发现,温度和预应变对试样断裂时裂纹尖端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增大作用促进了材料的脆性断裂,即弹塑性材料的断裂主要取决于裂纹尖端的应力应变场及其微观断裂过程。本文将局部法应用于结构钢和管线钢预应变材料的断裂行为研究。研究发现,不同温度下的原材料试样和预应变材料试样发生断裂时,在相同断裂概率下的威布尔应力基本相同,并基于局部法理论由原材料试样的试验结果成功预测了不同温度下预应变试样的断裂韧度概率分布。此外,本研究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参考温度ΔTP评定方法:在服役温度T下的预应变材料试样的临界CTOD值可以由较低温度TΔTP下的原材料试样的临界CTOD值所代替,参考温度ΔTP是作为预应变引起的流变应力的变化值ΔσPf的函数提出的。由该评定方法得出的ΔσP<sub>f-ΔTP评定曲线与试验直接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
二、预应变下焊接接头冲击韧度及韧—脆转变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应变下焊接接头冲击韧度及韧—脆转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钢桥厚板冲击韧性与断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钢结构桥梁断裂分析理论 |
2.1 断裂的基本概论 |
2.2 线弹性断裂力学 |
2.3 弹塑性断裂力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桥厚板冲击韧性研究 |
3.1 夏比V型实验 |
3.2 温度对冲击韧性影响 |
3.3 厚度对冲击韧性的影响 |
3.4 取样位置对冲击韧性影响 |
3.5 厚度修正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TOD断裂韧性数值分析 |
4.1 LS-DYNA简介 |
4.2 仿真模型参数 |
4.3 断裂韧性数值模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寒地区钢结构桥梁防脆断对策 |
5.1 规范对钢材防脆断的规定 |
5.2 基于冲击韧性的钢厚板防脆断方法 |
5.3 基于断裂韧性的钢厚板防脆断方法 |
5.4 钢结构桥梁防脆性断裂的若干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与参加课题目录) |
(2)桥梁用高强钢防断评价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桥梁用钢防断评价标准研究 |
1.1 基于夏比冲击试验防断评价标准研究 |
1.2 基于落锤试验的钢材防断评价标准研究 |
1.3 基于CTOD的试验钢防断评价标准研究 |
1.4 基于断裂力学K概念的桥梁钢结构防断评判标准研究 |
2 桥梁用高强钢防断性能研究存在的问题 |
3 桥梁用高强钢防断性能研究的发展方向 |
4 结论和建议 |
(3)卷管式铺管对X65管线钢焊缝金属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卷管式铺管法介绍 |
1.2.1 卷管式铺管过程 |
1.2.2 卷管式铺管研究现状 |
1.2.3 卷管式铺管存在的问题 |
1.3 循环塑性变形 |
1.3.1 金属循环塑性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化 |
1.3.2 金属循环塑性变形后的力学性能 |
1.4 应变时效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焊接实验 |
2.2.2 循环塑性变形试验 |
2.2.3 时效处理 |
2.2.4 微观组织观察 |
2.2.5 力学性能检测 |
第3章 循环塑性变形对焊缝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焊缝金属显微组织 |
3.3 焊缝金属循环塑性变形应力-应变响应 |
3.4 循环塑性变形对焊缝金属微观组织的影响 |
3.4.1 焊缝金属循环塑性变形后的组织形态 |
3.4.2 焊缝金属循环塑性变形后的位错组态 |
3.5 循环塑性变形对焊缝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1 循环塑性变形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3.5.2 循环塑性变形对冲击韧性的影响 |
3.5.3 循环塑性变形对硬度的影响 |
3.6 分析与讨论 |
3.6.1 循环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的演化 |
3.6.2 焊缝金属屈服行为分析 |
3.6.3 焊缝金属加工硬化行为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时效处理对焊缝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时效处理对焊缝金属晶格常数的影响 |
4.3 时效处理对焊缝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1 时效处理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4.3.2 时效处理对冲击韧性的影响 |
4.3.3 时效处理对硬度的影响 |
4.4 分析与讨论 |
4.4.1 循环塑性变形后的焊缝金属的时效行为 |
4.4.2 时效处理对焊缝金属拉伸性能的影响分析 |
4.4.3 时效处理对焊缝金属冲击韧性的影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应变强化奥氏体不锈钢容器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奥氏体不锈钢材料 |
1.2.2 应变强化技术原理 |
1.2.3 应变强化技术特点 |
1.2.4 应变强化研究进展 |
1.2.5 不锈钢焊接接头研究进展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奥氏体不锈钢板材及应变强化容器试验分析 |
2.1 奥氏体不锈钢板材性能试验 |
2.1.1 母材样板测试 |
2.1.2 焊接样板测试 |
2.2 奥氏体不锈钢容器应变强化试验 |
2.2.1 奥氏体不锈钢容器的焊接 |
2.2.2奥氏体不锈钢容器应变强化实验 |
2.3 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容器取样分析 |
2.3.1 拉伸试验 |
2.3.2 冲击试验 |
2.3.3 弯曲试验 |
2.3.4 微观组织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应变强化容器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 |
3.1 基本理论 |
3.2 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 |
3.3 奥氏体不锈钢容器焊接及应变强化过程有限元建模 |
3.3.1 材料本构关系 |
3.3.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3.3.3 生死单元及边界条件 |
3.3.4 焊接热源的选取 |
3.4 环焊缝焊接及应变强化计算结果及分析 |
3.4.1 温度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
3.4.2 Mises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3.4.3 纵向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3.4.4 横向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3.5 纵焊缝焊接及应变强化计算结果及分析 |
3.5.1 Mises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3.5.2 纵向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3.5.3 横向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3.6 残余应力测量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匹配强度及余高对焊接接头的影响 |
4.1 焊接接头强度匹配理论分析 |
4.1.1 焊接接头强度匹配定义及匹配原则 |
4.1.2 强度匹配对应变强化后焊接接头的影响 |
4.2 不同强度匹配的应变强化有限元模拟 |
4.2.1 不同匹配强度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
4.2.2 不同匹配强度对应变的影响 |
4.3 不同余高的应变强化容器有限元模拟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承压设备用钢焊接接头粗晶热影响区冲击韧性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承压设备用钢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2 承压设备用钢焊接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3 合金元素在焊缝金属中的作用 |
1.3.4 热影响区的分类 |
1.3.5 粗晶热影响区的性能 |
1.3.6 影响粗晶热影响区韧性的因素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1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2 本课题研究目标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成分、组织、力学性能 |
2.2 实验方案 |
2.2.1 焊接试板加工 |
2.2.2 焊接实验 |
2.2.3 制备冲击试样 |
2.2.4 粗晶热影响区宽度的统计 |
2.3 金相组织观察 |
2.4 力学性能实验 |
2.4.1 夏比冲击实验 |
2.4.2 维氏显微硬度实验 |
2.5 断口分析 |
2.5.1 冲击断口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Q345R焊接接头粗晶热影响区与冲击韧性之间的关系 |
3.1 引言 |
3.2 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 |
3.2.1 焊接接头的冲击韧性 |
3.2.2 组织与硬度 |
3.2.3 冲击断口分析 |
3.3 粗晶热影响区对整体接头冲击韧性的影响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12CR2MO1R焊接接头粗晶热影响区与冲击韧性之间的关系 |
4.1 引言 |
4.2 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 |
4.2.1 焊接接头的冲击韧性 |
4.2.2 组织和硬度 |
4.2.3 冲击断口分析 |
4.3 粗晶热影响区在缺口尖端的宽度与冲击韧性之间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CGHAZ对冲击韧性的影响规律及其评价方法 |
5.1 引言 |
5.2 影响钢材焊接粗晶热影响区冲击韧性的因素 |
5.2.1 成分设计的影响 |
5.2.2 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 |
5.2.3 粗晶区组织的影响 |
5.3 粗晶热影响区对整体接头冲击韧性的影响规律及评价方法 |
5.3.1 影响规律 |
5.3.2 评价方法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预拉伸奥氏体不锈钢(S30408)组合焊焊接接头低温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深冷容器需求 |
1.1.2 深冷容器轻量化 |
1.2 亚稳态奥氏体不锈钢S30408低温拉伸力学性能 |
1.2.1 低温拉伸曲线及强度 |
1.2.2 亚稳态奥氏体不锈钢中的相变及影响 |
1.2.3 低温拉伸屈服平台 |
1.3 奥氏体不锈钢深冷容器焊接 |
1.3.1 奥氏体不锈钢组合焊接研究现状 |
1.3.2 应变强化容器焊接接头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奥氏体不锈钢S30408低温屈服平台研究 |
2.1 未预拉伸材料低温拉伸力学性能研究 |
2.1.1 材料及试验说明 |
2.1.1.1 材料及试样状态 |
2.1.1.2 试验方法及设备 |
2.1.2 拉伸曲线及力学性能数据分析 |
2.1.3 低温拉伸长屈服平台分析 |
2.1.3.1 拉伸曲线形状变化 |
2.1.3.2 低温屈服平台参数 |
2.1.3.3 屈服强度对比分析 |
2.2 预拉伸对材料低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
2.2.1 试验说明 |
2.2.1.1 材料及试样 |
2.2.1.2 试验方法及设备 |
2.2.2 拉伸曲线及力学性能分析 |
2.2.3 预拉伸对于低温长屈服平台的影响 |
2.2.3.1 屈服平台出现的温度 |
2.2.3.2 屈服平台起始应变及长度 |
2.2.3.3 屈服平台应力 |
2.3 低温拉伸马氏体相变及显微组织 |
2.3.1 材料及试验说明 |
2.3.1.1 材料及试样 |
2.3.1.2 拉伸试验方法及设备 |
2.3.1.3 马氏体含量测量 |
2.3.1.4 扫描电镜微观表征 |
2.3.2 未预拉伸材料马氏体相变及显微组织分析 |
2.3.3 预拉伸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热输入对组合焊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 PAW+GTAW组合焊工艺试验 |
3.1.1 材料状态 |
3.1.2 焊接接头设计及焊前准备 |
3.1.3 焊接过程及焊接工艺参数 |
3.2 组合焊焊接接头形貌分析 |
3.2.1 PAW焊接头宏观形貌 |
3.2.2 GTAW焊接头表面形貌 |
3.2.3 显微组织分析 |
3.2.4 焊接接头形貌系数 |
3.3 组合焊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试验 |
3.3.1 试验方法说明 |
3.3.1.1 焊接接头拉伸试验 |
3.3.1.2 焊接接头冲击试验 |
3.3.1.3 扫描电镜微观表征 |
3.3.1.4 显微硬度测量 |
3.3.2 热输入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1 拉伸性能 |
3.3.2.2 冲击韧性 |
3.3.2.3 显微硬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拉伸对组合焊接头组织及低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试验方法说明 |
4.1.1 组合焊接头的预拉伸试验 |
4.1.2 组合焊接头室温及低温拉伸试验 |
4.1.3 组合焊接头低温冲击试验 |
4.1.4 预拉伸焊接接头及试样断口显微表征 |
4.2 预拉伸焊接接头组织及变形非均匀性分析 |
4.2.1 预拉伸过程焊接接头变的形非均匀性 |
4.2.2 预拉伸对焊缝显微组织的影响 |
4.2.3 预拉伸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
4.3 预拉伸及低温对组合焊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1 拉伸性能 |
4.3.1.1 室温拉伸 |
4.3.1.2 低温拉伸 |
4.3.2 冲击韧性 |
4.3.3 断口分析 |
4.3.3.1 拉伸断口分析 |
4.3.3.2 冲击断口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1. 发表(录用)论文 |
2. 专利授权 |
(7)双孔微剪切法评定焊接接头局部力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不均匀性 |
1.2 接头局部力学性能对整体承载能力的影响 |
1.3 接头局部力学性能对整体断裂韧性的影响 |
1.4 接头局部力学性能评定的意义 |
1.5 材料局部力学性能评定方法现状 |
1.5.1 热模拟法 |
1.5.2 小试样法 |
1.5.3 硬度映射法 |
1.5.4 微区力学性能直接测量方法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双孔微剪切测试装置 |
2.1 引言 |
2.2 装置原理 |
2.3 测试装置的结构设计 |
2.3.1 第一二阶段装置 |
2.3.2 第三阶段装置 |
2.4 双孔微剪切试验结果 |
2.5 双孔微剪切试验的性能参数 |
2.5.1 屈服剪应力和最大剪应力 |
2.5.2 剪切功 |
2.6 测试参数对测量重复性的影响 |
2.6.1 加载速度对剪应力的影响 |
2.6.2 剪切间隙对剪应力的影响 |
2.6.3 剪切厚度对剪应力的影响 |
2.6.4 影响试验重复性的其它因素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孔微剪切试验的应力应变特性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模拟的建模过程 |
3.3 试验与模拟的结果比较 |
3.4 小梁剪切变形行为及应力状态 |
3.4.1 小梁剪切变形行为 |
3.4.2 小梁的应力状态 |
3.5 小梁测试参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孔微剪切试验评定材料的强度及变形特性 |
4.1 引言 |
4.2 建立双孔微剪切试验与材料强度参数的关系 |
4.3 对双孔微剪切曲线与材料强度参数相关关系准确性的验证 |
4.4 对双孔微剪切曲线与材料强度参数相关关系准确性的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孔微剪切试验评价焊接接头的韧性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试样的制备 |
5.3 试验方法 |
5.4 双孔微剪切试验结果 |
5.4.1 剪应力-位移曲线 |
5.4.2 剪切功 |
5.5 剪切断裂过程分析 |
5.5.1 剪切试验断口分析 |
5.5.2 不同应力状态下材料剪切变形及断裂行为 |
5.5.3 双孔微剪切试验结果与冲击试验结果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双孔微剪切实验评定焊接接头局部力学性能 |
6.1 引言 |
6.2 X70管线钢焊接接头的局部力学性能评定 |
6.3 430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局部力学性能的评定 |
6.4 U71钢轨焊接接头的局部力学性能的评定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预应变下建筑用高强钢焊接接头断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试验对象 |
2 夏比冲击试验 |
2.1 试验方法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 断裂韧度与拉伸试验 |
3.1 试验方法 |
3.2 拉伸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断裂韧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9)高强度钢低温力学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钢的低温力学性能及断裂特征 |
1.2 钢低温脆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1.2.1 化学成分 |
1.2.2 显微组织结构 |
1.2.3 构件尺寸及结构 |
1.3 防止和消除钢低温脆性的措施 |
1.4 金属的塑性流变特性 |
1.4.1 金属塑性流变的本质 |
1.4.2 金属塑性流变的影响因素 |
1.5 金属流变机理的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2 40CrNi2Mo 钢的显微组织及低温力学性能 |
2.1 实验材料及过程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亚温淬火工艺 |
2.1.3 热处理工艺对低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2.2 40CrNi2Mo 钢亚温淬火组织和性能 |
2.2.1 金相组织 |
2.2.2 力学性能 |
2.2.3 断口形貌 |
2.3 40CrNi2Mo 钢的低温拉伸性能 |
2.3.1 拉伸强度 |
2.3.2 低温塑性 |
2.3.3 低温脆性 |
2.4 讨论 |
3 40CrNi2Mo 钢高应变速率下的形变特征与力学性能 |
3.1 实验设备及方法 |
3.1.1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实验装置 |
3.1.2 实验方案 |
3.2 显微组织 |
3.3 屈服强度 |
3.4 加工硬化指数 |
3.5 应变速率敏感系数 |
4 42CrMo 钢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 |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4.2 金相组织 |
4.3 应力-应变曲线 |
4.4 应力台阶 |
4.4.1 应力台阶的特征 |
4.4.2 溶质原子对位错的钉扎 |
4.4.3 动态应变时效 |
4.5 力学性能 |
4.6 微观断口形貌 |
5 基于位错动力学的金属塑性变形本构模型 |
5.1 位错运动机制及本构模型 |
5.2 位错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5.2.1 位错及其作用力 |
5.2.2 物理本构模型 |
5.3 42CrMo 钢的本构模型 |
5.4 42CrMo 钢的位错阻力 |
5.5 HSLA-65 钢的本构模型 |
6 40CrNi2Mo 钢在矿用挖掘机环轨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环轨失效分析 |
6.2.1 环轨失效形式 |
6.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3 40CrNi2Mo 钢热处理工艺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6.3.1 试验方法 |
6.3.2 热处理工艺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6.3.3 组织结构分析 |
6.3.4 力学性能 |
6.4 挖掘机环轨的生产工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附件 |
(10)基于局部法的预应变下高强钢断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结构钢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
1.1.2 管线钢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
1.1.3 钢材服役环境及其断裂事故 |
1.2 钢材脆性断裂分析 |
1.2.1 脆性断裂 |
1.2.2 脆性断裂特征 |
1.2.3 脆性断裂的影响因素 |
1.3 断裂力学理论 |
1.3.1 线弹性断裂力学 |
1.3.2 弹塑性断裂力学 |
1.3.3 概率断裂力学 |
1.4 预应变研究现状 |
1.4.1 预应变对拉伸特性的影响 |
1.4.2 预应变对初始断裂韧性的影响 |
1.4.3 预应变作用的断裂模型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钢材的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 |
2.1 前言 |
2.2 化学成分 |
2.3 冲击试验 |
2.4 拉伸试验 |
2.4.1 试样形式及制备 |
2.4.2 试验原理与过程 |
2.4.3 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
2.5 温度对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2.6 预应变对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材断裂韧度测试及温度与预应变 对断裂行为影响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断裂韧度测试原理 |
3.3 试样制备与试验过程 |
3.3.1 试样形状、尺寸和制备 |
3.3.2 试验过程 |
3.4 Q420 高强结构钢断裂韧度测试研究 |
3.4.1 试验结果 |
3.4.2 试验结果分析 |
3.5 X80 管线钢断裂韧度测试研究 |
3.5.1 试验结果 |
3.5.2 试验结果分析 |
3.6 试样断口形貌分析 |
3.6.1 δ_ m 断裂方式下试样断口形貌 |
3.6.2 δ_ u 断裂方式下试样断口形貌 |
3.6.3 δ_c 断裂方式下试样断口形貌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局部法理论 |
4.1 前言 |
4.2 脆性断裂的局部准则 |
4.3 局部法理论模型 |
4.3.1 最薄弱环节模型(WLM) |
4.3.2 束-链模型(CBM) |
4.4 威布尔参数的估计 |
4.4.1 威布尔参数的求解方法 |
4.4.2 威布尔参数估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
4.5 基于局部法的断裂韧度分布的预测方法 |
第五章 预应变试样断裂行为预测研究 |
5.1 前言 |
5.2 有限元数值分析 |
5.2.1 材料力学性能 |
5.2.2 有限元模型 |
5.2.3 计算结果 |
5.3 两种原材料试样威布尔应力的统计分布 |
5.4 基于局部法对预应变试样断裂韧度预测 |
5.4.1 对Q420 预应变试样断裂韧度预测 |
5.4.2 对X80 预应变试样断裂韧度预测 |
5.5 预应变引起的断裂韧度温度差评定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预应变下焊接接头冲击韧度及韧—脆转变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钢桥厚板冲击韧性与断裂机理研究[D]. 叶兵.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2]桥梁用高强钢防断评价研究综述[J]. 陆春振,刘晓光,李永强,鞠晓臣,赵欣欣. 铁道建筑, 2019(04)
- [3]卷管式铺管对X65管线钢焊缝金属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D]. 林爽. 天津大学, 2018(06)
- [4]应变强化奥氏体不锈钢容器焊接接头残余应力及力学性能研究[D]. 韦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承压设备用钢焊接接头粗晶热影响区冲击韧性表征[D]. 禅志善. 兰州理工大学, 2018(10)
- [6]预拉伸奥氏体不锈钢(S30408)组合焊焊接接头低温力学性能研究[D]. 高晓哲. 浙江大学, 2017(07)
- [7]双孔微剪切法评定焊接接头局部力学性能[D]. 蔡淑娟. 兰州理工大学, 2016(11)
- [8]预应变下建筑用高强钢焊接接头断裂性能研究[J]. 杨利辉. 电焊机, 2014(12)
- [9]高强度钢低温力学性能及应用研究[D]. 郭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4)
- [10]基于局部法的预应变下高强钢断裂预测研究[D]. 肖光春. 天津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