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性MC尼龙护顶顶梁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士华[1](2013)在《MC尼龙复合改性与梯度复合管制备》文中提出为进一步提高MC尼龙管材强度和耐磨性,满足航道疏浚、火力发电、冶金矿山等行业特殊使用要求,采用玻璃纤维、粉煤灰和纳米Si02三种不同形态和尺度的增强体对MC尼龙进行复合改性,分析增强体表面处理对MC尼龙复合改性的影响,以及复合改性的增强效果与增强机理;结合材料综合性能和生产成本分析,实现两相协同增强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并开展尼龙梯度复合管的制备与产业化生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增强体表面偶联预处理是MC尼龙复合改性的关键和前提,玻璃纤维、粉煤灰和纳米SiO2三种不同种类增强体,适用的偶联剂及其最佳用量不同。硅烷偶联剂KH-550所含氨基与聚合反应体系加入催化剂之后形成的酰亚胺结构中的羰基反应,使基体与增强体界面形成化学键结合;原状粉煤灰尺寸粗大、疏松多孔,只有在活化偶联处理后才能够均匀分散在尼龙基体中体现增强效果。(2)增强体形态对MC尼龙的增强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形态增强体的强化机制不同。玻璃纤维在复合材料中承载基体通过界面传递的载荷,提高材料强度和模量;粉煤灰颗粒和纳米NiO2粒子在复合材料中改变基体应力场,阻碍裂纹扩展或使裂纹改变方向,提高材料强度和塑性;30%玻璃纤维对尼龙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最明显,其拉伸强度较纯尼龙提高46.6%。(3)三种增强体都能够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摩擦性能。玻璃纤维通过刚度和硬度的增加降低材料的摩擦系数;粉煤灰在磨损表面形成摩擦膜,有效减轻磨损;纳米SiO2粒子在磨损表面微滚动,变滑动摩擦为滚动和滑动复合摩擦,降低摩擦系数和磨损量;1%纳米SiO2对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的改善效果最明显。(4)不同形态增强体之间对尼龙基体具有协同增强效果。玻璃纤维与粉煤灰协同增强尼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于单一组分改性的加和,30%玻璃纤维+10%粉煤灰协同增强尼龙复合材料拉伸强度较30%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强度提高7.5%,较10%粉煤灰复合材料强度提高47.4%。(5)发明了尼龙梯度复合管及其制备技术,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10%玻璃纤维+5%粉煤灰协同复合,利用离心力场使粉煤灰颗粒沿径向由内向外呈负梯度分布,玻璃纤维呈正梯度分布,实现了内壁抗磨、外壁高强度的理想性能组合,梯度复合管耐压强度比MC尼龙管提高1倍,成本降低20%以上,成功应用于航道疏浚、火力发电、冶金矿山等行业,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世博,刘洪涛,葛世荣,宋雪玉[2](2010)在《硅灰石增强铸型尼龙复合材料摩擦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改善铸型(MC)尼龙的摩擦学性能,提出了一种硅灰石表面接枝MC尼龙的表面处理方法,并制备了表面接枝MC尼龙的硅灰石填充MC尼龙复合材料,测试了其力学和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表面接枝MC尼龙硅灰石填充MC尼龙与尼龙基体具有良好的结合界面,复合材料的硬度和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31%和26%,复合材料的拉伸断裂伸长率下降了68%.干摩擦条件下,MC尼龙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随硅灰石含量的增加而升高,5%质量分数硅灰石填充MC尼龙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达到0.5;水润滑条件下,硅灰石对MC尼龙摩擦因数影响较小,3种材料的摩擦因数均为0.18;2种试验条件下,填充硅灰石复合材料的磨损率显着降低,耐磨性能较纯MC尼龙分别提高了5倍和2倍.MC尼龙复合材料的磨损主要为磨粒和黏着磨损.
牟文斌[3](2008)在《机车车辆用心盘衬垫摩擦学性能的研究与改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就MC尼龙研究和产品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绝热条件下通过通过碱催化,活化阴离子共聚制得己内酰胺与钛酸钾晶须,粉煤灰,橡胶粉改性己内酰胺共聚体。着重改性MC尼龙的摩擦学性能,比较了水浴处理和未经水浴处理试样在干摩擦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摩擦学特性,通过示差扫描量热分析表征了改性材料对MC尼龙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的磨痕,分析了摩擦磨损的机理。本研究工作试样制备在制品熔点以下进行绝热共聚,将己内酰胺加入反应釜中加热熔融后抽真空脱水数分钟,解除真空,加入催化剂氢氧化钠及经表面处理的晶须,继续抽真空,将熔体温度控制在140℃左右,维持反应15 min,解除真空后,迅速加入一定配比量的助催化剂TDI,搅拌均匀匀,浇注到已预热至170℃的模具中,固化30 min后脱模,冷却后得到MC尼龙复合材料。由DSC测定MC尼龙复合材料的熔点,在升温过程中,四种样品在220℃左右都出现熔融吸热峰,其中纯MC尼龙在215℃出现吸热峰,空心微珠填充样品在213℃出现吸热峰,而橡胶粉与钛酸钾晶须填充MC尼龙样品均在220℃出现吸热峰,与纯MC尼龙相比提高了5℃,说明橡胶粉和钛酸钾晶须的加入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摩擦磨损性能在室温,核定载荷200 N,对偶件转速200 r/min下测得,结果表明未水浴处理试样在吸湿前,钛酸钾晶须增强MC尼龙试样的摩擦系数最高,并且最稳定,经过吸湿后继续摩擦测试发现,试样的摩擦系数下降很快且很难到达稳定,但与橡胶粉,空心微珠及纯MC尼龙试样相比,钛酸钾晶须增强MC尼龙试样相对优于其它式样的摩擦性能。水浴处理试样的起始摩擦系数尽管在吸湿前后较低,但很快的就能进入摩擦稳定阶段,水浴处理使得材料提前到达吸水饱和阶段,并且提高分子结构规整度,提高了材料抵御湿气的能力,从而稳定了湿度对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其中钛酸钾晶须增强MC尼龙试样始终保持着高且稳的摩擦系数,显示了其优越的性能。水浴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材料的磨损量,但吸湿性对材料的磨损性能的影响并不显着。钛酸钾晶须的加入改善了材料的性能,使得试样的磨损率最低。钛酸钾晶须增强MC尼龙试样主要表现为疲劳磨损,而纯MC尼龙试样以黏着磨损为主。
曾佑富[4](2006)在《石嘴山一矿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联合支护研究》文中指出软岩巷道支护是当今世界地下工程界中一项重要而复杂的技术难题,随着矿井开采强度和深度的加大,软岩巷道的维护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在我国西部的许多矿井,软岩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矿井技术发展和安全生产的关键。由此可见,研究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联合支护技术,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践价值。 本文在分析大量前人研究资料和对石嘴山一矿深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联合支护进行大量现场调研和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工程软岩、复杂围岩、深部工程软岩、临界深度等参数,结合石嘴山一矿38区+600m轨道巷的工程地质特征,确定石嘴山一矿38区+600m轨道属于典型的深部高应力松软松软复杂围岩巷道。论文以石嘴山一矿38区+600m轨道巷为重点,通过矿压观测、岩石的物理力学实验、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了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和机理。根据软岩巷道支护原则,对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锚网索+注浆联合支护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非对称锚网索+注浆联合支护设计方案,确定了该支护设计的基本参数。工程实践表明:在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条件下,采用非对称锚网索+注浆联合支护可以较好地控制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并取得比较满意的技术经济效果。
付刚[5](2005)在《北京地铁降水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多方位对于地铁降水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北京地铁降水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从理论及实践等方面对地铁降水的方法、应用范围、选用参数、降水的设计、降水所引起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运用具体事例对地铁施工中井点降水的方法及适用条件进行了研究及探讨。对北京地铁降水施工中的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得出了北京地铁降水中所选用参数的分类和取值。重点对辐射井在地铁施工中的运用和辐射井的降水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在远离补给条件下辐射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对实践中的实测数据进行的分析,得出了在一定条件下辐射井的流量与时间T 之间的关系变化函数Q′=Qe-at。通过对地铁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降水所引起的地面沉降的原理及计算,及对于沉降量的预测。运用具体事例分析了降水所引起的地面沉降及推测趋势,并提出了保护的应急预案。对于防止地面沉降所采取的方法(地下水回灌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于回灌的方法,回灌量的计算,回灌井的结构进行了探讨。并对地层坍塌问题进行了分析及采取对策的研究。
王慧菊[6](2003)在《2002年中国尼龙开发和应用专题题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超,徐洪霞,戴芳[7](2003)在《2002年我国工程塑料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根据2002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综述了我国工程塑料及改性塑料在车辆、机械设备、电子电气及通讯、建材、家电及家具、薄膜、兵器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井介绍了以上领域内塑料新产品的开发、性能评价和使用效果。指出2002年我国塑料新产品的开发应用重点是机械设备、电子电气、建材等领域,汽车、家电、通讯领域较上一年有所减少。
陈显坤,周邦远,梁立勋[8](2002)在《改性MC尼龙护顶顶梁的研制》文中指出在顶板松软(破碎)的采煤工作面设置护顶是一个技术难题。针对现场的需要,设计制备了一种以改性MC尼龙为原材料的护顶铰接顶梁。该顶梁具有普通金属铰接顶梁的各种功能,且顶梁宽度由金属顶梁的80mm增至540mm,而件重比原金属顶梁略轻。
二、改性MC尼龙护顶顶梁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性MC尼龙护顶顶梁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MC尼龙复合改性与梯度复合管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铸型尼龙 |
1.1.1 铸型尼龙 |
1.1.2 聚合反应原理 |
1.1.3 MC尼龙成型 |
1.2 尼龙改性技术 |
1.2.1 共混改性 |
1.2.2 填充改性 |
1.2.3 掺混改性 |
1.3 尼龙管道成型 |
1.3.1 离心浇铸成型工艺 |
1.3.2 梯度复合管道与结构 |
1.4 课题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4.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2 研究方案与实验方法 |
2.1 研究方案 |
2.2 实验方法 |
2.2.1 原材料 |
2.2.2 装置与设备 |
2.2.3 样品制备 |
2.2.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3 MC尼龙及其复合改性 |
3.1 MC尼龙结构与性能 |
3.1.1 晶体结构 |
3.1.2 力学性能 |
3.1.3 摩擦性能 |
3.2 玻璃纤维复合改性MC尼龙 |
3.2.1 玻璃纤维的表面偶联处理 |
3.2.2 玻璃纤维复合改性MC尼龙的非等温结晶 |
3.2.3 玻璃纤维复合改性MC尼龙的力学性能 |
3.2.4 玻璃纤维复合改性MC尼龙的摩擦磨损性能 |
3.3 粉煤灰复合改性MC尼龙 |
3.3.1 粉煤灰的活化偶联处理效果 |
3.3.2 粉煤灰复合改性MC尼龙的力学性能 |
3.3.3 粉煤灰复合改性MC尼龙的摩擦磨损性能 |
3.4 纳米SiO_2复合改性MC尼龙 |
3.4.1 纳米SiO_2的表面偶联处理 |
3.4.2 纳米SiO_2复合改性MC尼龙的非等温结晶 |
3.4.3 纳米SiO_2复合改性MC尼龙的力学性能 |
3.4.4 纳米SiO_2复合改性MC尼龙的摩擦磨损性能 |
3.5 复合改性MC尼龙的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玻璃纤维与粉煤灰协同增强尼龙复合材料 |
4.1 不同配比玻璃纤维粉煤灰协同增强尼龙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4.2 协同增强尼龙复合材料的摩擦与磨损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5 尼龙梯度复合管制备 |
5.1 尼龙复合管的制备与性能 |
5.1.1 单一粉煤灰梯度复合管 |
5.1.2 单一玻璃纤维复合管 |
5.1.3 玻璃纤维粉煤灰梯度复合管道 |
5.2 离心力场中颗粒运动规律分析 |
5.2.1 强化相质点梯度分布控制数学模型 |
5.2.2 立式离心力场中颗粒的受力模型 |
5.2.3 卧式离心力场中颗粒的运动模型的建立 |
5.2.4 卧式离心力场中粉煤灰颗粒径向分布状况 |
5.3 尼龙复合管的产业化生产 |
5.3.1 产业化生产工艺 |
5.3.2 生产线简况 |
5.3.3 管道经济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硅灰石增强铸型尼龙复合材料摩擦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硅灰石表面改性 |
1.2 材料制备 |
1.3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硅灰石表面表征 |
2.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2.3 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 |
2.4 复合材料磨损机理 |
3 结 论 |
(3)机车车辆用心盘衬垫摩擦学性能的研究与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MC尼龙的聚合原理 |
1.3 普通尼龙6与MC尼龙的聚合方法及过程 |
1.4 MC尼龙的改性研究 |
1.4.1 MC尼龙的性能和应用 |
1.4.2 MC尼龙改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
1.4.3 MC尼龙改性研究的进展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实验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2 钛酸钾晶须表面改性 |
2.2.1 钛酸钾晶须的性能 |
2.2.2 硅烷偶联剂作用机理 |
2.2.3 影响钛酸钾晶须表面活化的因素 |
2.2 反应成型及其原理 |
2.2.1 催化剂和助催化剂 |
2.2.2 MC尼龙反应动力学 |
2.2.3 成型阶段 |
2.3 MC尼龙的合成 |
2.3.1 纯MC尼龙的合成 |
2.3.2 晶须改性MC尼龙的合成 |
第三章 材料的测试及表征 |
3.1 材料的热性能分析 |
3.2 材料摩擦性能的测定 |
3.2.1 未水浴试样摩擦系数的测定 |
3.2.2 水浴试样摩擦系数的测定 |
3.3 材料磨损性能的测定 |
3.3.1 未水浴处理试样磨损特性 |
3.3.2 水浴处理试样磨损特性 |
3.4 材料的吸湿率的测定 |
3.5 材料低温缺口冲击强度的测定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4)石嘴山一矿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联合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岩工程研究的阶段 |
1.2.2 软岩巷道支护理论及其发展 |
1.2.3 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现状 |
1.2.4 国内外深井巷道的支护现状 |
1.2.5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支护存在的问题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 |
2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的工程特征及力学属性 |
2.1 软岩的有关概念 |
2.1.1 软岩的定义 |
2.1.2 软岩的工程力学特性 |
2.1.3 软岩的基本力学属性 |
2.1.4 软岩的分类 |
2.2 深部高应力复杂围岩的有关概念 |
2.2.1 国内外对煤矿开采中深度标准的划定 |
2.2.2 深部工程软岩的概念 |
2.2.3 深部高应力软岩定义 |
2.2.4 复杂围岩定义 |
2.3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
2.4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
2.4.1 工程地质因素影响 |
2.4.2 工程技术因素影响 |
2.5 石嘴山一矿深部岩石物理与力学参数测定 |
2.5.1 实验目的 |
2.5.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5.3 物理力学参数测定方法和试件加工 |
2.5.4 岩样的破坏特征和岩石成份分析 |
2.5.5 实验结果 |
2.6 石嘴山一矿38区+600m轨道巷的工程特征及力学属性 |
2.7 本章小结 |
3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
3.1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
3.1.1 工程实例分析 |
3.2 石嘴山一矿38区十600m轨道巷变形与破坏数值模拟 |
3.2.1 FLAC程序简介 |
3.2.2 模型建立 |
3.2.3 模拟参数的确定 |
3.2.4 锚杆参数 |
3.2.5 数值模拟的方式及步骤 |
3.2.6 数值模拟的结果及分析 |
3.3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变形破坏的特征 |
3.4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围岩变形与破坏机理分析 |
3.4.1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顶板变形与破坏 |
3.4.2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底朦变形与破坏 |
3.4.3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两帮变形与破坏 |
3.4.4 石嘴山一矿38区+600m轨道巷变形破坏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联合支护机理 |
4.1 软岩巷道支护设计的原理和基本原则 |
4.1.1 软岩巷道工程支护原理 |
4.1.2 最佳支护时间和最佳支护时段 |
4.1.3 软岩巷道支护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支架与围岩关系 |
4.2.1 传统支架围岩关系 |
4.2.2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围岩与支架关系 |
4.3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的联合支护作用机理 |
4.3.1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作用机理 |
4.3.2 注浆作用机理 |
4.3.3 钢筋网作用机理 |
4.4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支护对策 |
4.5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底臌的防治措施 |
4.5.1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底臌的防治原则 |
4.5.2 防治水措施 |
4.5.3 卸压措施 |
4.5.4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底板的加固措施 |
4.6 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高应力的控制措施 |
4.7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及分析 |
5.1 概述 |
5.2 石嘴山一矿38采区工程概况以往支护失败原因分析 |
5.2.1 采区位置 |
5.2.2 岩石力学物理变形性质 |
5.2.3 38区+600m轨道断面尺寸 |
5.2.4 38区+600m轨道巷破坏状况 |
5.2.5 以往支护失败原因调查分析 |
5.3 支护方案设计 |
5.3.1 锚网索注浆联合支护机理 |
5.3.2 原支护方案的改进 |
5.3.3 非对称联合支护方案主要参数的确定与施工工艺 |
5.4 实验巷道的效果监测与分析 |
5.4.1 效果监测的目的 |
5.4.2 效果监测的内容 |
5.4.3 监测结果与分析 |
5.5 经济效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北京地铁降水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1 前言 |
1.1 北京城市交通现状 |
1.2 北京市地铁建设情况及规划 |
1.3 北京市地铁建设的主要土建施工方法 |
1.3.1 浅埋暗挖法 |
1.3.2 盖挖逆作法施工技术 |
1.3.3 明挖法施工技术 |
1.3.4 辅助施工技术 |
1.3.5 施工技术的综合评价 |
2 北京地区水文地质概况及地下水对地铁施工的影响 |
2.1 北京市区域地质概况 |
2.1.1 地质构造概况 |
2.1.2 北京平原区地质构造特点 |
2.2 新生界覆盖区基岩埋深及第四系厚度简况 |
2.3 北京市地铁建设工程地质研究 |
2.4 北京地铁施工区水文地质研究 |
2.4.1 概况 |
2.4.2 北京地区浅层地下水分区 |
2.4.3 地铁隧道施工方法与探讨 |
3 北京地铁施工对地下水的控制方法 |
3.1 堵(截)水方法 |
3.2 冻结方法 |
3.2.1 冻结法应用现状 |
3.2.2 冻结法应用实例 |
3.3 井点降水方法 |
4 不同类型的井点降水方法及适用条件研究 |
4.1 管井井点降水方法 |
4.1.1 管井施工 |
4.1.2 管井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 |
4.2 轻型井点降水方法 |
4.3 水平井点降水方法(辐射井) |
4.4 降水适用条件研究 |
4.4.1 “复—八”线水文地质条件与抽降水层次 |
4.4.2 地铁主要降水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
5 北京市地铁降水参数研究 |
5.1 北京地铁水文地质参数研究 |
5.1.1 根据稳定抽水试验资料计算渗透系数 |
5.1.2 确定影响半径的方法 |
5.1.3 井的水头损失问题 |
5.1.4 北京地铁水文地质参数研究 |
5.1.5 结论 |
6 辐射井降水方案研究 |
6.1 辐射井简介 |
6.1.1 辐射井的分类及其平面布置形式 |
6.1.2 辐射管的配置 |
6.1.3 辐射管的直径 |
6.1.4 辐射管的长度 |
6.1.5 辐射井的优点 |
6.2 辐射井的降水原理及计算 |
6.2.1 辐射井的计算 |
6.2.2 辐射井的实际施工降水计算(实例) |
6.2.3 辐射井流量与时间t的关系问题 |
6.2.4 辐射井的流量计算 |
6.3 辐射井的经济分析 |
6.4 辐射井施工 |
6.4.1 辐射井竖井回转钻机反循环成井施工 |
6.4.2 辐射井竖井人工挖土—冲抓沉管施工 |
6.4.3 辐射井竖井人工挖孔施工 |
6.4.4 辐射井竖井护坡桩内支撑人工挖孔(配合降水)施工 |
6.4.5 辐射井水平孔套管水力正循环施工 |
6.4.6 辐射井水平孔双壁钻杆水力反循环施工 |
6.4.7 辐射井水平孔多级潜孔锤偏心跟管钻进施工 |
6.5 辐射井的后期处理 |
7 北京地铁降水工程设计 |
7.1 降水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
7.1.1 水文地质条件 |
7.1.2 施工结构与含水层的相对位置 |
7.1.3 坑道内降水的施工方法 |
7.2 地铁降水工程设计 |
7.2.1 地铁降水工程设计的各个阶段 |
7.2.2 确定降水设计原则 |
7.2.3 地铁降水设计的范围及内容 |
7.2.4 降水设计前的调查工作 |
7.2.5 降水单元体的确定 |
7.2.6 降水技术方法选择 |
7.2.7 地铁降水设计所需的资料(设计参数) |
7.2.8 地铁降水出水量计算 |
7.2.9 水位降深分析 |
7.2.10 降水引起的沉降分析 |
8 地铁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8.1 降水与地面沉降(对建筑物沉降的影响) |
8.1.1 抽水作用下土层变形机理分析 |
8.1.2 抽水作用下土的应力应变本构律 |
8.2 根据弹性理论计算地面沉降 |
8.2.1 粘性土层的计算 |
8.2.2 砂层的计算 |
8.2.3 降水沉降量的预测 |
8.3 地铁沉降具体实例分析 |
8.3.1 工程概况 |
8.3.2 周边建筑物调查 |
8.3.3 沉降情况 |
8.3.4 监测分析 |
8.3.5 施工对沉降的影响预测及控制值的确定 |
8.3.6 原因分析 |
8.3.7 劲松桥桩沉降趋势推测 |
8.3.8 桥桩保护及应急预案 |
8.3.9 结论 |
8.4 地下水回灌的研究 |
8.4.1 降水回灌方法 |
8.4.2 降水回灌的一般要求条件 |
8.4.3 主要优点 |
8.4.4 回灌地下水的方法 |
8.4.5 回灌量的计算 |
8.4.6 回灌井的结构 |
8.4.7 回灌设备 |
8.4.8 工程实例 |
8.4.9 综合经济分析 |
8.5 地层塌陷问题 |
8.5.1 地层塌陷的典型过程 |
8.5.2 避免发生地层塌陷事故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
8.6 降水设施的后期处理问题 |
8.6.1 水平井的后期处理 |
8.6.2 辐射井竖井后期处理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7)2002年我国工程塑料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车辆 |
汽车车轮护盖配件 |
浮子 |
2 机械及设备 |
运输机中部槽 |
齿轮 |
抽油杆 |
套管 |
轴承 |
过滤板 |
填料塔 |
导向套 |
叶片 |
复合研磨膜 |
衬板 |
输送管道 |
3 电子电气及通讯 |
雷达天线 |
天线 |
双频副反射器制件 |
自限温发热管 |
覆铜板 |
玻璃布覆铜板基板 |
层压板 |
绝缘制件 |
4 建材 |
活动房屋 |
管道内衬 |
管材 |
铝塑复合管 |
波纹管 |
顶梁 |
密封条 |
异型材 |
耐热管材 |
板材 |
铝塑板专用芯材 |
5 家电及家具 |
过载保护器外壳 |
椅背靠 |
快餐椅 |
方椅 |
6 薄膜 |
包装膜 |
超滤膜 |
降解膜 |
防雾滴膜 |
转光膜 |
棚膜 |
7 兵器 |
包装箱 |
防护罩 |
防弹玻璃 |
8 其它 |
餐具 |
复合钢板 |
内衬 |
透声壳体 |
喷绘布 |
饮料瓶 |
(8)改性MC尼龙护顶顶梁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破碎顶板支护常用方法及存在的缺点 |
1.1 破碎顶板支护原则 |
1.2 常用背顶方法及缺点 |
(1)封顶效率低 |
(2)支护不可靠,安全效果差 |
(3)浪费木材 |
(4)经济效益差 |
2 护顶顶梁的设计 |
2.1 设计思路 |
2.2 护顶顶梁材料选择 |
2.3 护顶顶梁设计参数 |
3 MC尼龙的改性及护顶铰接顶梁成型工艺 |
3.1 MC尼龙的改性 |
3.1.1 阻燃、抗静电改性 |
3.1.2 增强改性 |
3.2 设备选型 |
3.3 MC尼龙护顶较接顶梁成型工艺 |
4 使用效果 |
5 结论 |
四、改性MC尼龙护顶顶梁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MC尼龙复合改性与梯度复合管制备[D]. 张士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2]硅灰石增强铸型尼龙复合材料摩擦学行为研究[J]. 王世博,刘洪涛,葛世荣,宋雪玉.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0(05)
- [3]机车车辆用心盘衬垫摩擦学性能的研究与改善[D]. 牟文斌. 江苏大学, 2008(09)
- [4]石嘴山一矿深部高应力松软复杂围岩巷道联合支护研究[D]. 曾佑富. 西安科技大学, 2006(02)
- [5]北京地铁降水方法研究与应用[D]. 付刚. 吉林大学, 2005(03)
- [6]2002年中国尼龙开发和应用专题题录[J]. 王慧菊. 上海塑料, 2003(04)
- [7]2002年我国工程塑料应用进展[J]. 杨超,徐洪霞,戴芳. 工程塑料应用, 2003(07)
- [8]改性MC尼龙护顶顶梁的研制[J]. 陈显坤,周邦远,梁立勋. 工程塑料应用,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