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雌激素可减少老年痴呆者的攻击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昝志远,王永红[1](2021)在《阿尔茨海默症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人均寿命显着提升,随着人群平均寿命的延长,与年龄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数及比例不断上升,其中发病率最高同时也是最常见的为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目前,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尚无特效疗法,临床常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类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国内外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很多,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阿尔茨海默症疗法的探索进行了综述。
周燕茹[2](2021)在《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长期护理机构养老模式下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于家庭及社区养老模式。既往系统回顾研究指出,与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所患疾病、躯体活动能力、认知功能等因素相比,服用潜在有害药物,即潜在不适当药物(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PIM)和药物负荷指数(Drug Burden Index,DBI)类药物可能对生活在长期护理机构中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更为突出的负面影响,然而潜在有害药物对该类人群生活质量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证研究。研究目的:描述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揭示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的服用特征;探讨潜在有害药物服用情况对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1)明确PIM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程度;(2)明确DBI对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程度;同时比较轻度、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情况对其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运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期护理机构中轻中度痴呆患者271例,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功能性共病指数量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Barthel指数、简明神经精神问卷、简明生活质量量表、比尔斯标准、药物负荷指数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量。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优化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潜在有害药物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量。研究结果:1.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1)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PIM发生率较高,为62.7%,最常服用的PIM为艾司唑仑、硝苯地平和胰岛素等;该人群生活质量在PIM变量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服用PIM者生活质量得分低于不服用PIM者。(2)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DBI暴露率较高,为72.7%,最常服用的DBI药物为硝酸异山梨酯、艾司唑仑和硝苯地平等;该人群生活质量在DBI变量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DBI得分为高者生活质量得分较低。2.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为96.58±14.49分;(1)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疾病数量层面,合并有0-3种疾病组生活质量得分较高;视力状态层面,视力正常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视力受损组;营养状况层面,营养正常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营养不良组;日常生活能力层面,无依赖组生活质量得分更高。(2)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痴呆严重程度方面,轻度痴呆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中度痴呆组;精神行为症状方面,无精神行为症状组生活质量得分最高。(3)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社交活动方面,每天进行社交活动者生活质量得分最高;体育锻炼方面,每天进行体育锻炼者生活质量得分最高。(4)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机构因素中的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房间类型层面,房间类型为单人间者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其他房间类型者。3.潜在有害药物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在控制了疾病数量、视力状态、营养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痴呆严重程度、精神行为症状、社交活动、体育锻炼和房间类型等因素下,PIM数量对生活质量的贡献度β=-0.395(P<0.001),R2变化量为14.7%;当进一步控制PIM数量时,DBI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贡献度β=-0.296(P<0.001),R2变化量为4.2%。4.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对于轻度痴呆患者,PIM数量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20.2%,DBI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4.1%;对于中度痴呆患者,PIM数量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10.5%,DBI对生活质量单独贡献率为2.4%。研究结论: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多为中等水平,并且该类人群PIM发生率较为普遍,DBI暴露率较高。除了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外,PIM数量和DBI是影响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潜在有害药物对轻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为突出。在长期护理机构中,从药物管理的角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活质量干预策略,可以为提升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达到改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梁克山[3](2019)在《P38MAPK抑制剂、雌二醇和TPX2对痴呆鼠模型海马神经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引言痴呆是以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为特征的综合征,是一种渐进的、退化的脑部疾病,导致认知和情感功能的丧失,最常见于记忆,而其他功能如语言、行为以及最显着的执行功能也常常受损。据估计,全世界约有2400万人患有痴呆症,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3至4倍。大约60%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10%~20%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分别占痴呆的第一、二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AD特征性病理改变为颞叶海马出现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VaD是由于缺血、出血、低灌注、栓塞、小血管病等血管因素及事件致认知领域损害。在影像学方面,AD是以海马、颞、顶叶皮质萎缩为主的弥漫性萎缩,VaD表现为认知相关区(额叶、颞叶、海马、顶叶、角回、丘脑等)的血管事件(梗死、出血、脑白质病变、腔隙性梗死)。除家族史和一些躯体疾病外,导致痴呆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较低教育、经济水平等。两者在临床表现上各有特点。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常难以鉴别。有证据表明,相当部分的AD具有脑血管方面的病理改变,这可能是老龄化的表现之一,也有可能是AD与VaD混合状态的表现之一。同样地,VaD患者脑组织病理检查可以发现诸如老年斑之类AD改变,这可能是混合性痴呆的结果,与正常的老年化进程有关。这就导致人们对这两种疾病的关系和鉴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对痴呆发生的病理机制有更加深人的了解,对临床干预策略的制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海马是神经系统中与人类的学习与记忆关系密切的重要功能区,大脑的海马体不但是老年痴呆最早最重要的病变区域,而且也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受损部位,以往的研究表明,海马神经元凋亡在AD和VaD的发病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缺血低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易感性。阿尔茨海默氏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最终导致神经元不可逆性损伤以及各种智力缺陷,包括认知和记忆。AD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症状主要包括躯体、认知、情绪功能的障碍,以及长期的认知和感觉功能退化,这些均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已有大量有关AD发生和发展方面的研究,并已取得显着成绩,但是这些研究仍然无法提供有效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这种紧迫的需求激发了神经科学界及医疗行业对AD治疗方法发展的兴趣。根据经典的淀粉样蛋白假说,相对于其他各种淀粉衍生物,Aβ1-42在A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Aβ1-42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裂解产生的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Aβ蛋白过量导致淀粉样斑块的形成和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包括炎性级联反应的激活启动,tau蛋白磷酸化的推广,氧化应激的增加,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的管制,突触可塑性的损伤及诱导神经元的凋亡和细胞死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雌二醇可能既促进又会损害记忆相关的过程,因此,雌激素在AD病理过程中所扮演的确切的角色仍然是难以捉摸的。目前,通过向脑内立体定向注射Aβ1-42建立AD小鼠模型。切除小鼠双侧卵巢来观察17β-雌二醇(E2)对AD不同阶段的治疗(早期和晚期)的影响,国内外少见报道,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证据表明,妇女绝经后循环系统中雌激素水平会突然下降,造成氧化应激风险加大和神经退行过程加快,尤其是那些AD的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实验研究表明,雌性动物(OVX)切除卵巢后的雌激素治疗可改善其学习和记忆过程,提高其在旋臂迷宫和对象识别中的认知能力。在临床情况下,绝经后5年内保持较高雌二醇水平的女性与保持稳定低雌二醇水平的女性相比,前者表现出更优的行为能力。此外,具有较高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绝经后妇女在斯特鲁普任务和空间工作记忆,延迟回忆和数字排序测试方面的能力更为出色。同样,正在服用激素替代疗法的妇女在非空间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有更好的反应。然而,也有报道指出雌激素对绝经后妇女认知能力的负面影响。旨在了解这些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若提前应用雌二醇,暴露于Aβ蛋白的神经元所受损伤会显着减少,而若同时或于暴露Aβ蛋白5天后应用雌二醇,神经元则无法获得雌二醇所带来的保护,甚至所受损伤会转而加剧。总之,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中雌激素起着微妙又重要的作用,可在不同阶段施加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本实验通过研究AD不同病理阶段的17β-雌二醇(E2)治疗(早期和晚期),全面了解E2在AD病理过程中的角色和评估E2作为预防药物的意义。海马是神经系统中与人类的学习与记忆关系密切的重要功能区,大脑的海马体不但是老年痴呆最先最重要的病变区域,而且也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受损部位,以往的研究表明,海马神经元凋亡在AD和VaD的发病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SB202190和SB203580对海马神经元凋亡因子表达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却少有报道,特别是SB202190和SB203580对海马神经元凋亡和Bcl-2、Caspase-3表达影响的研究国内外未见有报道。为了探讨海马神经元凋亡在AD和VaD中的致病机制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历时6年课题组做了以下3项课题:1.应用雌二醇对AD痴呆小鼠模型海马神经细胞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和认知功能影响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利用切除双侧卵巢的小鼠,经侧脑室内注射Aβ1-42的方法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并给予雌二醇(E2)治疗,研究Aβ1-42诱导的海马神经毒性及分子机制,评价E2拮抗Aβ1-42诱导的海马神经毒性的效果和分子机制。2.应用p38MAPK抑制剂对VaD痴呆大鼠模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和认知功能影响进行了研究,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研究了 SB203580、SB202190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观察了 p38 MAPK抑制剂对脑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借助海马依赖性水迷宫试验检测了大鼠的空间参考学习和记忆能力。3.应用TPX2研究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借助海马依赖性水迷宫试验检测了大鼠的空间参考学习和记忆能力。TUNEL染色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H E染色观察各组脑组织细胞,Western blot检测ERK和p38 MAPK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MAPK、ERK和p21中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了 TPX2对经β1-42处理脑组织的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抑制MAPK、ERK和p38蛋白的表达而探讨了其作用机理。总之,课题组通过以上3项研究,旨在进一步阐明p38MAPK抑制剂和雌二醇对痴呆鼠模型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以及对痴呆模型认知功能的影响。第一部分 雌二醇治疗对小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海马神经元发生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保护作用目的:本研究利用切除双侧卵巢的小鼠,经侧脑室内注射Aβ1-442的方法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并给予雌二醇(E2)治疗。检测Aβ1-42诱导的神经毒性及分子机制;评价E2拮抗Aβ1-42诱导的神经毒性的效果和分子机制。方法:1.双侧卵巢切除术:所有小鼠双侧卵巢切除并立即皮下植入药物,可以持续释放药物60天,内含有E2 0.18毫克。2.动物模型的制备:AD模型组小鼠Aβ1-42(4μg/mouse),缓慢注射(0.5μl/min);安慰剂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μg/mouse)。3.BrdU注射:BrdU连续3次腹腔注射,间隔6小时,给药剂量为50mg/kg。4.雌二醇治疗:(1)早期E2治疗:注射BrdU后第7天双侧海马注射Aβ1-42,后给予7天雌二醇皮下注射,3 μg/day。(2)后期E2治疗:注射BrdU后第7天双侧海马注射Aβ1-42,7天后再给予7天雌二醇皮下注射,3 μ g/day。5.Morris水迷宫实验:计算每组小鼠平均游泳速度、延迟时间。在实验的第8天,撤去隐蔽的水面下平台,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游泳速度及登台潜伏期。6.免疫染色:采用NeuN和BrdU免疫染色检测海马神经的生成。7.ELISA检测:检测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雌激素(Estrogen)、孕酮(Progesterone)血清水平。8.RT-PCR:从大脑样本中取出海马组织,在冰上用剪刀将其剪碎。总mRNA采用Trizol试剂提取和RNA反转录与PrimeScriptTMRT试剂盒。9.Western blotting检测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从大脑样本中取出海马组织,在冰上用剪刀将其剪碎。蛋白样品的提取采用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A)缓冲液。10.cAMP浓度测定:海马组织,在冰上用剪刀将其剪碎。组织颗粒在裂解缓冲液中裂解10分钟,在4℃、14000 rpm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液并用LANCETM cAMP 384试剂盒测定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11.透射电子显微镜:腹腔麻醉后小鼠,经心脏用2.5%戊二醛灌注并取出海马组织,海马组织继续用2.5%戊二醛固定过夜,在4℃,四氧化锇固定2小时后制作超薄切片(60 nm),用丙酮脱水和醋酸铀染色。结果:1.小鼠海马注射Aβ1-42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估认知功能,特别是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图1A)。在培训第1-2天,接受Aβ1-42注射的“老年”鼠在发现可见平台的游泳速度或时间延迟上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这表明空间学习能力不是在Aβ1-42注射后立即受到影响(P>0.05,n=10;见图1A)。相反,改为隐藏平台培训的第3-7天,Aβ1-42小鼠比对照组小鼠时间延迟更长,这些差异在5-7天显着,这表明记忆功能是在Aβ1-42注射后5天开始明显受损(P<0.01,n=10;见图 1A)。从迷宫中去掉平台后,观察小鼠在每个象限停留的时间比例(图1B)。Aβ1-42小鼠在象限虚拟平台的位置所花费的时间百分比明显减少。在本研究中,通过NeuN和BrdU染色标记海马神经元(图1C),染色结果显示Aβ1-42模型组小鼠BrdU注射后21到28天,NeuN、BrdU 阳性细胞数量均显着减少(P<0.01,n=10;图1D)。这些结果表明,小鼠海马神经元在接受Aβ1-42注射后发生严重损害。2.为评估E2对AD小鼠病理过程中早期阶段的影响,在造模后立即给予E2治疗(图2C)。与单纯对照组相比,接受E2治疗的对照组海马神经元再生无明显变化,而Aβ1-42小鼠接受E2治疗与未接受E2治疗比较,NeuN和BrdU 阳性细胞显着增加(P<0.01,n=3;图2D)。此外,给予E2治疗后,AD小鼠找到隐藏平台的潜伏期显着降低(P<0.01,n=10;图2A),在撤出平台的象限所停留的时间比例明显升高(P<0.01,n=10;图2B)。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Aβ1-42小鼠AD病理过程的早期阶段,雌激素治疗增加海马元神经再生并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3.为评估E2对AD小鼠病理过程中后期阶段的影响,在造模后第7天开始给予E2治疗(图2C)。无论是对照组还是模型组,E2治疗均没有改善海马神经元再生,NeuN和BrdU阳性细胞没有明显变化(P>0.05,n=3;见图3D)。此外,给予E2治疗,并没有降低AD小鼠找到隐藏平台的潜伏期(P>0.05,n=10;见图3A)。在撤出平台的象限停留时间比例没有明显升高(P>0.05,n=10;见图3B)。4.通过测定LH、FSH、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血清水平,确认E2的效果。在E2治疗前FSH,LH,雌激素或孕激素水平没有显着差异(P>0.05,n=6;图4A-D),但在E2治疗后LH、FSH、雌激素水平显着增加,而孕酮水平明显下降(P<0.01,n=6;图 4A-D)。在早期给与雌二醇的Aβ1-42小鼠,TrkB、BDNF的mRNA及蛋白水平显着上调,而P75NTR表达水平减少(P<0.01,n=3;图4E,F)。这些结果表明,E2诱导的神经发生,至少部分通过BDNF/TrkB通路。对这一途径的下游因子进行了检测(图4E,F)和结果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STAT3/CREB/ERK信号通路的激活明显增加(P<0.01,n=3;图4E,F)。本研究还对cAMP水平进行评估,以确认BDNF/TrkB下游信号通路的活化(图4D)。5.与后期E2治疗及未给予E2治疗比较,在早期给与雌二醇的A β 1-42小鼠,NO和ROS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n=3;图5A)。相应的细胞死亡相关的Cytochrome-c/Bax/Bcl-2/acspase-3 信号通路因子活化下调(P<0.01,n=3;图5B-C)。这些结果表明,E2降低AD病理过程早期阶段海马区的细胞的氧化应激及死亡通路相关因子的活化,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6.与后期E2治疗及未给予E2治疗比较,在早期给与雌二醇的Aβ1-42小鼠,胶质细胞增生显着降低(P<0.01,n=3:图6A,B)。E2介导的炎症反应,上调抗炎信号通路的因子活化(CD206,FIZZ1,1、TGFβ)并下调促炎信号通路因子的活化(IL-1β,TNF 和 IL-6。P<0.01,n=3;图 6C-E)。7.在本研究中,使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突触的超微结构。与后期E2治疗及未给与E2治疗比较,发现在早期给与雌二醇的Aβ1-42小鼠,突触的数量显着增加(P<0.01,n=3;图7A)。为了进一步探讨E2对不同类型突触的作用,采用Western blot对海马NMDA受体和AMPAR受体水平进行分析。NMDA受体(GluN1和GluN2)水平没有明显影响,而AMPAR受体水平(GluA1 GluA2)明显增加(P<0.01,n=3;图7B,C)。此外,还有重要的突触后蛋白Hevin和SPARC表达明显增加(P<0.01,n=3;图7B,C),这两种蛋白在突触的生成及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结论:1.Aβ1-42小鼠认知功能减退与海马区神经元发生有关。小鼠海马神经元在接受Aβ1-42注射后发生严重损害,海马神经元损害在认知功能障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AD早期阶段E2可增加海马神经元再生并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而后期阶段E2治疗对的海马神经元再生及认知功能无改善。3.AD早期阶段E2治疗上调Aβ1-42小鼠海马神经元再生相关信号通路。4.AD早期阶段E2治疗可减少氧化应激、下调细胞死亡相关的信号通路活性。5.AD早期阶段E2治疗抑制Aβ1-42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过度增生。6.AD早期阶段E2治疗可增加海马神经元突触受体数量。第二部分 P38MAPK抑制剂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目的:本研究利用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法)制作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模型,经侧脑室内注射SB202190和SB203580的方法对V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研究,观察p38MAPK抑制剂对VaD大鼠海马依赖的Morris水迷宫的认知功能所起的作用,并通过研究海马神经元凋亡、海马区P38MAPK磷酸化变化及Bcl-2和Caspase-3表达,研究SB202190和SB203580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的神经保护机制,探讨海马神经元凋亡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利用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法)制作血管性痴呆(Va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SB202190治疗组、SB203580治疗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只分离出双侧颈总动脉并不对其结扎,作为两血管法VaD模型的正常对比。治疗组采用侧脑室注射给药方式分别给予P38MAPK抑制剂SB202190、SB203580,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采用侧脑室注射给药方式给予等量二甲基亚矾(DMSO),注射药物2周后用Morris水迷宫法测试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注射药物后应用TUNEL法检测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应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区P38MAPK磷酸化变化,免疫荧光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海马区Bcl-2和Caspase-3表达,以探讨SB202190和SB203580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的神经保护机制。结果:1.本研究对平台逃避潜伏期、空间学习、大鼠的SB203580或SB202190治疗效果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B203580和SB202190治疗组平台逃避潜伏期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P<0.01),说明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得以提高。2.给予SB203580和SB202190治疗5天后我们还观察到海马磷酸化激活P38 MAPK表达水平在各治疗组间差异显着(**P<0.01,SB203580治疗组或SB202190组治疗VS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SB203580或SB202190治疗后p38MAPK的表达显着降低。SB203580和SB202190治疗组间无显着差异。3.SB203580和SB202190有助于海马神经元抵抗慢性缺血诱导的细胞凋亡。为了探索SB203580和SB202190是否对血管性痴呆大鼠体外海马细胞凋亡和学习记忆能力有效,本实验用HT22细胞测试SB203580和SB202190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用SB203580或SB202190治疗后实验组海马神经元凋亡减少。实验也证实了在体内SB203580、SB202190对海马细胞凋亡和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是有疗效的。侧脑室注射SB203580和SB202190治疗五天后,处死大鼠,与对照组、SB203580和SB202190组相比,假手术组TUNEL阳性细胞数(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绿色荧光)显着下降(**P<0.01)。然而,SB203580和SB202190组与对照组相比,前者TUNEL阳性细胞数目显着降低;而且SB203580组与SB202190组相比,前者TUNEL 阳性细胞较少。总之,SB203580和SB202190有助于海马神经元抵抗慢性缺血诱导的细胞凋亡。4.本实验研究了 SB203580和SB202190对VaD大鼠海马区施加的抗凋亡能力。脑室注射五天后,处死大鼠获取VaD大鼠海马标本。SB203580或SB202190培养48小时后,进行实验计算实验组凋亡细胞的数量(n=3)。P38MAKA培养后,HT22细胞出现皱缩,碎裂成膜结合凋亡小体,很快被邻近细胞吞噬。P38MAKA能够减少HT22细胞的凋亡。而SB203580或SB202190治疗组凋亡的HT22细胞数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5.在VaD大鼠模型的海马标本上进行了 P38 MAKA和凋亡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研究。我们对P38MAKA诱导细胞凋亡相关的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AX和Bcl-2在VaD大鼠海马经SB203580 或 SB202190 治疗后表达增加。caspase-8、caspase-3 和 caspase-9 的表达在SB202190或SB203580治疗组比对照组均显着降低。但SB202190治疗组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ax和Bcl-2的表达比SB203580组略高,这表明SB202190可通过抑制P38 MAKA的活性而减少细胞凋亡,依赖线粒体的凋亡途径可以由慢性缺血激活。6.大鼠经SB203580和SB202190治疗存活时间延长 实验组其余VaD大鼠模型继续存活以观察治疗的远期疗效。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大鼠在第30天处死。相反,约30%SB202190组和60%SB203580组的动物最后需要处死(**P<0.01)。这说明与SB203580相比,SB202190治疗可进一步延长大鼠的存活时间。其中,相对于SB203580,SB202190较好的治疗效果体现在VaD大鼠显着的生存优势(**P<0.05)结论1.P38MAPK抑制剂SB202190和SB203580,能提高或改善V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本研究给予VaD大鼠P38MAPK抑制剂治疗后p38MAPK的表达显着降低,有效减少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促进记忆障碍重建,且耐受性良好。3.SB203580和SB202190通过抑制P38 MAKA的活性而减少细胞凋亡,有助于海马神经元抵抗慢性缺血诱导的细胞凋亡,依赖线粒体的凋亡途径可以由慢性缺血激活。4.大鼠经SB203580和SB202190治疗存活时间延长,与SB203580相比,SB202190治疗可进一步延长大鼠的存活时间。第三部分 TPX2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研究TPX2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药物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30只。在药物治疗组和空白组大鼠用1 0%水合氯醛麻醉(0.5ml/100g剂量),在大鼠双侧海马区域的准确位置注入Aβ1-425ul(浓度1μg/ul)建立模型。将配置的TPX2抑制剂制成溶液。模型建立后,各组大鼠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药物组大鼠将TPX2-siRNA溶液连接10μl微量注射器给予侧脑室注射10μl,对照组大鼠给予侧脑室注射等量1%DMSO溶液。空白组为正常健康组,本组大鼠未作任何手术或药物治疗。大鼠脑组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制成约5um厚度的切片。TUNEL染色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HE染色观察各组脑组织细胞,Western blot检测ERK、MAPK和p38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方法检测MAPK、ERK和p38中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一周后,TUNEL染色显示在药物组脑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TPX2抑制剂后,药物组TPX2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检测MAPK和p38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药物组MAPK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灰度值比较中发现,MAPK和p38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药物组中,MAPK、p3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空白组MAPK灰度值则明显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此,TPX2通过抑制MAPK、ERK和p38蛋白的表达抑制经Aβ1-42处理的脑组织细胞发生凋亡,对其有保护作用。
何丽[4](2017)在《ERβ对小鼠海马actin细胞骨架聚合与学习记忆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报道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老化所引起的雌激素(estrogen,E2)水平降低在痴呆症如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学习记忆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AD的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现有的治疗方案疗效并不理想。因此,研究探索AD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AD,促进医疗护理和家庭照护都具有深远的影响。E2不仅可以影响女性的生理发育,还在改善老年的记忆力衰退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调控海马突触可塑性以及学习记忆的调节过程中需要借助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参与来产生作用。E2的受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膜受体GPR30,位于细胞内的膜性成分包括细胞膜、线粒体膜、内质网等,通过第二信使途径介导E2对某些生理功能的调节;另一类是经典的核受体,包括雌激素α受体(estrogen receptorα,ERα)和雌激素β受体(estrogen receptorβ,ERβ),它们主要在细胞核内通过与DNA结合从而调节靶基因的转录。类固醇受体辅助活化因子-1(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1,SRC-1)作为是促进核受体调节靶基因转录活动所必需的辅助因子之一,高表达于海马、大脑皮层等脑区,其表达受产后发育和性腺切除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给予卵巢切除手术和核受体抑制剂处理后海马突触蛋白表达和突触及树突棘密度明显下降,雌激素替代治疗及其核受体激动剂可以增加突触蛋白的表达和树突棘的密度,但ERβ在当中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ERβ克隆于1996年,过去20年的研究发现ERβ在多种动物的体内均有较为广泛的表达,并且参与了E2对多种脑功能作用的调节,且在不同的分区其表达分布和功能作用也不尽相同。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脑皮层、海马等区域有大量ERβ的表达,提示ERβ可能扮演着介导E2调控学习记忆的功能性受体的角色。在生殖系统,睾丸、卵巢等组织器官内可检测到ERβ的存在,它可能参与E2调节生殖细胞的生长、分化等过程。另外,在心血管、消化道等系统内也可检测到ERβm RNA,并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生理意义。脑内的研究发现,利用ERβ特异性拮抗剂以及基因敲除等方法抑制ERβ后,发现海马突触蛋白表达显着下降,树突棘密度降低,出现空间学习记忆障碍。通过ERβ激动剂活化ERβ可改善突触可塑性和提高空间学习记忆,提示ERβ对学习记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但是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肌动蛋白(actin)是构成细胞骨架的重要成分,actin聚合与解聚的动态变化是突触可塑性的基础,也是学习记忆的基础。球状肌动蛋白(即G-actin)在Profilin-1等分子的诱导下聚合成为螺旋状的肌动蛋白(F-actin)。因此,F-actin/G-actin比例的变化常作为衡量的肌动蛋白聚合程度的指标。研究还发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2(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complex 2,m TORC2)对actin细胞骨架的聚合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敲除m TORC2的核心成分Rictor导致actin聚合程度与树突棘密度下降,并导致严重的学习记忆障碍,而直接激活Rictor的效应分子p-AKT(AKT ser473)可逆转上述学习记忆障碍,证明m TORC2在调节actin细胞骨架聚合与学习记忆中的重要作用。既往研究报道ERβ可调节树突棘密度和学习记忆行为,但是ERβ是否调控actin细胞骨架聚合尚不清楚。目的:探讨ERβ在调控海马神经元actin细胞骨架多聚化以及学习记忆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为了解ERβ在生后小鼠不同时相点海马的表达情况,我们运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验方法检测了ERβ在生后不同发育时期(P0,P7,P14,P28,P56)雌、雄小鼠海马的表达变化。2、为了探讨激活ERβ对海马actin细胞骨架聚合以及学习记忆的影响,将成年小鼠进行卵巢切除(ovariectomy,OVX),1w后在颈背部皮下注射不同剂量ERβ激动剂DPN进行预实验,分为假手术对照(Control)、卵巢切除(OVX)、OVX+1.25 mg/kg DPN、OVX+2.5 mg/kg DPN、OVX+5.0 mg/kg DPN共5组,通过检测上述处理条件下海马SRC-1、Rictor及下游靶分子p-AKT以及actin细胞骨架聚合蛋白(p-cofilin/cofilin、Profilin-1)的表达变化确定DPN处理的最佳剂量。然后,在最佳剂量(5.0 mg/kg DPN)的处理条件下,检测了DPN对OVX后上述分子表达、actin聚合状态(F-actin/G-actin比值)的变化、海马树突棘密度以及学习记忆行为变化的调控。3、取成年动情间期雌性小鼠,腹腔注射相同剂量(100ug/kg)ERβ抑制剂PHTPP,分为溶剂对照(Control)及PHTPP注射1、3、5、7d共5组,通过检测海马SRC-1、Rictor及下游靶分子p-AKT、p-cofilin/cofilin、Profilin-1的表达变化来确定PHTPP处理的最佳时间点。然后,在此最佳时间点(7d)条件下,运用Morris水迷宫方法观察小鼠空间记忆行为的变化情况,用WB、IHC以及高尔基镀银染色等方法来检测抑制ERβ活性后海马SRC-1、Rictor、p-AKT和actin细胞骨架聚合蛋白(p-cofilin/cofilin、Profilin-1)的表达变化、actin聚合状态(F-actin/G-actin比值)、海马区的树突棘密度的变化,以此来探索ERβ活性改变与学习记忆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1、ERβ在雌、雄小鼠P0、P7、P14、P28、P56海马中都有表达。在P0时表达高,在P7和P14时表达下降,在P28和P56时表达增加。雄性小鼠在P28时达到P0时水平,但雌性小鼠在P28时就已高于P0时的表达。2、OVX后海马SRC-1、Rictor及下游靶分子p-AKT、actin细胞骨架聚合蛋白(p-cofilin/cofilin、Profilin-1)表达均下降,1.25mg/kg DPN时仅Profilin-1的表达增加而其余分子表达无明显变化,在2.5-5.0mg/kg DPN时上述所有分子表达较OVX组上升,因此,选取5.0mg/kg为DPN的最佳剂量。Morris水迷宫发现OVX后雌性小鼠的学习记忆下降,高尔基镀银染色结果显示OVX组海马树突棘密度减少,免疫组织化学实验(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显示OVX组SRC-1、Rictor及下游靶分子p-AKT、actin细胞骨架聚合调控蛋白、actin聚合状态(F-actin/G-actin比值)的表达下降,5.0mg/kg DPN处理可以逆转OVX所致的上述变化。3、海马SRC-1、Rictor、p-AKT、actin细胞骨架聚合调控蛋白(p-cofilin/cofilin、Profilin-1)在给予PHTPP注射5d时表达开始下降,除Profilin-1外其余各分子表达在7d时显着下降,因此,确定7d为PHTPP处理的最佳时间。在此条件下,Morris水迷宫发现PHTPP可致雌性小鼠的学习记忆下降,高尔基镀银染色结果显示海马树突棘密度减少,IHC和Western blot显示PHTPP下调海马SRC-1、Rictor及下游靶分子p-AKT、actin细胞骨架聚合相关蛋白、actin聚合程度(F-actin/G-actin比值)的表达。结论:1、ERβ在雌、雄小鼠生后海马内(P0P56)均有表达,且在出生时和成年时维持在较高水平,呈现出“U-型”变化的趋势。2、激活ERβ可逆转OVX所致的海马SRC-1、Rictor及下游靶分子p-AKT、actin细胞骨架聚合蛋白表达及海马树突棘密度的下降、actin聚合状态的解聚和学习记忆行为障碍,提示活化ERβ可通过促进actin细胞骨架的聚合进而影响学习记忆行为。3、抑制ERβ可下调海马SRC-1、Rictor及下游效应分子p-AKT、actin细胞骨架聚合蛋白表达以及海马树突棘密度,促进actin聚合状态的解聚,动物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行为障碍,提示抑制ERβ活性通过促进actin细胞骨架的解聚进而导致学习记忆行为障碍。综上所述,在本研究中,采用了卵巢切除、Morris水迷宫、IHC、Western blot以及高尔基镀银染色等多种实验技术,研究了调节ERβ活性变化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行为以及SRC-1、m TORC2通路蛋白和actin细胞骨架聚合的影响,结合文献我们认为ERβ可能通过SRC-1/m TORC2调节actin细胞骨架聚合状态的变化来影响突触可塑性,最终对学习记忆行为产生影响。以上研究结果也为寻找AD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李伟[5](2015)在《十味温胆汤镇静作用及其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行为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十味温胆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及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实验1采用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方法,测定受试小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观察十味温胆汤对戊巴比妥钠阈剂量致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实验2采用腹腔注射戊四氮(110mg/kg)方法,测定受试小鼠惊厥潜伏期和存活时间,观察十味温胆汤对戊四氮所致小鼠惊厥的影响,以探讨十味温胆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的影响。实验3采用帕吉林皮下注射(75mg/kg),再腹腔注射5-羟色氨酸(20mg/kg)的方法,观察模型小鼠5min内甩头次数;实验4建立隔离孤养小鼠攻击行为模型,观察十味温胆汤对模型小鼠攻击行为的影响。通过以上实验探讨十味温胆汤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相关行为学的影响。结果:实验1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十味温胆汤组、艾司唑仑组小鼠睡眠潜伏期皆明显缩短(P<0.05,P<0.01),且以艾司唑仑组为优(P<0.01)。与空白组相比,十味温胆汤组、艾司唑仑组小鼠睡眠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且以艾司唑仑组为优(P<0.01)。实验2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十味温胆汤、苯妥英钠组小鼠惊厥潜伏期、存活时间皆显着延长(P<0.01,P<0.05),且以苯妥英钠组为优(P<0.01)。实验3结果显示,给药第3天、10天十味温胆汤组、氟哌啶醇组小鼠甩头次数与给药前相比皆显着减少(P<0.01);给药第10天以上两组小鼠甩头次数与给药第3天相比亦均减少(P<0.05,P<0.01)。给药第3天、第10天组间比较,十味温胆汤组、氟哌啶醇组小鼠甩头次数与模型组比较皆显着减少(P<0.01),但氟哌啶醇组更为显着(P<0.05,P<0.01)。实验4结果显示,给药前各组小鼠攻击行为评分均无显着差异。给药后与模型组相比,十味温胆汤组、丁螺环酮组攻击行为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且以丁螺环酮组为优(P<0.01)。组内给药前后比较,攻击行为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十味温胆汤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可减少精神分裂症行为学实验模型小鼠甩头次数及攻击行为。
林宛谕[6](2015)在《智三针干预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AD大鼠模型为实验载体,应用智三针进行干预,通过观察智三针对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大脑海马PP1/PP2A蛋白表达、AChAT:胆碱乙酰化酶)、AGhE(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以及大鼠血清GSH-Px活力影响,初步探讨针刺的抗AD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SD雄性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A、B、C、 D四组,每组20只,分别编予A1~20号、B1-20号、C1-20、D1~20号,其中D组又称正常组。4组均经腹腔内连续注射D-半乳糖50mg/Kg/d6周,之后ABC三组进行造模。模型组大鼠用牙科钻在颅骨上打孔,注射A β 1-40溶液2ul(10ug)。AD模型大鼠被分为三组,分别是智三针组、非穴组和模型组。造模成功1周后,智三针组予针刺神庭及双侧本神穴,非穴组予针刺大鼠双肋下固定非穴点针刺方法:毫针针刺,均匀捻转,角度180°,频率60次/min。持续刺激2min,休息1min,如此反复,持续15min。疗程:每天1次,周末休息,治疗4周,共20次。正常组大鼠和模型组大鼠同样抓取、固定、取穴、消毒,但是不予针刺治疗。沿额极后2mm-8mm冠状位切取大脑海马组织,做免疫组化。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测试在Y迷宫系统中进行。实验结束后处死实验大鼠,检测大脑海马PP1、PP2A蛋白表达、AChAT(胆碱乙酰化酶)、AChE(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以及大鼠血清GSH-Px活力。成果:1.相同时间点,不同组间TRT比较:第1、2、3、4、31天,模型组、智三针组都大于正常组(P<0.05);第31天,智三针组小于模型组(P<0.05)。同一组别,不同时间点TRT比较:(1)模型组第1天与第2、3、4、3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3、4、31天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组第1天与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3、4、3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与第3、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3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4、31天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3)智三针组第1天与第2、3、4、3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与第3、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3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研究表明,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海马的PP1、 PP2A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经过智三针干预PP1、PP2A蛋白表达均显着上升,但跟正常大鼠比较还有显着差异。3.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海马的ChAT、AchE活性均显着降低,经过智三针干预ChAT、AchE活性均显着上升,但跟正常组的大鼠比较还有显着差异,而与非穴位组的大鼠的ChAT、AchE活性进行比较,差异显着。4.模型组、非穴位组及智三针组大鼠血清的GSH-Px活力较正常组均显着降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着性(P<0.001),智三针组与模型组外周血清GSH-Px活力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非穴组与智三针组外周血清GSH-Px活力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结论:1.智三针干预治疗AD模型大鼠可以减少全天总反应时间(TRT),且TRT明显较模型组和非穴位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智三针可以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2.智三针干预AD模型大鼠可能是通过升高大鼠大脑海马的PP1、PP2A蛋白表达起作用的。3.智三针对AD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大鼠脑内ChAT、chE活性而产生的,针刺治疗可以使AD模型大鼠脑组织乙酰胆碱含量增高,ChAT、 AchE活性增强,使AD大鼠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处于活跃状态。通过“智三针”治疗,AD模型大鼠脑组织内乙酰胆碱合成和释放降解速度加快,利用率显着提升,脑组织乙酰胆碱含量得到提高。4.智三针能阻抑氧自由基对模型大鼠神经系统的氧化性损伤,起保护性作用。
林艺明[7](2014)在《“智三针”干预阿尔兹海默病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各国老龄化现象的日趋严重,对老年性疾病的防治已经引起全球重视。其中,老年性痴呆是严重影响老年人晚年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高发疾病之一。在各类型的老年性痴呆中,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所引发的老年性痴呆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老年痴呆病例的50%-70%。根据相关估计,目前世界上已有2430万AD患者,每年有460万新发病例,到2040年,受累人数会增至8110万,而多数AD患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对85岁以上高龄老人进行痴呆的全面检查发现,约占30%的85岁个体有痴呆症状。但是,与高发病率相反,AD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并阐释其机理,仍然是目前脑科学领域和老年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内容。由神庭、本神组成的“智三针”穴组在既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被证实具有治疗各种脑病的确切疗效,但其用于AD的治疗尚未曾见。本文从针刺“智三针”对AD模型SD大鼠的脑组织PET成像、脑皮质中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进行研究,以进-步揭示针刺治疗AD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分为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及小结三大部分。1、文献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AD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发病机理、治疗方法的现代文献研究,揭示AD的现代医学认识全貌。AD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复杂,起病多隐匿,难以发现,进展长达数年至十数年,一旦发病,便治疗困难,伴随老年人终身。第二部分通过对临床研究、动物实验、学术思想分析等文献的回顾,揭示针灸治疗AD的临床疗效、取穴法则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现代医学认为AD的主要病理表现是严重的弥漫性大脑皮质萎缩及继发的脑室系统扩大,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外神经斑块含有Aβ淀粉样物质,神经细胞胞浆内有可银染的神经纤维缠结,大脑血管的动脉壁上也有Aβ淀粉样物质沉积。引起该病理表现的潜在机制尚未阐明,与许多假说有关,包括基因突变、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胆碱能神经元损伤、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神经细胞的钙平衡失调、高胆固醇等。AD的危险因素很多,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微量元素、饮食、性激素水平、血胰岛素水平、血管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病、脑外伤、炎症、遗传等各方面的因素都被发现可能与AD的发病相关。运用针灸治疗AD是近十年来兴起的新领域。针灸对AD确有独特的疗效。在此基础上,研究针灸干预对AD大鼠模型大脑PET成像、ChAT和GLUT-3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氧化应激相关的SOD、NO含量的影响,对进一步了解针灸治疗AD的内在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实验研究目的观察针刺“智三针”对AD模型大鼠行为学、脑皮质PET功能成像、ChAT和GLUT-3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SOD、NO含量的影响,揭示针刺治疗A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智三针”组,每组各20只。三组大鼠均经腹腔内连续注射D-半乳糖6周以制作衰老大鼠模型,然后模型组和“智三针”组大鼠采用A β1-40颅内海马区注射法建立AD模型,“智三针”组造模成功一周后,给予针刺“智三针”治疗,取“神庭”、双侧“本神”,毫针针刺,均匀捻转,角度±180°,频率60次/min。持续刺激2min,休息1min,如此反复,持续15min。疗程:每天1次,周末休息,治疗4周,共20次。正常组大鼠和模型组大鼠同样抓取、固定、取穴、消毒,但是不予针刺治疗。观察以下指标:(1)行为学指标:采用Y迷宫测试评估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记录各组大鼠迷宫测试全天总反应时间(TRT)。(2)采用PET-CT扫描获得大鼠激活脑区的PET成像结果。(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脑皮质中ChAT、GLUT-3蛋白的表达水平。(4)采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SOD的活性和NO的含量。结果(1)针刺对A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造模1周后,TRT结果显示,第1、2、3、4、31天,模型组、“智三针”组都大于正常组(P<0.05);第31天,“智三针”组小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第1天与第2、3、4、3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3、4、31天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第1天与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3、4、3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与第3、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3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4、31天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智三针组第1天与第2、3、4、3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与第3、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3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对AD大鼠大脑皮质PET成像的影响:模型组与正常组PET结果比较,葡萄糖代谢降低的脑区主要集中于嗅球、扣带回、额叶皮质3区、运动皮质、顶叶联合皮层、压后皮质、感觉皮层、视觉皮层;“智三针”组与模型组PET结果比较,针刺“智三针”能激活的脑区包括终纹床核、背侧丘脑、下丘脑、大脑脚、中脑被盖、脑桥。(3)针刺对AD大鼠大脑皮质ChAT、GLUT-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智三针”组和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ChAT、GLUT-3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智三针”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hAT、GLUT-3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4)针刺对AD大鼠海马组织中SOD、NO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智三针”组和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SOD活性均显着下降、NO含量均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智三针”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SOD活性显着上升、NO含量显着下降(P<0.05)。结论综上所述:针刺“智三针”可以改善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内在机制可能与针刺“智三针”激活了大鼠大脑皮质中的终纹床核、背侧丘脑、下丘脑、大脑脚、中脑被盖、脑桥等脑区有关,而针刺“智三针”激活相关脑区的内在机制则可能与针刺促进大鼠大脑皮质中ChAT、GLUT-3蛋白的表达,提高海马组织中的SOD活性,降低海马组织中的NO含量有关。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赖新生教授的“经穴-脑相关”假说,发现针刺“智三针”所激活的脑区具有靶向性,验证了这些脑区与认知相关,为临床治疗认知障碍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
李建涛,张倩,张建民[8](2013)在《老年痴呆症的患病因素和预防》文中认为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形成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外伤、心脑血管疾病等;应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如保持精神愉快、合理饮食、增强锻炼等;对患者应加强护理和治疗。
周丹凤[9](2013)在《“智三针”对老年认知功能影响的脑功成像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对老年人群的认知进行调查评估,观察其可能危险因素,并对针灸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探讨针灸改善认知的“关键脑区”,从而为进一步探讨针灸改善认知的中枢机制提供靶向依据。方法:研究分三步进行,首先是以一系列的量表包括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achinski缺血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在排除血管性和精神因素引起的认知障碍的基础上,对来自社区和老年大学的老年人群进行认知评价,发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患者,并分析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MCI发病的相关性。第二步回顾分析既往文献,对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针灸临床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认知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采用海马区注射Aβ法制作AD大鼠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智三针组和非穴组,其中智三针组予针刺“智三针”;非穴组予针刺双侧肋下非穴点;模型组除不予针刺,其他操作均同其他两组。一个疗程后,利用FDG-PET观察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关键脑区”,为进一步探讨其中枢机制提供靶向依据。结果:临床调查部分:正常组和MCI组两组性别构成比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和MCI组两组间年龄段分布和文化程度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是否接受再教育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教育情况(0R2.44)和文化程度(ORO.45)是MCI阳性率的危险因素,年龄(0R1.35)是MCI阳性率的保护因素。文献分析部分:总体疗效比较,单纯针刺组与西药组在疗效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OR=1.11,95%CI(0.52,2.35)];针药结合组与西药组在疗效比较上具有统计学意义[0R=4.15,95%CI(2.37,7.29)]。治疗前后MMSE增分比较,单纯针刺组与西药组在疗效比较上有统计学意义[WMD=-0.58,95%CI(-1.03,-0.14)];针药结合组与西药组在疗效比较上具有统计学意义[WMD=2.07,95%CI(1.59,2.55)]。针刺前后MMSE得分比较,单纯针刺组针刺前后MMSE得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WMD=-2.21,95%CI(-2.57,-1.84)];针药结合组针刺前后MMSE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WMD=-4.80,95%CI(-3.16,-2.53)]。动物实验部分:模型组葡萄糖代谢降低的脑区:嗅球、扣带回、额叶皮质3区、运动皮质、顶叶联合皮层、压后皮质、感觉皮层、视觉皮层;智三针激活脑区:终纹床核、背侧丘脑、下丘脑、大脑脚、中脑被盖、脑桥;针刺非穴激活的大鼠相关脑区主要为:背侧丘脑、下丘脑。结论:老年认知功能与年龄、文化程度及再教育情况息息相关。随年龄增长,老年人群MCI的发病率逐步上升,且上升趋势也随之增长;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中MCI的发病率越低,而再教育可以减少老年人群MCI的发病率。在老年MCI人群中,以延时回忆能力下降最为明显,而定向力能力几乎完整保留。针灸对AD患者的认知具有改善作用,大量临床研究显示针刺前后患者MMSE评分均有明显增高;但是在短期疗程比较中,单纯针刺的效果不及西医药物,针药结合的效果最好,并优于西药。然目前针灸治疗AD的临床研究鲜有遵循循证医学的,多为无随机对照,无盲法,小样本,短时的临床研究,故对研究结果有一定影响,有待以后设计更客观严谨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验证。动物实验结果提示:“智三针”与非穴比较,其激活的脑区范围更大,具有特异性;“智三针”激活的脑区从功能上与AD动物模型的“关键脑区”从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提示“智三针”激活的脑区(以边缘系统为主)可能是其改善认知的关键效应靶区。
冯妍[10](2012)在《神经影像学对老年性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年性认知障碍是困扰老年人的常见性疾病,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已占总人口数的10.15%,随着国家老龄化的不断深入,老年性认知障碍的发病人数将会逐年增加,估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亿,而痴呆患者将超过2000万,因此,防治老年性的发生刻不容缓,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应该有长足的进步,本研究即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一系列研究。目的: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与健康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颅脑影像学改变,寻求一种AD的影像学诊断依据;探讨白质纤维束在轻度认知障碍(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改变,为MCI和早期AD的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与健康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代谢物浓度变化,以探求AD患者的脑部代谢的病理性改变。方法:选取12例MCI患者、18例AD患者及20例健康的志愿者,进行常规MR冠状位1mm薄层扫描,利用西门子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分别进行哈氏值(HI),脑室指数(VI),前角指数(FHI),三脑室宽(TVW),皮层脑沟宽度(CSW),外侧裂宽度(LFW)等线性指标的测量和海马体积的测量;行常规MR和DTI序列扫描,分别对其进行白质评级和感兴趣区域(上纵束、下纵束、钩束、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扣带回前部、扣带回后部)FA和ADC值的测量并统计分析;行常规MR扫描和MRS扫描,利用西门子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并对其测量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线性测量指标HI, FHI, TVW,LFW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标准化体积存在组间差异(P<0.05),且大于一定年龄后,海马体积随年龄增加而不断减小(P<0.05)、两性间海马体积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MCI组和AD组的海马体积具有侧别差异(P<0.05);白质损伤评级与年龄变化具有相关性,MCI与AD之间的白质评级有显着性差异(P<0.05),DTI序列扫描,三组之间的上纵束、下纵束、扣带回后部、胼胝体膝部FA值均存在组间差异(P<0.01),白质评级与上纵束、下纵束的FA值存在相关性(P<0.05),与上纵束、胼胝体膝部、内囊前肢ADC值存在相关性(P<0.05);三组代谢物比值的组间差异均不受侧别、性别、年龄的影响(P>0.05),三组受试对象中丘脑NAA/Cr表现为明显的组间差异(P<0.05),其他感兴趣区域的代谢物比值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颅脑的影像学改变在诊断AD中具有明显的特异性,线性指标和海马体积的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AD的诊断率。MCI病人和早期AD病人的白质出现了明显的损伤性改变,因而利用上纵束、下纵束、扣带回后部、胼胝体膝部的FA值作为白质损伤的指标来辅助诊断A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白质评级中MCI组与AD组存在显着性差异,因而可作为判断MCI转归的依据指标。大脑的MRS扫描在AD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对一些代谢物比值的测定,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二、雌激素可减少老年痴呆者的攻击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雌激素可减少老年痴呆者的攻击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阿尔茨海默症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 |
1.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与N-甲基-D-天氡氨酸受体拮抗剂 |
1.2 石杉碱甲 |
1.3 阿司匹林 |
1.4 替普瑞酮 |
1.5 甘露特纳胶囊 |
1.6 中药治疗 |
1.7 抗精神病药物 |
2 其他治疗方法 |
2.1高压氧治疗 |
2.2 单克隆抗体 |
2.3 疫苗 |
2.4 激素 |
2.5 毒蕈碱受体激动剂 |
2.6 血浆治疗 |
3 展望 |
(2)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痴呆患者的健康照护具有迫切性 |
1.1.2 长期护理机构中痴呆患者生活质量低下且归因复杂 |
1.1.3 老年人潜在有害药物服用与生活质量存在显着的关联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概念 |
1.2.2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 |
1.2.3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归因研究的现状 |
1.2.4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归因中潜在有害药物因素的研究现状 |
1.2.5 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不足之处 |
1.3 研究构想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依托的理论框架 |
1.7 相关概念操作性定义 |
1.7.1 长期护理机构 |
1.7.2 痴呆 |
1.7.3 潜在有害药物 |
1.7.4 生活质量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目标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对象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
2.5 研究指标及评价工具 |
2.6 预调查 |
2.7 收集资料 |
2.8 统计分析 |
2.9 质量控制 |
2.10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基本情况 |
3.1.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 |
3.1.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 |
3.1.3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状况 |
3.1.4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 |
3.1.5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居住的机构环境特征情况 |
3.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 |
3.2.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PIM暴露情况 |
3.2.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DBI暴露情况 |
3.3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
3.4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4.1 人口学特征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
3.4.2 躯体疾病及功能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
3.4.3 精神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
3.4.4 社会网络及活动参与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
3.4.5 机构特征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
3.4.6 PIM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
3.4.7 DBI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
3.5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3.5.1 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与生活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
3.5.2 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6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性 |
3.6.1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轻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3.6.2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潜在有害药物服用较为普遍 |
4.1.1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PIM暴露情况 |
4.1.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DBI暴露情况 |
4.2 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
4.3 日常生活能力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消极影响 |
4.4 精神行为症状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负性作用 |
4.5 潜在有害药物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不良影响 |
4.5.1 PIM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5.2 DBI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4.6 潜在有害药物服用对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呈现差异性 |
4.7 潜在有害药物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护理实践意义 |
4.7.1 潜在有害药物可用于预测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 |
4.7.2 潜在有害药物可作为长期护理机构轻中度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线索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
5.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3.2 未来研究方向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长期护理机构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P38MAPK抑制剂、雌二醇和TPX2对痴呆鼠模型海马神经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中文部分 |
第一部分 雌二醇治疗对小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海马神经元发生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保护作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P38MAPK抑制剂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TPX2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部分 |
Chronic estradiol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early stage of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 rescues adult hippocampalneurogenesis and ameliorates cognitive deficits in Ap"2 mice |
Introduction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Results |
Discussion |
Summary |
Reference |
Figure legends |
The Effect of P38MAPK Inhibitors on Hippocampus Apoptosisand Learning Memory Ability in Vascular Dementia Rat |
1. Introduction |
2. Materials and Methods |
3. Results |
4. Discussion |
Conflict of Interests |
Authors, Contribution |
Reference |
Figure legend |
Protective Effects and Mechanism Researches of TPX2 onNeurocytes Apoptosis of Ra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 |
Introduction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Results |
Discussion |
References |
(4)ERβ对小鼠海马actin细胞骨架聚合与学习记忆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ERβ在生后小鼠海马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部分 活化ERβ对卵巢切除诱导的actin细胞骨架解聚和学习记忆障碍的拯救作用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部分 抑制ERβ活性促进海马actin细胞骨架解聚和学习记忆障碍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雌激素β受体在海马的表达与功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十味温胆汤镇静作用及其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行为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 |
3.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4.十味温胆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十味温胆汤对阈剂量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实验二 十味温胆汤对戊四氮所致小鼠惊厥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实验三 十味温胆汤对5-HTP所致小鼠5-HT症候群模型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实验四 十味温胆汤对隔离孤养小鼠攻击行为模型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智三针干预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对老年性痴呆的认识 |
一、流行病学 |
二、老年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
三、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机制 |
第二节 中医对老年性痴呆的认识 |
一、古代文献对老年性痴呆的认识 |
二、病因病机 |
三、辩证分型 |
四、现代中医学对AD的治疗 |
第三节 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进展 |
一、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经络理论基础 |
二、针灸治疗方法 |
三、总结与展望 |
第四节 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实验研究进展 |
一、乙酰胆碱 |
二、单胺类神经递质 |
三、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
四、抗炎 |
五、儿茶酚胺类(CA)神经递质 |
六、抗氧化 |
七、抑制神经元凋亡 |
八、总结与展望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智三针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一、实验动物 |
二、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实验二 智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大脑海马PP1、PP2A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实验三 智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大脑海马AChAT(胆碱乙酰化酶)、AChE(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实验四 智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血清GSH-Px活力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智三针”干预阿尔兹海默病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1.1 阿尔茨海默病 |
1.1.1 临床表现 |
1.1.2 危险因素 |
1.1.3 发病机理 |
1.1.4 治疗方法 |
1.2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现状 |
1.2.1 针刺 |
1.2.2 艾灸 |
1.2.3 穴位埋线 |
1.2.4 穴位注射 |
1.2.5 联合疗法 |
1.2.6 选穴规律 |
第2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一 针刺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2 实验二 针刺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PET成像的影响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3 实验三 针刺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相关脑区大脑皮质CHAT、GLUT-3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 |
2.3.3 讨论 |
2.4 实验四 针刺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组织SOD、NO含量的影响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结果 |
2.4.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老年痴呆症的患病因素和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年痴呆症的形成因素 |
(一) 遗传因素 |
(二) 头部外伤 |
(三) 心脑血管疾病 |
(四) 雌激素缺乏 |
(五) 低教育水平 |
(六) 女性生育年龄 |
二、老年痴呆症的预防 |
(一) 早期发现症状 |
(二) 保持乐观情绪 |
(三) 培养兴趣爱好 |
(四) 合理搭配饮食 |
(五) 促进脑力活动 |
(六) 防治心脑疾病 |
三、老年痴呆症的护理 |
(一) 保证心理健康 |
(二) 注意日常生活 |
(三) 切记人身安全 |
(四) 促进能力训练 |
四、常用药物治疗 |
(一) 降压药 |
(二) 抗精神病药 |
(三) 免疫治疗 |
(9)“智三针”对老年认知功能影响的脑功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老年人群认知功能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一、老年人群认知功能的特点 |
二、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研究 |
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老年性痴呆相关关系的研究 |
第二节 中医对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理论研究 |
一、病名 |
二、症状 |
三、病位 |
四、病因病机 |
第三节 针灸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
一、古代针灸治疗 |
二、现代针灸治疗 |
第四节 脑功能成像在认知与针灸研究中的运用 |
一、脑功能成像与认知相关研究 |
二、脑功能成像与针灸研究 |
第二章 老年人群认知状况调查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的来源 |
二、纳入标准 |
三、剔除标准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观察项目 |
二、调查方法 |
三、统计方法 |
第四节 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结果 |
二、筛查结果 |
三、正常组与MCI两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 |
四、MCI阳性率的分布 |
五、MCI阳性率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再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
六、MCI组MoCA量表各项目得分比较 |
第五节 讨论 |
一、认知功能及认知年老化研究 |
二、MoCA量表应用于MCI筛查的研究 |
三、影响MCI发病的相关因素浅析 |
第三章 针灸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疗效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内容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纳入标准 |
二、排除标准 |
三、检索方法 |
四、评价方法 |
五、统计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检索结果 |
二、研究特点 |
三、质量评价 |
四、Meta分析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四章 “智三针”对AD大鼠认知功能影响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内容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 |
二、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三、实验方法 |
第三节 PET成像SPM分析结果 |
一、模型组与正常组PET结果比较 |
二、智三针组与模型组PET结果比较 |
三、非穴组与模型组PET结果比较 |
第四节 讨论 |
一、AD大鼠模型葡萄糖代谢降低的脑区与认知的相关性 |
二、“智三针”与非穴激活脑区比较和经穴特异性的研究 |
三、“智三针”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着情况 |
致谢 |
(10)神经影像学对老年性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认知障碍 |
1.1.1 认知障碍简介 |
1.1.2 认知障碍分类 |
1.1.3 认知障碍的脑结构基础 |
1.1.4 认知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5 认知障碍的临床分类 |
1.1.6 认知障碍的治疗 |
第2章 轻度认知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临床资料 |
2.2.2 检查方法 |
2.2.3 测量方法 |
2.2.4 统计方法 |
2.3 结果 |
2.3.1 线性指标的统计分析 |
2.3.2 海马体积的统计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3章 白质病变在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资料与方法 |
3.2.1 临床资料 |
3.2.2 检查方法 |
3.2.3 测量方法 |
3.2.4 统计方法 |
3.3 结果 |
3.3.1 白质的半定量分析 |
3.3.2 白质损伤的 DTI 定量分析 |
3.3.3 白质损伤评级与 DTI 扫描 FA 值、ADC 值的关联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4章 氢质子波谱在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中的诊断价值 |
4.1 引言 |
4.2 资料与方法 |
4.2.1 临床资料 |
4.2.2 检查方法 |
4.2.3 ROI 的测量 |
4.2.4 统计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5章 主要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雌激素可减少老年痴呆者的攻击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尔茨海默症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 昝志远,王永红. 现代医药卫生, 2021(13)
- [2]轻中度痴呆患者潜在有害药物服用现状及其与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D]. 周燕茹.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3]P38MAPK抑制剂、雌二醇和TPX2对痴呆鼠模型海马神经细胞损害的保护作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D]. 梁克山. 山东大学, 2019(02)
- [4]ERβ对小鼠海马actin细胞骨架聚合与学习记忆的调节作用研究[D]. 何丽. 第三军医大学, 2017(03)
- [5]十味温胆汤镇静作用及其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行为学的影响[D]. 李伟.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15(05)
- [6]智三针干预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林宛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1)
- [7]“智三针”干预阿尔兹海默病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林艺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8]老年痴呆症的患病因素和预防[J]. 李建涛,张倩,张建民. 济宁学院学报, 2013(05)
- [9]“智三针”对老年认知功能影响的脑功成像研究[D]. 周丹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5)
- [10]神经影像学对老年性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D]. 冯妍. 吉林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