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容量:测量饲草品质参数以及它们对自由采食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峰[1](2021)在《盐碱地苜蓿营养品质评价及抗营养因子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我国耕地资源紧张和优质饲草短缺的背景下,利用盐碱地发展苜蓿产业既符合国家草牧业发展战略又能改变优质饲草缺乏的局面。试验地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包头市九原区,以“中苜三号”苜蓿为研究对象,以盐碱化程度及茬次作为切入点,开展盐碱化程度对苜蓿农艺性状、营养品质、抗营养因子等指标的动态规律及相关性研究,为盐碱地优质苜蓿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结合方差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盐碱化程度对苜蓿农艺性状有显着性影响,轻度盐碱地各茬次苜蓿鲜草产量和株高最高,分别为2567.95kg/hm2和79.50cm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第一茬苜蓿产量、株高均显着高于第二、三茬次(P<0.05),叶片数、叶长、叶宽各茬次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盐碱化程度及茬次对苜蓿营养物质的积累有影响,粗蛋白质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与盐碱程度呈正向关系,重度盐碱程度比对照组平均增加了9.60%和42.31%;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分别下降10.90%和15.34%。(3)随盐碱化程度的增加苜蓿Na+、K+含量逐渐增加,重度盐碱地苜蓿Na+、K+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较对照组分别增加87.50%和30.83%。(4)盐碱化程度及茬次对苜蓿抗营养因子的积累有影响,重度盐碱地苜蓿植酸和总多酚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降低了13.4%和30.3%,皂苷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增加30.36%;轻度盐碱地苜蓿各茬次苜蓿草酸含量最高,单宁在各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
高俊雷[2](2020)在《玉米秸秆新鲜度对其发酵饲料品质和肉牛生长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有效利用玉米秸秆资源作为动物饲料,本论文研究了玉米秸秆在不同新鲜度时的营养成分、有效能值和体外消化率的变化,以及利用乳酸菌(LAB)和纤维素酶(Cellulase)制剂调制的发酵饲料的发酵品质。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以发酵后的干玉米秸秆和青玉米秸秆为主要粗饲料调制的TMR饲料对育肥前期肉牛生长性能的影响。将玉米在成熟阶段收获玉米穗,秸秆在自然天气条件下分别暴露0、2、4、7、15、30和60天后制备青贮饲料。将青贮饲料设计为4组,分别为无添加剂、添加LAB、添加Cellulase和添加LAB+Cellulase。在厌氧发酵45天后开封,分析青贮饲料的化学成分、有效能值、发酵品质和体外消化率。将干秸秆和青秸秆在玉米穗收获后进行拉伸膜裹包发酵,分别设计为无添加和添加发酵剂两种处理。发酵45天后,制备成四种TMR饲料,分析其化学成分、有效能值和发酵品质。并用四种饲料饲喂育肥前期肉用母牛,8周后分析牛的生长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暴露期间,玉米秸秆的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的含量增加,而粗蛋白(CP)、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的含量和DM、CP的体外消化率降低(P<0.05)。与无添加相比,添加Cellulase显着降低了青贮饲料的NDF和ADF含量(P<0.05)。添加LAB、Cellulase或LAB+Cellulase显着降低了青贮饲料的pH值,提高了乳酸含量(P<0.05)。04 d的青贮饲料的乳酸(LA)和乙酸(AA)含量显着高于与其他时间段(P<0.05)。添加LAB+Cellulase的青贮饲料的LA含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添加Cellulase和LAB+Cellulase显着提高了青贮饲料的DM体外消化率(IVDMD)和CP体外消化率(IVCPD)(P<0.05)。在3-factor ANOVA对玉米秸秆的化学成分、有效能值、发酵品质和体外消化率分析中,新鲜度(D)显着影响了所有组分(P<0.001),添加LAB对机物(OM)、pH、LA和AA有显着作用(P<0.05),添加Cellulase对CP、NDF、ADF、消化能(DE)、代谢能(ME)、维持净能(NEm)、产奶净能(NEl)、增重净能(NEg)、LA、AA、丁酸(BA)、Ammonia-N/TN以及DM、CP、OM和DE的体外消化率(P<0.05)。青秸秆中含有的粗纤维、WSC和粗脂肪(EE),比干秸秆营养成分高,玉米秸秆发酵后,四种裹包的pH均在3.90以下。对于肉牛的体重、体直长和体斜长,饲喂青秸杆的增长量显着高于干秸秆(P<0.05)。在2-factor ANOVA对育肥牛生长性能的分析中,玉米秸秆新鲜度对体重、体直长、体斜长有显着影响(P<0.05),新鲜度越高,肉牛的生长性能越好。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应采用新鲜秸秆原料制备,LAB和Cellulase的添加可以改善青贮发酵品质和提高体外消化率。与干秸秆相比,新鲜度高的青玉米秸杆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对提高育肥牛的生长性能有更好的效果。
王亮[3](2014)在《高寒地区水稻秸秆青贮方式及饲喂奶牛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结合黑龙江垦区畜牧业发展现状和水稻秸秆资源优势,为解决奶牛饲料需求,缓解粮饲的矛盾,在黑龙江垦区开展高寒地区水稻秸秆青贮适宜性和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选用鲜稻秸为试验材料进行青贮,探索单株菌种和复合菌种对水稻秸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以及研究水稻秸青贮对奶牛消化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对水稻秸青贮在泌乳奶牛饲养过程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1)试验一:不同青贮方式和不同添加剂对水稻秸青贮发酵品质及营养价值的影响。通过不同青贮方式和添加不同青贮添加剂,分析对水稻秸青贮发酵品质及营养价值的影响。青贮方式试验设有拉伸膜裹包青贮、袋装青贮和方捆堆贮三种处理,添加剂处理有单株菌种、复合菌种和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拉伸膜裹包青贮、袋装青贮和方捆堆贮三种方式青贮的稻杆综合评分差异不显着;同一青贮方式的各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添加复合乳酸菌的青贮稻杆综合评分在90.0-91.5,添加单一菌种的稻杆综合评分在87.0-87.5,而对照78.0-79.5。方捆青贮相对拉伸膜裹包青贮、袋装青贮而言,更便于机械化操作,适合垦区大规模生产实践,也更环保和节约成本,应予推广。(2)试验二:不同水稻青贮和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组合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通过水稻秸青贮在营养成分、粗饲料分级指数(GI)以及奶牛生产性能方面的比较研究,利用粗饲料分级指数对水稻秸青贮和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的结果进行现场试验验证,研究饲喂水稻秸青贮对奶牛的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粗饲料分级指数对青贮料的营养价值评定得出,水稻青贮的GI值为0.53-0.66 Mcal/kg,玉米青贮的GI值为0.91 Mcal/kg,水稻秸青贮的营养价值可以替代玉米青贮营养价值的58%-72%。CK:CS 100%、A:CS 75%+RS 25%和B:CS50%+RS50%三种日粮为奶牛提供的营养水平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NDF约383.44 g/kg,ADF平均244.75 g/kg,CP平均136.11g/kg。不同饲料处理饲喂奶牛的日采食量之间差异不显着,平均日采食量为17.6 kg/d;不同饲料处理奶牛的产乳量间差异不显着。不同饲料处理奶牛乳成分间差异不显着(P>0.05)。脂肪含量平均为39.37 g/kg,乳蛋白含量平均31.7 g/kg,乳糖含量平均46.1 g/kg,非脂乳固体含量平均124.7g/kg。(3)试验三:不同添加剂水稻秸秆青贮对瘤胃降解率和甲烷排放量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的瘘管奶牛,采用尼龙袋法,添加单一菌种的水稻秸秆青贮、添加复合菌种的水稻秸秆青贮,同不添加乳酸菌的水稻秸秆青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随着时间递增,不同添加剂处理稻秸在瘤胃内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蛋白的降解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6h-12h表现为快速增长,24 h-48 h增长速率减缓,48 h-72 h降解率趋于平稳。添加单一菌种、复合菌种的处理稻杆在瘤胃内降解率都高于对照处理(P<0.05):6 h-24 h内复合菌种稻杆的瘤胃降解率高于单一菌种处理,而后期(48 h-72 h)低于单一菌种处理,差异不显着。瘤胃内环境的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稻杆瘤胃内pH值在6.3-6.7之间,氨态氮浓度在饲喂后3h时差异显着,以复合菌种稻杆>单一菌种稻杆>对照处理;不同处理间的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差异显着(P<0.05),复合菌种稻杆处理>单一菌种稻杆处理>对照处理;在9h时各处理间微生物蛋白含量差异显着(P<0.05),单一菌种稻杆>复合菌种稻杆>对照处理。不同稻杆处理测定牛每日甲烷排放量在164.50-261.47 L,其中维持水平下的甲烷排放量在192.43-261.47 L/d,生产水平下的甲烷排放量在177.68-197.56 L/d;甲烷排放量的测定结果显示,在维持水平下,各处理稻杆的牛日平均甲烷排放量顺序为:对照处理>单一菌种稻杆>复合菌种稻杆:在生产水平下,各处理稻杆的牛日平均甲烷排放量顺序为:对照处理<复合菌种稻杆<单一菌种稻杆。添加乳酸菌的青贮稻杆处理整体上甲烷排放量维持水平>生长水平(P<0.01):对照处理稻杆甲烷排放量则生长水平<维持水平(P<0.01)。对照处理甲烷排放量维持水平比生产水平高51.12%,单一菌种处理稻杆平均排放量维持水平比生产水平高21.65%,复合菌种处理稻杆的牛日平均排放量维持水平比生产水平高9.90%,饲喂添加菌种的水稻秸秆青贮可以降低生产单位动物产品(增重、产奶等)的甲烷排放。
王毅[4](2014)在《育肥肉牛用玉米秸秆型颗粒饲料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利用河西走廊地区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调制加工秸秆颗粒饲料和秸秆精粗颗粒饲料两类秸秆型颗粒饲料。通过对制粒工艺部分参数进行研究,并对河西类群西杂肉牛进行饲养试验、屠宰试验、采食反刍行为的观测、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及瘤胃乳头变化的光镜观察,对加工的两类秸秆型颗粒饲料饲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得到以下结论:(1)利用均匀设计-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可以取得较好代表性结果,同时能够减少试验工作量,提高试验效率;在制粒机本身性能不变的条件下,粉碎粒度、调质及冷却干燥时间等因素均对秸秆型颗粒饲料成品质量指标有一定的影响;各组优化加工参数分别为:秸秆颗粒饲料组:制粒水分16.63%,秸秆粉碎粒度5mm,粘结剂添加比例0.58%,干燥冷却时间15.74min;秸秆精粗颗粒饲料组:制粒水分15.20%,秸秆粉碎粒度5mm,粘结剂添加比例0.53%,干燥冷却时间18.60min;(2)对玉米秸秆进行直接颗粒化加工以及将玉米秸秆与精饲料混合制粒的饲料均能提高其在肉牛肥育中的利用效率;秸秆型颗粒饲料对提高肉牛胴体重、屠宰率及眼肌面积等指标值的均有较好效果,同时对肉品嫩度的改善有积极促进作用,但秸秆颗粒化对肉品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不显着(P>0.05);(3)肉牛采食秸秆型颗粒饲料会降低采食时长、反刍时长及每食团咀嚼时长,其中与直接饲喂粉碎秸秆组相比,日采食时长及每食团咀嚼时长显着降低(P<0.05);秸秆型颗粒饲料组与饲喂粉碎秸秆组的肉牛对CP、ADF、Ca及P等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影响不显着(P>0.05),但对NDF表观消化率,秸秆颗粒组与粉碎秸秆组差异显着(P<0.05);秸秆型颗粒饲料及粉碎秸秆均对肉牛瘤胃的pH值、VFA及NH3-N无不利影响;秸秆型颗粒饲料及粉碎秸秆均对ALB、TP、GLB、TG、CHO等血液生化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但血清BUN秸秆精粗颗粒组与粉碎秸秆间差异显着(P=0.032<0.05),血清BUN的含量与日粮蛋白质水平正相关;(4)加工制粒后的秸秆饲料可以影响肉牛瘤胃不同部位乳头长度、乳头宽度及单位乳头数的变化,但加工制粒并不是唯一影响因素;饲喂加工制粒后的玉米秸秆型饲料,可降低瘤胃乳头角质层厚度,但对不同部位瘤胃乳头颗粒层、棘层及基底层厚度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性变化,表明秸秆颗粒化对肉牛瘤胃发育发育无不良影响;综上所述,对秸秆单独制粒、以及将秸秆与精饲料混合制粒饲喂肉牛均可显着提高肉牛的胴体重及屠宰率,且对肉品嫩度的改善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对肉牛正常生理活动无不良影响。
何玉成[5](2003)在《中国乳品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品产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下农业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以及WTO框架下乳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现代乳品产业起步晚、起点低,不仅在原奶生产、乳品加工及乳品消费各主要活动上存在问题,而且在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上也存在更为突出的矛盾。这些问题对产业的成长、扩张及成熟的发展过程都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以便把握乳品产业的演变时机,从而有效地促进中国乳品产业成长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讨论产业分类与实际管理及研究活动之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乳品产业”进行了界定;在分析中国乳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中国乳品产业的发展问题。 第二章,介绍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关产业纵向链的上下游主体在权衡代理效率、技术效率、资产所有权及市场不完善等因素的基础上如何理性选择纵向关系的各种理论假设;同时对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有关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及施蒂格勒的“生存技术”等理论也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该章为论文的理论依据。 第三、四、五章,分别对中国原奶生产、乳品加工和乳品消费三个主要活动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了系统分析,作为对整个产业发展研究的基础。此三章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和历史发展分析方法对三个主要活动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历史根源;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 第六章,对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示意图展示了城郊和农牧区的乳品产业纵向链的形成过程是劳动分工不断专业化的过程,它不仅受到乳品消费市场范围的限制,而且还受生产技术、经济制度和生产基础设施等的限制。其次对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主要模式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模式均是上下游主体之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选择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最后对现有的纵向链关系对整个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表明现有关系对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负面影响。 第七章,对中国乳品企业间竞争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市场结构与乳品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别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与市场进入壁垒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乳品企业间的竞争与产业发展之间关系进行研究,以中国排名前十位的乳品企业为主,从奶源争夺、市场份额争夺及产品质量、研发与生产技术上的竞争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间的竞争关系;从规模经济、产品的易复制性、奶源有限性及降低风险的角度讨论了乳品企业间竞争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原因;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开拓乳品消费市场、应对国际竞争的角度分析了乳品企业间竟争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最后对乳品企业间竞争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第八章,对世界乳品贸易自由化下中国乳品产业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论文首先从生产、消费与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世界乳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其次从世界乳品生产与贸易大国的乳业政策角度对世界乳品市场政策环境进行了分析;从WTO《农业协议》的有关条款及主要国家的相关承诺的角度分析了贸易自由化趋势。最后在分析中国乳品国际贸易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世界乳品市场政策环境与贸易自由化趋势讨论了中国乳品产业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在贸易自由化下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九章,在对论文研究做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乳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一、加强扶持原奶生产,进一步提高原奶的产量和质量;二、建立奶业风险管理机制,降低奶农风险:三、优化原奶生产与乳品加工之间的纵向组织关系,保证乳品产业协调发展;四、优化乳品加工行业的组织结构,扶持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增强其对乳品产业的带动力;五、加强消费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六、改革乳品产业管理体制,加强宏观管理。 论文主要有三点创新:其一、论文首次将产业链理论引入乳品产业发展分析,提出了四种具体的乳品产业链模式,分析了主要活动之间关系的演变过程,并揭示出其形成的原因及对乳品产业发展的影响;其二、论文首次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乳品产业发展问题,揭示了乳品加工行业的市场结构及企业间竟争行为对乳品产业的发展影响;其三、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双对数需求函数模型和二次曲线时间序列模型对中国乳品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其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相关结论基本一致,在方法上是一种新的尝试。
P.J.VAN DER AAR,H.BOER,B.DEINUM,G.HOF,徐柱[6](1981)在《容量:测量饲草品质参数以及它们对自由采食量的影响》文中提出本实验是以估价容量(毫升/克一次进食)来作为估测饲草品质的一种方法。在不同生长阶段采集黑麦草(Lolium perenne)(LP)、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和黑麦草的干草样品,用事先测量过的奶牛自由采食这些饲草。0、6、12、24和48小时以后,用样品的容量和细胞壁残余的容量来测量体外消化力。象Mertens(1973)描写的那样,容量是在瘤胃内容物的模型中混合的,利用该模型来说明在采食量中所观察到的变化。
二、容量:测量饲草品质参数以及它们对自由采食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容量:测量饲草品质参数以及它们对自由采食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盐碱地苜蓿营养品质评价及抗营养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及展望 |
1.2.1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2.2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3 土壤盐碱化对苜蓿的影响 |
1.4 苜蓿营养品质和农艺性状的研究 |
1.5 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 |
1.5.1 抗营养因子的概念 |
1.5.2 抗营养因子的分类 |
1.5.3 饲料中抗营养养因子对动物的影响及生理学反应 |
1.5.4 抗营养因子作用 |
1.6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
1.7 论文的整体思路及研究技术路线图 |
1.7.1 论文的整体思路 |
1.7.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苜蓿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
2.3.2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 |
2.3.3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苜蓿Na~+、K~+的影响研究 |
2.3.4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苜蓿抗营养因子的影响研究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1 生产性能及常规营养指标 |
2.4.2 抗营养因子的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苜蓿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
3.1.1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初花期苜蓿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
3.1.2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盛花期苜蓿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
3.2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 |
3.2.1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初花期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 |
3.2.2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盛花期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 |
3.3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苜蓿Na~+、K~+的影响研究 |
3.3.1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初花期苜蓿Na+、K+的影响研究 |
3.3.2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盛花期苜蓿Na+、K+的影响研究 |
3.4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苜蓿抗营养因子的影响研究 |
3.4.1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初花期苜蓿抗营养因子的影响研究 |
3.4.2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盛花期苜蓿抗营养因子的影响研究 |
3.5 盐碱化程度对苜蓿农艺性状、营养物质、盐碱离子及抗营养因子的综合分析 |
4 讨论 |
4.1 土壤盐碱化程度和刈割次数对苜蓿农艺性状影响研究 |
4.2 土壤盐碱化程度和刈割次数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 |
4.3 盐碱化程度对各茬次苜蓿Na+、K+的影响研究 |
4.4 土壤盐碱化程度和刈割次数对苜蓿抗营养因子的影响研究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玉米秸秆新鲜度对其发酵饲料品质和肉牛生长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国玉米秸秆应用现状 |
1 玉米秸秆资源 |
2 玉米秸秆饲料 |
3 玉米秸秆饲料化处理方式 |
第二章 玉米秸秆饲料化发酵处理 |
1 玉米秸秆青贮 |
2 玉米秸秆黄贮 |
3 玉米秸秆微贮 |
第三章 玉米秸秆发酵添加剂 |
1 乳酸菌添加剂 |
2 纤维素酶添加剂 |
第四章 玉米秸秆饲料化发酵处理的意义与发展前景 |
1 玉米秸秆饲料化发酵处理的意义 |
2 玉米秸秆饲料化发酵处理的发展前景 |
第五章 玉米秸秆发酵饲料在肉牛产业上的应用 |
1 我国肉牛产业现状 |
2 玉米秸秆饲料在肉牛产业中的应用现状 |
第六章 玉米秸秆新鲜度 |
1 玉米秸秆新鲜度的相关研究 |
2 玉米秸秆新鲜度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玉米秸秆在田间暴露过程中的营养价值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不同暴露时间发酵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对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发酵后的玉米青秸秆和干秸秆对育肥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高寒地区水稻秸秆青贮方式及饲喂奶牛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寒地区概况 |
1.1.2 水稻种植及其秸秆利用 |
1.1.3 青贮饲料 |
1.1.4 青贮饲料的评价 |
1.1.5 评价纤维物质瘤胃降解效果的装置和方法 |
1.1.6 反刍动物甲烷排放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稻秸秆处理研究 |
1.2.2 水稻秸秆青贮方法 |
1.2.3 添加剂研究 |
1.2.4 瘤胃降解率研究 |
1.2.5 甲烷排放研究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不同青贮方式和添加剂对水稻秸青贮品质的影响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测定指标 |
2.2 不同水稻青贮和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组合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试验方法 |
2.2.4 测定指标 |
2.3 不同添加剂水稻秸秆青贮对瘤胃降解率和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设计 |
2.3.3 试验方法 |
2.3.4 测定指标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青贮方式和添加剂对水稻秸青贮品质的影响 |
3.1.1 青贮品质的感官评价 |
3.1.2 青贮品质的实验室评价 |
3.1.3 综合评价 |
3.1.4 水稻秸秆青贮营养品质测定 |
3.2 不同水稻青贮和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组合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1 水稻青贮与玉米青贮营养品质的比较 |
3.2.2 利用粗饲料分级指数评价青贮品质 |
3.2.3 青贮饲料组合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3 不同添加剂水稻秸秆青贮对瘤胃降解率和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
3.3.1 不同添加剂水稻秸秆的瘤胃降解率 |
3.3.2 不同添加剂水稻秸秆的甲烷排放量 |
4 讨论 |
4.1 不同青贮方式和添加剂对水稻秸青贮品质的影响 |
4.1.1 不同青贮方式对水稻秸秆营养品质的影响 |
4.1.2 乳酸菌添加对水稻秸秆青贮的影响 |
4.2 不同水稻青贮和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组合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4.2.1 水稻秸青贮与玉米整株青贮营养成分的比较 |
4.2.2 利用粗饲料分级指数评价玉米青贮和水稻青贮的营养价值 |
4.2.3 不同水稻青贮和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组合下奶牛的生产性能 |
4.3 不同添加剂水稻秸秆青贮对瘤胃降解率和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
4.3.1 不同水稻青贮处理的瘤胃降解率 |
4.3.2 不同水稻青贮处理的甲烷排放量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育肥肉牛用玉米秸秆型颗粒饲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秸秆资源概述及加工利用现状 |
2 秸秆商品化的主要途径及状况 |
3 两种类秸秆制粒机的简介及平模颗粒机制粒机理 |
3.1 两种类秸秆制粒机的简介 |
3.2 平模颗粒机的制粒机理 |
4 河西类群肉牛状况简介 |
5 玉米芯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育肥肉牛用秸秆型颗粒饲料部分加工参数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2.1 试验设备及仪器 |
1.2.2 试验材料及配方设计 |
1.3 试验设计 |
1.4 秸秆型颗粒饲料加工工艺流程 |
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秸秆型颗粒饲料加工工艺流程 |
2.2 均匀-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饲喂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肉牛生产性能及屠宰性能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1.2 试验设计及试验日粮 |
1.3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1 采食量的测定 |
1.4.2 体重、体尺指标的测定 |
1.4.3 体尺指数的计算 |
1.4.4 育肥效果分析指标 |
1.4.5 胴体指标的测定 |
1.4.6 肉质指标的测定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及分析 |
2.1 饲喂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肉牛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 |
2.2 饲喂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肉牛屠宰性能影响的研究 |
2.3 育肥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 |
3.1 饲喂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饲喂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肉牛屠宰性能的影响 |
3.2.1 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胴体性状的影响 |
3.2.2 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肉质性状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饲喂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肉牛采食反刍行为、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1.2 试验设计及试验日粮 |
1.3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1 采食、反刍行为的监测 |
1.4.2 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的测定 |
1.4.3 瘤胃发酵的测定 |
1.4.4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及分析 |
2.1 饲喂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肉牛采食反刍行为的影响 |
2.2 饲喂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肉牛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 饲喂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肉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2.4 饲喂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饲喂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肉牛采食反刍行为的影响 |
3.2 饲喂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肉牛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3.3 饲喂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肉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3.4 饲喂秸秆型颗粒饲料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饲喂秸秆型颗粒饲料条件下下肉牛瘤胃乳头的光镜观察 |
1 材料及方法 |
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1.2 试验样本的采集及处理 |
1.3 观测指标与方法 |
1.3.1 瘤胃乳头长度及单位面积瘤胃乳头数的测定 |
1.3.2 瘤胃乳头宽度及细胞层厚度的测定 |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 结果及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5)中国乳品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研究内容与结构 |
五、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乳品产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产业链理论 |
二、 产业组织理论 |
三、 乳品产业与相关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原奶生产 |
一、 中国原奶生产的历史 |
二、 中国原奶生产的现状 |
三、 中国原奶生产存在的问题 |
四、 中国原奶生产发展的影响因素与产量预测 |
第四章 中国乳品加工 |
一、 中国乳品加工的历史 |
二、 中国乳品加工的现状 |
三、 中国乳品加工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中国乳品消费 |
一、 中国乳品消费的发展变化 |
二、 中国乳品消费现状特征 |
三、 中国乳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四、 中国乳品消费未来发展趋势与需求量预测 |
第六章 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
一、 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的演变过程 |
二、 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模式 |
三、 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
四、 中国乳品产业纵向链关系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
第七章 中国乳品企业间竞争与产业发展 |
一、 市场结构与乳品产业发展 |
二、 企业间的竞争与乳品产业发展 |
三、 中国乳品企业间竞争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八章 世界乳业与中国乳品产业发展 |
一、 世界乳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二、 世界乳品市场政策环境与贸易自由化 |
三、 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乳品产业发展前景 |
第九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二、 中国乳品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容量:测量饲草品质参数以及它们对自由采食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盐碱地苜蓿营养品质评价及抗营养因子研究[D]. 李俊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玉米秸秆新鲜度对其发酵饲料品质和肉牛生长效果的影响[D]. 高俊雷. 吉林大学, 2020(01)
- [3]高寒地区水稻秸秆青贮方式及饲喂奶牛效果的研究[D]. 王亮.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5)
- [4]育肥肉牛用玉米秸秆型颗粒饲料的研究[D]. 王毅.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5]中国乳品产业发展研究[D]. 何玉成.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 [6]容量:测量饲草品质参数以及它们对自由采食量的影响[A]. P.J.VAN DER AAR,H.BOER,B.DEINUM,G.HOF,徐柱. 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论文集(中册),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