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佳[1](2021)在《我国出口退税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
李嘉梦[2](2020)在《防范和打击我国出口骗税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实施出口退税制度,旨在鼓励企业出口,提高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些年来,出口退税优惠力度不断加大,在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上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不法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寻找这一优惠政策的漏洞,进行出口骗税以获得更多的退税款。出口骗税行为对于我国市场的稳定、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虽然国家也通过对出口退税政策的不断改革等措施加强对出口骗税现象的的防范和打击,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我国在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提出完善建议,以期推动国家出口退税管理,维护国家税收收入。首先,作者对出口退税原理、出口骗税概念及产生理论原因与现实原因、出口骗税造成的危害进行阐述。其次,采用数据统计法,梳理近年来我国出口骗税案件数量及出口退税额等涉税金额,总结出口骗税的主要方式和特点,梳理我国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的主要做法,提出我国出口骗税现象依然严峻,加强防范和打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接着,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浙江省某皮草公司出口骗税案为例,通过对案件的详细整理,结合破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部门实施的解决措施,分析我国在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监管不到位、执法人员专业水平能力不足、增值税发票管理不完善、出口退税立法不明确、征退税部门信息沟通不流畅等方面。随后,总结和借鉴其他国家在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最后,立足我国国情,结合我国在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管理、健全征退税体系、加强出口退税的监管和稽查、推广“大数据”信息管理、实现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的有效对策与建议。
毛勤晶[3](2020)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信用保险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伯尔尼协会的数据,仅2018年出口信用保险就支持了全球2.5万亿美元的出口和投资,占全球跨境贸易和服务金额13%。我国是全世界的生产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出口对于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样意义重大。从1988年中国恢复出口信用保险制度以来,高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出口。30年间该制度直接支持出口贸易金额从1989年的1.05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6098亿美元1。根据我国2019年17.23万亿的出口额计算,出口信用保险占出口额比重达24.8%,远超国际平均水平。在我国的实践发展中,政府高度重视。从2009年开始至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先后八次、连续五年提及出口信用保险。希望运用这一政策性工具,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促进外贸稳中提质,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2020年2月抗击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次不同的中央会议上,提及出口信用保险,并指出要用“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稳住外贸外资的基本盘”。然而不同国家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制度安排均有所差异。上世纪末欧盟内部还出现过出口信用保险部分业务私有化的现象,形成了三大商业保险机构:Coface、Autradius、Euler Hermes。在伯尔尼协会中,商业性机构一度占据85%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份额(Morel,2010)。作为政策属性的重要载体,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在各国的具体模式也不完全相同。国外学者对于该制度的政策性和商业化的选择、模式安排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上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如:Funatsu,1986;Koning et al,2003;Turguttopbas,2013;Pamela,2016;Koen,2019)。在我国,虽然采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方式,体现出了较强的政策性特点,但同样有商业保险机构涉足相应领域的经营。国内学者对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属性问题也展开了争鸣和探索(如:赵慧萍、王国军,2006;唐金成等,2010;周玉坤,2019)。前期的研究多聚焦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加上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体量、制度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部分研究假设、研究结论在我国并不完全适用。那么,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属性内在成因是什么?具体作用机制是什么?在中国,政策属性如何实现其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当前我国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内外部的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回答这些问题,研究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对服务于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问题,通过规范研究,采用政策性金融理论,分析了其属性、功能等特征事实,探讨了出口信用保险的供需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然后构建演化博弈模型、立足我国二元特征的出口贸易,围绕政策性目标的实现,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了相关的作用机制。最后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和风险变化,对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调整提出发展建议。本文的具体内容分为7章,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梳理了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其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包括第一章的导论和第二章概念范畴界定和政策性成因的理论探讨。第一章,导论。通过实践和理论背景介绍,提出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属性与其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目标关系的问题。梳理了既有研究的文献,阐述了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了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总结了创新和不足。第二章,概念范畴界定和政策性理论基础。对于研究的关键范畴予以界定。梳理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成因的主要理论展开讨论,如市场缺陷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等,研究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探讨政策性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研究问题。对于出口信用保险展开理论和实证的全面研究,探讨其政策属性、功能等特征事实,以及实现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的作用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出口信用保险的实际情况,聚焦该制度的关键政策性目标——促进出口贸易,对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供需均衡的展开探讨,做出理论分析,构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第三章重点探讨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事实,第四章至第六章解决政策性作用机制问题。第三章,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事实及演变。梳理了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国和全球发展历史,分析在特定贸易环境和发展阶段下,该制度政策性属性的变迁和调整,研究其反映的内在规律。全面梳理总结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研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作用于外贸出口的内在机理。结合全球主要国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具体模式,进行了特征事实的对比分析,对于不同模式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了讨论。第四章,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基础:基于供需视角分析。从市场均衡角度入手,分析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提出出口信用保险的市场均衡悖论,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该险种市场均衡的经济学特点。无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出口信用保险市场会出现低需求和低供给的均衡状况,无法有效支持出口贸易。从而提出政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研究其政策属性在市场上的作用机制。第五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演化博弈模型。考虑到国际贸易的风险特殊性,结合前景理论,以政策性目标为导向,构建了一个包括政府、保险公司、出口企业、海外买方在内的国际贸易演化博弈模型。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存在风险及风险感知的特殊性。通过模型推导,分析政府、政策性保险公司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政策目标,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影响国际贸易买卖双方的交易均衡、推动出口贸易发展。第六章,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中国为例的实证分析。立足我国出口贸易的二元特征事实,对比在不同贸易模式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机制差异,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模型。验证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对于不同贸易模式影响差异,研究该险种在中国发挥政策性价值的特殊性。同时结合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特殊环境,探讨出口信用保险对于贸易结构优化的价值和作用。第三部分作为最终的政策建议和展望,回答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调整和发展的问题。第七章,国际贸易新格局下的风险变化与政策性调整。结合当前国际贸易新格局的变化,对于国际贸易中风险变化及企业基于风险需求做了分析,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模式问题和变革展开讨论,结合其政策性和金融性特征,对于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做了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同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根据以上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主要结论有:1、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是和其承担的风险和功能相关的。出口信用保险具备促进出口贸易的功能,进而能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就业增加、国际收支平衡。因此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立,政策属性贯穿于发展始终。政策性发挥程度则与不同时期全球的宏观风险和不同国家自身的状况高度相关。逆周期调节作用是其政策性体现的关键领域。2、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功能可以分为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政策性体现最关键的是促进出口贸易的核心功能。该功能同时作用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并通过基础功能的实现,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3、出口信用保险没有政府介入时会出现市场均衡悖论,不利于实现对于出口促进的政策目标。通过演化博弈模型说明,要更好的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与海外买方达成贸易均衡,需要保险机构同时提高赔偿水平和降低保险费率。政府的必要参与才能更好实现促进出口的政策性目标。4、中国出口贸易具有二元特征,出口信用保险的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在一般贸易下体现更加明显。在样本期间,通过省级面板数据验证,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每增加1亿元,平均将影响各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2.1%,影响各省总出口额增长8.3%,而影响加工贸易出口增长仅6.4%而且并不显着。说明如果准确区分贸易模式,出口信用保险的边际影响会上升45.6%。同时这种影响具有的门槛效应特征。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本文以问题导向和实证分析为基础,开展了具有一定探索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本文主要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1、运用政策性金融理论、风险感知理论,系统性地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问题。前人的研究侧重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某一方面,且较少涉及其政策属性问题。当前研究的主线围绕政策属性,从政策性成因、属性、功能、作用机制和目标实现不同角度,对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聚焦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两个关键问题:风险的特殊性和功能的特殊性。对于风险层面,研究了出口贸易中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特殊属性,及其带来的出口企业风险感知问题,阐述了出口信用保险的特殊需求。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进行了系统梳理,分宏观、微观两个层次,将功能分为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三类。结合成因,进一步研究了作用机制和政策性成效。从促进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两个领域,探讨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作用。在内容的系统性上有一定的创新。2、用风险感知理论和演化博弈方法,分析了出口信用保险对于国际贸易均衡的改善作用。首次将风险感知理论和演化博弈方法引入到出口信用保险研究中。构建了政府、保险公司参与下,出口企业和海外买方国际贸易均衡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出口企业国际贸易中的风险感知情况,探讨了海外买方的违约对于贸易达成的影响。研究了基于促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性目标,出口信用保险对国际贸易演化均衡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3、结合中国出口贸易中二元特征,拓展了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的研究领域,区分不同贸易模式内在作用机制,展开了实证分析。本文在讨论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拉动作用时,首次区分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从理论和经验分析两个方面探讨了出口信用保险对于不同贸易模式传导作用机制的差异问题,拓展了研究领域。并基于中国的实践,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推动贸易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相关研究同样为政府制定外贸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更好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价值,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有:1、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研究涉及政策性金融、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本文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由于作者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水平有限,对于出口信用保险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和研究仍不够深入。2、本文虽然尝试了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一般贸易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借鉴了国内外已有研究的成果,但在变量选取、模型构建方面,受到数据来源制约仍不够深入,缺乏跨国对比,科学性和完备性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相信随着未来数据的进一步完善,研究结果将更为准确,解释能力和参考价值将进一步提高。
周勍[4](2020)在《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文中指出2013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中国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规模已达186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38.3%,连续5年年均增幅超过30%,远超过同期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跨境电商不仅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为广大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更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为鼓励跨境电商发展,中国政府自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大量支持和监管政策。除了国务院出台的宏观指导政策外,国务院各部门在税收、通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收付汇、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切实推动了传统外贸和生产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有效帮助了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对跨境电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是否有利于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2013年来中国跨境电商经历了高速发展,但也受政策影响遭遇了急刹车。另外,在杭州等地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后,跨境电商的试点范围已经遍布全国。这些试点运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政策在跨境电商整体运行体系中作用如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立、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地比较分析,总结政策体系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不断完善中国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共分成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在研究阶段上,又分为初步研究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为关于政策评估工作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开展的研究、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环境的研究,并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跨境电商的基础概念、模式及特点,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积极作用以及对传统贸易的影响,列举和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跨境电商政策法规的范畴和各主要政策类型。最后,还列举了本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包括普惠贸易理论、部分法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平台理论等。第三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初步分析。研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要求,重点分析了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以及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包括各类试点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外贸综合服务政策等。本章还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分析,并对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作了介绍,包括国外跨境电商体系基本情况和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具体影响等。第四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包括传导机理和要素分析,以及样本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本章还以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和地方综合试验区三个维度,分别选取2013年-2019年16份国务院文件、2009年-2019年45份部门文件和2010年-2019年21份杭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关文件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评估跨境电商政策与行业发展“内容-功能”的匹配度分析,进而研究总结出现行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五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面向302家跨境电商企业开展的“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问卷调查”,通过搜集企业对4大类22个问题的答卷信息,系统地了解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情况、政策诉求、模式创新与政策关系、政策制订和调整与对企业创新关系。本章还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目的和动因、问卷总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案具体设计,以及问卷发放和回收等研究过程等。第六章是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设计了以耦合模型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基于此,对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本章以2016年-2019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作为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研究13个城市跨境电商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对全文主要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本文总结出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和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四方面结论,以及如何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地方如何实现同跨境电商持续发展及政府如何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发展等三方面建议。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共得出了四方面结论:首先,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一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二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行业发展确实起到规范和促进效果。三是中国各地、各级政府在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上有协同,仍存在一定问题。四是部分跨境电商政策作用不明显、不清晰,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一是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在传导机制上,保持的较为顺畅。二是试点政策存在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三是部门政策过于聚焦,缺少平衡性。四是试点的直接优惠政策对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对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仍有待评估。五是各部门对于跨境电商定位和理解还不统一,应提高科学化和理论化认识。再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一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政策更为关注。二是政府的监管政策和试点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联度更高。三是企业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式都与政策呈显着相关,特别是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方式和创新目标以及路径形成效用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四是企业对政策调整的期望值较高,希望政府根据行业和形势变化定期调整政策。最后,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一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分化不明显,各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大致相当;但在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方面表现差异较大,即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内在关联方面有很大差异。二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稳定,即各城市在研究年份这种内在联系水平波动较大,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不理想。本文的建议有三方面: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赋予跨境电商特有的政策功能,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跨境电商,二要正确处理政策优惠与发展的关系,三要提高和增强政策试点的效果。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是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规划,二是提高企业政策制订的参与感,三是定期调整政策,更好实现政策目标,四是企业要增进与政府的互动协同,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对政策的需求,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本文可能是首次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了跨境电商政策的结构、传导机制,对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本文提出,关于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政府、学界和企业对跨境电商的边界和基本定义缺乏统一认识,导致各方预期的政策目标存在错位。此外,可能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如何完善跨境电商统计的工作建议。
康晴云[5](2020)在《泉州市外贸企业出口骗税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企业各种出口退税行为日趋增多,而出口退(免)税政策的实施对有效调控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保持国内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国家的优惠政策反而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他们采取各种手段骗取出口退税款,破坏出口贸易环境,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为何防范出口骗税遭遇瓶颈,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对出口骗税问题的整理和归纳,大多集中在理论分析层面,与实际工作存在脱节。本文广泛学习国内外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了当前的研究进展,同时,明确了出口骗税的核心概念,以风险管理理论、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展开研究。作为“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泉州市外贸出口表现十分抢眼,而与此同时,防范外贸企业出口骗税风险形势严峻,任重道远。泉州市的出口骗税风险防范问题,既是我国出口骗税问题的缩影,更有其地域性特征和实际操作困难。本文通过引入泉州市某外贸企业M公司的骗税实例,分析外贸企业出口骗税的主要方式、税务机关的风险识别手段,进一步总结泉州市出口骗税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及面临的困境。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泉州市外贸企业出口骗税的主要成因主要集中在经济成因、税法制度不健全、现行管理模式的弊端及出口退税部门队伍建设的问题等方面。通过借鉴国内骗税风险防范典型案例区的经验,本文进而提出下列防范措施:完善税制体系,提高税收相关法律效力,以法控税,完善增值税制度,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实行征退税一体化,监管与服务“两手抓”;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互联网+退税”体系,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探索跨部门协作执法,强化系统内部打击和防范出口骗税协作机制,推进全社会综合治税建设;强化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提升执法人员素质,优化内部监管机制。
陈昊妍[6](2020)在《东莞市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实践研究》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助力东莞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东莞出口退税风险不断聚集,出口骗税案件此起彼伏,并呈现数额巨大化、手段隐蔽化、犯罪团伙化的趋势。面对严峻的出口骗税形势,同时需要兼顾稳外贸促发展的要求,东莞市税务系统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构建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出口退税风险,已成为当前推进税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出口退税风险管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风险管理理论、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和税收遵从管理理论对出口退税风险管理的指导作用,并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中核心成果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该框架中八个要素按关联性提炼为内部环境与目标设置、风险管理全过程、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管理四个层面,构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本文对东莞市近年的出口退税管理工作进行阐述,从四个层面系统梳理分析当前东莞市税务机关出口退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并通过对典型风险管理案件的分析,进一步查找论证当前东莞市税务系统的管理漏洞。研究发现,目前东莞市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在风险意识构建、管理目标设定、数据分析水平、风险应对流程、多方信息共享机制、内控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增值税税制不完善、征退税衔接不畅、信息化建设落后、联合工作机制不成熟、人力资源匮乏等。最后,在基层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从理论框架的四个层面出发,分别提出了优化东莞税务系统出口退税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包括营造良好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设置全面管理目标、完善风险管理全流程、加强内外部信息沟通、改进内部监督管理等,为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郑然[7](2020)在《山东省昌乐县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快速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巨大变化,同时也改变了政治、国际环境。这让出口企业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状态,其风险主要表现在如此复杂的时代背景之下,该类企业的税收风险因素不断增加,税收机关的管理风险也因此而变大。若潜在风险过多,税务机关在管理出口企业时,就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存在税务机关向出口企业多退税费、企业骗税等情形,导致国家财政受损。因而,针对当前的基层税务机关管理工作展开研究后,找寻出其中的潜在风险以及主要原因,再制定出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成为了税务机关管理出口企业的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针对出口企业的税收管理效率,进而防范风险,保障国家财政安全。本文以山东省昌乐县的税务机关和出口企业为研究样本,首先分析了昌乐县出口企业的发展现状,并从出口企业的退税额度以及出口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这两个角度分析得出,近五年昌乐县的出口企业主要分布在化工行业和橡胶及塑料制品业上。在对税务机关目前采取的税收风险管理举措以及深入研究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将出口企业的税收风险划分为出口企业税收制度的潜在风险、出口企业纳税人的风险和来自税务机关内部的风险,现阶段,出口企业常见的税务风险有以下几方面:税收风险评估指标不完善且流程不规范、出口企业税收风险预警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不健全、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且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服务不到位等。通过对昌乐县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以及借鉴国内外丰富的经验,本文针对该地区出口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研究之后,根据风险成因提出完善昌乐县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主要是通过完备风险识别系统、严格执行风险管理程序、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和完善风险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来改善出口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严格把握日常审核、预警分析各项风险指标和调查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等方面来加强预警评估系统及建立应急预案;强化企业、商品、申报、风险这四方面的信息衔接来加强多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优化税收风险管理人才的结构和团队建设、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和改进创新出口企业纳税服务方式,从人才培养和优化纳税服务两大方面出发进行管理。力求多措并举共同加强昌乐县出口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以保障出口企业可以有效平稳的运行。
金春贤[8](2020)在《跨境数字产品交易的增值税税收管辖权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跨境服务贸易呈现爆发式增长。就我国而言,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从1982年至2018年,服务进出口总额从46.9亿美元提高到7919亿美元,年均增长15.3%,2018年我国服务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6%,较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1。与此同时,各国增值税体系之间的互动加强,导致仅着眼于单一税收管辖区的传统增值税体系面临严峻挑战。一直以来,增值税制度在国际间缺乏协调导致各国规则存在诸多差异,造成在跨境贸易中,特别是在具有无形性特征的跨境数字产品交易中极易产生双重征税与非故意双重不征税的风险。近年来,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又将这一风险进一步扩大。在这一背景下,OECD制定《国际增值税/货物劳务税指南》为各国修订国内增值税规范提供了指引。目前,我国的增值税制度与世界主要国家实行的制度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有必要在客观评估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在国际间达成广泛合意的规则,及时修订并完善我国的跨境增值税税收管辖权规则,以使税收政策可能造成的经济扭曲最小化。这主要包括:在服务贸易领域明确目的地原则、明确数字产品的概念范围和应税项目、完善消费地的认定规则等。此外,为了根本性的解决增值税税收管辖权的冲突,还应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和利用国际税务合作机制,发挥大国作用,推动增值税制的国际协调工作。有鉴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跨境数字产品交易的增值税税收管辖权规则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在导言部分通过介绍传统增值税制度在数字产品的跨境交易中面临的问题阐释了本文的研究必要性。其次,在正文的第一部分对跨境数字产品交易的增值税税收管辖权制度所涉及的关键原则和几个关键节点进行理论分析。在逻辑层次上遵循增值税的处理层次,先从数字产品的概念界定问题入手,再分析目的地原则的理论基础,最后到目的地原则在跨境数字产品交易中的具体实施问题,试为后续分析国内外制度并提出我国增值税税收管辖权规则的完善建议提供理论支撑。再次,本文结合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征求意见稿)》,对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中涉及数字产品跨境交易的税收管辖权规则展开分析,以前章的理论分析为支撑寻找有待完善之处。从次,通过分析对比欧盟、日本等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拟为提出我国增值税税收管辖权制度的完善方案提供有益借鉴。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践,对我国跨境数字产品交易的增值税税收管辖权制度提出完善建议。
闫一鸣[9](2019)在《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出口贸易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对我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出口退税作为出口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二十余年来,持续促进了我国出口经济增长,在政府干预和指导出口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我国开展了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伴随着国税与地税成功合并,新一轮出口退税管理机制优化、税收业务融合、税务人员磨合等新的挑战也随之到来。在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新背景下,如何保证并进一步提升对本地外贸企业的管理质效,持续防范和严厉打击出口骗税,借助区位优势努力为外贸经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D市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摆在D市税务机关面前崭新的课题。为完善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研究方法,分析D市税务机关对外贸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管理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述论文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国内外出口退税学术研究及发展动态,明确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关键词进行阐释。第二章是对D市外贸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管理现状的描述,主要包括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处理及其效度分析,个别访谈的对象选取、访谈过程。第三章是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中获取的信息,凝练出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出口退税风险管理有待加强、外贸企业外部信息获取不畅、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以及电子政务系统有待优化,并探究存在以上问题的具体成因。第四章是本文的对策建议部分,主要针对上述问题及其成因,从强化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完善外部信息获取事宜、多种方式提升管理人员水平和优化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四个方面,提出完善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的具体对策建议。
王蕴[10](2019)在《中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我国GDP已经从年均9%高增速换档为当前6%左右增速水平的新常态,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在经济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三大新挑战,首先,人口老龄化加速,传统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其次,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我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了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但是,也造成了我国制造业总体产能过剩、利润微薄,对出口贸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最后,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重大冲突,美国相继拉开了以中国为目标的税制改革和贸易战,恶化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在微观经济层面上,我国消费市场已经完成了从“有胜于无”的短缺经济向“高品质消费”的现代化转型,在新的消费品市场条件下,原有以价格为核心竞争手段的工业经济模式已经失效,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消费品市场的新常态。在网络经济的作用下,“海淘”、“代购”等新消费模式已经将我国的终端消费品市场拉入了全球竞争。在这种经济竞争格局之下,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就成为了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然而,如何实现“六稳”?短期刺激政策等措施一段时间会推动经济增长速度,但是长时期会孕育更大的金融经济风险,造成房地产库存继续增加、债务杠杆率持续提高以及产能过剩难以出清等问题。经济演变的周期规律显示,只有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进行效率、动力、质量变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第一,不简单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更加需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换言之,要优化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减少财税政策对经济的扭曲,激励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提升市场主体的投资经营决策自主权,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具体而言,就是要减少财政的直接补贴,通过优化税制,实现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同时,距离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在2020年左右建立法治政府、落实税收法定的时间目标已经不远了。“营改增”税收制度改革,虽然从实际效果上来看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刺激了经济发展,但是“营改增”改革造成的繁杂税率结构却可能对法律的稳定性造成重大困难。复杂的税率结构,不仅增加了法律执行的成本,更加剧了对微观经济的扭曲作用。增值税立法在即,优化增值税税率结构,合理设置增值税税率水平成为了当前增值税改革的重点与焦点。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分为七大部分,全面论述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问题:第一部分,导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其次,评述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增值税税率结构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发现增值税税率结构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存在着对最优商品课税理论和增值税税收中性的认知,同时,缓解增值税的累退性更优的做法是通过财政补贴或其它税种。导论的基础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明确了方向。第二部分,理论分析。本文首先界定了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对象,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优化的对象是法定税率(也就是经济学意义的名义税率);其次,从增值税的税收中性优势、最优商品税理论和增值税税制演化的路径依赖三个角度分析,构建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分析框架。从税收中性的角度而言,单一税率结构是有效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的关键机制;但是,考虑到拉姆齐法则,采用差别税率结构的增值税更符合最优商品的课税需求;同时,我国的增值税税制演化存在着典型的路径依赖。在当前增值税完成消费型转型、增值税征收范围实现全覆盖的大背景下,对增值税税率结构进行系统性调整需要明确两大原则,一是明确增值税的生产效率取向;二是必须承认增值税税率结构演化的路径依赖。在这两个原则的约束下,简并增值税税率结构应当尽可能靠近单一税率,但是,由于路径依赖,更为现实的做法是两档税率结构。第三部分,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影响。该部分重点阐述了不同阶段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对经济的影响,虽然不同阶段增值税改革的共性目标都是提振经济、改善效率,但是,仍然存在政策关注点的差异。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均以实现,虽然,这造成了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复杂化,但是,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然历程。同样,在增值税税率结构完成了转型改革以及货物与劳务的全覆盖之后,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的任务是在先前阶段修修补补的改革后,以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为目标,完成增值税税率结构的科学化、系统化改革。第四部分,在明确了深化增值税改革的任务后,从增值税税率结构出发,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相关制度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增值税税率水平偏高,从全球供应链视角分析,现行增值税税率水平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制约作用。我国需要通过增值税税率水平的优化,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提升全球价值链收入分配的比重,对冲“人口红利”消失对制造业的税后利润,以“中国智造”维持我国“世界工厂”的关键地位;二是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过于复杂。我国增值税现行的三档税率、四档征收率以及不彻底的“零税率”政策,加剧了增值税的扭曲作用,抑制了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的有效发挥。从三档税率的税率结构而言,特别是9%和13%两档税率涉及的部分行业是在同一抵扣范围内生产抵扣链条之上的,差别税率造成了不同生产环节的税收资本利润水平差异,扭曲了资本配置;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税制不应当成为企业发展决策的障碍,但是,增值税简易计税办法客观上对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形成了制度性扭曲,阻碍了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的发挥;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而言,为了保持出口商品竞争力,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增值税零税率政策是征收增值税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但是,我国增值税“零税率”政策与理论意义上的增值税零税率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第五部分,分析了当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产生的原因主要受两种路径依赖约束:一是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不同阶段的政策关注点差异,以及先前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所形成的改革成果与既得利益约束了未来改革的空间;二是先前增值税“以票管税”征管技术,在后期不同时期不断强化,“以票管税”客观上解决了早前增值税的征管漏洞,但是也限制了其他增值税征管技术的尝试。因此,后期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历次改革必须考虑增值税征管技术的约束。第六部分,对增值税税率结构的相关制度进行了国际比较。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了消费型增值税,仅有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部分发展中国家采用生产型增值税,而收入型增值税几乎没有国家采用,世界各国增值税实施的主要差别在于税率结构与抵扣范围的不同。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今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增值税实施情况、税率档次与税率水平。在对比采用增值税多档税率的国家时,重点分析了低税率(优惠税率)的政策,通过增值税税率结构相关制度的国际比较,得出了对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启示。这些启示也成为本文第七部分对策建议的主要依据。第七部分,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对策选择。本部分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值税税率档次的国际比较与模式调整的国际经验,得出“1+1”税率档次是现阶段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模式选择;二是从国家财政安全稳定的角度,分析我国可接受的增值税减税规模,并将这一规模作为确定“1+1”税率档次的约束性条件;三是结合前述约束性条件,确认我国增值税标准税率应当控制在13%,低税率5.5%,并结合国际经验划定了低税率的征收范围;四是对增值税简易计税办法的退出提出了分阶段的优化改革建议,本文认为,首先应当先将征收率统一,实现简化税制的目的;在统一征收率后,应当将增值税起征点改革为增值税免征额,以实现增值税的税负公平;为了平衡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利益,在增值税免征额替代增值税起征点之后,应当将增值税免征额标准与一般纳税人标准统一,实现增值税简易计税办法的最终退出;五是增值税零税率的优化,实现出口退税率、离境退税率与适用税率相一致,跨境服务的出口退税由免税调整为零税率以及优化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出口退税制度。最后结合现有的研究,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规划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防范和打击我国出口骗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出口骗税相关概念、产生原因及存在危害 |
2.1 出口退税概念 |
2.1.1 出口退税的历史发展 |
2.1.2 出口退税含义 |
2.1.3 出口退税原理 |
2.2 出口骗税的相关概念 |
2.3 产生出口骗税的原因 |
2.3.1 产生出口骗税原因的理论分析 |
2.3.2 产生出口骗税的现实原因 |
2.4 出口骗税的危害 |
2.4.1 造成国家税收损失,影响政策实施 |
2.4.2 扰乱市场公平秩序,影响企业运营 |
第三章 我国出口骗税的现状分析 |
3.1 出口骗税涉案数量及金额 |
3.1.1 出口骗税案件数量 |
3.1.2 出口额和出口退税额 |
3.1.3 出口骗税涉案金额 |
3.2 出口骗税的方式和特点 |
3.2.1 出口骗税的方式 |
3.2.2 出口骗税的特点 |
3.3 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的主要做法 |
3.3.1 制度建设方面 |
3.3.2 基本手段方面 |
第四章 我国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存在的问题——以浙江省某皮草公司出口骗税案为例 |
4.1 浙江皮草公司出口骗税案例分析 |
4.1.1 选案原因 |
4.1.2 案件来源 |
4.1.3 调查情况 |
4.1.4 案件侦破过程和结果 |
4.1.5 案件分析 |
4.2 我国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存在的问题 |
4.2.1 出口监管不到位,执法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
4.2.2 增值税发票管理不完善,无法查核真实交易 |
4.2.3 立法不明确,纳税人税收遵从度较低 |
4.2.4 征退税部门分离,信息沟通不流畅 |
第五章 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的国际借鉴 |
5.1 国际好的做法 |
5.1.1 征退税机关一体化 |
5.1.2 重视退税监管和审核 |
5.1.3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5.1.4 部门分工明确 |
5.1.5 骗税惩处力度较大 |
5.2 经验借鉴 |
第六章 加强我国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的对策建议 |
6.1 继续完善制度管理,健全征退税体系 |
6.1.1 提高出口退税法律层级,界定出口骗税范围 |
6.1.2 优化管理模式,完善征退税机制 |
6.2 加强对出口退税的稽查和监管 |
6.2.1 加大部门合作,增强监管力度 |
6.2.2 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监管水平 |
6.2.3 加大处罚打击力度,提高监管震慑力 |
6.3 推广“大数据”应用,实现信息共享 |
6.3.1 完善数据设计,推广“大数据”应用 |
6.3.2 重视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中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出口信用保险与全球国际贸易发展 |
1.1.2 出口信用保险与中国国际贸易发展 |
1.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路线与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 |
1.4.2 不足 |
1.5 本章小结 |
2.概念范畴界定和政策性理论基础 |
2.1 重要概念界定 |
2.1.1 出口贸易中的风险 |
2.1.2 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念、特点 |
2.1.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概念 |
2.1.4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属性特征 |
2.1.5 政策性与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的辨析 |
2.2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成因的理论 |
2.2.1 市场缺陷理论 |
2.2.2 风险感知理论 |
2.2.3 公共产品理论 |
2.2.4 政策工具理论 |
2.2.5 出口补贴合法化理论 |
2.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 |
2.3.1 新要素禀赋理论 |
2.3.2 异质性企业理论 |
2.3.3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
2.3.4 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
2.4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的理论综合分析 |
2.4.1 风险的特殊性阻碍出口贸易的发展 |
2.4.2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属性体现为支持出口贸易 |
2.4.3 国际规则是政策性方式的制度保障和财务约束 |
2.5 本章小结 |
3.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特征事实及演变 |
3.1 全球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与政策性演进 |
3.1.1 萌芽期:商业化经营,金融属性明显 |
3.1.2 起步期:政府积极参与,政策属性凸显 |
3.1.3 发展期:政策属性与金融属性有机融合 |
3.1.4 调整期:全球金融危机后政策属性强化 |
3.2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与政策性演进 |
3.2.1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演进 |
3.2.2 我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履职成效 |
3.2.3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政策性特征 |
3.3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演进的趋势特点 |
3.3.1 政策性贯穿信用保险发展各个阶段 |
3.3.2 政策性发挥与风险状况高度相关 |
3.3.3 逆周期调节机制是政策性体现的关键领域 |
3.4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与促进出口的政策性目标 |
3.4.1 政策性金融视角的功能分析 |
3.4.2 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功能分析 |
3.4.3 促进出口的政策性目标与功能框架 |
3.4.4 空间逆向调节机制和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拓展 |
3.5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 |
3.5.1 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 |
3.5.2 不同模式下的政府角色 |
3.5.3 伯尔尼协会成员对出口贸易影响 |
3.5.4 国际信用保证保险协会成员对出口贸易影响 |
3.6 政策性模式选择的结论与启示 |
3.6.1 经营模式选择与政策目标实现 |
3.6.2 经营模式选择与国家国情 |
3.6.3 欧盟商业化模式的特殊成因 |
3.7 本章小结 |
4.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基础:基于供需视角分析 |
4.1 出口贸易中的风险感知与出口信用保险需求 |
4.1.1 风险感知与保险需求 |
4.1.2 企业的保险需求 |
4.1.3 认知偏差与企业保险需求 |
4.1.4 出口贸易中的企业风险感知与出口信用保险需求 |
4.2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的供给 |
4.2.1 风险评估与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 |
4.2.2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目标 |
4.2.3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产品及服务 |
4.2.4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特点 |
4.2.5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供给的规模经济 |
4.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供求与出口贸易的经济视角 |
4.3.1 出口信用保险的市场均衡悖论和政策价值 |
4.3.2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外部性与国际贸易发展分析 |
4.3.3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
4.3.4 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福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演化博弈视角 |
5.1 政策性目标和模型选择、假设 |
5.1.1 政策性目标和模型选择 |
5.1.2 模型假设 |
5.2 模型构建和分析 |
5.2.1 模型构建 |
5.2.2 模型求解 |
5.2.3 模型结果 |
5.3 实现政策性目标的建议 |
5.3.1 政府的角色 |
5.3.2 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应对 |
5.3.3 企业的风险应对 |
5.4 本章小结 |
6.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中国为例的实证 |
6.1 政策性目标和中国特点 |
6.1.1 我国政策性目标的特殊性 |
6.1.2 中国二元贸易结构特征的研究 |
6.2 假设、变量与模型构建 |
6.2.1 政策性功能的作用机制和假设 |
6.2.2 变量选取 |
6.2.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6.2.4 计量模型构建 |
6.3 实证检验及分析 |
6.3.1 基本模型和考虑内生性以后的模型 |
6.3.2 门槛效应模型:保费作为门槛 |
6.3.3 门槛效应模型:赔付率作为门槛 |
6.3.4 实现政策性目标的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国际贸易新格局下的风险变化与政策性调整 |
7.1 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
7.1.1 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强化 |
7.1.2 反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7.1.3 全球贸易的规则面临冲击和挑战 |
7.2 国际贸易的风险变化 |
7.2.1 政治、金融风险的贸易传导加速 |
7.2.2 战争风险威胁仍然较大 |
7.2.3 突发事件影响国际贸易风险 |
7.2.4 风险源众多,风险网状交织传导 |
7.2.5 企业的风险感知变化和风险管理需求 |
7.3 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模式的问题和变革 |
7.3.1 政策性模式的问题 |
7.3.2 政策性与商业性模式的关系 |
7.3.3 政策性模式的变革 |
7.4 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机遇与发展建议 |
7.4.1 政策性与金融性的协调平衡 |
7.4.2 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机遇 |
7.4.3 中国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建议 |
7.5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特殊性 |
1.4.2 主要研究形式 |
1.4.3 初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4.4 深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
1.5.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 |
1.5.3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 |
1.5.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研究 |
1.5.5 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 |
1.5.6 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 |
1.5.7 关于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跨境电商定义 |
2.1.2 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
2.1.3 “货物与个人物品”——两类平行监管模式 |
2.1.4 关于B2B与B2C的差异 |
2.1.5 B2B和B2C模式三个维度比较 |
2.2 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研究 |
2.2.1 跨境电商的积极作用 |
2.2.2 对传统贸易的影响 |
2.3 跨境电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
2.3.1 行业环境问题研究 |
2.3.2 跨境电商物流问题研究 |
2.4 跨境电商政策法规 |
2.4.1 税收政策 |
2.4.2 海关监管政策 |
2.4.3 国家试点政策 |
2.4.4 其他政策 |
2.4.5 电子商务法 |
2.5 相关理论 |
2.5.1 普惠贸易理论 |
2.5.2 平台理论 |
2.5.3 法经济学理论 |
2.5.4 长尾效应理论 |
2.5.5 竞争优势理论 |
2.5.6 营销理论 |
第3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初步分析 |
3.1 《电子商务法》 |
3.1.1 中国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演变 |
3.1.2 《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的积极影响 |
3.1.3 中国跨境电商法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3.2 关于国家对跨境电商总体政策的研究 |
3.2.1 国务院的总体要求 |
3.2.2 国家级政策 |
3.3 关于具体政策法规的研究 |
3.3.1 进口税收政策 |
3.3.2 出口税收政策 |
3.3.3 监管政策 |
3.3.4 外贸综合服务政策 |
3.3.5 各级试点政策 |
3.3.6 资金支持政策 |
3.3.7 其他政策 |
3.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存在缺失问题的研究 |
3.4.1 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 |
3.4.2 关于各地各部门协同和监管标准不统一问题的研究 |
3.4.3 关于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
3.5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研究 |
3.5.1 关于国际规则研究 |
3.5.2 关于欧美监管体系的研究 |
3.5.3 关于各国规则制度的研究 |
3.5.4 关于国际环境影响 |
3.6 本章结论 |
第4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 |
4.1 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 |
4.1.1 跨境电商政策的传导机理 |
4.1.2 影响机理的要素分析 |
4.2 样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4.2.1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意义 |
4.2.2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目标 |
4.2.3 研究方法:范围选取和方法设计 |
4.3 跨境电商政策影响的样本分析 |
4.3.1 政策样本分析 |
4.3.2 关于政策“内容-功能”研究 |
4.4 本章结论 |
第5章 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关于问卷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
5.1.2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
5.1.3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
5.1.4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 |
5.2 问卷研究过程 |
5.2.1 问卷的发放和搜集 |
5.2.2 问卷的处理 |
5.3 问卷研究分析和结果 |
5.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5.3.2 被调查跨境电商企业的政策诉求 |
5.3.3 企业创新模式的跨境电商政策选择 |
5.3.4 跨境电商政策制定和调整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
5.4 结论与建议 |
5.4.1 结论 |
5.4.2 建议 |
5.5 研究的不足 |
第6章 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
6.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6.1.2 面板数据的选取 |
6.2 关于设立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研究 |
6.3 关于综合试验区发展现状研究 |
6.3.1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情况 |
6.3.2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B2B和B2C模式发展情况 |
6.3.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发展情况研究 |
6.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模型设计 |
6.4.1 基本理论 |
6.4.2 研究框架设计 |
6.4.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型 |
6.4.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模型 |
6.5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实证分析 |
6.5.1 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6.5.2 试点城市层面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
6.6 结论与建议 |
6.6.1 结论 |
6.6.2 建议 |
6.7 研究的不足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 |
7.1.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 |
7.1.3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 |
7.1.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 |
7.2.2 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 |
7.2.3 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7.3.1 创新点 |
7.3.2 不足 |
7.3.3 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A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分重点跨境电商政策 |
附录B 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 |
附录C 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泉州市外贸企业出口骗税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方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 |
第五节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 |
一、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外贸企业的概念 |
二、出口退税的概念 |
三、出口骗税 |
四、出口退税与骗税的关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风险管理理论 |
二、非对称信息博弈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泉州市税务部门防范和打击外贸企业出口骗税风险的实例分析 |
第一节 泉州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现状 |
一、泉州市出口贸易现状 |
二、泉州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现状 |
第二节 M公司(外贸企业)出口骗税实证分析 |
一、M公司基本情况 |
二、M公司出口骗税方式分析 |
三、M公司案件处理结果 |
四、泉州税务部门识别M公司出口骗税的主要手段 |
第三节 泉州市防范外贸企业出口骗税风险防范现状 |
一、泉州市税务部门防范外贸企业出口骗税的主要措施 |
二、泉州市防范外贸企业出口骗税面临的困境 |
第四章 泉州市防范外贸企业出口骗税风险防范的困境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出口骗税的经济成因 |
第二节 出口退税法律制度不健全 |
一、出口退税程序性法规不完整 |
二、相关条文规定较为模糊 |
三、出口退税相关制度不完善 |
第三节 现行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分析 |
一、征、管、退环节沟通不畅 |
二、部门间权责分离、缺乏协作 |
三、出口退税监管存在漏洞 |
第四节 出口退税部门队伍建设问题 |
一、出口退税部门人力不足 |
二、税务干部风险意识欠缺 |
三、风险应对能力存在短板 |
第五章 国内防范出口骗税风险典型案例区经验借鉴 |
第一节 江西省抚州市税警银协作查处骗税大案 |
第二节 厦门市用“大数据”护航出口退税 |
第三节 国内税务部门防范出口骗税经验借鉴 |
第六章 外贸企业出口骗税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一节 完善税制体系 |
一、提升税收法律层次 |
二、完善增值税制度 |
三、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
第二节 加强出口退税管理 |
一、实行征退税一体化 |
二、监管与服务并行 |
第三节 推进信息化建设 |
一、构建“互联网+退税”体系 |
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
第四节 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
一、探索跨部门协作执法 |
二、系统内部打防一盘棋 |
三、推进全社会综合治税 |
第五节 强化执法队伍专业化 |
一、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二、提升执法人员素质 |
三、优化内部监管机制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东莞市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出口退税 |
2.1.2 骗取出口退税 |
2.1.3 出口退税风险 |
2.1.4 风险管理 |
2.1.5 出口退税风险管理 |
2.2 出口退税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税收风险管理理论 |
2.2.3 税收遵从管理理论 |
2.3 分析框架 |
第3章 东莞市出口退税管理现状 |
3.1 东莞市出口贸易概况 |
3.2 东莞市出口退税日常管理概述 |
3.3 东莞市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实践 |
3.3.1 内部环境与目标设置 |
3.3.2 风险管理全流程 |
3.3.3 信息与沟通 |
3.3.4 监控管理 |
第4章 出口退税风险管理主要存在问题及原因 |
4.1 主要存在问题 |
4.1.1 风险文化氛围不浓,管理目标不够全面 |
4.1.2 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瑕疵 |
4.1.3 信息交互受阻,沟通协调不足 |
4.1.4 监管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
4.2 原因分析 |
4.2.1 增值税税制不完善 |
4.2.2 征退税衔接不畅 |
4.2.3 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加强 |
4.2.4 部门间缺乏稳定联合工作机制 |
4.2.5 专业管理人员不足 |
第5章 东莞市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典型案例分析 |
5.1 生产企业风险管理案例 |
5.1.1 基本案情 |
5.1.2 案情分析 |
5.2 供货企业风险管理案例 |
5.2.1 基本案情 |
5.2.2 案情分析 |
5.3 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案例 |
5.3.1 基本案情 |
5.3.2 案情分析 |
5.4 当前东莞市出口退税风险案件特点及风险点 |
5.5 案件对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启示 |
5.5.1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
5.5.2 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指引 |
5.5.3 提升数据分析水平,准确识别风险 |
5.5.4 完善各部门协作机制 |
5.5.5 强化内部执法风险监控 |
第6章 东莞市出口退税风险管理优化建议 |
6.1 内部环境与目标设置层面 |
6.1.1 营造良好风险管理文化氛围 |
6.1.2 健全出口退税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
6.1.3 供货企业纳入出口退税风险管理目标 |
6.2 风险管理全流程层面 |
6.2.1 整合数据资源,优化信息运用模式 |
6.2.2 加大查管力度,提高出口骗税违法成本 |
6.2.3 完善内部规程和工作指引 |
6.2.4 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6.3 信息与沟通层面 |
6.3.1 加强税收宣传教育 |
6.3.2 内部深化征退税衔接机制 |
6.3.3 对外完善部门间沟通联络机制 |
6.4 监督管理层面 |
6.4.1 健全完善监控网络 |
6.4.2 紧盯高风险环节进行内部监控 |
6.4.3 深化内控机制建设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山东省昌乐县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出口企业 |
2.1.2 税收风险 |
2.1.3 税收风险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出口退税理论 |
2.2.2 风险评估模型理论 |
2.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3 山东省昌乐县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1 昌乐县出口企业税收风险分析和管理举措 |
3.1.1 昌乐县出口企业发展现状 |
3.1.2 昌乐县出口企业的税收风险分析 |
3.1.3 昌乐县税务局采取的税收风险管理举措及成效 |
3.2 税收风险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3.2.1 出口企业税收风险评估指标不完善且流程不规范 |
3.2.2 出口企业税收风险预警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
3.2.3 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不健全 |
3.2.4 行业税收风险管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且服务不到位 |
3.3 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流程执行把关欠缺 |
3.3.2 出口企业税收风险预警评估体系的成型受较多因素的影响 |
3.3.3 部门间缺少信息交互和管理沟通 |
3.3.4 应对出口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 |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管理 |
4.1 国外税收风险管理实践 |
4.1.1 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纳税评估风险判别系统 |
4.1.2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纳税风险评估 |
4.2 国内部分地区税收风险管理的具体做法 |
4.2.1 上海组建出口行业风险特征库 |
4.2.2 杭州推进信息管税 |
4.2.3 深圳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并提高出口企业人才培养水平 |
4.3 经验借鉴 |
4.3.1 重视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疑点大数据的支撑作用 |
4.3.2 结合出口行业发展特色进行税收风险管理 |
4.3.3 加强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平台建设 |
4.3.4 科学规划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体系 |
5 加强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
5.1 改善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流程 |
5.1.1 完备出口企业税收风险识别系统 |
5.1.2 严格执行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程序 |
5.1.3 制定出口企业税收风险应对策略 |
5.1.4 完善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监督评价机制 |
5.2 加强预警评估系统和应急预案 |
5.2.1 严格把握出口企业的日常税收风险审核 |
5.2.2 严格预警分析出口企业的各项风险指标 |
5.2.3 严格调查评估出口企业的风险应对措施 |
5.3 加强多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
5.3.1 实施信息共享及强化企业信息衔接 |
5.3.2 匹配商品编码并强化商品信息衔接 |
5.3.3 推进系统集成和强化申报信息衔接 |
5.3.4 构建防控体系和强化风险信息衔接 |
5.4 培养行业专业化管理人才与改进纳税服务并举 |
5.4.1 优化管理人才的结构和团队建设 |
5.4.2 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
5.4.3 改进和创新出口企业纳税服务方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跨境数字产品交易的增值税税收管辖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跨境数字产品交易的增值税税收管辖权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数字产品的性质归属 |
一、数字产品的概念界定 |
二、数字产品的应税项目划分 |
第二节 目的地原则与来源地原则 |
一、目的地原则与来源地原则的经济效应 |
二、跨境数字产品交易中目的地原则的实施 |
第二章 现行立法检讨与存在问题评估 |
第一节 现行立法概述 |
一、数字产品的应税项目划分 |
二、跨境增值税的征税原则 |
三、税收管辖权的认定规则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
一、数字产品的应税项目划分不明确 |
二、征税原则不明确 |
三、税收管辖权的认定规则过于笼统、模糊 |
第三章 跨境数字产品交易增值税税收管辖权制度的国际借鉴 |
第一节 数字产品的概念界定 |
一、数字产品的定义 |
二、数字化复合型给付的界定与规则适用 |
第二节 税收管辖权的认定规则 |
一、征税原则 |
二、消费地的认定规则 |
第四章 立法的完善 |
第一节 我国数字产品跨境交易的增值税税收管辖权的完善 |
一、确立税收中性为指导原则 |
二、全面实施目的地原则 |
三、明确数字产品的概念及应税项目 |
四、构建具有可执行性的消费地认定规则 |
第二节 国际层面的共同课题 |
一、重视制度设计与实务操作的客观需求 |
二、增进增值税领域的国际协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学术研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关键词释义 |
1.4.1 出口企业 |
1.4.2 外贸企业 |
1.4.3 出口退税 |
2 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现状 |
2.1 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基本情况 |
2.1.1 D市外贸企业概述 |
2.1.2 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机构概况 |
2.1.3 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电子政务体系 |
2.2 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问卷调查 |
2.2.1 问卷内容设计 |
2.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2.2.3 被试样本与统计 |
2.2.4 问卷设计与抽样过程分析 |
2.3 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个别访谈 |
2.3.1 访谈对象选择 |
2.3.2 访谈过程与内容 |
3 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 |
3.1.1 出口退税政策与外贸企业发展关系认知统计 |
3.1.2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工作认知分析 |
3.1.3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热点意见分析 |
3.2 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出口退税风险管理有待加强 |
3.2.2 外贸企业外部信息获取不畅 |
3.2.3 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 |
3.2.4 电子政务系统有待优化 |
3.3 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
3.3.1 对外界变化反应不足 |
3.3.2 外部机构合作有限制 |
3.3.3 上岗培训制度不够健全 |
3.3.4 信息系统设计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
4 完善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的对策 |
4.1 强化出口退税风险管理 |
4.1.1 借助信息化手段升级工作方法 |
4.1.2 创新备案单证验证方式 |
4.1.3 加强征退税政策监管 |
4.1.4 扩大征退一体化管理范围 |
4.2 完善外部信息获取事宜 |
4.2.1 为获取信息提速增量 |
4.2.2 跟踪外部信息获取效果 |
4.3 多种方式提升管理人员水平 |
4.3.1 合理配置人员结构与岗位安排 |
4.3.2 完善上岗培训机制 |
4.3.3 制定并实施经验交流制度 |
4.4 优化出口退税管理系统 |
4.4.1 完善信息系统及相关配套 |
4.4.2 宣传落实错峰办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现状调查 |
附录B 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现状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中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内容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 |
2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理论分析 |
2.1 税率结构及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内涵 |
2.1.1 税率结构 |
2.1.2 税率结构优化 |
2.1.3 增值税税率结构 |
2.1.4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 |
2.2 税收中性与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 |
2.2.1 增值税中立性之理解 |
2.2.2 法定增值额与税收中性 |
2.3 最优商品税与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 |
2.3.1 拉姆齐法则 |
2.3.2 基于税收公平的最优商品税理论 |
2.3.3 公共选择视角下的最优税收理论 |
2.4 增值税税率结构形成的路径依赖 |
2.4.1 路径依赖的一般机理 |
2.4.2 我国增值税试行期间的税率结构 |
2.4.3 增值税多档税率结构与政治成本 |
2.4.4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趋势 |
2.5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理论依据评述 |
2.5.1 增值税税率结构演化与理论选择 |
2.5.2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理论选择 |
3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影响 |
3.1 增值税转型税率结构与经济影响 |
3.1.1 生产型增值税税率结构 |
3.1.2 消费型增值税税率结构 |
3.1.3 增值税转型税率结构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3.2 “营改增”改革税率结构与经济影响 |
3.2.1 “营改增”改革税率结构 |
3.2.2 “营改增”改革税率结构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3.3 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期与经济影响 |
3.3.1 2017年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 |
3.3.2 2018年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 |
3.3.3 2019年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 |
3.3.4 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4 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结构存在的问题 |
4.1 增值税税率水平偏高不利于全球价值链“升级” |
4.1.1 全球供应链网络形成原因 |
4.1.2 我国在全球供应链网络中的地位 |
4.1.3 我国增值税税率水平对制造业的“锁定效应” |
4.2 增值税税率档次复杂抑制税收中性优势的发挥 |
4.2.1 增值税三档税率产生的扭曲 |
4.2.2 增值税四档征收率产生的扭曲 |
4.2.3 增值税现行零税率的扭曲作用 |
5 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结构的主要原因 |
5.1 增值税税率结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5.1.1 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前流转税税负水平较高 |
5.1.2 “营改增”改革所经历的特定过渡阶段 |
5.1.3 以增值税为基础而征收的各项附加税费水平 |
5.2 征管制度缺陷对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影响 |
5.2.1 增值税信息不对称与征收管理能力缺陷 |
5.2.2 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及其弊端 |
6 增值税税率结构国际比较 |
6.1 世界各地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1 增值税税率档次国际比较 |
6.1.2 欧盟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3 OECD成员国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4 我国周边国家(地区)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5 主要国家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2 世界各国增值税税率水平比较 |
6.2.1 增值税的累退性与差别税率 |
6.2.2 世界各国增值税优惠税率比较 |
6.2.3 增值税抵扣制度与增值税有效税率 |
6.2.4 金融服务业增值税税率比较 |
6.3 增值税税率结构国际比较启示 |
6.3.1 税收中性是现代型增值税主要追求目标 |
6.3.2 优化抵扣制度降低增值税的有效税率 |
7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对策选择 |
7.1 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优化路径选择 |
7.1.1 增值税税率档次 |
7.1.2 “1+1”模式是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优化选择 |
7.2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财政约束 |
7.2.1 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下滑 |
7.2.2 财政支出面临刚性需求 |
7.2.3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严峻 |
7.2.4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合理减税规模测算 |
7.3 基于“1+1”模式的增值税税率水平优化 |
7.3.1 增值税标准税率水平的确定 |
7.3.2 增值税低税率水平的确定 |
7.3.3 我国增值税低税率适用范围优化 |
7.4 增值税征收率的优化 |
7.4.1 统一增值税征收率 |
7.4.2 起征点调整为免征额 |
7.4.3 增值税免征额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统一 |
7.5 增值税零税率的优化 |
7.5.1 出口退税率、离境退税率与适用税率相一致 |
7.5.2 跨境服务的出口退税由免税调整为零税率 |
7.5.3 设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出口退税率 |
7.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6.1 基本结论 |
7.6.2 研究展望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出口退税法律制度研究[D]. 王志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防范和打击我国出口骗税问题研究[D]. 李嘉梦. 上海海关学院, 2020(07)
- [3]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及对出口贸易的影响[D]. 毛勤晶.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4]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D]. 周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泉州市外贸企业出口骗税风险防范研究[D]. 康晴云. 华侨大学, 2020(01)
- [6]东莞市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实践研究[D]. 陈昊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山东省昌乐县出口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研究[D]. 郑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8]跨境数字产品交易的增值税税收管辖权制度研究[D]. 金春贤.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9]D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管理对策研究[D]. 闫一鸣.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10]中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研究[D]. 王蕴.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标签:出口信用保险论文; 增值税出口退税论文; 税收作用论文; 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