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神经鞘瘤伴上消化道出血三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程[1](2019)在《胃黏膜下病变诊疗分析及超声内镜在其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胃黏膜下病变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内镜探查到的胃黏膜下病变多为良性病变,却也存在少数恶性或潜在恶性病变,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手段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进行诊断与鉴别。普通内镜对于对胃黏膜表面显示良好,但无法评估黏膜下病变。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结合了胃镜与超声技术的优势,可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层次、大小、回声结构进行评估,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本研究主要探讨胃黏膜下病变诊疗特点及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病变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2005-2017年间在我院内镜中心行超声内镜检查并初步诊断为胃黏膜下病变的患者资料,总结各种胃黏膜下病变内镜及超声特点、影像学检查、诊疗结果、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及随访情况。结果:2005-2017年间,我院内镜中心行EUS检查初步诊断为胃黏膜下病变的患者共5201例,男女比例为1:1.50,患者年龄在12-89岁之间,中位年龄55岁。EUS初步诊断为胃黏膜下病变者中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发病率最高(60.35%),异位胰腺(21.17%)、脂肪瘤(6.65%)次之,其余病种均较少见。EUS下胃GISTs主要多位于胃底、胃体,起源于固有肌层;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胃脂肪瘤多位于胃窦、胃体,起源于黏膜下层;胃平滑肌瘤多位于贲门处,主要起源于固有肌层;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位于胃体、胃底,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炎性纤维性息肉均位于胃窦,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孤立性胃曲张静脉好发于胃底,起源于黏膜下层为主;胃神经鞘瘤、胃囊肿、深在性囊性胃炎及胃血管相关病变因术后病理符合例数过少,难以汇总病变特征。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EUS对各类病变的阳性预测值各不相同,胃脂肪瘤的诊断符合率最高(70.83%),间质瘤次之(67.14%),胃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炎性纤维性息肉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0%、43.75%、29.41%,其他病变因样本量过少难以进行有效的总结与统计。随访发现胃黏膜下肿瘤病灶在随访期间体积常无明显增长或增长缓慢,术后多无复发,仅少量胃GISTs病例术后随访发现复发。本组胃GISTs发病率最高,样本量最大。EUS初诊胃GISTs并接受切除治疗者中,共计378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与EUS初步诊断相一致。EUS初诊胃GISTs而术后病理结果不符合者共计185例,误诊病种达23种,以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异位胰腺最为常见。病理组织通过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获得,内镜手术成功率稍低于外科手术(P<0.001),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657)。在性别、年龄、瘤体≥3cm、病灶表面糜烂或溃疡、出血、钙化、内部液化坏死等特征中寻找与胃GISTs良恶性相关的因子,发现瘤体≥3cm(P<0.001)、表面糜烂溃疡(P<0.001)、液化坏死(P<0.001)、出血(P=0.042)、患病年龄(P=0.025)与间质瘤高侵袭风险有关。另一方面,肿瘤内部钙化(P=0.263)、患者性别(P=0.646)与侵袭危险度无明显相关。结论:胃黏膜下病变好发于中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涉及病种广泛,胃GISTs最为多见。EUS可有效评估各类胃黏膜下病变的部位、起源层次、内部回声、边界等信息。EUS的诊断符合率因病种而异,对于脂肪瘤、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相对更高,对胃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炎性纤维性息肉的诊断价值仍有待提高。手术与内镜治疗均为胃黏膜下病变的有效处理方式。胃黏膜下病变多进展缓慢,临床上常表现为良性进程,但也存在小部分恶性表现。对于胃GISTs、神经内分泌肿瘤、深在性囊性胃炎,术后定期随访是必要的。EUS在胃黏膜下病变的随访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可评估疾病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任杰,王杨,李鹏,陈应泰,车旭,赵东兵[2](2016)在《胃神经鞘瘤40例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胃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53.3±13.2)岁,肿瘤直径(36.660±22.864)mm,肿瘤位于胃体的比例达72.5%。9例行腹腔镜手术,30例行传统开腹手术,1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腹腔镜手术时间与开腹手术时间经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649);术后住院天数较开腹手术短,差异具有显着性(P=0.049)。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核分裂象≤5/50HPF,S100强阳性(100%),c-kit和PDGFRA基因无突变。随访无复发、转移。结论胃神经鞘瘤好发于女性,确诊需依据病理和免疫组化,可选择腹腔镜手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微创治疗方式。
魏晓平,于恒海,胡明道,田大广[3](2015)在《双镜联合治疗胃神经鞘瘤4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神经鞘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4例胃神经鞘瘤患者临床及诊疗资料。结果:4例患者术前均行胃镜及腹部CT检查(肿瘤直径均<3 cm),仅1例诊断为胃神经鞘瘤;联合腹腔镜及胃镜切除肿瘤,术中快速病理报告均诊为胃间质瘤;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时间(83±1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3±10)m L;无出血、狭窄等并发症;随访未出现复发及转移。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胃神经鞘瘤。结论:腹腔镜联合胃镜对直径<3 cm的胃神经鞘瘤是安全可行的,但术前诊断率仍有待提高。
仇冬玲,杨其昌,刘宏斌,陈新,牛亚萍[4](2013)在《胃神经鞘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免疫组化特征,病理诊断及间叶性肿瘤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确诊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并行S-100、Vim、CD34、CD117、SMA和Des检测。光镜观察,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11病例胃镜检查均考虑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性大,术前诊断都不确定,经手术获取标本,术后经病理免疫组化进一步确诊。患者女性7例、男性4例,年龄49-61岁,中位年龄52岁,3例位于胃窦,一例为远端胃大弯侧浆膜面,6例位于胃体。巨检:肿瘤直径1-6cm,平均3.5cm,均无明显包膜,切面均实性。结论胃神经鞘瘤是一类发生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大多为良性,预后良好,很少有恶变及复发,影像学检查及胃镜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检查,镜下形态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呈小束状,多排列编织状结构,小束的两端及瘤细胞之间有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间质内均见少数弥漫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肿瘤周边可见淋巴细胞,+反应带。免疫组化:vimetmin和S-100强(+),3例CD34少数瘤细胞灶状(+)。结论:胃神经鞘瘤与发生于软组织部位的临床、巨检、及形态学有不同之处,镜下很难与胃肠道间质瘤、平滑肌肿瘤相鉴别,诊断主要借助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术后注意随访。
张爱兵[5](2011)在《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MSCT诊断与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的MSCT诊断及治疗特点。结果:胃神经鞘瘤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出血多见,并无特异性。典型MSCT表现:粘膜下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界限清楚,表面溃疡形成,可见典型"凹陷"征象。CT增强后肿瘤多呈轻、中度强化,强化方式为持续强化。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结论:依据胃神经鞘瘤的CT图像诊断,MSCT有助于胃神经鞘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上官昌盛,严群[6](2009)在《胃壁神经鞘瘤一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许尚文,曾建华,张雪林,彭旭红,成官迅[7](2006)在《胃神经鞘瘤的CT及钡透检查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和钡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神经鞘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均行CT平扫,增强6例;5例行上消化道钡透检查。结果胃底2例,胃体小弯侧4例,胃窦部2例。病变主要分为3种类型:局灶性结节或肿块型(4例),胃壁局限增厚型(2例),巨块型(2例)。结论与钡透相比,CT能更准确地显示肿瘤形态、部位、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正确辨认胃神经鞘瘤3种主要类型,结合钡透表现,对部分病例可做出提示性诊断。
敬长春,陈冰,朱玉森[8](2004)在《上消化道出血少见病因四例分析》文中认为
邱云峰,许世吾,陈晓军,杨维良[9](2003)在《胃神经鞘瘤:附9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分析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近 1 5年来收治的 9例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是上腹部隐痛 (9例 )、腹部肿块 (5例 )和上消化道出血 (3例 )。 9例均手术治疗 ,但无 1例术前确诊。 1例恶性胃神经鞘瘤术后只生存了 8个月 ,良性的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胃神经鞘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术前确诊困难 ,误诊率高 ,一经确诊 ,应及早手术治疗。
唐艳萍,刘东颖,李方儒,殷明,罗彦英[10](2002)在《胃神经鞘瘤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文中研究说明
二、胃神经鞘瘤伴上消化道出血三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神经鞘瘤伴上消化道出血三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胃黏膜下病变诊疗分析及超声内镜在其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试剂 |
2.3 超声内镜检查 |
2.4 胃黏膜下病变的处理 |
2.5 病理诊断 |
2.6 临床数据收集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胃GISTs |
3.2 胃异位胰腺 |
3.3 胃脂肪瘤 |
3.4 胃囊肿 |
3.5 胃孤立性静脉曲张 |
3.6 胃平滑肌瘤 |
3.7 胃血管相关病变 |
3.8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
3.9 深在性囊性胃炎 |
3.10 炎性纤维性息肉 |
3.11 胃神经鞘瘤 |
4 讨论 |
4.1 胃GISTs |
4.2 胃异位胰腺 |
4.3 胃脂肪瘤 |
4.4 胃囊肿 |
4.5 胃孤立性静脉曲张 |
4.6 胃平滑肌瘤 |
4.7 胃血管相关病变 |
4.8 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
4.9 深在性囊性胃炎 |
4.10 炎性纤维性息肉 |
4.11 胃神经鞘瘤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胃神经鞘瘤40例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随访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术前检查结果 |
2.2 治疗结果 |
2.3 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 |
3 讨论 |
(3)双镜联合治疗胃神经鞘瘤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1.1一般资料 |
1.2诊治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1GS的诊断 |
3.2GS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鉴别 |
3.3外科治疗 |
3.4双镜联合手术优势 |
(4)胃神经鞘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收集 |
1.2 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方法 |
1.3 染色结果判定 |
1.4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2.1 病理检查 |
2.2 镜检结果 |
2.3 免疫组化 |
3 讨论 |
3.1 临床特征 |
3.2 诊断 |
3.3 鉴别诊断 |
(5)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病变部位、大小及生长方式 |
2.2 CT表现 |
2.3 临床表现与治疗 |
3 讨论 |
(6)胃壁神经鞘瘤一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
2 讨论 |
2.1 病因及临床表现 |
2.2 诊断与鉴别诊断 |
2.3 治疗 |
(7)胃神经鞘瘤的CT及钡透检查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胃神经鞘瘤:附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
2 治疗与结果 |
2.1 治疗方法 |
2.2 病理诊断 |
2.3 随访 |
3 讨 论 |
四、胃神经鞘瘤伴上消化道出血三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胃黏膜下病变诊疗分析及超声内镜在其中的应用价值[D]. 张程. 浙江大学, 2019(03)
- [2]胃神经鞘瘤40例临床诊治分析[J]. 任杰,王杨,李鹏,陈应泰,车旭,赵东兵. 中国医刊, 2016(09)
- [3]双镜联合治疗胃神经鞘瘤4例临床分析[J]. 魏晓平,于恒海,胡明道,田大广.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5(04)
- [4]胃神经鞘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J]. 仇冬玲,杨其昌,刘宏斌,陈新,牛亚萍. 现代肿瘤医学, 2013(10)
- [5]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治疗[J]. 张爱兵.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03)
- [6]胃壁神经鞘瘤一例分析[J]. 上官昌盛,严群. 中国全科医学, 2009(19)
- [7]胃神经鞘瘤的CT及钡透检查价值[J]. 许尚文,曾建华,张雪林,彭旭红,成官迅.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6(03)
- [8]上消化道出血少见病因四例分析[J]. 敬长春,陈冰,朱玉森.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4(06)
- [9]胃神经鞘瘤:附9例报告[J]. 邱云峰,许世吾,陈晓军,杨维良.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3(01)
- [10]胃神经鞘瘤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J]. 唐艳萍,刘东颖,李方儒,殷明,罗彦英. 中华内科杂志, 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