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与创新——21世纪的通行证(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蓉[1](2021)在《出入境办证窗口“放管服”政策实施研究 ——以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办证窗口为例》文中指出
杨荷泉[2](2021)在《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是地球上的“文化动物”,人类一方面生活在“物质世界”,另一方面也生活在“精神世界”。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传播接受与评价研究,构成了当下世界各国文学生活的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成长与壮大,既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学源头活水的滋养,也离不开世界文学和异域文化的引导交流。客观来说,长期以来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交流,是不对等的:引进来的外国文学多,走出去的中国文学少。在中外文学的互动过程中,中国文学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提升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不断增大,助推了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国门进行跨文化传播和对话。一批中国作家作品受到了国外出版机构与媒体、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欢迎,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国外对中国现实和当代文学的成见和感知。目前在国外,不仅有一批喜欢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读者和汉学家,还出现了致力于研究现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纯学术期刊,如俄亥俄州立大学早在上世纪就创刊的《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就是很有影响力的汉学研究期刊。21世纪初,余华《兄弟》的出版在国内引发了较大反响,之后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价值高低的争论,一度成为文学圈内外争执的一个热门话题。这种学界内部的纠结和媒体外部的炒作,已经对当代作家创作心态和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无论是对当代文学的总体评价,还是对当代作家的个人成就,总会有一些褒贬不一的声调,众声喧哗地纠缠在一起,甚至呈现出一种两极化的评价趋向。其实,关于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或者说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评判,视野可以扩大一些。我们既不能只站在中国的视角,也不能仅站在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或者其它某一个国家的视角,而应该站在当下世界文化交流发展的立场和高度,以世界文学的眼光和跨文化传播接受的效果,来客观理性地看待和评估。作为“跨文化对话与想象”的一个案例,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余华在中国当代作家里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作品并不算多,但几乎都“出门远行”,而且其作品在国内外的反响与评价,呈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文化景观。中文版和外文版“两种余华作品”在国内外的不同接受情况,其原因值得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者关注和反思。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和附录几部分构成。绪论部分解释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探讨余华作品在不同的读者和研究者之间引起争议的原因。本文在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和国内馆藏数据库下载搜集有关材料的基础上,分类梳理了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与接受研究的中外文资料。同时,根据余华本人提供的作家版权输出情况统计表,笔者整理出了 38种外文语种翻译、出版的余华作品的详细信息。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和起点。正文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首先考察余华作品在国外的传播情况,梳理余华作品在国外尤其是英语世界的译介、销售和读者评价情况。然后,从余华作品的翻译、出版、改编与演出等环节,系统总结了余华“中国故事”出门远行的经验。第二章是关于英语世界对余华作品内容的研究。主要是评述国外学者对余华作品中人性的异化、暴力与死亡等方面的主题研究以及历史创伤受难者的男性气质、作为商品和暴力受害者的女性身份、被温情遗弃的孤独者形象等人物方面的研究。第三章是英语世界对余华作品形式的研究。首先是关于余华对中国传统文学语言的颠覆与创新、复调话语的反讽与戏仿;其次是对余华作品里的呼喊、夜晚、善恶者的不同死亡等象征意味的解读;再次是对余华小说多层叙述以及时空压缩等技巧的研究等。第四章是英语世界对余华的比较研究。有一些国外研究者分别从冷漠与荒谬的虚无主义创作视角、表现堕落青年的当代成长小说、对历史真实的超越和拒绝姿态以及对严肃文学的坚守等方面,对余华和他同时代的先锋作家残雪、苏童、格非和莫言的小说文本做出了比较研究。由于没有发现将余华和国外作家比较研究的专题论文,目前本章是余华和中国作家的比较研究。第五章从“两个余华”和“两种余华作品”入手,探讨接受者眼里“伟大作家”和“通俗作家”的“小说家余华”和“散文家余华”的不同面相,以及“母语版余华作品”和“非母语版余华作品”的关系,并比较“两种余华作品”在国内外接受的不同情况,再由此引发“两种中国文学”关系的思考。这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也是新的研究起点。像余华这样表现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都是有别于“历史中国”与“地理中国”的一种“文学中国”文本,其作者不仅仅是中国人,也包括外国人;其文本语言的种类不但有中文,也有外文;其文本形态既包括中国作家用中文母语原创的“第一文本”,也包括其被翻译和再创作成非母语的外文版“第二文本”。这两种文本分别构成了中文版和外文版的“两种中国文学”。两种文本构成的历史,才是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然而,目前大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只能算作是一种“单向度”的“第一文本”文学史,许多传播到国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二文本”,已被历史长久地“活埋”。结语部分从余华作品在国外的获奖情况,以及余华成为国际文学论坛主要研讨对象的事实出发,论证了作为一名中国的作家,“中国的余华”已然是“世界的余华”。附录列举了余华到国外参加文学活动的大事记、余华作品外文版出版年表和余华作品外文版的部分封面。这些文字和图片是支撑这篇论文论点的佐证材料。目前,走向国外的中国文学还有不少困难,这既有文学外部的问题,也有文学内部的问题。它涉及到宣传、翻译、出版、市场、意识形态等文学外部的诸多元素,这些元素犹如一双双有形和无形的大手,影响了一个作家作品的时空跨界的程度。但是,反观走出国门的余华作品,真正优秀的作家与其优秀作品的“出境与跨界”,其文学内部的元素更加重要。余华不同于中国当代作家里的某些人,在国外的影响仅靠一本书,轰动一时,却又昙花一现。国外读者和汉学家对余华的接受和研究,是基于他们对余华文本“内部风景”的着迷。余华以一个作家的良知,不但叙述了底层人物“眼泪的宽广”,写出了“一个国家的痛”,而且用了许多西方人非常熟悉的现代叙事方式,表达了尊重生命和悲悯弱者的博大情怀。余华作品不仅是国外读者“读文学-看中国”的社会文本,而且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余华被译介到国外的作品,虽然都经过翻译环节的再创作,但是,由于其主题、人物、叙事和语言等“文学内部”的文化景观非常迷人,受到国外读者持久的欢迎。余华的某些作品,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文本,也是当下世界文学的经典文本。本文的创新性:一是在全面考察了余华作品在国外译介出版传播的背景下,从内容和形式以及作家比较等方面,系统梳理和探讨了英语世界对余华作品传播和接受研究的情况;二是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两个余华”“两种余华作品”和“两种中国文学”的概念;三是提供了不少国外关于余华作品的评价和研究的外文资料。本文研究的意义:从英语世界传播与接收的国外视角,重新审视了备受争议的余华作品的价值,以及余华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希望借鉴两种余华作品在国内外不同接受的案例,为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点有益的经验。本文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限制,收集英语世界对余华作品评价和研究的资料不够齐全;二是论文偏重于文献资料的梳理,在理论概括和提升等方面,显得较为薄弱。比如由“两种余华作品”引发的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两种中国文学”的关系和互动研究,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对这些相关话题,只是提出自己的想法,由于不是本文的主要论题,所以未能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虞海云[3](2021)在《获取竞争优势(ACE)与EHS管理体系融合研究 ——以S公司为例》文中提出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提升环境安全健康管理水平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是企业当前的共识。获取竞争优势(ACE)是联合技术公司提出并开展的一项运营系统,旨在优化生产和运作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及客户满意度,使企业拥有更强整体竞争力。环境健康安全(EHS)管理体系是当前企业提高环境安全意识、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内容,但通常独立于企业的核心运营体系。因此,如何将EHS管理体系与核心运营系统融合是提高获取竞争优势(ACE)和EHS管理体系效能的重要途径。论文以某航空业务子公司ACE系统和EHS管理体系的融合为研究对象,对公司ACE的12个环节与工具和EHS管理融合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S公司管理中,ACE的12大管理工具根据国家宏观管理规定、行业管理规范以及第三方审核机构对于公司的要求,制定宏观的EHS管理内容与流程。随后通过具体管理项目、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人员的分析,制定EHS管理的详细规划以及管理方式,并逐项目分析管理效果。如市场反馈分析中,基于市场需求分析和客户满意度调查,来确定公司管理者、员工以及外部客户对于公司的EHS管理服务是否满意,实现ACE工具市场反馈分析与EHS管理要求之间的宏观联系;在根本原因分析应用中,将根本原因分析工具与公司的EHS事故调查相结合,根据EHS事故汇报及调查程序要求,鱼骨图、失效模式分析、事件图等相应工具寻找事故的原因,保证在EHS管理中,关注到安全与健康的同时,还注重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深化EHS管理体系;在质量流程诊断图应用中,基于ACE的质量流程诊断方法,首先定义EHS相关流程,包括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与总结与反思。随后通过具体的管理工具,对于公司质量流程进行分析与诊断,保证符合EHS管理目标。通过研究发现,S公司ACE与EHS融合评分为96.03分,达到无缺陷的等级,说明S公司的ACE与EHS融合取得良好的效能,对于公司EHS管理体系的优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为其他公司ACE与EHS融合提供思路借鉴。本文对ACE理念和工具应用于S公司EHS管理方面的实践,可为我国制造业企业提高EHS管理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娜美[4](2021)在《全球史视角下的18世纪英国“港脚贸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世纪是英国“港脚贸易”逐渐走向繁荣的时代,也是印度洋世界“港脚贸易”比较兴盛的时期。结合全球史视角研究18世纪的英国“港脚贸易”,可以丰富我们对英国“港脚贸易”以及相关历史进程的认识,也可以增进我们对全球史理论的理解与运用。英国“港脚贸易”兴起于17世纪末。英国“港脚贸易”的兴起是英国商船构造和装置方面的优越,英国东印度公司及英国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印度洋贸易世界的贸易契机,以及亚洲商人的合作,共同作用的结果。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港脚贸易”重心西倾,即贸易重心在西印度洋贸易区域。因为在西印度洋贸易区域中,英国港脚商获得贸易优待,拥有贸易竞争优势,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亚欧洲际咖啡贸易帮助英国港脚商解决了寻找回程货的难题,荷兰东印度公司和法国东印度公司的势力衰退,加上一些亚洲商人群体退出西印度洋“港脚贸易”,英国港脚商在西印度洋贸易区域的贸易机会更多、贸易空间更大,贸易阻力和贸易竞争更少。因此,西印度洋贸易区域的英国“港脚贸易”蓬勃发展。至18世纪中期,英国港脚商在孟加拉-印度西海岸“港脚贸易”中占据多数份额,在波斯湾和红海的“港脚贸易”中至少占据一半份额。相反,在东印度洋贸易区域中,英国港脚商获得的市场较少,荷兰东印度公司、法国东印度公司,以及丹麦东印度公司对英国“港脚贸易”造成的阻力和竞争较强。东印度洋贸易区域的英国“港脚贸易”虽然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一定进展,但发展比较有限,落在西印度洋贸易区域后面。从18世纪中期至18世纪末,英国“港脚贸易”重心东移,即贸易重心从西印度洋贸易区域转向东印度洋贸易区域。在此期间,西印度洋经济区域波斯湾和红海政局动荡,贸易环境恶化。从孟加拉出口到欧洲的货物数量增加,致使孟加拉货物价格上涨,在波斯湾和红海失去竞争优势。西印度洋贸易区域的英国“港脚贸易”出现衰落。大多数英国港脚商放弃波斯湾和红海的“港脚贸易”。在东印度洋贸易区域中,印度东海岸的军火贸易机会带动东海岸“港脚贸易”的发展。此外,随着英国的势力增强,荷兰和法国的势力被削弱,英国港脚商的贸易市场增多、贸易竞争减少,贸易阻力显着降低。英国在中英贸易中的逆差地位刺激英国港脚商扩大对中国的“港脚贸易”。因此,印度东海岸英国“港脚贸易”快速发展并超越西海岸,中国、东南亚,以及印度之间的英国“港脚贸易”也快速发展。东印度洋英国“港脚贸易”的迅速增长弥补了西印度洋英国“港脚贸易”的不足,推动英国“港脚贸易”走向繁荣。至18世纪末,英国港脚商在印度次大陆沿岸贸易、印度-东南亚贸易,以及印度-东南亚-中国贸易航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中国-东南亚贸易中,英国港脚商未能取代华商的主导地位。英国“港脚贸易”的发展对印度洋贸易世界“港脚贸易”的整体格局和亚欧洲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印度洋世界“港脚贸易”而言,英国“港脚贸易”的发展主要带来了三个变化。第一,“古吉拉特—科罗曼德尔—马六甲”贸易轴心瓦解,孟加拉取代科罗曼德尔海岸成为印度的贸易重地,中国成为印度洋贸易世界“港脚贸易”的主要中心。第二,东印度洋经济区域间的贸易联系更加紧密。第三,印度洋贸易世界的所有经济区域之间的贸易联系进一步加强。英国“港脚贸易”的发展对亚欧洲际贸易的影响体现于三个方面。首先,英国港脚商将更多印度洋世界的贸易港口纳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洲际贸易网络,扩大了亚欧贸易的市场规模。其次,英国港脚商在印度洋世界的港口之间创造出更加繁复的贸易路线,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洲际贸易商船在印度洋世界提供了更多、更密集的贸易航线,推动亚欧洲际贸易网络形成一个更有凝聚力的整体。再者,英国港脚商在印度洋世界的贸易港口收集贸易信息,并将贸易市场的信息传递给英国东印度公司,促使亚欧之间的贸易联系更加深入。
张玉娴[5](2021)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教育在世界各地愈加受欢迎,尤其是作为“国际教育领跑者”的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教育在全球不断扩展,但也在很多民族国家引发了质疑和争议,表现出一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持续张力。美国是全球IB学校最多的国家,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高校在IB的本土化进程中提供了什么样的政策支持?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化实施效果究竟如何?IB课程在美国遭受了什么样的争议,以及如何看待这种争议所体现出来的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张力?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文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IB在美国的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梳理,指出IB课程在美国经历了引进、增长、加速三个阶段,IB在美国快速扩展的同时也从精英走向了大众,而美国政府是主要的幕后推手。第二章还考察了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现象,即IB美洲区域办公室(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Americas,简称IBA)主动提出IB课程要与美国《州立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CCSS)相匹配和融合。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IB在美国本土化的三个重要行动者,包括联邦政府、州和高校,它们推行的政策为IB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联邦层面,多个教育政策文件都将IB作为一种高学术标准予以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拨款上;在州层面,各州政府对IB的支持力度有很大差异,形式也非常多样,这也是IB在美国各州间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层面,IB在美国高校中的认可度非常高,并且提供了学分转换、奖学金等政策,吸引越来越多学生选择IB。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本土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实施效果。其中,第五章通过对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实践报告的分析,从宏观上指出IB对美国教育带来了四个积极影响:包括提升学业成就、促进公平、推动公立学校走向国际化以及提升教师质量。第六章基于学区层面、高校层面和学校层面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从侧面佐证上述的实施效果。第七章和第八章关注的是IB在美国引起的争议,以及从IB自身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争议。尽管IB为美国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IB学校规模的迅速壮大,IB在美国社会各界也引发了各种争议。针对IB进行批判的主要是保守派,他们质疑IB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国际视野,担心影响本国公民的归属感。那么IB又是如何回应这种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呢?第八章从IBO自身的总体理念或使命、课程设计和运营策略三个维度对这一种张力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出IBO正是在这样一种张力之下逐渐实现其“全球梦想”,把IB打造成有全球影响力的K-12国际课程,并且致力于实现更大的良善与公平。基于以上分析,第九章做出了总结,IB为美国带来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国际化水平以及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IB造成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张力在全球具有普遍性。因此,中国应该以一种开放且谨慎的态度去对待IB之类的国际教育。最后,结合IB课程在我国的发展,提出针对我国国际教育治理的若干启示。
杨权丽[6](2021)在《社会治理视角下云南边境地区涉缅婚姻管理问题研究 ——以镇康县酸格林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云南省边境地区在地域毗邻的地理区位条件及边民互市的经济大背景下,境内外人员交流日渐广泛,加之受境内外治安环境差异、同源历史文化、男女比例失衡等各项因素影响,出现了不少境内外人员跨境通婚的情况。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作为与缅甸接壤的边境县,受缅甸经济、政治局势等影响,跨境通婚现象在近几年愈演愈烈,跨境婚姻带来了缅籍人员,而缅籍人员带来了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使地方政府面临着一系列的公共管理挑战。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社会治理”概念。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体现。十九大报告亦倡导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治理提出相关要求,“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如何摒弃“社会管理”的旧理念,将社会治理充分运用到涉缅婚姻管理中去,这是值得公共管理部门思考的问题。当下,学者们对边境地区跨境婚姻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基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甚少,而基于公共管理中社会治理这一视角进行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笔者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契机,借驻村之机,将镇康县勐捧镇酸格林村作为研究对象,来对云南边境地区涉缅婚姻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力求为镇康县乃至其它边境地区涉缅婚姻管理问题提供一些借鉴。本文首先以社会治理视角出发,将跨境婚姻管理从传统管理中的婚姻登记、户口登记这一狭隘的管理范围中跳出来,扩充为结婚登记、户口登记、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日常管理六个方面,对这六个方面管理中制定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地方政府相关管理做法进行查阅了解,阐述涉缅婚姻管理的相关管理依据及要求。另一方面,则深入酸格林村,了解涉缅婚姻家庭的现状,重点对涉缅婚姻管理问题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结合同相关跨境婚姻管理部门、企业、社会个体的咨询及采访情况,阐述酸格林村涉缅婚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即在婚姻登记管理方面,存在登记难办理、纠纷易产生、纠纷难解决的管理问题;在户口管理方面,存在因身份差别带来民族认同及融合不深问题,因保障不足带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因身份不清带来治安管理效果较差问题,因民族融合、社会保障、治安管理带来公共风险隐患的问题;在就业管理方面,存在非法就业情况普遍、部门联动不畅导致就业易遇障碍、信息不对称导致不能充分就业、就业面窄的问题;在教育方面,存在缅籍孩子弃学情况普遍、缅籍学生自我认可不够的问题;在日常管理方面,存在法治宣传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在此问题基础上,笔者从公共政策过程理论、社会治理理论视角来对涉缅婚姻问题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从公共政策过程理论来看,酸格林村涉缅婚姻管理问题主要由政策制定的管制不能、政策执行的难以为继、政策评估的反馈失效三个原因造成,从社会治理视角来看,酸格林村涉缅婚姻管理问题主要由治理主体的缺位与联动不畅、治理理念的偏差、治理手段的单一、治理目标的短视、治理方式的僵化五个原因造成。最后,笔者基于涉缅婚姻管理中的问题及成因,对涉缅婚姻管理问题从顶层和基层两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武琳[7](2021)在《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近几年,我国各省都在着力的开展着营商环境的优化活动,各层级政府部门都在大力的执行着国家的大政方针。公安部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公安窗口服务的各项功能,使得营商环境的建设能够更加快速和高效。但是,目前因公安部门体制的缘故,我国公安部门提供的出入境管理服务还不能满足社会和群众的要求,不能发挥好服务的职能,导致群众的满意度始终提升不上来。S市地区作为东北地区出入境人员流动的最为丰富的地区,是出入境管理规范化建设前沿阵地,S市出入境执法管理能力的高低,不仅仅影响S市地区的发展,也会对整个东北地区产生影响。如何找准自身服务定位,搭建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执法规范化管理平台体系,是S市公安部门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出入境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概念和主要内容出发,结合S市公安部门的实际情况,分析了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背景和建设成效。当前,S市公安部门已初步建立出入境管理执法规范化格局,出台相应的出入境管理执法规范化改革方案,并积极主动参与S市公共服务平台的制度设计,以职能转变为突破口,不断探索建设出入境执法规范化。通过进行问卷调查和评价分析对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总结了S市公安部门在出入境执法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执法流程与理念无法满足出入境新需求、快速出入境管理与严格监管要求产生冲突、出入境管理效率有待提升、公安人员队伍建设滞后、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从出入境管理服务意识不强、制度体系不健全、官本位思想制约工作效率、新职能与旧体制产生矛盾、相关立法工作滞后等五个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明确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的基本要求、健全完善执法规范化监督制度、提高公安服务与执法效率、加强公安人员队伍建设、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等五方面提出了完善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问题及对策建议。
闫晓燕[8](2021)在《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分工的驱动,次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次区域合作理论也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交叉方向和研究热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亚洲开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近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从经济贸易、基建水平、能源保障、非传统安全、民族团结、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合作看,与澜湄次区域主体需求错配,趋近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次区域合作的层次、范围、规模和水平迫切需要实现提升。中国倡导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可以看做是是次区域合作的提质升级版。自成立以来,澜湄合作进展良好,成效显着。作为一个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典型引领方面,在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着力促进周边外交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地区,澜湄次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和冲击。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地缘重要性、民族宗教复杂、国家实力悬殊、民粹主义盛行、发展理念差异、深度贫困及大国博弈的影响等,导致次区域各国一边互动活动增多、程度增强,不断获取澜湄合作的利益;一边又出于各方面考量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不同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中,除国家层面主导和助推之外,地方政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结合部,与流域内各国地缘区位临近、地域文化相通、边贸合作历史悠久、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而且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澜湄合作,致力于实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较高、能动性较强。鉴于次国家行为体融入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对于促进此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正外部性效应,通过次级政府府际合作和府际关系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国家主体的功能不足或机制不畅问题,还能够实现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利益,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外部推力,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对于拓展次级政府发展空间,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澜湄合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府际关系治理这一研究主题,以云南省参与澜湄合作的路径为实证内容,借助次区域合作理论、府际关系治理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缘经济外部性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假设分析法、因子模型构建法、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澜湄合作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次区域的现实情况(外交取向选边站驱稳、发展梯度倒逼合作力度驱强、经贸合作向多领域拓宽、制定主张地缘战略趋同),从微观机理、中观区域和宏观政策三个维度,对微观主体利益决策特征、博弈过程和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厘清次区域主体利益诉求和决策特征,构建了一个次区域合作中府际关系治理驱动机制的微观机理分析框架—(APT—R)因子模型,并进行了多情境府际合作关系的模拟和验证,比较分析了三种策略扰动下的府际关系演化过程与机制运行效果,揭示府际合作实现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过程,从府际关系、策略扰动者利益承诺和策略随动者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揭示了驱动因素与驱动过程,表明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的合作框架是澜湄机制的独特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次区域合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为次区域合作中的府际治理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聚焦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以次区域经济地域分工新趋势和不同阶段主体利益诉求变化为线索,通过分析阐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澜湄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云南融入澜湄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逆全球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诉求由外向型经济向多领域合作共赢转变;二是澜湄合作机制契合了这一府际合作需求变化,强调多边网络化合作、多领域共建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与机制,是次区域合作的更高版本;三是中国作为大国,推进澜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地缘博弈阻力,而云南在区位、文化、基础方面具有消除合作阻力的先天优势,因此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的结论,也为强化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对“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施“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有助于将府际关系“问题区”向府际合作“试验区”转型。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强化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助推国家推进澜湄合作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拓展、模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如下。一是将云南融入澜湄合作这一实践问题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建立次区域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澜湄合作机制两种情境下的演化博弈过程与合作驱动机制,模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和云南融入澜湄合作三种情境的演化过程,从驱动机制、情景模拟的微观层面论证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次区域府际治理需要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的结论。二是将府际关系治理纳入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是次区域合作研究的视角拓展。构建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国家内部次级政府合作研究。梳理了云南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作用瓶颈和强化辐射功能的对策,验证次区域府际关系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和云南开展次级政府府际合作的路径,为拓展云南参与的路径,强化云南辐射功能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机制支撑。三是构建APT—R因子模型。通过分析演化,强化“云南功能”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对云南辐射功能的强化赋权、拓展路径、参与领域进行了政策框架构建,针对服务国家推进“命运共同体”需求和云南功能短板的供需矛盾,提出拓展云南参与路径的5大领域和增强云南功能的5点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和澜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云南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胡晓[9](2021)在《论周锐的儿童幻想小说》文中指出本文以周锐的儿童小说的幻想性作为研究对象,周锐在小说中引入传统元素,引发了学者对如何将传统元素融入文学创作中的重视和研究。他以鲁迅的《故事新编》为启示,以另辟蹊径的创作方法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目前学术界对周锐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现实题材作品的研究,幻想题材的作品常常被忽略。实际上幻想小说在周锐作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对周锐小说中幻想性的研究,可以探讨周锐创作的优势和局限,了解优势和局限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体现幻想性,为幻想文学的深度拓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的第一章探讨了周锐小说的转型之路,分析了周锐创作的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以及他创作儿童幻想小说的动因是什么;第二章列举了周锐儿童文学作品的几种幻想模式和情节设置,并总结了作品中魔法的两种形式,对神话传说中魔法想象的继承与原创,主人公对魔法的态度,并以具体案例解释了周锐是如何将奇幻元素融入作品中的;第三章解析了周锐儿童幻想小说的艺术构思,总结了周锐儿童幻想小说的审美特征,分析周锐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并以小说中具体的情节来分析作家是怎样与读者“捉迷藏”的;第四章分析周锐的幻想小说对儿童文学的启发,分析周锐的儿童幻想小说与其他作家的区别,同时也强调了周锐的创作局限,比如二元对立倾向太明显,多篇故事表达的主题大同小异等。周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创作幻想小说,有利于开拓儿童文学体裁,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不竭动力,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来源于想象力。作为培养青少年想象力的文学读物,幻想文学对培养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具有推进作用,有助于推动社会的长远发展,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
谢学梅[10](2021)在《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终身学习思潮自提出以来便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为了迎合终身学习思想,满足欧盟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提升欧洲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欧盟委员会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工具——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European Credit Syste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简称ECVET)。ECVET是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用以学分积累和转换的体系,它的首要作用就是开放学习路径,促进学习者流动学习和终身学习。ECVET通过运用学习成果法,识别、认证、积累学习者的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成果。ECVET的实施既能帮助学习者积累学习成果,获取职业资格,也打破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间的藩篱,力图通过积累相似的学习成果搭建起二者间的桥梁。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在欧洲职业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推出的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研究从ECVET产生的教育理念及出台背景入手,介绍了ECVET出台的意义、发展历程、以及构成ECVET的要素和实施ECVET的配套措施、实施过程及案例、实施的成效及问题,以期对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研究认为,ECVET的出台受终身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成果导向等教育理念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终身学习思想、欧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需求以及人口老龄化危机的社会大背景下诞生。ECVET的出台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促进学习者的流动、提高欧盟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欧盟各成员国的合作等方面。在分析欧盟官方会议的基础上,认为ECVET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论证阶段、准备实施阶段和正式实施阶段三个阶段。其次,研究以欧盟官方文件为基础,分析介绍了ECVET的构成要素以及运行必须的配套工具。研究从三个角度选取案例,具体展示了ECVET的运行过程。研究显示,ECVET的实施给欧盟带来了显着成效,但也存在成员国发展水平差异、过度依赖欧盟资金支持、实施范围存在局限性以及检测质量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不足,借鉴ECVET的成功经验,研究在完善国家资历框架、健全网络信息平台、深化多方信任合作、注重学习成果法的运用、加大对学分银行的监管等方面对学分银行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学习与创新——21世纪的通行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与创新——21世纪的通行证(论文提纲范文)
(2)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资料搜集整理情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余华作品在国外的传播与经验 |
第一节 余华作品在国外的翻译出版与销售 |
第二节 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评价 |
第三节 余华“中国故事”出门远行的经验 |
第二章 英语世界对余华作品内容的研究 |
第一节 人的异化、暴力与死亡 |
第二节 历史创伤受难者的男性气质 |
第三节 商品和暴力受害者的女性身份 |
第四节 被温情遗弃的孤独者 |
第三章 英语世界对余华作品形式的研究 |
第一节 语言和语体 |
第二节 象征手法 |
第三节 多层叙述 |
第四节 空间和时间 |
第四章 英语世界对余华和有关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余华与残雪:两种虚无主义创作视野比较 |
第二节 余华和苏童:当代成长小说及堕落青春的塑型 |
第三节 余华与格非:对历史的超越和拒绝 |
第四节 余华和莫言:类型文学时代里的严肃文学坚守者 |
第五章 国内外“两种余华作品”和“两种中国文学” |
第一节 “两个余华”与“两种余华作品” |
第二节 “两种余华作品”在国内外的接受比较:以《兄弟》为例 |
第三节 “文学中国”的不同文本与“两种中国文学” |
结语 中国的余华世界的余华 |
一、站上了世界文学的领奖台 |
二、国际文学论坛的专题作家 |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文学 |
附录 |
一、余华国外文学活动大事记 |
二、余华作品外文版出版年表 |
三、余华作品外文版部分封面 |
四、余华中文简繁体作品清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的项目 |
附件 |
(3)获取竞争优势(ACE)与EHS管理体系融合研究 ——以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EHS管理体系的研究进展 |
2.1.1 国外研究动态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ACE管理体系的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EHS管理体系与其他体系的整合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方法 |
3.3.1 总体方法 |
3.3.2 层次分析方法 |
3.3.3 模糊分析方法 |
第四章 ACE体系及基本理论分析 |
4.1 ACE的定义 |
4.2 ACE工具与指标体系 |
4.2.1 市场反馈分析(MFA) |
4.2.2 6S(整理、整顿、清洁、标准化、保持、安全) |
4.2.3 价值流程图VSM |
4.2.4 根本原因分析Relentless Root Cause Analysis |
4.2.5 错误预防Mistake Proofing |
4.2.6 生产流程准备3P |
4.2.7 流程认证(Procert) |
4.2.8 质量诊断流程图(QCPC) |
4.2.9 标准作业(Standard Work) |
4.2.10 减少准备时间(Setup Reduction) |
4.2.11 全面生产维护(TPM) |
4.2.12 通行证(Passport) |
4.3 ACE工具应用于EHS管理的意义 |
4.3.1 ACE工具应用于EHS管理的必要性 |
4.3.2 ACE工具应用于EHS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
第5章 ACE工具与EHS管理体系的融合研究 |
5.1 S公司简介 |
5.2 S公司ACE工具在EHS方面的应用 |
5.2.1 ACE工具市场反馈分析(MFA)应用 |
5.2.2 6S应用 |
5.2.3 价值流程图应用 |
5.2.4 根本原因分析应用 |
5.2.5 错误预防分析应用 |
5.2.6 生产流程准备应用 |
5.2.7 流程认证应用 |
5.2.8 质量流程诊断图应用 |
5.2.9 标准作业应用 |
5.2.10 减少准备时间应用 |
5.2.11 全面生产维护应用 |
5.2.12 通行证应用 |
5.3 目视化管理助力提升EHS管理 |
5.4 ACE认证中的EHS要素 |
5.4.1 ACE认证 |
5.4.2 EHS对ACE认证影响 |
第6章 S公司ACE与EHS融合绩效效能 |
6.1 指标的选定 |
6.2 S公司EHS效能评价 |
6.3 S公司EHS效能评价过程 |
6.4 S公司EHS业绩评价结果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全球史视角下的18世纪英国“港脚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五)思路框架 |
(六)研究方法 |
(七)论文创新之处 |
一、17 世纪末英国“港脚贸易”的兴起 |
(一)英国港脚船的优势 |
1.商船装置方面的优势 |
2.商船构造方面的优势 |
(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支持和保护 |
1.解决财富转移的困难 |
2.提供港口基地和市场基础 |
3.提供庇护 |
4.提供基础设施 |
(三)英国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
1.财政支持 |
2.军事支持 |
(四)印度洋世界的贸易契机 |
1.印度洋世界存在独立于荷兰的贸易港口 |
2.印度洋世界当局的开放 |
3.印度洋贸易世界凝聚力的下降 |
(五)亚洲商人的合作 |
1.筹集贸易资金 |
2.拓展贸易市场 |
二、英国“港脚贸易”重心西倾 |
(一)西印度洋英国“港脚贸易”的发展 |
1.孟加拉-印度西海岸贸易的增长 |
2.印度-波斯湾贸易的发展 |
3.印度-红海贸易的发展 |
4.印度-波斯湾-红海贸易的发展 |
(二)东印度洋英国“港脚贸易”的开展 |
1.印度-东南亚贸易的进展 |
2.印度-中国贸易的进展 |
三、英国“港脚贸易”重心东移 |
(一)西印度洋英国“港脚贸易”出现衰落 |
1.英国港脚商在波斯湾的贸易衰落 |
2.英国港脚商在红海的贸易衰落 |
(二)东印度洋英国“港脚贸易”的发展 |
1.印度东海岸贸易超过西海岸 |
2.印度-东南亚贸易的增长 |
3.印度-东南亚-中国贸易的发展 |
4.印度-中国贸易的发展 |
四、英国“港脚贸易”与印度洋贸易世界及亚欧洲际贸易 |
(一)英国“港脚贸易”与印度洋世界“港脚贸易” |
1.“古吉拉特—科罗曼德尔—马六甲”贸易轴心的瓦解 |
2.东印度洋经济区域间的贸易联系更加紧密 |
3.跨越东西印度洋的贸易联系增强 |
(二)英国“港脚贸易”与亚欧洲际贸易 |
1.亚欧洲际贸易的市场规模扩大 |
2.亚欧洲际贸易的凝聚力增强 |
3.亚欧洲际贸易联系更加深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际文凭项目是什么 |
二、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 |
三、为什么要研究IB项目在美国的发展 |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国际文凭项目 |
二、全球化 |
三、本土化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IB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
二、IB项目结构与特征的相关研究 |
三、IB项目的实施情况的相关研究 |
四、IB项目价值意义的相关研究 |
五、IB项目本土化的相关研究 |
六、综述小结 |
第五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IB项目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
第一节 IB在美国的本土发展 |
一、引进阶段(1971-1979) |
二、增长阶段(1980-1989) |
三、加速阶段(1990 至今) |
第二节 IB与本土课程标准互融互补 |
一、总体目标的匹配 |
二、阅读标准 |
三、IB课程与共同核心标准的融合 |
四、IB课程对共同核心标准的弥补 |
第三章 IB在美国发展的联邦层面法律政策因素 |
第一节 提升教育质量:《中小学教育法》、TITLE I学校与IB |
第二节 问责文化的形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和IB |
第三节 提升竞争力的相关政策与IB |
第四节 国际教育战略作为IB课程发展的催化剂 |
第五节 对基础教育的新反思——ESSA法案与IB |
第四章 美国州和高校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
第一节 州层面对IB的政策支持 |
一、政策支持的维度 |
二、支持政策的实践转化:以佛罗里达州为例 |
三、各州的政策创新与实践 |
第二节 高校对IB的政策推动作用 |
一、美国高校对IB的认可 |
二、高校出台优惠政策吸引IB学生 |
第五章 IB学校在美国的实施及其效果 |
第一节 IB能够提高学生学业表现 |
一、PYP学生的表现 |
二、MYP学生的表现 |
三、DP学生的表现 |
第二节 IB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
一、提高低收入家庭学生参与IB项目的机会率 |
二、改善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业表现 |
三、增加低收入DP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 |
第三节 IB项目对教师发挥的影响 |
一、对小学教师的影响 |
二、对中学教师的影响 |
第四节 IB项目能够帮助美国学校走向国际化 |
第六章 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学区层面的案例:芝加哥公立学校(学区) |
一、CPS引进IB项目之前的状况 |
二、CPS采取的措施 |
三、引入IB项目的效果 |
第二节 高校层面的案例:洛约拉大学中的IB教师培训项目 |
一、IB教师培训的三个阶段 |
二、IB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指标和技能指标 |
三、IB教师专业课程 |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案例 |
案例一:皮斯小学 |
案例二:科罗拉多学校 |
案例三:美国L国际学校 |
第七章 IB项目在美国受到争议 |
第一节 争议的进程 |
一、导火索:IB项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 |
二、矛盾激化:联邦政府的支持 |
三、批判的高峰阶段:匹兹堡事件 |
第二节 争议的重点 |
一、“世界公民”和“美国公民”之争 |
二、侵犯地方教育权 |
三、质疑IB项目的效果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阴谋 |
第三节 来自不同阵营的声音 |
第八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张力下IB的回应 |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使命:IB的初创期(1962-1973) |
一、秘而不宣的“国际使命” |
二、全人教育与学术标准的平衡 |
三、精英主义或欧洲中心的现实 |
第二节 理想主义的衰退:发展与稳定期(1974-1989) |
一、国际使命的衰退 |
二、将全球议题和跨学科方法引入课程 |
三、不均衡的全球拓展 |
第三节 重申全球梦想:扩张与多元化时期(1990-2003) |
一、从国际理解到世界公民 |
二、开发PYP与 MYP |
三、转向行善与公平 |
第四节 迈向大众:品牌化时期 |
一、培养国际情怀与全球公民 |
二、打造K-12 的国际课程品牌 |
三、从精英走向大众 |
第五节 三重张力下的美国IB项目发展 |
第九章 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辩证:IB项目发展的结论和启示 |
第一节 IB项目为美国教育带来了好处 |
一、IB项目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国际化 |
二、IB项目能够促进教育公平 |
三、IB项目能够为美国带来全球竞争力 |
第二节 IB项目的全球扩展就是其不断的全球本土化的过程 |
一、IB项目在英国 |
二、IB项目在澳大利亚 |
三、IB项目在日本 |
第三节 中国教育如何应对IB教育 |
一、可以大胆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 |
二、有必要对国际项目进行本土化改造 |
三、可以借鉴美国IB项目的本土化经验 |
四、用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教育国际化 |
参考文献 |
一 中文文献 |
(一)中文着作或译作 |
(二)中文期刊 |
(三)中文学位论文、网络文献及其他 |
二、英文文献 |
(一)英文着作及官方文件 |
(二)英文期刊 |
(三)英文学位论文、报告及网络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附录二:访谈记录 |
附录三:美国各州IB学校数量统计图 |
后记 |
(6)社会治理视角下云南边境地区涉缅婚姻管理问题研究 ——以镇康县酸格林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跨境婚姻 |
二、跨境婚姻管理 |
三、边境地区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社会治理理论 |
二、公共政策过程 |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三节 主要创新 |
第二章 我国跨境婚姻管理的相关法规及管理做法 |
第一节 跨境婚姻登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做法 |
一、相关法律法规 |
二、镇康县跨境婚姻登记管理做法 |
第二节 跨境婚姻相关人员户口管理法律法规及管理做法 |
一、相关法律法规 |
二、镇康县跨境婚姻相关人员户口管理做法 |
第三节 外籍人员就业管理法律法规及管理做法 |
一、相关法律法规 |
二、镇康县外籍人员就业管理做法 |
第四节 外籍人员社会保障管理法律法规及管理做法 |
一、相关法律法规 |
二、镇康县外籍人员社会保障管理做法 |
第五节 外籍学生教育管理法律法规及管理做法 |
一、相关法律法规 |
二、镇康县缅籍学生教育管理做法 |
第六节 外籍人员日常管理法律法规及管理做法 |
一、相关法律法规 |
二、镇康县外籍人员日常管理做法 |
第三章 酸格林村涉缅婚姻及其管理现状 |
第一节 酸格林村涉缅婚姻情况 |
一、酸格林村涉缅婚姻情况概述 |
二、酸格林村涉缅婚姻促成原因 |
三、酸格林村涉缅婚姻具体情况 |
第二节 酸格林村涉缅婚姻管理现状 |
一、婚姻登记管理现状 |
二、户口登记管理现状 |
三、就业管理现状 |
四、缅籍孩子教育管理现状 |
五、日常管理现状 |
第四章 酸格林村涉缅婚姻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酸格林村涉缅婚姻管理问题 |
一、婚姻登记管理问题 |
二、户口登记管理问题 |
三、就业管理问题 |
四、缅籍孩子教育管理问题 |
五、日常管理问题 |
第二节 酸格林村涉缅婚姻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一、公共政策过程视角下的原因剖析 |
二、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原因剖析 |
第五章 涉缅婚姻管理问题解决建议 |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 |
一、不断创新完善政策,推进政策目标实现 |
二、建立统一管理平台,促进治理主体联动 |
三、促进跨境交流协作,解决治理源头问题 |
四、涉缅专项资金保障,改进治理方式方法 |
第二节 强化基层管理 |
一、强化治理手段,规范管理制度 |
二、针对多元主体,强化治理宣传 |
三、结合需求层次,强化技能培训 |
四、从“心”推进治理,构建联结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点 |
一、以执法规范管理为视角提出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管理的建设路径 |
二、建立以执法为导向的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体系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出入境执法管理的概念 |
一、出入境 |
二、出入境执法管理 |
三、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三章 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的现状 |
第一节 S市公安出入境管理概况 |
一、组织机构情况 |
二、出入境执法管理人员队伍 |
三、出入境执法管理职责 |
第二节 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的实践 |
一、初步建立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格局 |
二、开展了区域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的改革实践 |
三、主动参与S市公共服务平台的制度设计 |
四、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上实现了职能转变 |
第三节 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的调查研究 |
一、问卷调研设计 |
二、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
第四节 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的评价 |
第四章 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执法流程与理念无法满足出入境新需求 |
二、快速出入境管理与严格监管要求产生冲突 |
三、出入境管理效率有待提升 |
四、公安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
五、监管体系不完善 |
第二节 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出入境管理服务意识不强 |
二、制度体系不健全 |
三、官本位思想制约工作效率 |
四、新职能与旧体制产生矛盾 |
五、相关立法不明确 |
第五章 完善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的对策 |
第一节 明确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的基本要求 |
一、坚持以管理相对以人为本 |
二、坚持提供优质服务 |
三、坚持廉洁高效管理 |
第二节 健全完善执法规范化监管制度 |
一、明确管理制度体系 |
二、完善优化监管体系 |
第三节 提高公安服务与执法效率 |
一、树立服务标准化方针 |
二、优化服务执行标准 |
三、加强公安新技术的应用 |
第四节 加强公安人员队伍建设 |
一、建设学习型公安深化学习意识 |
二、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出入境执法人员能力 |
三、提高公安出入境管理服务意识 |
第五节 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
一、建立健全公安绩效评估体系 |
二、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 |
三、推进公安决策机制民主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调查问卷 |
致谢 |
(8)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1 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
1.3.2 府际治理研究进展 |
1.3.3 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次区域合作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合作特征 |
2.2 府际治理 |
2.2.1 理念演进 |
2.2.2 次区域府际治理实践路径 |
2.3 地域分工理论 |
2.3.1 中心—外围理论 |
2.3.2 地缘区位论 |
2.3.3 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
2.3.4 经典博弈理论 |
第3章 次区域府际合作的驱动机制 |
3.1 府际关系的APT—R因子模型 |
3.1.1 发展引力(Attraction) |
3.1.2 梯度压力(Pressure) |
3.1.3 战略推力(Thrust) |
3.1.4 博弈阻力(Resistance) |
3.2 基于主体异质性的府际博弈分析 |
3.2.1 有限理性概念 |
3.2.2 群体策略选择 |
3.2.3 演化稳定策略 |
3.2.4 合作博弈机制 |
3.2.5 群体选择与直接互惠 |
第4章 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 |
4.1 澜湄合作机制演变 |
4.1.1 合作成效 |
4.1.2 存在问题 |
4.2 阶段特征 |
4.2.1 前期积累准备阶段(1950-1991 年) |
4.2.2 构建合作框架阶段(1992-2002 年) |
4.2.3 积极参与实践阶段(2003-2014 年) |
4.2.4 融入澜湄合作阶段(2015 年—今) |
4.3 重点合作区域 |
4.3.1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2 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3 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 |
4.3.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 |
4.3.5 境外合作区 |
4.4 主要合作领域 |
4.4.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4.4.2 产能合作成效显着 |
4.4.3 贸易畅通方兴未艾 |
4.4.4 资金融通格局初现 |
4.4.5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
4.5 问题与瓶颈 |
4.5.1 支持沿边地区开放的机制与功能不完善 |
4.5.2 边境贸易互补性不高 |
4.5.3 交通瓶颈 |
4.5.4 产能合作示范效应不显着 |
4.5.5 非公共安全隐患较大 |
第5章 基于APT—R因子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
5.1 次区域主体利益分析 |
5.1.1 泰国利益诉求 |
5.1.2 缅甸利益诉求 |
5.1.3 越南利益诉求 |
5.1.4 柬埔寨利益诉求 |
5.1.5 老挝利益诉求 |
5.1.6 中国及中国云南利益诉求 |
5.2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动力机制 |
5.2.1 合作发展引力(A) |
5.2.2 发展梯度压力(P) |
5.2.3 战略协同推力(T) |
5.2.4 地缘博弈阻力(R) |
第6章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情景模拟 |
6.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情景分析 |
6.1.1 实施前稳态 |
6.1.2 策略扰动者 |
6.1.3 实现路径 |
6.1.4 模型设计 |
6.1.5 策略模拟 |
6.1.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2 澜湄合作机制情景分析 |
6.2.1 实施前稳态 |
6.2.2 策略扰动者 |
6.2.3 实现路径 |
6.2.4 模型改进 |
6.2.5 策略模拟 |
6.2.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3 强化云南辐射功能的情景分析 |
6.3.1 辐射中心策略 |
6.3.2 策略模拟 |
6.3.3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
6.4 案例: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府际治理研究 |
6.4.1 府际关系情境分析 |
6.4.2 府际合作领域 |
6.4.3 府际治理政策设计 |
第7章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路径与建议 |
7.1 府际合作路径 |
7.1.1 促进互联互通 |
7.1.2 促进跨境产能合作 |
7.1.3 支持次级政府府际合作 |
7.1.4 促进跨境旅游合作 |
7.1.5 促进贸易畅通 |
7.2 府际治理保障措施 |
7.2.1 要素流动保障 |
7.2.2 企业主导保障 |
7.2.3 政府推动保障 |
7.2.4 辐射功能保障 |
7.2.5 改革赋权保障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发表论文情况 |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
致谢 |
(9)论周锐的儿童幻想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周锐小说创作的转型 |
第一节 周锐创作的三个阶段 |
一、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早期创作阶段 |
二、凝聚生命张力的中期创作阶段 |
三、想象力和幽默感飞跃的第三阶段 |
第二节 周锐儿童幻想小说创作的动因 |
第二章 周锐小说创作的幻想方式 |
第一节 周锐儿童幻想小说中的魔法 |
一、魔法的两种形式 |
二、作品中的幻想元素 |
第二节 周锐儿童幻想小说中的穿越 |
第三章 周锐儿童幻想小说的艺术构思 |
第一节 周锐儿童幻想小说的叙事方式 |
第二节 周锐儿童幻想小说的审美特征 |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
二、“捉迷藏”的游戏——作者与读者的默契 |
第四章 周锐幻想小说对儿童文学的启示 |
第一节 对周锐幻想小说的认识 |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学分体系的支持 |
2.职业技术教育学分体系仍不完善 |
3.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价值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欧盟ECVET政策内容的研究 |
2.关于欧盟ECVET执行情况的研究 |
3.关于欧盟ECVET执行成效的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1.欧洲(Europe) |
2.职业教育与培训(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
3.学分体系(credit system) |
4.学分银行(credit bank)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阐释 |
(一)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理念支撑 |
1.终身学习理念 |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
3.学习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
(二)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系统出台背景 |
1.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
2.终身学习思想的影响 |
3.欧盟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需求 |
4.形势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危机 |
(三)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出台的意义 |
1.促进学习者的有效流动 |
2.提高欧盟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
3.促进欧盟各成员国的信任与合作 |
(四)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发展历程 |
1.论证阶段 |
2.准备实施阶段 |
3.正式实施阶段 |
二、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构成要素及运行配套工具 |
(一)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的构成 |
1.学习成果 |
2.学习成果单元 |
3.ECVET学分 |
4.谅解备忘录 |
5.学习协议 |
6.个人成绩单 |
(二)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运行的配套工具 |
1.欧洲学分转换体系 |
2.欧洲资格框架 |
3.欧洲通行证 |
三、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实施的框架及实施案例 |
(一)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实施过程 |
1.确立合作伙伴 |
2.签订学习协议 |
3.授予ECVET学分 |
4.识别、转换和积累ECVET学分 |
(二)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实施案例 |
1.ECVET促进非正式、非正规的先前学习认定 |
2.ECVET促进在校生接受职业教育 |
3.ECVET促进流动学习的案例 |
四、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实施的成效及问题 |
(一)ECVET的实施成效 |
1.促进了以学习成果法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改革 |
2.推动了欧洲流动性学习的发展 |
3.增强了欧盟各利益相关者间的信任水平 |
4.拓展了欧洲一体化的工作方式 |
(二)ECVET的实施存在的问题 |
1.成员国间发展水平存在显着差异 |
2.过度依赖欧盟资金支持 |
3.实施范围存在局限性 |
4.监测质量有待提高 |
五、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对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启示 |
(一)完善国家资历框架 |
(二)健全网络信息平台 |
(三)深化多方信任合作 |
(四)注重学习成果法的运用 |
(五)加大对学分银行的监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学习与创新——21世纪的通行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入境办证窗口“放管服”政策实施研究 ——以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办证窗口为例[D]. 马晓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研究[D]. 杨荷泉. 山东大学, 2021(11)
- [3]获取竞争优势(ACE)与EHS管理体系融合研究 ——以S公司为例[D]. 虞海云.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全球史视角下的18世纪英国“港脚贸易”研究[D]. 李娜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美国IB项目研究[D]. 张玉娴.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6]社会治理视角下云南边境地区涉缅婚姻管理问题研究 ——以镇康县酸格林村为例[D]. 杨权丽.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S市公安出入境执法规范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武琳.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8]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D]. 闫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9]论周锐的儿童幻想小说[D]. 胡晓. 扬州大学, 2021(09)
- [10]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体系研究[D]. 谢学梅.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