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西部大开发中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谭晓玲[1](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赵新国[2](2005)在《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除了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各项政治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施依法治国等一般性的原则外,还要与西部的实际相结合解决好面临的政治问题。当前,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问题:政治稳定问题、民族关系的调适机制建设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问题、政府行政能力提升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等等。论文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绪论部分界定了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并简要概说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般性原则。第1章介绍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成就、政治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第2章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所处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国际等方面的环境条件后,提出加强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方针和原则。第3章分析了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因素,并提出了维护政治稳定的对策。政治稳定问题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十分关注的问题。西部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过程中,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在所难免。正如着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指出的那样:“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意味着不稳定。”当然,生成和存在不稳定因素只是表明这里存在不稳定的可能性,只有当这些不稳定的因素达到一定的度,才会酿成现实的政治不稳定。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把这些不稳定的因素控制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现实的政治不稳定。 第4章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的基本类型、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建立以法律调适为主,行政、社会调适为辅的调适体系。民族关系的调适机制建设问题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现存的民族关系是党和政府通过政策和其他政治手段不断调节和构建的结果,但这种关系也还会随着民族自身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第5章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从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等方面探讨政府能力的提升问题。地方政府能力的建设问题也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西部民族地方政府体制落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突破口,通过制度创新加快西部地区政府职能的转化,提高西部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等方式来提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能力为重点,改善西部民族自治地方的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机制,是当前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6章提出了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对策,对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的政治文明意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政治文明理念在中国民族问题上的体现,是党从本国实际出发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完善,已经形成为比较成熟的组织和运行机制。但是,民族区域自治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自治权的流失相当严重,民族意识日趋旺盛,民族自治地方内的非自治民族的权利问题逐步显露出来,等等。 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和提高党员队伍各方面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各级组织是西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主要表现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民族地区党政领导干部来说,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各项事业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大力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党的队伍建设,把少数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把少数民族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是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任务。第7章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政治建设;政治发展;对策建议一圣争
杜敏学[3](2003)在《在西部大开发中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中研究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建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党中央审时度势,面向新世纪做出的充分体现“三个代表”要求的重要决策。为此,深刻领会“三个代表”思想,对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赵乐际[4](2003)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西部大开发》文中认为
梁春鸿[5](2003)在《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战略的竞争。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开启富民强国兴党大门之急需。 执政党领导人才是人才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是统率其他各类人才的人才,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未来,是最可宝贵的人才资源。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是指未来我国领导人才如何发展、如何壮大的总体构想和谋划。概括起来说,构筑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必须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出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加强领导人才执政为民的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执政党领导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执政党领导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的局面。这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一招。本论文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把人才战略作为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统一命题来考察;二是把人才战略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命题统一起来加以考察;三是把过去、现在、未来的人才战略作历史、辨证的统一考察;四是把我国人才战略与国外相关问题作比较研究考察;五是把人才战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作为统一体加以考察。通过探索性的系统研究和开拓性的理论阐述,初步形成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理论框架。论文主体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基础理论和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第一、二章中。第一章着重进行理论分析。主要是概括地论述了领导人才的特征、本质、地位和功能,通过对人才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城镇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关系的论述,提出人才战略是诸多战略的制高点。同时,阐述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第二章主要作现实分析。论述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执政环境的巨大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执政党领导人才的现状,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认清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形成正确有效的战略指导。我们党为加强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应该成为实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优势。而我们的劣势是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是在未来发展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并使之达到扬长克短的根本变化。因此,对症下药,提出新的战略,对执政党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长远意义。第二部分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三章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第四章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重点和步骤。着重研究领导人才战略指导思想的形成和特点,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调动海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阐述确定领导人才战略目标需要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要紧紧围绕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人才保证这个目标,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环境优良的领导人才队伍,努<WP=3>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为此,必须实行科学的富于实效的决策,突出重点、兼顾其他,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实施。论述选择战略重点和确定战略步骤,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部署和对策。着重阐述我们应当突出以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高中级领导人才队伍为重点。围绕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前途的全局性的重点问题,加强领导人才执政能力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培养选拔优秀年轻领导人才,深化领导人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领导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同时,阐明事物不但在空间上表现为整体和部分,而且在时间上表现为过程和阶段。21世纪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目标,是一个大的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只有通过完成一系列相衔接的阶段性战略任务,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因此,划分战略步骤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部署和对策,并且提出部署21世纪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三部分研究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最生动和具体的部分,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提出确立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强调观念变革是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的先导。第六章把“三个代表”与“三大规律”的认识贯通起来,论述了着力提高执政党领导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全面实施领导人才战略的核心内容。第七章提出并阐述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战略的“六大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才辈出局面的形成,是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保证。第八章论述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与时俱进,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总体发展思路,总结中国共产党实施人才战略的宝贵经验,比较其他国家实施人才战略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战略,把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可
兰其建,艾里·阿西尔,束迪生,孙克宁,罗志先,阿地力·哈力克,加木沙甫·巴孜克拜,杨引官,卫利·巴拉提,高建龙,曾庆忠,丁守庆,丁建农,买买提明·肉孜[6](2002)在《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全面贯彻 掀起热潮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党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学院部分领导、专家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笔谈》文中指出
吴启权[7](2002)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西部大开发》文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强大理论武器。江泽民同志的“5·31”重要讲话,又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在西部大开发的工作中,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统领,不断开拓西部大开发的新境界,开创西部大开发工作的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西部面积68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0%;人口3.5亿,约占全国人口的28%。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夏、商、周
栗战书[8](2002)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把西安建成西部经济强市而努力奋斗》文中研究指明$T(2002年3月21日)$E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西安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西安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入新阶段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
魏宜瑞[9](2002)在《提高西部大开发中领导干部素质的思考》文中提出文章通过几篇报道的启示 ,提出了提高西部大开发中领导干部素质的问题及有关建议
胡静寅,徐晓彤[10](2001)在《立足三个代表 促进西部大开发——学习“三个代表”的体会》文中研究指明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凝结着我们党近 80年的宝贵经验 ,明确指明了新世纪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内涵的重大决策。因此 ,在西部大开发中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贯彻“三个代表”的思想 ,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
二、在西部大开发中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西部大开发中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
一、组织机构 |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
(四) 课题组 |
二、运行机制 |
(一) 项目建设 |
(二) 基地建设 |
(三) 团队建设 |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
(二) 工程成果丰硕 |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
(一) 经典着作编译 |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
(一) 建设概况 |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
一、总体部署 |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
(一) 基础理论教材 |
(二) 重点学科教材 |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
(四) 其他重点教材 |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
一、学术交流 |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
二、人才培养 |
(一) 开展国情调研 |
(二) 进行国外考察 |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
一、理论读物 |
(一) 学习读本 |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
(一) 报刊 |
(二) 电视 |
(三) 网络 |
(四) 微式宣传 |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
(一) 扩大宣传范围 |
(二) 丰富宣传形式 |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
(一) “四大平台”建设 |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
(一) 健全学科体系 |
(二) 完善教材体系 |
(三) 构建人才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2)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概述 |
第一节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 |
一、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 |
二、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
三、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 |
第二节政治与文明的概说 |
一、政治的含义 |
二、政治的地位和作用 |
三、文明的含义 |
第三节政治文明概说 |
一、政治文明研究简述 |
二、政治文明的概念 |
三、政治文明内涵的具体表现 |
第四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新型的政治文明 |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 |
第五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 |
第一章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概况 |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的概况 |
一、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分布的若干特点 |
二、西部民族自治地方的若干特点 |
三、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的若干特点 |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成就 |
一、实现民族平等 |
二、确认少数民族 |
三、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四、确立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五、实施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六、加强民族法制建设 |
七、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
八、逐步落实基层民主制度 |
九、逐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政治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民族关系的调适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地方政府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民族区域自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五、党政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一、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简介 |
二、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意义 |
三、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第二章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环境、方针和原则 |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所处的自然环境 |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所处的经济环境 |
一、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压力较大 |
二、西部民族地区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状况较严重 |
三、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 |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所处的政治环境 |
一、西部民族地区传统的政治文化因素 |
二、西部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因素 |
三、西部民族地区党政机关的领导方式因素 |
四、民族矛盾因素 |
第四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所处的文化环境 |
第五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 |
第六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方针和原则 |
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方针 |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战略 |
第三章维护政治稳定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 |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为西部大开发奠定政治基础 |
第二节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因素 |
第三节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 |
第四章调适民族关系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 |
第一节民族关系概说 |
一、民族关系的含义 |
二、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类型 |
第二节现阶段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一、经济体制转轨给西部地区民族关系带来的影响 |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 |
三、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对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 |
四、世界民族宗教关系的发展对西部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 |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调适原则 |
一、统一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
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
三、平等协商、团结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 |
四、稳定发展的原则 |
第四节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调适方式 |
一、行政调适 |
二、法律调适 |
三、社会调适 |
第五章提升政府能力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点 |
第一节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概述 |
一、对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界定 |
二、西部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类型 |
三、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特殊性 |
第二节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 |
一、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二、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管理面临挑战 |
三、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
第三节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依法行政 |
一、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依法行政的内涵 |
二、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
三、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在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 |
四、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目标实现的对策建议 |
第四节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 |
一、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的必要性 |
二、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六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
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 |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继承和发展的政策 |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制度 |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 |
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第三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部实践中还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 |
第七章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
第一节党的执政能力的涵义 |
第二节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党的建设 |
一、加强思想建设是搞好西部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 |
二、加强组织建设是搞好西部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迫切任务 |
三、科学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是搞好西部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的核心任务 |
第三节、全面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能力 |
一、西部民族地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必要性和意义 |
二、西部民族地区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容 |
三、西部民族地区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作者声明 |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西部大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华大地上的伟大实践 |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青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 走出一条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路 |
(5)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人才强国战略 |
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 |
二、 知识经济呼唤国策创新 |
三、 构筑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 |
第一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理论分析 |
一、 领导人才是统帅其他各类人才的人才 |
(一) 什么是人才、领导人才和执政党领导人才 |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的本质、地位和作用 |
二、 战略就是虑长谋远管全局看发展的谋划 |
三、 人才战略是诸多战略的制高点 |
(一) 中国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
(二) 在“科教兴国”中实施人才战略 |
(三) 在可持续发展中实施人才战略 |
(四) 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人才战略 |
四、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是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的谋划 |
五、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
(一) 实现党在21世纪三大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
(二) 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因素 |
(三) 保证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的关键 |
第二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现实分析 |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一) 迈进21世纪党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 |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
(三)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 |
二、 十六大为研究和运用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创造了新的宝贵经验 |
三、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制约因素分析 |
(一) 必须冲破束缚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落后的思想观念 |
(二) 必须改变妨碍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不合时宜的做法 |
四、 执政党领导人才发展的基本趋势 |
(一) 新世纪是人才的世纪 |
(二) 走进注重人才能力建设的新时代 |
(三) 普遍重视人才开发问题 |
(四) 人才资本优先积累成为一种趋势 |
(五) 人事变革的新趋向 |
第三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 |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指导思想的形成和特点 |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 |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目标 |
(一) 制定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目标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
(二)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总体目标 |
第四章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重点和步骤 |
一、 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重点的部署 |
(一) 确定战略重点应该考虑的因素 |
(二) 始终突出领导人才执政为民的能力建设 |
(三) 着眼于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
(四) 重在培养优秀年轻领导人才 |
(五) 致力于高中级领导人才队伍建设 |
(六) 深化领导人才制度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是重中之重 |
二、 实现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目标的步骤 |
(一) 划分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步骤的依据 |
(二) 部署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五章 建立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 |
一、 人才观念的变革是造就高素质领导人才的先导 |
二、 走出人才观念上的误区 |
三、 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新理念 |
四、 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观 |
第六章 全面提高执政党领导人才综合素质的战略 |
一、 综合素质是领导人才各方面素质的升华 |
二、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是实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核心 |
三、 从“三大规律”高度深化执政党领导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 |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的最新成果 |
(二)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提高执政党领导人才的理论素养 |
(三)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树立执政党领导人才的世界眼光 |
(四)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培养执政党领导人才的战略思维能力 |
(五) 深化认识“三大规律”,着力增强执政党领导人才的党性修养 |
第七章 完善和创新执政党领导人才运行机制 |
一、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优化配置机制 |
二、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
三、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
四、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
五、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
六、 完善和创新领导人才监督制约机制 |
第八章 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与时俱进 |
一、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的比较研究 |
(一)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 |
(二)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关键在人 |
(三) 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深化领导人才制度改革 |
二、 国外人才战略的比较研究 |
(一) 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 |
(二) 人才吸引方面的比较 |
(三) 人才使用方面的比较 |
结束语 领导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6)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全面贯彻 掀起热潮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党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学院部分领导、专家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新时期新阶段的政治宣言 |
中华民族的夙愿正在实现 |
贯彻“三个代表” 坚持执政为民 |
“三个代表”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面向新世纪的重大理论创新 |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抢抓机遇 加快发展 |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政治文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7)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西部大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指导思想 |
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
西部大开发要高举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
西部大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各民族群众谋利益 |
(10)立足三个代表 促进西部大开发——学习“三个代表”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高起点, 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跳跃跨越式发展 |
(一) 观念要更新, 树立新的发展观 |
(二) 依靠技术创新, 带动经济发展 |
(三)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企业竞争力 |
(四) 将政府行为演化为企业行为 |
二、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三、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推进西部大开发 |
四、在西部大开发中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2]西部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研究[D]. 赵新国.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3]在西部大开发中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 杜敏学. 攀登, 2003(S1)
-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西部大开发[J]. 赵乐际. 青海学刊, 2003(06)
- [5]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研究[D]. 梁春鸿.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2)
- [6]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全面贯彻 掀起热潮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党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学院部分领导、专家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笔谈[J]. 兰其建,艾里·阿西尔,束迪生,孙克宁,罗志先,阿地力·哈力克,加木沙甫·巴孜克拜,杨引官,卫利·巴拉提,高建龙,曾庆忠,丁守庆,丁建农,买买提明·肉孜. 实事求是, 2002(06)
- [7]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西部大开发[J]. 吴启权.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2(04)
- [8]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把西安建成西部经济强市而努力奋斗[N]. 栗战书. 西安日报, 2002
- [9]提高西部大开发中领导干部素质的思考[J]. 魏宜瑞. 山西科技, 2002(01)
- [10]立足三个代表 促进西部大开发——学习“三个代表”的体会[J]. 胡静寅,徐晓彤.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1(S1)
标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