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备份——银行业安全运营的保证(论文文献综述)
冉孟超[1](2021)在《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金融科技手段的日益普及,银行传统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运营流程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健壮性及有效性愈加关系到了银行业务安全及金融体系稳定。与此同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银行信息安全事故和日趋严格的信息科技监管政策,使得IT风险识别与防控成为各大银行近年来信息系统工作的研究热点。为此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在对D银行所面临的IT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及对不同危害等级IT风险拟定短期措施与长期防控机制上。为达成研究目标,笔者首先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国外研究多集中于对IT项目风险的定义与识别,以及项目开发及外包领域风险管控的理论问题,国内研究更多关注银行IT项目的管理方面,但比较缺乏对中小型银行信息系统安全的微观层面思考和成体系的配套措施支撑,本文研究尝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作者借助于在金融机构信息技术部门从事信息系统开发及IT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经验,首先从IT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架构、软件开发项目、日常运维管理、系统内部审计五个维度对D银行当前的核心信息系统和管理体系所面临的威胁、存在的弱点进行识别;其次借助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方法与风险矩阵对识别出的IT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以及提前侦测难易程度进行评估;最后根据评估结果,从IT技术与IT管理两个方面制定出D银行应对高等级IT风险的短期防控措施,进而构建起责任、机制、管理三位一体,制度、检查、应急处置相互配套的D银行IT风险长效防控机制。研究表明D银行的IT风险防控涉及项目开发、系统架构、外包管理、网络安全、人员管理、数据安全、制度设计以及软硬件安全等众多方面,除了强化技术层面的安全防控以外,还需要在信息管理层面对系统中的IT漏洞进行排查与封堵,形成权责明晰、分级管理、预防优先、多方联动、快速响应、覆盖全局的IT风险排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现在与未来、创新与约束三大关系,从而为D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筑立起一道立体式的安全防护墙。
刘小忠[2](2018)在《海南H农商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纷纷改制成为农商行,至2017年末已超过1000家,农商行已成为服务三农、小微和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银行机构。然而这类银行的信息科技管理水平普遍不高,随着银行业务与信息科技融合日益紧密,农商行的信息科技风险问题也更加凸显,不仅威胁着其业务安全,还制约了其创新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海南H农商行为研究对象,对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指导其优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后,运用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管理体系对海南H农商行进行实地调查和风险评估。调查发现,该行重要信息系统和服务器均托管在省联社,科技治理、科技风险管理、科技人事管理、科技外包及运维、科技制度和发展规划制定等都高度依赖海南省联社。该行虽成立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委员会,但未有效履职,信息科技资金投入主要都用在支撑业务拓展方面,仅配备2名专职科技人员负责基础科技保障工作等,总体呈现重信息科技应用轻风险管理的局面。分析后发现,该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信息科技治理自主能力不足,信息科技风险意识不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不到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信息科技运维和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较低,信息科技风险审计和外部监管有待提高等。随后,本文针对海南H农商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精心选取了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优化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技术防控等实操经验,为海南H农商行指出了完善信息科技治理体制、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全面性、保障信息安全有效性、提升外包和运维规范性、强化信息科技业务连续管理稳定性、加强信息科技内外部审计等6方面11项具体对策,较好地实现了研究目标。另外,本文的研究也为其他农商行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有利于促进整个银行业金融系统更加稳定。
孙高权[3](2017)在《现金业务库远程集中监控异地值守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黑客技术的不断成熟,各种非法攻击层出不断,为了有效的对现金业务库进行安全管理,必须设计一套完整的安全防范系统。现金业务库远程集中监控异地值守系统是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技术等技术手段构建的具有信息采集/传输/控制/显示/存储/管理等功能的安全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对所辖范围内需要防范的目标实施报警、视音频监控和安全管理。通过将音视频图像手段、监控操作流程规范化监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就能够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化的、高效的、实时的、多层次的现金业务库远程集中监控防护体系,一定程度上提高对现金业务库进行远程异地值守监控的实时性、有效性和易用性,降低现金业务库的管理成本,充分地发挥监控中心分区域管理和统一指挥调度管理相结合的远程监控作用。系统设计实现过程中,本人主要参与整体设计,做的工作如下:1、深入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视频监控系统原理及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系统开发工具作了对比分析。2、对现金业务库远程集中监控异地值守系统进行功能需求分析,设计了现金业务库远程集中监控异地值守系统的底层架构,并对系统的金融营业场所安全防范系统子系统、传输网络子系统和联网系统监控子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3、对现金业务库远程集中监控异地值守系统的数据库进行了详细设计。通过现金业务库远程集中监控异地值守系统的应用,现金业务库、营业场所、自助银行、自助设备本地安全防范系统得到了有效的加强。通过对营业场所规范化督查管理,有效地弥补了营业场所管理中各类人为的漏洞,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王小山[4](2017)在《基于COBIT5.0的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审计研究 ——以A银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系统逐步成为银行稳定运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银行业对信息系统的高度依赖,使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银行业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信息系统审计有助于控制银行信息系统风险,在国外,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己经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相应的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也已经出台,例如ISO27001、COBIT、GAIT、FISCAM等准则。然而在我国,信息系统审计仍然是一个新课题。在国内信息系统审计体系不完善的情形下,多数学者主张结合企业自身信息系统建设和审计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COBIT的若干IT管理流程的控制目标,进而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工作。但是对具体如何借鉴COBIT,很少有学者结合具体案例做出分析研究。本文以A银行为例,对A银行信息系统审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然后基于COBIT5.0对A银行的信息系统审计从审计标准、审计范围、审计技术、审计人员四方面进行了改进。特别是对COBIT5.0的庞大体系结合A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精简,并给出了精简的原则,明确了 A银行当前审计工作的范围重点,建立了适合A银行当前的信息系统审计框架。最后本文以COBIT5.0的32个IT管理流程之一的变更管理为例,对基于COBIT5.0的信息系统审计应用作了进一步探讨。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有如下贡献:对COBIT5.0的32个IT管理流程进行了精简优化,对A银行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重点和范围进行了明确;结合COBIT5.0的控制目标,对检查点进行细化评分并得出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信息系统中的部分管理流程的审计而言是切实可行的。基于COBIT5.0而建立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和方法,对开展银行信息系统审计工作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为推动COBIT5.0在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审计中的实际应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意图为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工作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
朱丽丽[5](2016)在《A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成分,其发展也愈趋多元化、自由化和国际化。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拓展,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范围不断扩展,新兴金融创新产品持续着拓展的热度,随之而来的新兴风险给银行的发展带来极大地挑战。若是其内部控制不完善会增大这些风险的危机性,对于银行各类业务的正常运营造成严重的危害。当前我国银行业依据相关规定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论认识存在着偏差,在处理内部控制与业务管理、经营风险的关系方面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要在国内外竞争压力中保持自身优势,首先要从内部控制做起,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不断促进内部控制的持续改善,提高综合实力,强化免疫系统,来抵御潜在的各类风险。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A中小商业银行为例,依据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基础,阐述了A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基本制度、主要内容及流程、主要风险点等现状,从整体层面以及具体业务层面探究了A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例如员工风险意识不足、信贷管理控制流程不完善、创新业务风险控制存在隐患、内部审计有待加强和信息披露不全面等。结合A中小商业银行实际运营情况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经验提出了建议,通过提高内控氛围、健全员工风险意识培训、完善信贷管理流程、强化新兴业务风险控制以及提升内部监管作用等措施来完善其内部控制。希望通过研究A中小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为我国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提供参考意见,从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凝聚力和综合实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对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探究角度比较新颖且与当前实务的环境背景贴近,同时运用对比分析法,通过参考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经验,结合A中小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改进措施和建议中进行了借鉴。鉴于论文篇幅限制和相关实践经验不足,以及搜集A中小商业银行全面准确的内部资料有所困难,所以本文研究结果仍有不足之处,将在之后的工作和学习之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
杨宇[6](2015)在《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上银行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是人们进行交易时重要的平台。互联网技术的推动,金融机构服务种类的日益丰富,让网上银行的发展加速。由于其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我们可以在地球上任何网络环境中使用。由于不受时间的约束,我们可以不考虑国与国之间的时差。由于其提供服务的方式不受限制,我们可以享受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故此可以把网上银行称为“3A (Anytime, Anywhere, Anyway)银行”。然而,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这可以概括为有新的特有风险形式,因为其运行于互联网平台,故具有网络虚拟性;还兼具传统银行风险形式。本文在风险识别中,使用了德尔菲法,从技术层次得出四种风险类型,和金融业务层得出另外四种类型。再以我国GS银行的网上银行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用层次分析法量化得出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拟解决措施。另外,本文深度剖析了较早推行网上银行的国家在风险防范和控制方面优秀的管理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得出与之相适宜的防范措施。由于网上银行的金融创新导致的混业经营,其监管模式与措施已经不能拘泥于金融业与银行业内部,本文在最后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监管建议。
任兆月[7](2014)在《F农村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科技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也已经非常深入。F农信社自开展信息科技在业务以来,迅速推动了F农信社业务自动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运作效率。但同时,信息科技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风险也F农信社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针对F农信社,研究其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对推动其信息科技业务发展,防控信息科技风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做了一下几点工作:首先,对本文的相关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对相关理论做了简单的介绍,为后文的研究做基础;其次,介绍了F农信社的发展状况进行,并对F农信社的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以及防控现状进行了分析,F农信社的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是安全检查表、专家评估以及工作-风险分解法;再次,评价了F农信社的信息科技风险,结合相关文献和实际情况从战略规划、组织、制度、技术、操作五个方面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其中一级指标对于目标的权重由大到小依次是战略规划因素、组织因素、制度因素、操作因素、技术因素,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F农信社的信息科技风险状况进行了评价,得出目前F农信社目前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一般的结论;最后,依据以上的分析研究,针对战略风险、组织风险、制度风险、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汪琛[8](2014)在《基于COBIT的商业银行IT审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银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科技的作用已经从业务支持逐步走向与业务的融合,成为银行稳健运营和发展的支柱。银行业对信息科技的高度依赖,使得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银行业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而IT审计可以实现对系统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识别风险并分析产生的原因,从而有效地控制银行的风险。随着信息系统的规模日渐扩大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十分有必要引进IT审计来控制系统风险,实施IT审计是控制风险的最有效办法,IT审计是使银行的信息资源成为最有价值资产的可靠保证。本论文从研究背景出发,提出了商业银行实施IT审计的必要性。在分析了与国外的差距之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基于COBIT的IT审计。首先从IT审计和COBIT标准的理论基础入手,详细地论述了IT审计和COBIT标准的发展历程,重点说明了这两者的优势。其次鉴于这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领域,所以重点介绍了IT审计的内容。关于IT审计的内容本文从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概括:从信息系统构成要素、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信息系统管理三个维度来全面总结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最后,根据本文研究出的IT审计内容,给出了X银行的审计案例。重点分析了X银行在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系统运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审计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本课题的研究为商业银行IT审计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操作的流程,为商业银行IT审计发展和内控体系完善提供了参照的方案。对我国的银行业快速健康发展,达到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孟霆[9](2013)在《村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 ——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银行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金融创新,在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交易中,信息科技手段早已充斥其各个角落,成为了未来商业银行发展的方向。银行业信息科技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使得银行业务不断科学化、高效化、规范化的同时,也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风险点。做好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将对我国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产生积极作用,将有利于促进银行内部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为广大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近些年,村镇银行作为金融行业一股新鲜的力量,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但与此同时,支持其业务运转和发展的信息化建设却严重滞后,信息科技风险隐患日见端倪。随着信息科技的重要作用对商业银行越来越明显,正新兴发展的村镇银行如何做好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难题已经迫在眉睫。论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对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的涵义、自身特点、分类情况作了介绍,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实例研究的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区村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村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自身特点进行了剖析,对该地区村镇银行信息化风险控制现状进行介绍,并在信息化发展水平、管理框架、人才管理、信息科技外包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村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改进建议:一是要加强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二是要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纳入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当中;三是要规范日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四是加强信息科技风险外包管理;五是推进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六是加大外部监管工作力度。最后,对论文的研究过程总结归纳并得出了结论。
毛倩[10](2013)在《JG商业银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备受全球瞩目的美国“棱镜门”事件和Struts2漏洞引爆的网站“泄密”门,让众多企业和个人意识到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科技技术进一步融入到了银行业务的各个层面,商业银行对IT和信息安全系统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商业银行重要信息安全系统的正常运转与各家银行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信息系统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对银行业务产生重要的影响,各家银行已经逐渐意识到信息安全应急管理对银行业务的重要性。信息安全风险已经成为瞬间导致银行瘫痪的唯一系统性风险,银行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也日益受到银行信息科技部门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结合JG商业银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了JG商业银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现状,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应该建立商业银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概念,从应急管理预警机制,应急预案,灾备体系建设,应急管理组织构成,应急管理的信息披露及后勤保障等几个方面重点论述了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建立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同时结合应急管理的九大过程组就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如何有效的实施提出了对策建议。希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研究,对JG商业银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数据备份——银行业安全运营的保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据备份——银行业安全运营的保证(论文提纲范文)
(1)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银行IT风险的内涵 |
1.2.2 银行IT项目管理风险管控 |
1.2.3 银行IT外包风险管控 |
1.2.4 银行IT风险管控体系 |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章 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的理论基础 |
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
2.3 银行IT风险管理理论 |
2.3.1 银行IT风险的定义 |
2.3.2 银行IT风险的特点 |
2.3.3 银行IT风险识别的层次 |
2.3.4 银行IT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
第3章 D银行IT现状 |
3.1 D银行基础情况介绍 |
3.2 D银行信息系统介绍 |
3.3 D银行IT发展历程 |
第4章 D银行IT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4.1 D银行IT风险源的识别 |
4.1.1 从基础设施维度识别IT风险 |
4.1.2 从系统架构维度识别IT风险 |
4.1.3 从开发项目维度识别IT风险 |
4.1.4 从运维管理维度识别IT风险 |
4.1.5 从内部审计维度识别IT风险 |
4.2 D银行IT风险的评估 |
4.2.1 基础设施风险评估 |
4.2.2 系统架构风险评估 |
4.2.3 开发项目风险评估 |
4.2.4 运维管理风险评估 |
4.2.5 内部审计风险评估 |
第5章 D银行IT风险漏洞的防控 |
5.1 IT风险短期防控措施 |
5.1.1 信息技术维度的防控 |
5.1.2 信息管理维度的防控 |
5.2 IT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
5.2.1 构建D银行IT风险日常监控机制 |
5.2.2 完善D银行IT风险管理架构体系 |
5.2.3 构建D银行IT风险联动应急机制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内容总结 |
6.2 研究展望和未来的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海南H农商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概述 |
2.1.1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的定义 |
2.1.2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的特点及分类 |
2.1.3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的具体表现 |
2.2 国内外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3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管理体系研究 |
2.3.1 背景介绍 |
2.3.2 主要内容研究 |
3 海南H农商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海南H农商行简介 |
3.1.1 发展历程 |
3.1.2 企业文化 |
3.1.3 组织及人力结构 |
3.1.4 经营概况 |
3.2 海南H农商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现状 |
3.2.1 信息科技管理组织架构情况 |
3.2.2 信息科技投入及发展规划情况 |
3.2.3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情况 |
3.2.4 信息安全管理情况 |
3.2.5 信息科技重要基础设施管理情况 |
3.2.6 信息科技业务连续性管理情况 |
3.3 海南H农商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先天性基础薄弱 |
3.3.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自主能力不足 |
3.3.3 其他方面的影响 |
3.4 海南H农商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主要问题 |
3.4.1 信息科技治理不足 |
3.4.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
3.4.3 信息安全管理不完善 |
3.4.4 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及外包管理能力不足 |
3.4.5 信息科技业务连续性管理不到位 |
3.4.6 信息科技审计力量薄弱 |
4 国内外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经验分析 |
4.1 花旗银行基于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技术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
4.2 建设银行全面信息科技风险防范体系的探索实践 |
4.3 招商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实践 |
4.4 浙江省联社基于标准化运维2.0的探索实践 |
4.5 经验总结 |
5 海南H农商行优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对策 |
5.1 构建完善的信息科技治理体制 |
5.1.1 完善信息科技治理体系 |
5.1.2 强化信息科技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
5.2 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全面性 |
5.2.1 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 |
5.2.2 建立完善信息科技风险计量与监测体系 |
5.3 保障信息安全有效性 |
5.3.1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
5.3.2 加强重要基础信息安全保护 |
5.4 提升信息科技外包及运维管理规范性 |
5.4.1 加强信息科技外包管理 |
5.4.2 加强信息科技运维管理 |
5.5 强化信息科技业务连续管理稳定性 |
5.5.1 完善信息科技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
5.5.2 探索完善灾备保障体系 |
5.6 加强信息科技内外部审计管理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3)现金业务库远程集中监控异地值守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重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关键技术 |
2.1 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 |
2.2 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
2.2.1 组播技术 |
2.2.2 云存储技术 |
2.3 Web Service技术 |
2.4 数据库技术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功能结构分析 |
3.1.1 金融营业场所安全防范子系统需求分析 |
3.1.2 传输网络子系统需求分析 |
3.1.3 联网系统监控子系统需求分析 |
3.2 硬件设备需求分析 |
3.2.1 服务器 |
3.2.2 网络设备 |
3.2.3 客户端 |
3.2.4 数字矩阵主机 |
3.3 应急预案分析 |
3.3.1 报警处理及预案 |
3.3.2 系统应急预案 |
第四章 系统底层架构设计 |
4.1 底层架构概述 |
4.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4.2.1 三层定义的原则 |
4.2.2 设计要点 |
4.3 系统控制流程设计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选用 |
4.4.2 数据库实体关系 |
4.4.3 数据库实体数据说明 |
4.5 系统安全架构设计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 |
5.1 设计目标及原则 |
5.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5.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3.1 前端安全防范子系统设计 |
5.3.2 传输网络子系统设计 |
5.3.3 联网系统监控子系统设计 |
5.4 系统特色功能设计 |
5.4.1 关键通道异地备份功能设计 |
5.4.2 业务库自动布撤防功能设计 |
5.4.3 电子沙盘功能设计 |
5.4.4 设备运行平台设计 |
5.4.5 市电断电预警功能设计 |
5.5 系统电视墙拼接方案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COBIT5.0的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审计研究 ——以A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国内外信息审计准则与规范 |
第一节 国内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与规范 |
第二节 国外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与规范及选择COBIT的原因 |
第三节 COBIT5.0简介 |
第四章 A银行的信息系统审计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A银行基本情况 |
第二节 A银行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
第三节 A银行信息系统审计现状 |
第四节 A银行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五章 基于COBIT5.0改进A银行信息系统审计 |
第一节 信息系统审计标准 |
第二节 信息系统审计范围 |
第三节 信息系统审计技术 |
第四节 信息系统审计人员 |
第六章 基于COBIT5.0的信息系统审计应用—以BAI6变更管理流程为例 |
第一节 基于COBIT5.0的变更管理控制目标和外部监管要求 |
第二节 基于COBIT5.0的变更管理审计控制点确认 |
第三节 基于COBIT5.0均变更管理审计结果 |
第四节 基于COBIT5.0的变更管理改进建议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局限性和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A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2 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概述 |
2.1 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概念及特点 |
2.1.1 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概念 |
2.1.2 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特点 |
2.2 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及内容 |
2.2.1 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 |
2.2.2 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内容 |
3 A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
3.1 A中小商业银行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公司治理结构 |
3.2 A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
3.2.1 内部控制基本制度 |
3.2.2 内部控制内容及流程 |
3.2.3 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 |
3.3 A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实施效果 |
3.4 A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3.4.1 员工风险意识有待提高 |
3.4.2 信贷管理控制流程存在不足 |
3.4.3 新兴创新业务风险控制存在隐患 |
3.4.4 内部审计作用有待加强 |
3.4.5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全面 |
4 完善A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和建议 |
4.1 全面提升员工风险意识 |
4.1.1 营造良好内控文化氛围 |
4.1.2 健全员工风险意识培训体系 |
4.2 完善信贷管理控制体系 |
4.3 强化新兴创新业务的风险控制 |
4.3.1 完善新兴业务风险评估系统 |
4.3.2 加强新兴业务信息系统安全保护 |
4.4 加强内部审计机制的作用 |
4.5 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全面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我国网上银行风险识别 |
1.3.2 网上银行风险评价 |
1.3.3 网上银行风险防范、控制 |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逻辑结构 |
第2章 网上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
2.1 网上银行业务概念 |
2.2 网上银行的特点 |
2.3 业务范围 |
2.4 网上银行风险的形成特点 |
2.4.1 信息安全风险 |
2.4.2 法律法规风险 |
2.4.3 人员风险 |
2.5 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
2.5.1 风险管理理论 |
2.5.2 银行风险管理 |
2.5.3 网上银行风险管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上银行风险识别 |
3.1 概念 |
3.2 网上银行风险的成因和特点 |
3.2.1 网上银行的运行模式 |
3.2.2 风险成因 |
3.2.3 网上银行风险的特点 |
3.3 网上银行的风险识别过程 |
3.3.1 网上银行风险识别方法 |
3.3.2 网上银行的风险识别步骤 |
3.3.3 网上银行的风险识别 |
3.4 网上银行风险分析 |
3.4.1 技术层面 |
3.4.2 业务层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上银行风险评价 |
4.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
4.1.2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
4.2 风险评价方法 |
4.2.1 风险评价方法分类 |
4.2.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
4.3 风险评价实施 |
4.3.1 指标权重计算 |
4.3.2 风险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上银行风险防范和控制 |
5.1 网上银行风险防范控制的形势分析 |
5.2 技术层 |
5.2.1 系统缺陷防范 |
5.2.2 内部程序和技术防范 |
5.2.3 加强信息科技风险防范 |
5.2.4 技术外包风险监管 |
5.3 业务层 |
5.3.1 内部业务管理 |
5.3.2 客户操作风险防范 |
5.3.3 法律风险防范 |
5.3.4 声誉风险防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网上银行的监管建议 |
6.1 国外成功的网上银行监管经验 |
6.1.1 注重对立法监督体系的全面完善 |
6.1.2 监管内容及方式呈多样化 |
6.1.3 风险评估体系足够健全 |
6.1.4 协同监管的联动机构 |
6.2 对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的建议 |
6.2.1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
6.2.2 建立风险评价体系 |
6.2.3 监管部门建立合作机制 |
6.2.4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
6.2.5 加强行业自律性 |
6.2.6 加强对内部监管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未来亟需解决的问题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F农村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信息科技风险的基本理论 |
2.1.1 信息科技风险的定义 |
2.1.2 信息科技风险类别 |
2.1.3 信息科技风险特点 |
2.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
2.2.1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定义 |
2.2.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内容 |
2.2.3 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方法 |
2.2.4 风险控制方法 |
第3章 F农信社信息科技风险识别 |
3.1 F农信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概况 |
3.1.1 F农信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成果 |
3.1.2 F农信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3.2 F农信社信息科技风险识别方法选择 |
3.2.1 使用安全检查表 |
3.2.2 专家评估法 |
3.2.3 工作-风险分解法 |
3.3 F农信社信息科技风险要素识别 |
第4章 F农信社信息科技风险评价 |
4.1 F农信社信息科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 F农信社信息科技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4.2.2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
4.2.3 层次单排序,计算特征向量 |
4.2.4 一致性检验 |
4.2.5 各因子最终权重确定 |
4.2.6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4.3 F农信社信息科技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4.3.1 因素集和评语集的确定 |
4.3.2 单因素评价 |
4.3.3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4.3.4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4.3.5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章 F农信社信息科技风险应对策略 |
5.1 组织风险的应对策略 |
5.2 技术风险应对策略 |
5.3 操作风险的防范 |
5.4 战略风险的应对策略 |
5.5 制度风险的应对策略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COBIT的商业银行IT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IT 审计的理论基础 |
2.1.1 IT 审计内涵 |
2.1.2 IT 审计起源与发展 |
2.1.3 IT 审计的相关标准 |
2.2 COBIT 的理论基础 |
2.2.1 COBIT 的发展历程 |
2.2.2 COBIT 的框架模型 |
2.2.3 COBIT 模型的控制目标体系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银行业 IT 审计的研究与实践现状 |
3 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内容 |
3.1 信息系统审计内容概述 |
3.2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 |
3.2.1 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审计 |
3.2.2 信息系统应用控制审计 |
3.3 信息系统安全审计 |
3.3.1 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 |
3.3.2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层次模型 |
3.4 信息系统运营与维护 |
4 X 银行的审计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 X 银行基本情况 |
4.2 X 银行的 IT 组织架构 |
4.3 X 银行的 IT 审计现状 |
4.4 X 银行 IT 审计的问题分析 |
4.4.1 IT 审计范围狭窄 |
4.4.2 IT 审计程序不规范 |
4.4.3 IT 审计技术严重落后 |
5 X 银行基于 COBIT 的 IT 审计 |
5.1 审计目标 |
5.2 审计内容与过程 |
5.2.1 风险评估 |
5.2.2 控制评估 |
5.2.2.1 总体环境评估 |
5.2.2.2 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控制设计 |
5.2.2.3 信息安全控制审计 |
5.2.2.4 信息运营与维护审计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村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 ——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2 国内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二章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的概念和描述 |
2.1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的特点 |
2.1.1 广泛性 |
2.1.2 潜伏性 |
2.1.3 非标准性 |
2.2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的分类 |
2.2.1 业务中断风险 |
2.2.2 数据安全风险 |
2.2.3 系统漏洞风险 |
2.2.4 电子银行风险 |
2.2.5 IT外包风险 |
2.3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成因分析 |
2.3.1 系统故障引发的风险 |
2.3.2 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风险 |
2.3.3 违规操作引起的风险 |
2.3.4 管理缺失导致的风险 |
2.3.5 IT外包带来的风险 |
第三章 鄂尔多斯地区村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1 总体状况分析 |
3.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现状 |
3.2.1 初步搭建信息科技保障支撑系统 |
3.2.2 信息科技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
3.2.3 信息科技风险意识仍需加强 |
3.3 信科技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3.1 信息化发展滞后与机构业务高速扩张的矛盾突出 |
3.3.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架构不够清晰 |
3.3.3 信息科技人才力量薄弱 |
3.3.4 信息科技对外依赖性强,外包风险突出 |
第四章 村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建议 |
4.1 高度重视,以科技驱动业务发展并提升管理水平 |
4.2 防患未然,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纳入整体风险管理框架 |
4.3 因地制宜,规范科技风险管理模式 |
4.4 精细管理,强化信息科技外包管理 |
4.5 以人为本,积极推进信息科技队伍建设 |
4.6 有的放矢,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工作力度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JG商业银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特点及现状分析 |
2.2 商业银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2.1 信息安全与信息安全管理 |
2.2.2 应急与应急管理 |
2.3 应急管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
2.4 我国应急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 |
第3章 JG商业银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JG商业银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现状 |
3.1.1 JG商业银行简介 |
3.1.2 JG商业银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 |
3.2 JG商业银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信息安全应急管理工作不成体系 |
3.2.2 应急预案的编制不完善 |
3.2.3 应急组织运作机制缺失 |
3.2.4 缺乏完备的灾备中心 |
3.2.5 应急资源无法保障 |
3.2.6 应急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 |
3.2.7 预警和监控系统不完善 |
第4章 JG商业银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体系设计 |
4.1 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内容框架 |
4.2 应急管理预警机制 |
4.3 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 |
4.3.1 应急预案的分级分类编制 |
4.3.2 应急演练 |
4.3.3 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改进 |
4.4 应急管理灾备体系建设 |
4.5 应急管理组织构成 |
4.6 应急管理的信息报送和披露 |
4.7 应急管理的后勤保障 |
第5章 JG商业银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 |
5.1 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对策 |
5.1.1 职能部门和职责分工 |
5.1.2 应急组织架构 |
5.1.3 应急准备 |
5.1.4 应急演练 |
5.1.5 应急启动和应急处理 |
5.1.6 系统状态恢复和重建 |
5.1.7 应急终止 |
5.1.8 应急事件分析总结和评价 |
5.1.9 应急预案持续改进 |
5.2 信息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重点 |
5.2.1 加强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的预防和监测 |
5.2.2 强化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 |
5.2.3 完善应急管理的规章制度 |
5.2.4 建立健全灾备体系建设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数据备份——银行业安全运营的保证(论文参考文献)
- [1]D银行IT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D]. 冉孟超.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海南H农商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D]. 刘小忠. 海南大学, 2018(01)
- [3]现金业务库远程集中监控异地值守系统[D]. 孙高权. 福州大学, 2017(04)
- [4]基于COBIT5.0的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审计研究 ——以A银行为例[D]. 王小山. 浙江工商大学, 2017(06)
- [5]A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案例研究[D]. 朱丽丽.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03)
- [6]网上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 杨宇.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2)
- [7]F农村信用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D]. 任兆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12)
- [8]基于COBIT的商业银行IT审计研究[D]. 汪琛.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9]村镇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 ——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D]. 孟霆. 内蒙古大学, 2013(01)
- [10]JG商业银行信息安全应急管理研究[D]. 毛倩. 南昌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