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创新能力再考——国考数学学科负责人报告总结

高考题:创新能力再考——国考数学学科负责人报告总结

一、高考试题:重考查创新能力——国家考试中心数学学科负责人报告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怡[2](2020)在《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2003年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与实施,“实用类文本”这一概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该类文本是与文学类、论述类文本有所区别,有着较强现实针对性且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具有时代性、实用性的当代社会常用的文本。其类型可分为为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以及知识性读物类,属现代文阅读范畴。该类文本在信息时代下的今天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于个人来说,它能够帮助学习者适应与服务社会;于社会来说,该类文本的学习能够减少“功能性文盲”,提升社会成员的综合素养,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完全延续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实用类文本学习的高要求,并与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2019年版),从课程标准与教材两个层面,以实用类文本学习要求的“双更新”与“大变动”,向教育领域传递出了“强化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的重要讯号。而整理分析实用类文本现有研究成果后发现,该类文本的相关研究虽在研究数量方面呈上升趋势,但相较于其它文本而言,其研究热度仍较低,且研究内容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与学习问题的剖析。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实用类文本的学习意义、信息时代的育人要求以及高中生成长发展的基本需求,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2019年版)必修上下册以及近年高考语文试题,对实用类文本的概念、特征以及文本价值做出了相应阐释,进一步明确了高中阶段语文学科中实用类文本学习的具体范围。同时,研究按照“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需有何获?”的逻辑,从“学习认知”、“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入手,探寻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的变化与更新,厘清了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材以及高考试题对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的四项基本要求,即“以用为标,重视文本价值”、“学习常用文体,增加生活性阅读”、“注重情景体验,强化语言实践”以及“丰富语言表达方式,锻炼多元高阶素养”。研究对“高中生实用类文本学习基本要求”的梳理也为“学生实用类文本学习问题的探究与处理”奠定了理论依据。此外,为使研究扎根于现实,本研究从学生视角切入,拟定文献法、问卷法以及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以《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现状调查问卷》作为主要调查工具,选取了河南省两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针对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的学习现状展开调查,并按照“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基本要求”的思考路径,同样围绕“学习认知”、“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对高中生该类文本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其所存问题。通过问卷数据和访谈材料发现,高中生在语文实用类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目标功较为利化”、“学习内容不足以致用”、“情境体验与实践类学习方法相对缺失”以及“实用类文本高阶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从“学习环境”、“学习对象”、“学习者”三个层面出发,进一步探寻问题成因。在“学习环境”层面,研究主要围绕“实用类文本实际学习体系的连贯较差”以及“学习评价与实用类文本知识的匹配度一般”展开讨论。在“学习对象”层面,研究对“实用类文本语言的直白性、单义性等特点与高中生学习兴趣点的矛盾”进行了思考。在“学习者”层面,研究则聚焦于高中生在实用类文本学习认知、内容、方法等方面中存在的不恰当学习行为,并就其对该类文本学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对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问题与成因进行探析过后,本研究结合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以下几点面向高中生的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问题改进策略。第一,调整心态、踊跃参加社会文化活动,进一步感知文本的价值功能,从而加深对实用类文本的认知,转变功利化的学习目标。第二,在课外延伸阅读的过程中,需注重对应用性、时代性阅读内容的选择,从而加强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第三,在情境体验中丰富表达与交流,在听、说、读、写中强化知识的应用,从而增加实践类学习方法的训练,丰富自身语言表达方式。第四,依体建思,加强探究,不断强化语文实用类文本的高阶学习能力。此外,教师也应从学习评价的创新、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教学方式的改进三个角度提升自身对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指导的效率,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或避免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中已存在以及可能存在的学习问题,使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的学习能够与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高考中的相关要求相契合。

刘新国[3](2020)在《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推进国际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回顾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过程,尽管以自上而下的规划路径为主导,但社会调查和征求民意也是其中重要的规划活动;同时,外语教育规划也激发国人对外语教育的复杂的情感。然而,当前的研究很少探讨外语教育政策应如何回应公众意见和感受,提高公众的满意度。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公民的话语空间发生改变,公众意见表达异常活跃,社会舆情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以舆情为研究视角,探索外语教育政策的回应性。高考英语是我国重大的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规划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息息相关。本研究以高考英语的政策变迁为主线,并选取其中四个关键节点为经验案例,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本研究分析认为,政策回应性受制于制度语境、外部环境和由公众意见与媒介话语构成的社会舆情。为探究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一般关系,本研究提出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高考英语舆情特征如何?(2)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如何?(3)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研究在理论视角上,借鉴政治学、公共政策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舆情-政策关系分析理论,以话语制度主义作为一种综合的理论视角审视高考外语政策变迁过程,构建出政策回应性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融合量化分析方法对三种来源数据进行分析:(1)政策文本、历史研究文献和智库研究报告;(2)慧科新闻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3)新浪微博,其中数据采用第三方爬虫软件采集获得。在研究路径上从总体和特定节点两个方面探究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论文共分七章。前三章阐述了研究现状和基础概念与理论,论文第四章从总体上考察了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制度文化语境。高考英语政策主要体现在科目地位、命题方式、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稳定上升期、调整变化期和巩固发展期,政策的变化可视为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社会舆情的积极回应。论文第五章分析了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本章从报纸媒体、社交媒体和学术期刊三种媒体描述高考英语舆情的时空分布特征、舆情主题和热点事件。舆情分析表明,在高考英语政策调整变化时期,公众舆论对待英语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认可英语作为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要求弱化高考英语的科目地位、减少高考英语考试的社会功能比较强烈。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社会舆论聚焦在一年两考和中外文化冲突方面,容易引发成社会热点事件。高考英语听力是最为频繁的高考突发性事件,地方政策回应方式不一,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回应的重点是加强考试管理,稳妥推进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接下来的论文第六章通过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的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尽管1999年以来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政策突出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但是公众舆论的焦点在科目分值、计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1984年第一次高考改革后高考英语确立了和语文、数学同等的统考科目地位和分值权重,并在实际中得到强化。新世纪以来公众对英语热开始反思,弱化英语的呼声比较强烈,2006年江苏省通过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和协商,首次降低了高考英语分值。2013年北京高考改革迎合社会舆论,提出降低高考英语分值的方案,但是公众意见中专业话语发挥了重要影响,维持了高考英语地位。2017年以来为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高考英语“一年两考”,虽然降低了高考英语听力事故的风险,但是测试技术的要求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成为“一年两考”的制约因素。论文第七章为启示和结论部分,将舆情的政策回应总结为四种模式,即主动咨询型、积极协商型、消极协商型和压力回应型,从三个方面提出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可能路径,即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合理运用舆情调查、做好舆论环境建设。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应用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基础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建构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理论内涵,为外语教育规划探索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科学路径;其次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将质性探究与媒介框架分析和政策叙事相结合,拓展了质性研究的内涵;最后是本研究的应用创新,政策回应性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和外语教育规划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陆孟君[4](2020)在《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美化学教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历史长河中学科的演进历程、现今整合教育理念的回归、STEM教育在国内的迅速发展以及新高考的改革等发展趋势的共通点出发,皆可追溯至跨学科性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也愈加得到各国教育领域的重视。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综述的基础上比较研究我国、英国和美国的跨学科模式在化学教育中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此方面的研究结论就明晰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其主要体现为:我国在化学教育领域内相关的跨学科性研究增长速度比较快,说明我国逐渐意识到了其重要意义,但总的研究成果尚还不足;在团队合作模式上的研究比例偏少;忽视与“远缘”学科的关联性等。同时美国的科学教育与我国较为相似,因此以跨学科内容为切入点对中美两国高中化学教育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能为研究者和一线教育者提供新视角去探讨跨学科性教育,也能丰富和发展教育者对我国新版教材进行解读和实施方面的理论体系,以推动跨学科性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围绕核心问题:“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美化学教育比较研究”,主体上包涵以下四个部分内容:中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分析--中美高中化学教材分析--中美高中标准考试分析--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并得到相关的研究结论。就中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而言,经过梳理和比较研究两者中的跨学科内容,提出以下几点启示:跨学科教育现如今通常隐含于国际上所提出的素质教育,并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打下基础;同时看似不相干的跨学科主题之间也具有深层联系,突出主题间的整合性。就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而言,从课程的物化形式--教材切入,本研究部分是以中美当下主流高中化学教材作为研究对象,以剖析跨学科内容在这些教材中的学科来源、呈现形式、分布位置及设置目的,并在以上四个维度的基础上,从差异性和共性两个角度比较研究两国化学教材中的跨学科内容。在学科来源维度上,我国化学教材中跨学科内容的跨度更大,两国教材都注重STS思维模式下的跨学科内容;在呈现形式维度上,中国教材中跨学科内容的呈现相比较美国而言比较分散,而两国教材中跨学科内容在图片类型上均主要以实物图的形式呈现;在分布位置维度上,分析得出美国化学教学中更重视培养学生对跨学科内容的运用能力,而中国更强调跨学科内容对学生拓展视野的作用;在设置目的维度上,两国教材中通常都使用跨学科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以对化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等进行强化和运用,在概念解释上,为增进学生对化学概念整体性地理解,跨学科内容则通常发挥着类比效应。通过以上分析,并在相应维度上总结出跨学科化学教学方面的建议。就中美高中标准考试而言,基于国家标准入学考试这一高利害的评价方式为研究对象,就考查目的、呈现形式以及专题分析三个维度,对我国高考跨学科命题进行统计分析,以此在跨学科视角下得出相应化学专题的教学和备考建议;同时对美国SAT Ⅱ(化学)考试及其跨学科性特点进行简析,并在美多元化国情的基础上,分析得出SATⅡ(化学)考试中的跨学科内容能极大程度上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以及造就与当代社会相匹配的人才。就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而言,基于跨学科角度下的整合教育理念,并以余胜泉和胡翔学者所研究的跨学科整合项目设计模式为基础,探讨设计与我国相适应的跨学科化学教学整合模式。本部分的研究就提出了包含“教学分析、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学习支架设计”的整合模式案例--“人体健康”主题教学设计。最后对上述研究内容所得启示进行深入总结和反思。在课标角度上,得出跨学科内容可以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支撑性背景和知识技能;同时跨学科教学也是有其适用范围,其通常适用于在化学学科中联系真实情景的问题解决和实践应用教学中,而对于化学学科中进行高阶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时,基于学科的教学模式更为合适。在教材角度上,得出应注重在课程设计、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中的跨学科内容设计上渗透STSE理念;同时从在教材中跨学科性栏目的设置目的出发,需重视多学科知识的应用性,弱化化学与生物学、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等学科的割裂性,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去剖析和处理问题,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在标准考试角度上,得出利用跨学科内容,教师能够建构出专属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而学生可以形成知识的正迁移。在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基础上,从其优化、影响机制研究以及教师的跨学科素养研究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展望。

周文[5](2019)在《基于物理核心素养下近三年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以全国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围绕“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要求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各个学科,2016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正式提出了“物理核心素养”概念,我国课程改革进入了新时期。高考是我国人才选拔的主要方法,它不仅具有选拔与甄别的功能,还具有导向作用。近年来,考查物理核心素养的高考试题越来越多,这些试题考查的特点是什么?因此对它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本文以2016-2018年高考物理全国新课标卷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以及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试题进行研究。首先,对9套高考试题从考查的知识板块、考纲知识点、能力要求、物理核心素养等4各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其次,再具体对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素养,从考查的题型、题号、分值,试题中素养的具体表现、素养内容等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统计的结果总结高考物理全国新课标卷试题考查物理核心素养的特征,并为一线教师更好地把握考试的热点和特征提出教学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高考物理全国新课标卷考查物理核心素养的分值越来越高,其中,考查科学思维素养的分值占比是四个素养中最大的。近三年来物理观念素养、科学探究素养的考查分值整体上变化不大,但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试题分值变化是最为明显的,特别在2018年全国新课标Ⅲ卷中。近三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考查物理核心素养的试题特点如下:考查物理观念素养的高考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且考查难度不大;考查科学思维素养的试题在物理情境创设中与生活紧密联系,且注重考查学生分析物理情境以及推理和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考查题型不再是只注重实验题,也出现在了选择题和选做题中;考查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试题紧密联系生活、物理前沿知识、社会热点等。针对高考试题现状以及试题考查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条关于培养物理核心素养的策略:(1)全面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核心素养。(2)对于物理观念的培养,经历知识自主构建。(3)对于科学思维的培养,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整体思维。(4)对于科学探究的培养,第一,设置合理问题,培养科学探究意识;第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操作能力。(5)对于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第一,关注物理前沿,渗透科学本质;第二,贴近生活实际,体现科学价值。

余柏青[6](2019)在《《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文中提出《历史教学》创办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历史学刊物。至2010年12月,该杂志已出版613期。它以基础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为指导原则,始终坚持科学、严谨和务实的办刊风格。自创刊以来,它为繁荣国家历史教学及史学研究,建立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促进国内外学术研究交流等,均作出突出贡献。此前,学界只是零星地、局部地研究《历史教学》,还没有系统地、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为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拓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强化历史教学、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研究三者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揭示中学历史教学与相关学术研究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对《历史教学》60年的发展进行了整体研究。《历史教学》是在以下四个背景下创办起来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京津地区的几位历史学者敏锐地感觉到历史教师对唯物史观的迫切需求,因此创办一种专供历史教师阅读的刊物,《历史教学》应运而生。第二,知识分子心态使然。新中国成立使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期望,他们经历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紧跟政治,渴望跟上时代的变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三,《历史教学》创刊申请得到了天津军政委员会批准,在办刊过程中又得到天津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黄松龄的大力支持;第四,李光璧、傅尚文、杨生茂等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份同人刊物《历史教学》就此诞生,并且很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杂志领域的一面旗帜。《历史教学》的读者群体主要是中学历史教师、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专业师生、历史教学研究工作者、教研员等。据不完全统计,5901位署名作者在《历史教学》共发表了10546篇作品。《历史教学》的作者群体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而稿源又集中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教学》编辑部等三个单位。其组织架构可以从下列四个时期来进行分析:1951年1月创刊到1954年8月属于同人办刊时期。1954年9月到1959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1959至1966年、1979年复刊后至1985年,这两个时期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管理。1986年开始至2010年这段时期属于天津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1951年1月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的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分同人办刊、政府改造、曲折发展三个阶段。同人办刊阶段,知识分子办刊主动紧跟政治形势,在“教”与“学”方面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特点。政府改造以后,天津人民出版社成立第三编辑室,专门负责编辑《历史教学》。该时期的“大家小文章”“问题解答”等学术性研究文章,“看似写来不难”“结果非高手莫办”,至今都传为美谈。1959年到1966年6月是《历史教学》曲折发展时期。由于连续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教学》被迫停刊。1979年1月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到1985年是《历史教学》的复刊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教学和史学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术研究逐步得到恢复;1986到1990年3月是《历史教学》特色重建时期。这个阶段重建教学特色后,学术研究文章发表对杂志发展而言存在着两难处境。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是《历史教学》继续偏重教学与学术“滑坡”时期。前期,杂志研究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量与评价,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培养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途径。后期,由于杂志管理失控,编辑出现许多乱象,学术论文弱化的趋势明显。在同类刊物崛起及网络迅猛发展的双重冲击下,《历史教学》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2001年3月到2010年12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和“黄金”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又分为平稳过渡、“黄金”发展、分刊后继续发展三个阶段。2001年3月到2002年1月是《历史教学》平稳过渡阶段,它呈现“不温不火”状态;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是《历史教学》发展的“黄金”阶段。杂志编辑部组织对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教材进行讨论,将受众群体聚焦到《历史教学》平台;发表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密切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和“听课随笔”,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发表中青年专家访谈录,使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2007年1月以后分中学版和高校版,《历史教学》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历史教学》从创刊以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变化及其对出版物的影响。在1957-1978年,由于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历史教学》紧跟国家政策形势的变化,导致杂志的内容有时出现偏离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轨道。一本杂志能坚持办刊多年,而且现在还在良性健康地发展,这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将同人刊物纳入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之中,由国家提供办刊经费,这是一本杂志赖以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杂志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杂志在发展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它不完全是市场反映的结果,杂志的发展主要依靠党和国家的支持。研究《历史教学》不但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变化特点,而且要从中透视在中国政治变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的心态及思想变化动态。《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发展历史,终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教学文章要抓教改典型,抓教学的前沿问题,使杂志发挥引领作用。《历史教学》兼顾历史研究与学术研究,采用高校版与中学版的办法解决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的问题。中学版是《历史教学》的根基和发行量的基本保证,保持中学版的内容和质量是这本杂志能够存活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学社与天津古籍出版社合并,严重制约着杂志的发展。《历史教学》被某所大学收入麾下,或是转移到经济效益较好的出版社。无论哪种归宿,对《历史教学》都是福音。

刘亮[7](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白银菊[8](2017)在《新课标全国卷历史材料题人文性呈现统计分析及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历史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高中阶段是培养人文素养的关键时期,所以,高中历史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高考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评价作用,高考历史试卷人文性的呈现情况,影响其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新课标全国卷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高考试卷,其中,历史学科的试题题型分为选择题和材料题,材料题比选择题更具有人文色彩。本文以人文性为切入点,对新课标全国卷历史材料题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依据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7年的《历史考试说明》和皮亚杰的“内外化”理论,新课标全国卷历史材料题人文性呈现的基本要求为:知识考点的分布要合理;考试方式要有利于知识的“内外化”;试题的价值取向要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基于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文章从知识考点、考试方式和人文精神内容三方面,对新课标全国卷历史材料题进行统计分析。整体而言,新课标全国卷历史材料题的人文色彩比较浓厚,但对少数民族史和亚非拉地区史的考查力度不大,考试方式的“趣味性”不足,试题的人文精神内容不够丰富。改进上述问题的主要策略有:一是促进知识考点体系的合理构建;二是促进知识“内外化”过程的有效进行;三是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考试说明》。

黄真金[9](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叶炜行[10](2017)在《新课改高考历史命题中史料的运用探究 ——以2012-2016年新课改全国Ⅰ卷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社会,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仍然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新课程改革以来,纵观历年的历史试题,题目不断向规范化、成熟稳定的方向发展。相信不少老师或者同学阅读近五年的历史试题,都会发现一个显着特点:无论是材料分析题或是选择题,史料的运用越来越频繁以及灵活。本文主要研究在过去五年中(2012年—2016年),我国的高考历史试题,史料运用的特点和原则。通过对近五年全国Ⅰ卷史料题型的运用情况分析,总结出高考命题中史料的运用有何特点以及运用史料时坚持的原则。通过分析总结,再思考命题特点以及原则对当今教学工作的启示,合理运用史料教学。为广大历史教师进行史料教学提供合理化教学建议,同时也为学生面对史料运用题型时提供适当的学习建议。本文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研究本文的原因、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创新点。希望通过以上阐述使读者对本文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近五年全国Ⅰ卷高考历史试题史料题的现状分析作总体分析。首先有必要对近五年来史料题在高考历史试题中所占分值进行汇总,来论述史料题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表格归类,把近五年来史料题的类型进行系统化归类。通过对高考历史试题中史料题的现状分析,使大家对此方面有一定的认识,最后通过阐述史料题型有何现实意义来强化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三部分主要详细论述高考历史命题中史料的运用有何显着的特点。根据笔者归纳主要有史料来源多样化、以史料为载体创设新情境、选用的史料都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或深化等特点。第四部分为高考历史命题中史料运用的原则,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阐述了当今历史高考命题中,命题人选择史料时坚持使用的原则,其中对知识性、迁移性、现实性、综合性、SOLO评价分层等原则分别进行举例和研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是高考命题中史料的选用原则对当今历史课堂的启示。通过对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分析,以及出现的问题,并从上文分析的特点与原则等得出对今后历史教学中的启示以及应对策略,已达到惠及师生的重要目的。以上则是本文的全部内容。通过以上五大部分的研讨希望广大师生能对高考命题中史料的选用能有更清晰、深入的了解。同时,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性,无论是教师或是社会各界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推进教育改革的发展,争取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更大的进展,普及大众。

二、高考试题:重考查创新能力——国家考试中心数学学科负责人报告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考试题:重考查创新能力——国家考试中心数学学科负责人报告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基于“发展实用性阅读”的教育需求
        2.基于“培养社会适应力”的学习价值
        3.基于“充实实用文研究”的研究愿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
        3.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重难点
        2.研究创新点
一、实用类文本识读
    (一)实用类文本
        1.实用类文本的概念
        2.实用类文本的特征
        3.实用类文本的价值
    (二)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
        1.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的概念
        2.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的特点
二、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以用为标,重视文本价值
    (二)学习常用文体,增加生活性阅读
        1.掌握新闻、演讲辞、社科读物等基本文体
        2.学习内容生活化、时代化
    (三)注重情景体验,强化语言实践
        1.学不离境,亲参亲历
        2.听说读写,四项并举
    (四)丰富语言表达方式,锻炼多元高阶素养
三、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主要研究工具说明
        1.调查对象介绍
        2.主要研究工具说明
    (二)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现状梳理
        1.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总体现状
        2.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认知现状
        3.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内容现状
        4.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方法现状
        5.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能力现状
四、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问题与成因探析
    (一)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问题探寻
        1.学习目标较为功利化
        2.学习内容不足以致用
        3.情境体验与实践类学习方法相对缺失
        4.实用类文本高阶学习能力不足
    (二)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实用类文本学习环境的消极影响
        2.学习对象语言特点与学生兴趣的矛盾
        3.学习者不恰当的实用类文本学习行为
五、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改进策略
    (一)学生学习改进层面
        1.加深对文本价值与功能的认知
        2.注重对应用性阅读内容的选择
        3.强化实践类学习方法的运用
        4.增加实用类文本高阶学习能力的训练
    (二)教师教学指导层面
        1.依类而评,创新实用类文本学习评价方式
        2.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实用类文本应用体验
        3.读写并重,培养学生适应与服务社会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现状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 C 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现状访谈提纲(教师)
致谢

(3)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政策和规划学科的兴起
        1.1.2 外语教育规划中的认同与冲突
        1.1.3 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与高考英语
        1.1.4 政务舆情回应的建设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舆情研究概况
        2.2.1 舆情的概念内涵
        2.2.2 基于引文空间分析的教育舆情研究概况
        2.2.3 高考舆情研究
        2.2.4 语言舆情研究
        2.2.5 英文文献中关于公众意见的研究
    2.3 舆情和政策的关系研究
        2.3.1 舆情与政策结果的关系
        2.3.2 舆情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2.4 政策回应性研究
        2.4.1 政策回应性的理论研究
        2.4.2 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相关研究
    2.5 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研究
        2.5.1 新制度主义理论
        2.5.2 话语制度主义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引言
    3.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2.1 关键概念定义
        3.2.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阐述
        3.3.1 质性研究路径
        3.3.2 研究方法
    3.4 数据采集和处理
        3.4.1 数据资源库
        3.4.2 媒体数据采集
        3.4.3 数据下载
        3.4.4 数据处理
    3.5 类目建构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及制度语境
    4.1 引言
    4.2 英语科目地位变化
        4.2.1 稳定上升时期(1978-2001 年)
        4.2.2 调整变化期(2002-2013)
        4.2.3 巩固发展期(2014-)
    4.3 高考英语命题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4.3.1 命题依据的变化
        4.3.2 高考英语统一和分省命题变化
        4.3.3 高考英语听说测试政策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
    5.1 引言
    5.2 舆情的报纸媒体特征
        5.2.1 时空特征
        5.2.2 媒体分布特征
        5.2.3 新闻主题框架分析
        5.2.4 报纸媒体舆情热点事件
    5.3 舆情的社交媒体特征
        5.3.1 北京高考改革热门微博
        5.3.2 浙江加权赋分事件热门微博
    5.4 舆情的学术期刊话语
        5.4.1 《人民教育》关于第一次高考改革大讨论
        5.4.2 《外国语》高考外语改革论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
    6.1 引言
    6.2 第一次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2.1 改革前舆情
        6.2.2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2.3 政策回应性分析
        6.2.4 回应结果分析
    6.3 江苏新课程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3.1 改革背景
        6.3.2 舆情特征分析
        6.3.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3.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3.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4 北京高考综合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4.1 改革背景
        6.4.2 舆情特征分析
        6.4.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4.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4.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5 高考突发事件性舆情和政策回应
        6.5.1 高考外语听力的政策回应性
        6.5.2 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事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启示与结论
    7.1 引言
    7.2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模式
    7.3 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路径
        7.3.1 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
        7.3.2 合理运用舆情调查
        7.3.3 发挥舆论环境建设的作用
    7.4 研究总结
    7.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北京高考改革方案(2013)的热门微博
附录2 关于北京高考英语改革方案(2013 年)的话语提炼

(4)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美化学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科的演进
        1.1.2 整合教育理念的回归
        1.1.3 核心素养的诉求
        1.1.4 STEM教育的发展
        1.1.5 新高考的改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英、美三国跨学科研究模式
        1.2.2 中、英、美三国跨学科研究成果及展望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跨学科内容
        2.1.2 跨学科化学教学整合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理论
        2.2.3 全脑教育理论
3 中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跨学科内容分析
    3.1 我国新版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内容的解析
        3.1.1 高中化学课程顶层设计中跨学科内容的教学要求
        3.1.2 化学学习过程中跨学科内容的教学要求
    3.2 美国NGSS跨学科概念维度下的高中化学科学标准解析
        3.2.1 主要内容
        3.2.2 跨学科概念下的科学标准
4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分析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学科来源
        4.2.2 呈现形式
        4.2.3 分布位置
        4.2.4 设置目的
    4.3 启示
5 中美高中化学标准考试跨学科内容分析
    5.1 我国高考跨学科命题研究
        5.1.1 高考化学跨学科命题的考查目的
        5.1.2 高考化学跨学科命题的两种表现
        5.1.3 高考化学跨学科命题的专题分析
        5.1.4 专题教学和备考的建议
    5.2 美国SATⅡ(化学)考试中跨学科性特点简析
        5.2.1 SATⅡ(化学)考试及其跨学科性特点
        5.2.2 SATⅡ(化学)考试中跨学科性特点的价值
6 跨学科化学教学整合模式例析--“人体健康”主题教学设计
    6.1 教学分析
    6.2 学习活动设计
        6.2.1 问题链及各子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
        6.2.2 学习评价设计
        6.2.3 学习支架设计
    6.3 启示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中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跨学科内容分析总结
        7.1.2 中美高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内容分析总结
        7.1.3 中美高中化学标准考试跨学科内容分析总结
        7.1.4 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总结
    7.2 研究展望
        7.2.1 研究反思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物理核心素养下近三年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以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数据统计分析法
        1.6.3 对比分析法
    1.7 技术路线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素养
        2.1.2 核心素养
        2.1.3 物理核心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素质教育理论
        2.2.2 多元智理论
        2.2.3 教育评价理论
3 试卷综合分析方法界定
    3.1 知识点分类方法界定
    3.2 能力要求分类界定
    3.3 难度要求分类确定
    3.4 物理核心素养考查分类界定
4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考物理全国卷试题分析
    4.1 2016-2018 高考物理全国新课标卷综合分析
    4.2 考查物理观念素养的试题分析
        4.2.1 试题题型、题号及分值统计
        4.2.2 试题中物理观念素养考查的具体表现
        4.2.3 物理观念养考查的特征
    4.3 考查科学思维素养的试题分析
        4.3.1 试题题型、题号及分值统计
        4.3.2 试题中科学思维素养考查的具体表现
        4.3.3 科学思维素养考查的特征
    4.4 考查科学探究素养的试题分析
        4.4.1 试题题型、题号及分值统计
        4.4.2 试题中科学探究素养考查的具体表现
        4.4.3 科学探究素养考查的特征
    4.5 考查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的试题分析
        4.5.1 试题题型、题号及分值统计
        4.5.2 试题中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考查的具体表现
        4.5.3 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考查的特征
    4.6 2016-2018 年高考物理全国新课标卷试题考查物理核心素养整体分析
5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分析的教学策略
    5.1 全面解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核心素养
    5.2 培养物理观念素养策略
        5.2.1 经历知识自主构建
    5.3 培养科学思维素养
        5.3.1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5.3.2 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整体思维
    5.4 培养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
        5.4.1 设置合理问题,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5.4.2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操作能力
    5.5 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教学策略
        5.5.1 关注物理前沿,渗透科学本质
        5.5.2 贴近生活实际,体现科学价值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概况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创办背景和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创办背景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需要
        三、天津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的支持
        四、七位同人的共同努力
    第二节 《历史教学》的组织架构
        一、同人办刊时期的组织架构
        二、天津市人民出版社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三、天津市教育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四、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管理时期的组织架构
    第三节 《历史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编辑出版责任机制
        二、稿源与作者群体
        三、印刷、发行及价格
第二章 特色形成和曲折发展(1951.1-1966.6)
    第一节 同人办刊时期的“教”与“学”
        一、主动紧跟政治形势
        二、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教”
        三、建国之初《历史教学》中的“学”
    第二节 学习苏联与坚持特色
        一、政府接管后的办刊方针
        二、1956 年版教材的特点及讨论
        三、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法
        四、“大家小文章”与问题解答
    第三节 国家政策影响下的曲折发展
        一、曲折发展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学术研究
第三章 缓慢恢复和特色重建时期(1979.1-1991.3)
    第一节 复刊时期的拨乱反正
        一、历史教学逐渐恢复到正常轨道
        二、及时反映史学界的研究动态
    第二节 教学特色的重建与学术文章水准
        一、教学特色的重建
        二、重建特色的两难处境
第四章 偏重教学和学术“滑坡”(1991.4-2001.5)
    第一节 高考的能力立意与能力培养的教学
        一、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的渐趋稳定
        二、以能力立意的考试测量与评价体系形成
        三、中学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节 学术论文弱化与编辑乱象
        一、论文质量下降的表现及原因
        二、编辑出现乱象的表现及原因
第五章 平稳过渡和“黄金”时代(2001.6-2010.12)
    第一节 平稳过渡时的“不温不火”
        一、初步探讨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
        二、继续配合人教社的教材修订
        三、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独立办刊形成特色
        一、2003 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一标多本”
        二、21世纪初历史课程设置与编写教材专题讨论
        三、研究性学习与“聂马之争”
        四、有重大影响的中青年着名学者访谈录
    第三节 分版后的发展趋势
        一、中学版和高校版的特点
        二、专家引领中学教学研究
        三、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四、研究高考试题引领高中教学
第六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第一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二、《历史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节 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发展策略
        一、杂志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二、发展的现实隐忧及策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新课标全国卷历史材料题人文性呈现统计分析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对新课标历史试卷知识考点和考试方式的研究
        (二)对新课标历史试卷人文价值取向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文性在新课标全国卷历史材料题中的呈现依据和要求
    一、人文性在新课标全国卷历史材料题中的呈现依据
        (一)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
        (二)《历史考试说明》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三)皮亚杰的“内外化”认知理论
    二、人文性在新课标全国卷历史材料题中的呈现要求
        (一)试题的知识考点结构要合理
        (二)考试方式要能促进知识的“内外化”
        (三)试题的价值取向要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二章 新课标全国卷历史材料题人文性呈现统计分析
    一、从知识考点看材料题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一)必做题知识考点统计分析
        (二)材料题中知识结构的不足
    二、从考试方式看材料题中知识的“内外化”
        (一)材料题考试方式统计分析
        (二)材料题考试方式的不足
    三、从材料题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看其价值取向
        (一)材料题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统计分析
        (二)材料题人文价值取向的不足
第三章 新课标全国卷历史材料题的改进建议
    一、促进试题知识考点体系的合理构建
        (一)增强史料学相关内容
        (二)增加少数民族史和亚非拉地区史内容
    二、促进“内外化”过程的有效进行
        (一)注重“题记”的引导作用
        (二)增添材料的“趣味性”
        (三)增强设问的“主体性”
    三、凸显试题涵养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改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二)改进《历史考试说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10)新课改高考历史命题中史料的运用探究 ——以2012-2016年新课改全国Ⅰ卷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2 近五年新课改全国Ⅰ卷中史料题型的现状分析
    2.1 史料题型在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分值分析
    2.2 高考历史试题中史料题的主要类型
        2.2.1 文字史料题型
        2.2.2 图像史料题型
        2.2.3 数据结构及表格类题型
    2.3 高考历史试题中史料题型的意义
        2.3.1 史料题型符合课程标准“能力立意”的要求
        2.3.2 史料题型有利于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
        2.3.3 史料题型有利于美化高考卷中的版面,避免单一
3 高考历史命题中史料运用的特点
    3.1 史料选择来源多样化
    3.2 通过史料营造新的历史情境
    3.3 所选取的史料都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或深化
    3.4 注重考查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
4 高考历史命题中史料运用的原则
    4.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高考历史命题中史料运用的指导性
    4.2 高考命题中史料的运用坚持的原则
        4.2.1 知识性原则
        4.2.2 迁移性原则
        4.2.3 现实性原则
        4.2.4 SOLO分层评价原则
        4.2.5 综合性原则
5 高考命题中史料的运用原则对历史课堂的启示
    5.1 高考命题中史料题型的未来发展趋势
    5.2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分析
        5.2.1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含义
        5.2.2 中学历史史料教学出现的问题
    5.3 应对策略
        5.3.1 教师教学建议
        5.3.2 学生学习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致谢

四、高考试题:重考查创新能力——国家考试中心数学学科负责人报告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高中生语文实用类文本学习问题研究[D]. 张怡. 河南大学, 2020(02)
  • [3]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D]. 刘新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4]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中美化学教育比较研究[D]. 陆孟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物理核心素养下近三年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以全国卷为例[D]. 周文.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8)
  • [6]《历史教学》(1951-2010年)研究 ——以中学历史教学的考察为重点[D]. 余柏青.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8]新课标全国卷历史材料题人文性呈现统计分析及改进研究[D]. 白银菊. 河南大学, 2017(06)
  • [9]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10]新课改高考历史命题中史料的运用探究 ——以2012-2016年新课改全国Ⅰ卷为中心[D]. 叶炜行. 重庆师范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高考题:创新能力再考——国考数学学科负责人报告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