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VC的电力电子电路的可视化程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沈巍[1](2017)在《基于无线技术的嵌入式机柜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电子技术以及嵌入式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型舰船、电网、厂房等一些特殊应用场所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场所的规模越来越大,设备数量也越来越多,而且这些设备大多成本高昂,初期工作人员容易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何对这些设备进行流程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监测与管理也就变得十分重要。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舰船、电网、厂房等为应用场景,以机柜为载体,结合数据采集技术、无线组网技术以及嵌入式技术,研究基于无线技术的嵌入式机柜监测系统。本文设计的无线监测系统由采集节点、路由节点和汇聚节点三部分组成。采集节点和路由节点分布在需要监测的区域内,汇聚节点放置于监控中心,结合星形网络拓扑结构,选用STM32F103作为中央处理器,配以uC/OS-Ⅲ嵌入式操作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采集舰船、电网内部设备的电压、电流等设备状态信息以及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信息;并以视频采集模块监测舰船、电网等内部的各个关键设备,并以此判断所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正常与否,路由节点按照TDMA的调制方式通过基于APC-433M的无线网络按照一定周期接收来自采集节点的监测信息,路由节点接收信息完成后,按照本文设计的数据传输格式,采用FDMA的调制方式发送至汇聚节点,并由汇聚节点对数据进行处理解析并发送至本文设计的基于C#的软件监测平台,两种无线调制方式很好的解决了信道冲突、数据丢包等问题。通过监控中心的软件监测平台工作人员可以直观的查看设备的运行状态,同时增加了数据库以记录设备的运行状态,方便研究人员根据历史数据对舰船、电网等的设备监测工作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通过软硬件的结合,实现了对舰船、电网等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的目的,本监测系统不仅有助于保证舰船、电网内部设备正常的运行,而且还可以拓展用于训练初期工作人员,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王丹[2](2017)在《野外维护元器件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军事力量的发展,部队所使用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多,应用在各种武器装备上的元器件数目逐渐增大,这就使得对军用元器件的管理提出了更加智能化的需求。同时,为了更好地保密性和安全性,维护任务一般需要在野外进行,这给元器件的管理任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本课题来源于某单位承担的武器装备野外维护任务。为解决武器装备在野外维护时,对维修用元器件进行智能化的管理需求,研制野外维护元器件智能管理系统。智能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三个分系统:控制系统、管理系统、供电系统。控制系统采用分功能设计,利用步进电机作为电力拖动装置带动元器件运载机构运作,选用STM32F103ZET6作为主控芯片,软件采用C编程语言,运用S形调速算法对电机速度进行调控;管理系统采用自顶而下的模块化设计,先将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模块化划分,再利用可视化编程技术VC++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开发,同时利用数据库访问技术对元器件管理数据库进行访问,完成用户权限管理、元器件管理等功能;供电系统是整个野外维护元器件智能管理系统的电力支撑,由于野外作业环境的恶劣,不能保证全天候的交流220V电压输入源供应,为应对意外掉电情况,供电系统采用直流UPS电源和大功率蓄电池组以及DC/DC电源模块等组成。同时,在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加入了串口通信的设计,保证两个分系统的信息交互。经试验验证,本课题所设计开发的野外维护元器件智能管理系统,满足野外保障任务的需求,能够对元器件进行智能化管理。同时,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抗冲击性能,能够保证系统在野外作业环境下平稳安全的运行。野外维护元器件智能管理系统的诞生结束了野外环境下元器件杂乱无章的管理状况,填补了单位在武器装备野外维护任务中对元器件智能化管理的空白。
邹超然[3](2016)在《基于PMAC的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结构设计及数控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是一种用于汽车大型覆盖件模具表面热处理的数控机床。目前,国内外这类机床多采用高成本的封闭性数控系统,无法适应现代化加工中开放性和低成本化的要求。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汽车工业的需求,需要研究用于汽车大型覆盖件模具热处理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并开发出具有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等特点的数控淬火机床。本文针对汽车大型覆盖件模具特点和淬火工艺要求,研制了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基于PMAC运动控制卡,开发了适用于汽车大型覆盖件模具表面热处理且具有高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数控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根据对汽车大型覆盖件模具特点的研究和对淬火机床淬火功能的分析,提出了淬火机床采用五轴龙门式结构的设计方案,并研制了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主要包括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的结构设计、运动学建模和部件选型。为了减少齿轮齿条传动对机床运动精度的影响,设计了齿轮齿条副无间隙传动机构以消除齿间间隙,提高机床的运动精度。分析了各种开放式数控系统结构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发了 PC+PMAC的数控硬件系统。根据机床的控制要求,对数控系统的组件进行选型。根据电路设计原则和电气控制柜安装要求,设计了机床的控制电路,并搭建了机床的硬件平台。为保证机床运动功能,对驱动电机参数进行了设置。为保证机床运动的稳定性和精度,研究了 PID控制算法,对PMAC运动控制卡的PID参数进行了调节。采用PLC编程技术编写程序对PMAC运动控制卡的I/O信号进行处理,开发了数控面板和手摇脉冲发生器的操作控制功能。根据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结构特点和对汽车大型覆盖件模具淬火要求的研究,采用模块化的编程思想,基于VC++6.0开发了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专用数控软件。对上位机进行编程调用PMAC动态链接库函数,实现了上位机与PMAC运动控制卡的通讯。基于多线程技术、消息处理机制开发了人机界面中的实时管理模块。基于实时数据采集技术开发了数据采集界面,基于VC与MATLAB混合编程开发了轨迹预览界面。为解决工件坐标系到机床坐标系的变换问题,提出了对工件坐标系进行标定的方法。研究了空间圆弧轨迹,提出了基于PMAC的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进行空间圆弧插补的方法。通过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的运动试验,验证了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结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数控系统功能的完善性,保证了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能满足工作要求。
程志[4](2012)在《交流电力智能传感器粗信号处理实验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传感器技术是信息获取的基础,智能传感器是传感器的重要发展趋势,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种前沿技术。粗信号处理是智能传感器的一个核心内容。项目组对交流电力智能传感器的粗信号处理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深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迫切需要研制一套这方面的实验系统。首先,本论文阐述了研制交流电力智能传感器粗信号处理方法实验系统的背景、现状、意义及目的。针对本系统的需求,根据系统开发流程,设计出了该实验系统的方案,提出了基于上位机PC系统和嵌入式应用系统构建该实验系统的结构框架。接着,完成了嵌入式应用系统的电路设计。该系统以电压互感器TV19、电流互感器TA17(L)-04感知电力信号,以运算放大器LM324为核心完成信号调理,以STC12C5A60S2单片机为其微处理器,并利用了它自带的AD转换器实现交流电力信号的模/数转换,利用MAX232芯片构建系统的串口通讯通路,采用LCD1602液晶显示器实现系统信息的显示。然后,基于Keil C开发出了嵌入式系统的软件。该软件能够完成电力信号的采集、粗信号处理、显示及与上位机的通讯等功能。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在Visual C++6.0集成开发环境中完成了上位机的软件系统设计。该系统能够实现电力信号的仿真、粗信号处理、显示及与嵌入式系统的通讯等功能。实验结果表明,开发出的该实验系统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电力智能传感器各种粗信号处理方法的性能实验。
谢银银[5](2010)在《虚拟DSP模块在电力电子电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电力电子数字控制中必不可少的部件。针对传统的DSP应用系统设计周期长这一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DSP应用系统设计,其设计过程主要分为3个部分:方案设计、编程调试及产品实现。方案设计及编程调试的过程可以在仿真软件中完成,取代了传统的硬件调试过程,可以较快地给出满意的设计结果。在方案设计及编程调试中,采用VC++软件、Saber及其自带的MAST语言。本文详细阐述了Saber软件的MAST语言建模的语法规则、MAST语言建模的基本方法及MAST语言与VC++的接口技术。在Saber里搭建主电路,并在VC++环境里编写软启动、控制计算程序等。用Saber自带的MAST语言,编写了开关管的驱动程序,该程序调用VC++里的程序,生成虚拟DSP模块控制主电路。在仿真环境里得到良好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之后,再将VC++里的程序不用经过任何修改直接复制到CCS里,烧写到实际DSP芯片里进行实验。最后,分别以简单的Buck电路及复杂的三相三电平逆变电路为例,在Saber仿真环境中分别搭建了主电路及基于该主电路的虚拟DSP控制系统,并在台架上进行实验。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用VC++及MAST语言联合建立的虚拟DSP模块去控制仿真电路的效果等同于采用真正的DSP控制实际电路,能准确模拟实际系统的特性,大大地缩短设计与调试周期。对于DSP应用系统设计来说,基于MAST语言与VC++的虚拟DSP模块的实现方法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
洪武[6](2010)在《基于VC的电力电子仿真平台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年来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其他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与之相对于的教学资源毕竟增加有限,造成生均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同时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已逐渐成为热点和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对电力电子仿真平台的开发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索。为了开发满足需要的电力电子仿真平台,选择合适的算法是成功的基础。电力电子电路中的各种电力电子器件都是非线性的,因此造成了电力电子电路具有非线性的性质。当电力电子电路的各个变量呈周期性变化时,在各个周期时间内,电路的各个参数重复变化,所以只要重点分析其中一个周期内电路工作情况就可以实现对电路的分析。在分析电力电子电路时,可以通过把器件进行理想化处理,从而实现把电路简化成在时间上由若干个段组成的线性电路,然后再对各个时间段内的线性电路进行分析计算。在数字计算机上对连续系统进行仿真时,由于数字计算机的数值及时间均具有离散性,而被仿真系统的数值及时间均具有连续性,因此需要对电路进行分析建模,通过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和分阶段仿真法,建立电路在各个阶段的数学描述,再使用合适的数值积分算法,将微分方程变换成差分方程,再通过迭代计算得到要求的电压、电流信息。本文所开发的电力电子仿真平台参考了目前已经有了的电力电子仿真动画、实验设备等资料,主要仿真电力电子主电路的工作情况,能够根据使用者选择的电路和设置的参数进行仿真计算,并将仿真结果以图形和文档两种形式输出显示。在这个仿真平台上,已经做好了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中常用的电力电子变换电路实例,使用者只要在电力电子仿真平台的界面上选择要仿真的电力电子电路,就可以像做实验一样进行仿真。本仿真平台仿真界面直观形象、简单明了,具有人机对话功能,仿真结果输出显示人性化。本仿真平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后,老师上课时无需在黑板上用粉笔徒手作画,过去常用的投影机也退出了教室,仿真软件输出的波形图准确而逼真,而且节约的大量的时间给老师讲解和学生理解,大大方便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效果。由于本次开发的软件平台占用资源很少,学生可以在上完课后使用优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将仿真软件拷贝带走,或者由老师上传到网络,学生随时可以下载,而且它的响应速度快、仿真电路直观形象、仿真结果与实际电路相差较小、仿真结果显示直观,以及应用界面能够将使用者和软件开发技术隔离,使用者不必知道开发程序就能够方便的使用仿真平台的各项功能。基于Visual C++开发的电力电子仿真平台能够在不安装其他播放软件的情况下方便的使用。学生可以在课外自己学习,通过反复调试电路的各个参数,观察参数变化对电路仿真结果造成的影响,进一步理解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各种电力电子器件和基本变换电路的物理特性。本文以电力电子变换中比较基础的“降压斩波变换电路”为例阐述了基于VC的电力电子仿真平台的实现,并使用该界面作了实例仿真实验,对实验仿真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验证仿真结果,并将实验结果与PSIM仿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得出:仿真平台的界面很友好,使用方便,并且准确性比较好。
王公旺[7](2010)在《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运动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是运动控制器,随着微电子技术与半导体工艺的发展,DSP芯片的性能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目前高性能运动控制器大都采用DSP芯片为核心。基于DSP的运动控制器不但能使复杂的算法和功能得以实现,而且采用软硬件配合开发方便,有一定的灵活性。本论文以国家863项目“10KV电力线路带电作业机器人”为背景,以该项目带电作业机器人产品样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运动控制器发展现状的调研和分析,结合带电作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实际需求,提出了采用DSP+CPLD为核心设计运动控制器的方案。该方案将DSP和CPLD相结合,一方面DSP作为运动控制器的核心处理器,具有灵活的编程功能,能实时方便地实现复杂的速度控制算法,提高了控制性能:另一方面将大量的逻辑控制功能和外围接口电路集成在CPLD中,提高了运动控制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因为CPLD具有在现场可重构的特性,保证了运动控制器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也大大方便了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本文对控制器的各功能模块如DSP最小系统、驱动器及其它接口电路、CPLD功能设计的实现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交流伺服电机控制技术、位置闭环伺服PID控制算法和改进的梯形加减速控制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控制器的软件系统。采用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完成DSP主程序和各中断服务子程序设计。同时运用VC软件设计了上位机监控界面,用于试验阶段对电机运行状态的监控,及对系统控制参数的整定。
杨乾[8](2009)在《基于ARM的煤矿水源井监控系统》文中认为本课题针对当前煤矿企业对水的依赖性和企业自身发展对水源的需求等实际问题,研制了基于ARM的煤矿水源井监控系统。论文主要介绍了监控系统监控终端(RTU)的硬件设计、软件算法设计以及通讯技术、电机的保护原理和监控系统上位机的软件设计。监控终端(RTU)的算法设计方面,针对系统数据信号的特点和系统分析的需要,对水位、流量、出水口压力采用直流采样,对相电流、相电压采用交流信号采样。对采样后的数据进行数值分析和计算,获得了高精度的煤矿水源井参数的测量和系统的控制。通讯部分采用的是具有接收灵敏度高、频率稳定、传输效率高等优点的无线数传电台与RS-232组成无线网络,实现了数据的上下传输。监控终端(RTU)的硬件设计方面主要采用ARM芯片作为监控分站的终端处理核心,实时检测水源井的水位,出水口压力、流量等参数。实时显示水源井各参数的动态特性,并查看水位的历史变化。同时,ARM处理器通过互感器对数据采集处理后,可计算出水泵电机的三相电流、电压的实际值,根据电机的相序电流、电压的大小,可对电机实时有效的微机保护。并根据监控中心命令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和数据传送。监控终端软件方面主要考虑到时实采样的准确性,uClinux系统在ARM系统上数据处理的快速性与实时性,以及与监控系统软件的通信显示方面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系统监控的软件利用VC++6.0中的编程进行实时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控制、数据的实时显示、报表打印和报警等功能。通过ADO对象和SQL Sever,与windows系统上的数据库服务器进行实时数据的交互。
李维赞[9](2008)在《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能够代替人工进行线路巡检工作,提高线路巡检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因而,积极研制性能可靠的巡检机器人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以新型巡检机器人机械本体为控制对象,研究开发了能实现巡检机器人自主行走和自主越障的智能控制系统。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机器人行走与越障动作原理,确定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在对递阶式控制和专家控制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专门的三级控制结构用于控制系统整体结构设计,规划了基于规则库的专家控制系统用于机器人动作规划。按照三级控制系统结构的要求,使用基于研华PCM-3370主板的计算机系统作为机器人主控机,结合由MV-C320图像采集卡、VS-902H摄像机和镜头组成的图像采集设备,完成组织级的硬件设计。设计具有光电隔离电路和串口通信电路的STC89C52单片机系统作为下位机;研究,实现多种传感器的使用和直流电机控制;设计基于MC33035和MPM3003的无刷电机控制模块,完成执行级的硬件设计。同时,通过对具有12路信号的遥控模块进行设计改造,实现18路信号输出,用于机器人遥控操作。研究组织级软件的功能,确定主控机软件功能模块。采用VC6.0程序设计了软件主界面、串口通信界面和图像处理界面,实现了串口通信的部分功能。对图像传输的方法和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执行级单片机程序功能,编写了主程序、串口通信程序和跨越悬垂线夹程序。对于遥控模块程序,提出了一种利用软件二次译码实现通路扩展的方法,设计程序流程图,编写程序。通过对上述控制系统的调试与实验,证明基于PCM-3370主板的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流畅性;无线遥控模块收发信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通道扩展的可行性。同时验证了单片机控制板的正确性。本文工作的创新性,主要有以下几点:设计了基于“远程监控主机+组织级+执行级”的控制系统结构,提出了基于规则库的机器人动作规划方法。根据这些理论,设计了由“远程计算机+PC/104主板计算机+单片机系统”组成的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扩展遥控模块信号通道的方法。设计了控制软件界面和越障程序。
周海军[10](2008)在《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DSP测控技术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机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微机械陀螺之中,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得到国内外的深入研究。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利用高速旋转转子的陀螺效益,来实现对载体运动角速度的测量,并可同时实现线加速度的测量。载体的角速度和线加速度通过陀螺的差分电容结构被转化为相应的电容变化,进而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输出。检测陀螺角速度和线加速度被转化为检测相应的差动电容。根据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的差分电容结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使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数据处理芯片(DSP)平台下来实现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的检测及控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首先,介绍了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的电容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陀螺角运动和线运动的动力学方程。讨论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DSP处理器来对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进行信号检测和控制。其次,介绍了数字解调原理,结合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的结构特点,提出使用自相关算法来实现陀螺信号检测。构建了一个基于DSP的同步幅值解调检测系统,经实验,该系统能够满足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的信号检测要求。最后,为了实现对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的闭环控制,设计了一个使用增量式PID算法的控制器,并在VC33DSP开发平台下,使用该控制器算法开发了一个能用于对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进行闭环控制的可视化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主要是对VC33DSP开发系统的外设A/D、D/A和PCI芯片进行编程应用。具体为:使用VC++编写的用于进行数据和命令传递的可视化界面,对CY7C09449PCI芯片编程实现DSP与PC之间通信,使用VC33DSP汇编语言编写增量式PID算法以及对实现数据输入、输出的A/D、D/A的应用编程。经实验,整个系统运行良好,PID控制器的参数可以便捷地修改,且能实时地掌握控制器的效果,这为对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的五路闭环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的检测和控制系统优点在于:(1)对于信号检测,在DSP中使用自相关算法,避免了模拟幅值解调需要提供同频载波参考信号的难题,同时也避免了使用模拟器件带来的频率误差和相位误差。(2)对于闭环控制,可视化的控制能及时掌握控制效果,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控制参数。(3)无论对于信号检测还是闭环控制,通过对检测和控制算法的复制修改就能实现多路检测和控制,方便了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的多路检测和控制。
二、基于VC的电力电子电路的可视化程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VC的电力电子电路的可视化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无线技术的嵌入式机柜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嵌入式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功能架构与关键技术 |
2.1 监测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监测系统无线网络分析 |
2.2.1 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选型 |
2.2.2 监测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
2.3 嵌入式控制技术 |
2.3.1 嵌入式处理器 |
2.3.2 实时操作系统uC/OS-Ⅲ |
2.4 软件监测平台编程语言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监测网络节点硬件设计 |
3.1 无线节点整体硬件设计 |
3.2 STM32控制器硬件核心电路设计 |
3.2.1 STM32F103VET6控制器介绍 |
3.2.2 STM32F103VET6核心电路设计 |
3.3 系统关键电路设计 |
3.3.1 电源电路设计 |
3.3.2 SD卡存储器硬件电路设计 |
3.3.3 USB转TTL电路设计 |
3.3.4 OLED显示屏电路硬件设计 |
3.3.5 RS485通信电路的设计 |
3.3.6 无线传输模块硬件设计 |
3.4 测量模块硬件设计 |
3.4.1 温湿度测量电路设计 |
3.4.2 仪器姿态测量电路设计 |
3.5 无线视频监测模块设计 |
3.5.1 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
3.5.2 Wi-Fi无线路由器模块设计 |
3.6 无线模块PCB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线通信协议与监测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无线网络拓扑结构的通信与实现 |
4.1.1 无线网络拓扑结构 |
4.1.2 无线网络控制命令的发布 |
4.1.3 监测网络网间冲突控制 |
4.1.4 无线节点间信道冲突控制 |
4.1.5 无线监测网络的建立过程 |
4.2 无线网络节点程序设计 |
4.2.1 网络节点工作过程 |
4.2.2 网络节点程序设计 |
4.3 无线传输数据帧结构设计 |
4.3.1 命令帧格式 |
4.3.2 数据帧格式 |
4.3.3 通用帧格式 |
4.3.4 错误反馈帧格式 |
4.4 数据发送、接收 |
4.4.1 数据发送 |
4.4.2 传统UART接收方式 |
4.4.3 UART接收优化设计 |
4.5 无线软件监测平台设计 |
4.5.1 监测平台软件开发环境 |
4.5.2 监测平台软件设计 |
4.6 监测平台数据库模块设计 |
4.6.1 保存数据功能 |
4.6.2 查询数据功能 |
4.6.3 删除数据功能 |
4.6.4 维护数据功能 |
4.7 uC\OS-Ⅲ操作系统关键实现 |
4.7.1 软件开发环境 |
4.7.2 uC/OS-Ⅲ操作系统移植要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系统硬件模块调试 |
5.2 系统软件测试 |
5.3 无线监测网络测试 |
5.3.1 传输距离测试 |
5.3.2 绕障能力测试 |
5.3.3 监测网络通信测试 |
5.3.4 监测网络稳定性测试 |
5.4 系统整体测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嵌入式机柜实物图 |
附录B 无线节点部分实物图 |
附录C 网络节点部分原理图 |
附录D 系统部分核心程序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野外维护元器件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元器件智能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系统整体分析与设计 |
2.1 引言 |
2.2 系统整体设计原则 |
2.3 系统整体分析 |
2.3.1 系统需求分析 |
2.3.2 系统性能指标 |
2.4 系统整体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主控单元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3.2.1 主控芯片的选取 |
3.2.2 主控单元外围电路的设计 |
3.3 驱动机构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3.3.1 步进电机的选取与相关计算 |
3.3.2 步进驱动器的选取与设置 |
3.3.3 制动器的选取 |
3.4 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3.4.1 限位信号调理电路 |
3.4.2 继电器控制信号调理电路 |
3.5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3.5.1 步进电机调速算法设计 |
3.5.2 控制系统串口通讯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管理系统硬件平台 |
4.3 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
4.4 元器件数据库系统设计 |
4.5 管理系统的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 |
4.5.1 管理系统登录功能 |
4.5.2 用户管理功能 |
4.5.3 元器件管理功能 |
4.5.4 管理系统串口通讯功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供电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电源设计 |
5.2.1 系统功率计算 |
5.2.2 电源模块设计 |
5.3 掉电保护设计 |
5.3.1 设计要求 |
5.3.2 UPS工作方式的选取及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调试及试验 |
6.1 引言 |
6.2 系统调试 |
6.2.1 控制系统单调试 |
6.2.2 管理系统单调试 |
6.2.3 系统串口调试 |
6.3 系统试验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PMAC的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结构设计及数控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感应淬火技术 |
1.2.1 感应淬火基本原理及特点 |
1.2.2 国外感应淬火设备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3 国内感应淬火设备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开放式数控系统 |
1.3.1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定义及特点 |
1.3.2 国外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内容 |
2 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结构设计 |
2.1 五轴机床常见结构 |
2.2 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总体方案设计 |
2.2.1 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结构形式 |
2.2.2 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运动学建模 |
2.3 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方案设计 |
2.4 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结构设计 |
2.5 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主要组件 |
2.5.1 直线模组 |
2.5.2 减速器 |
2.6 本章小结 |
3 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数控硬件开发 |
3.1 开放式数控硬件开发策略 |
3.2 数控硬件选型 |
3.2.1 上位机 |
3.2.2 下位机 |
3.2.3 伺服机构 |
3.2.4 其他硬件 |
3.3 数控硬件平台搭建 |
3.4 数控硬件开发 |
3.4.1 驱动电机的设置 |
3.4.2 PMAC参数设置 |
3.4.3 数控面板程序开发 |
3.4.4 手摇脉冲发生器程序开发 |
3.5 本章小结 |
4 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数控软件开发 |
4.1 开放式数控软件开发策略 |
4.2 数控软件的开发环境及相关技术 |
4.2.1 数控软件的开发环境 |
4.2.2 通讯驱动程序 |
4.2.3 人机界面设计原则 |
4.2.4 多线程技术 |
4.2.5 实时数据采集技术 |
4.2.6 VC与MATLAB混合编程技术 |
4.3 实时控制部分程序开发 |
4.3.1 PMAC运动控制卡的初始化 |
4.3.2 后台PLC监测和控制程序 |
4.4 控制管理部分程序开发 |
4.4.1 自动模块 |
4.4.2 手动编辑模块 |
4.4.3 手动输入程序控制模块 |
4.4.4 手动、手脉和回零模块 |
4.4.5 信息显示模块 |
4.4.6 其他功能按钮 |
4.5 示教再现部分程序开发 |
4.5.1 示教再现原理以及相关技术 |
4.5.2 示教再现模块设计 |
4.5.3 示教再现模块开发 |
4.5.4 示教再现模块中的数据采集界面 |
4.5.5 示教再现模块中的轨迹预览界面 |
4.6 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轨迹规划 |
4.6.1 工件坐标系标定 |
4.6.2 空间圆弧插补 |
4.7 本章小结 |
5 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运动试验 |
5.1 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操作试验 |
5.2 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示教再现功能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交流电力智能传感器粗信号处理实验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项目背景 |
2 交流电力智能传感器粗信号处理实验系统方案设计 |
2.1 开发流程 |
2.1.1 立项阶段 |
2.1.2 需求阶段 |
2.1.3 设计阶段 |
2.1.4 实现阶段 |
2.1.5 测试阶段 |
2.1.6 部署阶段 |
2.2 实验系统需求分析 |
2.2.1 需求分析 |
2.2.2 研究内容 |
2.3 系统方案设计 |
2.3.1 硬件方案设计 |
2.3.2 软件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交流电力智能传感器实验系统电路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2 电路模块设计 |
3.2.1 处理器选型 |
3.2.2 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
3.2.3 电源设计 |
3.2.4 数据存储器扩展 |
3.2.5 通讯电路 |
3.2.6 信号感知电路 |
3.2.7 信号调理电路 |
5.2 交流电参数实验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附 1 交流电力智能传感器粗信号处理系统硬件仿真图 |
附 2 交流传感器粗信号处理试验系统参考程序 |
致谢 |
(5)虚拟DSP模块在电力电子电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2 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概述 |
1.3 传统的DSP 应用系统设计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利用 Saber 自带的 MAST 语言建模 |
2.1 引言 |
2.2 MAST 语言 |
2.3 MAST 语言建模的基本方法 |
2.4 MAST 语言建立虚拟DSP 模块 |
2.5 本章小结 |
3 MAST 语言与VC++联合建模 |
3.1 引言 |
3.2 VC++编程模板 |
3.3 MAST 语言与VC++接口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4 虚拟 DSP 模块控制 Buck 变换器 |
4.1 Buck 电路应用系统设计流程 |
4.2 Buck 电路控制器设计 |
4.3 虚拟DSP 模块 |
4.4 仿真和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虚拟DSP 模块控制三相三电平逆变器 |
5.1 三相三电平逆变器主电路拓扑 |
5.2 数学模型 |
5.3 基于dq0 坐标系下的瞬时电压闭环控制 |
5.4 虚拟DSP 模块 |
5.5 三相三电平逆变器系统说明 |
5.6 仿真和实验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6.1 本文工作的总结 |
6.2 今后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VC的电力电子仿真平台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
1.2 计算机仿真技术介绍 |
1.3 系统仿真的一般步骤 |
1.4 各仿真软件简介与比较 |
1.5 课题的研究目标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形式 |
第二章 电路分析理论基础 |
2.1 线性电阻元件 |
2.2 电容元件 |
2.3 电感元件 |
2.4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
2.5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
2.6 支路电流法 |
2.7 单相交流电路的稳态解 |
第三章 电路的计算机仿真方法 |
3.1 分阶段仿真法 |
3.2 数值求解的基本概念 |
3.3 Euler法 |
3.4 二阶Runge—Kutta法 |
3.5 经典Runge—Kutta法 |
3.6 几种算法的分析 |
3.6.1 单步法与多步法 |
3.6.2 计算精度与步长和阶次 |
3.7 几种算法的计算稳定性 |
3.7.1 Euler法的计算稳定性 |
3.7.2 二阶Runge—Kutta法的计算稳定性 |
3.7.3 经典Runge—Kutta法的计算稳定性 |
第四章 电力电子仿真平台的总体设计 |
4.1 设计目标 |
4.2 功能设计 |
4.3 开发软件选择 |
第五章 电力电子仿真平台的实现 |
5.1 Visual C++简介 |
5.1.1 Visual C++菜单栏 |
5.1.2 文档与视图 |
5.1.3 对话框和控件 |
5.1.4 图形处理 |
5.2 仿真平台说明 |
5.3 仿真界面设计 |
5.3.1 建立电力电子仿真平台文档应用程序 |
5.3.2 设置电力电子电路仿真菜单 |
5.3.3 建立电力电子仿真平台对话框 |
5.4 程序设计 |
5.4.1 初始变量设计 |
5.4.2 仿真计算开始判断设计 |
5.4.3 仿真电路及波形坐标绘制 |
5.4.4 降压斩波电路分析建模 |
5.4.5 算法的实现 |
5.5 生成Release文件 |
5.5.1 生成Release文件方法一 |
5.5.2 生成Release文件方法二 |
第六章 仿真结果分析及验证 |
6.1 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 |
6.1.1 无负载等效电动势仿真及结果分析 |
6.1.2 负载电流连续的有负载等效电动势仿真 |
6.1.3 负载电流断续的有负载等效电动势仿真 |
6.2 仿真结果验证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运动控制技术概述 |
1.2 运动控制系统发展与现状 |
1.3 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发展概述 |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5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2 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2.1 交流伺服电机控制技术 |
2.2 位置闭环伺服PID控制算法研究 |
2.3 加减速控制方法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 控制系统核心芯片TMS320F2812 |
3.3 DSP最小系统 |
3.4 DSP最小系统模块软件组成 |
3.5 控制系统DSP软件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4 接口电路及CPLD硬软件实现 |
4.1 驱动器及其它接口电路 |
4.2 CPLD芯片选型 |
4.3 基于CPLD的编码器接口总体设计 |
4.4 CPLD的软件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5.1 控制器与上位机接口电路 |
5.2 VC程序界面设计 |
5.3 串行通信功能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实验与总结 |
6.1 电机运动控制流程 |
6.2 PID控制参数整定 |
6.3 带电作业机器人控制实验 |
6.4 论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8)基于ARM的煤矿水源井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情况及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和水平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2 系统整体设计概述 |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2 系统设计目标 |
2.3 通讯方案的确定 |
2.4 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
2.5 ARM 介绍 |
3 电动机保护原理与算法 |
3.1 电动机保护原理 |
3.1.1 用对称分量法分析电机的各种状态 |
3.1.2 基于过流、负序和零序电流的故障判据 |
3.2 过载时间常数算法 |
3.2.1 启动过程 |
3.2.2 过载保护 |
3.3 信号采样算法 |
3.3.1 采样方式的比较 |
3.3.2 交流采样原理 |
3.3.3 实时有效值算法 |
3.3.4 正序、负序电流分量的算法 |
4 无线网络及系统通信协议 |
4.1 无线通讯技术 |
4.1.1 基本原理 |
4.1.2 频率调制 |
4.1.3 锁相环(PLL)的工作原理 |
4.2 无线电台的使用和选择 |
4.2.1 无线电台的使用 |
4.2.2 无线电台的选择 |
4.2.3 无线电台的优点 |
4.3 系统的通讯协议 |
5 监控终端的硬件设计 |
5.1 监控终端总体设计框架 |
5.2 各部分硬件电路设计 |
5.2.1 微处理器的选择 |
5.2.2 电源管理芯片 |
5.2.3 混合电压系统的设计 |
5.2.4 传感器的选择 |
5.2.5 信号调理电路 |
5.2.6 同步采样电路 |
5.2.7 复位电路设计 |
5.2.8 外部存储器扩展 |
5.2.9 RS-232 通讯接口 |
5.2.10 显示模块的设计 |
5.2.11 继电器控制电路 |
6 操作系统移植和软件设计 |
6.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linux 简介 |
6.2 uClinux 的起动过程 |
6.3 uClinux 在ARM 上的进程设计 |
6.3.1 进程和线程 |
6.3.2 进程调度 |
6.3.3 进程的状态和进程的创建 |
6.3.4 监控终端的进程及通信设计 |
6.4 uClinux 在ARM 上的移植 |
7 系统监控软件的设计 |
7.1 系统软件的概述 |
7.2 数据环境建立 |
7.2.1 数据库的选择与创建 |
7.2.2 数据库的操作 |
7.3 监控中心的软件 |
7.3.1 监控中心软件开发环境 |
7.3.2 监控中心软件的组成 |
7.3.3 监控中心软件的运行情况与其关键技术 |
7.4 远程访问的软件 |
8 实验过程及总结 |
8.1 监控终端的软件调试 |
8.1.1 ADS 调试实验 |
8.1.2 LCD 显示实验 |
8.1.3 Linux 系统移植实验 |
8.2 系统监控软件的调试 |
8.3 实验总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来源 |
1.2 课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巡检机器人的机构原理及控制系统的功能 |
2.1 巡检机器人的机构原理 |
2.2 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3 巡检机器人控制理论研究 |
3.1 机器人智能控制理论 |
3.2 基于递阶控制理论的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3.3 基于规则库的动作规划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4.2 主控机系统硬件设计 |
4.3 下位机系统硬件设计 |
4.4 无线遥控模块设计 |
4.5 硬件抗干扰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5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主控机软件研究与设计 |
5.2 单片机程序设计 |
5.3 无线遥控模块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调试和实验 |
6.1 PC/104计算机系统的安装与运行 |
6.2 下位机系统实验 |
6.3 软件调试 |
6.4 无线遥控模块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DSP测控技术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 |
1.1.1 美国 |
1.1.2 日本 |
1.2 微电子机械器件中的检测及控制技术 |
1.2.1 电容检测方法 |
1.2.2 集成电容检测芯片 |
1.2.3 幅值解调技术 |
1.2.4 模拟PID 控制及数字控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1.6 小结 |
第二章 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的结构 |
2.2 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的工作原理 |
2.2.1 理想转子微陀螺仪 |
2.2.2 旋转刚体转子基本理论 |
2.2.3 微悬浮转子的运动方程 |
2.2.4 角速度及线加速度检测方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 DSP 的数字幅值解调系统 |
3.1 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的电容检测原理及电容结构 |
3.2 数字解调原理 |
3.2.1 数字相敏解调的相关性原理 |
3.2.2 数字相敏解调方案 |
3.3 基于DSP 实现同步解调的实验系统 |
3.3.1 数字自相关原理 |
3.3.2 DSP 数字解调实验的系统组成 |
3.3.3 DSP 数字解调试验的系统实现 |
3.4 数字相敏解调的性能指标与参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VC33 DSP 的测控系统 |
4.1 数字检测控制系统的原理及组成 |
4.1.1 系统组成 |
4.1.2 IIR数字低通滤波器原理及Matlab仿真 |
4.1.3 数字增量式PID控制器 |
4.2 基于VC33DSP 的测控系统的实现 |
4.2.1 TM5320VC33PS DSP 开发软件CC(Code Composer) |
4.2.2 TM5320VC33PS DSP 芯片 |
4.2.2.1 VC33 的主要功能 |
4.2.2.2 VC33 存储器映射 |
4.2.2.3 VC33 的中断处理 |
4.3 系统中的相关硬件外设 |
4.3.1 MAX125 A/D 芯片 |
4.3.2 DAC7724 D/A 芯片 |
4.3.3 CY7C09449PV PCI 芯片 |
4.4 系统程序编写 |
4.4.1 软件流程图 |
4.4.2 A/D 数据采集 |
4.4.3 IIR 低通滤波实现 |
4.4.4 增量式PID控制程序实现 |
4.4.5 对CY7C09449 编程 |
4.4.6 D/A 数据输出 |
4.5 实验结果 |
4.6 实验系统中几个关键性问题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四、基于VC的电力电子电路的可视化程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无线技术的嵌入式机柜监测系统研究[D]. 沈巍. 大连交通大学, 2017(12)
- [2]野外维护元器件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丹.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17(03)
- [3]基于PMAC的五轴龙门式淬火机床结构设计及数控系统开发[D]. 邹超然.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1)
- [4]交流电力智能传感器粗信号处理实验系统的研制[D]. 程志. 西华大学, 2012(02)
- [5]虚拟DSP模块在电力电子电路中的应用[D]. 谢银银.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7)
- [6]基于VC的电力电子仿真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 洪武. 安徽大学, 2010(03)
- [7]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王公旺. 山东科技大学, 2010(02)
- [8]基于ARM的煤矿水源井监控系统[D]. 杨乾. 安徽理工大学, 2009(06)
- [9]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李维赞. 山东科技大学, 2008(03)
- [10]静电悬浮转子微陀螺DSP测控技术相关问题研究[D]. 周海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