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数据库的便携式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楚清[1](2021)在《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是一种能够对人们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的疾病,此类疾病患病后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又极易突然发病,且致死率较高,病情发作后的最佳救治时间十分有限。若依赖于传统方式,前往医院使用特定的医疗器械进行一段时间的监测后,再对数据进行人工诊断与分析,实时性差且成本较高。当前可穿戴设备能够为人们提供近乎无感的生理数据采集服务,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远距离人体健康监护系统的不断发展,研发能够满足生理参数远程实时监测的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健康数据服务平台领域的发展现状,针对目前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实际需求,研究了针对海量健康数据的存储方案,完成了平台所包含的健康数据管理系统以及移动客户端的开发测试及部署工作。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了健康数据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其实现架构。本文采用B/S模式搭建健康数据服务管理系统,基于需求分析设计并实现了用户管理、权限控制、活动管理、设备数据、设备地图、设备告警、日志监测等多个系统模块,实现了登录鉴权、数据范围设置、健康数据的可视化、健康状况异常告警等功能,方便对于用户的生理指标进行集中监护,能够及时地对于用户的异常健康状态进行告警和及时处置。2.研究了海量数据存储技术,设计了关系型数据库与时序数据库混合存储方案。针对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具有系统处理实时性要求高、用户规模庞大等特点,本文将海量健康数据存储至时序数据库中,使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得到妥善存储,提高了健康数据的实时存储、检索能力,使系统的健康数据实时处理得以实现。3.研究了实时消息推送技术,实现了实时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研究了可穿戴设备的数据传输协议,基于跨平台技术进行移动客户端部分的开发,利用蓝牙对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获取,并通过HTTP传输至服务器端,实现了数据从短距离到远程的中继传输。4.完成了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开发,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优化和部署。本文搭建的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服务平台能够为多个场景下的日常监测及健康保健需求提供技术支撑。经测试,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具有功能完备、可靠性高、安全性强、时延低、故障率低、平台无关性等优良的性能。
周葛[2](2021)在《用于心律失常自动诊断的动态心电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律失常是指心跳的频率或节律出现异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危及生命。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一种记录心脏每个心动周期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临床上医生能根据病人的ECG图形并结合相关病史和临床表现而得出心律失常的诊断。但异常ECG或许是偶然出现,人工分析不仅费时费力并难免带入主观片面性,且先记录后分析诊断模式多耗时较长也难以应对突发风险。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心电采集领域和心律失常分类算法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然而,将“心电采集+心电诊断+远程管理”一体化研究的比较少。因此,研究适用于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医院的使用方便且具有心律失常自动诊断和远程数据管理功能的动态心电监测系统非常有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用户预防突发风险,另一方面能帮助有效的节约医疗资源。本文主要研究用于心律失常自动诊断的动态心电监测系统,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开发了动态心电数据采集器。该采集器以STM32F405RG为核心,采用24位集成模拟前端ADS1291设计信号调理模块,可实时获取使用者的心电信号,将其以无线方式传输至心电监测客户端,或保存至TF存储卡中。该采集器具有低功耗、小型化及可穿戴的技术特点。2、设计开发了心电监测客户端软件和心电数据远程记录管理系统。心电监测客户端软件基于Python的Py QT5界面库开发,具有心电预处理、心律失常诊断、可视化等功能和部署灵活的特点。心电数据远程记录管理系统在Django框架下开发,提供RESTful接口上传客户端数据,并设计了数据管理web后台。3、研究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实时心律失常诊断方法。首先设计实时QRS波群检测的前向反馈神经网络模型,通过R波位置提取到ECG时域特征,以此构建用于实时心律失常诊断的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最后利用MIT-BIH心律失常数据库对模型进行训练并对诊断算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于跨病人的QRS波群位置检测查全率为98.0%、查准率为99.5%以及整体正确率为97.6%,对于5分类的心律失常检测正确率为91.5%。论文最后对本研究的动态心电监测系统的功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用于心律失常自动诊断的动态心电监测系统,具有心电实时采集、无线传输、实时QRS波群检测以及远程心电数据管理的功能,满足设计要求。
刘阳[3](2020)在《车载实验室仪器设备集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野外现场快速分析逐渐成为分析测试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地质调查任务中的重要需求,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快速、准确的科学数据,为管理者的最终决策意见提供依据。近年来,野外现场快速分析已经逐步应用到地质灾害监测研究、矿产资源勘查研究、资源能源调查研究等领域。随着地质调查和资源环境评价的进一步深入,对野外现场分析的测试指标和工作效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野外现场测试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在页岩气资源勘查评价工作中,由于技术参数和测试范围不断扩展,应用于车载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给现场测试工作的日常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现代人工智能的极速发展,使电子科学技术与分析测试技术的相互交叉融合,为野外现场测试仪器设备集成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了助力能源资源调查,提高整体车载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课题《低成本快捷页岩气勘查评价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的支持下,研究开发了一套专门用于车载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页岩气地化实验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自动化、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文首先对该系统的研发背景和国内外技术现状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然后对实验室的整体需求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明确了系统开发所需的技术要素和整体功能;其次对系统的框架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详细描述了系统关键模块在实现中的任务要求,确定了系统的整体结构,理清了系统整体实现的实施过程;再后,对系统部分模块进行了功能实现,用部分模块实施效果进行展示,用例表方式进行部分模块功能的测试评价;最后对整个系统的实施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对野外车载实验室的现场测试服务进行了展望。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满足了车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实现了车载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集成管理、测试数据的有效处理、使整体实验室内管理工作变得简单方便,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
李义斌[4](2020)在《公路养护设备作业参数管理系统》文中提出由于高速公路行车速度快、里程长,从安全性和效率上考虑,需要多类养护设备来完成养护工作。现有养护设备分散广,大多数养护设备并未联网从而引起设备参数获取困难和设备作业参数不能有效利用等问题,存在不能及时获取和分析养护设备的作业参数导致设备寿命缩短等问题。为确保养护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以及能为主机厂提供设计依据,迫切需要设计养护设备的作业参数管理系统,采集和管理养护设备的作业参数,提升养护工作的效率和经济性。针对养护设备作业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作业参数管理问题,设计了公路养护设备作业参数管理系统的总体方案,提出用安卓智能移动终端以蓝牙通信的方式互联养护设备,以蓝牙通信采集设备数据和4G无线网络传输数据的通信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作业参数管理平台的方法来监控和管理养护设备的作业参数。采用蓝牙通信技术、E4A语言和4G无线通信技术构建了基于安卓智能移动终端的数据采集平台,采集和传输设备的作业参数至远程的作业参数管理平台,并实现对现场作业参数的实时监控;利用B/S架构、SQL Sever数据库和浏览器技术构建了养护设备作业参数管理平台,接收数据采集平台传输的数据并对养护设备的作业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管理。通过室内实验的方式对公路养护设备作业参数管理系统的通信与监控功能、数据统计功能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公路养护设备数据采集平台实现了对养护设备的现场参数采集和远程数据传输,能对所采集的参数实时显示。同时,该便携式监控系统提供的远程通信接口,能与远程监控服务端进行稳定连接,进行数据的实时传输,能实现对养护设备作业参数的监控和管理,并可统计分析出设备的工作情况,验证了远程监控平台功能的正确性。本研究为公路养护设备的作业参数管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张莹莹[5](2019)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预制装配式生产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措施,信息化可以使项目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共享资源,极大高预制装配式建造的精确性与效率。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准确地追踪和定位预制构件能够更好地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流程。构件追踪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分析和总结各阶段工作需要的构件空间信息,是建立合理追踪定位技术框架的重要前。显然,仅用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便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案。另外,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及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专业。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以外的学科,鲜有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综合地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而建筑学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中起着“总指挥”的作用,需要汇总、评估、共享各阶段与各专业的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因此,建筑学专业对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构件空间信息的片段化,而且难以深度参与到项目的各阶段、协调各专业的工作。基于上述需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典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构件类型,以及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直至拆除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总结出各阶段所需的构件空间信息以及追踪定位的内容,并根据精度需求将构件追踪定位分为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其中物流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低,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运输和运维管理;建造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和施工装配。其次,详细分析了BIM、GIS等数据库,GNSS、智能化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数字测量技术,以及RFID、二维码、室内定位等识别定位技术的功能和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适用性。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优化,建立了一套基于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结合多项数据采集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并分别从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对此技术链的应用流程进行了探索。着重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数据库中预制构件分类系统和编码体系,分析二者在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中的作用。最后,以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建造过程为例,说明以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为核心,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实现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和信息管理的方法。本文以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库和数据采集技术建立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对于整合项目各阶段构件空间信息、形成完整信息链、协调各专业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这些方面是实现预制构件精细化管理、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效率的关键。本文共计约160000字,图片143幅,表格63张
李迎鑫[6](2019)在《便携式土壤全氮检测仪远程数据采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精细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对农业的精准预测和掌握。为了满足精细农业设备的便捷性和信息传递的实效性要求,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实验室已有的一套便携式土壤全氮检测仪,开发了一套与之对应的土壤信息远程采集系统,通过数据建模将原设备采集到的土壤原始信息转化为较准确的土壤全氮含量,并可以通过Android软件和服务器软件实现查看、管理等功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Android技术的移动终端软件设计。本部分设计开发出相应的Android系统应用软件,结合无线传感网络、JDBC技术、LBS技术等实现土壤全氮信息实时查看,并设计了分类检索、地图显示以及柱状图等功能。(2)远程服务器管理软件设计。服务器管理软件是整个软件系统的管理中心,利用Socket通信接收到来自硬件设备的数据,将数据储存至SQL Server数据库中,同时可以读取数据库中所储存的信息,实现数据显示、地图显示、自动成图等功能。(3)SQLServer数据库设计。数据库作为数据存储的载体与数据传输的中介,负责存储用户密码信息、服务器端发送的数据、实验组信息等,并与Android端、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交互。(4)基于近红外光谱学的土壤全氮含量预测。利用数据建模分析,对光谱信息进行数据建模,包括光谱数据预处理、特征波长提取、光谱-全氮含量建模、模型评价等,并将模型应用于目前的便携式土壤全氮检测仪,实现土壤全氮含量的预测以及数据远程查看等功能。本文设计的采集系统可将原硬件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建模并远程传输,实现数据查看的实时性,为相关设备的开发提供参考。
李东阳[7](2019)在《便携式高压电气设备一体化试验装置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可靠的电力供应来支撑,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故障或检修导致的电力设备停运给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巨大,在满足设备正常运行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可用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随着电力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电力设备的管理维护已逐步由基于时间周期的预防性检修向针对性更强的状态检修模式过渡。设备运行风险评估需要以了解设备状态为前提,所以要对高压设备状态施行状态检修。目前对高压设备单特征量的测试技术成熟可靠,但检测装置功能单一缺乏检测装置的整合性,导致现场试验时往往需要携带十几种检测装置。而现有的综合检测试验装置功能相对简单且存在电磁干扰问题,影响精确性,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本文以便携式一体化试验装置的硬件软件集成化设计及电磁抗干扰措施为研究,对便携式高压电气设备一体化试验装置进行设计。本文首先对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输电线路参数测试、介质损耗测试、直流电阻测试、变压器损耗参数测试、变压器容量分析、变压器的短路阻抗测试等七项检测技术的原理进行分析。对此,在硬件方面将单体测试设备做功能模块化布局,提出便携式一体化试验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传感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电源模块等硬件设施进行了设计。其次,测试通常在变电所等电磁干扰强的环境下进行,此强电环境中难免产生感应电磁场,所以抗干扰研究非常必要。通过对装置干扰状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究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及受干扰程度。通过利用滤波技术及屏蔽技术对干扰进行抑制,从传导干扰及辐射干扰两方面进行装置的设计,并验证其可行性。最后,具体制定了试验装置的软件总体规划与实现路线。着重对运行逻辑、数字信号处理、数据采集程序和人机接口软件进行设计。对数据库管理系统主页面及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设计进行具体实现,建立数据库,完成数据压缩和高效的分析及管理。
王昊[8](2019)在《基于Cortex-A9的嵌入式超声检测系统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铁路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超声无损检测作为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机车轮对和钢轨焊缝的检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超声无损检测在对探伤数据的处理上缺乏系统化的管理,因此本文研制了一套完整的超声检测系统,包括有基于Cortex-A9的超声探伤仪,用于存储和管理的探伤大数据服务器和用于数据回放处理的客户端应用程序。论文首先研制了便携式超声探伤仪。在硬件方面,处理器选择了基于Cortex-A9架构的Exynos4412作为核心处理器。基于该处理器,进行数据采集模块、人机交互模块、高分辨率LCD显示模块和wifi通信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在软件方面,首先搭建了Linux系统下的交叉编译环境,然后进行各个硬件模块的驱动程序设计。最后是应用程序的设计,应用程序采用了MVC设计模式,实现了探伤系统初始化、数据采集和压缩、探伤波形实时显示、探伤过程自动记录和探伤数据的传输等功能。论文接着研制了超声探伤大数据平台,该平台是一个基于数据库的服务器。探伤文件的文件名通过合理的设计,服务器在接收到文件之后对文件名进行解析,将解析出来的结果存入数据库内对应的字段,为客户端实现超声探伤数据的高效检索打下了基础。论文最后研制了超声检测系统PC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PC机客户端是用户对探伤数据进行处理的重要的平台。客户端设计了合理的权限分配功能,能够更有效的对客户端进行管理。系统配置功能实现了在不修改应用程序的情况下进行二次开发。在业务方面,本文设计了数据筛选、回放和分析的功能。客户端设计的辅助功能能够有效地对用户进行监督。本文设计完成的超声检测系统经过测试已经实现了上述的功能,通过在实际的探伤工件上进行试用,便携式超声探伤仪满足了探伤工作的需求,探伤结果符合预期。数据通过wifi传输到大数据平台,用户再从大数据平台获取到探伤数据进行回放处理整个流程都已经成功实现。目前超声检测系统在上海铁路局进行试用检测,并通过返回的结果进行改进。
方荣杰[9](2019)在《基于便携式设备的智能精神健康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文中指出精神疾病早期症状难以察觉,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点,并且由于病人存在个体化差异,难以实现精准的诊疗,然而精神疾病传统的诊断治疗方式是通过对应病症的量化表、药物治疗等形式,不能实现早期和准确的诊断。目前便携式采集和治疗设备已经广泛应用,能够获得病人的各种生理和病理信息,对精神疾病的精准诊疗和康复提供了基础。因此本文提出基于便携式设备实现用户健康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通过挖掘医疗数据中的隐含信息,为精神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首先,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便携式设备的智能精神健康信息系统(IMHIS),该系统包括了数据采集与干预治疗模块,数据计算与分析模块以及可视化的数据交互模块。本系统利用便携式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干预治疗;采用批量计算与流式计算结合的混合架构实现计算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通过对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与评估架构设计解决数据穿越等问题;通过对IMHIS的应用设计与分析提出了基于病人生理特征的个性化医疗服务方案。其次,本文开发了移动端APP控制数据采集与刺激装置,收集病人数据;开发了数据可视化管理平台,帮助医生实现病人健康状态的在线监控和治疗方案调整;并且实现了用户数据与记录的存储数据库开发。由于传统精神疾病诊疗方案难以达到用药量与刺激参数等的精准调节,本文基于便携设备控制与数据可视化应用软件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更加精准的动态治疗方案。再次,针对用户个体难以获取优质有效的医疗服务信息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场景数据和生理数据的个性化医疗服务推荐方案。针对复杂生理数据的特征提取困难,通过对脑电信号的样本熵分析提取了重要的生理特征。针对FTRL算法依赖于手工特征组合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二阶模型改进的FTRL算法,通过学习特征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特征的自动组合。针对传统医疗服务推荐方案难以预测用户即时需求的问题,提出了通过用户选择对医疗服务推荐列表进行排序,基于细粒度用户反馈分析,对医疗服务中的不同的对象进行评价。最后,本文通过精神健康信息系统的应用开发与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推荐设计,为医生和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地诊疗服务与帮助。
周登极[10](2016)在《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理论及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加深,工业4.0的革命浪潮即将席卷而来。这场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工业变革将带来一批全新的智能设备及智能化的设备管理技术,重新定义人与机器的协作机制。随着设备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设备的故障管理成为保障生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技术,智能化成为工业4.0时代下故障管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化的本质是用数据获得知识。随着传感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眼下正是一个多源数据自动产生的时代,这也为开展智能故障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燃气轮机作为广泛应用于国防与能源工业的高新技术动力设备,设备复杂度高,故障种类繁多,且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高,开展智能故障管理难度大,收益高,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旨在充分挖掘与燃机相关的多源数据的价值,进行其智能故障管理理论及方法的研究。首先,针对支撑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研究的数据获取技术,开展了三项研究:1)针对监测数据的获取,搭建了总体性能测试系统,进行了总体稳态性能测试、故障对总体性能影响测试、故障长期发展趋势跟踪,以支撑后续研究;2)针对仿真数据的获取,研究了工质的热物理性质和部件建模方法,基于模块化建模的思想建立了燃气轮机性能仿真模型,该模型对两台实际燃机的仿真误差均在1%以内;3)针对传感器测量的不确定性,进行了两项研究,即基于模型的数据调和与面向测量偏差的传感器故障诊断,应用这两项技术可以有效地削弱测量不确定性,识别故障传感器并进行数据恢复。接着,对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进行了三项研究,即故障特征分析、故障状态评估和故障趋势预测。故障特征分析研究旨在将故障模式的危害性、后果、发展趋势等属性信息化,从而确定合适的维护策略。以“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理论为基础,对其两大分析工具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和逻辑决断图进行改造:提出一种应用于故障管理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方法,并确定待分析的故障属性与评价标准;建立一种基于故障知识库的维护策略逻辑决断模型,智能化地制定维护大纲。据此,提出动态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设想,拓展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应用范围的边界,并设计了一套动态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分析方法,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显着提高视情维护的故障管理水平。故障状态评估研究旨在采用监测数据智能地定位故障部位、识别故障模式、评估故障程度,分别对基于模型与基于数据的两种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1)针对当下主要智能算法应用于基于模型的燃气轮机气路故障诊断存在的问题,采用模拟退火-粒子群混合算法进行故障诊断。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避免出现局部最优解的同时,大幅提高了全局搜索的速度;2)将支持向量机应用于基于数据的气路故障诊断,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诊断框架。和神经网络的对比分析表明,诊断精度要求相同时,该方法需要的训练样本更少。故障趋势预测研究旨在将更多的数据引入常规的时序预测中,智能地预测燃机衰退性故障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两种新型预测模型:1)基于马尔可夫过程与关联分析的灰色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可以将同类设备的衰退性故障发展曲线应用于趋势预测,并能预测数据的波动性;2)基于故障概率密度的性能衰退趋势预测模型,该模型基于可靠性参数与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将同类设备的历史故障记录应用于故障特征参数的趋势预测,以提高预测精度。最后,基于本文研究成果开发了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系统,应用该系统开展了两项案例研究:1)针对突发性故障的分析。该案例中智能故障管理系统可以迅速监测到微小的压气机叶片击伤,及时避免故障危害扩大;2)针对衰退性故障的分析。该案例中智能故障管理系统可以根据衰退性故障的发展趋势,在线完成维护任务排程,相较于定时维护,机组可以获得更佳的可用度与经济性。本文理论研究工作建立在与英国Cranfield University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方法验证与应用得到了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的大力支持。
二、基于数据库的便携式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数据库的便携式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健康数据服务平台概述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模型设计 |
2.2.1 系统基本功能 |
2.2.2 信息管理功能 |
2.2.3 设备数据详情功能 |
2.3 技术设计分析 |
2.3.1 系统构建技术 |
2.3.2 数据存储技术 |
2.3.3 实时消息传输技术 |
2.3.4 跨平台技术 |
2.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健康数据服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健康数据服务平台整体设计 |
3.2 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 数据模型设计 |
3.3.1 系统基本功能数据模型设计 |
3.3.2 核心业务功能数据模型设计 |
3.3.3 时序数据库设计 |
3.4 系统基本功能设计与实现 |
3.4.1 系统权限功能设计与实现 |
3.4.2 系统其他基本功能设计与实现 |
3.5 信息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5.1 集体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5.2 活动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 健康数据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1 设备数据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2 设备告警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3 设备地图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4 设备日志功能设计与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4.1 移动客户端整体结构 |
4.2 可穿戴设备概述 |
4.2.1 可穿戴设备使用方法 |
4.2.2 数据传输协议 |
4.3 核心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3.1 设备绑定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2 设备测量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3 健康数据近距离传输设计与实现 |
4.3.4 健康数据远程通信传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部署与测试 |
5.1 系统部署 |
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1 测试方案 |
5.2.2 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
5.2.3 移动客户端功能测试 |
5.2.4 系统性能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期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内成果目录 |
附录 |
(2)用于心律失常自动诊断的动态心电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和安排 |
第2章 心律失常相关理论与系统整体设计 |
2.1 心电与心律失常相关理论 |
2.1.1 心电图基础 |
2.1.2 心律失常的产生与分类 |
2.2 系统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 |
2.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2 系统整体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态心电数据采集器设计 |
3.1 动态心电数据采集方案 |
3.2 心电数据采集器硬件电路 |
3.2.1 整体硬件设计 |
3.2.3 核心板电路设计 |
3.2.4 功能板电路设计 |
3.3 传输协议设计 |
3.4 心电数据采集器软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心电监测客户端及数据管理系统设计 |
4.1 整体设计 |
4.2 心电数据管理系统设计 |
4.2.1 Django框架介绍 |
4.2.2 数据库设计 |
4.2.3 RESTful API接口设计 |
4.2.4 web后台管理系统设计 |
4.3 心电监测客户端软件设计 |
4.3.1 整体设计 |
4.3.2 Py Qt5 介绍 |
4.3.3 数据网关模块 |
4.3.4 数据处理模块 |
4.3.5 串口转Socket模块 |
4.3.6 数据回放模块 |
4.3.7 心电诊断模块 |
4.3.8 数据上传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心律失常诊断方法 |
5.1 深度神经网络相关理论 |
5.2 整体算法设计 |
5.3 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
5.4 MIT-BIH数据库 |
5.5 模型训练 |
5.5.1 数据集准备 |
5.5.2 算法模型的训练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整体测试与验证 |
6.1 心律失常诊断算法性能测试与分析 |
6.2 心电数据采集功能测试 |
6.2.1 硬件电路实物 |
6.2.2 无线连接配置 |
6.2.3 心电数据采集器测试 |
6.3 心电监测与远程数据管理功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车载实验室仪器设备集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仪器仪表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
1.2.2 现场测试平台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
1.2.3 仪器集成控制标准 |
1.2.4 仪器设备系统集成方法 |
1.3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本文的组织架构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系统可行性分析 |
2.1.1 经济可行性 |
2.1.2 技术可行性 |
2.1.3 用户可行性 |
2.2 功能性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前期调研 |
2.2.2 用户权限设计要求 |
2.3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2.4 系统模块需求分析 |
2.4.1 仪器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4.2 数据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4.3 流程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4.4 报告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4.5 系统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
2.5 非功能性需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概述 |
3.1.1 系统设计内容 |
3.1.2 系统设计的原则 |
3.1.3 系统技术结构选择 |
3.2 系统功能设计 |
3.3 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3.3.2 数据库命名约定 |
3.3.3 重要数据表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开发方法与开发工具的选择 |
4.1 系统开发方法选择 |
4.1.1 敏捷化开发方法 |
4.2 系统开发工具选择 |
4.2.1 Visual Studio |
4.2.2 SQLite |
4.2.3 Entity Framework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仪器集成与数据汇聚实现 |
5.1.1 基于串口的仪器集成 |
5.1.2 基于网口的仪器集成 |
5.1.3 关系数据库的数据汇聚 |
5.2 管理系统实现 |
5.2.1 管理系统中登陆界面的实现 |
5.2.2 管理系统中首页的实现 |
5.2.3 管理系统中系统管理的添加实现 |
5.2.4 管理系统中仪器管理的设备注册实现 |
5.2.5 管理系统中第三方软件调用的实现 |
5.2.6 管理系统中数据管理-数据修改的实现 |
5.3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系统安全的实现技术 |
6.1 操作系统级别安全控制 |
6.2 SQLite安全控制策略 |
6.2.1 SQLCipher |
6.2.2 SQLite Encryption Extension |
6.3 用户身份认证 |
6.4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
6.4.1 数据库备份 |
6.4.2 数据修复(检测-读取-写入-替换) |
6.4.3 预防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测试与分析 |
7.1 仪器管理模块的测试 |
7.2 数据管理模块的测试 |
7.3 系统管理模块的测试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成果和论文 |
(4)公路养护设备作业参数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养护设备作业参数管理发展现状 |
1.2.1 设备管理系统现状 |
1.2.2 设备状态数据采集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公路养护装备作业参数管理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功能需求分析 |
2.2 作业参数管理系统总体方案 |
2.2.1 系统的总体框架 |
2.2.2 系统的功能设计 |
2.3 主要技术方案 |
2.3.1 数据采集与传输方案 |
2.3.2 养护设备的分类识别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养护设备数据采集平台设计 |
3.1 基于蓝牙和手机的数据传输方案 |
3.2 通信模块与数据传输方式 |
3.2.1 通信模块的选择 |
3.2.2 数据传输 |
3.3 APP主界面的设计 |
3.3.1 APP开发技术 |
3.3.2 前端界面的实现 |
3.4 数据传输的设计与实现 |
3.4.1 监控端的蓝牙数据传输 |
3.4.2 与远程监控终端的数据传输 |
3.4.3 数据传输的实现 |
3.5 参数监控的设计与实现 |
3.5.1 蓝牙设备的连接 |
3.5.2 蓝牙数据解析 |
3.5.3 参数监控的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作业参数管理平台的设计 |
4.1 作业参数管理平台的功能设计 |
4.2 数据库的设计 |
4.2.1 作业参数管理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4.2.2 概念模型的设计 |
4.2.3 数据库的实现 |
4.3 通讯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
4.3.1 通讯接口的设计 |
4.3.2 通讯接口的实现 |
4.4 系统主界面的设计 |
4.4.1 前端主开发技术 |
4.4.2 前端页面开发 |
4.5 监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5.1 参数的实时监控 |
4.5.2 轨迹监控 |
4.5.3 监控模块的实现 |
4.6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6.1 数据管理功能的设计 |
4.6.2 数据管理模块的实现 |
4.7 数据统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7.1 数据统计模块的设计 |
4.7.2 数据统计模块的实现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养护设备作业参数管理平台的功能试验 |
5.1 实验内容与方法 |
5.2 实验平台 |
5.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3.1 通信与监控功能的试验 |
5.3.2 数据统计功能的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5)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 |
1.1.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
1.1.3 构件追踪定位与空间信息管理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 |
1.3.1 构件空间信息 |
1.3.2 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
1.3.3 现有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 |
2.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类型 |
2.1.1 装配式结构体系类型 |
2.1.2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类型 |
2.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 |
2.2.1 设计阶段 |
2.2.2 生产运输阶段 |
2.2.3 施工安装阶段 |
2.2.4 运营维护阶段 |
2.2.5 拆除回收阶段 |
2.3 构件空间信息 |
2.3.1 构件空间信息的内容 |
2.3.2 构件空间信息的传递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
3.1 数据库 |
3.1.1 建筑信息模型 |
3.1.2 地理信息系统 |
3.1.3 BIM与 GIS的特性 |
3.1.4 BIM-GIS与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契合性分析 |
3.2 数字测量技术 |
3.2.1 GNSS定位系统 |
3.2.2 全站仪测量系统 |
3.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3.2.4 摄影测量技术 |
3.2.5 施工测量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
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 |
3.3.1 自动识别技术 |
3.3.2 追踪定位系统 |
3.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流程 |
4.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 |
4.1.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的基本组成 |
4.1.2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中的关键技术 |
4.1.3 数据库交互设计 |
4.2 建造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
4.2.1 基于BIM的构件定位 |
4.2.2 设计阶段 |
4.2.3 生产阶段 |
4.2.4 装配阶段 |
4.3 物流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
4.3.1 构件生产与运输 |
4.3.2 构件施工装配 |
4.3.3 运营维护与拆除回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示例 |
5.1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定位技术的实现 |
5.1.1 南京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 |
5.1.2 预制构件追踪管理技术的实现 |
5.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结构构件追踪定位 |
5.2.1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概况 |
5.2.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设计 |
5.2.3 构件生产与运输 |
5.2.4 构件装配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各章内容归纳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鸣谢 |
(6)便携式土壤全氮检测仪远程数据采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 |
2.1 Android系统基本理论 |
2.1.1 Android系统架构 |
2.1.2 Android系统环境搭建 |
2.1.3 Android应用程序组成及文件类型 |
2.1.4 JDBC技术 |
2.2 服务器通信基本理论 |
2.2.1 SQL Server数据库 |
2.2.2 Socket通信 |
2.2.3 .NET技术 |
2.3 光谱数据建模理论 |
2.3.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
2.3.2 光谱数据预处理 |
2.3.3 特征波长提取方法 |
2.3.4 光谱-全氮数据建模方法 |
2.3.5 模型评价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开发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2 Android移动终端设计 |
3.2.1 软件界面及登录功能设计 |
3.2.2 数据显示功能设计 |
3.2.3 地图功能设计 |
3.3 服务器远程管理软件设计 |
3.3.1 服务器的连接与使用 |
3.3.2 软件登录及数据通信模块设计 |
3.3.3 软件地图及自动成图模块设计 |
3.4 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光谱学的土壤全氮含量预测模型研究 |
4.1 全氮含量建模方法与设备 |
4.2 光谱数据预处理及波段选取 |
4.3 光谱-全氮含量模型建立及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实验验证 |
5.1 Android移动终端软件测试 |
5.2 服务器端管理软件测试 |
5.3 光谱-全氮含量模型应用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7)便携式高压电气设备一体化试验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压电气设备测试技术及试验装置设计 |
2.1 基本测试技术 |
2.1.1 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技术 |
2.1.2 线路参数测试技术 |
2.1.3 介质损耗测试技术 |
2.1.4 直流电阻测试技术 |
2.1.5 变压器损耗参数测试技术 |
2.1.6 变压器容量分析技术 |
2.1.7 变压器短路阻抗测试技术 |
2.2 高压电气设备测量装置设计 |
2.2.1 装置总体设计 |
2.2.2 传感器设计 |
2.2.3 电源设计 |
2.2.4 人机交互模块 |
2.2.5 接口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一体化试验设计中抗干扰措施的研究 |
3.1 装置干扰状况分析 |
3.1.1 电磁干扰的来源 |
3.1.2 装置受干扰情况 |
3.2 干扰抑制方法 |
3.2.1 滤波技术 |
3.2.2 屏蔽技术 |
3.3 系统抗干扰措施 |
3.3.1 辐射抗干扰设计及验证 |
3.3.2 传导抗干扰设计及验证 |
3.4 现场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4 试验装置软件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
4.1 装置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总设计 |
4.2 软件设计 |
4.2.1 软件运行逻辑 |
4.2.2. 数字信号处理 |
4.2.3 数据采集程序模块 |
4.2.4 人机接口软件模块 |
4.3 数据库管理系统 |
4.3.1 系统主页面设计 |
4.3.2 数据处理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软件系统程序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Cortex-A9的嵌入式超声检测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超声无损检测技术 |
1.2.1 超声检测原理 |
1.2.2 超声无损检测发展历史及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超声检测系统硬件驱动研发及嵌入式平台搭建 |
2.1 超声检测系统整体模块设计 |
2.2 超声检测系统硬件及驱动模块设计 |
2.2.1 核心板选取 |
2.2.2 数据采集模块电路及驱动设计 |
2.2.3 wifi模块电路及驱动设计 |
2.2.4 人机交互模块模块电路及驱动设计 |
2.3 超声检测系统嵌入式平台搭建 |
2.3.1 嵌入式Linux系统 |
2.3.2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搭建及移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便携式超声探伤仪应用程序设计 |
3.1 基于MVC的超声探伤仪应用程序的研发 |
3.1.1 探伤仪功能需求解析 |
3.1.2 基于MVC的应用程序框架搭建 |
3.2 超声探伤仪数据层和显示层应用程序研发 |
3.2.1 超声探伤仪数据层应用程序研发 |
3.2.2 超声探伤仪显示层应用程序研发 |
3.3 超声探伤仪控制层应用程序研发 |
3.3.1 超声探伤仪初始化模块研发 |
3.3.2 超声探伤仪实时探伤数据处理模块研发 |
3.3.3 超声探伤仪自动记录模块研发 |
3.3.4 wifi通信模块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探伤大数据平台搭建及PC机客户端设计 |
4.1 超声探伤大数据平台 |
4.1.1 超声探伤大数据平台设计 |
4.1.2 超声探伤大数据平台服务器端设计 |
4.1.3 超声探伤大数据平台服务器端数据库设计 |
4.2 PC机客户端设计 |
4.2.1 客户端系统功能设计 |
4.2.2 客户端探伤业务功能设计 |
4.2.3 客户端辅助功能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基于便携式设备的智能精神健康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课题的主要贡献 |
1.5 内容安排 |
第2章 便携设备与数据分析在IMHIS中的应用与分析 |
2.1 IMHIS架构设计 |
2.2 IMHIS中的便携式设备 |
2.3 IMHIS下的数据计算与分析 |
2.3.1 数据计算架构 |
2.3.2 数据分析方法 |
2.3.3 算法应用与评估架构 |
2.4 IMHIS中的应用设计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IMHIS中设备控制和数据管理的设计实现与应用 |
3.1 IMHIS中的基础功能设计 |
3.1.1 基于经颅磁刺激装置的刺激干预 |
3.1.2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便携设备控制接口 |
3.1.3 基于一致性哈希算法的流量分配与后端服务开发 |
3.1.4 基础服务模块设计 |
3.2 应用程序基础服务模块实现 |
3.2.1 用户注册登录功能模块 |
3.2.2 基于低功耗蓝牙的便携设备通信模块 |
3.3 数据可视化后台与数据库实现 |
3.3.1 数据可视化后台基本业务实现 |
3.3.2 数据库实现 |
3.4 基于设备协同的动态治疗方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IMHIS下基于用户点击率和评价的医疗服务推荐 |
4.1 医疗服务点击率预估评价指标与数据介绍 |
4.2 点击率预估环节中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4.3 基于改进FTRL算法的医疗服务点击率预估 |
4.4 基于用户评价的医疗服务排序 |
4.3.1 细粒度用户反馈分析 |
4.3.2 基于GRU与 BRNN的用户评论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理论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行业背景 |
1.1.2 技术背景 |
1.1.3 燃气轮机故障管理现状 |
1.1.4 小结 |
1.2 研究发展历程和现状 |
1.2.1 故障特征分析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2 故障状态评估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3 故障趋势预测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4 故障管理系统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5 小结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 |
第二章 燃气轮机总体性能测试及仿真研究 |
2.1 引言 |
2.2 燃气轮机总体性能测试 |
2.2.1 总体性能测试系统介绍 |
2.2.2 测试内容及步骤 |
2.3 燃气轮机总体性能仿真模型 |
2.3.1 工质热物理性质 |
2.3.2 部件模型 |
2.3.3 部件特性的修正方法 |
2.3.4 系统参数匹配 |
2.3.5 性能仿真模型验证 |
2.4 燃气轮机传感器数据调和 |
2.4.1 数据调和原理与功能 |
2.4.2 建模 |
2.4.3 方法评估与对比研究 |
2.5 燃气轮机传感器故障诊断 |
2.5.1 D-S证据理论 |
2.5.2 面向测量偏差的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 |
2.5.3 方法评估与对比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燃气轮机故障特征分析研究 |
3.1 引言 |
3.2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
3.2.1 RCM的发展历史 |
3.2.2 RCM的核心思想与基本原理 |
3.3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 |
3.3.1 故障管理中的FMEA |
3.3.2 故障特征评价准则 |
3.3.3 应用实例 |
3.4 维护方式逻辑决断 |
3.4.1 逻辑决断图 |
3.4.2 基于知识库的维护逻辑决断模型 |
3.4.3 应用实例 |
3.5 动态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护 |
3.5.1 DRCM核心思想 |
3.5.2 一种简化的DRCM分析方法 |
3.5.3 应用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燃气轮机故障状态评估研究 |
4.1 引言 |
4.2 燃气轮机气路故障分析 |
4.3 基于模型的燃气轮机气路故障诊断 |
4.3.1 衰退对部件及系统性能的影响 |
4.3.2 基于模型故障诊断的原理 |
4.3.3 常见的智能算法 |
4.3.4 基于SA-PSO混合算法的燃气轮机诊断方法 |
4.3.5 方法评估与对比研究 |
4.4 基于数据的燃气轮机气路故障诊断 |
4.4.1 支持向量机 |
4.4.2 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气路故障诊断框架 |
4.4.3 方法评估与对比研究 |
4.5 基于工作状态的高温叶片损伤评估研究 |
4.5.1 一种综合故障损伤评估框架 |
4.5.2 方法验证与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燃气轮机故障趋势预测研究 |
5.1 引言 |
5.2 一种基于马尔可夫过程与关联分析的灰色预测模型 |
5.2.1 建模 |
5.2.2 方法评估与对比研究 |
5.3 一种基于故障概率密度的性能衰退趋势预测模型 |
5.3.1 故障概率密度分布获取 |
5.3.2 建模 |
5.3.3 方法评估与对比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应用案例 |
6.1 引言 |
6.2 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系统 |
6.3 突发性故障评估应用实例 |
6.3.1 问题描述 |
6.3.2 故障管理系统分析过程及结果 |
6.4 衰退性故障维护任务排程应用实例 |
6.4.1 问题描述 |
6.4.2 故障管理系统分析过程及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基于数据库的便携式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刘楚清.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用于心律失常自动诊断的动态心电监测系统的研究[D]. 周葛. 吉林大学, 2021(01)
- [3]车载实验室仪器设备集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阳.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12)
- [4]公路养护设备作业参数管理系统[D]. 李义斌. 长安大学, 2020(06)
- [5]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D]. 张莹莹. 东南大学, 2019(01)
- [6]便携式土壤全氮检测仪远程数据采集系统研究[D]. 李迎鑫.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便携式高压电气设备一体化试验装置的设计[D]. 李东阳. 沈阳工程学院, 2019(01)
- [8]基于Cortex-A9的嵌入式超声检测系统研制[D]. 王昊. 东南大学, 2019(06)
- [9]基于便携式设备的智能精神健康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D]. 方荣杰. 天津大学, 2019(06)
- [10]燃气轮机智能故障管理理论及方法研究[D]. 周登极.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