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66例小儿烧伤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成,彭源,罗小强,李启盟,杨子晨,陈渝,彭毅志,章一新,龚雅利[1](2021)在《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住院烧伤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病历资料,包括患儿性别、年龄、致伤因素、烧伤部位、烧伤严重程度、烧伤季节分布及其感染病原菌的类型分布、组织/体液来源及其耐药情况。采用API细菌鉴定卡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病原菌种类,采用最低抑菌浓度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前述检出率排前3位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采用WHONET 5.6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中男1 768例、女1 299例。>1岁且≤4岁的患儿最多,占72.9%(2 236/3 067);>8岁且≤12岁的患儿最少,占4.9%(150/3 067)。患儿以中度烧伤和重度烧伤为主,二者占比接近。患儿烧伤的主要原因为烫伤,占81.6%(2 504/3 067)。患儿的3 274个烧伤部位中以四肢最为常见。冬季烧伤患儿最多,占29.4%(903/3 067)。共收集到患儿感染的病原菌1 018株,均为非重复首次分离株;构成比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每年均居于首位。分离出的病原菌主要来源于创面分泌物,占81.34%(828/1 018)。2012—2020年,均未见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2019年,所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为100%。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均为0。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具有高耐药率。结论 2012年1月—2020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收治的住院烧伤患儿主要为>1岁且≤4岁的中重度烧伤男性患儿,烫伤是其主要的致伤原因,四肢为常见烧伤部位,冬季烧伤患儿最多。烧伤患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来自于创面分泌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王晓云[2](2021)在《小儿严重烧伤液体复苏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烧伤是目前小儿最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因其年龄的特点及活动范围与成人大不相同,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儿烧伤以热液烫伤多见,少数为火焰烧伤、电烧伤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烧伤。小儿烧伤通常发生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其烧伤的程度与热源的温度和接触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也与小儿皮肤较成人相比更为娇嫩及自己不能及时脱离致伤原因等因素有关。因此,同样条件下小儿烧伤时其损伤程度比成人要严重得多。烧伤休克是在严重烧伤后早期就呈现的并影响病情发展全过程与治疗结果的全身性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与临床综合病征,患儿休克期能否平稳度过直接影响了整个救治的效果。液体复苏目前依然是早期治疗重度烧伤患者的重要手段,因此休克期及时有效、正确的液体复苏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治愈率至关重要,对于提高和改善重度烧伤患儿的救治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收集分析山东省立医院1990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严重烧伤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并探讨患儿在休克期进行液体复苏的治疗情况,研究影响患儿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提高严重烧伤患儿休克期液体复苏的疗效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儿预后提供参考及经验总结。方法:对山东省立医院1990年5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重度及特重度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入院后均行一般治疗并及时开始液体复苏治疗,并同时给予其他辅助治疗。研究并分析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入院日期、季节、烧伤原因、烧伤部位、烧伤面积、是否伴有吸入性损伤、伤后入院时间、手术次数、住院天数、治疗结果、是否出现并发症等)、伤后第1个24小时和第2个24小时的补液情况和生命体征监测数据(包括心率、呼吸、氧饱和度、尿量等)以及其他治疗情况。将实际各成分的补液量及补液总量与相应的按照全国通用补液公式计算出的理论补液量进行对比,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并筛选与患儿住院天数(Length of stay,LOS)及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SPSS26.0软件。组间差异比较采用了Wilcoxon符号秩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以及Pearson卡方检验,卡方检验中若存在理论频数<5的情况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严重烧伤患儿住院天数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 17例符合条件的患儿病历资料,男性患儿共72例,女性患儿共45例,男女比例为1.6:1;年龄分布为1-12岁,年龄中位数为2(1,3)岁。其中4例(3.42%)患儿入院时伴有吸入性损伤;伤后入院时间中位数为3(1,5)小时;LOS中位数为22(14.5,34.5)天。小儿烧伤以夏季多发,最常见的部位为四肢肢体及躯干,热液烫伤为主要致伤因素,烧伤总面积为16%-90%,烧伤总面积中位数为25(20,30)%,其中34例(29.06%)患儿伴有Ⅲ°烧伤,Ⅲ°烧伤面积为3%~80%。患儿ABSI中位数为4(4,5),BI中位数为12.5(10,16.5),Baux评分中位数为26(21,33)。2.全部患儿伤后第1个24 h和第2个24h实际输入的水分量、胶体量及总液体量明显少于理论量,实际输入的晶体量明显多于理论量,P<0.001;1 17例患儿中到第1个24h后尿量维持满意为111例,仍有6例患儿尿量无法达到1mL/kg/h;到第2个24h后全部患儿尿量均达到1mL/kg/h以上。经休克期补液治疗后,第2个24h尿量明显多于第1个24h尿量,P<0.001。3.线性回归分析结果:Ⅲ°烧伤面积占比、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未能达标、手术次数及治疗结果是严重烧伤患儿住院天数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对于严重烧伤的患儿来说,Ⅲ°烧伤面积占比越大、治疗期间手术次数越多、出院时的治疗结果越好,患儿住院天数越长;相对于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达标的患儿,未能达标患儿的住院天数延长。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伤后入院时间、TBSA、Ⅲ°烧伤面积占比及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未能达标是影响严重烧伤患儿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于严重烧伤的患儿来说,伤后入院时间每增加1小时,其并发症发生的OR(95%CI)为1.385(1.040-1.844);烧伤面积每增加1%TBSA,其并发症发生的OR(95%CI)为1.083(L026-1.143);Ⅲ°烧伤面积占比每增加1%,其并发症发生的OR(95%CI)为1.036(1.000-1.073);相对于伤后48小时生命体征能够达标的患儿,未能达标的患儿发生并发症的OR(95%CI)为5.067(1.202-21.359)。结论:1.对于严重烧伤患儿早期的液体复苏治疗应在将补液公式计算量作为参考的基础上,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监测指标进行调整补液,增加电解质的输入量,减少水分的输入量,以尽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水分输入,使严重烧伤患儿的休克期度过更加平稳。2.对于严重烧伤的患儿,通过重点关注Ⅲ°烧伤面积占比、严密的监测及灵活、个体化的补液治疗使患儿更加平稳地度过休克期、治疗期间谨慎选择手术以及降低对治疗结果的预期(如不必等到创面完全愈合时才可出院,而是在创面大部分愈合时即可转回当地或门诊继续治疗),来缩短患儿的住院天数。3.严重烧伤的患儿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减少病情的延误,入院后结合致伤类型、TBSA、Ⅲ°烧伤面积占比对严重烧伤患儿的病情做出准确评估,通过严密的监测及灵活、个体化的补液治疗使患儿更加平稳地度过休克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小儿严重烧伤的救治水平。
徐昆明,钱堃,何艳屏,刘丽忠,欧阳才生[3](2021)在《中国近20年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的系统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中国近20年小儿烧伤流行病学文献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文数据库和Pub Med英文数据库,收集自1999年1月~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并进行纳入选择。共68篇文献入选,两名系统评价员共同完成提取工作,从文献中提取的资料内容包括:儿童患者比例、性别和年龄分配;致伤原因;受伤时间;受伤地点;严重程度;受伤部位;病死率;监护人的文化程度;院前急救;居住地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不进行数据合并。结果:小儿烧伤占同期烧伤住院人数的比例范围为23.1%~61.0%;男女性别比为1.14:1~2.53:1;婴幼儿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热液烫伤是小儿烧伤的主要原因;小儿烧伤的季节报道不一致;伤害发生地点室内发生占了大多数;小儿轻中度烧伤占比例最大;烧伤部位上,四肢>躯干>头面颈部>会阴部;小儿烧伤病死率为0.13%~6.29%;小儿监护人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者占大多数;院前正规的处理所占比例较小;小儿烧伤受伤的居住地点上,农村大于城市。结论:中国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的系统性评价可以描述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对小儿烧伤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蒋薇[4](2020)在《2013~2017年安徽某医院1737例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降低小儿烧伤的发生率;(2)分析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提高小儿烧伤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737例住院烧伤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总结其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分析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Log-binominal模型回归分析影响未愈的危险因素。结果(1)1737例烧伤患儿中,13岁占66.6%;男性占63.2%;夏季为主要好发季节,占26.1%;农村患儿占81.8%。(2)1 737例烧伤患儿中75.0%为热液烧伤;四肢烧伤常见;57.3%为重度烧伤;接受院前救治者占34.1%;入院后存在并发症者占10.0%,简单包扎换药治疗为主;住院天数<10 d者占48.5%,治愈率为51.1%。(3)1 737例烧伤患儿中,不同性别患儿、有无院前救治与预后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不同年龄段、入院季节、地区、烧伤原因、烧伤严重程度、有无并发症与预后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Log-binominal模型回归分析显示,1岁、3岁相比于712岁的患儿治愈率更高(均有P<0.05);夏季烧伤(PR=0.861,95%CI:0.6901.074)未愈率较冬季烧伤高;开水烫伤治愈率高于电击、火焰烧伤(均有P<0.05);与特重度烧伤相比,中重度烧伤的治愈率高(均有P<0.05);相比于伴随并发症的患儿,无并发症患儿的治愈率高(P<0.05),农村患儿(PR=0.713,95%CI:0.6180.824)的未愈率较城市患儿高。结论(1)小儿烧伤的人口学特征:好发于1?3岁男性患儿、夏季为主要好发季节、农村患儿为主。(2)小儿烧伤的临床特征:热液为小儿烧伤主要原因,四肢为主要烧伤部位,重度烧伤多见,约1/3患儿接受院前救治,伴随并发症者占10.0%,以简单包扎换药治疗为主,小儿烧伤的治愈率为51.1%。(3)影响未愈的主要危险因素:7?12岁、夏季烧伤、电击及火焰烧伤(包括化学烧伤)、特重度烧伤、伴随并发症及农村烧伤患儿。
王彪[5](2020)在《小儿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烧伤是小儿死亡、意外伤害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小儿的特殊生理特性,小儿的烧伤往往比成人要严重的多。对于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小儿而言,休克期及时有效、正确的液体复苏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烧伤合并症和死亡率,对改善和提高严重烧伤患儿的救治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当的液体复苏和最佳的液体管理是严重烧伤患者生存的主要决定因素。如何在烧伤后保证组织足够灌注的同时而合理的进行液体复苏,使得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降低后续病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成为目前烧伤休克期复苏探讨的热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7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5例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小儿临床资料,入院后均予以液体复苏治疗方案,对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伤后入院时间、TBSA、Ⅲ°烧伤面积、烧伤原因等)、生命体征(心率、呼吸、血压、尿量等)、休克期补液情况((1)前8h、第一个24h、第二个24h的补液总量、平均尿量(8h、24h、48h、72h);(2)根据小儿不同延迟复苏时间、年龄、烧伤面积进行分组,对第一个24 h的晶体量、胶体量、糖水及补液总量进行详细的记录,对不同组别的补液量及疗效行比较分析。)、检验情况((1)血常规检查: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白细胞等;(2)肝功能检查:白蛋白、ALT、AST等;(3)肾功能检查:肌酐、尿素等;(4)电解质检查:钠、钾、氯。(补液前后各检查一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般资料:(1)本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病历共55例,其中,男性为32例(58.2%),女性为23例(41.8%);自动出院2例,无死亡病例。(2)年龄分布年龄为6个月6岁,平均为2.5岁±1.7岁;(3)伤后入院时间为3h8.5h;(4)烧伤面积及深度烧伤总面积为20%75%TBSA,平均为35.4%±12.5%TBSA,其中29例小儿有Ⅲ°烧伤,面积为1%18%TBSA,平均为5.53%±5.01%TBSA。补液情况:经静脉补液8h内小儿休克获改善26例,8h以上获改善29例,尿量维持满意为51例(血压、呼吸、脉搏等维持正常),静脉输液前、后平均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补液前8h内补液总量为(1014±378)ml,占第1个24h公式计算量的94.8%±37.1%,第1个24h实际补液总量为(2377±578)ml,占第1个24h补液公式计算量的112.6%±34.8%;第2个24h实际补液量为(1642±365)ml,占第2个24h补液公式计算量的78.1%±23.6%。(3)不同延迟复苏时间小儿的平均补液总量、平均晶胶体量、平均糖水量、尿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及白蛋白含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小儿的平均补液总量、平均晶体量、尿量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烧伤面积小儿的补液量及疗效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检验结果比较:血常规检查:红细胞比容(HCT)比较,补液后明显低于补液前,t=5.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含量(HBG)比较,补液后明显低于补液前,t=5.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细胞计数(WBC)比较,补液后明显低于补液前,t=8.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严重烧伤休克小儿延迟复苏治疗应在传统补液公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小儿年龄、延迟复苏补液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等诸多因素,采用“个体化”综合补液治疗方案,尽快平稳度过休克期,在应用常规的休克监测指标的基础上,使用有创血流动力学、腹腔压力监测等手段,提高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成功率。
魏冬[6](2020)在《甘肃省某医院儿童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2014年08月2019年07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住院儿童烧伤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资料,为制定本地区儿童烧伤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08月2019年07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住院儿童(014周岁)烧伤患者病例资料,统计患者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等)、烧伤特征(烧伤原因、时间、面积等)、治疗、住院时长、费用以及四种并发症发生状况,以患儿性别和年龄分段分组进行分析。对低蛋白血症、感染及住院费用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398例患儿,男女比为1.6:1.0;幼儿期(1≤Age<3)患儿最多(64%);农村:城镇为2.7:1.0;2、烧伤主要原因为烫伤(89.3%),其次为火焰烧伤(9.2%),电击伤和化学烧伤较少。夏季(30.9%)和春季(25.6%)烧伤者占多数;白天多于夜间,以午餐和晚餐时段高发。3、常发生烧伤的部位为上肢、躯干和下肢;以中度烧伤为主(59.8%),其次是重度和特重度烧伤、轻度。4、42.8%的患儿6小时内就诊我院,41.7%的患儿来院前未经过任何处理。经我院治疗后,78.8%患儿治愈、15.7%患儿好转;住院期间患儿发生低蛋白血症(37.8%)、贫血(33.4%)者相对较多,发生感染者较少。5、伤后低蛋白血症与烧伤面积、程度、是否三度烧伤、伤后入院时间相关;烧伤感染与伤后入院时间、烧伤面积、是否手术治疗、是否合并其他并发症相关;住院费用与烧伤面积、程度、是否三度烧伤、是否手术及是否有并发症相关。结论1、本地区儿童烧伤以幼儿期、男性、农村患儿居多,烫伤是主要烧伤原因,以春夏季、室内、用餐时段多发;患儿以深Ⅱ°及中度烧伤多见,伤后无治疗措施者占多数;94.5%的患儿经我科治疗后治愈或好转出院,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为低蛋白血症。2、应加强对幼儿家庭烧伤预防的宣教,也应加大伤后急救措施的普及教育力度,并要提高小儿重症烧伤的专科救治水平,以建立完善的预防-急救-转诊-专科治疗体系。
聂婵,王涛,施尚鹏,邓呈亮,石修权[7](2018)在《烧伤对儿童伤残率和瘢痕率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综合评价近30年来国内外烧伤儿童的伤残率和瘢痕率情况,为阐明烧伤儿童的预后情况和针对性预防儿童烧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系统检索1990—201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Pubmed、Elsevier SD(Science Direct)电子期刊等数据库中有关烧伤儿童的伤残率或瘢痕率的文献,经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筛选,用Stata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0篇中英文文献,涵盖了13个国家的20 278例烧伤儿童,合并的烧伤儿童伤残率为3.01%、95CI=1.96%4.67%,瘢痕率为13.49%、95CI=9.01%19.74%。结论烧伤儿童的伤残率和瘢痕率较高,各国均应该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儿童烧伤,提高烧伤的救治水平,降低伤残率和瘢痕率,改善烧伤儿童的生存质量。
李江虹,邱侃,王贤正,叶勇,邱海军[8](2016)在《儿童烧伤的特点及预防》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烧伤发生特点及规律, 以及找寻减少儿童烧伤发生的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978例12岁以下儿童烧伤住院患者的年龄分布、烧伤原因、伤情严重程度、好发月份、现场处理等情况。结果 978例儿童烧伤占同期总的烧伤住院人数的55.4%, 男601例、女377例, 年龄以1~3岁发生率最高;烧伤原因主要是热液体;伤情以轻度及中度占绝大多数;多发于5~9月;烧伤后能正确处理的仅占11.0%;烧伤儿童绝大部分为农村人口。结论儿童烧伤主要是监护人对热源(主要是热液)管理不善、疏忽大意、安全意识淡漠所致;儿童烧伤有其规律性, 加强以预防为主的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监护人的安全防范意识非常重要;烧伤安全知识的普及以及正确的现场处理是防治儿童烧伤的关键。
李勇,许瑾,章祥洲,武朱明,余勇[9](2014)在《1552例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本地区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特点,了解小儿烧伤相关的临床规律、疾病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方法统计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2001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1552例住院烧伤小儿患者资料,对小儿烧伤的致伤原因、发病时间、城市与农村烧伤患儿性别比例、男女患儿平均烧伤面积及不同时间段城市与农村男女烧伤患儿在院前急救、未完成治疗比例、受不同教育程度监护人自我救治符合率、小儿烧伤发病年龄变化趋势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热液烫伤是本地区小儿烧伤的主要原因(88.6%)。本地区小儿烧伤多发于早、晚餐及睡前洗浴时段。2001年至2003年自我救治医学常规符合率与2008年至2010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儿平均烧伤面积大于男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8年至2010年未完成治疗率与2001年至2003年相比,男性患儿为24.61%vs 31.23%,女性则为45.60%vs 40.36%,统计分析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与救治合理率无明显正相关。小儿烧伤平均年龄从2001年的平均(3.13±2.65)岁降至2010年的平均(2.10±2.16)岁。03岁小儿烧伤比例从2001年的69.57%增加2010年的87.85%。烧伤后期进行系统瘢痕康复治疗病例少,无统计数据。结论本地区热液是小儿烧伤最常见的原因。居民对烧伤救治知识的掌握程度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提示专业机构对烧伤防护救治常识宣传教育的不足。女性患儿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经济困难不能成为未完成治疗的主要原因。小儿烧伤有低龄化趋势,在低幼儿童(03岁)小儿烧伤可能存在基础发病率。小儿烧伤后的康复治疗严重欠缺归因于监护人对烧伤后瘢痕畸形的危害认知不足以及医疗投入的缺乏。应当把小儿烧伤作为一项社会问题来对待,将烧伤后的康复治疗(非手术性)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建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小儿烧伤预防宣教-临床救治-康复体系。
周学萍,刘均娥[10](2011)在《我国小儿烧伤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烧伤是指热力、电流、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等对人体造成的损伤[1]。在世界范围内,烧伤都是造成小儿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烧伤占小儿意外伤害的前三位[2]。随着现代医药技术的提高,小儿烧伤的死亡率已有下降[3],但小儿烧伤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4],小儿烧伤后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行为问
二、366例小儿烧伤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66例小儿烧伤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小儿严重烧伤液体复苏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严重烧伤发病及休克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中国近20年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的系统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纳入文献的筛选 |
1.4 资料提取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小儿烧伤的流行性学特征 |
2.2.1 占烧伤住院人数的总比例 |
2.2.2 年龄和性别特征 |
2.2.3 致伤原因 |
2.2.4 受伤时间 |
2.2.5 受伤地点 |
2.2.6 严重程度 |
2.2.7 受伤部位 |
2.2.8 病死率 |
2.2.9 监护人的文化程度 |
2.2.1 0 院前急救 |
2.2.1 1 居住地点 |
3 讨论 |
3.1 对于小儿烧伤的年龄定义 |
3.2 占烧伤住院人数的总比例 |
3.3 年龄和性别特征 |
3.4 致伤原因 |
3.5 烧伤时间 |
3.6 受伤地点 |
3.7 烧伤的严重程度 |
3.8 预后 |
3.9 监护人的文化程度 |
3.1 0 院前急救 |
3.1 1 居住地点 |
4 结论 |
(4)2013~2017年安徽某医院1737例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预后标准 |
2.3 小儿烧伤严重程度分类标准 |
2.4 烧伤的临床分期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小儿烧伤人口学特征 |
3.1.1 小儿烧伤年龄 |
3.1.2 小儿烧伤性别 |
3.1.2.1 小儿烧伤性别分布 |
3.1.2.2 不同年龄段患儿性别之间的比较 |
3.1.3 小儿烧伤好发季节 |
3.1.4 小儿烧伤的居住地区 |
3.2 小儿烧伤临床特征 |
3.2.1 小儿烧伤原因 |
3.2.1.1 小儿烧伤原因分布 |
3.2.1.2 不同年龄段烧伤原因之间的比较 |
3.2.1.3 不同性别与烧伤原因之间的比较 |
3.2.2 小儿烧伤部位 |
3.2.2.1 小儿烧伤部位分布 |
3.2.2.2 不同烧伤原因与烧伤部位之间的分布 |
3.2.2.3 不同烧伤原因与烧伤部位之间的比较 |
3.2.3 小儿烧伤严重程度 |
3.2.4 小儿烧伤院前救治 |
3.2.4.1 小儿烧伤的院前救治合理率 |
3.2.4.2 患儿有无接受院前救治与烧伤严重程度之间的比较 |
3.2.5 小儿烧伤的并发症 |
3.2.6 小儿烧伤的治疗 |
3.2.7 小儿烧伤的住院时间 |
3.2.7.1 小儿烧伤住院时间分布 |
3.2.7.2 是否接受院前救治与住院时间之间的比较 |
3.2.8 小儿烧伤的预后 |
3.3 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
3.3.1 小儿烧伤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3.2 小儿烧伤未愈因素的LOG-BINOMINAL模型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小儿烧伤的人口学特征 |
4.1.1 小儿烧伤年龄与性别 |
4.1.2 小儿烧伤的好发季节与居住地区 |
4.2 小儿烧伤的临床特征 |
4.2.1 小儿烧伤的原因、部位 |
4.2.2 小儿烧伤的严重程度、院前救治及并发症 |
4.2.3 小儿烧伤的治疗、住院时间及预后 |
4.3 影响小儿烧伤预后的相关因素 |
4.4 问题及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自我介绍 |
附录二 致谢 |
综述 小儿烧伤的系统性康复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5)小儿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小儿烧伤休克液体复苏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6)甘肃省某医院儿童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小儿重度烧伤严重并发症的特点及防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7)烧伤对儿童伤残率和瘢痕率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 |
1.4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烧伤儿童伤残率、瘢痕率的基本情况 |
2.2 Meta分析结果 |
2.2.1 伤残率的Meta分析 |
2.2.2瘢痕率的Meta分析 |
2.2.3 发表偏倚评价 |
3 讨论 |
(9)1552例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1. 病例入选条件: |
2. 入选患者资料: |
二、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致伤原因: |
2. 小儿烧伤发病时间: |
3. 城市与农村小儿烧伤男女比例分布: |
4. 城市与农村不同性别患儿烧伤面积比较: |
5. 农村与城市患儿未完成治疗比例情况: |
6. 不同时间段男女患儿未完成治疗情况统计: |
7. 不同时间段小儿烧伤院前急救情况: |
8. 不同受教育程度监护人自我救治符合医学常规符合率统计: |
9. 小儿烧伤平均年龄趋势分析: |
讨论 |
(10)我国小儿烧伤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特点 |
1.1 发病率 |
1.2 年龄 |
1.3 家庭环境 |
1.5 烧伤原因各地区的致伤原因一致, 排在前3 |
1.6 烧伤位置 |
1.7 烧伤时间 |
2 预防措施 |
2.1 保证家庭环境安全 |
2.2 加强对孩子和看护人的健康宣教 |
2.3 社会干预 |
3 展望 |
3.1 建立统一的数据库 |
3.2 重视健康状况 |
3.3 关注受虐烧伤 |
四、366例小儿烧伤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3 067例住院烧伤患儿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分析[J]. 张成,彭源,罗小强,李启盟,杨子晨,陈渝,彭毅志,章一新,龚雅利.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6)
- [2]小儿严重烧伤液体复苏与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D]. 王晓云. 山东大学, 2021(12)
- [3]中国近20年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的系统性评价[J]. 徐昆明,钱堃,何艳屏,刘丽忠,欧阳才生.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10)
- [4]2013~2017年安徽某医院1737例小儿烧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 蒋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小儿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回顾性分析[D]. 王彪.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甘肃省某医院儿童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D]. 魏冬.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7]烧伤对儿童伤残率和瘢痕率的影响分析[J]. 聂婵,王涛,施尚鹏,邓呈亮,石修权.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8(01)
- [8]儿童烧伤的特点及预防[J]. 李江虹,邱侃,王贤正,叶勇,邱海军. 中国基层医药, 2016(16)
- [9]1552例小儿烧伤流行病学特点分析[J]. 李勇,许瑾,章祥洲,武朱明,余勇.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4(05)
- [10]我国小儿烧伤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J]. 周学萍,刘均娥. 护理学报, 2011(22)
标签:烧伤面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