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四诊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曾珠梅[2](2020)在《广州市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及培训模式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调查广州市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构建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模式指标体系,以期规范培训,为社区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文献研究及小组讨论基础上,制定《广州市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调查问卷》,随机调查广州市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情况。第二部分主要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合前期调查结果拟定培训模式指标体系初稿,选择中医护理教育、中医护理管理、中医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中医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专家对条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评分,入选标准为评分结果≥4分及变异系数<0.25,并结合专家咨询意见和建议进行内容的修订和完善,构建完善的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模式指标体系。结果:1.培训现状调查结果:(1)一般情况:共调查广州市289名社区护士,全部为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25~35岁(42.91%);大专学历背景占54.33%;初级职称有155人(53.63%);社区工作年限以1~5年者居多,有144人(49.83%);西医背景占82.01%。(2)掌握与认知情况:70.59%的社区护士表示未掌握中医护理技术;66.44%的人从来没有使用过中医护理技术;81.66%的人认为社区中医护理技术发展前景较好。(3)培训情况:有207人未接受过系统的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占71.63%;234人希望得到培训,占80.97%:对拔罐、刮痧、悬灸及经穴推拿等操作技能培训需求度高;培训意向形式是半脱产,意向师资是中医护士,意向地点主要是本社区或其他社区,意向频率是半年1次。(4)影响因素:单位未安排、工作忙是影响社区护士参加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的主要原因;培训缺乏实践、师资水平不足、培训内容不合理、培训监管不到位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2.培训模式指标体系构建结果:本次研究开展两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6.36%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9;专家咨询肯德尔和谐系数在0.109~0.307之间,经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轮咨询后专家意见结果趋于一致,最终形成含“培训对象”、“培训组织”、“培训师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与形式”、“考核评价与反馈”和“培训监管”的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和93个三级指标的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模式指标体系。结论:1.广州市社区护士学历偏低,中医背景薄弱,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紧缺;护士年轻化、工作年限短;社区护士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掌握程度低,工作中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率低;社区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参与度不足,应培训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提升培训力度。2.经研究得出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模式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符合“最低要求”的培训对象、“医院-社区联合”的培训组织、严格“筛选标准”的培训师资、“三位一体”的培训目标、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与“动态”的反馈机制、“全方位、全过程”监管机制,符合社区护士中医护理发展需要,可为开展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培训提供参考。
戴卉,张凤琴,张静,张舒,张学月,孙庆霞[3](2019)在《基于中医型标准化病人为主的心内科SP培训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将中医标准化病人(SP)的培养分成心内科中医SP案例编制、SP选择、SP培训3个模块,通过对3个模块具体内容进行探析,分别寻求出最科学、合理、符合临床情境的方案,组合成一套完整的心内科SP培训系统,运用于规范化培训护士的考核,培养临床年轻护士中医辨证施护的思维,为今后中医型SP的培训、应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并推广其在中医院临床护理及护理教学培训等方面的应用。
蔡玉瑗[4](2019)在《《内经》治疗思想对中医护理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采取理论探讨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探讨《内经》治疗思想对中医护理学的影响。《内经》虽无系统的护理学理论,但其所论述的治疗思想是中医护理学从萌芽到成熟的理论基础。本文总结了中医护理学的发展脉络,论述了《内经》法天则地、治病求本、顺势而治、治其未病、和为圣度等治疗思想对中医护理学的整体观、辨证观、形神观、预防观及终极目标的规范和指导作用。结合临床现状,提出中医护理学的理念对现代护理学的启发意义,认为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对现代护理模式的构建有指导作用,中医护理学的形神俱养观对现代身心护理有借鉴意义,中医护理学的情志调摄法对现代心理护理有参考价值,中医护理学的预防技术也是现代护理措施的基础,中医护理学的时间观念对现代护理活动有指导作用。
徐松涛[5](2019)在《黄利兴副教授辨治儿科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黄利兴副教授对儿科生理病理有其独到认识,在儿科肺系疾病的辨治、预后、护理等方面亦有其独到认识与丰富经验,但目前关于导师儿科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并未得到完整且系统的整理,本文是笔者在潜心学习黄利兴副教授的学术思想后,对导师关于小儿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以及部分儿科肺系疾病临证经验的总结。希望能通过此文对黄利兴副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进行整理和完善。研究方法:1通过研读《中医儿科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内部教材《中医辨证论治程式通论》等书目以及搜索并分析知网相关论文,建立中医儿科肺系疾病基本框架,并据此拟定议题,以访谈及临床跟诊的形式系统搜集整理黄利兴副教授辨治儿科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2整理黄利兴副教授诊治常见儿科肺系疾病的病例,在证治类型、鉴别要点、处方用药、预后护理方面系统总结导师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并于证治类型后列举相应的医案。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学术思想概述:1整体生理病理特点(1)生理特点: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阳明为病多见。2小儿肺脏生理病理认识(1)小儿肺脏在解剖结构上通过气道直接与外界相通。在生理上表现为肺常不足,具体体现为:形质娇嫩,肺气不充。(2)小儿肺系疾病病理特点:发病率高,易感外邪;病邪多易兼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易于生痰;主症以咳、喘、痰为主;易挟食滞。3诊断、鉴别经验在诊察方法上,导师重视闻诊与望诊。闻诊方面导师常通过辨听咳嗽的声音特点,来辅助其它三诊,判断病邪之种类、浅深等。咳声特点包括:咳嗽部位-咽、喉、肺;性质-紧闷、急促、重浊、紧促、松等;咳声长短-短促连续、单声咳等;时间特点-晨起咳甚、夜间咳甚、寐时咳醒等;从而鉴别其所感风、寒、暑、湿、燥、火之不同病因,侵犯毛窍、肌肤、经络、脏腑等不同病位,涉及津液、卫、气、营、血等不同层次,并综合得到其证候结论。望诊上注重望咽喉,望咽喉内容包括:咽壁颜色及异常形态变化,是否有淋巴滤泡增生或咽壁粘痰,是否有扁桃体肿大等,以判断病位是否涉及上焦或阳明以及判断邪气之性质。4治疗思路(1)治疗原则上注重因势利导,根据病势来扶正祛邪,使病愈不留后患,治咳注重宣肺祛痰,治泻注重通因通用。(2)注重顾护脾胃,避免过用苦寒、辛燥以伤脾,脾运不健者常兼以健脾补脾之法。(3)在选方用药上,组方灵活,用药轻盈。(4)注重煎服法。年龄小者多采用隔水蒸的方式,在保证药物有效性的同时控制药量,便于小儿服用。5预后调护经验导师非常认同“欲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护理经验,并进一步指出,“饥”在“寒”之前,如此指导家属对小儿进行调护,往往治疗亦事半功倍。针对不同病证的调护亦须重视,如咳嗽者,注意引导小儿进行主动排痰;痰湿久蕴者,应当注意保暖以防反复感染而损伤正气等。第二部分经验总结以主症为纲,对导师门诊的常见儿科肺系疾病进行分类如下:1以鼻塞、流涕为主症类证治主要有:风寒郁热,犯于鼻窍证(疏风通窍法)、风湿郁热于鼻窍证(苍耳子散合葛根芩连汤)、肺卫不足,复感风邪证(苍耳子散合玉屏风散)、外感风寒,束于肌肤苗窍证(三拗汤加减)、肺脾气虚,外感风邪证(参苏饮)4个证型;2以发热为主症类证治主要有:寒风郁热于肺证(麻杏石甘汤)、风郁热于上焦证,咽喉不利证(银翘散)、寒风郁湿热于肺证(三拗合杏仁汤)、风热犯于肺经之表证(桑菊饮)、风湿热犯于阳明经脉证(甘露消毒丹)、积滞内停,风寒外犯证(藿香正气散)、积滞内停,风热外犯证(薄槟散)7个证型;3以咳嗽为主症类证治主要有:风邪外犯,咽喉不利证(止嗽散)、上焦营分湿热,热为主证(银翘散),上焦气分湿热,湿为主证(上焦宣痹汤)、风寒束肺证(杏苏散)、风湿热犯肺证(杏仁汤)、风热犯肺证(桑菊饮)、痰湿蕴肺,风寒引动证(杏苏散)、痰热蕴肺证(千金苇茎汤)、脾气不足,痰湿蕴肺证(六君子汤)9个证型;4以哮喘为主症类证治主要有:痰湿蕴肺,风寒引动证(杏苏散)、脾虚痰湿内蕴证(六君子汤)2个证型。结论:黄利兴副教授对于儿科肺系疾病已形成了较为客观的诊治体系,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诊治思路。导师在治病时“理法方药、一以贯之”的诊疗流程及治疗经验,特别是对肺系疾病的鉴别诊断经验以及用药经验,有一定的创新之处与学术价值。导师的学术思想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何磊[6](2018)在《量表在中医健康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健康是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西方医学和中医学共同研究的方向之一。人类现代社会对于健康的要求和追求日益热烈。健康的评价、健康早期辨识与早期干预一直是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中医在认识健康和给予及时干预的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中医强调人的健康在人类的生长壮老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也契合了现代医学对于人类生命全过程健康的追求。许多中医学者已经在研究健康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九种体质判定标准的建立和健康状态的提出。在中医学者进行健康评价相关研究中,量表是最常用的研究工具。本研究从量表切入,对现有健康相关理论和研究的现状与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比较国内外应用较广泛的健康评价类量表和问卷,利用对量表应用进行客观分析,为进一步进行健康评价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参考。方法1.理论研究:采用大量文献复习和整理的方法,对健康医学领域内的健康相关概念来源发展进行梳理,对健康评价相关的研究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阐述。2.文献研究:(1)量表比较分析:对国内外应用较广,接受度高的健康评价量表进行条目简化、规范化处理和归类。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对条目频次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2)量表的应用比较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Wang Fang Data)、维普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7年1月-2017年12月收录的中文文献。按照文献排除和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将文献导入Note Express2.0软件进行文献管理。用Microsoft Excel 2010进行资料提取。将所需文献资料信息录入Excel表。分类处理资料,对量表和文献各项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理论研究:健康的涵义和包含的内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西医学领域对健康的理解经历了生存、消除疾病和躯体、心理、社会适应上都感觉良好的过程。中医学的理论和中国许多文化传统从一开始就包含了目前西医学者们对健康理解的全面内容。中医学界对健康相关概念的研究包括了健康、亚健康、健康状态等概念的探索。目前对于健康的评价包括了人的体质研究、健康多个维度和特殊人群的研究。检查健康水平的手段由最开始的传统医学体格检查发展到目前基因检测。评价健康的工具和方法由以前的直接取材人体组织或者创伤性检测扩大到许多非侵入式测量方法,比如量表测量。健康检测和评价的数据被国家层面整合起来得到更全面的应用,比如建立国家健康指标系统来指导卫生工作。2.文献研究:2.1量表比较分析:最终确定10个量表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是,诺丁汉量表(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康奈尔健康量表(Cornell Medical Index,CMI),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uropean Quality of Life-5 Dimensions,EQ-5D),SF-36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五态人格测验表,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基于证素的健康信息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1)各个量表条目分布不同。①条目总数最多的量表是CMI,条目总数最少的量表是EQ-5D,平均条目数为75.2个。②维度条目最多的是CMI的躯体维度,有150条,维度条目最少的是CMI的社会维度、健康信息表的社会维度、SF-36的社会维度、ED-5D的社会维度、NHP的总评维度、五态人格测验表的躯体维度、社会维度和总评维度,均是0。③国外量表的总评维度、社会维度和躯体维度的条目所占比例均高于国内量表;国内量表的心理维度条目所占比例高于国外量表。(2)躯体条目情况:国内外的量表都从几个方面对躯体情况进行评价,国外量表常常通过多方面间接信息对躯体状况进行评价,比如“自我照顾能力”,“身体活动能力”等方面。而国内量表更习惯于直接对躯体状况提问进行评价,如“睡眠情况”,“二便情况”等方面的条目均是直接询问具体躯体状况。经筛选,躯体条目共有233条。其中与疼痛相关的条目共有33个。200个躯体条目中①出现频率大于3%的躯体条目有2条,为怕冷,睡眠总体自评;②出现频率在2%~3%的躯体条目有4条,为心悸、咽异物感、气短、头晕;③出现频率在1%~2%的躯体条目有32条,依次为失眠、胸闷、大便干燥、睡眠质量差、盗汗、鼻塞、健忘等;④出现频率小于1%的躯体条目有94条,为听力差、眼睛干涩等。(2)经筛选,心理条目共有158个条目。①出现频率大于10%的心理条目有2条,依次为抑郁、焦虑;②出现频率在5%~10%之间的心理条目有4条,依次为认知、自尊自信、紧张、愤怒;③出现频率在1%~5%之间的心理条目有19条,依次为敏感、固执、幸福与快乐、悲观、兴趣广泛、生命活力等;④出现频率小于1%的心理条目有13条,依次为性格淡漠、主观、依赖性强等。(3)经筛选,社会条目共有71个条目。①出现频率大于10%的社会条目有1条,为社会支持度;②出现频率在5%~10%之间的社会条目有11条,依次为经济状况、生活环境、住房条件、交通条件、医疗服务与社会保障的获取、获取新信息的机会、社会隔离、社会接触、人际关系、社会安全感、休闲娱乐参与;③出现频率小于5%的社会条目有4条,依次为家庭生活、处事能力、自然环境、角色评价。(4)各量表评分方式以量化分级评分为主。①2级评分的有5个量表,分别是SF-36、NHP、CMI、五态人格测验表和健康信息表;②5级评分的有5个量表,分别是SF-36,、ED-5D、WHOQOL、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③模拟线性评分的有2个量表,分别是ED-5D和自测健康评价量表。(5)国外量表语言描述更加具体清晰易懂,同时也具有西方文化特点。国内量表口语化不足,表达不够清晰。2.2量表的应用比较分析:根据预定检索式进行中文文献检索,CNKI、万方、维普和CBM一共检索到849篇文献,分别为CNKI227篇,万方65篇,维普43篇,CBM514篇。逐一阅读文献题目后排除明显不符合研究内容的文献125篇,剩余724篇。通过阅读摘要后排除77篇综述类和思考类文献。再删掉重复文献115篇。得到532篇文献。对532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按照排除标准删掉文献资料信息不完整或者错误的,未明确量表或问卷来源或名称的文献,排除文献中涉及的量表仅仅是疾病专属量表的文献和测量量表侧重健康某一方面的文献,比如心理个性类、疼痛类、睡眠和疲劳类量表文献,剩余225篇文献。根据研究内容,排除研究人群为患者的文献,最终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文文献82篇,共包括27个量表。(1)82篇文献中,共涉及27个健康评价类量表。包括期刊论文66篇,学位论文15篇,会议论文1篇。属于量表/问卷编制的论文15篇,量表/问卷评价的论文11篇,量表应用的论文56篇。(2)总体呈增长趋势,2005年开始到2009年逐年增长。2010年暂时发文量少于2009年,但是2011年开始发文量有了显着增高。2013/2014两年是文献发表最多的2年。2015年以后趋于平稳。2017年发表文献数量又开始增长。(3)量表的研发机构主要为各大中医院校。研发健康评价类量表数量超过2个的中国机构分别是南方医科大学(4/27),广州医科大学(3/27),中国中医科学院(2/27),上海中医药大学(2/27)北京中医药大学(2/27),南京中医药大学(2/27)(4)27个量表在82篇文献中引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5位分别为中医体质量表40.38%(42/104),SF-36 14.42%(15/104),亚健康自评量表(Sub-health Self-rating Scale,SSS)7.69%(8/104),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V1.0)3.85%(4/104),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调查问卷2.88%(3/104),亚健康状况评价问卷(SHSQ-25)2.88%(3/104),中医健康量表(Health Scale of Traditional Chine se Medicine,HSTCM)2.88%(3/104),WHOQOL-BREF2.88%(3/104)。(5)文章里涉及的研究设计的类型既包括横断面研究(62/82),其中有1篇是采用了横断面和非随机对照研究两个方法,也有随机对照试验(13/82)和自身对照试验(6/82)。研究人群的样本量在24到8448间,有48篇文献的样本量100-1000之间,大于1000例样本量的文献有22篇。其余12篇为小于100的小样本研究。(6)第一作者来源机构共43家,主要是各大中医药大学,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发表文献3篇以上的7家,分别为南方医科大学11篇(13.41%),广州中医药大学10篇(12.20%),北京中医药大学9篇(10.98%),上海中医药大学4篇(4.88%),中国中医科学院3篇(3.66%),南京中医药大学3篇(3.66%),天津中医药大学3篇(3.66%)。7家机构发文数占43家机构总发文数的一半以上(52.44%)(7)①中医体质量表(包括英文版和韩文版)的42篇文献中,4篇文献是关于体质量表的编制和评价(1篇为英文版量表的编译过程,1篇为韩文版编译过程,均为学位论文),38篇为将中医体质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进行的研究文献,绝大多数文章里利用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26/38篇),1篇为横断面调查联合非随机研究,8篇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3篇自身前后对照的文献。②SF-36所在的15篇文献中,1篇文献里是将SF-36当做效度标准对其他量表进行评价的研究。4篇文献里采用了随机对照研究方法,5篇文献采用了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5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了解人群健康基本情况。研究人群范围较广,包括了老年人、门诊和体检中心人群、社区居民和大学生,还有警察和部队人群。③8篇文章涉及亚健康自评量表(Sub-health Self-rating Scale,SSS)。6篇期刊论文,2篇为学位论文,其中1篇学位论文涉及量表编制过程。流行病横断面调查研究有6篇,研究人群主要为大学生,随机对照试验2篇,研究人群有医院职工和大学生。④4篇文章(3篇期刊论文,1篇学位论文)是应用了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 V1.0)。2篇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2篇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人群来自工人、教师、学生、公务员、社区居民和体检人群。⑤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出现在3篇文章中,研究人群为社区居民和单位职工,研究方法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亚健康状况评价问卷(SHSQ-25)涉及3篇文献,1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研究大学生的健康情况,2篇为随机对照的试验,研究人群为体检人群。世界卫生组织健康量表WHOQOL-BREF主要是作为测量标准出现在2篇文献中,另外1篇应用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中。⑥4个量表的应用文献为2篇,15个量表应用文献仅有1篇。结论:通过对国内外量表的统计,发现国内外量表的维度和条目分布上不同。国外量表的特点是条目多,社会维度条目所占总体条目数量比例较高,同时单个量表中心理维度条目所占单个条目总数的比例差别不大,说明国外量表比较注重社会环境和心理状况对健康的影响。国外量表采用的评分方式有2级评分和5级评分和模拟线性记分,量表中采用2种评分方式相结合的情况较为常见。国外量表的条目语言描述更加简单清晰和口语化。国内量表条目中,躯体维度条目多见,社会维度条目较少,说明国内量表对于社会维度关注不够。在量化评分方面,国内量表采用的评分方式与国外相同,但是每个国内量表均只用了 1种评分方式。国内量表的语言常有表达不够清晰,口语化不足的问题。
闫旭[7](2016)在《代谢综合征中医证素、Heath-Carter体型特征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三方面探索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素特征与肌肉体脂分布和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联系。方法1文献研究①分析既往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调查报告的完整性及其相关因素,检索以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调查为内容的文献,从3部分,17个项目分析报告本身的完整性,并将其与报告的3项基本属性进行关联性分析。②搜索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从建库至2014年12月的所有相关文献,语种为英文和中文;3位独立研究者筛选相关文献,提取数据,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以分析代谢综合征患者体型指标与痰瘀证、气阴两虚证的关系。2临床研究分析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素与Heath-Carter体型特征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关联。运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采集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并依据专家经验为证素辨证结果分级,通过计算各个症状与证素等级的相关系数为各个证素赋值;同时运用Heath-Carter体型分类体系测算患者的内因子、中因子及外因子并进行体型分类;采用常规方法检测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其中78例患者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鸢尾素浓度。3实验研究研究黄连水煎剂对高脂诱导的SD大鼠代谢综合征模型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影响。建立高脂饲料诱导的SD大鼠代谢综合征模型,同时以普通饲料喂养的SD大鼠为空白对照。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黄连素组予以150mg/kg黄连素,黄连水煎剂组予1807mg/kg黄连饮片的煎剂,模型对照组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大鼠4周。麻醉取材后检测附睾旁脂肪重量、血糖、血脂、胰岛素、鸢尾素等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性检验。结果1文献研究①共纳入12年间的49篇文献,包含了学位论文、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和会议论文;报告项目的完整性存在差异,且完整性与报告的基本属性无明确关联。在研究类型、样本量估算、质量控制、统计学方法、结果的分层说明、研究缺陷、外推性等方面报告比例较低。㎝eta分析共纳入8篇研究,8篇研究均对体质指数进行了研究,其中3篇研究对比了腰围,仅1篇研究对比了腰臀比。所有文献经质量评价,得分值最小9分,最大13分,整体质量欠佳。经meta分析提示痰瘀证组体质指数、腰围均高于气阴两虚组,危险指数分别为2.24,95%CI(1.6,2.89)及4.15,95%CI(2.55,5.75),并经敏感性分析验证。2临床研究①一般情况:纳入205例MS患者,男性117例,女性88例,年龄范围59.00(52.00,57.00)。以合并了腹型肥胖、糖代谢异常、脂代谢的组合比例最常见。女性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空腹静脉胰岛素高于男性,空腹静脉血糖、血尿酸低于男性。②证素特征研究:中医证素涉及多个病位,病性虚实夹杂。病位证素以脾、胃、肝的显着性最高,心、肾次之,肺再次之;而病性证素的重要性以热证最突出,气虚、阴虚与湿邪相对次要,瘀、气滞、痰再次之,血虚最次要。男性的证素心、肝、阴虚、气虚低于女性,而证素胃高于女性。非老年人群肝、肺、肾、痰、气虚等证素轻于老年人。经线性回归模型验证,心-热,肝-热,胃-热,脾-湿,肝-气滞,肺-气滞,脾-痰,肺-痰,心-阴虚,肝-阴虚,肺-痰,脾-气虚,肾-气虚具有相关性。而心与酸味正相关,而胃与酸味负相关;证素肾、痰与咸味正相关。证素胃与嗜肉正相关;证素热、气滞与油腻正相关,气虚与油腻负相关。③患者体型分布特征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关系。Heath-Carter体型分布集中在内胚层体型和中胚层体型,女性内因子水平高于男性,但体质指数低于男性。老年人群腰围高于非老年人群。建立线性逐步回归方程并校正性别、运动习惯,提示体质指数、腰围均与内因子水平正相关;BMI与中因子水平正相关与外因子水平负相关。内因子、中因子均与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正相关;中因子还与血尿酸、血甘油三酯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负相关,而外因子与高密度脂蛋白正相关,与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胰岛素、尿酸均负相关。经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校正了应用调脂药、降糖药、控制尿酸药物的使用及运动习惯后,发现中因子水平与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独立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负相关,外因子与高密度脂蛋白正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BMI可替代中因子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建立相关关系。④体型分布特征与中医证素的相关性。偏内胚层和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者的气虚证素较偏中胚层者突出。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并对性别、运动因素校正提示内因子与肾、气虚、湿证素的显着程度正相关;中因子与心证素的显着程度负相关,与肺、湿的显着程度正相关;腰围与脾、肺、湿、痰证素的显着程度正相关,BMI与湿的显着程度正相关。⑤胰岛素抵抗指数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在对用药情况、运动、性别等因素进行校正后,发现证素肺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胰岛素、高密度脂蛋白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脾与糖化血红蛋白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胃、热与血尿酸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MS患者鸢尾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和BMI负相关,但与中医证素未建立明确的相关性。3实验研究①黄连水煎剂和盐酸小檗碱均能改善高脂诱导的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的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黄连水煎剂对附睾脂肪、体重、甘油三酯也有改善效应。②相对于空白对照组黄连水煎剂显着升高鸢尾素浓度,模型组和盐酸小檗碱组鸢尾素水平升高较空白对照组不显着。③经过逐步回归方程校正了组间干预、饲料的差异后未发现与鸢尾素独立相关的因素。结论1文献研究①代谢综合征的证候分布研究报告侧重介绍研究的宏观设计和结果,略于介绍研究执行和结果的细节以及研究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同时也需要制定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报告的规范。②根据有限的证据,代谢综合征痰瘀证患者肥胖程度比气阴两虚证者更严重。2临床研究①本组代谢综合征的基本证素以肝热、胃热、脾湿为主,随着增龄和病情的发展,肺、脾、肾气虚,肝、心阴虚也逐渐显着,并衍生出痰、瘀、气滞等证素。其中热、肝、脾、胃证素尤其重要,并不完全随肥胖、胰岛素抵抗变化。提示中医病证并非单纯的数据指标所能代替。②代谢综合征患者Heath-Cartet体型分类提示中因子所代表的肌肉成分在胰岛素抵抗中的重要性相对于内因子所代表的皮下脂肪更能反映胰岛素抵抗程度。③Heath-Carter体型中脂肪成分的增加与证素肾、湿、气虚关系较密切,肌肉成分的增加与证素肺、湿关系较密切。④部分中医证素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可能存在关联,证素和循环鸢尾素浓度的关系尚不明确,与各自复杂的背景机制和内在特征有关。3实验研究①黄连水煎剂及黄连素可以改善高脂诱导的SD大鼠代谢综合征模型胰岛素抵抗;②黄连水煎剂对脂肪代谢的改善较黄连素显着;③黄连素可能具有升高血浆鸢尾素浓度的作用。
刘天贶[8](2016)在《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医护理独具的特色适应当前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大众健康观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中医护理的需求不断增加。护士作为中医护理的践行者,应了解学习中医护理理论技术等知识,提高中医素养。而目前国内护士大多毕业于西医院校,对中医护理的认识欠缺,有必要对临床在职护士进行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以胜任中医护理工作。现今,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培训多由医院自主开展,培训内容选择不尽相同,缺乏规范统一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研究、小组讨论、专家函询等的方法制定出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内容及相应权重,为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培训实施提供内容依据和课时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为拟定技术板块培训内容提供依据,通过教材、指南、文献回顾、研究小组讨论,拟定适用于护士的理论板块培训内容,基于《中医医院护理工作指南》等标准、指南、规定的原则性要求,制定德尔菲函询问卷。选择中医护理临床、教育、管理领域的专家20名进行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重要性赋值均数>4.00且变异系数<0.22,或满分频≥0.3为条目筛选的保留标准,同时结合专家意见和研究小组讨论,对条目进行删除、增加、修改。第二轮函询中加入条目的权重判定。[结果]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专家的工龄超过20年的占90%。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专家占95%。两轮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积极系数高。两轮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0,函询结果可信。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6和0.27,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01),专家对条目认同一致性程度较高。最终筛选出中医护理培训内容4个板块“中医护理概述”“中医护理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基本内容”“中医护理基本技术”,即为4个一级条目。其中“中医护理概述”下包含关于中医护理基本特点和原则的2个二级条目及8个三级条目,培训学时为理论2学时;“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等8个二级条目和30个三级条目,培训学时为理论32学时;“中医护理基本内容”有情志、饮食等一般护理和中医病症护理的9个二级条目、39个三级条目,学时安排为32学时,包括理论26学时,实践6学时;“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涵盖灸法、耳穴贴压、中药湿敷等11个二级条目和28个三级条目。学时安排为34学时,包括理论12学时,实践22学时。“中医护理基本技术”所占权重稍大,学时分配稍多。“中医护理基本理论”与“中医护理基本内容”权重稍小,学时分配一致。[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小组讨论和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本研究得出了临床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内容和学时设置。以100学时为基础,培训内容包括4个一级条目、30个二级条目、105个三级条目。中医护理理论内容体现中医特色和护理专业特点,以基础结合实践为原则;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内容体现临床实用。整个培训内容设置,以使培训对象达到中医护理临床工作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基本要求为培训目标,提高培训人员的中医素养,使其具备开展临床中医护理服务所应有的知识与能力。本研究明确了中医护理知识的普及培训水平,为各医院组织进行中医护理培训提供依据。
常玉杰[9](2015)在《常振森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提出常振森主任医师从医四十余载,在理论上不断学习、深入思考,临床上不断探讨、总结,且医德高尚,不慕名利,德学俱丰。1学术思想渊源常振森主任医师自幼随祖父习医,家传严谨,之后又得以在国医大师李玉奇老先生门下聆听教诲,受益良多。老师学习、临证重视经典,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是在长期的理论研习、临床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首先,全面学习、深入理解《内经》。老师常说《内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字字珠玑,句句深意,学习《内经》,就要以中医学思维、整体观念,全面理解,更要有专长,形成自己的特色。《内经》重视整体观念,天地人合一,人居中;脾属土,位居人之中;中为枢纽,上下升降、左右斡旋,是为重要之地;法天地而稼穑万物,发挥重要之功能。这也是老师强调中医学思维,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脾胃为核心学术思想最早的理论渊源。《内经》不仅仅论述了脾胃在人体脏腑机能中的重要作用,即脾胃的生理功能,同时对脾胃的病理、脾胃病的诊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及临床指导。其次,仲景《伤寒论》虽为外感专着,所载诸方、诊治病证中无不渗透着仲景先师重视脾胃之思想。仲景之《金匮要略》,作为最早的诊治杂病的中医学专着,以疾病分篇,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重视四诊合参,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证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经验。在论治方面,还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同时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书中所载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剂,用于气虚里寒,重在温养脾胃。这些方剂药味精炼、配伍严谨、主治明确,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是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金元医家李东垣,着书《脾胃论》,其中心内容为脾胃元气论,即脾胃是元气之本,认为“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从而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同时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形式表现为升降浮沉的变化,这种变化即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如一年之气的升降,是以居于中央的长夏土气为之枢纽,人同此理,脾胃居中央,脾属土,因此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在气机升降问题上,尤其注重生长与升发的方面,注重升发脾之阳气,喜用升麻、柴胡之类的药,并且详细阐述了脾胃病的理、法、方、药,老师临床常用方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益胃汤、枳术丸等皆出于此。《四圣心源》崇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为医中四圣,书中首篇论述天人合一,提到“一气周流”、“土生四象”,详细阐述了脾升胃降的太极圆运动理论,认为心、肝、肺、肾、大肠、小肠、胆、膀胱、心包、三焦诸脏腑气机之升降顺逆,皆取决于脾胃。治疗内伤杂病,首在调理脾胃,顾护中气,升清降浊,兼及四维。调理脾胃重在扶阳抑阴,时刻顾护阳气为先。清代医家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将中医的圆运动学说完善、成熟,把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六气及病症用药,用圆运动学说进行了完整、系统的阐明,经气如轮,中气如轴,中气乃经气之根本;升降上下左右之经气,须先照顾中气。2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老师临证以内伤杂病为主,审因论治;崇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论,注重脾胃;运用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尤见功力。主要学术思想为:强调中医学思维方法,注重整体观念;擅治杂病,尤重脾胃,辨证论治以脾胃为核心;一气周流、土生四象;中焦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擅于升发脾气(脾阳);注重先天阳气,以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临床诊疗经验经验:四诊合参重舌脉;问诊注重问饮食、二便。用药经验:擅用经方;灵活用方;擅用药对;用药原则精、简、廉、验,绝不杂陈;擅于配伍,相臣相佐。临证依据经典,学经典、用经典,多临证、勤思考,善总结、要创新,这些都是老师多次强调的学习经典之法;时刻顾护脾胃,其法为脾胃受损时,先理脾胃,脾胃无伤时,要时刻顾护,以免伤及脾胃,生化无源,影响整个机体的恢复;重视先天阴阳,强调随时补益先天真元,以固生命之根;四诊合参,全神贯注;以中医思维学习中医,可以广闻博学,但首先要“一门深入”,对疾病的认识、诊治就一定要从中医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及中药的药性、功用入手,辨证、因证、分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老师临证重视经方,经方为经典之方,是前人理论临床的经验精华;活学活用方剂,强调方因证出、随证加减,即要紧扣病因、病机确定治疗原则及方药。脾肾相关,运用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生理相关,脾在中焦,肾居下焦,脾气生化、上升,肾气闭藏、收敛,一升一敛,相辅相成;脾的生理功能为运化、生血统血及升清,肾中真阳温热、可蒸腾气化,温煦脾阳,以助运化;脾肾两脏之经气可以通过正经、络脉之交会,奇经之灌注,相互交通,精血互化。病理相关,肾为先天之本,肾中所藏之精气依赖脾胃所化之水谷精微濡养,同时脾胃为元气之源,可运载万物,阴脏、阳腑得脾胃灌输,生命方可生生不息。一旦脾胃受病,久则生化无源,真精亦不得充养而衰微,即“久病及肾”、“穷必及肾”;寒湿之邪直中太阴、少阴之经,而耗伤真阳。因此,二者在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命门之火,可生脾土;命门火衰,脾阳无根;根无所系,运化失司;中州不健,水谷不运。由此,进一步理解“脾阳根于肾阳”、“补脾不如补肾”、“肾为胃之关”,即认为后天足、先天不足者补元气为主;并强调欲补太阴脾土,先补肾中少阳相火。3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典型病案分析及临床常用方剂老师门诊患者多,全天门诊量皆在百人以上,患者多为反复发作、久病者,就诊时往往除主证,伴有诸多兼证。阳气不足患者病因可涉及到:先天脏腑薄弱、元阳不足、或久病、多病;过食寒凉、生冷、油腻之品;夏天养阳之机,不离空调或冷饮,避温就寒;安逸过度,久坐久卧,或以车代步,缺乏生机,聚湿成痰;暴怒伤肝,久郁耗神,子盗母气;滥服抗菌素或清热之品;长期情志不畅、郁闷烦躁。先天禀赋不足者,后天失养,脾肾俱虚,功能薄弱,即为阳气不足;饮食不节,夏季贪凉,湿气凝聚皆可耗伤阳气,久则阳气虚衰,呈现出一派寒凉之征。因此,在临证之时,辨证要准确,看似胃中灼热、嘈杂,口咽干燥,以为热证,甚至阴虚之时,一定要四诊合参,辨别真寒假热,以免误诊。脾肾阳虚,水湿不化,郁久化热,即使初诊可拟清热化湿和中之法,治病之标,再诊定要依据病因病机、辩证要点,再确定治则方药。老师从医40余年,苦研经典、推究医理,深受肾命学说的影响,将其运用于临床,尤其善用肾命学说,根据脾肾相关理论治疗脾胃病,诊治经验丰富,疗效甚佳。选取西医学的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运用肾命学说治疗的临床验案进行论述,总结老师临床经验,阐明其学术思想。主选方剂金匮肾气丸,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后世称之为金匮肾气丸。明代赵献可言:“八味丸,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衰惫,脐腹疼痛,夜多溲溺等证”,及“所以益火之原,水火得其养,则肾气复其天矣。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即此方也。盖益脾胃而培万物之母,其利溥矣”,命门火衰,不能上助脾阳,则脾胃虚寒,饮食无欲,大便不实,可以看出脾胃要借助命门之火的温养,即“脾阳根于肾阳”;同时,元气亏虚补元气,元气不复,只重补脾,则根基不固;肾气得复,可益脾胃而培万物,即“补脾不如补肾”。言简意赅,尽括肾气丸之含义。老师以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是在多年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中,在临床上系统的统计相关病案后,来总结和完善自己的学术思想。并且提出相关的观点,如可将脾肺共同列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肺呼吸轻清之气,皆为精微物质之源。再如临证之时,可以气血津液辨证为主,气血津液无处不到,气、血一阴一阳。及个人理解肾气丸育阳于阴、阴中生阳,皆为物质基础上加以能量的激活,所以不单单是调整某一方面,而是直接进行一个整体的有序化调整。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4温肾健脾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泄泻的临床研究目的:依据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通过随机选取60例符合标准的脾肾阳虚型泄泻患者,随机分组,临床对比观察自拟温肾健脾止泻汤与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常振森主任医师运用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提供依据。方法:试验组以肾气丸合四神丸加党参、白术、木香、砂仁为基本方,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早晚温服。对照组以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汤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早晚温服。半个月为一个疗程,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主症、次症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结果表明试验组痊愈18例(达60%),显效8例(占26.67%),有效4例(比例为13.33%),有效率为100%,且试验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
徐金巧[10](2013)在《耳部望诊源流考》文中提出耳部望诊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的桥梁之一,本文通过对耳部望诊历史文献的梳理,发现了耳部望诊是在《内经》时期被提出,通过望耳的色泽、形态、血管、位置诊病是耳部望诊的核心内容,明代进一步完善,清代继续发展。耳部望诊是全息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的体现,对于历朝历代耳部望诊的理论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对耳部望诊内容寻根溯源,并对耳部望诊的价值、意义进行肯定,发现历代医家均有此论述,并且几乎历朝历代的耳部望诊都有进步和发展。
二、浅谈四诊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四诊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广州市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及培训模式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中医护理 |
二、中医护理技术 |
三、社区护理 |
四、护士培训 |
第二节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现状 |
一、中医护理发展契机 |
二、我国社区中医护理服务现状 |
三、中医护理技术发展现状 |
四、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广州市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调查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研究方法 |
四、统计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社区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掌握情况及其发展前景认知 |
第三节 讨论 |
一、社区护士一般资料分析 |
二、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 |
三、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的建议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模式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第一节 方法与过程 |
一、拟定培训模式指标体系草案 |
二、专家咨询过程 |
三、质量控制 |
四、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一、专家基本情况 |
二、专家的积极性 |
三、专家的权威程度 |
四、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五、两轮专家咨询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专家咨询结果科学性与可靠性分析 |
二、构建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模式指标体系内涵分析 |
三、构建有针对性的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模式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四、构建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的意义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一、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的成果 |
附录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基于中医型标准化病人为主的心内科SP培训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SP简介 |
1.1 SP的起源 |
1.2 SP的种类 |
2 SP的应用现状 |
2.1 SP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 |
2.2 SP在临床护士考核中的应用 |
2.3 SP在中医科室中的应用 |
2.4 SP在中医临床护理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
3 心内科中医SP培训体系 |
3.1 中医型SP案例的编制 |
3.2 案例剧本的主要内容 |
3.2.1 背景资料 |
3.2.2 模拟环境 |
3.2.3 扮演要点 |
3.3 案例剧本编写的注意事项 |
3.4 中医型SP的选拔 |
3.5 中医型SP的培训 |
3.5.1 中医标准化病人的培训 |
3.5.2 SP培训方法 |
3.5.2.1 望诊 |
3.5.2.2 闻诊 |
3.5.2.3 问诊 |
3.5.2.4 切诊 |
3.5.2.5 其他电子系统 |
4 中医SP培训系统评估及考核 |
4.1 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核(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 |
4.1.1 考站站点设置 |
4.1.2 考核内容及考核时间设置 |
4.1.3 各考站权重设置 |
4.2 考核对象 |
4.3 评价指标 |
5 实践体会 |
(4)《内经》治疗思想对中医护理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中医护理学溯源 |
1.1 《内经》前护理思想的萌芽 |
1.2 《内经》中护理思想的孕育 |
1.3 《内经》后护理思想的成熟和发展 |
1.4 小结 |
2 《内经》治疗思想对中医护理学的渗透 |
2.1 法天则地与中医护理学的整体观 |
2.1.1 天人相应,人与天地同为一个整体 |
2.1.2 脏腑相合,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各个脏腑组织构成的整体 |
2.2 治病求本与中医护理学的辨证观 |
2.3 顺势而治与中医护理学的形神观 |
2.3.1 顺应人体的生理特性 |
2.3.2 顺应疾病发展的规律 |
2.3.3 顺应病人的心理活动 |
2.4 治其未病与中医护理学的预防观 |
2.4.1 未病先防 |
2.4.2 既病防变 |
2.4.3 病后防复 |
2.5 和为圣度与中医护理学的终极目标 |
2.5.1 运用中医护理技术促进病人康复 |
2.5.2 开设中医护理特色门诊服务广大群众 |
2.6 小结 |
3 中医护理学对现代护理模式的启示 |
3.1 中医护理学的整体观对现代护理模式的构建有指导作用 |
3.2 中医护理学的形神俱养观对现代身心护理有借鉴意义 |
3.3 中医护理学的情志调摄法对现代心理护理有参考价值 |
3.4 中医护理学的预防技术也是现代护理措施的基础 |
3.5 中医护理学的时间观念对现代护理活动有指导作用 |
3.5.1 顺应脏腑的生理病理特性观察病情变化和调整用药时间 |
3.5.2 顺应脏腑的生理病理特性合理安排值班人员 |
3.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5)黄利兴副教授辨治儿科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概述 |
2 中医儿科学研究概况 |
3 中医儿科肺系疾病诊治经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 前言 |
1.1 导师简介 |
1.2 学术渊源 |
2 学术思想 |
2.1 小儿整体生理病理认识 |
2.1.1 生理特点 |
2.1.2 病理特点 |
2.2 小儿肺脏生理 |
2.2.1 形质娇嫩 |
2.2.2 肺气不充 |
2.3 小儿肺脏病理 |
2.3.1 发病率高,易感外邪 |
2.3.2 病邪多易兼挟 |
2.3.3 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及虚实夹杂 |
2.3.4 易于生痰 |
2.3.5 主症以咳、喘、痰为主 |
2.3.6 易挟食滞 |
2.4 诊断方面 |
2.4.1 四诊合参,重视听声辨咳、望咽喉 |
2.4.2 重视鉴别诊断 |
2.5 治疗方面 |
2.5.1 治则治法 |
2.5.2 处方用药 |
2.5.3 重视煎服法 |
2.6 预防与调护 |
2.6.1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
2.6.2 重视宣教与沟通 |
3 辨治儿科肺系疾病经验 |
3.1 鼻塞、流涕为主症类 |
3.1.1 常见证治类型 |
3.2 发热为主症类 |
3.2.1 常见证治类型 |
3.2.2 预防调护 |
3.3 咳嗽为主症类 |
3.3.1 常见证治类型 |
3.3.2 预防调护 |
3.4 哮喘为主症类 |
3.4.1 常见证治类型 |
3.4.2 预后调护 |
4 结论 |
5 讨论 |
5.1 对以主症为纲的证治分类方法合理性的探讨 |
5.2 小儿体质学说辨析 |
5.3 对滥用抗生素对小儿肺系疾病影响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6)量表在中医健康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国内健康评价研究现状 |
1 健康概念 |
2 中医健康辨识的研究现状 |
3 中医健康量表的研发和应用 |
4 健康相关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
5 思考与展望 |
综述二 国外健康评价研究现状 |
1 健康评价内容 |
2 健康评价方法 |
3 健康评价常用普适性量表 |
4 健康类量表的评价标准 |
5 思考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健康的相关概念 |
1.1 西医学里健康的概念 |
1.2 中医的健康概念 |
1.3 健康评价 |
2 健康评价研究的现状 |
2.1 体质学说 |
2.2 健康评价的维度 |
2.3 健康发展目标和指标体系 |
2.4 特殊人群健康评价研究 |
2.5 健康评价方法和工具 |
3 小结 |
4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国内外常用健康状态评价量表的比较分析 |
1.1 资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思考 |
2 常用量表在中医健康评价领域的应用比较分析 |
2.1 资料和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分析讨论 |
2.4 结论 |
3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代谢综合征中医证素、Heath-Carter体型特征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代谢综合征证候研究现状分析 |
综述二 脂肪对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机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研究一 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报告的完整性及其相关因素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研究二 代谢综合征体型指标与中医气阴两虚及痰瘀证患者的关系: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素与HEATH-CARTER体型特征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黄连水煎剂对高脂诱导的代谢综合征SD大鼠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创新性与不足 |
创新性 |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病历登记表 |
附录二 伦理审查批件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国内外在职护士培训现状 |
1.1 在职护士培训对临床护理提升效果显着 |
1.2 国外各专科在职护士培训现状 |
1.3 国内在职护士的培训现状 |
2 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研究与制定 |
2.1 培训内容研究以目标为基础与前提 |
2.2 培训内容的制定受教育培训价值观的影响 |
2.3 在职护士培训内容的制定 |
3 中医护理与临床应用 |
3.1 中医护理的特色与国民认知需求现状 |
3.2 中医护理临床应用现状 |
3.3 中医护理与现代临床护理目标的契合 |
3.4 国家对中医护理发展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
4 中医护理在职培训现状 |
4.1 相关标准指南对中医护理培训的规划和要求 |
4.2 中医护理培训开展的必要性 |
4.3 需要接受基础中医护理知识培训对象相对较多 |
4.4 中医护理在职培训开展状况 |
4.5 中医护理在职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 |
3 理论依据 |
3.1 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 |
3.2 目标模式理论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 研究方法与内容及技术路线 |
5.1 研究方法与内容 |
5.2 成立研究小组 |
5.3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在职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初步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3 研究程序与结果 |
3.1 培训内容的构建原则 |
3.2 相关标准、指南的回顾与分析 |
3.3 中医护理技术文献计量学分析 |
3.4 中医护理理论与中医护理内容的文献回顾分析 |
3.5 研究小组讨论 |
3.6 第一轮问卷的形成 |
第二部分 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的确定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函询专家确定方法 |
2.2 问卷函询方法 |
2.3 统计方法 |
3 质量控制 |
3.1 函询表编制 |
3.2 专家的选择 |
3.3 调查过程 |
3.4 数据整理录入 |
4 研究结果 |
4.1 专家基本信息 |
4.2 专家的积极性 |
4.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4.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
4.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4.6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
4.7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
讨论 |
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
2 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
2.1 文献研究法的可靠性 |
2.2 专家的积极性 |
2.3 专家的代表性 |
2.4 专家的权威程度 |
2.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 本研究构建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的特点 |
3.1 培训内容函询问卷构建基于行业要求与文献研究 |
3.2 培训内容函询结果最终体现中医护理和临床实用的特点 |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研究局限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内容研究》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2 《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内容研究》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常振森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常振森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渊源综述 |
1 常振森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渊源综述 |
1.1 强调中医学思维方法,注重整体观念学术思想溯源 |
1.2 辨证论治以脾胃为核心的学术思想溯源 |
1.3 “一气周流”、“土生四象”学术思想溯源 |
1.4 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学术思想溯源 |
1.5 擅于升发脾气学术思想溯源 |
1.6 重视先天阳气,温.肾健脾学术思想溯源 |
2 脾胃病的各家学说及现代研究 |
2.1 脾胃病各家学说 |
2.2 脾胃病现代研究 |
第二部分 常振森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
1 常振森主任医师学术思想总结 |
1.1 强调中医学思维,注重整体观念 |
1.2 擅治杂病,尤重脾胃,辨证论治以脾胃为核心 |
1.3 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
1.4 一气周流、土生四象 |
1.5 强调升发脾气(脾阳) |
1.6 重视先天阴阳,温肾健脾,以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 |
2 常振森主任医师临床经验总结 |
2.1 诊疗经验 |
2.2 用药经验 |
3 常振森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的临床运用 |
3.1 强调中医学思维、重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临床运用 |
3.2 脾胃为核心学术思想的临床运用 |
3.3 脾升胃降学术思想的临床运用 |
3.4 土生四象学术思想的临床运用 |
3.5 温肾健脾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的临床运用 |
3.6 诊疗经验临床运用 |
第三部分 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典型病案分析 |
1 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渊源综述 |
1.1 肾命学说学术思想溯源 |
1.2 运用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溯源 |
1.3 肾命学说与脾胃病 |
1.4 肾命学说运用于脾胃病诊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及现代研究 |
2 临床典型病案及分析 |
2.1 中西医学目前对反流性食管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的认识概述 |
2.2 肾命学说治疗脾胃病典型医案及分析 |
3 肾命学说在脾胃病临床运用的疾病衍变机制、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方药配伍 |
3.1 肾命学说在脾胃病临床运用的疾病衍变机制 |
3.2 辨证要点 |
3.3 治疗原则 |
3.4 主方功效 |
3.5 方用要言:阴阳互根 |
3.6 方剂配伍 |
4 总结 |
第四部分 温肾健脾法治疗泄泻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对比 |
2.2 两组治疗前后总体疗效的比较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脱落情况 |
2.5 结论 |
3 讨论 |
3.1 温肾健脾法治疗泄泻的立方依据 |
3.2 方药分析 |
3.3 温肾健脾法治疗泄泻的机理 |
4 泄泻综述 |
4.1 文献综述 |
4.2 现代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论文 |
(10)耳部望诊源流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耳部望诊的理论基础 |
1. 全息理论 |
1.1 全息理论的内涵 |
1.2 全息理论对耳部望诊的意义 |
2. 脏腑经络理论 |
2.1 脏腑经络理论的内涵 |
2.2 脏腑经络理论对耳部望诊的指导意义 |
3. 全息理论与脏腑经络理论的关系 |
4. 耳部望诊概念 |
5. 耳部望诊内容 |
6. 耳部望诊原理 |
6.1 全息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与耳部望诊的关系 |
6.2 耳与人体的关系 |
第二章 耳部望诊的溯源 |
1. 秦汉时期以前耳部望诊的研究状况 |
1.1 通过望耳的色泽诊断疾病 |
1.2 通过望耳的形态诊断疾病 |
1.3 通过望耳部血管的变化情况诊断疾病 |
1.4 通过望耳的相对位置诊断疾病 |
1.5 耳部相关部位望诊与寿命有关 |
2. 晋隋唐时期耳部望诊的研究状况 |
2.1 通过望耳诊断死候 |
2.2 通过望耳的变化可知脏腑疾病的状况 |
2.3 望耳郭血管的变化诊断疾病 |
2.4 望耳郭形态、位置诊断疾病 |
2.5 望耳郭色泽、形态诊断疾病 |
2.6 耳部望诊之外用于诊疗疾病的新途径 |
3. 宋金元时期耳部望诊的研究状况 |
3.1 望耳的形态确定病位 |
3.2 望耳的颜色诊断死候 |
3.3 望耳部的赘生物诊断死候 |
3.4 耳部筋脉的颜色辅助诊断豆证真假 |
3.5 耳廓及耳尖冷可辅助诊断疾病 |
4. 明清时期至近代耳部望诊的研究状况 |
4.1 望耳诊断疾病 |
4.2 望耳的筋脉血管情况诊断疾病 |
4.3 以耳尖冷诊断痘疹 |
4.4 望耳的赘生物诊疗疾病 |
4.5 耳部望诊结合其它诊断方式诊断疾病 |
4.6 耳部的颜色诊断死候 |
4.7 明清时期论及耳部颜色诊断死候的着作 |
4.8 通过望耳部血管的颜色辨吉凶 |
4.9 望耳的颜色诊断危候及死候 |
4.10 耳部望诊确定病机 |
4.11 通过耳部望诊确定病位 |
4.12 通过耳部望诊辨病因 |
4.13 通过耳部望诊辨寒热 |
4.14 通过耳部望诊辨外感、内伤 |
4.15 望耳明暗知病及福气 |
4.16 近代时期耳部望诊的研究进展 |
第三章 耳部望诊概要 |
1 整体望诊 |
1.1 望耳的色泽诊断疾病 |
1.2 望耳的形态诊断疾病 |
1.3 位置诊断疾病 |
1.4 耳部相关部位的望诊与寿命有关 |
1.5 望耳的变化诊断脏腑疾病 |
1.6 耳部望诊之外用于诊疗疾病的新途经 |
2 局部望诊 |
2.1 血管的变化诊断疾病 |
2.2 耳部赘生物诊断疾病 |
2.3 望耳内病变诊断疾病 |
2.4 耳部温度诊断疾病 |
2.5 耳痒辅助诊断疾病 |
2.6 耳为用药的一种新途径 |
2.7 耳部望诊结合其它诊断方式 |
2.8 望耳明暗知病及福气 |
2.9 近代耳穴 |
2.10 各种途径诊断疾病总结 |
第四章 耳部望诊证治类编浅析 |
1. 望耳定症状 |
1.1 腋臭 |
1.2 痫候 |
1.3 掣痛 |
1.4 脐下疼 |
1.5 风热症 |
2. 望耳定病名 |
2.1 肠痈 |
2.2 疮 |
2.3 热毒瘰疬 |
2.4 月经逆行 |
2.5 瘛癜 |
2.6 痘疹 |
2.7 疳病 |
2.8 偏头风、雷头痛、太阳头痛及厥头痛 |
2.9 疝痛 |
2.10 飧泄 |
2.11 肾气痛 |
2.12 消渴 |
2.13 耳鸣 |
2.14 消瘅 |
3. 望耳定病因 |
3.1 湿热 |
3.2 火 |
3.3 外感风热 |
4. 望耳定病性 |
4.1 虚实 |
4.2 寒热 |
5. 望耳定病位 |
5.1 脏腑 |
5.2 经络 |
5.3 三焦 |
5.4 五体 |
5.5 望耳定病机 |
6. 望耳定治疗原则 |
7. 望耳定方药 |
8. 福气寿命 |
9. 望耳定疾病轻重 |
第五章 医家望耳诊病病案举例 |
1. 《疡科指南医案·耳部》 |
1.1 望耳的外形诊断疾病 |
1.2 望耳的赘生物诊断疾病 |
1.3 望耳内病变诊断疾病 |
2. 《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之四·外疡门》 |
2.1 望耳的外形及耳内病变诊断疾病 |
3.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耳》 |
3.1 望耳的外形诊断病因 |
3.2 望耳内病变诊断疾病 |
3.3 问耳确定病因及治则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附录 |
四、浅谈四诊在整体护理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广州市社区护士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现状及培训模式指标体系研究[D]. 曾珠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基于中医型标准化病人为主的心内科SP培训体系的构建[J]. 戴卉,张凤琴,张静,张舒,张学月,孙庆霞. 全科护理, 2019(28)
- [4]《内经》治疗思想对中医护理学的影响[D]. 蔡玉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5]黄利兴副教授辨治儿科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D]. 徐松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量表在中医健康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分析[D]. 何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7]代谢综合征中医证素、Heath-Carter体型特征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关联性研究[D]. 闫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在职护士中医护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的研究[D]. 刘天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常振森主任医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D]. 常玉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10]耳部望诊源流考[D]. 徐金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