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潜水泵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山西省潜水泵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一、山西省潜水泵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天[1](2021)在《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层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不断涌出,经常造成井下水仓水位超限,对正常生产秩序造成较大干扰,甚至对井下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井下水仓相互之间距离较远,目前存在有信息传输方式单一,水位信息共享程度不足等缺点,影响着煤矿井下水位的安全测控。为进一步完善煤矿井下水位测控方式,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融合多种传输协议,具备较强数据交互能力的井下水位测控系统,实现了水位信息的数字化测控,提升了矿井水位控制的水平。课题首先完成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通过分析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组成结构,从上到下将测控系统划分为井上集控层、井下控制层和井下执行层三级网络结构。并针对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硬件设计、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水位控制、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和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通信方案作具体设计。在井下执行机构层面,系统设计了以差分电容式水位传感器为核心的水位传感系统并通过RS-485将其与系统控制分站相连,完善数据导流通路。在井下控制分站层面,系统设计了以ARM芯片为核心的测控站点分站系统软硬件结构,测控站点以内核驱动模块、收发控制和接口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电源模块五大部分为主,集数据采集显示和操作控制于一体,兼具本地信息交互和旁机信息检索双重功能,并通过CAN协议总线将测控站点串联,实现数据共享。在上位机监控系统层面,设计了以上位机King View组态软件为核心布局组态内容,形成了以图形界面系统、实时数据库系统、通信设备和I/O设备驱动为核心的组态方案。并围绕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信息发布、数据库查询和水位控制算法脚本做具体设计。实现了对全矿井硬件资源的统筹管理,综合调度。集控主机通过架设以太网通讯基础的Modbus TCP/IP总线与井下控制层设备相连,实现水位测控系统的命令调度和数据交换。课题通过模型仿真和模拟实验的方式验证了全系统的可靠性。在水位传感器层面,通过实验验证了水位传感器的性能特性,在测量系统方面,其测量准确度较高,误差主要集中在-0.02m—0.02m之间,具备井下使用条件。在数字通信系统方面,实验验证其单路传输耗时最高为0.41 ms,多路传输耗时为3.24 ms,平均传输耗时0.405 ms/路,传输全过程无阻塞、丢包现象发生。在井下控制设备层面,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控制分站的性能特性。在结构方面,仿真分析了主板硬件抗干扰能力和主板信号完整性。在通信方面,实验验证CAN总线一次完整数据传输用时约0.2 ms,一次完整的协议转换耗时约0.21 ms,转换传输过程无拥堵冲突,运行稳定。随后设计总体实验,验证了3台分站数据交互控制能力良好,可以在水位发生变化时实时启动潜水泵,满足控制需求。在上位机监控系统层面,信息交互正常,数据读写高效,远程监控界面正常,模拟预测功能准确,Modbus TCP/IP协议传输、收发功能正常。平均传输速率为1.147 Mbps,上下限波动范围为1.114 Mbps到1.180 Mbps。整体系统平台数据传输稳定,其最大速率为117.38 kbps,最小速率为97.78 kbps,平均可达102.8 kbps。指令动作延时主要集中在13 ms以下,平均延时为8.653 ms,最大时延为32.174 ms,系统控制的实时性较好。综合测试表明,该系统可以适应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的需求,具备一定的应用前景。

王鑫[2](2020)在《中部引黄工程输水隧洞涌水综合治理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隧洞工程开工建设。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线路距离长、地质条件复杂,很多需要建设隧洞工程来满足线路布置方案,尤其是在山区地区修建的水工隧洞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距离长、埋深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工作面小、干扰大等特点,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良地质洞段,发生塌方、岩爆、涌水等现象。山西中部引黄隧洞工程全线位于吕梁山区地带,水文地质情况尤为复杂,工程实施过程中对隧洞涌水的综合性处理成了隧洞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单一堵水或排水的措施受工程实际情况限制以及环保要求已经无法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本文根据隧洞工程建设中的涌水问题,从隧洞涌水危害、隧洞涌水量的预测、隧洞涌水治理措施、隧洞超前地质预报等方面对隧洞涌水综合治理进行分析,结合中部引黄工程总干隧洞TBM标段涌水治理方案及中部引黄工程西干施工23标钻爆法施工涌水处理方案,从其工程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量预测等方面综合分析,通过对总干线TBM1标经历多次涌水,最后成功通过富水洞段的施工技术进行全面总结,同时结合西干线施工23标即将面临的富水洞段的综合治理措施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国内外一些涌水处理的办法,对地下涌水综合处理办法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一套较完整的处理方案:“隧洞施工期应该紧紧围绕地下水预报为先、以堵为主、以排为辅、堵排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治理,且随着地下隧洞工程建设与地下水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新理念,‘以堵为主’的隧洞涌水处理原则已占主导地位”的初步结论。结合中部引黄工程引水隧洞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涌水方案进行总结归纳,对中部引黄工程施工具有帮助指导意义,同时也希望对相似的地下隧洞工程的地下水处理提供一些施工思路,以便于开展针对性的涌水治理。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3](2020)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晋政办发[2020]4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2020年5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委[2020]3号),结合实际,制定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总方案及两个专题实施方案、11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张宁[4](2020)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煤矿瓦斯爆炸风险判识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瓦斯爆炸作为煤矿灾害事故类型之一,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阻力。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井下监控系统不断完善,但存在监测数据综合利用率不高、风险源演变趋势判识精准度较低等问题。如何有效识别瓦斯爆炸风险,及时对事故作出精准预测,是目前煤矿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论文采用数据驱动研究模式,搜集较大及以上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调查报告相关数据,提取瓦斯爆炸事故致因关键词;结合文献研究、国家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瓦斯爆炸事故机理等,构建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风险判识变量体系。以贝叶斯网络为研究方法,利用贝叶斯网络构建工具GeNie,融合专家知识和数据学习,构建煤矿瓦斯爆炸贝叶斯网络风险判识模型,对瓦斯爆炸事故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发现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风险源;通过设定事故风险预警区间,基于贝叶斯网络对灾害事故等级进行预警分析。以期为及时准确识别事故风险源,提升灾害预防精准度与灵敏度提供技术支持。基于构建的贝叶斯网络模型,通过逆向推理、敏感性分析,对瓦斯爆炸事故险情进行精准判识;通过事故最大致因链分析,发现导致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关键致因路径。结合风险预警理论,利用风险等级矩阵测算和期望值理论,划定瓦斯爆炸事故风险等级预警区间;将构建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应用于瓦斯爆炸事故具体实例,对事故等级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构建的贝叶斯网络中各节点总精确度为0.8936,节点精确度较高,贝叶斯网络模型具有较强可行性;违章指挥、违章操作、井下安全管理混乱、放炮火焰、局部通风机通风管理问题等是预防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薄弱环节;放炮火焰、井下机器设备故障产生电火花是导致井下出现引爆火源的关键因素;局部通风机通风问题是导致井下出现瓦斯积聚的主要原因。图26表17参73

王志伟[5](2020)在《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设计与应用效果》文中指出论文针对新疆南疆地区日光温室现存的冬季夜间室内温度低、后墙保温蓄热能力差、设施蔬菜低温冷害等凸出问题,以南疆地区现有典型日光温室为出发点,以充分利用清洁的太阳能来调节温室温度环境为目标,设计了一套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其工作原理是白天系统将到达温室后墙的部分太阳能利用水循环收集、转化、储存在植物栽培槽底部深层土壤与地暖管中,夜间储存的热量释放出来,实现太阳能的时空转移,提高植物根区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降低低温冷害发生几率,为消除南疆地区日光温室冬季夜间低温胁迫提供低碳节能的温室加温技术。首先,对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的水幕集热装置、地暖管储/放热装置、循环水泵和水桶4部分进行主要设计和材料筛选。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创新设计思路在于使用小体积水,通过动态循环热流体直接将热量储存在植物栽培槽底部深层土壤中,改善土壤温度的同时提升空气温度,实现农艺栽培措施与设施环境调控匹配结合。前期应用不同的吸热材料、导流水幕层、管路选取、粘合工艺、地暖管材质等,筛选出厚度0.12mm碳黑色聚氯乙烯盐膜作为吸热层、厚度0.5cm丝绵作为导流水幕层、热塑与有机溶剂结合作为粘合工艺、PE地暖管作为储/放热装置、0.75KW潜水泵作为系统运行动力以及水桶体积为0.5m3的试验材料,最终形成一套高效、低成本的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其次,按照设计安装好的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进行了冬季日光温室增温试验,通过测量分析温室G1与G2内空气温湿度、土壤分层温度、室内太阳辐射、后墙表面温度、系统水温、系统耗电量与室外气温等指标项目,研究了系统对温室微环境与温室内测后墙表面温度、集放热量的影响,分析了系统温室内热环境、集热性能、储/放热性能与能耗性能,并对系统进行了优化及配套设计。具体结论如下:1.日光温室微环境变化。空气温度,典型晴天,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白天能为温室空气增温5.6℃,夜间能为温室空气增温2.1℃;典型阴天,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白天能为温室空气增温2.4℃,夜间能为温室空气增温2.0℃。土壤温度,典型晴天,白天地表处土壤各层平均温度槽间>槽内,10cm60cm处各层土壤平均温度G1>G2,G1槽内40cm地暖管处土壤温度最高为28.6℃,系统储热效果明显,夜间地表土壤60cm处各层土壤平均温度G1槽内>G1槽间>G2槽内>G2槽间,系统放热效果明显;典型阴天,根区全天G1地表土壤30cm处对应温度明显高于G2,说明系统前天储存在温室土壤和空气的热量可以有效缓解阴天的低温。2.日光温室内侧后墙表面温度、集放热量变化。水幕集热装置影响了后墙表面正常吸收太阳辐射热,白天遮挡部分后墙表面温度明显低于G2相对位置,单位面积集热量减少7.01 MJ·m-2,累计集热量减少175.26 MJ,但未遮挡处后墙表面温度G1明显高于G2相对位置;夜间G1后墙表面温度整体高于G2,但是G1遮挡部分后墙表面,单位面积放热量减少1.29 MJ·m-2,累计放热量减少32.13 MJ。3.系统性能。系统集热量为100.30MJ,单位面积集热量4.91MJ,平均集热效率40.72%,储热量86.68MJ,系统为6.19,同时系统与电加热相比节能率为81.4%。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对系统进行了改进以并给出标准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相关配套设备清单以及安装一套系统总成本约(不含人工)2200元。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在晴天条件下,白天集热量大、储热量高、夜间放热量高,日光温室增温效果明显,阴天可以缓解温室低温。

丁建民[6](2020)在《污水潜水泵产品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指出污水潜水泵广泛应用于多种工况的抽排水工程,就污水潜水泵的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产品的发展方向。

张嘉琪[7](2020)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研究 ——以隰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山西省省域内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耕地占补不平衡的地区与存有较多耕地节余指标的市、县进行耕地指标易地交易的项目越来越多。山西省隰县存有较多耕地节余指标且交易逐渐增多,是典型的指标出让方,然而在对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的调研中发现,指标出让方往往缺乏合理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且交易价格偏低,无法实现交易的两个地区资源与资金的协调发展,因此本文选择以隰县为研究对象,为其构建合理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该研究旨在为隰县和其他市、县今后构建和完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本文首先对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运用理论分析了价格内涵,然后深入剖析了隰县的耕地占补状况和耕地指标易地交易现状。探讨了新增耕地成本、产能、后期管护和耕地提档升级对耕地开垦费的影响;同时考虑到耕地指标交易所造成的社会损失和开垦耕地造成的生态破坏,需要社会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补偿;本文更综合考虑了耕地资源稀缺性程度对价格的影响,以此构建出符合隰县现状的更完整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在耕地开垦费和补偿价格基础上,进行基准价格调整,得到最终耕地指标易地交易的价格。最后以隰县不同的耕地类型为研究单元,对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进行测算。调研结果显示:隰县耕地均为13等,耕地类型分为梯田和沟坝地两类。分别测算这两类耕地指标易地交易的价格,测算结果为:交易的耕地指标为梯田时是10.3万元/亩左右,交易的耕地指标为沟坝地时是11.6万元/亩左右。构建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充分反映了耕地指标易地交易时应有的价格,为耕地占补不平衡地区实现占补平衡的同时,更可以将得到的资金收益用于反哺隰县经济发展。本文最后对构建合理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提出一些建议: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完善指标交易平台;政府和市场相配合,维护买卖双方利益;促成指标易地交易,助力隰县乡村振兴;探索不同层面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

王成[8](2020)在《基于自动化监控子系统对煤矿中乏风及涌水余热回收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及煤矿环保要求的提高,煤矿低温余热资源回收利用引起了煤炭企业的重视,尤其是矿井乏风,由于其风量大,风温稳定,相对湿度大,蕴含着大量的低温热能,是具有极高利用价值的余热资源,利用热泵从矿井乏风中提取热量,可以用来解决煤矿建筑物供暖、井口防冻和洗浴用热的问题。榆树坡煤矿采用乏风与涌水余热利用作为基峰热源+燃气锅炉为调峰热源的双源供热模式,该系统设计采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矿井废热和余热资源,实现矿井全年卫生洗浴热水制备、冬季井口防冻保温、冬季建筑供暖。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西门子PLC和Win CC的余热综合利用自动化监控子系统。通过该自动化监控子系统,在调度室实现24小时远程实时监控;通过室外温度、乏风取热器前后压差自动控制乏风热泵喷淋系统进行反冲洗作业;通过温度变化,自动调节电动调节阀进行水箱温度控制;根据建筑室外和室内的多点温度平均值,调节建筑供暖;当系统全负荷工作时不能满足供热要求时应自动提供控制信号和信息给锅炉监控子系统,并启动蒸汽供热阀门补热。该系统已成功应用,而且运行效果良好,实现了乏风和涌水余热的综合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王泊民[9](2020)在《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技术研究 ——以高新北区污水处理厂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我国也是如此,建造污水处理厂是当前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最佳措施,也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污水处理厂的建造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但是此类工厂的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还需要大量的资金给予支持,因此污水处理厂建造过程面临着重重困难,特别是能耗过大,已经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障碍。我国属于资源短缺型国家,特别是电力资源,供需严重失衡。只有建造能源利用效率高的污水处理厂,才能够缓解当前资源短缺的现象,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中发现,我国一直以来把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建设和处理成果作为管理的重点,污水厂的后续运行成本往往被忽略,很多污水厂设计建设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在后续运作过程中因为资金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污水处理厂的利用效率不高,出水指标并没有达到理想状况,久而久之,污水处理厂就会因为成本过高、效益低而停止运营,起到持续有效的污水治理效果。所以,在分析处理单元能量转换的基础上,对于当前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节能改造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重新设计新建污水厂节能等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实现污水处理厂的持续运行。本论文选择了高新北区污水厂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的分析了该污水厂工艺和作用设备的运行状况,基于节能提出了优化运行的具体方案,并得到以下结论:(1)本次研究的高新北区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单元能耗占总能耗71.65%,预处理单元占10.32%,污泥处理单元占11.37%,其中对于单体构筑物电耗主要在于提升水泵间、曝气系统和污泥脱水机器。所以应该选择以下三个单元作为优化运行的重点:生化、污水和污泥处理单元。(2)高新北区污水处理厂污水提升部分占总能耗10%左右,此次设计中,在进水泵房位置,新增超声波液位计,由此对进水水位进行监控,准确查看水位变化情况,并且在流量计的协同作用下,对潜水泵变频的优化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析,保证潜水泵的稳定运行,以降低提升潜水泵的电能消耗;同时对厂区内已安装的粗格栅机、细格栅机进行一次整体性的维修工作。(3)对于占目标厂总能耗70%以上的生化处理单元,在厂区建立网络控制系统,利用计算机功能对曝气设备运行、污泥回流泵进行精准控制。网络控制系统有自动控制模式、人工手动控制模式,可以根据厂区进水的实际需求任意切换。利用网络控制系统,能够提高设备运行的效率,从而实现能耗的降低。(4)污泥处理过程耗能占目标厂总能耗11%左右,本文为了加强对脱泥机房的管理,实现该单元能耗水平的降低,优化了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优化已有的脱水机器,使用带式浓缩压滤设备的纠偏阀,二是优化冲洗水管等部件。(5)经过检验,优化运行后的各项出水指标满足国家标准,明显的提升了污染物的去除率,吨水电耗降低,吨水电耗降低为0.0412 kW·h/m3。本文对优化运行后水厂整体处理效果检测过程中运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共设置了5个评价等级,评价的结果显示,其运行效果为良好。

王洪亮,施卫东,杨阳,周岭,陆伟刚[10](2018)在《叶轮与导叶叶片数匹配对井用潜水泵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叶轮与导叶叶片数对泵的扬程、效率等都具有较大的影响。选取250QJ140型井用潜水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计算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叶轮与导叶叶片数组合变化下,对井用潜水泵的性能变化规律和内部流场分布进行了研究。基于不改变其他几何参数的原则,建立16组不同叶片数组合的两级井用潜水泵模型。采用ANSYS ICEM软件对各组模型分别进行了结构化网格划分,进而在ANSYS CFX商用软件中对各组模型进行了多工况定常数值计算。各组数值计算均选用标准k-ω湍流模型和标准壁面函数,获得了各组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预测值。通过各组方案性能预测值的对比可以发现:在额定流量工况下,当叶轮与导叶叶片数均为7时,井用潜水泵模型的效率最高。在小流量工况和大流量工况下,泵内的介质流动角度发生了变化。在小流量工况下,增加叶轮与导叶的叶片数可以提高叶片对于液体介质的整流,进而提高井用潜水泵性能;在大流量工况下,较少的叶轮与导叶叶片数更能减轻叶片对液体介质的排挤作用。将大流量工况下性能较好的方案6进行了样机制造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性能较好,在额定流量工况下,扬程预测值比试验结果低2.4%,轴功率预测值比试验结果低1.6%,效率预测值比试验结果高1.1%,数值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随流量的整体变化趋势一致,证实了本文中数值计算的准确性。

二、山西省潜水泵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潜水泵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本章引言
    2.2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方案
        2.2.1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组成结构
        2.2.2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总体设计
    2.3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2.3.1 矿用高可靠水位传感器设计方案
        2.3.2 数字化控制分站设计方案
    2.4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水位控制方案
        2.4.1 煤矿井下水位控制结构
        2.4.2 煤矿井下水位控制策略
    2.5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方案
        2.5.1 上位机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2.5.2 上位机监控系统操作流程设计
    2.6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通信方案
        2.6.1 信息传输设计方案
        2.6.2 数据协议转换设计方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用电容式水位传感器设计
    3.1 本章引言
    3.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测量系统设计
        3.2.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硬件电路设计
        3.2.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软件设计
    3.3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数字通信系统设计
        3.3.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数据传输原理
        3.3.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3.3.3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软件设计
    3.4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性能验证实验
        3.4.1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测量性能验证实验
        3.4.2 电容式水位传感器RS-485 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设计
    4.1 本章引言
    4.2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结构设计
        4.2.1 井下控制分站硬件电路设计
        4.2.2 井下控制分站软件设计
    4.3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通信系统设计
        4.3.1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数据传输原理
        4.3.2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4.3.3 井下控制分站CAN总线通信软件设计
    4.4 测控系统井下控制分站性能验证实验
        4.4.1 井下控制分站控制性能验证实验
        4.4.2 井下控制分站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化水位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5.1 本章引言
    5.2 上位机与分站通信系统设计
        5.2.1 Modbus TCP/IP数据传输原理
        5.2.2 Modbus TCP/IP通信硬件电路设计
        5.2.3 Modbus TCP/IP通信软件设计
    5.3 水位测控系统上位机组态软件设计
        5.3.1 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3.2 上位机信息发布设计
        5.3.3 上位机数据库查询设计
        5.3.4 水位控制脚本算法设计
    5.4 上位机性能验证实验
        5.4.1 上位机与分站通信性能验证实验
        5.4.2 测控系统运行性能验证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部引黄工程输水隧洞涌水综合治理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隧洞涌水危害
        1.2.1 隧洞地下水主要来源
        1.2.2 隧洞涌水分类
        1.2.3 隧洞涌水的不良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目前隧洞涌水量的预测及其主要治理措施
        1.4.1 涌水量的预测方法
        1.4.2 隧洞涌水主要治理措施
    1.5 目前隧洞施工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1.5.1 隧洞施工过程中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内容
        1.5.2 超期地质预报的几种方法介绍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部引黄工程概况
    2.1 工程基本情况
    2.2 工程施工难度及特点
第三章中部引黄工程3#隧洞TBM标段TBM施工涌水治理方案
    3.1 工程概况
        3.1.1 地貌状况
        3.1.2 水文地质
        3.1.3 工程地质
    3.2 涌水量估算
    3.3 TBM1 标涌水洞段基本情况
        3.3.1 地层岩性
        3.3.2 地质构造
        3.3.3 水文地质
        3.3.4 工程地质评价
        3.3.5 隧洞设计涌水量估算
        3.3.6 已揭露地层情况
        3.3.7 超前地质预报情况分析
    3.4 TBM施工过程中涌水情况
    3.5 涌水排水处理优化方案
        3.5.1 反坡排水整体方案
        3.5.2 后配套机泵配置优化
        3.5.3 优化后排水系统
        3.5.4 主洞阶梯坝排水系统
        3.5.5 隧洞排水系统供电优化
    3.6 涌水堵水处理方案
        3.6.1 掌子面侧壁堵水方案
        3.6.2 掌子面超前注浆方案
        3.6.3 注浆堵水效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部引黄工程西干施工23 标钻爆法施工涌水治理方案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完成情况
        4.1.2 前期勘察工作量布置及地质概况
        4.1.3 剩余段地质情况及评价
        4.1.4 隧洞涌水量分析
        4.1.5 已开挖段涌(渗)水量估算
    4.2 排水实施方案
        4.2.1 实施原则
        4.2.2 支洞排水布置(水泵选型、水泵、管线布置)
        4.2.3 主洞排水布置
        4.2.4 排水能力
        4.2.5 水泵、管道计算论证
        4.2.6 施工供电分析
        4.2.7 主要设备、材料配置
    4.3 堵水处理方案
        4.3.1 洞内涌水情况
        4.3.2 8#支洞下游掌子面补充地质勘探情况
        4.3.3 灌浆设备及材料要求
        4.3.4 灌浆相关指标
        4.3.5 掌子面超前预灌浆施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煤矿瓦斯爆炸风险判识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2.1 瓦斯爆炸事故特征及规律研究
        1.2.2 瓦斯爆炸致因分析与风险识别研究
        1.2.3 瓦斯爆炸风险评估研究
        1.2.4 瓦斯爆炸风险监测预警研究
        1.2.5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方案
2 相关理论与技术分析
    2.1 风险识别与评估
    2.2 风险预警
    2.3 贝叶斯网络
        2.3.1 贝叶斯网络理论基础
        2.3.2 贝叶斯网络表达
        2.3.3 贝叶斯网络构建方法
        2.3.4 贝叶斯网络学习
        2.3.5 贝叶斯网络推理
    2.4 贝叶斯网络优势及构建技术
        2.4.1 贝叶斯网络优势
        2.4.2 贝叶斯网络构建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瓦斯爆炸风险判识变量体系构建
    3.1 瓦斯爆炸风险判理论依据
        3.1.1 煤矿瓦斯爆炸“三角形”理论
        3.1.2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致因理论
    3.2 构建瓦斯爆炸风险判识变量体系
        3.2.1 风险判识变量体系构建原则及步骤
        3.2.2 瓦斯爆炸风险变量选择
        3.2.3 瓦斯爆炸风险判识变量体系构建
    3.3 本章小结
4 瓦斯爆炸贝叶斯网络构建与风险判识
    4.1 瓦斯爆炸风险判识变量数据处理
        4.1.1 风险判识变量设置
        4.1.2 风险判识变量相关性分析
    4.2 瓦斯爆炸贝叶斯网络构建
        4.2.1 瓦斯爆炸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4.2.2 贝叶斯网络结构优化
        4.2.3 贝叶斯网络参数学习
        4.2.4 模型有效性检验
    4.3 瓦斯爆炸风险判识
        4.3.1 贝叶斯网络逆向推理
        4.3.2 贝叶斯网络敏感性分析
        4.3.3 事故最大致因链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瓦斯爆炸风险预警与案例分析
    5.1 瓦斯爆炸风险预警
        5.1.1 风险预警指标量化及风险等级划分
        5.1.2 确定风险预警区间
    5.2 瓦斯爆炸风险预警实证分析
        5.2.1 确定研究案例
        5.2.2 事故结果预测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1.1 主要结论
        6.1.2 对策建议
    6.2 创新点及展望
        6.2.1 创新点
        6.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2000年以来国内较大及以上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设计与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南疆日光温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日光温室太阳能开发利用现状
        1.2.2 日光温室后墙蓄热保温性能研究
        1.2.3 集热单元在温室中的研究
        1.2.4 地中热交换在温室中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设计
    2.1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设计选型
        2.2.1 集热系统设计
        2.2.2 储/放热系统的设计
        2.2.3 水泵选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对日光温室微环境的影响
    3.1 试验设计
        3.1.1 试验区与对照区
        3.1.2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安装与运行
        3.1.3 试验仪器及测点布置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础温度变化
        3.2.2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3.2.3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性能分析
    4.1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热环境分析
    4.2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集热性能分析
        4.2.1 系统有效集热面积分析
        4.2.2 系统集热量、集热效率分析
    4.3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储/放热性能分析
    4.4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能耗性能分析
        4.4.1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集热量和储热量分析
        4.4.2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性能测试
        4.4.3 节能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对温室后墙的影响
    5.1 试验设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后墙高0.3m处墙表面温度对比
        5.2.2 后墙高1.0m处墙表面温度对比
        5.2.3 后墙高2.0m处墙表面温度对比
        5.2.4 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对温室后墙集热、放热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改进及配套设计
    6.1 水幕集热装置
    6.2 储/放热装置
    6.3 循环装置
    6.4 其他配套设施设备
    6.5 60m长标准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配套工程设施设备列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6)污水潜水泵产品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产品质量现状
2 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污水潜水泵效率偏低
    2.2 污水潜水泵标注的流量、扬程不符合实际
    2.3 产品标牌有待规范
    2.4 安全使用标志应规范
    2.5 电机机械密封性能差
3 发展趋势
    3.1 产品设计新技术应用
    3.2 产品制造新技术应用
    3.3 产品多元化、特色化
    3.4 内外在性能相伴提升
    3.5 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4 结束语

(7)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研究 ——以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主要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耕地
        2.1.2 耕地占补平衡
        2.1.3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价值理论
        2.2.2 土地发展权理论
        2.2.3 持续利用理论
        2.2.4 资源稀缺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隰县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现状分析
    3.1 隰县耕地及耕地占补现状
        3.1.1 隰县耕地资源现状
        3.1.2 隰县耕地占补现状
        3.1.3 隰县耕地节余指标现状
        3.1.4 隰县耕地指标易地交易的潜力状况
    3.2 隰县耕地指标易地交易的可行性分析
        3.2.1 政策的支持
        3.2.2 全国各地耕地指标易地交易具体做法的分析及借鉴
    3.3 隰县耕地指标易地交易实例分析
        3.3.1 实例分析
        3.3.2 隰县耕地指标易地交易存在的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隰县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
    4.1 构建价格体系的理论依据及价格内涵
        4.1.1 体现耕地价值的耕地开垦费
        4.1.2 体现土地发展权的社会经济补偿价格
        4.1.3 体现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生态补偿价格
        4.1.4 体现耕地资源现状的价格调整
    4.2 价格体系的模型构建
    4.3 价格体系的测算方法
        4.3.1 耕地开垦费的测算方法
        4.3.2 社会经济补偿和生态补偿价格的测算方法
        4.3.3 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的调整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隰县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测算
    5.1 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5.2 耕地开垦费的测算
        5.2.1 新增耕地成本的测算
        5.2.2 产能价的测算
        5.2.3 后期管护费的测算
        5.2.4 耕地提档升级价格的测算
    5.3 补偿价格的测算
        5.3.1 社会经济补偿价格的测算
        5.3.2 生态补偿价格的测算
    5.4 耕地指标易地交易调整价格的测算
        5.4.1 调整系数的测算
        5.4.2 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的调整
        5.4.3 结果分析
    5.5 价格合理性分析与预测
        5.5.1 价格合理性分析
        5.5.2 价格预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构建合理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的建议
    6.1 提高政府监管力度,完善指标交易平台
    6.2 政府和市场相配合,维护买卖双方利益
    6.3 促成指标易地交易,助力隰县乡村振兴
    6.4 探索不同层面的耕地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8)基于自动化监控子系统对煤矿中乏风及涌水余热回收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矿井余热综合利用方案设计
    2.1 榆树坡煤矿调研现状
    2.2 余热回收过程
    2.3 控制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余热监控自动化系统硬件设计
    3.1 I/O数量统计与PLC选型
    3.2 传感器选型
    3.3 上位机选型
    3.4 硬件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节
4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SIMATIC Win CC软件介绍
    4.2 监控系统功能与需求
    4.3 监控系统功能组态实现
    4.4 上位Win CC与下位PLC的通信连接
    4.5 本章小节
5 仿真与调试
    5.1 系统仿真
    5.2 现场调试
    5.3 运行结果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技术研究 ——以高新北区污水处理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现状
        1.1.1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现状
        1.1.2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存在的问题
    1.2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技术研究进展
        1.2.1 污水处理系统在工艺上的创新和改进
        1.2.2 节能设备与节能材料的投入
        1.2.3 污泥处理单元使用高效药剂
        1.2.4 污水、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1.2.5 有关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污水处理厂运行优化分析
    2.1 高新北区污水处理厂情况
        2.1.1 污水处理厂概况
        2.1.2 工艺流程
        2.1.3 设计技术参数
        2.1.4 进水水质
        2.1.5 出水水质
    2.2 污水处理厂能耗调查与计算
    2.3 各处理单元能耗分析
        2.3.1 预处理单元能耗分析
        2.3.2 生物处理单元能耗分析
        2.3.3 深度处理单元能耗分析
        2.3.4 污泥处理单元能耗分析
    2.4 污水处理厂电耗分析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优化运行措施研究
    3.1 预处理单元优化运行措施
        3.1.1 预处理单元优化运行措施
    3.2 生化处理单元优化运行措施
        3.2.1 生化处理目前运行情况
        3.2.2 生化处理优化运行措施
    3.3 污泥处理单元优化运行措施
        3.3.1 污泥处理单元优化运行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运行优化效果分析
    4.1 优化运行后生化处理单元处理效果
    4.2 优化运行后电耗情况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水厂运行效果分析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的建立
        4.3.2 污水处理厂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致谢

(10)叶轮与导叶叶片数匹配对井用潜水泵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几何模型
2 数值模拟方法
    2.1 三维建模
    2.2 网格划分
    2.3 数值模拟方法
3 数值模拟结果
    3.1 泵性能预测
    3.2 内流场分析
4 泵性能试验与分析
    4.1 模型泵加工与试验
    4.2 泵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5 结论

四、山西省潜水泵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井下数字化水位测控系统研究[D]. 徐晓天.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中部引黄工程输水隧洞涌水综合治理方案的研究[D]. 王鑫.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3]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06)
  • [4]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煤矿瓦斯爆炸风险判识与预警研究[D]. 张宁.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5]日光温室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设计与应用效果[D]. 王志伟.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6]污水潜水泵产品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J]. 丁建民. 当代农机, 2020(05)
  • [7]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易地交易价格体系研究 ——以隰县为例[D]. 张嘉琪.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8]基于自动化监控子系统对煤矿中乏风及涌水余热回收的应用研究[D]. 王成.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9]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技术研究 ——以高新北区污水处理厂为例[D]. 王泊民.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
  • [10]叶轮与导叶叶片数匹配对井用潜水泵性能的影响[J]. 王洪亮,施卫东,杨阳,周岭,陆伟刚. 农业机械学报, 2018(07)

标签:;  ;  

山西省潜水泵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