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纪概念车”充实上海公交(论文文献综述)
何春丽[1](2020)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之一,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传统汽车尾气排放污染严重,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同时,传统汽车严重依赖化石能源,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加剧了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传统燃油汽车的高污染和高能耗,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新能源汽车作为能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其在节能与缓解环境压力中的双重优势,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世界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优先选择,但是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汽车产品,在技术上与传统的燃油车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产品。我国当前正处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过渡阶段,从市场消费需求的角度,基于私人需求引导产业向市场驱动转变,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广,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和保障能源安全,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安全以及产业的结构升级,保障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主要从问题的提出、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政策导向四个角度逐步展开。首先,本文在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了本文的主要思路、研究的重难点、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然后,在第二章进行理论分析,详细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并对当前关于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述评。在第三章对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动态和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对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之后,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第四章到第六章的实证分析部分中,研究基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思路展开:在宏观层面,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意愿分成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两类情况,通过离散选择模型中的二项Logit模型,对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一是对影响新能源汽车长期和短期接受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二是分析了城市公交系统建设对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意愿的影响;三是对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地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中观层面,通过离散选择模型中的多项Logit模型,对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进行了实证,一是对消费者的品牌偏好进行实证分析,二是对消费者的车型偏好进行了实证研究,三是就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对消费者偏好进行实证分析,并分别对消费者的各类偏好分地域和性别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微观层面,对新能源汽车五个方面的产品属性,即经济性、个性化、环保性、品牌化和科技感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各属性对消费者购车意愿的影响。最后,在第七章中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从不同层面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导向,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消费者购车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对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消费者认知、产品特征、消费者特征、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统计特征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消费者个体认知,无论对购车的长期意愿还是短期意愿都呈现出显着正向影响;产品特征中,充电成本、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对短期意愿影响显着,其中充电成本和充电时间对短期购买意愿呈显着的负向影响;消费者特征中,购车年限和购车经验显着地影响短期购车意愿,其中,购车经验越丰富的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买意愿越高;家庭充电设施对长期和短期购买意愿都呈显着影响,公共充电设施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影响显着;性别、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车意愿,年龄和教育程度对消费者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均呈现出显着的负向影响。收入水平对消费者购车的长期和短期意愿影响都不显着。城市公交系统的完善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呈显着的负向影响,公交出行越便捷的城市,消费者购车的短期意愿越低;城市越大,交通线路条数越多,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越高;地铁站点越多,消费者出行越便捷,短期的新能源汽车购车意愿越低。从区域特点看,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越高。第二,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研究结论。消费者品牌偏好中,动力偏好、里程偏好、购车经验、用车经验和价格偏好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且对选择国产品牌存在比较显着的负向影响;年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其中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对消费者选择国产品牌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从地域特征看,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消费者,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消费者,在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之间做选择时,都更偏好于国外品牌,品牌偏好呈现出比较显着的地域差异。不同的因素对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品牌偏好的影响不同,例如用车经验等因素对男性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有显着影响,对女性消费者影响不显着;里程偏好对女性消费者的品牌选择有一定的显着影响,对男性的品牌选择影响不显着。不同性别消费者的品牌偏好表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总体而言,国产品牌的行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消费者对国有新能源汽车品牌信心不足。消费者车型偏好中,动力偏好、里程偏好、购车经验和价格偏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者对车型的选择,比如有动力偏好和里程偏好的消费者在轿车和SUV之间偏向于选择SUV;有价格偏好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SUV或MPV;用车经验对消费者车型偏好影响不显着。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家庭规模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车型的选择,例如年龄越大的消费者越偏向于MPV和SUV车型的选择,家庭规模越大消费者越倾向MPV车型。职业特征对消费者车型偏好有一定的显着影响,例如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对轿车的偏好更显着。车型偏好存在较显着的地区差异,例如中部地区相比于西部地区,对MPV车型的偏好更显着。不同因素对消费者车型的偏好也表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例如购车经验和里程偏好显着地影响女性对车型的选择,但对男性选择车型的影响不显着。在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上,政策认知、购车年限、里程偏好和购车经验都显着地影响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其中购车年限、里程偏好以及购车经验对消费者选择纯电动汽车有显着影响。教育年限和收入水平也显着地影响消费者选择,尤其是对纯电动汽车的选择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动力偏好和价格偏好对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影响不显着。不同地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类型的选择也存在地域差异,例如副省级城市消费者在纯电动汽车和其他类型之间,更偏向与选择其他类型的新能源汽车。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对纯电动汽车显示出显着偏好。同时各类因素对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类型选择呈现出显着的性别差异,例如政策认知显着地影响男性对汽车类型的选择,对女性的影响不太显着,里程偏好显着地影响男性对纯电动汽车的选择,对女性选择纯电动汽车影响不显着。第三,消费者的产品属性感知对新能源汽车需求影响的结论。产品的经济性和个性化对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和短期购买意愿均有显着影响;产品的环保性和科技感主要对消费者短期购买意愿有显着影响,其中科技感对消费者短期购车意愿影响正向相关。消费者产品属性的感知对消费者购车意愿呈现显着的性别差异。产品的个性化对女性长期购车意愿影响显着,对男性消费者长期购车意愿影响不显着;产品环保性对女性的短期购车意愿影响显着,且呈负向相关,但对男性短期购车意愿的影响不显着;科技感显着地影响男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短期购车意愿,但对女性的短期购车意愿没有显着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针对引导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提出从宏观上增强消费者环保等个人认知,提高产品技术强化产品质量,引导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和完善公交设施等政策;从中观层面提出增强品牌形象和影响力,鼓励产业技术创新,对产业补贴的调整和转向等政策;从微观上提出企业应充分研究消费者行为准确定位产品和市场,鼓励企业增加产品核心技术投入,基于消费者感知注重产品设计和品牌管理等策略。并针对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打破区域壁垒等政策以提升产业竞争力。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选题视角的创新,目前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产业补贴措施和政策上。本文从经济学理论框架出发,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研究影响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对新问题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的选题和视角具有创新性;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在宏观上从影响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因素上进行实证,中观上对消费者品牌偏好、车型的偏好和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进行研究,同时深入研究了各类偏好的地域差异和性别差异,微观上就消费者感知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内容上实现了创新。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通过针对研究目的进行问卷设计,收集较为完备的第一手资料,整理出较高质量的微观数据,形成了一个研究新能源汽车购车意愿和购车偏好的指标体系较为完整的量化模型,系统地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研究,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比较直观和准确的科学引导。
周莹[2](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宗贺辉[3](2020)在《氢燃料电池客车电电混合动力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与能源短缺的加剧,为汽车寻找新型能源已迫在眉睫。氢-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车用动力,但其存在动态响应慢,启动时间长,价格高昂等缺点,难以满足独立驱动汽车的需求。因此,研究燃料电池与动力电池电电混合动力系统对燃料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电化学原理,建立了包含能斯特电动势、活化过电压、欧姆过电压、浓差过电压以及双电荷层效应的PEMFC电化学Simulink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影响PEMFC性能的因素。之后,建立了包含PEMFC电堆、阴/阳极气体供给系统、温度系统等的燃料电池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对空压机、背压阀、减压阀、放气阀和冷却剂水泵的控制,使PEMFC系统工作参数维持在合理区间内。基于AVL-Cruise平台建立了客车整车模型,并耦合所建立的PEMFC系统Simulink模型,从而获得了FC+B客车电电混合动力系统;对所建客车电电混合动力系统能量分配进行分析,基于Simulink建立了模糊能量管理策略、燃料电池运行状态控制策略及整车行驶状态控制策略。基于DLL动态链接库对所建模型进行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CCBC循环工况区间中,PEMFC系统工作参数稳定在合理范围内,验证了PEMFC系统模型及其控制的有效性;建立的策略能够对PEMFC系统运行状态和输出功率进行控制,进而合理地分配了整车需求功率,使动力电池SOC值稳定在合理区间;当动力电池放电电流过大时,燃料电池能提供保护功率,达到保护动力电池的目的。
巴斌[4](2020)在《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5G时代即将来临之际,互联网已经高度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参与分享互联网、5G等带来的红利,并开发挖掘出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人类出行重要一环的汽车也不例外,而电动汽车作为最近的出行风口被很多国家支持并得到了强有力的增长和发展。作为互联网汽车趋势的互联网电动汽车开始作为主机厂商最新的发力点,但是大多数厂商的汽车设计师只是停留在将汽车的功能与互联网结合,例如影音娱乐、无人驾驶技术等,汽车设计师并没有真正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去考虑汽车的设计方法。因此本文将以上汽通用五菱最近的微型电动汽车——宝骏E100作为实际应用案例来探讨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的研究。本文从互联网思维与微型电动汽车的造型设计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对微型电动汽车的发展背景及趋势做了一些阐述,然后对现代汽车造型设计方法及设计流程等做了归纳总结。然后对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及应用做了相关概述和总结,重点对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制造业尤其是汽车行业的结合做了概述和案例分析。提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研究的课题,通过对互联网思维与传统车企的关系研究,得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微型电动汽车的造型设计方法。来探讨基于互联网思维,用什么样的设计方法能更加精准的满足用户对微型电动汽车的需求点,从而衍生出一套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流程。结合产品设计中的互联网思维,然后提出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中可以用到的设计方法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微型电动汽车的造型设计流程。通过对上汽通用五菱宝骏E100的相关用户试驾数据分析,来进行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的实践。为汽车设计师进行电动汽车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方法参考,为主机厂开发电动汽车的方式提供建设性意见。本次课题研究以互联网思维研究为切入点,将微型电动汽车造型的设计方法为研究对象,旨在促进互联网思维与设计艺术学的交叉融合。将互联网的思维理论更多的运用在设计方法的实际应用中。
徐宏[5](2019)在《北汽新能源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于当前能源危机加剧、环境破坏严重的时代背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的特点,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补贴退坡的政策转型期,以“北汽新能源”为案例企业,着重研究了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所应该采取的营销策略。首先,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探究“北汽新能源”内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其次,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竞争环境来分析“北汽新能源”所处的外部环境。最后,在前述的基础上,通过STP分析方法对“北汽新能源”当前所面临的市场进行细分,并确定目标市场和进行市场定位;运用4P理论制定符合当前发展情形的营销策略;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障营销策略得以有效落实。通过分析,“北汽新能源”今后应坚持的营销策略有:扩大产品涉猎广度和深化产品与服务的深度;不同细分市场针对性的采用定价策略;继续坚持多元化的渠道战略;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式实现营销推广;完善现有营销体系;打造北汽新能源“电动汽车生态圈”和“服务生态圈”。
赵唐寅[6](2019)在《基于用户认知的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汽车作为人们移动出行的交通工具之一,其内饰相较于外饰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汽车内饰中,仪表板作为直接与用户进行交互的平台,影响着汽车内饰的整体造型风格,是用户对于汽车内饰认知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智能化时代的背景下,汽车面临着一场智能化革命。但是众多的汽车生产商只是简单地将智能化技术移植到汽车上,其内饰仪表板造型无法符合用户对智能化概念的认知。把握好用户的意象认知,是设计出智能化时代下汽车内饰仪表板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将基于用户认知重点研究汽车内饰仪表板。对目前汽车中主流的汽车品牌、车型进行梳理,通过在“形态认知”与“语义认知”之间建立关系,以数据的形式展开客观分析,对智能化时代下的汽车内饰仪表板进行研究,从而获取智能化仪表板的造型特征元素。将研究内容整理为四点:(1)汽车内饰仪表板代表性样本的获取:采用专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确保最终代表性样本的客观性;(2)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特征的解构与量化:首先使用眼动实验综合口语报告分析的方法,确立汽车内饰仪表板的解构部位,其次将解构部位以及造型特征元素进行编码处理,最终将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特征量化;(3)造型形容词的获取与用户意象评价:首先通过造型形容词相似度检测以及专家访谈的方法获得可以形容智能化汽车内饰仪表板的造型形容词,其次通过语义差异法对汽车内饰仪表板代表性样本进行用户意象评价;(4)智能化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特征要素的获取:首先通过数量化理论,构建形态认知与语义认知之间的数学模型,其次将上述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运用到数学模型中,最终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得出符合用户认知的智能化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特征要素。最后运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智能化时代下的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进行设计实践,从而验证研究成果。
冯雪琳[7](2019)在《变译理论指导下的环球网商务资讯新闻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频繁,商业贸易联系也日益紧密复杂。世界范围的经济商业活动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我们对于世界上瞬息万变的商业活动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因此商务资讯类的新闻翻译就有了重要意义。本次实践报告基于笔者对环球网商务资讯频道所译稿件的剖析而完成。报告主要由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翻译案例分析以及翻译实践总结四部分组成。此次翻译实践在保证忠实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变译手段使译稿既客观真实又吸引读者眼球。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变译理论为指导,从标题创建、导语拟定和正文重构三个层次,综合运用阐译、评译、改译、摘译、编译等多种方法对相关翻译实践活动做出分析,旨在研究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经验及教训。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自己今后的翻译工作,同时,希望本报告能够为同类翻译实践活动提供有益参考。
李笑飞[8](2019)在《共享化时代大众汽车品牌形象延伸外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绿色、共享成为当今时代汽车制造的主要发展潮流。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合资企业及主流的主机厂之一,如何结合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品牌形象,在共享化时代的大背景中,将企业品牌形象从制造领域延伸至服务领域之中,完成品牌形象的延伸,对于提升上汽大众的品牌价值,丰富企业的无形资产,为公司形象发展注入新的契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汽车除了承载着运送人或货物的基本功能之外,更是成为了当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智慧城市交通网络之中的基本构成单元,作为纽带将整个城市连接在了一起。如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推广作为环境污染及能源枯竭的重要应对措施之一,代表着交通工具发展的一大主要趋势。不同于传统的交通工具,电动汽车除了提供运输功能外,还能够通过更多样化的方式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基于此,本文拟探讨在智能化、绿色化、共享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设计在交通工具中体现时代背景下智能化,绿色化,共享化的诉求,从而完成上汽大众这一品牌在服务领域中的品牌形象延伸与品牌价值提升。本文的设计依托于上汽大众的企业品牌形象。历史上大众公司的品牌形象经历了以主广告语为代表的“做人民的汽车”“对汽车的爱”和“这就是汽车”的三个企业文化发展阶段。在社会责任方面,一方面,上汽大众公司将以人为本的服务与优质可靠的汽车产品落到实处,使用户的生活品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上汽大众公司坚持绿色生产,并致力于将电动汽车作为企业战略支柱之一。本论文以跨界新型车型为研究对象,项目来源为上汽大众暑期实习期间进行的校企合作项目。在充分分析与了解上汽大众公司的设计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将时代发展背景与品牌文化形象相结合,进行了相应的概念发散与方案设计。方案设计结合并响应了共享化的大时代背景,构建了多向化的服务功能,贯彻体现了上汽大众一以贯之的服务精神,从而丰富了品牌形象并提高了品牌价值。本论文以上汽大众公司暑期实习命题作为项目输入。项目以设计小组为单位,参照并遵循了企业设计开发的正规流程。流程包括了从设计调研至小比例模型制作的各个阶段。项目首先进行了前期设计调研分析,进行了设计理念选定,然后开展了多轮草图方案评审,对于选定的最终设计方案进行了Alias建模与数字渲染,通过VR进行了方案评价,最终进行了小比例硬质模型制作。本次方案设计为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设计提供了设计理念上及设计语言上的有效参考。
王彤彤[9](2019)在《视觉文化视域下现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图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科书作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不仅凝聚着人类文明和知识的精华,也体现了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伴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以图像为主要内容的美术教科书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因其具备较强的直观性、艺术性、丰富性而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本研究主要借助视觉文化研究中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方法,对现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图像进行研究。研究结合定性的图像分析,首先从整体宏观探究现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图像的基本概况。接着一方面以结构分析理论为基础,具体的解读视角综合图像学、美学形式分析、艺术领域视觉要素等方法,构建图像显性的视觉形式审美特点与主题内容特点。另一方面,以阐释学为基础,从意识形态、女性主义、符号学等视角挖掘图像中隐性的社会文化意义。整体从表层到深层,从能指到所指,将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图像作为“视觉性”的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与分析,联系学生,构建美术教科书图像的显性审美特点与主题内容特点,挖掘其中传达的隐性价值意义。最后根据对现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图像的分析,总结其具有以丰富的视觉形象感知形式美,以贴切的内容理解意涵美,以内化的知识与情感创造美等特色;提出其存在一定程度上对理性或感性的偏重,略微的经典艺术观的刻板印象,部分内容忽视学生发展规律,具有静态教育观的倾向等问题。并针对教科书中图像存在的问题为教科书编写者提出把握理性与感性的均衡,传递美的意味;展现时代风貌,树立现代艺术观;立足学生发展,形成动态教育观等优化建议。
刘维[10](2019)在《基于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的代步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次研究针对6575岁城市老年人,他们生理、心理状态不如以前,处于退休赋闲状态,但他们仍与社会有一定的联系,需要满足精神需求。本文的目的是在满足城市老年人自由出行的基础上,为满足其日常的社交需求,设计一款以无人驾驶为基础的代步工具,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使老年人有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影子观察等方法,分析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和出行状况,发现城市老年人以面对面方式的社交行为居多,社交地点以及社交方式越来越丰富,公交系统以及目前的私人出行工具不能满足老年人自主出行需求,老年人在出行过程中存社交行为不能满足等。进而对城市老年人社交和出行状况展开分析,并尝试对老年代步车开展设计研究,提出代步车作为老年人社交载体的解决方案,改善目前城市老年人社交的体验,满足其出行过程中的社交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出行方式。此次设计研究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提高老年人社交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活环境。
二、“世纪概念车”充实上海公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纪概念车”充实上海公交(论文提纲范文)
(1)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与重点难点 |
1.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消费者偏好与需求理论 |
2.1.2 外部性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2.1.3 基于新古典主义的耐用品模型 |
2.2 文献综述 |
2.2.1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2 产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
2.2.3 产品竞争力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
2.2.4 基础设施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影响 |
2.2.5 文献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1 世界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1.1 国外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1.2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2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2.1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动态 |
3.2.2 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动态 |
3.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态 |
3.3.1 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动态 |
3.3.2 中国汽车产业的政策动态 |
3.3.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影响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 |
4.1 数据收集与问卷设计 |
4.1.1 数据收集与样本选择 |
4.1.2 问卷设计与样本结构 |
4.2 模型的选择和构建 |
4.2.1 离散选择模型分类 |
4.2.2 模型的选择 |
4.3 理论分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
4.3.1 理论分析 |
4.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4 模型的回归与分析 |
4.4.1 新能源汽车的长期/短期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2 城市公交系统对消费者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影响 |
4.4.3 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地域差异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消费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5.1 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
5.1.1 理论分析 |
5.1.2 模型的选择与构建 |
5.2 基于消费者品牌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5.2.1 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的需求研究 |
5.2.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研究 |
5.2.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偏好研究 |
5.3 基于消费者车型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5.3.1 消费者车型偏好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研究 |
5.3.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车型需求研究 |
5.3.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偏好研究 |
5.4 基于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的消费需求实证研究 |
5.4.1 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的消费需求研究 |
5.4.2 基于地域差异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研究 |
5.4.3 基于性别差异的新能源汽车类型偏好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的新能源汽车需求实证研究 |
6.1 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 |
6.1.1 理论分析 |
6.1.2 模型的选择 |
6.2 消费者的产品属性感知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影响 |
6.2.1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 |
6.2.2 模型的回归与检验 |
6.2.3 模型的解释与分析 |
6.3 调查结果的统计性描述 |
6.3.1 消费者家庭车辆的拥有情况及消费偏好 |
6.3.2 消费者个人认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调查结果 |
6.3.3 消费者的汽车共享出行情况调查 |
6.3.4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意愿与偏好 |
6.4 本章小结 |
7 基于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
7.1 基于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政策导向 |
7.1.1 加强消费者对环境保护等意识的个体认知 |
7.1.2 强化产品特性提高产品质量 |
7.1.3 加强引导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
7.1.4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公共交通体系完善 |
7.2 基于消费者偏好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
7.2.1 增加新能源汽车国产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
7.2.2 鼓励自主研发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
7.2.3 产业补贴和扶持政策的调整和转向 |
7.2.4 针对消费者特点的产业发展策略 |
7.3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导向 |
7.3.1 研究消费者行为准确定位产品和市场 |
7.3.2 增加产品核心技术投入提高产品性能 |
7.3.3 基于消费者产品属性感知注重产品设计与品牌管理 |
7.4 市场需求下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政策导向 |
7.4.1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进行深度合作 |
7.4.2 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机制 |
7.4.3 打破区域壁垒增进区域协同 |
7.5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与建议 |
8.2 后续研究展望 |
8.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氢燃料电池客车电电混合动力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燃料电池汽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燃料电池系统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PEMFC电化学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
2.1 PEMFC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 PEMFC电化学模型 |
2.3 PEMFC动态特性 |
2.4 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PEMFC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3.1 PEMFC系统组成及建模分析 |
3.2 PEMFC电堆建模 |
3.2.1 电堆阴极建模 |
3.2.2 电堆阳极建模 |
3.2.3 质子交换膜水传输建模 |
3.3 PEMFC气体供给系统建模 |
3.3.1 阴极侧气体供给系统建模 |
3.3.2 阳极侧气体供给系统建模 |
3.4 温度系统建模 |
3.5 PEMFC系统控制研究 |
3.5.1 气体供给系统流量与压力控制 |
3.5.2 温度系统控制研究 |
3.6 PEMFC系统模型动态仿真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氢燃料电池客车电电混合动力系统及控制策略建模 |
4.1 仿真软件介绍 |
4.2 氢燃料电池电动客车整车模型 |
4.3 FC+B电电混合动力系统模型 |
4.3.1 PEMFC系统Cruise/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 |
4.3.2 动力电池模型 |
4.3.3 驱动电机模型 |
4.3.4 附件模型 |
4.4 Simulink控制策略模型 |
4.4.1 FC+B电电混合动力系统模糊能量管理策略 |
4.4.2 PEMFC系统运行状态控制 |
4.4.3 整车行驶状态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5 氢燃料电池客车电电混合动力系统仿真分析 |
5.1 氢燃料电池客车循环工况分析 |
5.2 PEMFC系统循环工况仿真分析 |
5.3 氢燃料电池客车电电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能源电动汽车与互联网结合趋势下的反思 |
1.1.2 互联网思维在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价值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创新点 |
1.4 研究的现状摘要 |
1.5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2章 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2.1 微型电动汽车的发展背景 |
2.1.1 微型电动汽车的概念 |
2.1.2 微型电动汽车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
2.2 国内外汽车设计的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1 国内外汽车设计公司及机构 |
2.2.2 国内外汽车设计的行业发展趋势 |
2.3 微型电动汽车的造型设计流程与方法 |
2.3.1 微型电动汽车的造型设计流程 |
2.3.2 微型电动汽车的造型设计方法 |
2.4 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的发展趋势 |
2.4.1 微型电动汽车造型发展概述 |
2.4.2 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的发展趋势 |
2.4.3 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面临的新挑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互联网思维及其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意义 |
3.1 互联网思维概述 |
3.1.1 互联网思维的概念 |
3.1.2 产品设计中的互联网思维 |
3.1.3 互联网思维的具体表现 |
3.2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互联网思维 |
3.2.1 互联网思维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的案例分析 |
3.2.2 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
3.3 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互联网思维 |
3.3.1 互联网思维与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结合的必要性 |
3.3.2 互联网思维与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结合的案例分析 |
3.3.3 互联网思维影响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的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方法 |
4.1 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的内容 |
4.1.1 微型电动汽车的使用场景设计 |
4.1.2 微型电动汽车的造型设计 |
4.2 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的方法论基础 |
4.2.1 调研方法 |
4.2.2 分析方法 |
4.2.3 创新方法 |
4.3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研究 |
4.3.1 用户思维设计法 |
4.3.2 模块化设计法 |
4.3.3 极简设计法 |
4.3.4 跨界设计法 |
4.4 互联网思维下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流程——以用户思维方法为例 |
4.5 研究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的意义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实践 |
5.1 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项目背景 |
5.1.1 政策背景 |
5.1.2 企业发展需求 |
5.2 微型电动汽车消费市场需求点分析 |
5.3 试驾数据分析及用户定位 |
5.4 目标用户使用场景及需求点分析 |
5.4.1 目标用户日常行为分析 |
5.4.2 目标用户或试用用户典型用车场景行为及心理分析 |
5.4.3 目标用户及车企痛点、需求点分析 |
5.5 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关键词提出 |
5.6 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方案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研究结论 |
6.2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2.1 论文研究的不足 |
6.2.2 论文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5)北汽新能源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综述 |
2.3 小结 |
3 北汽新能源内部环境分析 |
3.1 北汽新能源发展概况 |
3.2 北汽新能源内部优势分析 |
3.3 北汽新能源内部劣势分析 |
4 北汽新能源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2 竞争环境分析 |
5 北汽新能源产品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 |
5.1 新能源汽车市场细分 |
5.2 北汽新能源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 |
5.3 北汽新能源的营销组合策略 |
5.4 北汽新能源的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调查问卷 |
致谢 |
(6)基于用户认知的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技术层面 |
1.4.2 设计理论层面 |
1.4.3 内饰设计层面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框架 |
1.6 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 |
1.6.1 研究方法 |
1.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认知原理及汽车内饰仪表板 |
2.1 理论概述 |
2.1.1 认知心理学 |
2.1.2 人的认知过程 |
2.1.3 认知的相关理论 |
2.2 汽车内饰及汽车内饰仪表板 |
2.2.1 内饰的基本结构 |
2.2.2 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的演变 |
2.2.3 汽车内饰仪表板的设计要素 |
2.3 用户对汽车内饰仪表板的认知方式 |
2.3.1 汽车内饰仪表板的形态认知 |
2.3.2 汽车内饰仪表板的语义认知 |
2.3.3 内饰仪表板认知中形态认知与语义认知的映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化汽车内饰仪表板样本选取与样本分析 |
3.1 智能化汽车的概念 |
3.1.1 技术上的理解 |
3.1.2 智能化汽车内饰的表现 |
3.2 汽车内饰仪表板代表性样本选取与生成 |
3.2.1 汽车内饰仪表代表性板样本选取方法与途径 |
3.2.2 汽车内饰仪表板代表性样本的生成 |
3.3 用户认知注意 |
3.3.1 用户认知注意与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认知的关系 |
3.3.2 用户认知注意在智能化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中的体现 |
3.4 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影响因素的时代性 |
3.4.1 技术因素的时代性 |
3.4.2 人文因素的时代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造型形容词及造型特征要素的获取 |
4.1 造型形容词获取 |
4.1.1 问卷调查 |
4.1.2 相似度检测 |
4.1.3 专家访谈 |
4.2 汽车内饰仪表板代表性样本造型意象评价 |
4.2.1 汽车内饰仪表板代表性样本造型意象评价 |
4.2.2 代表性样本的形态解构与造型特征要素量化 |
4.3 造型特征的获取 |
4.3.1 数学模型构建 |
4.3.2 汽车内饰仪表板代表性样本造型特征要素编码 |
4.3.3 汽车内饰仪表板代表性样本造型特征数据分析 |
4.3.4 基于用户认知的智能化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特征要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项目实践 |
5.1 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设计的理论依据及流程 |
5.2 符合用户认知的意向图确立与信息提取 |
5.2.1 设计实践意向图的确立 |
5.2.2 设计实践意向图的信息提取 |
5.3 智能化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的生成 |
5.3.1 体量的生成 |
5.3.2 形面的生成 |
5.3.3 图形细节的生成 |
5.3.4 方案的生成 |
5.4 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 |
附录 |
附录A 样本收集 |
附录A.1 汽车内饰仪表板样本收集 |
附录A.2 汽车内饰仪表板代表性样本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B.1 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调查问卷 |
附录B.2 智能化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形容词调查问卷 |
附录B.3 造型形容词相似度检测问卷 |
附录B.4 智能化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意象调查问卷(一) |
附录B.5 智能化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意象调查问卷(二) |
附录C 实验数据 |
附录C.1 智能化汽车内饰仪表板眼动实验数据(热点图) |
附录C.2 用户认知注意口语报告 |
(7)变译理论指导下的环球网商务资讯新闻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翻译任务背景 |
1.2 翻译任务简介 |
1.3 委托方要求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翻译过程 |
2.1.1 译前准备 |
2.1.2 翻译实施 |
2.1.3 译后事项 |
2.2 理论选取 |
2.2.1 变译理论 |
2.2.2 变译理论适用性 |
第3章 翻译案例分析 |
3.1 标题创建 |
3.1.1 阐译 |
3.1.2 译评 |
3.2 导语拟定 |
3.2.1 缩译 |
3.2.2 译述 |
3.3 正文重构 |
3.3.1 句子改译 |
3.3.2 段内摘译 |
3.3.3 篇章编译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共享化时代大众汽车品牌形象延伸外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论文综述 |
1.2.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项目来源 |
1.4 项目介绍 |
1.5 项目任务书要求 |
1.6 项目流程安排及时间规划 |
1.7 论文框架 |
第2章 汽车造型特征与品牌形象 |
2.1 品牌造型基因 |
2.2 地域性车系品牌质感体现 |
2.3 品牌的精神文化体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众汽车品牌形象发展 |
3.1 大众品牌造型基因获取 |
3.1.1 品牌造型基因 |
3.1.2 大众造型基因获取 |
3.2 品牌的定义 |
3.3 大众品牌形象发展 |
3.4 共享化时代中大众品牌形象在服务领域中的延伸 |
3.5 设计理念 |
第4章 设计流程 |
4.1 前期调研 |
4.1.1 安亭镇调研及用户分析 |
4.1.2 上汽大众现有新能源车型分析 |
4.1.3 竞品分析 |
4.1.4 竞品分析造型特征总结 |
4.2 共享化服务功能确定 |
4.3 初步草图探讨 |
4.3.1 设计布局确定 |
4.3.2 设计主题及造型意向板制作 |
4.3.3 第一轮草图绘制 |
4.3.4 第二轮PS效果图绘制 |
4.3.5 第三轮PS效果图绘制 |
4.4 数字模型设计 |
4.4.1 第一轮模型验证 |
4.4.2 第二轮模型验证 |
4.4.3 第三轮模型验证 |
4.5 硬质模型制作 |
第5章 项目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展板 |
附录B 作者与展板合照 |
(9)视觉文化视域下现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问题提出 |
一、选题缘由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教育学领域中关于美术教科书图像的相关研究 |
二、社会学领域中关于美术教科书图像的相关研究 |
三、美学、艺术学领域中关于美术教科书图像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视觉文化视域 |
二、美术教科书 |
三、图像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三、访谈法 |
第一章 现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图像的基本概况 |
第一节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的装帧设计 |
一、以学生为本的视觉性设计 |
二、图像与整体版面的多元呈现 |
第二节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图像的数量特征 |
一、图像整体数量丰富,随年级呈梯度分布 |
二、图像类型多样,贴近学生 |
第三节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的图文关系 |
一、图文一体,加深认知与理解 |
二、图文互助,辅助分析与综合 |
三、图文延展,激发情感与创造 |
第二章 现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图像显性层面呈现的审美特点 |
第一节 图像显性层面审美特点的分析视角 |
一、图像学 |
二、形式主义与风格主义 |
第二节 童真、童趣的造型风格 |
一、图像按抽象水平分类以卡通图为主,但梯度分布不太合理 |
二、富有童趣的形象 |
三、拟人化、夸张化的视觉元素表现趣味 |
第三节 具有视觉感染力的色彩风格 |
一、以鲜艳的色彩为主,兼顾素雅 |
二、丰富的色彩对比 |
三、清新、淡雅的背景色对图像的烘托 |
第四节 美的形式规律——动感与平衡的和谐统一 |
一、舞动的线条,自由的灵魂 |
二、韵律与节奏表现生命的姿态 |
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平衡,创造生动 |
第三章 现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图像显性层面呈现的主题特点 |
第一节 图像按主题分类的数量特征 |
一、按主题分类注重美术与社会、人物、自然的结合 |
二、图像按主题内容分布比重较不均衡 |
第二节 图像作为主题体现美术课程的性质 |
一、由游戏散点到综合互容 |
二、涵养人文精神 |
三、注重探究与创新 |
第四章 现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图像隐性层面传递的价值观念 |
第一节 图像隐性层面价值观念的分析视角 |
一、意识形态 |
二、女性主义 |
三、符号学 |
第二节 从时代视角看图像传递的价值观念 |
一、数量上以现代性内容为主 |
二、图像符号传递时代意味 |
第三节 从民族文化视角看图像传递的价值观念 |
一、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 |
二、多元文化观 |
三、多维民族符号展现爱国主义情感 |
第四节 从性别视角看图像传递的价值观念 |
一、数量上创作者性别比例不平衡,男多女少 |
二、社会角色的性别刻板化 |
三、男性与女性空间关系的性别印象 |
第五节 从阶层视角看图像传递的价值观念 |
一、数量上打破以艺术家为典范的精英意识 |
二、数量上重视城市文化轻视乡村文化 |
三、符号表征上传递城市进步与乡村落后的偏见 |
第五章 现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图像的总体特点 |
第一节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图像的特色 |
一、以丰富的视觉形象感知形式美 |
二、以贴切的内容理解意涵美 |
三、以内化的知识与情感创造美 |
第二节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图像存在的问题 |
一、一定程度上对理性或感性的偏重 |
二、略微的经典艺术观的刻板印象 |
三、部分内容忽视学生发展规律,具有静态教育观的倾向 |
第六章 现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图像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把握理性与感性的均衡,传递美的意味 |
一、增添情意性,互动对话 |
二、遵循设计理论,规范图像布局 |
第二节 展现时代风貌,树立现代艺术观 |
一、运用现当代元素表现内容 |
二、拒绝性别歧视,正确展现女性风貌 |
三、展示城市繁华,兼顾乡村新气象 |
第三节 立足学生发展,形成动态教育观 |
一、精选图像,整体均衡分布 |
二、以生为本,中和本体功能与教育功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的代步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老龄化现状分析 |
1.1.2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城市老年人用车情况 |
第2章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问题研究 |
2.1 城市老年人特征分析 |
2.1.1 城市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
2.1.2 城市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
2.1.3 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
2.2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研究 |
2.2.1 目标人群 |
2.2.2 问卷与访谈调研 |
2.3 老年人社交行为的调研与特征分析 |
2.3.1 城市老年人社交方式调研分析 |
2.3.2 城市老年人社交场所调研分析 |
2.3.3 城市老年人社交目的调研分析 |
2.3.4 城市老年人社交人群调研分析 |
2.3.5 深入访谈调研分析 |
2.4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问题研究分析 |
2.4.1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共性特征 |
2.4.2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主要问题 |
2.4.3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特征分析 |
第3章 城市老年人出行问题研究 |
3.1 城市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 |
3.1.1 出行时间分析 |
3.1.2 出行意愿分析 |
3.1.3 出行方式及出行距离研究 |
3.2 城市老年人出行问题分析 |
3.2.1 城市老年人出行问题 |
3.2.2 城市老年人出行问题分析 |
3.3 城市老年人以社交需求为目的的代步车可行性分析 |
3.3.1 老年代步车现状 |
3.3.2 技术支持以及研究趋势 |
3.3.3 基于老年人社交需求的代步车的设计定位 |
第4章 城市老年代步车设计实践 |
4.1 设计定位 |
4.1.1 使用人群定位 |
4.1.2 功能定位 |
4.1.3 造型定位 |
4.1.4 色彩定位 |
4.2 代步车设计的原则与维度分析 |
4.3 车型尺寸参数与功能布局 |
4.4 概念设计与草图方案设计 |
4.4.1 概念与灵感的来源 |
4.4.2 草图绘制与方案设计 |
4.5 方案优化以及细节设计 |
4.5.1 车门打开方式设计 |
4.5.2 反馈界面设计 |
4.6 数字模型建立及效果图展示 |
4.7 操作流程设计 |
4.8 设计评价 |
结论 |
附录 Ⅰ 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基本信息调研 |
附录 Ⅱ 城市老年人出行状况调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四、“世纪概念车”充实上海公交(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究[D]. 何春丽.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2]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氢燃料电池客车电电混合动力系统研究[D]. 宗贺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方法研究[D]. 巴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5]北汽新能源营销策略研究[D]. 徐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基于用户认知的汽车内饰仪表板造型设计研究[D]. 赵唐寅. 江苏大学, 2019(02)
- [7]变译理论指导下的环球网商务资讯新闻翻译实践报告[D]. 冯雪琳. 天津大学, 2019(06)
- [8]共享化时代大众汽车品牌形象延伸外饰设计研究[D]. 李笑飞. 湖南大学, 2019(07)
- [9]视觉文化视域下现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图像研究[D]. 王彤彤.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基于城市老年人社交需求的代步车设计研究[D]. 刘维.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标签:汽车论文;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论文; 新能源电动汽车论文; 新能源产业论文; 电动汽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