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30例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关系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然[1](2021)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食管胃静脉曲张套扎术对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的发生率,筛选出肝硬化PHG形成的高危因素,探讨食管胃静脉曲张首次套扎术对PHG的影响,以期对肝硬化PHG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且病例资料完整的肝硬化患者,所有患者均同意行内镜检查,共纳入325例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程度、胃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es,GV)及PHG内镜特点等。将患者分为PHG组和无PHG组,用SPSS 25软件,将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独立危险因素。筛选出行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患者,依据Baveno评分标准,记录并比较患者首次套扎前后PHG严重程度。结果:1.共纳入325例肝硬化患者,男性207例,女性118例,年龄中位数为54.00(47.00-61.00)岁。诊断为PHG患者有284例,PHG发生率高达87.4%。2.通过显着性检验发现性别(P=0.034)、血红蛋白(P=0.009)、血小板计数(P=0.000)、凝血酶原时间(P=0.012)、白蛋白(P=0.009)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PHG的严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8);EV程度(Spearmamn相关系数0.419,P<0.001)、GV程度(Spearmamn相关系数0.343,P<0.001)、腹水程度(Spearmamn相关系数0.151,P=0.007)与PHG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成正相关。3.通过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白蛋白、EV程度、GV程度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EV程度及GV程度对PHG有预测价值,其ROC曲线下方的面积(AUC)分别为:0.811、0.740,临界值分别为1.5、1.5,灵敏度分别为78.5%、55.3%,特异度为68.3%、97.2%。4.与EVL术前相比,首次EVL术后PHG的Baveno评分显着性增高(P<0.001)。EVL术后无PHG患者由6例降到0例,轻度PHG患者由56例降到41例,重度PHG患者由9例增加至30例(P<0.001)。结论:1.本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为87.4%。2.PHG的发生与性别、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有关。PHG的发生及严重程度随EV程度、GV程度、腹水程度的加重而加重。3.白蛋白、EV程度、GV程度是PHG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EV程度及GV程度是预测PHG发生的指标。4.首次食管胃静脉曲张套扎术可加重PHG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对于行套扎术患者随访内镜时需关注PHG内镜表现,预防出血。
王文生[2](2020)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1985年McCormack等报道发现肝硬化患者常常合并以较轻炎症为表现的胃黏膜病变,其在胃镜下表现为黏膜呈细小白色网状如蛇皮状,甚至呈弥漫性出血红斑,病理活检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小血管不规则的扩张扭曲。后来将这种门脉高压导致的胃黏膜改变统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随着研究的深入,PHG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临床上PHG引起的急性出血少见,但仍有2%-12%的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原因为PHG,占首次发作上消化道出血的1%-8%,在再发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甚至达到30%-60%。目前,胃镜仍是诊断PHG及识别其有无出血风险的“金标准”。但在临床上,肝硬化人群的内镜筛查依从性较差。同时,就诊的肝硬化患者常常是PHG和静脉曲张均已发生,这类患者行胃镜检查时需要承担较高的出血风险。而目前缺乏对PHG筛查的简单无创行之有效方法。本研究拟探索影响PHG的风险因素及其对肝硬化预后生存的影响,同时开发一种PHG的无创预测模型。研究主要内容:1.肝硬化PHG胃镜表现及相关性因素分析回顾性分析867例肝硬化患者,分别记录其胃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溃疡病发生的情况,收集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等资料,探讨其相互关系。2.PHG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选取2012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大坪医院住院并接受胃镜检查的肝硬化患者700例。患者于门诊定期随访或2019年7月进行电话随访,调查患者总生存时间和肝癌发生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探索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并计算风险比及其95%置信区间。3.基于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PHG预测模型700例肝硬化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两部分,前者作为建模组(492例)构建nomogram模型。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PHG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与PHG相关的独立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使用C指数、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对预测nomogram的鉴别、校准和临床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内部验证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评估,另外208例患者作为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研究主要结果:1.肝硬化PHG胃镜表现及相关性因素分析本组肝硬化患者PHG发生率高达66.2%(574/867),其发生率及程度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黏膜病变程度以及是否合并肝癌密切相关。合并PHG的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高,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布中位于第二位;PHG发生和程度与溃疡病的发生及其部位、是否合并肝性脑病、是否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无明显相关性。2.PHG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肝硬化合并PHG 比无PHG患者预后更差(P=0.01)。虽然重度PHG有比轻度PHG患者预后更差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398)。无PHG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8.2个月,一旦合并PHG时,缩短至59个月,合并严重PHG时甚至缩短至52.2个月。同样,随着PHG的发生和加重,肝硬化患者的1年及5年生存率也逐渐下降。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HG、血红蛋白和MELD评分与患者总生存独立相关。我们同时随访了患者HCC的发生,在无、轻度和重度PHG患者中分别有16例、23例和5例患者发生了 HCC事件。Log-rank检验显示,患者的无HCC生存时间与是否合并PHG或严重程度无关。3.基于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PHG预测模型基于建模组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采用年龄、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Child-Pugh分级等参数构建了 nomogram模型。该模型在建模组中C指数为0.773(95%CI:0.730-0.816),采用bootstrap自举法后C指数为0.761。在验证组中进行外部验证的C指数为0.745(95%CI:0.673-0.817)。该模型在建模组、验证组和总人群中的AUC值分别为0.767、0.724和0.756。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风险和真实发生风险之间的拟合程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在阈概率范围从0.15到0.93之间可使患者临床净获益,临床有效性较好。研究主要结论:1.肝硬化PHG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密切相关,且是肝硬化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应积极治疗和预防PHG以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和并发症。2.PHG是肝硬化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与HCC的发生无关。3.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可有效预测PHG发生风险。第二部分肝硬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医疗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食管胃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约1/3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会引起致命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过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其1年内再出血率超过60%,死亡率接近20%,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自1988年提出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被应用于临床治疗门静脉高压患者之后,逐渐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认可,成为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重要措施。随着TIP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目前TIPS被广泛用于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候群,如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顽固性胸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Budd-chiari(布加)综合征和肝窦阻塞综合征,也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等待肝移植期间的桥接治疗手段。针对终末期肝病患者而言,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肝移植,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肝源的来源极其有限,TIPS已成为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可及的最主要终末治疗措施。终末期肝脏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和 Child-Pugh 评分被广泛用于预测静脉曲张出血后的死亡风险以及预测肝硬化相关的手术结果,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TIPS治疗后相关的预后预测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对肝硬化TIPS患者住院手术期间费用、术后再入院情况等预后相关资料分析,探寻其影响因素,以期指导临床实践。研究主要内容:1.术前肝功能对肝硬化TIPS患者医疗负担影响回顾性调查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TIPS手术住院期间医疗费用、住院周期和日均费用,并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半年内再住院情况,分析术前肝功能状态对其影响。2.肝硬化TIPS患者术后再住院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252例肝硬化行TIPS术患者信息,以术后半年内发生再住院治疗为事件研究终点,将患者分为再住院组和未再住院组,利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其预测事件发生的准确性。研究主要结果:1.术前肝功能对肝硬化TIPS患者医疗负担影响肝硬化TIPS术前肝功能Child A级108例、Child B级131例、Child C级13例,其中位住院费用分别为9.10、10.07、10.8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位住院周期分别为10.0、11.0、1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位日均费用分别为0.94、0.90、0.71万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再住院率分别为22.2%、36.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肝功能Child评分、iMELD评分与患者手术治疗住院期间医疗费用呈现正相关(P<0.05),而MELD评分、MELD-Na评分、MESO评分与患者住院期间医疗费用未见相关性(P>0.05)。2.肝硬化TIPS患者术后再住院影响因素纳入分析的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TIPS患者,有79例于术后半年内发生了再住院治疗事件。再住院组患者的年龄、AST、Child评分、MELD-Na评分iMELD评分显着高于未再住院组(P<0.05)。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OR=1.029,95%CI:1.004-1.054)、AST(OR=1.007,95%CI:1.001-1.014)、Child 评分(OR=1.373,95%CI:1.145-1.647)及 iMELD 评分(OR=1.080,95%CI:1.031-1.132)共 4 个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Child评分是影响患者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55,95%CI:1.028-1.531,P<0.05),其 AUC 为 0.630。研究主要结论:1.不同肝功能Child分级肝硬化患者行TIPS术住院费用、住院周期及半年内再住院率不同,但住院日均费用无差异。术前肝功能Child评分、iMELD评分与住院费用关系有一定正相关性,而MELD评分、MELD-Na评分、MESO评分不能反映住院费用。2.肝功能Child评分是影响肝硬化TIPS术后半年内发生再住院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准确性为63%。
蔡安健[3](2020)在《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方法对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患者的内镜特点,并分析临床预后情况。结果在70例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HBV共39例,HCV共7例,HBV合并酒精性肝硬化10例,HCV合并酒精性肝硬化3例,自身免疫性肝病1例,酒精性肝硬化9例,血吸虫性肝病1例。镜下可见门脉高压性胃病21例,十二指肠溃疡23例,胃溃疡26例。此外患者镜下可见39例食管下段静脉红色血管征并有镜下出血灶。70例患者在治疗后有59例未出血。结论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需要及时接受诊治,控制病情发展。
蒋熙[4](2020)在《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诊断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致命并发症。目前指南建议所有肝硬化患者均应接受传统胃镜筛查并定期监测食管胃静脉曲张情况。然而,传统胃镜是一种侵入性检查,舒适度低,且具有潜在的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新型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detachable string magnetically controlled capsule endoscopy,ds-MCE)可以舒适、主动地控制胶囊在食道和胃中的运动,同时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的电池寿命超过8小时,该胶囊在完善食管胃的检查后可以进一步检查小肠黏膜情况。本研究以传统电子胃镜为金标准,评估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诊断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大小分级、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准确度,同时评估门脉高压性肠病的检出情况。方法:入组患者均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入组后先接受ds-MCE检查,顺序完成食管、胃、小肠的检查,传统电子胃镜在完成ds-MCE检查后48h内进行。进行胃镜操作及诊断的内镜医师和ds-MCE操作和阅片的内镜医师互盲。上述两项检查完成后,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胶囊内镜通过食管、胃、小肠各个部位的时间,ds-MCE和胃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检出情况、食管静脉曲张大小、食管静脉曲张是否伴有红色征等危险因素、胃静脉曲张分类、门脉高压性胃病检出情况、门脉高压性肠病检出情况以及患者检查舒适度等指标。结果:(1)自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共计55例受试者纳入本研究,其中2例患者因未按规定要求进行胃肠道准备,及提前将数据记录仪脱下未纳入最终的统计分析。最后纳入数据分析的人数为53人,其中男性43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6.8±10.7岁。(2)成功入组的53例肝硬化患者胶囊内镜检查完成率为92%。ds-MCE检查过程中,食管中位检查时间为2.72min,胃部中位检查时间为14.23min,胃部中位通过时间为93.33min,小肠检查中位时间为5.26小时,胶囊在体内中位滞留总时间为11.09小时。(3)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食管胃静脉曲张敏感度94%、特异度94%、阳性预测值97%、阴性预测值89%、总体准确度94%、Kappa值为0.87。(4)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食管静脉曲张的敏感度97%、特异度为95%、阳性预测值97%、阴性预测值95%、总体准确度96%、Kappa值为0.92。(5)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中/大型食管静脉曲张敏感度为96%、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7%、总体准确度为98%、Kappa值为0.96。(6)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敏感度为100%、特异度96%、阳性预测值96%、阴性预测值为100%、总体准确度为98%、Kappa值为0.96。(7)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胃静脉曲张敏感度为86%、特异度95%、阳性预测值86%、阴性预测值95%、总体准确度为92%、Kappa值为0.81。(8)以传统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MCE检出门脉高压性胃病敏感度100%、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100%、总体准确度100%、Kappa值为1.0。(9)53例纳入分析的患者中,共检出门脉高压性小肠病26例(49%),其中黏膜水肿样病变14例,黏膜红斑20例,樱桃红点征5例,蜘蛛痣样毛细血管扩张1例,血管发育异常病变2例,小肠静脉曲张11例,其中18例患者合并2种或2种以上病变。失代偿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食管曲张静脉直径≥5mm、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为门脉高压性肠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10)对ds-MCE和胃镜检查的舒适性进行对比评价,无痛胃镜的总体舒适度评分平均为3.57±0.53分(0-4分),传统普通电子胃镜的舒适度评分为1.87±0.72分(0-4分),ds-MCE的舒适度评分为3.74±0.45分(0-4分)。同时47(87%)例患者倾向于选择ds-MCE检查。胶囊内镜检查和胃镜检查过程中无胶囊内镜滞留、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电子胃镜相比,ds-MCE诊断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安全可行、准确度高、舒适度高,且具有进一步探查小肠病变的优势。ds-MCE有望成为肝硬化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筛查与监测的一线检查方式。
范海纳[5](2019)在《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前后各项指标变化,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毒损胃络,气虚络闭”的中医病机理论提供一定基础。方法:采用单组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研究对象均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肝炎门诊就诊患者,共30例,其中脱落1例,余29例均采用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6个月,随症加减,记录、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Tanoue分级改变、肝功能及肝脏超声积分等变化情况,根据病情,进行分组分层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代偿期(6例)与失代偿期(23例)患者胃镜下Tanoue分级构成比无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中医症状较前好转。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9.3%。3)治疗前两组患者均以倦怠乏力、尿黄为主要症状。治疗后代偿期组仅乏力症状有所好转(P<0.05)。失代偿期患者腹胀、倦怠乏力、胃脘满闷、胃脘疼痛、尿黄、黑便症状在治疗后好转(P<0.05),其中倦怠乏力及胃脘疼痛症状改善更为明显(P<0.01);齿衄或鼻衄及肝病面容、蜘蛛痣在治疗前后未见好转(P>0.05)。4)代偿期患者经6个月的治疗,GGT、TBiL、ALB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其中GGT下降较为明显(P<0.01);ALT、AST治疗前后相比未见好转(P>0.05)。失代偿期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其中AST、GGT、TBiL与ALB改善较为明显(P<0.01)。5)凝血功能方面,治疗3个月时,代偿期患者PTA较前好转(P<0.05);治疗前后比较,PT、PTA均未能有所好转(P>0.05)。失代偿期患者在治疗3个月时,PT有所改善(P<0.05);治疗前后比较,PTA改善更为明显(P<0.05),而PT未见好转(P>0.05)。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超声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益气解毒通络方在短期内对于肝脏超声形态方面无明显改善。7)治疗后,代偿期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较治疗前未见改善(P>0.05);失代偿期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分级较治疗前减轻(P<0.05)。8)治疗期间1例患者脱落,因出现中等量黑便行脾切除术。有4名患者参与随访,时间1-3个月不等,参与随访的患者均未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的表现。结论:1)益气解毒通络方对于肝硬化高压性胃病患者短期内未能有效改善胃黏膜病变程度及肝脏形态,可改善部分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2)在益气解毒通络法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及中医症状评分。3)益气解毒通络方可使代偿期及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明显好转,说明本方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具有一定临床疗效。
禤传凤[6](2018)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探寻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病证规律,完善其中医辨证施治体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28例,观察患者的内镜下病变,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及中医证候进行辨证分型,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胃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肝硬化病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Hp感染、舌象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12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发病男女比例为4.86:1,发病平均年龄50.81±10.14岁。2.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病诱因常见为:外感六淫和劳逸失调。3.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黏膜表现与各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以糜烂为主,其次为充血和水肿;肝气郁结证内镜下胃黏膜多表现为黏膜的充血、水肿;内镜下黏膜出血在瘀血阻络证和湿热蕴结证中表现明显。4.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不同证型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之间有相关性(P<0.05);湿热蕴结证,瘀血阻络证和肝气郁结证伴见的食管静脉曲张以重度为主。5.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轻重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集中见于瘀血阻络证、肝气郁结证和湿热蕴结证。6.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病情程度与肝硬化病程呈正相关关系(P<0.05);肝硬化病程的增长,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病情程度随之加重。7.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各证型中感染率依次如下:湿热蕴结证(24.22%)>肝气郁结证(17.97%)>瘀血阻络证>(13.28%)>肝肾阴虚证(5.47%)>脾肾阳虚证(3.13%)。8.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黏膜表现与中医证候的舌苔有相关性(P<0.05);黏膜表现以充血、水肿为主,舌苔表现为黄腻苔(17.19%)>薄黄苔(13.28%)>薄白苔(9.38%)>白腻苔(7.03%)>少苔或剥苔(3.91%);黏膜表现以糜烂、潮红出血点为主,舌苔表现为黄腻苔(28.91%)>薄黄苔(10.15%)>白腻苔(4.69%)>少苔或剥苔(3.13%)>薄白苔(2.34%)。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轻重度与肝硬化病程和中医证型,中医证型与食管静脉曲张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以及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黏膜表现与舌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因此,临床中对于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性胃病,轻度发病宜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和胃;重度发病宜祛邪兼顾扶正,活血化瘀,疏肝和胃为主;合并Hp感染性胃炎宜常规接受抗Hp治疗。
谌渐辉,马林[7](2017)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纳入1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因素的不同分类,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赋值,再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获得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符合纳入条件的1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49例(38.3%)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其中粘膜炎症性糜烂出血41例(32.0%),溃疡性出血8例(6.3%);胃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60.0%,显着高于胃部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30.1%,P<0.05),有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54.8%,显着高于无HP感染的患者(33.0%,P<0.05),存在腹水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46.3%,显着高于无腹水的患者(23.9%,P<0.05),Child-Pugh C级、B级和A级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58.3%、41.5%和15.4%(P<0.05),重度、中度和轻度食管静脉曲张(EV)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51.8%、41.9%和6.9%(P<0.05),抗病毒治疗不规律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55.6%,显着高于抗病毒治疗规律的患者(31.5%,P<0.05),门静脉内径>14 mm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48.3%,显着高于门静脉内径≤14 mm的患者(30.0%,P<0.05),脾静脉内径>9 mm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48.4%,显着高于脾静脉内径≤9 mm的(28.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胃部存在基础疾病、Child-Pugh分级差、EV程度高和门静脉内径宽为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针对存在出血风险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风险控制,早期防治。
陈平,吴云林[8](2016)在《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传统方式治疗门静脉高压(以下简称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死亡率达50%以上,而近年来由于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术和硬化剂注射治疗(硬化剂治疗)的推广应用,其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目前有研究认为,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术及注射硬化剂虽能有效控制和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然而该技术可能增加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趋势。本文旨在对该方面的研究作一综合介绍。
高毅[9](2016)在《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证型及舌脉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证型、舌象、脉象分布规律的观察,以探索其与胃镜下表现及肝硬化病程、Hp等的相关性,为临床的诊断施治提供相对客观的依据,并初步为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中医与现代医学联合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调查的方式,对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PHG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中医证型、舌象、脉象等临床征象进行收集,并统一行胃镜检查以明确其镜下表现,完善患者病例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中医证型参照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将PHG患者分为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等6种证型;统计学分析:将所涉病例数据输入电脑并建立数据库后,应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从各方面研究PHG中医证型及舌脉等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结果:(1)中医证型与镜下表现的关系:中医证型依次为:湿热蕴结证(30.0%)>瘀血阻络证(17.8%)>肝气郁结证(17.8%)>脾肾阳虚证(13.3%)>水湿内阻证(12.2%)>肝肾阴虚证(8.9%);PHG轻度所占比例依次为:湿热蕴结证(22.2%)>肝气郁结证(13.3%)>瘀血阻络证(12.2%)>脾肾阳虚证(10.0%)>水湿内阻证(8.9%)>肝肾阴虚证(6.7%);PHG重度所占比例依次为:湿热蕴结证(7.8%)>瘀血阻络证(5.6%)>肝气郁结证(4.4%)>水湿内阻证(3.3%)>脾肾阳虚证(3.3%)>肝肾阴虚证(2.2%);(2)舌象与镜下表现的关系:舌质分为红(34.4%)、淡红(13.3%)、淡白(12.2%)、紫暗(11.1%)、淡胖(8.9%)、绛红(7.8%)、瘀斑瘀点(6.7%)、齿痕舌(5.6%);PHG轻度舌质为:红(28.9%)>淡红(10.0%)>紫暗(7.8%)>淡白(7.8%)>淡胖(5.6%)>瘀斑瘀点(4.4%)>齿痕(4.4%)>绛红(4.4%);重度为:红(5.6%)>淡白(4.4%)>紫暗(3.3%)>淡红(3.3%)>淡胖(3.3%)>绛红(3.3%)>瘀斑瘀点(2.2%)>齿痕(1.1%);舌苔分为:黄腻(33.3%)>薄白(25.6%)>白滑(17.8%)>润(7.8%)>少苔(7.8%)>薄黄(4.4%)>剥苔(3.3%);PHG轻重度舌苔基本一致,主要次序为:黄腻>薄白>白滑>润>少苔>薄黄>剥苔。(3)脉象与镜下表现的关系:脉象主要为:弦滑(21.1%)>弦(17.8%)>细弱(12.2%)>细涩(12.2%)>沉细(10.0%)>滑数(8.9%)>细数(5.6%)>芤脉(5.6%)>沉迟(3.3%)>细(3.3%);PHG轻度脉象为:弦>弦滑>细弱>细涩>沉细>滑数>细>细数>芤>沉迟,重度脉象为:弦滑>弦>细弱>细涩>滑数>沉细>芤脉>细数>沉迟>细。(4)Hp与PHG的中医证型、舌苔、病情程度的关系:Hp感染的中医证型为:湿热蕴结证(22.2%)>瘀血阻络证(15.6%)>脾肾阳虚证(7.8%)>肝气郁结证(6.7%)>水湿内阻证(5.6%)>肝肾阴虚证(4.4%);Hp感染的舌苔分布为:黄腻(22.2%)>薄白(18.9%)>白滑(8.9%)>润(4.4%)>少苔(4.4%)>剥苔(2.2%)>薄黄(1.1%);PHG轻度中Hp阴性与阳性率分别为:(32.2%)、(41.1%),重度中为:(5.6%)、(21.1%)。结论: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证型、舌象、脉象与其胃镜下水肿、糜烂、充血、出血点等黏膜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与食管静脉曲张、胃底静脉曲张以及PHG的轻重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p是影响PHG病情轻重程度的因素之一。
陈洁[10](2013)在《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以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在同时存在食管及胃静脉曲张的患者中两种内镜治疗方案(连续套扎+组织黏合剂注射vs套扎序贯硬化剂+组织黏合剂注射)对预防再出血的疗效,进一步建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验证结论。2.研究内镜治疗肝癌患者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且了解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情况,进一步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1日—2012年3月27日因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收住入院,经胃镜确诊同时存在食管及胃静脉曲张,并行连续套扎+组织黏合剂注射或套扎序贯硬化剂+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的76例患者。2.随机对照试验中纳入2012年3月28日—2012年10月26日收住入院,既往经胃镜确诊同时存在食管及胃静脉曲张,曾接受套扎+组织黏合剂注射的50例肝硬化患者。3.回顾性研究2004年4月1日—2012年10月31日确诊原发性肝癌,并且因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而行内镜治疗的117例患者。4.登记入选时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作为基线特征,进一步随访再出血、生存和并发症等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运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的比较。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的方法。结果:1.回顾性队列研究中,76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1个月,套扎组与序贯组的累积再出血率(P=0.867)、病死率(P=O.75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曲张静脉根除率(OR=1.53,95%CI0.39-6.03, P=0.80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贯组中患者发生胸骨后疼痛(OR=4.00,95%CI1.10-15.84, P=0.038)的风险显着高于套扎组。两组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OR=1.67,95%CI0.57-4.84, P=0.34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随机对照试验中,5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其中13例(26.0%)发生再出血,套扎组和序贯组患者的再出血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6.0%vs36.0%,P=0.102)。分层分析发现,同时口服心得安治疗的患者中,套扎组的再出血率显着低于序贯组(0%vs50%,P=0.039);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套扎组的再出血率亦显着低于序贯组(11.1%vs45.0%,P=0.023)。两组患者曲张静脉的根除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中有2例患者(4.0%)死亡,两组患者病死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0.0%vs8.0%,P=0.153)。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异。3.117例肝癌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9.6个月,60例患者(48.7%)发生再出血,患者1年、2年和5年的累积再出血率分别为46.6%、65.6%和73.2%。65例患者(55.6%)发生死亡,患者1年、2年和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9.8%、46.2%和24.1%。,不同的内镜治疗措施对患者术后发生再出血或死亡的风险没有显着差异,而低钠血症(P=0.028, HR=6.660,95%CI1.225-36.197)和彩超测得门脉主干内径>12mm (P=0.001, HR=12.340,95%CI2.692-56.558)是预测患者发生再出血的独立预后因素;AFP>20ng/ml (P=0.004, HR=3.851,95%CI1.522-9.743)和凝血酶时间>21秒(P=0.001, HR=38.207,95%CI6.196-235.620)是预测肝癌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回顾性队列研究表明,对于同时存在食管及胃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连续套扎+组织黏合剂注射和套扎序贯硬化剂+组织黏合剂注射在再出血率、曲张静脉根除率、病死率、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序贯组发生胸骨后疼痛的风险显着高于套扎组。2.随机对照试验的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对于同时存在食管及胃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连续套扎+组织黏合剂注射和套扎序贯硬化剂+组织黏合剂注射在再出血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口服心得安治疗或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套扎组的再出血率显着低于序贯组。两组患者的曲张静脉根除率、胃静脉曲张的复发率、总体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连续套扎+组织黏合剂注射可能更适合作为预防再出血的治疗方案。3.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肝癌患者总体预后较差。不同的内镜治疗措施对患者术后发生再出血的风险没有显着差异。低钠血症和彩超测得门脉主干内径>12mm是预测患者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独立预后因素;AFP>20ng/ml、凝血酶时间>21秒是预测肝癌患者内镜治疗后发生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二、230例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关系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30例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关系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食管胃静脉曲张套扎术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部分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胃镜表现及相关性因素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PHG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构建PHG预测模型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二部分 肝硬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医疗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术前肝功能对肝硬化TIPS患者医疗负担影响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肝硬化TIPS患者术后再住院影响因素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与Meta分析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关系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与Meta分析二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术后抗凝治疗: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发病原因分析 |
2.2 镜下表现 |
2.3 患者临床预后情况 |
3 讨论 |
3.1 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症状 |
3.2 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原因 |
3.3 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镜下表现及治疗效果 |
(4)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诊断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材料 |
四、检查流程 |
五、研究终点 |
六、统计学分析 |
七、研究流程图 |
研究结果 |
一、患者一般资料 |
二、ds-MCE和传统胃镜检查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可行性及检查时间分析 |
三、食管胃静脉曲张总体检出情况 |
四、食管静脉曲张检出情况 |
五、食管静脉曲张大小评估 |
六、高出血风险食管静脉曲张检出情况 |
七、胃静脉曲张检出情况 |
八、门脉高压性胃病检出情况 |
九、门脉高压性肠病检出情况 |
十、其他消化道病灶检出情况 |
十一、检查舒适度及满意度评分 |
十二、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胶囊内镜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与评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5)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组织学、病生理改变 |
3 发病机制 |
4 诊断及分级标准 |
5 临床表现 |
6 影响因素 |
7 治疗 |
8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 |
2 病因 |
3 病机 |
4 常见证型 |
5 治疗 |
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终止标准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基本情况 |
4.2 主要结局指标 |
4.3 次要结局指标 |
4.4 主要不良事件 |
5 讨论 |
5.1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与络病理论 |
5.2 结果讨论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6)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关于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命名的历史沿革 |
2.门脉高压性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3.辨证分型及治疗 |
4.其他中医疗法 |
5.现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胃镜检查 |
2.4 Hp检测 |
2.5 观察指标 |
3.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4.结果 |
4.1 基本情况 |
4.1.1 发病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4.1.2 PHG发病年龄分布与病程的关系 |
4.1.3 PHG患者发病嗜好 |
4.1.4 PHG发病常见诱因 |
4.1.5 PHG发病常见病因 |
4.1.6 PHG程度类型与肝硬化病程的关系 |
4.2 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的关系 |
4.2.1 PHG中医证型分布 |
4.2.2 中医证型与PHG内镜下胃黏膜表现的关系 |
4.2.3 中医证型与PHG程度类型的关系 |
4.2.4 PHG中医证型与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 |
4.2.5 PHG中医证型与胃底静脉曲张的关系 |
4.2.6 PHG内镜下常见合并症统计 |
4.2.7 PHG中医证型与Hp的关系 |
4.2.8 PHG胃镜下黏膜表现与舌质的关系 |
4.2.9 PHG胃镜下黏膜表现与舌苔的关系 |
5.结果分析讨论 |
5.1 一般情况分析 |
5.2 PHG年龄分布与病程关系的分析 |
5.3 发病与诱因的分析 |
5.4 PHG发病与病因的分析 |
5.5 PHG病情程度与肝硬化病程的关系分析 |
5.6 PHG中医证型与内镜下黏膜表现关系分析 |
5.7 中医证型与PHG轻重度类型分析 |
5.8 PHG中医证型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关系分析 |
5.9 PHG内镜下合并症及中医证型与Hp感染相关性的分析 |
5.10 PHG内镜下黏膜表现与舌象的关系分析 |
5.11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概述 |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机制 |
食管静脉曲张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关系 |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术(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治疗)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 |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和硬化剂治疗对门脉高压性胃病影响的不同点 |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国内外处理措施 |
(9)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证型及舌脉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检查仪器 |
2.2 观察指标 |
2.3 观察方法 |
2.4 胃镜检查过程中或病例资料调查中可能出现情况的相关处理措施 |
2.5 研究质量控制 |
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门脉高压性胃病性别与年龄构成情况 |
3.2 门脉高压性胃病病情程度与年龄、性别分布的关系 |
3.3 门脉高压性胃病病情程度与肝硬化病程的关系 |
3.4 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镜下表现关系 |
3.4.1 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证型分布 |
3.4.2 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证型与镜下黏膜表现的相关性 |
3.4.3 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证型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食管静脉曲张关系 |
3.4.4 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证型与胃底静脉曲张的关系 |
3.5 门脉高压性胃病舌象分布与胃镜下表现关系 |
3.5.1 门脉高压性胃病舌质分布规律 |
3.5.2 门脉高压性胃病舌质与胃镜下黏膜表现的相关性 |
3.5.3 门脉高压性胃病舌苔分布规律 |
3.5.4 门脉高压性胃病舌苔与胃镜下黏膜表现的相关性 |
3.6 门脉高压性胃病脉象分布与胃镜下表现关系 |
3.6.1 门脉高压性胃病脉象分布规律 |
3.6.2 门脉高压性胃病脉象与胃镜下黏膜表现关系 |
3.7 Hp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关系 |
3.7.1 Hp与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 |
3.7.2 Hp与门脉高压性胃病舌苔的关系 |
3.7.3 Hp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病变程度的关系 |
4 讨论 |
4.1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基本情况 |
4.2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年龄与性别比例分布特征 |
4.3 门脉高压性胃病与肝硬化病程的关系 |
4.4 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证型特征及其胃镜下表现关系 |
4.5 门脉高压性胃病舌象特征及其与胃镜下表现关系 |
4.6 门脉高压性胃病脉象特征及其与胃镜下表现关系 |
4.7 门脉高压性胃病与Hp的关系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PHG的流行病学分析 |
2 PHG的发病与影响因子 |
2.1 门静脉高压的影响 |
2.2 胃黏膜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胃黏膜屏障受损的影响 |
2.3 食管静脉曲张与肝功能损害的影响 |
2.4 血管活性物质、胃肠道激素以及热休克蛋白等物质的作用 |
2.4.1 NO对胃粘膜的作用 |
2.4.2 前列腺素的影响 |
2.4.3 肿瘤坏死因子-α与内皮素的影响 |
2.4.4 胃肠激素的作用 |
2.4.5 生长因子、热休克蛋白等因素的作用 |
2.5 PHG与肝炎病毒及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 |
2.6 PHT的治疗及乙醇等与PHG的相关性 |
3 PHG的诊断学研究 |
3.1 PHG的胃镜及组织学诊断 |
3.2 PHG的影像学特点 |
4 PHG的治疗 |
4.1 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 |
4.2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 |
4.3 血管加压素及类似物的作用 |
4.4 抑酸类药物及胃粘膜保护剂的使用 |
4.5 外科以及介入治疗的运用 |
综述二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2.1 肝郁湿热证 |
2.2 肝郁脾虚证 |
2.3 瘀血阻络证 |
2.4 脾肾阳虚证 |
2.5 肝肾阴虚证 |
2.6 其他 |
3 治疗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价内镜预防胃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的疗效与预后评价 |
研究背景 |
病例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研究结论 |
第二部分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估胃组织粘合剂联合食管连续套扎或套扎序贯硬化剂治疗胃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 |
研究背景 |
病例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研究结论 |
第三部分 内镜治疗肝癌患者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与预后分析 |
研究背景 |
病例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研究结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交流 |
致谢 |
四、230例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关系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食管胃静脉曲张套扎术对其影响[D]. 吴然.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2]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D]. 王文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J]. 蔡安健.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21)
- [4]可分离式系线磁控胶囊内镜与传统电子胃镜诊断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对比研究[D]. 蒋熙.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
- [5]益气解毒通络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疗效观察[D]. 范海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内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禤传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 谌渐辉,马林.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7(04)
- [8]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机制[J]. 陈平,吴云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05)
- [9]门脉高压性胃病中医证型及舌脉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临床研究[D]. 高毅.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内镜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D]. 陈洁. 复旦大学, 2013(03)
标签:肝硬化论文; 胃病论文; 胃镜论文; 门脉高压论文;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