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袁三奎笔下陶渊明的形象

论袁三奎笔下陶渊明的形象

一、试论元散曲家笔下的陶渊明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刘佩琪[1](2021)在《元散曲“秋”意象研究》文中提出“秋”在历代诗词中备受青睐,也是元散曲使用频率极高的意象之一。笔者对《全元散曲》中“秋”意象作了全面梳理统计,挖掘其不同的情感内涵,并分析元散曲“秋”意象独特的艺术表现。论文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意象”概念的发展流变,进而论述“秋”意象的起源,分别从自然物候、社会活动、气候与人体关系、创作心理等方面分析其受到文人青睐的原因。第二部分概述元散曲中“秋”意象的创作情况。第二章探讨“秋”意象内涵在元散曲中的世俗化表现。此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女性“秋情”中的本色表达。元散曲关注到了女子现实的情感诉求,她们的情感状态在散曲中得到更真实本色的展现。待嫁女子渴盼在饱尝相思之后,可以达到相守,进入真正的婚姻生活;已婚女子重情义而轻富贵,比起所谓的停机之德,她们更盼望夫妻团圆;青楼女子虽沦落风尘,却看重真情,渴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二)男性“悲秋”中的世俗牵挂。在羁旅作品中,散曲家除了书写秋日对亲人的温情牵挂,还会从爱情角度抒发对妻子的思念;在隐逸作品中,散曲家笔下的隐居生活具有强烈的烟火气息,“秋”意象大多回归了农业社会“秋收冬藏”层面的本色含义。(三)咏史“秋怀”的独特视角。散曲家们根据自身的际遇“重塑”历史。他们调笑“英雄”与“功业”,不屑于做追求终南捷径的“伪渔樵”,而是向往那些能功成身退、保全自己的“真渔樵”,其历史观在时代的变迁下趋于世俗化。第三章是对元散曲“秋”意象艺术特色的分析。“秋”意象在表现上,显示出一种和谐之美。本文主要从意象组合、音情和谐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着重分析“秋”与“枫树”“砧杵”“日暮”等意象组合时体现的特色。

段华升[2](2021)在《元代田园散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元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使乡村田园成为文人士子寄托情志的最佳场所,田园生活成为一种士流风尚,田园散曲应运而生,成为散曲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题材。本文旨在对田园散曲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分析元代田园散曲的创作生态和概貌。对创作生态的分析是了解元代文人创作的一个基础,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蒙古族自入主中原起就实行了一系列的高压政策并废止了科举考试制度,这是元代文人走向田园的主要原因。社会背景的转变必然导致文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元代文人心态主要体现为避世自保的无奈和遁世自适的闲情两种,而这直接影响了创作题材的选择及作品的情志内涵;同时对田园散曲进行一个总的梳理,对作品做出数量统计。第二章阐述元代田园散曲的情志内涵。元代田园散曲的情志内涵可做如下划分,即羁旅异乡的归田之想、闲适淡泊的隐逸情怀、无奈归隐的感伤悲凉、恬静优美的乡村风光和百姓生活的苦乐哀愁。第三章分析田园散曲的艺术特色。通过多种方式的铺排、生动畅快的用语以及灵活自由的形式分析田园散曲的明快显畅的审美倾向。在俗的整体特征中蕴含着雅的审美意识和表达方式,主要体现为语言之俗与情志之雅,内容之俗与意境之雅,而社会背景的特殊性和元代士人心理的雅俗冲突是其呈现俗中蕴雅特点的主要原因。最后一节论述田园散曲从本色自然到清丽典雅的流变,主要从语言的使用、隐括手法的运用和衬字的减少三方面展开。

赵义山[3](2020)在《侠肝义胆仇奸恶,诗酒风流傲王侯——论元曲中的李白形象塑造》文中研究说明在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品中,曲家们描写了李白潇洒痛饮的豪迈、横绝古今的才华、鄙夷权贵的傲岸和疾恶如仇的侠肝义胆,集中表现了李白使气任侠、诗酒傲王侯的诗仙、酒仙形象。经过戏曲作品的大众传播,李白这种形象特征深入人心,几乎家喻户晓。其形象特征的历史形成,除了自身性格禀赋、自我书写和唐宋人的有关记载和歌咏之外,更与元曲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李白这一历史人物的选择性认同和形象塑造有很大关系。

池茗,高文韬[4](2020)在《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认为*本索引收录2016年中国古代诗歌相关论文目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整理参考《中国知网》《全国报刊索引》等相关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一致,故不做修改。*目录按时代编排大类,重要体裁、作家再细分小类。*每条所列内容及格式为:作者:题目,《刊物》(出版地),期数,页码。

王硕[5](2020)在《元代散曲的“闲适”之趣》文中提出元散曲中拥有大量的隐居与乐闲作品,可以用"闲适"来概括这类散曲的精神特点。隐居田园,生活清闲安逸,远离尘世是非,可以尽享闲居之乐。乐学陶渊明,无意功名富贵,追求心的淡泊与身的闲适,安享任意适情的生活乐趣。饮酒娱欢,忘却世间忧愁,"懒云窝"中沉醉,追求"适意"的人生。渔樵互为知音,评古论今,道出世间真理,历史兴亡不必羡慕,清闲快活才是人生真谛。"闲适"的生活趣味成为新的价值取向,是元代文人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刘晨歌[6](2019)在《《全清散曲》中的“西湖”散曲研究》文中提出散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相较于诗词来说学界对其重视度有待继续提高,清代“西湖”散曲所关注者相对较少,多数学者只是在论及散曲发展时稍作论述,较少将“西湖”散曲作为一种类型进行专项研究。本文以《全清散曲》中的“西湖”散曲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性与文学相互影响的视角为切入点,对《全清散曲》中的“西湖”散曲进行梳理探究,以期对其有较为客观、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全文共由四章组成:绪论部分共有三节,首先是对《全清散曲》中“西湖”散曲的界定。笔者从时间范围、空间范围两方面对“西湖”散曲进行了界定;其次,从清代散曲受关注程度、“西湖”散曲数量、清朝特殊的政策以及地域文化研究的背景陈述了选题缘由;最后阐述清代“西湖”散曲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对清代“西湖”散曲作家进行整体概观。在本章中,笔者首先明确历代有关“西湖”散曲的集子,梳理了清代散曲的分期界限,对不同时期下的“西湖”散曲作家进行了一次全面地观照;进而从社会原因以及自然环境两个方面对“西湖”散曲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对《全清散曲》中“西湖”散曲的书写特征进行了分析。这一章从“西湖”散曲的题材特征以及情感特征两个方面加以展开。首先,按照题材内容,将其分为四时美景、吟咏名胜古迹、民俗风情、题辞散曲、关注现实五个方面,通过对“西湖”散曲作品文本的具体解读来进一步把握清代“西湖”地区的文化特征;然后,以情感特征为着眼点,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对“西湖”散曲甚至清代散曲有更为准确的理解。第三章就“西湖”散曲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主要从鲜明的地域色彩、多样的西湖意象、语言特征以及清丽为主的风格四个方面分析“西湖”散曲的艺术特征。通过对整个“西湖”散曲的梳理,归纳总结出鲜明的地域色彩是“西湖”散曲最明显的特征。这些散曲作品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地区秀美的自然景观、多样的人文景观呈现了出来。“西湖”散曲特有的吟咏对象也促成了其多数对仗工整、援引前人诗词、语言典雅,其风格特征以清丽典雅为主。而西湖在文学创作中历来备受青睐,秀美的山水与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其本身便是各种内涵的标志。第四章探究清代“西湖”散曲与“西湖”诗歌小说,分析其在地域散曲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及与清代的“西湖”诗歌、“西湖”小说产生的关系。结语部分,在对文章进行简要小结的基础上,指出了“西湖”散曲在散曲史上的重要地位,概述了《全清散曲》中“西湖”散曲的内容及情感特点,将其与《西湖佳话》进行对比,从而全面了解二者之间存在的相应联系。另外,也指出论文尚存在的一些不足。

孙璠[7](2018)在《张可久散曲中的“抑屈崇陶”倾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抑屈崇陶"在元代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在大多数元人眼中屈原一心追求功名,应当受到嘲讽,陶渊明闲散隐逸,这才是他们所憧憬的理想生活状态。张可久也不例外,结合他颠沛坎坷的求仕经历和"怨而不怒"的传统文人性格,其"抑屈"和"崇陶"的作品染上了个性化的色彩。

仓纪红[8](2016)在《明代咏物散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是以《全明散曲》为对象,以“咏物”为研究视角,主要研究明代咏物散曲。本论文除了绪论和余论之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明代咏物散曲的创作情况。首先要介绍明代创作咏物散曲的作家构成以及作品情况,对《全明散曲》中作咏物散曲的作家有个大致性的了解。其次,将明代咏物散曲的吟咏对象进行详细分类,共分为气象类、植物类、生活类、动物类、体貌服饰类五节。在分类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咏物的概念,确定自己对咏物的判定标准,并根据已设定的标准进行筛选、分类。第二章阐述明代咏物散曲的情志内涵。明代散曲家创作大量的散曲,其中咏物散曲的数量也不可小觑,本论文将明咏物散曲所蕴含的情志内涵分为五个方面:描摹物象,展现自我;壮志难酬,淡然归隐;漂泊羁旅,相思怀念;愤世嫉俗,忧国忧民;世俗人生,玩世不恭。第三章主要分析明代咏物散曲的艺术特色。从视角、用韵、用典、修辞、体制这五个方面深入研究明代咏物散曲的艺术特色,从而窥知明代散曲的艺术风格。其中,创作视角是研究明代咏物散曲的一个全新视角。以全新的视角切入,从作曲家的创作方式入手,重新审视明代咏物散曲。结论主要是总结了明代咏物散曲的总体创作风貌以及创新点,并且分析归纳了元、明两代咏物散曲在各方面的差异,从而对散曲这一特殊文学体裁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陈蕾[9](2015)在《元曲中的苏轼形象》文中研究指明苏轼是北宋时期大文豪,是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羡慕和学习的对象,在文学和政治上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时期,文人地位一落千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使得他们对于文人这个阶层非常关注,于是在文学作品中对于前辈文人有了更多的描述,比如李白、柳永等,其中涉及苏轼的篇目非常多。在元代文学中,元曲是最受世人关注的文学类别,其中涉及苏轼的作品也不少。本文从元杂剧和散曲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概括出元曲中苏轼形象的特点,并与历史人物苏轼进行对比分析出二者存在的差异。最后结合元代文人的生存处境以及他们面对特殊处境时采用的处世方式探析元曲中苏轼形象成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元杂剧中的苏轼形象。现流传下来的以苏轼为主角出现的杂剧共有三部,它们分别是《花间四友东坡梦》、《苏子瞻风雪贬黄州》及《苏子瞻醉写赤壁赋》。苏轼的形象特点主要围绕“理想文士的典范”和“坎坷文士的代表”两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二章研究的是元散曲中的苏轼形象。苏轼在元散曲中是被提到次数最多的文人之一,学者们研究得比较多的往往是元杂剧中的苏轼形象,却忽视了散曲中的苏轼形象。本文将涉及到苏轼的散曲作品绘制成表格,并归纳出苏轼的形象特点。散曲家赞赏苏轼的才华和人品,直呼苏轼为“坡仙”、“诗魔”;同时,对苏轼的坎坷人生表示同情,将苏轼塑造成“寂寞伤怀”者、“遁世文人”、“疏狂怪人”等形象。第三章主要将元曲中的苏轼形象与历史人物苏轼进行对比。发现元曲家在塑造苏轼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没有改变的是苏轼杰出的才华和高洁的道德品质,然而元杂剧中的苏轼形象与历史人物苏轼差异较大。散曲中的苏轼形象甚为光辉耀眼,称呼苏轼为仙人,对苏轼的推崇溢于言表,展现出的苏轼形象完美无缺。第四章在第三章比较出元曲中与历史上苏轼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元曲中苏轼形象生成之原因进行探析。从元代文人的遭遇和面对特殊处境时采取的处世方式可以看出,曲作家善于选择那些易于表达心绪的人物形象并加以改造以表达内心的不平之鸣,即“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最后总结全文,在此基础上,对元曲中苏轼形象特点及生成原因作一整体把握。从而指出本文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一方面加深对文化名人苏轼的认识;另一方面,从元代文人接受文化名人时呈现出来的特点可以窥见元代社会风貌和元代文人的精神状态。

刘英波[10](2013)在《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对于唐诗、宋词而言,人们对元代散曲的研究较少;与元代散曲比,人们对明代散曲的关注也少。不过,从散曲家的参与范围、万首(套)以上的存曲数量、相对多元的题材与风格、曲作承载的时代及地域文化信息等方面看,重视和研究明代散曲对文学史和文化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综观明代散曲,明代中后期散曲取得的成就最大,时代性、地域性色彩鲜明,而研究成果较为稀见,故此本文选取“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比较研究”为题予以研究。本文采取“以史为经、以地为纬”的结构模式,以数理统计、文献史料为支撑,以散曲文本为根基,以地域群体与个案研究为切入点,运用以点带面、突出重点、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的文化知识,历时考察明代中后期不同时段散曲坛和南、北方代表性曲家群的承变特点,共时分析同一时段南、北方代表性曲家群和个案曲家的生命形态和散曲创作特点,进而概括出南、北方散曲表现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总结出南、北方散曲的文学精神与一些规律性特点。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分析明代中后期散曲的研究现状,交代本选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研究难点、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第二部分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明代中后期散曲家的地域分布。本章概述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影响的直接性、间接性、复杂性,文学创作对地域文化的记载、传播与干预功能;界定“明代中后期”和“南、北方”时地的指称范围,指出南、北方散曲家失衡的籍地分布特点,阐释散曲家集中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华北平原)与长江流域(成都平原、长江三角洲)的分布规律及原因,解读曲家动态分布(移居、游历、宦游)与散曲创作的关系,比较分析吴中、蜀中、关中、山左四地散曲家数量的流变特点等。第二章南方局部复兴——成化、弘治间散曲。本章简述了明初散曲的过渡性特点与明前期散曲的低迷状况,指出了明代初、前期南、北方散曲家的籍地分布特点;概括出成化、弘治间散曲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点,分析了影响南方局面复兴的内、外原因;重点探讨了地域文化与南方代表性曲家——南京陈铎、高邮王盘、吴中祝允明、唐寅等散曲创作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成化、弘治间北方散曲冷落的表现和原因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要之,成化、弘治间的散曲家主要集中于江南一带,延续了明代初期、前期散曲家集中南方的特点;此期南方散曲家个体特点突出,没形成社团组织;都会(市)及周边地区的地域文化对散曲的题材、风格影响明显;少量散曲家率先引领散曲在南方局部复兴的文学史意义值得肯定。第三章南、北竞胜——正德、嘉靖间散曲。本章阐述了正德、嘉靖间散曲的繁盛特点和南、北方散曲的竞胜局面;重点论述了南、北两地的吴中散曲、“杨门”散曲、关中散曲、山左散曲四个地域性曲家群。吴中散曲,通过分析吴中散曲家的地域分布、身份地位、曲家交流、创作特点等,概括出吴中曲家多而曲作少、题材突破小、影响有限等特点,并从成、弘间创作风气的延续、家人与朋友影响、尚俗之风与俗文学的兴起以及曲家境遇、文体特点、缺少大家带动、重视不够等方面解读了吴中曲家队伍壮大与成就不着的原因;杨门散曲,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式曲家群,重点论析了杨门三曲家(杨廷和、杨慎、黄娥)散曲中不同的悲苦心态和雅中存异的曲风,描述了杨门散曲中对自然物貌的述录,并对杨门曲家的影响与地位做出了评介;关中散曲,主要分析关中曲家群的地域性、突现性、关联性、辐射性表征,阐释政治境遇、心理诉求、文体特点、复古情结等对关中散曲复兴的影响,对具有突破性特点的祝寿曲、咏史怀古曲的表现及其成因,关中文化与“雄豪”曲风形成的关系进行了重点论述,还探讨了关中散曲对关中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承载等;山左散曲,分析山左散曲家的地域性、关联性特点与“章丘词会”成员的组成及活动特点,论述传统文化、自娱需求、演唱特点、时代氛围等对山左散曲兴盛的影响,解读地域文化与山左散曲中的用世色彩及“豪雅”曲风形成的关系,阐释冯惟敏散曲中的地理景观、历史人物、历史史实、方言俗语等地域性特点。由以上分析得出,正、嘉间散曲家仕途折戟与北方散曲的兴盛关系密切,核心曲家的带动对南、北方散曲的兴盛影响较大(北方尤其明显);南、北方曲家身份以官宦居多,北方曲家群内部关系的密切程度强于南方,但整体组织松散、影响范围不大;受地域文化影响,北方散曲的题材、风格明显与南方曲坛存有差异;经济繁荣程度、地区文化氛围、曲家个体态度等也是影响南、北方散曲兴盛的重要原因。第四章南方继盛、北地转衰——隆庆、万历间散曲。本章分析了隆庆、万历间散曲对正德、嘉靖间散曲的承变性特点以及此期散曲的地域性特征;选取了此时仍处于繁盛状态的吴中散曲、山左散曲作为群体关注对象;结合南方散曲整体兴盛的实际,我们把曲家集中、成就突出的浙北散曲、南京散曲也纳入了群体考察的范围;并选取河朔曲家薛论道作为对北地散曲考察的代表性个案。吴中散曲,论述吴中曲家群在曲家、题材、体式、曲论等方面对正、嘉间的突破性表现,解析梁辰鱼、孙楼、杜子华等代表性曲家散曲创作的突出特点,探讨了绮艳、雅丽曲风笼罩下豪爽之风的表现及成因,并描述出代表性曲家梁辰鱼、茅溱散曲中的地域色彩等;浙北散曲,深刻剖析经济富足、文化积淀、民众审美、吴中带动等因素对散曲家积聚浙北的影响,探究曲家身份地位走低的缘由,分别对罢官、致仕曲家胡文焕、高濂、屠隆、陈与郊、冯敏効散曲创作的突出特点,隐逸曲家周履靖、王屋不同的曲风,以及王骥德言情曲的文化意义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南京散曲,分析正、嘉间南京散曲“表面冷落、实际兴盛”的特点,概括出隆、万间南京散曲家数量多、身份低、居地集中、受外来人士影响明显等特点,重点论述了南京散曲家的生活情趣——结社、宴集、狎妓、好游等与散曲创作之间的关系;山左散曲,与嘉靖间的山左散曲比,该期山左散曲家的地域分布与身份地位呈现出新的特点,分析了嘉靖以后山左散曲继盛的主要原因,总结出山左散曲在题材、曲风方面的承变性特点,对山左散曲中的景观、节俗、方言等地域色彩进行了解析;薛论道散曲,主要解析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燕赵文化、军旅生涯、儒家思想等与其“愤豪”、“壮豪”、“庄豪”等豪放曲风生成的关系。概之,南、北方不同的文化场域是造成隆、万间散曲南盛北衰的重要原因;社会文化思潮、昆腔改革成功等对隆、万间南方散曲的繁盛影响巨大;文人群体的壮大与有限入仕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此期曲家身份走低的主要原因;散曲家之间的交流,南方多于北方;创作氛围、曲家经历、创作目的影响散曲题材选取与曲风形成;绮艳之风充斥整个散曲坛(南方为盛),豪放、清雅、嘲谑之风局部存在;南京的特殊位置与环境影响到当地散曲的兴盛状况等。第五章南方余盛、北方萧条——天启、崇祯间散曲。此期散曲呈现出整体趋衰和南、北方曲家数量差距较大的特点,这里分别选取具有“余盛”特点的吴中散曲和成就相对较大的山左曲家丁惟恕、孙峡峰作为南、北方考察对象。吴中散曲,重点分析世运、观念、目的、家风等与吴中具体曲家创作之间的关系,如相同命运、不同散曲——陈子龙、夏完淳散曲,冯梦龙散曲中的“情教论”,歌姬的知音宛瑜子,家风与吴江沈氏、叶氏散曲等;并对明代散曲殿军施绍莘的生命轨迹与其曲风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专节论述。山左散曲,主要从世风与地域文化影响的角度,分析丁惟恕、孙峡峰两位布衣曲家叹世曲、言情曲、拟时曲曲、劝戒曲的特点及其成因,并指出二者散曲中的方言特色等。总体而言,天启、崇祯间南、北方散曲整体趋衰,群体性特征弱化,个体性特点突出;明末混乱的时局对散曲创作影响不大;曲家个人的生活经历、创作观念、喜好与家风等对散曲创作影响明显。第三部分结语。通过对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整体性、阶段性失衡。明代中后期散曲家和存曲数量整体呈现出南、北失衡的特点,而且不同时段南、北方曲家、曲作的数量也明显失衡。2.鲜明的时代特征。明代散曲前期低谷、成弘间局部复兴、正嘉间南北竞胜、隆万间南盛北衰、天祯间整体趋衰,显示出明代散曲的兴衰起伏与时代脉搏密切相关;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对世情、时事的直书,以及与社会文化思潮的互动也彰显出鲜明的时代色彩。3.散曲家的多元特点。南、北方散曲家之间松散而又紧密的关系与诗文领域流派林立的局面不同;北方多仕途失意曲家,南方多致仕、未仕曲家;嘉靖以后曲家的身份地位整体走低;南方女性曲家远多于北方。4.地域文化对散曲创作影响较大。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文化是造成南、北两地散曲的题材、曲风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南京、苏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南方散曲家聚集的渊薮。5.不同的文学精神。北方散曲的实用性、功利性、教化性色彩强于南方,南方散曲的尚情、尚趣、趋隐思想胜过北方。6.趋雅向俗之风。在南、北方散曲整体趋雅过程中各自表现出了程度不同的向俗之风,而“浅”、“俗、”“趣”是散曲得以传播的基石。7.文坛中的非主流地位。散曲在多数明代文人心目中的非主流地位与诗文的正统地位不同,这影响到了它的内容与风格。

二、试论元散曲家笔下的陶渊明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元散曲家笔下的陶渊明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元散曲“秋”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及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论文创新性
第一章 元散曲“秋”意象概说
    第一节 意象与“秋”意象
    第二节 元散曲“秋”意象概况
第二章 “秋”意象内涵的世俗化
    第一节 女性“秋情”中的本色表达
    第二节 男性“悲秋”中的世俗牵挂
    第三节 咏史“秋怀”的独特视角
第三章 “秋”意象表现之和谐美
    第一节 意象组合的意境美
    第二节 音情和谐的声律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元代田园散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田园散曲的界定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元代田园散曲的创作生态和概貌
    第一节 元代田园散曲创作的社会环境
        一、高压统治下的科举求仕
        二、民族交融的社会现实
        三、儒家、道家、全真教的思想影响
    第二节 元代田园散曲创作的文人心态
        一、避世自保的无奈
        二、遁世自适的闲情
    第三节 作家的构成及作品情况
第二章 元代田园散曲的情志内涵
    第一节 羁旅异乡的归田之想
    第二节 闲适淡泊的隐逸情怀
    第三节 无奈归隐的感伤悲凉
    第四节 恬静优美的乡村风光
    第五节 百姓生活的苦乐哀愁
第三章 元代田园散曲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明快显畅
        一、多种方式的铺排
        二、生动畅快的用语
        三、灵活自由的形式
    第二节 俗中蕴雅
        一、语言之俗与情志之雅
        二、内容之俗与意境之雅
        三、俗中蕴雅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从本色自然到清丽典雅
        一、诗词语言的使用
        二、隐括手法的运用
        三、衬字的减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侠肝义胆仇奸恶,诗酒风流傲王侯——论元曲中的李白形象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元曲家笔下李白的形象特征
二 李白形象特征的历史依据
三 元代曲家的选择与创造
四 为什么是元曲家的选择性创造成就了李白的形象特征

(5)元代散曲的“闲适”之趣(论文提纲范文)

一隐居山园,自得其乐
二效仿陶渊明,远离功名富贵
三饮酒欢娱,“懒云窝”中沉醉
四渔樵闲乐,道出世间快活

(6)《全清散曲》中的“西湖”散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代“西湖”散曲的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清代“西湖”散曲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清代“西湖”散曲作家
    1.1 历代“西湖”散曲集基本情况
    1.2 《全清散曲》“西湖”散曲作家概观
        1.2.1 清代前期“西湖”散曲作家
        1.2.2 清代中期“西湖”散曲作家
        1.2.3 清代后期“西湖”散曲作家
    1.3 清代“西湖”散曲作家创作背景
        1.3.1 社会原因
        1.3.2 自然环境
第二章 清代“西湖”散曲的书写特征
    2.1 “西湖”散曲的题材特征
        2.1.1 四时美景
        2.1.2 吟咏“西湖”名胜古迹
        2.1.3 民俗风情
        2.1.4 题辞类散曲
        2.1.5 吟咏社会时事
    2.2 清代“西湖”散曲的历史与个人情感书写
        2.2.1 书写历史沉浮
        2.2.2 书写个人情感
第三章 “西湖”散曲的艺术特征
    3.1 鲜明的地域风格
    3.2 多样的西湖意象
        3.2.1 繁华盛况的见证
        3.2.2 湖光山色的代称
        3.2.3 出世隐逸的归属
    3.3 语言特征
        3.3.1 叠字
        3.3.2 用典
        3.3.3 色彩搭配
    3.4 清丽为主的艺术风格
第四章 清代“西湖”散曲与“西湖”诗歌小说
    4.1 清代“西湖”散曲与“西湖”诗歌
        4.1.1 景观的选择
        4.1.2 个人情感的融入
        4.1.3 典故的运用
    4.2 清代“西湖”散曲与“西湖”小说
        4.2.1 风景与政绩兼及的特点
        4.2.2 呈现雅化的倾向
        4.2.3 文人的英雄主义情怀
        4.2.4 西湖的消极色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7)张可久散曲中的“抑屈崇陶”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抑屈”
    (一) 屈原的形象及其在元代的变化。
    (二) 张可久散曲中的“抑屈”倾向。
二、“崇陶”
    (一) 陶渊明的形象及其在元代的变化。
    (二) 张可久散曲中的“崇陶”倾向。
三、“抑屈崇陶”的矛盾统一

(8)明代咏物散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咏物题材的发展脉络
        (一)咏物赋
        (二)咏物诗
        (三)咏物词
    二、咏物散曲的界定
    三、选题研究现状
        (一)咏物散曲研究现状
        (二)明代散曲研究现状
    四、选题研究意义
    五、主要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代咏物散曲的创作情况
    第一节 作家的构成以及作品情况
    第二节 吟咏对象的分类
        (一)气象类——风花雪月
        (二)植物类——花草树木
        (三)动物类——鸟兽虫鱼
        (四)生活类——琴棋书画
        (五)体貌服饰类
第二章 明代咏物散曲的情志内涵
    第一节 描摹物象展现自我
        (一)表达对吟咏对象的喜爱
        (二)刻画独立的自我形象
    第二节 壮志难酬淡然归隐
        (一)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二)悠然自得 安于现状
    第三节 漂泊羁旅相思怀念
        (一)飘零在外思乡思亲
        (二)闺人影只牵挂离人
    第四节 愤世嫉俗忧国忧民
        (一)揭露鞭笞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同情哀怜受苦的底层百姓
    第五节 世俗人生玩世不恭
        (一)游戏百态 一展世风
        (二)纵情声色 自得其乐
第三章 明代咏物散曲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用韵自由化
        (一)自立韵部
        (二)平仄通押
        (三)一韵到底
        (四)韵部互叶
        (五)用韵繁复
        (六)可以重韵
    第二节 用典繁复化
        (一)引用历史人物事件的典故
        (二)引用前人诗词歌赋的典故
        (三)引用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典故
    第三节 创作视角特殊化
        (一)抽离旁观
        (二)嵌入感知
    第四节 修辞多样化
        (一)比喻
        (二)双关
        (三)拟人
    第五节 体制独特化
        (一)小令联章
        (二)南北合套
        (三)避题“禁体”,取神用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元曲中的苏轼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一) 研究成果
        (二)研究不足
    三、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元杂剧中的苏轼形象
    第一节 元杂剧中“东坡戏”概况
    第二节 元代“东坡戏”中苏轼形象塑造
        一、理想文人的典范
        二、坎坷文士的代表
第二章 元散曲中的苏轼形象
    第一节 散曲中苏轼作品概况
    第二节 元散曲中的苏轼形象特点
        一、才华满腹
        二、人生坎坷
第三章 元曲中与历史上苏轼形象的对比
    第一节 历史人物苏轼
        一、少年成名,卓然超群的文学成就
        二、独立不倚,知无不言的道德操守
        三、淡泊名利、磊落光明的政治态度
        四、乐观旷达、洒脱不羁的人生态度
    第二节 元曲中与历史上苏轼形象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被贬后的辛酸落魄
        二、浓重的佛道色彩
第四章 元曲中苏轼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第一节 元代文人的处境
        一、元代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二、元代曲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特定境遇
    第二节 元代文人的处世方式
        一、曲作家滑稽戏谑、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
        二、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明代中后期散曲的研究现状概述
    二、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本文研究的难点、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明代中后期散曲家的地域分布
    第一节 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关系概说
        一、 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影响的直接性、间接性与复杂性
        二、 文学创作对地域文化的记载、传播与干预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散曲家的地域分布特点
        一、 明代中后期与南、北方的指称范围
        二、 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家的地域分布特点
        三、 明代中后期散曲家的地域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四、 明代中后期散曲家的动态分布特点
        五、 南、北四地散曲家数量的流变特点
第二章 南方局部复兴——成化、弘治间散曲
    第一节 明代初期、前期散曲的基本表征
        一、 过渡中的新变——明初散曲
        二、 低谷中的发展——明代前期散曲
        三、 明代初期、前期南、北方散曲家的籍地分布特点
    第二节 “南方文学”——成化、弘治间散曲的特点
        一、 成、弘间散曲的新变表现
        二、 “南方文学”——成、弘间散曲的地域性特点
        三、 散曲在南方局部兴起的原因
    第三节 南京都市文化与陈铎散曲
        一、 都市商业文化对散曲题材的直接影响——绘世曲
        二、 都市娱乐文化与陈铎的咏妓、谈艺、节序曲
        三、 南京文化中心的地位与文士交往曲
        四、 都市文化与陈铎散曲中的娱乐精神
    第四节 “江山之助”与王盘散曲的“清丽”之风
        一、 “工雅出奇”、“萧疏放逸”的清丽曲风
        二、 “江山之助”与“清丽”曲风的形成
    第五节 场域与曲风——吴中祝允明、唐寅“艳雅”曲风的表现及成因
        一、 “艳雅”曲风的基本表现
        二、 都会(苏州)繁荣对“艳”风形成的影响
        三、 自然、人文环境的熏染与“雅”风形成
    第六节 冷落——成化、弘治间的北方散曲
        一、 冷落中的不同色彩——北方散曲的基本表现
        二、 北方散曲冷落的主要原因概说
    小结
第三章 南、北竞胜——正德、嘉靖间散曲
    第一节 正、嘉间散曲的繁盛表现与散曲家的地域分布
        一、 正、嘉间散曲繁盛的基本表现
        二、 正、嘉间散曲家的地域分布特点
    第二节 阵容强大,成就不着——正、嘉间的吴中散曲
        一、 正、嘉间吴中曲家群的主要特点
        二、 热闹与冷落的反差——正、嘉间吴中散曲的创作特点
        三、 创作氛围——吴中散曲家队伍壮大的主要原因
        四、 创作态度——曲家队伍庞大与成就不着的主要因由
    第三节 清音雅调与悲苦心曲——嘉靖间新都“杨门”散曲
        一、 典型的家庭式曲家群——“杨门”曲家的构成特点
        二、 不同境遇下的悲苦心态——“杨门”三家曲作的思想解读
        三、 “雅”风中的异调——“杨门”三家曲风的同与异
        四、 情感寄寓的地域物象——“杨门”散曲对地域文化的记述
        五、 有限的辐射与独有的地位——“杨门”曲家的影响与地位
    第四节 北曲复兴的“重臣”——正、嘉间的关中散曲
        一、 “关中”及关中散曲家的群体特点
        二、 正、嘉间关中散曲兴盛的主要因由
        三、 最具突破性的题材——祝寿曲的量增及其成因
        四、 特殊境遇、特殊地域与咏史怀古曲的凸显
        五、 关中文化与关中散曲“雄豪”曲风的生成
        六、 乡土情怀——关中散曲对地域文化的承载
    第五节 北方曲坛的主力军——嘉靖年间的山左散曲
        一、 山左散曲家的基本表现与“章丘词会”
        二、 嘉靖间山左散曲兴盛的主要原因
        三、 儒家情怀与山左散曲题材中的用世色彩
        四、 少有的真情,娱人的谑趣——祭悼曲与嘲谑曲
        五、 山左文化与山左散曲的“豪雅”之风
        六、 山左散曲对地域文化的承载——以冯惟敏的曲作为例
    小结
第四章 南方继盛、北方转衰——隆庆、万历间散曲
    第一节 隆、万间散曲的承变性、地域性表征
        一、 隆、万间散曲的承变性表征
        二、 南、北差距拉大——散曲家的地域分布特点
    第二节 多方突破,成就可观——隆、万间的吴中散曲
        一、 隆、万间吴中散曲对正、嘉间的突破性表现
        二、 “闲者”的乐章——吴中散曲中的隐曲之情与娱悦之趣
        三、 绮艳、雅丽之风笼罩下的豪爽之气
        四、 吴中曲家的游历生活与曲作中的地域色彩
    第三节 政治边缘人的乐章——隆、万间的“浙北”散曲
        一、 散曲家集中“浙北”的地域观照
        二、 “浙北”曲家身份地位走低的原因解析
        三、 失意者的自我救赎——“浙北”罢官、致仕曲家散曲
        四、 不同姿态与不同曲风——隐者周履靖、王屋及其曲风
        五、 娱乐与真情——王骥德言情曲的文化解读
    第四节 隆、万间南京散曲家的生活情趣与散曲创作
        一、 表面“冷落”与实际兴盛——正、嘉间南京散曲概说
        二、 “仙都”乐曲的“印象”——隆、万间南京散曲的表征
        三、 南京散曲家的结社、宴集之趣与散曲创作
        四、 南京散曲家的狎妓之趣与散曲创作
        五、 南京散曲家的好游之趣与散曲中的地域色彩——以陈所闻的曲作为例
        六、 南京散曲家的谐谑之趣与嘲谑之曲
    第五节 继承中的新变——隆、万间的山左散曲
        一、 隆、万间山左散曲家地域分布与身份地位的新变
        二、 隆、万间山左散曲继盛的主要因由
        三、 隆、万间山左散曲题材与曲风的承变性特点
        四、 山左散曲对地域文化的述录
    第六节 河朔曲家薛论道“豪放”曲风生成的地域观照
        一、 人与自然的“对话”——薛论道豪放曲风生成的“原动力”
        二、 燕赵文化与薛论道叹世曲的“愤豪”之风
        三、 军旅生涯与薛论道边塞曲的“壮豪”之风
        四、 儒家思想与薛论道说理曲的“庄豪”之风
        五、 有意为之的结果——薛论道南曲中的北曲“豪风”
    小结
第五章 南方余盛、北方萧条——天启、崇祯间散曲
    第一节 世运·观念·目的·家风与吴中散曲
        一、 相同的命运与不同的散曲——陈子龙、夏完淳散曲
        二、 “情教论”的宣扬——冯梦龙散曲中的主色调
        三、 歌姬的知音——宛瑜子的咏姬曲
        四、 家风与散曲——吴江沈氏、叶氏家族中的散曲家
    第二节 科举·蜕变·隐闲·向俗——施绍莘的生命轨迹与其散曲曲风
        一、 走向隐闲之路——施绍莘由科举转向隐居的脱变原因
        二、 隐闲之心与施绍莘散曲的俊雅、洒脱之风
        三、 向俗、用世之心与施绍莘散曲的艳婉、繁闹、豪爽之风
    第三节 世风与地域影响下的北地曲坛——山左散曲
        一、 底层文人的用世之心——丁惟恕、孙峡峰的叹世曲
        二、 北地曲家笔下的婉艳之色——丁惟恕南曲中的言情曲
        三、 是传承,也是独创——丁惟恕的拟时曲曲
        四、 底层文人的儒家情怀——孙峡峰的劝勉曲
        五、 北地曲家的身份象征——丁惟恕、孙峡峰曲作中的方言词
    小结
结语
    一、 南、北方散曲的失衡性、时代性特点
    二、 南、北方散曲家构成特点的异同
    三、 地域文化与南、北方散曲的互动关系
    四、 趋雅向俗——南、北方散曲曲风的共同走向
    五、 南、北方散曲的文学精神与散曲的非主流地位
附录一:明代散曲家基本情况统计系列一览表
附录二:明代各时段散曲家籍贯统计系列一览表
附录三:明代各时段散曲题材类型统计系列一览表
附录四:明代前期、成弘、正嘉、隆万、天祯间散曲家身份统计表
附录五:明代散曲家考补与曲作辑佚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试论元散曲家笔下的陶渊明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元散曲“秋”意象研究[D]. 刘佩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2]元代田园散曲研究[D]. 段华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侠肝义胆仇奸恶,诗酒风流傲王侯——论元曲中的李白形象塑造[J]. 赵义山. 中国韵文学刊, 2020(03)
  • [4]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池茗,高文韬.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2)
  • [5]元代散曲的“闲适”之趣[J]. 王硕.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3)
  • [6]《全清散曲》中的“西湖”散曲研究[D]. 刘晨歌.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张可久散曲中的“抑屈崇陶”倾向[J]. 孙璠. 文教资料, 2018(18)
  • [8]明代咏物散曲研究[D]. 仓纪红. 苏州大学, 2016(02)
  • [9]元曲中的苏轼形象[D]. 陈蕾. 青海师范大学, 2015(06)
  • [10]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比较研究[D]. 刘英波.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论袁三奎笔下陶渊明的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