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术后腹腔脓肿32例(论文文献综述)
金明均,董亮,杨宏,包国强,崔华雷[1](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化脓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后腹胀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化脓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后腹胀的效果。方法选择天津市儿童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化脓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后腹胀患儿1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81例与对照组8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联合给予大承气汤灌肠与芒硝外敷,连续治疗5 d后进行疗效评价。评估2组治疗前后的腹胀程度,统计2组用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检测2组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79/81),与对照组的85.2%(69/81)相比显着升高(P<0.05)。2组治疗后腹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P均<0.05),且观察组腹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9%(8/81),与对照组的23.5%(19/81)相比显着降低(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缓解小儿化脓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后腹胀,并能有效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刘嘉悦[2](2021)在《网络药理学联合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揭示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的药效机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分析揭示通腑泻热解毒颗粒的物质基础,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角度揭示其治疗腹腔脓肿的药效机制。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从通腑泻热解毒颗粒的化学物质组学、网络药理学以及血清代谢组学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1)在化学物质组学的研究方面,首先对通腑泻热解毒颗粒进行煎煮和纯,制作冻干粉,然后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其进行化学物质分析与总结,对其相关单体进行分析与汇总。通过样本前处理与分析条件优化,借助Masshunt软件和质量亏损过滤技术(DMF)辅助数据筛选,分析相关信息,并与标准品进行对比,通过对其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及工艺优化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2)在网络药理学方面,借助质谱已分析化合物的成分,从通腑泻热解毒颗粒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并整理“腹腔脓肿”疾病相关靶点,构建“疾病-靶点”网络,通过成分靶点与疾病相关靶点的集合,构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挖掘其关键成分、靶点和通路。通过构建腹腔脓肿大鼠模型,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炎症因子水平、关键靶点的转录和蛋白水平的改变,从而对其进行验证。(3)在血清代谢组学研究方面,基于UHPLC-QTOF MS非靶向血清指纹谱进行数据挖掘,找到主要差异代谢物,构建网络通路;同时基于UHPLC-QQQ MS靶向代谢物验证,筛选诊疗标志物。(4)最后,对血清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预测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整合,从而在生物信息学层面阐述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的药效机制。研究结果:1.本课题通过优化液相色谱和质谱的条件,通过UHPLC-ESI-QTOF MS的方法对通腑泻热解毒颗粒中的化合物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初步鉴定了94种化合物成分。2.基于质谱鉴定出的化合物成分,并筛选与疾病的共同靶点,进行PPI网络分析,PPARγ、MMP9、BCL2可能在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富集分析显示,其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炎症性肠病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等发挥改善腹腔脓肿的治疗作用。3.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腹腔脓肿大鼠血清进行分析后得出,共筛选出13种差异代谢物,并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其可能通过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通路发挥着保护作用。结论:本课题使用UPLC-QTOF-MS对通腑泻热解毒颗粒中的成分进行快速分离和分析,初步鉴定了94种化合物;通过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的方法,分析得到通腑泻热解毒颗粒主要通过毒颗粒通过调节PPARγ、MMP9、BCL2在腹腔脓肿中发挥着治疗作用,并在腹腔脓肿大鼠模型中得到了验证;同时,通过非靶向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共筛选出13种差异代谢物,其可能通过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亚油酸代谢通路发挥着调节作用。
加倩[3](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张玉华[4](2020)在《行气活血止痛法促进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快速康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探究行气活血止痛法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患者快速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探求其相关作用机制,为阑尾炎术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2.方法:使用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7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快速康复组)和观察组(行气活血止痛+快速康复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快速康复理念管理,观察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行气活血止痛方管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住院时长以及并发症情况。3.结果:3.1本研究共收集74例研究对象,分两组。对照组37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例、坏疽性阑尾炎1例。观察组37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5例、坏疽性阑尾炎1例。3.2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性别、年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3.3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术后第三天治疗组的VAS评分要远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无论是从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还是肠鸣音恢复时间指标上看,观察组较对照组时间均显着缩短,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术后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术后第一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6、TNF-α三项指标水平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一天白细胞计数以及术后第三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6、TNF-α五项指标水平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术后住院时长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缩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术后并发症比较,虽然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8.91%,观察组为5.41%,观察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有大幅度下降。4.结论:4.1针对腹腔镜阑尾术后快速康复的患者,运用行气活血止痛法治疗,可降低相关炎性指标,减轻患者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程度。4.2行气活血止痛法有助于腹腔镜阑尾术后快速康复患者扶助正气,促进患者术后排气、排便,加快胃肠功能恢复;有助于促进患者机体恢复,一定程度上缩短住院时间。4.3行气活血止痛法不仅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而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孟昊[5](2020)在《大黄牡丹方油膏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急性阑尾炎在西医外科和中医外科中都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针对急性阑尾炎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比较主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开放阑尾切除术、腹腔镜下的阑尾切除术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手术治疗虽然有其优势但也有其弊端,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国患者更倾向于通过保守治疗来达到解除病痛的目的,但就目前的相关研究和临床报告来看,西医保守治疗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中医学中,对于现代医学所讲的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时代,它归属于中医学中的“肠痈”范畴。目前国内有大量的临床试验可以表明,对于急性阑尾炎一病在单纯西医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治疗,能够有效提升其临床疗效。同时中医外科的治疗方法灵活多变,除口服给药这种常用方式外,还有例如中药灌肠、穴位贴敷等众多特色给药方式。本课题就选取穴位贴敷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同时选取中医外科治疗肠痈的经典方剂——大黄牡丹方作为主要方剂,将大黄牡丹方颗粒制成大黄牡丹方油膏后贴敷于神阙穴治疗急性阑尾炎并以此来研究和观察其对急性阑尾炎的疗效。目的本研究是以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实验,来探究本课题研究的大黄牡丹方油膏在急性阑尾炎上的临床辅助疗效,以此为急性阑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所收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仅给予单纯的规范化西医保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西医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大黄牡丹方油膏(方剂主要组成为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颗粒剂经黄酒溶解后以薄荷油调制)外敷神阙穴治疗,分别记录患者入院的生命体征、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治疗过程中以改良疼痛数字评分系统来记录患者腹痛程度,同时在病历记录表上记录肠鸣音恢复时间;通过腹部超声来评价病变阑尾的大小和演变;炎症的评价由血液检查体现。然后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判定,最后用统计学方法来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性,以此来探讨大黄牡丹方油膏外敷神阙穴在急性阑尾炎上的临床疗效。结果经统计学方法分析后发现,疼痛缓解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在第2~3天两组已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这两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疗效;血液检查中,降钙素原的改变在第3天出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白细胞、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的改变在第7天出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在第14天出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对于阑尾大小的影响在14天之内两组患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阑尾大小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虽然两组对阑尾大小的影响差异不大但均有效。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32.3%,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率为21.9%,有效率为96.8%,两组有效率基本相近但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率,说明在单纯西医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牡丹方油膏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结论经过临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本课题所用的大黄牡丹方油膏外敷神阙穴对急性阑尾炎的症状缓解上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疗效,同时该治疗方法在炎症的消除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周保东[6](2020)在《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急腹症(acute abdomen)是外科常见的一组腹部疾病的总称,指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腹部疾病。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收治急腹症的发病特点和治疗现状,探讨二级医院外科急腹症的发病谱及治疗手段的提升空间,为未来二级医院治疗急腹症重点发展方向、科室设置、人才培养、急危重病人转介入三级专科医院前期救治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1452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年龄与性别构成、发病原因、治疗方式、转归、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1急腹症的发病情况:收治患者年龄1789岁,17-29岁204例(14.0%),30-49岁486例(33.5%),50-69岁589例(40.6%),70-89岁173例(11.9%),平均年龄61.3岁。女性多于男性。2急腹症的发病类型:我院急腹症患者的发病类型依次为阑尾炎(418)、肠梗阻(408)、胆道疾病(185)、妇科急症(158)、急性胰腺炎(117)、合并肋骨骨折骨盆骨折(60)、消化道穿孔(50)、创伤性腹腔脏器破裂(29)、泌尿系结石(14)、其他(胃潴留、不能确诊的腹痛)(13)。3急腹症的治疗现状:纳入研究的1452例急腹症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患者738例,总体手术比率50.8%。消化系统急腹症不同病种的手术率不同,消化道穿孔96.0%,阑尾炎89.2%,胆道疾病82.7%,肠梗阻9.1%,急性胰腺炎患者全部接受了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腹腔器官破裂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转介入三级专科医院救治59例(0.4%)。4消化系统急腹症腹腔镜手术比率:胆道疾病腹腔镜手术比率94.8%;非胆道疾病腹腔镜手术比率31.4%。5在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切口长度等方面腹腔镜手术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消化系统急腹症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9.7%,其中传统开腹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4%(59/342),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3/298)。结论:由于二级医院因其医院的规模和局限性,及医保、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发展、对疾病诊治的认识及接受程度及选择医院,有着独有的急腹症就诊谱,掌握二级医院急腹症发病谱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诊疗效率。手术治疗是阑尾炎、胆道疾病、消化道穿孔、创伤性腹腔器官破裂主要治疗手段,肠梗阻和急性胰腺炎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腹腔镜技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但我院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局限于胆囊疾病和阑尾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郭彪[7](2020)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再入院的相关因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而再次入院的相关因素,为患儿的在院治疗、出院标准的制定及出院后的恢复,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对在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按照出院后是否因腹腔残余感染再次入院,分为再入院组和治愈组。首先分析各因素在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性,再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有差异性的因素,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并去除可能的干扰因素,将差异性显着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获得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再入院的独立相关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进行其预测性能高低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将1605例的临床病例纳入统计范畴,其中再入院组40例,治愈组1565例。分析患儿从入院至出院期间的各个临床数据,最终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下述三个因素为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再入院的独立相关因素:1.入院时C-反应蛋白值(C-reactive protein,CRP),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7.5%和74.1%,阳性似然比为3.38,阴性似然比为0.17,比值比(Odds ratio,OR)为 1.00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 1.001~1.013,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59;2.出院时白细胞值(White blood cell,WBC),(OR=1.224,95%CI:1.020~1.469),AUC为0.748,阳性似然比为4.67,阴性似然比为0.56,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50.0%和89.3%;3.腹膜炎,(OR=2.943,95%CI:1.319~6.566),AUC为0.75,阳性似然比为4.30,阴性似然比为0.41,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65.0%和84.9%。结论:1.入院时CRP值、出院时WBC值及存在腹膜炎是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再入院的独立相关因素。2.腹膜炎对于预测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再入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刘冬,苏泽礼,邢欣然,单振潮[8](2020)在《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28例,三孔腹腔镜手术32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脐单孔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均低于三孔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切口均为甲级愈合,经脐单孔腹腔镜组术后瘢痕数少于三孔腹腔镜组。2组术后随访6~12个月,单孔腹腔镜组中无腹腔脓肿及肠梗阻发生;三孔腹腔镜组中1例患儿发生术后腹腔脓肿,2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较三孔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手术简单、有效且美容效果好,花费低,值得临床应用。
马莉[9](2019)在《中医特色护理在阑尾炎切除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索中医特色护理在阑尾炎切除手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120例阑尾炎切除手术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区组随机化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选择中医特色护理、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首次排便时间(31.75±3.16)h,首次进食时间(24.37±2.96)h,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1.13±1.95)h,肠鸣音恢复时间(18.96±2.33)h,切口愈合甲级率85.00%,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阑尾炎切除手术患者实施中医特色护理效果显着。
曾华萍,刘国庆,唐华建,张莉,燕林[10](2019)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术后感染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开腹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术后感染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小儿阑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类型分为开腹切除组和腹腔镜切除组,每组100例;统计两组患儿的手术指标;术后出现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粘连性肠梗阻的概率;血清炎症因子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含量;统计两组患儿手术前及术后1周外周血中的白细胞(WBC)数目、中性粒细胞(N)数目及淋巴细胞(L)数目及CD4+、CD8+T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开腹切除组患儿相比,腹腔镜切除组患儿的术后排气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粘连性肠梗阻的比例均减少(P<0.05);手术后1周,腹腔镜切除组患儿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降低(P<0.05);sICAM-1含量显着降低(P<0.05);CD4+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增加(P<0.05)。结论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较少且恢复较快,能够显着改善患儿术后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型。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术后腹腔脓肿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术后腹腔脓肿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化脓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后腹胀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5.1 临床疗效 |
1.5.2 腹胀程度 |
1.5.3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
1.5.4 炎症因子水平 |
1.5.5 并发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2组治疗前后腹胀程度比较 |
2.3 2组用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比较 |
2.4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2.5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 论 |
(2)网络药理学联合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揭示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的药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二部分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的化学物质组学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制备 |
2.2 上机样品提取 |
2.3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
(三)结果 |
通腑泄热解毒颗粒化学指纹图谱建立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预测及其干预机制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腹腔脓肿疾病靶点查找与筛选 |
2.2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成分基于「类药五原则」筛选 |
2.3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成分靶点预测 |
2.4 “药物-靶点-疾病”拓扑网络构建与分析 |
2.5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6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
2.7 组织病理学检测 |
2.8 ELISA法检测腹腔脓肿大鼠血清中IL-6、IL-2、TNF-α水平 |
2.9 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中PPARγ、BCL2及MMP9基因水平变化 |
2.10 Western blot各组大鼠结肠中PPARγ、BCL2及MMP9 蛋白的水平变化 |
3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
(三)结果 |
1 网络药理学预测与分析 |
1.1 腹腔脓肿疾病靶点查找与筛选 |
1.2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类药五原则」筛选与靶点查找 |
1.3 “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构建与分析 |
1.4 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 网络药理学预测靶点验证 |
2.1 腹腔脓肿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血液收集 |
2.2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大鼠死亡率的影响 |
2.3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大鼠血清IL-2、IL-6、TNF-α水平的影响 |
2.4 腹腔脓肿大鼠组织病理变化 |
2.5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大鼠PPARγ、MMP9、BCL2蛋白水平的影响 |
2.6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大鼠 PPARγ、MMP9 与BCL2 基因水平的影响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部分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大鼠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仪器与试剂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预处理 |
2.2 色谱-质谱条件 |
(1)色谱条件 |
(2)Q-TOF质谱条件 |
(3)样本分析 |
2.3 数据分析流程 |
2.4 实验数据质量评价 |
(1)QC样本总离子流图(TIC)的比较 |
(2)总体样本主成分分析(PCA) |
(三)结果 |
1 组间差异分析 |
1.1 单变量统计分析 |
1.2 多维统计分析 |
1.2.1 主成分分析(PCA) |
1.2.2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
1.3 通腑泻热解毒颗粒对腹腔脓肿大鼠血清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和鉴定 |
1.4 差异代谢通路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复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腹腔脓肿的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4)行气活血止痛法促进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快速康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终止标准 |
1.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术后疼痛评分 |
3.3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
3.4 术后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 |
3.5 术后住院时长比较 |
3.6 术后并发症情况 |
讨论 |
1 西医对阑尾炎的认识 |
1.1 阑尾炎发病原因 |
1.2 现代医学对阑尾炎认识的发展 |
2 中医对阑尾炎的认识 |
2.1 中医对阑尾炎的认识发展 |
2.2 病因病机 |
3 中医药在阑尾炎中的应用 |
4 行气活血止痛方组方原则及方药分析 |
4.1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症候特点及病机变化 |
4.2 组方原则 |
4.3 方药分析 |
4.4 方解 |
5 实验结果及疗效评价 |
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5.2 两组患者术后第三天VAS评分比较 |
5.3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5.4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5.5 两组患者住院时长比较 |
5.6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
6 对行气活血止痛法的整体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快速康复患者信息调查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大黄牡丹方油膏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阑尾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阑尾炎的命名及急性阑尾炎的分型 |
2 阑尾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
3 急性阑尾炎的病因 |
4 急性阑尾炎的诊断 |
5 治疗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阑尾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 |
2 中医病机 |
3 中医辨证 |
4 中医治疗 |
5 穴位贴敷治疗的相关研究 |
6 大黄牡丹方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中止研究标准 |
6 分组方法 |
7 治疗方法 |
8 观察记录项目 |
9 疗效评价标准 |
10 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性别分布 |
2 年龄分布 |
3 基本生命体征比较 |
4 入院时改良Alvarado评分比较 |
5 中医辨证分型 |
6 腹痛程度比较 |
7 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
8 血液及影像学检查比较 |
9 疗效评价 |
10 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 |
三、讨论 |
四、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改良Alvarado评分系统 |
附录2 改良疼痛数字评分表 |
附录3 |
附录4 |
个人简历 |
(6)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资料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一般特征 |
1.2 研究方法 |
1.2.1 观察指标 |
1.2.2 研究类型 |
二、结果 |
2.1 年龄和性别 |
2.2 发病原因 |
2.3 治疗方式的选择 |
2.4 手术方式 |
2.5 消化系统急腹症腹腔镜手术率 |
2.6 转归 |
2.7 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
2.7.1 阑尾炎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
2.7.2 胆道疾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
2.8 术后并发症 |
三、讨论 |
3.1 急腹症的发病谱 |
3.2 急腹症的治疗方式分析 |
3.3 消化系统急腹症手术方式分析 |
3.4 不同手术方式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
3.5 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
3.6 胸腹联合伤的处理与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外科急腹症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再入院的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治疗情况及预后 |
3. 再入院组和治愈组差异性分析 |
4. 再入院的相关因素分析 |
5. 再入院相关因素的ROC曲线分析 |
讨论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术前各因素分析 |
3. 术中各因素分析 |
4. 术后各因素分析 |
5. 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
致谢 |
(8)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 |
1.2.2 三孔腹腔镜手术: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儿术前腹腔情况比较: |
2.2 2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 |
3 讨论 |
(9)中医特色护理在阑尾炎切除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术后感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观察指标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 |
2.2 两组患儿相关手术指标 |
2.3 两组患儿术后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粘连性肠梗阻情况 |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情况 |
2.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情况 |
2.6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 |
3 讨论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术后腹腔脓肿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化脓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后腹胀效果观察[J]. 金明均,董亮,杨宏,包国强,崔华雷.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5)
- [2]网络药理学联合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揭示通腑泻热解毒颗粒治疗腹腔脓肿的药效机制[D]. 刘嘉悦.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行气活血止痛法促进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快速康复的研究[D]. 张玉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大黄牡丹方油膏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观察[D]. 孟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D]. 周保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因腹腔残余感染再入院的相关因素[D]. 郭彪. 苏州大学, 2020(02)
- [8]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J]. 刘冬,苏泽礼,邢欣然,单振潮. 宁夏医学杂志, 2020(03)
- [9]中医特色护理在阑尾炎切除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评价[J]. 马莉. 中外医学研究, 2019(35)
- [10]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术后感染研究[J]. 曾华萍,刘国庆,唐华建,张莉,燕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