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治疗腓神经麻痹21例(论文文献综述)
潘铄[1](2021)在《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维损伤机制以及形态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模拟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目的: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对骨折的诊断、治疗、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复杂型,目前仍存在争论。本研究第一部分的研究目的是从三维空间角度分析这种复杂骨折的损伤机制并提出基于三维损伤机制的骨折分型。方法:1.选取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CT影像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将骨折的DICOM文件进行处理,分别重建股骨远端以及胫骨近端的三维模型并进行调整,使其在三维空间上处于标准位置。然后调整胫骨模型的位置,使得胫骨平台骨折移位的关节面与股骨髁关节面相匹配,模拟骨折时的膝关节位置,记录胫骨移位的数据。2.根据骨折时膝关节的位置推断膝关节损伤机制,建立损伤机制的分型系统。根据骨折时膝关节在矢状面、轴位面上所发生的旋转角度,将骨折分为四个主类型(伸直型,屈曲内旋型,屈曲外旋型,屈曲中立位型);根据膝关节在冠状面上的旋转角度,分为两个亚型(内翻、外翻)。3.2名独立观察者分别学习损伤机制的判定过程以及损伤机制的分型。经过练习后2名观察者分别对病历资料进行分型,8周后对打乱顺序的病历资料再次分型。根据分型结果进行组间、组内可信度检验。结果:1.共171例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纳入本部分研究。根据损伤机制分型系统,72例为伸直型损伤(其中53例为外翻亚型,19例为内翻亚型),61例为屈曲内旋型损伤(其中50例为外翻亚型,11例为内翻亚型),21例为屈曲外旋型损伤(18例为外翻亚型,3例为内翻亚型),17例为屈曲中立位型损伤。2.不同损伤机制下股骨内外髁撞击胫骨平台不同区域,造成不同的骨折形态。伸直型损伤骨折时股骨外髁撞击胫骨平台前外侧,其后外髁骨折为劈裂形态,股骨内髁撞击胫骨平台内侧中部,后内髁骨折为劈裂型伴有冠状面骨折线。屈曲内旋型损伤骨折时外髁撞击后外平台形成压缩性骨折,内髁撞击前内平台形成倒金字塔形后内髁骨折。屈曲外旋型损伤骨折时外髁撞击前外侧平台,后外平台为劈裂状,内髁撞击后内平台形成伴有冠状面骨折线的较小的后内骨折块。屈曲中立位型骨折时胫骨向前方脱位,股骨内外髁均撞击后方平台,形成后外压缩、后内劈裂骨折形态,并伴有髁间嵴撕脱骨折。3.该分型系统组间、组内可信度均为高度可信(0.63,0.68)。小结:1.三维模拟技术能够定量的分析骨折时膝关节位置,并定性的推断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维损伤机制。2.不同损伤机制造成不同的骨折形态。3.屈曲伴旋转是造成后髁骨折的重要损伤机制。4.基于损伤机制的分型系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用于这种复杂的关节内骨折。第二部分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主骨折线地图的绘制目的:骨折线地图是近年来用于分析骨折形态的一种方法,其对于复杂关节内骨折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第二部分的研究目的是研究伴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主骨折线分布情况以及规律。方法:1.应用本研究第一部分的CT影像资料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骨折块分别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骨折块的三维形态特点,将骨折块模拟复位,确定主骨折线。2.将每个病例的主骨折线绘制在2维模板上,进行主骨折线角度的测量。根据第一部分提出的损伤机制分型系统,将同一骨折类型的主骨折线进行叠加分别绘制主骨折线地图。3.观察不同损伤类型的主骨折线走行方向,对主骨折线角度进行测量比较分析。结果:1.72例伸直型损伤主骨折线为前后走行,将平台分为内外两大部分,内外增宽明显,主骨折线角度为89.13°±14.52°。2.61例屈曲内旋型损伤主骨折线为后外至前内走行,将平台分为前外、后内两大部分,后外增宽明显,主骨折线角度为46.71°±5.39°。3.21例屈曲外旋型损伤主骨折线为前外至后内走行,将平台分为前内、后外两大部分,前外增宽明显,主骨折线角度为144.14°±12.78°。4.17例屈曲中立位骨折主骨折线为后内向后内走行,将平台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后增宽,主骨折线角度为14.55°±6.14°。四种主要类型损伤机制的主骨折线角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而同一主类型中外翻、内翻亚型的主骨折线角度无统计学差异(P=1.000)。小结:1.主骨折线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识别。2.不同主要损机制的骨折类型,其主骨折线方向、骨折移位方向均明显不同。主骨折线角度具有统计学差异。第三部分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损伤机制、骨折特点、手术策略目的: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双髁平台是最为复杂的骨折类型之一。本研究第二部分的研究目的是研究这种复杂骨折的损伤机制、骨折特点,并根据损伤机制制定手术策略。方法:1.选取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影像学资料。应用本研究第一部分的研究方法模拟骨折时膝关节所处的位置,并分析骨折损伤机制进行归类。2.应用本研究第二部分的方法观察不同损伤机制下的骨折三维形态特征,骨折移位特点,并绘制主骨折线地图,观察主骨折线方向,测量主骨折线角度。3.对每种骨折类型根据损伤机制、骨折特点、主骨折线方向等制定手术策略。结果:1.共96例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纳入本研究,其中伸直型损伤60例(外翻亚型44例,内翻亚型6例),屈曲内旋型损伤21例(外翻亚型12例,内翻亚型9例),屈曲外旋型损伤15例(外翻亚型12例,内翻亚型3例)。2.各损伤机制形成的骨折特征、骨折移位特点、主骨折线方向、主骨折线角度均有显着性差异。其相应的骨折复位方法、手术复位顺序、钢板放置位置也不相同。小结: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可采用“逆损伤机制”对骨折进行复位,需根据各亚类型骨折的骨折移位程度、解剖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顺序、钢板放置位置、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块的内固定。
张哲,李晓华[2](2021)在《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神经病变(DPN)发病可影响中枢及周围神经[1],据有关统计[2],其发病率较高且发病时患者痛苦程度较深,具体表现为肢体活动失常,四肢麻痹、虚软无力,还伴随神经系统异常,引起机体各项功能系统失常,对患者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在目前阶段,尚无根治此疾病的疗法,只能根据不同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调控,但常规治疗后,患者病情改善程度仍不够理想。新型治疗报告[3]提出,甲钴胺和前列地尔联合用药可用于调节患者DPN症状。甲钴胺可优化人体代谢机制,
赵杰[3](2020)在《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术式选择与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保肢术已成为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的主流方式。然而使用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治疗肱骨干恶性骨肿瘤仍然存在争议和挑战。本研究旨在提出基于改良的骨强度评分系统选择个性化重建肱骨干恶性骨肿瘤节段性骨缺损的保关节术式策略。同时评估中药治疗转移癌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病人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10年1月到2016年12月使用保关节术式治疗的28例肱骨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岁(8-82岁)。使用骨强度评分系统评估肿瘤骨的强度。根据骨强度评分、病人年龄、肿瘤类型等因素使用四种不同的保关节术式重建瘤段切除后的节段性骨缺损。使用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系统评估术后患肢肢体功能。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生物重建组和非生物重建组的骨强度及术后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分别使用VAS评分、KPS评分评估转移癌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7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45月(15-66月),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因肿瘤复发、肺转移死亡,其余6例患者(6/7,85.7%)无瘤生存。21例骨转移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5.8月(9–48月),末次随访时5例患者带瘤生存,其余16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生物重建组与非生物重建组的平均骨强度评分分别是9.7±1.3和12.9±1.2,两组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两组术后平均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分别为26.7±1.4和26.1±1.7,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58)。非肿瘤学并发症包括1例内固定断裂、1例无菌性松动、1例桡神经损伤。中药治疗的转移癌患者在减轻术后残余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p=0.000)。结论:肱骨干原发恶性骨肿瘤,骨强度评分≤10分的患者可选择酒精灭活回植的方式治疗;肱骨干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或转移瘤,骨强度评分≤10分的患者可采用原位微波灭活的方式治疗;肱骨干转移瘤骨皮质不完整,骨强度评分>10分的患者节段性假体更为合适。中药联合止痛药可以减轻转移癌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王建华[4](2020)在《关刺筋结点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收集60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通过观察关刺筋结点法和常规针刺法法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异和优势,观察关刺筋结点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作用,探讨本方法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优势及推广价值。方法:本课题收集60例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疼痛科及脑病神经科的腓总神经麻痹患者,通过简单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选择关刺筋结点治疗,对照组选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每次治疗30min,日1次,6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每2个疗程间休息1天。治疗后根据BMRC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等级评定表、中华医学会手足外科学会推荐的下肢周围神经功能疗效评定标准及BMRC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功能评价标准,比较两种方法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疗效差异。结果:参照BMRC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等级评定表、中华医学会手足外科学会推荐的下肢周围神经功能疗效评定标准、BMRC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功能评价表。治疗后经过统计学分析,关刺筋结点组的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运动功能评分、运动及感觉等级比较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关刺筋结点组总有效率为86.67%,常规针刺组为76.67%,关刺筋结点组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关刺筋结点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腓总神经麻痹,两种治疗方法在运动、感觉功能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但二者比较,关刺筋结点法临床疗效更佳,有推广价值。
王国玮[5](2020)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2018年宁夏北部地区暴发流行性乙型脑炎(JE)可疑病例,部分病人出现合并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暴发流行的新特点。为了进一步明确暴发流行的病原体,总结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观察,明确该病原体感染与GBS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的防控以及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根据JE诊断标准(WS214-2008)和布莱顿GBS工作组发布的诊断标准,在确诊161例JE患者中收集47例急性JE(重型和极重型)合并GBS患者作为研究组,收集门诊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血液和(或)脑脊液进行JEV-IgM、西尼罗河病毒(WNV)IgM检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分别对WNV-RNA和寨卡病毒(ZIKV)RNA检测。并对患者血液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培养、分离和鉴定。对分离出的病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发生学分析。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法对44例患者的血液和(或)脑脊液行周围神经自身抗体谱系检测。总结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体征、脑脊液学检查、腓肠神经活检、神经电生理学和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8个月后随访观察结果。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表明GBS暴发流行时间在2018年第28周到35周,流行地区在宁夏北部地区,与文献报道宁夏三带喙库蚊地理分布一致。上述地区70%为三带喙库蚊,开展灭蚊和接种乙脑病毒减毒活疫苗后,截止2019年12月宁夏仅有3例轻型JE患者,治疗一周后全部恢复,未见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病例及其类似暴发流行。(2)47例GBS患者血液和(或)脑脊液免疫测定证实存在JEV感染,且在GBS发病前症状与JEV感染一致。从其中1例急性重症患者脑脊液分离得到病毒株1株,经全基因组测序和鉴定为JEV基因Ⅰb型(GⅠb),与宁夏分离到蚊子的JEVs属于同一进化支。与GenBank100株基因组序列进行BLAST对比分析,提示与江苏连云港分离株系KX357114.1在进化树位置最近,同源性99.38%,与广东分离株系MH184574.1、MH184576.1、MH184575.1同源性分别为99.17%、99.16%、99.03%,暗示我区JEV可能起源于JEV多发的南方城市。(3)47例患者有发热、头痛,或恶心、呕吐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呼吸衰竭和四肢弛缓性瘫痪。23例颅脑MRI显示双侧丘脑和(或)中脑多发、新发病灶。38例脑脊液存在蛋白细胞分离现象。(4)47例患者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及神经根损害。按照GBS经典和变异分型分为4例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AIDP),22例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18例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MSAN)和3例急性感觉神经病(ASN)。(5)2例AMSAN患者腓肠神经活检可见部分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增厚、分层,大部分轴索内高度水肿、线粒体空泡化,部分轴索萎缩变性。(6)44例GBS患者血液和(或)脑脊液周围神经自身抗体谱系检测,约30%患者存在抗GM1、GM2、GD1a和GD1b抗体阳性。(7)通过对呼吸肌力和四肢肌力恢复程度评估,提示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组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激素组(P<0.01)。结论(1)宁夏地区本次暴发流行病毒为JEV GIb型,改变既往JEV GIII型,在国内属于首次报告。(2)GBS的暴发流行可能相关于JEV感染。(3)JE合并GBS患者周围神经以轴索损害为主,主要为AMAN和AMSAN亚型,血液和脑脊液存在不同类型的抗神经节苷脂抗体(主要是GM1、GM2、GD1a和GD1b)。(4)免疫球蛋白早期应用可能具有一定治疗作用。(5)灭蚊和易感人群的免疫接种依然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朱蓉[6](2017)在《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以穴位为切入点,根据作用于穴位的不同方式将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中医护理技术分为穴位注射、穴位按摩、穴位敷贴三类,收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临床总有效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安全性四个结局指标的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实施提供证据支持,为提高DPN中医护理技术临床试验性研究的质量提供方法学参考,为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按“PICOS”要素制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并拟定详细的检索策略。通过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AMED、CINAHL、CBM、CNKI、VIP、WanFang Data数据库,收集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DPN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的截止日期至2016年4月。使用EndNoteX7软件管理文献并去除重复文献,由3名研究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文献偏倚风险的评价,并自制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最后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注射、穴位按摩、穴位敷贴)对DPN临床总有效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干预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其中穴位注射干预DPN的研究中,为减少临床异质性,根据注射药物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subgroup analysis)。结果共纳入69项研究,其中穴位注射51项,穴位按摩8项,穴位敷贴10项。偏倚风险评价多为不清楚,系统评价结果如下:1.临床总有效率:(1)穴位注射的研究中,51项研究报告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值比(odds ratio,OR)=4.51,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3.80,5.37),P<0.00001]。根据注射药物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亚组分析显示弥可保穴位注射组、中药穴位注射组、B族维生素穴位注射组、其他药物穴位注射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2)穴位按摩的研究中,8项研究报告了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显示,穴位按摩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7.27,95%CI(4.44,11.90),P<0.00001]。(3)穴位敷贴的研究中,9项研究报告了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4.03,95%CI(2.64,6.17),P<0.00001]。2.感觉神经传导速度:(1)穴位注射的研究中,10项研究报告了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正中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4.06,95%CI(3.47,4.64),P<0.00001]。5项研究报告了腓总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腓总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4.50,95%CI(3.13,5.87),P<0.00001]。各亚组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大部分SNCV的改善优于对照组。(2)穴位按摩的研究中,2项研究报告了左、右胫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按摩组左、右胫神经的SNCV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72,95%CI(-5.42,1.99),P=0.36],[MD=1.49,95%CI(-0.43,3.40),P=0.13]。(3)穴位敷贴的研究中,2项研究报告了腓肠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腓肠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2.38,95%CI(1.19,3.57),P<0.0001]。3项研究报告了正中神经的S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正中神经的S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1.17,95%CI(0.46,1.89),P=0.001]。描述性分析,2项研究胫神经的SNCV改善均优于对照组。3.运动神经传导速度:(1)穴位注射的研究中,9项研究报告了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腓总神经的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3.88,95%CI(2.32,5.44),P<0.00001]。各亚组分析显示,穴位注射组大部分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2)穴位按摩的研究中,2项研究报告了左、右胫神经的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按摩组左、右胫神经的MNCV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21,95%CI(-1.07,3.48),P=0.30],[MD=1.41,95%CI(-0.33,3.14),P=0.11]。(3)穴位敷贴的研究中,5项研究报告了腓总神经的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腓总神经的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2.47,95%CI(1.79,3.16),P<0.00001]。2项研究报告了腓浅神经的MNCV改善情况,Meta分析显示,穴位敷贴组腓浅神经的MNCV改善优于对照组[MD=2.49,95%CI(1.69,3.30),P<0.00001]。4.安全性:穴位注射有6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另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肌肉酸胀的症状。穴位敷贴有10例患者出现皮肤发红、瘙痒或皮疹的症状。但上述症状均逐步缓解或消失,穴位按摩无不良反应。结论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注射、穴位按摩、穴位敷贴)对DPN患者是一种有效、较安全的护理技术。穴位注射的临床总有效率、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不同药物的亚组分析大部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穴位按摩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穴位敷贴的临床总有效率、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安全性评价中,穴位注射有6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另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肌肉酸胀的症状。穴位敷贴有10例患者出现皮肤发红、瘙痒或皮疹的症状。但上述症状均逐步缓解或消失,穴位按摩无不良反应。由于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多为不清楚,部分结局指标纳入的研究较少,因此需谨慎对待此研究结论。今后应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规范报告的形式,将高质量的证据运用于DPN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实践。同时,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中医护理技术。
史素琴,陈小菲,高晓洁,巩洋阳,桂新景,孟祥乐,张晓东[7](2015)在《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并观察使用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4年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1例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并进行探讨。结果:21例糖尿病眼肌麻痹患者均为单眼患病,其中动眼神经麻痹14例,外展神经麻痹7例;9例有高血压,8例有高脂血症。患者均接受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2周,出院后随诊3月,痊愈13例,好转8例,痊愈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更低、糖尿病病程更短。结论:糖尿病眼肌麻痹中动眼神经受累最常见,外展神经次之;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眼肌麻痹安全有效。
李恒[8](2015)在《全踝关节置换术后腓总神经麻痹治疗分析》文中指出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8例患者中有男26例,女16例,左踝关节17例,右踝关节25例,年龄2261岁,平均42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所有患者均有踝关节疼痛的症状,日常行走以及活动受到限制,关节呈现肿胀,需要实施全踝关节置换手术。所有患者在入院后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所有患者的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正常人的速度明显减慢,支配的肌纤维产生震颤等症状。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
王雷[9](2011)在《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寻治疗腓总神经麻的高效、安全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相同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观察48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和普针对照组。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普针组给予具有疏通经络、补益气血的传统针刺治疗,电针组在与普针组取穴相同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并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进行观察。结果:电针组的优良率为91.67%,普针组的优良率为70.83%。经Ridit检验显示电针组明显优于普针组(P<0.05)。电针组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改善明显,较普针组显着提高(P<0.05)。结论: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较普针疗效明显,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总体疗效明显优于普针组。
尚艳杰,金成旭,孔令丽,王东升,刘军,张瑀[10](2009)在《针灸为主治疗腓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述近五年来以针灸为主的治疗腓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查阅针灸治疗腓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的文献,从针刺、温针灸、穴位注射、针刺加穴位注射、针刺加灸法、针刺加药物熏洗、电针加穴位注射以及其他疗法等方面进行回顾与分析。结论:针灸治疗本病有良好的疗效,但仍多是小样本的非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提出应遵循循证医学,采用严格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图明确其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
二、综合治疗腓神经麻痹2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治疗腓神经麻痹2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维损伤机制以及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模拟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主骨折线地图的绘制及其应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损伤机制、骨折特点、手术策略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TSS评分比较: |
2.2 2组治疗前后炎症细胞因子比较: |
2.3 2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 |
2.4 治疗前后2组氧化应激情况比较: |
2.5 2组患者肌电图结果比较: |
2.6 2组患者不良反应各项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术式选择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 |
引言 |
病人与方法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二.基础资料分析 |
三.术前评估瘤段骨强度 |
四.手术技术 |
1 肱骨肿瘤切除 |
2 节段性重建骨缺损 |
2.1 酒精灭活回植技术 |
2.2 原位微波灭活技术 |
2.3 节段性假体重建 |
2.4 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 |
五.术后管理 |
六.随访及结果评估 |
七.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肿瘤学结果 |
2 手术结果 |
3 并发症及处理 |
4 中药治疗转移癌术后疼痛疗效评价 |
4.1 术后止痛效果评估 |
4.2 术后生活质量评估 |
讨论 |
1 肱骨恶性骨肿瘤 |
1.1 肿瘤类型及分布 |
1.2 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特点 |
2 外科治疗原则 |
2.1 肱骨原发恶性骨肿瘤 |
2.2 肱骨转移性骨肿瘤 |
2.3 改良骨强度评分系统 |
3 重建技术 |
3.1 体外酒精灭活回植术 |
3.2 原位微波热消融技术 |
3.3 节段性肱骨干假体 |
3.4 髓内针或钢板骨水泥内固定术 |
4 中医药治疗骨肿瘤 |
4.1 中医古籍对骨肿瘤的认识 |
4.2 中西医治疗骨癌痛 |
4.3 中医药防治原发恶性骨肿瘤化疗恶心呕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肱骨干恶性骨肿瘤节段性切除重建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关刺筋结点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腓总神经麻痹的研究 |
1.1 腓总神经麻痹概念 |
1.2 病因病机 |
1.3 腓总神经麻痹分类 |
1.4 中医对腓总神经麻痹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的研究 |
2.1 腓总神经的生理机制 |
2.2 腓总神经麻痹的病因 |
2.3 现代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的治疗 |
3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临床试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中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踝关节主动背屈改善角度 |
3.2 运动功能综合评定 |
3.3 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定 |
4 疗效评价 |
5 统计学分析 |
6 临床研究结果及统计学分析 |
6.1 一般资料比较 |
6.2 治疗疗效比较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关刺理论 |
3 筋结点理论 |
3.1 经筋理论 |
3.2 经筋病 |
3.3 筋结点 |
4 选穴依据 |
5 小结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6)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相关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概述 |
(一)西医学DPN研究现状 |
(二)中医学DPN研究现状 |
二、中医护理技术概述及其对DPN干预的研究现状 |
(一)中医护理技术概述 |
(二)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研究现状 |
三、系统评价及其相关方法学介绍 |
四、文献总结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纳入和排除标准 |
(一)纳入标准 |
(二)排除标准 |
三、文献检索 |
(一)检索步骤 |
(二)检索数据库 |
(三)检索词 |
四、筛选文献 |
五、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六、数据提取 |
七、数据分析 |
(一)定性分析 |
(二)定量分析 |
八、评估发表偏倚 |
九、技术路线图 |
第四部分 结果 |
一、文献检索和筛选纳入结果 |
二、筛选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三、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四、统计分析结果 |
(一)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临床总有效率的干预效果 |
(二)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的SNCV干预效果 |
(三)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的MNCV干预效果 |
(四)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 |
(五)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安全性 |
第五部分 讨论及研究结论 |
一、讨论 |
(一)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二)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效果评价 |
(三)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对DPN干预的安全性评价 |
(四)研究的特色及优势 |
二、研究结论 |
第六部分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一、研究的局限性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检索策略 |
附录2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标准 |
附录3 数据提取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7)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治疗方案 |
3 疗效判定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2 型糖尿病并眼肌麻痹的临床特征 |
2 2 型糖尿病并眼肌麻痹疗效分析 |
3 药品不良反应 |
讨论 |
(8)全踝关节置换术后腓总神经麻痹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病名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祖国医学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2.1 现代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的治疗进展 |
3 问题讨论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临床治疗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测指标 |
2.3 统计学分析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综合治疗腓神经麻痹2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维损伤机制以及形态学研究[D]. 潘铄.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J]. 张哲,李晓华. 山西医药杂志, 2021(01)
- [3]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术式选择与临床应用[D]. 赵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关刺筋结点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D]. 王建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相关性研究[D]. 王国玮.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6]穴位相关中医护理技术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D]. 朱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7]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J]. 史素琴,陈小菲,高晓洁,巩洋阳,桂新景,孟祥乐,张晓东. 中国新药杂志, 2015(23)
- [8]全踝关节置换术后腓总神经麻痹治疗分析[J]. 李恒.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06)
- [9]电针治疗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D]. 王雷.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10]针灸为主治疗腓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J]. 尚艳杰,金成旭,孔令丽,王东升,刘军,张瑀. 黑龙江中医药,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