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胰腺癌临床诊断分析

35例胰腺癌临床诊断分析

一、35例胰腺癌临床诊断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鸣[1](2021)在《分析胰腺炎与胰腺肿瘤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胰腺炎与胰腺肿瘤的价值。方法从2018年3月—2020年3月于该院诊治的胰腺疾病患者中,挑选50例,依据疾病类型,将38例胰腺炎患者列为胰腺炎组,将12例胰腺癌患者列为胰腺癌组,回顾性分析超声诊断与鉴别胰腺炎与胰腺肿瘤的价值。结果 50例胰腺疾病患者,临床诊断胰腺炎患者38例,声像图表现有胰腺腺体弥漫性增大,和(或)局部增大,回声减低、不均匀及局部肿块样回声等。胰腺肿瘤患者12例,超声检查10例呈典型胰腺局部肿瘤占位性改变,其中2例临床诊断伴胰腺炎;2例漏诊,其中1例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MRCP加上腹部MRI增强诊断为IPMN。结论诊断及鉴别诊断胰腺炎与胰腺肿瘤超声检查简单易行,超声二维图像虽有部分重叠,但有各自特点,在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其特有的价值。

李圣玥[2](2021)在《通过MeDIP-seq技术进行胰腺癌cfDNA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筛选》文中提出胰腺癌是全球恶性程度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胰腺癌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且由于胰腺所处的生理位置较为隐蔽,与其他消化道癌相比更不容易进行早期诊断,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是胰腺癌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全世界胰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为25%。因此,发现新的胰腺癌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并以此来筛查高危人群,鉴别胰腺癌前病变,帮助医生诊断潜在的胰腺癌患者尤为重要。近年来,血浆循环游离DNA(cf DNA)甲基化检测在无创性和早期癌症诊断中的应用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我们通过甲基化DNA免疫沉淀结合高通量测序(Me DIP-seq)对胰腺癌患者进行了全基因组cf DNA甲基化谱研究。与健康人比较,我们在胰腺癌患者的cf DNA启动子区域中总共发现了775个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其中包括761个高甲基化DMRs和14个低甲基化DMRs;在CGI(CpG island)发现了761个DMRs,其中包括734个高甲基化DMRs,27个低甲基化DMRs(p值<0.0001)。通过对启动子与CGI完全重叠的区域进行定位,进一步筛选出143个高甲基化DMRs。为了从143个DMR中获得能作为胰腺癌诊断的marker,首先需要将143个DMR注释成探针。然后在TCGA和GEO数据库中,共下载了696例Illumina甲基化数据,其中包括339例胰腺癌患者和357例健康个体。采用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方法,与696例Illumina甲基化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分析,最终筛选出8个能较好地区分胰腺癌患者和健康人的探针,包括TRIM73、FAM150A、EPB41L3、SIX3、MIR663、MAPT、LOC100128977和LOC100130148。接下来,我们将HM450K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逻辑回归算法建立诊断预测模型以评估8个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由8个生物标志物组成的诊断预测模型,能较好的区分出胰腺癌患者和健康个体。此外,我们利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BSP)初步验证8个生物标志物的实际诊断能力。初步验证我们的8个甲基化生物标志物在胰腺癌患者和正常人中的确存在着差异。总之,本课题确定了一组8个可能应用于胰腺癌无创性诊断的差异甲基化生物标志物。

周雅彬[3](2021)在《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新自身抗体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自身抗体多存在于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体内,在血清中能够检出,有些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研究报道表明在多种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同样存在自身抗体。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在不同类型的疾病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在恶性肿瘤疾病当中,肿瘤微环境中的新生肿瘤抗原暴露于免疫系统中,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而在良性炎症疾病中,自身抗体可能因组织屏障破损而外泄的抗原诱导产生。自身抗体一部分与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上,一部分可能会攻击自体组织器官,而对机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这些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自身抗体,可能分别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相关。所以,筛选这些非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的新自身抗体具有很大意义。基于此,本课题选择了在自身抗体方面少有研究的胰腺癌(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指标的恶性肿瘤疾病)以及川崎病(以血管炎为主要疾病症状的良性炎症疾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自身抗体的筛选研究工作。将运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筛选自身抗体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流程进行改进,使其更适合于对非自身免疫疾病的新自身抗体的筛选和鉴定。对于本研究鉴定得到的新自身抗体,探索自身抗体在疾病辅助诊断、病理研究中的价值。胰腺癌被称作“癌中之王”,五年生存率仅为5%,缺乏有效的诊断指标,寻找新的辅助诊断分子是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在一系列人源细胞中筛选得到能被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识别的靶细胞,鉴定得到多个候选自身抗原。随后建立胰腺癌自身抗原芯片高通量筛选平台,将候选自身抗原点样在芯片上,可高效地初筛出能被胰腺癌血清识别的阳性自身抗原。经临床病例大样本ELISA实验测试阳性的自身抗原蛋白,发现GRP78、GRP75、HSP60、BIRC5这4个蛋白对应的自身抗体,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较高。最后通过建立联合诊断方法,提高了自身抗体在对胰腺癌诊断分类上的特异性和敏感度。为了验证在非自身免疫疾病自身抗体筛选中的研究策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课题还研究了具有血管炎症状的良性炎症疾病——川崎病,筛选其患者血清中的新自身抗体。川崎病好发于婴幼儿,目前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上缺乏有效的诊断指标。本课题在一系列人源细胞中筛选得到能被川崎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识别的靶细胞,并成功鉴定得到一个新自身抗原——HSP7C。经ELISA大样本验证,川崎病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水平的抗HSP7C自身抗体,可作为辅助川崎病诊断的候选指标。在对川崎病自身抗体的筛选中,我们意外发现川崎病患者血清对大肠杆菌的蛋白有较强的免疫识别反应,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大肠杆菌G3P1蛋白可以被川崎病患者血清抗体识别。经ELISA大样本验证发现川崎病患者具有高水平的抗G3P1抗体,同时该抗体也可作为辅助川崎病诊断的潜在指标。

唐健[4](2021)在《长链非编码RNA PTTG3P在胰腺癌细胞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足5%,90%的患者生存期不超过一年。在中国,胰腺癌的致死率排在第六位,而且年轻患者的比例在逐年增高。侵袭和转移是胰腺癌的特点,临床上大多数病人都会出现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以及远处转移。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困难加之缺少良好的预后判断指标,对于该疾病的早期及复发性阶段的干预治疗常常不及时,而且胰腺癌的化疗耐药问题也比较突出。深入探索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对寻求胰腺癌有效的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具有非常关键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调节肿瘤细胞内部的多种生物过程,涉及转录、转录后和表观遗传水平上的相关通路。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lncRNAs在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PTTG3P(Pituitary tumor-transforming 3,pseudogene,垂体瘤转化因子3假基因)是与亲本基因PTTG1、PTTG2具有高度相似性序列的假基因。作为一个lncRNA,PTTG3P在多种肿瘤疾病中高表达并且发挥着重要的致癌作用,相关机制研究也证明PTTG3P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在本课题中,我们力图揭示PTTG3P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以及临床意义,并对PTTG3P在胰腺癌肿瘤细胞中的具体致癌分子通路以及表达调控网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PTTG3P在胰腺癌肿瘤组织中显着上调,且PTTG3P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肿瘤的大小和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同时,肿瘤组织中PTTG3P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期也明显缩短。生物信息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明PTTG3P可以通过FoxM1信号通路促进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PTTG3P可以作为ceRNA竞争性结合miR-132/212-3p调控FoxM1的表达进而发挥促癌功能,而且FoxM1可以转录激活PTTG3P形成一个促进胰腺癌发展的正反馈回路。通过以上内容,我们旨在探讨PTTG3P在胰腺癌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以及细胞生物学中的具体靶向机制,为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第一部分:LncRNAPTTG3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分析PTTG3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对胰腺癌组织芯片(25例)的原位杂交染色和60对临床标本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胰腺癌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TTG3P的表达差异。进一步统计分析60例临床患者肿瘤组织中的PTTG3P表达量和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参数以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原位杂交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证明PTTG3P在胰腺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对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上调。胰腺癌患者肿瘤组织PTTG3P的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参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PTTG3P的表达与胰腺癌肿瘤大小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对肿瘤组织PTTG3P表达水平与患者总体生存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PTTG3P高表达组的生存期显着短于PTTG3P低表达组。结论:PTTG3P在胰腺癌肿瘤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PTTG3P表达水平与胰腺癌肿瘤大小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TTG3P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期明显降低。第二部分:LncRNA PTTG3P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探讨PTTG3P在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TTG3P在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和不同胰腺癌细胞系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在内源性表达PTTG3P含量较低的胰腺癌细胞系中过表达PTTG3P,在内源性表达PTTG3P含量较高的胰腺癌细胞系中敲减PTTG3P。通过CCK-8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体外观察PTTG3P对胰腺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通过裸鼠体内皮下或回结肠静脉接种胰腺癌细胞,观察PTTG3P对胰腺癌肿瘤生长以及肝转移的影响。结果:PTTG3P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正常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CCK-8生长曲线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表明PTTG3P过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而PTTG3P下调的细胞株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结果表明PTTG3P能够促进胰腺癌细胞的迁移。Transwell侵袭实验进一步说明PTTG3P在胰腺癌细胞的侵袭性表型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皮下成瘤实验说明PTTG3P在体内可以促进胰腺癌肿瘤的生长。肝转移模型中上调PTTG3P组的肝脏转移灶数目明显多余对照组,而下调PTTG3P组的结果正好相反。结论:PTTG3P在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部分:LncRNA PTTG3P/miR-132/212-3p/FoxM1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探索PTTG3P在胰腺癌细胞恶性表型中发挥促进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利用LinkedOmics数据库分析和PTTG3P相关的mRNAs,并通过TCGA数据库以及临床病理标本检测验证FoxM1和PTTG3P的相关性。通过Western-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PTTG3P对FoxM1表达调控的作用。通过细胞学实验分析作为下游的FoxM1在PTTG3P促癌中的作用。再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核浆分离实验分析PTTG3P在胰腺癌细胞中的定位,通过Dicer蛋白的干预实验和Ago2-RIP实验预测PTTG3P调控FoxM1是否通过ceRNA机制。利用生物信息学和Ago2-RIP实验对ceRNA机制中可能的miRNAs进行筛选。通过构建突变基因质粒、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以及MS2-RIP实验,明确miRNA与PTTG3P和FoxM1的具体结合位点,以及通过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PCR在细胞实验和皮下瘤实验中验证三者间表达调控关系。结果: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与PTTG3P相关mRNAs的共同表达网络中,我们发现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具有多种调控作用的促癌基因FoxMl。对TCGA数据以及临床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一致表明FoxM1和PTTG3P在胰腺癌中是高度正相关的。在胰腺癌细胞中,PTTG3P可以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同时促进FoxM1基因的表达。CCK-8、细胞划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下调FoxM1会明显抑制PTTG3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促进作用;相反,过表达FoxM1会明显降低因下调PTTG3P所产生的抑癌作用。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PTTG3P主要位于胰腺癌细胞质中。在胰腺癌细胞中下调Dicer蛋白,发现PTTG3P上调FoxM1的过程被阻止;在Ago2-RIP实验中,发现PTTG3P与Ago2有明显的结合,证明PTTG3P可能作为一个ceRNA参与调控FoxM1。通过miRcode、Targetscan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的预测和Ago2-RIP实验的筛选,我们发现miR-132/212-3p可能介导PTTG3P对FoxM1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MS2-RIP实验,我们确认了 miR-132-3p和miR-212-3p分别与PTTG3P和FoxM1靶向结合的位点,并且PTTG3P可以通过miR-132/212-3p调控FoxM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再次确认,在miR-132/212-3p抑制剂存在下,下调PTTG3P所引起的FoxM1的表达抑制将被显着减弱。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裸鼠体内成瘤实验中所形成的胰腺癌组织,我们发现PTTG3P促进肿瘤生长与miR-132/212-3p和FoxM1的表达密切相关,并且结果与上述细胞实验一致。结论:PTTG3P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促进作用至少部分通过FoxM1介导的,同时PTTG3P可以作为ceRNA通过竞争性结合miR-132/212-3p调控FoxM1的表达。第四部分:FoxM1转录调控lncRNA PTTG3P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目的:探讨PTTG3P在胰腺癌细胞中异常表达的上游调控机制,验证FoxM1对PTTG3P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FoxM1调控PTTG3P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PTTG3P的启动子序列,寻找其上游可能存在的转录调控因子。在胰腺癌细胞系中转染FoxM1过表达质粒或s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TTG3P的表达变化。根据PTTG3P启动子上FoxM1的潜在结合位点的位置构建报告基因质粒,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FoxM1转录激活PTTG3P表达的具体结合位点,并通过染色体免疫共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FoxM1与PTTG3P的靶向作用位点。结果:分析PTTG3P的启动子序列,发现有FoxM1蛋白的结合位点,提示FoxM1可能存在转录调控PTTG3P的作用。在胰腺癌细胞中过表达FoxM1后PTTG3P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而干扰FoxM1后PTTG3P表达水平显着下调。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ChIP-qPCR实验,我们发现FoxM1可以靶向识别PTTG3P启动子区域TFBS1进而通过转录激活作用调节PTTG3P的表达。结论:FoxM1转录激活PTTG3P的表达。

王菁[5](2021)在《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预后临床观察及证候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不可切除的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预后情况,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并结合证候进一步分析,探讨不同证型生存获益优势人群。研究方法: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张培彤主任门诊未行根治术的中晚期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以问卷或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以患者初诊时的年龄、性别、BMI、既往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发病部位、肿瘤长径是否大于4.5cm、分化程度、有无癌痛、有无黄疸、有无腹水、有无肝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侵及血管、有无多发转移、有无CEA升高、有无CA199升高、有无CA199>1000U/ml、是否行姑息手术、是否行化疗、是否行多程化疗、是否行放射治疗、是否行免疫治疗、是否行靶向治疗、中药干预时间为研究变量,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统计,绘制生存曲线,所得结果用Log-rank检验法检验,P<0.05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及公认对生存直接影响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为正态分布时,使用t检验方法。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亚组的证候分布情况。研究结果:截至随访结束,研究共纳入102例符合纳排标准的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在研究过程中,2例失访,随访率为98.04%。整体平均生存时间为17.61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5.17月。目前仍存活者的最长生存时间为35.03月。6月生存率91.00%、1年生存率64.20%、2年生存率28.60%、3年生存率17.40%。Ⅲ期中位生存时间为19.90月,Ⅳ期中位生存时间为15.10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长径≧4.5cm、黄疸、腹水、肝转移、CEA升高、CA199>1000U/ml、化疗、多程化疗、免疫治疗、中药干预时间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年龄、性别、BMI、既往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发病部位、分化程度、癌痛、淋巴结转移、侵及血管、多发转移、CA199升高、姑息手术、放疗、靶向治疗经检验与预后无明显关系(p>0.05)。多因素分析中癌痛、黄疸为影响中晚期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p=0.018)。中药干预6个月以上及中药干预12个月以上为影响中晚期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00、p=0.029)。生活质量部分,所有患者就诊1~3月内症状较前改善,疼痛缓解,KPS评分逐渐提高。证候研究部分,102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73.53%为虚实夹杂证,包括肝郁气滞脾虚证、肝郁脾虚血瘀证、肝胆湿热血瘀证、脾胃阳虚血瘀证、脾虚湿热内蕴证。26.47%为实证,为肝胆湿热血瘀证。黄疸组患者以肝胆湿热血瘀证为主要证型,非黄疸组患者肝郁脾虚血瘀证、肝郁气滞脾虚证占主要比例(p=0.001),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转移部位、癌痛、腹水组患者的证型分布均未见明显差异。结合生存情况分析,按中位生存时间大小排列,依次是肝郁气滞脾虚证、脾虚湿热内蕴证、肝郁脾虚血瘀证、肝胆湿热血瘀证、脾胃阳虚血瘀证(p=0.000)。在CEA升高、CA199>1000U/ml、腹水、中药干预12个月以上这些预后影响因素中各证型生存时间未见明显差异,肿瘤长径≧4.5cm组患者中脾虚湿热内蕴证预后较好,脾胃阳虚血瘀证预后最差。黄疸组患者中脾虚湿热内蕴证预后较好,肝胆湿热血瘀证预后相对较差。肝转移组患者中肝郁气滞脾虚证预后较好,脾胃阳虚血瘀证预后较差。化疗组患者肝郁气滞脾虚证预后较好,脾胃阳虚血瘀证预后较差。多程化疗组患者肝郁脾虚血瘀证预后较好,肝胆湿热血瘀证预后较差。中药干预6个月以上组患者中预后较好的证型为脾虚湿热内蕴证,预后较差的证型为脾胃阳虚血瘀证(p值均小于0.05)。结论:本研究发现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长径≧4.5cm、黄疸、腹水、肝转移、CEA升高、CA199>1000U/ml、化疗、多程化疗、免疫治疗、中药干预时间影响患者的生存预后。癌痛、黄疸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中药干预6个月以上、中药干预12个月以上是预后独立保护因素。中晚期胰腺癌患者以虚实夹杂证为主,包括肝郁气滞脾虚证、肝郁脾虚血瘀证、肝胆湿热血瘀证、脾胃阳虚血瘀证、脾虚湿热内蕴证5种主要复合证型。黄疸患者以肝胆湿热血瘀证为主要证型,肿瘤长径≧4.5cm、黄疸、肝转移、化疗、多程化疗、中药干预大于6个月组患者优势证型为脾虚湿热内蕴证、肝郁气滞脾虚证、肝郁脾虚血瘀证,而肝胆湿热血瘀证、脾胃阳虚血瘀证预后较差。

贺忠宁[6](2021)在《胰腺癌—抑郁症证型及影响因素分析及作用机制的整合药理学网络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胰腺癌患者在其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往往会经历抑郁,疲劳,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精神行为学改变,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加剧病情,缩短其生存期。有研究表明,约43%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后出现抑郁症状,我国胰腺癌相关抑郁的发生率位居肿瘤相关抑郁发病的首位。目前有关胰腺癌患者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方面主要包括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干预以及中药汤剂、中医操作等疗法。抗抑郁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明显,且易出现耐药性。而中药汤剂、中医操作等疗法早期干预,毒副作用少、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临床疗效。对胰腺癌抑郁症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开展针对性强的辨证治疗,对提高胰腺癌的疗效,很有价值。了解胰腺癌患者抑郁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对易感人群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很有必要,探究胰腺癌与抑郁症的相互作用机制也能为未来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一定方向。但目前有关胰腺癌抑郁症的辨证分型及中医辨证治疗的研究相对较少,胰腺癌相关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在临床上也缺乏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研究目的:1通过临床研究探讨胰腺癌患者抑郁症的发病情况、辨证分型,分析胰腺癌患者抑郁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方法提供方向,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2通过整合药理学研究分析胰腺癌、抑郁症两种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期为未来临床治疗提供方向。研究方法:1以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DS),胰腺癌患者基本情况问卷和胰腺癌患者证候资料收集表,明确胰腺癌患者抑郁症发病的相关因素,应用SPSS软件分析多种因素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总结出胰腺癌抑郁症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影响因素。2应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预测胰腺癌与抑郁两种疾病之间相互作用的靶点及通路。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44例胰腺癌患者,SDS评分为(44.9±7.1)分,其中合并抑郁症患者共计81例,占总胰腺癌患者数的56.3%。其中轻度抑郁者47人,占入组总人数的32.6%;中度抑郁患者24人,占入组总人数的16.6%;重度抑郁患者10人,占入组总人数的6.9%。非抑郁患者63人,占入组总人数的43.8%。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体重变化(P=0.000)、吸烟(P=0.026)、体育锻炼(P=0.032)、睡眠质量(P=0.000)、疼痛情况(P=0.002)、化疗(P=0.046)、靶向治疗(P=0.009)等因素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胰腺癌抑郁症患者的证型占比统计如下:气滞证70.4%;气逆证51.9%;阳虚证45.7%;气虚证37.0%、痰凝证35.8%;精亏证30.9%;湿阻证24.7%;血瘀证19.8%;阴虚证17.3%;实寒证13.6%、实热证、水停证12.3%;血寒证、饮停证11.1%;血虚证8.6%;津亏证7.4%;血热证4.9%;气闭证3.7%,胰腺癌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气虚证(P=0.010)、精亏证(P=0.002)、气滞证(P=0.003)、饮停证(P=0.026)、实热证(P=0.004)上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其余证型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胰腺癌与抑郁症的相互作用机制可能通过42个核心网络靶标,48条核心通路发挥作用;涉及的通路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相关通路、肿瘤相关通路、免疫系统相关通路、代谢相关通路等;发挥重要作用的靶点有MAPK3、KRAS、HRAS、AKT1、NRAS等。结论:1纳入研究的胰腺癌患者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56.3%,以轻、中度抑郁为主。胰腺癌抑郁症的发生与体重变化、吸烟、体育锻炼、睡眠质量、疼痛情况、化疗、靶向治疗等因素相关;胰腺癌抑郁症患者主要证型包括:气滞证、气逆证、阳虚证、气虚证、痰凝证、精亏证等证型为主,其中气滞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气虚证、精亏证、气滞证、饮停证、实热证等证型与胰腺癌抑郁的发病存在一定相关性。2胰腺癌与抑郁症的相互作用机制可能通过42个核心网络靶标,48条核心通路发挥作用。

任帅[7](2021)在《血清外泌体miRNA和影像组学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对胰腺良恶性疾病鉴别的价值分析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且恶性度高,对放化疗不敏感,病人预后差,寻找临床上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十分关键。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与粘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s,MCN)是一类具有潜在恶性的胰腺肿瘤(potentially-malignant pancreatic neoplams,PPN),早期发现与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外泌体中的miRNA稳定性较好且易于检测,是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本研究试图寻找在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有价值的外泌体miRNA。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有166例血清样本入组,其中包括71例经病理证实的PDAC病人的血清样本,36例经病理证实的PPN病人的血清样本(17例MCN,19例IPMN)及59例对照人群(control,Ctrl)的血清样本(34例健康对照组,25例经病理证实的慢性肿块型胰腺炎)。166例血清样本共分为训练集(13例PDAC血清样本、11例PPN血清样本、12例Ctrl血清样本)、验证集1(29例PDAC血清样本、25例PPN血清样本、22例Ctrl血清样本)及验证集2(29例PDAC血清样本、25例Ctrl血清样本)。对于训练集样本,首先采用exoEasy Maxi试剂盒分离外泌体,随后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NTA粒径与WB对外泌体进行鉴定;再经过外泌体total RNA抽提、文库构建与质检,最终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对PDAC组、PPN组及Ctrl组的测序。生信分析方面,完成对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RNA分析后,进行目标miRNA的GO功能分析、KEGG通路分析及miRNA-mRNA-KEGG通路三元网络图分析;对于验证集样本,采用TaqMan探针法验证不同分组之间miRNA的表达量,评估差异表达的miRNA在不同分组间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1.TEM示椭圆形或杯状结构的外泌体大小不一,膜边界明显;NTA示外泌体主峰在110nm左右;WB结果示外泌体表达TSG101、CD63与ALIX蛋白,不表达胰腺癌细胞特异性蛋白Calnexin;2.通过miRNA表达谱分析,得到不同分组间差异表达的miRNA。较Ctrl组比,PDAC组中的 hsa-let-7f-5p(FC:3.98,p<0.001)、hsa-let-7g-5p(FC:2.81,p=0.008)、hsa-miR-148a-3p(FC:2.58,p<0.001)、hsa-miR-192-5p(FC:3.52,p=0.036)表达量上调;较 Ctrl 比,PPN 组中的 hsa-let-7f-5p(FC:1.74,p=0.018)、hsa-let-7g-5p(FC:1.62,p=0.034)、hsa-miR-148a-3p(FC:1.91,p=0.043)、hsa-miR-151a-3p(FC:1.85,p=0.004)、hsa-miR-192-5p(FC:1.55,p=0.046)、hsa-miR-451a(FC:1.90,p=0.022)表达量上调;较PPN 组比,PDAC 组中的 hsa-let-7f-5p(FC:2.28,p<0.001)、hsa-let-7g-5p(FC:1.73,p=0.036)、hsa-miR-148a-3p(FC:4.66,p=0.018)、hsa-miR-192-5p(FC:2.28,p=0.013)表达量上调,而 hsa-miR-150-5p(FC:0.40,p<0.001)的表达量下调;3.第一轮定量验证中:与 PPN组相比,PDAC 组中 hsa-let-7f-5p(FC:2.3492,p=0.001),hsa-let-7g-5p(FC:2.0278,p=0.0349),hsa-miR-192-5p(FC:2.882,p=0.0068)表达量上调;与 Ctrl 组相比,PDAC 组中 hsa-let-7f-5p(FC:8.8555,p<0.001)、hsa-let-7g-5p(FC:13.1170,p=0.0349)、hsa-miR-192-5p(FC:8.9165,p<0.001)表达量上调;与 Ctrl 组相比,PPN 组中 hsa-let-7f-5p(FC:3.7697,p=0.0039)、hsa-let-7g-5p(FC:6.4687,p=0.0167)、hsa-miR-192-5p(FC:3.0872,p=0.0433)、hsa-miR-451a(FC:2.0902,p=0.0226)表达量上调。第二轮定量验证中:与 Ctrl 组相比,PDAC 组中 hsa-let-7f-5p(FC:1.8508,p=0.0209)、hsa-let-7g-5p(FC:2.1696,p=0.0039)、hsa-miR-192-5p(FC:2.2291,p=0.002)表达量上调;4.PDACES组vs PDACLS第一轮定量验证中,与PDACES组相比,PDACLS组中hsa-let-7f-5p(FC:3.2235,p<0.001)、hsa-let-7g-5p(FC:2.7705,p=0.0048)、hsa-miR-148a-3p(FC:2.8998,p<0.001)、hsa-miR-192-5p(FC:3.7371,p=0.0032)表达量上调;第二轮定量验证中,与 PDACES 组相比,PDACLS 组中 hsa-let-7f-5p(FC:2.5846,p=0.0065)、hsa-let-7g-5p(FC:2.1820,p=0.0234)、hsa-miR-148a-3p(FC:2.0217,p=0.0363)、hsa-miR-192-5p(FC:2.0569,p=0.0239)表达量上调。结论:本研究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total RNA提取、文库构建与质检、差异miRNA分析筛选得到PDAC组vs PPN组vs Ctrl间共同差异表达的miRNA(hsa-let-7f-5p、hsa-let-7g-5p、hsa-miR-148a-3p、hsa-miR-192-5p),随后通过 TaqMan 探针法证实了上述miRNA在不同分组之间的鉴别诊断价值,实现了对PDAC组、PPN组及Ctrl组的鉴别诊断。第二部分 CT影像组学在胰腺癌分期中的价值研究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在PDAC分期中的价值研究。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经病理证实的71例PDAC患者,男39例,女32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1.55岁,分为31例早期PDAC(PDACES)与40例晚期PDAC(PDACLS)。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增强检查,评估以下CT征象:病灶位置、形态、边界、质地、钙化、胰胆管扩张、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选取CT增强的动脉期与门脉期,采用ITK-SNAP软件分割病灶,通过Analysis Kit软件(version V3.0.0.R,GE Healthcare)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studentt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最大相关最小冗余法筛选变量,利用筛选得到的变量并采取随机森林法建模,分析影像组学模型在胰腺癌分期中的诊断价值,并采用10倍留-组交叉验证法验证模型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结果:1.71例PDAC均为单发,平均直径为3.60±1.11cm,42例位于胰头颈部,29例位于胰体尾部,37例呈类圆形,34例呈分叶状,64例病灶边界模糊,肿瘤质地以实性为主(62,87.3%),仅有2例发生钙化,病灶可见下列伴发征象:主胰管扩张(45,63.4%)、胆管扩张(25,35.2%)、血管侵犯(37,52.1%)、淋巴结转移(40,56.3%)及远处转移(24,33.8%);2.通过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每一期各自提取出396个影像组学特征,分为6大类:42个直方图特征、180个RLM特征、10个Haralick特征、11个GLSZM特征、144个GLCM特征、9个形态学特征;经过一系列特征筛选,最终保留9个影像组学特征(aCorrelationangle 13 5 offset4、pCorrelationangle90offset7、aCorrelationangle45offset7、aGLCMEntropyAllDirectionoffset4SD、aCompactness2、aGLCMEntropyAllDirectionoffset7SD、pCompactness2、aInverseDifferenceMomentAllDirectionoffset4SD、pHighGreyLevelRunEmphasisAllDirectionoffset4)。随后采用随机森林法建模,影像组学模型在胰腺癌分期中的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9;最终采用10倍留-组交叉验证法验证模型,其诊断的平均曲线下面积为0.75,证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结论: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可用来实现PDAC的分期。第三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与胰腺癌CT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目的:PDAC的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较高,在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与预后评估中十分重要。分化程度较差的PDAC发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及远处转移的概率较高。本研究结合CT影像表现与术后病理结果对PDAC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估(有无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试图探讨血清外泌体miRNA与PDAC宏观CT征象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经病理证实的71例PDAC患者,男39例,女32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1.55±8.53岁。结合CT影像表现与术后病理结果对PDAC生物学行为评估,验证了 PDAC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有无血管侵犯及有无远处转移分组中下述血清外泌体miRNA的差异表达情况:hsa-let-7f-5p、hsa-let-7g-5p、hsa-miR-148a-3p、hsa-miR-150-5p、hsa-miR-370-3p、hsa-miR-451a、hsa-miR-192-5p、hsa-miR-151a-3p、hsa-miR-15b-5p。结果:1.较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组比,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组中的hsa-let-7f-5p(FC:2.4434,p=0.0033)、hsa-let-7g-5p(FC:2.7489,p=0.008)、hsa-miR-148a-3p(FC:2.5898,p<0.0001)、hsa-miR-192-5p(FC:3.4084,p=0.0059)表达量上调;第二轮验证中的FC值分别为1.8956(p=0.0474)、1.9943(p=0.0321)、2.4314(p=0.0041)、2.2885(p=0.008);2.较无血管侵犯比,有血管侵犯组中的hsa-let-7f-5p(FC:2.6992,p=0.0003)、hsa-let-7g-5p(FC:3.4847,p=0.0007)、hsa-miR-148a-3p(FC:2.3631,p=0.0003)、hsa-miR-192-5p(4.1086,FC:p=0.002)表达量上调;第二轮验证中的FC值分别为2.5846(p=0.0065)、2.1820(p=0.0234)、2.0217(p=0.0363)、2.0569(p=0.0239);3.较无远处转移组比,有远处转移组中的hsa-let-7f-5p(FC:2.3580,p=0.0023)、hsa-let-7g-5p(FC:3.0590,p=0.0021)、hsa-miR-148a-3p(FC:2.0043,p=0.0029)、hsa-miR-192-5p(FC:3.7171,p=0.0046)表达量上调;第二轮验证中的FC值分别为3.2456(p=0.0269)、3.1268(p=0.0178)、2.1939(p=0.1577)、2.5922(p=0.0285)。结论:血清外泌体 miRNA(hsa-let-7f-5p、hsa-let-7g-5p、hsa-miR-148a-3p、hsa-miR-192-5p)是PDAC有无血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评估中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宋亚邛[8](2021)在《VEGF、TGF-β1、CA19-9、CA242和DKK1联合检查对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胰腺癌在临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等特征,病人五年内生存率在5%以下。胰腺癌早期阶段缺乏特异性症状,漏诊率最高可达71%。较多病人确诊时病情已发展为中晚期,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病死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尽早准确诊断胰腺癌,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五年内生存率可提高到46%以上。因此,尽早准确诊断胰腺癌,明确分期情况,是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的关键。近年来肿瘤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和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1)等在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和分期预测中受到广泛关注。单一指标检测存在局限性,联合检测能极大程度提高诊断准确率。本次研究将分析VEGF、TGF-β1、CA19-9、CA242、DKK1联合检查的诊断价值,旨在为临床胰腺癌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胰腺癌患者49例进行研究,记作病例组,另取健康者57例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所有选取对象知情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协议书,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通过对血清标本采集和处理,血清学指标水平检测,比较两组血清VEGF、TGF-β1、CA19-9、CA242和DKK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Logistic回归分析VEGF、TGF-β1、CA19-9、CA242和DKK1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分析血清VEGF、TGF-β1、CA19-9、CA242、DKK1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使用SPSS21.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检验标准P<0.05。结果病例组CA19-9水平(334.41±24.58)U/mL高于对照组(10.26±1.32)U/mL;VEGF水平(378.49±138.42)ng/L高于对照组(178.65±35.47)ng/L;TGF-β1水平(32.14±2.64)μg高于对照组(11.65±2.44)μg;CA242水平(221.64±26.95)U/mL高于对照组(10.69±3.96)U/mL;DKK1水平(5.12±2.16)ng/mL高于对照组(2.09±0.68)ng/mL,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RGF水平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无关(P>0.05),和TNM分期相关(P<0.05);TGF-β1水平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无关(P>0.05),和TNM分期相关(P<0.05);CA19-9水平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和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肿瘤部位相关(P<0.05);CA242水平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无关(P>0.05),和TNM分期相关(P<0.05);DKK1水平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TNM分期均无关(P>0.05)。TGF-β1、VEGF、DKK1、CA242、CA19-9以及pre-1的ROC下曲线面积分别为0.909、0.896、0.785、0.847、0.895、0.951。TGF-β1、VEGF、DKK1、CA242、CA19-9以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85.70%、81.63%、79.59%、77.55%、75.50%,95.92%;特异度分别为94.74%、96.49%、89.47%、91.23%、96.49%、94.74%;准确度分别为90.57%、89.62%、84.91%、84.91%、86.79%、95.28%。结论胰腺癌患者VEGF、TGF-β1、CA19-9、CA242和DKK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同时VEGF、TGF-β1、CA19-9、CA242和DKK1表达水平和胰腺癌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疾病分期的有效依据。各项指标单独检测对于胰腺癌的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但5项指标联合检测能够进一步提升敏感度和准确度,应用价值较高。

刘淞淞[9](2020)在《LncRNA RUNX1-IT1经RUNX1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胰腺癌恶性程度极高,据统计,患者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列第4位。由于胰腺癌起病隐匿,发展十分迅速,绝大多数患者在初诊时就已出现病灶的局部浸润和器官远处转移,这是胰腺癌高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胰腺癌进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对于理解胰腺癌致病机理以及提高胰腺癌诊治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长度大于200nt的多聚腺苷酸RNA,具有组织和疾病特异性,序列保守性高。近年来发现,在胰腺癌中,存在着大量表达失衡的LncRNAs。由于LncRNAs广泛被转录,仍然有大量的LncRNAs功能未被注释,其在肿瘤中扮演的角色尚不清楚。因此,挖掘胰腺癌相关的LncRNAs并阐明其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成为了当前胰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鉴于此,我们首先采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检测了胰腺癌中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提示:与正常胰腺相比,胰腺癌组织中LncRNA RUNX1-IT1的表达明显上调。经数据库(NCBI)检索发现:RUNX1-IT1长度约为1502bp,定位于人类21号染色体。RUNX1-IT1于2017年在卵巢癌中报道,此研究发现RUNX1-IT1可以作为判别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标志物之一,高表达的卵巢癌患者无瘤生存时间更短,其肿瘤复发风险亦相对较高。近期有研究报道RUNX1-IT1在肝癌和结直肠癌的表达下调,细胞功能实验表明RUNX1-IT1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凋亡。总的来说,目前RUNX1-IT1在肿瘤中的研究并不多,更深层次的调控机制未见报道,其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意义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我们拟通过临床检测及分析,体内外功能实验,下游靶点的高通量测序及转录调控等多层次对RUNX1-IT1进行解析,以明确RUNX1-IT1在胰腺癌的作用及机制。RUNX-IT1是从邻近基因RUNX1的内含子中转录出来的LncRNA,研究表明LncRNAs可通过调控邻近基因的表达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RUNX1是血液系统中的重要转录因子,其异常表达与造血功能异常和髓系白血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RUNX1在实体瘤中异常表达,可通过抑癌或促癌作用,双向调节恶性肿瘤的进程。因此我们推测,LncRNA RUNX1-IT1在胰腺癌中会不会通过作用于邻近基因RUNX1从而发挥生物学效应呢?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集中在RUNX1-IT1是否能通过影响RUNX1的表达和功能从而促进胰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等过程。结合临床样本,分析RUNX1-IT1及邻近基因RUNX1在胰腺癌临床预后中的作用。另外,鉴于二者的表达相关性,通过高通量筛选并阐明二者的共同下游靶点也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最后,基于我们的临床分析和机制研究,有望阐明RUNX1-IT1促进胰腺癌进展的作用机制,为胰腺癌诊治提供新靶点。目的1.明确RUNX-IT1及RUNX1在胰腺癌的表达及意义,评价RUNX1-IT1及RUNX1是否可作为胰腺癌独立预后评价指标。2.在细胞水平明确RUNX1-IT1的细胞表型以及是否经RUNX1发挥生物学效应。同时构建裸鼠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并在动物水平上验证RUNX1-IT1/RUNX1信号轴对胰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3.阐明RUNX1-IT1影响胰腺癌进展的下游调控网络和关键分子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RUNX1-IT1上调RUNX1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RUNX1-IT1/RUNX1共同调控下游靶点C-FOS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高通量基因芯片(Affymetrix HTA2.0 Array)筛选技术检测了胰腺癌中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联合GEO数据库集(GSE15471,GSE16515),共同筛选出胰腺癌差异表达的关键分子RUNX1-IT1。通过采用荧光定量PCR(q PCR)和组织免疫原位杂交(ISH)等技术验证RUNX1-IT1在胰腺癌临床多中心样本中的表达情况。2.根据原位杂交的评分结果把胰腺癌患者分为RUNX1-IT1高低表达两组,统计两组病例间在病理分化、临床分期及患者预后等临床资料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RUNX1-IT1是否可作为胰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3.在细胞水平探究RUNX1-IT1的生物学功能。首先,采用q PCR检测RUNX1-IT1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选择表达水平较高的细胞系进行基因沉默实验。在胰腺癌细胞中转染RUNX1-IT1 silencer下调其表达,并采用CCK8,Ed U,细胞划痕,Transwell等方法检测RUNX1-IT1在细胞增殖以及侵袭迁移等方面的作用,明确RUNX1-IT1的细胞表型。4.在体内水平检测RUNX1-IT1介导的原位肝转移能力。通过在裸鼠胰腺上接种RUNX1-IT1沉默的PANC-1稳转株细胞,构建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并通过小动物核磁共振技术和HE染色明确胰腺癌最常见的腹腔肝转移情况和转移灶的病理特征。5.明确RUNX1-IT1经RUNX1发挥生物学功能。首先,通过免疫组化(IHC)检测RUNX1在胰腺癌临床多中心样本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RUNX1的表达在患者临床资料中的意义。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亚组生存分析明确RUNX1-IT1和RUNX1在胰腺癌临床样本中的表达关联和预后价值。其次,通过q PCR,western blot,双荧光报告基因(reporter gene),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等技术明确RUNX1-IT1上调RUNX1的分子机制。最后,通过构建RUNX1-IT1和RUNX1相关的慢病毒稳转细胞系,在体内外水平明确RUNX1-IT1是否经RUNX1发挥生物学效应。6.探究RUNX1-IT1与RUNX1的共同下游靶点。首先,通过RNA结合蛋白的免疫共沉淀实验(RIP)明确RUNX1-IT1和RUNX1在体内的表达结合情况;其次,通过RNA-seq以及GSEA分析筛选RUNX1-IT1和RUNX1共同下游靶点,进一步采取q PCR,western blot以及细胞功能实验明确二者是否能够通过共同靶点C-FOS影响胰腺癌增殖及侵袭迁移。最后,采取免疫组化实验明确RUNX1-IT1/RUNX1/C-FOS信号轴在胰腺癌临床样本中的表达情况。7.明确RUNX1-IT1介导的RUNX1调控下游靶点C-FOS的分子机制。通过构建报告基因和CHIP等实验,阐明RUNX1-IT1通过结合RUNX1从而促进其对C-FOS启动子转录激活的调控机制。结果1.RUNX1-IT1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通过分析多个中心的胰腺癌表达微阵列(GEO:GSE132956,GSE16515和GSE15471,前2000个差异基因),联合筛选出胰腺癌中40个上调和23个下调的差异分子。在本课题中,我们集中分析了40个上调分子,因为它们更具有用作早期诊断标记或干预靶点的潜力。通过基因注释,发现RUNX1-IT1是上调基因中唯一的LncRNA,其它均为蛋白编码基因。采用在线编码评估工具进一步核实RUNX1-IT1的编码潜力,结果显示RUNX1-IT1缺乏蛋白质编码能力(编码概率能力:0.17;结果小于0.364为非编码序列;http://lilab.research.bcm.edu/cpat/)。接下来,q PCR结果表明:相对于癌旁组织,RUNX1-IT1在胰腺癌的表达量显着上调;采用免疫原位杂交实验检测了RUNX1-IT1在3个临床中心的175个胰腺癌和13个胰腺样本中的表达情况,统计发现RUNX1-IT1在胰腺癌临床多中心组织样本中显着高表达,此结果与RUNX1-IT1在基因芯片中观察的结果一致。2.RUNX1-IT1在胰腺癌中高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RUNX1-IT1的组织原位杂交统计分析显示,RUNX1-IT1表达水平与胰腺癌的肿瘤分化程度(P=0.005)、淋巴结浸润程度(P=0.001)和临床分期(P=0.007)呈正相关。生存分析发现高表达RUNX1-IT1组与胰腺癌总体生存率下降密切相关(P<0.001)。此外,单因素分析表明,低分化(P=0.015),淋巴结转移(P=0.002),临床高分期(P=0.002)和RUNX1-IT1高表达(P<0.001)增加了癌症相关的死亡风险。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表明,RUNX1-IT1是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综上提示RUNX1-IT1可能在胰腺癌临床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3.下调RUNX1-IT1的表达可抑制胰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CCK8和Ed U等细胞增殖实验发现,相对正常组,敲低RUNX1-IT1组的胰腺癌细胞活性下降,细胞增殖能力减弱;细胞划痕和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发现敲低RUNX1-IT1组的胰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减弱。裸鼠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表明,在敲低RUNX1-IT1的动物组中,裸鼠肝脏表面上的转移灶数目显着减少,胰腺癌细胞的原位肝转移能力下降。这些数据提示RUNX1-IT1在体内外影响胰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过程。4.RUNX1在胰腺癌中高表达并影响胰腺癌的进展。首先,免疫组化实验表明RUNX1在胰腺癌中高表达,并且与临床患者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转移等指标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RUNX1可作为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细胞功能实验表明,下调RUNX1的表达后,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显着下降。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实验表明,在RUNX1敲低组,裸鼠肝脏表面上的微转移灶数目减少,胰腺癌细胞的原位肝转移能力下降。这些数据提示RUNX1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下调其表达可以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过程。5.RUNX1-IT1通过正向调控RUNX1的表达发挥生物学功能。首先,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胰腺癌组织中RUNX1-IT1与RUNX1 m RNA表达具有正相关。基于RUNX1-IT1原位杂交和RUNX1免疫组化的数据,进行亚组分析发现,RUNX1-IT1与RUNX1均为高表达组别的患者预后最差(P<0.001)。其次,在细胞水平沉默RUNX1-IT1后发现RUNX1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下调,提示RUNX1-IT1对于RUNX1可能具有表达调控关系。通过构建RUNX1启动子报告基因,并共转染RUNX1-IT1的过表达或者干扰载体,发现RUNX1启动子的荧光强度发生相应的上调或下调,提示RUNX1-IT1可以在转录水平对RUNX1启动子进行正向调控。CHIP实验发现,RUNX1启动子区域存在H3K27Ac的修饰,并且改变RUNX1-IT1的表达可以影响RUNX1启动子区域的H3K27Ac修饰水平。最后,体外功能回复实验发现,过表达RUNX1-IT1可以促进胰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迁移,下调RUNX1的表达后,RUNX1-IT1介导的促癌效应减弱;胰腺原位移植瘤结果同样发现在过表达RUNX1-IT1的细胞中,下调RUNX1的表达可以削弱RUNX1-IT1诱导的原位肝转移,提示RUNX1-IT1可通过RUNX1发挥促癌的生物学效应。6.明确C-FOS是RUNX1-IT1与RUNX1的共同下游靶点。基于RUNX1-IT1和RUNX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和功能一致性,我们拟研究二者是否共同参与下游基因的调控。首先,RIP实验发现RUNX1-IT1与RUNX1在胰腺癌细胞中呈现相互结合的状态,由此提示二者可能发挥类似的分子调控功能,作用于相同靶点。在下调RUNX1-IT1或者RUNX1后,分别行测序筛选下游靶点。通路富集分析(KEGG and GSEA)提示,RUNX1-IT1与RUNX1在胰腺癌中都参与了TNF信号通路的调节,通过二者共同的差异基因筛选发现C-FOS基因富集于TNF信号通路,且与RUNX1-IT1和RUNX1表达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并且q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RUNX1-IT1和RUNX1可以影响C-FOS的表达。接下来,采取细胞功能回复实验,发现敲低C-FOS的表达可以削弱RUNX1-IT1和RUNX1介导的促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能力。为了进一步评估RUNX1-IT1和RUNX1表达与C-FOS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胰腺癌组织中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RUNX1-IT1、RUNX1、C-FOS及下游分子MMP9和CCND1在胰腺癌临床多中心的组织样本中具有显着的表达相关性。这些数据提示RUNX1-IT1和RUNX1可能互相作用并参与到下游靶标分子C-FOS的调控,从而进一步影响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迁移等生物学过程。7.RUNX1-IT1通过结合并促进RUNX1对C-FOS基因的转录激活。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了转录因子RUNX1在C-FOS启动子中的结合位点,发现RUNX1与C-FOS启动子可能存在4个潜在结合位点。构建C-FOS启动子的野生型和突变型载体,进行报告基因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敲低RUNX1组中C-FOS野生型的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下降,而在RUNX1过表达组则呈现相反的模式。RUNX1-IT1沉默和过表达组也有类似的结果。同时,突变载体的报告基因和Ch IP-PCR实验发现RUNX1可以影响C-FOS启动子3个位点的转录活性。为了验证RUNX1与C-FOS启动子位点的结合是否需要RUNX1-IT1,我们再次进行了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发现在过表达RUNX1的组别中,下调RUNX1-IT1的表达,C-FOS启动子的活性明显减弱,表明敲低RUNX1-IT1的表达削弱了RUNX1介导的C-FOS启动子活性调控。并且Ch IP-PCR结果显示,敲低RUNX1-IT1降低了C-FOS启动子3个位点区域的RUNX1富集。这些结果表明RUNX1-IT1通过影响RUNX1与C-FOS启动子的富集调控C-FOS基因的转录。此外,基于上述结果促使我们想探究RUNX1-IT1是否可以作为独立的调控RNA,直接结合到C-FOS启动子位点上。采用Ch IRP实验,一种探测RNA与DNA相互作用的技术,我们分离出RUNX1-IT1结合的染色质DNA片段,并通过q PCR分析发现RUNX1-IT1与C-FOS启动子位点的直接结合率较低,表明RUNX1-IT1不能直接和C-FOS基因的启动子结合,需要通过与RUNX1作用从而发挥对C-FOS基因的转录调控。这一发现证实了RUNX1-IT1可能是RUNX1的转录协调因子。结论RUNX1-IT1在胰腺癌中可发挥促癌作用,参与调控胰腺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过程。RUNX1-IT1和RUNX1可作为评估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发现可能对胰腺癌的临床预后判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分子机制方面,RUNX1-IT1通过上调RUNX1的表达以及促进RUNX1对C-FOS基因启动子的富集,影响胰腺癌下游基因的表达和促进胰腺癌的进展。最后,新发现的RUNX1-IT1/RUNX1/C-FOS信号轴可能为阐明胰腺癌的作用机理和临床诊治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黄军,王启之,郑海伦[10](2020)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对胰腺占位性疾病诊断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对胰腺占位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胰腺占位性疾病且行EUS-FNA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EUS-FN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EUS-FNA穿刺病理阳性患者为观察组,EUS-FNA穿刺病理阴性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诊断,占位的部位、大小、性质,胰管扩张与否,穿刺次数等因素。结果 4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US-FNA,穿刺率100.00%,仅1例出现高淀粉酶血症,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无消化道出血、穿孔、胰腺炎、胆瘘、胰瘘等严重并发症,诊断准确性80.95%(34/42),敏感性78.57%(33/42),特异性100.00%(33/33),EUS-FNA在>60岁、临床诊断为肿瘤的患者穿刺阳性率明显高于≤60岁、临床诊断为非肿瘤的患者(P<0.05),而EUS-FNA穿刺阳性率在不同性别,不同部位、大小、囊实性或实性,胰管扩张与否,穿刺次数多或少,单纯行细胞学或联合病理学检查的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US-FNA对胰腺占位性疾病诊断安全、有效,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临床诊断为非肿瘤是EUS-FNA无法获得病理诊断的因素,而不受患者性别,占位部位、大小、囊实性或实性,穿刺次数,胰管扩张与否等因素影响。

二、35例胰腺癌临床诊断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5例胰腺癌临床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分析胰腺炎与胰腺肿瘤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
        1.2.2 其他检查
2 结果
3 讨论

(2)通过MeDIP-seq技术进行胰腺癌cfDNA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胰腺癌
    1.2 胰腺癌临床诊断与cfDNA甲基化
    1.3 胰腺癌其他临床诊断生物标志物
        1.3.1 血清学肿瘤标志物
        1.3.2 突变基因
        1.3.3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1.4 cfDNA甲基化研究的意义
        1.4.1 cfDNA研究进展
        1.4.2 cfDNA甲基化在肿瘤中研究与应用
    1.5 Me DIP-seq(Methylated DNA immunoprecipitation-sequencing)
    1.6 亚硫酸氢盐测序(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
第二章 实验材料
    2.1 实验主要试剂
    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耗材
    2.3 实验自配试剂配方
    2.4 实验引物与接头序列
第三章 胰腺癌患者血浆样本cfDNA Me DIP-seq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2.1 血浆的分离
        3.2.2 提取血浆内的cfDNA
        3.2.3 cfDNA建库
        3.2.4 外源Bio-λDNA的制作
        3.2.5 cfDNA文库样品Me DIP
        3.2.6 cfDNA MeDIP-seq文库纯化
        3.2.7 外源Bio-λDNA去除和cfDNA MeDIP-seq和input文库扩增
        3.2.8 扩增文库片段筛选(去除接头二聚体)
        3.2.9 Sanger测序质检
        3.2.10 上机高通量测序
        3.2.11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临床样品
        3.3.2 cfDNA定量结果
        3.3.3 cfDNA片段检测
        3.3.4 cfDNA MeDIP-seq和input扩增文库片段筛选
        3.3.5 cfDNA MeDIP-seq和input文库片段大小检测
        3.3.6 单克隆测序质检结果
        3.3.7 高通量测序数据的质量分析
        3.3.8 高通量测序数据的比对
        3.3.9 胰腺癌cfDNA全基因组甲基化谱分析
        3.3.10 胰腺癌患者的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
        3.3.11 胰腺癌患者CpG区域DMRs分析
        3.3.12 胰腺癌患者启动子CGI区域甲基化差异基因的鉴定
        3.3.13 候选高甲基化DMRs与公开的DNA甲基化数据的交叉验证
        3.3.14 PAAD患者与正常对照中8个探针的甲基化水平分析
    3.4 实验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胰腺癌差异甲基化基因位点验证
    4.1 前言
    4.2 实验方法
        4.2.1 PANC1细胞复苏
        4.2.2 PANC1细胞传代
        4.2.3 PANC1细胞冻存
        4.2.4 PANC1细胞基因组提取
        4.2.5 人血液基因组提取
        4.2.6 基因组亚硫酸盐转化
        4.2.7 亚硫酸氢盐测序(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
    4.3 实验结果
        4.3.1 Sanger测序结果
        4.3.2 单克隆甲基化分析结果
    4.4 实验小结与讨论
总结、讨论与展望
    总结
    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新自身抗体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2.1.1 血清免疫印迹(WB)
        2.1.2 质谱技术鉴定未知蛋白
        2.1.3 蛋白原核表达纯化
        2.1.4 蛋白质芯片高通量检测
        2.1.5 间接ELISA
        2.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胰腺癌研究背景
        2.2.1 胰腺癌基本特征
        2.2.2 胰腺癌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2.2.3 胰腺癌临床诊断
    2.3 川崎病研究背景
        2.3.1 川崎病的基本特点
        2.3.2 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2.3.3 川崎病的诊断
        2.3.4 川崎病的治疗
    2.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2.4.1 筛选并鉴定胰腺癌新自身抗体的重要意义
        2.4.2 筛选并鉴定川崎病新自身抗体的重要意义
3 对已报道的所有胰腺癌自身抗体靶向的抗原进行综合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检索方案
        3.1.2 胰腺癌自身抗原所参与的生理功能和通路分析
        3.1.3 胰腺癌自身抗原在细胞膜表达分析
        3.1.4 胰腺癌自身抗原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PPI)
        3.1.5 胰腺癌自身抗原蛋白PPI网络的核心子网络提取
        3.1.6 核心子网络中的自身抗原对胰腺癌患者的预后能力分析
        3.1.7 胰腺癌自身抗原蛋白在胰腺癌患者和健康人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胰腺癌自身抗体文献检索——共98个对应抗原蛋白纳入研究
        3.2.2 98个胰腺癌自身抗原的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
        3.2.3 23个胰腺癌自身抗原在细胞膜上有表达
        3.2.4 PPI抗原蛋白网络中提取得到2个核心子网络
        3.2.5 对核心子网络中自身抗原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
        3.2.6 核心子网络中自身抗原蛋白对胰腺癌患者的预后能力分析
        3.2.7 具有预后价值的自身抗原蛋白在胰腺癌患者和健康人中的存在显着的差异表达
    3.3 总结与讨论
4 胰腺癌新自身抗体对应的自身抗原初步筛选和鉴定
    4.1 实验试剂及配制
        4.1.1 实验试剂清单
        4.1.2 试剂的配制
    4.2 研究方法
        4.2.1 细胞扩大培养及全蛋白提取
        4.2.2 细胞系全蛋白免疫印迹(WB)
        4.2.3 质谱鉴定通过WB筛选得到未知抗原
        4.2.4 备选抗原蛋白表达纯化
    4.3 研究结果
        4.3.1 WB筛选、质谱鉴定得到可被胰腺癌血清识别的未知抗原
        4.3.2 候选胰腺癌自身抗原蛋白表达纯化
    4.4 总结与讨论
5 构建自身抗原蛋白芯片筛选平台
    5.1 实验试剂及配制
        5.1.1 实验试剂清单
        5.1.2 试剂的配制
    5.2 研究方法
        5.2.1 预点样点数条件摸索
        5.2.2 芯片实验体系浓度梯度变化
        5.2.3 芯片孵育实验中病人血清稀释比条件摸索
    5.3 研究结果
        5.3.1 选择预点样个数为30个点
        5.3.2 芯片实验体系浓度梯度符合正比变化
        5.3.3 选择血清稀释比为1:100
    5.4 总结与讨论
6 胰腺癌自身抗原芯片制备及其自身抗原蛋白高通量筛选
    6.1 实验试剂及配制
        6.1.1 实验试剂清单
        6.1.2 试剂的配制
    6.2 研究方法
        6.2.1 胰腺癌自身抗原蛋白点样列表
        6.2.2 胰腺癌自身抗原蛋白芯片点样阵列设计
        6.2.3 胰腺癌自身抗原芯片制备
        6.2.4 胰腺癌自身抗原芯片与胰腺癌血清孵育
    6.3 研究结果
        6.3.1 芯片点样后样品点状态观察
        6.3.2 蛋白芯片初步筛选验证胰腺癌自身抗原
    6.4 总结与讨论
7 候选自身抗体在胰腺癌诊断价值的分析及对应自身抗原的功能分析
    7.1 实验试剂及配制
        7.1.1 实验试剂清单
        7.1.2 试剂的配制
    7.2 研究方法
        7.2.1 血清ELISA
        7.2.2 ROC分析候选抗原对应的自身抗体在胰腺癌中的诊断能力
        7.2.3 ELISA结果散点图绘制及阳性率分析
        7.2.4 建立胰腺癌自身抗体联合诊断组合
        7.2.5 利用在线数据库分析胰腺癌自身抗原及其相互作用蛋白
    7.3 研究结果
        7.3.1 候选抗原对应的自身抗体在胰腺癌中的潜在诊断能力
        7.3.2 血清自身抗体联合诊断可以提高胰腺癌的检出率
        7.3.3 自身抗体靶向的3个HSP家族抗原蛋白参与的功能分析
    7.4 讨论与总结
8 川崎病新自身抗体对应的自身抗原的筛选和鉴定
    8.1 实验试剂
        8.1.1 实验试剂清单
    8.2 研究方法
        8.2.1 细胞培养
        8.2.2 细胞玻片制备及间接免疫荧光
        8.2.3 细胞全蛋白提取
        8.2.4 细胞全蛋白免疫印迹(WB)筛选川崎新抗原
        8.2.5 质谱鉴定被川崎血清识别的未知抗原
    8.3 研究结果
        8.3.1 川崎病自身抗原筛选的靶细胞的鉴定
        8.3.2 细胞全蛋白浓度测定
        8.3.3 WB筛选得到70 kDa处川崎病相关新自身抗原
        8.3.4 质谱鉴定得到HSP7C蛋白为川崎病相关的自身抗原
    8.4 总结与讨论
9 抗HSP7C抗体作为川崎病自身抗体的初步研究
    9.1 实验试剂及配制
        9.1.1 实验试剂清单
        9.1.2 试剂的配制
    9.2 研究方法
        9.2.1 抗HSP7C抗体ELISA实验设计
        9.2.2 抗HSP7C抗体ELISA检测
        9.2.3 抗HSP7C抗体与川崎病患者临床病症相关性分析
    9.3 研究结果
        9.3.1 川崎血清ELISA条件摸索
        9.3.2 抗HSP7C抗体可以作为KD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9.3.3 抗HSP7C抗体与川崎病患者临床病症相关性分析
    9.4 总结与讨论
10 川崎病感染相关新抗体的鉴定与研究
    10.1 实验试剂及配制
        10.1.1 实验试剂清单
        10.1.2 试剂的配制
    10.2 研究方法
        10.2.1 细菌全蛋白提取
        10.2.2 细菌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10.2.3 抗原蛋白质谱鉴定
        10.2.4 抗原蛋白表达构建
        10.2.5 候选抗原蛋白WB鉴定
        10.2.6 候选抗原蛋白分段蛋白的表达构建
        10.2.7 ELISA检测川崎病患者血清中抗细菌蛋白抗体滴度
        10.2.8 细菌抗体与川崎病患者临床病症相关性分析
        10.2.9 细菌蛋白G3P1抗原表位分析
    10.3 研究结果
        10.3.1 细菌蛋白可作为川崎病候选抗原蛋白
        10.3.2 35 kDa条带可作为川崎病候选抗原蛋白
        10.3.3 35 kDa候选抗原蛋白质谱分析
        10.3.4 候选抗原蛋白表达纯化
        10.3.5 G3P1为川崎病相关抗原蛋白
        10.3.6 G3P1抗原分段分析
        10.3.7 川崎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G3P1抗体高表达
        10.3.8 抗G3P1抗体与川崎临床病症的相关性
        10.3.9 G3P1线性抗原表位探索
    10.4 总结与讨论
11 课题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长链非编码RNA PTTG3P在胰腺癌细胞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LncRNA PTTG3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LncRNA PTTG3P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LncRNA PTTG3P/miR-132/212-3p/FoxM1 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四部分 FoxM1 转录调控lncRNA PTTG3P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小结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创新点
    三、潜在应用价值
综述 长链非编码 RNA 在胰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预后临床观察及证候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治疗中晚期胰腺癌概述
        1 西医治疗策略
        2 中医治疗概述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治疗策略
    综述二 胰腺癌证候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2 样本量估算
        3 研究方案
        4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6 随访计划
        7 统计分析
        8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特征
        3 生存分析
        4 生活质量
        5 证候特征与生存情况
讨论
    1 临床资料分析
    2 生存分析
    3 预后因素分析
    4 生活质量分析
    5 证候分析
    6 不良反应
    7 不足与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6)胰腺癌—抑郁症证型及影响因素分析及作用机制的整合药理学网络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胰腺癌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胰腺癌患者抑郁发生机制的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结论
第二章 胰腺癌-抑郁症相互影响机制的整合药理学网络预测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胰腺癌患者基本情况收集表
    附录2: 证候资料收集表
    附录3: 抑郁自评量表(SDS)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血清外泌体miRNA和影像组学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胰腺癌早期诊断研究现状及中医药在胰腺癌诊疗中的进展
        1.1 胰腺癌临床诊断现状
        1.2 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癌诊断中进展
        1.3 影像学用于胰腺癌诊断的研究进展
        1.4 中医药诊治胰腺癌研究进展
    2 外泌体源性miRNA及影像组学在胰腺癌诊断中的现状与研究
        2.1 外泌体源性miRNA在胰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2.2 影像组学在胰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2.3 总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对胰腺良恶性疾病鉴别的价值分析
    1 前言
    2 总体研究方案
    3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筛查材料与方法
        3.1 临床样本入组
        3.2 血清样本处理与准备
        3.3 外泌体分离
        3.4 外泌体的鉴定
        3.5 外泌体Total RNA抽提
        3.6 外泌体Total RNA质检
        3.7 Small RNA文库构建
        3.8 文库质检
        3.9 上机测序
        3.10 生物信息分析
    4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验证材料与方法
        4.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步骤
    5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筛查结果
        5.1 临床样本入组
        5.2 外泌体的分离与鉴定
        5.3 外泌体Total RNA抽提与质检
        5.4 Small RNA文库构建与质检
        5.5 生物信息分析
    6 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相关的血清外泌体miRNA验证结果
        6.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6.2 目标miRNA的筛选
        6.3 第一轮定量验证
        6.4 第二轮定量验证
    7 PDAC_(ES) vs PDAC_(LS)血清外泌体差异miRNA的筛查与验证
        7.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7.2 PDAC_(ES) vs PDAC_(LS)血清外泌体差异miRNA的筛查
        7.3 目标miRNA的筛选
        7.4 PDAC_(ES) vs PDAC_(LS)血清外泌体差异miRNA的验证
    8 讨论
    9 小结
第三部分 CT影像组学在胰腺癌分期中的价值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胰腺癌分期标准
        2.2 临床样本入组
        2.3 CT检查方法
        2.4 图像分析
        2.5 肿瘤图像分割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2.6 影像组学特征的筛选与模型建立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CT图像分析结果
        3.2 影像组学特征筛选
        3.3 影像组学特征建模与验证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血清外泌体miRNA与胰腺癌CT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样本入组与准备
        2.2 CT检查方法
        2.3 图像分析
        2.4 统计学分析
    3 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外泌体miRNA的验证
    4 胰腺癌血管侵犯相关血清外泌体miRNA的验证
    5 胰腺癌远处转移相关血清外泌体miRNA的验证
    6 讨论
    7 小结
研究的创新、成果、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VEGF、TGF-β1、CA19-9、CA242和DKK1联合检查对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9)LncRNA RUNX1-IT1经RUNX1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RUNX1-IT1 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相关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下调RUNX1-IT1 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RUNX1-IT1经RUNX1 发挥生物学效应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C-FOS为 RUNX1-IT1和RUNX1 的共同下游靶点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节
第六章 RUNX1-IT1 通过RUNX1 影响C-FOS的转录激活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转录因子RUNX1与实体瘤相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对胰腺占位性疾病诊断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诊断标准
    1.5 EUS-FNA仪器与操作步骤
    1.6 结果判定
    1.7 观察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胰腺占位性疾病诊断结果
    2.2 EUS-FNA对胰腺占位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
    2.3 EUS-FNA对胰腺占位诊断价值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四、35例胰腺癌临床诊断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析胰腺炎与胰腺肿瘤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J]. 张旭鸣. 世界复合医学, 2021(10)
  • [2]通过MeDIP-seq技术进行胰腺癌cfDNA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筛选[D]. 李圣玥. 西北大学, 2021(12)
  • [3]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新自身抗体的筛选[D]. 周雅彬.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4]长链非编码RNA PTTG3P在胰腺癌细胞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唐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生存预后临床观察及证候相关研究[D]. 王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胰腺癌—抑郁症证型及影响因素分析及作用机制的整合药理学网络预测研究[D]. 贺忠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血清外泌体miRNA和影像组学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D]. 任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VEGF、TGF-β1、CA19-9、CA242和DKK1联合检查对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D]. 宋亚邛.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9]LncRNA RUNX1-IT1经RUNX1促进胰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刘淞淞.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10]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对胰腺占位性疾病诊断价值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黄军,王启之,郑海伦.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0(08)

标签:;  ;  ;  ;  ;  

35例胰腺癌临床诊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