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业建筑更新改造——以沉阳低压开关厂为例

城市工业建筑更新改造——以沉阳低压开关厂为例

一、都市产业类建筑的更新与改造——以沈阳低压开关厂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邢程[1](2021)在《基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的沈阳工业旅游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旅游活动是近几年新兴起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作为弘扬工业文化精神的重要空间载体,工业旅游活动具有传播工业文化精神的作用。沈阳是举世瞩目的工业之都,拥有悠久灿烂的工业文明,通过工业旅游活动的开展,能够了解沈阳工业浓郁的工业文化,使参与者对沈阳工业文化产生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政府出台多项工业旅游相关政策,国家对弘扬工业文化,提升工业文化自信表现出高度的重视。为了整体提升工业文化自信,开展工业文化元素浓郁的工业旅游活动,即能够展示出沈阳百年工业历史,又能弘扬和传播工业文化,因此,依托工业旅游项目,弘扬沈阳特色工业文化,提升工业文化自信迫在眉睫,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视角下对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与空间布局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视角下构建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对沈阳工业文化的历史进行分析整理,梳理出三种工业文化,即沈阳民族传统工业文化、沈阳铁西奉献精神文化和沈阳现代大国工匠文化。将沈阳工业文化要素融入到构建的遴选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的构成因子中,再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沈阳工业旅游评价体系,确定评分方法。其次,对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进行普查、遴选与评价。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性普查,根据沈阳工业文化构成要素对普查结果进行遴选,遴选出31个具有浓郁工业文化内涵的资源,利用层次分析法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视角下构建工业旅游评价体系,对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最终选取20个即有丰富的工业文化又适合开展工业旅游的资源。最后,分析沈阳工业旅游空间分布及现状问题,得出资源分布凌乱缺乏合理规划、缺乏工业文化特色路线、未能展示沈阳工业文化特色的问题,针对空间布局问题,提出构建“一轴串联、四大主题、多点带动”的布局结构和三大功能分区,针对不同游客需求,设计出工业旅游专属游览路线,并提出将沉浸式互动、文创故事、注重科普教育的方式融入传统发展模式,对发展模式进行进一步优化,最后提出实施保障策略,助力提升工业文化自信。通过充分挖掘沈阳浓郁的地域工业文化,将沈阳市内的工业旅游项目与沈阳工业文化内涵进行深度融合。目的在于通过开展工业旅游活动,更好的传承工业精神,弘扬传统工业文化,对提升民族工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刘洋[2](2021)在《基于价值要素的沈阳市历史建筑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梳理了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缘起及制度、法规体系制定等保护工作进展和成果。并在其基础上结合对我国现行历史建筑保护制度与措施等存在不足和矛盾进行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实际保护工作中缺乏科学、具体和系统地指引。面对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各地历史建筑屡遭破坏等现象,国家到地方层面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愈加重视。近年来广州、宁波、济南等城市陆续开启“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编制工作,尝试从管理、规划等角度更好地指引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进行。并均在编制中提出提取历史建筑“价值要素”,以深入挖掘历史建筑特色及价值,并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科学指引的保护思路。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将“价值要素”引入历史建筑实际保护中,以期能更为具体和全面地指引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进行,进而使历史建筑更加适应时代发展并更好地延续其价值与特色。而为更全面掌握目前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情况,本文对国内外历史建筑保护既有研究展开了详细梳理与分析。目前国内既有研究多针对历史建筑保护中某一项内容或问题进行探讨,而在整体保护策略和理论研究方面则有所欠缺。各研究内容之间缺乏一定系统性与关联性,难以全面指导历史建筑保护。而本文则期望通过探究“价值要素”提取以明晰历史建筑价值所在,从而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供更加具体和明确指引。并通过“价值要素”为引衔接历史建筑保护的主要内容,构建较为科学、完整的保护体系。该研究应可为目前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在制度、措施及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与空白提供一定补充。并可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策略,以解决其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矛盾。在主要研究内容上,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基于“价值要素”的历史建筑保护必要性研究。通过以沈阳市历史建筑为例,采用“以点带面”研究方法对其基本概况、形成与发展历程及现状主要问题进行全面梳理与研究。掌握沈阳市历史建筑整体概况及论证基于“价值要素”的历史建筑保护研究必要性,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基础部分。第二部分,价值要素提取与分级研究。基于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构建价值要素提取技术路线,并以沈阳市历史建筑为例探讨提取的具体流程与方法。即基于历史研究和现场勘查等方式分析评估不同历史时期沈阳市历史建筑时代特征与价值,以提取其价值要素。并通过构建价值要素承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保护难度评估标准将价值要素划分为不同保护级别,使基于价值要素的历史建筑保护方式更灵活并更具可操作性。第三部分,基于价值要素的保护体系构建。通过探究价值要素与历史建筑保护所涉及的本体保护、周边环境维护及保护利用等主要内容的衔接,从而构建更为具体、完整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第四部分,应用与不足。以浪速馆旧址为例对本文在要素提取及保护体系构建等方面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宜性与不足进行分析,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刘莉娟[3](2021)在《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标准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建筑是展现和传承一个城市文化的重要物质,是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迈向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建筑应当与时俱进,在当代更好的发挥其自身价值,为城市的更新发展增添色彩。近年来,沈阳市政府也逐步加强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高度重视,但目前有关沈阳历史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却依旧十分匮乏,现有的《沈阳市历史建筑认定办法》建立在较为宏观的基础之上,该办法确立了沈阳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并将其分为3类分别提出了保护的要求及策略,但由于针对每一类历史建筑所提出的保护要求及策略较为宏观,因此并不能很好的为沈阳历史建筑后期的保护利用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有针对性的指导,这将会对历史建筑后期的实际保护利用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当前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落实较为缓慢,大量存在的历史建筑仍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其丰富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认识与利用,未能与广泛活跃的社会生活发生紧密的联系,导致沈阳的历史文化环境在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中逐渐消失,因此怎样适宜的对沈阳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利用,使其在当今时代更好的发挥其活力,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促进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为核心,依据现行历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理论,在对沈阳历史建筑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充分把握其整体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符合沈阳历史建筑自身情况的保护利用评价标准,并以沈阳市第一批较为典型的历史建筑为实例进行标准的可操作性应用,从而对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标准的建立进行探索。通过此评价标准可以对沈阳历史建筑的价值及现状保存状况进行全面认识掌握,为后期沈阳历史建筑实际的保护利用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科学、客观、有针对性的建议和依据,同时也为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标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本文由5章组成,第1章阐明研究背景,归纳总结国内外既有研究,解析历史建筑相关概念,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界定研究内容,并搭建了研究框架。第2章从沈阳历史建筑的历史演进、建筑特征、价值构成、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4个角度分别进行梳理,对沈阳历史建筑的整体情况进行掌握。第3章从评价目的与内容、指标体系构建、评分标准与方法、等级划分和措施提出等程序构建了一套符合沈阳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评价标准。第4章选取沈阳市第一批典型历史建筑对评价标准进行可操作性应用,进一步对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第5章对沈阳地方标准到全国标准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并对本文的研究成果与不足进行总结,对评价标准的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张梦恬[4](2020)在《城市改造中废旧工业厂区的再利用研究 ——以沈阳铁西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以来,我国加强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再利用的决策部署,推动了废旧工业厂区再利用的进程。沈阳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在我国工业的发展道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铁西区作为沈阳市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同样也面临着城市改造进程中被开发再利用这个问题。本文针对沈阳市铁西区废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再利用进行研究。目的是丰富沈阳市废旧厂房再利用改造理论研究视角,为沈阳市工业废旧厂房改造案例调研提供数据支撑。首先,以理论基础研究为切入点,分析废旧工业厂区再利用相关理论概念及关系,通过对铁西区工业改造项目及废旧工业厂区的实地现状调研,提出铁西区工业遗存现实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其次,根据沈阳市的城市特点,提出适用于沈阳市铁西区废旧工业厂区再利用的设计原则及改造模式,在分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提出具体针对问题的改造策略,为接下来的设计案例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基于沈阳市废旧工厂区再利用现状问题及再利用策略,进行设计案例实践研究,以沈阳市铁西区电机厂为例,进行实地调研并进行改造研究,参考论文提出的设计思路和改造策略,并以成果进行展示。通过本文研究对城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人文生活等多方面发挥作用,为老工业城市改造发展过程中废旧工业厂区的再利用提供理论参照。

周澎[5](2020)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向“退二进三”的目标升级,对高科技的技术进行开发和引用,城市的类型也从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城市”向后工业时代的“消费城市”转化,进而带来城市中旧工业难以生存的情况,传统工业逐渐衰败,面对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将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相协调?如何在遵循原真性的原则下发挥其最大的使用价值?这些问题都是现实中急需解决的。本文以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设计手法研究为核心,结合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实例为主体研究对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追溯与建构,第二部分梳理西安工业建筑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并展开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再利用具体实例现状调研与分析,第三部分总结具体改造设计方法。第一部分由前两章基础理论研究内容构成,第一章首先分析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旧工业建筑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梳理相关宪章与理论的发展,确定选题依据与目标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整体方法与框架。第二章则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再利用理论基础与发展,界定了相关概念,结合再利用动因,分析其改造由“静态”保护理念向多层级的保护与利用理念的转变,在遵循改造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不同旧工业建筑改造类型与方式。第二部分为全文核心部分,其中第三章梳理了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沿革,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演进过程与旧工业建筑遗存的分布,结合现状遗存整体分布情况,重点研究三个典型片区的具体优势与存在问题,进而分类总结了西安旧工业建筑空间现状类型特征与相应改造再利用设计模式。第四章与第五章内容展开两个具体旧工业建筑片区空间改造实证研究,分别从区位背景,建筑群体外部环境,单体建筑三个层面论述其空间特征,结合现状改造措施,以此为重点,分别提出相应的整体与单体改造策略,针对设计策略的基础研究,从整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方面提出相对应的改造再利用设计具体操作方法。最后为总结和思考部分,以西安具体旧工业建筑实例改造策略与设计手法为基础,结合经典案例,探讨有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操作语汇。

纪晓晴[6](2020)在《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沈阳市铁西区改造完成已有20余年,从功能定位来看,由过去的工业城区变成了现在的宜居城区;从空间布局变化来看,由鳞次栉比的厂厂相连,变成了现在高楼林立的密集住区。工业文化始终是铁西区最闪亮的名片,近些年来区政府致力于现有工业遗存“抢救式”的保护与更新,努力将铁西区打造成东北工业旅游的一面旗帜。但由于沈阳市铁西区大部分工厂地区搬迁和拆除,原有的工业特色的历史空间遭到破坏,对现存历史风貌区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工业遗存的保护迫在眉睫。本文以“特色历史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作为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出发,以传承铁西旧工业区传统工业文化为目标,来探讨铁西旧工业区现存特色历史空间在未来的保护和更新方向。国内外针对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单体的改造和整个厂区的更新方向,针对早期工业城市转型的研究侧重于对整个工业区从经济调整到产业更新的研究。沈阳市铁西区在本世纪初实施了东搬西建计划,开始了对工业企业和技术的改造。由于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建设发展的典型代表,因工业发展形成了城区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现存许多工业遗存因与城区现状功能定位不符而废弃闲置,导致片区活力不足,故选择了保护与更新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的这一角度角度来分析。论文采用总分的论文结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路。主要内容涉及铁西旧工业区历史空间特色的总结,对特色历史空间的现状情况的整合,以整个城区为研究范围,以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HUL)的主要理念为指导,对铁西区现有能体现工业时代特色的历史空间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宏观层面,参考现有的发展成熟的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和工业历史地段的保护发展策略,完善工业景观空间结构,延续铁西工业文脉,激发历史空间片区经济活力;微观层面,针对风貌区内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及工业景观提出具体保护与发展措施,为未来铁西旧工业区工业遗产的改造提供借鉴意义。

李响[7](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文中指出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一时段内,妥善接收城市并迅速恢复各项功能之后,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沈阳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对此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历史学为基础,兼用城市社会学、城市形态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以沈阳城建档案和当时报刊为主要资料,研究了这一时期沈阳城市的发展背景、历程、建设成果及其影响,并对这一时段的城市发展做出评价,以期为当今城市建设和深入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启示。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解放后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沈阳城市的恢复建设,为沈阳城市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沈阳解放后,沈阳军管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的完成了接收和管理工作,成为全国大城市接收的典范。在国家的支持和城市人民的努力下,沈阳恢复和新建了市内工厂,使其在规模上和技术上达到或超过建国前水平。在工业恢复的同时,残破的城市得以修复,社会重新运转并进一步走向安宁有序,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一时期的恢复建设,不仅壮大了沈阳工业经济实力,更为此后大工业发展计划的确立、规划和实施创造了条件。第二章论述了沈阳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的方针和计划是围绕工业化制定和实施的。基于国内外现实条件和沈阳自身基础,国家在此布置了较多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和配套项目。为与工业化建设相适应,沈阳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化也有了新的规划,将城市发展计划与工业建设协调起来。因此沈阳不仅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立了城市现代工业体系,而且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现代城市骨架结构,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的城市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历程。沈阳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市范围内形成了4个完整的工业区,完成建设项目近1500项,其中重点项目50多项,形成了以机床、电机电器制造工业和航空工业为核心的国家重工业基地。作为工业建设的载体,城市道路、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交通、供水、供电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公园、广场、文体场馆等公共空间丰富多样,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的呈现成为沈阳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沈阳被苏联专家誉为当时“中国八大城市之一,中国独一无二的大工业城市。”第四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的重构。随着工业建设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城市空间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形成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沈阳模式。从城市整体布局的调整出发,扩建成铁西和大东两个工业体系较为完整、生产规模宏大的工业区,新建陵北工业区和沈海工业区;配合工业发展,形成了南北两个文教区,教育科研机构规模和数量较为庞大;按照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布置调整了行政中心位置;逐渐形成了市、区、住宅区3层商业中心。城市以市政府为新的城市中心,构建了南北和东西轴线,沿轴线、铁路和陆路交通线向外拓展趋势明显。城市内部结构得到重构,外部形态得以扩展,重塑了沈阳作为东北工业化首位城市的空间形貌。第五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的更新。“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使中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一大步,也促进沈阳城市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出现了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城市水平相吻合的城市社会基层管理机制——单位制,城市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动,科学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符合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特征。在此基础上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丰富,这一过程不仅深刻反映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也映射在今天的生活范式中。第六章阐述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业绩成就了沈阳中国重工业第一城和东北首位城市的地位,也决定了城市发展方向;以工业建设为依托,沈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形貌得到重塑,也奠定此后城市发展格局结构;城市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也造就了辉煌的工业历史和独具魅力的工业精神。同时,这一时期沈阳城市发展也具有局限性,体现在城市建设落后于工业化,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设备与技术更新缓慢,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动力等,这些问题对当今城市发展也产生了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沈阳乃至东北城市发展史上的最重要时期,是巨大的更新也是辉煌的起点。在铭记昔日成就的同时,经验与教训均值得汲取,更需要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深思,寻求解决之道。要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沈阳,如何发挥辽宁精神,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研究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历程可获得借鉴和启示。

张玲[8](2018)在《城市更新中的工业现成品艺术研究 ——以沈阳为例》文中认为近些年,中国的大多数城市建设陷入“千城一面”的困局中,解决“千城一面”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重新发掘城市的固有文化。工业文化是老工业城市固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工业遗存为载体,本研究以沈阳为例,以工业遗存中现成物改造而成的现成品艺术为研究对象,围绕沈阳工业现成品改造情况、工业现成品艺术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在设置上的经验和不足三个问题点展开论述。研究结果弥补了国内学术界对于工业现成品艺术研究的忽略点,并为老工业城市的公共艺术研究提供案例参考。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运用了田野调查、分类和图像学方法:第一部分,运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考查了沈阳工业遗存的现状,调查的时间从2014年至今,了解沈阳工业现成品改造的情况,统计出工业现成品的分布地及数量,调查内容是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对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进行分类,根据功能、所处空间、传达内容的不同,将类别进一步细化,全面、整体地把握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涉及的具体领域和功能范畴;第三部分,解读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的改造方式及语义,借鉴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方法,从功能含义、惯例含义、象征含义逐层解读现成品所代表的特定语义,语义的解读为工业现成品找寻文化根源,为其改造提供文化支撑;第四部分,从环保、文化、经济、视觉四个维度深入发掘工业现成品艺术在老工业城市更新中的功用和价值,并根据沈阳近几年的改造实践总结出工业现成品艺术在设置上的经验和不足之处。通过研究发现,沈阳的工业现成品艺术主要集中于雕塑和公共设施两大领域,具体涉及到十三个类别,艺术改造的手法包括并置、堆叠、重置、集合、上色、借用六种,部分工业现成品蕴含特定的语义,因此对于这类现成品的选取和保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图像学方法深入挖掘这些工业现成品的语义信息,发现工业现成品艺术从四个维度对城市更新有助推作用:(1)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改造后的作品能承载城市的记忆;(3)通过将现成品的形象打造成符号经济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4)将工业现成品艺术塑造成城市标志物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因此,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在设置上的经验值得其它老工业城市借鉴,这包括为保存老工业城市独有特色和创造新颖景观而将工业废物转化为现成品艺术的创意性思维,而对目前现成品艺术设置中不尽完美之处的分析和揭示,也会对今后老工业城市升级改造过程中的艺术介入活动,起到良好的提示作用。

魏琰[9](2016)在《苏联援建对西安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影响的历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工场手工生产的生产模式开始席卷世界,带来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这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促使西方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工具由人机体的工具变为机械装置即工具机的工具以后,发动机取得了独立的、完全摆脱人力限制的地位”[1],机器作为工具,从出现开始就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是人类近代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在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不仅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且引发社会关系的变革,人类社会开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城市从封建手工城市逐步向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转化,开启了人类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之后,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建设中都重视对工业的建设,M.D.布瑞斯指出“在全世界,工业化已成为本世纪中叶(1)一个使人着魔的字眼。”[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制定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生产的工业化道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经济转入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后提出的第一个宏伟目标。1950年中苏同盟关系确立,其后苏联同意帮助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体系,并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建设“156项工程”,开始对中国展开大规模援助。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五”时期,西安被列为全国新的重工业中心城市之一,大批苏联援建工业项目在西安设立,在苏联援助西安建设过程中,苏联社会主义理念的城市建设设计理论和原则、建设程序和方法,以及经济技术指标,影响了西安现代城市建设,包括城市规划、工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工业建筑、居住建筑,以及建筑技术和管理等城市建筑发展的各个方面。在苏联援助的时代背景下,西安开始由中国典型传统手工业商贸城市向现代化工业城市转变,奠定西安当代城市的格局基础。本论文从五部分进行阐述: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解释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和视角,归纳了苏联援建中国的研究现状,同时确定了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第二章研究苏联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城市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工业化发展政策和意识形态对城市建设理论形成的影响,以及苏联在城市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和工业化理想的建设特征;第三、四章从梳理西安城市传统城市格局入手,分析手工业时期城市发展历程和特征,进而分析苏联援助建设的工业化时期西安城市工业空间建设和转变,以及形成的工业城市规划、工业区规划和工业建筑、居住建筑等方面建设特征;第五章对苏联援助建设的中国其他城市规划活动进行历史比较,梳理、归纳与总结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与苏联影响的源流关系,即中国现代城市发展与建设呈现出与苏联关联与交集特征,显现为具有苏联印迹的城市范型;第六章提出苏联援助建设引入的社会主义城市理论在当代城市发展构建中的价值与启示,虽然苏联理论在中国城市建设引入移植中出现问题和冲突,但还需对苏联援助建设给予价值肯定,其中部分设计理念依旧对当今社会的城市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第七章对苏联援建时期西安城市规划历史特征进行全面总结,并探讨了后续研究方向。

孙鸿金[10](2012)在《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文中提出近代沈阳,作为清王朝陪都、自开商埠城市和满铁附属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形态,其城市的历史变迁颇具典型性、代表性。近代沈阳的历史主要沿着两条基本的脉络发展:一是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社会转化,这种转化是历史的自然过程;另一条则是由一座独立的封建都城变为半殖民地城市,这是外国资本主义强加给这个城市的,是城市政治地位的变化。与此相适应,沈阳的近代城市建设也相应表现出两条主要的脉络: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城市向新兴资本主义开放的、多方位的城市文化形式进化;另一条则是纯粹的外国建设模式的直接输入,这两条脉络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进交融。本文以1898——1945的时间跨度为限,以近代沈阳城市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沈阳城市的近代化历程,归纳城市发展演进的特点和影响沈阳城市近代化发展的因素。全文分共七部分。绪论,主要阐述该论文研究的选题意义和概念的厘清,重点介绍当前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论文所运用的理论、研究方法与整体结构等。第一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沈阳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条件及盛京古城的形成,说明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社会背景。即沈阳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早期城市的兴起与传统封建城市的形成;清代盛京古城的建设与发展;沈阳传统城市的近代过渡。第二章,主要论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沈阳殖民地化与近代化的同步演进过程。一方面,营口开埠后,伴随着列强的侵略、洋教洋货的冲击、日俄的争夺、日本殖民机构的建立,盛京古城屡遭洗劫,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同时殖民者也将西方物质文明的成果不自觉地带入了近代沈阳,推动了沈阳的近代化;另一方面,日本为把奉天满铁附属地建成日本侵略东北的前沿阵地,殖民者投入大量资金,给沈阳这座古城带来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基础设施、市政管理手段和西方的科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转向和发展,造成了附属地城市空间和社会结构迅速向近代化演变,率先成为当时东北地区较为先进的具有现代意味的城市。第三章,主要论述了20世纪初,清末新政、自开商埠与奉天自主性近代化的启动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奉天三罹兵燹,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百业萧条。为恢复城市生机,一方面,赵尔巽在奉天率先启动新政,带动了近代沈阳城市面貌的恢复与更新;另一方面,伴随着奉天开埠,城市功能结构、城市面貌和城市发展动力都有所改变,加快了奉天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并逐步发展成为内外贸兼有的商业城市。第四章,主要论述了自辛亥革命至九一八事变,奉系军阀统治时期,沈阳城市自主性近代化的推进。面对日本通过经济和军事控制奉天的企图,张作霖一方面与之周旋,另一方面,努力拓展城市空间、建立市政公所、完善市政建设与管理、大力发展经济、教育、交通、卫生事业等,全力进行自主性城市建设,将沈阳城市自主性近代化建设推向了高潮。第五章,主要论述了伪满时期,沈阳城市建设的畸形发展。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把沈阳变成侵略战争的战略物资供应基地,建立稳定的侵华后方的需要,建设了铁西工业区,制订并实施了《奉天都邑计划》,推行为殖民统治服务的教育,进行为战争服务的经济建设,这一时期沈阳人民的社会生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对沈阳城市发展没有长远考虑,致使城市格局、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对今天沈阳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结语,这是论文的最后部分。梳理了近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过程,探析了影响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沈阳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并对今天的沈阳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

二、都市产业类建筑的更新与改造——以沈阳低压开关厂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都市产业类建筑的更新与改造——以沈阳低压开关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的沈阳工业旅游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关于工业旅游政策支持
        1.1.2 国家高度重视弘扬工业文化
        1.1.3 沈阳发展工业旅游的重要性
        1.1.4 提升工业文化自信的迫切性
    1.2 研究意义
        1.2.1 提取沈阳工业文化精神,助力提升沈阳工业文化自信
        1.2.2 工业文化角度进行研究,丰富工业旅游规划研究视角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述评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调查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归纳分析法
        1.5.4 层次分析法
        1.5.5 问卷调查法
2 工业旅游与工业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关系
    2.1 工业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2.1.1 工业观光旅游的概念
        2.1.2 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
        2.1.3 工业旅游的概念
        2.1.4 工业旅游的特征
    2.2 工业文化与工业文化自信的概念与特征
        2.2.1 工业文化的概念
        2.2.2 工业文化的特征
        2.2.3 工业文化自信的概念
        2.2.4 工业文化自信的特征
    2.3 工业文化自信与工业旅游的关系
        2.3.1 工业旅游活动载体助力提升工业文化自信
        2.3.2 弘扬工业文化精神有利于工业旅游的发展
    2.4 小结
3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沈阳百年工业文化的构成
        3.1.1 沈阳民族传统工业文化
        3.1.2 沈阳铁西奉献精神文化
        3.1.3 沈阳现代大国工匠文化
    3.2 工业旅游资源构成要素选取原则
        3.2.1 客观科学原则
        3.2.2 全面系统原则
        3.2.3 易于操作原则
    3.3 工业旅游资源遴选标准
        3.3.1 时代赋予沈阳工业旅游的特色
        3.3.2 弘扬沈阳工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3.3.3 选取能够提升文化自信的要素
    3.4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遴选要素的构成
        3.4.1 民族传统工业文化类
        3.4.2 沈阳奉献精神文化类
        3.4.3 现代大国工匠文化类
    3.5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3.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5.2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评分方法
    3.6 小结
4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的遴选与评价
    4.1 沈阳现存工业旅游资源现状
    4.2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普查
        4.2.1 民族传统工业文化类
        4.2.2 铁西奉献精神文化类
        4.2.3 现代大国工匠文化类
    4.3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的遴选
        4.3.1 民族传统工业文化类
        4.3.2 铁西奉献精神文化类
        4.3.3 现代大国工匠文化类
        4.3.4 遴选资源汇总
    4.4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的评价
        4.4.1 资源评价结果
        4.4.2 资源评价分级
    4.5 小结
5 沈阳工业旅游空间布局
    5.1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现状问题
        5.1.1 资源缺乏联系未能合理规划
        5.1.2 缺乏工业文化特色旅游路线
        5.1.3 未能展示沈阳工业文化特色
    5.2 空间布局规划原则
        5.2.1 总量控制,适度开发原则
        5.2.2 彰显特色,体现参与原则
        5.2.3 挖掘内涵,注重文化原则
        5.2.4 科学规划,持续发展原则
    5.3 沈阳工业旅游空间结构
        5.3.1 一轴串联——弘扬工业文化自信旅游发展轴
        5.3.2 四大主题——四大工业文化主题片区
        5.3.3 多点带动——龙头工业旅游项目的整体带动
    5.4 沈阳工业旅游功能分区
        5.4.1 民族文化工业旅游产品区
        5.4.2 奉献精神工业旅游产品区
        5.4.3 大国工匠工业旅游产品区
    5.5 沈阳工业旅游路线设计
        5.5.1 民族工业文化传承之旅
        5.5.2 奉献精神文化穿越之旅
        5.5.3 大国工匠文化探索之旅
        5.5.4 沈阳工业精神追寻之旅
    5.6 小结
6 沈阳工业旅游优化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6.1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发展模式现状问题
        6.1.1 民族工业资源展示模式单一
        6.1.2 铁西奉献精神主题缺乏互动
        6.1.3 现代企业未能弘扬工业文化
    6.2 优化发展模式,弘扬工业文化自信
        6.2.1 民族工业类+沉浸互动
        6.2.2 奉献精神类+文创故事
        6.2.3 大国工匠类+科普教育
    6.3 实施保障策略,助力工业文化自信
        6.3.1 成立实施和管理的组织
        6.3.2 政府政策及资金的调控引导
        6.3.3 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和形象建设
    6.4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性
        7.2.1 方法创新
        7.2.2 理论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价值要素的沈阳市历史建筑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建筑保护缘起
        1.1.2 历史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
        1.1.3 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的编制与目的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1.3.2 国内既有文献研究综述
        1.3.3 既有研究不足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历史建筑的概念界定
        1.4.2 历史建筑与文物建筑的关系
        1.4.3 历史建筑的保护内容的界定
        1.4.4 价值要素的概念界定
    1.5 主要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2 沈阳市历史建筑概况及基于价值要素的保护必要性分析
    2.1 沈阳市历史建筑概况分析
        2.1.1 沈阳市历史建筑数量与时空分布
        2.1.2 沈阳市历史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类型
        2.1.3 沈阳市历史建筑主要风格
    2.2 沈阳市历史建筑形成与发展历程
        2.2.1 清代时期(1636-1860 年)
        2.2.2 奉系军阀与“满铁”对峙时期(1912-1931 年)
        2.2.3 伪满洲国时期(1932-1945 年)
        2.2.4 建国后的发展(1949 年后)
    2.3 沈阳市历史建筑现状保存分析
        2.3.1 历史建筑本体
        2.3.2 功能利用分析
        2.3.3 周边环境
        2.3.4 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沈阳市历史建筑价值要素的提取与分级
    3.1 历史建筑价值要素的提取
        3.1.1 价值要素的提取原则与依据
        3.1.2 价值要素的提取方法与技术路线
        3.1.3 价值要素的保护级别划分
    3.2 沈阳市历史建筑价值要素的提取
        3.2.1 历史建筑价值组成内容的确定
        3.2.2 清代时期历史建筑价值要素提取
        3.2.3 奉系军阀与“满铁”对峙时期历史建筑价值要素提取
        3.2.4 伪满洲国时期沈阳市历史建筑价值要素提取
        3.2.5 建国后沈阳市历史建筑价值要素提取
    3.3 历史建筑价值要素保护级别划分
        3.3.1 基于历史建筑既有保护类别划分
        3.3.2 基于价值评估的保护级别划分
        3.3.3 基于保护难度的保护级别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价值要素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构建与应用
    4.1 价值要素与历史建筑保护的衔接
        4.1.1 基于价值要素的历史建筑保护原则
        4.1.2 价值要素与历史建筑本体保护衔接
        4.1.3 价值要素与周边历史环境维护衔接
        4.1.4 价值要素与保护利用衔接
    4.2 沈阳市浪速馆旧址价值要素提取
        4.2.1 基本概况与历史研究
        4.2.2 价值预评估及价值要素预提取
        4.2.3 基于现场勘查的价值要素补充提取
    4.3 浪速馆旧址价值要素保护类别划分
        4.3.1 基于浪速馆既有保护类别的价值要素分级
        4.3.2 基于承载价值评估的价值要素分级
        4.3.3 基于保存现状及修复难度评估的价值要素分级
    4.4 基于价值要素的浪速馆旧址保护策略
        4.4.1 建筑本体保护修复策略
        4.4.2 周边历史环境维护策略
        4.4.3 保护利用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主要结论及不足
    5.1 结论
    5.2 研究主要不足
        5.2.1 研究样本与角度相对单一
        5.2.2 研究深度存在不足
    5.3 针对不足之处的后续解决思路
        5.3.1 扩充研究样本与角度
        5.3.2 补充研究内容和深度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标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国家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迫切要求
        1.1.2.当前城市的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状
        1.1.3.沈阳是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1.2.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2.1.国外历史建筑评价标准概况
        1.2.2.国内历史建筑评价标准概况
        1.2.3.既有研究的不足
    1.3.相关概念界定
        1.3.1.历史建筑的概念及界定
        1.3.2.评价标准的相关概念及界定
    1.4.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研究的目的
        1.4.2.研究的意义
    1.5.研究方法
    1.6.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研究内容
        1.6.2.研究框架
2.沈阳历史建筑的特点及保护利用现状
    2.1.沈阳的地域性特点及其历史建筑的演进
    2.2.沈阳历史建筑的特点
        2.2.1.沈阳历史建筑的风格类型
        2.2.2.沈阳历史建筑结构类型
        2.2.3.沈阳历史建筑的功能空间布局特点
        2.2.4.沈阳历史建筑的空间分布特点
        2.2.5.沈阳1-4批历史建筑各批次间的差异性分析
    2.3.沈阳历史建筑的价值构成
    2.4.沈阳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
        2.4.1.沈阳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现状
        2.4.2.沈阳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问题
    2.5.本章小结
3.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标准的构建
    3.1.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标准的主体内容
        3.1.1.历史建筑与文物建筑、既有建筑的差异性
        3.1.2.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标准的目的与内容
    3.2.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及程序
        3.2.3.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标准指标选取依据分析
        3.2.4.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的设置及诠释
    3.3.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方法
        3.3.1.历史建筑的评价方法
        3.3.2.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方法的契合选择
        3.3.3.沈阳历史建筑现状与保存状况评价各级指标权重确定
        3.3.4.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分标准及方法
    3.4.沈阳历史建筑等级划分及分类保护利用策略的提出
    3.5.本章小结
4. 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标准实例应用——以中共奉天市委旧址、奉天大仓大楼旧址为例
    4.1.历史建筑调研
    4.2.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
        4.2.1.评价流程
        4.2.2.历史建筑价值评价
        4.2.3.历史建筑现状与保存状况评价
        4.2.4.评价结果的统计
        4.2.5.评价结果分析及总结
    4.3.保护利用措施的提出
    4.4.本章小结
5.探索、总结与展望
    5.1.沈阳地方标准到全国标准构建的探索
    5.2.本研究已经解决的问题
    5.3.论文研究的局限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清朝时期建设的沈阳历史建筑遗存
    附录二 奉系军阀时期建设的沈阳历史建筑遗存
    附录三 伪满时期建设的沈阳历史建筑遗存
    附录四 苏援时期建设的沈阳历史建筑遗存
    附录五 历史建筑现状与保存情况评价指标重要性评判表
    附录六 《沈阳历史建筑调查表》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城市改造中废旧工业厂区的再利用研究 ——以沈阳铁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4 论文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2.废旧工业厂区再利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1 相关概念
        2.1.1 再利用
        2.1.2 工业厂区再利用
        2.1.3 废旧工业厂区
        2.1.4 工业遗产
    2.2 相关理论
        2.2.1 城市触媒理论
        2.2.2 城市更新理论
        2.2.3 循环经济理论
    2.3 国内外实践情况
        2.3.1 国内实践案例
        2.3.2 国外实践案例
    2.4 本章小结
3.沈阳市铁西区废旧工业厂区的现状分析
    3.1 沈阳市铁西区工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3.1.1 新中国成立前发展曲折时期
        3.1.2 新中国成立后创造辉煌时期
        3.1.3 产业转制衰败时期
        3.1.4 再次振兴起航时期
    3.2 沈阳市铁西区建设发展现状与调研
        3.2.1 沈阳市铁西区建设与改造调研概况
        3.2.2 铁西区旧工业厂区多角度问卷调研
        3.2.3 铁西区废旧工业厂区改造现状调研
    3.3 沈阳市铁西区废旧工业厂区再利用存在的问题
        3.3.1 宣传力度不够
        3.3.2 形式注重模仿
        3.3.3 经济价值矛盾
        3.3.4 缺少人文关怀
    3.4 本章小结
4.沈阳市铁西区废旧工业厂区再利用改造设计研究
    4.1 城市改造中铁西区废旧工业厂区再利用改造设计原则
        4.1.1 对应城市整体结构设计原则
        4.1.2 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计原则
        4.1.3 延续历史文脉传承设计原则
        4.1.4 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设计原则
    4.2 铁西区废旧工业厂区再利用改造模式
        4.2.1 以功能转换为主导的创意产业园模式
        4.2.2 以经济效益为主导的商业模式
        4.2.3 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展览模式
        4.2.4 以公益服务为主导的公共休憩模式
    4.3 沈阳市铁西区废旧工业厂区再利用改造设计策略
        4.3.1 功能定位转换对应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4.3.2 文脉传承与改造创新形式相融合
        4.3.3 产业多元发展提升经济价值
        4.3.4 服务民众扩大工业文化宣传力度
    4.4 本章小结
5.沈阳市铁西区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实践
    5.1 沈阳市铁西区电机厂改造方案研究
        5.1.1 项目背景介绍
        5.1.2 厂区现场与周边环境分析
        5.1.3 厂区建筑与空间结构分析
        5.1.4 现存问题分析
    5.2 沈阳市铁西区电机厂改造设计方案
        5.2.1 设计目标定位
        5.2.2 设计理念
        5.2.3 总体规划布局
        5.2.4 设计思路
        5.2.5 设计实践
    5.3 本章小结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图片来源
附录B 沈阳电机厂改造设计方案排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更新下的“增量”转“存量”
        1.1.2 城市工业遗产的亟待保护
        1.1.3 后工业时代消费空间观念转变
    1.2 旧工业建筑概念界定与特征
        1.2.1 旧工业建筑相关概念界定
        1.2.2 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历程
        1.4.2 相关纲领文献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理论基础与发展
    2.1 工业建筑发展背景
        2.1.1 工业建筑兴起与发展
        2.1.2 工业建筑与现代主义
        2.1.3 工业建筑艺术化与遗产化时期
    2.2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动因
        2.2.1 改造与再利用概念辨析
        2.2.2 城市旧工业区空间结构调整
        2.2.3 旧工业产业调整与置换
        2.2.4 实践主体关系的互动与平衡
    2.3 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理念
        2.3.1 静态保护修复理念
        2.3.2 动态再循环理念
        2.3.3 分级保护与再利用理念
    2.4 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
        2.4.1 尊重历史本体的真实性原则
        2.4.2 强调新旧共生的整体性原则
        2.4.3 基于建筑更新的动态性原则
    2.5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实践
        2.5.1 城市事件策动类型
        2.5.2 创意产业导入类型
        2.5.3 文化教育综合类型
        2.5.4 商业消费嫁接类型
        2.5.5 居住生活开发类型
        2.5.6 工业景观再生类型
    2.6 本章小结
3 西安旧工业建筑历史发展概况
    3.1 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沿革
        3.1.1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1869—1934)
        3.1.2 近代工业起步发展时期(1835—1948)
        3.1.3 社会主义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2)
        3.1.4 现代工业曲折发展时期(1963—1978)
    3.2 西安近现代城市工业空间格局演进历程
        3.2.1 清末、民国时期——近代工业格局雏形初构
        3.2.2 “一五计划”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奠基
        3.2.3 “二五计划”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混乱
        3.2.4 “三线建设”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成型
    3.3 西安重要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1 韩森寨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2 大庆路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3 纺织城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4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及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3.4.1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3.4.2 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大华纱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4.1 西安大华纱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4.1.1 区位背景
        4.1.2 历史沿革
    4.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4.2.1 基于保护修缮的空间谨慎加减——密度疏解
        4.2.2 边界的介入与渗透——城市街区的形成
        4.2.3 历史工业建筑转向商业消费空间——“符号的象征”
    4.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4.3.1 功能业态构成
        4.3.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4.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空间——事件”:边界介入与组织的空间序列
    4.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4.5.1 增补叠加式屋顶标识空间——一期生产厂房
        4.5.2 并置开放式柔性廊空间——二期生产厂房
        4.5.3 织补围合式院空间——老南门办公区及动力用房
        4.5.4 扩张包容式庭空间——厂区锅炉房
        4.5.5 折叠嵌入式体空间——新布厂车间
    4.6 本章小结
5 陕钢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5.1 陕钢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5.1.1 区位背景
        5.1.2 历史沿革
    5.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5.2.1 面向产业的恢复与安置
        5.2.2 面向大学校园的改造
        5.2.3 面向房地产项目的推到重建
        5.2.4 面向老钢厂创意设计产业园的整体改造
    5.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5.3.1 功能业态构成
        5.3.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5.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多米诺”结构框架与自由平面:相似结构单元下的空间拓扑与界面异质拼贴
    5.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5.5.1 外部相邻异质体量扩建与内部多重空间重组型——产业园7.8号楼
        5.5.2 外部界面消解与内部盒体嵌入——1.2号教学楼
        5.5.3 外部基本保留原状与内庭空间围合——产业园 11 号楼
        5.5.4 外部体量局部加减与内部多层级空间叠置——产业园12号楼
    5.6 本章小结
6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语汇
    6.1 基于外部整体环境的空间再利用操作
        6.1.1 外部整体环境肌理拆分与整合
        6.1.2 外部整体环境界面连续与引导
        6.1.3 外部整体环境公共空间介入与渗透
    6.2 基于建筑外部空间体量的介入与共生操作
        6.2.1 空间体量的介入
        6.2.2 空间体量的并置
        6.2.3 空间体量的叠加
    6.3 基于建筑界面的整合与重塑操作
        6.3.1 界面的自性整合
        6.3.2 界面的片段(废墟)处理
        6.3.3 界面的消解渗透
        6.3.4 界面的拼贴异质
    6.4 基于建筑内部空间秩序重构操作
        6.4.1 拆分与重组——空间的自由与流动
        6.4.2 叠合与渗透——空间的层析与透明
        6.4.3 嵌入与加建——空间的体积与扩展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表录
    图录
致谢

(6)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的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亟待保护
        1.1.2 铁西旧工业区工业文化特征亟待传承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保护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
        1.2.2 传承铁西旧工业区传统工业文化
        1.2.3 为铁西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提供借鉴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地图研究法
        1.4.2 图解分析法
        1.4.3 归纳演绎法
        1.4.4 综合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2 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城市历史空间
        2.1.2 旧工业区
        2.1.3 历史性城镇景观(HUL)
    2.2 城市历史空间的基本特性
        2.2.1 地域性
        2.2.2 时代性
        2.2.3 整体性
    2.3 城区历史空间与旧工业区的关系
        2.3.1 历史空间在旧工业区中的提取
        2.3.2 特色历史空间对旧工业区的作用
        2.3.3 特色历史空间在旧工业区中的重塑
    2.4 历史性城镇景观(HUL)研究方法
        2.4.1 HUL对现状的研究方法
        2.4.2 HUL引导下的保护方法
        2.4.3 HUL引导下的更新策略
    本章小结
3 铁西旧工业区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3.1 殖民地时期东北“工业中心”(1903-1949)
        3.1.1 铁西区的由来
        3.1.2 “南宅北厂”初具雏形
    3.2 新中国时期贡献多个第一”(1949-1986)
        3.2.1 装备制造业无可替代
        3.2.2 北片区厂区密布
    3.3 后工业化时期铁西陷入低谷(1986-2002)
        3.3.1 经济体制改革十年历程
        3.3.2 北片区厂区大量搬迁或倒闭
    3.4 东搬西建重振“东方鲁尔”(2002-2010)
        3.4.1 打造集中装备制造新区
        3.4.2 铁西旧工业区转为宜居城区
    本章小结
4 铁西旧工业区历史空间特色的提取和现状
    4.1 铁西旧工业区历史空间特色的提取
        4.1.1 “南宅北厂”的空间格局
        4.1.2 方格网式的道路系统
        4.1.3 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
        4.1.4 外围内延的铁路线布局
        4.1.5 均衡分布的绿地系统
    4.2 铁西旧工业区历史空间特色的现状情况
        4.2.1 “南宅北厂”的空间格局逐渐消失
        4.2.2 方格网式的道路系统的沿用至今
        4.2.3 完整齐全的配套设施依稀可见
        4.2.4 外围内延铁路线布局的现状情况
        4.2.5 主要的绿地公园的现状情况
    本章小结
5 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的保护研究
    5.1 对南北两片集中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措施
        5.1.1 南片区院落围合式“空间格局”保护措施
        5.1.2 北片区现存厂区“分类保护”保护措施
    5.2 对现状工业特色道路的保护措施
        5.2.1 历史风貌区道路的保护整治措施
        5.2.2 建设大路工业景观保护措施
        5.2.3 工业主题路名的保护措施
    5.3 对历史配套设施的保护措施
        5.3.1 对配套设施主体建筑的保护措施
        5.3.2 对配套设施外部景观的保护措施
    5.4 对现状铁路遗存的保护措施
        5.4.1 现存铁路线基础设施“整体保留”保护措施
        5.4.2 现存铁路线周边环境“评价分级”保护措施
    5.5 对现状公园绿地的保护措施
        5.5.1 卫工明渠“点线结合”现状景观保护措施
        5.5.2 对现状公园以“完善功能为导向”保护措施
    本章小结
6 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的更新研究
    6.1 南北两片集中历史风貌区的更新策略
        6.1.1 对南片区“工人村特色街区”的更新策略
        6.1.2 对北片区厂区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功能”更新策略
    6.2 打造“串联”工业遗产的历史景观道路
        6.2.1 对工业主题道路串联起工业遗产“游览路线”更新策略
        6.2.2 建设大路“工业景观廊道”的更新策略
    6.3 对工人文化宫“复合功能”的更新策略
        6.3.1 对工人文化宫主体建筑功能置入的更新策略
        6.3.2 对工人文化宫“工人记忆”活动场地的更新策略
    6.4 对现状铁路遗存“适应性”的更新策略
        6.4.1 对现存铁路专线“以用促保”的更新策略
        6.4.2 对现存铁路专线基础设施的更新策略
    6.5 对现状公园绿地的更新策略
        6.5.1 对卫工明渠作为“工业景观滨水公园”的更新策略
        6.5.2 对现存公园“工人生活主题”的更新策略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解放后沈阳城市的接收和恢复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沈阳城市接收
        一、城市接收前的准备工作
        二、城市接收的过程与实施
    第二节 城市管理和建设工作次第开展
        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
        二、市政建设恢复
        三、教育、卫生事业进步
    第三节 城市工业的恢复和改造
        一、解放前沈阳工业状况
        二、国营工业的恢复和新建
        三、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改造
    第四节 配合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城市社会生产运动
        一、全市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援
        二、配合战争动员进行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
    第五节 新政权的巩固与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收缴武器弹药,确保城市安全
        二、进行城市救济、收容散兵、乞丐和无业游民
        三、封闭妓院,教育改造妓女和暗娼
        四、严禁贩毒吸毒,肃清烟毒流害
        五、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规划
    第一节 “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过程和原因
        一、国家工业发展策略中沈阳地位的确立
        二、“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原因
    第二节 新的城市规划设计
        一、《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制定基础
        二、《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形成过程
        三、《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具体内容和评价
第三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一节 城市工业飞速发展
        一、铁西区工业的扩充
        二、大东区工业的调整
        三、新工业区的工业建设
    第二节 城市建设逐步完善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
        二、城市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
        三、城市公共空间丰富多样化
        四、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呈现
第四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重构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一、原有工业区的充实和调整
        二、新工业区和工业居民点的规划和兴建
        三、文教区的新建
        四、行政区域迁移和构建
        五、等级化商业区的出现
    第二节 城市空间总体形态及特点
        一、更新与拓展——总体城市形态
        二、扩张与重构——城市形态特征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演变逻辑
        一、城市发展动力综合分析
        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逻辑
第五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变迁
    第一节 单位制在城市社会基层管理中占主导
        一、单位制的形成
        二、沈阳地区单位制的特征
    第二节 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变化
        一、城市人口数量增长
        二、城乡人口结构变动
        三、人口经济结构的变化
        四、女性劳动人口增加及意义
    第三节 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突出
        一、科学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二、医疗卫生条件有质的飞跃
    第四节 城市居民生活变迁
        一、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变迁
        二、城市居民文体娱乐活动丰富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评述
    第一节 沈阳城市发展成就与历史影响
        一、谱写辉煌时代,建成新中国重点工业城市
        二、形成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产业集群
        三、重构工业城市形态,奠定城市发展格局
        四、城市精神初步形成
    第二节 沈阳城市发展的局限性
        一、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水平落后于工业化
        二、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
        三、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
        四、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自下而上的动力
结论
    一、革新与辉煌:建国初期城市整体风貌变革
    二、辐射与担当:城市职能的转变
    三、反思与梦想: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与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城市更新中的工业现成品艺术研究 ——以沈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主要概念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沈阳工业遗存的现状
    第一节 沈阳的工业历史背景
        一、民族工业兴起(1896-1930)
        二、外资工业介入(1931-1948)
        三、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1949-1979)
        四、经济转轨后的改革(1980年代至今)
    第二节 沈阳工业遗存现状
        一、工业遗存保留
        二、工业遗存改造
    小结
第三章 沈阳公共空间中的工业现成品艺术类别
    第一节 现成品雕塑
        一、室外景观雕塑
        二、室内置景雕塑
    第二节 现成品公共设施
        一、室外公共设施
        二、室内公共设施
    小结
第四章 工业现成品艺术的再造方式及语义解读
    第一节 工业现成品的艺术再造
        一、整体利用的方式
        二、部分改造的方式
        三、借用的方式
    第二节 工业现成品艺术的语义解读
        一、典型工业文化的遗存
        二、一般工业文化的记录
    小结
第五章 工业现成品艺术与城市“升级再造”
    第一节 老工业城市“升级再造”
        一、城市的“升级再造”活动
        二、升级再造与老工业基地的再次振兴
    第二节 工业现成品艺术在城市升级再造中的多维施展
        一、环保维度之旧物改造
        二、文化维度之承载记忆
        三、经济维度之城市“文化资本”
        四、视觉维度之城市“标志物”
    第三节 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设置上的经验与不足
        一、地点和现成物的选择具有代表性
        二、景观功能和实用性不足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沈阳工业现成品艺术图录
附录二:新中国工业题材美术作品中的工业现成品图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9)苏联援建对西安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影响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政治背景——中苏同盟关系
        1.1.2 经济背景——新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
        1.1.3 区位背景——西安工业地位的确立
    1.2 课题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相关定义、时间范畴和概念界定
        1.4.1 相关定义
        1.4.2 时间范畴
        1.4.3 概念界定
    1.5 研究综述
    1.6 研究内容、创新点、难点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二十世纪二十至六十年代初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理论
    2.1 20 世纪 20-60 年代初苏联政治与经济特征
        2.1.1 苏联历史文化源流
        2.1.2 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1.3 苏联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政策
    2.2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城市思想根源和建设特点
        2.2.1 苏联城市建设主导意识形态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
        2.2.3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目的
    2.3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规划建设
        2.3.1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思想
        2.3.2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2.3.3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特点
    2.4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工业区、工厂区与工业建筑理论
        2.4.1 苏联城市工业区规划理论与特征
        2.4.2 苏联工厂区规划、工业建筑理论
    2.5 苏联工人住宅区规划与住宅建筑理论
        2.5.1 工人住宅区与住宅
        2.5.2 苏联住宅区规划理论
        2.5.3 苏联工人住宅建设特点
    2.6 小结
3 手工业及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3.1 西安城市地理环境特征概述
        3.1.1 地理环境特征
        3.1.2 气候与水文特征
    3.2 手工业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3.2.1 手工业时期西安空间区位优势
        3.2.2 手工业时期西安城市格局的演变
        3.2.3 手工业时代的西安城市空间特征
    3.3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3.3.1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工业发展
        3.3.2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城市规划
        3.3.3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的西安工业分布特征
    3.4 西安近代工厂、工业建筑和城市居住形态
        3.4.1 西安近代工厂区和工业建筑
        3.4.2 西安近代民居形态
    3.5 小结
4 苏联援助建设对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影响
    4.1 城市建设背景
        4.1.1“生产性城市”建设方针
        4.1.2“一五”时期西安工业建设
    4.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时期西安城市规划
        4.2.1 1950、1951、1952 年西安都市发展计划
        4.2.2 借鉴苏联规划理论的《西安市 1953—1972 年城市总体规划》
        4.2.3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三次都市计划与 1953-1972 年西安城市规划比较
        4.2.4 苏联城市理论对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影响
    4.3 《1953-1972 年西安总体规划》工业区规划及工厂建设
        4.3.1《1953-1972 年西安总体规划》的工业区规划
        4.3.2 苏联援建的西安工厂区规划建设
        4.3.3 苏联援建的工业厂房建筑
    4.4 苏联援助建的工人住宅区与住宅建筑
        4.4.1 西安工业建设与工人住宅需求
        4.4.2 苏联援建影响下的工人住区规划
        4.4.3 苏联设计理论影响下的工人住宅
    4.5 小结
5 苏联援助建设对中国城市建设影响
    5.1 新中国初期工业城市建设概述
        5.1.1 影响新中国工业城市分布的因素
        5.1.2 依托“156 项工程”的新中国工业分布
        5.1.3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城市类型的划分
    5.2 苏联建设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影响途径
        5.2.1“苏联模式”的引入方式
        5.2.2“一五”时期苏联专家对中国城市建设的主导作用
        5.2.3“苏联模式”影响形成的建设理念、方式与特点
    5.3“苏联模式”影响的中国城市建设
        5.3.1 城市内部整合
        5.3.2 城市外部新区
        5.3.3 新建工业城市
    5.4“苏联模式”影响的工业区和住宅区建设
        5.4.1“苏联模式”影响的工业区建设
        5.4.2“苏联模式”影响的住宅区建设
    5.5 小结
6 苏联援建的价值与启示
    6.1 苏联援助建设的指导意义
        6.1.1 城市建设全面师从苏联
        6.1.2 城市建设以工业为核心
        6.1.3 城市建设与计划相结合
    6.2 苏联援助建设的作用
        6.2.1 苏联援建的现象
        6.2.2 苏联援建的文化内涵
        6.2.3 苏联援建的时代性作用
    6.3 当代城市转型中的保护与发展
        6.3.1 城市工业遗产视角的传统工业区保护
        6.3.2 城市更新视角的传统工业区发展
    6.4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1 苏联援建的“156 项工程”
附录2 《1953~1972 年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附录3 苏联援建西安建设大事记
附录4 1949-1960 年苏联城市建设相关译着

(10)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及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 城市的定义
        二、 城市发展与近代化
        三、 社会变迁概念的界定
        四、 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与空间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拟解决的问题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 拟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论文所运用的理论、研究方法与整体结构
        一、 参考运用的理论与方法
        二、 整体结构
第一章 传统封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沈阳城市发展的自然环境
        一、 沈阳的地理位置
        二、 沈阳的地形地貌
        三、 水文与气候
    第二节 传统封建城市的形成
    第三节 清代沈阳古城的建设与发展
        一、 迁都沈阳
        二、 清入关前沈阳的建设城市与发展
        三、 陪都盛京的城市建设与空间拓展
    第四节 沈阳传统城市的近代过渡
        一、 手工业
        二、 商业
        三、 公共卫生事业
        四、 金融、教育、电讯业
第二章 近代沈阳殖民化与近代化的同步演进
    第一节 洋教洋货的传入与城市近代化因素的渗入
        一、 洋教的传入
        二、 洋货的涌入
    第二节 日俄对陪都盛京的争夺
        一、 沙俄对盛京的占领
        二、 日俄战争对城市的破坏
        三、 日军奉天守备队进驻沈阳与殖民机构的相继建立
    第三节 奉天满铁附属地的形成与扩大
        一、 奉天满铁附属地的形成
        二、 奉天满铁附属地的规划建设
        三、 奉天满铁附属地人口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三章 近代沈阳自主性城市近代化的启动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沈阳近代化
        一、 改革官制整合行政机构,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
        二、 发展实业振兴经济,推进城市近代化
        三、 建立现代警察制度,强化社会管理与控制
        四、 发展文化教育,培养新式人才
    第二节 通商续约与自开商埠
        一、 奉天自行开商埠的原因
        二、 奉天商埠的划定与开放
        三、 奉天商埠的拍租、规划与建设
        四、 奉天开埠与城市自主性近代化的启动
第四章 奉系统治下沈阳城市自主性近代化的推进
    第一节 奉系统治时期沈阳城市规划与空间拓展
        一、 惠工工业区
        二、 奉海市场
        三、 大东新市区
        四、 东大新区、东大营和北大营
        五、 大帅府
    第二节 奉天市政公所的成立
        一、 奉天市政公所的成立原因
        二、 奉天市政公所的成立
        三、 奉天市政公所与城市近代化的推进
    第三节 奉系军阀统治下沈阳市政建设的近代化
        一、 完善道路系统
        二、 上下水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三、 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管理
        四、 公用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奉系军阀统治下沈阳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 近代工业体系的形成
        二、 繁荣的城市商业经济
        三、 东北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
    第五节 奉系统治下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
        一、 城区交通
        二、 对外交通
    第六节 城市公共卫生的建设与管理
        一、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二、 城市医疗机构的完善
        三、 城市卫生防疫
    第七节 奉系统治下教育体系的日臻完备
        一、 奉天学制改革
        二、 学校教育日臻完备
        三、 社会教育蓬勃发展
    第八节 东北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
第五章 伪满时期沈阳城市的畸形发展
    第一节 铁西工业区的设立
        一、 九·一八事变前的铁西
        二、 铁西工业区的形成
        三、 日本对铁西区的畸形开发与影响
    第二节 奉天都邑计划与沈阳城市建设
        一、 奉天都邑计划的出台
        二、 奉天都邑计划的内容
        三、 奉天都邑计划的实施
        四、 奉天都邑计划的影响
    第三节 伪满时期沈阳的文化教育
        一、 组建教育管理机构,颁布《学制要纲》
        二、 实施殖民教育,强化教育统制
    第四节 伪满时期沈阳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消费生活的变迁
        二、 休闲娱乐生活的变迁
结语
    一、 近代沈阳城市形态的形成机制与特点
    二、 近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影响
    三、 对现代沈阳城市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都市产业类建筑的更新与改造——以沈阳低压开关厂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的沈阳工业旅游规划研究[D]. 邢程.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基于价值要素的沈阳市历史建筑保护研究[D]. 刘洋.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3]沈阳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评价标准及应用研究[D]. 刘莉娟.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4]城市改造中废旧工业厂区的再利用研究 ——以沈阳铁西区为例[D]. 张梦恬.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5]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D]. 周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沈阳市铁西旧工业区特色历史空间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 纪晓晴.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7]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D]. 李响.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8]城市更新中的工业现成品艺术研究 ——以沈阳为例[D]. 张玲. 上海大学, 2018(02)
  • [9]苏联援建对西安现代工业城市建设影响的历史研究[D]. 魏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10]近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98-1945)[D]. 孙鸿金.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城市工业建筑更新改造——以沉阳低压开关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