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婚姻和家庭

鸟的婚姻和家庭

一、鸟儿的婚姻与家庭(论文文献综述)

范稳[1](2021)在《太阳转身》文中认为第一章1省公安厅刑事侦查局前局长卓世民现在是一个等待死刑判决书的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卓世民曾经设想过倘能死得轰轰烈烈、壮怀激烈,不说像个英雄,至少也不枉为男儿。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将面临这样一种死法。

李欢欢[2](2020)在《阿里斯托芬喜剧中的柔和政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是典型的友谊政治,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有用的友爱”,这种政治以同性之爱为着力点,以功利和有用为出发点,故而对城邦造成了诸多危害。作为古希腊伟大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发现了友谊政治的问题,并试图挽救城邦于暴力之中,努力恢复城邦的德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阿里斯托芬喜剧中爱与政治的关系,并探讨柔和政治的可能性。第一章主要探讨城邦政治中同性之爱“不柔和”的现象、政治结果及其根源。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虽然同性之爱有助于古希腊男子对荣誉的追求,但其破坏性不可小觑,理应时刻警惕同性之爱中的“不柔和”因素。一方面,由于同性之爱以追求娈童关系为出发点,这将导致急进性的政治;另一方面,由于同性之爱取消了女性的柔弱特质,趋向于“无家的政治”,它极容易造成压制和暴力,从而损害家庭和城邦。第二章主要探讨城邦政治中异性之爱“柔和”的现象、政治结果及其根源。阿里斯托芬认识到同性之爱及其所建构的友爱政治的破坏性后,转向异性之爱及其所建构的自然政治寻求帮助。异性之爱或许同样夹杂着破坏性,但异性之爱中包含的“柔和”特质作为一股建构性的力量,有助于缓和同性之爱的暴力,并能借助私人领域的爱去建构更广泛的政治关联。一方面,异性之爱充满女性的柔弱,它往往强调两性的共同利益,而非排他性利益,所以,其所建构的政治要柔和许多;另一方面,异性之爱及其政治强调“家庭—城邦”之间并非对立的二元结构模式,这种强调有助于实现家庭与城邦的双赢。第三章主要探究阿里斯托芬喜剧中的柔和特质及其力图构建的理想城邦。首先,阿里斯托芬的“柔和”基于对暴力秩序或战争的厌倦,所以,诗人强烈呼唤和平,尤其是正义的和平,他相信城邦的安稳方才利于公民德性的培养和城邦完整性的维护。其次,阿里斯托芬的“柔和”基于对雅典政制的不满,《鸟》中出走的佩斯特泰罗斯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诗人像欧埃尔庇得斯一样渴望“梵静之邦”的存在,渴望雅典能与其他城邦和平共处,并构建一种普遍存在的柔和共同体;最后,阿里斯托芬的“柔和”基于对不义的愤懑,所以,诗人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强烈呼唤正义,他既渴望公共事务中法律的严明,又渴望借助柔和或宽容来补偿城邦严格的制度。结语将概括性地阐明阿里斯托芬的政治理想对人类政治共同体构建的积极价值。

祖海来古力·木斯来丁[3](2020)在《《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女性形象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灰姑娘”的形象不仅具有文学性与文化性,同时还具有教育性的特征。中国“灰姑娘”身上具有勤劳、淳朴、善良、诚实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使“灰姑娘”故事能够在中华各民族之中扎根的主要原因。中国各民族“灰姑娘”型故事女性形象之所以有一致性和相似性,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原因。这也足以表明她们有着相同的原型来源——《叶限》。本章运用文化地理方法,分析“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的类型,对故事分类情况以及复合的情节进行阐述、对母题进行分析,找出了母题中所呈现的文化内涵。运用民间文学以及文化类人学的理论,对《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中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是绪论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范围、方法和资料来源进行了阐述。第二步,阐述“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在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三步,对《叶限》与中国“灰姑娘”故事从分类与母题中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在文章中对汉族、柯尔克孜族、壮族、朝鲜族、藏族、回族、东乡族、维吾尔族、纳西族、彝族、苗族、哈萨克族、白族的等民族的“灰姑娘”型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文化内涵以及教育作用方面进行了探讨。在文章最后,笔者探究了影视剧中灰姑娘故事的一些表现,以及灰姑娘形象所具有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社会的变迁中,女性的视角与对自身态度的变化,是灰姑娘这个人物形象在现实社会中的具象投射与集中表达。灰姑娘这一人物形象在电影作品之中的演化其实就是对以往传统女性形象的一种极其大胆的颠覆,是一种女性独有的构建视角。

方燕[4](2020)在《文学地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威塞克斯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跨越两个世纪的文学大家,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威塞克斯小说《还乡》(1878)《德伯家的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6)等小说,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威塞克斯世界”,展现了古老的英国宗法制社会在遭到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断侵蚀后所发生的悲剧性变化。本文在文学地理学批评视域下重点探讨了“威塞克斯世界”中的地理意象和地理空间以及威塞克斯小说文学地理学的意义与价值。论文分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地理意象的分析,分类成自然和人文两类意象以及阐述各重要意象的象征意蕴;第二是地理空间的分析,分类成乡土空间和城乡交叠空间两个部分来研究每个整体空间的地理建构以及两种空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第三部分通过总结地理意象和地理空间在自然和人文这两方面的具体表征来升华威塞克斯小说的意义与价值。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威塞克斯小说,能够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哈代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威塞克斯小说中极具特色的地理空间和生动丰富的地理意象,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域使威塞克斯小说的解读不断得到补充。

哈金,汤秋妍[5](2019)在《通天之路:李白传》文中提出唐代诗人李白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西方也享有极高声誉,有国外学者赞誉"李白诗歌是人类的心声"。美国大百科全书1975年版《李白》辞条中写道":李白与杜甫是被世界公认的产生于中国的伟大诗人。"李白自19世纪30年代首次被介绍给西方读者以来,吸引了大量粉丝,包括文学界较为熟悉的汉学家宇文所安、顾彬等人。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外国选手中也有李白粉丝。李白甚至引起过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浓厚兴趣。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李白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知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今由着名华人作家哈金撰写的英文版《李白传》在美国出版,是英语世界的第一部李白传记,引起了热烈关注。经哈金先生授权,我刊在国内率先推出该作中译本,以飨广大读者。这部传记,小说大家写大诗人,珠联璧合,兼具传记和小说的优长,既有学术的严谨,又充满文学想象力,颇具跨文体写作的挑战性。哈金先生被认为是"继林语堂之后,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华语作家",也是唯一同时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福克纳奖的华裔作家。这部新着,不仅以收敛精确的叙述重新呈现了诗人李白的生命轨迹,还描绘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历史细节,对唐诗、唐史、唐朝社会所持有的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和合理想象,使该作从诸多李白传记中脱颖而出,颇值得关注。原文13万字,本刊精选8万字,国内读者较为熟悉的李白诗歌和情节稍有删节,其余精华一概保留,特此说明。

范稳[6](2018)在《重庆之眼》文中认为第一幕:国破山河在1.狼烟邓子儒一生也搞不明白,莱特兄弟为什么要发明飞机。天空本来是属于鸟儿的,人一旦飞上了天,就应了中国的那句成语——无法无天。直到他皓首白头了,每当他仰望重庆的天空时,他都不确定灾难会不会倏然而至。但在一九三九年五月三日这天,山城灰蒙蒙的天空将给他的家族降下一个财神来,同时也是他第二天的婚礼上最为尊贵的客人——上海裕隆纱厂的董事经理罗佑华先生。全面抗战已经打了

曹万平[7](2017)在《侗族民间美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侗族民间美术在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各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样式,有鼓楼、风雨桥、戏楼、飞山庙、萨坛等特色建筑,有堪称活化石的传统染织与服饰,有诙谐有趣、形式多样的民间雕塑,有土中见雅、寓意美好的民间绘画,有形式特别、种类丰富的民间手工艺。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美术门类最齐全、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对认识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侗族民间美术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视角出发,利用研读文献和田野调查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面貌、生成环境和当下形态,探讨了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造型手法和主要特征,并为传承和保护侗族民间美术提出看法。全文共分三大部分,以七章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阐明生成背景和侧重于形而下的样态分析;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主要侧重于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发掘与归纳;第三部分为第七章,主要对传承与保护提出看法。第一章,介绍了侗族概况和侗族民间美术概况,并对民间美术概念作了界定。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源头是高庙文化并作了论证,以已有文物为依据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概况,以当前遗存状况为凭借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现状特点及南北差异。第二章,从自然条件和文化习俗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环境,提出侗族民间美术传统样式遗存丰富的原因是社会发展滞后,侗族民间美术独具特色的原因是文化习俗奇特。第三章,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四个类别阐述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当代形态,并对各类别下民间美术诸样式的历史记载和子类特征作了探讨。第四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一,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有资生、人本、求美、自由、共享、耐久。资生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观念上的共生世界,人本是以身度物的造物准则和价值追求,求美是建立在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自由是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共享是利人利己的快乐践行,耐久是经世致用的造物准绳。第五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二,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要造型手法有拟、渗、臆、比、创、拿、承。拟是率意的取象,渗是想象的联系,臆是心灵的流露,比是多意的象征,创是心物的统一,拿是民族之间相互借鉴,承是对传统的庚续。第六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三,首先对侗族民间美术四个类别的特征进行了概括,然后对侗族民间美术的共性特征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特征有多重表现:文化脉络上,远古的高庙文化基因仍然有迹可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随处可见。思辩特征上,粗略混沌的思维,万物有灵的逻辑若隐若现。精神内涵上,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自强不息的求生精神、和谐共生的处世之道四处洋溢。风格特点上,侗族民间美术风格丰富多样,其中以疏野、豪放、奇僻特点尤为突出,疏野是朴拙天然的表现,豪放是旷达不羁的气度,奇僻是集体表象的物化。社会特征上,侗族民间美术表现为农耕典型的“场”,稻作文化的“诗”,发展滞后的“果”,侗族民间美术折射出物质生活贫乏而精神生活富足的社会特点。第七章,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讨论,认为当前侗族民间美术保护现状总体上表现为喜中存忧,喜在政府重视民间努力,保护和恢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忧在这些保护行动多以发展旅游经济为驱动,未免出现文化保护为经济开发让位现象。认为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应用的主要场域和生存土壤,主张风俗的赓续是民间艺术生存的关键,提出保护民间美术的关键是保护民俗活动。侗族民间美术之所以独具民族个性,缘于生发于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环境闭塞使风俗习惯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和发展滞后性,这是侗族民间美术较好地涵养古代文化基因和民族文化历史样式的原因。侗族民间美术的特点既是侗族文化和民族个性影响的特点,也是侗族社会发展滞后于时代形成的文化落差特点。

杜文娟[8](2017)在《红雪莲》文中提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作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选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李敬泽阿来刘醒龙贾平凹联袂推荐一、热血青年柳渡江并非孤儿,也不是穷得穿不起裤子的人家出身。他的父母高呼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大部队挥师南下。父亲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所向披靡,顺风顺水先期到达南方,急着接收并管理南方的大中等城市。他随母亲和保育

萨茹拉[9](2016)在《蒙古族谚语中的和谐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蒙古谚语是蒙古文化之瑰宝,它涉及的内容广泛、意蕴深邃。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从蒙古谚语中探索蒙古族和谐思想并揭示蒙古族和谐思想价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和谐思想及其西欧和谐思想,初步探索了蒙古族谚语中的蒙古族和谐思想,进而揭示了蒙古谚语中的蒙古族和谐思想价值。本课题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马克思和谐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阅读法、总结归纳法和辩证分析法,力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蒙古族谚语进一步系统深入的探讨,来探寻其中的和谐思想。全文共有七个章,分别介绍如下:第一章简述了蒙古谚语中的和谐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该章总共有三节,分别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谚语内涵及其特征和蒙古族传统文化三方面论述了蒙古族各阶段的历史、蒙古族谚语的独特内涵及其特点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对蕴含于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元素进行了试论。第二章分析了蒙古谚语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该章节首先论述游牧生活方式和游牧生活特点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必须和睦相处,进而论述了蒙古人关于草场、畜群、人和谐共存的认知意识,最后论述了蒙古人按照自然法则进行生活生产的优良传统。第三章论述了蒙古谚语中所蕴含的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该章节首先阐述了蒙古谚语中蕴含的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充分体现在蒙古宗教即蒙古萨满教与蒙古佛教中,再从蒙古萨满教中蕴含的和谐思想及蒙古佛教中蕴含的和谐思想论述了蒙古谚语中的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第四章探析了蒙古谚语中的人与人的和谐思想,该章节从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友好关系及部族人员之间的友好关系等三方面对蒙古谚语中所蕴含的人与人的和谐思想进行了论述。第五章分析了蒙古谚语中的人与自身的合一(身心合一)思想,该章从净化内心、尊重言语素养和坚持诚信等三个方面阐释了蒙古谚语中所蕴含的身心合一思想,即人与自身的合一思想。第六章论述了蒙古谚语中所蕴含的和谐保障思想,该章首先交代了蒙古谚语中广泛而普遍存在的蒙古族和谐保障思想及和谐保障元素的多样性,其次以力来保障和谐、以法律来维持和谐及以禁忌来维持和谐等三方面分析了蒙古谚语中的和谐保障思想。第七章论述了蒙古谚语中和谐思想的价值。该章从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启迪这两方面对蒙古谚语中和谐思想的价值进行了评价。

陈为艳[10](2016)在《冲突与协调 ——论纳博科夫小说的艺术与伦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博科夫是20世纪已经取得经典地位的重要作家,关于他的艺术理念、艺术形式、艺术手法,及作品中的伦理道德内涵、形而上含义等的研究均己充分展开,构成了约九十年的纳博科夫批评史。综观国内外的纳博科夫研究,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及体现出来的研究趋势,会发现当下艺术批评与伦理批评并重的趋势更多只是将二者简单的叠加与并列,并未对“艺术性”与“伦理性”在纳博科夫作品中的复杂关系进行揭示,也未从这个角度对纳博科夫的创作予以深度考察,而明确二者在纳博科夫艺术中的特殊关系对于理解纳博科夫的艺术发展与艺术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实质上,纳博科夫艺术追求中的“艺术性”与“伦理性”在表面上是互相冲突的,且二者的冲突性对其艺术创作有重大影响;但拂去表面上的无法兼容,进一步考察纳博科夫艺术的深处,又发现二者实质上是结合的、相通的、协调的。纳博科夫独特的艺术理念与伦理观念是论题展开的基础。纳博科夫曾对其时代公认的经典或理论进行过直截了当的指摘,从而引起激烈争论,这些具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不同”或“反对”正是理解纳博科夫艺术理念和伦理观念的切入口。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就纳博科夫“创作上的非俄罗斯性”、“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的质疑”、“对弗洛伊德学说的反对”、“对《唐吉诃德》的批评”等问题进行深度辨析,可以归纳出纳博科夫颇为矛盾的态度与主张:一方面推崇艺术至上,为此极力反对作品中的思想灌输与道德说教,但更深层次上又具有强烈的伦理关怀与道德意识。纳博科夫推崇艺术至上、反对道德说教的强烈主张对其本人的艺术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纳博科夫认为道德说教不同于伦理关怀,作品中任何说教气息都将“分散”和“毒害”他极为看重的艺术的自山属性。对艺术自山的强烈追求促使纳博科夫不断突破自我与传统,包括题材方面对“自我”有意识的摆脱与超越,艺术形式与技巧方面不断的变化与创新,价值判断方面(包括伦理道德与美学价值)作者立场在文本内的悬置等。纳博科夫艺术发展上的这种趋势在最早期的三部长篇小说《玛丽》、《防守》、《王、后、杰克》中即有清晰显现;《天资》一作是纳博科夫最后、最重要的俄语长篇作品,标志着纳博科夫在艺术自山之路上的一次关键性蜕变;进入英语时期,纳博科夫艺术上的思考己然成熟,也最终形成了典型化的个人风格,在《洛丽塔》、《普宁》与《微暗的火》中,从“富有争议的题材”、“走向反讽”、“变化多端的形式”三方面可明确看出纳博科夫对艺术自山的追求永无止境。在排除了说教意味之后,纳博科夫作品中艺术与伦理二者实质又是相通的、协调的。关于艺术的伦理维度,纳博科夫的具体主张可以“越艺术越道德”予以概括。纳博科夫认为,真正的艺术天然地具备伦理功能、道德力量,但艺术家一旦心有旁骛,则不但无法实现伦理功能,就连自身的立足之本(艺术性)也一同失去。因此优秀的艺术家只有一个目标需要考虑,就是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纳博科夫在作品中有意塑造了大量次级人物,显示出他对普通人、小人物非同一般的伦理关怀,但这并非是平铺直叙直接表达给读者的,而是模仿现实生活的真实状况,以主人公的忽略与发现为例,号召读者的好奇心与关注力。纳博科夫作为艺术家,对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与“媚俗”大加挞伐,但是他本人却从家庭、婚姻生活中汲取到无穷的智慧与温情,令他面对“日常生活”本身时常怀反思与敬畏之心。纳博科夫作品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母题,他在作品中安排大量情节下的情节供好奇的读者发现,最终目的是训练读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发现”能力,以确认世界、人生的精妙与美好。总之,表面上艺术的自由属性与说教功能在纳博科夫作品中无法并存,但深层次上纳博科夫又认为越是自由的艺术,越容易与自由的道德相沟通,因此在艺术自由之中赋予了伦理维度的追求,使得其艺术兼具艺术性与伦理性,正如同一条密码中同时携带了两条重要信息。

二、鸟儿的婚姻与家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鸟儿的婚姻与家庭(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转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
    2
    3
    4
第二章
    5
    6
    7
    8
第三章
    9
    10
    11
    12
第四章
    13
    14
    15
    16
第五章
    17
    18
    19
    20
第六章
    21
    22
    23
    24
第七章
    25
    26
    27
    28
第八章
    29
    30
    31
    32
第九章
    33
    34
    35
    36

(2)阿里斯托芬喜剧中的柔和政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一章 城邦政治中同性之爱的“不柔和”
    1.1 同性之爱的政治图景
    1.2 同性之爱的政治后果
    1.3 同性之爱“不柔和”的根源
第二章 城邦政治中异性之爱的“柔和”
    2.1 异性之爱的政治图景
    2.2 异性之爱的政治结果
    2.3 异性之爱“柔和”的根源
第三章 柔和与阿里斯托芬的理想城邦
    3.1 柔和与和平之邦
    3.2 柔和与梵静之邦
    3.3 柔和与正义之邦
结语 柔和:朝向他者的伦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女性形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1.2 研究概况的综述
        1.2.1 关于国内外“灰姑娘”型民间故事的研究
        1.2.2 关于针对“灰姑娘”故事中女性形象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与资料
2.“灰姑娘”型故事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国内关于灰姑娘故事的界定
        2.1.2 国外关于灰姑娘故事的界定
3.《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分类和母题分析
    3.1 《叶限》与中国“灰姑娘”类型民间故事分类
        3.1.1 雪域西藏文化区域
        3.1.2 南方文化区域性
        3.1.3 北方和东北文化区域型
        3.1.4 西北文化区域型
    3.2 《叶限》与中国“灰姑娘”类型民间故事母题分析
        3.2.1 继母虐待
        3.2.2 神奇助手
        3.2.3 奇特的身份验证
        3.2.4 喜结良缘
    本章小结
4.《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女性形象比较分析
    4.1 “灰姑娘”女性形象
        4.1.1 “灰姑娘”形象
        4.1.2 “灰姑娘”形象的文化内涵
    4.2 继母和她女儿们的形象
        4.2.1 继母形象
        4.2.2 继姐妹的形象
    4.3 “灰姑娘”故事女性形象的教育作用
    4.4 “灰姑娘”故事女性形象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1 号故事《叶限》
    2 号故事《黑娃与白娃》
    3 号故事《大兰和小琴》
    4 号故事《疤妹和靓妹》
    5 号故事《灰姑娘》
    6 号故事《一个被遗弃的姑娘》
    7 号故事《阿茨姑娘》
    8 号故事《阿诺楚和阿诺诟》
    9 号故事《两只箱子》
    10 号故事《两个孤儿》
    11 号故事《奇妙的箱子》
    12 号故事《阿姐儿》
    13 号故事《孔姬和葩姬》
    14 号故事《蔷花与红莲》
    15 号故事《后阿妈妮》(朝鲜族)
    16 号故事《欧乐与召纳》
    17 号故事《无娘的女儿》
    18 号故事《川草花和马莲花》
    19 号故事《宝妹》
    20 号故事《继母》
    21 号故事《达嫁达伦》
    22 号故事《以佳和以冷》
    23 号故事《达架的故事》
    24 号故事《达乍达仑》
    25 号故事《金娃错和银娃错》
    26 号故事《金剪子姑娘》
    27 号故事《白羽飞衣》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文学地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威塞克斯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依据
第一章 威塞克斯小说地理意象的营造
    第一节 自然意象
        一、天文类意象
        二、植物意象
        三、动物意象
    第二节 人文意象
        一、祝火
        二、历史遗迹
        三、教堂建筑及教堂音乐
        四、酒馆、客栈等饮酒场所
第二章 威塞克斯小说地理空间的建构
    第一节 乡土空间
        一、乡土空间的地理建构
        二、乡土空间中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 城乡交叠空间
        一、城乡交叠空间的地理建构
        二、城乡交叠空间中的人物形象
第三章 威塞克斯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威塞克斯小说的自然地理学意义
        一、地方色彩之生成
        二、地域文化之呈现
    第二节 威塞克斯小说的人文地理学价值
        一、地方小说的人文隐喻
        二、城乡文化交互的人文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重庆之眼(论文提纲范文)

1. 狼烟
2. 星光照耀下的小草
3. 一九三七之夏
4. 玄都观里桃千树
5. 世界主义者
6. 岂曰无衣
7. 与子同仇
8. 前度刘郎今又来
9. 打向老师的耳光
1 0. 空军坟
1 1. 咫尺天涯
1 2. 我本将心向明月
1 3. 落在剧院里的炸弹
1 4. 洗罪
1 5. 私奔

(7)侗族民间美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一、选题源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前期准备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的创新之处
第1章 侗族及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第一节 侗族概况
        一、分布概况: 偏远而自由的三省交界
        二、历史概况: 王化缓慢的边缘性历程
    第二节 民间美术概念界定
    第三节 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一、探本溯源:高庙文化源远流长
        二、历史寻踪:悠久而零散的记忆
        三、当今遗存:南丰北寡参差不齐
第2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
        二、相对滞后的社会发展
    第二节 风俗与文化环境
        一、古老的风土人情
        二、奇特的文化习俗
        三、强大的文化引力
第3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形态
    第一节 建筑
        一、侗寨: 侗族民间美术场域
        二、鼓楼: 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三、花桥: 沟壑与心灵的桥梁
        四、寨门: 防卫到象征的转变
        五、民居、粮仓与禾晾
        六、庙坛
        七、戏楼
        八、凉亭
        九、古井和井亭
        十、石料路桥、保寨林等
    第二节 雕塑
        一、建筑装饰雕塑
        二、家具装饰雕塑
        三、宗教雕塑
        四、食材雕塑
        五、工艺品雕塑
    第三节 绘画
        一、建筑装饰绘画
        二、年画
        三、宗教绘画
        四、农民画
    第四节 工艺美术
        一、侗族染织与服饰
        二、侗族器具工艺
第4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
    第一节 中国民间美术的共通主题
    第二节 侗族民间美术的典型主题
        一、资生-万物有灵的共生世界
        二、人本-以身度物的价值追求
        三、求美-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
        四、自由-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
        五、共享-利人利己的快乐分享
        六、耐久-经世致用的造物主张
第5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
    第一节 拟-率意的取象
    第二节 渗-想象的联系
    第三节 臆-心灵的流露
    第四节 比-多义的象征
    第五节 创-心物的统一
    第六节 拿-相互的借鉴
    第七节 承-传统的庚续
第6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特征
    第一节 分类形式特征
        一、侗族建筑特征
        二、侗族雕塑特点
        三、侗族绘画特点
        四、染织服饰特征(工艺特征之一)
        五、器具工艺特征(工艺特征之二)
    第二节 文化内涵特征
        一、文化基因的传承
        二、粗略混沌的思维
        三、万物有灵的逻辑
        四、知足常乐的境界
        五、和谐共生的希望
        六、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节 艺术风格特征
        一、疏野-天然朴拙的表现
        二、豪放-旷达不羁的气度
        三、奇僻-集体表象的物化
    第四节 社会历史特征
        一、农耕典型的“场”
        二、稻作文化的“诗”
        三、发展滞后的“果”
第7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保护价值: 文化多样性的典型
        一、侗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性
        二、手艺的人文价值不容忽视
    第二节 保护现状: 探索实践喜中存忧
        一、喜: 政府重视民间积极
        二、忧: 急功近利低质同化
    第三节 保护建议: 保护促进民俗活动
        一、保护需要系统性考量
        二、民间美术的生存动力
        三、保护和促进民俗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完成的田野调查
    二、田野调查工作剪影
    三、图例目录
    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业绩
后记

(9)蒙古族谚语中的和谐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选题的理论资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第一章 蒙古族谚语中和谐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蒙古族历史发展概况
        (一)古代时期的发展史
        (二)近代时期的发展史
    二、蒙古族的文化传统
        (一)传统文化内容
        (二)谚语内涵及其特征
        (三)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因素
第二章 蒙古族谚语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
    一、人与自然必须和睦相处
        (一)游牧生活方式要求必须爱护自然
        (二)游牧生活特点要求必须顺应自然
    二、草场、牧人与牧畜三者必须和谐相处
        (一)牧人要爱护草场
        (二)牧人要与五畜和睦并存
    三、遵循自然规律经营生活
        (一)尊重自然规律
        (二)掌握自然环境特点
        (三)熟练游牧技能
第三章 蒙古族谚语中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
    一、谚语中的萨满教和谐思想
        (一)个人是社会的细胞
        (二)祭祀天地保佑众生
    二、谚语中的佛教和谐思想
        (一)个人与社会融为一体
        (二)心怀善念造福于人
第四章 蒙古族谚语中人与人的和谐思想
    一、个人与个人的和谐
        (一)和睦相处是优良传统美德
        (二)与他人和睦相处的缘故
        (三)和睦友好有使众人齐享福的力量
    二、家庭内人与人的和谐
        (一)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二)解决家庭内部矛盾的方法是和睦相处
    三、部族间人与人的和谐
        (一)部族间人与人和谐的缘故
        (二)维持部族间和谐的方式
第五章 蒙古族谚语中人与自身的和谐思想
    一、强调修养内心
        (一)修养内心的根本条件是心底善良
        (二)修养内心以消除嫉妒心
        (三)修养内心以去除无妄之气
    二、要求谨慎言语
        (一)谨慎言语的根本条件是提升讲话素质
        (二)谨慎言语的敌人是闲言、谎言、胡言、恶言
    三、尊崇诚实守信
        (一)诚实守信是传统品德之一
        (二)诚实守信的基石是信任
第六章 蒙古族谚语中和谐保障思想
    一、以力来保障和谐
        (一)以力来保障和谐的缘故
        (二)以力来保障和谐的表现
    二、以法来维持和谐
        (一)以法来维持和谐的缘故
        (二)以法来维持和谐的表现
    三、以禁忌来维持和谐
        (一)以禁忌来维持和谐的缘故
        (二)以禁忌来维持和谐的表现
第七章 蒙古族谚语中和谐思想的价值
    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二)全力助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工作
    二、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启示
        (一)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
        (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冲突与协调 ——论纳博科夫小说的艺术与伦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不同”与“反对”:论纳博科夫的艺术理念与伦理观念
    第一节 纳博科夫的“非俄罗斯性”
    第二节 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质疑
    第三节 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排斥
    第四节 纳博科夫对《唐吉诃德》的批评
第二章 纳博科夫对艺术自由的追寻之路
    第一节 艺术自由与艺术体验—从《洛丽塔》备受争议的叙事策略谈起
    第二节 艺术自由之起始征程:《玛丽》、《王,后,杰克》与《防守》
    第三节 《天资》:一位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史
    第四节 艺术自由之化境:《洛丽塔》、《普宁》与《微暗的火》
第三章 纳博科夫“越艺术越伦理”的内涵与表现
    第一节 论纳博科夫的“越艺术越道德”
    第二节 论纳博科夫“次级人物”的伦理性
    第三节 论纳博科夫“艺术与日常生活”主题的发展
    第四节 发现:既在文本内,又在文本外
结语: 我们为什么爱纳博科夫
参考文献
附录: 纳博科夫重要作品创作年表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鸟儿的婚姻与家庭(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转身[J]. 范稳. 当代, 2021(05)
  • [2]阿里斯托芬喜剧中的柔和政治研究[D]. 李欢欢. 西北大学, 2020(07)
  • [3]《叶限》与中国“灰姑娘”型民间故事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 祖海来古力·木斯来丁.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4]文学地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威塞克斯小说研究[D]. 方燕.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通天之路:李白传[J]. 哈金,汤秋妍.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9(09)
  • [6]重庆之眼[J]. 范稳.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1)
  • [7]侗族民间美术研究[D]. 曹万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3)
  • [8]红雪莲[J]. 杜文娟. 红豆, 2017(05)
  • [9]蒙古族谚语中的和谐思想研究[D]. 萨茹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10]冲突与协调 ——论纳博科夫小说的艺术与伦理[D]. 陈为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鸟的婚姻和家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