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烟粉虱的发生为害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葛越[1](2021)在《几种土壤生防微生物对烟粉虱控害潜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中的微生物可能会调控植物的防御反应和营养代谢的变化,从而影响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适合度。为了探索土壤生防微生物处理植物后对烟粉虱的控害潜能,本研究首先调查和鉴定了辽宁省3个地区的烟粉虱隐种,明确了辽宁地区主要发生危害的烟粉虱为MED隐种,然后以烟粉虱隐种MED为研究对象,观察了灭菌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对烟粉虱适合度的影响,再选取一些土壤生防菌,通过处理种子、叶片喷施、灌根和拌土4种方法处理植物,观察这些处理对烟粉虱成虫存活情况和产卵量的影响,探索土壤生防微生物防治烟粉虱的应用潜力,获得以下结果:1辽宁省危害的烟粉虱经鉴定发现均为MED隐种通过对辽宁省3个地区的烟粉虱种群进行分子鉴定,发现均为烟粉虱隐种MED。说明自2006年首次在辽宁省内发现烟粉虱隐种MED后,烟粉虱隐种MED已经适应了辽宁省的环境并在此牢牢扎根,本研究也将围绕烟粉虱隐种MED进行相关的防治。2在灭菌处理的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烟粉虱的适合度与取食未灭菌土壤上生长的植株相比,在土壤灭菌处理的植株上短期(7天)取食的烟粉虱雌虫个体存活数量及成虫存活率显着降低,产卵量明显减少,同时也会加快烟粉虱的发育繁殖速度。3种子经过生防菌处理后生长的植物以及生防菌叶面喷施、灌根以及拌土处理后的植物能改变烟粉虱的适合度与对照处理后生长的植株相比,种子经过Sneb1986、Sneb1988以及Sneb1990生防细菌处理后烟粉虱成虫的存活数量显着提高与经过Sneb1991生防细菌处理后烟粉虱成虫的存活数量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说明不同生防细菌通过悬浮液处理种子后对于烟粉虱的适合度造成了不同影响;植物经过生防细菌Sneb1990叶面喷施处理后可以显着减少烟粉虱成虫的存活数量。而植物经过生防细菌Sneb821和Sneb709+183处理不影响烟粉虱成虫的存活数量,反而促使烟粉虱的产卵量显着增加,加快了烟粉虱的种群增长;植物经过生防细菌Sneb1990、Sneb821以及Sneb709+183灌根处理后,降低了烟粉虱雌虫的存活数量及成虫的存活率;但植物经过生防细菌Sneb709+183灌根处理后则显着提高了烟粉虱的产卵数量,加快了烟粉虱的种群增长;植物经过生防真菌Snef1910拌土处理后,未对烟粉虱成虫的存活率和产卵量产生显着影响。由上述所得结果表明,应用土壤生防微生物处理植物的时候,有些生防菌可能会促进根部的生长,改善植物的营养条件,有的生防菌可能会诱导植物抗虫,但具体的机制需要深入研究。因其不同菌种及不同处理植物方式对烟粉虱的适合度产生了不同影响,所以在使用土壤生防微生物防治烟粉虱时需要考虑菌株的种类及应用的方法。未来需要继续筛选出抑制烟粉虱适合度的其它土壤生防微生物,或者检测真菌与细菌的联合施用对烟粉虱适合度的影响。本研究检测了土壤生防菌的种子处理、叶片喷施、灌根和拌土4种方法处理植物对烟粉虱适合度的影响。其中经过Sneb1991生防细菌悬浮液处理种子后生长的植物以及Sneb1990生防细菌叶面喷施处理后的植物显着降低了烟粉虱成虫的存活数量。Sneb709+183生防细菌无论是叶面喷施处理叶片还是灌根处理,都会增加烟粉虱的产卵量,同时也会加快烟粉虱的种群增长速度。所得结果表明,应用土壤生防微生物的时候,需要考虑菌株的种类及应用的方法。本研究为未来应用土壤生防微生物开展温室或大棚烟粉虱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缪春蕾[2](2021)在《东台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发生动态及三叶斑潜蝇的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台市每年种植蔬菜面积近140万亩次,主要种植青椒、西瓜、马铃薯、甘蓝、韭菜、大白菜、花菜等作物,长期以来蔬菜上害虫一直严重威胁着东台市的蔬菜安全生产。因此,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蔬菜上害虫的暴发为害,本文调查了东台地区主要蔬菜害虫的发生动态;对于东台主要害虫烟粉虱进行了种群隐种检测;同时,针对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三叶斑潜蝇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现将主要结果总结如下:2015至2017年间系统调查发现:在东台地区蔬菜上的主要虫(螨)害为:烟粉虱、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三叶斑潜蝇、美洲斑潜蝇,其中,以烟粉虱和三叶斑潜蝇为害最重。调查发现:烟粉虱越冬虫量低,随后大棚青椒上的烟粉虱种群逐渐增加。但是,这三年烟粉虱在大棚青椒上的发生动态又有所不同,在2015年可以发现两个明显的高峰,2016年仅有一个高峰,2017年也仅有一个高峰,且明显高于前两年高峰期虫量。潜叶蝇的为害也是逐年增加,2015年的见虫棚率为66.7%,平均百叶虫道67.7条。到了 2017年见虫棚率90%,平均百叶虫道44.7条,同时,在普查露地丝瓜田发现百叶虫道为262.5条。而小菜蛾在东台地区发生呈现下降的趋势,例如,2015年2代系统点百株甘蓝累计卵52341粒,而2017年2代系统点百株甘蓝累计卵7241粒。2015年菜青虫1代轻发生,2代大发生;2016年的发生情况类似与2015年;2017年菜青虫2代大发生,但虫卵量明显低于常年。2016年斜纹夜蛾2代轻发生,3、4代大发生,为近十年来为害较重的一年。2017年斜纹夜蛾2代轻发生,3代大发生,4代偏重发生。2015至2017年由于东台地区萝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甜菜夜蛾的发生逐年增加,2017年萝卜田见虫田率46.5%,平均百株虫量3.7头。在东台地区,2015、2016和2017这三年茶黄螨都轻发生或偏轻发生。为了明确东台地区田间烟粉虱隐种种类,2015和2016年连续两年对东台市东台镇、头灶镇、安丰镇、南沈灶镇、新街镇、弶港农场和三仓镇七个乡镇不同的寄主植物采集的烟粉虱样品进行了隐种种类检测发现:东台地区蔬菜上的烟粉虱均为烟粉虱MED隐种,未检测到烟粉虱MEAM1隐种和其他烟粉虱隐种。使用芹菜上饲养的三叶斑潜蝇进行药剂筛选试验研究表明:发现20%阿维·杀虫单和溴氰虫酰胺对幼虫的防效最好,防效达91.95%和86.07%。乙基多杀菌素和灭蝇胺对蛹的防效最好,蛹死亡率分别为94.44%和94.27%。总防效来看,乙基多杀菌素和灭蝇胺对三叶斑潜蝇的防治效果最高,为99.05%和97.53%。综述所述,东台市三叶斑潜蝇的防治策略为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为前期控制措施,选用上述筛选的高效对环境友好的化学药剂来防治。但要注意,交替使用农药,来减缓抗性抗性。
赵杰[3](2020)在《聊城市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丹参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很高。聊城市近年来重视中药材的发展,丹参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本研究调查了聊城市丹参上的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昆虫群落结构研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权重和相关性;并对丹参昆虫群落进行了有序样本的最优分割,明确了丹参昆虫群落的时间格局;为进一步开展丹参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分析了丹参上主要害虫(蚜虫类、植食性蝽类、棉铃虫、烟粉虱、直翅目害虫等)及其天敌(蚜茧蜂、草蛉、瓢虫、食虫蝽、棉铃虫齿唇姬蜂和蜘蛛类)的种群动态,且主要害虫与其天敌具有较好的跟随现象。2.弄清了聊城市丹参昆虫群落的组成,丹参上的主要害虫及天敌共53种,其中害虫22种,占总种数的41.5%;天敌31种,占总种数的58.5%。丹参害虫相对多度高的种类有黄褐色蚜虫(未知种)、烟粉虱、棉铃虫和直翅目害虫。捕食性天敌中,蜘蛛类、草蛉类、瓢虫类和食虫蝽类相对多度高,分别为5.83%、3.61%、1.27%和1.26%。寄生性天敌中,相对多度较大的有蚜茧蜂,占1.52%;其次是棉铃虫齿唇姬蜂,占0.54%。3.物种优势度分析表明,丹参害虫的优势种有黄褐色蚜虫、截形叶螨、棉铃虫、烟粉虱、跳盲蝽、紫苏野螟和谷子小长蝽。丹参蚜虫天敌的优势种是蚜茧蜂、异色瓢虫、大草蛉、中华通草蛉、大眼长蝽;棉铃虫天敌的优势种是齿唇姬蜂和多种蜘蛛类;植食性蝽、蝗虫类的天敌优势种是蜘蛛类。4.对聊城市丹参田昆虫群落特征如物种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丹参大部分生育期的物种丰富度高、多样性程度高。群落多样性的高低受丹参生育期、生境、气象因素以及害虫和天敌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5.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丹参上的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类和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相关程度。其中蚜虫与蚜茧蜂、烟粉虱与食虫蝽类、棉铃虫与齿唇姬蜂、直翅目昆虫与蜘蛛类相关程度高。6.利用最优分割法将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在时序上划分为4个连续的时间段,分别是5月9日6月11日、6月19日7月5日、7月15日7月31日、8月9日10月12日。明确了4个时段害虫及天敌的种类及发生特点。
李萌,夏长剑,邵雨,薛国喜,贺远,王天玉,吕洪坤,陈德鑫[4](2020)在《海南植烟区烟田烟粉虱隐种分布和系统发育分析》文中指出为明确海南烟田烟粉虱的为害情况和隐种分布,在海南省儋州、屯昌、澄迈、三亚、乐东及五指山等主要植烟区的烟田采用"Z"字形选取5个调查点,调查了烟粉虱及其传播的烟草曲叶病毒病的发生程度,并应用线粒体COI基因PCR-RFLP和系统发育分析对采集烟粉虱样品的隐种类型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除五指山调查点外,其余调查地点烟田均有烟粉虱发生为害,虫口密度为0.5~10头/株;烟粉虱传播的烟草曲叶病毒病的发病率为1%~3%。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海南烟草上烟粉虱隐种为入侵隐种MEAM1和MED,其中MEAM1为优势隐种。儋州、屯昌和乐东产区烟田烟粉虱隐种为MEAM1;澄迈和三亚产区烟田为MEAM1和MED混合发生,MED所占比例分别为43.3%和16.7%。
蒋骏[5](2020)在《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芥蓝对菜蛾盘绒茧蜂和丽蚜小蜂生物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烟粉虱和小菜蛾是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丽蚜小蜂和菜蛾盘绒茧蜂是其优势内寄生蜂,对两种害虫的发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生产实践中,烟粉虱和小菜蛾常混合发生为害。为研发多种天敌控制多种害虫的联合应用技术,利用特定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技术研究了小菜蛾和烟粉虱同时和不同顺序为害芥蓝时对其天敌丽蚜小蜂和菜蛾盘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小菜蛾和烟粉虱同时为害时,烟粉虱天敌丽蚜小蜂成虫前期和总产卵前期延长,成虫期缩短,繁殖力(F)下降;内禀增长率(r)、净增值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以及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sxj)、成虫期望寿命(exj)、繁殖值(vxj)、特定年龄繁殖力(mx)、特定年龄净繁殖力(lxmx)、累积净繁殖力(Cumu-lxmx)等均显着降低;丽蚜小蜂对烟粉虱二龄若虫的平均捕食率(Pbar)和净捕食率(C0)显着下降。小菜蛾先为害对丽蚜小蜂的生长发育历期、种群参数和捕食参数等没有显着影响。2、小菜蛾和烟粉虱同时为害时,小菜蛾天敌菜蛾盘绒茧蜂幼虫发育历期、蛹期、成虫寿命、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平均世代周期(T)以及蛹重无显着变化,但繁殖力(F)显着降低。烟粉虱先为害导致菜蛾盘绒茧蜂的繁殖力(F)和净增殖率(R0)显着下降,但对菜蛾盘绒茧蜂发育历期、寿命、蛹重和其他种群参数等没有显着影响。综上所述,小菜蛾和烟粉虱同时为害时,导致烟粉虱天敌丽蚜小蜂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下降以及小菜蛾天敌菜蛾盘绒茧蜂的繁殖力降低,可能导致天敌的控害效果减弱;两种害虫不同顺序为害时,对害虫天敌的影响是不对称的,烟粉虱先为害导致菜蛾盘绒茧蜂的控害效果降低,而小菜蛾先为害对丽蚜小蜂没有显着影响。
徐莉莉[6](2020)在《交互取食诱导芥蓝对小菜蛾和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烟粉虱和小菜蛾是重要的世界性害虫,两者常混合发生为害。为了明确两种害虫混合发生时诱导的防御反应对植食者生物学和种群动态的影响,利用特定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TWOSEX)技术,研究了烟粉虱和小菜蛾不同顺序为害芥蓝诱导的防御反应对各自生物学的影响。取得主要结果如下:小菜蛾先为害芥蓝诱导的防御反应使烟粉虱若虫的发育历期缩短、若虫发育整齐度提高,4龄烟粉虱若虫存活率提高了21.2%;烟粉虱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净增殖率(R0)和周限增长率(λ)均显着升高,并且种群的繁殖力曲线峰值上升了8.7%,产卵量升高了76.4%。小菜蛾与烟粉虱同时为害时,烟粉虱种群2-3龄若虫的存活率、产卵日数、产卵量和R0均显着升高;烟粉虱雌成虫寿命延长了77.8%、存活期望延长了57.8%。种群模拟预测显示小菜蛾先为害时烟粉虱两代后的种群规模扩大了10倍以上。烟粉虱先为害芥蓝诱导的防御反应降低了小菜蛾幼虫发育整齐度、成虫前期存活率,小菜蛾种群产卵日数缩短,繁殖力曲线峰值和雌成虫繁殖贡献曲线峰值分别降低了22.7%和19.1%。烟粉虱与小菜蛾同时为害时,小菜蛾种群存活期望和繁殖力曲线峰值下降,幼虫发育历期缩短,雌虫产卵量比烟粉虱先为害时提高了74.9%,小菜蛾种群的累积净繁殖值和雌虫繁殖贡献分别提高了32.2%和6.7%。无论是先为害还是同时为害,小菜蛾种群的r、R0、λ和T等种群参数均没有显着变化。种群模拟预测表明烟粉虱与小菜蛾同时为害时小菜蛾两代后的种群规模扩大了近100倍。本研究结果揭示了与定殖顺序有关的害虫种群间强烈的不对称作用,该作用在两种害虫先后定殖时表现的尤其明显。该研究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营养级联效应介导的昆虫种间互作关系,也能为我们将来在寻找综合防控方式上提供新的思路。
余源婵[7](2020)在《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及其后取食者相关防御物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其生产过程中多受烟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等害虫为害。利用植物诱导抗虫性防治害虫是一种新型绿色有效的防控方法。本文以生产上常用烟草品种?MS K326?为供试植株,研究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咀嚼式口器)及烟蚜(刺吸式口器)取食对烟叶内防御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茉莉酸(jasmonic,JA)、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含量和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影响,同时利用以上3种昆虫分别取食处理烟叶后,观察对后取食者斜纹夜蛾取食行为的影响并检测其幼虫体内相关解毒酶多功能氧化酶(multifunctional oxidase,MFO)、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活性变化,旨在探讨植物介导的昆虫种间互作机制,明确不同类型口器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御差异及对后取食昆虫的影响,为烟草害虫的绿色防控新路径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信号分子的影响采用酶标法测定了咀嚼式口器昆虫(斜纹夜蛾/棉铃虫)取食,刺吸式口器昆虫(烟蚜)取食,打孔和针刺等机械损伤,未做任何处理等6种处理的烟叶在6、12、24、48和72 h内JA、NO和H2S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咀嚼式口器的棉铃虫取食诱导烟草JA和NO显着升高,另一咀嚼式口器的斜纹夜蛾和刺吸式口器的烟蚜取食后,烟叶内JA、NO含量出现升高不明显和降低情况,3者取食均可诱导烟叶内H2S含量升高。2.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防御酶活性的影响采用酶标法测定了咀嚼式口器昆虫(斜纹夜蛾/棉铃虫)取食,刺吸式口器昆虫(烟蚜)取食,打孔和针刺等机械损伤,未做任何处理等6种处理的烟叶在6、12、24、48和72 h内PAL、LOX、PPO、POD等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咀嚼式口器的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取食后,烟叶内PAL活性升高、LOX活性降低、PPO活性升高(斜纹夜蛾取食升高明显),前者POD活性降低接近CK,后者POD活性增加;烟蚜取食后,PAL活性在12 h时受到抑制,48 h时活性升高,LOX、PPO、POD活性均在取食6 h时显着升高,之后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POD活性在24 h抑制最为明显。咀嚼口器的斜纹夜蛾取食后烟叶多数防御酶活升高最高。3.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取食行为的影响设置咀嚼式口器昆虫(斜纹夜蛾/棉铃虫)取食,刺吸式口器昆虫(烟蚜)取食,打孔和针刺等机械损伤,未做任何处理等6种处理烟草12 h后,摘取烟叶制作直径为2 cm的叶碟,选择20头孵化12 h内的斜纹夜蛾1龄幼虫/1头斜纹夜蛾3-4龄幼虫,分别放入含有不同处理叶片(虫体株烟叶、机械损伤株烟叶和对照叶片)直径为14 cm的培养皿内,在滤纸上加适量水保湿,用黑布遮盖,取食12 h后进行记录。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口器昆虫前取食处理烟叶后,后取食者斜纹夜蛾(初孵幼虫)更倾向于选择烟蚜为害株烟叶且拒绝取食斜纹夜蛾为害株烟叶;吸引斜纹夜蛾3-4龄幼虫取食次数最高的为打孔株烟叶,取食面积最多为针刺株烟叶,最低的为斜纹夜蛾取食株烟叶。4.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设置咀嚼式口器昆虫(斜纹夜蛾/棉铃虫)取食,刺吸式口器昆虫(烟蚜)取食,打孔和针刺等机械损伤,未做任何处理等6种处理烟草12 h后,摘取烟株烟叶分别平放进干净养虫盒内,用湿润棉花捆绑叶柄处使得烟叶保持新鲜,挑取大小一致的5头3-4龄斜纹夜蛾幼虫放入养虫盒内,检测虫体取食6、12、24和48 h后体内Ach E、Car E、GST和MFO等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口器昆虫棉铃虫/斜纹夜蛾、烟蚜分别前取食烟株后,后取食者斜纹夜蛾对咀嚼口器的昆虫棉铃虫/斜纹夜蛾取食处理株烟叶表现出较强适应性,取食这两种烟株烟叶后虫体内解毒酶系Ach E、Car E、GST和MFO等酶活性分别出现不同程度升高,取食烟蚜为害株烟叶后,Ach E和MFO酶活性峰值低于其他处理组,Car E、GST活性有所升高。综上所述,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均可诱导烟草产生相关防御反应,导致烟叶的防御生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后取食者的取食及生理变化,其中斜纹夜蛾对同种为害株烟叶具有明显取食趋避现象,且取食同种为害叶后体内解毒酶系中部分关键酶活性诱导激活不显着。
陈泓渝[8](2020)在《“push-pull”策略在西花蓟马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新疆作为我国国土面积第一大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对于现代化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设施蔬菜产业。然而,由于当地设施蔬菜产业田间管理不恰当、虫害防治技术薄弱、滥用化学农药等原因导致设施蔬菜害虫危害日益严重。因此,本研究通过南疆地区主要设施蔬菜害虫种类的调查,针对危害严重的害虫种类——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进行寄主植物趋性的筛选,以确定对西花蓟马具有明显趋性的寄主植物,并利用“push-pull”策略建立不同作物布局对田间西花蓟马的防治技术,为有效调控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减少农药使用量以及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南疆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调查及分子检测:南疆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有6科14种,包括蓟马、粉虱、蚜虫、斑潜蝇、地蛆、菜粉蝶等。这些害虫在番茄、辣椒、甘蓝、茄子、豇豆、葫芦瓜、芹菜、黄瓜等温室蔬菜上均有发生。经PCR鉴定,蓟马种类均为西花蓟马。2.西花蓟马对不同蔬菜寄主的选择性:本试验针对西花蓟马对不同寄主植物的取食、产卵选择性以及对不同寄主植物嗅觉行为反应的研究表明,西花蓟马无论取食还是产卵都偏好甘蓝和茄子,忌避芹菜和香菜;且对甘蓝和芹菜的嗅觉行为反应显着高于其他寄主植物,可得出西花蓟马最偏好甘蓝,忌避芹菜。3.不同作物布局对西花蓟马防控效果的比较:本试验采用不同植株布局(诱集处理、忌避处理、诱集-忌避处理)观察对西花蓟马种群的防控效果表明,田间不同植株布局处理对西花蓟马若虫、成虫种群动态都具有调控作用,诱集处理、忌避处理、诱集-忌避处理三种方式对西花蓟马种群的防治效果依次为54.35%、49.44%、75.44%。诱集-忌避处理对西花蓟马种群的防效要显着高于单一诱集处理和单一忌避处理,且防效期最长。运用“push-pull”策略对西花蓟马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
刘鹏远[9](2020)在《龟纹瓢虫人工繁育及其与丽蚜小蜂联合防控烟粉虱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捕食性天敌,具有耐高温、耐饥饿等特点,可捕食多种害虫如蚜虫和烟粉虱,但龟纹瓢虫在实际应用中并未实现工厂化生产,饲喂人工饲料存在繁殖率低、成虫获得率低等问题,急需一种应用天然饲料大量繁殖的技术流程。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是烟粉虱的寄生性天敌,已经实现工厂化生产,在农业绿色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于温室大棚内烟粉虱防治,可与龟纹瓢虫形成天敌组合提高防治效果。在农业生产中,于农作物间栽植诱集植物,可有效吸引农田害虫。本论文研究了龟纹瓢虫以紫藤蚜Aulacophoroides hoffmanni为饵料实现繁殖、烟粉虱对诱集植物的选择、龙葵Solanum nigrum对烟粉虱的诱集效果及其他作用、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联合防治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发现饲喂两种蚜虫的龟纹瓢虫均能完成其生活史,但连续饲喂豌豆修尾蚜使卵期和蛹期发育历期延长、产卵量减少,幼虫期的各组平均发育历期从大到小分别为:饲喂豌豆修尾蚜第二代(7.17d)>饲喂豌豆修尾蚜第一代(6.96d)>饲喂紫藤蚜第一代(6.93d)>饲喂紫藤蚜第二代(6.53d)。2.利用5种植物进行趋向性试验,随时间推移,龙葵上烟粉虱数量逐渐增加,达到40.33头,黄瓜与茄子上烟粉虱数量呈增加趋势,分别为24.67头和9.33头;番茄与辣椒上烟粉虱数量呈减少趋势,分别为20.33头和4.33头。烟粉虱对5种植物的趋向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龙葵>黄瓜>番茄>茄子>辣椒,对龙葵最为嗜好,趋向性最高,对茄子和辣椒趋向性低。在栽植番茄的温室内,诱集植物龙葵对烟粉虱成虫诱集效果为67%,同时观察到随时间推移,仅在龙葵植株下部有零星烟粉虱成虫存活。3.烟粉虱在龙葵上仅能完成半生活史,且1龄、2龄、3龄若虫发育历期延长,在龙葵上总存活率为0,若虫无法发育为成虫;在厚叶甘蓝及向日葵上能够完成生活史,总存活率分别为91.05%、83.93%。4.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天敌组合对烟粉虱成虫防治效果最佳,龟纹瓢虫对烟粉虱若虫防治效果最佳。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天敌组合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最佳防治效果分别为83.5%和72.1%;龟纹瓢虫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最佳防治效果分别为76.1%和78.6%;丽蚜小蜂对烟粉虱成虫和若虫最佳防治效果分别为81.4%和68.3%。
张文凯[10](2020)在《氮素营养对番茄黄曲叶病毒侵染及入侵烟粉虱竞争取代的影响》文中提出氮素营养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但也对害虫的发生存在促进作用。烟粉虱Bemisia tabaci(Hemiptera:Aleyrodidae)是包括番茄在内的多种蔬菜上的重要农业害虫,它还是植物双生病毒的重要媒介昆虫。烟粉虱是一个快速变化的隐存种复合体,已知全球范围内有30多个隐存种分布,其中Middle East Asia Minor 1(MEAM1)与Mediterranean(MED)为全球入侵种,危害尤为严重。氮肥在番茄生产中经常被过量施用,但其对烟粉虱所传病毒病的侵染及不同隐存种间竞争取代的影响还知之甚少,因此,本文以两个常用番茄品种(“合作903”和“倍盈”品种)为植物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氮素营养对番茄黄曲叶病毒(TYLCV)的侵染传播及两个烟粉虱入侵种间竞争取代的影响,以便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氮素营养促进番茄黄曲叶病毒侵染的发生,但与病毒侵染的时机有关研究中设置了低氮(5 mM)、适宜(10 mM)和高氮(15 mM)三个氮素营养浓度,通过农杆菌侵染性克隆直接注射和烟粉虱介导两种方法进行TYLCV的侵染,此外,病毒的侵染时间分别设置为在氮肥施用之前和在氮肥施用之后两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氮肥溶液处理番茄植株10 d后接种病毒,氮肥的施用改变了植株长势,两种番茄的株高在两种接毒方式下均呈现10 mM>5 mM>15 mM,番茄植株在10 mM浓度处理下植株被TYLCV侵染率最低,但TYLCV在该浓度处理下的植株内的相对含量最高。植株先接毒后2 d再用不同浓度氮素营养处理结果显示,两种番茄在两种接毒方式下,高氮浓度处理植株长势最弱、而低氮浓度溶液处理下番茄植株长势最高。与此趋势相反,TYLCV病毒在长势弱的高氮处理番茄植株内含量最高,在接毒后10 d,20 d,30 d的不同时间番茄植株带毒量都呈现15 mM>10 mM>5mM。(2)不同氮素营养对两种入侵烟粉虱隐存种间竞争取代无显着影响以“合作903”品种番茄为寄主植物,测试了不同浓度氮肥溶液处理下MEAM1隐存种与MED隐存种间竞争取代过程。结果显示,在较适宜氮肥浓度(8 mM)与较高氮肥浓度(16 mM)氮肥作用下,MEAM1隐存种始终占据竞争优势,经过四代之后,其在整个混合烟粉虱种群中占比已超过90%,存在完全竞争取代MED隐存种的趋势,但8 mM与16 mM两个浓度处理下差异不显着,对烟粉虱的性比变化也无显着影响。此外,在大棚内也开展了不同氮肥浓度处理对两个烟粉虱隐存种竞争取代实验的影响,氮肥浓度设置为缺氮处理(不追肥)、优化施氮与传统施氮三个浓度梯度,但由于气候环境的影响,未取得有效数据。
二、烟粉虱的发生为害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粉虱的发生为害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几种土壤生防微生物对烟粉虱控害潜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土壤生防微生物对植物-昆虫互作影响的研究进展及研究目的 |
1 烟粉虱隐种 MED 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
1.1 烟粉虱概述 |
1.2 烟粉虱隐种MED的危害概况 |
1.3 烟粉虱隐种MED的防治现状 |
2 土壤生防微生物 |
2.1 土壤生防微生物的概念 |
2.2 土壤生防微生物的应用 |
2.3 土壤微生物防治的发展前景 |
3 土壤生防微生物在植物-昆虫互作中的作用及其研究意义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
4.1 本研究的目的 |
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辽宁省烟粉虱隐种的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烟粉虱DNA的提取 |
1.3 鉴定烟粉虱种群 |
2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 |
第三章 土壤灭菌处理植物对烟粉虱适合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烟粉虱个体水平试验 |
2.2 烟粉虱种群试验 |
3 小结 |
第四章 生防菌处理植物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防细菌悬浮液处理种子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2.2 生防细菌的叶面喷施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2.3 生防细菌的灌根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2.4 生防真菌的拌土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 小结 |
3.1 生防细菌悬浮液处理种子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2 生防细菌的叶面喷施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3 生防细菌的灌根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4 生防真菌的拌土处理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论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东台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发生动态及三叶斑潜蝇的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烟粉虱 |
1.2 小菜蛾 |
1.3 菜青虫 |
1.4 斜纹夜蛾 |
1.5 潜叶蝇 |
1.5.1 豌豆彩潜蝇 |
1.5.2 美洲斑潜蝇 |
1.5.3 南美斑潜蝇 |
1.5.4 三叶斑潜蝇 |
1.6 甜菜夜蛾 |
1.7 茶黄螨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东台市蔬菜害虫种类与发生动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烟粉虱 |
2.1.2 小菜蛾 |
2.1.3 菜青虫 |
2.1.4 斜纹夜蛾 |
2.1.5 甜菜夜蛾 |
2.1.6 潜叶蝇 |
2.1.7 茶黄螨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烟粉虱 |
2.2.2 小菜蛾 |
2.2.3 菜青虫 |
2.2.4 斜纹夜蛾 |
2.2.5 甜菜夜蛾 |
2.2.6 潜叶蝇 |
2.2.7 茶黄蜗 |
2.3 讨论 |
第3章 东台地区烟粉虱隐种鉴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验仪器 |
3.1.3 主要试验试剂 |
3.1.4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章 三叶斑潜蝇的药剂筛选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害虫 |
4.1.2 供试药剂及用量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聊城市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丹参种植业概况 |
1.1.1 丹参的药用功效 |
1.1.2 丹参的种植状况 |
1.2 丹参害虫及天敌研究现状 |
1.2.1 丹参地下害虫 |
1.2.2 丹参刺吸式害虫及天敌 |
1.2.3 丹参咀嚼食叶类害虫及天敌 |
1.2.4 丹参昆虫群落组成研究 |
1.3 丹参害虫的防治概况 |
1.3.1 农业防治 |
1.3.2 物理和化学诱杀 |
1.3.3 生物防治 |
1.3.4 化学防治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1.1 调查地区概况 |
2.1.2 丹参调查地块选择 |
2.2 试验仪器和耗材 |
2.3 调查方法 |
2.4 分类与鉴定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5.1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与数量统计 |
2.5.2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
2.5.3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分析 |
2.5.4 丹参主要害虫与自然天敌的主成分分析 |
2.5.5 丹参主要害虫与自然天敌的典型相关分析 |
2.5.6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时间格局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分析 |
3.1.1 丹参蚜虫类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 |
3.1.2 烟粉虱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
3.1.3 植食性蝽类的种群动态分析 |
3.1.4 截形叶螨的种群动态分析 |
3.1.5 棉铃虫幼虫及其天敌齿唇姬蜂的种群动态分析 |
3.1.6 直翅目害虫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
3.1.7 丹参田蜘蛛类的种群动态分析 |
3.2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分析 |
3.2.1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组成 |
3.2.2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各类群相对多度分析 |
3.3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
3.3.1 丹参主要害虫的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
3.3.2 丹参主要害虫天敌的优势度和优势种分析 |
3.4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分析 |
3.4.1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总数 |
3.4.2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特征指数动态 |
3.5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的主成分分析 |
3.5.1 丹参主要害虫的主成分分析 |
3.5.2 丹参主要害虫天敌的主成分分析 |
3.6 丹参主要害虫与天敌的典型相关分析 |
3.7 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 |
4 讨论 |
4.1 聊城市丹参田害虫及天敌群落的物种组成 |
4.2 丹参害虫及天敌的优势种 |
4.3 影响丹参害虫及天敌群落多样性的因素 |
4.4 丹参害虫及天敌群落的时间格局与害虫管理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海南植烟区烟田烟粉虱隐种分布和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1 材料 |
1.1.2 试剂 |
1.1.3 仪器 |
1.2 方法 |
1.2.1 田间调查和样品采集 |
1.2.2 烟粉虱基因组DNA提取 |
1.2.3 线粒体COI基因PCR-RFLP鉴定 |
1.2.4 线粒体COI基因测序与序列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烟粉虱及其传播的烟草曲叶病毒病的发生概况 |
2.2 线粒体COI基因PCR-RFLP鉴定烟粉虱隐种 |
2.3 系统发育分析 |
2.4 海南植烟区烟田烟粉虱种群分布 |
3 讨论 |
4 结论 |
(5)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芥蓝对菜蛾盘绒茧蜂和丽蚜小蜂生物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昆虫与植物防御关系 |
1.1.1 植物防御反应机制 |
1.1.2 昆虫唾液因子诱导反应对昆虫的影响 |
1.1.3 不同取食口器昆虫诱导的植物防御 |
1.1.4 害虫不同取食顺序诱导不同的植物防御反应 |
1.1.5 植物防御反应对害虫的影响 |
1.1.6 植物防御反应对害虫天敌的影响 |
1.2 烟粉虱及丽蚜小蜂的研究 |
1.2.1 烟粉虱研究概况 |
1.2.2 丽蚜小蜂研究概况 |
1.3 小菜蛾及小菜蛾盘绒茧蜂的研究 |
1.3.1 小菜蛾研究概况 |
1.3.2 菜蛾盘绒茧蜂研究概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烟粉虱和小菜蛾交互侵染芥蓝对丽蚜小蜂生物学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丽蚜小蜂生物学的影响 |
2.3.2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丽蚜小蜂种群参数的影响 |
2.3.3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丽蚜小蜂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的影响 |
2.3.4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丽蚜小蜂特定年龄存活率和繁殖力的影响 |
2.3.5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丽蚜小蜂年龄特征期望寿命的影响 |
2.3.6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丽蚜小蜂繁殖值的影响 |
2.3.7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后丽蚜小蜂捕食烟粉虱若虫的特定年龄-龄期捕食率和特定年龄-龄期净捕食率 |
2.3.8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后丽蚜小蜂捕食烟粉虱若虫的特定年龄捕食率、特定年龄净捕食率和累积捕食率 |
2.3.9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丽蚜小蜂捕食参数的影响 |
2.3.10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后丽蚜小蜂种群动态预测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烟粉虱和小菜蛾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的生物学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生物学的影响 |
3.3.2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种群参数的影响 |
3.3.3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的影响 |
3.3.4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繁殖力的影响 |
3.3.5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期望寿命的影响 |
3.3.6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繁殖值的影响 |
3.3.7 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对菜蛾盘绒茧蜂蛹重和种群动态的影响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
4.1 主要结论 |
4.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交互取食诱导芥蓝对小菜蛾和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食性昆虫取食诱导防御反应对植物的影响 |
1.2 植食性昆虫取食诱导防御反应对害虫的影响 |
1.2.1 取食方式相同的昆虫间的互作 |
1.2.2 取食方式不同的昆虫间的互作 |
1.3 烟粉虱研究进展 |
1.4 小菜蛾研究进展 |
1.5 生命表分析方法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交互取食芥蓝对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2.1.2 试验方法 |
2.2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交互取食芥蓝对烟粉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2.3.2 交互取食芥蓝对烟粉虱种群参数的影响 |
2.3.3 交互取食芥蓝对烟粉虱种群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s_(xj))的影响 |
2.3.4 交互取食芥蓝对烟粉虱种群繁殖力曲线的影响 |
2.3.5 交互取食芥蓝对烟粉虱种群存活期望(e_(xj))的影响 |
2.3.6 交互取食芥蓝对烟粉虱种群繁殖贡献值(v_(xj))的影响 |
2.3.7 交互取食芥蓝后烟粉虱的种群预测 |
2.4 讨论 |
第三章 交互取食芥蓝对小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3.1.2 试验方法 |
3.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交互取食芥蓝对小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3.3.2 交互取食芥蓝对小菜蛾种群参数的影响 |
3.3.3 交互取食芥蓝对小菜蛾种群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s_(xj))的影响 |
3.3.4 交互取食芥蓝对小菜蛾种群繁殖力曲线的影响 |
3.3.5 交互取食芥蓝对小菜蛾种群存活期望曲线(e_(xj))影响 |
3.3.6 交互取食芥蓝对小菜蛾种群繁殖贡献曲线(v_(xj))影响 |
3.3.7 交互取食芥蓝后小菜蛾的种群预测 |
3.4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4.1 主要结论 |
4.1.1 交互取食芥蓝对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2 交互取食芥蓝对小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创新点 |
4.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及其后取食者相关防御物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虫害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 |
2 植物诱导防御对取食昆虫的影响 |
3 烟草害虫诱导抗虫性相关研究 |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相关防御信号分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烟草 |
1.2 供试昆虫 |
1.3 试验设计 |
1.4 信号分子测定方法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MSK326’叶片中JA含量的影响 |
2.2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MSK326’叶片中NO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MSK326’叶片中H2S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烟草 |
1.2 供试昆虫 |
1.3 试验设计 |
1.4 防御酶活性测定方法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MS K326’叶片中PAL活性的影响 |
2.2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MS K326’叶片中LOX活性的影响 |
2.3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MS K326’叶片中PPO活性的影响 |
2.4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MS K326’叶片中POD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取食行为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烟草 |
1.2 供试昆虫 |
1.3 供试植株的处理 |
1.4 斜纹夜蛾幼虫取食选择偏好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初孵幼虫)取食选择的影响 |
2.2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3-4龄幼虫取食选择的影响 |
2.3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3-4龄幼虫选择取食面积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五章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烟草 |
1.2 供试昆虫 |
1.3 供试植株的处理 |
1.4 后取食者斜纹夜蛾体内解毒酶活性测定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体内AchE活性的影响 |
2.2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体内CarE活性的影响 |
2.3 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后取食者斜纹夜蛾体内GST活性的影响 |
2.4 斜纹夜蛾取食经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后的烟草体内MFO活性变化 |
3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1 主要研究结果 |
2 论文创新点 |
3 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版 |
(8)“push-pull”策略在西花蓟马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设施蔬菜概述 |
1.1.1 我国设施蔬菜概况 |
1.1.2 新疆地区设施蔬菜概况 |
1.1.3 新疆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 |
1.2 西花蓟马概述 |
1.2.1 西花蓟马起源与分布 |
1.2.2 西花蓟马危害 |
1.2.3 西花蓟马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
1.2.4 西花蓟马主要防治措施 |
1.3 “Push-Pull”策略及应用 |
1.3.1 “Push-Pull”策略原理 |
1.3.2 “Push-Pull”策略研究现状 |
1.3.3 “Push-Pull”策略应用实例 |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南疆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调查及分子检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时间及地点 |
2.1.2 调查设施蔬菜种类 |
2.1.3 试验材料 |
2.1.4 试验方法 |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南疆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及分布 |
2.3.2 南疆地区蓟马种类PCR鉴定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西花蓟马对不同寄主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西花蓟马在不同蔬菜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偏好性 |
3.3.2 西花蓟马在不同蔬菜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选择性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西花蓟马对不同蔬菜寄主的嗅觉行为反应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西花蓟马对不同设施蔬菜寄主植物的嗅觉选择性 |
4.3.2 西花蓟马对不同设施蔬菜寄主植物组合的嗅觉选择性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不同作物布局对西花蓟马防控效果的比较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植株布局对西花蓟马种群动态分布的影响 |
5.3.2 不同植株布局对西花蓟马种群防治效果的影响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南疆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种类调查及分子检测 |
6.1.2 西花蓟马对不同蔬菜寄主的选择性 |
6.1.3 不同作物布局对西花蓟马防控效果的比较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龟纹瓢虫人工繁育及其与丽蚜小蜂联合防控烟粉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害虫生物防治中天敌组合的应用 |
1.2 龟纹瓢虫的研究进展 |
1.2.1 龟纹瓢虫的生物学研究 |
1.2.2 龟纹瓢虫的生态学研究 |
1.2.3 龟纹瓢虫作为捕食性天敌的应用 |
1.3 丽蚜小蜂的研究进展 |
1.3.1 丽蚜小蜂的生物学进展 |
1.3.2 丽蚜小蜂的生态学进展 |
1.3.3 丽蚜小蜂作为寄生性天敌的应用 |
1.4 烟粉虱的研究进展 |
1.4.1 烟粉虱的发生规律 |
1.4.2 烟粉虱为害概况 |
1.4.3 烟粉虱的防治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虫源 |
2.1.2 供试寄主植物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蚜虫对龟纹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2.2.2 诱集植物对烟粉虱诱集作用试验 |
2.2.3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4 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联合释放对温室内烟粉虱的控制作用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蚜虫对龟纹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
3.1.1 不同蚜虫对龟纹瓢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
3.1.2 不同蚜虫对龟纹瓢虫产卵量的影响 |
3.2 诱集植物对烟粉虱诱集作用试验 |
3.2.1 烟粉虱对诱集植物的选择性 |
3.2.2 诱集植物在温室中诱集作用研究 |
3.3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1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的发育历期的影响 |
3.3.2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存活率的影响 |
3.4 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联合释放对温室内烟粉虱的控制作用 |
4 讨论 |
4.1 龟纹瓢虫饲喂紫藤蚜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
4.2 龟纹瓢虫人工繁殖体系建立 |
4.3 龙葵对烟粉虱的诱集作用 |
4.4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生长发育及存活率的影响 |
4.5 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天敌组合在烟粉虱防控上的应用前景 |
4.6 建立生物防控系统的发展前景 |
5 结论 |
5.1 选用紫藤蚜饲喂龟纹瓢虫更佳 |
5.2 烟粉虱诱集植物选择及诱集效果 |
5.3 烟粉虱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活史及存活率 |
5.4 温室内龟纹瓢虫与丽蚜小蜂联合防控烟粉虱效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氮素营养对番茄黄曲叶病毒侵染及入侵烟粉虱竞争取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
1.1 烟粉虱概述 |
1.1.1 烟粉虱基本生物学特性 |
1.1.2 烟粉虱的分类及隐存种间的竞争 |
1.1.3 烟粉虱的危害 |
1.2 氮素营养对植物的影响及施用状况 |
1.2.1 氮素营养的作用功能 |
1.2.2 氮素营养的施用状况 |
1.3 氮素营养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2 基本材料与方法 |
2.1 基本材料 |
2.1.1 供试烟粉虱及其维持 |
2.1.2 供试植物 |
2.1.3 供试病毒及带毒植株的制备 |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5 主要试剂 |
2.2 基本实验方法 |
2.2.1 烟粉虱隐存种的鉴定 |
2.2.2 植株带毒情况检测 |
2.2.3 荧光定量PCR技术 |
3 氮素营养对番茄黄曲叶病毒侵染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
3.1.2 供试病毒 |
3.1.3 供试氮肥来源与配比 |
3.2 实验方法 |
3.2.1 侵染性克隆直接注射条件下氮素营养对TYLCV传播的影响 |
3.2.2 介体昆虫接毒条件下氮素营养对TYLCV传播的影响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侵染性克隆直接注射条件下氮素营养对TYLCV传播的影响 |
3.3.2 介体昆虫接毒条件下氮素营养对TYLCV传播的影响 |
3.4 结论与讨论 |
4 氮素营养对烟粉虱竞争取代的作用影响 |
4.1 氮素营养对烟粉虱竞争取代的作用影响(室内) |
4.1.1 实验材料 |
4.1.1.1 供试昆虫 |
4.1.1.2 供试植物 |
4.1.1.3 氮素营养来源及配比 |
4.1.2 实验方法 |
4.1.2.1 “合作903”番茄上的竞争取代处理 |
4.1.2.2 “合作903”番茄上的对照处理 |
4.1.2.3 种群维持及密度控制 |
4.1.2.4 数据分析 |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3.1 混合种群中MEAM1与MED隐存种比例变化动态趋势 |
4.1.3.2 混合种群中MEAM1隐存种雌虫占比动态变化趋势 |
4.1.3.3 室内竞争取代实验单一烟粉虱种群雌虫占比动态变化趋势 |
4.2 氮素营养对烟粉虱竞争取代的作用影响(大田) |
4.2.1 实验材料 |
4.2.1.1 供试昆虫 |
4.2.1.2 供试植物 |
4.2.1.3 氮素营养来源及配比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整地起垄 |
4.2.2.2 移栽番茄 |
4.2.2.3 搭设虫笼 |
4.2.2.4 释放烟粉虱与施用肥料 |
4.2.2.5 烟粉虱样本采集与鉴定 |
4.2.2.6 数据分析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5 总结与讨论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研究的特色之处 |
5.3 本研究的不足与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烟粉虱的发生为害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种土壤生防微生物对烟粉虱控害潜能的研究[D]. 葛越.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2]东台地区设施蔬菜主要害虫发生动态及三叶斑潜蝇的防治技术研究[D]. 缪春蕾. 扬州大学, 2021(05)
- [3]聊城市丹参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动态与群落特征研究[D]. 赵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4]海南植烟区烟田烟粉虱隐种分布和系统发育分析[J]. 李萌,夏长剑,邵雨,薛国喜,贺远,王天玉,吕洪坤,陈德鑫. 烟草科技, 2020(09)
- [5]小菜蛾和烟粉虱交互侵染芥蓝对菜蛾盘绒茧蜂和丽蚜小蜂生物学的影响[D]. 蒋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交互取食诱导芥蓝对小菜蛾和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徐莉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不同口器昆虫取食对烟草及其后取食者相关防御物质的影响研究[D]. 余源婵. 贵州大学, 2020(04)
- [8]“push-pull”策略在西花蓟马防治中的应用研究[D]. 陈泓渝.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龟纹瓢虫人工繁育及其与丽蚜小蜂联合防控烟粉虱技术研究[D]. 刘鹏远.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10]氮素营养对番茄黄曲叶病毒侵染及入侵烟粉虱竞争取代的影响[D]. 张文凯. 浙江大学, 2020